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è)障”即我們無始劫來內(nèi)心的貪嗔癡煩惱,指導身口意造作種種惡業(yè),身有殺、盜、淫;口有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有貪、嗔、癡,這些惡業(yè)一旦遇到了緣分,即會...[閱讀全文]
短期出家就是一個超度活人的好活動。通常以七日為一期,在活動過程中,寺院根據(jù)“戒定慧”三學安排了豐富的課程包括:學戒,教佛門儀軌,傳授三皈五戒,念佛共修,...[閱讀全文]
忍辱是一種智慧,即在明了事情的因果和真相后,以不爭辯、不對立的方式,坦然接受,并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而懦弱是膽小怕事、唯唯諾諾、不敢面對問題的一種表現(xiàn)。...[閱讀全文]
化太歲與佛教沒有半毛錢關(guān)系;珰q不是佛法正行,若佛教四眾弟子去“化太歲”,說明不信因果,改信太歲了,那就不是佛弟子了,也喪失了三皈戒體,需要重新皈依。...[閱讀全文]
凡夫活在生滅之中,認生滅現(xiàn)象為真,從而產(chǎn)生生滅的過程,從生到滅的過程即是時間概念。對佛菩薩而言,萬法皆空,無有生滅,故稱“不生不滅”。既無生滅,何來生滅...[閱讀全文]
當年佛陀放棄苦行后,正是接受了牧羊女供養(yǎng)的乳糜而恢復了體力,由此可知,牛奶屬清凈之食,可用來供佛,佛弟子亦可食用。然而,我們學習佛法,明了法義后,更應(yīng)懂...[閱讀全文]
不可以。因為供養(yǎng)等同于捐贈,財物一旦供養(yǎng)給三寶,就不屬于自己的了,支配權(quán)全在寺院,如果想要拿回去,必須得到寺院的同意。若自作主張,不經(jīng)允許就私自拿回家,...[閱讀全文]
佛在四弘誓愿中告訴我們,修學菩薩道當“法門無量誓愿學”,而在實際的修行中,我們又提倡一門深入,這二者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從修學佛法的角度來講,有“信解行證...[閱讀全文]
我們通常講“修學佛法,不怕破戒,就怕破見”。“見”即認知,若一個人在認知上產(chǎn)生了邪知邪見,就會對正法難以生起信心。比如,有些人認為菩薩戒高不可攀,非普通...[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