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祖紅螺資福徹悟大師
十二祖紅螺資福徹悟大師
徹悟大師(公元1741~1810年),諱際醒,一字訥堂,又號夢東,京東豐潤人,俗姓馬。大師幼而穎異,長喜讀書,經史群籍,無不博覽。二十二歲時因大病,深感幻軀無常,發(fā)出世志。病患痊愈后,到房山縣投三圣庵榮池老和尚剃發(fā)。第二年,受具足戒。
后參學諸方,聽隆一法師講《圓覺經》,晨夕研究詰問,精尋奧義,圓覺全經的大旨,了然于胸。又依慧岸法師聽講法相宗,深得妙要。后于遍空法師座下,聽講《法華經》、《首楞嚴經》、《金剛經》等大乘經典,圓解頓開,對于性相二宗,以及三觀十乘的奧旨,了無滯礙。
乾隆三十三年冬,參廣通寺粹如純翁,明向上事,師資道合,嗣法為臨濟三十六世,磬山七世。后來,接續(xù)廣通寺,率眾參禪,警策勉勵后學,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聲名播揚四方,宗風大振。
徹悟大師早年參禪得悟,因多諸病緣,思忖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智者、永明、楚石、蓮池等諸大善知識,皆悉歸心凈土,我何人斯,敢不皈命。又憶永明延壽大師乃禪門宗匠,每天持念十萬聲阿彌陀佛,發(fā)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況今末法,尤應修凈業(yè)求生凈土。由此便一意歸心西方凈土,專修專弘凈宗。于是輟止參禪,專一念佛,將前十余年修禪語錄積稿,付之一炬,弟子從灰燼中撥出若干則才得以流通。大師以后弘法,開示凈土宗旨及啟信發(fā)愿立行。嗣后,弟子們將大師的這些開示合前詩偈等篇共結集兩卷,而大師復將宗門中語句刪去大半。其預防禪宗流弊、弘護凈宗之婆心,于斯可見。大師德業(yè)所感,參禪人亦多皆念佛。大師對禪凈二宗明曉精奧,開導說法,辯才無礙。律己甚嚴,每日限定一尺香的時間會客,過時惟是禮佛念佛而已。大師與大眾一道精進修持,蓮風大扇,遠近仰化,道俗歸心。當時佛門中,徹悟大師為第一人。
大師教眼圓明,將“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十六字,楷定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并以此進一步演繹為凈宗修持八大要領,認為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凈業(yè)者,不可不知:
一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是學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號,為凈土正宗。
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現(xiàn)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
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
七以一心不亂,為凈行歸宿。
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
大師這段開示,理事圓融,既外慕諸圣,又內重己靈,自力、佛力、自性功德力,三力和合并運,成就殊勝凈業(yè)。
大師一生以求生凈土為職事,一天持念十萬聲佛號,不欣世語。且以開悟禪師之資格,詮釋禪凈之本質內涵,比較二者的下手難易與功德大小,以此建立對凈宗念佛法門的堅固信心。大師還將真信列為十種,認為修凈業(yè)者,能具如是十種信心,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操左券: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從古至今,曾無一人逃得。
二信人命無常: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一息不來,即為后世。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何。
五信佛語不虛:此日月輪,可令墜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六信實有凈土:如今娑婆無異,的的是有。
七信愿生即生:已今當愿,已今當生,經有明文,豈欺我哉!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嘉慶五年,大師退居紅螺山資福寺,打算于茲終老。四眾弟子依戀追隨者甚眾,大師為法為人,始終沒有厭倦之心,于是便收留大眾,與大眾同甘同苦,擔柴運水,泥壁補屋,遂成一念佛道場。
大師居紅螺山十年,至嘉慶十五年二月,到萬壽寺掃粹祖塔,辭別山外諸護法云:“幻緣不久,人世非常,虛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凈土好相見也。”三月回到紅螺山,命弟子預辦荼毗事。交接住持位,告誡眾人:“念佛法門,三根普被,無機不收。吾數年來,與眾苦心建此道場,本為接待方來,同修凈業(yè),凡吾所立規(guī)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轍,庶不負老僧與眾一片苦心也。”
圓寂前半月,大師覺身有微疾,即命大眾助稱佛號,見虛空中幢幡無數,自西方而來。大師告眾人說:“凈土相現(xiàn),吾將西歸矣。”眾弟子懇勸大師住世,大師回答:“百年如寄,終有所歸,吾得臻圣境,汝等當為師幸,何苦留耶?”
十二月十六日,大師指令設涅槃齋。十七日申刻,大師告眾人說:“吾昨已見文殊、觀音、勢至三大士,今復蒙佛親垂接引,吾今去矣。”大眾稱念佛號更厲更響。大師面西端坐合掌說:“稱一聲洪名,見一分相好。”遂手結彌陀印,安詳而逝。眾人聞到異香盈空。供養(yǎng)七日,大師面貌如生,慈和豐滿,頭發(fā)由白變黑,光澤異常。二七入龕,三七荼毗,獲舍利百余粒。門徒弟子請靈骨葬于普同塔內。
大師世壽七十,僧臘四十九年,法臘四十有三。有《夢東禪師遺集》流通于世。
贊云:
遍通經史,冀為世導。一病方知不可靠,研窮各宗奧。均難證到,專主凈土教。
示眾法語利益多,念佛伽陀悉包羅。全體成妄只此心,全妄成真亦非他。不變隨緣亦隨凈,隨緣不變莫隨訛。人若依此義修持,光壽當同阿彌陀。
- 上一篇:十一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師
- 下一篇:真正的朋友,雪中送炭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