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的品質(zhì)

  人的品質(zhì),就是人的品格、品德、氣質(zhì)。氣質(zhì)是可以改變的,有的人小時候土頭土腦、傻里傻氣地不懂事,年紀漸長,經(jīng)過教育的薰陶及社會的歷練,氣質(zhì)就變好了。改變?nèi)说臍赓|(zhì),就是提升人的品質(zhì)。

  如果學佛以后跟學佛以前相較,人品氣質(zhì)沒有改善,言行舉止沒有檢點,思想觀念沒有提升,便是枉費學了佛。學佛以后,應該以佛法的威儀、禮儀、行儀來自利利人,不應該再有自傷傷人、自害害人的行為。身口如此,心念也應如此。

  身為佛教徒,就要對自己的家庭、社會、國家、所有的人類,乃至一切的眾生,負起責任。我們有權(quán)利生存在世間,更有義務和責任來幫助世間、改善世間。

  如果成為佛教徒以后,有人看到你便說:“幾年不見,怎么你的性格和氣質(zhì)好像和過去不一樣了,這一定是有道理的,為什么?”

  這時候你應該告訴對方:“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原因,只因為我皈依三寶,做人應當先學會自利利他的!

  所謂自利利他,例如要提升人的品質(zhì),應先從自己開始,進而再幫助他人提升他人的品質(zhì),自利又利他。

  又,與人相處之時,要想自利,應先利他,這之間是有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在家里,如果對自己的家人態(tài)度改善,家里的人也會受到你的影響而有所改善。自己能和顏悅色,處處以禮相待,時時關(guān)懷他人,以成全別人作為成全自己的心態(tài)來處里事務,周圍的人也都會受到影響。我們要學習佛法的慈悲,開發(fā)內(nèi)心的智慧,健全自己,協(xié)助他人,為全體而顧大局,敦品勵學,奉獻自己而盡心盡力,溫厚謙恭。

  但是成為佛教徒,并不是叫我們做鄉(xiāng)愿、做爛好人、做傻瓜,佛法的目的是在利益眾生,而真正地利他,是要使得頑者廉而懦者立,感謝恩人,寬恕仇人;學習賢人,救濟苦人;調(diào)伏狂人,感化惡人;慰勉失意的人,關(guān)懷受難的人;把懈怠的人勸導成精勤的人,使兇狠的人轉(zhuǎn)變?yōu)榇缺娜。用種種恰到好處的方式來幫助他人,使得在我們環(huán)境里共同生活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得到利益。這才是真正自利利他的人,也才是真正品質(zhì)高尚的人。

  ﹉﹉﹉﹉﹉﹉﹉﹉﹉﹉﹉﹉﹉﹉﹉﹉﹉﹉﹉﹉﹉﹉﹉﹉﹉﹉﹉﹉﹉﹉﹉﹉﹉﹉

  學佛以后,應該以佛法的威儀、禮儀、行儀來自利利人,

  不應該再有自傷傷人、自害害人的行為。身口如此,心念也應如此。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