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大乘單譯經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十一卷 開元釋教錄
第十一卷 開元釋教錄(別錄之一)
別分乘藏錄下
就別錄中更分為七 有譯有本錄第一(一千一百二十四部五千四十八卷) 有譯無本錄第二(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 支泒別行錄第三(六百八十二部八百一十二卷) 刪略繁重錄第四(一百四十七部四百八卷) 補闕拾遺錄第五(三百六部一千一百一十一卷) 疑惑再詳錄第六(一十四部一十九卷) 偽妄亂真錄第七(三百九十二部一千五十五卷)
有譯有本錄第一之一
此有本錄中復有三錄 菩薩三藏錄第一(六百八十六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 聲聞三藏錄第二(三百三十部一千七百六十二卷) 圣賢傳記錄第三(一百八部五百四十一卷)
有譯有本錄中菩薩三藏錄第一之一
菩薩藏者。大乘所詮之教也。能說教主則法身常在無滅無生。所詮之理則方廣真如忘名離相。總乃三藏差異。別則一十二科。始乎發(fā)心終于十地。三明八解之說。六度四攝之文。若是科條名為此藏。始自漢明丁卯之歲。至我開元庚午之載。見流行者總六百八十六部。合二千七百四十五卷。二百五十八帙。結為大乘法藏。總別條例具如后列 菩薩契經藏(五百六十三部二千一百七十二卷二百三帙) 菩薩調伏藏(二十六部五十四卷五帙) 菩薩對法藏(九十七部五百一十八卷五十帙)
大乘經重單合譯(四百三十二部一千八百八十卷一百七十九帙)
(尋諸舊錄皆以單譯為先今此錄中以重譯者居首所以然者重譯諸經文義備足名相揩定所以標初也又舊錄中直名重譯今改名重單合譯者以大般若經九會單本七會重譯大寶積經二十會單本二十九會重譯直云重譯攝義不周余經例然故名重單合譯也又古譯經經首皆無譯人時代年月浸遠尋討莫知失譯之言寔由于此今尋諸舊錄參定是非時代譯人具標經首失譯之者載之于錄庶釋尊遺教終六萬之修齡矣)
般若部(新舊譯本及支流經并編于此總二十一部七百三十六卷七十三帙)
(般若經建初者謂諸佛之母也舊錄之中編比無次今此錄中大小乘經皆以部類編為次第小乘諸律據(jù)本末而為倫次大乘諸論以釋經者為先集解義者列之于后小乘諸論據(jù)有部次第發(fā)智為初六足居次毗婆沙等支派編末圣賢集傳內外兩分大夏神州東西有異欲使科條各別覽者易知)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六十帙大唐三藏玄奘于玉華宮寺譯出翻經圖)
右此經總四處十六會重單合譯具列如左。
第一會王舍城鷲峰山說(四百卷)
右新譯單本從第一卷至第四百。
第二(重會)王舍城鷲峰山說(七十八卷第四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大品放光光贊般若同本異譯。從四百一卷至四百七十八。比于舊經闕無常啼等品。余意大同。
第三(重會)王舍城鷲峰山說(五十九卷)
右新譯單本從四百七十九卷至五百三十七。
第四(重會)王舍城鷲峰山說(一十八卷第八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道行小品明度長安品等同本異譯。從五百三十八卷至五百五十五。比于舊經亦闕常啼等品。余意不殊。
第五(重會)王舍城鷲峰山說(十卷)
右新譯單本。從五百五十六卷至五百六十五。
第六(重會)王舍城鷲峰山說(八卷第二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勝天王般若同本異譯從五百六十六卷至五百七十三。
第七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曼殊室利分(二卷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兩譯文殊般若同本異譯。當?shù)谖灏倨呤钠呤寰怼?/p>
第八(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那伽室利分(一卷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濡首菩薩分衛(wèi)經等同本異譯。當?shù)谖灏倨呤怼?/p>
第九(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能斷金剛分(一卷第四譯)
右新譯重本。與新舊四譯金剛般若同本異譯。當?shù)谖灏倨呤呔怼?/p>
第十會他化自在天王宮說般若理趣分(一卷第一譯)
右新譯重本。與后譯實相般若同本異譯。當?shù)谖灏倨呤司怼?/p>
第十一(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布施波羅蜜多分(五卷)
右新譯單本。從五百七十九卷至五百八十三。
第十二(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凈戒波羅蜜多分(五卷)
右新譯單本。從五百八十四卷至五百八十八。
第十三(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安忍波羅蜜多分(一卷)
右新譯單本當?shù)谖灏侔耸啪怼?/p>
第十四(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精進波羅蜜多分(一卷)
右新譯單本。當?shù)谖灏倬攀怼?/p>
第十五(重會)王舍城鷲峰山說靜慮波羅蜜多分(二卷)
右新譯單本。當?shù)谖灏倬攀痪攀怼?/p>
第十六會王舍城竹林園中白鷺池側說般若波羅蜜多分(八卷)
右新譯單本。從五百九十三卷至第六百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三十卷(或二十卷三帙)
西晉三藏無羅叉共竺叔蘭譯(第二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四十卷(亦名大品般若經或三十卷四帙)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共僧睿等譯(第二譯) 光贊般若波羅蜜經十五卷(或十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右三經。與大般若第二會同本異譯。其光贊般若比于新經三分將一。至散花品后文并闕。又按姚秦僧睿小品序云。斯經正文凡有四種。是佛異時適化廣略之說也。其多者云有十萬偈。少者六百偈。此之大品即是天竺之中品也。準斯中品故。知與大經第二會同梵文也(龍樹菩薩造智度論釋大品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鈔經五卷(一名須菩提品亦名長安品)
符秦天竺沙門曇摩蜱共竺佛念譯(第六譯)
右一經長房內典二錄云。是外國經鈔者。尋之未審也。據(jù)其文理乃與小品道行經等同本異譯。故初題云。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行品第一。但文不足三分過二。準道行經后闕十品。
上二經二十卷二帙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亦名般若道行品或八卷一帙)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卷(或七卷或八卷一帙)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七譯) 大明度無極經四卷(亦直云大明度經或六卷)
吳月支優(yōu)婆塞支謙譯(第三譯)
右四經。與大般若第四會。同本異譯(其西晉三藏竺法護譯新道行經但有其名而無其本諸藏縱有即與小品文同但題目異耳故不重出前后八譯五存三闕)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
陳優(yōu)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大般若第六會。同本異譯。
上二經十一卷同帙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卷(或一卷二十一紙)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第一譯)
右一經。亦名文殊般若波羅蜜經。初文無十重光。后文有一行三昧。文言文殊師利童真者是。又編入寶積在第四十六會。為與后經名同?钟胁铄e。故復出之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一卷(二十紙)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拾遺編入第三譯)
右一經。初文有十重光。后文無一行三昧。文言文殊師利法王子者是。初嘆菩薩德及列菩薩名。此本稍廣。又此二經亦互有廣略。
右二經與大般若第七會曼殊室利分同本異譯 濡首菩薩無上清凈分衛(wèi)經二卷(一名決了諸法如幻化三昧經)
宋沙門翔公于南海郡譯(第二譯)
右一經。與大般若第八會那伽室利分同本異譯。新舊相比舊經稍廣(前后三譯二存一闕)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舍衛(wèi)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一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婆伽婆)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二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祇樹林)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第三譯)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室羅筏)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四譯)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名稱城)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第五譯)
右五經同本異譯。其第四本能斷般若。貞觀二十二年沙門玄奘從駕于玉華宮弘法臺譯。后至顯慶五年。于玉華寺翻大般若。即當?shù)诰拍軘嘟饎偡。全本編入更不重翻。準諸經例合入大部者即同別生。此錄之中不合重載。為與沙門義凈譯者名同?钟胁铄e。故復出之(三師造論同釋此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出大周錄第二譯)
右一經與大般若第十會般若理趣分同本異譯。而西域梵文有廣略二本。故實相理趣文意乃同況大小異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或云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二譯三譯二闕)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出經題第一譯拾遺編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三譯二存一闕其般若心經舊錄為單本新勘為重譯仁王般若等三經大義雖通大部全本大部中無是支派攝非從彼出)
上十三經十五卷同帙。
寶積部(但諸會重本并次第編之總八十二部此以諸部合成故存本數(shù)上錄一百六十九卷一十七帙)
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一十二帙)
大唐南天竺三藏菩提流志等譯(新編入錄)
右此經新舊重單合譯共四十九會。合(古沓反)成一部(新舊共二十會單本新舊共二十九會重譯于中二十六會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二十三會古譯及唐舊譯菩提流志勘梵本同編入會次具列如左) 第一三律儀會三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二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大方廣三戒經同本異譯。從第一卷至第三卷 第二無邊莊嚴會四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從第四卷至第七卷 第三密跡金剛力士會七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單本。從第八卷至第十四 第四凈居天子會二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出法上錄勘同編入)
右舊譯單本。本名菩薩說夢經。新改名凈居天子會。當?shù)谑寮笆?細詳文句與竺法護經稍不相類長房等錄皆云失譯法上錄中云竺護出今者且依法上錄定) 第五無量壽如來會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十一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無量清凈平等覺大阿彌陀無量壽經等同本異譯。當?shù)谑呤司?第六不動如來會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阿閦佛國經等同本異譯。當?shù)谑啪砑岸?第七被甲莊嚴會五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從第二十一卷至第二十五 第八法界體性無分別會二卷。
梁三藏曼陀羅仙譯(第二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姚秦童壽所譯法界體性經同本異譯。當?shù)诙呔?秦譯本闕) 第九大乘十法會一卷。
元魏三藏佛陀扇多譯(第二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梁眾鎧所譯大乘十法經同本異譯(初云婆伽婆者是也)當?shù)诙司?經本題為僧伽婆羅譯者誤也) 第十文殊師利普門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普門品經等同本異譯。當?shù)诙啪?第十一出現(xiàn)光明會五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從第三十卷至第三十四 第十二菩薩藏會二十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勘同編入)
右唐舊譯單本。從第三十五卷至第五十四(其菩薩藏會準大周錄入重譯中云與三卷菩薩藏經同本異譯者誤之甚也名目雖同多少全異檢尋文義更復差殊其三卷菩薩藏經亦編入此中即富樓那會是今改舊轍以為單譯) 第十三佛為阿難說處胎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二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胞胎經同本異譯。當?shù)谖迨寰?第十四佛說入胎藏會二卷。
大唐三藏義凈譯(勘同編入)
右唐舊譯單本。當?shù)谖迨砑拔迨?此入胎藏會本名佛為難陀說出家入胎經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第十一十二卷三藏義凈析出別行本菩提流志勘梵本同編入會次既不重譯故為單本又與雜寶藏經難陀為佛逼出家緣初雖少同后乃全異不合以為重譯此會及前會據(jù)其文理合入聲聞藏內今為編入寶積通在菩薩藏收) 第十五文殊師利授記會三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第三譯勘同編入)
右唐舊譯重本。與舊文殊師利佛土嚴凈經同本異譯。從第五十八卷至第六十 第十六菩薩見實會十六卷。
高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單本。從第六十一卷至第七十六 第十七富樓那會三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二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本名菩薩藏經。亦名大悲心經。與西晉竺法護所譯菩薩藏經同本異譯。從第七十七卷至第七十九(晉譯本闕) 第十八護國菩薩會二卷。
隋三藏阇那崛多譯(出內典錄勘同編入)
右舊譯單本。當?shù)诎耸砑鞍耸?第十九郁伽長者會一卷。
曹魏三藏康僧鎧譯(第三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法鏡經及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等同本異譯。當?shù)诎耸?經本題為康僧顗者誤也) 第二十無盡伏藏會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shù)诎耸砑暗诎耸?第二十一授幻師跋陀羅記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二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幻士仁賢經同本異譯。當?shù)诎耸寰?第二十二大神變會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shù)诎耸砑暗诎耸?第二十三摩訶迦葉會二卷。
元魏優(yōu)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單本。當?shù)诎耸司砑暗诎耸?第二十四優(yōu)波離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二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決定毗尼經同本異譯。當?shù)诰攀?第二十五發(fā)勝志樂會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發(fā)覺凈心經同本異譯。當?shù)诰攀痪砑暗诰攀?第二十六善臂菩薩會二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出法上錄勘同編入)
右舊譯單本。當?shù)诰攀砑暗诰攀?此善臂會大周錄云與持人菩薩經及持世經善肩品經等同本異譯者非也尋其文理與持人經等義旨懸殊其善肩經從善臂經鈔出與法華經普門品同類既有斯異故為單譯) 第二十七善順菩薩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shù)诰攀寰?第二十八勤授長者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shù)诰攀?第二十九優(yōu)陀延王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二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優(yōu)填王經同本異譯。當?shù)诰攀呔?新舊二經互有廣略) 第三十妙慧童女會兼后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四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兩譯須摩提經及流志先譯妙慧童女經同本異譯。當?shù)诰攀司。從初至?其先譯妙慧經本在東都尋之未獲) 第三十一恒河上優(yōu)婆夷會(與前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shù)诰攀司。從半至?第三十二無畏德菩薩會一卷。
元魏三藏佛陀扇多譯(第五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阿阇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等同本異譯。當?shù)诰攀啪?第三十三無垢施菩薩應辯會一卷。
西晉居士聶道真譯(第二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離垢施女經及得無垢女經同本異譯。當?shù)谝话倬?經本題為竺法護譯者誤也其離垢施女經是竺法護譯如后所顯) 第三十四功德寶華敷菩薩會兼后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shù)谝话僖痪怼某踔涟?第三十五善德天子會(與前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流志先譯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同本異譯。當?shù)谝话僖痪。從半至?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會四卷。
隋三藏達摩笈多譯(出內典錄第七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如幻三昧經及圣善住意經等同本異譯。從第一百二卷至第一百五 第三十七阿阇世王子會(兼后三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太子刷護太子和休二經同本異譯。當?shù)谝话倭。從初至?第三十八大乘方便會(兼前三卷)
東晉天竺居士竺難提譯(第三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等同本異譯。從第一百六卷半至一百八卷盡(經本題云西晉者誤) 第三十九賢護長者會二卷。
隋三藏阇那崛多譯(第一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本名移識經。新改名賢護長者會(本移識經無證信序今寶積中者新加之)與顯識經同本異譯。當?shù)谝话倬啪砑耙话僖皇?第四十凈信童女會(兼后三會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shù)谝话僖皇痪沓?第四十一彌勒菩薩問八法會。
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三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本名彌勒菩薩所問經。與大乘方等要慧經同本異譯。當?shù)谝话僖皇痪碇?此八法會有釋論五卷其要慧經文少略耳) 第四十二彌勒菩薩所問會(兼前三會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彌勒菩薩所問本愿經等同本異譯。當?shù)谝话僖皇痪砟?經本題為西晉竺法護譯者錯也其舊本愿經是竺法護譯如后所顯) 第四十三普明菩薩會一卷。
失譯(今附秦錄勘同編入第三譯)
右舊譯重本。是舊單卷大寶積經。新改名普明菩薩會。與摩訶衍寶嚴佛遺日摩尼寶二經同本異譯。當?shù)谝话僖皇?此舊寶積經有釋論四卷) 第四十四寶梁聚會二卷。
北涼沙門釋道龔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單本。當?shù)谝话僖皇砑耙话僖皇?第四十五無盡慧菩薩會(兼后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shù)谝话僖皇寰沓?第四十六文殊說般若會(兼前二卷)
梁三藏曼陀羅仙譯(第一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大般若曼殊室利分及眾鎧所譯文殊般若同本異譯。從第一百一十五卷中至一百一十六卷末(經本題為僧伽婆羅譯者誤也) 第四十七寶髻菩薩會二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別品第二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亦名菩薩凈行經。與大集寶髻品及康僧會所出菩薩凈行經同本異譯。當?shù)谝话僖皇呔砑耙话僖皇?此寶髻會有釋論一卷) 第四十八勝鬘夫人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等同本異譯。當?shù)谝话僖皇啪?第四十九廣博仙人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二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毗耶娑問經同本異譯。當?shù)谝话俣?其新譯本比于舊經后文不足向少一紙或有將舊經續(xù)入者欲使意珠圓滿故也) 大方廣三戒經三卷。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出法上錄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一三律儀會同本異譯 無量清凈平等覺經二卷(亦直云無量清凈經第二譯)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阿彌陀經二卷(內題云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吳月支優(yōu)婆塞支謙字恭明譯(第三譯) 無量壽經二卷。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第四譯)
右三經。與寶積第五無量壽會同本異譯(此第五會新舊十一譯七譯闕本天親菩薩依經義造論一卷)
上四經九卷同帙 阿閦佛國經二卷(一名阿閦佛剎諸菩薩學成品經)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三譯一闕)
右一經。與寶積第六不動如來會同本異譯 大乘十法經一卷(初云佛住王舍城)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拾遺編入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九大乘十法會同本異譯 普門品經一卷(亦云普門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十文殊師利普門會同本異譯(周錄將為法華支派者誤之甚也新舊三譯一譯闕本) 胞胎經一卷(一名胞胎受身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十三佛為阿難說處胎會同本異譯(此胞胎經準舊錄中編為小乘單本今以類相從附之于此) 文殊師利佛土嚴凈經二卷(或直云嚴凈佛土經亦直云佛土嚴凈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三譯一闕)
右一經。與寶積第十五文殊授記會同本異譯 法鏡經二卷(或一卷)
后漢安息優(yōu)婆塞安玄共沙門嚴佛調譯(第一譯)
上六經九卷同帙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一卷(或云郁伽長者經或二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四譯六譯三闕)
右二經。與寶積第十九郁伽長者會同本異譯 幻士仁賢經一卷(或云仁賢幻士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二十一授幻師記會同本異譯 決定毗尼經一卷(一名破壞一切心識)
群錄皆云燉煌譯竟不顯人名年代(今附東晉錄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二十四優(yōu)波離會同本異譯 發(fā)覺凈心經二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二十五發(fā)勝志樂會同本異譯 優(yōu)填王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拾遺編入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二十九優(yōu)陀延王會同本異譯 須摩提經一卷(亦直云須摩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須摩提菩薩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拾遺編入第二譯新舊四譯一闕)
右二經。與寶積第三十妙慧童女會同本異譯 阿阇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一卷(亦云阿阇貰女經亦直云阿述達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五譯二闕)
右一經。與寶積第三十二無畏德會同本異譯 離垢施女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上九經十卷同帙 得無垢女經一卷(或云無垢女經一名論義辯才法門)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第三譯)
右二經。與寶積第三十三無垢施會同本異譯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二卷。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出大周錄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三十五善德天子會同本異譯 如幻三昧經二卷(或三卷或四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圣善住意天子所問經三卷(或四卷)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第五譯七譯四闕)
右二經。與寶積第三十六善住意會同本異譯 太子刷護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出法上錄第一譯) 太子和休經一卷(或作私休)
僧祐錄云安公錄中失譯經(今附西晉錄第三譯)
右二經。與寶積第三十七阿阇貰王子會同本異譯。
上六經十卷同帙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或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五譯三闕)
右一經。與寶積第三十八大乘方便會同本異譯 大乘顯識經二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錄第二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三十九賢護長者會同本異譯 大乘方等要慧經一卷。
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四十一彌勒問八法會。同本異譯 彌勒菩薩所問本愿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三譯一闕)
右一經。與寶積第四十二彌勒所問會同本異譯 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卷(亦名古品曰遺日說般若經)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 摩訶衍寶嚴經一卷(一名大迦葉品)
晉代譯失三藏名(舊在后漢錄今且依舊第二譯)
右二經。與寶積第四十三普明菩薩會同本異譯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一卷(亦直云勝鬘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二譯三譯一闕)
右一經與寶積第四十八勝鬘夫人會同本異譯 毗耶娑問經二卷。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出序記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四十九廣博仙人會同本異譯(其序記云魏興和四年歲次壬戌月建在申朔次乙丑婆羅門客瞿曇流支沙門曇林尚書令儀同高公第譯建初辛巳甲午畢功凡有一萬四千四百五十七字諸錄皆云勒那摩提譯或云菩提留支譯者二總誤也今依序記為正此毗耶娑經舊錄為小乘單本今勘為大乘重譯)
上八經十一卷同帙。
大集部(但是大集流類皆編于此)
總二十四部一百四十二卷一十四帙 大方等大集經三十卷。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于姑臧譯(第三譯三譯二闕)
謹按。梁沙門僧祐大集記云。有十二段說共成一經。第一瓔珞品。第二陀羅尼自在王品。第三寶女品。第四不眴品。第五;燮。第六無言品。七不可說品。八虛空藏品。九寶幢分。十虛空目分。十一寶髻品。十二無盡意品。今檢經本與祐記不同。第一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亦有經本分為瓔珞品者不然此是一段不合分二后大哀經即是此品)第二寶女品。第三不眴菩薩品。第四;燮兴_品。第五虛空藏菩薩品。第六無言菩薩品。第七不可說菩薩品。第八寶幢分。第九虛空目分。第十寶髻菩薩品。第十一日密分(尋檢群錄此大集經卷無定準或云二十九或云三十或三十一或三十二或四十卷今時大集多分三十其日密分文不具足合少一卷其三十一卷者文應備具今尋求未獲)然僧祐記中。無日密分有無盡意品者不然。今以無盡意經雖是大集別分非無讖譯。又非次第不合入中。其虛空藏品祐在不可說后未詳所以。今從陀羅尼自在王品至日密分總十一分。其日藏經與日密分同本異譯。亦是第十一分(日密日藏初俱云說虛空目安那般那甘露門已次說此經又日密分既于虛空目后說準義不合隔寶髻品今經本中有此品隔未詳所以又日密日藏雖是同本其日密分文極撮略后文復闕可少卷余)月藏經是第十二分(或有經本題云大乘大集經月藏分第十二經初又云化諸龍眾說日藏經已次說此經)十輪經是第十三分(初云說月藏經已次說此經此十輪后第十四分本在西方未流于此)須彌藏經是第十五分(經初題云大乘大集經須彌藏分第十五)第十六分合是虛空朵經(初云授功德天記別法已次說此經然須彌藏經因功德天問如來方說故知此經合居其次)其日藏經初在迦蘭陀竹園說。次升須彌頂。后因龍請往佉羅帝耶山。月藏等四經并在佉羅帝耶山說。次第如是。其念佛三昧賢護譬喻王無盡意經等。雖是大集別分。既不知次第難可編記。然隋朝僧就合大集經。乃將明度五十校計經題為十方菩薩品。編月藏后。及無盡意經成五十八卷者非也。既無憑準故不依彼(其合大集經亦有六十卷成者三十一二兩卷重有寶髻品足成六十其寶髻品在日密前二十六七卷是此復重編未詳何意又日密日藏梵本不殊重重編載誤之甚矣)若欲合者。前大集中除日密分有二十七卷。以日藏分替處續(xù)次(日密日藏梵本雖同日密分中文略闕少故以日藏替之)次月藏。次地藏十輪(唐譯十卷成者)次須彌藏。次虛空孕。后之四經雖不知說次。以意合之亦將無失。虛空孕后次念佛三昧(以宋朝譯六卷者充其隋譯十卷者后闕二品)次賢護。次譬喻王。末無盡意總成八十卷。亦將契矣(其無盡意經初首題云大集經中無盡意菩薩說不可盡義品第三十二品即分也是第三十二分然僧祐記中在寶髻品后及僧就所合大集編之于末者是非明矣又有善住意天子所問經詳其文義合是大集別分今已編入大寶積中不可雙載故此闕也) 大方等大集日藏經十卷(或十五卷一帙第十一分)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與日密同當?shù)谒淖g)
右一經與前大集經末日密分同本異譯(日密文略此中稍廣) 大集月藏經十卷(或十五卷一帙第十二分)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擇(單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第十三分一帙)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大方廣十輪經八卷。
失譯(今附北涼錄第一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舊十輪經大周錄云曇無讖譯出長房錄檢長房入藏錄中乃云失譯周錄誤也) 大集須彌藏經二卷(第十五分)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共法智譯(單本)上二經十卷同帙 虛空藏菩薩經一卷(或無菩薩字)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歸罽賓譯寄來秦國第一譯)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一卷。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第三譯)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合是第十六分)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后四譯一譯闕本) 觀虛空藏菩薩經一卷(亦名虛空藏觀經或無觀字)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單本) 菩薩念佛三昧經六卷(或無菩薩字)
宋天竺沙門功德直共玄暢譯(第一譯)
上五經十一卷同帙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十卷(一帙)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隋譯本比于前經后闕一品文不足矣) 般舟三昧經三卷(或加大字或二卷)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 拔陂菩薩經一卷(一名拔波)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是般舟經初四品異譯第五出今附漢錄)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五卷(亦直云賢護經或六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七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后七譯四譯本闕)
上三經九卷同帙 阿差末經七卷(晉曰無盡意或四卷或五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三譯) 無盡意菩薩經六卷(亦云阿差末經出大集經)
宋涼州沙門智嚴共寶云譯(第四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五譯三譯闕本)
上二經十三卷同帙 大集譬喻王經二卷(大集別品)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拾遺編入單本) 大哀經八卷(或云如來大哀經或六卷或七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右一經是大集經初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異譯(出第一卷初至第五卷半)
上二經十卷同帙 寶女所問經三卷(亦云寶女問慧經或四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右一經是大集經寶女品異譯(出第五卷半后至第七卷半前) 無言童子經二卷(或云無言菩薩經或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右一經是大集經無言品異譯(出第十七卷半至十八卷過半) 自在王菩薩經二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于逍遙園譯(第一譯) 奮迅王問經二卷。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等譯(出序記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奮迅王經序記云魏興和四年歲次壬戌月建在申朔次乙丑甲午之日啟夾創(chuàng)筆沙門曇林瞿曇流支于尚書令儀同高公第譯凡有一萬八千三百四十一字諸錄皆云菩提留支譯者誤也今依序記為正又上二經內典錄云抄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異譯者不然尋其文理懸絕不同但可為大集別分耳或可此之二經非大集分但以上代群錄皆云異譯抄陀羅尼自在王品勘檢雖則不同且記于大集之末)
上四經九卷同帙 寶星陀羅尼經十卷(或八卷一帙)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出內典錄單本)
右一經內典錄云。是大集經別分(謹檢前大集經中寶幢分佛于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重說此寶星陀羅尼經故寶幢分初云佛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告大眾言我昔初得菩提已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城中有二智人一名優(yōu)波提舍二名拘律陀等次第至末文意并同此經可為重說不可為重譯也又舊錄中有寶髻菩薩所問經是寶髻品異譯今編入寶積在第四十七會既入彼中此不重載又有虛空藏經八卷檢無異本即是虛空藏品抄出別行又有虛空藏問持經得幾福經云是虛空藏品別文抄出既是別生除之不錄又內典錄及大周錄中更有大集經八卷尋其文句即是合部大集經第六帙也初之兩卷名十方菩薩品此品乃是明度五十校計經不知何故編入此中后之六卷乃是無盡意經既是繁重亦除不錄)
華嚴部(華嚴本部及眷屬經皆纂于此)
總二十六部一百八十七卷一十八帙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或五十卷六帙)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等譯(大本初譯)
右此經總七處八會。合三十四品。會列如左 第一寂滅道場會(合二品三卷) 第二普光法堂會(合六品四卷) 第三忉利天宮會(合六品三卷) 第四夜摩天宮會(合四品二卷) 第五兜率天宮會(合三品十卷) 第六他化天宮會(合十一品十三卷新經開為二會) 第七普光法堂重會(一品六卷) 第八給孤獨園會(一品一十四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八帙)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等譯(新編入錄大本再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新譯經總七處九會。合三十九品。會列如左 第一會菩提場中說(合六品十一卷) 第二會普光明殿說(合六品四卷) 第三會忉利天宮說(合六品三卷) 第四會夜摩天宮說(合四品三卷) 第五會兜率天宮說(合三品十二卷) 第六會他化自在天宮說(一品六卷) 第七(重會)普光明殿說(合十一品十三卷) 第八(重會)普光明殿說(一品七卷) 第九會給孤獨園說(一品二十一卷) 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單本)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一卷(失譯今附秦錄第譯)
右一經。大周錄云。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譯(出長房錄今按長房等錄留支所譯無此經名今為失譯附于秦錄又云與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及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同本異譯者誤也今尋文理義旨全殊名雖似同所詮乃異求其旨趣乃與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等同本異譯故移編此)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二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出內典錄第三譯)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入錄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新舊四譯一譯本闕)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卷(或二卷十三紙)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提云般若譯(出大周錄第一譯)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一卷(亦名金剛鬘菩薩加行品)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出大周錄單本)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一卷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提云般若譯(新編入錄單本)
上八經十三卷同帙 大方廣普賢菩薩所說經一卷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入錄單本) 莊嚴菩提心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四譯)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第五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五譯三譯闕本此菩薩十地經大周錄云是華嚴十住品異譯者謬也尋閱文句義旨懸殊但可為華嚴眷屬耳)
右信力入印法門等十一經。并與華嚴分有相似。是眷屬攝而非正部。以其三種世間嚴事劣故 兜沙經一卷。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右一經是華嚴經如來名號品異譯(舊經在第五卷新經在第十二比于大本此經稍略) 菩薩本業(yè)經一卷(亦直云本業(yè)經亦名凈行品經)
吳月支優(yōu)婆塞支謙譯 諸菩薩求佛本業(yè)經一卷(或無諸字)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右二經是華嚴凈行品異譯(舊經在第六卷新經在第十四其支謙譯者兼十住品略無偈大周入藏錄中更有菩薩本業(yè)經一卷亦是異譯凈行品尋本不獲故闕之耳) 菩薩十住行道品一卷(亦直云菩薩十住)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出法上經錄拾遺編入) 菩薩十住經一卷。
東晉西域三藏只多蜜譯。
右二經是華嚴菩薩十住品異譯(舊經在第九卷新經在第十六卷略無偈) 漸備一切智德經五卷(或十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上九經十三卷同帙 十住經四卷(或五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共佛陀耶舍譯。
右二經是華嚴十地品異譯(舊經從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九新經從第三十四卷至第三十九天親菩薩造十地釋論一十二卷)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二卷(一名普賢菩薩定意或三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右一經是新華嚴十定品異譯(從第四十卷至第四十三舊華嚴經無十定品此等目所問經周錄為單本今勘為重譯)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右一經是華嚴壽量品異譯(舊經在第三十一卷新經在第四十五) 如來興顯經四卷(一名興顯如幻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右一經是舊華嚴寶王如來性起品及十忍品異譯(從第三十五卷半至第三十七卷盡其十忍品在第三十卷此略無偈不知何故前后差異)新經名如來出現(xiàn)品(從第五十卷至第五十二其十忍品在第四十四舊錄中又有如來性起微密藏經二卷即是舊經性起品抄出別行其文不異但取第二會初緣起標于經首加證信序既非別翻故不重載)
上四經十一卷同帙 度世品經六卷(或五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右一經是華嚴離世間品異譯(舊經從三十八卷至第四十四新經從第五十三卷至第五十九) 羅摩伽經三卷。
乞伏秦沙門釋圣堅譯出內典錄。
右一經是華嚴入法界品異譯(此羅摩伽經比于本品文闕不足于其中間譯出少分舊經從第五十一卷無上勝長者至第五十三卷初妙德救護眾生夜天所其文即盡新經從第六十七卷半至第七十卷初) 大方廣佛華嚴經續(xù)入法界品一卷(或無續(xù)字)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錄)
右一經續(xù)舊華嚴經入法界品(或有經本續(xù)入大部之中在第五十七卷)
上三經十卷同帙(從兜沙下一十三經并是大部之中別品異譯)
涅槃部(及支派經并纂于此)
總六部五十八卷六帙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或三十六卷四帙)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于姑臧譯(第五單重合譯)
(其涅槃經宋文帝代元嘉年中達于建業(yè)時有豫州沙門范慧嚴清河沙門崔慧觀陳郡處士謝靈運等以讖前經品數(shù)疏簡乃依舊泥洹經加之品目文有過質頗亦改治結為三十六卷行于江左比于前經時有小異有論一卷略釋大經又論一卷釋本有今無一偈) 大般涅槃經后譯茶毗分二卷(亦云阇維分亦云后分)
大唐南海波凌國沙門若那跋陀羅共唐國沙門會寧于彼國共譯(出大周錄單本)
右一經。是前大般涅槃經之余。憍陳如品之末。兼說滅度已后焚燒等事(義凈三藏求法傳云益府成都沙門會寧麟德年中往游天竺到南海訶凌國遂與彼國三藏沙門若那跋陀羅唐云智賢于阿笈摩經抄出如來涅槃焚燒之事非大乘涅槃經也遺使寄來方之天竺今尋此經與長阿含初分游行經少分相似而不全同經中復言法身常存常樂我凈佛菩薩境界非二乘所知與大涅槃義理相涉經初復題陳如品末文勢相接且編于此后諸博識詳而定之) 大般泥洹經六卷(或十卷)
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共覺賢譯(第四譯)
右一經是大般涅槃經之前分盡大眾問品同本異譯(兼茶毗分前后七譯四譯闕本)
上二經八卷同帙 方等般泥洹經二卷(亦名大般泥洹經或三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四童子三昧經三卷(或直名四童子經)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按群錄中又有哀泣經二卷或三卷云與方等泥洹同本異譯亦不述其翻譯所由尋其文句即是方等泥洹更無有異其方等泥洹初品名為哀泣但取此品題目以作經名比于方等泥洹仍闕三品余并無別既是繁重刪之不錄也) 大悲經五卷。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共法智譯(單本)
上三經十卷同帙(方等泥洹等三經涅槃支派)
五大部外諸重譯經
二百七十三部五百五十八卷五十一帙 方廣大莊嚴經十二卷(一名神通游戲)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錄第四譯) 普曜經八卷(一名方等本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四譯二闕)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大莊嚴經周錄編為單譯或有以普曜經在小乘藏者二俱誤也)
上二經二十卷二帙 法華三昧經一卷(法華支派)
宋涼州沙門釋智嚴譯(單本) 無量義經一卷(法華前說)
蕭齊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薩曇分陀利經一卷(是異出法華寶塔天授二品各少分)
僧祐錄云安公錄中失譯經(今附西晉錄拾遺編入) 妙法蓮華經八卷(二十八品或七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五譯)
上四經十一卷同帙(此妙法蓮華經第五卷初提婆達多品蕭齊武帝時外國三藏達摩菩提共楊都僧正沙門法獻于瓦官寺譯其經梵本是法獻于于闐將來其第八卷初普門品中重誦偈周武帝時北天竺三藏阇那崛多于益州龍淵寺譯秦本并闕后續(xù)編入又第八卷中藥王菩薩等咒六首大唐三藏玄奘重譯在音義中此不別出) 正法華經十卷(或云方等正法華或七卷一帙)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三譯) 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七品或八卷)
隋天竺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師添品(出經前序及內典錄)
右三經同本異譯(其添品序略云正法護翻妙法什譯檢驗二本文皆有闕護所闕者普門品偈也什所闕者藥草喻品之半富樓那及法師等二品之初提婆達多品普門品偈也什移囑累在藥王之前二本陀羅尼并置普門之后其間異同言不能極竊見提婆達多品及普門品偈先賢續(xù)出補闕流行余景仰遺風憲章成范大隋仁壽元年辛酉之歲因普曜寺沙門上行所請遂共崛多笈多二法師于大興善寺重勘天竺多羅葉本富樓那及法師等二品之初斯本猶闕藥草喻品更益其半提婆達多通入塔品陀羅尼次神力之后囑累還結其終字句差殊頗亦改正儻有披尋幸勿疑惑兼此添品總成六譯三在三闕) 維摩詰所說經三卷(一名不可思議解脫或直云維摩詰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六譯)
上二經十卷同帙 維摩詰經二卷(或三卷)
吳月支優(yōu)婆塞支謙譯(第二譯) 說無垢稱經六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七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后七譯四譯闕本) 大方等頂王經一卷(一名維摩詰子問經亦名善思童子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大乘頂王經一卷(亦名維摩兒經)
梁優(yōu)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第三譯)
上四經十卷同帙 善思童子經二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共善思童子經周錄在單本中誤也前后四譯第二本闕) 大悲分陀利經八卷(亦云大乘悲)
失譯(今附秦錄第二譯)
上二經十卷同帙 悲華經十卷(一帙)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于姑臧譯(第四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四譯兩譯闕本) 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一帙)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第五譯) 金光明經八卷(二十四品)
隋大興善寺沙門寶貴合出當?shù)谒谋尽?/p>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序略云而金光明見有三本初在涼世有曇無讖譯為四卷止十八品其次周世阇那崛多譯為五卷成二十品后逮梁世真諦三藏于建康譯三身分別業(yè)障滅陀羅尼最凈地依空滿愿等四品足前出沒為二十三品寶貴每嘆此經秘奧后分如何竟無囑累舊雖三譯本疑未周長想梵文愿言逢遇大隋馭寓新經即來帝敕所司相續(xù)翻譯至開皇十七年法席小間因勸請北天竺揵達國三藏法師此云志德重尋后本果有囑累品復得銀主陀羅尼品在京大興善寺即為翻譯并前先出合二十四品寫為八卷學士成都費長房筆受通梵沙門日嚴寺釋彥琮校諫撰錄者曰此合部經文義備足其無讖四卷真諦七卷崛多五卷并皆有闕故此三經無繁重載謹按長房等錄周武帝代天竺三藏那舍崛多譯出一本名金光明經更廣壽量大辯陀羅尼經五卷成部今詳此名乃非全譯但于無讖四卷經中續(xù)演二品其壽量品更續(xù)其文大辯品中更廣咒法余品之中亦有續(xù)者故云更廣壽量大辯陀羅尼經故六卷合經序云壽量大辯又補其闕以此證知但是續(xù)闕非是別翻又經序云阇那崛多譯為五卷房等諸錄乃云耶舍崛多者此二三藏乃是同師當時共翻互載皆得其合部經有六卷本與此八卷明同異者其六卷經一品顛倒比校新經八卷者是又二經囑累文意全別六卷囑累乃與法華囑累大咒相似未詳所以今勘八卷之者亦與新經扶同二本少殊不可雙載故存八卷為正編之入藏后尋覽者幸無惑焉兼此合經總成五譯兩本在藏三本入刪繁錄) 伅真陀羅所問經二卷(或三卷)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
上二經十卷同帙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四卷(亦名說不可思議品)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二卷(亦名佛升忉利天品經或三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四卷(一名合道神足經或二卷或三卷)
西晉安息三藏安法欽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三譯第三本闕)
上三經十卷同帙 寶雨經十卷(一帙)
大唐天后代南印度三藏達摩流支等譯(出大周錄第三譯) 寶云經七卷。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第一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新舊三譯第二本闕) 阿惟越致遮經三卷(或無遮字或四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上二經十卷同帙 不退轉法輪經四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二譯) 廣博嚴凈不退轉輪經四卷(或六卷)
宋涼州沙門智嚴共寶云譯(第三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其阿惟越致遮經周錄在單本中誤也)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一卷。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出序記第一譯右經初序記云魏興和四年歲次降婁月建在戌朔次甲子壬午之日瞿曇流支沙門曇林于尚書令儀同高公第譯九千一百九十三字諸錄皆云菩提留支譯者誤也今依序記為正) 入定不定印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舊譯經周錄為單本新勘為重譯)
上四經十卷同帙 等集眾德三昧經三卷(或二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三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出真寂寺錄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三譯一譯本闕) 持心梵天經四卷(一名莊嚴佛法經又名等御諸法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或六卷十七品第一譯)
上三經十卷同帙(按姚秦釋僧睿思益序云恭明前譯頗麗其辭迷其旨今按群錄吳時月支國優(yōu)婆塞支謙字恭明翻譯眾經而無思益同本之者其持心經與思益同乃是西晉竺法護譯睿云恭明先譯失之者誤) 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或直云思益經祐云思益義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二譯)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二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其勝思惟經有釋論四卷)
上二經十卷同帙 持人菩薩經四卷(有加所問二字或三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持世經四卷(一名法印經或三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三譯第二本闕) 濟諸方等學經一卷(或無學字)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或無乘字)
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周錄為單本新勘為重譯)
上四經十卷同帙 文殊師利現(xiàn)寶藏經三卷(或直云寶藏經或二卷第一譯)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大方廣寶篋經三卷(或二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四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四譯兩譯闕本) 大乘同性經二卷(亦名一切佛行入智毗盧遮那藏說經或四卷)
周宇文氏天竺三藏阇那耶舍等譯(第一譯) 證契大乘經二卷(亦名入一切佛境智陪廬遮那藏)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上四經十卷同帙 深密解脫經五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今本初譯) 解深密經五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今本再譯)
上二經十卷同帙 解節(jié)經一卷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右一經是解深密經初五品異譯(出第一卷) 相續(xù)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亦名解脫了義亦云相續(xù)解脫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右一經是解深密經后二品異譯出四五二卷。
右四經同本異譯(二是全本二是初譯)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二卷。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出內典錄第一譯)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二譯)
上五經十卷同帙 入楞伽經十卷(一帙)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或三譯) 大乘入楞伽經七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入錄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新舊四譯一譯闕本)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三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一譯)
上二經十卷同帙 大薩遮尼干子所說經十卷(或七卷或八卷一帙)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一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大方等大云經六卷(亦名大方等無相經或四卷或五卷)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大云輪請雨經一卷(內題云大云經請雨品第六十四)
周宇文氏天竺三藏阇那耶舍等譯(第一譯) 大云輪請雨經二卷。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第二譯) 大方等大云謂雨經一卷(內題云大方等大云經請雨品第六十四)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出內典錄第三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
上四經十卷同帙 諸法無行經二卷(或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一譯) 諸法本無經三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三譯一譯闕本) 無極寶三昧經一卷(或直云無極寶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寶如來三昧經二卷(一名無極寶三昧經或一卷)
東晉西域三藏只多密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慧印三昧經一卷(一名寶田慧印三昧經)
吳月支優(yōu)婆塞支謙譯(第一譯) 如來智印經一卷(一名諸佛法身)
僧祐錄中失譯經(今附宋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上六經十卷同帙 大灌頂經十二卷(一帙或無大字錄云九卷未詳)
東晉西域三藏帛尸梨密多羅譯(單重合譯)
右卷別各是一經具列如左。
(第一卷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第二卷灌頂七萬二千神王護比丘咒經第三卷灌頂十二萬神王護比丘尼咒經第四卷灌頂百結神王護身咒經第五卷灌頂宮宅神王守鎮(zhèn)左右咒經第六卷灌頂冢墓因緣四方神咒經第七卷灌頂伏魔封印大神咒經第八卷灌頂摩尼稟大神咒經第九卷灌頂召五方龍攝疫毒神咒經第十卷灌頂梵天神策經第十一卷) 灌頂隋愿往生十方凈土經(或云普廣品第十一即別行隨愿往生經是) 第十二卷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即是舊藥師經佛游維耶離者此為第一譯) 藥師如來本愿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三譯)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經二卷。
大唐三藏義凈于大內佛光殿譯(新編入錄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與前灌頂?shù)谑戆纬^罪生死得度經同本其三藏義凈所譯二卷者更加六佛本愿及咒余文大同奘法師譯者其舊藥師經群錄皆云宋時鹿野寺沙門慧簡所譯尋檢其文即是灌頂?shù)谑砦龀鰟e行更無異本其隨愿往生經群錄或云吳時支謙或云西晉竺護譯其見流行者即是大灌頂經第十一卷普廣品更無別本此之二經既在大部之中其別生流行者刪之不錄) 阿阇世王經二卷(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 普超三昧經三卷(或上加文殊師利字或四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放缽經一卷(是普超經舉缽品異譯出第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錄中失譯經(安公云出方等部今附西晉錄)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后六譯三譯闕本)上六經十卷同帙。
第十一(別錄之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六十帙唐三藏玄奘于玉華宮寺譯出翻經圖)
右此經。梵本都有二十萬頌?偹奶幨鶗L蒲宰g之成六百卷。重單合譯具列如左 第一會王舍城鷲峰山說(四百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一十三萬二千六百頌。唐譯成四百卷七十九品。從第一卷至四百卷 第二重會王舍城鷲峰山說(七十八卷第四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二萬五千頌。唐譯成七十八卷八十五品。與舊大品放光光贊般若同本異譯。從四百一卷至四百七十八。比于舊經闕無常啼等品。余意大同 第三重會王舍城鷲峰山說(五十九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一萬八千頌。譯成五十九卷三十一品。從四百七十九卷至五百三十七卷 第四重會王舍城鷲峰山說(一十八卷第八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八千頌譯成一十八卷二十九品。與舊道行小品明度長安品等同本異譯。從五百三十八卷至五百五十五。比于舊經亦闕常啼等品。余意不殊 第五重會王舍城鷲峰山說(十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四千頌譯成十卷二十四品。從五百五十六卷至五百六十五卷 第六重會王舍城鷲峰山說(八卷第二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二千五百頌。譯成八卷一十七品。與舊勝天王般若同本異譯。從五百六十六卷至百七十三卷 第七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曼殊室利分(二卷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八百頌。譯成二卷。無品。與舊兩譯文殊般若同本異譯。當?shù)谖灏倨呤闹廖灏倨呤寰?第八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那伽室利分(一卷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四百頌。譯成一卷。無品。與舊軟首菩薩分衛(wèi)經等同本異譯。當?shù)谖灏倨呤?第九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能斷金剛分(一卷第四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三百頌。譯成一卷。無品。與新舊四譯金剛般若同本異譯。當?shù)谖灏倨呤呔?第十會他化自在天王宮說般若理趣分(一卷第一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三百頌。譯成一卷。無品。與后譯實相般若同本異譯。當?shù)谖灏倨呤司?第十一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布施波羅蜜多分(五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二千頌譯五卷。無品。從五百七十九卷至五百八十三卷 第十二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凈戒波羅蜜多分(五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二千頌。譯成五卷。無品。從五百八十四卷至五百八十八卷 第十三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安忍波羅蜜多分(一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四百頌。譯成一卷。無品。當?shù)谖灏侔耸啪?十四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精進波羅蜜多分(一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四百頌。譯成一卷。無品。當?shù)谖灏倬攀?第十五重會王舍城鷲峰山說靜慮波羅蜜多分(二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八百頌。譯成二卷。無品。當?shù)谖灏倬攀恢辆攀?第十六會王舍城竹林園中白鷺池側說般若波羅蜜多分(八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二千五百頌。譯成八卷。無品。從五百九十三卷至第六百卷。
- 上一篇:第四十五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 下一篇:第十四卷 諸經要集
- 第五卷 金光明經文句記
- 第六卷 敕修百丈清規(guī)
- 第六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解
- 第二十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解
- 第十八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解
- 第十九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解
- 第十七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解
- 第十六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解
- 第十五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解
- 第十四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解
- 第十三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解
- 第十二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解
- 第十一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解
- 第十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解
- 第九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解
- 第八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解
- 第七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解
- 第五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解
- 第四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解
- 第三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