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諭法師佛七講話(1985年第二期第二天)
第二天 以口引心 以聲攝耳
昨天講到持名念佛,念佛法門以持名念佛為主。念佛法門是二力法門。今天和大家講的是偏重于自力法門。其實,念佛法門的自力、他力是分不開的。說他力就是自力,說自力也就是他力,不過是輕重罷了。
在他力方面,我們可以歸結起來,是八個字----信受佛語,依教奉行。在自己用功,持名念佛方面,也可歸結為八個字----以口引心,以聲攝耳。用自己的口,導引自己的心;用自己的音聲,攝住自己的耳根。因為自己的心,不能安定,不能清凈,就用口的力量來導引它,音聲來攝住它。這是持名念佛的要領。娑婆世界的眾生,有兩根最利。第一個是意根,第二個是耳根。意根攝住了,其余的眼耳鼻舌身也就都攝了?墒且飧懿蝗菀讛z,大家在靜坐的時候,總是想“意不散亂”的,可是往往辦不到。要想用意“念”,在心里不出聲的念,攝住那最不易攝的意根,那只有念佛功力深的人,才能把意根攝住,初學念佛的人,就很難做到了。
第二個是耳根。耳根要是一攝住的話,眼鼻舌身意也就都攝住了。念佛的時候,不管怎么念,高聲念、低聲念,怎么念都好,只要能攝住耳根,就對了。各人可自己去體會。這是持名念佛的要領。從古來老祖師的經驗傳留下來,有一個攝耳根的原則:一定要教聲音把耳朵灌滿,才能攝住耳根。要是聲音灌不滿耳朵的話,就攝不住。這個,大家也可以試一試。要想聲音灌滿耳朵,當然最好是高聲念佛。有時間的話,不妨跑到山上或江海邊沒人的地方去,高聲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念,一定能把耳根攝住,耳根一攝,自然其他的根都攝了。假使念佛的人,只是哼哼嘰嘰地念佛,我保定他有八九還要亂打妄想,因為不攝耳根,難得受用。
由此可知,高聲念佛對都攝六根確實是有效的。所以古德講:“大聲見大佛,小聲見小佛!狈鹉挠写笮∧?就是小聲得小益處,大聲得大益處。初念佛的人,初學念佛法門,一定要做到這一點。那末,怎么能使聲音高呢?念佛的時候,嘴巴不充分張開,聲音從脖子里出來,就不高;同時,這樣念佛,累得很,念久了,會感覺胸部悶氣,有一股郁濁之氣不能發(fā)揮,不能消散。發(fā)音高,嘴巴張得小,會把聲帶都累壞了。所以念佛的時候,要把嘴巴張大,教聲音自然而然地出來,這樣不必太用力,聲音就會很高。這樣念佛,容易攝耳根,耳根一攝,六根都攝了。這不全是經教上所說,而是大部份從古德的經驗中引用來的,是切實可行的。
或者大家要問:“怎么知道自己攝住自己耳根了呢?”我告訴大家一個方法。你自己可以觀察自己:要是攝住耳根,六根都攝了,那時你就心不礙境,境不礙心。換句話說,就是你的心不妨礙一切環(huán)境,一切環(huán)境不能妨礙你的心。這個時候才叫“心凈佛土凈”。舉個實際例子:有人念佛,心中亂動。行香繞佛的時候,遇到前面的人走得慢一些,他會想,這個人總是妨礙我。于是討厭心就起來了。這是以心礙境,以境礙心;或者,在念佛時,心里想,這個敲木魚的,怎么打得這么快,念得一點不舒服,真討厭。這是以心礙境,以境礙心;打坐的時候坐久了又會想,怎么還不打引磬?坐得腿也疼腰也酸了。真討厭。這是以心礙境,以境礙心;吃飯的時候,見到不稱心的菜又會嘀咕:“你看,討厭不討厭?我最不喜歡吃這個菜,偏偏有這個菜,討厭極了。這也是以心礙境,以境得心。若是有以上情況的,保證你不得念佛受益。你想,你的心東飛西散,東跑西奔,不能停留,怎能得一心不亂,往生極樂呢?各位可以觀察得再微細一點,有沒有想過去事情,想未來事情,想一切事情,如有,這是以心礙境,以境礙心;如果心里沒有這些東西,那念佛就得力了,自然可以逐漸念到一心不亂了。
假使念佛念到心不礙境,境不礙心,不但當來可以往生西方,現(xiàn)前就可得到很多的受用,因為那時心里清清凈凈,沒有煩惱,沒有紛擾,就可以讀書認真,作事認真,學業(yè)進步,事業(yè)進步。
最后,我想提請大家注意,要使心不礙境,境不礙心,應在日常處世中,光看自己的過錯,莫見別人的是非。見自己的過錯,可以修身進德;不見別人的是非,可以免除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這樣,現(xiàn)前就可得很多人的敬愛,很多人的幫助,所以說,念佛的功用,在出世間方面,可以了生死,證涅槃,往生極樂。在世間法方面,以念佛心,心不礙境,境不礙心,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生得以受用不盡。
希望大家切實行持,以口引心,把心攝住;以聲攝耳,把耳根攝住。一念清凈一念佛,念念清凈念念佛。這樣念來念去,一定可以得到受用。
現(xiàn)在我們大家就“心不礙境,境不礙心”。來念佛。
開始念佛。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