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之窗·知恩報恩

  四、知恩報恩

  一盒涼面

  在暑假舉辦的青少年親子營,記得曾有一個孩子上臺現(xiàn)身說法,他說自己以前不懂得什么叫做感恩?來參加親子營,是媽媽半強迫來的。媽媽為了要陪他來,前一天準備到很晚,早上為了趕車,來不及準備早餐就匆匆忙忙到火車站。媽媽想:火車還未到,孩子還沒吃早飯,就說:「你在這里等一下,媽媽到鐵路餐廳買個便當!

  買回來后,媽媽說:「我們來得太晚,餐廳只剩一些涼面,你就快吃吧!」他問媽媽:「這一盒涼面多少錢?」媽媽說:「七十元!购⒆恿⒖虒寢屨f:「妳怎么這么傻,那么貴妳還買!」他不但沒有向媽媽說謝謝,反而責怪媽媽。媽媽只是說:「沒關(guān)系,你快點吃吧!」他就自顧自地吃了。

  一路到「親子營」報到,當晚就安排「相見歡」的節(jié)目。教授很用心地引導他們,談話之前,還先放一些很溫馨、感性的影片。比如:一位爸爸背著生病的孩子,跑過山路、吊橋,趕著要去求醫(yī)的畫面;還有其他很多公益性的短片。

  然后,教授就開始述說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之情,教孩子怎樣感恩父母親。教授說:「大家想一想,從小到大,父母給你多少?想想,你該不該向爸爸、媽媽說句:感恩、謝謝。來,把電燈關(guān)了,你是不是應(yīng)該牽著爸爸的手或是擁抱媽媽,跟他們說聲:感恩您!謝謝您!」

  那時燈光暗了,還配上音樂,兒女們都很自然地擁抱著媽媽或爸爸;這孩子緊握住媽媽的手,想說句「感恩」,卻說不出口。

  經(jīng)過三天的活動,不時出現(xiàn)很多感人的場面,到最后一場心得分享時,這孩子終于說出「一盒涼面」的經(jīng)過,以及對母親不敬的懺悔,又說:「我今天要跟媽媽說:感恩您!從小到大您這么愛我,真的要感恩媽媽!」懂得感恩的孩子最有福,我們誠心地祝福他。

  小孩兒胃出血

  在急診室,看到一位焦慮的媽媽抱著兒子一直拍撫,兩、三位醫(yī)師在看診。我問:「怎么了?」醫(yī)師說:「孩子胃出血,我們讓他吞內(nèi)視鏡,察看他的胃。」

  奇怪,這么小的孩子也會胃出血?醫(yī)師說:「會啊!剛才有一個稍大一點的,也是胃出血,還大量吐血。」我問:「孩子的胃不是很好嗎?」「不一定,事實上孩子胃出血的案例也不少!

  要撫養(yǎng)一個孩子,從稚嫩的嬰兒期到長大成人,父母親的確要費盡心思呵護照顧?茨俏粙寢尡е『ⅲ煌5負u啊搖!這么小的孩子,要怎么照內(nèi)視鏡?真是不可思議。還好,現(xiàn)在的醫(yī)學很發(fā)達,醫(yī)師的技術(shù)也很好,讓我感到比較安心。

  人生啊!應(yīng)該要懂得感念父母恩。生命是父母給我們的,懂得照顧自己,珍惜自己的人生,也是孝順父母的好方法,因為「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親最擔心孩子身體有病痛、受傷害;若能保持健康的身心,父母就會很安心,所以,這也是為人子女的本分事。

  易子而教

  大愛臺曾報導一位四十幾歲的病患,他因一場車禍而造成全身癱瘓,經(jīng)過治療后,現(xiàn)在可以坐輪椅了,但是行動非常不便,還得靠他近七十歲的老母親抱他上下輪椅、上下床。那位媽媽滿臉的皺紋、花白的頭發(fā),寫滿了人世間的滄桑。

  人生無常,不該有的情況竟然發(fā)生了!青少年或中年時期,應(yīng)該是身體最強壯、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偏偏發(fā)生意外而失去正常的功能。

  其實,這些不幸很多都是可以預防的,預防之道唯有「教育」;假如能把每個人的人生觀導至正確的方向,使大家懂得守本分,做事多用心,自然能減少不幸的事故發(fā)生。

  一顆善種子要有好因緣,才能順利地成長,所以教育非常重要。但愿普天下的老師們,都能抱持愛心與使命感,把所有的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大家都有這分「易子而教」的心,把每一個孩子教導成材,踏上正確的道路,孩子們的未來,才會有真正的平安幸福。

  父母心如針包

  最近,經(jīng)常在報章媒體上看到許多青少年問題的報導,例如:自殺、飆車、加入幫派、流連聲色場所……,看了實在令人非常擔心。

  曾接到一通國際電話,是一位心碎的父親打來的。他說他女兒原本很乖巧,卻因感情問題而變得乖戾粗暴,與人相處時,臉上的兇相,讓人看了都會害怕!還會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話。

  他問:「我的女兒是不是中了邪?」我說:「你不要過于擔心,要盡快帶她去看心理醫(yī)師!顾麄牡卣f:「我和太太把希望都放在兒女身上,為了讓孩子有更寬闊的天地,我們才移民來此。這兩年多來,我們用盡各種方式輔導她,仍無法改善女兒的精神狀態(tài)!

  聽了這位父親無奈、悲傷的話語,心里頗為感傷!不論孩子的年紀有多大,永遠都是父母心中的一塊寶。但是,有多少為人子女者,能夠體會父母的關(guān)愛之恩?父母心如「針包」,而孩子就像一根「針」,動不動就刺進針包里……。

  世間的恩情,莫過于父母的生養(yǎng)之恩。而人生能孝順父母的時間并不多,應(yīng)該好好把握行孝的機會;不要等到「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那時后悔就來不及了。

  什么是應(yīng)酬?

  有位女士無奈地說,與先生白手起家,共同為事業(yè)奮斗才有今日不錯的局面,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應(yīng)酬繁多,先生的個性并不喜歡應(yīng)酬,勉強去參加感到很痛苦,而太晚回家她也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

  我告訴她,應(yīng)酬的確是痛苦的事,不過,也可以做心理調(diào)適,很多人都藉口說要發(fā)展事業(yè)、要賺錢,所以應(yīng)酬多;其實事業(yè)大,也不一定要有那么多應(yīng)酬,最重要的是必須有誠與正的事業(yè)基礎(chǔ)。

  曾聽過一則笑話:有個孩子問他爸爸:「爸,為什么你一大早就不在,晚上又那么晚才回來?」爸爸就說:「孩子,爸爸是為了你的幸福,所以不得不去應(yīng)酬!

  孩子又問:「什么是應(yīng)酬?」爸爸回答:「就是自己不想去,又不得不去,就叫做應(yīng)酬!购⒆痈籼煲辉缙饋,背著書包就對爸爸說:「爸爸再見,我也要去應(yīng)酬了!

  末后,我對這位太太說:「其實這都只是一個觀念,更何況要有空才能去應(yīng)酬,沒空就沒辦法應(yīng)酬了。妳不妨帶先生進來慈濟,他就沒時間去應(yīng)酬了!

  歡喜做,甘愿受

  「甘愿做,歡喜受」和「歡喜做,甘愿受」,這兩者有什么差別?「甘愿做」就是雖然做得很辛苦,但是心里甘之如飴,甘愿付出,付出無所求,得到輕安自在的歡喜,所以是「歡喜受」。

  若是「歡喜做,甘愿受」就不一樣了。以那些喜歡飆車的青少年為例,父母憂心忡忡地勸告孩子:「飆車很危險,不要去飆車啊!」「怎樣,我高興啦!」孩子不顧家人的擔憂,常說:「只要我高興,有什么不可以?」

  但是,逞一時之強,「歡喜做」,到后來是誰在受苦?在醫(yī)院中,?吹阶驳妙^破血流的案例,痛苦還是得自己承受;更可悲的是,也有人因而喪失生命,不僅傷害了自己,更使父母椎心泣血!

  人生必須把心門打開,認清未來的路,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之后就必須立志走到底,才不會辜負父母,也辜負自己寶貴的生命良能。

  可憐天下父母心

  談到教育,確實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件大事,要鞏固社會基礎(chǔ),教育確實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現(xiàn)在青少年問題不斷擴增,犯罪年齡也下降了,這些問題何時才能解決?將來他們在社會上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有一天,我到慈濟醫(yī)院探視加護病房的患者,一床一床走過來,看到好幾位都是十五、六歲的孩子;有出車禍的、吸毒的、也有服毒自殺的,我內(nèi)心非常感慨。

  從加護病房出來,看到好幾位母親、父親守在外面,淚流滿面。一看到我,就圍過來問:「師父,您有沒有去看看我的孩子?」「有,都看過了;醫(yī)護人員會好好照顧他們,你們要自己保重身體!刮乙仓荒苋绱税参克麄儭

  看看這些昏迷中的孩子,傷勢都很嚴重,而父母親在外面都是心碎、痛哭、哀傷……,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知道這些孩子能不能醒過來?若能再度清醒,也不知道在他們的人生道上,還需要父母親扶持、照顧多久?平時孩子們?nèi)绻芏酁楦改赶胂,多愛護自己,不就可以減少許多人間的悲劇嗎?

  慚愧心

  「人不怕錯,只怕不改過」。有位假釋中的受刑人來見我,這位年輕人長得非常清秀,他娓娓道出自己曾經(jīng)殺人搶劫,做過很多錯事,后來被捕、判刑八年的經(jīng)過。

  在服刑期間,他漸漸體會到:過去的錯誤是因為缺少「慚愧心」。以往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常想著:為什么別人能成功而我不能?卻沒有想到,別人的成功是來自用心投入、認真學習、循規(guī)蹈矩地做人。

  所謂「慚愧」,慚是對自我的反省,愧是愧于他人之心。不要只是想著自己不如別人。其實,若是真不如別人,只要用心努力,一樣能迎頭趕上;自己若不用功,就容易墮落,這就是「無愧」。「無慚」就是自己做錯事也不怕別人批評,反而認為:錯是我的事,跟你有何關(guān)系!絲毫沒有悔過的心態(tài)。

  以前的人總覺得孝順是人生的本分,若是不孝,就很怕被人知道,但是,現(xiàn)在有些人已經(jīng)失去慚愧心;父母的責備,不僅不能接受,對于別人的指責也很反彈,錯還要錯得更徹底,這就是無愧的人。

  孩子的行為出現(xiàn)偏差,哪一對父母不心疼呢?像這位年輕人多年前的那段錯誤,不知道他的父母是多么傷心地陪他走過這段坎坷路。

  慈濟人到監(jiān)獄去現(xiàn)身說法和輔導,很多受刑人都能生起慚愧心,能自我反省而改過。

  像這位年輕人,他有懺悔心,他的父親非常歡喜,知道他想?yún)⑴c慈濟,就委托朋友帶他來。他真的改過了,還發(fā)愿要投入慈濟,做利益人群的事情,聽了真的非常歡喜,人只要肯改過,前途必定充滿光明。

  善用自信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不論是信仰或待人處事,都要有「虔誠的信心」,但是有人將信心錯用了;于是,不正確的信心,變成了「迷信」或「錯誤的自信」。

  曾經(jīng)看過兩則新聞報導——

  有位年輕人,一邊開車、一邊吃面。后來一不小心,方向盤沒控制好,車子突然逆向行駛,結(jié)果與對面的來車相撞,造成兩人死亡、多人受傷的慘劇。這位年輕人對自己開車的技術(shù)過于自信,以致發(fā)生車禍;這種不正確的自信,叫做「不正信」。

  有許多人在開車時,經(jīng)常一只手握著方向盤、另一只手持行動電話。我常說開車時不要講電話,這樣比較安全。

  另一位才十六歲的少年,無意間看到一輛巴士的鑰匙插在車上沒拿走,在好奇心及好玩的驅(qū)使下,就將車子開出去四處兜風——從高雄開至臺南縣各地鄉(xiāng)鎮(zhèn)游玩。他開了近二十個鐘頭之后,才被警方找到。想想:這位少年的膽子真大!幸好能平安無事,但卻也讓人為他擔心。

  我們的生命是父母所給予的,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照顧自己的身體;因為父母最煩憂的是孩子有了病痛或受到傷害,我們要讓父母安心,這也是孝道的一種表現(xiàn)。

  人生的借鏡

  現(xiàn)在有許多青少年的問題,不久前,花蓮某所大學發(fā)生一個案例。有一個從高雄來的女學生,大一就結(jié)交一個男朋友,是同校研究所的學長。第一年放寒假時,這個女孩就沒有回家,兩人感情愈來愈親密;第二年、第三年的暑假她也沒有回去。

  某一天,兩人相約到一家咖啡廳,不知道為什么起了沖突,女孩很沖動地把煮咖啡的酒精往自己身上潑,剎那間火燒了起來;隨后被送往慈濟醫(yī)院急救。

  住院期間男朋友也常來看她,但是,這個女孩還是執(zhí)情任性,一直要男朋友寸步不離地陪著她,稍微走動一下就鬧情緒;時間一久,男朋友也覺得受不了,后來終于離她而去。

  有些到醫(yī)院當志工的慈青,看到這個案例,就會自我檢討,也體會列:處世不可缺少理性,人生的情一有偏差,就可能會惹火燒身。在服務(wù)病患的同時,慈青們也學到許多課本中所沒有的人生經(jīng)驗,這些寶貴的經(jīng)驗,不也是增長智慧的資糧嗎?

  叔侄之爭

  人,若執(zhí)著于小愛,往往無法冷靜、理智地處理事情;唯有擴大愛心,才能慈悲與智慧并行。

  有一則社會事件,一對叔侄平常感情不錯,但侄子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誘引,逐漸沉迷于賭博及吃喝玩樂。叔叔很疼他,不斷地好言好語相勸,希望他能體會父母心,不要再自甘墮落。

  剛開始時,侄子還能接受,慢慢地態(tài)度越來越叛逆,叔叔很費心地想導正他;以前叔叔曾借錢給他,但從不計較,后來就用強烈的口氣向他要錢,想藉機教育他。侄子竟然反目成仇,言語不合下,就互相扯打。

  本來叔叔是要利用機會教訓侄子,但侄子竟動手打他,他真的動怒了,就拿一支鐵錘往侄子的頭敲下去……,送到醫(yī)院后急救無效。叔叔知道自己闖禍了,便主動去自首,徒留滿懷后悔。

  原本權(quán)叔對侄子充滿期待,不忍侄子結(jié)交壞朋友,也不忍心兄嫂無奈地看著孩子慢慢步入歧途,本來是一片好意,卻因一時氣憤失手而滿懷懊惱、痛苦。人生就只是在「一點氣」而已,如果能把它吞進去、消化掉,悲劇就不會發(fā)生了。

  平常對人、對事要學習看淡一點,因為愈是所愛的人讓自己失望,就愈容易沖動。我們要擴大心胸,學習多關(guān)懷社會,為人群付出;把普天下的人都當作是自己的親友、是自己所愛的人,如此拓展自己的心量,就不會有「我執(zhí)」、我特別關(guān)懷的對象。

  慈濟三十多年來除了做救濟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讓人人有機會接觸大愛的環(huán)境,讓大家有機會接受佛法的教育,學習擴大心胸,將愛心廣為散播,因為有大愛的精神,就能凡事退一步而海闊天空,心靜平和。

  偏頗的愛

  現(xiàn)代人似乎很流行養(yǎng)寵物,有些人甚至對寵物呵護得無微不至!曾有一則實例——有戶人家,女主人養(yǎng)了一只北京狗。她每天都會把這只北京狗打扮得很漂亮,然后開奔馳轎車載牠去兜風,而且還不忘交代傭人要買最好的豬肝回來喂狗;如果狗兒沒有胃口,她就會責備傭人不用心。

  她的家中,還有位八十多歲的婆婆。有一天,她婆婆感冒了,傭人就跑去告訴女主人。女主人回答:「帶她去看醫(yī)生啊!」傭人說:「太太,可不可以妳帶老太太去?」這位太太竟然說:「我哪有空?等一下我還要載狗兒去兜風!」傭人只好叫車,送老太太去看醫(yī)生。

  又有一次,傭人告訴女主人:「老太太今天胃口不太好,不知道該準備些什么比較好?」這位太太卻說:「隨便吃就可以了,有吃就有營養(yǎng),還要挑什么!」

  看了這件例子,也頗令人感慨,對動物有愛心固然很好,可是愛不要偏頗了。到底人該尊重的是什么?雖然對一切生命都要尊重、愛護;但是,倫理孝道更不可抹煞!

  變相的放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間的悲歡離合,有些實在令人感到很悲哀!佛教的「放生」行為,是一種慈悲和愛的表現(xiàn);但是現(xiàn)今的社會,卻存著另一種「變相」的放生。

  有位中風的老太太,未生病之前,兒子的生活起居都靠她一手打理;中風之后,兒子認為母親已經(jīng)無法再為他付出,有一天就對她說:「阿母,我?guī)闳タ础悍派!估咸珕枺骸敢ツ睦锟捶派?」兒子說:「你坐上車就對了!

  兒子將車子開到一處市場后,便將母親帶下車,然后說:「阿母,你在這里等一下,我去買些東西。」說完,即開車離去。老太太等了許久,仍不見兒子回來載她。有位年輕人看老太太在市場附近徘徊了一個上午,就上前詢問原因。

  老太太說:「我不知道,我兒子說要帶我來看放生。」年輕人見老太太話說不清楚、行動又不便,不放心她一人在那里,就對她說:「那您坐下來,我陪您一起等好了。」他們一直等到天黑,還是沒有人來帶老太太回去。

  年輕人覺得這位老太太很可憐,就把她帶回家照顧。過了一段日子,老太太的身體狀況日漸好轉(zhuǎn),說話也愈來愈清楚,才知道她原本的住處。然而,當年輕人找到老太太的家時,發(fā)現(xiàn)她兒子早已不住在那里了。所以,這位老太太是被自己的兒子遺棄了。這樣的兒子,還有人性嗎?人心不古,實在是令人慨嘆啊!

  老農(nóng)報恩的啟示

  宜蘭鄉(xiāng)下的一個村落里,每到黃昏時刻,就會看到有位老人家牽著一頭老水牛,到草地上吃草。老人神情悠閑,老牛也怡然自得,真是一幅美麗的畫面……。

  在老人年輕時,務(wù)農(nóng)、耕耘、栽植莊稼,就是靠這頭牛,日復一日,日出而做,日落而歸,所以對這頭牛一直心存感恩。歲月漸漸流逝,農(nóng)夫已經(jīng)七十多歲,而老牛也垂垂老矣。老農(nóng)不忘牛的恩情,所以非常疼愛牠,天天牽牛在外吃草,享受安適寧靜的晚年。

  雖然親友紛紛勸他,不要那么辛苦,每天要照顧牛多麻煩,把牠賣了吧!但老人說什么也不忍心將牛賣掉,因為這種結(jié)局,牛必將成為餐中菜肴。幾年后,老人年紀實在太大了,深恐無法再照顧老牛,這頭牛未來的生活該怎么辦?老人很擔心。

  后來村人得知老人與牛的深厚感情,一時傳為佳話。有位農(nóng)場主人也深受感動,表示可以畜養(yǎng)這頭牛。老人高興之余,還跑去探看農(nóng)場環(huán)境,覺得滿意才放心答應(yīng)。

  此外,老人還開出三個條件:一 、要讓牛吃得好;二、要住得好;三、要使牛安然終老。對于老人將牛視為親生孩子般地疼愛、關(guān)心,農(nóng)場主人十分感動,并表示一定依照老人的心愿行事,雙方為此還慎重地訂定契約。等到農(nóng)場主人來牽牛那天,老人仍流露出那分依依不舍之情。

  多美的畫面啊!在當今社會要人回報施恩者,已是不易,何況要回報一頭牛!若人人能知恩圖報,有這分眾生平等的感情,未來的社會,將會是個大同世界;只要人人心存善念,人間就是凈土。

  回饋眾生恩

  有一回佛陀行腳到山邊,看到一堆白骨就馬上虔誠禮拜,阿難尊者覺得很奇怪,便請教佛陀:「您是人天導師,四生慈父,為什么要對這堆白骨禮拜呢?」

  佛陀說:「阿難,你知道嗎?這堆白骨都是我過去生的父母啊!所以我對他們禮拜和感恩。」由這段經(jīng)文,我們可以推論——每個人雖然一生只有一對父母,但是,眾生可能彼此都曾互為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有著生生世世累積的因緣。

  像骨隨捐贈,在幾十萬人中才能配對到適合的,難道他們過去生中不曾有親緣嗎?所以「髓緣布施」,這種基因的緣,實在非常密切?茖W上所稱的「基因」,相對于佛教講的「業(yè)因」,基因用中文解釋,到底是什么?教授跟我說:「勉強解釋就叫做『業(yè)種』!刮衣犃撕谜鸷!科學愈發(fā)達,愈能證實佛陀智慧的崇高。

  一般人都有隔世之迷,今生的親人,到了下輩子就不認得彼此了。過去最親、最愛的人,今生也許正互相對立、競爭也說不定啊!若以此推論,就應(yīng)時時刻刻對各行各業(yè)的人感恩,不論士、農(nóng)、工、商,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不僅要知恩,也要回饋眾生恩。

  父母像樹根

  我常常說:父母親是孩子的「!梗改赣H怎樣對待自己的長輩,孩子很自然地也會學習。俗話說:「草繩拖俺公,草繩拖俺爸。」這就是因果,分毫不差。

  有一位果農(nóng),上有老母,下有妻兒,他很辛苦地種了一大片果樹,夫妻倆每天到果園工作時,就讓婆婆照顧孩子,阿嬤很疼愛孫子?墒窍眿D一回家就要孩子回到她身邊,不準孩子與阿嬤親近;甚至有時為了孩子對婆婆很不禮貌。

  先生看在眼里,心里很難過,就對她說:「妳應(yīng)該要對媽媽好一點!」她說:「人老了就沒用了,而孩子就像果實一樣,我們做得那么辛苦,還不是為了孩子,當然要愛他啊!」先生聽了覺得很無奈。

  有一天,先生到果園將一棵果樹的根全部砍斷。樹的葉子和果實都掉下來了,太太一發(fā)現(xiàn),急得大呼小叫!先生說:「妳沒看到嗎?根斷了!是我把它砍斷的!固生氣地說:「你這傻瓜!怎么可以把樹根砍斷呢?」

  先生說:「對啊!同樣道理,人也要守『根本』啊!我是父母生的,媽媽辛辛苦苦地養(yǎng)我,我應(yīng)該要孝順。妳不能幫我孝順父母,就像樹斷了根一樣,又如何能結(jié)出好果實呢?」太太終于知道自己錯了,從此就對婆婆很孝順。

  父母就像樹根,我們就像樹干,上面的果實就像我們的孩子。根若斷了,樹就會干枯、果實必然會掉落,所以孝順是做人的根本,若不疼惜根本,怎會結(jié)出好果實呢?

  飲水思源

  有一位事業(yè)有成的人問我:「我的父母年輕時,受過很高的教育;但是老病之后,連大小便都不會自己處理。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我說:「現(xiàn)在有一些日間托老中心,你可以找一家設(shè)備比較完善的機構(gòu),讓他們替你照顧;這樣,你白天就可以安心上班!

  他回答:『托老』一個月要付五萬元,好貴啊!」我說:「現(xiàn)在的小孩念幼兒園也要好幾萬元,我都沒聽過有人嫌貴!今天你有這個事業(yè),是誰給你的?還不是你的父母栽培來的!

  若再加上讓孩子去學計算機、鋼琴、舞蹈等才藝,一個月的花費又要多少?但是,這些從來都沒有人會在意,反而對照顧父母的費用斤斤計較。

  有句俗諺說:「飲水要思源頭,吃果子要拜樹頭!棺鋈艘欢ㄒ没貓蟆父改付鳌;若能進而對一切有情眾生付出愛,就能培植福報,這是最有福的人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