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與近代凈土宗的振興
凈土法門,自廬山遠公開宗,近迄于紅螺資福,歷代弘揚凈土教者,代不乏
人。然時久弊生,大化漸衰,凈土一宗,亦趨式微。至清末民初,有印光大師出,
蓮風溥被,如麗日中天,膺大師教而皈心凈土者,不計其數(shù)。圓瑛法師贊之曰:
“徹悟大師之后,第一人也。”誠不虛之論。
印光大師(1861—1940),法名圣量,別號常慚愧僧。陜西癭陽縣陳村人,俗
姓趙,名紹伊,字子任。幼年隨兄讀儒書,穎悟非常。因讀程、朱、韓、歐之書,
受其影響而辟佛。15歲后,病困數(shù)載,得讀佛經(jīng)書,始悟前非,乃回心向佛。清
光緒七年(1881)大師21歲,禮終南山南五臺蓮花洞道純和尚出家。次年,于陜西
興安縣雙溪寺印海律師座下受具足戒。此前,曾在湖北竹溪蓮花寺于曬經(jīng)次,得
讀殘本《龍舒凈土文》,初知念佛法門之妙。自幼病目,幾喪明,至是一心念佛,
目疾乃愈。平生自行化他,一心以凈土為歸,即肇端于此。嗣后聞紅螺山資福寺
為專修凈土道場,于26歲時辭師前往,翌年正月朝五臺畢,仍回資福。同年十月
進念佛堂,后任香燈、寮元及藏主等職。此間,除念佛外,深入經(jīng)藏,研讀大乘
典籍。30歲時,至北京龍泉寺當行堂,苦行培福,潛修密證,長養(yǎng)圣胎。次年住
圓廣寺。越二載,適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入都迎請《龍藏》,助理需人,眾以
師薦,相隨南下,延居法雨寺藏經(jīng)樓。37歲時,應寺眾堅請,講《阿彌陀佛經(jīng)便
蒙鈔》。講畢即于珠寶殿側(cè)閉關(guān),兩期六載。出關(guān)后,居茅蓬。44歲時,為溫州
頭陀寺請藏經(jīng),事畢南歸,仍住法雨寺藏經(jīng)樓。至此,出家30年,終清之世,始
終韜晦。民國元年(1912),師52歲,高鶴年居士取大師文章數(shù)篇,刊載上海《佛
學叢報》,署名常慚,讀者嘆服。民國六年(57歲),徐蔚如居士得大師與其友
三書,以《印光法師信稿》為題印行。次歲,又得大師文稿二十余篇,印于北京,
題曰《印光法師文鈔》。60歲時,再集大師文稿數(shù)十篇合訂二冊,出版于商務印
書館,木刻于揚州藏經(jīng)院。后又迭次增廣,排印于中華書局,題曰《增廣印光法
師文鈔》。其文言言見諦,字字歸宗,上符佛旨,下契群機,發(fā)揮禪凈奧義,抉
擇法門難易,發(fā)前人所未發(fā)。
民國十一年,師62歲,江蘇義務教育會成立,呈請省府下令用寺廟作校舍,
佛教界嘩然,大師為此奔走,護教護寺不遺余力。同年,應定海知事陶在東請,
推薦智德法師去監(jiān)獄講《安士全書》,宣揚因果報應和凈土教義,自己應聘為“
江蘇監(jiān)獄感化院”名譽院長。是年,陶在東又與會稽道尹黃涵之匯大師道行事跡
呈報政府,請予題賜“悟徹圓明”匾額,赍送普陀,香花供養(yǎng),盛極一時,緇素
贊嘆,喜悅異常,然大師對此則置若罔聞。有問之者,答曰:虛空樓閣,自無盛
德,慚愧不已,榮從何來?民國十八年(69歲),應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請,于
該林連日開示,聽者蜂擁而至。
大師一生儉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供養(yǎng)香敬,從來不入私囊,助印佛書
流通而外,辦佛教義賑會、慈幼院等,致力于慈善事業(yè),廣種福田。
大師早就擬欲歸隱,于民國十九年二月住蘇州,掩關(guān)于報國寺,課余則修訂
四大名山山志。民國二十六年(77歲)冬,由于抗戰(zhàn),應妙真和尚請,移錫靈巖
山寺掩關(guān)安居。中外信徒來寺叩關(guān)請益,大師對來者慈悲開導,折攝兼施,使聞
者悅服。
民國二十九年(80歲)農(nóng)歷十一月初四,大師預知時至,端坐念佛,安祥生西,
僧臘六十。次年二月十五日荼毗,得五色舍利無數(shù)。僧俗弟子建塔靈巖山巔,并
于民國三十六年九月十九日將師舍利奉安入塔。大師一生嚴持毗尼,一絲不茍;
六時念佛,三業(yè)清凈,護教重道,勤奮修學,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弘揚凈土,
不遺余力;皈依弟子,眾星拱辰。后人尊大師為中國凈土宗第十三祖。
師之一生,淡薄名利,嚴持戒律,通宗通教而專弘凈土。曾數(shù)次掩關(guān)深入經(jīng)
藏,遍覽諸經(jīng),析其微妙,然最終認定凈土法門普被三根,最為殊勝,因而歸心
凈土,一心專念。對一切人,皆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為勸。作《凈土抉疑論》
等文,以釋信眾心中之疑,深入淺出,發(fā)微抉隱,盡闡凈土法門之勝妙,使未信
者生信,已信者堅信。其一生之弘化工作及對凈土宗之貢獻,主要分為以下幾個
方面。
一、以文字般若之流布,極力倡導,勸教念佛。
大師不出關(guān)房,通過來往書札及撰文,將凈土圣教弘傳四方,其在《印施極
樂圖序》中暢談凈土超勝曰:“凈土法門之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念
成佛,歷劫修證者,益宜挹其高風。普被上中下三根,統(tǒng)攝律、教、禪諸宗。如
時雨之潤物,若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薄皡R三乘五
性,總證真常;導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歸,十方共贊;千經(jīng)并闡,
萬論均宣;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
大師先后在上海、蘇州設立弘化社,刊印凈土經(jīng)書百數(shù)十種,達數(shù)十萬冊。
該社除刊印流通《印光法師文鈔》、《印光法師嘉言錄》外,還校勘、重印藕益
大師編著的《凈土十要》,并將《往生論注》、《徹悟語錄》、《蓮華世界詩》
等十余種蓮宗語錄附集其后,一同弘揚。
二、增編“凈土五經(jīng)”,擴充完善凈土宗之理論基礎。
為了在理論上將凈土法門的殊勝圓滿進一步充實完善,大師增編了“凈土五
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佛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以向稱為“凈土一論三
經(jīng)”。清末魏源(默深)居士初以《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編入,名曰“凈土四經(jīng)
”。民國二十二年(1933),大師增列《楞嚴經(jīng)·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名為“凈
土五經(jīng)”,并排版付印流通。大師認為《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
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
遠成佛道乎!”故將此章列為凈土法門基本經(jīng)典之一。
三、創(chuàng)建靈巖山寺十方專修凈土道場。
師一生大業(yè),“唯弘化社與靈巖山寺”。自民國十九年(1930)二月到蘇州報
國寺閉關(guān),至二十九(1940)在靈巖山圓寂生西,“為弘化極盛之十年”。
早在民國十五年(1926),大師與真達和尚第一次上靈巖山時,即規(guī)劃創(chuàng)建靈
巖山寺十方專修凈土道場之設施。十九年(1930)大師到蘇州報國寺閉關(guān),靈巖山
妙真和尚負責實施,常去蘇州叩關(guān)請示,殷切仰承指導,山寺日就振興。二十一
年(1932)夏,大師將該山原名崇報寺改為靈巖山寺,并為山門撰題對聯(lián):“凈土
法門普被三根,實如來成始成終之妙道;彌陀誓愿全收九界,示眾生心作心是之
洪猷!遍_辦念佛堂,訂立念佛堂每日行持細則,安眾念佛。二十五年(1936)十
月十七日,大師應請上靈巖在念佛堂開示,次年十月從蘇州報國寺移錫靈巖安居。
建造大雄寶殿,主佛兩邊,根據(jù)《阿彌陀經(jīng)》供奉十六尊者立像。后建天王殿正
名為彌勒閣,改供戴五冠彌勒菩薩本像。該寺一切規(guī)章制度,悉秉大師意旨而定。
大師為創(chuàng)建靈巖凈土道場撰文甚多,如《靈巖寺永作十方記》、《靈巖山篤修凈
土道場啟建大殿記》、《靈巖重修彌勒閣記》、《靈巖普同塔記》等,還撰有若
干殿堂之對聯(lián),以及《靈巖念誦儀規(guī)》關(guān)于佛菩薩圣誕諸贊、偈,凈土宗十二位
祖師贊、偈等。
清季以來,漢傳佛教某些寺院存在“三濫”現(xiàn)象,即剃度濫、傳戒濫、住持
濫。一些僧眾熱衷于應酬經(jīng)懺,不注重修學,以致佛教日漸衰微。印公當時針對
上述時弊,在創(chuàng)建靈巖凈土道場之初,就特地訂立了五條規(guī)約:“一、住持不論
臺、賢、濟、洞,但以戒行精嚴、深信凈土法門為準,只傳賢,不傳法,以杜法
眷私屬之弊。二、住持論次數(shù),不論代數(shù),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三、不傳
戒,不講經(jīng),以免招搖擾亂正念之嫌。堂中雖日日常講,但不升座,不招外方來
聽耳。四、專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應酬經(jīng)懺佛事。五、無論任何人,不得
在寺內(nèi)收剃徒弟。以上五條有一違者立即出院。”這五條規(guī)約系真達和尚與印光
大師商訂,亦是大師為弘揚凈土、振興佛教、匡正時弊而發(fā)。從此,靈巖道風為
之一振,迄今不衰,成為中國近代著名凈土道場之一。
四、提倡“兼仗他力,帶業(yè)往生”思想。
在弘揚凈土法門時,大師提倡“兼仗他力,帶業(yè)往生”的思想,嘗曰:“念
佛法門,乃佛法中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yè)往生!辈Α皫I(yè)往生”作
解釋說:“約在此界,尚未斷惑,名帶業(yè)。若生西方,則無業(yè)可得,非凈業(yè)帶到
西方去!币驗椤耙坏猛,則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煩惑不期斷而自斷!
帶業(yè)往生者,速證無生,此全仗阿彌陀佛大悲愿力,與當人信愿念佛之力,感應
道交,得此巨益。校比專仗自力者其難易天地懸殊也!币虼,無論出家在家,
士農(nóng)工商,老幼男女,貴賤賢愚,但肯依之修持,一心專念,皆可仗佛慈力,帶
業(yè)往生。但是,他認為修凈業(yè)者要帶業(yè)往生應做到:“第一必須嚴持凈戒,第二
必須發(fā)菩提心,第三必須具真信愿!薄敖錇橹T法之基礎,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
信愿為往生之前導。”其中尤重持戒,認為并不是帶業(yè)往生就可以不持戒,以致
任意再造惡業(yè)。大師云:“念佛法門,雖則帶業(yè)往生,然若淫習固結(jié),則便與佛
隔,難于感應道交矣!币唤淙绱,諸戒亦復如是。持戒念佛,才能身口意三業(yè)
清凈,往生西方才能有分。
關(guān)于信愿行,大師認為真信、切愿、篤行為念佛法門宗要,曾云:“既有真
信切愿,當修念佛正行,以信愿為先導,念佛為正行!薄澳罘鹨环,約有四種,
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
”對于持名念佛,則提倡“攝心念佛”方法,“至于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
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
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仍亦有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
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涌妄波,即用十念記數(shù),則全心力量,施于
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弘凈土者,尚未
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其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
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此“攝心念佛”一法,乃大師積數(shù)十年念佛經(jīng)驗之
極談。
五、總結(jié)諸宗法門,彰顯蓮宗之勝。
大師一生專弘凈土,認為凈土法門殊勝無比,歸納起來主要有四點:
其一、“適一切根性,萬修萬人去”。他說:“夫所謂凈土法門者,以其普
攝上中下三根,高超律、教、禪諸宗”;它“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觀音、
勢至……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薄熬沤
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其二、“凈土法門普被三根,實如來成始成終之妙道;彌陀誓愿全收九界,
示眾生心作心是之洪猷。”它含攝一切法門,又超過一切法門。師曰:“凈土者,
乃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tǒng)攝一切禪、教、律……雖三藏
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諸師之妙義,亦詮之不盡!彼,歷代祖師極力弘揚,千
經(jīng)萬論“處處指歸”。不但《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專談
凈土,就是“諸大乘經(jīng),咸皆帶說凈土”。凈土法門,乃佛教中“至圓至頓”之
法門。
其三、凈土法門,為佛教一切宗派之最后歸宿。無論修習何宗何法,最后皆
得歸結(jié)于凈土法門。《楞嚴經(jīng)·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教導眾生“都攝六根,凈念
相繼”。《華嚴經(jīng)》亦主張“導歸極樂”,“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回向往生
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由此可見,“凈為律、教、禪、密之歸宿,如
百川萬流,悉歸大海!
其四、“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師在《棲真常住長年念佛序》
中說:“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方得了生脫死!倍蘖晝敉练ㄩT,
只憑一句六字洪名,具足信愿,一心專念,即可仗佛力自力而橫超三界,帶業(yè)往
生,一生成辦,不須要經(jīng)過三大阿僧祗劫的長時間修行。一得往生,便是“蓮花
化生,無有生苦,純童男相。壽等虛空,身無災變老病死等”;時時刻刻“追隨
圣眾,親侍彌陀”;西方凈土到處“水鳥樹林,皆演法音”。凈土法門,修習易
而成就高,如此殊勝方便,實為超生死證涅盤之最妙之門。是故大師觀機應緣,
代佛宣化,慈悲心切,專弘凈土,普利一切眾生。
大師雖一生專弘凈土,同時亦注重融合諸宗,并不揚此抑彼,排斥他宗。嘗
曰:“佛法平等之懷,所有言論,唯理是尚。法無優(yōu)劣,契機則妙。”他說:“
善會者,則一切法,法法圓通。”“佛理圓通,法法歸真,頭頭合道!庇衷凇
影印宋磧砂大藏經(jīng)序》中言:“綜其所說,厥有五宗,曰律、曰教、曰禪、曰密、
曰凈,五者名目雖異,理體是一,可專主于一門,不可偏廢于余法,如有四門而
入一城,如以四時而成一歲。其互相維持、互相輔助之功,非深悉法源者莫能知
!贝宋募春凶o持諸宗之深意,由此可以洞悉大師之佛學思想,是以整個佛學
全面發(fā)揚為目標,而以凈土一宗為歸宿。通過對比,顯示凈土法門收機之廣,化
眾之勝。
六、以身作則,身教勝于言教。
大師一生,“以法為重,以道為尊,名聞利養(yǎng)不介于懷”。出家以后“三十
余年,終清之世,始終韜晦,不喜與人往來,亦不愿人知其名字!敝心陼r代赴
各地參學苦行,充當行單,遍閱經(jīng)藏,閉關(guān)念佛!耙云跁円箯浲,早證念佛三
昧!
然“鼓鐘于宮,聲聞于外,德厚流光,終不可掩!泵駠(1911),高鶴
年居士得大師文章數(shù)篇,刊于上海的《佛學叢報》后,才引起社會名士的注目,
于是索文者接踵而至,爭相請讀。太虛大師贊曰:“親其教覽其文者,輒感激威
德力之強,默然折服,翕然崇仰,為蓮宗十三祖,洵獲其當也。”“慕師道德,
渴望列于門墻之善男信女,日益眾多。或航海梯山,而請求攝受;或鴻來雁往,
而乞賜法名!倍鴰煛敖砸缘刃臄z之”。凡所請益,皆觀其機,對其疑,針對性
的一一作答,最終達到解人疑惑、示人正道的目的。其內(nèi)容妙契時機,博徵旁引,
不拘于一說,不談玄說妙,“必使人人皆知而能行,聞者悉皆當下受益”。
師雖名聞遐邇,然“刻苦儉樸,一如故昔,灑掃洗滌,躬自操作,粒粟寸紙
珍若拱璧!薄笆救艘岳蠈嵭蕹种,且更益之灑掃浣濯之勤”,嚴己寬人,與
人為樂,一旦有錢,從不儲蓄,不是救濟孤苦,就是印經(jīng)贈人,或辦慈善事業(yè)。
而自己卻總是“破衲粗糲”,垂老躬行,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在《略說印光大
師之盛德》一文中,弘一法師回憶說:“大師一生于此事(指惜福)最為注意,衣
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師每日晨時僅粥一大碗,無菜……飯菜盡已,注開水于
碗中將滌蕩以嗽口入肚,與晨無異……”若別人飲食稍作好些,師即“大加呵斥
”,責備說:“我等道力微薄,不足利人,即施主一粒米,并無法消受,那可更
吃好菜!”有居士供養(yǎng)滋補品,師亦轉(zhuǎn)贈他人,總言自己福薄,不肯領受。
在倡導持名念佛的同時,師亦極力勸重因果,常云:“因果一法,為佛教入
門之初步,亦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途!睙o論上智下愚“若告
以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因果,或善或惡,各有其報,則必畏惡果而斷惡因,修善因
而冀善果。善惡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護身口,洗心滌慮,雖在暗室
屋漏之中,常如面對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庇衷:“今
時若不以因果為救國救民之急務,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屬虛設!薄胺饎t
詳示因果報應、生死輪回,及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等事理。俾上智者必
期于證本有,下愚者亦不敢肆意縱情,以膺未來之苦,勢必改惡遷善,希圣希賢
。”否則,若撥無因果,善無以勸,惡無以懲,天下大亂矣。若能明因果之事理,
舉心動念,唯善是從,決不敢有非分之念及舉動,則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矣。
縱觀大師之一生事業(yè),就是一部凈土宗振興史。在那法化日衰、大廈將傾之
時,唯大師孤身奮起,一肩承擔,極力弘揚,解行并進,以身作則而天下歸心。
古德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贝苏Z在大師身上得到了最真實的體現(xiàn)。由大
師之人天獅吼而在當時教內(nèi)外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圓瑛法師亦“敬步后塵,奔南
逐北,莫不因勢利導,指歸凈土”,“著《無量壽經(jīng)》、《彌陀要解》等講義,
揭凈宗之旨。著《勸修念佛法門》,普勸修持,同生安養(yǎng)”。膺大師教而趨心向
佛、歸心凈土者不計其數(shù)。括其盛況,弘一法師稱:“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太虛大師曰:“盡一生精力,荷擔斯法,解行雙絕者,印光大師也!”由大師之
弘化,而使“善導高風,復見今日”,凈土一宗,重新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印光大師: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印光大師: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印光大師: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凈界法師:為什么修凈土宗的人要早收心?
- 宏海法師:凈土弘法應該怎么做?
- 宏海法師:怎么才能把現(xiàn)前之事入到唯心之理
- 印光大師: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印光大師: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印光大師: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印光大師: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印光大師: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印光大師: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印光大師: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印光大師: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印光大師: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印光大師: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印光大師: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jīng)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印光大師:每天的功課都應當回向法界眾生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烏龍茶]漳平水仙是什么茶,怎么制作出來的?
- [禪宗五家]萬松行秀是怎樣使曹洞宗宗風大振的?
- [哲理故事]忍耐記心間,煩惱不沾邊
- [宗門故事]是法平等,惟政禪師的慈悲
- [佛與人生]追著別人的幸福跑,你永遠不會幸福
- [佛學常識]法相宗緣何而來
- [其他漢傳法師]眾生的自性又叫佛性,具備不缺不少的了了常知
- [普洱茶]普洱茶的名字是怎么來的?普洱茶名的來歷
- [禪宗典藏]《指月錄》是怎樣一部禪門經(jīng)典?
- [佛經(jīng)故事]世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
- [哲理故事]常釋懷,做人何必太較真
- [佛與人生]不要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 [佛學常識]什么是六相
- [其他漢傳法師]一計漂亮常知歌
- [紅茶]古樹紅茶的功效、作用與工藝
- [禪宗五家]臨濟宗在元代保持著怎樣的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