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圣在一念之間 在迷悟之間

凡圣在一念之間 在迷悟之間

  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詞,就是“道心”。關于我們的“心”,在儒釋道的經典中,關鍵詞就是“心”。佛教里面明確的說“萬法唯心,萬法唯識”。要把這個問題講清楚是不容易的,在佛教里講“佛法”,也是講不清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我們大概要從十一個方面扼要地來論述這個“心”。所以你們大家要集中精力,因為這是非常理性,非常深邃的一些內容。在了解這些內容以后,以后你們看佛經,或者學習中西方哲學,遇到問題就好解決了。

  第一、名稱。

  首先,從名稱上來說,我們在經書里面經常會看到“心”。

  例如《金剛經》里面講“降伏其心”。“心”的本質是什么?明心見性,講到“性”。相對于眾生來講是“佛性”。相對于萬物來講是“真如”。相對于萬有來講是“法性”。禪宗開悟講“本來面目”。我在這里告訴大家,這些都是異“名”而同工。名詞概念不一樣,但它最后指的都是我們這個“心”。大家要注意了,這個“心”絕對不是世俗之心、凡夫之心,不是思維心,不是肉團心。

  第二、醫(yī)學之“心”。

  為了讓大家知道萬法的底源是相通的,我給大家講醫(yī)學的“心”。

  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心主神明”。這個肉團心除了運氣泵血以外,“心主神明”的后面是“神明”。要牢牢地記住,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生命的主體是心臟的“心”。心臟的“心”不但能夠泵血,而且有情志功能。而西方醫(yī)學認為是“腦”。腦思維決定一切人的心智行為。

  那么現(xiàn)代醫(yī)學和傳統(tǒng)醫(yī)學通過充分的交流之后,最大的分別點在這里:西方文化認為是腦,傳統(tǒng)文化認為是心。那么經過大量的醫(yī)學典籍研究以后,我們知道心腦一體。心臟的“心”不是獨立的,心肝脾肺腎,心主神明,共同作用于“心”。同樣講到“腦”的時候,這個“心”和“腦”是一體的。但是在西方醫(yī)學里,把它們看成是兩個臟器。現(xiàn)代醫(yī)學非常發(fā)達,知道心和腦是須臾不可分離的。一個典型的案例:一個六十歲的老頭,換了心臟之后,他變得特別的活躍,特別的愛干凈,以至于他的老婆都受不了。后來經過大量的采訪和論證,知道我們這個所謂的肉團心的“心”的后面有主持情志的功能。

  第三、哲學之“心”。

  哲學之“心”,在西方把“心”和“物”是分開的。“心”是代表主觀世界,“物”是代表客觀世界。在哲學上,西方的“心”往往講的是理性和本體。

  而中國人在講“物”的時候,講的是“心物一元”。“心物一元”最典型的一個案例,最容易讓大家參禪悟到道的一個案例,就是王陽明的“巖中花樹”。“汝未來看此花時,花于汝同歸于寂,汝來看此花時一時明了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象一面鏡子,它的體是空的,但是它有作用。它的作用就是可以照物。當物投射到心里面的時候,就會產生出反映。所以說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認為,心物是一元的,心和物須臾不可分離。

  第四、世人之“心”。

  普通老百姓的“心”,沒有宗教信仰,沒有經過訓練的心,永遠都是在得失、是非二元對立當中。這就是我們痛苦煩惱的主要的根源。

  第五、禪者之“心”。

  禪者通過參悟,通過禪定,找到了自己的“心”。找到這個“心”又分兩部分:一部分是通過看經,理解了禪者之心;一部分是通過參禪打坐證到了這個心。那么這個心體是清靜的、平等的。推究到底,證悟到底,禪者得到的這個心是清靜平等無形無相的。

  第六、儒家也會講“心”。

  儒家講“心”,在《孟子·盡心上》中講“所不慮而知者,其為良知也”,這句話非常重要!睹献·公孫丑》講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天生就有的。然后到了王陽明,提出來“致良知”。“致”是通過修行達到“良知”,又可以簡單稱為“復性”。“復性”是通過修行恢復到自己本性清靜的狀態(tài)。再用兩個字表示就是“心齋”,讓自己的心回到如嬰兒般柔軟、清靜、光明的狀態(tài)。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