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十四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第十四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凈行品第十一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yè)?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yè)?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yè)?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yè)?云何得不退轉(zhuǎn)身、語、意業(yè)?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yè)?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yè)?云何得清凈身、語、意業(yè)?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yè)?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yè)?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shù)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xiàn)在善巧?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空、無相、無愿?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舍?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xiàn)在業(yè)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凈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yǎng)?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云何于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于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恒不舍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佛子:

“菩薩在家,當愿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當愿眾生:善事于佛,護養(yǎng)一切。

妻子集會,當愿眾生:冤親平等,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當愿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

妓樂聚會,當愿眾生:以法自娛,了妓非實。

若在宮室,當愿眾生:入于圣地,永除穢欲。

著瓔珞時,當愿眾生:舍諸偽飾,到真實處。

上升樓閣,當愿眾生:升正法樓,徹見一切。

若有所施,當愿眾生:一切能舍,心無愛著。

眾會聚集,當愿眾生:舍眾聚法,成一切智。

若在厄難,當愿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舍居家時,當愿眾生:出家無礙,心得解脫。

入僧伽藍,當愿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諍法。

詣大小師,當愿眾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

求請出家,當愿眾生:得不退法,心無障礙。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

剃除須發(fā),當愿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袈裟衣,當愿眾生:心無所染,具大仙道。

正出家時,當愿眾生:同佛出家,救護一切。

自歸于佛,當愿眾生:紹隆佛種,發(fā)無上意。

自歸于法,當愿眾生: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

自歸于僧,當愿眾生:統(tǒng)理大眾,一切無礙。

受學戒時,當愿眾生:善學于戒,不作眾惡。

受阇梨教,當愿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

受和尚教,當愿眾生:入無生智,到無依處。

具足戒,當愿眾生:具諸方便,得最勝法。

若入堂宇,當愿眾生:升無上堂,安住不動。

若敷床座,當愿眾生:開敷善法,見真實相。

正身端坐,當愿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

結(jié)跏趺坐,當愿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

修行于定,當愿眾生:以定伏心,究竟無余。

若修于觀,當愿眾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諍。

舍跏趺坐,當愿眾生:觀諸行法,悉歸散滅。

下足住時,當愿眾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

若舉于足,當愿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著下裙時,當愿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

整衣束帶,當愿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當愿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

著僧伽梨,當愿眾生:入第一位,得不動法。

手執(zhí)楊枝,當愿眾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凈。

嚼楊枝時,當愿眾生:其心調(diào)凈,噬諸煩惱。

大小便時,當愿眾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

事訖就水,當愿眾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洗滌形穢,當愿眾生:清凈調(diào)柔,畢竟無垢。

以水盥掌,當愿眾生:得清凈手,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當愿眾生:得凈法門,永無垢染。

手執(zhí)錫杖,當愿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執(zhí)持應器,當愿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發(fā)趾向道,當愿眾生:趣佛所行,入無依處。

若在于道,當愿眾生:能行佛道,向無余法。

涉路而去,當愿眾生:履凈法界,心無障礙。

見升高路,當愿眾生:永出三界,心無怯弱。

見趣下路,當愿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見斜曲路,當愿眾生:舍不正道,永除惡見。

若見直路,當愿眾生:其心正直,無諂無誑。

見路多塵,當愿眾生:遠離塵坌,獲清凈法。

見路無塵,當愿眾生:常行大悲,其心潤澤。

若見險道,當愿眾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

若見眾會,當愿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若見大柱,當愿眾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

若見叢林,當愿眾生:諸天及人,所應敬禮。

若見高山,當愿眾生:善根超出,無能至頂。

見棘刺樹,當愿眾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見樹葉茂,當愿眾生:以定解脫,而為蔭映。

若見華開,當愿眾生:神通等法,如華開敷。

若見樹華,當愿眾生:眾相如華,具三十二。

若見果實,當愿眾生:獲最勝法,證菩提道。

若見大河,當愿眾生:得預法流,入佛智海。

若見陂澤,當愿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

若見池沼,當愿眾生:語業(yè)滿足,巧能演說。

若見汲井,當愿眾生:具足辯才,演一切法。

若見涌泉,當愿眾生:方便增長,善根無盡。

若見橋道,當愿眾生:廣度一切,猶如橋梁。

若見流水,當愿眾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見修園圃,當愿眾生:五欲圃中,耘除愛草。

見無憂林,當愿眾生:永離貪愛,不生憂怖。

若見園苑,當愿眾生:勤修諸行,趣佛菩提。

見嚴飾人,當愿眾生:三十二相,以為嚴好。

見無嚴飾,當愿眾生:舍諸飾好,具頭陀行。

見樂著人,當愿眾生:以法自娛,歡愛不舍。

見無樂著,當愿眾生:有為事中,心無所樂。

見歡樂人,當愿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yǎng)佛。

見苦惱人,當愿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

見無病人,當愿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

見疾病人,當愿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見端正人,當愿眾生:于佛菩薩,常生凈信。

見丑陋人,當愿眾生:于不善事,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當愿眾生:于佛菩薩,能知恩德。

見背恩人,當愿眾生:于有惡人,不加其報。

若見沙門,當愿眾生:調(diào)柔寂靜,畢竟第一。

婆羅門,當愿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

見苦行人,當愿眾生:依于苦行,至究竟處。

見操行人,當愿眾生:堅持志行,不舍佛道。

見著甲胄,當愿眾生:常服善鎧,趣無師法。

見無鎧仗,當愿眾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yè)。

見論議人,當愿眾生:于諸異論,悉能摧伏。

見正命人,當愿眾生:得清凈命,不矯威儀。

若見于王,當愿眾生:得為法王,恒轉(zhuǎn)正法。

若見王子,當愿眾生:從法化生,而為佛子。

若見長者,當愿眾生:善能明斷,不行惡法。

若見大臣,當愿眾生:恒守正念,習行眾善。

若見城郭,當愿眾生:得堅固身,心無所屈。

若見王都,當愿眾生:功德共聚,心恒喜樂。

見處林藪,當愿眾生:應為天人,之所嘆仰。

入里乞食,當愿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

到人門戶,當愿眾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門。

入其家已,當愿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見不舍人,當愿眾生:常不舍離,勝功德法。

見能舍人,當愿眾生:永得舍離,三惡道苦。

若見空缽,當愿眾生:其心清凈,空無煩惱。

若見滿缽,當愿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當愿眾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當愿眾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見慚恥人,當愿眾生:具慚恥行,藏護諸根。

見無慚恥,當愿眾生:舍離無慚,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當愿眾生:滿足其愿,心無羨欲。

得不美食,當愿眾生:莫不獲得,諸三昧味。

得柔軟食,當愿眾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軟。

得粗澀食,當愿眾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

若飯食時,當愿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若受味時,當愿眾生:得佛上味,甘露滿足。

飯食已訖,當愿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說法時,當愿眾生:得無盡辯,廣宣法要。

從舍出時,當愿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若入水時,當愿眾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洗浴身體,當愿眾生:身心無垢,內(nèi)外光潔。

盛暑炎毒,當愿眾生:舍離眾惱,一切皆盡。

暑退涼初,當愿眾生:證無上法,究竟清涼。

諷誦經(jīng)時,當愿眾生:順佛所說,總持不忘。

若得見佛,當愿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諦觀佛時,當愿眾生:皆如普賢,端正嚴好。

見佛塔時,當愿眾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敬心觀塔,當愿眾生:諸天及人,所共瞻仰。

頂禮于塔,當愿眾生:一切天人,無能見頂。

右繞于塔,當愿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

繞塔三匝,當愿眾生:勤求佛道,心無懈歇。

贊佛功德,當愿眾生:眾德悉具,稱嘆無盡。

贊佛相好,當愿眾生:成就佛身,證無相法。

若洗足時,當愿眾生:具神足力,所行無礙。

以時寢息,當愿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

睡眠始寤,當愿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

“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賢首品第十二之一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無濁亂清凈行大功德已,欲顯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問賢首菩薩曰:

“我今已為諸菩薩,說佛往修清凈行,仁亦當于此會中,演暢修行勝功德!

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

“善哉仁者應諦聽,彼諸功德不可量,我今隨力說少分,猶如大海一滴水。

若有菩薩初發(fā)心,誓求當證佛菩提,彼之功德無邊際,不可稱量無與等。

何況無量無邊劫,具修地度諸功德,十方一切諸如來,悉共稱揚不能盡。

如是無邊大功德,我今于中說少分,譬如鳥足所履空,亦如大地一微塵。

菩薩發(fā)意求菩提,非是無因無有緣,于佛法僧生凈信,以是而生廣大心。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fā)心。

常欲利樂諸眾生,莊嚴國土供養(yǎng)佛,受持正法修諸智,證菩提故而發(fā)心。

深心信解常清凈,恭敬尊重一切佛,于法及僧亦如是,至誠供養(yǎng)而發(fā)心。

深信于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無上大菩提,菩薩以是初發(fā)心。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wǎng)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

信無垢濁心清凈,滅除憍慢恭敬本,亦為法藏第一財,為清凈手受眾行。

信能惠施心無吝,信能歡喜入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

信令諸根凈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

信于境界無所著,遠離諸難得無難,信能超出眾魔路,示現(xiàn)無上解脫道。

信為功德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信能增益最勝智,信能示現(xiàn)一切佛。

是故依行說次第,信樂最勝甚難得,譬如一切世間中,而有隨意妙寶珠。

若常信奉于諸佛,則能持戒修學處;若常持戒修學處,則能具足諸功德。

戒能開發(fā)菩提本,學是勤修功德地;于戒及學常順行,一切如來所稱美。

若常信奉于諸佛,則能興集大供養(yǎng);若能興集大供養(yǎng),彼人信佛不思議。

若常信奉于尊法,則聞佛法無厭足;若聞佛法無厭足,彼人信法不思議。

若常信奉清凈僧,則得信心不退轉(zhuǎn);若得信心不退轉(zhuǎn),彼人信力無能動。

若得信力無能動,則得諸根凈明利;若得諸根凈明利,則能遠離惡知識。

若能遠離惡知識,則得親近善知識;若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習廣大善。

若能修習廣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則得殊勝決定解。

若得殊勝決定解,則為諸佛所護念;若為諸佛所護念,則能發(fā)起菩提心。

若能發(fā)起菩提心,則能勤修佛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則得生在如來家。

若得生在如來家,則善修行巧方便;若善修行巧方便,則得信樂心清凈。

若得信樂心清凈,則得增上最勝心;若得增上最勝心,則常修習波羅蜜。

若常修習波羅蜜,則能具足摩訶衍;若能具足摩訶衍,則能如法供養(yǎng)佛。

若能如法供養(yǎng)佛,則能念佛心不動;若能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

若常睹見無量佛,則見如來體常住;若見如來體常住,則能知法永不滅。

若能知法永不滅,則得辯才無障礙;若得辯才無障礙,則能開演無邊法。

若能開演無邊法,則能慈愍度眾生;若能慈愍度眾生,則得堅固大悲心。

若得堅固大悲心,則能愛樂甚深法;若能愛樂甚深法,則能舍離有為過。

若能舍離有為過,則離憍慢及放逸;若離憍慢及放逸,則能兼利一切眾。

若能兼利一切眾,則處生死無疲厭;若處生死無疲厭,則能勇健無能勝。

若能勇健無能勝,則能發(fā)起大神通;若能發(fā)起大神通,則知一切眾生行。

若知一切眾生行,則能成就諸群生;若能成就諸群生,則得善攝眾生智。

若得善攝眾生智,則能成就四攝法;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

若與眾生無限利,則具最勝智方便;若具最勝智方便,則住勇猛無上道。

若住勇猛無上道,則能摧殄諸魔力;若能摧殄諸魔力,則能超出四魔境。

若能超出四魔境,則得至于不退地;若得至于不退地,則得無生深法忍。

若得無生深法忍,則為諸佛所授記;若為諸佛所授記,則一切佛現(xiàn)其前。

若一切佛現(xiàn)其前,則了神通深密用;若了神通深密用,則為諸佛所憶念。

若為諸佛所憶念,則以佛德自莊嚴;若以佛德自莊嚴,則獲妙福端嚴身。

若獲妙福端嚴身,則身晃耀如金山;若身晃耀如金山,則相莊嚴三十二。

若相莊嚴三十二,則具隨好為嚴飾;若具隨好為嚴飾,則身光明無限量。

若身光明無限量,則不思議光莊嚴;若不思議光莊嚴,其光則出諸蓮華。

其光若出諸蓮華,則無量佛坐華上;示現(xiàn)十方靡不遍,悉能調(diào)伏諸眾生。

若能如是調(diào)眾生,則現(xiàn)無量神通力。

若現(xiàn)無量神通力,則住不可思議土,演說不可思議法,令不思議眾歡喜。

若說不可思議法,令不思議眾歡喜,則以智慧辯才力,隨眾生心而化誘。

若以智慧辯才力,隨眾生心而化誘,則以智慧為先導,身語意業(yè)恒無失。

若以智慧為先導,身語意業(yè)恒無失,則其愿力得自在,普隨諸趣而現(xiàn)身。

若其愿力得自在,普隨諸趣而現(xiàn)身,則能為眾說法時,音聲隨類難思議。

若能為眾說法時,音聲隨類難思議,則于一切眾生心,一念悉知無有余。

若于一切眾生心,一念悉知無有余,則知煩惱無所起,永不沒溺于生死。

若知煩惱無所起,永不沒溺于生死,則獲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現(xiàn)世間。

若獲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現(xiàn)世間,則獲十地十自在,修行諸度勝解脫。

若得十地十自在,修行諸度勝解脫,則獲灌頂大神通,住于最勝諸三昧。

若獲灌頂大神通,住于最勝諸三昧,則于十方諸佛所,應受灌頂而升位。

若于十方諸佛所,應受灌頂而升位,則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頂。

若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頂,則身充遍如虛空,安住不動滿十方。

若身充遍如虛空,安住不動滿十方,則彼所行無與等,諸天世人莫能知。

菩薩勤修大悲行,愿度一切無不果,見聞聽受若供養(yǎng),靡不皆令獲安樂。

彼諸大士威神力,法眼常全無缺減,十善妙行等諸道,無上勝寶皆令現(xiàn)。

譬如大海金剛聚,以彼威力生眾寶,無減無增亦無盡,菩薩功德聚亦然。

或有剎土無有佛,于彼示現(xiàn)成正覺,或有國土不知法,于彼為說妙法藏。

無有分別無功用,于一念頃遍十方,如月光影靡不周,無量方便化群生。

于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現(xiàn)成佛道,轉(zhuǎn)正法輪入寂滅,乃至舍利廣分布。

或現(xiàn)聲聞獨覺道,或現(xiàn)成佛普莊嚴,如是開闡三乘教,廣度眾生無量劫

或現(xiàn)童男童女形,天龍及以阿修羅,乃至摩睺羅伽等,隨其所樂悉令見。

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yè)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xiàn),海印三昧威神力。

嚴凈不可思議剎,供養(yǎng)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限。

智慧自在不思議,說法言辭無有礙,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

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

一微塵中入三昧,成就一切微塵定,而彼微塵亦不增,于一普現(xiàn)難思剎。

彼一塵內(nèi)眾多剎,或有有佛或無佛,或有雜染或清凈,或有廣大或狹小,

或復有成或有壞,或有正住或傍住,或如曠野熱時焰,或如天上因陀網(wǎng)。

如一塵中所示現(xiàn),一切微塵悉亦然。

此大名稱諸圣人,三昧解脫神通力,若欲供養(yǎng)一切佛,入于三昧起神變,

能以一手遍三千,普供一切諸如來。

十方所有勝妙華,涂香末香無價寶,如是皆從手中出,供養(yǎng)道樹諸最勝。

無價寶衣雜妙香,寶幢幡蓋皆嚴好,真金為華寶為帳,莫不皆從掌中雨。

十方所有諸妙物,應可奉獻無上尊,掌中悉雨無不備,菩提樹前持供佛。

十方一切諸妓樂,鐘鼓琴瑟非一類,悉奏和雅妙音聲,靡不從于掌中出。

十方所有諸贊頌,稱嘆如來實功德,如是種種妙言辭,皆從掌內(nèi)而開演。

菩薩右手放凈光,光中香水從空雨,普灑十方諸佛土,供養(yǎng)一切照世燈。

又放光明妙莊嚴,出生無量寶蓮華,其華色相皆殊妙,以此供養(yǎng)于諸佛。

又放光明華莊嚴,種種妙華集為帳,普散十方諸國土,供養(yǎng)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香莊嚴,種種妙香集為帳,普散十方諸國土,供養(yǎng)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末香嚴,種種末香聚為帳,普散十方諸國土,供養(yǎng)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衣莊嚴,種種名衣集為帳,普散十方諸國土,供養(yǎng)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寶莊嚴,種種妙寶集為帳,普散十方諸國土,供養(yǎng)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蓮莊嚴,種種蓮華集為帳,普散十方諸國土,供養(yǎng)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瓔莊嚴,種種妙瓔集為帳,普散十方諸國土,供養(yǎng)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幢莊嚴,其幢絢煥備眾色,種種無量皆殊好,以此莊嚴諸佛土。

種種雜寶莊嚴蓋,眾妙繒幡共垂飾,摩尼寶鐸演佛音,執(zhí)持供養(yǎng)諸如來。

手出供具難思議,如是供養(yǎng)一導師,一切佛所皆如是,大士三昧神通力。

菩薩住在三昧中,種種自在攝眾生,悉以所行功德法,無量方便而開誘。

或以供養(yǎng)如來門,或以難思布施門,或以頭陀持戒門,或以不動堪忍門。

或以苦行精進門,或以寂靜禪定門,或以決了智慧門,或以所行方便門。

或以梵住神通門,或以四攝利益門,或以福智莊嚴門,或以因緣解脫門。

或以根力正道門,或以聲聞解脫門,或以獨覺清凈門,或以大乘自在門。

或以無常眾苦門,或以無我壽者門,或以不凈離欲門,或以滅盡三昧門。

隨諸眾生病不同,悉以法藥而對治;隨諸眾生心所樂,悉以方便而滿足;

隨諸眾生行差別,悉以善巧而成就。如是三昧神通相,一切天人莫能測。

有妙三昧名隨樂,菩薩住此普觀察,隨宜示現(xiàn)度眾生,悉使歡心從法化。

劫中饑饉災難時,悉與世間諸樂具,隨其所欲皆令滿,普為眾生作饒益。

或以飲食上好味,寶衣嚴具眾妙物,乃至王位皆能舍,令好施者悉從化。

或以相好莊嚴身,上妙衣服寶瓔珞,華鬘為飾香涂體,威儀具足度眾生。

一切世間所好尚,色相顏容及衣服,隨應普現(xiàn)愜其心,俾樂色者皆從道。

迦陵頻伽美妙音,俱枳羅等妙音聲,種種梵音皆具足,隨其心樂為說法。

八萬四千諸法門,諸佛以此度眾生,彼亦如其差別法,隨世所宜而化度。

眾生苦樂利衰等,一切世間所作法,悉能應現(xiàn)同其事,以此普度諸眾生。

一切世間眾苦患,深廣無涯如大海,與彼同事悉能忍,令其利益得安樂。

若有不識出離法,不求解脫離喧憒,菩薩為現(xiàn)舍國財,常樂出家心寂靜。

家是貪愛系縛所,欲使眾生悉免離,故示出家得解脫,于諸欲樂無所受。

菩薩示行十種行,亦行一切大人法,諸仙行等悉無余,為欲利益眾生故。

若有眾生壽無量,煩惱微細樂具足,菩薩于中得自在,示受老病死眾患。

或有貪欲瞋恚癡,煩惱猛火常熾然,菩薩為現(xiàn)老病死,令彼眾生悉調(diào)伏。

如來十力無所畏,及以十八不共法,所有無量諸功德,悉以示現(xiàn)度眾生。

記心教誡及神足,悉是如來自在用,彼諸大士皆示現(xiàn),能使眾生盡調(diào)伏。

菩薩種種方便門,隨順世法度眾生,譬如蓮華不著水,如是在世令深信。

雅思淵才文中王,歌舞談說眾所欣,一切世間眾技術,譬如幻師無不現(xiàn)。

或為長者邑中主,或為賈客商人導,或為國王及大臣,或作良醫(yī)善眾論。

或于曠野作大樹,或為良藥眾寶藏,或作寶珠隨所求,或以正道示眾生。

若見世界始成立,眾生未有資身具,是時菩薩為工匠,為之示現(xiàn)種種業(yè)。

不作逼惱眾生物,但說利益世間事,咒術藥草等眾論,如是所有皆能說。

一切仙人殊勝行,人天等類同信仰,如是難行苦行法,菩薩隨應悉能作。

或作外道出家人,或在山林自勤苦,或露形體無衣服,而于彼眾作師長。

或現(xiàn)邪命種種行,習行非法以為勝,或現(xiàn)梵志諸威儀,于彼眾中為上首。

或受五熱隨日轉(zhuǎn),或持牛狗及鹿戒,或著壞衣奉事火,為化是等作導師。

或有示謁諸天廟,或復示入恒河水,食根果等悉示行,于彼常思已勝法。

或現(xiàn)蹲踞或翹足,或臥草棘及灰上,或復臥杵求出離,而于彼眾作師首。

如是等類諸外道,觀其意解與同事,所示苦行世靡堪,令彼見已皆調(diào)伏。

眾生迷惑稟邪教,住于惡見受眾苦,為其方便說妙法,悉令得解真實諦。

或邊咒語四諦,或善密語說四諦,或人直語說四諦,或天密語說四諦,

分別文字說四諦,決定義理說四諦,善破于他說四諦,非外所動說四諦,

或八部語說四諦,或一切語說四諦,隨彼所解語言音,為說四諦令解脫。

所有一切諸佛法,皆如是說無不盡,知語境界不思議,是名說法三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