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jīng)
《地藏經(jīng)》,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實叉難陀翻譯的。又稱《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地藏本愿經(jīng)》、《地藏本行經(jīng)》、《地藏本誓力經(jīng)》。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經(jīng)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兜夭亟(jīng)》是一部記載著萬物眾生其生、老、病、死的過程,及如何..[詳情]
地藏經(jīng) 第二十五講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xù)學習《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閻羅王眾贊嘆品第八。好,我們大家請看經(jīng)文:
爾時惡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諸鬼王。其數(shù)無量。在閻浮提。或利益人;驌p害人。各各不同。然是業(yè)報。使我眷屬。游行世界。多惡少善。
惡毒鬼王他是眾鬼王之首,所以在這里,率先來向世尊陳述鬼王的職責,先說的是鬼王的數(shù)量和住處。無量鬼王都屬于閻羅王管轄,住在閻浮提內(nèi),《長阿含經(jīng)》中說:“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兒市肆及丘冢間,皆有鬼神無有空者,凡諸鬼神皆隨所依,即以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國名國,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也就是說,鬼神的住處無處不在,非常的多,像我們這個房屋、街道,還有墳地、樹林、河流,到處都有鬼神的住處,沒有一處是空的。在《婆沙論》中,對鬼神的住處,也有這個詳細的介紹。餓鬼的住處分為正、邊兩種,論中說,第一正處者,此閻浮提五百由旬之下,有餓鬼界被閻羅王領(lǐng),是其正處。第二邊處者也有兩種,一有威德者,二無威德者,彼有威德者,住山谷內(nèi),或住空中,或住海邊,皆有宮殿,果報過人。彼無威德者,或依不凈糞穢而住,或依草木塚墓而止,或依屏廁故塸而居,皆無舍宅,果報劣人。也就是說,鬼道眾生中有德的,那福報大,就住在山林、空中、海邊這些好的地方,我們說干凈,風景好的地方,而且還有宮殿。福報小的呢,就是住在這些雜亂塜垢的地方,不凈的地方,而且還要受饑渴之苦。看,一切眾生,都是因福報,依報都是自己修的福報,而決定的。或利益人,或損害人,各各不同,這是說明鬼的行業(yè),有的利益人,有的損害人,千差萬別,所行不同。《長阿含經(jīng)》中說:“佛告比丘,設有外道梵志問言,諸賢,若一切男女初始生時,皆由鬼神隨逐守護,其欲死時,彼守護鬼神攝其精氣,其人則死,今人何故有為鬼神所觸嬈者,有不為鬼神所觸嬈者”,這是佛所設立的一個假設的問題,來教這些弟子們。比如,外道就問這些弟子們,為什么有的人被鬼神所擾亂,而有的人不被鬼神所擾亂呢?佛又接著告訴他們,“若有此問,汝等應答彼言,世人為非法行,邪見顛倒作十惡業(yè),如是人輩,若百若千,乃至有一神護耳,譬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彼亦如是,若有人修行善法,見正信行,具十善業(yè),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譬如國王,國王大臣有百千人護衛(wèi)一人,彼亦如是,以是緣故,世人有為鬼神所觸嬈者,有不為鬼神所觸嬈者”。意思就是說呢,世間人做不善事,而且是非不分,我們今天說少福德者,那這種人,幾百人當中才有一個鬼神來守護。那同樣一個人他修十善,修種種的莊嚴,他就有百千的鬼神來衛(wèi)護這一個人。那以此之故,世間的人有為鬼神所擾亂的,那個福報大的,有德的,因為他有這個神護,他一人得百千鬼神護衛(wèi),那他就不被惡鬼所騷擾。所以這個鬼神來騷擾來擾亂,也是跟人的所作所為有關(guān)系的,如果這個人做善事,這個鬼神都敬佩你,都會報之以福,人作惡,鬼都會給你帶來災害的。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師父曾經(jīng)看到一個笑話,想想也有道理,有個人做十惡,閻王來索他的命,他命中應該是掉打獵的陷井里面,掉到陷井里面出不來,被饑餓而死,被圍困饑餓而死。他這一天,走到這個陷井里面,他也走到陷井上面去了,但是沒有掉下來,這個閻王就查了,他明明該掉里面,怎么沒有掉下去呢?最后閻王一查,有好幾個小鬼正在托著他,用個東西托著他。閻王就問了,他明明該受懲罰的,你們?yōu)槭裁匆兄兀窟@些小鬼就給閻王說了,他這個人這么壞,他要到我們鬼道來了,也會禍害我們的,干脆還是叫他留在人間禍害人吧。我們這個雖說是一個笑話,也就是說,你做惡,鬼都不待見你。所以我們要想生活的平安幸福,就要多做善事,而不能靠一些不善的行為去欺騙,不擇手段的得到,那樣得到的也只是帶來災禍。我們看好多人雖說富了,但是災禍接踵而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就是因為有財沒有福,擔不住這個福,他會倚福造業(yè),這個財就把這個禍給你招感來了。所以我們在有福報的時候,這個德一定是最最主要的,要不塞翁失馬焉知禍福。沒有德,你有財,我們想想多可怕,那造業(yè)造的更大,墮落的更快,造業(yè)造的大,你受報就非常的猛烈,來的非常的猛的。
然是業(yè)報,這里面說,鬼道眾生都是隨自己所造的業(yè),而感生到鬼道的,都是自己感招來的!正法念處經(jīng)》餓鬼品中說:“由于貪嫉,欺誑于人,貪惜積聚,欲望長富,廣積眾惡,惡貪所覆,不行布施,布施沙門婆羅門,及諸病瘦盲冥貧窮,有來乞求,心生慳嫉,不肯施與,不作功德,不持禁戒,此世他世,無利衰惱,妻子奴婢,吝惜不與,慳嫉自誑,以是因緣,墮餓鬼中”,這是墮餓鬼的因緣。由此可以看出,鬼道的眾生,是由于貪婪、嫉妒、吝嗇、欺誑于人,這些惡業(yè)所為的,所感招來的。所以說,使我眷屬,游行世界,多惡少善,游行就是行走的意思,來來往往游行。也就是說鬼道眾生的惡多善少,而我們?nèi)说滥,因為修十善,你十善修?a href="/remen/yuanm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圓滿,福報就大,十善修的不圓滿,但是還可以及格,你就會有一部分福。但是也有一部分的惡一部分的善,所感招的一部分的福報一部分的惡果,所以我們?nèi)说赖母,是不圓滿的,沒有圓滿的,苦樂參半的。而這個鬼道,就是惡多善少,我們現(xiàn)在說,就是受的苦要多,享的福要少的。在重慶相思寺,有迦葉佛留下來的腳印,宋代詩人郭印,寫過一首《相思寺迦葉佛腳跡詩》,這么一首詩,“巨跡相傳歲已深,往來游客好追尋,誰知此足本非履,胡不返身求佛心”,道宣律師曾問這個天人陸玄暢,這個相思寺迦葉佛古跡的這件事。陸玄暢說呢,這是迦葉佛時,佛弟子羅子明,有這么一個居士,迦葉佛住世的時候,離我們已經(jīng)很久了,這么一個羅子明居士,他憎恨破戒的人,發(fā)愿作惡鬼來吃這些破戒的人,有愿必成,因愿受身,他就來到了這里做了山神,他管轄的土地有七千多里,每年要吃掉一萬人以上。迦葉佛當時就教化他,將他調(diào)伏,并且給他受了五戒,于是他就不再吃人了,迦葉佛怕他以后變心,改變了,習氣又萌發(fā)了,習氣的種子非常深嘛,怕他以后再犯習氣,接著吃人,所以就在山上留下了腳印。這個腳印不是給我們旅游觀光的,而是給我們反思的,對我們一個提醒,誰知此足本非履,胡不返身求佛心,是讓我們?nèi)デ蠓鹦牡,看到這個足跡,讓我們?nèi)デ蠓鹦摹?/p>
過人家庭;虺且鼐勐。莊園房舍;蛴心子女人。修毛發(fā)善事。乃至懸一幡一蓋。少香少華。供養(yǎng)佛像及菩薩像。或轉(zhuǎn)讀尊經(jīng)。燒香供養(yǎng)一句一偈。
這里先講的是鬼神行走,游行的地方,城邑聚落就是指城市和鄉(xiāng)村,莊園房舍,都是人居住的地方。在《長阿含經(jīng)》中說,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世間的一切的眾生,所造的這個善惡業(yè),都瞞不過鬼神的,因為世間都有鬼神。據(jù)《冥祥記》中記載,晉朝人趙泰,他由于心臟疼痛,突然死過去了,但是他的身體一直不冷,是溫的,而且非常的柔軟,他的鄰居,就把他的尸體保留了十天,不像我們現(xiàn)在,三天就去火化了,看他身體柔軟,給他保留了十天,后來他蘇醒過來了,蘇醒過來,他就給大家談了一下他的經(jīng)歷。說陰間的閻君,喊著他的名字,就問他,你生前做過什么樣的罪,行過哪些福善,必須如實交代。你不如實交代也不行的,因為這個陰間,經(jīng)常派六部使者,常到人間記錄眾生所作善惡,所以不能虛報的。就像我們經(jīng)中,《地藏經(jīng)》當中講的十齋日,這些天神,鬼神,六部使者,都到我們這來巡查的。《太上感應篇》中也說,天地有司過之神,又有三臺北斗神君,三尸神,灶神,我們家里都供灶神,凡是人做了惡事,大的奪紀,小的奪算。什么是紀,十二年為一紀,一算為一百天,如果做大惡的,就要奪你十二年的壽命,如果你造的惡小,就要奪你一百天的壽命。同樣那你做的善大,也是給你在增的,也增福也增壽的。所以我們平時為人做事,一定要小心謹慎,這個吉兇禍福,壽命長短,都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的,你不作惡,天地鬼神奈何不了你的,你作善,天地鬼神敬仰你的。宋朝光孝安禪師,他在禪定中,看到兩位僧人在談話,一開始的時候,天神在旁邊守護,過了一會兒這個天神就散去了,就退去了,竟然有惡鬼在罵他們,這個光孝安禪師一看,就明白了,因為什么呢?因為這兩個僧人一開始的時候,在談論佛法,談著談著,我們叫又跑題了,就開始談世間的俗事了,繼而談到財力供養(yǎng),這個時候鬼神,善神離開了,惡鬼來了就責罵他們。就像師父剛才講的,閻王想要你的命,小鬼說拖著不讓你來,怕你禍害他們。我們想想,談惡事鬼神都不歡喜,何況要是造作這些,殺盜淫妄的惡業(yè),我們想想真的是太害怕了。下面是講世間男子女人,所修的善事,不論做善事是大還是小,乃至極微的善事,像毛發(fā)那么小的善事呢,都是有利益的。
供養(yǎng)幡蓋的功德,如《菩薩本行經(jīng)》中說,佛與諸比丘在游行聚落的時候,就在走在城市和鄉(xiāng)村的時候,當時天氣非常的炎熱,就像我們今天一樣,非常的炎熱,沒有陰涼的地方。有個放羊的人,他非常有善根,他看到佛沒有遮蔭的地方,他就用草編了一個蓋,舉著這個蓋,來幫助佛來遮涼,一直隨佛行走,直到離羊群很遠很遠的時候,他才把這個草蓋放下,又回到了羊群那里去。這個時候佛就微笑著,對阿難說,這個放羊的人,以恭敬心,編草蓋覆在佛上,以此功德,十三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享福,生尊貴家,快樂無極,而且常有自然七寶之蓋,而在其上,十三劫后,出家修道,成辟支佛,名阿耨婆達。就以此給佛遮蔭的功德,我們看看,就修這么大的福報,功德,然后十三劫后,證辟支佛,多大的利益。以華供養(yǎng)佛的功德也是非常大的,《法華經(jīng)》中說:“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yǎng)于畫像,漸見無數(shù)佛”,意思是說,如果有人以散亂的心,在佛像前供養(yǎng)一朵花,以此功德也能值遇無數(shù)的佛;蜣D(zhuǎn)讀尊經(jīng),燒香供養(yǎng),一偈一句,轉(zhuǎn)讀尊經(jīng)就是讀誦大乘經(jīng)典,讀誦經(jīng)典。一切的佛法都是出三界的寶筏,療治眾病的良藥,讀誦佛經(jīng),一方面能自己精進修行,另一方面,也能讓他人聽聞而修學。我們知道,六祖出家以前呢,他是靠打柴為生,有一天,他在為別人送柴的時候,在窗戶下,聽一個人在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心有所悟,于是到黃梅雙峰山,拜五祖弘忍大師為師,出家修行。就因為聽到這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成就了六祖。不僅轉(zhuǎn)讀整部經(jīng)的功德很大,就是燒香供養(yǎng)經(jīng)中的一偈一句,都能得到利益的,我們現(xiàn)在有好多法師,在拜《法華經(jīng)》,這個呢,都能得到很大的利益的!斗ㄈA經(jīng)》中說,于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后,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好,我們再看下面經(jīng)文:
我等鬼王敬禮是人。如過去現(xiàn)在未來諸佛。敕諸小鬼。各有大力。及土地分。便令衛(wèi)護。不令惡事橫事。惡病橫病。乃至不如意事。近于此舍等處。何況入門。
對于這些供養(yǎng)禮敬三寶的人,鬼王就像對過去莊嚴劫千佛,現(xiàn)在賢劫的千佛,未來星宿劫千佛一樣的恭敬,因為這些敬佛的人,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聞法必定成佛,所以鬼王最敬供養(yǎng)三寶的人。他們會讓有大力的小鬼以及土地神,來保護這些修善的人,不讓這些有害的事,有這些惡病,有這些不如意的事,近于這些善人的住處,更不能入門,這是對禮敬三寶的人。那我們這些受三歸依的這些佛弟子們,經(jīng)中也交代的非常的清楚,受三歸依,不但有鬼神來保護這些房舍,你的住處,而且還有許多大神王,隨時隨處來護衛(wèi)。在《灌頂經(jīng)》中,有一位鹿頭梵志,他是修外道的,鹿頭梵志他來到佛所,舍棄自己以前的所學,請求受三歸五戒。佛為他受過三歸之后,對他說,“梵志,汝能一心受三歸已,我當為汝及十方人,敕天帝釋,所遣諸鬼神,以護男子女人輩受三歸者,梵志因問佛言,何等是也,愿欲聞之,開化十方諸受歸者,佛言,如是灌頂善神,其數(shù)略說有三十六,是三十六諸善神王,凡有萬億恒河沙鬼神,以為眷屬,陰相番代,以護男子女人輩受三歸者”這是講的受三歸的人,有三十六位善神王來保護。接下來呢,梵志又請受五戒,佛又對他說,“梵志,盡形壽,不殺生,不教他殺,是戒能持否,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隨逐護汝身,不令邪神惡鬼之所得便”,受了這個不殺生戒,就有五位神王來護持,那這個五戒都具足的話,五五二十五,就是有二十五位善神王來護衛(wèi),并且守護住宅,使他萬事吉祥。
佛贊鬼王。善哉善哉。汝等及與閻羅。能如是擁護善男女等。吾亦告梵王帝釋。令衛(wèi)護汝。
因為鬼王在世間危害的人多,護世的人少,比如我們在經(jīng)中經(jīng)常讀到的這個鬼子母,羅剎鬼子母,這個鬼子母她有一千個兒子都是鬼王,每個鬼王都率領(lǐng)幾萬個鬼,鬼子母的這一千個兒子,有五百個在天上擾亂諸天,有五百個在人間,擾亂帝王和人民,而現(xiàn)在這些鬼王,敕令小鬼衛(wèi)護修善的人們,敕令就是命令的意思,不讓這些惡事、橫事、惡病、橫病,近于這些善男女的住處。所以佛贊嘆鬼王,并且轉(zhuǎn)告統(tǒng)領(lǐng)小千世界的梵王,以及忉利天的帝釋,來衛(wèi)護來保護這些鬼王,讓他們也能夠離苦得樂。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
在這個時候,大會當中有一位鬼王,叫做主命,為什么這位鬼王叫做主命呢?因為每一個鬼王都有自己的職責,這位鬼王他是掌管人的生死,所以以他的職務,以職務來得名。比如有殺業(yè)重的,造惡多的,來世受短命的果報,有修善的,放生多的,來世就會長壽,世間人的壽命長短,由這個鬼王來掌管,所以就叫做主命鬼王,以他的職務來命名。這里所說的主命鬼王,大家千萬要明白,我們的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不是說主命鬼王想讓誰生就讓誰生,想讓誰死就讓誰死,這個冥律也是非常嚴謹?shù)。師父昨天就看到,馬未都在談論法律的時候,我覺得非常有道理的,他就談到,我們現(xiàn)在都是強制性的,大概的意思,我們都是強制性的這種法律,而不像過去的人,是靠內(nèi)心的德行,來約束自己的,我們現(xiàn)在都是強制約束,強制約束就可見我們?nèi)说男,已?jīng)在沒到什么程度了。我記得在過去的時候,別人借錢都是口頭就是承諾,我今天借你幾十塊錢,我下月開資準還你,沒有欠條。而現(xiàn)在打欠條,打了欠條還不算,而且還把欠條規(guī)定,是借條還是欠條,借條可以無限期的,而欠條呢,只有兩年的時間,兩年你不催還,這個欠條就不起作用了。借著別人的錢,還在搞文字的陰謀,最后訴訟法庭,這就是我們?nèi)诵?a href="/remen/daode.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道德的短缺了。所以我們看,過去多好,過去人有德,出口也就是什么,我們的律,就是我們的準則,現(xiàn)在是強制性的準則,沒有辦法的辦法了。你看這個幽冥界,他們的冥律就是非常嚴格的,我們所作的善惡業(yè),來決定我們自己的命運的,沒有人能夠給你加,也沒有人能夠給你減,都是你自己決定的。這個鬼王他是執(zhí)行者,你是決定者,他只是一個執(zhí)行的人,掌管生死只是他的職責,要按照人所作的業(yè),來判定這個生死。
白佛言。世尊。我本業(yè)緣。主閻浮人命。生時死時。我皆主之。
一切眾生都是隨自己造的業(yè)而受生,如果這個慳貪的惡業(yè),就會生到餓鬼道,會感到饑渴的業(yè)報,經(jīng)百千年,都聽不到水的名字,更不要說看見水,能喝到水了,這是餓鬼中最劣的。如果在造惡的同時,也還能修一些布施,生到鬼道中,就會有一些威德,福報又修得大一點的呢,他就能做鬼王,但是也要被諸天所驅(qū)使。這位主命鬼王,在鬼道專門掌管著人的生死,也是隨他自己所作的業(yè),而招感的鬼王的報,就這么一個意思。
在我本愿。甚欲利益。自是眾生不會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
主命鬼王,雖然掌管南閻浮提人的生死,但是他是被業(yè)緣所縛,不是萬能的,他也想讓眾生都能夠得到利益,我們剛才講的,只是眾生自作自受,你的福報大是你自己修的,苦報多也是你自己造的,可惜眾生不能領(lǐng)會這個鬼王的心意,以致于生死都得不到安樂。這就是世間人自取殃禍,并不是誰強加給你的,也不是鬼王給你的,所以我們說求人不如求己。
何以故。是閻浮提人初生之時。不問男女。或欲生時。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無量歡喜。擁護子母。得大安樂。利益眷屬。
那為什么說眾生不會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呢?下面就為我們解釋了原因。閻浮提人家里有要生孩子的時候,不論生男生女,在懷孕的時候,嬰兒出生之前,就要多做善事,因為凡是住處,我們說了,我們的住宅都有宅神的,你做善事了,可以增加這個宅神的威光,讓土地神歡喜無量,預先就能夠擁護子母,那么在臨產(chǎn)的時候,就能母子安樂,讓所有做善事的眷屬,也都能得到利益。
我們有些年輕的居士,做家長的居士總是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么是起跑線?這個時候就是起跑線。你的孩子在沒出生以前,你就多做善事,這個舍宅,土地,護法神,他們就護持這個孩子,護持所作善事的人,孩子這一生就能平安,就能順利,心想事成。根據(jù)你做善事的大小,根據(jù)你的心量,孩子得到的利益是成正比的,這個時候,我們就已經(jīng)贏在起跑線上了,就是這樣的。所以我們都不會修,都不會做,拼命的給孩子送禮,想讓孩子上一個好的學校,其實不如給孩子去修福報,有福報了心想事成,沒有福報你怎么拼命,也是磨難重重。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個感覺,有錢也許你辦不成事,也是磨難重重,不如給孩子去多修善法,叫龍?zhí)熳o法,叫鬼神護持,這里面就交給我們方法了。
或已生下。慎勿殺害。取諸鮮味供給產(chǎn)母。及廣聚眷屬。飲酒食肉。歌樂弦管。能令子母不得安樂。
前面一段是說未生之時,給孩子修福,這一段是說孩子生下來之后,千萬不要殺生,這是我們世間人最好犯的,樂極生悲,自己快樂了就去傷害別人。世間的人為了給產(chǎn)母補養(yǎng)身體,而殺害眾生,燉些雞湯魚湯,而且是要活的,還得要生猛的,來給產(chǎn)母喝。在孩子滿月的時候,還要大擺宴席,宴請賓客,來殺害眾生,其實這樣做,反而對子母都沒有好處。蓮池大師在《戒殺放生文》中說:“生子不宜殺生,凡人無子則悲,有子則喜,不思一切禽畜,亦各愛其子,慶我子生,令他子死,于心安乎,夫嬰孩始生,不為積福,而反殺生造業(yè),亦太愚也”。這就是我們眾生,天天在做的這件事,愚癡。自己生孩子,自己慶賀去殺害別人,不但沒給自己增福,反而給孩子給母子帶來災害,生靈涂炭。這一桌酒席下來,要有多少眾生喪命,來換得你們一時的快樂,吃到嘴里就變成了災難,這是殺生,飲酒能斷人的智慧種,食肉能斷人的慈悲種,歌樂弦管能讓人放逸,這些都會減這個宅神之威光,觸土地之護意,讓善神不歡喜,所以使得子母不得安樂。我們這里面的居士,也有快要做爺爺奶奶的了,也有快要做父母的了,一定要牢記這個教誨,一定要自利利他,不要損人損己,這樣就不好了。所以看,佛的智慧真的是大智慧,把十法界的真理,十法界的現(xiàn)象,看得明明白白的,而不是只局限在我們?nèi)说穆斆,這個狹隘的一方面,真的是自利利他的。
何以故。是產(chǎn)難時。有無數(shù)惡鬼及魍魎精魅。欲食腥血。
孕婦在臨產(chǎn)的時候,有無數(shù)的惡鬼在圍繞產(chǎn)婦,他們等著吃生孩子以后,流下來的惡露,就是生完孩子,所流下來的不凈之血!蹲o凈經(jīng)》中說:“墮餓鬼中,常食不凈,欲趣廁上食糞,于時廁神,捉鐵杖打之,令不得近,此鬼食人膿血,涕唾及蕩滌惡汁,常伺哺婦女產(chǎn)血不凈,以為飲食”。就是這個餓鬼呢,有這么一種鬼,專門在我們的廁所中,來食糞便,廁所當中也有廁神,他就會用鐵杖來打這些餓鬼,這個餓鬼沒有地方吃,他就會圍繞著產(chǎn)婦,吃產(chǎn)婦身上流下的不凈的血。
是我早令舍宅土地靈祇。荷護子母。使令安樂。而得利益。
因為主命鬼王的職責是掌管人的生死,所以在產(chǎn)婦未生之前,鬼王就提前命令舍宅,土地靈祇,來保護子母的平安,這是鬼王的本意,但是世間人不能領(lǐng)會鬼王的本意,他們見到自己的親人平安了,母子平安了,那他們后面就會怎么做呢?
如是之人。見安樂故。便合設福。答諸土地。翻為殺害。聚集眷屬。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損。
人們見到母子平安,本應當設福、誦經(jīng)、放生來答謝宅神土地,這些護法的護佑之恩,但是不但不修善,反而去殺害生靈,聚集眷屬,飲酒食肉,歌樂弦管,造作罪業(yè),最后自受其報,使得子母俱損,都有傷害。這都是由于人們殺害生靈,愚癡放逸所造成的,并不是宅神土地不護持。
又閻浮提臨命終人。不問善惡。我欲令是命終之人。不落惡道。何況自修善根。增我力故。
命終是一期生命的結(jié)束,是我們?nèi)诉@一期旅行的終點,一切眾生在沒有了脫生死之前,都不能幸免。沒有了脫生死之前,沒有出六道之前,我們都有這個生死輪回,就像換一身衣服一樣。所以《法句經(jīng)》中說:“命如果待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人在臨終的時候,一生所作的善惡業(yè),其相現(xiàn)前,《楞嚴經(jīng)》中說:“一切世間生死相續(xù),生從順習,死從變流,生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xiàn)”。眾生隨自己所造的這個善惡業(yè)受生,修凈業(yè)的往生極樂世界,修善的得生人天,作惡的墮三惡道。雖然眾生都是隨業(yè)受報,但是主命鬼王的本意,他的本愿,不論是平生作善還是作惡的,都想讓眾生命終之后,能夠生到善處,不使墮落到惡趣,生前作惡的人,主命鬼王都要讓他生到善處,更何況這個作善的人,修善的人,善根深厚的人,不需要鬼王多費力氣,所以說增我力故。增我力故,是為了幫助把大家托生到善道,就這個意思。
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蜃冏鞲改浮D酥林T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
這段經(jīng)文中講的,是生前做善事的人,臨命終時,會有百千惡道的鬼神,有的變作亡者的父母,乃至變作亡者的親朋好友,這樣是為了讓亡者生起貪愛的心,繼而就把這個亡者,引誘到惡道中去了?赡苤v到這里,有的人就會心生疑惑,為什么生前做善事,還會墮到惡道中去呢?這個是因為做善的種子尚未成熟,而宿世的惡業(yè)已經(jīng)成熟了。善的力量還不夠,還沒有成熟,遇到百千惡道鬼神,變作親人朋友來迎接這個助緣,所以他就墮到惡道中去了。在《分別業(yè)經(jīng)》中:“佛告阿難,行惡人,好處生,行善人,惡處生,阿難曰,是事云何,佛言,惡人今世罪業(yè)未熟,宿世善業(yè)已熟,故今雖為惡,而生好處,或臨死時,善心心數(shù)法生,亦生好處,行善人,生惡處者,今世善未熟,過去惡已熟,故今雖為善,而生惡處,或臨死時,不善心心數(shù)法生,亦生惡處”。這是佛講的善人生到惡處,惡人生到善處的兩個原因,第一是今世善業(yè)未成熟,宿世的惡業(yè)先成熟了,就會墮落惡道。第二個有人一生行善,但是臨欲命終時,起了惡念,臨終這一念至關(guān)重要,業(yè)道如稱重者先牽,你最后一念是至關(guān)重要的。所以有人就懷疑這個凈土法門,為什么一輩子作惡,臨終念佛他就可以往生呢?因為他臨終一念,求生凈土,他具足這個信愿了。不有一個公案嘛,阿耆達王,他生前供養(yǎng)三寶,造塔無數(shù),護持正法,功德廣大,他本應當是生到天上去享天福,但是由于在臨終的時候,他的侍者不小心,用扇子給他扇風的時候,不小心劃了一下他的臉,他一下生起這個嗔恨心了,氣絕命終,墮落成蛇,墮落蛇身。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靠臨終這一念,我們現(xiàn)在多念佛多修善,就是為了維護、保持我們這個臨終一念的。大家不能說,我們做惡事,臨終一念可以往生,從理論上來說是可以往生的,但是你作惡多了,臨終都是惡緣,都是冤親債主現(xiàn)前,你怎么提得起這一句佛號?很難的。除非你前世修了大根機了,修了大善根了,你這善的根顯露出來,善知識的勸化,你臨終一念求生凈土。要不從理論上說可以,但是干擾非常大的,很難的,就是這樣。所以我們一定要鍛煉好我們平時的功夫,就是為了保持這一念,到臨欲命終,這一念阿彌陀佛就來接引我們。那么行善之人臨欲命終,都有可能被惡道鬼神,接引到惡道去,何況本來就造惡的人,自然會被引入到惡道中去,大家能聽明白,這個是非常關(guān)鍵的,其實這也是在教給我們,華麗的轉(zhuǎn)身,教給我們轉(zhuǎn)換之法,非常關(guān)鍵的,大家一定要聽明白的這一段。
世尊。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惛昧。不辨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
人在臨終的時候,四大分散,一口氣不來,眼耳鼻舌身這五識先壞,壞了以后有眼也不能見,有耳也不能聽,聽不到。那五情既壞,則無法塵,沒有法塵了,意識也不起作用,就不能分辨善惡,只有隨業(yè)受報,所以這個時候家人的幫助,是非常主要的。你的五根已經(jīng)壞了,那你的意識就不起作用了,你提不起佛號來的,所以只有靠平時的熏修,他是一個不由自主,他阿賴耶里面已經(jīng)有這個種子了,已經(jīng)有這個習慣了,自然的脫口而出,這個意識自然的,就是求阿彌陀佛來接引,就是這么一個意思。那自己沒有辦法,這個時候就要靠家人的幫助,那家人應該怎么幫助呢?
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yǎng)。轉(zhuǎn)讀尊經(jīng)。念佛菩薩名號。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
生死關(guān)頭,最為重要,亡者遇到善緣,得生善道,遇到惡緣,同樣也是墮入惡道,所以家親眷屬當須設大供養(yǎng)。就像我們剛才講的那個阿耆達王,他的侍者就沒有處理好,在這么緊要關(guān)頭,還用扇子劃了一下他的臉,雖說是給我們表法的,但是他也示現(xiàn)墮落蛇身了。如果這個時候,給他念經(jīng)念佛多好,那他肯定,如果要發(fā)起愿來了,他就得生極樂世界,生不起愿來了,他也得生天道去享天福。那我們就應該知道怎么做了,設大供養(yǎng),什么是大供養(yǎng)?就是盡心盡責地去做,我們眾生的業(yè)力都從哪來,都是因為貪而生的愚癡和嗔恨,那既然病根是貪,那我們就大供養(yǎng),把這個病因給他舍掉。舍貪去布施,就為他修福,給他斷了惡道的因了,而修了善道的緣。前兩天,我就跟我們的一個居士談,我說你想真正的了脫,你就先從舍做起,你現(xiàn)在都是為了掙錢,開廠子是為了掙錢,但是在你起了貪心了以后,其實看你掙的都是錢,其實你因果里面落的都是業(yè),都是惡業(yè)。你現(xiàn)在想免除這個惡業(yè),怎么辦?唯有舍,你大舍才能拔根,這就是修大供養(yǎng),設大供養(yǎng)。仗三寶之威光,資助亡者的神識,往生善道,唯有舍,我們前面說舍家宅,為什么說舍家宅?因為這個家宅是人的,仗以棲身之處,是人最依賴的地方的,最依賴的一個物質(zhì),難舍能舍,就把你的根給去掉了。
轉(zhuǎn)讀尊經(jīng),就是為亡者讀誦佛經(jīng)。如《地藏經(jīng)》、《金剛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法華經(jīng)》,大乘經(jīng)典,佛所說的經(jīng)典都可以,法力無量,能令亡者不墮惡道。或者念佛菩薩的名號,名以召德,仗佛菩薩的功德之力,令亡者離諸惡道。這個設供、讀經(jīng)、稱佛名號,這些善緣成熟,那這個惡緣就會退卻,就像光明一樣,光明來了,黑暗自然消失,一切諸魔鬼神,悉皆退散,無能為力,那么亡者仗三寶之力,決定能夠得生善道。好,我們再看下面的經(jīng)文:
世尊。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虼蟪私(jīng)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yè)。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
我們前面一段經(jīng)文講的,是設供、讀經(jīng)、稱佛名號,是家人代亡者修功德,所以必須要大做,才能幫助亡者不墮惡道。這里是說的,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jīng)典一句一偈,就能滅除無間重罪,這是亡者親自聽聞,所以功德更為殊勝。青蓮大師在《科注》中說,除五無間殺害之罪,這個除不是除了,就是去除,不是除了,不是除非的除,而是能夠除掉的除。我們把這句經(jīng)文,給大家連貫的讀一下,大家就能明白,除五無間之罪,小小惡業(yè)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意思是說,能夠除五無間的罪,那小小的惡業(yè),哪能墮惡趣,尋即,立刻就解脫了。這是青蓮大師在《科注》中說的,我認為比較圓滿的,把佛的功德全部展現(xiàn)出來了,因為讀這一句佛號,只要你這一句佛號,具足了信愿的心,那這個聞就具足信愿,那么這一句念佛的心,就是向佛學習之心,向佛學習之心,就是要成佛的心,希望成佛的心。我們眾生,師父講過,我們眾生本來具足佛性,大家都是平等的,只不過因為這個一念,一念的無明,一念的妄想分別,而我們的佛性轉(zhuǎn)化為業(yè)識了。當我們念這一句佛號的時候,我們本來清凈的佛性,和佛的佛性無二無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和佛是等無差別的。還有這個罪福,都是自作自受的,你造的罪也是你自己受,你所修的福,你所念的佛,你的清凈本性也是自修自得的,不是誰強加給你的。罪業(yè)本空由心造,心到空時罪也亡,這句佛號就是我們的性德,哪還有罪,當你用這個深信的心,來念這一句佛號的時候,那這一句佛號,就是我們的性德,以名召德。我們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教光目女念名號,救脫已墮落地獄的母親,不但她的母親得度了,和她母親同在一起的地獄眾生,也得度了,就是這一句佛號的力量,怎么能說不能除五無間罪呢?這是不肯深信佛的功德,不是這樣的。我深信佛的功德,我覺得佛的功德,三寶門中有求必應,這個求就是我們本具的,本來應有的,所以有求必應的。人在臨命終時,能夠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jīng)典一句一偈,這個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抓住了一個救命的木板,牢牢的不放,其心猛烈,承此功德,如湯銷冰,能滅五無間之罪,那小小的惡業(yè),就不會再墮落了,不會再墮落惡趣了,當然很快就會解脫。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親聞,親聞才能轉(zhuǎn)業(yè),這個聞包含了信的意思,深信,因為在臨欲命終的時候,他的善根,如果這時候要能親聞的話,肯定他善根深厚,他對佛法會有一定的領(lǐng)悟的,他會深信的,他才能稱為聞,這個時候他這一聞,馬上他就得到受用。我們說五逆十惡的人,得聞一佛名號,都能了脫三惡道的苦,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信愿,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念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信愿,可以得生善道,念藥師如來的名號,我們讀《藥師經(jīng)》當中說過,如果還沒有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藥師佛也會同諸大菩薩,與觀音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虛空藏菩薩,等七位諸大菩薩吧,應該是同諸大菩薩,一起來迎接往生東方凈琉璃世界,大家讀過,是不是這樣的。所以可以滅五無間罪的,佛佛道同,千萬不要分別,只不過我們的取向不一樣,有的向往極樂世界,像師父就向往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他在諸法界中是最圓滿的,有的向往藥師琉璃光世界,念一聲藥師佛,也是同樣的功德和利益,那為什么說別的佛就不行呢,他也是三千功德究竟圓滿,沒有差別的,佛佛道同,決定沒有差別,所修的功德,所圓滿的都是一樣的,只不過發(fā)的愿不同,愿心不同,就是這么一個意思。但是都要經(jīng)過究竟圓滿,才能稱為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才為究竟圓滿的佛,如果覺行不圓滿,怎么能稱為佛,還有一點點的瑕疵,不能稱為佛的,就是這樣。這一段大家聽明白了,好,我們就過了,師父還準備很多,但是感覺這一段非常主要,給我們生起信心。但是不能造五無間的罪,你等著你臨終念佛得解脫,那幾率很小的,因為你造了罪以后,不一定保證你有這么大的善根的,還是我們明理了以后,我們從現(xiàn)在就開始修。就像我們第四十八愿當中的,十八愿講的,忤逆誹謗正法,不能往生,這是說給什么的,其實你已經(jīng)做了的話,能生起懺悔心來,能夠念佛照樣可以求生凈土的,這是說給那些還沒造的,不要再造了,可怕,是這么一個意思。
佛告主命鬼王。汝大慈故。能發(fā)如是大愿。于生死中。護諸眾生。若未來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時。汝莫退是愿?偭罱饷。永得安樂。
主命鬼王對佛陳述完,他救護眾生的誓愿之后,佛贊嘆他!犊谱ⅰ分姓f:“言大慈,則同諸佛之心,發(fā)大愿,則同菩薩之念,今既以佛心為心,能發(fā)如是大愿,即是佛菩薩矣”,佛贊嘆主命鬼王的心,如同諸佛一樣慈悲,發(fā)大愿于生死中護諸眾生,就像菩薩一樣。然后又囑付主命鬼王,在未來世中呢,有男子女人,出生時或者命終時,不要退失救護眾生之愿,不論這些眾生有罪無罪,大惡小惡,一定要幫助他們解脫,永得安樂。
鬼王白佛言。愿不有慮。我畢是形。念念擁護閻浮眾生。生時死時。俱得安樂。但愿諸眾生于生死時。信受我語。無不解脫。獲大利益。
主命鬼王聽了佛的囑托,發(fā)愿要盡自己一生的力量,來擁護閻浮提的眾生,讓他們出生和命終時,都能得到安樂。同時主命鬼王也希望眾生,在嬰兒出生時,不要殺害生靈,取諸鮮味,供給產(chǎn)母,也不要聚集眷屬飲酒食肉,在親人命終時,不要造作殺業(yè),去拜祭鬼神,求諸魍魎。而是要多修善,多供養(yǎng)三寶,或者讀經(jīng),念佛菩薩名號,只要按照教理,按照主命鬼王的說法去做,這些眾生都能得到解脫,獲大利益。我們今天明白了主命鬼王的本愿,不但要自己按照鬼王的說法,按照佛的教誨,也要善巧方便的,把這個方法傳授給大家,讓大家能夠獲得利益。其實我覺得今天能聽這一段經(jīng)文的人,真的今天是獲到了很大的利益了,生時死時,都有一個正確的處理方式了。這樣我們所獲得的,才是真正的利益,比你領(lǐng)了獎金,比你買彩票中的獎,這個利益要大得多。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經(jīng)百千生。作大鬼王。于生死中。擁護眾生。是大士慈悲愿故。現(xiàn)大鬼身。實非鬼也。
這位主命鬼王,是法身大士乘愿再來的,這是佛給我們講明白的,他是示現(xiàn)鬼身,已經(jīng)百千生作大鬼王,于生死中,在眾生的生死當中擁護眾生,其實他不是真正的業(yè)報鬼身,而是菩薩示現(xiàn)的。
卻后過一百七十劫。當?shù)贸煞稹L栐?a href="/remen/wuxia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無相如來。劫名安樂。世界名凈住。其佛壽命不可計劫。
這里佛就為主命鬼王授記了,從現(xiàn)在起,經(jīng)過一百七十劫的時間,他就究竟圓滿成佛,他的佛號無相如來,他所住的那個劫叫做安樂劫,那他所教化的世界呢,叫凈住世界。我們是娑婆世界,他的世界叫凈住世界,那這個大鬼王,這個主命鬼王,無相如來,他住世的壽命呢,是不可計劫,時間非常長的。
地藏。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議。所度人天亦不可限量。
在《阿難救焰口經(jīng)》中說:“其中為于主宰,統(tǒng)領(lǐng)上首之者,皆是住不思議解脫菩薩,慈悲誓愿,分形布影,示現(xiàn)化身,在六道中,同類受苦,設于方便,為善知識,成熟利樂,一切有情,證大涅槃”。那由此可知,主命鬼王就是這里所說的,示現(xiàn)化身,在六道中,同類受苦,廣作擁護眾生之事。他一百七十劫后,終成佛道,所以說其事如是不可思議。這個主命鬼王,從發(fā)心以來,就做利益眾生之事,一直到一百七十劫以后成佛,在這么久的時間,利益的眾生非常多,因此說所度人天也不可限量。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
- 上一篇:地藏經(jīng) 第二十四講
- 下一篇:地藏經(jīng) 第二十六講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如何讀誦《地藏經(jīng)》?
- 為什么讀《地藏經(jīng)》前要先讀覺林菩薩偈頌?
- 怎么理解《地藏經(jīng)》說的只要臨終聽聞佛名就能解脫?
- 初學者讀《地藏經(jīng)》讀第幾品?可以只讀第九品嗎?
- 《地藏經(jīng)》的各個“波羅蜜音”是什么意思?
- 念了《地藏經(jīng)》為什么還經(jīng)常生?
- 修學佛法只念《地藏經(jīng)》可以嗎?
- 為什么要學習《地藏經(jīng)》?學地藏經(jīng)的目的
- 念《地藏經(jīng)》需要回向嗎?回向給眾生
- 《地藏經(jīng)》是一部孝經(jīng)嗎?講了什么孝道?
- 誦《地藏經(jīng)》不能晚上讀,是這樣嗎?
- 誦《地藏經(jīng)》會有特殊感應嗎?
- 弘一大師總結(jié)《地藏經(jīng)》最重要的三點
- 如何理解《地藏經(jīng)》中“方便”的含義?
- 讀地藏經(jīng)的好處與方法
- 念佛為什么要誦《地藏經(jīng)》?念佛與誦地藏經(jīng)的關(guān)系
- 《地藏經(jīng)》簡介!晚上在家不能念《地藏經(jīng)》嗎?
- 每天誦《地藏經(jīng)》好處大嗎?怎樣才能還完前世的賬?
- 晚上能誦地藏經(jīng)嗎?用立香還是盤香?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