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講記
目錄
前輯.前言
金剛經(jīng)冠科
前言
釋經(jīng)題
敘傳譯
前輯.正釋經(jīng)文.壹
正釋經(jīng)文.一
正釋經(jīng)文.二
正釋經(jīng)文.三
正釋經(jīng)文.四
正釋經(jīng)文.五
正釋經(jīng)文.六
正釋經(jīng)文.七
正釋經(jīng)文.八
正釋經(jīng)文.九
正釋經(jīng)文.十
前輯.正釋經(jīng)文.貳
正釋經(jīng)文.十一
正釋經(jīng)文.十二
正釋經(jīng)文.十三
正釋經(jīng)文.十四
正釋經(jīng)文.十五
正釋經(jīng)文.十六
正釋經(jīng)文.十七
正釋經(jīng)文.十八
正釋經(jīng)文.十九
正釋經(jīng)文.二十
前輯.正釋經(jīng)文.參
正釋經(jīng)文.二十一
正釋經(jīng)文.二十二
正釋經(jīng)文.二十三
正釋經(jīng)文.二十四
正釋經(jīng)文.二十五
正釋經(jīng)文.二十六
正釋經(jīng)文.二十七
正釋經(jīng)文.二十八
正釋經(jīng)文.二十九
正釋經(jīng)文.三十
前輯.問答
問答.一
問答.二
問答.三
問答.四
問答.五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講記(前輯)
玅境長老宣講于美國法云寺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冠科
甲一、序分二 乙一、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乙二、別序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甲二、正宗分二 乙一、開顯無為法勝義諦相二 丙一、攝受已成熟菩薩方便三 丁一、般若體門二 戊一、須菩提問二 己一、贊佛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hù)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己二、請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戊二、佛答二 己一、贊許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hù)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dāng)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己二、正答三 庚一、發(fā)菩提心四 辛一、廣大心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辛二、第一心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辛三、常心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
辛四、不顛倒心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庚二、修無相行
復(fù)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yīng)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fù)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yīng)如所教。
庚三、得無相果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丁二、信受門二 戊一、須菩提問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戊二、佛答三 己一、標(biāo)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己二、釋信者相三 庚一、持戒清凈
當(dāng)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
庚二、修福無量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庚三、得無相慧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fù)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
己三、引證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丁三、格量顯勝稱嘆勸修門三 戊一、舉外施格量二 己一、正舉二種財施格量稱嘆二 庚一、正舉二施格量受持般若一四句偈二 辛一、舉三千世界七寶布施格量四句二 壬一、正舉財施格量二 癸一、正舉財施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癸二、格量般若
「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壬二、釋成格量之義三 癸一、能成佛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癸二、能成聲聞果
須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皇雷!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皇雷饎t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癸三、能成菩薩道三 子一、得無生忍
佛告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于意云何?菩薩莊嚴(yán)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yán)佛土者,即非莊嚴(yán),是名莊嚴(yán)!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子三、得法性身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辛二、舉恒沙界七寶布施格量四句二 壬一、明財施福多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shù),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shù),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壬二、明法施格量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庚二、稱嘆般若在處處貴在人人尊
復(fù)次,須菩提!隨說是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當(dāng)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yīng)供養(yǎng)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dāng)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jīng)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己二、辨于經(jīng)名二 庚一、須菩提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dāng)何名此經(jīng)?我等云何奉持?」
庚二、佛答二 辛一、答經(jīng)名
佛告須菩提:「是經(jīng)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辛二、答奉持二 壬一、略答
以是名字,汝當(dāng)奉持!
壬二、詳答三 癸一、化法離言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癸二、化處非實
「須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癸三、化主無相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戊二、舉內(nèi)施格量二 己一、舍恒沙身命二 庚一、正明格二 辛一、正明舍恒沙身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辛二、正格
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庚二、領(lǐng)解勸行二 辛一、領(lǐng)解述成二 壬一、領(lǐng)解四 癸一、自領(lǐng)解
爾時,須菩提聞?wù)f是經(jīng),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jīng)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jīng)!
癸二、他領(lǐng)解
世尊!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信心清凈,即生實相,當(dāng)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癸三、明自領(lǐng)解為易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jīng)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癸四、明他領(lǐng)解為難三 子一、正明
若當(dāng)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jīng),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子二、釋信為難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子三、重釋無相所以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壬二、佛述成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不驚、不怖、不畏,當(dāng)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辛二、勸行二 壬一、忍辱離相勸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yīng)生瞋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yīng)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yīng)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yīng)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壬二、佛說無虛勸二 癸一、引五語證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癸二、引所證法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dāng)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己二、舉日三時舍恒沙身命二 庚一、明舍身命二 辛一、正舉舍身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fù)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辛二、格量
若復(fù)有人聞此經(jīng)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庚二、稱嘆勸修四 辛一、嘆法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jīng)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辛二、嘆人
如來為發(fā)大乘者說,為發(fā)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dān)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jīng)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辛三、重嘆法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jīng),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yīng)供養(yǎng);當(dāng)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yīng)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辛四、重嘆人
復(fù)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jīng),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yīng)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
戊三、舉佛往因格量三 己一、舉往因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yǎng)承事,無空過者。
己二、格量
若復(fù)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yǎng)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
己三、結(jié)嘆難思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dāng)知是經(jīng)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丙二、付囑未成熟菩薩方便三 丁一、勸發(fā)菩提心二 戊一、須菩提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yīng)?云何降伏其心?」
戊二、佛略答二 己一、四心相應(yīng)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dāng)生如是心:『我應(yīng)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缓我怨剩咳羝兴_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己二、引證二 庚一、佛無法得菩提二 辛一、約因上說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穑栣屽饶材!灰詫崯o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號釋迦牟尼。?/p>
辛二、約得果說三 壬一、標(biāo)如義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壬二、無得即是得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壬三、譬喻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庚二、菩薩化他無所有二 辛一、教化眾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dāng)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辛二、莊嚴(yán)佛土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dāng)莊嚴(yán)佛土!皇遣幻兴_。何以故?如來說莊嚴(yán)佛土者,即非莊嚴(yán),是名莊嚴(yán)。須菩提!若菩薩通達(dá)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丁二、贊佛得無上菩提具無量功德二 戊一、圓證法身功德二 己一、正嘆五 庚一、知見圓明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shù)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庚二、福德具足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庚三、身相具足二 辛一、具足色身
須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辛二、具足諸相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庚四、法音遍滿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dāng)有所說法!荒魇悄!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庚五、信眾殊勝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于未來世聞?wù)f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庚六、正覺圓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fù)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己二、校德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
戊二、示現(xiàn)化身事業(yè)四 己一、化凡夫眾
須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dāng)度眾生!豁毱刑!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己二、現(xiàn)化身相二 庚一、相好二 辛一、正說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zhuǎn)輪圣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yīng)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豁毱刑幔∧魇悄睿骸喝鐏聿灰跃咦阆喙实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辛二、校德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fù)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庚二、威儀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皇侨瞬唤馕宜f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己三、大千界二 庚一、微塵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于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庚二、世界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己四、說無我義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豁毱刑幔∮谝庠坪?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丁三、勸發(fā)奉持二 戊一、應(yīng)如是知見信解
「須菩提!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yīng)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戊二、應(yīng)如是受持誦說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fā)菩提心者,持于此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乙二、正觀有為法世俗諦相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甲三、流通分
佛說是經(jīng)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一、前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受持讀誦的人很多,宣講的法會也不算少,但我們在禪七中講《金剛經(jīng)》的意思何在?它是在靜坐時可以用的法門!這樣說,《金剛經(jīng)》不但是受持、讀誦、講說,也是修行的意思。
從經(jīng)論中佛菩薩的法語來看,應(yīng)該是先學(xué)習(xí)佛法,通達(dá)了禪,才坐禪的。當(dāng)然有的人是如此,可是我感覺多數(shù)人不是這樣子,那只能一面坐禪,一面學(xué)習(xí)。有的人歡喜坐禪,但不歡喜學(xué)習(xí)佛法,認(rèn)為學(xué)習(xí)佛法和修行沒有關(guān)系,也有這樣知見的人;這種知見是距離佛陀的本懷很遠(yuǎn)很遠(yuǎn)很遠(yuǎn),若不學(xué)習(xí)佛法,就沒有正知正見!
正知正見從經(jīng)律論中來,學(xué)習(xí)經(jīng)律論才能慢慢地得到正知正見,然后用正知正見來修禪。說:「我不學(xué)習(xí)!」不學(xué)習(xí)就沒有正知正見,那么所修的禪是不是佛法?可能就是外道了,所以學(xué)習(xí)佛法是非常重要的!
二、釋經(jīng)題
「金剛」:是譬喻般若;它是世間的一種寶物,有人說是鉆石,就是指它非常的堅固,能破壞其它的一切物質(zhì),而其它的物質(zhì)不能破壞它。般若的智慧也是這樣子,它能破除一切煩惱,而不為煩惱所破。
「般若」翻成中國話就是智慧,這不是凡夫的智慧,而是佛法中所贊揚、所尊重的圣人的智慧,凡夫是需要經(jīng)過一番的學(xué)習(xí)才能的。這智慧究竟是什么呢?現(xiàn)依《大慧度經(jīng)宗要》上的解釋擇要說明:
解了義是般若波羅蜜義:解了就是明白一切法都是緣起的智慧。
無知義是般若波羅蜜義:為什么無知呢?證悟第一義諦的時候,心里沒有分別;若有所知,就不能明白實相的道理,所以無分別義是般若義。解了義是指后得智,無知義就是指根本智。
破壞義是般若義:破壞什么呢?破壞一切可言性相義,一切可言說的性相,都可以破壞;「可言」:可以用言說表達(dá)、用內(nèi)心分別的,都是可破壞的、不真實,是虛妄的。譬如說,現(xiàn)在心里想高山,山里面有樹也有河流;或想太平洋的大海。若心里不想,高山、大海就沒了;所有的言說義、分別義都是這樣子。佛菩薩所證悟的諸法實相,是離言說相的。我們平常用言說表示:「諸法實相」、「第一義諦」,這是方便,若不用言說,我們沒有辦法明白;但是,這些可言說、可分別,都是可破壞的。破壞一切言說義、一切分別義,是般若義。
不破壞義是般若義:不壞假名而證悟諸法實相,這又是一個意思。因為一切言說思議都是虛妄的;沒有語言文字,內(nèi)心就不能思惟觀察,那怎么能得圣道呢?所以佛菩薩不破壞假名字,利用語言文字來開示,我們因此才能悟入諸法實相,故不破壞也是般若義。
遠(yuǎn)離義是般若義:遠(yuǎn)離什么呢?遠(yuǎn)離一切取相執(zhí)著,才能得到般若的智慧。執(zhí)著是凡夫特有的相貌,只要是凡夫都有執(zhí)著心,執(zhí)著:這是好的、這是壞的、這是端正的、這是美妙的、這是女人、這是男人。其實,如果通達(dá)諸法實相,男人、女人都是虛妄,都是畢竟空寂的;畢竟空寂里沒有男也沒有女。凡夫不能這樣明白,就什么都執(zhí)著,連做夢也是執(zhí)著!赴パ!這個夢不得了!」好的也能動心,壞的也能動心,一得一失、一起一落,這心隨時會浮動;若不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妄的,那就是沒有般若波羅蜜。若能于一切法不取著,也就是于一切法不受,不受一切法就能得無生法忍、得阿羅漢,乃至到佛的圓滿境界了!遠(yuǎn)離一切取著,這是般若義。
不遠(yuǎn)離是般若義:成就無分別智,就能契合諸法如義,這就是般若義;若不得般若的智慧,怎么能證悟諸法實相呢?所以不遠(yuǎn)離也是般若義。
般若以金剛相做譬喻,就表示般若它不可破壞的意思。
我們按凡夫境界的智慧來說明,譬如說一件事不關(guān)乎我本身的利害,成功了對我沒有利益,失敗對我也沒有利益,這時說話可能公平一點,別人容易接受,也可說是有智慧;若是說真實話對自己有傷害,說謊話能有利益,那就不講道理了;公平的智慧被利害隱沒、破壞了。這就看出來:凡夫也不是一點智慧沒有,但那個智慧可破壞。
平常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能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動不顛倒,若是忽然見到滿意的境界,出現(xiàn)貪心,觀一切法空的智慧就不能顯現(xiàn)。沒有事情時,觀一切法空,可能觀得上來;等到如意、苦惱事情來時,就不能觀了。這就顯示出:什么是金剛般若,什么不是金剛般若。
這里還有一點事情。譬如說:佛教徒奢摩他修得不錯,修不凈觀成功了,能從欲界定、未到地定,達(dá)到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時,欲界的境界不能動其心,他沒有欲的這件事,但是欲的種子還在;等到色界天的禪定無常失壞了,又來到欲界的時候,欲還會起來。為什么呢?因為只修禪定,沒有般若波羅蜜,只能把欲的煩惱調(diào)伏,欲的種子還潛藏著。
假設(shè)這個佛教徒,雖然還沒得無生法忍,得到色界定以后,而能修學(xué)般若波羅蜜時,不論對自身有利益也好、有傷害也好,完全能講道理!不會因為對自己有傷害,就不講道理。這是他的般若智慧比一般的人強,但是欲煩惱的種子還在,種子若動起來的時候,般若還會失掉,所以不能稱之為金剛般若。
要到什么時候,才可以稱為金剛般若呢?得無生法忍以后!這時的般若能和金剛不可破壞義相契合,才稱之為金剛般若。在大乘佛法中,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十地菩薩、佛,這些都可以名之為金剛般若;初歡喜地以前,還不及格。
「波羅蜜」:是金剛般若的作用。波羅蜜翻到中國話,就是到彼岸。
第一個解釋:由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阿羅漢以上的圣人,才能達(dá)到這個境界,因為他已經(jīng)把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煩惱全面消除,不再流轉(zhuǎn)生死,能到涅槃了,所以叫做到彼岸。
第二個解釋:有相叫做此岸,無相叫做彼岸;由有相而無相就是波羅蜜了。心里有相,就會取著一切法;心若離一切取著,才能離相。在《瑜伽師地論》說「最上舍」:最殊勝的舍(舍就是無著的意思)。大菩薩的境界,也可以說殊勝舍;但是最殊勝的舍,唯是佛的境界。如果對凡夫而言,所有的圣人都是最上舍。凡夫能把財富供養(yǎng)給自己的父母、哥哥、弟弟、姊姊、妹妹、好朋友,或者別人的父母,但這樣的舍,還不能超越凡夫境界,圣人的舍才是無執(zhí)著的。達(dá)到最上舍時,這無著的境界可以稱之為無相,也就是指心里能離一切相。唐朝的龐蘊居士,見到馬祖時問:「不與萬法為伴侶,是何等人物?」其實,這就有無相的意思,表示他心里面能離一切相。
我們凡夫的心,因為不能舍,就執(zhí)著,有一點事情,心就做種種的虛妄分別,所以遇見什么都有相。譬如我們手拿東西,若把東西放下來,手里面就沒有東西。手就譬喻心,心遇見什么都拿,好的也拿,壞的也拿;本來是不高興,東西不好,應(yīng)該不要拿嘛!但我們還是要執(zhí)著,一執(zhí)著就是拿、就是取著了。如果什么都不拿,就空手了。佛菩薩的心能離一切相,一切相都不著。
我們用有相和無相來對比,佛的心能達(dá)到無相的境界,不管你怎么樣地恭敬佛,隨順佛的教導(dǎo)也好,違背也好,佛都不執(zhí)著,不取相而能離一切相,那叫做無相;從初果圣人就開始有這種境界,但是不圓滿;到佛的境界才圓滿。
第三個解釋:修學(xué)圣道有成就的圣人,他有出世間無漏、無分別、無相的智慧,但還不圓滿,名為此岸;如果圓滿成就佛一切種智,那就叫做彼岸;由此岸到彼岸,叫做波羅蜜。這樣,就把阿羅漢和一切菩薩揀別出去,唯有佛才從此岸到彼岸,能離一切相,能離一切分別,智慧究竟圓滿,所以稱為波羅蜜。這樣的波羅蜜,就是圓滿成就金剛般若,才能達(dá)到的境界,這叫金剛般若波羅蜜,也就是佛所成就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也就表示: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可以得圣道,得無上菩提達(dá)到極圓滿的境界,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
「經(jīng)」:簡言之就是指語言文字。佛用這樣的語言文字表達(dá),語言文字是能詮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是所詮顯的。佛菩薩大慈悲大智慧遷就我們的程度,如果不用語言文字詮顯金剛般若波羅蜜,我們就沒有辦法明白了。所以,契機也契理,合起來名之為經(jīng)。
三、敘傳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在漢傳翻譯中,共有六種;第一、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譯,這是最初翻譯。第二、元魏菩提流支。第三、南北朝的陳真諦三藏。第四、隋朝達(dá)摩笈多譯的《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jīng)》。第五、唐朝玄奘三藏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六、唐朝義凈三藏譯的《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這當(dāng)中,法相宗是受持玄奘法師翻譯的,但大多數(shù)中國人,還是歡喜受持讀誦鳩摩羅什所翻的譯四本。
姚秦
這是翻譯這部經(jīng)的時代。在歷史上,國名為秦的不只一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嬴秦,還有前苻秦、西秦;如果不說國王的姓,就不知道那一個秦了。姚秦是在東晉時代,秦是朝代,也就是國家的名稱;姚是國王的姓,所以稱姚秦。
三藏法師
「三藏」就是經(jīng)律論,這有含藏的意思,文以載道,文里面含藏種種的道理,就是文能藏義;文又是依據(jù)義理而說出的種種語言文字,義理中也有文,所以叫做藏!阜◣煛咕褪且苑閹煟灰越(jīng)律論做自己的師范,或以經(jīng)律論為其它人做師范。
鳩摩羅什譯
鳩摩羅什,是這位法師的名字;他的父親叫鳩摩羅炎是印度人,母親叫什婆(或耆婆,是龜茲國國王的妹妹);把父母的名合起來,給兒做名字,所以叫鳩摩羅什,或者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中國話鳩摩羅炎翻為「童」,耆婆翻為「壽」,所以三藏法師名童壽。
羅什法師是龜茲國人(那時代是在中國新疆地區(qū)),若按現(xiàn)在說,就是中國人了,不過是另一個民族,說的語言和漢地不同。
當(dāng)時印度的一個國家,想請鳩摩羅炎做宰相,他拒絕了,后來出家做比丘;從印度到龜茲國來。龜茲國王因為他的清高,還能出家修行,認(rèn)為是很可尊敬的人,所以就遠(yuǎn)遠(yuǎn)地歡迎他。而國王妹妹,原來其它很多國家的王子,想娶她為妻,都遭拒絕;現(xiàn)在她見到鳩摩羅炎,就喜歡而有意要嫁給他;就和她的哥哥商議,強迫他還俗,而結(jié)婚了。
生下鳩摩羅什以后,什婆想出家,但鳩摩羅炎不同意。后來,又生了鳩摩羅什的弟弟弗沙提婆。這時候,什婆以不吃飯表示決心出家;到第六天,鳩摩羅炎同意了;七歲的鳩摩羅什也隨著母親一起出家;什婆出家不久就得初果,不久又得二果。
鳩摩羅什有個特別的地方:記憶力特別好,每日學(xué)經(jīng)能背三萬二千字。(《法華經(jīng)》總共六萬多字,若是他二日就可以背完了。)他當(dāng)時背《阿毘曇論》、《阿含經(jīng)》;但因為身分有多少不同,很多人會來看他,這種種事情使得用功受影響。于是,母親就領(lǐng)他到喀什米羅(即北印度的罽賓國一帶)學(xué)習(xí)佛法。
十二歲這一年,母親領(lǐng)他回到自己的國家。中途,遇見一位大乘佛教的學(xué)者須利耶蘇摩,因為思想不同,于是二人辯論,鳩摩羅什辯輸了,從此回小向大,而成為一位大乘佛教學(xué)者。又住一、二年后,就回龜茲國,他繼續(xù)的學(xué)習(xí)佛法,進(jìn)步得很快,辯才也是不得了,逐漸地名聲遠(yuǎn)聞,流傳到中國來。
那時在長安做皇帝的是苻堅(苻秦)。苻堅聽說西域龜茲國有這樣大功德人,就派將軍呂光領(lǐng)七萬軍隊去伐龜茲,想請羅什法師來中國。這時候,鳩摩羅什法師的母親已經(jīng)不在龜茲國,到印度去了。
鳩摩羅什法師對龜茲國王白純說:「不久,有敵人來,力量是很強大的,你不要同他對抗,應(yīng)該以禮相待,可能我們會躲過厄運;若同他戰(zhàn),可能要輸了。」但是白純不聽,而同呂光戰(zhàn),最后戰(zhàn)敗了,呂光把白純殺了。
呂光是受苻堅的命令請鳩摩羅什法師到中國的,但他并不是信佛的人,所以很毀辱鳩摩羅什法師;回程時,到了中國甘肅西部這一帶,聽說:苻堅在淝水戰(zhàn)敗了,而后被部下姚萇殺死。(世間上的事情啊,有力量的時候,大家支持你,等到你軟弱了就殺掉你,取而代之;世間上的人應(yīng)該感覺這一點!)呂光聽到這個消息后,就不回長安了,而在甘肅涼州自己獨立稱王,叫做后涼。
殺死苻堅的將軍姚萇,在長安做了皇帝就是姚秦,他要求把鳩摩羅什送來;因為鳩摩羅什法師是大智慧人,所以呂光不送。而姚萇也沒有再采取行動,等到他兒子姚興繼位,又派兵去請鳩摩羅什法師,呂光戰(zhàn)敗了。姚秦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這一天,鳩摩羅什才被請到長安來。
羅什與姚興二人可能是宿有因緣,彼此非常合作,所以翻譯很多的經(jīng)論。在這以前其它翻譯的經(jīng)論,讀前幾句可以懂,中間有的話就不知什么意思;底下又有幾句懂,再讀讀又不懂了;當(dāng)時中國佛教界就是有這樣的苦惱。鳩摩羅什翻譯的經(jīng)論,讀起來很通暢,皆大歡喜;這是鳩摩羅什法師到中國來的境界。
鳩摩羅什大約是弘始十五年的四月,七十歲時過世。他所翻譯的《法華經(jīng)》、《維摩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等經(jīng)論,中國人歡喜讀誦。這些經(jīng)論也有其它法師翻譯,比方玄奘法師,對中國的佛教貢獻(xiàn)也是非常大,他也翻譯《阿彌陀經(jīng)》、《說無垢稱經(jīng)》、《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但多數(shù)人還是歡喜學(xué)鳩摩羅什法師所翻的經(jīng)論。從這些事實上看,鳩摩羅什法師翻的經(jīng)論,最能契合漢人的根機,這也是特別的因緣。
翻譯經(jīng)書是很不容易的,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到今天我們還能聽聞佛法、還能讀到《金剛經(jīng)》,都是以前的佛教徒大德發(fā)無上菩提心,佛法才能展轉(zhuǎn)流傳到現(xiàn)在。我們思惟一下,就知道這件事不容易!所以我們也應(yīng)該努力把佛法流傳到后代,使令后代的人也能聽聞。學(xué)習(xí)佛法不容易,要有佛像、經(jīng)書,要有個地方可以拜佛;如果最初創(chuàng)辦的人不發(fā)心,沒有這處所,大家到那兒拜佛?所以,諸法因緣生,有發(fā)大心的人,知道創(chuàng)立一個地點弘揚佛法,讓很多人在這里栽培善根、學(xué)習(xí)佛法,想起來,真是感恩不盡!
前輯.正釋經(jīng)文.壹
四、正釋經(jīng)文
甲一、序分二 乙一、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這以下開始講解經(jīng)的正文。一部經(jīng)通常分三大段: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一段文是序分,序是初的意思,說明這一部經(jīng)集會的因由,也就是緣起。因由之中,又分成兩部分:通序、別序。若是別的經(jīng)典也有這樣的緣起,就叫通序;若是此經(jīng)發(fā)起的因由,不同于其它經(jīng)典,這叫別序。
如是我聞:
「如是」是指法之詞,就是指這一部經(jīng)說的;「我」是約結(jié)集經(jīng)的人說的;這部經(jīng)是我親自聽佛講解的,這叫如是我聞。
這部經(jīng)是佛在世時說的,佛滅度以后,弟子們集會在一起,將佛大約五十年所講的經(jīng)典,重新編輯。編輯的方式,就是選出一個人在大眾之中背誦佛說的經(jīng),經(jīng)過大眾審定,認(rèn)為是佛說的,那就是通過了,這叫結(jié)集經(jīng)。
在大眾里,背誦這部經(jīng)的人自稱「我」;通常是指阿難尊者在大眾中誦這部經(jīng)的。也有人說《金剛般若經(jīng)》是須菩提尊者誦出的。說法不一樣,也不必執(zhí)著!嘎劇,就是聽聞,是我聽佛說的。通常說由耳才能聽見,但這里說「我聞」,有什么道理呢?耳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是總說,耳是別說;一般說話的習(xí)慣,也說我聞;有以總代別的意思。
一時,
「一時」:指法會從開始到圓滿,總起來叫做一時。沒有記錄佛說這部經(jīng)典的年月日,是因為聽佛說法的聽眾除了人以外,還有天龍八部,有時還有他方世界的人;因為各地方歷法不一樣,譬如四王天一晝夜是人間的五十年,若用人間的時間來說,天上的時間就不適用,若用天上的時間,人間的時間又不適用了;就說一時,反倒是普遍地可以合適。
古代大德有特別的解釋:一、轉(zhuǎn)輪圣王出世的時代,人間很容易得到珍寶;佛出世時,我們能得到法寶,所以叫做一時。二、佛大智慧、大慈悲,能說明人生的真理,令眾生從迷惑境界覺悟,也叫一時。三、有佛出現(xiàn)世間,能為我們開示真理,又有聽佛說法的人,三事具足,眾生就可以得道了,如果缺一,眾生很難得圣道的!中觀論》說:「真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甚深的妙法、演說妙法的佛和聽佛說妙法的人,這三者是不容易得到的,這三者都具足了,叫做一時。這說法也很好!
佛在舍衛(wèi)國
「佛」:是這部經(jīng)的講解者。佛,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是覺者,覺悟真理的人。覺悟真理了,又因為有大慈悲心,能把覺悟之真理,為一切眾生宣說出來;大智慧、大慈悲圓滿的人,名之為佛。
「在舍衛(wèi)國」:舍衛(wèi)國,是講說這部經(jīng)的地點。有地方說「住舍衛(wèi)國」;住和在,這里的含義應(yīng)該是一致的。就是指佛住在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講這部經(jīng)的。
從這句話思惟它的意義,雖然佛住在這地方,但不同于凡夫境界。所以「在舍衛(wèi)國」這句話,應(yīng)再加以說明。「在」有內(nèi)、外不同,也可說內(nèi)住、外住,各有四種。
外住有四種:
第一、王化處。壕褪欠鹪诮袒娚牡胤阶,通常指娑婆世界。譬如阿彌陀佛的王化處住是在極樂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在娑婆世界。
第二、異俗住:就是不同于在家人的住處,指佛不住于在家人處所,而是住在寺院。
第三、威儀。盒凶∽P都叫做威儀。譬如說「我在紐約住」,但是也不只一種威儀,還有行住坐臥的不同,所以這叫威儀住。
第四、未舍壽分。壕褪欠疬沒有入涅槃、沒有棄舍他的壽命。這意思就是佛若想繼續(xù)住,能無盡期延長壽命;若不想住,也能隨時棄舍壽命,這是佛自在的境界。所以,未舍壽分住也就是說佛并沒有入涅槃。
凡夫也有外住,在那一個世界住、那一個國土、那一個地點,在那里行住坐臥,繼續(xù)的生存,也可以說是住。
內(nèi)。壕褪侵感脑谑裁吹胤阶 R灿兴姆N:
第一、天。天人的心在什么地方?譬如人間的人,說我們的心在什么地方?就是思惟什么,心就住在那地方。天住有兩種解釋:一、施戒善心是天住。這是生天的因,為什么人死了能生到天上?就是有同情心,能「施」舍自己的利益幫助別人解決困難,所以能生到天上。其次是「戒」,就是有所不為;不殺害生命、不偷盜別人的財物,肯戒除一切非法行為!干菩摹咕褪遣际⒊纸涞臅r候都是善心,對人都是好心腸;有這三種功德,叫做天住。這種解釋是指欲界天;若是這人沒有善心,而用惡心做種種惡事,也可能表面是善事,內(nèi)心動機是惡的,這就不是天住,可能就變成往地獄、餓鬼、畜生的因了。二、色界天是天住。就是指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色界天的四種禪定,這樣,就比欲界天更高尚了。
第二、梵住:譬如說梵天王,他也是天人,但在禪定之外,還有「慈悲喜舍」的功德,梵天王是特別慈善、博愛的。天住、梵住還都是凡夫境界。
第三、圣。菏ト说膬(nèi)心是住在什么地方?住在空、無相、無愿三三昧?兆。褪侵感牟蛔≡谘鄱巧嗌硪、亦不住在色聲香味觸法,能觀察是畢竟空,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能離一切境界、不住一切境界,這就叫做無所住,無所住就是空?、無相、無愿,就是對一切有為法、無為法,都不動心。禪宗大德的語錄上說:「不與萬法為伴侶」。什么叫做伴侶?住處是伴侶。凡夫沒有伴侶,心就不能活動;凡夫的心都是有所住。像阿羅漢、辟支弗,或者得無生法忍以上的大菩薩,若一入定都是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不與萬法為伴侶了;這是圣人清凈心的住處。
第四、佛。悍鹨彩强铡o相、無愿,也是不與萬法為伴侶,也是清凈無著的境界,但是比阿羅漢、辟支佛和一切大菩薩等,更高深更圓滿,所以特別叫佛住。
佛的心是無所住,現(xiàn)在說「佛在舍衛(wèi)國」,佛住在舍衛(wèi)國,是有所住了,這是不是有點沖突了?這話應(yīng)該這么說:佛的內(nèi)心是清凈無為的境界,不能說住在舍衛(wèi)國,亦不能說不住在舍衛(wèi)國,不可以名言表示。但是,佛的無所住境界,凡夫沒有辦法同他聯(lián)絡(luò),眼不能見、耳也不能聞,那怎么向佛學(xué)習(xí)呢?若是法身菩薩所見到的佛,也是有形象,但我們的肉眼仍然無法見到,所以,佛大慈悲心到人世間示現(xiàn)一個有父母、有身體、修行成佛的形象,令我們可以看見,可以聽他說話。這樣,佛是無所住,但大慈悲為利益我們而表面上現(xiàn)出有所住,所以說「佛在舍衛(wèi)國」。
「舍衛(wèi)國」是在中印度憍薩羅國;因為南印度也有一個憍薩羅國,所以,不說憍薩羅國而說舍衛(wèi)國。舍衛(wèi)城,是憍薩羅國的首都,是國王住的地方,以首都城的名做為國名,所以叫舍衛(wèi)國;中國話翻為聞物,必是這地區(qū)的經(jīng)濟(jì)繁榮、或者政治、文化特別發(fā)達(dá)、名稱遠(yuǎn)聞,所以叫做聞物。
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在舍衛(wèi)城外有一個「祇樹給孤獨園」,是佛與大眾僧居住的僧園;「給孤獨」是大富長者的名,寺院是由他建筑、供養(yǎng)佛的;園里面的樹,是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的兒子──祇陀王子布施的;因為是由他們兩人合起來供養(yǎng)三寶的,所以就叫做為祇樹給孤獨園。
在這個僧園,除了佛,還有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同時住在這里、聽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比丘,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為乞士,又翻成怖魔、破惡,共有這三種含義。
一、怖魔:就是魔王恐怖了。若有人發(fā)心出家薙除發(fā)須、修學(xué)圣道,由戒和尚、阿阇黎、尊證行授戒儀軌時,聲音會傳到天上,天上的魔王知道有人發(fā)心修行,成為阿羅漢,就超越他的勢力范圍外,所以心里恐怖,這叫怖魔。二、乞士:出家人自己不生產(chǎn),向在家人乞求飲食而生活;但若只是乞食維持生活,那還不能算是比丘,一定還要向佛乞求正法,清凈內(nèi)心,就是「從佛乞法以練神」,由修學(xué)戒定慧,才能逐漸成為圣人,這就是乞法。乞食、也乞法,才叫乞士。三、破惡:惡是指煩惱;能常常地修學(xué)戒定慧,破除煩惱。
「大比丘」:是表示這個比丘,已成為阿羅漢了!副姟梗菏菆F(tuán)體的意思;律上規(guī)定三人為小眾,四人以上是大眾!盖Ф傥迨司恪梗哼@個團(tuán)體有千二百五十人這么多的比丘。若從佛成道后,初開始宣揚佛法教化眾生時,可以大約數(shù)出這千二百五十人──在鹿野苑說法,有憍陳如等五位比丘;后來又有耶舍長者子五十人隨佛出家;以后佛又度化舍利弗、目犍連所帶領(lǐng)二百五十個人;又度三迦葉共一千人,這樣加起來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按:吉藏大師云,但舉其大數(shù)取有名聞?wù)?當(dāng)佛又繼續(xù)教化眾生,新來的比丘數(shù)目很多很多,就不只是千二百五十人。
在《阿含經(jīng)》上看,舍利弗、目犍連尊者、摩訶迦葉尊者等不一定在佛的身邊,也常率領(lǐng)五百位比丘在別地方;摩訶迦旃延尊者、富樓那尊者,也都有很多很多的弟子,他們有時候也來見佛、拜佛。這里說「千二百五十人俱」,也可以說是佛初成道的那千二百五十人,但是不必那樣執(zhí)著。
這一段文是通序。結(jié)集經(jīng)的人說:這部經(jīng)是我親從佛聽聞的,還有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也同時聽聞這一部經(jīng),表示這部經(jīng)是可信的意思。
在《大智度論》上解釋「如是」表示信心:我相信了就說如是;我不相信就說不如是。若是這個人對佛有信心,當(dāng)然就會虛心聽佛說法。信心是譬喻人的手,若有手,到寶山就能取寶,有信心就可以取到佛法的寶藏。「如是」也表示智慧的意思:智慧譬喻人的眼目,有智慧眼就能通達(dá)佛法的真義。如是表示有信、有智;若我們有信、有智,就能深入佛法,得大利益。
前輯.正釋經(jīng)文.二
乙二、別序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以下是別序。
「爾時」:就是千二百五十人同時住在祇樹給孤獨園,善根成熟了,聽佛演說金剛般若法門的那時候。
「世尊」:佛是具有大智慧、大慈悲,種種殊勝功德的人,不但為人間、天上所尊重,也為一切圣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所尊敬的,所以稱為世尊。
「食時」:就是吃飯的時候;因為佛和這些大比丘,是過午不食的,所以食時就是在午前。
「著衣」:乞食的時候要著大衣。佛與大比丘都有三衣,第一種五條衣:印度話叫安陀會,中國話叫作務(wù)衣,也就是不離身的內(nèi)衣,做工、掃地、做清潔工作、到廁所,都可以穿的。第二種七條衣(郁多羅僧):是大眾僧集會時穿的衣服。第三種大衣(僧伽黎):又可分為九條衣、十一條衣、十三條衣、十五條衣、乃至二十五條衣,這是到城市聚落乞食或說法時候穿的,F(xiàn)在說的著衣,是指大衣。
「持缽」:缽印度話為缽多羅,翻成中國話為應(yīng)量器,就是指要適合自己的食量,吃多缽大一點、吃少缽小一點,所以叫應(yīng)量器。佛拿的缽是石頭缽,一般比丘拿的是瓦缽。佛于初成道時,四天王各供養(yǎng)一個石缽,佛將四缽合為一個;到城里乞食,是由佛的侍者拿著,若阿難尊者當(dāng)侍者就為佛拿缽,這石頭缽是很重的。
「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因為祇樹給孤獨園是在城外,所以到城里乞食就叫入!赣谄涑侵,次第乞已」:在大城里面,應(yīng)該一家一家次第地乞,不能挑揀而超越某一家;除非是沒有信心、不供養(yǎng)的人,才越過去!高至本處」:乞夠了飯菜,就還至本處;佛也是回到祇樹給孤獨園以后,再食用。
「飯食訖,收衣缽」:吃完了,把大衣脫下、迭好收起來;缽也洗一洗收起來。
「洗足已」:因為佛與大比丘是赤足行走去乞食的,難免會沾染泥土,所以要洗足。這件事以前我不明白,為什么不穿鞋、襪,而要赤足走路;最近幾年聽說,足這地方還有學(xué)問,按摩它對健康還有幫助的,也可能是這個原因;不過,我沒看見有解釋。
佛不可思議的境界,不是凡夫心能想得到的。但是,佛為度化我們,示現(xiàn)來到人間,也有父親、母親、有太太、兒子,也像人一樣的生活,后來能放下出家,這是佛示同人法。
「敷座而坐」:吃完飯,收衣缽、洗足已,以后又做什么呢?敷設(shè)座位而坐,就是入定;佛是無時不在定中的,沒有出入定的差別;但若不表示,我們不明白,所以要說佛入定了!督鸸饷鹘(jīng)》說:「是時,如來游于無量甚深法性諸佛行處,過諸菩薩所行清凈!骨懊嬲f圣住、佛住,就是指內(nèi)心清凈無為的境界;身坐著,心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
若論一般修行人,敷座而坐,就是修學(xué)奢摩他和毘缽舍那;因為我們沒有定、也沒有無漏清凈的智慧,所以只是修止、修觀而已。佛已經(jīng)成就甚深的禪定三昧、成就離一切相的高深智慧,所以敷座而坐有定慧的意思。
前面「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這一段文是佛對弟子們有所教誡,所以是戒;「敷座而坐」,是定慧;合起來就是戒定慧。唯獨此一部經(jīng),是這樣原因發(fā)起的,就叫做別序。譬如《法華經(jīng)》是以佛放光動地為發(fā)起序;此經(jīng)是依戒定慧做為發(fā)起。
金剛般若法門,究竟說什么道理呢?說一切法空。這種妙法又以戒定慧作發(fā)起的一個緣由,這是什么意思呢?指雖然學(xué)習(xí)了佛法說一切法皆空,還是要重視戒定慧;如果搞錯了,認(rèn)為:「諸法皆空又何必要持戒、何必修定」,而不相信因果,那就不符合金剛般若法門了。因為佛知道眾生的毛病,不容易學(xué)習(xí)到正法,所以用戒定慧發(fā)起這個法門,表示:雖然諸法皆空,還要重視緣起、因果、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
甲二、正宗分二 乙一、開顯無為法勝義諦相二 丙一、攝受已成熟菩薩方便三 丁一、般若體門二 戊一、須菩提問二 己一、贊佛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hù)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前面是發(fā)起這件事的序,以下就是正說般若。正宗分,分兩大科:第一科開顯無為法勝義諦相!搁_顯」就是開示、說明;「無為法」就是沒有生滅的差別相;「勝義諦相」,是佛無分別智所顯的殊勝境界,所以叫做勝義;諦是真實不虛。
第二大科,正觀有為法世俗諦相,就是最后的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刮覀兗词箤W(xué)習(xí)很多年的佛法,若不修止觀、未得圣道,就還是個凡夫。凡夫和圣人有什么差別呢?凡夫執(zhí)著什么都是真實的,即使做夢也認(rèn)為是真實的,這就是還沒明白世俗諦!刚^」:佛菩薩開示我們在得般若智慧的時候,不要有顛倒,這就叫正觀!赣袨榉ā梗褐敢蚓壣ㄊ怯猩鷾缱兓摹!甘浪字B相」就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都是虛妄、幻化,是假的,不真實的!而唯有佛菩薩才能觀見這個境界,凡夫看不到這里。
以無常為例:無常是指沒有決定性,是變化的。譬如說,我昨天看見某甲,今天看見還認(rèn)為:「這是某甲!惯@就是問題!再明白點說,就是前一剎那和后一剎那已經(jīng)不同了。但我們在后一剎那,或過多少天了,都還感覺是那個人。再譬如看見燈的光明,前一剎那的光和后一剎那的光,我們認(rèn)為是相同的;其實這是不對的。我們不明白無常義,所以不知道苦集滅道;四諦是圣人才能見的,我們在苦里面,還不知道苦,普通的苦──蚊子咬一下,不舒服──也會知道苦,但深微的境界我們不知道。
現(xiàn)在說「正觀有為法世俗諦相」,就是要遠(yuǎn)離一切顛倒,得到般若的智慧才能正觀:因緣所生法都是虛妄不真實的。
第一大科,開顯無為法勝義諦相,依須菩提贊佛「善護(hù)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又分二科。就是第一科是攝受已成熟菩薩方便:「為善護(hù)念菩薩」,為善根成熟的菩薩說般若義。第二科是付囑未成熟菩薩方便:「付囑諸菩薩」,為善根未成熟的菩薩說般若義。換句話說:就是為利根和鈍根(或者善根成熟和未成熟)的二種菩薩,說這兩段般若義。
第一段,攝受已成熟菩薩方便:攝受,實在就是接引,也可以說是教導(dǎo)。佛教導(dǎo)無漏的善根已經(jīng)成熟菩薩的方便;第一義諦是離名言相的,但是佛善巧方便安立種種名言開示我們,這就叫做方便。
這一段又分三大科。第一科:般若體門,分成愿行果三科。第二科:信受門,指信受般若波羅蜜法門的人。第三科:功德門,再分三大科,第一、有三千世界七寶布施、恒河沙恒河沙數(shù)三千世界七寶布施兩段;第二、內(nèi)身的布施,分成恒河沙身命布施、日三時恒河沙身命布施;第三、舉釋迦牟尼佛過去世供養(yǎng)無量佛的功德;以這三段來校量學(xué)習(xí)般若功德的殊勝。般若體門、信受門、功德門,這三門合起來就是攝受已成熟菩薩方便。
現(xiàn)在先說第一科般若體門:第一科,長老須菩提請問,第二段是佛回答。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這是長老須菩提請問的威儀。時,就是佛敷座而坐,入三昧的時候;其實,佛沒有出入定差別的。長老,是指年高德重的人,他名字叫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的大阿羅漢。
這時候,須菩提在大眾里面從座位站起來,把右邊的肩露出來,左肩還有衣服覆蓋,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向佛說:「希有世尊!如來善護(hù)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希有」:是贊嘆佛的話;「世尊」:就是對佛的稱呼。按這個文應(yīng)該這么說:佛太希有了!什么事情希有呢?「如來善護(hù)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這件事,其它人都辦不到,唯有佛能夠做到,所以說佛希有!
在《增一阿含經(jīng)》說到一件事:釋迦牟尼佛若不出家的話,兩千五百世做轉(zhuǎn)輪圣王(有的文上說兩千五百歲,我看應(yīng)該是兩千五百世),但是佛把這件事棄舍了!
我們?nèi)羲嘉┮幌拢合裎覀兤匠H讼胍黾遥⌒〉挠幸稽c如意事都放不下,就被這事綁住了;而佛能夠棄舍人間轉(zhuǎn)輪圣王的那種廣大的富貴境界,這件事應(yīng)該說很希有!
「如來善護(hù)念諸菩薩」:如來,指釋迦如來。善者,能也。說佛有這樣善巧的智慧,能夠護(hù)念諸菩薩──這就指暖、頂、忍、世第一內(nèi)凡位的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就是外凡的菩薩。對這兩種菩薩,佛都能夠善護(hù)念、善付囑。
我們反。鹤约菏窃谂㈨、忍、世第一?若是,就是內(nèi)凡位菩薩了!如果不是,則為外凡菩薩。外凡的菩薩,就是心向外攀緣;雖然我相信佛法、能拜佛、讀經(jīng),但是拜佛時攀緣有個佛,讀經(jīng)就認(rèn)為有一本所讀語言文字的經(jīng),或是能為人講經(jīng),但是一樣的貪瞋癡活動;外凡位的菩薩,若有慚愧心稍好一點,如果沒有慚愧心,就和一般人一樣。
現(xiàn)在說「善護(hù)念諸菩薩」,是已到內(nèi)凡位了。內(nèi)凡位的菩薩,照理說應(yīng)該超過欲界定,得未到地定,乃至得到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或者無色界四空定。具有這樣的定力,對于佛法的學(xué)習(xí)是很深刻的,不再向外攀緣了;一切時一切處接觸境界,都能向道上會。你罵他一句,他不會:「你為什么要罵我!」而向道上會:「罵者不可得,受罵者也不可得!」他能隨時用般若來觀察這件事,不起煩惱。
外凡的菩薩,學(xué)習(xí)經(jīng)律論,通達(dá)很多的佛法,也寫文章,也能為人講解,但是,沒有修四念處、不靜坐、不修止觀,他也可能看見佛,但就是不能調(diào)伏煩惱。
內(nèi)凡位的菩薩,慚愧心重、以涅槃為上首,他想得涅槃、他想證悟諸法實相。經(jīng)論上說:不受一切法得無生法忍!這在他心里有深刻的印象:「我要做這件事!」他一切時一切處,向道上會,所有的煩惱都不動,雖然還沒能斷,還未得無漏的般若慧,但能向于無漏的般若;用無常、苦、空、無我的智慧,常常地思惟觀察,把貪瞋癡調(diào)伏,就向于諸法實相了。這樣的菩薩,善根成就了。什么叫做善根成就?就是信、進(jìn)、念、定、慧,這五種善法有力量。
譬如南傳佛教對我們北傳佛教說了一句話,有的漢傳佛教徒就說:「我不相信有觀世音菩薩了!惯@可見我們現(xiàn)在漢文的佛教就是遺憾得很!這完全是信、進(jìn)、念、定、慧沒有建立起來!別人的一句話,就把你的心動搖了,遺憾不遺憾?若不讀經(jīng)論,也還不知道今天佛教徒的不及格嚴(yán)重到這個程度。
而信、進(jìn)、念、定、慧善根成熟的菩薩,他相信佛菩薩的信心非常的堅固!我們姑且這樣說:譬如說靜坐時,能夠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若想到佛菩薩的心是什么樣子呢?自己會想到:「我還是很淺薄的境界嘛,只是小小的明靜而住、有點輕安樂而已。若佛菩薩境界就更高更高更高了!」因此對佛菩薩的恭敬心就加強了。對佛菩薩有恭敬心,對佛菩薩說的法也就有歡喜心,而學(xué)習(xí)的心也會提起來。不會說:「我也不做大法師,學(xué)習(xí)經(jīng)論干什么?」不會那樣說!他的信、進(jìn)、念、定、慧非常的強,雖然還沒有到圣人的境界,但他能調(diào)伏煩惱,念念向道上會。
這時候,佛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境界「護(hù)念他」,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加持他一下!」這在二三十年前很少聽見這句話;顯教的人很少用,是密宗的人用這句話;所以「護(hù)念」就是加持的意思。佛以不可思議的神通力、道力、大慈悲的力量,加持他;而他本來就是有道心的,得到佛力的加持以后呢?一努力就得無生法忍,就是圣人了。善護(hù)念諸菩薩就是這樣的境界。
這里還可以分兩種:一個是加強他內(nèi)心定慧的力量,可以得無生法忍;加強他的慈悲心,還能弘揚佛法教化眾生。
「善付囑諸菩薩」,可以分兩個意思。第一、佛涅槃的時候,還有很多的佛教徒程度不及格;所以佛就付囑利根(善護(hù)念成功)的菩薩:「你要發(fā)大悲心教化這些不及格的菩薩,教他們得所未得,成就圣道,住持佛法!」也就等于是佛下了命令:「你要發(fā)慈悲心教化這一切發(fā)心修行的人!」第二、佛能護(hù)念善根成熟的菩薩,令他容易得圣道;對其余一切的菩薩,佛則宣揚無量無邊的佛法教化他們。
因為唯有佛能夠善護(hù)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使令正法能久住世間而不滅,所以叫做:希有世尊!
須菩提尊者,提出問題請佛回答時,先贊嘆佛;下面是正式提出問題。
前輯.正釋經(jīng)文.三
己二、請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云何?云何降伏其心?」
還沒有發(fā)無上菩提心,而能夠受三皈五戒,修學(xué)十善法的人,就稱之為「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不受三皈五戒,也不修學(xué)十善法,隨時會做惡事,那是不能稱為善的!赴l(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fā),就是建立;這個人繼續(xù)地學(xué)習(xí)佛法,建立無上菩提心。心,是指愿,就是建立了無上菩提的愿,即愿得無上菩提的意思。
發(fā)無上菩提心這件事,我們通常念: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若是從內(nèi)心很誠懇地發(fā)愿,那就可以名之為發(fā)菩提心。如果只是作功課,隨著文念一遍,這不算數(shù),因為心并不誠懇。
在《顯揚圣教論》上,有一個發(fā)菩提心的儀軌,詞句不同,但是義和這里一樣。要在一位大德面前,磕三個頭,然后跪著把文念三遍:「大德一心念,我玅境比丘,從今日始,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以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靜慮及慧,一切皆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訶薩和合出家,愿尊證知:我是菩薩!」大德說:「善!」答:「爾!」然后一拜而起。
這不只是念念而已,而是經(jīng)過長時期地學(xué)習(xí)佛法,多少次在內(nèi)心思惟這件事:「哎呀!應(yīng)該弘揚佛法,廣度眾生!」最后,決定在一位善知識前宣布:發(fā)無上菩提心!
我們漢文佛教傳戒時,三壇大戒連續(xù)的受;先受沙彌戒,再受比丘戒,再隔多久,又受菩薩戒。當(dāng)然,這樣子做也是很好。如果是認(rèn)真一點呢,受沙彌戒以后,要學(xué)習(xí)沙彌戒,能受持清凈了,經(jīng)過沙彌戒和尚的認(rèn)可,再去受比丘戒。應(yīng)該受沙彌戒這時候,就是發(fā)出離心了,發(fā)出離心也叫做發(fā)菩提心(菩提是圣人的智慧),就是想要得圣人的智慧。想得阿羅漢、想做大菩薩;或不想當(dāng)大菩薩,只想要得阿羅漢;都先要有意愿,然后受沙彌戒;蛘咝『⒆又R還不夠,未發(fā)出離心,但也愿意出家受沙彌戒,年紀(jì)漸漸大了,到二十歲知識稍微豐富一點,能發(fā)出離心:「我不愿意做生死凡夫,我想要做圣人!」有這樣堅定的意愿,經(jīng)過戒和尚的同意,就可以受比丘戒。
是誰給你受比丘戒?還是由授沙彌戒的和尚請來三師七證,然后專為這沙彌受比丘戒。受戒以后,要學(xué)習(xí)比丘戒的開遮持犯,持戒清凈,繼續(xù)地學(xué)習(xí)戒定慧;讀《華嚴(yán)經(jīng)》、《大寶積經(jīng)》、《維摩詰所說經(jīng)》、《大般若經(jīng)》,也就可能會發(fā)無上菩提心,這時候再受菩薩戒。應(yīng)該是這樣!
當(dāng)然連續(xù)的受也好,一下子把這件事做好以后,繼續(xù)地學(xué)習(xí)佛法,也就會發(fā)出離心、發(fā)無上菩提心。如果不學(xué)習(xí)佛法,只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也好;但無上菩提心,未必能發(fā)。不過,也不要緊,能誠心念佛往生到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也會勸你發(fā)出離心、無上菩提心,再勸你得圣道。所以念阿彌陀佛,這一件事的確是好。
剛才這一段話的意思:文上說「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內(nèi)心要真誠地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學(xué)習(xí)佛法,然后在內(nèi)心思惟觀察,你會激動:「佛法是這樣子呀!」經(jīng)過多少次的思惟觀察,在心里醞釀,而真誠的發(fā)出:「我要發(fā)無上菩提心!」這時候,才舉行發(fā)菩提心儀式。應(yīng)該是這樣!
須菩提尊者說,善男子、善女人發(fā)無上菩提心的時候,「應(yīng)云何住」:能安住不退叫做住;發(fā)無上菩提心當(dāng)然是受菩薩戒了(或者受五戒的在家菩薩,或者受比丘戒的出家菩薩);菩薩開始發(fā)無上菩提心,他能安住在大乘佛教,一方面學(xué)習(xí)佛法、修學(xué)圣道、一方面廣度眾生而不退,這不容易!
已得圣道的菩薩,那就很容易安住不。而凡夫因為有貪瞋癡,又沒得到禪定,眼前色聲香味觸──令人顛倒迷惑的境界,隨時隨地都有煩惱;要安住在佛法里不退,這件事很不容易!所以須菩提尊者提出這個問題:怎么能夠令菩薩安住不退呢?實在這也就是為我們請問的佛法;怎么能夠安住不退、心里沒有虛妄分別?
退有兩種:一、表現(xiàn)于外的行動,二、內(nèi)心的問題。若胡思亂想,菩提心不顯現(xiàn),顛倒迷惑出來了,那都算是退呀!所以提出這個問題:內(nèi)、外要安住不動,怎么辦呢?
如果這個發(fā)無上菩提心的人,很順利地安住在佛法里,有進(jìn)而無退,是最理想的。若是有妄想而退失無上菩提心,也知道不對,可是很難恢復(fù)過來;怎么能調(diào)伏這顛倒迷惑的心情,恢復(fù)無上菩提心呢?所以要知道「云何降伏其心」:就是怎么調(diào)伏貪瞋癡、顛倒迷惑,而能恢復(fù)無上菩提心呢?
這里有兩個問題:「云何應(yīng)?云何降伏其心?」但是下面佛答復(fù)了三個問題,就是包括前面怎么叫做發(fā)無上菩提心,這也有安住的意思,也就是「發(fā)無上菩提心」和「應(yīng)云何住」合起來回答;「降伏其心」是單獨回答。分成這兩個意思。
戊二、佛答二 己一、贊許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hù)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dāng)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佛回答之前,先贊嘆須菩提尊者「善哉!善哉」:你贊嘆佛善護(hù)念,贊嘆得很對,提出的這個問題也很好,所以有二個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佛是很誠實、真實,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佛承認(rèn)如須菩提所說的:「如來善護(hù)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諦聽」:佛告訴須菩提,你心要安下來,不要妄想,要注意地、認(rèn)真地來聽佛回答!府(dāng)為汝說」:我會為你說這件事。
「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應(yīng)該如下文所說的法門這樣子安住不動、這樣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須菩提尊者回答「唯然」:這是文言,白話就是:是的!「世尊!愿樂欲聞」:我歡喜聽佛開示。
己二、正答三 庚一、發(fā)菩提心四 辛一、廣大心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這底下佛正式回答「應(yīng)云何住」的問題。里面分四段:第一科「廣大心」:表示菩薩有廣大的慈悲心,他所要救護(hù)的眾生是沒有界限的。
前面說「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下面說「諸菩薩摩訶薩」;因為善男子、善女人發(fā)無上菩提心就是菩薩了,所以是一回事。若沒有發(fā)無上菩提心受菩薩戒,是不得戒的;但是,受了戒后還常常學(xué)習(xí)佛法,忽然間有一天發(fā)真誠的菩提心,就是菩薩、也就是得戒了;因為沒有發(fā)心,受戒時沒得戒,還不是菩薩,到這時候才得戒。
「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降伏其心」:就是指前面善男子、善女人說,應(yīng)該這樣降伏其心。
文句應(yīng)該是回答降伏其心的問題,但是內(nèi)容是回答前面「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如是住」的問題。那么為什么叫做降伏呢?看下面的文,也有降伏的意思。
因為菩薩發(fā)的無上菩提心,是為饒益諸有情故,所以菩提心中包含著大悲心!感覺眾生在生死里流轉(zhuǎn)很苦:「我要救護(hù)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大悲心。而大悲心的對象,就是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之類」:雖然都是眾生,此一類彼一類各個不同,什么類呢?「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這四類。我們平常說六道輪回: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這樣還沒有包括中陰身在內(nèi)。說「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因為中陰身是化生,就把中陰身包括了;所以這里雖然說四句,但是比六道眾生的含義廣。
「若有色、若無色」,這是約表現(xiàn)于外有形相的身體說,有有色、無色的不同!赣猩梗河、色界天的眾生,都是由地水火風(fēng)的色法組成的身體。當(dāng)然色界天眾生的地水火風(fēng)比我們欲界好的多,我們是太差勁了。「若無色」:就是指無色界天的眾生,他們的身體沒有地水火風(fēng)的組織。
「若有想、若無想」,這是約內(nèi)心、所緣境界說!笩o想」:就是色界天第四禪的無想天,第六識不動,沒有一切的想;其余的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眾生都是「有想」!溉舴怯邢敕菬o想」:就是單指無色界最高的非有想非無想天!阜怯邢搿咕褪菦]有粗顯的想;「非無想」就是有微細(xì)的想,合起來就是非有想非無想。
前面所說已把一切眾生都包括在內(nèi)了,就是指他的大悲心非常廣大;有廣大的大悲心,就超過二乘人聲聞、緣覺,也就是降伏了二乘人。
佛在世的時候,有個比丘,他看見大眾僧缺少當(dāng)執(zhí)事的人。他心里想:「我得阿羅漢以后,發(fā)心為大眾僧服務(wù)!顾^續(xù)地修四念處,修止,修觀,由初果、二果、三果,得了阿羅漢以后,佛就對他說:「你以前要發(fā)心為大眾僧服務(wù),現(xiàn)在要發(fā)心了!」佛這位善知識,真是不可思議!以前有過的妄想,佛都知道,但沒得阿羅漢的時候,佛不說。佛在世的時候,為大眾僧服務(wù),要到阿羅漢的境界,三果以前都不及格。】梢娔菚r候的佛教,有多么高尚,我們現(xiàn)在的佛教怎么樣?
阿羅漢得阿羅漢道的時候,也能為大眾僧服務(wù)、也能弘揚佛法廣度眾生。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富樓那尊者、摩訶迦旃延尊者、大迦葉尊者、鄔陀夷尊者,都能度眾生的啊!但入涅槃以后就不度眾生,全面的休息了。
菩薩得無生法忍,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到第八地,就像《普門品》說的:十方世界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不入無余涅槃!初地、二地、三地、四地,這樣的菩薩還是肉身,若死后,還要再得一個身體,還是弘揚佛法廣度眾生,不入無余涅槃。到第八地菩薩,程度是更高了,有能力入無余涅槃了,但是他不入,而繼續(xù)保持生命,廣度眾生;所以超過阿羅漢的境界。這樣說,「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降伏其心」,就是以有降無;現(xiàn)在以有大悲心降伏了無大悲心,超過二乘人。所以,若發(fā)無上菩提心,有這廣大慈悲的境界,就是降伏二乘心。
辛二、第一心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第二科是第一心:指菩薩的大慈悲,是用最殊勝的功德來利益眾生的。如果是用人間天上的福樂救護(hù)眾生,這是初級的;如果是用二乘人的功德利益眾生,是中品的。現(xiàn)在「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是以佛的功德利益眾生,所以是最殊勝的,叫做第一。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發(fā)大悲心教化這么多的眾生,目的在那里呢?教他們做什么呢?他沒有衣服,給他衣服;他沒讀書,為他造學(xué)校;有病為他造醫(yī)院;這事是好嘛。發(fā)無上菩提心的人,這些事情是應(yīng)該做的,但是,他的大悲心不單只是做這散亂的善法。而是希望眾生得「無余涅槃」,把三界所有的惑業(yè)苦消滅,入于不生不滅的境界;就是究竟的解脫一切的痛苦,永久的安樂自在。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最高的目標(biāo)是這樣子。
一般散亂的善法,雖然也是眾生所歡喜,但不能究竟解決問題。他沒飯吃,給他一碗飯,過幾個鐘頭又餓了;看醫(yī)生,就算是病治好了,過了多少天、幾個月,又有病了;他的苦惱還是存在,問題沒能究竟解決!若是得了涅槃,就永久沒有老病死了。菩薩道和一般善法的不同就在這里!并不是說菩薩不做這一切善法,菩薩也造學(xué)校、造醫(yī)院,也做醫(yī)生、做工程師;世間上利益眾生的事他都做,但目標(biāo)是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若是我們出家人受了菩薩戒,也只是行這一般的善法,會有問題!若你沒得圣道,也可能是內(nèi)凡都不到,只是在外凡有一點慈悲心做功德。做功德有什么不好呢?做功德好!但是三惡道還隨著你呀!這個問題沒解決。因為沒能深入的學(xué)習(xí)佛法,就不能真誠的發(fā)無上菩提心,做這些世間散亂的善法,可能就停留在這個程度;停留在這里,就不是菩薩道。
若是「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也是做這些事,那是菩薩道!
所以同樣做一件事,有的是菩薩道,有的不是菩薩道。因為沒有發(fā)無上菩提心,做這些事情就是一般的善法;若發(fā)無上菩提心,把一杯水送給人飲,就是菩薩道,更何況造一個醫(yī)院呢!菩薩道和世間善法是不一樣的。在表面上無差別,其實還是不一樣,發(fā)無上菩提心是非常偉大的事情,是大人的境界。
「而滅度之」:就是用無余涅槃來利益眾生,也滅了一切一切的煩惱。度,就是超越;解脫一切的生死苦惱,使令你究竟的安樂自在。菩薩發(fā)這樣的廣大心,「皆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是最殊勝的心,以殊勝的利益來利益一切眾生。所以叫第一心。
辛三、常心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
第三科是常心;指菩薩廣大的慈悲心,是不退轉(zhuǎn)、長時期永久的教化眾生。
因為眾生太多了,菩薩行菩薩道時,度化這個眾生,費了很大的辛苦,他還不信佛,度化那個眾生,也不容易。時間久了,就厭倦:「生死道長,眾生性多,怎么能夠普度一切眾生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呢?這事很難辦嘛,我不如做自了漢好了!」菩提心就退了。
現(xiàn)在這位菩薩學(xué)習(xí)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知道眾生是空的,生死也是空的,得涅槃、不得涅槃是平等相,度眾生就是沒度眾生,沒有什么可厭倦的,所以他的菩提心不退,他能夠做「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這件事,而不厭倦。想要無上菩提心不退轉(zhuǎn),就要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雖然做了很多利益眾生的事情,但是在他的心里感覺沒有做事;雖然眾生很難度,但是在心里觀察眾生是畢竟空的,也無眾生可度,所以無上菩提不退轉(zhuǎn)。
如果不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認(rèn)為:「真有眾生是我度的、這徒弟是皈依我的!」這樣子容易退轉(zhuǎn),無上菩提心很脆弱,一下子就退,退了,就不是菩薩了。
前輯.正釋經(jīng)文.四
辛四、不顛倒心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第四科是不顛倒心:菩薩度化眾生,他的內(nèi)心有般若的智慧,不同于凡夫顛倒迷惑。
發(fā)菩提心的菩薩能夠很長遠(yuǎn)地發(fā)大悲心廣度眾生。為什么能那么長遠(yuǎn)度眾生呢?因為「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他觀察一切眾生都是畢竟空,所以度化眾生就是無眾生可度,觀察自己也是畢竟空;度眾生者不可得,所度的眾生也不可得,所以心里面不感覺到辛苦。這一定要修學(xué)禪定,而且要有般若波羅蜜;這樣,所有的煩惱境界不能動搖,因此會感覺到很輕松、很自在,才能做出來這件事。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的觀法,應(yīng)該要再講一講。
第一種觀法:佛法分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三世。若以今天為現(xiàn)在來看,過去我也是有生命的,未來我還是有生命。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過去,過去的生命已死,所以過去的生命猶如虛空,無色受想行識。以今天看未來,未來的生命還沒有成就,因為因緣沒有和合,故未來的生命也猶如虛空。如果在過去看現(xiàn)在,現(xiàn)在也就是未來,未來的身體就是現(xiàn)在的身體,因為生命還沒有成就,也是猶如虛空。若以未來看現(xiàn)在的身體,就是過去了,這身體也是猶如虛空。這樣觀察,過去也是空的,現(xiàn)在也是空的,未來也是空的,都像虛空似的。若想要知道實無眾生可度的話,靜坐的時候先作如是觀。
第二種觀法:一切法都是因緣有的,因緣有就是自性空。用自性空觀,觀察這身體是畢竟空!妇壠鹱孕钥铡拐_的理論即此。若再加以解釋,譬如說這個房子,在三年前這地方是空地,怎么有房子了呢?就是有投資的人,請建筑師規(guī)劃,圖則畫好了,向政府申請,政府批準(zhǔn)了,就施工,到今天房子完全做好了。怎么有的?因緣有的!有這些因緣就有房子,這叫做緣起有。
那么,由各式各樣條件造成的房子,怎么叫做自性空呢?我們先解釋自性,自性就是:不是由因緣有、不是由各式各樣的條件造成的,自己就有,那叫做自性,F(xiàn)在看看這緣起的房子是自己有的嗎?若是自己有的,就不需要投資人做種種規(guī)劃、由建筑公司來造;若沒有這么多因緣,就有這個房子,那就是自性有!缸浴箤Α杆拐f,因緣就是他,由因緣而有,就是他有;因緣有的東西,它自己沒有,所以需要投資的人集合眾多的因緣,才能把房子造出來。如果本來就有了,那何必費這個麻煩呢?所以由因緣有的東西,它自己本性是空、它本身是無所有的。
說造出來的房子是有,這是因緣有,不是自性有;不管是光也好、石頭、木頭,各式各樣都是由因緣有的,沒有一法是自性有;所以在因緣有的這個時候,自性還是空的。觀察時,先觀察每一法都是屬于因緣,是因緣有,然后觀察它自性空,自性空的時候,也沒有梁、柱、地板等,什么都沒有,無有少法可得,在自性空上,房子是沒有的,這就叫「緣起自性空」。
觀察房子是緣起自性空,觀察人也是自性空,不管男人、女人都是緣起自性空,自性空中,沒有男、沒有女,沒有美、沒有丑,也沒有如意、不如意的事情,都是無所有的。但為什么有了?因緣有!若以前做了很多的功德,那么今生就會如意一點;若常常的傷害別人,就會苦惱一點。苦惱、如意是自己栽培的,是因緣有,自性空中一切都不可得。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菩薩教化眾生轉(zhuǎn)迷起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教他修學(xué)四念處得圣道,當(dāng)這個人成就阿羅漢道、發(fā)無上菩提心了;菩薩能觀察眾生是空無所有、觀自己也是空無所有──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因為菩薩有畢竟空的智慧、也有緣起的智慧;用畢竟空的智慧觀察這些事情,心里面很安閑自在,不會說:「我有很大的功勞!」不像世間上的人,有功高震主的問題──害怕他功勞太大,本領(lǐng)太大,對我有威脅。佛法中沒有這個問題,佛教我們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無論什么情況,心里面很平安。到達(dá)這境界,沒有爭論、也沒有一切的糾紛,都是平安的,佛法的偉大就在這里!
而修行這件事呢,也要有智慧,只修禪定還不能夠解脫生死大苦,若用畢竟空的智慧觀察,才能斷煩惱的種子、才能成為圣人。說「我不修止觀!」那怎么能得圣道呢?光是閉上眼坐在那里,能得圣道嗎?我看是很難!赴パ!我開悟了!」自己說開悟啊!真的嗎?胡涂人或者會同意。實在呢,要常常的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也要讀《大智度論》才能明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道理,這時候就知道要如何依據(jù)佛的開示,修學(xué)戒定慧得圣道。如果把佛所說的放在一邊,「我這里邊沒有這些家具!」能得圣道。课铱床荒!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何以故」:為什么度化了很多的眾生,而說沒有眾生得到滅度呢?下面解釋理由!疙毱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假設(shè)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思想和我們凡夫一樣,也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這樣的話,他就不是菩薩,而是一般的凡夫了。我們凡夫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菩薩沒有這種顛倒、錯誤的想法。
什么叫做「有我相」呢?沒有修學(xué)佛法的人,或者學(xué)習(xí)佛法但沒能認(rèn)真學(xué)習(xí)的人,也都是有我相。我們?nèi)粘Uf話也會用「我怎么地、怎么地。」但多數(shù)沒有深入認(rèn)識究竟什么是我?在《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阿毘達(dá)磨論》里,就說得非常清楚:佛在世的時候,與佛同時的外道有這種思想就是有我論者,而佛陀的思想是無我論者。佛法是無我論,非佛法是有我論,所以深入修學(xué)圣道有成就的人,是無我的!
外道怎么樣執(zhí)著我呢?他認(rèn)為:在眼耳鼻舌身意的生命體,有一個常住不壞,永久存在而不會被破壞,有真實體性、主宰能力的這么一個東西,這就是「我」!若人的壽命結(jié)束、身體壞了,但是「我」的體性不壞,繼續(xù)存在。怎么存在呢?它可能到地獄、可能再來人間、也可能到天上去,又得一個身體,「我」就住在身體里面。身體等于是「我」的房子,就像人在房子住了一百年,然后「我」再換一個房子。那個房子可能如意,也可能不如意,也有壞敗的時候,但「我」是永久存在;我的住處──身體有老病死,「我」本身是沒有老病死,永久存在的。外道有這種思想。
佛陀說:「無我!」沒有這個我!若我們不以佛教、非佛教區(qū)分,就是有人告訴你:「你的身體里有這么一個東西!」這樣的思想,你接受是不接受?同意是不同意?可能還是會很歡喜接受這件事。因為感覺到有道理,可能會這樣接受這件事;但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否認(rèn)這件事,「是無我的!」那么,很快的我們就會感覺到有問題了。
比如說,我們這個身體死了以后,再得一個身體,前一個身體和后一個身體是兩回事;因為有「我」在中間,可以連續(xù)下去而不斷,F(xiàn)在否認(rèn)有我,那怎樣連續(xù)下去呢?佛陀的智慧是說:下一個生命的出現(xiàn),是這一生思想、行為所創(chuàng)造的業(yè)力,由業(yè)力變現(xiàn)出下一個生命,如果業(yè)力不發(fā)生作用,下一個生命就不出現(xiàn)了,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不說有我。
現(xiàn)在這位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是佛陀的弟子,相信無我論,也這樣的學(xué)習(xí)、修行;無我觀修成功了,所以能觀察自己本身是無我,觀察一切眾生也是無我的。
如果是承認(rèn)「有我」的時候,除滅了生死的大患,就是「我」解脫了,然后得涅槃,就是「我」住在涅槃那里的意思。
若是承認(rèn)有我,說:「這是佛性!」那非有想非無想天應(yīng)該成佛了,因為他的這個「我」解脫了一切的苦惱,在那里湛然常住,應(yīng)該他就是佛了!但是佛說:那人還是個生死凡夫,連初果圣人都不是。所以佛法是不承認(rèn)有我論的。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四句話,「有我相」是總說。執(zhí)著有我的人,認(rèn)為我們的生命有老病死,但是老病死里有個不老病死的,那個「我」是常住不壞的;如果有這樣的思想,叫做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別說;人相指現(xiàn)在,眾生相指過去,壽者相指未來。
「人相」是指現(xiàn)在的「我」在六道輪回里面,表現(xiàn)于外的是屬人的相貌,不是地獄、也不是天,是人!「眾生相」是指過去,這個「我」從過去久遠(yuǎn)久遠(yuǎn)以來到現(xiàn)在,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經(jīng)過很多很多的生,很多很多的死,那叫做眾生相!笁壅呦唷咕褪乾F(xiàn)在的生命結(jié)束了,但這個「我」是長壽的,它能無窮無盡地存在下去,這個「我」在未來叫做壽者相。這是分三世,合起來就是「我」。
若菩薩有我相,即非菩薩,那就是指一般的凡夫,不是佛教徒。菩薩發(fā)無上菩提心,是一個很偉大的佛教徒,加上有「無我論」的思想,能通達(dá)無我義,有般若的智慧,這樣才是菩薩!如果執(zhí)著有我,那就是凡夫的煩惱,這無明的煩惱是一個染污的境界;若能夠通達(dá)無我而能夠深入地學(xué)習(xí),成就無我的智慧,那就是圣人了。所以,有我論是凡夫境界,無我論是佛法、是圣人的境界。佛教徒相信了佛法,處于凡圣之間;因為相信佛說無我的道理,我們學(xué)習(xí)無我,逐漸地、逐漸地就是超越了凡夫的境界,到圣人的世界去了。
這位菩薩度化眾生的時候,觀察一切眾生都是無我的──實無眾生可度,就是沒有我可度!眾生也只是現(xiàn)前的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一定是要敗壞的,沒有「我」可得!是這樣子度化眾生!什么叫做度眾生?眾生怎么樣接受佛法的度化?從這樣的道理來說:就是能通達(dá)無我義,就是接受佛法的教化了。
說修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身不凈,觀受是苦」是助道──幫助我們得圣道;「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正式入于圣道的法門。因為這個身體是臭穢的,但我們認(rèn)為是清凈的,在這認(rèn)為是清凈上起種種的貪愛心;貪愛心重,修無我觀就困難,會有障礙的。所以佛告訴我們,修不凈觀來對治欲,欲心微薄了就沒有障礙修行的力量,這時候修無我觀就容易成就,所以是助道。正式修學(xué)圣道,就是修無我觀。
無我觀分兩種:我空觀和法空觀!溉羝兴_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是修人無我。若執(zhí)著在色受想行識里面有常恒住不變易的我,名為我執(zhí);破除這個我執(zhí),叫做我空觀。
不修無我觀的人,聽見這樣的話,可能接受也可能不接受。就算接受了:「修無我觀,那有什么了不起呢?」也不感覺到有什么微妙。但是,若能夠常常修無我觀,微妙就在那里出來了。道理在那里呢?若是執(zhí)著有我,就會對自己有愛,對別人就不那么愛,所以很難有慈悲心。若一般不侵犯我的利益關(guān)系,還可能去做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如果侵犯我的權(quán)利時,那可能會要除掉對方,保護(hù)自己。所以佛陀說:要能無我!佛陀的意思:根本不承認(rèn)色受想行識里有「我」,所以說無我!
眾生執(zhí)著有我有什么不好呢?因為不能斷滅私心,就會有貪心,有貪就有瞋,而這都是從愚癡來的,所以有貪瞋癡的煩惱。有貪瞋癡的煩惱,能做善業(yè)也能做惡業(yè);可能由貪心、可能是瞋心、也可能由愚癡心做善業(yè);也可能由貪、瞋、愚癡心做惡業(yè)。不管是善、是惡都是流轉(zhuǎn)生死的動力,或者因惡業(yè)有生死,或者因善業(yè)有生死,都是流轉(zhuǎn)生死的苦惱事情。
若能修無我觀就不同了,他會觀察:「沒有自己可愛護(hù)!」所以不傷害別人。常常修無我觀時,若別人罵你一句,你想:「這是罵誰呢?罵我?沒有我可罵嘛!」這樣想,就不會有瞋心;若是有我,有人侮辱你,就憤怒了。這還是很粗顯的事情,若能觀察到微細(xì)的境界時,就接近圣境了。所以修無我觀,在小乘佛教非常重要,而大乘佛教也重視這一點。在《中觀論》上說:修一切法空觀是重要,修無我觀也是重要的。如果我們不修無我觀,只觀一切法空,還容易保留「我」;一切法空,但「我」是不空的?赡軙羞@樣的事情。
「不與萬法為伴侶」這句話,可以約圣人講,圣人的心是不與萬法為伴侶的。但是若說「我」不與萬法為伴侶,那就是凡夫境界了;我是單獨存在,常恒住不變易,但是一切法都是空的,那么「我」就不與萬法為伴侶。
佛法中說我執(zhí)分兩種:一種是分別我執(zhí),一種是俱生我執(zhí)。分別我執(zhí)是指心的分別,也就是學(xué)習(xí)來的。老師告訴我:「這個身體里有個我!刮夜Ь吹男攀苋缡欠,所以就會認(rèn)為:「身體里面有個我!色受想行識是老病死,終究要壞的,但這個我是常住不變的!」而歡喜這種思想,這是分別我執(zhí)。由老師這樣說,自己也這樣相信、接受。或者沒有老師,因為人的第六意識善于思惟,也會思惟到:有個我──平常說「我」,這是一句話,是個名字,名字里面應(yīng)該有所表達(dá)的體性,這里面有我,應(yīng)該有我的體性!說「這個房子」是名字,房子表示一種物,有物才有名,名義著實。所以,可能由自己的思惟而來,也可能是由老師教導(dǎo);這樣的我執(zhí),叫分別我執(zhí)。
第二種是俱生我執(zhí),不需要分別,不需要老師教導(dǎo),也不是讀書學(xué)習(xí)來的,是在無分別中就執(zhí)著有我。這樣說,假使沒有分別我執(zhí),決定還是有俱生我執(zhí)。不修我空觀,我執(zhí)還繼續(xù)在那里;若只觀一切法空,沒修我空觀,我執(zhí)也還在,而說「不與一切法為伴侶」,那就可能會形成這樣的思想:「我是真常不變的,其余一切法都是空的!谷艋仡^認(rèn)真學(xué)習(xí)佛法,佛法是無我論,那么你是有我論,又自稱是佛教徒,對不對呢?是有問題的!
現(xiàn)在因為是在禪七里面修觀,三三昧與修觀有關(guān)系,就是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愿三昧。有小乘的三三昧,有大乘的三三昧;若沒有發(fā)無上菩提心,那就是小乘的三三昧。不過,唯識宗對于大乘的三三昧和小乘的三三昧,說法也有不一樣;現(xiàn)在不解釋那么多。
「空三昧」,三昧是定,在禪定里面思惟:我不可得!這叫空三昧。我不可得,但還有色受想行識、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聲香味觸法,眼識乃至意識還都是有的;這一切法都有,只是沒有我,這叫空三昧!笩o相三昧」,指色受想行識是畢竟空,眼耳鼻舌身意等十八界一切法都是空的,這叫做無相三昧。先是我不可得,而后一切法不可得,這就是我空、法空;在我也不可得、一切法也不可得的境界里,然后心里面遠(yuǎn)離一切分別,叫「無愿三昧」。
靜坐的時候,修奢摩他以后,不妨作如是觀。如果是得了定,在定里面作如是觀,那就是三三昧了。這樣講三三昧,我們才明白「不與萬法為伴侶」──無相三昧就是不與萬法為伴侶!空三昧是我空,先修我空,然后修一切法空,這樣子就沒有我執(zhí)的過失。如果不修我空,只是觀一切法空,那這人有可能不是佛教徒,因為「我」還在。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從始至終都是無我論,中國佛教是大乘佛教,相信、受持讀誦《金剛經(jīng)》的人非常多,但是對于無我論和有我論,恐怕未必有認(rèn)識。為什么受持讀誦這無我論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反而對無我論迷迷糊糊的呢?不但是沒有認(rèn)真學(xué)習(xí)佛法的人,對于這個道理模糊;就是在佛學(xué)院里學(xué)過多少年,還是不知怎么回事!為什么這樣呢?我的看法就是:從這里看出中國佛教很衰微了!
我想再多說幾句:出家人或者是在家的佛教徒,愿意弘揚佛法是非常的殊勝!一個人做不到,就組織一個團(tuán)體──出家人可以組成一個團(tuán)體,在家居士也可以組一個團(tuán)體,也有出家的法師、在家居士合起來組成一個佛教團(tuán)體的──最初可能還不錯,過一個時期就沖突、不和了。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根本的原因就是有「我」,有我相就不容易和。若「無我」就容易和,因為他不會只為自己著想,而是為團(tuán)體的利益著想,為一切眾生的利益著想。為什么不為「我」著想?因為無我!
佛教徒修四念處成功,小乘佛教就是初果須陀洹,在大乘佛法就是初歡喜地,這是圣人。他信受這樣的理論,而且認(rèn)真這樣修行,成就圣道,因為有「無我的智慧」,他不怕死,因為他感覺沒有我可死,沒有生死的這件事。初果圣人、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也是需要衣食住這些維護(hù)生命存在的資糧,但是他能全部的布施給別人,自己死了沒關(guān)系,他不在乎。為什么他能這樣呢?就是修無我的關(guān)系,所以能做到這一點。
南傳佛教的小乘佛教學(xué)者,若是能認(rèn)真的閱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這樣的大乘佛教的佛法,他也能接受,因為這也是說無我論,與小乘佛教沒有沖突。再進(jìn)一步說,所有的大乘佛法和南傳佛教是一致,不沖突的,而且是更殊勝。所以大乘佛教學(xué)者,不需要棄舍大乘,回向小乘,若是這樣子,你就是沒有智慧。因為大乘佛法比小乘佛法更圓滿,大乘佛法是提倡大悲心廣度眾生,這件事不對嗎?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不同的一點,就是大乘佛法提倡大悲心,不要做自了漢。其實,自了漢也是了不起,好過連自了漢都不是,那就是不及格了;但如果能發(fā)大悲心廣度眾生,是更了不起!
所以從事實與理論上看,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xí)無我論,不要學(xué)習(xí)有我論;學(xué)習(xí)有我論會有很多煩惱、問題。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是菩薩了,那變成什么?就是一般的凡夫境界了。
以上:廣大心、第一心、常心、不顛倒心一共四種,前三種合而為一就是慈悲心,后一不顛倒心就是般若;大慈悲心和般若的智慧統(tǒng)合起來,名之為發(fā)無上菩提心,也就是安住于大乘佛法里了。
前輯.正釋經(jīng)文.五
庚二、修無相行
復(fù)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yīng)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fù)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yīng)如所教住!
這「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以下,就是回答「云何降伏其心」。
前面廣大心、第一心、常心、不顛倒心,這是菩薩發(fā)無上菩提心的愿。現(xiàn)在「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指修行六波羅蜜,是行──由愿而行,發(fā)無上菩提心以后,由于菩提心的推動,行菩薩道救護(hù)眾生,所以是行。后面「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那一段是果。這三段文就是愿、行、果,愿行果,實在也就是金剛般若!
菩薩發(fā)了無上菩提心,而能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所以能大慈悲救護(hù)眾生;不能只發(fā)愿而不行,還要有實際的行動去救護(hù)眾生的。應(yīng)該怎么樣救護(hù)眾生呢?就是修行六波羅蜜,第一個就是布施波羅蜜,怎么樣做法呢?
「復(fù)次,須菩提」:佛又招呼須菩提!钙兴_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發(fā)無上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薩了,他修行布施的時候,「無所住」就是無所執(zhí)著,應(yīng)該心不執(zhí)著修行布施。用無執(zhí)著來降伏有執(zhí)著的心,這樣回答降伏其心。
「執(zhí)著」這件事,沒有修行的人,由思想活動表現(xiàn)出來顯著的相貌──不是貪就是瞋,再不然就是愚癡。而執(zhí)著是微細(xì)的煩惱,就是在顯著煩惱的后邊最微細(xì)的煩惱。如果不常修止觀,就不能察覺微細(xì)的煩惱,動了貪心、動了瞋心,才知道有煩惱;實在在貪瞋之前還有個「執(zhí)著」的煩惱,我們不覺知,F(xiàn)在佛告訴我們:把那個微細(xì)的煩惱調(diào)伏、消滅了,自然也沒有貪瞋癡。
如果說我們只是把貪、瞋的煩惱除掉了,這只是暫時的,因為那微細(xì)的煩惱還在,總有一天還是要貪、還是要瞋。若把微細(xì)的煩惱消滅了,就永久不會有貪瞋的問題,所以斷煩惱應(yīng)該要斷微細(xì)的煩惱。所以佛說:「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佛說法就是能說到重要的部分!只是說「不要貪、不要瞋!惯@是無效的。
「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法」就是這些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一般因緣所生的虛妄境界;「住」是愛著、執(zhí)著的意思;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應(yīng)該心不要對法有所執(zhí)著、不執(zhí)著修行布施的這件事,而修行布施來救護(hù)眾生。
我曾經(jīng)說過煩惱粗、細(xì)的問題。譬如說我歡喜吃餃子,當(dāng)別人說:「這餃子包得好,餡調(diào)得好、皮也(手+干)得好,或者是蒸餃,或者是煮餃……」就這么談著,我就流口水了;但是我自己反省,并不是明顯的想吃餃子。從這里就看出來:執(zhí)著心很微細(xì)。若明顯的想吃餃子,貪心就已經(jīng)出來了,在貪心之前,實在還有微細(xì)的貪心,這個執(zhí)著就是微細(xì)的貪心。又譬如別人若是毀謗我,雖然我不是明顯的憤怒,但是心里有一點不高興──明白地說,這就是我們平常不覺知的微細(xì)煩惱。
現(xiàn)在說「無所住」就是不要有微細(xì)的執(zhí)著。怎么樣辦法呢?就是要觀一切法空。觀一切法空時,這微細(xì)的煩惱就不存在了。當(dāng)然,如果沒得禪定時,觀一切法空,思惟這個身體是空的、思惟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空的,照樣還是起煩惱。若是得了禪定,在禪定里面思惟一切法空,那就容易有作用,這個力量強大起來,能斷煩惱,就成為圣人了。
修行這件事──我們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觀一切法空,也是要依據(jù)經(jīng)論上說的修行次第,認(rèn)真地修行才能成就!一天就念一遍楞嚴(yán)咒、念一遍大悲咒、十小咒,念幾十年也不行;若像蕅益大師他連續(xù)念十萬遍大悲咒,那就不同了。不管修什么法門,像蜻蜓點水那樣子是不行的,而是要用全部的時間、精神,才可能有成就的。只是上早晚殿,這樣子想有成就?善根也能栽培多少,但是想現(xiàn)在有成就,不行的。譬如我們就是這么讀讀《金剛經(jīng)》「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惯@樣讀一遍也有功德,但是想得圣道是不行的。這道理是一樣的,非要深入的學(xué)習(xí),前方便也要注意,然后用功的修行,才有希望成就。
「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主要還是說行布施應(yīng)該不要執(zhí)著;這是總說。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就是把前面的內(nèi)容詳細(xì)的說出來;這是別說。假設(shè)我們買了面包布施給饑餓的人,面包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或者買一棟房子、造醫(yī)院,救護(hù)眾生、為眾生治病,這也是色聲香味觸法。做這些善事時,對這些法都要不執(zhí)著。怎么不執(zhí)著呢?「不住」!也就是要觀一切法空。觀察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因緣有、畢竟空;當(dāng)然還要修禪定,修奢摩他的止,然后修毘缽舍那的觀:觀色聲香味觸法是無常、是無我、是畢竟空的。這樣觀,經(jīng)過一段時間,然后才能調(diào)伏煩惱。
天臺智者大師說:從空出假的菩薩有三個階段,可以度化眾生。
第一個階段,就是內(nèi)凡位,止觀有力量使令煩惱不生起,這時候可以行菩薩道。行菩薩道時,能運用智慧,而不會用貪瞋癡處理事情。為什么呢?因為止觀把貪瞋癡調(diào)伏了,所以不用貪瞋癡做事情,F(xiàn)在的佛教徒,著急的就要行菩薩道,也是好。
第二個階段,指得無生法忍,就是入圣道的時候。由暖、頂、忍、世第一進(jìn)入到初歡喜地,斷了分別我執(zhí),也斷了很多煩惱,這時候的止觀更有力量,是圣人行菩薩道了,不是凡夫。
第三個階段,八地菩薩。如《普門品》說的:在十方世界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乃至水災(zāi)、火災(zāi)、刀兵劫難,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都能救護(hù)。到第八地菩薩就有這種力量,這時候從空出假,發(fā)大悲心,廣度眾生。
如果不是在這三個階段,而是在外凡位,煩惱還隨時活動,想行菩薩道很困難很困難的;因為貪瞋癡還會活動,處理事情不能完全用般若的智慧,而用貪瞋癡處理事情,這樣難免大家會沖突,這菩薩道就變質(zhì),就不是菩薩道了,所以佛法就逐漸地衰微下去了。
現(xiàn)在這里說「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是要經(jīng)過一個時期的修四念處,最低限度要能調(diào)伏煩惱,到那時候才能做到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的。
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論》中,天親菩薩解釋這地方時,比較詳細(xì):
布施,第一要「不著自身」,對自己的生命愛著心輕,才肯布施。不然,「這些都是滋養(yǎng)我生命的東西,若布施了,對我的生命有影響,我不能布施!」這樣愛著自身,布施波羅蜜就不能做了,所以非要修無我觀才可以。
第二「不著報恩」,我布施是無條件的利益你,對于你的生命有所滋養(yǎng),令你有智慧、生活安樂一點、能學(xué)習(xí)佛法、能得圣道。完全是無條件的利益對方,并不希望對方回報于我;這樣子才叫做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
第三「不著果報」,布施的時候,沒有希望將來得大富貴的想法。如果是「希望你回報、希望我將來得富貴」,那不是利益對方,是利益自己;這樣的心情不是大悲心的行動,那是一般的善法,而不是菩薩道了。
所以若能不住、不執(zhí)著上述三項,純是用大悲心和般若波羅蜜修布施波羅蜜,而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這是菩薩道。不住,就是有般若的智慧力量,也就是所謂三輪體空的意思。三輪體空是什么呢?菩薩是布施者,眾生是接受菩薩布施的,中間還有個財物,觀察這三方面都是畢竟空的。
菩薩是布施者,還有受布施者,觀察這兩方面畢竟空,是我空;觀察財物也是畢竟空,這就是法空。我空、法空是二空,從三方面說就是三輪體空。這樣子能符合「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也符合「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那么這才是菩薩道。
前面發(fā)無上菩提心那一科,只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空,還沒有提到法空,這里提到我空、也提到法空,這是第一點不同。前面那段文只是發(fā)無上菩提愿,而這里有無上菩提愿又有菩薩道,有愿、有行,是第二點不同。所以,這時候能有這種力量「降伏其心」。
須菩提!菩薩應(yīng)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這是結(jié)束前面這一段。
「菩薩應(yīng)如是布施」:菩薩應(yīng)該用般若的智慧與慈悲心和合,這樣子布施利益眾生。「不住于相」:不要愛著一切法,不執(zhí)著一切法有真實性,不執(zhí)著有我,也不執(zhí)著有法,觀一切法空,令心無所;這樣的布施,就是菩薩道了。
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六波羅蜜中,這里只說到布施、般若(不住是般若波羅蜜),布施與般若波羅蜜和合;沒有說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jìn)波羅蜜、禪波羅蜜。為什么沒有講呢?天親菩薩解釋:布施波羅蜜能包括六波羅蜜在內(nèi)。
布施波羅蜜有三種:
第一、財布施:布施錢財,救護(hù)眾生的苦難,這是財布施。這就是六波羅蜜里面,第一布施波羅蜜。
第二、無畏的布施:你和我來往,心里面感覺到安全,沒有恐怖,那就是無畏的布施。這是什么呢?就是這個人一定有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這個人受了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或者受持出家人的戒是更多了;和持戒的人來往時,會感覺到安全,因為他不會隨便傷害人。忍辱波羅蜜,就是被別人傷害,心里不動,也不會報復(fù);若能這樣做,對方心安,也是屬于無恐怖的布施。所以,無畏的布施包括戒波羅蜜和忍波羅蜜在內(nèi)。
第三、法布施:就是佛法的布施。佛法的布施就包括精進(jìn)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布施佛法的時候,不怕辛苦,就是精進(jìn)波羅蜜。要有禪定才有他心通乃至五種神通,這樣子能觀察眾生的根性:「他有沒有什么業(yè)障?他有什么樣的善根?什么樣的法才合適?」這都是由禪波羅蜜產(chǎn)生出來的,所以要有禪波羅蜜才能法布施。所以佛教徒:「我學(xué)習(xí)了多少佛法,我可以講經(jīng)了!」其實在法布施這方面還不及格的,要有禪波羅蜜才能法布施。最后,般若波羅蜜那正是法布施,有般若波羅蜜,才能法布施。所以一定要修奢摩他、也要修毘缽舍那,達(dá)到圣道的時候──得禪定而有神通的圣人,才可以修布施波羅蜜。
這也可以看出來,并不是學(xué)一學(xué),我會講了,就可以法布施。當(dāng)然,這樣是說得太高了,但事實上就是這么回事情!
「菩薩應(yīng)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應(yīng)該這樣子去度化眾生,弘揚佛法的。
前面說不求果報的布施,但是另一方面,布施波羅蜜,將來能得大富的果報;戒波羅蜜能得尊貴身,將來在人間、天上得到的身體很高貴,持戒就是有這種功德;忍波羅蜜能得三十二相、能令人莊嚴(yán)。
買花供佛,也能使令相貌莊嚴(yán),當(dāng)然這也是一個很好的事情,但是也有問題。有什么問題?我們說漢高祖的戚夫人。漢高祖最后身體不太好,他知道自己可能不久人世,就想到戚夫人的安全。因為呂后的兒子惠帝,已經(jīng)被封為太子,要繼承王位。漢高祖劉邦想:兒子做皇帝,母親當(dāng)然是有權(quán)力了,那么戚夫人就危險了!所以他想把太子的位子撤銷,要封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但是這件事沒做成功,劉邦就死了。劉邦死后,呂后殺了趙王如意,再把戚夫人的眼睛弄盲,耳朵、鼻子、兩只手、兩只腿都割掉,放在鹽缸里腌起來;然后叫兒子惠帝來看,惠帝一看,受到驚嚇就有病,不久也死掉了。那么呂后做了皇帝掌權(quán)十年。
這件事我想:戚夫人也可能以前買花供佛,在廟里面修過這種功德,所以是有福報的人,相貌一定也是特別的莊嚴(yán),不然漢高祖不會歡喜她;但是她連自己的安全都保不住,這可以知道戚夫人的智慧不夠。
修忍辱波羅蜜是包含智慧的,修福也要修慧才圓滿,所以不可以只修福而不修慧。只修福而不修慧,雖然將來福報很大,但是遇見困難的時候,就沒有辦法解脫苦難。所以買花供佛雖也很好,但忍辱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也要修,要有智慧,功德才圓滿。修忍辱波羅蜜,就是用智慧化解煩惱,無論什么境界心不動!自然就能不動心嗎?不是的!要有智慧才可以。修忍辱波羅蜜還有一個好處──有朋友!常常發(fā)脾氣的人,朋友都會遠(yuǎn)離你而去;常常容忍,不要隨便發(fā)脾氣得罪人,朋友會很多。若能夠有智慧教導(dǎo)朋友,大家學(xué)習(xí)佛法增長智慧,將來會和很多很多大智慧人做朋友。所以忍辱波羅蜜有很多很多的好處,要修忍辱波羅蜜。
精進(jìn),就是這個功德有始有終做圓滿,第二樣功德也是有始有終地圓滿,一直不斷的做功德。將來得果時,就一個福報、一個福報,無窮無盡的接續(xù)下去。另外,精進(jìn)的人多數(shù)能做領(lǐng)導(dǎo)人,所以精進(jìn)波羅蜜也是很重要!
禪波羅蜜:修禪波羅蜜的人,將來得的生命不可破壞。我們現(xiàn)在的生命是很容易破壞的,用小小的刀一刺,就能把它結(jié)束,還不如一棵大樹的堅固,這就是我們以前栽培的不是太好。
般若波羅蜜,更是不得了!般若波羅蜜將來的功德是什么呢?在大智慧人中得自在!前五波羅蜜如盲,般若波羅蜜如導(dǎo),領(lǐng)導(dǎo)前五波羅蜜到無上菩提,般若波羅蜜是更重要了。
現(xiàn)在這位菩薩完全是為了利益眾生,不是為自己的利益,而修學(xué)六波羅蜜,所以不貪著果報。不貪著歸不貪著,功德還是有的,若貪著反倒不清凈,使令功德受到影響。所以說「菩薩應(yīng)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應(yīng)該這樣子!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如果認(rèn)為:我是菩薩、我能夠布施,有眾生接受我的布施,解除了困難──這都是有的,我有如是因,將來有如是果,F(xiàn)在說:我也不可得了、眾生也不可得了、財物也是不可得──修無相、三輪體空的布施──都是空了,那將來是不是不得果報呢?下面解釋這個疑惑。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若是三輪體空的布施,功德非常的大,什么原因呢?若菩薩不住相布施,所得到的福德不是用思量心能知道的;如果能三輪體空這樣布施,止觀的力量雖然還沒能達(dá)到圣境、沒得無生法忍,可是能修這樣的止觀行布施,就可以得欲界人天的福報,若是已經(jīng)得圣道,那就更不可思議。
通常說「有福德」這件事,我們一般的意會:富貴的人就是有福德,不富貴的平常人,就是沒有福德。但是其中有一樣應(yīng)該注意:心情自在沒有壓力,這就是福報、這就是福德!外在生活所需的衣食住,可能如意,也可能不如意,但內(nèi)心是清凈自在安樂,那也是大福報境界。那么這是誰呢?圣人是這樣子。
如果能修無相布施,達(dá)到圣境的時候,不管所受用的衣食住是怎么樣的情形,內(nèi)心是清凈自在,不是世間富貴榮華的人所能及。世間上榮華富貴的人,可能衣食住比一般人好,表面上看起來很快樂,其實不一定,他心里可能很苦惱。譬如為國家的事情很辛苦,有時候人事擺不平,心里面也不見得快樂;另外家里的事情更難處理,所以不見得真實的安樂住。若是能修學(xué)圣道,達(dá)到圣境的時候,一切時一切處都是自在的,所以他的福德不可思量。若是這位菩薩得無生法忍──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入圣境的時候,他可以做國王,這不同于凡夫做國王,他那大自在的境界,也是「其福德不可思量」。
所以「佛法」被稱為寶的道理就在這里:因為它能令你安樂自在!即使在世間上做一般人、或者做富貴的人,都是安樂自在,和凡夫完全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現(xiàn)在放棄世間的一切,專心的修學(xué)佛法是值得的!因為將來會有很好的成就!不應(yīng)該為了一件事就被系縛住,而不能出家修行!
須菩提!于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下面用譬喻來表示福德的廣大不可思量。
「須菩提!于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你的心里面怎么想?東方的虛空有多大?有幾高?你能想的上來嗎?「不也,世尊」:是不可思量的。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一方的虛空都不可思量,不可思惟的,十方的虛空更是不可思量了。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fù)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yīng)如所教!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fù)如是不可思量」:佛告訴須菩提,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努力的修我空觀、法空觀,有了成就,而能夠修布施波羅蜜,心無所住,他所得的福德也像虛空似的,廣大無邊際,是不可思量的。
「須菩提!菩薩但應(yīng)如所教住」:這是結(jié)束這段文,是勸諫的意思。應(yīng)該如佛所教導(dǎo)的修三輪體空的布施,不要有所執(zhí)著,就成功了!
前輯.正釋經(jīng)文.六
庚三、得無相果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前面第一段是發(fā)無上菩提心的愿,第二段是不住相修六波羅蜜的行,愿和行都是屬于因,現(xiàn)在這一段是得果。愿與行都是與般若相應(yīng)的,是無所得愿、無所得行,現(xiàn)在所得的也是無所得果;也就是無相因,得無相果。
因為須菩提的疑問是:所看見的佛是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到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見到佛無量的相好莊嚴(yán),發(fā)恭敬心供養(yǎng),怎么能說是不住相呢?所以佛就把這個疑問提出來!疙毱刑幔∮谝庠坪?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是大阿羅漢,不是一般的凡夫,佛這樣問他:在你的心意是怎么樣呢?可以以看見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身相,那就是見佛嗎?
我們初開始信佛的人,不管是在家、出家的佛教徒,也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就是看見三十二相的人就認(rèn)為是佛。這句話不能說完全對、也不能說完全不對,但在凡夫與圣人是有差別的。
有一部論上說到一件事:有一位優(yōu)婆塞,有一天在一個地方看見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的人,還帶領(lǐng)很多的比丘。而這一位相好光明的人對他說了很多的法,但是這位優(yōu)婆塞說:「你不是佛!」這位現(xiàn)出佛相好光明的人,對他說:「怎么知道我不是佛呢?」「因為你說的都是邪知邪見!所以你不是佛!」
哎呀!我看見了這段文,心里面很感動!如果是我們看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境界,我們敢說:「你不是佛!」這句話嗎?可能沒有說話就磕頭了,他說什么都是對的。但這位優(yōu)婆塞不是這樣,他是在家居士,還不是出家人。
當(dāng)這位居士說完這句話,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人,就現(xiàn)出原形來了──是魔王(魔王有這種神通能現(xiàn)出佛的相好光明)。他就贊嘆釋迦牟尼佛的偉大!說:「連一個五戒居士都知道我不是佛,何況出家的佛弟子呢!」這可見那個時代佛法的程度是怎么樣。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說,怎么叫做佛呢?佛自己回答:得一切種智,名之為佛!佛沒有說: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叫做佛。
所以我想:佛教徒學(xué)習(xí)佛法,還是要多讀佛經(jīng),多讀從印度翻譯過來的佛經(jīng),這樣比較好!當(dāng)然,初開始讀還不懂,那就得要找參考書──從印度翻譯過來的如龍樹菩薩、無著菩薩、天親菩薩這些人的著作,是可信的;在中國各宗派中:天臺宗、華嚴(yán)宗、三論宗和法相宗,這些有名大德的著作都是可信。其它人的著作,也不是說決定不對,可以參考。讀久了,程度提高,就可以直接讀佛經(jīng),這樣子,能得正知正見。如果不讀佛經(jīng),也不讀這些有名大德的著述,而去讀一個無名氏的著作,當(dāng)然也可能是很好,但是不決定。應(yīng)該注意這件事!
釋迦牟尼佛這句「可以身相見如來不?」當(dāng)然是問須菩提。但這里面也可能包括佛法住世,久了以后會有偏差,有些佛教徒對佛法的認(rèn)識太膚淺,而有種種的問題;所以佛問:看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就是見佛嗎?可以想一想。
我們常常讀《金剛經(jīng)》,可能這些文都背下來了,但是真見到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可能還認(rèn)為他是佛。那是為什么呢?因為只是讀文,并沒有深深地思惟里邊的義;這就是我們學(xué)習(xí)佛法,停留在「聞」的階段,沒能夠進(jìn)一步地思惟。讀文也是很重要,文是什么作用呢?文是表達(dá)義的。如果只是讀文而不思惟里邊的義,雖然也有功德,但就是初一步的,不能得到甚深利益。應(yīng)該思惟這件事!當(dāng)然這話說來容易,實行起來也有種種的問題,但有問題就要想辦法解除,不然,老是停留在初一步。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須菩提回答說:不是的,不能說見到三十二相,那就是見佛,這樣是不對的!负我怨省梗哼@是須菩提尊者,自己加以解釋。什么原因看見佛的身相,而不能執(zhí)著那就是佛呢?「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因為佛曾說他多少劫以來做種種的功德,由那樣的功德因緣,才得到這樣無量相好光明的果報,而這個身相「即非身相」,因為是因緣生法,所以就是自性空;在自性空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可得,所以即非身相。
或者可以解釋:如來所說的身相,是指佛應(yīng)化身的身相,不是佛真實法身的境界。這樣說,就應(yīng)該包括劣應(yīng)身和勝應(yīng)身。劣應(yīng)身就是佛陀大慈悲,為了度化我們這些生死凡夫,所現(xiàn)的身相。因為佛若不現(xiàn)這樣的身相,佛那勝應(yīng)身的身相即使在面前,我們不能見,說話,我們也聽不到,那就不能度化了。所以要現(xiàn)一個我們能看見、也能聽見他說話的佛,來教化利益我們。而這樣的身相,就是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傳上所述:他要來到人間,有父親、有母親,也投胎、住胎、出胎,出胎以后逐漸地長大了,也讀書,最后棄舍了世間的榮華富貴,到山里修苦行,而后在菩提樹下,于色界第四禪的定中修緣起觀,而得無上菩提。
這個地方我因言引言,就是王勃寫的一篇傳,有這么一句話:「夜睹明星而悟道!苟覀兒髞淼姆鸾掏揭策@樣說:「夜睹明星得無上菩提!惯@句話說得不對!應(yīng)該是「明星出現(xiàn)的時候,佛得無上菩提!」是表示得無上菩提的時間,不是看見明星而悟道。實在「夜睹明星而悟道」是個錯誤想法。怎么錯誤呢?「睹明星」,應(yīng)該是睜開眼睛看明星的意思。而佛是由初禪、二禪、三禪,入了第四禪修緣起觀得無上菩提;入初禪時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就都不動了,怎么能夠看見明星呢?不合道理嘛!但是一般人還都是這樣用。這就看出來:我們漢文佛教,很久就不修止觀的這件事。若常常修止觀,一定知道欲界定、未到地定、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定,四禪八定乃至滅盡定這些甚深三昧的事情,而不會說出這種外行話了。
說「得一切種智,名之為佛」:若成就了一切種智,他就是佛。即使現(xiàn)出乞丐的身相,但是他有一切種智,這個人就是佛。佛有時現(xiàn)出一個老比丘相,或者現(xiàn)出一般人的相,或現(xiàn)一個沒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比丘相,但他有一切種智,也還是名之為佛,所以「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說的身相就是無相的,在無相里面沒有三十二相可得。觀察它是因緣有就是自性空,自性空里沒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可得,所以不應(yīng)該執(zhí)著身相是佛。
我再說一件事情!六祖壇經(jīng)》提到南岳懷讓禪師。懷讓禪師年紀(jì)很輕(十五歲)就拜天臺宗的一位法師出家,以后受了戒,也學(xué)過戒;后來他離開了剃度師,到一位嵩山安國師那里學(xué)習(xí)。而嵩山禪師介紹他到六祖慧能禪師這里來學(xué),到了后,六祖大師問他:「你從什么地方來?」他說:「我從嵩山來!够勰芏U師又問:「什么物?恁么來?」說個白話就是:是什么東西?怎么樣從那邊來呢?他不能回答。
用凡夫的想法,按事實說:就是有一個身體,從甲地到乙地,從那個地方到這個地方來;或者坐船、或者徒步、或者是坐車來。
他經(jīng)過八年的參究以后,和六祖大師說:「現(xiàn)在可以回答這句話!沽娲髱熡謫枺骸甘裁次铮宽ッ磥?」懷讓禪師回答:「說似一物即不中!」若說是個物,就不對了!
看那段文,只是簡單的說:經(jīng)過八年的參究,而后就開悟了。怎么參究的沒有說。我想:應(yīng)該是讀《金剛經(jīng)》開悟的,因為六祖聽五祖講《金剛經(jīng)》,所以他也學(xué)習(xí)《金剛經(jīng)》,這是合道理的!缚梢陨硐嘁娙鐏聿?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就是這個道理,從這里開悟的。
有一回我到日本,有寺廟里的人給我一本臨濟(jì)禪師的傳;貋砗螅J(rèn)真地讀了一遍,這里面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呢?臨濟(jì)禪師是學(xué)過教的!是在大法師座下學(xué)過經(jīng)論,然后才到禪師那里學(xué)禪。在日本出版的《臨濟(jì)禪師傳》說:他學(xué)過教!但是在我們漢文的《禪師語錄》上沒說「學(xué)過教」這句話。只說他到禪師那里學(xué),請問三次佛法大意,被黃檗禪師打三次;然后到高安參大愚禪師,那位禪師就這么碰他一下,就開悟了。這地方,令人感覺到很神奇、很奇妙。
若從日本出版的《臨濟(jì)禪師傳》上說,他是學(xué)過經(jīng)論然后再學(xué)禪而開悟的。學(xué)過經(jīng)論然后學(xué)禪,比較容易開悟,也比較順理成章。這樣說呢?功勞是在「學(xué)教」,現(xiàn)在把這段省略了,就類似六祖大師沒有讀書就能開悟。其實,我們讀《六祖壇經(jīng)》知道,六祖大師是聽五祖弘忍禪師講《金剛經(jīng)》!聽聞依據(jù)佛說的經(jīng)而開悟,這也合道理。但是,后來的禪宗的筆者,多數(shù)把學(xué)教這事完全省略。不需要學(xué)教就能開悟,真是不可思議!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觀察身體是因緣所有、是自性空的;自性空里,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色不可得、聲香味觸法不可得;眼識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識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這樣子「什么物恁么來?」怎么回答?「說似一物即不中!」自性空里面,無色受想行識,身相不可得;所以說似一物就不對了!這個義理就相合。
但這話不能只用講的,而要靜坐思惟;先修奢摩他的止,或者用數(shù)息修止后,再觀眼耳鼻舌身意、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是緣起有,自性空。這個身體過去也是自性空、未來也是自性空、現(xiàn)在也是自性空──猶如虛空!斗ㄈA經(jīng)》上云:「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佛是善說譬喻者,用虛空來譬喻自性空。
所以要思惟這個道理,先取虛空相:最好不在城市里,而在一個有高山的寂靜處,由高山周圍顯示出來虛空。先觀察虛空相,然后觀察身不可得、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猶如虛空。這樣觀,就是一個悟入的方便,教我們明白的一個歷程與經(jīng)過;這樣思惟,慢慢、慢慢地,就得圣道了。
這樣思惟后,再看《六祖壇經(jīng)》:「什么物?恁么來?」「說似一物即不中!」義就合了,若與佛說的經(jīng)論相合,那我們可以同意是開悟了!如果自己說自己開悟,而和經(jīng)論不合,那就是邪知邪見!這事是這樣的:自己說自己開悟,那靠不住!除非有阿羅漢以上的圣人印證,那也可以;如果沒有,而你也是個生死凡夫,你說「他開悟了!」不可以這樣子的。
在奢摩他里思惟:「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的身相即非身相,我們凡夫身相亦復(fù)如是,凡圣一如,沒有差別,都是自性空,自性空中無有少法可得!就是這樣觀察。這是學(xué)習(xí)了《中觀論》、學(xué)習(xí)《大智度論》,從文字上明白道理后,再加上修奢摩他,自己時常的這樣觀、這樣思惟,經(jīng)行也這樣思惟、靜坐也思惟,久了,貪瞋癡就受影響,貪的時候就不貪、瞋的時候不瞋、高慢的時候也不高慢、疑惑的時候不疑惑,這一切煩惱都受到影響而不活動了。
愿意這樣觀一切法自性空,說如何轉(zhuǎn)女成男?轉(zhuǎn)男成女?沒有這回事情!此中無有男、女相可得的。慢慢地就向于圣人的境界,雖然還沒有得圣道,但常作如是觀,就已經(jīng)不是凡夫境界了。
常常這樣觀,就能到暖、頂、忍、世第一,到初果得無生法忍了。最初父母、哥哥、妹妹反對我出家,我心里不舒服;就算是我沒聽他們的話出家了,心里還是不舒服!到這個時候,心安下來了:「哎呀!我沒有白出家!初出家的時候,我糊胡涂涂的,現(xiàn)在不是!」但這是要從聞思修才能得的!
學(xué)習(xí)佛法的次第,佛開示的很明白就是聞、思、修。聞是很淺白的,但不聞還不行;聞實在就是學(xué)習(xí)的意思。學(xué)習(xí)白紙黑字的經(jīng)論,對我們凡夫來說,非常重要,若是沒有這些經(jīng)論,我們知道什么?什么也不知道。
所以有件事要提一提:因為唐憲宗信佛,對于佛的舍利很恭敬供養(yǎng),潮州刺史韓愈反對這件事,那文章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厲害:「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我感覺若是韓愈做皇帝,佛法完全滅亡了,歷史上三武滅佛,還沒有韓愈厲害。韓愈的意思:「廬其居」是把寺廟給一般人來住,「火其書」是把經(jīng)書統(tǒng)統(tǒng)都燒光,「人其人」就是不殺,還給你做人。若把佛經(jīng)完全燒光,就完了,佛法就不能傳到現(xiàn)在了。三武滅佛,幸而不燒佛書,書存在我們就還可以學(xué)習(xí),佛法也能繼續(xù)住世;如果完全燒毀,佛法就不能存在了。所以書是很重要的!我們學(xué)習(xí)語言文字的佛法,這只是聞慧,是很起碼的一種智慧,但是非常重要!一切一切的功德,非要從白紙黑字的經(jīng)論學(xué)習(xí)才行的。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若說三十二相就是佛,但是觀三十二相自性空時,佛就不可得了;沒有三十二相可得了,那么是沒有佛嗎?你能這么說嗎?
佛在世時,有一次到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也就是在那里說法度化天人。大神通、大智慧的佛,初到天上的時候,用了點神通,人間的人都不知道佛在哪里?連目犍連尊者入定,用天眼通來看,也看不見佛在哪里?
比丘也好、在家居士也好,大家不知道佛在哪里,心里都想念佛,來問阿難尊者,阿難尊者不知道,就來問目犍連尊者。尊者說:我也不知道。等到佛要回人間之前,把這個神通收回,這時候目犍連尊者入定,就知道佛在忉利天,因此就到天上拜見佛;佛說:「我七天以后,由曲女城三道寶階處,回來人間。」
人間的比丘知道佛這一天要回來了,大家都集會在那里歡迎佛。按僧倫,應(yīng)該是依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這樣子的次第見佛。但是蓮華色阿羅漢比丘尼,她想先見到佛,就變現(xiàn)成轉(zhuǎn)輪圣王的大威德境界,連比丘也讓他,讓他一路跑到前面先見佛。見佛的時候,她現(xiàn)出本來面目拜佛。佛說:「不是妳先見佛,是須菩提先見佛!」
而須菩提并沒有來,這時候他在靈鷲山思惟:「今天大眾去歡迎佛,但是佛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所以,我應(yīng)該見法!」于是他就觀一切法無常、從這里悟入諸法畢竟空!《金剛經(jīng)》上:「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諸法如就是佛!因此他就在這里由無常為門,悟入諸法如的境界。所以佛說:「不是妳先見佛,是須菩提先見佛!
因為以前有過這種經(jīng)驗,現(xiàn)在佛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說:「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巩(dāng)然阿羅漢有這種智慧明白:不是以身相而為佛的,佛是成就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無漏的功德,而以智能為主能夠見到諸法如,與諸法如相應(yīng),是名為佛。也就是大乘佛法說:得一切種智名為佛的意思。所以說:「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前面說修無相因、得無相果;為什么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實在得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決定那樣子的;而是諸法如──這是佛!能見諸法如,就是圣人;初果圣人是見諸法如,初歡喜地的圣人也是見諸法如;這就是后文所說:「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顾裕溉鐏硭f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須菩提回答這個問題之后,法會大眾心想:須菩提尊者說的話,對不對呢?所以佛要印證這句話。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佛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是不真實。什么叫做真實呢?不是由因緣有的、沒有生滅變異的差別,那是真實;若由因緣有的,都有生滅變化,有變化就不真實了。
前面說佛的身相是因緣有、是畢竟空;現(xiàn)在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只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世間上的一切相,山河大地等、人的身相、分別心、六道輪回、出世間的賢圣,這一切相都是虛妄的!
現(xiàn)在說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身相,佛滅度的時候,火化了,這可見三十二相也是虛妄。這劣應(yīng)身就是為了度化我們凡夫才示現(xiàn)的,也是因緣有;沒有因緣時,就火化了。
若是佛為度化法身菩薩,就會現(xiàn)出勝應(yīng)身,那是更殊勝的無量功德莊嚴(yán);也就是唯識的經(jīng)論說「他受用身」。修學(xué)成就圣道之后的圣人,把三界內(nèi)一切煩惱完全消除了,不再有三界有漏的臭皮囊,而得到法身,經(jīng)上稱為意生身、也叫法性生身,那不是有漏業(yè)力所得的身體;八地菩薩以上,能得到這個身體;回小向大的阿羅漢,也能得到;人間的肉眼、天上的天眼都不能見到這法身。而勝應(yīng)身就是為功德還沒圓滿的圣人所現(xiàn),因為圣人也還要見佛聞法,繼續(xù)學(xué)習(xí);佛為度化這些人所現(xiàn)的身體是勝應(yīng)身,不是我們?nèi)碎g看見的三十二相、老比丘相了。但是,那個身相也不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道理,怎么知道呢?譬如說初地的法身菩薩,看見佛的勝應(yīng)身是這樣,到二地就不同,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乃至, 第十地所見,也不同;若佛與佛相見的時候,才是佛究竟圓滿的境界。因為所度化的法身菩薩程度不同,所見佛勝應(yīng)身的身相也是有變化;有變化就是虛妄,就是沒有真實性。
惟有那也是因緣有的,也是自性空;在自性空上沒有一切的變化,離名言相的不可思議境界,就是佛的法身了。法身是沒有生住異滅的這些境界,所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是學(xué)習(xí)佛法,能觀一切法無我我所、一切法畢竟空,就能通達(dá)一切法都是無相的,見諸法如那也就是見到佛了,而不是以三十二相來決定他是佛。
前面發(fā)無上菩提心,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后來修六波羅蜜也是不住相;由無相的愿,無相的因,現(xiàn)在得果成佛時,也是離一切相。這因果是一致的,所以不需要疑惑:看見佛是三十二相,還是有相嘛,怎么能說是無相呢?其實還是無相的!
《佛本行集經(jīng)》上有個故事:在大海里有一種沒有角的龍,叫虬龍,牠們也有夫婦關(guān)系;雌虬懷孕了,身體不健康,氣色也不正常;雄性虬龍對太太說:「怎么妳身體不健康呢?氣色也不好呢?」雌虬龍不回答。牠又再問,牠太太說:「說了你也辦不到,不如不要說!埂笂呎f出來聽聽嘛,看看能不能辦到!勾乞褒堈f:「我心里老歡喜要吃猿猴的心,但是這件事不知能不能辦到?因為沒吃到,心里不舒服、憂愁,所以身體不好!剐坌则褒堈f:「哎呀!這事很難,猴是在大樹上住,我們在大海里,怎么能吃牠的心呢?這不容易呀!」雌虬龍說:「若是吃不到牠的心,我可能就活不去了!」雄虬龍說:「不!不!我們可以想辦法,看看能不能抓到牠。」
雄虬龍就從海里來到岸上,看到大樹上有一只猴在吃樹的果。虬龍對猴說了一些美麗的語言;「哎呀!好朋友呀!你怎么樣呀?有什么辛苦嗎?」猴說:「我沒有什么大的辛苦,生活還可以對付!跪褒堈f:「你可知道?海那邊的森林有很多甜美的果子,比這里好得多,你愿不愿意去呢?」這猴一想:「哎呀!我在這里有時得到果吃,有時得不到;如果那邊有好的,我也可以去啊!」說:「但是海那么深廣,我去不了!」虬龍說:「不要緊!你可以騎在我背上,我載你去!
猴從樹上下來跳到虬龍的背上,虬龍就馱著牠走,走、走、然后向下沈,猴說:「哎呀!你不是馱我到海的彼岸,怎么向海里去呢?」說:「你知道嗎?我太太老想吃你的心,沒吃到,身體不健康,所以我要馱你到海里去!惯@猴心里想:「哎呀!不吉祥!什么辦法能解脫這苦難呢?!想到了!」說:「你怎么不早告訴我呢!我的心還在樹上,沒帶來,現(xiàn)在你再馱我回去拿!跪褒埦娃D(zhuǎn)過身來回到岸上;一到岸,這猴用所有的精力跳上去,跑到樹上。虬龍在那里等老半天,猴也不下來。虬龍說:「好朋友呀!你怎么不下來呢?快把你的心帶來,我再馱你到海底去!惯@個猴不出聲。虬龍又說了一句,猴說:「你還想欺騙我!哪有這種事情呢?我不去了!在這里雖然生活不太好,可也過得去,我不相信你的話了!」所以這件事沒成功。
在《佛本行集經(jīng)》這故事表示什么呢?佛說:那個猴就是我,虬龍是魔王。魔王在過去很久遠(yuǎn)前欺騙過佛,現(xiàn)在佛成道了,魔王不能再欺騙佛!
但是,我們有時候說:「某某人欺騙我,某某人欺騙我。」若在佛法的道理上說,沒有這回事,任何人不能欺騙你!那么為什么說欺騙呢?是自己欺騙自己!為什么呢?因為智慧不夠,就會自己欺騙自己。人都是自己做一些蠢事,將來受很多的苦,所以不能怨天尤人,而是自己智慧不夠。所以佛法是重視智慧的!
之前說到漢高祖,他想保護(hù)戚夫人的安全,辦不到。漢高祖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一個很不得了的大皇帝,但這件事辦不到,做皇帝還有辦不到的事情。因此我說:修福還要修慧,有智慧能保護(hù)自己的安全。修慧又修福就好了嗎?不行,還有問題!還應(yīng)該修慈悲心,這樣子才是安全的!這個人有福、有慧,如果沒有慈悲心,他若做惡,能做出最大的惡事;然后就會到三惡道受苦!所以修福、修慧,還應(yīng)該修慈悲,不然的話,自己用智慧造很多罪來傷害自己。
前輯.正釋經(jīng)文.七
丁二、信受門二 戊一、須菩提問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前面說無相愿、無相的六波羅蜜行、得無相果;這是略說般若的大意是無相的因果。下面說「學(xué)習(xí)般若的人」,誰能學(xué)習(xí)這樣的般若呢?
「章」是一大段的文,「句」是章里面一句一句的文字,「言說」就是包括了章句。章句是文字,文字也就是言說。我們說話一字一字的,就是文句,這是有聲音的。言說是能詮顯義的,義是言說所詮顯、所顯示的道理。
須菩提問佛:「頗有眾生」,可能有這樣的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有因緣聽聞這樣的言說章句,他會思惟言說章句里的義──就像前面說:發(fā)無上菩提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無相的愿;修六波羅蜜也是無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種智名為佛,也是無相──對這樣深奧的法門,能相信這是真實不虛嗎?
實信,不是指一般的信。譬如說我們接觸到白紙黑字這樣文句的《金剛經(jīng)》,當(dāng)我們思惟這個義,生了歡喜心,還不能稱之為實信。若經(jīng)過聞思修而證悟無我相──無相因果的境界,這時候,才稱為實信。這是真實的信心,因為這個信,非常的堅固不可破壞,不轉(zhuǎn)了。
我們從文字上學(xué)習(xí)佛法,也會有一點信心,若有聞,而且有多少專精思惟的智慧,就會思惟這無相的道理;但還沒能進(jìn)入修慧,這時候的信心不牢固,有時候信、有時候也迷迷糊糊,所以不能算是真實的信心,F(xiàn)在說真實信,應(yīng)該是得無生法忍了。
「生實信不」:這是問法門這么樣的深奧,有人能達(dá)到實信的程度嗎?須菩提這話的意思:因為《阿含經(jīng)》是由無常為門而入于諸法空,現(xiàn)在是以空為門,由自性空入于諸法實相;所以感覺到大乘的般若法門是太高深了,和《阿含經(jīng)》有點差別,可能沒有人相信。
戊二、佛答三 己一、標(biāo)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這一段是標(biāo),簡略的說出大意、說出相信般若法門的人的相貌。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不可以這么說!就是不同意他認(rèn)為沒有人相信的說法。這以下是說有人相信的。是什么人呢?「如來滅后,后五百歲」:佛在世時有人相信,不足為奇;就是佛入涅槃五百歲以后還是有人相信。佛的應(yīng)化身是有涅槃這回事,就是舍應(yīng)歸真;身體火化變成舍利了,這叫滅。若是佛的真身,沒有滅這回事。
「后五百歲」:在《大毘婆沙論》說,五百年正法過后,第二個五百年得道者就不多。從這句話看,佛滅度后,第一個五百歲是正法住世的時代,第二個五百歲是像法開始;這樣就是指第二個五百歲。
另外有五個五百歲說法:第一個五百年是「解脫堅固」,得圣道者多。第二個五百年「禪定堅固」,佛教徒若肯努力靜坐,就能得禪定。第三個五百年是「多聞堅固」,學(xué)習(xí)佛法的人,有很多通達(dá)佛法博學(xué)多聞的;多聞還能得到聞所成慧,或者有多少思所成慧,都還屬于智慧的范圍。第四個五百年是「塔寺堅固」,學(xué)習(xí)佛法的人少了,佛教徒多修廟塔,做福德的事。第五個五百年是「斗爭堅固」,佛教徒之間不和,糾紛多;我們看看現(xiàn)在佛教,就是這樣子,例如,一部《金剛經(jīng)》,各法師講得都不同,因為思想不同,就會有爭論;又例如,對名聞利養(yǎng)也會有紛論。所謂「后五百歲」就是第五個五百年之斗爭堅固時期;那就是指佛滅后兩千五百年。
若是從佛教史上看,應(yīng)該是第二個五百年的說法符合事實。
又從佛姨母出家的這件事來看。律上說:她向佛要求,希望佛能同意她出家。佛不準(zhǔn)許。阿難尊者為憍曇彌向佛請求,佛起初也不準(zhǔn)許。佛為什么不準(zhǔn)許呢?佛說:正法原來是一千年,若度女人出家,正法會減少五百年。后來,阿難尊者為憍曇彌一直向佛請求,佛就同意了,但說:女眾出家要修八敬法,正法還可以有一千年。這樣說,「后五百歲」就是正法一千年之后的那個五百歲,就是佛滅后的第三個五百歲,像法開始的時候,這叫后五百歲。
佛法分為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或是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佛法流傳世間共一萬二千年,此后,世界就沒有佛法了。正法時代,較有人容易相信《般若波羅蜜經(jīng)》,但愈往后就愈困難。正法和像法有什么不同呢?正法住世時,很多的出家人得圣道;像法住世的時候,得圣道的人少了,就是有這個差別,但是表面上和正法相似,所以叫做像法。到末法的時候,表面都不像了,所以叫做末法。就是到最后,小小的還有一點佛法,雖然還有人學(xué)習(xí),但是這時候,佛法在人的心里不能發(fā)揮斷惑證真的力量,所以叫末法。
這地方說「后五百歲」,是指正法以后,名后五百歲。若說是第五個五百歲,現(xiàn)在是二千五百年。二千五百年這句話,是南傳佛教學(xué)者說的;若在我們漢文佛教的文獻(xiàn)上看,就是二千三百多年,還不足二千四百年。
現(xiàn)在的佛教有一個特別的現(xiàn)象,就是思想混亂,你說一套、我說一套,不知道誰說得對,若想得圣道很不容易。佛預(yù)先知道這回事,慈悲安排了凈土法門,讓大家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念阿彌陀佛的確好,容易念、也容易做。若修四念處就不容易,譬如修無我觀,明白什么是我、什么是無我?還不是簡單的;能夠忍可這件事,也不容易。
忍可這件事,我感覺如果不讀《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很難知道什么叫做無我。說「身體里面沒有常恒住不變易的我,這叫無我。」當(dāng)然這樣講是對的,可是心里還是疑疑惑惑的。若讀《瑜伽師地論?有尋有伺地》中,不如理作意的那一大段;在《顯揚圣教論》也有,就說得很詳細(xì),有「我」會有什么什么困難,非要無我,道理才通得過去。而今天的佛教徒多數(shù)歡喜走快捷方式,「要三大阿僧祇劫,不可以!我這一生就成佛,這樣子好!」總而言之,想占便宜:「我不要那么辛苦,就能成就。」其實世界上哪有便宜的事情呢!不勞而獲,有這種事情嗎?沒有這種事情的!
所以,「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就是在像法住世時代,在家、出家的佛教徒,表現(xiàn)于外的相貌是什么呢?受了戒后,能夠受持不犯,持戒清凈;而且還能修福,為大眾僧、為一切眾生服務(wù)而不辭辛苦。總而言之,對自己的執(zhí)著心輕,用自己所有的身力、心力、財力,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情。造醫(yī)院、造學(xué)校,做種種的慈善事情,這就是修福。多拜佛也是修福,修學(xué)禪定也可以說是修福,修四念處也是修福;這里說「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對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無相的愿、無相的修行、無相的果,這樣法門的章句,能建立信心!
在《大般若經(jīng)》有十八空、二十空,或者二十二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很少看見「空」字;但是有「無」字──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其實也有「空」的意思。
如果說,觀一切法畢竟空,就不需要善惡果報,不管這一套,無惡不做也可以,「反正都是空的嘛!」那這不是相信般若法門。若相信一切法空──因是緣起、果也是緣起,都是畢竟空──而能持戒修福,這才是相信般若的相貌!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這句話表示他有智慧!若沒智慧,對于般若法門很難相信的。所以,相信般若法門后,表現(xiàn)于外的相貌是具足了有戒、有福、有慧的這些功德!敢源藶閷崱梗核麜J(rèn)為這個般若法門是真實不虛,所以信心很堅固,不可破壞!
己二、釋信者相三 庚一、持戒清凈
當(dāng)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
這以下是解釋持戒清凈。
有的人受了戒,但是持戒不清凈;這個人能夠持戒清凈,是什么原因呢?「當(dāng)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要注意!這個人在很久以前有很多很多的栽培,不只是在一位佛、兩位佛、三四五佛所而栽培善根。善根就是信、進(jìn)、念、定、慧,這五種善法有力量,就叫做栽培善根。
他不是少數(shù)佛前栽培善根的,有多少佛呢?「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個人親近過這么多佛,見佛聞法,栽培信、進(jìn)、念、定、慧的善根,所以他受了戒,還能持戒清凈。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他聽聞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無相因果的章句以后,就能專精思惟,又能修學(xué)禪定;奢摩他成功了以后,還能修毘缽舍那的智慧,終究有一天,一念之間得無生法忍!「乃至」:就是由聞慧進(jìn)步到思慧,思慧進(jìn)步到修慧。修慧通于有漏、無漏,由有漏的修慧進(jìn)步到無漏的修慧,得無生法忍;就是得到無漏清凈的智慧,斷除分別我執(zhí)的煩惱──見煩惱!干鷥粜耪摺梗荷鰺o相、無所得、無漏的智慧;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生實信,得無生法忍了。在這么多的佛所栽培善根,所以能夠持戒清凈、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法門,由聞思修而成就無生法忍,「生凈信」的人是這樣子。
前輯.正釋經(jīng)文.八
庚二、修福無量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這是講修福。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在無量佛所栽培善根、持戒清凈、能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無相法門而生凈信的這個人,如來悉知悉見。自己說自己開悟,那不算數(shù)。「如來」:就是佛,可以說釋迦牟尼佛也可以說阿彌陀佛,因為佛佛道同。「悉知」:佛以一切種智知道這個人內(nèi)心所成就的智慧,并已得到清凈的信心了!赶ひ姟梗悍鹧勰芸匆娺@個人表現(xiàn)于外的相貌。悉知是知道內(nèi)心,悉見是見表現(xiàn)于外的相貌。外面相貌的真假,內(nèi)心的真假,是得、沒得凈信,佛都清清楚楚的。現(xiàn)在是說這個人真實有信心,諸佛證明他真是得到凈信了。
悉知悉見,也可以說是善護(hù)念諸菩薩的意思。佛若以大般若的智慧、大悲心的佛眼一護(hù)念;「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諸眾生就會得到像十方虛空那么多的福德;蛘哒f:這個人自己也繼續(xù)用功修行,能學(xué)習(xí)大乘般若的無相法門──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因此得大自在而成就無量無邊的福德;又有大悲心饒益眾生,也會成就無量福德。所以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庚三、得無相慧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fù)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
這底下解釋「于此章句能生信心」的智慧;這個人是有戒、有福,還具足慧的;為什么有這么大的福報呢?
因為「是諸眾生無復(fù)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關(guān)系,所以有無量的福德。他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是畢竟空,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無我我所;得到畢竟空的智慧,還有慈悲心,所以有無量的福德。如果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雖然也做很多利益人的事情,但福德受到影響,就不是無量無邊而是有限度的福報了。因為受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就是受到我見的影響,那就是凡夫的福報;這里說無量福德是圣人的境界。
「無法相」:凡是用語言文字表達(dá)的,有能詮顯、所詮顯,這些都算是法相。而這個對般若法門有清凈信心的人,正觀現(xiàn)前的時候,心里沒有能詮、所詮的分別,是無法相的;因為這一切都是因緣有,都是寂滅相,沒有能、所的差別。
第一個解釋:譬如我們在色受想行識里,執(zhí)著有一個我,F(xiàn)在修學(xué)圣道,觀察色受想行識,沒有常恒住不變易的我──無我相;但是還有色受想行識的法相。色受想行識是我們生命的現(xiàn)象,這里有能詮的名言、也有所詮的名言相;當(dāng)這位圣者正念現(xiàn)前的時候,這些相都是寂滅相,沒有這些分別。
第二個解釋:佛陀所宣揚的一切佛法,也是有名言相。譬如說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的佛法,也都有名言相。有能詮的名言相、有所詮的義,這也都叫做法相。但是在這個得清凈信心的人,正念一現(xiàn)前,入于無分別境界的時候,法相不可得,他不在這里有執(zhí)著的。
「亦無非法相」:無法相就是非法相的境界;對法相而說非法相,法相不可得,非法相也不可得,所以心里不取著非法相。法相是有,有能詮顯的名言,有所詮顯的義。能詮、所詮寂滅了就是無相(非法相)。對有相,不執(zhí)著不分別,是無法相;對無相,也不分別了,是無非法相。
我們初開始學(xué)習(xí)圣道,也可以這樣子學(xué)習(xí)的。譬如修四念處中的觀法無我,修我空、法空,達(dá)到無相的境界,一切相都不可得;這時候,可以進(jìn)一步思惟:「無相是對有相說的,有相不可得,對誰說無相呢?所以無相也不可得!」那就入于無分別境界,在這里安住不動。天臺智者大師說體真止,就是這樣意思。當(dāng)然這是初開始,并不真實能夠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什么時候真實才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呢?要得無生法忍入了圣位,才是真實的。沒入圣位,作如是觀,只是與圣人的境界相似而已,還不是真實的。所以不要有增上慢說:「我這樣觀察,是圣人,對于般若法門生凈信了!共皇堑!這是起碼的境界,可能暖位都還沒有到。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下面再加以解釋。什么原因是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呢?
「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沒學(xué)習(xí)佛法的人,心里也是取相,那不提;這里是指學(xué)習(xí)佛法的修行人,修止觀時,心有所取著。什么叫做取著呢?認(rèn)為是真實的,那就叫執(zhí)著、取著。
前面曾說過: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這種境界誰能知道?圣人才能知道一切法如夢、如云、如幻、如化;能觀察如幻如化、是自性空、是畢竟空,這是圣人的境界,這第一義諦和世俗諦,是圣人才能知道的。我們沒達(dá)到那個境界,因為我們執(zhí)著什么都是真實的,所以不知道如幻如化,這是不及格的。不及格的原因在那里呢?就是執(zhí)著!執(zhí)著它是真實的。若執(zhí)著是真實的,「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那就是執(zhí)著有我了。我,就是指有真實體性,常恒住不變易,有主宰作用的東西。心里一有執(zhí)著,那就是執(zhí)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執(zhí)著是真實的,那就是執(zhí)著有我。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在一切法里,把常恒住的東西,不要了;但是,若執(zhí)著這一切法──生滅變化的因緣生法──是真實的,那也還是執(zhí)著有我。所以不應(yīng)該執(zhí)著。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何以故」:觀一切法空,應(yīng)該是符合佛陀的法語了,為什么也不可取非法相呢?不可以執(zhí)著空呢?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觀我不可得,一切法也不可得;若執(zhí)著空、不可得是真實的,那還是執(zhí)著有我──就是那個「真實相」是「空」,有個空,歷三世而不變──那也是執(zhí)著有我了。在一切生滅法上,執(zhí)著有常恒住不變易的我,這是我見,這是凡夫的知見。若執(zhí)著一切法有真實性,也還是我見;這里的意思是深了一點:就是在破我見之后,若對于一切法還有執(zhí)著,那就表示我見還沒有破。
前面應(yīng)該說:「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篂槭裁从旨觽「何以故」呢?這里表示:修行人多數(shù)是執(zhí)著空,認(rèn)為這是對的!「佛是說一切法空嘛,我觀色受想行識不可得、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就是見到勝義諦了!」會這樣執(zhí)著,F(xiàn)在說:不是的!這樣執(zhí)著還是不對。為什么不對呢?「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這里特別地警覺我們一下,所以加上「何以故」!
是故不應(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
所以佛教徒修學(xué)止觀,不應(yīng)該取著一切因緣生法;不應(yīng)該取著一切因緣生法是畢竟空,空也不可以執(zhí)著!
當(dāng)然初開始時,要求那么圓滿、那么高深,是很困難的!所以,不妨初開始先執(zhí)著一切因緣生法是自性空;時間久了,再把執(zhí)著空的毛病取消?梢赃@樣分出前后的次第。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因為前面這一段文的道理,在《阿含經(jīng)》中佛常常宣說這樣的佛法:「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要明白佛陀所說的這一切佛法,十二因緣、四諦、六波羅蜜等,就像筏的譬喻──用木、或用竹子連接組成一個筏,放在水上當(dāng)船用,可以由此岸到彼岸;到了彼岸,筏就不要了。佛說的一切法門,亦復(fù)如是;我們需要語言文字的佛法才能開解、才能明白怎么用功修行,但若得無生法忍見第一義諦時,一切一切都不可得了,就沒有一切分別、一切名言相都不可得了;所以「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佛所說的佛法,在第一義諦,止觀的境界上,都是不可得,怎么還執(zhí)著一切法空呢!空也不應(yīng)該執(zhí)著了。
這是說佛弟子在內(nèi)心里修四念處、修一切法空觀、修三三昧;作如是觀,慢慢地、慢慢地,止也進(jìn)步,毘缽舍那也進(jìn)步,就得圣道了。
前輯.正釋經(jīng)文.九
己三、引證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由前面的文,說到般若的因、般若的果,都是無相、無所得的。所以在這一段文引佛陀的境界,來證明這件事真實不虛。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招呼須菩提,你心里怎么想呢?你認(rèn)為佛于無上菩提有所得嗎?因為一切法是自性空、無所得的,無取無舍、無得無失;佛得了無上菩提,這與無所得的道理是相違反的。你有這樣的疑惑嗎?「如來有所說法耶」:佛在菩提樹下得無上菩提,以后又為大乘根性、小乘根性的眾生,轉(zhuǎn)大*輪,宣說無量無邊的佛法,佛真實有所說嗎?
從凡夫的境界開始學(xué)習(xí)佛法而言,這個時候,一切圣人無漏的功德完全沒有;經(jīng)過長時期的學(xué)習(xí),用功修行而后得三明六通、八解脫、無上菩提,應(yīng)該說是有所得、有所宣說,這就和無所得的教義相矛盾了。所以佛提出來問須菩提。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聽到佛提出這個問題后,回答;「如我解佛所說義」:像我這個程度學(xué)習(xí)佛法,能夠理解佛所說的道理來說。這句話有一點謙讓的意思,就是佛的境界太高深了,我只能理解到這個程度;表示有多少不足、可能說的不圓滿的意味。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指佛的一切種智。佛三大阿僧祇劫的學(xué)習(xí)和修行、自利利他功德圓滿了,所成就的一切種智,也是因緣生法,緣起法就是無自性。有自性的叫做「定」,無自性的就是「不定」。有自性的這件事,就是它本身就有這樣的體性,不受因緣變化的影響,它自己能決定,這就是非因緣生法;因緣生法,這個所生法,要由因緣來決定的,它本身是不能決定。
譬如說敲磬,用木槌子敲磬是一種聲音,用鐵槌子敲又是一種聲音;會敲磬的人敲是一種聲音,不會敲磬的人敲又是一種聲音;就是隨著不同的因緣,聲音就會有種種的變化。聲音它不能說:「我決定是這樣子!不管用木、用鐵,是大人、是小孩敲,我不變化,決定是這樣的音聲!」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那就是不決定。若非因緣生法,就是決定的,不管因緣怎么變化,它本身不變化。
現(xiàn)在說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由因緣而成就的,也是無自性──空;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畢竟空、自性空。這樣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自性空上看:就是沒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無上菩提可得,所以還是無所得。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得無上菩提是自利的功德;佛以大慈悲、大智慧為眾生說法,是利益眾生的功德,這一方面也是一樣,也是隨順種種的根性,假立名字而宣說各式各樣的佛法,所以也沒有決定性。沒有決定性,就是沒有自性,都是畢竟空,所以,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這下面,加以解釋,而只解釋「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得無上菩提,就沒有解釋。但在世親菩薩的《金剛經(jīng)論》上說:那也等于是解釋了。因為一定是得無上菩提的人才能說法,所以說法就等于是得無上菩提;因為同是因緣生法,道理應(yīng)該是相等的。
怎么知道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呢?「如來所說法」:因為佛為眾生所說的這一切法──經(jīng)、三乘圣道、十二分教等;「皆不可取、不可說」:取是約心說的,心不能認(rèn)為它有決定性;口也不可以說有決定性。所以對佛所說的這一切佛法,不可以執(zhí)著它有決定性,也不可以宣說有決定性。
「非法、非非法」,這兩句也就是解釋前面「不可取、不可說」。
「法」是約語言文字說,語言文字能夠有所表達(dá),有能詮顯的語言文字、所詮顯的義;有能、有所,這就叫做法。
而這法,都是因緣有的,由佛智慧的善巧方便,觀察眾生的根性──有業(yè)障、沒有業(yè)障、有善根、無善根,或者善根的深淺,業(yè)障的厚薄,各式各樣的情形;佛因而就有各式各樣的說法,而這些法,不管是能詮顯的文句、所詮顯的義,都是沒決定性的。譬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佛宣說的這一切法都是沒有決定性,沒有決定性就是寂滅、就是空無所有,所以叫做「非法」;「非法」就是在寂滅性、畢竟空上看,能詮的文句及所詮的義都不可得。
譬如說,我心想這屋子里面有大白蓮花、有多少多少的葉。如果想得很分明,就好像是真有似的;若心里不想,這花立刻就沒有了。那這表示什么呢?就是不決定!心里想是不決定,口里說也是一樣的。這位菩薩從禪定里面體悟到:內(nèi)心里思惟、所思惟(所分別)的一切境界都是虛妄的,一切語言文字所表達(dá)的也都是虛妄的。
我們凡夫就不是了!我們對所看見、所聽聞、所覺悟到的一切一切,都認(rèn)為是真實的。那意思就是:我看,它也是那樣;我不看,它也是那樣;它不因為我看不看而有變化,也不因為我想不想而不變化,所以這都是真實的嘛!但是菩薩在禪定里觀察:一切法都是假的、是虛妄、不真實的。那么這地方,說「假的」這句話就很難成立。這問題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第六意識的思惟觀察,若是有禪定的人和沒有禪定的人是不一樣的。有禪定的人心里怎么想,就怎么顯現(xiàn);譬如他想這屋里有一條龍,那就出現(xiàn)一條龍,我們可以看見;或者在虛空里,他想出一個大寶樓閣,我們也可以看見;當(dāng)然若不叫我們看見,我們也是看不見的;若他不想,說沒有,那也可以;就是有隨心所欲的這種境界。從這里看,很明顯的知道,不是真實的!
但是第八阿賴耶識就不是這樣了。譬如說受持三皈、五戒,修學(xué)十善法的這個人,雖然還有貪瞋癡,但很輕微,他的品性非常好,做了很多利益人的事情,修學(xué)這些功德的力量,就熏習(xí)在阿賴耶識里;等到現(xiàn)在的生命結(jié)束,生到天上,第八識就會酬謝這個人,而顯現(xiàn)出天上五欲樂的一切境界;就像人間,有樓房、汽車各式各樣享受的境界。這些境界,享受也好、不享受也好,它就只有這么一個境界在那里,我們很難感覺到這是假的。但是等到阿賴耶識里面的業(yè)力結(jié)束,境界也就沒有了。
這個業(yè)力是什么?就是指心動作的力量,積存在阿賴耶識,當(dāng)它發(fā)生作用時,就會現(xiàn)出一個可愛的果報,所以也還是心的力量現(xiàn)出來的;本來是沒有,是由心的力量現(xiàn)出來的,等到力量結(jié)束,境界就沒有了。力量存在的時候,它很分明的在這里;譬如:我們可以用手摸到、感覺得到這道墻是這樣子、水是那樣子,不認(rèn)為這是虛妄的。其實它是由阿賴耶識的力量,才出現(xiàn),也是虛妄的!佛法里講,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是所有有情共同業(yè)力創(chuàng)造的。若我死了,到天上、或到阿彌陀佛國,這個世界就沒有我的一分業(yè)力了,我以前的業(yè)力所成就的世界結(jié)束了。
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成佛,這個世界是這樣子;現(xiàn)在是減劫,大概地說,再幾百年幾百年延續(xù)下去的時候,因為人的道德越來越低,所以這個世界越來越壞;為什么越來越壞呢?世界是共業(yè)所造,因為業(yè)力改變,所造的世界也隨著變了。所以這也就知道:外面的境界都不真實,都是因緣所生!等到增劫,人的壽命減到十歲以后就逐漸的增,增加到幾千歲、幾萬歲,那時候人的壽命長,道德非常高,所以這個世界逐漸轉(zhuǎn)變成一個清凈安樂的世界;就不同了。
佛在世時,羅怙羅尊者是阿羅漢,沒有入涅槃。有一次變現(xiàn)成比丘的身相,來到一個寺廟,寺廟的出家人招呼他,倒杯牛奶給他。他飲了牛奶后,說:「現(xiàn)在的牛奶,還不如佛在世時候的水那么有營養(yǎng)!惯@可見,佛在世時候的水和現(xiàn)在的水是不一樣的,也就是人的業(yè)力不同了。等到增劫時,人壽多少萬歲、道德很高,這個世界就不會像現(xiàn)在有這么多天災(zāi)人禍的苦惱事情。
第八識所變現(xiàn)的這些事情,和第六識變現(xiàn)的不同。第八識所變現(xiàn)的,時間長,比較穩(wěn)定(其實也不是穩(wěn)定),而我們凡夫肉眼,昨天看高山是這樣子,今天看還是那樣子,過幾年看還是那樣子。但若過幾十年、幾百年以后,高山還是不同了。在迦葉佛時代,靈鷲山是很高很高的;到釋迦佛時代,靈鷲山就矮了。以長時期來觀看山河、大地,知道一切一切都在變動,都是不真實、虛妄的。所以只要是因緣生法,都是不決定、都是虛妄的。
所以最后的結(jié)論,如《攝大乘論》說:一切法不是離開分別心,有它自己獨立的體性;也就是唯心所現(xiàn),都是心所創(chuàng)造的,離了我們的心,一切法沒有體性可得,所以都是心的變現(xiàn)。但是它有時間性,有的變化很快,有的變化很慢,經(jīng)過很久很久才結(jié)束,而凡夫的肉眼不明白這件事;但在佛菩薩的慧眼、法眼來觀察:一切都是虛妄、畢竟空的!而佛所得的無上菩提也是無自性、畢竟空的!佛為眾生所說的佛法,也都是因種種因緣而安立的,不真實的!
現(xiàn)在說「非法,非非法」:所有的因緣生法,都是不決定、畢竟空,這叫做非法;而「畢竟空」就是「非法」,這也是不能取著的,如果取著畢竟空,畢竟空就不是畢竟空,就變成心里分別的影像了。譬如:我們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是自性空的,自性空里無色受想行識。這樣分別自性空,那自性空就是心里的影相,而變成法塵分別影相,不是佛菩薩圣人所證的畢竟空。若用心學(xué)習(xí)、分別,法也是非法,非法也是非,都是不對的,不能契合諸法真實相的境界,因此都加個「非」字;所以「法」也是「非」,「非法」也是「非」,不能取著,一取著就不對了。
「所以者何」:這底下又進(jìn)一步再加以解釋,為什么都要非呢?只要是我們的六根六識一接觸境界,就變得不是那件事的本相了!為什么要這么說呢?「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所有修學(xué)圣道的賢人和圣人,能成就圣道一定要證悟無為法,離一切分別相;成就無分別智,所證悟的那個無為的境界,沒有分別,不是名言所安立的境界。由名言的安立,而加以分別的時候,都不是那件事的本來面目了!一分別就不對了!但是,不分別就對了嗎?我們還沒有達(dá)到不分別的境界,無分別的智慧是要經(jīng)過長時期的修行,才能成就的。
「無為」就是無分別的境界,是圣人長時期修行,成就無分別的智慧所證悟的境界。所有的圣人都是證入無為而成就的,在無為上一切圣人無差別;但是證悟的智慧有深淺,所以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乃至到佛的差別、深淺的不同。
這是說:一切緣起法都是虛妄、不真實的,若執(zhí)著它有真實性,就錯了。的確是要著重于無分別,才能顯現(xiàn)出無為法的境界;但這無分別的智慧,是由有分別的止觀,由有分別而無分別,由有言說而無言說,逐漸地、逐漸地而成就的。如果說:既然無為是無分別,現(xiàn)在就只學(xué)習(xí)無分別。那不行,那件事不成就!所以在無分別后,加個智──無分別智;就算無分別,而沒有智,這個事還不成就;要有智才能證悟這個無為的道理。
丁三、格量顯勝稱嘆勸修門三 戊一、舉外施格量二 己一、正舉二種財施格量稱嘆二 庚一、正舉二施格量受持般若一四句偈二 辛一、舉三千世界七寶布施格量四句二 壬一、正舉財施格量二 癸一、正舉財施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前面先說愿行果是般若波羅蜜,次說信受般若波羅蜜的人,后來又引佛的境界來證明這件事:一切法都是因緣有,都是自性空,無我無我所的!這以下是說如果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有大功德。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佛這樣問須菩提尊者,假設(shè)這個人有這么大的福德,能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它來布施給一切人,或者是布施給一切貧苦的眾生,或者是布施給三寶。
「三千大千世界」:是指小千、中千、大千這三個千。一千個四天下乃至六欲天乃至初禪,這叫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叫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叫大千世界。在小千世界的最上面是二禪天;中千世界最上面是三禪天,大千世界最上面是四禪天,這樣合起來叫三千大千世界。用這么多的七寶布施,這個說法是真實的嗎?真有這么多七寶?真有人能這樣做嗎?若是法身菩薩的大自在境界,是能做得到。
「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福德就是可愛的果報;這個人用這么多的七寶布施,是修因,將來得到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尊者說,這個人的功德太多了!「何以故」:怎么知道是多呢?
「是福德」:這個人用三千大千世界這么多的七寶布施,他是用有所得、有執(zhí)著心做功德;他是能布施者、有接受布施的人、用七寶做布施,這三方面都有所得、有所執(zhí)著,這樣做功德是有漏的。「即非福德性」:就不是無漏的福德,和無漏的福德不一樣!有漏的福德,將來所得到的果報就在人間、天上,享受五欲之樂。無漏的福德,能出離三界到佛世界,那是更殊勝的境界。這里是指有漏的福德多,不是無漏的;若是說無漏,這有漏的福德就不能說多了!甘枪嗜鐏碚f福德多」:佛方便說,若不和無漏的福德對比,有漏的福德也是很多了。
前輯.正釋經(jīng)文.十
癸二、格量般若
「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前面是舉做有漏的功德能得那么多福德為例。
「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若另外又有一個佛教徒,于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中,或者受持全部,或者半部,或者更少,乃至少到四句偈。受是接受,持是不失掉。受持,應(yīng)該包括讀誦、正憶念在內(nèi);就是能受持文句,而又能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思惟里面的道理;那就是修止觀、修四念處了。
「四句偈」是表示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到最少的意思;雖然是最少,但還具足《金剛般若經(jīng)》的義,才能夠得大功德,如果義不具足,還不行。像前面「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這一段一段文,也可以稱之為四句偈。
「為他人說,其福勝彼」:自己能受持、讀誦、正憶念,又能為他人講說,所得到的福德,勝過前面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福德。前面七寶布施是財布施;這里自己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也為他人說,這是法布施(佛法的布施),而且是無所得的,所以特別殊勝。
特別殊勝的原因:用七寶財布施,最多就是這一生安樂,或者是欲界六天,到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有一萬六千年的壽命(人間一千六百年是它的一晝夜,三十天算一個月,十二個月算一年,頂多能活一萬六千歲。)若這個福德結(jié)束時,又回到原來沒有福德的境界,也可能墮到三惡道;還是要流轉(zhuǎn)生死受苦,不能解決生死的問題。若是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受持四句偈,得到的功德是超越財布施無量無邊的。有什么功德呢?下面說了。
壬二、釋成格量之義三 癸一、能成佛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這段文是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經(jīng)能成佛,能得到這個功德,當(dāng)然這個功德太大了!
「須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這以下的文又說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能得初果須陀洹乃至阿羅漢。又說「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這表示學(xué)習(xí)《金剛經(jīng)》能得無生法忍、能莊嚴(yán)凈土,成就很多很多的功德。這樣說,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一切的菩薩道乃至佛的無上菩提,都是學(xué)習(xí)《般若經(jīng)》而成就的,所以《般若經(jīng)》的功德太大了;就是由學(xué)習(xí)般若能得三乘圣道。這和《大品般若經(jīng)》說的是一致的。
「何以故」:為什么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乃至四句偈,得的福德非常大呢?佛又招呼「須菩提!」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十方三世一切佛,是約人說;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佛所證悟的法;人、法都是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生出的。不但要受持讀誦,還要正憶念、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就能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后,再繼續(xù)學(xu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就由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十地,乃至到佛都能成就。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所證悟的法,即非佛法;佛說人和法都是緣起的,都是畢竟空寂的,所以即非佛法。表示雖然是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經(jīng)》能得無上菩提,但是得即是無所得!
說個佛的堂弟阿那律尊者的故事。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天下大雨,正是諸比丘要外出乞食的時候,但是雨非常大,這些比丘就向佛說:「下這么大的雨,乞食有點不方便,怎么辦呢?」佛說:「找阿那律尊者去!」那么就向阿那律尊者說:「現(xiàn)在下大雨,乞食困難!」阿那律尊者說:「不要緊!我來乞食!」他一準(zhǔn)備出去乞食,就有人送飲食來了。這就表示他的福德非常大。
佛說:「他的福德為什么那么大呢?在九十一劫之前,毘婆尸佛法滅之后,阿那律尊者那時候是貧苦的人,他的哥哥出家修行得了辟支佛。這一年,天旱不下雨,人民的生活特別的困難。辟支佛就回到他弟弟家乞食,當(dāng)時的阿那律生活也是很困難,但是他把僅有的一缽飯供養(yǎng)辟支佛了。因此一缽飯,九十一劫人間天上,一直地得富貴的福報!
這還只是一缽飯,不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就得那么大的功德。當(dāng)然,在生活困難時候,肯把自己的飲食供養(yǎng)辟支佛,這不容易;其次,辟支佛是良福田,是超過阿羅漢的圣人境界,與良福田也有關(guān)系,所以得到的福德很多很多。
如果佛不說這些善惡果報的事情,我們知道什么?我看什么也不知道。佛的大智慧、大慈悲告訴我們善惡果報,好好努力地修行,好好努力地栽培,就會有大福德、大智慧,三乘圣道都可以成就!所以佛教徒是非常幸運的。
前輯.正釋經(jīng)文.貳
前輯.正釋經(jīng)文.十一
癸二、能成聲聞果
須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皇雷!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皇雷饎t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這下邊也是一樣。佛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是無所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成圣道,也是無所得;都是因為般若波羅蜜而成就的智慧境界。
須陀洹,翻成中國話名為「入流」,指入于出世間圣道的法流,即參預(yù)八正道的圣道流中。也翻為「逆流」,就是逆生死流,不順于惑業(yè)苦流轉(zhuǎn)生死的境界;而順于戒定慧,到涅槃的清凈無漏世界。佛教徒修四念處,由外凡入內(nèi)凡,由內(nèi)凡到見道,到見道就名之為須陀洹。
佛招呼「須菩提!于意云何」:你心里怎么想?「須陀洹能作是念」:他在禪定里,心里能這樣子想,「我得須陀洹果不」:我得預(yù)流了!我成為圣人,現(xiàn)在不是凡夫了!他會這么想嗎?
在禪定里修四念處觀、修無我觀,觀察色受想行識無我,也觀察色受想行識是寂滅相──這里面無我亦無我所!誰得須陀洹?得須陀洹者不可得!所以「須菩提言:不也,世尊」:須菩提回答說,不是的。在禪定修無我觀,所以他不會這么想:我得須陀洹!觀我空──我不可得,也是般若智慧,但這和《阿含經(jīng)》的須陀洹有點不同。
「何以故」:什么原因他不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呢?「須陀洹名為入流」:圣人一入于出世間無我無我所、八正道的法流時,是觀察無我的,所以不會說我得須陀洹。「而無所入」:沒有能入的我,所以也就沒有所入的圣道。圣道也是因緣有的,譬如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也是佛所假名安立的法,都是緣起自性空,所以也沒有所入的境界可得。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前面「而無所入」是指清凈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是污染的境界,這是顛倒迷惑,造生死業(yè)、受生死果報的地方,F(xiàn)在須陀洹觀察色聲香味觸法,也是緣起自性空、是寂滅相,所以不會以分別心入到六塵里,而顛倒迷惑;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就是逆生死流。若沒有生死流可逆,也沒有圣道流可入,就是無分別的境界、就是無為法,所以須陀洹也是學(xué)習(xí)無為法而成就的。
「須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這是二果斯陀含,他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他不會的。
斯陀含果和初果有什么不同呢?初果是斷了分別我執(zhí),就是在色受想行識里,不執(zhí)著有個常恒住不變易的我。在他明明了了的智慧觀察:「我」是不可得的!這樣一觀察,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廣大的范圍內(nèi),沒有分別我執(zhí)了。但是還有愛煩惱,也還有欲,若入定的時候,欲也能不動,若不入定,有時還有愛的問題。
二果斯陀含是在得初果以后,繼續(xù)修四念處,把欲界九品煩惱的前六品滅掉了,還剩三品煩惱;這三品煩惱的力量,還能使令這個圣人一生天上、一來人間受生死苦,所以叫做一往來。或者一往人間、一來天上;或者是一往天上、一來人間。若這三品煩惱也沒有了,就是阿那含。
「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現(xiàn)在說六品煩惱沒有了,還有三品煩惱,名之為一往來。但是這位圣人他入定觀察自己時,雖然是往來天上、人間,然而往來者不可得!因為沒有我可得,天上的色受想行識也沒有我,人間的色受想行識也沒有我。如果有我從人間到天上,從天上到人間,就有往來者了,F(xiàn)在他觀察五蘊里沒有我、五蘊也不可得;「什么物恁么來」的道理也是這樣子,就是往來者不可得,所以不能說有往來的。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這三果圣人在禪定里,會有「我得阿那含果」這個念想嗎?初果、二果還沒成就色界四禪,但是有未到地定或是欲界定九心住最后等持的境界,那也算是定,絕不是散亂心能得圣道的,一定是要在寂靜住里修四念處,才能得圣道。所以在定中,這無我觀正念現(xiàn)前的時候,就不會有我的執(zhí)著,F(xiàn)在是說三果會想: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三果阿那含,就是二果圣人繼續(xù)修四念處,把欲界剩余的三品煩惱也消除了;若生到色界天以后,就不會因為煩惱再來人間受生。但是,若有事情也可以從色界天來到欲界,但這是他的意愿;譬如佛在人間說法時,他從色界天來到人間,見佛聞法。雖然這個身體有往來,但是他內(nèi)心不執(zhí)著有往來者、不執(zhí)著有個我往來的。
「而實無不來」:但是他若觀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識,不來者不可得!誰不來?我不可得故,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把色界天、無色界天的煩惱也消滅了,就得四果阿羅漢果。
「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佛問須菩提,他能不能這樣子想呢?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須菩提說,他不會作如是念,不會說我得阿羅漢了。阿羅漢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是畢竟空,觀察所成就的圣道──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無漏的五分法身,也是因緣有、畢竟空;在畢竟空里色受想行識不可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不可得,誰是阿羅漢?不可得!找不到有一個真實的法,名之為阿羅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阿羅漢心里想:我得阿羅漢道了!這就是執(zhí)著有我、人、眾生、壽者的生死凡夫,而不是圣人了。
佛在世的時候,晝?nèi)龝r夜三時,常用法眼觀察世間,看誰的善根成熟,可以度化;而舍利弗尊者也是晝?nèi)龝r夜三時觀察眾生。我們沒得禪定、沒得圣道的人就是睡大覺,夜間睡不夠,白天還要睡。得了四禪八定的大阿羅漢,可以完全不睡覺,但是要入定;因為這個身體是父母所生的,還是有點問題;若一入定,即使不睡覺也可以。
舍利弗尊者這一天入定時,用天眼看見野外有一條狗,腿被打斷了,很久也沒有東西吃,餓得很辛苦。原來是有很多的商人合伙到遠(yuǎn)地做生意,帶著一條狗同行。在大家休息的時候,狗把帶來的肉、飲食都吃掉了。這些商人一醒來,發(fā)現(xiàn)這狗吃了他們的東西,就火了,于是把狗的腿打斷,丟在曠野里不管了,這些人都走了。哎呀!人就是這樣子。
舍利弗尊者一觀察,就發(fā)慈悲心,化緣了一缽飯,屈伸臂頃到了狗這里,給牠東西吃。狗餓得很厲害,忽然間有東西吃,心里很歡喜,然后尊者為牠宣說佛法,狗生了歡喜心后,就死了;死后投生到舍衛(wèi)國一個婆羅門家。
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羅漢,他的天眼和凡夫的天眼是不一樣的,不是凡夫的天眼所能及。他又入定觀察知道牠投胎在一個婆羅門家。等到出胎以后,這一天,舍利弗尊者就到這里來,這婆羅門站在門外就說:「哎呀!阿阇梨!這么大年歲了,怎么沒有一個沙彌!」舍利弗說:「是的。你有沒有小孩跟我出家,給我作沙彌呢?」婆羅門說:「我小孩太小,等到七歲再送給你作沙彌!」
我們沒有禪定的人記憶力就差點勁,得禪定的人記憶力好;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羅漢,更不用說。到時候,舍利弗又去對婆羅門說:「你七年前對我說,你的小孩七歲的時候,要送給我作沙彌,現(xiàn)在已經(jīng)七歲了。」這婆羅門說:「是的,我記起這回事。好!送給你作沙彌!」就把小孩送給他了。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羅漢,善巧方便的教導(dǎo)他,沒有多久,他就成為六通阿羅漢。得阿羅漢以后,入定一看:「我以前是什么?哎呀!我前生是條狗,被人打斷了腿,在郊外挨餓;是師父給我送了一缽飯,還慈悲為我說法,我乘此善根又回到人間做人!由師父的教導(dǎo),得了圣道。哎呀!師父對我的恩德太大了,我不受比丘戒,永久做沙彌侍奉師父!」他名字叫均提沙彌!
我們凡夫前生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天,這回又來到人間。怎么樣呢?還是苦惱境界。而均提沙彌,前生是狗,今生做了人,很快地得阿羅漢道。這事大家在想:「為什么會這樣子呢?」就來問佛是怎么回事。
佛說:「在迦葉佛時代,大眾僧里,有個年輕的比丘喉嚨好,當(dāng)維那,唱念的聲音令人歡喜聽。禪堂另外有一個年紀(jì)很大的老比丘,聲音鈍濁,但是又偏要唱出聲音。年輕比丘說:「你這聲音還不如狗吠!」這老比丘說:「你認(rèn)識我嗎?我是阿羅漢!你可以這樣說?」「哎呀!」這年輕的維那師,心里害怕,立刻向他磕頭懺悔。
佛說:「這年輕比丘罵阿羅漢是狗,死了以后,五百世做狗。因為他以前出過家,持戒清凈、聽聞過佛法、栽培過善根;這一生遇見舍利弗尊者,所以很容易就得阿羅漢道了!
從這件事看出來兩個消息:第一、這個比丘,年紀(jì)不是很大肯出家,在佛法里面栽培善根;偶然地遇見一個因緣,罵阿羅漢是狗,造了口業(yè)。這比丘有惡口的罪業(yè),但也有修學(xué)戒定慧的善根;善根、業(yè)障這兩件事,業(yè)障先得果報。這件事要注意!為什么會這樣呢?就是他聽這個老比丘聲音不好聽,心里憤怒罵阿羅漢用的心力,比修戒定慧的心力還要大,所以「強者先牽」,先去得果報。第二、他得了五百世做狗的果報,而以前栽培的善根潛伏著沒有消失,所以狗的果報結(jié)束后,遇釋迦佛出世,然后由舍利弗尊者的教導(dǎo),善根就被引發(fā)出來作用,得阿羅漢!所以,只要是栽培了善根,就有希望得圣道。這也要注意!所以造罪業(yè)就要受果報,即使有善根,它們并不能互相抵消;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因為他向阿羅漢懺悔,沒有下地獄,但還是要做狗。就是這樣!
因此,要有二個警惕:第一、佛出世的時候,我們在哪里?自己不知道!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人間、遇見佛法,佛已經(jīng)入涅槃了;這是我們的善根不圓滿,但還算不錯,遇見佛法了,還能遇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我們要努力地栽培善根哪!若努力地栽培善根,假使現(xiàn)在沒得圣道,將來一定會發(fā)生作用;如果不努力栽培,將來還是苦惱人;所以要努力地栽培善根!第二、說話要謹(jǐn)慎,不要罵人!這樣子,我們沒有造罪,就不會到三惡道去;我們栽培了善根,就能在人間、天上往來,或者愿生阿彌陀佛國是最好,應(yīng)該是這樣做,我們能夠比較快樂自在一點!若到三惡道去,就太苦了!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前面舉四果解釋學(xué)習(xí)般若經(jīng)的功德殊勝。這以下是須菩提尊者引自己也是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我不可得、法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而成就殊勝功德。
須菩提尊者先稱佛為「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在大阿羅漢里,有四禪八定、滅盡定、八解脫的大阿羅漢,都是成就了無諍三昧;但是佛說須菩提在成就無諍三昧人中,是最殊勝的。
這件事在《大毘婆沙論》說得很詳細(xì)!刚姟故鞘裁匆馑寄兀坑袩⿶澜凶稣。無諍三昧,就是我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不引起任何人的煩惱;若是會引起他人的煩惱,就修正我的行為。無諍三昧是怎么樣呢?阿羅漢也需要乞食、出去辦事;于是乎他先在禪定觀察:我乞食會遇見什么什么樣的人、或是到什么地方辦事,會遇見什么什么樣的人;對我的行為言語,是歡喜、或不歡喜。若有人看見,會不歡喜,這位阿羅漢就不走這條路;不想因為自己的行為,引起他的不高興,這就叫做無諍三昧。
佛為什么稱須菩提尊者在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呢?因為有的阿羅漢,并沒有觀察這件事。唯獨須菩提尊者非常注意這件事,所以他在得無諍三昧人中,是最殊勝的。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欲,就是有執(zhí)著心;有欲界的欲,有色界、無色界對于禪定功德的欲。所有的阿羅漢,都能離三界欲,但是須菩提尊者有第一的無諍三昧,所以在一切阿羅漢里面是最殊勝的,所以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這是佛贊嘆須菩提尊者的功德殊勝。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這是須菩提尊者自己的想法。前面佛贊嘆他,但是須菩提尊者說,佛雖然這樣贊嘆,但是我不作如是想:「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刮也贿@樣執(zhí)著,不執(zhí)著我怎么怎么了不起。因為阿羅漢修無我觀成就了,不會執(zhí)著有我,所以無論有什么殊勝功德,不因此而有高慢心。我們凡夫若有一種優(yōu)點,就會引起高慢心。但是在佛法里,因為修無我觀的關(guān)系,沒有這件事。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這底下從反方面說,假設(shè)我執(zhí)著「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已成就阿羅漢道、有大智慧境界!」這樣的話,「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佛就不會說我是歡喜修無諍行的修行人、不會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不會說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了。為什么呢?若執(zhí)著有我,生高慢心,那就是凡夫的境界,所以我不作是念。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因為須菩提(自稱)實在于這得阿羅漢道、無諍三昧、離欲阿羅漢的功德境界里面,都沒有這種修行;這種德行都是不可得、是寂滅相的。無諍三昧是因緣生法,離欲阿羅漢也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就是自性空、寂滅相的;所以沒有無諍三昧、第一離欲阿羅漢可得,這是沒有「我所」可得;得此功德的「我」也不可得,心離一切相、一切分別!付毱刑崾菢钒⑻m那行者」:佛才稱呼須菩提是個歡喜修無諍三昧的人。因為這樣子才符合圣道、符合真理,有這樣的功德了,佛才給一個嘉名,名為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須菩提尊者引自己的功德作證:是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是不可取、亦不可說的。這是引聲聞人的功德作證。
前輯.正釋經(jīng)文.十二
癸三、能成菩薩道三 子一、得無生忍
佛告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第一段是學(xué)習(xí)般若法門可以成佛,第二段學(xué)習(xí)般若法門可以得聲聞的菩提;現(xiàn)在第三段引菩薩的境界來證明這件事。先說菩薩得無生忍。
「佛告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往昔還是菩薩,在第二阿僧祇劫圓滿、第三阿僧祇劫開始的時候,遇見然燈佛。
那時釋迦牟尼佛名為儒童菩薩,跟著一個仙人讀書,仙人就是彌勒菩薩;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作過彌勒菩薩的學(xué)生。讀書畢業(yè)了,就拜別老師,到別處去,想籌錢來答謝老師教導(dǎo)的恩德。在一個地方遇見一個大富長者的女兒出嫁,而出嫁的方式很特別。怎么辦法呢?就是召開辯論大會,給第一名的人五百兩金,并把女兒許給他做夫人。
因大富長者女,有很多人歡喜,所以很多年輕人來辯論。在大會中,有一個年紀(jì)稍大、相貌非常丑陋的人,但因為他有學(xué)問,眼看就要得第一名了。這時候儒童菩薩來了!年輕的儒童菩薩相貌非常的莊嚴(yán),而且又有學(xué)問;他和這年紀(jì)大丑陋的人辯論,丑陋的人辯輸了,儒童菩薩得最后勝利!
這件事本來說到這里也就可以了,但還有個事情應(yīng)該說:那年紀(jì)大相貌丑陋的人,就是提婆達(dá)多的前身;因為辯論輸了,失掉五百兩金及美女,心里恨儒童菩薩,就發(fā)愿世世同他為敵。在經(jīng)論上看,提婆達(dá)多世世與釋迦菩薩為敵,就是在這地方結(jié)怨的關(guān)系。
這時候儒童菩薩拿著五百兩金,正要回到山上供養(yǎng)老師;走到城里,見到城里正在打掃街道,莊嚴(yán)這地區(qū)!甘裁词虑槟?」一問,有人說:「國王請然燈佛來此說法,并下令把城市莊嚴(yán)莊嚴(yán)、清潔清潔!谷逋兴_一想:「哎呀!佛是難遭難遇的大智慧人啊!不能錯過這個機會啊,我要供佛!」
他以五百金向賣花的女人買五莖蓮花,她說:「你用這么多錢買蓮花,干什么?」他說:「我供佛!」她說:「供佛好!我還有兩枝送給你供佛,但是有個條件!」「什么條件?」「世世的要同你做夫妻!」這個賣花的女人,也就是后來釋迦牟尼佛在家時候的太太,耶輸陀羅!
他拿著七枝蓮花,就在那里等著然燈佛。然燈佛來了!他把七枝蓮花散在然燈佛的頭上后,又看見路上有污泥,就把自己的頭發(fā)散開來,身體伏在那里,讓然燈佛踩著他的身上走過去。這可見他恭敬佛到這個程度。佛的大智慧境界,知道他是已經(jīng)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就為他授記:再過一大阿僧祇劫后成佛,名為釋迦牟尼佛!這就是「昔在然燈佛所」的經(jīng)過。
現(xiàn)在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尊者,「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儒童菩薩得無生法忍、得佛授記,在佛法里有很高的成就;你再想想:他在然燈佛所,真是有所得嗎?得到一個無生法、得佛授記了嗎?
有所得這句話,應(yīng)該是容易明白。譬如說我在學(xué)?荚嚳剂说谝幻蛘叩玫姜劷穑蛘呤怯惺裁闯删停睦餁g喜。按我們凡夫來說,就是有執(zhí)著心:有一個事情是我所成就的、我得到的,心情很感覺到光榮;就是有這些執(zhí)著的事情。
現(xiàn)在儒童菩薩在然燈佛所這件事,真是有什么成就嗎?「不也,世尊」:須菩提回答說,不是的!溉鐏碓谌粺舴鹚,于法實無所得」:他得了無生法忍,也可能有種種神通道力、甚深三昧、陀羅尼等種種功德,但這些都是因緣生法、都是畢竟空,所以得即是無所得;在自性空上看:沒有一法是他所成就的。如同我們觀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識是自性空,在自性空上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所有的因緣生法都是這樣。儒童菩薩也是這樣觀察,也是無所得,所以也不會生高慢心。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無所得,初果圣人乃至阿羅漢所成就的功德也是無所得;現(xiàn)在菩薩得無生法忍的時候,也是無所得。三乘圣人,同一離言說道,體假入真;離言說道,就是諸法畢竟空,也就是指無為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都是這樣成就的!
我們出家人是為什么出家?照理說,應(yīng)該是為學(xué)習(xí)無為法而出家。如果說是「為了了脫生死而出家!惯@句話也是對的,但是怎樣才能了脫生死呢?要能證悟無為的境界,才能了脫生死!見到無為法才能有所成就的這件事,若是在理論上學(xué)習(xí)無為法,也不是難事;現(xiàn)在雖然是末法時代,若能學(xué)習(xí)《中觀論》、《大品般若經(jīng)》,就能通達(dá)一切法皆是無為的境界。但問題就是要努力!隨時、隨地、隨事,要向無為法上體會!那得證無為法這件事情,不需要很久,也應(yīng)該有成就。
但是我們出家以來做什么事情?有學(xué)習(xí)無為法嗎?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佛法是興、是衰?我們因為沒有學(xué)習(xí)這件事,所以一直停留在凡夫的境界,不能得圣道。在凡夫的境界上,一件事做成功了,心里感覺到很光榮,登登報紙,宣揚怎么怎么地。當(dāng)然我說這話,好像不是很合乎人情;但是你若這樣,就不能成就無為法,就是凡夫境界;自己雖然感覺到光榮,但是在佛菩薩來看,不是這么個意思。
從《金剛經(jīng)》上看,佛是大圣人、四果圣人乃至到得無生法忍的菩薩,都是這樣的態(tài)度──在自己成就的境界上就是無所成就,都是無所得,心里不生高慢心。我們平常人,很容易有高慢心。但是得到初果、二果、三果也有高慢心,這高慢心是屬于俱生我執(zhí),就是在不自覺中就生高慢心;而得圣道的人,立刻就能覺悟,而提起正念,高慢心就停下來了!洞笃钒闳艚(jīng)》提到:七地菩薩因為通達(dá)了無量無邊的佛法,也還有慢;還會感覺到:你學(xué)習(xí)佛法的時間短,不如我!但是他立刻能覺悟,不像我們生了高慢心,自己還不知道。
現(xiàn)在說釋迦牟尼佛在然燈佛所的時候,沒有這些問題;「于法實無所得」,就是他念念在道,身口意舉心動念便與道合、與道相應(yīng),而不會違背般若的智慧。
子二、莊嚴(yán)凈土
「須菩提!于意云何?菩薩莊嚴(yán)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yán)佛土者,即非莊嚴(yán),是名莊嚴(yán)!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一段是說菩薩莊嚴(yán)佛土。莊嚴(yán)佛土,就是指這位菩薩行菩薩道時,希望將來成佛的世界有無量功德莊嚴(yán);例如阿彌陀佛國沒有三惡道等,有各式各樣的愿,計劃建立一個特別理想的世界。這位菩薩或者到阿彌陀佛國、或藥師佛國、阿閦佛國、或十方一切的佛世界觀摩,然后計劃自己成佛的世界,要怎么樣莊嚴(yán),并以修學(xué)六波羅蜜功德,莊嚴(yán)將來的佛凈土。
「須菩提!于意云何?菩薩莊嚴(yán)佛土不」:佛招呼須菩提,說發(fā)無上菩提心、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對于自己成佛世界是清凈莊嚴(yán)的這件事,是不是也有所執(zhí)著呢?
「不也,世尊!何以故」:須菩提先否認(rèn)這件事,然后加以解釋。菩薩成佛的世界,有七寶莊嚴(yán),有無量功德莊嚴(yán),眾生都是有道德的人;應(yīng)該是特別莊嚴(yán)的而說不莊嚴(yán),是什么原因呢?其實,世界的莊嚴(yán)不莊嚴(yán),是以人為主,而不是以所住的山河大地是七寶莊嚴(yán)為主。人若是有道德,那這個世界就莊嚴(yán);若世界上的人沒有道德,人與人之間的苦惱就太多了,就算有七寶,也不莊嚴(yán)!
所以說「莊嚴(yán)佛土者,即非莊嚴(yán),是名莊嚴(yán)」:清凈無量功德莊嚴(yán)的世界,都是因緣生法,也就是畢竟空,所有的莊嚴(yán)都是不可得的,所以就不是莊嚴(yán)了,只是假名為無量功德莊嚴(yán)而已!盖f嚴(yán)佛土」是因緣生法,是清凈的世界;「即非莊嚴(yán)」就是由因緣生法到第一義諦那里去了!因緣生法是畢竟空,畢竟空是離一切相的,就是第一義諦的境界。「是名莊嚴(yán)」,只是在世俗諦的緣起法上看,是一個清凈的世界。在世俗諦上說,佛世界是特別清凈的,眾生世界是污染的穢土;若在第一義諦上,眾生世界和佛世界都是離一切相、無差別相的平等法界。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以下是佛勸所有發(fā)無上菩提心的人,若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那就是莊嚴(yán)佛土。
佛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所以,須菩提!你應(yīng)該從學(xué)習(xí)佛法中,這樣子建立無所得的般若智慧、成就這樣清凈的心。
如果詳細(xì)地分析我們的心,我們有貪瞋癡的煩惱雜染,有時也會有點善心,有善惡的不同;但是心本身是無記性──也不是善,也不是惡。當(dāng)然這地方,就是指阿賴耶識里面有貪瞋癡的種子,也有慈悲喜舍的種子、各式各樣善心所的種子、無記性的種子。由于不同的因緣,就會有時候生善心、有時候生染心、有時候生無記心。
而佛菩薩大智慧告訴我們:其中有一個關(guān)鍵,就是「作意心所」,「作」是生起的意思,就是有一個心所,它能引導(dǎo)令心生起來。就是污染心或清凈心的生起,不是孤獨的,事先要有作意心所的引導(dǎo)才令心生起。這樣說,就有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兩種。如理作意能引清凈心生起,不如理作意能引污染心生起。在凡夫階段,這可真是特別重要了!若是學(xué)習(xí)佛法的佛教徒,雖然還是個凡夫,常能如理作意,面對原來能令人生污染心的境界,以如理作意的智慧,就能引導(dǎo)清凈心生起,而不生污染心;如理作意有這個作用!
有人說:「哎呀!我是個凡夫,出家怎么行呀?恐怕持戒不清凈!」不是這樣說,雖然還是凡夫,若常能如理作意,清凈心就能生起來,污染心就不生;如果不注意這件事,常是不如理作意,那污染心就生起來。因此內(nèi)心的分別是靠作意引起的,如果在這地方控制,就不會生污染心,也就不造罪,那就是三業(yè)清凈了。像一個大機器,按這個鈕,機器才動;若不按鈕,機器就不動。所以,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這地方是一個重要關(guān)鍵。
而這里說「清凈心」,是屬于般若的智慧,就是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一切法空里面,色不可得、聲香味觸法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一切虛妄法都不可得、是離一切相的。心若離一切相,貪瞋癡就不動,所以心清凈。這樣呢,清凈心里面有般若的智慧,有般若的智慧就叫做清凈心,所以「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盖f嚴(yán)佛土,即非莊嚴(yán)」也還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想成就莊嚴(yán)的佛土,要學(xué)習(xí)生清凈心,用清凈心做功德,功德就清凈,用雜染心做功德,功德就不清凈。
「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這句話是總說,下面再加以詳細(xì)解說,怎么叫做生清凈心呢?
「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不應(yīng)該在青黃赤白這些色法上,生執(zhí)著心;也不應(yīng)該執(zhí)著聲香味觸法。「應(yīng)無所住」:不執(zhí)著有色聲香味觸法,而要觀察它是畢竟空的,心就無住了,心不在那上面活動,就離一切相了;「而生其心」:離一切相時,般若智慧的清凈心就引發(fā)出來了。所以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應(yīng)該這樣學(xué)習(xí)!
在這里講個故事聽聽。在唐朝,福建有位了不起的雪峰禪師;當(dāng)時有位鼓山禪師也住在那里,因為他和福州城一個大王認(rèn)識,王請鼓山禪師吃飯;臨走的時候,雪峰禪師送他到山門口。回到法堂后,雪峰禪師說:「一枝圣箭射入九重城中去也!」圣箭譬喻般若智慧,這也就是贊嘆鼓山禪師有圣人的智慧。孚禪師說:「我不同意!」雪峰禪師說:「那你去看一看。」
孚禪師急急忙忙追上鼓山禪師,說:「你到什么地方去?」鼓山禪師說:「九重城中去也!」
孚禪師說:「三軍圍繞時如何?」這表示很多的軍隊圍繞你時,你感覺怎么樣?這句話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到大王家受他的供養(yǎng),到那種富貴的境界,是不是道心就被埋沒了?心里正念就失掉了吧?鼓山禪師說:「他家自有通霄路。」那意思就是三軍也圍繞不住,他會到虛空里去,還是可以從這里解脫。孚禪師說:「恁么則離宮失殿去也!」這樣你就遠(yuǎn)離宮殿了。
離宮失殿,這話什么意思呢?《維摩詰經(jīng)》說「畢竟空寂舍!刮覀円话闳耸窃谶@房子里面住,而圣人在哪里住呢?圣人他不是以房子,是以畢竟空為他的住處,畢竟空就是個房子,就是在這里住。修行人,人家若問:「你的房子造好了沒有?」你會怎么答?《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說:「速會無為舍!挂詿o為為住處,無為也就是畢竟空,以畢竟空為住處,這也就是宮殿!疙ッ磩t離宮失殿去也」:這樣你就是離開圣道了!孚上座也是明白道理的人,所以用這句話來喝斥他。
但是鼓山禪師回答說:「何處不稱尊?」什么地方不是大自在的境界呀!哪有說我從這里跑到另一個地方去才自在,不是!就在三軍圍繞的時候就是大自在的境界!這樣說呢,「他家自有通霄路」,就是在三軍圍繞時,就是無為、第一義諦的境界,三軍圍繞即非三軍圍繞!這實在是圣人的道力所在的地方,是這樣的境界!
這看出來:鼓山禪師也好,孚上座也好,雪峰禪師也好,都是從經(jīng)論的如來禪體會圣道、在這里用功修行的!若完全不學(xué)習(xí)經(jīng)論,或?qū)W習(xí)經(jīng)論而不用功修止觀,這些話是說不來的;但是禪宗的人避諱說經(jīng)論的話,而用另一個字來講。所以我們?nèi)舨蛔x經(jīng),就不容易明白這句話。所以古代的禪師是如來禪,而不是祖師禪,是由學(xué)習(xí)如來禪而成就道力的!
唐朝另外一位洞山禪師。他在參學(xué)的時候,去頂禮興平和尚這位大善知識。興平和尚說:「莫禮老朽!」洞山禪師回答說:「禮非老朽者!」這句話說的非常好!意思是照見五蘊皆空這無為的境界里,沒有生老病死啊,那有老朽可得呢!大禪師說話的確是令人生大歡喜。
其實這些話,就是「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的心若是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這就是「三軍圍繞時如何」的境界;但是我們?nèi)羯鍍粜,那就是「他家自有通霄路」了?/p>
我說這話的意思:我們?nèi)粢馈督饎偨?jīng)》的開示用功修行,行住坐臥,任何地方時時刻刻面對的都是「三軍圍繞」如幻如化的境界。但是不學(xué)習(xí)佛法、不用功修行的人哪,執(zhí)著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真實的;這地方很好──就被好抓;這地方很不好,生厭惡──就被不好困住了;都是在喜怒哀樂里面顛倒妄想的境界,這些妄想都是胡涂、惑業(yè)苦流轉(zhuǎn)的境界啊!三軍圍繞時如何?就是眾苦充滿的境界。但是若能夠「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能常常運用般若的智慧,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覓心了不可得,作如是觀,這就是「他家自有通霄路」了!
《金剛經(jīng)》非常好,是能令得圣道的法門!我們常常讀《金剛經(jīng)》,把文背下來,也受持義,這樣思惟觀察,這是一個大修行的境界!現(xiàn)在就能得無生法忍!先把理論搞通,當(dāng)然也要持戒清凈,然后到寂靜處好好用功修行,以金剛般若的法門來修行;不但佛菩薩皆大歡喜,諸天都來護(hù)持呀,你可知道!
前輯.正釋經(jīng)文.十三
子三、得法性身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前面說菩薩得無生法忍、莊嚴(yán)凈土這兩種功德。得無生法忍,就是成就清凈的般若智慧;然后修六波羅蜜,莊嚴(yán)凈土、廣度眾生。前面兩段是因,以下這一段文是得果,指得法性身了。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表示這個人的身體像須彌山王八萬四千由旬那么高大;也就是得無生法忍的人,有大悲心、有般若波羅蜜,修六度萬行、廣度眾生得到的法性身,能有這樣的果報。
我們凡夫是以地水火風(fēng)空識組織成眼耳鼻舌身意的身體,欲界地面上的人,身體不理想,不管怎么高貴,都得要準(zhǔn)備廁所,而且還有老、病、死。天上的人比人間好得多,不需要廁所,果報比我們清凈,也不老、也不病。所以我們?nèi)羰菍W(xué)習(xí)了佛法,就知道人間的人,太不理想了,我們應(yīng)該要求增上生,希望再進(jìn)一步!這身體不好,但還得將就著用它來栽培善根,將來棄舍了這臭皮囊,得到好一點的身體。但是,欲界天人的身體,雖然好一點,還是要死亡;色界天人的身體,是大光明的境界,是更好了,但也要死的;那么好的境界若死了,心里也是不快樂,所以還是苦!
若是把三界的愛煩惱、見煩惱,完全消滅,得到般若波羅蜜的功德智慧,修六波羅蜜,這無漏功德所成就的身體,就是法性生身。法性生身是什么呢?就是指超過世間的出世間無漏的身體。因為經(jīng)上說須彌山入水八萬四千由旬、出水八萬四千由旬,在這個世界是最高的山,所以姑且比喻這身體「如須彌山王」,這身體有無量的神通變化、無量功德莊嚴(yán),是特別不可思議境界,也沒有生老病死的問題,一直到成佛以后,就是圓滿報身的境界,得到這樣的身體真是太好了!
不像我們現(xiàn)在很多很多的問題,如果這地方?jīng)]有醫(yī)院,你肯在這里住嗎?所以,應(yīng)該不要對身體那么愛著,感覺到不滿意,就要好好修學(xué)圣道,得法性生身;應(yīng)該以此為目的,修學(xué)戒定慧,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要積極地做這件非常有價值的事!其它的事情,不應(yīng)該去生分別心。說「這世間上很苦!」等到得無生法忍以后,愿意選總統(tǒng)、拿博士學(xué)位、做工程師、做醫(yī)生,做什么都可以,這時候是大悲心、大智慧的境界,只有功德而沒有過失,因為有大福德、大智慧,做事情決定是成功的!凡夫雖也有智慧,也能做些事情,但容易犯錯誤,而有罪過;并且靠不住,你心里想:「我可以!」但事情沒成功,就算是成功了,實在是個苦惱境界,沒有想象的那么好。所以我們佛教徒真是太吉祥了!將來決定是成功的。為什么呢?因為知道一切法是因緣生,現(xiàn)在把因緣準(zhǔn)備好了,以后都是大自在、如意的境界。
這一段文說「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就是得無生法忍而又修學(xué)六波羅蜜,莊嚴(yán)凈土的菩薩,積集了無量福德智慧的資糧,然后招感成法性身的境界。當(dāng)然,初得無生法忍,還沒能得到這樣的身體,據(jù)《華嚴(yán)經(jīng).十地品》說:第八地菩薩棄舍有漏的肉身,就得到法身的境界了;他若來到人間度眾生,就是化生;得到法身以后,能化現(xiàn)出一切的身體在這世界上度眾生,那是個大自在的境界!
若是只得初地、二地、三地的菩薩,雖然不能和八地菩薩相比,也比我們凡夫好得多;因為他栽培了很多善根,身體要比我們健康、莊嚴(yán),是自在的境界。但是他還會有一些不如意,因為三界內(nèi)的愛煩惱、見煩惱沒有完全清除,就會有作用,所以不能完全沒過失。要不斷地用功,達(dá)到第八地菩薩以后,從空出假,廣度眾生,那才是特別如意的事情。
「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說是這個身大不大?像須彌山那樣高大的身,莊嚴(yán)不莊嚴(yán)?「須菩提言:甚大,世尊」:回答說這個人的身體,太廣大了!负我怨剩糠鹫f非身,是名大身」:這位大菩薩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雖然有那么如意自在的身體,在他的心里還是:空空如也!也觀察這身體是寂滅相、無有少法可得,不生高慢心,還是住于畢竟空寂舍,無所執(zhí)著的。這就是金剛般若的作用!
這三段文是引菩薩的境界來證明,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法門有這么大的功德:可以成就菩薩道──菩薩的無生法忍、菩薩的莊嚴(yán)凈土、菩薩的法性身。
辛二、舉恒沙界七寶布施格量四句二 壬一、明財施福多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shù),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shù),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前邊一段說到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為什么用這么多的七寶布施,不如受持《金剛經(jīng)》四句偈的功德大呢?因為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可以成佛,可以得聲聞的四果、也可以得菩薩道,所以功德非常的廣大,F(xiàn)在是第二段,以恒河沙恒河沙數(shù)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學(xué)習(xí)般若經(jīng)無相法門的功德殊勝。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shù),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像恒河里邊有很多沙,若一沙等于一恒河,這么多恒河沙數(shù)的恒河,里面的沙,是不是多呢?「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shù),何況其沙」:太多了,光是恒河沙數(shù)的恒河就已經(jīng)很多了,何況這么多恒河沙數(shù)的恒河里面的沙呢,是更多了!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這底下佛又招呼須菩提,現(xiàn)在告訴你是真實不虛的,你要相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若有人以充滿了那么多的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得福多不多呢?這比前邊只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更多了!疙毱刑嵫裕荷醵啵雷稹梗禾嗔。
壬二、明法施格量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這底下佛告須菩提,若是佛教徒能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不要說全部,乃至能夠用功學(xué)習(xí)四句偈等;自己正憶念,還能為他人宣說此般若經(jīng)的大意。「而此福德勝前福德」:所得到的福德勝過前面布施恒河沙數(shù)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功德。
這里也可以作另一個說法: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做醫(yī)生、工程師、會計師、律師,或是做總統(tǒng)也好、做大資本家也好,所賺的錢能有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這么多嗎?我看沒有這么多!但是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所得的功德比這個還要多。這表示什么呢?就是不管學(xué)習(xí)世間的什么知識,得到的利益,不如學(xué)習(xí)《金剛經(jīng)》四句偈的功德大!所以出家人,已經(jīng)出了家,反倒到社會學(xué)校讀書,我認(rèn)為是不應(yīng)該這樣子的!這是贊嘆學(xué)習(xí)般若經(jīng)的功德,特別的殊勝,比前面更多了。
庚二、稱嘆般若在處處貴在人人尊
復(fù)次,須菩提!隨說是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當(dāng)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yīng)供養(yǎng)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dāng)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jīng)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底下說明:學(xué)習(xí)般若經(jīng)的功德這么大,我們應(yīng)該用怎么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這件事呢?
「復(fù)次」:就是在這件事上,又有一個道理。佛又招呼「須菩提!」「隨說是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當(dāng)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yīng)供養(yǎng)」:隨在什么地方宣揚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或者全部、或者半部乃至四句偈等的這個地點,是很尊貴的,在處處貴,講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地方,就是有功德了;當(dāng)知一切世間的天、人、和信佛的阿修羅都應(yīng)該恭敬供養(yǎng)。「如佛塔廟」:對這個地方的恭敬供養(yǎng),應(yīng)該就像恭敬供養(yǎng)有佛舍利、尊像的塔廟那樣。
阿修羅,中國話翻為非天。非天,表示有天人的福而沒有天人的德行。天人的相貌非常的莊嚴(yán),阿修羅的男人丑陋,女人非常的莊嚴(yán),比天女還要美,但是天女沒有嫉妒心,阿修羅女有嫉妒心。阿修羅里也有些信佛的,也有不信佛的;這里所說的是指信佛的阿修羅。
說說阿修羅和諸天的事情:阿修羅原來住在須彌山上,劫初時,色界第二禪光音天的人死了,來到須彌山頂上──就是欲界的三十三天,這些天人就對著阿修羅說:「此非我類!」阿修羅一看到天來了,就向下退,一直退到大海去,須彌山就被諸天占領(lǐng)了;此后,天和阿修羅彼此心里就是不舒服。釋提桓因?qū)Π⑿蘖_說:「我們和平,不要戰(zhàn)爭!」阿修羅最初住在須彌山,天來了,把阿修羅驅(qū)逐了;然后說:「我們和平、不要戰(zhàn)爭!」我感覺這件事很滑稽。這樣子講,你說阿修羅心情怎么樣?心情當(dāng)然不歡喜!這是對諸天第一個不高興。
第二個不高興呢?阿修羅王的女兒(舍脂),比天女還美,于是釋提桓因就到阿修羅宮把這女人搶來了,當(dāng)他的第一夫人。那時候,釋迦牟尼佛沒有出世,釋提桓因有時也從天上到人間來,親近深山里得四禪八定的這些仙人,聽他們講講道理。阿修羅女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疑惑他和別的女人有關(guān)系,阿修羅女就問釋提桓因:「你到什么地方去了?」釋提桓因就說:「到人間去拜見仙人。」阿修羅女疑惑心很大,不相信這件事。
這回,釋提桓因又要到人間來,他坐的車是能在天空里飛的,阿修羅女用隱身術(shù)預(yù)先坐在車?yán)。釋提桓因在仙人住處不遠(yuǎn)的地方下車,看見阿修羅女也來了,心里不高興就拿蓮花的梗打她,說:「你知道啊!仙人不歡喜看見女人,你不應(yīng)該來的!」而阿修羅女「以軟語謝帝釋」,就是以柔軟的語言向帝釋道歉。在不遠(yuǎn)處的這些仙人,聽見她發(fā)出來的聲音,身體就不正常了!洞笾嵌日摗飞险f:人間欲心重的人,若看見天女,要發(fā)狂而死的。就是有這種境界,F(xiàn)在這些得四禪八定的仙人,聽見阿修羅女的聲音,就是有點發(fā)狂。〈┑囊路、戴的帽子都不整齊了。
因此舍脂夫人常回去向阿修羅王告狀,說帝釋欺負(fù)她,阿修羅王因此常要與諸天作戰(zhàn),常有些沖突。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前面是指乃至四句偈,這里說何況有人能講解、受持全部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呢!這個人的功德有幾大呢?又應(yīng)該怎么樣恭敬呢?這表示金剛般若法門所在處是尊貴的,若在人的心里受持,這個人也是尊貴的。為什么這個人盡能受持讀誦,就那么樣的尊貴呢?「須菩提!當(dāng)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因為這個人成就了最殊勝的希有之法──能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文句,能正憶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義,就是栽培圣道的功德、栽培成佛的善根了!
說「我想要見佛!」憑什么見佛?如果不栽培圣道的功德,而只做世間有漏的善法功德,這不是見佛的因緣。若能依據(jù)、隨順金剛般若法門這樣學(xué)習(xí),將來一定能見到佛!因為佛看你心里有圣道的善根,就會來度化你得圣道的!所以,今生若能得無生法忍,也就能見佛。我們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法門的四念處,怎么知道得無生法忍了?就是佛會在你得無生法忍時,來慶慰祝賀你!若是還沒得無生法忍,但是栽培了善根,佛菩薩會待因緣到時,現(xiàn)身同你見面,來教導(dǎo)你,使令那個善根成熟、得解脫!
「若是經(jīng)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這是總結(jié)前面這一段。若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和尊重弟子。佛所以那么尊貴,就是他能用這樣的法門來教化我們。若這地方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這就是一種法門,我們向它學(xué)習(xí),等于是有佛了!若尊重弟子的「若」當(dāng)作「及」字講──及有尊重弟子!缸鹬氐茏印梗罕硎具@個弟子是已經(jīng)得成圣道的圣僧了!「尊重」就是得無生法忍、見無為法的人,他是尊重的!世間上一切虛妄的境界不能動搖他。得無生法忍的「忍」字,就是安住不動、尊重的意思。我們沒得無生法忍的人,心里輕浮,不能安住不動。尤其是欲界的人,常是向外攀緣,總感覺有什么好機會不要錯過了。而得無為法的圣人,沒有這回事,他觀察一切法都是虛妄的──「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就是見到佛了!得無生法忍的人,心里都是寂滅相,心不動。
《金剛經(jīng)》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和已經(jīng)得圣道的弟子──也就是有大阿羅漢、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在這里;所以看見《金剛經(jīng)》,那就是見到佛、見到圣人了。這是贊嘆《金剛經(jīng)》的尊貴,應(yīng)該值得特別尊重學(xué)習(xí)的!
前輯.正釋經(jīng)文.十四
己二、辨于經(jīng)名二 庚一、須菩提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dāng)何名此經(jīng)?我等云何奉持?」
前文有兩番贊嘆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法門的功德殊勝:第一番是充滿了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受持讀誦此經(jīng)四句偈的功德殊勝;第二番是恒河沙恒河沙數(shù)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學(xué)習(xí)般若經(jīng)無相法門的功德殊勝。由于這兩番的贊嘆學(xué)習(xí)般若經(jīng)的殊勝,法會大眾愿意發(fā)心學(xué)習(xí)此經(jīng),所以有這一段問答。
庚二、佛答二 辛一、答經(jīng)名
佛告須菩提:「是經(jīng)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這是簡略的回答,這部經(jīng)的名稱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在釋經(jīng)題時,我們也曾經(jīng)解釋過!附饎偘闳簟梗航饎偸遣煌宿D(zhuǎn)的意思,成就了這樣的般若智慧以后,永久不會再失掉的;「波羅蜜」:表示這樣的智慧繼續(xù)地增長,達(dá)到極圓滿的程度,就是佛的無上菩提了;這就是般若波羅蜜。
前面有兩個問:一個是問名,一個是問奉持。問名回答了,下面回答奉持。
辛二、答奉持二 壬一、略答
以是名字,汝當(dāng)奉持!
想按照此經(jīng)的道理修行,應(yīng)該從這名字上思惟它的義,就這樣修行!這意思就是若能學(xué)習(xí)全部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知道此經(jīng)的精要之義,然后也就會明白這部經(jīng)的題目──金剛般若波羅蜜──它能融攝整部《金剛經(jīng)》的要義。依此要義,運用在身口意的活動上與金剛般若的道理相契合,這叫做奉持;就是這樣子學(xué)習(xí)!
這樣學(xué)習(xí),當(dāng)然應(yīng)該有定的基礎(chǔ),在修定之前還要持戒,因為學(xué)戒能遠(yuǎn)離很多的煩惱,修定容易成就;成就了奢摩他的止,在定心中學(xué)習(xí)般若的道理也容易成就。所以是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由慧得解脫。
如果不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只學(xué)習(xí)內(nèi)心寂靜住──對于世間上雜亂的境界,心里都無分別;不分別當(dāng)然也是清凈,但沒有般若的力量,還是不能夠得解脫。因為外道不相信佛法,也能成就四禪八定;雖然得了高深的禪定,對世間的欲也能棄舍,但終究有一天,四禪八定無常、失掉了,又回到欲界來,還會引起種種的煩惱、罪業(yè);仍然在流轉(zhuǎn)生死,不能得解脫。
佛法重視智慧,但必須要有戒、定的幫助,智慧才能發(fā)生作用,所以,還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第修行。大乘佛法的般若是包含了小乘佛法的般若──我空智慧在內(nèi)的,也就是包含小乘佛法的戒定慧,而又能超越它,就是有更殊勝的戒定慧。這是大乘佛法不同于小乘的地方。
「以是名字,汝當(dāng)奉持」:通達(dá)了整部經(jīng)的要義以后,就會知道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名字就包含了全部《金剛經(jīng)》的要義,也就知道怎么樣受持這一部經(jīng)。
壬二、詳答三 癸一、化法離言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前面是簡略的回答,下面詳細(xì)的說。共分為三段,我感覺印順老法師分科分得好!這一段是「化法離言」:就是我們用語言文字去了達(dá)覺悟什么是般若波羅蜜,但是真實證悟的般若波羅蜜,是離名言相,不是名言所能表達(dá)的。用語言文字表達(dá)的般若波羅蜜,離開名言的時候,般若波羅蜜就沒有了;而佛成就無上菩提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是離一切生滅相的。我們用語言文字思惟這個道理,是有生滅相,思惟時,就出現(xiàn)一個相似的境界,不思惟就什么都沒有了;譬如說心里有煩惱時,思惟般若波羅蜜義,煩惱就調(diào)伏了,雖然不是佛所證悟的,但是它有令內(nèi)心清凈的作用。當(dāng)然若達(dá)到佛的境界,那是更高深的境界。
這下面就告訴我們要明白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名字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第一個解釋,「佛說般若波羅蜜」:佛以大慈悲心,用語言文字為我們開示般若法門,表達(dá)佛的大智慧境界。而這樣的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不是佛無分別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用語言文字表達(dá)的般若波羅蜜,和佛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還有一大段距離。佛是依據(jù)他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為了遷就我們所能理解的程度,才安立種種名字來表達(dá)所證悟的境界;我們這樣學(xué)習(xí)語言文字的般若波羅蜜,還不是佛所證悟的。
怎么知道呢?我們現(xiàn)在的程度是按照《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文句學(xué)習(xí),去思惟文句所表達(dá)的意義;如依據(jù)「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些文句去思惟里面的道理;我們?nèi)綦x開這些文句還能知道無我相、無人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嗎?完全不知道了!所以,這不是佛所證悟的金剛般若波羅蜜。因此語言文字的般若波羅蜜和佛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還不是一致的;但是若不斷地這樣學(xué)習(xí),慢慢、慢慢地就能進(jìn)步到佛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
譬如標(biāo)月指:用手指著說:「那不是天邊月嗎!」手指不是月亮,但是我們順手指的方向,就能看到月亮。語言文字的佛法,不是佛所證悟的境界,但是若離開佛所說語言文字的般若波羅蜜,就沒有辦法學(xué)習(xí)、證悟圣人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了。也就是前面「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的意思,想到彼岸,要坐船才能到彼岸,但是彼岸不是船。前面說:佛利用我們所理解的語言文字說的般若波羅蜜,還不是佛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這表示什么呢?我們要學(xué)習(xí)語言文字的佛法,但不可以停留在這里,還要繼續(xù)的由戒增上定、定增上慧,而慧有聞慧、思慧、修慧,由修慧達(dá)到圣人的境界,通達(dá)諸法實相了,這時候就真實是看見月亮了!
「是名般若波羅蜜」:佛為我們宣說的般若波羅蜜,這是語言文字的般若波羅蜜。要知道這回事情!這樣的解釋,我感覺對今天的佛教徒合適,今天的佛教徒多數(shù)就是語言文字上學(xué)一學(xué),就算畢業(yè)了,「修」這件事就不管了,F(xiàn)在佛說那不是真實的般若波羅蜜,只是假名字叫做般若波羅蜜。
第二個解釋,「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和前面「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相合。佛說的般若波羅蜜就是佛所證悟的般若波羅蜜,這般若波羅蜜都是緣起的;佛經(jīng)過三大阿僧祇劫成就了金剛般若波羅蜜,是緣起的,所以也就是自性空,自性空中般若波羅蜜不可得!「是名般若波羅蜜」:我們現(xiàn)在學(xué)習(xí)的是假名字的般若波羅蜜。這二種解釋都很好。
講一個小小的故事。我八九年到天臺山,在流通處請了一本《濟(jì)公傳》來讀,上面還有印光老法師的序,序上說:這一本是真實的《濟(jì)公傳》。那意思是可能還有一本是假的。濟(jì)公臨壽終時,說出幾句很有意思的話:「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倒西壁;于今收拾歸去,依然水連天碧!箓魃险f:濟(jì)公是天臺山五百羅漢之一,來到人間也就是游戲神通的境界。在《濟(jì)公傳》上看,他的文學(xué)是很好的!這幾句話,就是阿羅漢的文章了。
「六十年來狼籍」:他從生到壽命終了,共活了六十歲。他在家時是個讀書人,出家以后,逐漸地逐漸地在佛教里面不守規(guī)矩,就是常常的飲酒、有些不威儀,很多雜亂的境界。狼籍就是雜亂,譬如一堆草本來很整齊,若狼在那里臥,就把草弄得很亂。他自己說我這六十年在佛法里不威儀,有很多雜亂的事情。
「東壁打倒西壁」:東墻把西墻打倒了。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這些不威儀、違犯戒律的事,都是無分別的境界;所以你們不要誤會。我們凡夫是因為貪心、瞋心,或者愚癡心的原因犯戒,都是有分別而做種種錯誤的事情。但是,濟(jì)公做這些事情,心是無分別的,因為阿羅漢沒有三毒煩惱了,是不執(zhí)著的清凈心做這種事情;所以,不能夠以凡夫的境界來看的。
「于今收拾歸去」:我從圣人的世界來到凡夫世界,現(xiàn)在要回到圣人世界了!敢廊凰B天碧」:現(xiàn)在要走了,再看一看,我的心也依然還是清凈的;我原來心里是清凈的,現(xiàn)在依然清凈,并沒受到世間上這些有為境界的污染。這就是他心里面有金剛般若,所以一切時、一切處,心都是清凈的;在清凈的境界是清凈,在雜染的境界還是清凈,他心里清凈的境界,不受世間有為有漏境界的影響。
從這件事看:圣人也會表現(xiàn)出雜染的行為,我們看上去不清凈,但是圣人的心里還是清凈的,他是用清凈心做的,所以沒有過失;若是凡夫因為心里不清凈,做這件事就有罪了;這就是有點差別。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前面是說,在佛說的無量無邊的佛法中,單指佛所證悟的金剛般若是離名言相。這下面,包括無量無邊的佛法,只要用語言文字所宣說的,都是離名言相。
「于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佛為我們說法,在佛的心里認(rèn)為有法可以為我們宣說嗎?本經(jīng)后面還有一段文也是說這個意思。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如來無所說」:佛沒有所說;沒有能說,也沒有所說。這句話的確是不容易解釋,佛是說了,怎么能說沒有說呢?但是對于想要用功修行的佛教徒來說,這句話很重要!
在《顯揚圣教論》、《攝大乘論》都有:「名事互為客,其性應(yīng)尋思;于二亦當(dāng)推,唯量及唯假。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三,彼無故此無,是即入三性!宫F(xiàn)在只解釋「名事互為客,其性應(yīng)尋思」。
「名事互為客」:名是事的客,事是主,名是客;事是名的客,名是主,事是客。譬如發(fā)生一件事,記者就寫了一篇文字表達(dá)這事;當(dāng)我們在報紙上看見時,就是憑借記者的這一段文思惟那件事。記者是因為那件事而寫出這篇文,我們是因為這篇文而思惟那件事,如果沒有這篇文,我們心里沒有這件事。這里就有互相為客的意思?褪鞘裁茨兀渴羌俚、是虛妄的,本身是空無所有的意思。
譬如我說:「這個屋子里有一條龍!」你因為我這句話,而思惟這屋子有條龍;而那條龍是因為這句話才想出來,所以那條龍本身是空無所有的。因為有一條龍,然后就說出「這個屋子里有一條龍」的這句話,那么若沒有那條龍,這句話是沒有的,所以這句話本身也是假的、也是空的。那件事本來沒有,因為心里想才有;所謂有只是心里想而已,事情本身是沒有的。我心想:這里有條龍。而實在沒有龍。所以在兩方面來說,名也是假的、空的,事也是空的。
現(xiàn)在佛為我們說出一切法種種的道理,有能詮的名言,有所詮的義理,名言、義理也是互為客。佛因為那個道理安立種種的名言來表達(dá),我們憑借佛說的話去思惟那件事和道理;也是一樣,不思惟的時候,它就沒有了,所以那件事本身是空無所有的。如果本身是真實有的,思惟也好,不思惟也好,它本身就是有的。要因思惟而有,那個有就是假的、就是空的。因為那件事而假立名字,若沒有那件事,這名字本身是沒有的。
佛說的法是這樣,我們?nèi)粘I畹囊磺惺虑橐捕际沁@樣子;名字是假的,所表達(dá)的義也是假的,假也就是空。靜坐的時候,加以思惟,就知道它是互為客,是空、是虛假的。若可以應(yīng)用到一切事情上,心里就能不動,不會再引起種種的煩惱了。
而這件事可以分兩方面說:一、別人對你說:「某某說你的壞話,怎么怎么樣來破壞你的名譽。」你聽了這句話,就想「名事互為客」,是假的、是空的!二、如果某甲是你的好朋友,不是說謊話,他說:「某乙在破壞你,說你壞話!刮覀兤匠UJ(rèn)為這應(yīng)該不是破壞了,不是說離間語,而是真實說你壞話。但是從這道理來說:就是那人真實說了壞話,經(jīng)過某甲傳給你,還是可以想「名事互為客」。是凡用語言文字所表達(dá)的,都是假的,因為還要憑借語言文字的思惟,才知道有這么一件事,不然的話,你心里沒有這件事;所以那件事在你心里來說,是空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因語言文字而引起煩惱是很多很多的,若是能夠這樣觀察,能使令心里清凈,能斷除一切煩惱。
「如來無所說」:佛用種種的語言表達(dá)佛法種種的道理,都是方便安立的,沒有那回事。但是,方便安立也有作用,若能這樣學(xué)習(xí),慢慢就能斷煩惱、見真理,能轉(zhuǎn)凡成圣,所以佛這么說。我們?nèi)羰怯眠@道理觀察,的確是有作用的;但是不要執(zhí)著那句話是真實的,要悟入都是虛妄的──佛以語言文字表達(dá)一切法,有能表達(dá)、所表達(dá),都是空無所有的。這是一個道理。
第二個道理:一切法都是自性空,自性空里,語言文字是不可得的,所以也是無所說。這樣子,也一樣能夠息滅我們的虛妄分別、斷除一切煩惱,使令心里平安,無分別,達(dá)到圣人的境界。
我們?nèi)魶]有學(xué)習(xí)佛法,心就是這樣子──隨著人家怎么說,心就動了,或者生歡喜心、或者生憤怒。若在佛法上說:生憤怒是瞋煩惱,生歡喜心是貪煩惱;總而言之,不能遠(yuǎn)離煩惱。若是作如是觀──「名事互為客,其性應(yīng)尋思」,深入的思惟觀察那個境界,就會明白一切都是假的、虛妄的,是畢竟空!當(dāng)然加上奢摩他的力量思惟,這樣思惟就是智慧了,就會發(fā)生作用,面對境界時心就不動──別人怎么樣破壞,心里沒有事情,怎么樣贊嘆,心里也沒有事。
前面說金剛般若,觀一切法空,這是一個法門。「如來無所說」,能詮所詮都是客,都是空無所有的,這又是一個法門。這兩個法門都表示真理是離名言相的。「化法離言」,佛用離言的法門來開示我們,若這樣深入的思惟觀察,就從佛法中得大利益了。
前輯.正釋經(jīng)文.十五
癸二、化處非實
「須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下面第二段「化處非實」,是指佛說法教化眾生的地點,也是假的。前面「以是名字,汝當(dāng)奉持」,是說明常能用金剛般若照見一切法是離一切相,令心無分別,能通達(dá)如來說法是無所說,這就是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這就叫做奉持。
通常我們觀察「三千大千世界」的時候,會認(rèn)為是由微細(xì)的物質(zhì)組成的;看大地實在就是土嘛,土很微細(xì)的、很微細(xì)的,科學(xué)又說出很多的名字!杆形m,是為多不」:那么所有的微塵多不多呢?「須菩提言:甚多,世尊」:太多了!疙毱刑幔≈T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若在佛的大智慧來看,那個微塵就是沒有微塵,是名微塵。
大地,實在來說,是眾生業(yè)力所變現(xiàn)的。有人曾問我:「世界是怎么開始的?如果承認(rèn)世界是上帝造的,就是從上帝那里開始的;佛教不承認(rèn)上帝,那這世界怎么開始的呢?」我說:「就從自心的虛妄分別開始的!」心這樣分別,就造成種子,以后發(fā)生的事,就從種子生現(xiàn)行,就是這樣來的。
譬如說靜坐時,這一支香坐得不好,不是散亂就是昏沈;然后有支香坐得不錯,心里明靜而住,或者是修般若的無相觀很相應(yīng);再下一支香,又不行了,心里還是妄想、昏沈。這樣子,前一支香坐得很好,是白坐了嗎?沒有!因為前一支香明靜的力量,在心里熏習(xí)了多少力量;雖然下支香很散亂,沒有關(guān)系;等到又有一支香坐的很好,就是前面那個力量重現(xiàn)出來,又加強了多少,就是這樣展轉(zhuǎn)地,漸漸地增多。
再譬如打禪七時,能夠第四天有一支香坐的不錯,第五天就有兩支香坐的不錯;第六天、第七天可能更多,也可能減少。這樣,有時候低、有時候高,有時候少、有時候多,逐漸逐漸地,終究有一天,所有的香都能坐的很好。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逐漸地熏習(xí),才能成就。所以這樣說,阿賴耶識是很重要了!熏習(xí)的成績在阿賴耶識保存著,再有一次熏習(xí)得很好,就增加了原來的力量,假設(shè)原來熏習(xí)的力量有十度,第二次再熏習(xí)就變成十五度,這樣逐漸逐漸地增加,最后就成功了。所以禪定從哪里來的?就是這么來的。
至于說貪煩惱從什么地方來?也是這樣子。頭一次的貪心,熏成了種子;有因緣又起貪心、有因緣又起貪心,不斷地這樣熏習(xí),貪心的力量就大起來了。發(fā)脾氣也一樣,憤怒一次,就在阿賴耶識熏習(xí)成力量,再憤怒,力量就加強一點、再憤怒力量又加強了。有人瞋心大;有人瞋心不是很大;也有人貪心很大,瞋心不大;有的瞋心很大,貪心不大;有的人貪心大,瞋心也大,智慧很;有的人貪心大,瞋心大,智慧也很大;完全不一樣的,怎么回事呢?都是由自己不斷熏習(xí)來的,因為熏習(xí)的不同,所表現(xiàn)的相貌就不一樣!
若前生是色界天的人,死了以后,又回到欲界,雖然不是佛教徒、也沒有去修行,但沒有男女欲的問題,煩惱也是輕微的,為什么呢?就是前生剩余的禪定力量帶到今生來。他若是遇見修學(xué)禪定的因緣,因為有剩余的力量,他繼續(xù)用功,容易有成就。若前生是從欲界天來到人間,欲心就特別重;若從三惡道來,貪、瞋都很厲害的。
所以,為什么有人也不見得信佛,但就好像有修行似的?其實他并沒有修行,而是與前生有關(guān)系;也就是熏習(xí)來的,都是從心的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心識的活動是長遠(yuǎn)以來熏習(xí),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所居住的世界也是內(nèi)心創(chuàng)造的,地獄那些苦惱的境界,從哪里來的?從什么地方開始的?就從自己的業(yè)力變現(xiàn)、從心開始的!天堂的境界、人間的世界也是從心開始的!都是因緣有、自性空。
所以「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微塵的本質(zhì)沒有真實性,是畢竟空,只是假名為微塵而已。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前面是依微塵說,現(xiàn)在是統(tǒng)合起來成為一個世界而言。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眾因緣和合而有,從業(yè)力變現(xiàn)出來的世界,本身實在是空無所有、沒有自性,有這么一個現(xiàn)象,就假名為世界。
這樣說,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修行的時候,看見外邊種種的境界,也要觀察都是畢竟空寂、假名安立、沒有真實性!
癸三、化主無相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這是第三段「化主無相」:所說的法是離名言相,說法者就是佛,佛才能宣說這樣的佛法,而佛也是不可得的。
佛問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可以以三十二相來見佛嗎?可以說有三十二相就是佛嗎?
須菩提說:「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修六波羅蜜,才能成就三十二相的莊嚴(yán),所以三十二相是因緣有的,因緣有就是畢竟空,畢竟空中三十二相不可得,但是三十二相還是宛然而有。
觀佛是這樣,觀察自己也是因緣有、自性空;自性空里,人不可得,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能常這樣觀,與空相應(yīng)的時候,就是「般若」;但不見得是金剛般若,因為若是懈怠就退了,又觀不上來;若是精進(jìn)就會好一點,等得圣道以后,不轉(zhuǎn),就可以名之為「金剛般若」,但還不圓滿,不能說波羅蜜;到佛的境界才能稱之為「波羅蜜」。
這里說化法離言、化處非實、化主無相三段,也就是告訴我們應(yīng)如是奉持金剛般若波羅蜜法門。
戊二、舉內(nèi)施格量二 己一、舍恒沙身命二 庚一、正明格二 辛一、正明舍恒沙身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前邊兩大段,第一段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第二段以恒河沙的恒河沙世界七寶布施;這二種都屬于財布施,就是屬于外布施,F(xiàn)在再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身命布施屬于內(nèi)布施。以七寶外財布施和身命布施對比,以七寶外財布施雖也不容易,身命布施是更不容易,但是還不如受持《金剛經(jīng)》四句偈的功德大!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身命只是一世,布施就沒有了,死了以后,第二生又有身命,又能布施,這樣子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這當(dāng)然不是平常人能做得到的,不但要相信佛法,還要有多少修行的人才能辦到。世間人為國家犧牲,也算是身命布施,F(xiàn)在是說佛教徒,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辛二、正格
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若有人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乃至只是最少的四句偈,能自己修學(xué),而又能為他人宣說,所得到的福德甚多!甚多!就是超過身命布施的功德。
這是贊嘆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法門的殊勝。為什么學(xué)習(xí)般若經(jīng)功德這么大呢?這底下解釋。
庚二、領(lǐng)解勸行二 辛一、領(lǐng)解述成二 壬一、領(lǐng)解四 癸一、自領(lǐng)解
爾時,須菩提聞?wù)f是經(jīng),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jīng)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jīng)!
領(lǐng)解這一科,分四段,第一段是須菩提自己領(lǐng)解。
「爾時,須菩提聞?wù)f是經(jīng),深解義趣」:這時候,須菩提聽聞這部經(jīng),深刻地明白它的道理。義就是趣,趣就是義;指能夠深刻地明白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道理;蛘哒f,義是義,趣是趣。譬如:前面的文第一段「般若體門」的道理說到無我義,為什么說無我義呢?它的目的義趣是:開示行者這樣修行的。第二段「信受門」說無我義,是證信:證明無我義可信。這樣子,趣就不同了。這一段和下一段說的道理,表面上是一樣,義趣不同。所以,義、趣可以當(dāng)同一個意思講,也可以分開說。
我們對于《金剛經(jīng)》,或者《大品般若經(jīng)》、《法華經(jīng)》,表面上的義比較容易明白,若說到趣,就不是容易的了。其實那幾個字誰都認(rèn)識,那幾句話誰也可以講;但是前一段文和這一段文對比,里邊的差別,就不容易明白。
「涕淚悲泣」:須菩提心里很悲痛,流淚了。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感覺這樣甚深的佛法,很難得聽到,無始劫來流轉(zhuǎn)生死受很多的苦,就是因為沒聽過這樣的佛法,所以悲泣了。悲,同時也應(yīng)該有歡喜,以前沒有聽聞,現(xiàn)在聽聞了,生大歡喜,所以應(yīng)該是悲喜交集。
「而白佛言」:這以下是須菩提尊者自己的領(lǐng)解!赶S惺雷!佛說如是甚深經(jīng)典」:先贊嘆佛,佛是很少有的!無量劫才有一位佛出現(xiàn)世間,所以稱佛為希有世尊!佛為我們說金剛般若的無相法門,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甚深經(jīng)典。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我從聽佛說《阿含經(jīng)》以來,由無常為門,通達(dá)無我義,悟入諸法畢竟空涅槃寂滅的道理,證得阿羅漢的慧眼,能夠照見色受想行識是無我的、是無常的!肝丛寐勅缡侵(jīng)」:從來沒聽佛說過這部經(jīng),這一回佛為我們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也是很希有的!
前輯.正釋經(jīng)文.十六
癸二、他領(lǐng)解
世尊!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信心清凈,即生實相,當(dāng)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第二段是他領(lǐng)解。
「世尊!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信心清凈,即生實相」:前面一段是須菩提尊者說他自己聽聞了般若經(jīng)生歡喜心;這里是假設(shè)另外有人對般若經(jīng)的信心能夠清凈,即生實相。可見這不是一般的信心,而是與般若相應(yīng)的信心。
譬如我們閱讀佛教的經(jīng)論,懂得多少佛法的道理以后,心生歡喜:「!佛法是真理!」有點信心了,這是由閱讀文字的佛法而生起的信心。若是依據(jù)經(jīng)論修行,在身心上起了清凈的變化,得到感應(yīng):「。∵@真實不虛!」又有了信心,這是由修行來的信心;這比前面的信心又高升了。
例如:南傳佛教學(xué)者來到我們這里,說一些對大乘佛法不恭敬的話,我們對大乘佛法的信心可能就動搖了。有些學(xué)習(xí)大乘佛法的喇嘛,同樣會受到這句話的干擾;但因為他常常閉關(guān),或者三年三個月三天,或者是閉關(guān)過多少次,也修無我觀、法空觀等這些甚深的三昧;當(dāng)他聽聞南傳佛教學(xué)者說這些話,心里不動,因為他是從修行中證實大乘佛法真實不虛!若是我們能夠修行而且成就圣道,那就更堅固,能達(dá)到不壞信的程度。《大品般若經(jīng)》中說到:這樣甚深的法門誰能相信呢?得正見的人乃至到漏盡的阿羅漢、得阿毘跋致的菩薩,都能相信。我們從這句話,應(yīng)該注意:如果是凡夫僧對于大乘佛法有所毀謗,不要動搖。
我有一次到新加坡,有意的要同南傳佛教的比丘談?wù)勗。有人接我去見一位錫蘭比丘,我問:「你對大乘佛法的信心怎么樣呢?」他說:「我七歲就出家了,在佛學(xué)院里讀書,老師告訴我,佛法只有這么多,另外都不是佛法。」我問:「你知道有一位羅侯羅法師?」他說:「我知道!他是我的老師。」我說:「在他作的《佛陀的啟示》這本書上,有引大乘佛法來證明他所說的話,這表示他對大乘佛法有信心,如果完全沒信心,為什么他的著作里要引大乘經(jīng)論來證明呢?」他說:「是的!我那個老師對于大乘佛法有歡喜心,他對我們說:大乘佛法有可以學(xué)習(xí)的地方。」從這件事看出:有的南傳佛教學(xué)者,對于北傳佛教有些不合道理的話,我們不要為他動搖;因為他們也有學(xué)者還是贊嘆大乘佛教。
「信心清凈」:信心的建立有:因?qū)W習(xí)語言文字佛法而有信心,因修行而有信心,因證悟佛法而有信心。這里是指因證悟而有的信心,就是深刻了;得圣道以后,因為有無漏的般若智慧,斷掉了煩惱,所以心里清凈,由這樣的清凈心,再反回來看佛所說的道理,相信佛法是真實不虛的!
通常有一種誤會而說:「心本來是清凈的!惯@句話說得有點問題!經(jīng)論上所說:「本性清凈」,是指一切法畢竟空,一切法本性空,名為清凈;心也是緣起的,是本性空,這叫做清凈。龍樹菩薩說:空亦名為清凈;為什么空叫做清凈呢?因為覺悟一切法空的時候,能斷煩惱,所以心清凈。從這里看出來:要加上般若的智慧,心才清凈;如果沒有般若的智慧,不能斷煩惱,表面上看心不動,就說「我心里面是清凈的!惯@句話靠不!因為所有的煩惱種子都還潛藏著,心是不能清凈的。
「即生實相」:因為成就了般若智慧,破除無量無邊虛妄分別的染污,諸法的真理就顯現(xiàn)出來了。若是我們沒有達(dá)到這境界的時候,諸法的真實相不現(xiàn)前,也就是迷惑的境界。在諸法的真理本身來說,并沒有現(xiàn)前不現(xiàn)前的差別,但是在人的迷悟上是有差別了。
所謂實相現(xiàn)前,指心里無一切相;明白的說,一切法自性空就是諸法的真實相。真實相這地方,有不欺誑的意思。所有因緣生法,看起來好像是真實的,其實是虛妄的,所以里面都有欺誑性;而一切法自性空這地方,永久地是這樣子,它不變異,沒有欺誑性。所以得入圣道的人,永久不退轉(zhuǎn);若沒得圣道,在因緣法上來來往往的境界,都是靠不住的,所以不名之為實相。
「當(dāng)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應(yīng)該知道這個人信心清凈,即生實相,是圣人的境界,所以成就了最殊勝的功德。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觀察一切法畢竟空、是離一切相的;但是若一取著這畢竟空,就變成一種概念、變成法塵分別影相,那就不是實相了。「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若能離一切相,成就無分別的智慧,這時所見的真理,才叫做實相。
癸三、明自領(lǐng)解為易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jīng)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第三段是須菩提說他自己領(lǐng)解般若的無相法門,不感覺難,比較容易。
「我今得聞如是經(jīng)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我聽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能信解諸法無相的道理,也能這樣子修行,心里與諸法無相的道理相應(yīng),而不會再失掉,這件事不難。因為須菩提尊者,宿世在佛法里栽培了很多善根,已經(jīng)達(dá)到阿羅漢的境界,所以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是很容易的。
癸四、明他領(lǐng)解為難三 子一、正明
若當(dāng)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jīng),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第四段是說其它的人若能通達(dá)般若的無相義,是不容易的。
假設(shè)「當(dāng)來世后五百歲」就是像法開始的那時候,眾生得聞是經(jīng),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那就不容易,就難得了。
因為正法住世時,得圣道的人多,不得圣道的人少;像法出現(xiàn)的時候,得圣道的人少,不得圣道的特別多,相信《般若經(jīng)》的人少了,而這個人他能夠得聞是經(jīng),并「信解受持」,前面須菩提尊者的信解受持,是阿羅漢的境界;現(xiàn)在也說信解受持,應(yīng)該說對《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學(xué)習(xí),能達(dá)到圣境時,也叫做信解受持。
佛在世時,相信《般若經(jīng)》比較容易;正法住世時,相信《般若經(jīng)》也容易,像法時代,就是難了,這就是眾生善根薄了。另外,佛法的思想混亂,不能統(tǒng)一,你說一樣、我說一樣,使令人多數(shù)執(zhí)著有我,而不能學(xué)習(xí)無我論,所以也就是有困難。
子二、釋信為難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這底下解釋原因,為什么相信《般若經(jīng)》難呢?
相信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人,如果說:有一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是我所相信的、我有智慧能相信《般若波羅蜜經(jīng)》。這樣,不能說這個人相信《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因為他還有我見、法見的執(zhí)著!复巳藷o我相」:這個人對于《般若波羅蜜經(jīng)》能深入無我的道理,能觀察──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者是誰?我不可得!
中國古代有個布袋和尚,常背著個布袋,在街上來來去去。有人問:「你是凡夫?是圣人?」他回答:「我不在此。 惯@句話說得非常好!若說「我不是圣人,我是凡夫!巩(dāng)然凡夫就是什么都是執(zhí)著的境界。他說:我也不在凡夫這里住,我也不在圣人那里住。是無住!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合乎般若波羅蜜的意思。凡夫,是虛妄的名字,是畢竟空;圣人,也是假名字,也是畢竟空。「我不在此住」:我也不可得,凡圣也不可得!那這個人就是圣人了。
「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有這個意思。相信般若法門者不可得!那最低限度這個人有我空的智慧。若說:「我能相信」,那么你還不是。
「所以者何」:為什么無我相呢?「我相即是非相」:根本沒有我!不是有一個「我」,把我消滅了,叫做無我相,根本是沒有我!凡夫因為沒有智慧,就錯誤虛妄的執(zhí)著有個我,而這樣的我是沒有的,所以叫做無我相!溉讼、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都是沒有我相的。
前輯.正釋經(jīng)文.十七
子三、重釋無相所以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為什么一定是無我呢?「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因為佛的大智慧觀一切法是無相──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所以無我相是真理,執(zhí)著有我是錯誤的。執(zhí)著有我,容易生驕慢心,生驕慢心就會有更多問題,所以不應(yīng)該執(zhí)著有我。
這里有一個問題:得阿羅漢的人,也成就空三昧、無愿三昧、無相三昧,心里也離一切相的,但不名為佛;釋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功德圓滿,才能名為佛。這是什么意思呢?因為對無相的道理,究竟圓滿的通達(dá)了,不是阿羅漢,是佛的境界。所以「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也有這樣的意味。
我再講一個故事。有個仙人住在山里,他讀書的時候,有只狐貍就在旁邊聽;這狐貍還是有點智慧的,牠聽仙人讀了一遍又一遍,等這一部書讀完的時候,這只狐貍就有所覺悟,心想:「我可以做獸中之王了!」?fàn)趺醋霁F中之王呢?
牠各處走,遇見了一只又瘦又軟弱的狐貍,牠對這狐貍說:「我要殺你!」瘦弱的狐貍說:「為什么要殺我呢?」說:「我是獸中之王,你不聽我話,我就殺你!」說:「我聽你話嘛!」「好!那我就不殺你!鼓敲淳透S牠了。
這時候,一共是兩只狐貍了,后來再遇見一只狐貍,牠也是說:「我要殺你!」「為什么要殺我?」「你若聽我話,我就不殺你!埂负茫∥衣犇愕。」就成了三只狐貍。就這樣子,有很多的狐貍跟隨著這個王。
后來遇見一只大象,狐貍多了,大象也是怕:「好!好!好!我稱你為王,我隨著你!顾杂纸捣艘恢淮笙,接著又降伏了很多的象;仗著象的力量,又降伏了獅子、老虎;很多很多的獸,都尊這只狐貍為王。牠真是做王了!
做了王以后,牠騎在大象的身上,帶著很多的獸,下命令把這個國家的首都圍繞起來。國王很快知道這件事,就派使者去問:「你們來這里干什么呀?為什么要圍住我們?」說是:「我是獸中之王,你們的國王是人中之王,我們要做親戚。我是獸中之王,不能以獸為妻,把國王的女兒給我做妻,我們就沒有事;如果不這樣子,我就滅你們的國家。」使臣把這話報告王,王心慌了,召集文武百官開緊急會議。
會議的時候,很多大臣說:「這么多的獸,也是很難辦的呀,王何必愛惜一個女兒呢?就送給牠嘛,我們和平解決,不要戰(zhàn)爭!怪挥幸晃挥兄腔鄣拇蟪颊f:「自古以來,沒聽說王女給一個狐貍做妻。沒有這種事情!」「我們不給牠可以嗎?」「可以!有辦法可以殺牠!埂赣惺裁崔k法呢?」
如此如此就可以了!這大臣說:「我們派一個使臣同牠談,約定時間,就開戰(zhàn);并對牠說:『我們的王女不能給你做妻子。你們要同我們打,我們要求先戰(zhàn),然后獅子再吼!欢覀兯械娜讼葴(zhǔn)備棉花,把耳朵都塞起來!狐貍王一定會認(rèn)為我們怕獅子吼,所以會先讓獅子吼;一吼,我們就戰(zhàn)勝了!」
這一天,把軍隊準(zhǔn)備好了,要同牠們做戰(zhàn)。狐貍果然是中計了,牠想:「人必是怕獅子吼,所以要求先戰(zhàn)后吼,F(xiàn)在我們先吼后戰(zhàn)!」于是乎牠下令獅子先吼。獅子一吼,這狐貍的心臟破為七分,就從大象身上掉下來,死了。這些獸看王死了,就做鳥獸散,都跑了。
這個故事是佛說的。佛說:這狐貍就是提婆達(dá)多的前身,他用欺詐的手段,暫時做了獸中之王;驕慢心一起來,一定要娶人王的女兒,所以牠失敗了。
我看《史記》上,韓信受胯下之辱;初開始他能忍受羞辱,慢慢就步步高升,做楚王、做淮陰侯、做齊王。后來有人密告說:「韓信要造反!?jié)h高祖有點怕韓信的,這時候,一聽說他要造反,心里也是驚哪!也召開了軍事會議,「怎么辦呢?」有將軍說:「我們打他!
這時候,陳平說:「誰敢率兵去打他?沒有一個將軍能打贏的!拐f:「那怎么辦呢?」「就說皇帝有事情到云夢這地方來(云夢,靠近韓信統(tǒng)治的地方),看他來不來?如果來了,預(yù)備幾個力士,一伸手就能把他抓住了,不需要將軍領(lǐng)兵作戰(zhàn)!」
我看這段文,感覺書生比拿刀的將軍厲害,不可以輕視的。果然這件事成功了,逮捕韓信以后,就把他所有的權(quán)力通通都撤銷,軟禁在長安。這時候韓信沒有力量了,但是他不能忍受這個境界,還要造反,因此就失敗了。韓信是有智慧的人,結(jié)果做出無智慧的事情。怎么回事情呢?他想造反,而訓(xùn)練他家里的三百個工人打仗;有一次,有個人犯了規(guī)矩,韓信就打他,而這個人跑出來告密,說他要造反。這回沒有冤枉他了。
這時候,漢高祖不在,呂后聽說韓信要造反的事實,怎么辦呢?大家出主意:請他來,就說:「皇上在外邊平反成功,大家慶賀,也請他來參加!古扇巳フ,韓信說:「我有病,不來!购髞砼稍紫嗍捄稳フ,說:「皇上在外面戰(zhàn)勝了,大家慶賀,請你來參加!埂肝揖癫缓,不要去!埂改愕揭幌拢突貋砺。」他相信蕭何的話,就來了;一到,就被抓住殺死了,還把他全家都?xì)⒌簟?/p>
韓信初開始能忍受羞辱,而步步高升;沒有權(quán)力的時候,反而想要造反,就失敗了。蓮池大師批評這件事:一是他智慧不夠,二是他殺人太多,應(yīng)該被人殺,所以失敗了。
我是小孩子出家,沒有受現(xiàn)代教育,但是我學(xué)習(xí)佛法,還歡喜讀中國歷史。我感覺:出家是對了!學(xué)習(xí)佛法是對了!可以解脫世間上的苦惱。世間上,沒有一件事能令人真實安樂自在。說「我歡喜發(fā)財!」真是發(fā)財了,你心不安:老是打這個主意,打那個主意的。說「我想得到權(quán)力,要做什么什么高官!」做了大官,而很多的問題也隨著來了;都只是在最高的權(quán)力者一念之間:可以升,就可以降!靠不住,隨時會變的,你心不安的。不如放下世間的事情,出家修行──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安樂自在,與世無爭,什么事情沒有,心情快樂。
壬二、佛述成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不驚、不怖、不畏,當(dāng)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前四段都是領(lǐng)解,這一段文是佛述成,須菩提尊者領(lǐng)解了以后,現(xiàn)在佛認(rèn)可他的說明。而這里只是認(rèn)可須菩提尊者領(lǐng)解的第四段,他人通達(dá)般若經(jīng)義不容易。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你說的對!是這樣的意思!溉魪(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不驚、不怖、不畏」:你是阿羅漢,聽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就能夠信受、受持、通達(dá),這是沒有疑問的。若另外有一個不是阿羅漢的人,聽聞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道理,能不驚、不怖、不畏,這還不容易。
驚怖畏這三字,驚也就是怖,怖也就是畏;但是也可以解釋成不同的含義。怎么叫做「驚」呢?就是這個人聽聞了《般若經(jīng)》所說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道理,心里深深的不高興,那就叫做驚。我們只是從字面上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經(jīng)》,可能不感覺什么,但是你若修止觀的時候,感覺就不同了。我們的習(xí)慣上:我有一個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的生命體,我能看見色聲香味觸法,這一切一切的事情。忽然間聽說一切都是空無所有的,連我都沒有了,你心里感覺怎么樣?若作如是觀的時候,你心里感覺怎么樣?這里說不信《般若經(jīng)》的人,就是不相信這件事!洞笾嵌日摗氛f:佛滅后五百年,有的佛教徒聽聞了畢竟空,如刀傷心──像用刀刺在心里那樣的痛;很深刻的不高興這件事,認(rèn)為一切法都空了,不能成立因果,這件事很危險,所以叫做驚。「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恐怖心相續(xù)下去,不能除滅!肝贰,指這個恐怖,決定是這樣,不能改變了。
現(xiàn)在這里說,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沒有驚怖畏;他通達(dá)一切法畢竟空,而一切法還是宛然而有。一切法如幻有不妨礙是畢竟空,畢竟空也不妨礙如幻有;這樣子因果還是能安立,但是還是不妨礙畢竟空;世俗諦和第一義諦是不相妨礙的,所以心里沒有驚怖畏。
「當(dāng)知是人甚為希有」:佛贊嘆這個人是太難得了,他能夠?qū)W習(xí)《般若波羅蜜經(jīng)》,學(xué)習(xí)得很完善而沒有過失,這種人很少。
「何以故」:這底下解釋這個原因。為什么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而能沒有驚怖畏,這個人希有呢?「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佛贊嘆般若法門在佛所說的一切法門里,是最殊勝、最高深的,所以不容易生起信心!阜堑谝徊_蜜,是名第一波羅蜜」:其余的法門不是第一波羅蜜,不是最殊勝的,在一切法門中,唯有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是最第一;所以對般若法門能夠相信無疑,而信受修學(xué),這個人非常的希有!
前輯.正釋經(jīng)文.十八
辛二、勸行二 壬一、忍辱離相勸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yīng)生瞋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yīng)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yīng)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yīng)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這以下,是勸行:勸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的人,不要停留在文字上,應(yīng)該實際修行般若法門。第一段是「忍辱離相勸」,勸我們這樣修行。前邊一開始,在六波羅蜜中,舉布施波羅蜜──「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在勸行這里,單獨說忍辱波羅蜜。因為忍辱波羅蜜不容易行,勸我們這樣學(xué)習(xí)。
「忍」,就是不管遇見如意、不如意的事情,心能夠安住不動;不因為如意而心里激動,生大歡喜,不因為不如意而心里憤怒,心里還是原來和平寧靜的境界,這就叫做忍。
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干獭梗簩τ谌伺c人之間的沖突、或蚊蟲的傷害,都能夠忍受,這叫做生忍!阜ㄈ獭梗菏菍ι眢w的老、病痛、或者寒熱這一切的事情,能安住不動,叫做法忍。如果有般若的智慧,觀察生忍、法忍都是畢竟空不可得,那稱為「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已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一般的生忍和法忍,還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現(xiàn)在說的「忍辱波羅蜜」,就是遇見一切順心、不順心的事情,都能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察忍不可得、是畢竟空寂,所以名為波羅蜜。
說到忍這件事,佛法是重視智慧的。當(dāng)你學(xué)習(xí)了佛法,按照佛法思想,在眾生的世界,弘揚佛法、廣度眾生時,遇見了種種的困難,還能用般若波羅蜜,在內(nèi)心里面化解一切的煩惱,而思想不受影響──就是原來那個廣大的、偉大的菩提心的愿力不變動,這才叫做忍。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如果忍辱的時候,沒有般若波羅蜜,那不叫做忍辱波羅蜜。
「何以故」:什么原因非忍辱波羅蜜呢?若沒有般若智慧在忍辱上發(fā)生作用的話,那個忍辱不叫做波羅蜜,什么理由呢?
這下面舉佛本生──就是過去世行菩薩道時的一件事作例,表明有忍辱波羅蜜的境界。佛又招呼「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譬如我過去世為歌利王用刀劍割截身體的事情。
歌利王,翻到中國話是惡生王,這個王很暴虐、不講道理。這是有一個因緣的:釋迦佛往昔是個忍辱仙人,在深山里面修行。歌利王帶著宮女,到深山里游玩,王疲勞了就在那里休息;這些宮女離開了王各處跑,看見忍辱仙人;忍辱仙人見這些女人來,就為她們說法。經(jīng)過一段時間,王醒過來,沒看見這些宮女,就拿著劍各處找。一看見這群女人,圍繞這個修行人,心里就憤怒,問仙人:「你在這干什么?」「我在這里修行忍辱!
國王問:「你有沒有得四禪八定?」「沒得!埂笡]得!而在這里看女人,這是不對的!你說你行忍辱,試一試你忍不忍辱?」王就把他的鼻子割掉了、把耳朵也割掉、又把兩只手、兩只足也砍掉,看這個仙人的臉色不變。當(dāng)然這是忍辱的境界,因為他心不動!
為什么能夠臉色不變呢?「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 壽者相」:因為那時候,忍辱仙人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這四句總而言之就是無我相,不執(zhí)著色受想行識里有我,也不執(zhí)著色受想行識是真實性。這也就是他能觀察:我不可得!色受想行識不可得!這樣觀察的結(jié)果,他的心不住于眼耳鼻舌身意、不住于色受想行識;所以王在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上,動刀劍割截時,仙人的心因不住于這里,能住于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不感覺到有這件事,所以心就能不動。當(dāng)然,他應(yīng)該是有禪定的功夫,再加上般若智慧,所以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像我們平常人,心不能在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受想行識住,不能安住在離一切相的地方;心一直地在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色聲香味觸法這里活動,而這地方是有「土匪」的。我們在眼前的這一切境界分別時,不是貪就是瞋,不是瞋就是貪,虛妄分別、種種戲論;若不如意,心就苦惱,如意,心就歡喜──心隨境轉(zhuǎn)!
現(xiàn)在這一位忍辱仙人的心,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能照見一切法不可得,心就在不可得那地方相應(yīng);歌利王是在色受想行識,在地水火風(fēng)這地方動刀,仙人心里因無住,所以能夠不憤怒。
《大智度論》上說:得無生法忍的八地菩薩,他的法身,凡夫是不能接觸的;他若來同我們見面,就是化身的境界。當(dāng)眾生用刀用劍殺害他的身體,就像割草、割泥似的,在他的心里,什么事沒有;也就是般若波羅蜜的境界,能這樣子!
當(dāng)然,這是要長時期的聞思修,有止有觀,觀一切法、觀色受想行識,無我無我所、畢竟空。奢摩他成功、加上毘缽舍那也成功了,那就是得無生法忍的菩薩,這時才能有這個境界,這就是般若的力量!
在這些苦惱的境界里,有般若波羅蜜的時候,苦即非苦,苦不可得!所以我們佛教徒,不管是在家居士、出家的法師,都應(yīng)該修學(xué)般若波羅蜜。說是:「我要不失本心!修行沒有用!构馐亲⒁獗拘模魶]有般若波羅蜜,割截身體的時候,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看不能。為什么不能?因為沒有般若的智慧;沒有般若智慧,就不能照見五蘊皆空;不能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生死凡夫;生死凡夫不要說用刀劍,蚊子咬都受不了。
《般若經(jīng)》這一段,是舉一個事實,勸我們要這樣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才辦得到的。
這底下說「何以故」,是提出問題,為什么那時候刀劍割截我的身體,而我心里不取著人我相,也不取著法我相,能離一切相?為什么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心離一切相,當(dāng)然這是指成功的人。我們靜坐的時候,心想要離相,而辦不到,就是有種種的虛妄分別現(xiàn)前的這個問題;當(dāng)然這是要長時期的訓(xùn)練,不是一下子會成功的。
「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yīng)生瞋恨」:我在過去做忍辱仙人的時候,歌利王用刀劍一節(jié)一節(jié)支解我的身體時,我若執(zhí)著色受想行識是我、眼耳鼻舌身意是我,應(yīng)生瞋恨。
所以這就看出來:修行,非要修無我觀不可!只是坐在那里修止,看自己這一念心明靜而住,沒有般若,是不能得解脫的。
對于執(zhí)著色受想行識是「我」這件事,一般不修行的人也是很模糊的。只有印度的外道,可能經(jīng)過學(xué)習(xí)理論,也可能得了禪定,在禪定里邊觀察色受想行識是我、我所。一般人,沒有學(xué)習(xí)這種言論,一天就在色聲香味觸上活動,只是在語言上這樣用──這是我。究竟什么是我?也沒太認(rèn)真觀察。若是經(jīng)過學(xué)習(xí),自己也用功,這時候思想會轉(zhuǎn)變。
舉個例子,譬如說:初開始靜坐,因為腿疼所以不會昏沈,等到腿不疼,心里就是妄想或昏沈。若這關(guān)過去了,腿也不疼,心也不妄想、不昏沈,止修得合適時,生理上會有變化。什么變化呢?不感覺到有身體了。而不感覺有身體的這個是誰?這個地方有事情的!那就是靈明的本心現(xiàn)出來了。若不用功修行,只是向外攀緣,哪里能感覺到有靈明的心呢?是承認(rèn)有心,但印象不那么清楚。
若靜坐達(dá)到這程度,不感覺到有身體、房子、座位;只有內(nèi)心的明了性,湛然常住。這時候,你自己問一句:誰是我?你想一想就知道:地水火風(fēng)不是我,因為地水火風(fēng)是由外在飲食所滋養(yǎng)的,有時候胖、有時候瘦。但是靈明的明了性,在那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個是誰?你可能說:「這就是我!」所以經(jīng)論上說執(zhí)著我,多數(shù)執(zhí)著「識」是我,「色受想行」是我所。
若不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又不學(xué)習(xí)《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大品般若經(jīng)》,也不學(xué)習(xí)《阿含經(jīng)》,你知道無我嗎?我看:你不知道!你可能因為修行了,「我見」更厲害,我見更厲害時,是沒有般若波羅蜜的?赡苓有些誤會:我靜坐的時候,身體沒有了,那不就是空嗎!
在天臺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上說:有人靜坐達(dá)到這個境界,就認(rèn)為自己得無生法忍了。為什么會有這種誤會呢?因為沒有學(xué)習(xí)佛法!實在這只是感覺──身體沒有,身體空了──而已,眼睛睜開,身體還是在,這不是「照見五蘊皆空」的空;那個空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不只是感覺。但是若不學(xué)習(xí)佛法,是不知道這件事的!所以,執(zhí)著有我這件事,不修行的人也無所謂,有我也沒有關(guān)系;但是修行的思想上有變化了,就不是像我們一般的這種想法。
現(xiàn)在說「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yīng)生瞋恨」,這表示若執(zhí)著「我」就有這個過失。不要說用刀殺害,若是用功修行,而被人貶斥:「你是裝模作樣,沒有修行!」這句話可能是誤會,也可能是有意考驗一下,看你有沒有修行?若贊嘆了就生歡喜,貶斥了就憤怒;就知道你修行還是很膚淺的。如果你有智慧,就會反省自己:「對的!我還和一般人一樣:贊嘆就歡喜,貶斥就不歡喜!說我沒修行是對了!」
執(zhí)著有我,有什么問題?就要保護(hù)「我」!嚴(yán)重的時候,是要殺別人來保護(hù)自己的;所以執(zhí)著「有我」時,會造罪;若「無我」,被殺害時,還能發(fā)大悲心救護(hù)眾生。剛才說的這幾部經(jīng)論都是贊嘆無我的,所以應(yīng)該修無我觀!
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yīng)生瞋恨」:那時自然是應(yīng)該憤怒,不能忍辱了;也就表示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所以這地方勸我們修忍辱,還要與般若的智慧相應(yīng)!
前面說「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是勸我們布施時要有般若的智慧,布施才是波羅蜜。忍辱時有般若的智慧,就是忍辱波羅蜜。勸我們要這樣學(xué)習(xí)用功的。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釋迦佛修忍辱不是一世,佛告訴須菩提:我念過去,曾經(jīng)有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在那么長久的時間內(nèi),也都是修無我觀成功了。
我執(zhí)有分別我執(zhí)、俱生我執(zhí);從聲聞法說:修無我觀先斷分別我執(zhí),繼續(xù)修至阿羅漢才斷除俱生我執(zhí),這要很長一段時間的修行。從十地菩薩來論:從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到第八地──分別我執(zhí)、俱生我執(zhí)才都斷掉了。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yīng)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yīng)住色布施。
這以下,就是勸我們要這樣子,才算是忍辱波羅蜜,能超越凡夫的境界。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yīng)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佛招呼須菩提!菩薩應(yīng)該要離我相、離法相、離非法相,離一切相而還要發(fā)大悲心、無上菩提心──發(fā)無上菩提心上求佛道,發(fā)大悲心下化眾生,但還是離一切相的。初開始學(xué)習(xí)離一切相,還是凡夫菩薩。成功了得無生法忍,是初地菩薩以上了;這時候,發(fā)大悲心,能離眾生相;發(fā)無上菩提心,能離一切法相、非法相;因為是圣人,有無分別智,所以能和諸法如相應(yīng)了,那個時候就是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初開始學(xué)習(xí)時,要修奢摩他、毘缽舍那,訓(xùn)練自己不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執(zhí)著真實有;就是觀察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如夢中境、如水中月,是有而不真實;然后再觀察這些不真實的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畢竟空!那么,心就能離一切相了,這就叫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若住色聲香味觸法,生什么心呢?就是生貪瞋癡煩惱了,我們沒有修行的人,就在色聲香味觸法虛妄分別,這叫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F(xiàn)在是佛教徒了,要學(xué)習(xí)圣道,怎么學(xué)呢?不應(yīng)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就是不要再虛妄分別了。
「應(yīng)生無所住心」:生就是發(fā)動,要時時地發(fā)動般若智慧,觀察色聲香味觸法,是如幻如化、是畢竟空!這樣,般若的智慧就建立起來了!
這也不是很難的事情,當(dāng)然就是要學(xué)習(xí)《中觀論》、《大智度論》、《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學(xué)習(xí)《瑜伽師地論》;這樣子,清凈的智慧生起,就會知道怎么樣建立自己的般若智慧。知道方法了,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常這樣訓(xùn)練自己,今天也做、明天也做,一方面靜坐、一方面經(jīng)行,也經(jīng)行、也靜坐,就是這兩個威儀;這樣有奢摩他、也有毘缽舍那,長時期的訓(xùn)練,慢慢地般若智慧出來了,那就是圣人了!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若是心在色聲香味觸法上,虛妄分別,那就不能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勝義諦上了。圣人的心能離一切相,安住在離相的第一義諦,所以于一切法心不執(zhí)著──住最上舍!住最上舍,就是心里不著一切法。而我們在色聲香味觸法上虛妄分別,那就不能安住第一義諦,不能與般若波羅蜜相應(yīng),也就是凡夫境界了。
這底下引證!甘枪史鹫f菩薩心不應(yīng)住色布施」:所以佛說,發(fā)無上菩提心的人,要學(xué)習(xí)圣道,不要在色聲香味觸法上虛妄分別,執(zhí)著這都是真實的。執(zhí)著真實就是凡夫,執(zhí)著這是真的、那也是真的,然后貪瞋癡都來了。所以菩薩行菩薩道,不應(yīng)在色法上虛妄分別,要正憶念、如理作意,這樣子行布施,有般若的智慧,也不離無上菩提心,就是向「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條路來了。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yīng)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說發(fā)無上菩提心,應(yīng)離一切相;修行六波羅蜜也是離一切相。那若是離一切相,什么都沒有了,也沒有凡夫,也沒有圣人,那還修六波羅蜜干什么呢?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yīng)如是布施」:佛告訴須菩提,若離一切相,為利益一切眾生,應(yīng)該這樣布施。因為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修布施,才能利益眾生;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心里還有執(zhí)著,所做一切事都是利益自己,那就不能說是利益眾生。所以發(fā)無上菩提心的人,應(yīng)該這樣無住──能離一切相,與般若相應(yīng)的布施,利益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也就得無上菩提了;這是自他兩利的事情。
怎么叫做離相呢?「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這就是離相!眼耳鼻舌身意也是離相、色受想行識也是離相、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是離相,修四念處也是離相,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離相。這樣子,能一切時一切處都能與般若波羅蜜相應(yīng),那就是無相。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的,所以都是離相!赣终f一切眾生,則非眾生」:利益一切眾生的時候,觀眾生也是不可得!若這樣修六波羅蜜,能利益眾生;如果認(rèn)為有眾生可度,那就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個生死凡夫,不是行菩薩道了。
前輯.正釋經(jīng)文.十九
壬二、佛說無虛勸二 癸一、引五語證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前面所說的都是勸我們相信,發(fā)菩提心是離相,行菩薩道、修忍辱、修四念處也是離相;一切都是離相,要相信這件事!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一共五句話,表示佛不說謊話,佛為眾生說法,所說的話都是合乎道理而沒有錯誤的,都是真實不虛的。這是勸我們相信,不要疑惑。
「真語者」:佛說的第一義諦,是沒有過失的!笇嵳Z者」:佛說世俗諦,一切法都是緣起的。佛這樣說,是真實不虛的。
「如語者」:如,就是同的意思。十方三世一切佛,依二諦說法,釋迦牟尼佛也同于三世諸佛,為眾生說法,所以叫做如語者!覆徽N語者」:佛說法都是利益眾生,而沒有欺騙眾生。凡夫說話,有時于事于理不契合,有說謊話的時候;而佛所說都是真實的,不欺誑眾生。
「不異語者」:佛為一切眾生說法都是圓滿的,不變異的;不會今天說這個、明天說那個。世間人做事,今天做不理想,明天再做就好一點,繼續(xù)逐漸地做,漸次地發(fā)展,最后能圓滿。眾生本身的根性有差別,有變異,所以由凡而圣,由初歡喜地到最后法云地,有深淺的不同。但是佛說的真理是極圓滿的,不是漸次發(fā)展的,沒有這些變異、差別。
癸二、引所證法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dāng)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底下再引佛所證悟的境界,勸我們相信佛說的法是真實不虛!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佛經(jīng)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最后得無上菩提,這種境界是真實不虛。佛達(dá)到這境界為我們說的法是什么呢?一個無實、一個無虛,是真實不虛的!笩o實」:我們所看見、或內(nèi)心所接觸的一切法,都認(rèn)為是真實的;而佛看這一切法都是不真實、如幻如化的!笩o虛」:佛所證悟的第一義諦,是真實不虛妄,不像世俗諦的緣起法,是虛妄不真實。
在我們凡夫的境界,總感覺榮華富貴是快樂的事情,因為認(rèn)為很好,就努力讀書、做事,希望能成就榮華富貴;真實成就了,榮華富貴卻令人苦惱,并不令人安樂,所以那地方有欺誑性,是虛妄的。但是佛三大阿僧祇劫證第一義諦、得無上菩提,沒有欺誑性,是真實的!
我講個故事。阿育王的力量很大,統(tǒng)一了印度,建造很大很大的宮殿,占地大、房間也特別多的豪華境界。他可能是歡喜畫,所以請了很多的畫家,在這大的樓房里面畫。
這時候,從很遠(yuǎn)地方來了一個畫家,只剩門后還空著,他就在那兒畫。畫好了,阿育王就來看,所有的畫都看了,心里特別注意這最后來的畫家所畫的。就把這畫家找來,說:「你畫了一個女人在有蓮花的河邊取水,是真實有這樣的女人?還是你心里想出來?」這個畫家說:「是真實的!是從我的住處來到大王這里的中途,真實看見這么一件事而畫出來的!拐f:「好!你把地址寫下來。」阿育王就派人去找這個女人。
使者找到她的母親家,她母親說:「我的女兒已經(jīng)嫁出去,有丈夫了。」然后,使者去向她丈夫說:「阿育王要這個女人,你應(yīng)該奉獻(xiàn)出來,不要違背大王的命令!挂驗楫(dāng)時阿育王的勢力太大了,誰敢不聽呢?他也就是:「好!好!好!」使者就把女人帶來見大王。阿育王一看見這女人,果然像畫的那樣美,就封她為夫人。阿育王做這種事情,等于是把別人的太太搶來了!
有一天,阿育王辦完事,來看這個女人;這女人在哭,阿育王說:「妳以前是一個苦惱人的太太,今天是王夫人了,應(yīng)該快樂的嘛,哭什么?」這女人說:「大王!如果你能原諒我,我就把哭的原因向大王報告。」「可以!有什么話你說好了!
她說:「因為今天有人拿蓮花來,我聞見蓮花的味道,想起以前的丈夫,所以哭。」「聞見蓮花的味道,為什么會想起妳的丈夫?」「因為他的身體,也有蓮花的味道。」「真的嗎?」說:「真的!埂负!我派人把你丈夫請來,如果是真實的,就赦妳無罪!惯@女人說:「真實的!我沒有說謊話。」
她的丈夫原來是佛教徒,因為自己的愛人被搶走了,心情完全改變,就出家了。阿育王的時代是佛滅后百余年,還是正法住世的時代;所以這個優(yōu)婆塞出家,修學(xué)四念處很快的得了阿羅漢。
王派人去找,很快的就找到她丈夫了。說:「大王找我做什么呢?」使臣說些好聽的話:「大王要供養(yǎng)你。」其實,這是有神通的阿羅漢,不能欺騙他的。但他也不說什么,就隨使臣來了。
阿育王接見他,大家面對面坐,聽他說話,果然就聞到蓮花香。王想:「必是口里有什么東西,發(fā)出蓮花香。」就請人拿水讓他漱口,漱口后,說話還是有蓮花香。王對他說:「你辛苦遠(yuǎn)來,請去沐浴吧!广逶∫院,對面說話,蓮花香更厲害。
這時候,阿育王相信這是真實的了。問這阿羅漢:「為什么你身上會發(fā)出蓮花香呢?」阿羅漢說:「過去世的時候,我是個生意人;有次經(jīng)過一個地方見一位法師說法,我就用蓮花及香供養(yǎng)這位法師,所以今生得的果報就會發(fā)出香氣來!
我想:如果阿育王沒把他太太搶過來,他能出家嗎?能得阿羅漢果嗎?我看不一定。世間上因緣就是這樣子,阿育王用貪心把他太太請(搶)來的,但這個優(yōu)婆塞因此解脫了這個包袱,而出家得圣道;這就是道的增上緣了。
阿羅漢是無住的,心也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于一切法心無所著,不受一切法。但是阿羅漢的大悲心,不如菩薩,所以稱之為小乘佛教學(xué)者。心能離一切相,是通于大小乘佛教的圣人;只是以大悲心的有無,而分大小乘的不同。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前面,勸我們要無住相發(fā)無上菩提心,要無住相行菩薩道──就是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這一段文就勸我們要這樣的學(xué)習(xí)。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果這位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不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他行菩薩道時,心有我相、法相、非法相,就是有執(zhí)著了。這樣有什么不對呢?「如人入闇,則無所見」:就像人雖然有眼睛,入在黑暗里,什么也看不見;若沒有般若波羅蜜行菩薩道,無明不能破,所做的功德都是有漏的,不能夠超凡入圣。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若這位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能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心能不住一切相而行布施!溉缛擞心,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就像人有目,在一個大光明的境界,能見種種色。
「日光明照」是譬喻學(xué)習(xí)佛的圣教、般若的無相法門、語言文字的般若法門,在心里有光明,有了智慧的眼睛;「見種種色」:這時候行菩薩道,不管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智慧,都能觀見第一義諦,而不會取著、不虛妄分別貪瞋癡的境界,能得成圣道。
這里,還可以有另一個意思:不管是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這世間上有為有漏的一切法,都是緣起、畢竟空,都是諸法如的境界;但為什么有人能夠證悟,有人不能,有這個差別呢?若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就能在一切緣起法上見到諸法如;不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心里迷惑顛倒,雖然諸法如還是分明顯現(xiàn),但是不得見。
這也看出差別:不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行菩薩道還是有過失;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行菩薩道才能夠證悟勝義諦。
須菩提!當(dāng)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樣子般若波羅蜜太重要了!我們怎么樣才能得到般若波羅蜜呢?不可以輕視白紙黑字的般若波羅蜜經(jīng)論!得成圣道的菩薩,證悟第一義諦時,是離一切名言相,沒有語言文字的;但不可以因為這樣,輕視文字的般若波羅蜜法門。若離開了文字的般若波羅蜜,我們能知道什么?什么也不知道。連什么叫做佛法僧三寶?什么叫做皈依?都不會明白的,我們完全要靠文字的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當(dāng)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所以佛告訴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想學(xué)習(xí)無為法、學(xué)習(xí)圣道,要受持讀誦文字的般若波羅蜜,這件事才可以成功的。
「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別的人說什么,都不足為憑;佛的智慧看見你在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成就了無量無邊功德,將來你能得成圣道、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表示我們應(yīng)該相信這件事,因為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說:你若能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會成就這么多這么多的功德。這也就是勸我們要這樣學(xué)習(xí)、這樣修行的意思。
前輯.正釋經(jīng)文.二十
己二、舉日三時舍恒沙身命二 庚一、明舍身命二 辛一、正舉舍身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fù)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最前邊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第二段就是以恒河沙的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兩次校量功德都是財布施(外施);第三段,以恒河沙的身命布施,是內(nèi)布施。
內(nèi)布施分兩科:第一科,恒河沙身命布施,F(xiàn)在是第二科:日三時舍恒河沙身命的布施,用這件事來贊嘆學(xué)習(xí)般若法門功德殊勝。前邊那么多的布施,功德已經(jīng)很殊勝,還不如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的功德;現(xiàn)在又有更殊勝的布施,還是不如學(xué)習(xí)般若法門的功德大。
又分二科,第一科明舍身命。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fù)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印度的計時法,分日三時、夜三時,若以現(xiàn)在一晝夜二十四小時,平均計算,十二小時是日分,十二小時是夜分;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就是各四個小時。若有人在日分的三部分,每一分皆以一恒河沙等身命布施,這是很多了,「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布施的時間是無量百千萬億劫這么久,比前面是更多了。
辛二、格量
若復(fù)有人聞此經(jīng)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若復(fù)有人聞此經(jīng)典信心不逆」:若又有佛教徒,聽聞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離一切相修六波羅蜜,廣度眾生、上求佛道的事情,能相信是真實不虛,而且不違背這個法門的道理,能隨順學(xué)習(xí)。「其福勝彼」:這個人所得的福,超過他們?nèi)杖龝r舍恒河沙數(shù)的身命得到的功德。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更何況書寫《般若波羅蜜經(jīng)》(書寫也就是印刷),又能受持、讀誦,還能為人解說呢!功德不是更殊勝嗎!
這是校量。用日三時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的功德,還不如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功德廣大。
庚二、稱嘆勸修四 辛一、嘆法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jīng)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這以下是第二科稱嘆勸修,贊嘆般若法門的功德殊勝,勸我們應(yīng)該發(fā)心這樣修行。這一科又分四科:第一科嘆法,贊嘆般若法門的殊勝、不可思議。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jīng)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取重要的來說,這部經(jīng)典、這法門的功德,不是用內(nèi)心能想上來,也不是口能說上來的,也不能衡量它有幾重的,是無邊的功德。這是形容功德特別殊勝了。
辛二、嘆人
如來為發(fā)大乘者說,為發(fā)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dān)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jīng)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第二科,約人贊嘆,贊嘆學(xué)習(xí)般若法門的人的不可思議。這部經(jīng)是為發(fā)大乘菩提心的人講說的。
「如來為發(fā)大乘者說,為發(fā)最上乘者說」,大乘是廣大,包含了小乘佛法在內(nèi)。最上乘是最殊勝,超過小乘的法門。「發(fā)大乘者」,指在外凡位發(fā)無上菩提心的人;「發(fā)最上乘者」,就是入內(nèi)凡的修行人。或者說「發(fā)大乘者」,是淺行的修行人;「發(fā)最上乘者」,是久行般若波羅蜜的深行人。也可以說「發(fā)大乘者」,是初發(fā)無上菩提心的人;「發(fā)最上乘者」,是久學(xué)大乘佛法,品德超過一般人。佛為這兩種人宣說般若波羅蜜法門,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法門是這種有高深程度的人,所以般若波羅蜜特別殊勝。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這些人能夠受持、讀誦,還能廣為人宣說般若法門。
「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佛能知道這個人內(nèi)心的境界、也見到這人表現(xiàn)于外的威儀;這樣發(fā)心努力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所成就的功德,佛都是知道的。
「如是人等,則為荷擔(dān)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荷擔(dān),在《大毘婆沙論》上解釋為引發(fā)。若學(xué)習(xí)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般若波羅蜜,能引發(fā)成就佛的無上菩提。大乘佛法的般若波羅蜜是與大悲心相應(yīng),這和小乘佛法不同。一般說世間、出世間二種功德,出世間功德有聲聞、辟支佛、菩薩及佛的功德;在世出世間一切功德,以佛的功德最為殊勝,F(xiàn)在學(xué)習(xí)般若法門,是可以得無上菩提的。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jīng)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佛為什么有偏心,唯獨為發(fā)大乘、最上乘菩提心的人,宣說般若波羅蜜,而不為一切眾生宣說般若波羅蜜呢?「何以故」:這以下加以解釋。
「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jīng)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如果歡喜小乘佛法的人,就與大乘發(fā)無上菩提心的法門不相應(yīng),于此經(jīng)不能受持、讀誦,不能學(xué)習(xí),所以佛不能為這個人講說。我們讀《阿含經(jīng)》會感覺到:小乘佛教的學(xué)者對于生死苦非常的厭離,不愿意在生死里流轉(zhuǎn);而發(fā)大乘菩提心的人,要在生死里長時期的度化眾生;小乘佛教徒不歡喜這樣,他想修學(xué)四念處入涅槃,解脫生死大苦,所以不能學(xué)習(xí)大乘般若法門。而執(zhí)著有我的人和《般若經(jīng)》的思想是沖突的;《般若經(jīng)》說無我,他心里不歡喜,所以也不能夠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我們雖然也執(zhí)著有我,但是俱生我執(zhí)重,分別我執(zhí)不那么重,因為沒有深入禪定,還沒有那么堅固的邪知邪見。有特別強大的邪知邪見,不是一般貪著五欲的人,而是修行禪定的人。他從禪定中而有的見地,不容易被動搖;譬如得未到地定的人,若不學(xué)金剛般若波羅蜜,他自己以為很有修行:這是我!這不是你能知道的境界。所以,他的我見是非常厲害,而瞧不起我們這些在五欲活動、虛妄分別的人。
學(xué)習(xí)唯識的法門有個特別的地方,我想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可能在佛學(xué)院學(xué)習(xí)過「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顾木墸阂蚓墶⒋蔚诰、所緣緣、增上緣。次第緣又名為等無間緣,等無間緣是什么呢?就是指我們這一念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
那天有位法師說:「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這一段是下邊的經(jīng)文;若看見佛有來、去、坐、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這可以用無常解釋──就是色法也有生有滅。譬如說我們看到的這個光明,前一剎那的光明不能到第二剎那,第二剎那的光明不能到第三剎那,因為它一下子就滅了。如果我們執(zhí)著前一剎那的光明能到第二剎那,也能到第三剎那,那就是常住、沒有生滅了。若是常住,就能從前一剎那到最后一剎那,能從此至彼、有來有去。如果一剎那就滅了,后一剎那又再生,這樣子生滅生滅,在時間上看,雖然是午后一時一分,把燈開了,但是這光明不能到第二剎那、不能來去。
僧肇大師作《物不遷論》;所謂「物不遷論」:就是世間上一切事不能遷動,不能由此至彼。我們看是由此至彼:一個人由這邊走到那邊;看這光明,一直地光明兩個鐘頭、四個鐘頭;但是若仔細(xì)觀察,其實是剎那剎那間就滅了。
現(xiàn)在「等無間緣」,不是指外面的色法,是指心說的;指我們的心是剎那生剎那滅的,前一剎那滅,后一剎那才能生起,這就叫做等無間緣。這和《楞嚴(yán)經(jīng)》說「常住真心」是不一樣的!從等無間緣看出來,心是剎那生剎那滅,不是常住的。
在《阿含經(jīng)》、《般若經(jīng)》、《瑜伽師地論》上都說:色受想行識都是剎那生、剎那滅。要經(jīng)學(xué)習(xí)才知道這件事,若相信佛說的法,而修奢摩他、毘缽舍那──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到色界四禪,到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非想處定乃至滅盡定,到無量無邊佛的三昧?xí)r;在禪定里觀見一切法都空了,這靈明的心還在,這時候就會知道它是剎那生滅,不會執(zhí)著有常住的我。如果沒學(xué)習(xí),那自然會想:這是我!是不生不滅的!「我」從昨天到今天,盡未來際是常住真心!但是若學(xué)習(xí)佛法的時候,佛告訴我們是剎那生滅的,所以說「若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六祖是聽五祖弘忍大師講《金剛經(jīng)》開悟的,然而禪宗的人不全是這樣的思想,但是又說「他是我的祖師」;若詳細(xì)看祖師的語錄,思想絕不是一樣的。話雖說是「重視傳承」,實在不是這么回事。不重視傳承,那重視什么呢?重視「我」的看法!稱他為師父,實在自己并不是徒弟,因為思想并不是從師父那里來的。從哪里來的?從自己的我執(zhí)我見來!
若不注意學(xué)習(xí)佛法,不會知道這件事;注意學(xué)習(xí),才知道我們漢文佛教很久以來就是思想混亂──你說一套、他說一套;這樣,誰說的對呢?若不學(xué)習(xí)佛法,就不知道,只是學(xué)學(xué),這樣講而已。從這里知道:能值遇佛出世是大善根;思想統(tǒng)一,沒有爭論。所以佛在世時,或佛滅度后正法住世時代,得圣道的人多,像法以后就有問題了,得圣道的人漸漸少、漸漸少;到現(xiàn)在,誰得圣道了?如果不學(xué)習(xí)圣道,明白點說,什么叫做佛法興?佛法衰?都不明白呀!所以說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jīng)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我曾聽人講《金剛經(jīng)》,但他的思想是有我論,人家問:「究竟是有我?是無我?」他還是這樣說:「有我!」這思想是沖突的,我不知道他怎么自圓其說?
前輯.正釋經(jīng)文.參
前輯.正釋經(jīng)文.二十一
辛三、重嘆法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jīng),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yīng)供養(yǎng);當(dāng)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yīng)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第三科重嘆法,前面第一科已經(jīng)贊嘆法了,這里又再贊嘆般若法門的功德殊勝。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jīng),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yīng)供養(yǎng)」:在在處處就是在此處、在彼處,在一切處;佛招呼須菩提尊者,若在一切的地方,有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弘揚,這個地點,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都應(yīng)該供養(yǎng)恭敬。
「當(dāng)知此處則為是塔」:應(yīng)該知道金剛般若法門所在之處,就等于是佛塔所在之處。因為人對于塔是非常尊重、恭敬、贊嘆的,所以以此為例,而說應(yīng)該恭敬、尊重贊嘆金剛般若法門所在之處!附詰(yīng)恭敬作禮圍繞」這個地方;「以諸華香而散其處」:并且要用花、香來散在這個地方,表達(dá)恭敬、尊重、贊嘆。
前面也曾經(jīng)有類似的文,就是「復(fù)次,須菩提!隨說是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當(dāng)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yīng)供養(yǎng),如佛塔廟」;但是這里說的詳細(xì),比前面說得廣,這就是有廣略之異。
辛四、重嘆人
復(fù)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jīng),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yīng)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
這是第四科重嘆人,又再贊嘆學(xué)習(xí)般若法門的人的殊勝。
「復(fù)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jīng)」:他能夠?qū)W習(xí)金剛般若法門,能受持、讀誦、正憶念!溉魹槿溯p賤」: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法門功德無量無邊,應(yīng)該得到人的尊重贊嘆才對;但是也有一些不是這樣,而是被人輕視毀辱。說學(xué)習(xí)般若法門特別殊勝,功德無邊,那為什么會有這種事情呢?這下面加以解釋。
「是人先世罪業(yè)應(yīng)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這個學(xué)習(xí)般若法門的人,前一世造過罪、做過惡事,那個罪惡的業(yè)力,應(yīng)該要墮落到三惡道受苦。因為學(xué)習(xí)《般若經(jīng)》的功德力,將以前所造的罪,轉(zhuǎn)重為輕了。那么轉(zhuǎn)重為輕到什么程度呢?就是現(xiàn)在世有人輕視你、毀辱你,或者是有病、有苦惱的這些事情,就這樣在人間受一點苦,過去世應(yīng)該墮落三惡道的罪,就消滅了。這還是一個好事,所以你不要疑惑,不要因為這一件事,認(rèn)為學(xué)習(xí)般若法門沒有功德。
「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不但滅除了三惡道的罪業(yè),還能夠成就無上菩提。所以學(xué)習(xí)般若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做善有善報、做惡有惡報這件事,在《阿毘達(dá)磨雜集論》上說有五種差別。第一、他所教敕:造罪的時候,本人沒有意愿做這種罪;但是上面有命令,不可以違抗,所以造罪了。第二、他所勸請:是由好朋友的勸說,因為彼此感情好,不能違背他,而造作這件事,但自己不歡喜做。第三、無所了知:造罪的時候,心里糊里胡涂的,但是也造罪了。這三種情形造的罪,不一定受果報,但也是有罪。若我們受持讀誦般若的無相法門,修無我觀、修四念處,就能完全消滅這樣的罪業(yè)。
另外二種情形就特別了。第四、根本執(zhí)著:就是由根本執(zhí)著,由自己的貪心、瞋心,主動地做這件罪過的事情,不是別人勸請、也不是別人命令;自己明明白白地,因貪而造罪、因憤怒而造罪,這是決定要受果報的。第五、顛倒分別:就是錯誤的分別。錯誤分別什么事情呢?我小時候讀書,看見一件事:我們中國人總是很恭敬尊重孔夫子,到了孔夫子的紀(jì)念日時,在孔廟就有很多人殺豬宰羊來供養(yǎng)孔夫子。這件事是用歡喜心做,也是有罪,因為對孔夫子有恭敬心,而造了殺業(yè),這決定要受果報的,就是定業(yè)了。我們?nèi)裟軌蚴艹、讀誦《般若經(jīng)》,定業(yè)也可以轉(zhuǎn)重為輕,能轉(zhuǎn)變,就是不到三惡道;在人間受一點苦,這件事就結(jié)束了。
造罪是這樣子,做功德也是,道理是一樣的。做功德的時候,自己不愿意做,由別人命令而做;或者感情上不得已也做一點善事;或者對于做善事這件事還不太明白,但也是做了。譬如說你是一個領(lǐng)導(dǎo)者,你的部屬假藉你的名義造了很多罪,雖然你自己不大知道這件事情,但還有點責(zé)任的;做功德也是這樣子,也可能得果報、也可能不得果報,但是有功德。若是自己明明白白地、很歡喜地做功德,這件事做成功了,決定會受果報,或者人的果報,或者天的果報。
但是,也有的經(jīng)論說:眾生造了罪,就非受果報不可,不可能不受果報。眾生要造罪的時候,佛菩薩沒有辦法障礙他,說:「你不要造罪!」不能障礙的,他還是要造罪。當(dāng)罪業(yè)成熟了,要去受果報時,佛菩薩雖然有不可思議的神通道力,也無可奈何,就是得要去受果報;佛對于一切眾生很多很多的事情有自在力,但這件事,沒有自在力。
若這個眾生不是佛教徒,佛菩薩雖然對他也慈悲愛護(hù),還是無可奈何。但是,若他來到佛法里,學(xué)習(xí)般若法門,那佛菩薩就能夠幫忙轉(zhuǎn)變一下,可以轉(zhuǎn)重為輕。說完全不受,那不容易,除非是特別的有般若波羅蜜的力量。
「完全不受」這句話,應(yīng)該怎么解釋呢?譬如說忍辱仙人這件事,用刀劍、武器傷害他的生命;若在圣人來說,對于這件事,能受而不受。我們以肉眼看圣人,或者有重病、或者被刀殺,很多的苦惱;但是在阿羅漢圣人的心情上說,這都等于是無所有的、是平等的,他心里能不受一切法;那么,這受就是沒有受。像目犍連尊者被木杖外道把他的頭、身體完全都打扁了;若是凡夫,當(dāng)然就是死了;但是,他還能恢復(fù)原狀,可以在路上走、可以乞食、可以說話,完全正常,這就是圣人的境界不可思議,能不受一切法,能有這種境界。
所以,佛教徒過去世造了罪,今生來到佛法里,若能努力地學(xué)習(xí)佛法,會有這樣的幸運。若不是佛教徒,就不行,因為不知道這件事;或者是初開始來到佛教,對佛法認(rèn)識不多,還沒有受持讀誦《金剛般若經(jīng)》,當(dāng)然這事情就辦不到。
在《金剛經(jīng)持驗記》上說:在唐朝,有一位叫田參軍(參軍是軍隊里的官名),這個人歡喜到山里打獵,但是他每天讀《金剛經(jīng)》,也讀很多年了。這一天,忽然間就死了,但是家里人看他,好像還有氣、身體還是溫暖的,就沒把他送走,還是保護(hù)著他。過了不久,他蘇醒過來,家里人問他:「怎么回事?」
他說:「我看見有人來,把我?guī)У揭粋地方,有一個人好像是王,還有些辦事的人,另外還有十幾個造罪的人在一起。這個王就審問這些人,那些辦事的人就叫被審的人把嘴張開,然后投一粒藥丸到他嘴里,身體就起火燃燒,把身體完全燒得沒有了;但是又忽然間恢復(fù)成人形。那么一個、二個、三個、四個,后來輪到我的班了。王一審問我,周圍就有很多禽獸會說話,同我要命。王說:『你殺了這么多禽獸,牠們都同你要命,把嘴張開!晃抑缓脧堥_,辦事的人也用一粒藥丸投入我的嘴里,但不起火,連續(xù)投了三個丸都不起火。王說:『你這個人奇怪呀!不起火。你做了什么功德的事呢?』『我每天讀《金剛經(jīng)》!徽f:『讀了多少?』『讀二千多部了。』『怪不得不起火,原來這樣子。很好!這樣子,你還可以延長十五年的壽命,你繼續(xù)讀《金剛經(jīng)》好了!』就把我放回來了!
另外,唐朝還有個叫徐玘的人,家里很富有,這一天有一百多個土匪來搶奪他的財富,把他綁在柱子上,要用箭射他。他心想:「金剛不壞身,今如之何?」他正說這句話的時候,就看到虛空有佛出現(xiàn),放光明;而這一百多個土匪向他射箭,也就是有一百支箭射向他,距離也不是很遠(yuǎn),但是沒有一支箭射中他。土匪感覺奇怪說:「你有什么特別的術(shù)?」他說:「沒有,我就是每天念《金剛經(jīng)》!」這些土匪受到感動,不敢搶他的東西,都跑了。
這是說受持、讀誦《金剛經(jīng)》有這樣大的功德,我們的確是應(yīng)該努力受持《金剛經(jīng)》,能夠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
戊三、舉佛往因格量三 己一、舉往因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yǎng)承事,無空過者。
格量中,第一大科是舉外財,共有二段:三千世界七寶布施、恒河沙恒河沙數(shù)世界七寶布施。第二大科舉內(nèi)身的布施,也有二段:恒河沙身命布施、日三時恒河沙身命布施,F(xiàn)在是第三大科,舉釋迦牟尼佛過去世行菩薩道所做的功德,來校量學(xué)習(xí)般若法門的功德殊勝。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我在然燈佛之前的無量阿僧祇劫,曾遇見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這么多的佛。
大、小乘經(jīng)論,都是說三大阿僧祇劫得無上菩提。這無量阿僧祇劫,應(yīng)該是指一增一減的小劫說。遇見然燈佛,是在第二阿僧祇劫滿,第三阿僧祇劫開始之際,釋迦牟尼佛這時得無生法忍了。
「悉皆供養(yǎng)承事,無空過者」:遇見這么多的佛,對每一位佛,他都是以香花、飲食等四事供養(yǎng),沒有不供養(yǎng)承事、不栽培善根的。承事,就是隨順佛的意思辦事;而也聽佛說法、栽培善根的這些事情。
己二、格量
若復(fù)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yǎng)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
「若復(fù)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yǎng)諸佛功德」:若是再有人于后五百歲以后,能受持讀誦此《金剛般若經(jīng)》,他所成就的功德,對比我所供養(yǎng)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釋迦佛以前供養(yǎng)那么多佛的功德,還不及后世學(xué)習(xí)受持讀誦《金剛經(jīng)》百分之一的功德殊勝;或者說供佛的功德乘上一百倍,還不如受持《金剛經(jīng)》的一分功德多。
「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把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功德分成千萬億分,釋迦牟尼佛過去世供養(yǎng)諸佛的功德,不及其千萬億分之一,乃至用任何算數(shù)、譬喻,都沒有學(xué)習(xí)此經(jīng)的功德殊勝。
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這個應(yīng)該說:一個修福、一個修慧。供養(yǎng)佛的功德,是修福,它能幫助我們得圣道,但不能直接得圣道;雖然是很多很多很多福,也沒有證悟的功能。得圣道的是誰呢?是般若的智慧!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的智能,才能證悟諸法如、證入第一義諦,得成圣道。
從這里應(yīng)該覺悟到:我們也是應(yīng)該修福,但修智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若靜坐的時候,應(yīng)該怎么修行呢?一定要修毘缽舍那!毘缽舍那的智慧能證悟諸法實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只是修奢摩他的止,「我能夠反聞聞自性,我看我的本覺,看我的一念心,靈明湛寂!菇羞@一念心寂靜、明靜而住、不要昏沈、不要妄想,這只是奢摩他的止,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不要說是修行人,即使是非佛教徒的心,也是本覺,也是明明了了的,也有明了性;心本來就有明了性,就是本心,但那不是智慧。
唐朝有位法常禪師隨著馬祖學(xué)禪之后,到大梅山住茅蓬用功修行;馬祖派人去勘驗,看他程度怎么樣?這個禪師到法常禪師那里就問:「你現(xiàn)在怎么用功修行?」說:「以前在馬大師那里學(xué)習(xí),他告訴我:即心是佛!我就這么修行!」「今天馬祖不這么說了,說:非心非佛了!」法常禪師說:「我只管即心是佛!」這位禪師就回來報告馬祖:「你叫我去勘驗他,去檢查檢查他,他的情形是這樣子!柜R祖說:「梅子熟也!」就是承認(rèn)他成功了!
另外有一件事。定山與夾山兩位禪師走路時,討論佛法,二人的意見不一致;定山禪師說:「我們心里若沒有佛,就沒有生死。」夾山禪師說:「我們心若有佛的話(即心是佛),就不應(yīng)該迷于生死!惯@話也有道理!如果說眾生的本心就是佛,為什么顛倒迷惑在生死里流轉(zhuǎn)呢?
這時候,看見從山上流下來的水里有菜葉,表示山里面有人住。這二位禪師就順著路去,一看,是法常禪師,就把不同的意見向法常禪師報告,請他開示。法常禪師說:「一親、一疏!箠A山禪師問:「那個親?」「且去,明日來!」法常禪師意思是說:這個問題,明天來,再討論。
第二天,夾山禪師再來請問了。法常禪師說是:「親者不問,問者不親!惯@話的意思應(yīng)該是:與道相接近或覺悟的人,就不會提出這個問題;若提出這問題,表示還沒有開悟。就這樣把問題結(jié)束了。
我不知道各位怎樣思惟這件事?若讀六百卷的《大般若經(jīng)》,或三十卷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它不說即心是佛。它說:「得一切種智,名之為佛」,若是得一切種智的佛,就不會在生死里流轉(zhuǎn),也不會迷于生死的。這樣講,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若依這段文看:釋迦牟尼佛在然燈佛之前,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這么多的佛,而無空過者,都不如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功德大;原因就是修福不能證悟無上菩提,一定要有般若的智慧!而般若智慧從那里來呢?就是由受持、讀誦、正憶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這樣才能逐漸地引發(fā)無漏無分別、清凈的智慧;智慧出現(xiàn)了,覺悟諸法如,才名為佛。雖然福的威德力也是很大,但是不如智慧的功德大。
前輯.正釋經(jīng)文.二十二
己三、結(jié)嘆難思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dāng)知是經(jīng)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舉佛往昔供養(yǎng)諸佛的功德校量,現(xiàn)在是最后一段,結(jié)嘆難思。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在像法、末法這個時代,如果有人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到的功德,假設(shè)我全面的宣說出來;或者有人聽了,不相信而加以毀謗,心可能因此而發(fā)狂;也可能今生因為不相信,而毀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來生招感精神不正常;或者今生不相信般若法門的不可思議功德。所以我就只是大略的說般若波羅蜜的功德殊勝,不全面講了。
「須菩提!當(dāng)知是經(jīng)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因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中所開示的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是離名言相、不可思議的;能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的無相義,將來得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不是心能想上來的。所以,我們應(yīng)該發(fā)心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義。
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義,說容易也可以、說難也可以;因為批注太多了,如果是光看這些人的批注,也有幫助,也可能有更多的疑惑,不知道誰說得對?我的意見是:學(xué)習(xí)《大智度論》就能通達(dá)《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義,這應(yīng)該是正確的!
丙二、付囑未成熟菩薩方便三 丁一、勸發(fā)菩提心二 戊一、須菩提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yīng)。吭坪谓捣湫?」
這以下是正宗分的第二科:付囑未成熟菩薩方便。付囑,也可以說是教導(dǎo);佛為無漏善根還沒有成熟的人,所宣說的法門。這與前一段有什么不同呢?第一、前面是佛為善根已成熟的菩薩廣說,這以下是略說;廣略的不同。第二、已成熟菩薩是利根人,未成熟菩薩是鈍根人,這一大段佛是為鈍根人說的。
這一科分三大科:第一科、勸無漏善根還沒有成熟的菩薩,要學(xué)習(xí)發(fā)無上菩提心。先是須菩提尊者問:云何應(yīng)?云何降伏其心?佛回答時,有兩個意思:一、眾生在生死里流轉(zhuǎn),要對他們發(fā)大悲心,時時地把慈悲心顯現(xiàn)出來。二、是勸發(fā)菩提心的人,同時也要學(xué)習(xí)無我的般若波羅蜜的智能。若沒有無我的智慧,原來的我執(zhí)會破壞慈悲心,慈悲心不牢固,菩提心就失掉了。沒有菩提心、也沒有出離心,就是一個普通人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yīng)?云何降伏其心」:因為前面一大段佛為利根菩薩說般若波羅蜜,還沒為鈍根菩薩宣說,所以須菩提尊者再請問。
發(fā)無上菩提心,如前所說,初開始就是發(fā)世俗菩提心;發(fā)世俗菩提心,就是他沒得無生法忍,心里有所執(zhí)著,但是內(nèi)心經(jīng)過一個時期地學(xué)習(xí)佛法,他內(nèi)心真誠地有這樣的愿力建立起來,就是發(fā)了世俗菩提心!
戊二、佛略答二 己一、四心相應(yīng)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dāng)生如是心:『我應(yīng)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這底下是佛回答,文也和前邊一樣,但比較略,不像前面說得多。「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愿,應(yīng)該怎么發(fā)呢?
「當(dāng)生如是心」:應(yīng)該這樣建立他的愿──「我應(yīng)滅度一切眾生」:對于一切沉沒在生死苦海的眾生,我應(yīng)該發(fā)慈悲心、發(fā)同情心,用無余涅槃來滅度這一切眾生,使令他們滅除生死大苦,得到清凈安樂自在。
發(fā)心滅度「一切眾生」,是廣大的慈悲心,也就是前面的廣大心。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是用最殊勝功德利益一切眾生,這就是第一心。消除一切煩惱叫做「滅」,超越生死叫做「度」;煩惱是生死的因,生死是煩惱的果,超越生死的因果,到達(dá)無余涅槃的境界,那就叫做滅度。應(yīng)該用最殊勝佛法利益一切眾生!
「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這就是常心和不顛倒心。「滅度一切眾生」,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要長時期的度化眾生才能成辦的;這是常心。知道「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一切眾生本來就是無所有的,現(xiàn)在恢復(fù)無所有的境界;這是不顛倒心。
在《大智度論》上說:若認(rèn)為真實有眾生,而后幫這個眾生,讓他入無余涅槃;這種思想是犯殺戒!現(xiàn)在這位菩薩知道:我不可得,色受想行識是畢竟空、不可得,一切眾生本來就是無所有、不可得的,現(xiàn)在恢復(fù)到無所有、不可得的境界,所以不犯殺戒。智者大師說:「知眾生如,有何可滅」,知道一切眾生都是諸法如義,那有眾生可度呢!
「何以故」:怎么說滅度一切眾生,而沒有眾生滅度呢?前邊說所度化的眾生,是寂滅相、是無所有的;這里的解釋是通于能、所的;通于能度的菩薩、所度的眾生。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菩薩,執(zhí)著眾生的色受想行識是有老病死、有生、有滅,可以破壞,在老病死里,有個不老病死──常恒住、真實體性的我;若執(zhí)著自己的色受想行識里也有我,眾生是我度化,我是能度化;「則非菩薩」:若有這樣執(zhí)著,那就不是發(fā)無上菩提心體悟諸法如的菩薩,而是生死凡夫!這樣是不能度眾生的,因為真實有,是不能轉(zhuǎn)變的。
若不學(xué)習(xí)佛法,當(dāng)然就是凡夫的思想──「這是我的皈依徒弟!」這就是我!就是有能,也有所,這樣執(zhí)著,F(xiàn)在學(xué)習(xí)佛法,知道不是這么回事。觀一切眾生都是畢竟空的,菩薩自己也是畢竟空,都是寂滅相,無我、無我所;不執(zhí)著這件事,就沒有這些煩惱。
說:「這個居士和我來往幾天,又同那個法師來往;過了一個時期,又到別的地方去了!钩黾业姆◣,應(yīng)該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法門,不應(yīng)該在這里作種種虛妄分別。如果作種種分別的話,「這是我的嘛!你怎么可以拉我的護(hù)法呢?」若這樣說,若菩薩有我相,則非菩薩!在家居士也和出家人差不多,今天在這里學(xué)一個時期,也可以到另外的法師那里學(xué),這是對的嘛!
《法華經(jīng).方便品》說:釋迦牟尼佛過去親近無量諸佛;親近這位佛以后,又去親近那位佛。這是對的!出家的法師,初出家的時候也應(yīng)該這樣做,在家居士也應(yīng)該這樣做;不應(yīng)該在這地方起違背佛法的虛妄分別。說學(xué)習(xí)《金剛經(jīng)》,其實《華嚴(yán)經(jīng)》、《法華經(jīng)》、《般若經(jīng)》、《維摩經(jīng)》,這些經(jīng)論的道理也都是一樣,所以不起這些分別。
我再說一件事。九一八事變,日本人侵略東北,在東北成立一個滿州國。蘆溝橋事變(七七事變)以后,日本人正式侵略中國,很快的就把北京占領(lǐng)了。有一位周叔迦居士,他是北京大學(xué)教授,日本人來了以后,他不做大學(xué)教授,而以自己的財富辦了二個佛學(xué)院:一個男眾佛學(xué)院、一個女眾佛學(xué)院,請好的老師來教授,他自己也當(dāng)老師。
而佛學(xué)院里多數(shù)是出家人,他上課之前,先給這些法師磕頭,然后再講課。我還聽說,他不分別這是大德、是小德,有名、無名,見了出家人就磕頭。這個人是這樣子!我沒見過這個人,但是讀過他的著作。我感覺這件事很不簡單!我想我們出家人也應(yīng)該在這地方有警覺,究竟是怎么回事?應(yīng)該有警覺的!
所以我們修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時候,我們的心應(yīng)該作如是觀!如果你不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你把眼睛閉上,坐在那邊等著開悟;我認(rèn)為你不會知道這件事!
「所以者何」:因為什么是這樣子呢?「須菩提!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也等于是釋迦牟尼佛勸我們,要相信這句話。發(fā)了無上菩提心的菩薩,更要積極地努力學(xué)習(xí)佛法!發(fā)無上菩提心、發(fā)大悲心廣度眾生的菩薩,用什么廣度眾生呀?是用佛法度化眾生,不是用世間法;那么菩薩就得要積極地學(xué)習(xí)佛法,學(xué)習(xí)佛法以后,就會知道「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菩薩觀察自己的生命,是由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組成的,一切眾生也是這樣子;觀察色──地水火風(fēng),是自性空、無所有;受想行識也是自性空,無我、無我所;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自性空;觀察這一切法都是不可得、都是無所有;沒有一法有真實性,能發(fā)無上菩提心的。
真實發(fā)無上菩提心的人──無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誰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覓之了不可得!我不可得,我所也不可得;為眾生講佛法,眾生也不可得、佛法亦不可得,就是離一切相、不受一切法。菩薩,就是在這個境界里行菩薩道。所以,這一段文,就是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當(dāng)然,在世俗諦上、假名字可以說:這個是菩薩,這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也可以說:我得了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但是實質(zhì)上,這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畢竟空。誰得斯陀含?誰得阿羅漢?誰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都是不可得的!
假名字──名字既然是假的,當(dāng)然不能執(zhí)著真實有我、真實有一切法可得。常能作如是觀,就不起煩惱,因為在無所得那地方,沒有煩惱生起的原因。若是執(zhí)著有色受想行識、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聲香味觸法,有我、有法,這樣子貪瞋癡就出來了。
所以,菩薩一定要深入諸法實相,常常要作如是觀。不要等到事情來了,再作如是觀,那就來不及了。平常就得閑居靜處,修奢摩他、毘缽舍那,這樣學(xué)習(xí);作如是觀,達(dá)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外面的境界怎么變動,不影響正念。無論境界怎么令人滿意,怎么苦惱,正念能立得住。如果沒學(xué)到這個程度,能行菩薩道嗎?我看不可能的!
在經(jīng)上說:「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等境界來時──「怎么可以毀辱我!」這樣怎么行呢?正念維持不住,菩薩道會退,那就成了敗壞菩薩,不是真實菩薩了。所以出家人也好、在家居士也好,一定要拿出時間用功修行,訓(xùn)練自己,把程度提高,最低限度要能調(diào)伏煩惱,境界風(fēng)若來時,心能不動!雖然不是圣人,若達(dá)到這個程度,就可以行菩薩道,不然是行不來的。
這一段文是佛略答:云何應(yīng)?云何降伏其心?就是用般若波羅蜜來保護(hù)無上菩提心;如果有虛妄分別心,應(yīng)該用般若來調(diào)伏,將心恢復(fù)清凈。
前輯.正釋經(jīng)文.二十三
己二、引證二 庚一、佛無法得菩提二 辛一、約因上說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號釋迦牟尼!灰詫崯o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號釋迦牟尼!?/p>
這一段是引證:就是告訴初發(fā)無上菩提心的人,應(yīng)該向佛、菩薩學(xué)習(xí);分兩大科:第一科、佛無法得菩提;第二科、菩薩化他無所有。
佛無法得菩提,又分二科。第一科、約因上說;引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薩道,初得無生法忍的時候,也是這樣學(xué)習(xí)無所得的般若波羅蜜。佛自己說:我以前也是這樣學(xué)的,所以現(xiàn)在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也應(yīng)該這樣學(xué)習(xí),大家都是同學(xué)。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佛問須菩提,釋迦如來還沒成佛時,在然燈佛處得到了智慧,能證入諸法實相嗎?也就是說,由無分別的智慧才能契會諸法如,諸法如是所覺悟的;如果這位菩薩認(rèn)為:我得到清凈根本的無分別智,我覺悟諸法如了!菩薩是這樣的嗎?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兩種不同:第一、是究竟圓滿的無上菩提,那就是三大阿僧祇劫功德圓滿、證悟諸法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第二、只一部分證悟諸法如,這是指初得無生法忍,也名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天臺宗說的分證菩提,也就是分證即佛的意思。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說:不是的,如以我的程度推測佛所說的道理,佛于然燈佛所得無生法忍時,能觀察那所成就清凈無分別的智慧是因緣有、自性空,是畢竟空寂、不可得;所證悟的諸法如也是不可得;所以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底下佛認(rèn)可他的看法,須菩提你說得對!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的時候,反聞聞自性,反過來觀察這覺悟諸法如的智慧,也是不可得的!那么,智慧不可得,所覺悟的諸法如,也不可得,心里不受一切法!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號釋迦牟尼」:佛又招呼須菩提!若是?zhí)著:我成就什么什么智慧了、我能覺悟諸法如。然燈佛就不會說: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穑栣屽饶材。因為若這樣子,還只是一般的凡夫,怎么能成佛呢?所以不說將來成佛了。
前面是從反面解釋,這以下是從正面解釋!敢詫崯o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因為儒童菩薩,當(dāng)時得無生法忍時,觀察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慧不可得、諸法如也不可得,心不受一切法,遠(yuǎn)離一切虛妄分別,能與諸法如相應(yīng)!甘枪嗜粺舴鹋c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號釋迦牟尼」:因為我離了一切虛妄分別,與諸法如相應(yīng),雖然還不像佛那么圓滿,只成就一部分,但一定會繼續(xù)向前進(jìn),終究有一天,究竟圓滿;所以然燈佛就為我授記:過一大阿僧祇劫以后,你會得成佛道,圓滿無上菩提,佛號名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在六百卷的《大般若經(jīng)》,玄奘法師翻作能寂;釋迦翻做能,牟尼翻做寂。為什么因緣叫能寂?有二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摩耶夫人在藍(lán)毘尼園降生了悉達(dá)多太子,所以不再往她娘家去,就坐著車回來了;氐藉葰沉_衛(wèi)城的時候,就有一個不同的境界:原來在城里的小孩子很吵鬧,但是當(dāng)悉達(dá)多太子一入城時,這些小孩子都不鬧了,城里都是寂靜的。凈飯王感覺到他能夠寂靜一切的聲音,所以為他取名叫能寂。
第二個原因:中國漢傳佛教,多數(shù)認(rèn)為悉達(dá)多太子出家是十九歲出家;印度也有這個說法。但是,從各方面看:二十九歲出家的說法占多數(shù)──十九歲結(jié)婚,十年受欲樂,二十九歲才出家。出家后他在摩伽陀國王舍城附近,一個苦行林里修苦行。那個地區(qū),同時也有很多的外道修苦行,大家來來去去,總有見面的時候,見面就會打招呼;而悉達(dá)多太子和任何人也不打招呼,別人向他打招呼,他也不出聲,所以大家就稱他能寂。
在我們漢文佛教的古德不這樣解釋,而說是能夠證悟諸法如、離名言相,名之為能寂;這是更深奧的解釋,也是好。又有翻作「能仁寂默」:能仁表示釋迦牟尼佛有大慈悲心,寂默就是般若波羅蜜;大悲與般若兩種功德圓滿,名之為佛。這么解釋當(dāng)然是更好。
「如來」,在外道的解釋是如如不動,就是有真實的我;一切法都有變動,但我的體性是常住不變的,能夠往來六道,可以解脫成為圣人、可以成佛度化眾生,我是如如不變的,這樣叫做如來,F(xiàn)在佛說:我不可得!法也不可得!一切法都是畢竟空寂的!覺悟如是義,名為如來。這和外道的解釋是不一樣的。
辛二、約得果說三 壬一、標(biāo)如義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這一科,約果說,釋迦牟尼佛已圓滿無上菩提果了,這果上也是無法得菩提。又分三段:第一段、先把大義標(biāo)出來,說如義,就是圓滿地覺悟了諸法如,名之為佛。
「何以故」:染污法也無所得、清凈的功德也無所得,為什么一定要無所得呢?「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來就是佛的意思;佛為什么稱之為如來呢?就是覺悟一切法的本性畢竟空寂,才名之為如來,如果認(rèn)為是有,那就不能得佛道了。
壬二、無得即是得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假設(shè)有人說,釋迦牟尼佛究竟圓滿證悟的時候,諸法如是他所得的、他有清凈的智慧了。若這樣說,這句話有問題,應(yīng)該調(diào)整一下。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在我也不可得、一切法也不可得。能得的智慧不可得、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不可得;觀察佛的智慧是因緣有、畢竟空寂,畢竟空中,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得。應(yīng)該這樣觀才是對的!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前邊都是說由有而無,使令心無所得,破除有所得的執(zhí)著;這里再說,也不可以執(zhí)著都是空無所有。
所以說「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無實」:觀察佛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自性空寂的,所以沒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這是無所得!笩o虛」:那么佛三大阿僧祇劫白辛苦了,沒得無上菩提。糠疬是凡夫嗎?不是!無所得即是得,佛還是得無上菩提了;這叫做無虛。
三論宗嘉祥大師的《金剛般若疏》上引僧肇大師的一句話:「玄道在乎絕域,不得以得之」,就是指這個不可思議、一切離名言相的境界是不可得,若能到達(dá)無所得的境界,就是得到了。這樣說,是不虛!還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從凡夫開始來說這件事,凡夫遇見一切事情都是有所得、都是有執(zhí)著;若把這有所得的執(zhí)著取消,就是無所得,無所得就是得到那不可思議境界了。
在僧肇大師的時代,真諦三藏、菩提流支這些唯識學(xué)者還沒來中國,曇無讖也還沒來,只有羅什法師在,而他能說出這句話來;會說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因為符合唯識宗說:遍計所執(zhí)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的道理。唯識上說:「非離彼能詮,智于所詮轉(zhuǎn)」,一定要有能詮,顯示所詮,有能、有所,智慧才能活動;若離開能詮的名言,要詮顯所詮的事,我們的智慧不能動了;就是指沒有名言相的時候,心就不能活動。
那么我們用功修行的時候,要假藉名言去思惟諸法實相的道理──這是觀,還須要有奢摩他的止;奢摩他的止是無分別,毘缽舍那的觀是有分別,就是用這兩個方法調(diào)心。繼續(xù)地這樣止而又觀、觀而又止,就能把有所得的執(zhí)著破盡了,這無所得的智慧一出來,能、所都不可得,就入于無分別境界;這時候,圓成實性就顯現(xiàn)出來──不得以得之;于是中無實無虛,也就是這樣意思。僧肇大師沒看見唯識的經(jīng)論,能覺悟到這里,是大智慧人。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佛就說世間上一切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皆是佛法。這是結(jié)束這段文。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這底下解釋前面那兩句。
「所言一切法者」:一切因緣生法,是有為法,因有為而說無為,所以也包括了無為法!讣捶且磺蟹ā梗阂磺蟹ń允菬o自性的,有為法不可得,無為法也不可得,所以說即非一切法!甘枪拭磺蟹ā梗哼@就是指一切法性的如義、一切法寂滅相,所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法皆是佛法,還應(yīng)該再解釋清楚。一切法的如義就是佛法!如果只在有為法上說,一切法都是佛法;而一切法包括世間的善法、惡法──若這也是佛法,可就有問題;那我們能學(xué)習(xí)圣道嗎?所以,不能這么說。應(yīng)該解釋為:一切善法、一切惡法,一切有為法、一切無為法的如義,這是佛的清凈智慧所證悟的境界,是名為佛法。
前輯.正釋經(jīng)文.二十四
壬三、譬喻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第三段是譬喻佛得無上菩提時,無所得的境界。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先是佛說一個譬喻,有一個人身體特別的高大;這譬喻什么呢?譬喻佛三大阿僧祇劫得無上菩提之后,所成就的圓滿報身,無量功德莊嚴(yán)的境界,這不是指佛的化身。佛的圓滿報身,非常的高大,威力無邊,無量功德莊嚴(yán),所以叫做長大;當(dāng)然這里也包括法身在內(nèi)。
佛只是這么一說,下面,須菩提就加以解釋。「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佛說譬如這個人的身體高大,這是佛所成就的圓滿報身;而它是由眾多的因緣成就,所以也是自性空,在自性空上看,無量功德莊嚴(yán)無有少法可得,所以說大身不可得!這個畢竟空的寂滅相,是佛的法身;在畢竟空中無有少法可得,但是緣起法宛然而有,就假名為大身,就是佛的圓滿報身。這也就是說明佛無所得即是得的意思。
庚二、菩薩化他無所有二 辛一、教化眾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dāng)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前面第一科是說佛無法得菩提,在初得無生法忍時,是無法得菩提;最后功德圓滿,也是無法得菩提,F(xiàn)在第二科,約菩薩化導(dǎo)眾生也是無法可得;也就是說菩薩教化眾生,應(yīng)該與般若相應(yīng)。初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還沒能證入法性時,還要努力地清凈自己。若證入圣位以后,就要努力地教化眾生、莊嚴(yán)佛土,辦這兩件事。這一段,是以無相的大悲心成就眾生、教化眾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dāng)滅度無量眾生」:佛招呼須菩提,說發(fā)無上菩提心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的這個菩薩,要教化眾生,也一樣是向佛學(xué)習(xí)的;他行菩薩道的時候,如果這樣說:我應(yīng)該要做以無余涅槃滅度一切眾生,使令一切眾生都恢復(fù)諸法寂滅相的這件事。
「則不名菩薩」:若有這樣的執(zhí)著,這位菩薩就不名為菩薩了。因為他沒有般若的智慧,和凡夫一樣有我見、有我所見──這個眾生是我度化的、我能度化眾生──有這樣我我所的執(zhí)著,這個人不能說有菩提心!负我怨省梗菏裁丛蚰兀
「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這位菩薩,若肯精進(jìn)地學(xué)習(xí)般若無相的法門,就會用般若智慧觀察: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也不可得;色不可得、聲香味觸法不可得;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不可得。哪有一個法名之為菩薩呢?說這是長的、是短的、是白的、是黑的、是凡夫、是圣人、是菩薩、是佛;現(xiàn)在觀一切法、名相皆不可得,哪有一個法名之為菩薩呢?無有法名為菩薩!所以若執(zhí)著我是菩薩,那就錯了。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是引佛說為證。所以佛開導(dǎo)一切的菩薩:一切的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乃至無上菩提,都是沒有真實自性可得,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是無我,也包括沒有法我可得,一切法也是自性不可得;所以,菩薩不應(yīng)該有我是能度化一切眾生這樣的執(zhí)著。
辛二、莊嚴(yán)佛土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dāng)莊嚴(yán)佛土!皇遣幻兴_。何以故?如來說莊嚴(yán)佛土者,即非莊嚴(yán),是名莊嚴(yán)。須菩提!若菩薩通達(dá)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這一段是用無所得的智慧,來「莊嚴(yán)佛土」,就是使令自己成佛的世界是莊嚴(yán)的。因為,菩薩初得無生法忍,愛見煩惱還是有的,有時還有這些分別心,所以佛就這樣開示。
「若菩薩作是言:我當(dāng)莊嚴(yán)佛土,是不名菩薩」:我們沒成就般若智慧,用執(zhí)著心做功德,功德不是純凈的。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斷除了多少煩惱,有無所得的智能和慈悲,用此清凈心修行六波羅蜜、慈悲喜舍,去做利益一切眾生的功德,并加以回向:愿以此功德,莊嚴(yán)佛凈土。就能夠成就莊嚴(yán)佛土,但有時候忘掉正念,也會有一點不清凈,F(xiàn)在這里說,這個人若執(zhí)著:我當(dāng)莊嚴(yán)佛土。他也還不是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yán)佛土者,即非莊嚴(yán),是名莊嚴(yán)」:什么道理呢?佛說這位菩薩成佛時的國土是七寶莊嚴(yán),很多有緣有善根的眾生,往生到他的佛世界,由佛的教化,都得了圣道,這個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是莊嚴(yán)的佛世界。佛說這個莊嚴(yán)的世界,即非莊嚴(yán),是無有少法可得的,離一切相了,那就叫做莊嚴(yán)。
這里說莊嚴(yán),其實是指事相的莊嚴(yán)是不可得的,假名為莊嚴(yán)。如果執(zhí)著:七寶莊嚴(yán)的世界、這世界有很多有道德的人在這里,這是真實的莊嚴(yán)世界。這一執(zhí)著就是不莊嚴(yán)了,所以無相是真莊嚴(yán),心能夠離一切相,不受一切法,才是真實的莊嚴(yán)!
我講一個故事。佛滅后百余年,優(yōu)波鞠多尊者住世時,他是在中印度出世,與阿育王同時代。當(dāng)時有一位天護(hù)長者,集合很多的人到大海里取寶,臨走的時候發(fā)愿:如果我們能順利取寶回來,將舉行無遮大會,供養(yǎng)一切沙門、婆羅門乃至一切貧窮的人。發(fā)完愿,大家就出發(fā)到大海里去了。
當(dāng)時有一位大阿羅漢比丘尼,入定觀察這件事:天護(hù)長者他們成功沒成功呢?成功了!沒有遇見什么災(zāi)難,很順利地回來了;貋硪院笥袥]有舉辦無遮大會,請很多人吃飯呢?也舉辦了!有多少人來參加呢?阿羅漢有一萬八千人,見道以上的學(xué)人,則有加倍之多,還有很多的人也都來了。比丘里誰是第一上座?是一位出家很久年紀(jì)很大的老比丘,他的戒臘最高,坐在優(yōu)波鞠多尊者的前面。他是圣人?是凡夫?是凡夫!不但不是阿羅漢,不是三果、二果、連初果都不是;也不是用功修行的人,只是持戒清凈。她再進(jìn)一步觀察:這位老比丘能不能得圣道呢?能得圣道!
這比丘尼一日有意地來看這位老比丘,磕完頭就說:「大德!你不莊嚴(yán)!」說這么一句話就走了。老比丘心里想:「說我不莊嚴(yán),照鏡子看一看!」「哦!我的胡子長了、頭發(fā)長了。」于是就理理頭發(fā),剃剃胡須。
這比丘尼回到自己的住處,入定,看這老比丘聽懂我的話沒有?沒聽懂!過了幾天,這比丘尼又來見老比丘,磕頭后又說:「大德!你不莊嚴(yán)!」比丘尼說完,又走了。這老比丘心想:「她頭幾天說我不莊嚴(yán),今天又說我不莊嚴(yán)!顾蛔⒁饪矗骸概!我穿的衣服破爛了!褂谑呛跛拖匆幌、補一補,做完就沒事了。
比丘尼回到住處,又觀察:老比丘聽懂我的話沒有?沒聽懂。這比丘尼又來到老比丘這里,磕頭后又說:「大德!你不莊嚴(yán)!」這老比丘火了:「哎呀!你說我?guī)状尾磺f嚴(yán),我已經(jīng)剃除須發(fā),也洗了衣服,破爛的衣服補好了,還有什么不莊嚴(yán)呢?」
這位比丘尼說:「我們是佛教徒,剃除須發(fā),穿好衣服,就是莊嚴(yán)嗎?佛教徒不能以此為莊嚴(yán)的,佛教徒是以內(nèi)心的莊嚴(yán)為莊嚴(yán)!身體莊嚴(yán)、說話好聽,這不算莊嚴(yán);心里沒有煩惱,得圣道、得阿羅漢道,這是我們佛法所尊貴的,并不是表面上的事情!估媳惹鹨宦犨@比丘尼說這些話,心里很受感動,就哭了,說:「我年紀(jì)大了,一靜坐就打瞌睡,不能修四念處,不能修行了。」
比丘尼說:「大德!不要這樣說。你聽說優(yōu)波鞠多尊者這位大德嗎?」說:「聽說過!埂高@位大阿羅漢!善于教導(dǎo)人修學(xué)圣道,你可以到他那兒參學(xué)。不要自己說:『我不行了!我就不要用功了。』不要這樣想!惯@位老比丘就說:「好,我就這樣做!」他就到優(yōu)波鞠多尊者那里去了。
到了優(yōu)波鞠多那兒時,遠(yuǎn)遠(yuǎn)地看到有一位大比丘來歡迎他,到廟里,還為他打洗腳水。這老比丘說:「還沒有看見優(yōu)波鞠多尊者,我不洗腳。」旁邊有位比丘就說:「這位給你打洗腳水的,就是優(yōu)波鞠多尊者!惯@位老比丘聽了非常感動。
在我們凡夫世界,也有有智慧的人,有什么消息可以通電話、傳真;那時候沒有這些設(shè)備,但圣人一入定,什么事情都知道,不需要通知,所以優(yōu)波鞠多尊者遠(yuǎn)遠(yuǎn)地去歡迎他。
老比丘洗完腳,優(yōu)波鞠多尊者就告訴當(dāng)執(zhí)事的人:「打板!大家到禪堂靜坐。」這老比丘當(dāng)然也去,一靜坐還是打瞌睡。作維那的就拿一個燈給他,叫他拿著燈在禪堂里面巡香;誰打瞌睡,就把燈給他。正在這時候,優(yōu)波鞠多尊者入火光三昧,放大光明,同時還有一萬八千大阿羅漢也都放大光明;老比丘一看見這個境界,受很大的感動,生出大歡喜,靜坐再也不打瞌睡了。這事也不可思議,他不斷地努力修習(xí),沒多久也就得阿羅漢道了。
得阿羅漢道以后,他向優(yōu)波鞠多尊者告辭,回到原來的住處。第二天,這位比丘尼來了,向大德頂禮,說:「大德啊!你今天才是真正的莊嚴(yán)!」這老比丘說:「多謝妳的恩德!由妳的啟發(fā)、鼓勵,我才有這樣的成就!
從這看出來:佛教徒里,在家居士不說,現(xiàn)在就說出家人。出了家入于非家,應(yīng)該注意這件事!注意什么事呢?沒有修學(xué)圣道,原來的凡夫境界決定不能轉(zhuǎn)變。出家,當(dāng)然是落發(fā)、受戒,也應(yīng)該學(xué)戒;學(xué)戒以后,就應(yīng)該學(xué)習(xí)佛法、學(xué)習(xí)四念處、學(xué)習(xí)圣道,要積極地做清凈心的這件事。做這件事成功了就是圣人,這時心清凈、身清凈、語清凈──三業(yè)清凈,清凈就是莊嚴(yán)。若一天只是忙其它的事情,好像也有功德,但是忙了幾十年,也不得圣道;所以我們應(yīng)該反省一下!
我以前在香港,看見火頭僧寫的一篇文章。什么文章呢?七七事變?nèi)毡救饲致灾袊鴷r,國家國防的力量小,大家還不合(中國人應(yīng)該發(fā)慚愧心),所以日本人節(jié)節(jié)勝利,北京淪陷了、南京也淪陷了。南京大屠殺──日本人還不承認(rèn)這件事。那時,中國南北各地方的大叢林,就是念楞嚴(yán)咒來祈禱國泰民安;雖然祈禱,日本人還是節(jié)節(jié)勝利。
我那時候在滿洲國,年紀(jì)還小,不知道這件事。但從火頭僧寫的文章,我感覺:他對楞嚴(yán)咒的信心不是那么多。后來,果然看他開始反駁《楞嚴(yán)經(jīng)》。其實,我個人對密,還是有信心的。
問題在什么地方呢?不說圣人那么高的程度。如果內(nèi)心清凈,能由欲界定得到未到地定,得未到地定就好一點,或達(dá)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程度,心里沒有欲了,念楞嚴(yán)咒,那就不同!我們沒得到色界四禪,連未到地定、欲界定都沒得到,用這樣的心去念楞嚴(yán)咒,也有功德;我認(rèn)為,若誠意地念,也可能會有不可思議的效力;但是如果說是大家打著木魚這么念,總而言之,事實是不見有效,日本人還是節(jié)節(jié)勝利。所以,就上早晚課這樣的生活,不修學(xué)四念處;這件事要反省一下!
我們閱讀經(jīng)論,那就不同了!佛臨入涅槃時,阿難尊者是初果,愛煩惱沒有斷,所以佛要入涅槃,他心很痛就是哭。阿那律尊者警覺他,說:「你是住持佛法的人,世間上的無常,任何人不能避免,為了住持佛法,有什么大事要向佛請問?哭是沒有用的!」阿難尊者就問佛,其中有一件是:佛滅度以后,出家人應(yīng)該怎么樣修行?佛說:「依四念處行道!」
《阿含經(jīng)》講四念處,小乘的《阿毘達(dá)磨論》也講四念處,乃至小乘的經(jīng)律論、大乘的經(jīng)律論,都講四念處;現(xiàn)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也還是四念處,四念處就是禪!按佛的遺囑,我們應(yīng)該這樣學(xué)習(xí)、這樣修行,其它的事盡量放下一點。
佛說依四念處修行能得圣道,佛會說謊話嗎?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我們把佛說的話放在一邊,去聽祖師的話,要重新想一想這件事。當(dāng)然祖師的話也是好,不是決定不對;但總感覺到:祖師是佛的弟子,祖師不如佛!我說這話,你可能還不滿意、不同意。但是今天的佛教,你認(rèn)為很興盛嗎?我認(rèn)為今天的佛教不是那么興盛,所以應(yīng)該從佛陀的法語,學(xué)習(xí)圣道,這樣依教奉行還有可能得圣道。祖師的話可以參考,也不是說要把祖師的話丟一邊,不必那樣子。
《六祖壇經(jīng)》有一句:「心平何勞持戒!褂腥私忉屨f:心平就是持戒,何必一定要像比丘那么持戒呢?我想:戒律(毘尼)是佛法的壽命!有戒,佛法就能住持;沒有戒,佛教就要滅亡了。這樣子我們怎么能不持戒呢!所以,要努力地學(xué)習(xí)戒、持戒!那六祖大師這句話,你能說他說錯嗎?但是,這句話功德不是很多!祖師說的話,也有道理,但不如佛說的圓滿。所以,應(yīng)該努力地學(xué)習(xí)經(jīng)律論,從這里容易得正知正見、容易有成就。
實在,「莊嚴(yán)佛土」是要莊嚴(yán)自己的心,心凈則佛土凈,心清凈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應(yīng)該要認(rèn)識這件事!讣捶乔f嚴(yán)」,也就是無相;能夠證悟契合無相的真理,如如不動,不取于相,那么心就是莊嚴(yán);所以無相就是真莊嚴(yán),應(yīng)該先學(xué)無相的法門。
前面說:我要滅度一切眾生,我當(dāng)莊嚴(yán)佛土;這不是菩薩。那么怎樣才是菩薩呢?「若菩薩通達(dá)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菩薩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明白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那這個人就真實是菩薩了。因為有般若智慧,發(fā)大悲心,能不退轉(zhuǎn)于無上菩提;若沒有無我的智慧,慈悲心禁不起考驗,隨時就會跌倒的。
前邊是說佛無法得菩提,這一段是說菩薩化他也是無所有;所以勸發(fā)菩提心,就是要向佛、向菩薩學(xué)習(xí)。
前輯.正釋經(jīng)文.二十五
丁二、贊佛得無上菩提具無量功德二 戊一、圓證法身功德二 己一、正嘆五 庚一、知見圓明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shù)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以下是贊嘆佛圓滿無量功德的境界;初發(fā)心的菩薩,應(yīng)該發(fā)歡喜心向佛學(xué)習(xí)。第一段贊嘆佛「圓證法身功德」,先正嘆,又分六段,第一段知見圓明。
前邊每一段都說,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的道理;那我們就容易誤會,佛能見一切法不可得,就只是有慧眼。所以,佛提出來問,「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先招呼須菩提!如來有沒有肉眼呢?「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回答,佛陀是有肉眼的。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埂疙毱刑!于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惯@一段的問答是說:佛不只是有慧眼,佛是五眼都具足的。
「肉眼」:就是指人間人的眼睛,也是由精微的物質(zhì)組織成,但是它的功能不是那么圓滿。見粗不見細(xì):粗顯的境界看得見,微細(xì)的境界看不見。見表不見里:只能看到外表、看不見里邊。見近不見遠(yuǎn)、見明不見暗、見前不見后;功能很有限度,很多境界不能見。佛也有肉眼,但比我們凡夫的肉眼,好得多。
「天眼」:就是指欲界天、色界天上的人,他們的天眼,也是精微的物質(zhì)所組織成,但比人間的肉眼好;粗顯、微細(xì)的色法都能看見,內(nèi)外、遠(yuǎn)近、明暗,都能看見。譬如天黑,沒有日月燈的光明,但天眼也一樣能看見;功能完全不同了。
欲界天的人,沒有色界四禪的定力,他們的眼也名為天眼,能看見很遠(yuǎn)的事情,比我們好得多;它還有一種功能,能看見未來的事情,譬如忉利天主釋提桓因,壽命將盡時,預(yù)先知道將來要來到人間作豬,心里很苦惱。這就是天眼能見未來。色界天人有禪定的力量,他們的天眼,能看見未來幾千年幾萬年的事,那更是肉眼所不能及了。
人間的人,若修學(xué)坐禪,得到色界四禪,然后再修天眼,才能得天眼通;只得禪定,未必有天眼,欲界定、未到地定,連無色界四空定,都不能得天眼通。有的阿羅漢,沒得色界四禪,也沒有神通;若得色界四禪,修神通的阿羅漢、辟支佛、大菩薩和佛,都有天眼通的。
人間,有的人并沒有得禪定,但是果報有點特別,類似天眼通,這是果報的天眼,能看見一般肉眼所不能見的事,但不是決定靠得住,也沒有修得的天眼那么厲害。
肉眼和天眼都是能看見色法。而通常說的中陰身,唯天眼能看見,肉眼不得見。所以人死了以后,有天眼通的人,能看見他的中陰身得果報處──哦!他到天上去了。哦!他又來人間做人了;蛘咚鲋欢旧撸蛘叩降鬲z去了。若沒得天眼通是不知道的。
「慧眼」:就是智慧。指阿羅漢能觀見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山河大地,都是剎那剎那無常生滅變化,無我我所、畢竟空的道理。若聽聞《金剛般若經(jīng)》、學(xué)習(xí)《大般若經(jīng)》而得阿羅漢道,那就能看見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道理。
「法眼」:也是智慧,就是能通達(dá)一切法緣起道理的智慧。得法眼的人,也具足慧眼;而且法眼能通達(dá)無量無邊的佛法,還能通達(dá)眾生的根性,不論是利根、鈍根,有業(yè)障、沒有業(yè)障,這些事都能看到;并能夠「隨其所應(yīng),宣說佛法」,隨順眾生的根性所合適的,宣說那樣的佛法來利益眾生。能通達(dá)三乘佛法、教化三乘眾生,有這樣的功能,就名為法眼。
「佛眼」:是圓滿通達(dá)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佛眼的境界是其余的眾生所不能及。
這樣說,共有兩個解釋:第一、一般地面上的眾生有肉眼,天上的人有天眼,阿羅漢有慧眼,菩薩有法眼,佛有佛眼。第二、佛具足五眼,菩薩具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阿羅漢具足肉眼、天眼、慧眼;凡夫都不具足佛眼、慧眼、法眼、天眼,或者有肉眼,或者能有天眼,但還不是圣人。
而五眼中的差別,肉眼和天眼,都是地水火風(fēng)物質(zhì)組織成的,能看見色法;垩、法眼、佛眼是屬于智慧,不是由物質(zhì)組成;而且一定是先得慧眼,而后得法眼。慧眼,能見諸法畢竟空,能斷除見煩惱、愛煩惱,是得阿羅漢道以上的境界。法眼,是觀察一切世俗諦緣起的境界,因為先得慧眼,所以法眼所見一切緣起法的境界,不顛倒轉(zhuǎn),不會有錯誤。這是說佛具足五眼,也表示佛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無所缺少。
我講個故事。有一個很貧苦的人,他的太太長得很美,結(jié)婚以后,生個女兒也很美。但是不久他死了,死后投生在大海那邊為大鳥;雖然是做了大鳥,還想念這個女兒。他知道女兒生活很困難,就在夜間從海里拿一個寶,放在她女兒的門后邊。
他女兒早晨起來,開門一看:「哎呀!這里有一個寶珠!咕湍没貋砹耍南耄骸冈趺椿厥履?不知道!谷庋劬褪沁@樣,不知道怎么回事。當(dāng)然也還正常的生活,夜間睡覺,第二天早上起來開門,又有個寶在那里,又拿回去了。就這樣幾天,心里感覺很奇怪:「怎么回事情呢?」于是乎,這天不睡覺,隱藏在門旁邊看,哦!天還沒有光以前,看見一只大鳥飛來,又放一個寶在那里。是這么回事情!她把這個寶又拿回到屋里面,也就發(fā)財了。
她心想:「這只大鳥天天送寶來,要把牠抓住!顾跃团獋大網(wǎng),就放在旁邊的地方:「等這只鳥一落下來,要抓住牠!」第二天,果然鳥又飛來了,這只鳥不是傻子,站在那里一看:「妳想抓我!」回頭就飛了,從那以后再也不送寶!
從這故事看出二件事,第一:人死了以后是不斷滅的,繼續(xù)有生命存在,但是什么樣生命不一定。這個人是做了大鳥,可能有人還投生做人。第二:父母對兒女的愛是不得了,雖然死了,還是憶念、還是愛他的兒女。《大毘婆沙論》說到:畜牲世界,不管是豬、狐貍、狼、老虎、或是這大鳥也好,多數(shù)有點宿命通,還有點他心通的,牠還能憶念:哎呀!我的女兒生活很困難。會想辦法來幫助她,還是有這種愛。
所以做兒女的對父母不要違背,應(yīng)該孝順才對。父母有時候說真實話喝斥你,你不要不高興,應(yīng)該歡喜的接受父母的教誨。就算父母不信佛,而你學(xué)習(xí)了佛法,智慧應(yīng)該是不同了,但是對父母隨順一點,善巧方便的勸導(dǎo)他們信佛,來報答父母恩,才是對的!所以肉眼實在是很可憐的境界,父親給她送寶,還不知道。天眼也不是真實的好,應(yīng)該求慧眼、求法眼、求佛眼,而努力地修行才可以!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shù)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前邊說佛具足一切能見的功能;以下,就以眼所見的最粗顯事情來說。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佛問須菩提,說恒河里的沙,佛是不是也說它是沙呢?「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是的!世尊!如來也說是沙。
在我們凡夫的眾生世界,也是由有智慧的人立出來種種的名言,每一樣事都立有名字;佛來到這個世界,為隨順我們,所以世俗說是沙,佛也說是沙,佛不違背世俗。但凡夫說沙,會執(zhí)著它是真實的,不知道它是假的;佛說是沙,只是假名字,不會像我們有執(zhí)著。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一粒沙等于一條恒河,那么恒河中那么多的沙,就是有那么多沙數(shù)的恒河。
「是諸恒河所有沙數(shù)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恒河沙的恒河沙數(shù),每一粒沙算一佛世界,這么多的世界是不是很多呢?「甚多!世尊」:須菩提回答說,很多。
前面說這么多的數(shù)目,目的是什么呢?「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一個世界的眾生就很多了,何況那么多世界的眾生,是更多了;一個眾生的分別心就很多了,何況那么多眾生的分別心,是很多很多了。而佛告須菩提:那么多的世界所有眾生的分別心,佛完全都知道。
眾生心是什么呢?就是顛倒迷惑。也不修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就是虛妄分別的這種心。晃覀兊男木褪翘撏謩e、不能安住在第一義諦,但佛都能知道。為什么佛有這么大的他心通呢?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佛能知道一切眾生內(nèi)心的活動,就是因為佛能通達(dá)諸心非心的道理。佛說一切眾生的心就是虛妄分別,不能安住在第一義諦,是名為虛妄分別心;蛘哒f,這一切心都是不可得的,在不可得上,心是沒有的,假名為心;佛能覺悟「不可得」,就能通達(dá)眾生的分別心是怎么回事。
修他心通的人怎么修呢?是從形相上看。那個人面上現(xiàn)出來憤怒,就是有瞋心;那個人表現(xiàn)于外是歡喜,就是內(nèi)心有如意的想法;從這里去思惟,慢慢就得到他心通。當(dāng)然,要得到色界四禪,這樣修才能得他心通,沒有四禪的功夫,即使修也是不行。
但是,佛的他心通不是這樣;而是通達(dá)了一切心都是不可得,通達(dá)畢竟空,這畢竟空是沒有邊際、沒有界限的;說這個房子就是這么大、這么高,而畢竟空是無邊際的境界。眾生,在畢竟空上有種種緣起,貪的因緣就生貪心,憤怒的因緣就生憤怒,各式各樣的心由各式各樣的因緣而生起。佛的心普遍在畢竟空這里,就能知道眾生緣起的差別心。
「所以者何」:前面說諸心皆為非心,是什么道理呢?
「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可以作二個解釋。
第一、在時間上,心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不同。過去心:心在過去時雖然正在活動,但是若站在現(xiàn)在的立場看,過去心已經(jīng)過去、已經(jīng)滅了,不可得。未來的心:還沒有生起,也就是沒有那一件事。現(xiàn)在的心:剎那間也過去了,所以沒有真實性可以取著的;若是有真實的體性,現(xiàn)在就永久是現(xiàn)在,不會過去。
第二、佛說:色法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心也是剎那剎那生滅的。而凡夫起初靜坐的時候,在打妄想,那時候不知道心是剎那生滅;如果得到禪定時,心是明靜而住,沒有其它妄想,那自然會感覺到心是常住的;因為凡夫看不見剎那,要圣人才可以。所以,如果我們相信佛的話,佛說心有剎那剎那生滅,就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不同,而這個心一直地在變動,一直地生了又滅、滅了又生,都是因緣生起的,因緣生起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不可得、畢竟空!
過去心自性不可得,現(xiàn)在心自性不可得,未來心自性也不可得,所以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佛能通達(dá)那個自性不可得,知道一切眾生的分別心是怎么回事。這話的意思:就是佛能教導(dǎo)我們,令心寂靜住,不妄想分別,覺悟諸法實相的真理。
我們沒得圣道,只是自己想什么就說什么而已;凡夫能弘揚佛法?不是的,沒有這種能力呀!所以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也是不可得的。
前輯.正釋經(jīng)文.二十六
庚二、福德具足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面說佛得無上菩提以后,知見圓明,五眼都具足了,有大智慧光明;最難知道的一切眾生的心念,佛都知道了,所以能夠善巧方便的度化眾生。下面這一段,說佛具足無量無邊的福德。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佛招呼須菩提,若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這么多的珍寶,布施給眾生,這個人將來得的果報是不是很多呢?「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回答,以小小的寶布施,可能得的功德不多,用這么多的寶救護(hù)眾生的苦難,將來得到可愛的果報是很多的。
這下面,用佛法的立場來評論這件事!疙毱刑!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佛招呼須菩提,若是修福德的這個人,執(zhí)著有真實的福德可得、執(zhí)著我能作福德、我能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這樣執(zhí)著的話,佛就不會說:你得到的福德很多。因為再多的福德,從時間上逐漸地逐漸地結(jié)束,就無常了。
「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如果有慈悲心、又有般若智慧,能做功德利益眾生,不執(zhí)著有真實的福德、也不執(zhí)著有我能做功德,我空、法也空──有三輪體空的智慧做功德;佛說,這個人得的福德是特別多的。
這一段文的意思是什么呢?不管哪一位佛,在因地的時候,都有般若智慧、大悲心做功德;所以,成佛時能得無量無邊大自在的福德。我們說佛有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作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指智慧;其實佛不只是有智能,還有大福德的境界。
庚三、身相具足二 辛一、具足色身
須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這是第三段,說佛成佛的時候,身相具足。又分二段,這一段,是具足色身;下一段,是具足諸相。從原則上說,這兩段,道理是一樣的;但是又有一點差別:這一段是說成佛以后,現(xiàn)出來具足無量功德莊嚴(yán)的身相,是指佛的圓滿報身;下面具足諸相,就是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化身。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佛,是指佛的法身,法身就是諸法如,諸法如是佛的法身。可以從圓滿報身來看佛的法身嗎?「不也,世尊!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色身見」:說不可以的。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佛說為法身菩薩所見的圓滿報身;「即非具足色身」:因為佛的法身是離一切相的,諸法如也是離一切相的,所以說不是具足一切相的圓滿報身。
「是名具足色身」:佛在因地時修行無量無邊的善法,成佛時所成就圓滿報身的果報,是因緣所生,所以是名具足色身。若是在佛的本身來看,佛觀察具足色身都是寂滅相,那就是指法身了。
辛二、具足諸相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佛那離一切相的法身,可以用三十二相身來看嗎?看見三十二相,就是佛的法身嗎?「不也,世尊!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這兩段文的意思:佛成佛的時候,為法身菩薩示現(xiàn)的圓滿報身相是具足無量功德莊嚴(yán);為凡夫眾生,或者得初果、二果、三果、阿羅漢,或是沒得圣道的菩薩示現(xiàn)八相成道的應(yīng)化身也是圓滿莊嚴(yán);雖然具足這些身相,而佛的心無所得,不執(zhí)著,還是寂滅相。凡夫如果相好莊嚴(yán),就生高慢心瞧不起別人,圣人不是這樣的。
庚四、法音遍滿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dāng)有所說法!荒魇悄!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第四段法音遍滿,是說佛說法的音聲,遍滿十方世界。佛在法身菩薩無漏的圣人世界,法音遍滿;在凡夫的世界,就不一定,要有因緣才能到人間示現(xiàn)成佛。佛在佛世界法音遍滿一切處,但是三界的凡夫眾生都不得聽聞。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dāng)有所說法」:佛告訴須菩提,你不要以為佛要為眾生說法的時候,心里先要分別:我要為眾生說法!改魇悄睢梗悍疬@又重復(fù)說一句,不要作是念!
「何以故」:為什么不要這樣說?佛為眾生說法之先,心不動念、不想一想、準(zhǔn)備準(zhǔn)備嗎?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假設(shè)有人說佛為眾生說法時,要先分別分別、觀察觀察:我要為眾生說什么法?這樣子,不但不是贊嘆佛,反倒是毀謗佛了;因為這個人還不懂佛為眾生說法的道理。是怎么回事呢?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佛為眾生說法,是無法可說的。
這有二個意思:第一、佛為眾生說法時,不用分別就能隨眾生之所應(yīng),宣說一切佛法,但是佛心里還是沒分別;佛有這種境界,所以佛的心里沒有這些法。用語言文字表達(dá)佛所證悟的真理,有能詮、所詮,這名為法。但佛沒有這種分別心,所以叫做無法可說。
第二、學(xué)習(xí)佛所說的法,當(dāng)然聽佛說法是音聲,或是記錄出來的文字;音聲也好、文字也好,就是有能詮、所詮的道理;我們從這里學(xué)習(xí),思惟觀察,然后這樣修行;到證悟第一義諦的時候,原來沒有語言文字!都是離名言相的,是沒有名言可得的!也就是「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的道理,所以說是無法可說。
這地方要注意一件事。譬如說:諸法皆空、諸法是無我的。我們依據(jù)這話思惟觀察,證悟到無我畢竟空時,那里并沒有無我、畢竟空、無常這種分別。從這地方來說,佛是無法可說,佛就是沒有說。
這件事可以這樣說:佛所覺悟的第一義諦,是離名言相的,是無法可說,沒有能詮所詮可以為眾生分別。但這樣子,眾生沒有辦法覺悟佛法,佛不得已,只好在離名言相上,善巧方便安立名言:這是苦集滅道、這是十二因緣、這是六波羅蜜、三世因果、這是三惡道,乃至那是佛;有六道輪回、有三乘圣人。這樣用名言來表達(dá),這是不得已而為之。∥覀儚倪@里才能明白,從有文字相到無文字相,到了無文字,這才真實是佛法;有文字還是佛法的方便境界,說「一切法都是真如、諸法實相」,這還是名字相,若真實證悟到那個境界,是沒有這句話的。
所以學(xué)習(xí)佛法的時候,不要太執(zhí)著、去爭論「有我和無我、常和無常」這件事。這種種分別,其實都是相對的。在世俗諦的境界,由種種差別可以安立種種名言:這是燈、這是書、這是房子、這是人、這是花、這是草。在第一義諦上沒有這些差別相,沒有名言可安立,所以證悟諸法實相的智慧是無分別的,但是,是智慧!
未證悟的人,沒有這無分別智,不能證悟第一義諦。這智慧從哪來呢?從佛為我們說的語言文字佛法去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一方面修毘缽舍那、一方面修奢摩他,初開始修奢摩他,心要安住在所緣境,其實這所緣境也都是虛妄的;用出入息作所緣境,息也是虛妄的境界;或者用臍輪、丹田、蓮花,或一個圓光作所緣境,不管是青黃赤白,地水火風(fēng),都是虛妄的境界。但是若長時期觀諸法實相,就不以世俗諦,而以第一義諦為所緣境,能止在第一義諦,這是離一切分別相的。到那時候,就會知道:說法者無法可說!而為我們說的種種文字,是方便善巧安立的。就像過河,非要有一座橋、或一條船才可以,不然不能過這個河!所以,學(xué)習(xí)的時候,不得不這么學(xué)習(xí),真是證悟到第一義諦,是離一切名言相的境界。
「是名說法」:若從佛為我們宣說的語言文字上來通達(dá)無語言文字,是名說法。
前輯.正釋經(jīng)文.二十七
庚五、信眾殊勝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于未來世聞?wù)f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第五科信眾殊勝,是說報身佛說法的聽眾是特別殊勝,不同于化身佛的境界。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前面說完報身佛說法境界的時候,慧命須菩提,就向佛請問這一個問題。
「慧命」:就是智慧的生命,以智慧為他的生命。凡夫的生命,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生理的組織,一部分是精神的作用;這兩部分連合在一起而不分離,這叫做命,也就是壽命。壽命是我們所喜愛的,我們都希望壽命長一點。但是修學(xué)佛法有成就的人,所創(chuàng)造出來新的生命,是什么呢?就是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種法都是清凈無漏的,這是圣人的生命;在這五種法里面,以慧為首,所以說慧命,就是指清凈的智慧是他的生命。
凡夫修學(xué)佛法時,常要保持內(nèi)心的正念、清凈,正念不失掉,雖然還不是慧命,但向于慧命去了。如果失掉正念,就是一般的凡夫境界;若有正念,那這是一個佛弟子清凈的生命,因為還沒得到圣道,不能稱之為慧命。成就初果、二果的圣人,是有智慧了,但是偶然地還有一點虛妄分別。到四果阿羅漢,沒有這些虛妄分別,他清凈的智慧一直存在而不失掉,所以就叫做慧命;其實這里邊還包括有戒、定、解脫、解脫知見的功德。這是贊嘆的意思,贊嘆須菩提尊者是一個具足阿羅漢功德的人。
我們稱之為佛寶、法寶、僧寶,把「僧」稱之為僧寶,就是因為有無漏的戒定慧;如果沒有成就無漏的戒定慧,雖然是出家人,只可說僧,不能稱之為寶,因為在色受想行識里,都是虛妄分別,所以不足以稱為寶。
「世尊!頗有眾生于未來世聞?wù)f是法,生信心不」:說圓滿報身佛在清凈佛世界,演說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佛法的這件事,佛滅度以后,在未來世的人,聽說這樣的佛法,會相信嗎?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佛回答須菩提,當(dāng)然是有相信的人!圓滿報身佛或者也可以說是法身佛,法身佛說法時,當(dāng)然有法身菩薩聽法,但他不是一般的凡夫眾生;凡夫眾生聽不見也看不見報身佛說法,只有法身菩薩才能看見、聽見,所以有這么一回事!阜遣槐娚梗弘m然他不是凡夫眾生,也成就無漏的功德,但沒有圓滿,不能稱之為佛,所以,非不是眾生,還是可以稱之為眾生。「何以故」:什么原因呢?
佛招呼「須菩提!眾生眾生者」:說在生死里流轉(zhuǎn)的眾生,一共有兩類:一類是一般的凡夫眾生,另外一類就是已經(jīng)成就無漏圣道的眾生。成就無漏圣道的眾生,又有兩類:一類是還有這個臭皮囊的;第二類是棄舍肉身,而成就法身的圣人。
「如來說非眾生」:現(xiàn)在聽法身佛說法的這個人,不是一般生死流轉(zhuǎn)的眾生,也不是沒有棄舍臭皮囊的眾生,而是得到法身的眾生!甘敲娚梗旱梅ㄉ淼谋娚诼牱ㄉ矸(圓滿報身佛)說法;這是極高程度之人的境界,不是一般人的境界。
庚六、正覺圓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fù)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這是第六科正覺圓成,說法身佛(也就是圓滿報身佛)成就了無上菩提的這件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須菩提提出問題問佛:釋迦牟尼佛經(jīng)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前面曾說: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雖然成就了無上菩提,但是佛本身觀察無上菩提是自性空,無有少法可得;就是沒有菩提可得嗎?
前邊只是簡單的說無所得,在這一段就說得詳細(xì)了。
「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佛回答說:是的!佛是得無上菩提,但在他的內(nèi)心是無所得的。這是印可,下面說出來道理。
「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我對于所成就的無上菩提,有無量的智慧、三昧,無量福德、無量陀羅尼、無量無邊的道力、無量無邊的神通大自在境界的無量功德,在心里明了每一法都是因緣有、畢竟空,畢竟空中無有少法可得!甘敲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這就是佛所成就的無上菩提的境界。
這樣解釋呢,就是「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指諸法如說的。諸法如,成佛不成佛都是這樣子,我們沒成佛的人,色受想行識里也有如,乃至一色一香都有如。前面說到無所得就是諸法如;佛有法身、報身、應(yīng)化身三身,法身就是諸法如。
「復(fù)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諸法如在一切眾生、一切法中是平等,沒有高下的差別。譬如說生死流轉(zhuǎn)的眾生就是下,得圣道的眾生就是高;在諸法如上看,沒有高下的差別。這是一個解釋,
另一個解釋:三大阿僧祇劫圓滿無上菩提的人,他們的功德都是平等的,佛與佛都是沒有高下、沒有差別──佛佛道同就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樣說,就是指佛的圓滿報身、化身;此佛的報身、化身與彼佛的報身、化身,都是平等無差別的。
前面是「無有少法可得」,是說佛的清凈法身;這里「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指佛的報身和化身,也是平等的。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節(jié)是說,佛并不是自然地就成佛了,而是要經(jīng)過長時期地修行才成就!沒成佛的人,雖然也有諸法如,但是在我們的諸法如上,有各式各樣的煩惱、業(yè)障、苦惱;惑業(yè)苦在諸法如這地方,就是有這樣的境界。成佛的人呢,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成就了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諸法實相,就斷除去我、人、眾生、壽者這些煩惱(執(zhí)著有我是最大的煩惱),這時候就見到諸法如了!
我們凡夫就是惑業(yè)苦附在諸法如這里,另外沒有什么;那么若成佛時,說沒有惑業(yè)苦,還不足,還要什么呢?要「修一切善法」:就是修六波羅蜜,斷除無量無邊的惑業(yè)苦,修六波羅蜜,以無量功德來莊嚴(yán)這個清凈的如!竸t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凡夫有無量無邊的惑業(yè)苦,沒有無量功德;成佛了是斷除無量無邊的惑業(yè)苦,有無量功德莊嚴(yán)的如,他就成佛了!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所說的善法是什么呢?當(dāng)然是求無上菩提的無漏善法,不是有漏的善法。成就了般若的智慧,有大悲心,這時候心清凈故,修的善法也清凈;由清凈的善法所得的果報,莊嚴(yán)清凈法身,那就是佛的圓滿報身。
「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所以如來說這不是一些世間的有漏善法,是修出世間清凈無漏的善法,是名善法。
己二、校德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
這一段文,可以說是校量功德。另外也有其它的意義,什么呢?修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只是讀誦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那怎么能得無上菩提呢?還要修習(xí)善法才能得無上菩提!說修習(xí)善法能得無上菩提,那這樣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白紙黑字的文句,應(yīng)該不能得無上菩提了啊?就是有這點疑惑。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佛招呼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須彌山王都是七寶積聚成的,有人持這么多的七寶聚,來布施一切眾生。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是這個人肯受持全部的《金剛經(jīng)》,或者乃至最少的四句偈,還能為他人宣說。
「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于前面布施七寶聚所得的福德,就是乘上一百分,或百千萬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也不如受持《金剛經(jīng)》乃至四句偈的功德殊勝。
經(jīng)論里贊嘆佛法的功德,有四類的方法。
第一、數(shù)勝:就是用一二三四五的數(shù)目計算;譬如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用數(shù)目計算,還是不能夠形容出修學(xué)金剛般若的功德多。
第二、力勝:指心力,就是用心分別;即使用心思惟觀察,也不能表達(dá)出修學(xué)般若法門的功德之殊勝。世間有漏的功德,用數(shù)目計算、或用心思惟,都可以想的上來;但是出世間無漏法的功德,是心想不上來的。
第三、喻勝(無相似勝):世間上有漏的功德,可以用譬喻說明它的殊勝;但是出世間的功德,譬喻也譬喻不來,很難譬喻的。
第四、因勝(時勝):就是用時間校量世間有漏功德,與出世間無漏功德的差別。若沒有禪定而修學(xué)世間有漏的善法功德,最多達(dá)到欲界頂天,欲界頂天的壽命一萬六千年,到時間就結(jié)束了;如果修禪定達(dá)到非非想天,那就是八萬大劫才結(jié)束。若出世間的功德,是無窮無盡的,成就了以后,那個功德永久不破壞、也不敗亡的;所以不能用時間來形容。
有這四種方法,贊嘆佛法的殊勝;現(xiàn)在這里是以乃至算數(shù)譬喻,也還不能夠全面的表示佛法的功德殊勝。
前輯.正釋經(jīng)文.二十八
戊二、示現(xiàn)化身事業(yè)四 己一、化凡夫眾
須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dāng)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前邊分六段贊嘆佛圓滿報身的功德。在《大智度論》說佛有二身:法身、化身。第一、有無量功德莊嚴(yán)的,就叫做法身;三身中的清凈法身也就包括在這里;這實在也就是圓滿報身。第二、化身:化現(xiàn)一個身相,在凡夫世界度化眾生。
以下,是贊嘆佛示現(xiàn)的化身事業(yè)。佛不只是在佛世界教化法身菩薩,也到生死流轉(zhuǎn)的世界,教化一切眾生。但是,來到凡夫世界的,就不是佛的法身,而是由法身化現(xiàn)一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身相──就是現(xiàn)個老比丘相的身體;這是化身佛。第一段是教化凡夫眾,教化我們這些有各式各樣煩惱、在這里流轉(zhuǎn)生死,受種種苦的眾生。
「須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dāng)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佛問須菩提,佛來到三界,在欲界人間教化眾生這件事,你心里怎么想?你不要認(rèn)為佛的心還動念:「我現(xiàn)在到欲界教化眾生來了!」不要這樣說,也不要作這樣的念頭。
「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原因是佛來到世間度化眾生的時候,在佛的清凈大光明的智慧里,不見有真實的眾生可度。
凡是因緣所生法,都沒有決定性,就是可以轉(zhuǎn)變。譬如說這個人有貪心、瞋心、各式各樣的煩惱,是十足的生死凡夫,好像很難轉(zhuǎn)變。但是用佛法的智慧來看,不是決定的,就是可以轉(zhuǎn)變,有貪心可以轉(zhuǎn)變成無貪心,有瞋心可以轉(zhuǎn)變成無瞋心;就是因為貪心、瞋心不是決定的,都是自性空!都是不決定!在不決定這一方面就是自性空,在自性空中,凡夫不可得、眾生不可得。所以,佛的心里是無眾生可度,但佛還是來到世間度眾生。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如果佛的內(nèi)心也感覺到:這個眾生是我度的、我度化了這個眾生。那佛也就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了。那還能名之為佛嗎?就是一般的凡夫境界了。
這以下再加以說明,前面說佛是沒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的,但是佛說話的時候也是稱說:「我」過去做過鹿教化眾生、「我」過去做過忍辱仙人!疙毱刑幔∪鐏碚f有我者,則非有我」:佛告訴須菩提,你不要誤會,那只是假名字,名之為我,并不是執(zhí)著有真實的我。佛是沒有我的執(zhí)著,但是為眾生說法的時候,也會說「我」。
這事情在《涅槃經(jīng)》上曾提到:佛和阿難尊者在水里沐浴,遠(yuǎn)遠(yuǎn)來了一些外道,因為佛的身量高大,所以他們在很遠(yuǎn)的地方就看見了,知道這是瞿曇(外道稱佛為瞿曇,這是佛在家時候的姓)。一看見佛在那里沐浴,外道就說:「瞿曇這個人!非常好!相貌莊嚴(yán)、音聲也非常的美妙,各式各樣都令人歡喜;唯有一樣不好!」說:「什么不好?」「他說無我,這件事不好、不吉祥!惯@時候,佛天耳遙聞,就從河里出來,對外道說:「不要這樣說!我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者:我也!我一直說無我,也說有我!
這話什么意思呢?若這個人不高興無我,他就和佛法有距離,而不能相信佛法;佛為了度化這個人,也說有我,接引他相信佛法。所以,為引導(dǎo)計我論者相信佛法,也方便的說有我。是這樣子!有我是什么呢?是方便施設(shè)接引他來到佛法,不是真實有我!溉鐏碚f有我者,則非有我」,不要誤會這真實有我。
在《楞伽經(jīng)》上,大慧菩薩問佛:「世尊!你說在一切眾生的色受想行識里,有個常住不變、為一切法作依止的如來藏。外道也是說在色受想行識里有個我,是常住不壞的,為一切法作依止。佛說如來藏和外道說的我,說的一個面目,這怎么回事情呢?」
佛說:「因為外道執(zhí)著有我,我如果說無我,他們永久也不能相信佛教;為了接引他們,我就說有如來藏。假名為如來藏,實在還是無我、空、無相、不生不滅的!
這樣說,如來藏這個名字,還是表示無我義,只是用「我」表示,來接引不高興無我的人!独阗そ(jīng)》是在南北朝劉宋的時代就到了中國;鳩摩羅什法師是東晉時代來到中國,他翻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要比《楞伽經(jīng)》早,我們?nèi)糇屑?xì)的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也是無我論,也是不執(zhí)著,不說有我的。
在《涅槃經(jīng)》里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常住不壞的。都是用這樣的教義來開導(dǎo)學(xué)習(xí)佛法的人,而沒有采取《楞伽經(jīng)》無我如來藏義。
而近代佛教的印順老法師,在四川遇見法尊法師時,接觸了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就是采取《楞伽經(jīng)》這一段的教義,弘揚無我如來藏。印順老法師這時候思想穩(wěn)定了,也弘揚這樣的教義,和我們中國古代的大德不同了。
現(xiàn)在我們學(xué)習(xí)的《金剛經(jīng)》,實在是無我論,一直說無我;「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這里就可以引《楞伽經(jīng)》這一段的意思來解釋。
「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而平常的人,就認(rèn)為是有我。我們曾經(jīng)說過:一般追求五欲的人,對于哲學(xué)的道理,也可能讀過,但是心里不大注意。只有特別注意哲學(xué)的人,會接觸到「我」的這個問題;那么這個認(rèn)為有我的凡夫之人,應(yīng)該說是在眾生世界中,特別有學(xué)問的人──那就是印度的外道。平常說外道,好像有一點不恭敬,實在不是這個意思;就是佛法之外的哲學(xué)家,也有一套哲學(xué)的理論,他們認(rèn)為這個臭皮囊里有一個我。如果說:身體里有佛性。而解釋為:這個身體是臭皮囊,但是里面有個不臭的,就是佛性。我們聽了很歡喜。
印度的外道,或者是得了四禪八定的外道,在禪定里虛妄分別有我,這叫有我論。其余的人,沒有認(rèn)真學(xué)習(xí)這件事,只是關(guān)心色聲香味觸──我要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我買好的車、建筑好的樓房,我住得舒服──只注意這件事;不管我、不我的這件事?但說話時,也是有我;這雖不十分明顯,實在也是執(zhí)著有我。
「而凡夫之人」就是包括所有的凡夫,哲學(xué)家也好、不是哲學(xué)家也好,「以為有我」,總而言之:大家都執(zhí)著有我。認(rèn)為有一個真實的我,有什么不對呢?若認(rèn)為有我,貪瞋癡沒有辦法斷。因為有我,就要保護(hù)這個我:對我有利的,我就貪求;有傷害的,我就排斥,排斥就是瞋心來了!而有貪、瞋各式各樣的煩惱。我也容許很多人在活動,然而那是:你不侵犯我的利益,我容許你存在;如果你侵犯我,我就要消滅你。但是做得到做不到又是一回事,心里面都是這樣子。反正,有我的人,貪瞋癡是不能斷的,也不容易同人合,表面上暫時的合是可以的。所以,眾生有我,有很多的過患、有很多的苦惱;而佛用無我來對治,使令人與人能夠合,使令人心情快樂,能斷煩惱、能得圣道。所以說「無我」有很多的功德而沒有過失。
前面說「凡夫之人以為有我」,什么叫做凡夫呢?「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凡夫就是平常的人、有煩惱的人,貪的因緣來就貪、瞋的因緣來就瞋的這種人。這種人不能夠為他人著想,只顧自己,那么佛就假立名字,名之為凡夫;只是假立名字,也不是決定的,不是真有一個實性的凡夫,還是可以轉(zhuǎn)變的。
我講個凡夫的故事。說到講故事這件事,我小時候讀書,當(dāng)然老師講課就是聽著嘛,忽然有一天,老師講「楚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哎呀!我聽了非常歡喜!出家后,聽老法師講課也是講故事,聽了也感覺到歡喜。等到有人請我講經(jīng),我忘了講故事有很多好處。后來忽然間想起來,應(yīng)該講故事,而故事從哪來的?都是經(jīng)論上佛菩薩講的,所以,這是佛菩薩講故事。
什么意思要講故事?佛知道我們凡夫?qū)W習(xí)佛法很困難,因為佛法與人性是有一段距離的,要向上才能學(xué)習(xí)佛法,但是向上困難啊,那怎么辦呢?佛就講個故事,使令心情好一點;譬如說做菜加點鹽,人就歡喜吃,完全沒有鹽,很淡,人家就不歡喜吃。所以佛是善巧方便的接引我們,我們也應(yīng)該這樣學(xué)習(xí);所以應(yīng)該講故事,講故事是對的!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小軍(或優(yōu)婆斯),他有個哥哥叫大軍。哥哥訂婚以后,到很遠(yuǎn)的地方做生意,很久也沒回來;未婚妻年紀(jì)漸漸大了,哥哥的岳父就來向小軍講:「你哥哥出去做生意,多少年都不回來;現(xiàn)在我女兒年紀(jì)大了,我看就同你結(jié)婚好不好?」小軍說:「這不合道理!她是哥哥的太太,是我的嫂嫂,我怎么可以和她結(jié)婚?不可以!不可以!」就拒絕了這件事。
過了多久,這位老先生又來同小軍講:「你不要這么執(zhí)著嘛!你哥哥在外邊已經(jīng)很久,一直不回來,不知道有什么意外?你就結(jié)婚有什么關(guān)系呢?」「不可以!不可以!」還是拒絕。然后這老先生心想:「直接說無效,要想辦法,如此如此就可以有效!
隔了多久,從遠(yuǎn)方來個做生意的人,帶一封信給小軍;一看,信上說:「大軍已經(jīng)死了!你們不必再掛念他了!咕驼f他哥哥死了的事情。他想:「哎呀!哥哥死了!」心里很難過。過了多少天,這老先生又來了,說:「你哥哥死了!你和我女兒結(jié)婚不結(jié)婚?如果不結(jié)婚,我就把她許給別人!惯@一說,小軍心就動了,于是乎勉強同意結(jié)婚。
結(jié)婚不久,他哥哥回來了!但是還沒有到家前,小軍心里非常的恐怖,就跑了;但是這個女人已經(jīng)懷孕了,結(jié)果家里的這些親戚就給她墮胎,做這件事情。
哥哥回到家,知道這件事后,非常地憤怒!恨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出五百兩金,募人殺他弟弟。五百兩金是很大的財富,當(dāng)然有人就同意:「好!我能做這件事!現(xiàn)在五百兩金就得拿出來!勾筌娋拖冉o他五百兩金。
小軍是住在舍衛(wèi)國,跑到摩伽陀國王舍城(有說王舍城至舍衛(wèi)國)出家,用功修行就得阿羅漢道了!從這故事上看,出家應(yīng)該不是很久,就得阿羅漢道了。你看這事情真是太吉祥了!我們認(rèn)為得圣道太難,但是在《阿含經(jīng)》、在《大品般若經(jīng)》上看,好像很容易。
這時候,他哥哥調(diào)查清楚,知道小軍在什么地方,于是乎和應(yīng)募的人,就要去殺他弟弟。到了那個地方,看準(zhǔn)小軍在那兒靜坐;應(yīng)募的人心里想:「看這個人很好嘛!怎么可以用箭殺他?不合道理,不應(yīng)該殺!」再想:「若不殺他,五百兩金就得要還回去,這不可以,還是殺!」于是對準(zhǔn)小軍比丘放箭,因為他坐在那里不動,是很明顯的目標(biāo);結(jié)果射出的箭折回來把他哥哥射死了。就有這種事情!應(yīng)募人就不再射箭,拿五百兩金就走了。
大軍臨死前心里更加憤怒,因為瞋心很大,中毒死后,就做了毒蛇。小軍比丘這時在王舍城寒林附近的山洞里住,蛇就隱藏在門軸下;門有時開、有時關(guān),一出一入,就把蛇擠死了。死了以后,又變成更小的毒蛇,就附在洞上面,當(dāng)小軍比丘在洞里靜坐時,蛇就從上面落到小軍的頭上,這回小軍比丘就中毒了。
小軍比丘知道自己非死不可,就招呼住在離這洞不遠(yuǎn)的舍利弗尊者:「請你趕快來!把我這個身體移出去,不要污染這個洞;這個洞不污染,別的同梵行者還可以在這里修行。」
舍利弗尊者一進(jìn)到洞里,看到小軍比丘的面色是完全正常,看不出來是中毒的現(xiàn)象;舍利弗尊者就問:「我看你不像中毒,還是原來樣嘛!剐≤姳惹鹫f:「色是我我所不?受想行識是我我所不?」所以,阿羅漢修無我觀到這時候,雖然中毒了,四大被破壞,是很痛苦的境界,但是他能無著!心不動!樂也不著,苦也不著;不著(受)一切法,心住在第一義諦,所以還是正常的境界。舍利弗尊者把他抱到外面去,一松手,身體就化成糠似的,完全碎了。
我在想這件事:小軍比丘得阿羅漢也有神通的,他哥哥回來以后,因憤怒而計劃殺他,小軍比丘在禪定里,完全明白;第一次小軍比丘在那兒靜坐,應(yīng)募的人來射箭,這件事他應(yīng)該也知道。但是用箭射的時候,他的心沒有貪瞋癡的這種反應(yīng),是無貪無瞋無癡的清凈心在那寂靜住,而且有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功德,怎么可以殺他呢!有無漏圣道的力量、不可以殺他的;這箭不能射他,所以箭折回來把他哥哥射死了。后來他哥哥死了,做毒蛇又死了,再變成更小的毒蛇來傷害他,小軍比丘應(yīng)該是完全明白的。小軍比丘怎么意思呢?我認(rèn)為他完全接受了!「好!我就接受你的傷害,來安慰安慰你!」所以,這個小毒蛇能傷害他。他若不接受,還是不能傷害他的。
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位國王,他有個大夫人,后來又娶第二夫人;二夫人嫉妒這位大夫人。大夫人信佛,常常到佛邊聽法,已經(jīng)得須陀洹果;有時候也受八關(guān)齋戒、也常常靜坐。二夫人常對國王說大夫人的壞話,初開始說,國王還不相信;因為他和大夫人做夫妻也很久了,知道她的性格;但二夫人常常說、常常說,王聽多了也就有點相信了。
這一天,大家在開一個娛樂的集會,小夫人趁這時候,請王叫她出來;大夫人這時正受持八關(guān)齋戒,所以不來。王憤怒了!就把她拖出來用箭射,箭一射出去,或者回來了、或者落到地,怎么射也射不到她。因此,王受到感動,說:「我向來知道她的品德非常好,不像你說的那么壞,現(xiàn)在用箭射不到,就表示這個意思!」所以,就把二夫人退回了。
現(xiàn)在說小軍比丘的境界,大阿羅漢是有圣德的,不是容易傷害他的!雖然他原來也是個生死凡夫,但是生死凡夫并不是真實是凡夫,所以出家了修行就可以得圣道!所以說「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凡夫不是真實的凡夫,若真實是凡夫,就不能得圣道了;所以他若來到佛法里,就可以轉(zhuǎn)變,使令他有貪瞋癡變成無貪瞋癡,本來沒有智慧變成個有智慧的人。
前輯.正釋經(jīng)文.二十九
己二、現(xiàn)化身相二 庚一、相好二 辛一、正說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zhuǎn)輪圣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yīng)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豁毱刑幔∧魇悄睿骸喝鐏聿灰跃咦阆喙实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豁毱刑!汝若作是念,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前面一段,是說化身佛教化凡夫眾生;有人天善根的凡夫眾,佛就用人天善法教化;有的眾生,佛用小乘佛法教化;有的眾生,佛以大乘佛法教化;這就是用五乘佛法教化凡夫眾生。這一段是現(xiàn)化身相,指能化的佛現(xiàn)出化身的體相,是相好光明的。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問須菩提,看見這個人有三十二相,就可以說這是佛嗎?須菩提回答說:是的!是的!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前文已經(jīng)說過了,「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這里須菩提為什么說可以了呢?因為前面是說以三十二相見如來的法身,法身是無相的,所以不能說三十二相即是法身──無相的如來,F(xiàn)在指佛現(xiàn)三十二相的化身來度眾生,那么這三十二相就是佛了;所以,須菩提尊者說:「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沟菢右馑歼是不對的!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zhuǎn)輪圣王則是如來」:所以佛招呼須菩提,是凡有三十二相就是佛,那轉(zhuǎn)輪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他就是佛了嗎?轉(zhuǎn)輪圣王雖然有三十二相,實在還是生死凡夫,怎么能說是佛呢!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yīng)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我現(xiàn)在觀察佛所說的道理,還是不應(yīng)該以三十二相來觀察化身佛,才是對的。
這地方有什么問題呢?我們凡夫普遍地有一種毛病,就是取相惑──取著一切事物表現(xiàn)于外的相貌,在這上面執(zhí)著,生貪心、瞋心,或者各式各樣的分別心、煩惱,只要是凡夫都是這樣子。一般的境界也不感覺到取著有什么不對,所以也就不去考慮這件事。若我們不常靜坐,不學(xué)習(xí)佛法,心里有煩惱了,好像很正常似的,不知道這是錯誤。若常常靜坐、閱讀經(jīng)論才知道:「哎呀!我有煩惱是不對的呀!」現(xiàn)在這里也有這個意思:在一般的境界上常常起煩惱,感覺不到這里,不知道是錯誤;若我們也同樣地用執(zhí)著心來見佛的話,那佛對我們有什么利益?一點利益也沒有。我們還是放任用執(zhí)著心見佛的話,這是個錯誤,不應(yīng)該這樣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這時,世尊說,若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形色來說,這就是佛;以能發(fā)出六十種美好的音聲來說,那就是佛!還是用貪心來執(zhí)著佛的話;或者被佛喝斥了,也動了瞋心的話;「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個人遇見佛,等于沒有遇見佛,還是貪瞋癡的活動,沒能看見佛的境界。這樣子是不對的!
所以,不應(yīng)該以取相的執(zhí)著心見佛,還是應(yīng)該──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心到了無相的境界,遠(yuǎn)離一切煩惱,令心清凈,就是見到諸法如。這樣子栽培善根,逐漸地逐漸地轉(zhuǎn)凡成圣,這才是見佛的道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
何以故?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前面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這是沒看見佛;這樣子,諸法如是佛,見到諸法如就是見到佛,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這個, 不是佛;那么,佛只是一個法身的空理,名之為佛,而沒有這些大福德莊嚴(yán)的境界了嗎?這以下是解釋疑惑。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招呼須菩提,若你心里這樣想: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只是見到諸法如,這樣就是佛;而沒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疙毱刑!莫作是念」:須菩提!你不可以這樣想!「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想是不對的。
前面說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還不如受持《金剛經(jīng)》四句偈的功德多。為什么呢?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從聞思修得到根本智,見到諸法如,說這個功德殊勝!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只是世間福德而已,不能得無上菩提。所以現(xiàn)在得無上菩提,是要成就了清凈的智慧,見到諸法如,才能夠成佛。這樣說,成佛只是見到一個空理,而不是得三十二相名之為佛。你不可以這樣子作念,這樣的觀想是不對的。什么理由呢?下面解釋成佛也還是有因果道理的。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你若是做這樣的想法,那么等于以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說福德的因果都斷滅了。諸法斷滅是什么呢?佛三大阿僧祇劫修六波羅蜜廣度眾生,不只是得到大智慧,也成就無量無邊的福德;福德的因,在成佛的時候,應(yīng)該會有福德的果,就是現(xiàn)出來無量的相好光明。如果成佛,只是一個清凈智慧,沒有福德因、福德果,那福德因果就都斷滅了。發(fā)無上菩提心的人,相信有世間的善惡果報、有出世間無漏的功德,而不會破壞因果道理的。所以「莫作是念」:你不要這樣想!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不會說做很多福德因而不得福德果報;所以成佛的人還是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yán)。
這還有一個意思:阿羅漢入無余涅槃時,不具足一切身相,把所有的身相都滅掉,而入無余涅槃;但是發(fā)無上菩提心的人,「于法不說斷滅相」,他不入無余涅槃,不住涅槃,還要回到生死的世界,用他所修的六波羅蜜、無量的福德智慧得到的果報,現(xiàn)身說法廣度眾生,所以還是有相好光明這件事。如果說得無上菩提的人,只有一個空的智慧,沒有相好光明的這些事情,那就是斷滅了。沒有這個道理!雖然說「得一切種智,名之為佛」,但成佛的人還是有無量的相好光明莊嚴(yán),這樣子才合乎因果的道理。
辛二、校德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fù)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前面的文分兩大段:第一段圓證法身功德,第二段示現(xiàn)化身事業(yè),F(xiàn)化身事業(yè)分二科:第一科化凡夫眾;第二科現(xiàn)化身相,到這里是校量功德。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是菩薩以充滿恒河沙等世界的七寶布施,這樣的功德是很殊勝、是非常的多了!溉魪(fù)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這是說修學(xué)圣道的功德是更殊勝!
前邊多次的校量功德,這里又再說。當(dāng)然可以說一段比一段更為殊勝;但應(yīng)該有另外一個意義,就是佛陀的慈悲,不斷地告訴我們:世間有漏功德不可信,唯有出世間的圣道功德非常的寶貴,是特別有價值!因為我們沒得圣道的人,對于佛法學(xué)習(xí)得很模糊,總感覺世間上的榮華富貴能令人心情快樂,出世間的圣道是真的嗎?因為凡夫有這樣的顛倒想,所以佛陀慈悲,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們:不要這樣顛倒妄想,出世間的圣道是非常重要的!
而前面的校量功德,都是說受持《金剛經(jīng)》乃至四句偈;但這里說「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和前面的文句有點不一樣。
有一個地方,我們應(yīng)該要注意!就是在「爾時須菩提聞?wù)f是經(jīng),深解義趣,涕淚悲泣」那一段,須菩提尊者說自己信解受持不足為難,后五百歲,若有人信解受持是經(jīng),就最為難得了;都用「信解受持」這句話。阿羅漢已經(jīng)見到諸法無我的真理了,說信解受持《金剛般若經(jīng)》,那是有證悟第一義諦的含義;其它的人用「信解受持,是人甚為希有」,也應(yīng)該包含這樣的意思。
現(xiàn)在這里說「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就更明顯表示信解受持的意思,就是通達(dá)色受想行識無我,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乃至意識,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無我;通達(dá)一切法都是沒有我的。
在前面幾個地方曾經(jīng)解釋無我義,現(xiàn)在再解釋一下!肝摇咕褪亲孕裕凶孕跃褪怯形。佛陀為我們開示諸法空義,什么叫做諸法空呢?一切因緣所生法無自性,叫做空。什么叫做我呢?有自性就是我。無自性也就是無我的意思,說人無我、法無我,就是指一切法無我──觀色受想行識無自性,觀眼耳鼻舌身意也是無自性,觀一切法無自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觀眼識乃至意識,是無自性!通達(dá)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無我,也就是通達(dá)了一切法自性空。
「通達(dá)」,在凡夫的立場來說,有三種不同。第一、從文字上明白什么叫做諸法無我。第二、常作如是觀,心里忍可這件事;就是在內(nèi)心認(rèn)為:是的!諸法是無我的!常作如是觀,就能通達(dá)諸法無我的智能,比從文字上得到的智能進(jìn)了一步,但還不是圣人。第三、達(dá)到圣位了,最低限度小乘佛法是得初果、大乘佛法就是初歡喜地以上。
現(xiàn)在說「得成于忍」,第一種,從文字上明白諸法無我,這是不及格的。若常作如是觀時,心能從現(xiàn)前的虛妄境界移向第一義諦;雖還沒有到第一義諦,但是心不停留在虛妄境界,這時,也就達(dá)到內(nèi)凡位暖、頂?shù)某潭,對于貪瞋的境界,有多少忍力,能調(diào)伏貪瞋的煩惱了,這叫得成于忍。若是得圣道以后,就不退轉(zhuǎn)了,當(dāng)然就是無生法忍。現(xiàn)在這里說「得成于忍」,應(yīng)該包括后面兩種在內(nèi)。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于無我法得成于忍的這位菩薩,比前邊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更殊勝。這表示雖然有那么多七寶布施的功德,但是,因為不通達(dá)諸法無我的道理,還是執(zhí)著有我,所以功德不是特別殊勝。「何以故」:為什么于無我法得成于忍的功德,特別殊勝呢?這下邊解釋。
「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執(zhí)著叫做受;不受福德,就是不執(zhí)著;福德雖然來了,但是菩薩心不執(zhí)著這件事。為什么會不執(zhí)著呢?因為常作無我觀,雖然在福德的境界里,心能不執(zhí)著,所以功德特別的殊勝。
佛在世的時候,曾經(jīng)發(fā)生一件事。佛是常在舍衛(wèi)國和摩伽陀國教化眾生,南印度地區(qū),佛不是常常去。在那地區(qū),有一個國家天旱,很久也不下雨,怎么辦呢?就請婆羅門來祈雨,祈了很久也沒下雨。有人就說:「在舍衛(wèi)國有佛陀出現(xiàn)世間,可以請佛來祈雨!顾,國王就派人來請佛慈悲滿他們所愿;佛就派摩訶迦旃延尊者帶領(lǐng)六十個比丘到那個國家去。
摩訶迦旃延是十大阿羅漢之一,他帶六十個比丘到那祈雨,一祈就下雨了!這時候,婆羅門說:「這是因為我們祈求才下雨的,不是比丘!」那么國王、大臣、一般老百姓也弄不清楚究竟是誰祈感應(yīng)的,怎么辦呢?這時候,一個有智慧的人說:「我們試驗試驗就知道是誰祈雨而感應(yīng)的了?」「怎么試驗法呢?」「如此如此,就可以了。」「好!」
這一天,就通知婆羅門:「你們祈雨有功勞,國王請你們來吃飯!鼓敲,等他們來了的時候,就請這些婆羅門在喂馬的地方吃飯,而飯做的不好、菜也不好。這些婆羅門,一邊吃、一邊罵國王;吃完飯,侍奉的人就問:「今天飯菜做的好不好?」婆羅門就說出很粗惡的語言毀罵。
過了幾天,國王派人來說:「今天另外給你們一個好的地方坐,好的東西吃。」「好!」那么婆羅門又來了。這次,在一個特別豪華的大廳,做了美味飲食給他們吃。吃完飯時,侍奉的人又問:「今天這個飯好不好?」「今天好!」婆羅門就贊嘆了一大堆。
再過幾天,請摩訶迦旃延尊者率領(lǐng)六十個比丘來吃飯。第一次也是這樣,飯菜不好、地點也不好。吃完飯時,侍奉的人問:「今天我們做的飯菜好不好?」比丘說:「吃飽了就好。」別的什么也沒說,就走了。那么過幾天,又請迦旃延尊者和六十個比丘來吃飯,地方也好、飯菜也好。吃完飯時,又問:「我們今天預(yù)備的飯菜好不好?」「吃飽了就好!惯是這一句話。
這個侍奉的人,就把婆羅門和比丘們吃飯的情況,向國王會報。大家討論了一下:「婆羅門和我們一般人一樣,不好的時候就罵,好就是贊嘆;比丘們不是,好、不好,心不動!吃飽了就好,而無分別;這是有道德的人的氣象。從這地方看,祈雨而下雨是比丘的功德,而不是婆羅門!」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就是佛教徒,于無我法得成于忍的人,不管是如意、不如意的事情,無我觀都是無差別的;都能從因緣所生法觀到第一義諦,在第一義諦那里是無差別相。就是菩薩能夠不受一切法,不受好的境界影響、也不受壞的境界影響,如意、不如意,這些冷暖的境界不動其心,這叫不受福德故。
所以,佛教徒啊!如果是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有歡喜心,應(yīng)如是學(xué)習(xí),應(yīng)作如是觀!這個世界上的事情,要希望完全滿意──沒有這件事!平常的人不可能,就是特別大富貴、有權(quán)力的人,也不可能完全如意的。唯有到第一義諦,能令你完全如意。
在《楞伽經(jīng)》上有一個頌:「涅槃離心意,惟此一法實,觀世悉虛妄,如幻夢芭蕉!惯@意思是:唯有涅槃──第一義諦是靠得住,真實的!其余的一切事情,完全都是靠不住。所以《金剛經(jīng)》上,一節(jié)一節(jié)的校量功德,都是在贊嘆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最殊勝!世間上的苦惱事不說,就是有特別的大功德,也都是虛妄、不真實的。所以,「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這個佛教徒的心不受一切法,觀察都是不可得的,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在第一義諦安住不動,所以叫做「于無我法得成于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提出來問,不受福德這句話怎么講呢?「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佛回答:菩薩所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
所作福德這句話呢,是在因上說的。在造福的時候,就要學(xué)習(xí)無我觀,因為無我觀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要長時期地用功。經(jīng)上說:利根的聲聞人三生得無生法忍。在初開始學(xué)習(xí)無我觀,第二生也修習(xí)無我觀,第三生得無生法忍了;要三生才成就。但是,在初開始或者是修無我觀之前,也可能做了很殊勝的福德,那么得圣道的時候,福德的果報來了,這個人能不為福德所迷惑。若不修無我觀的人,富貴來了,就為富貴所迷惑。若造福的時候,就修無我觀;等到福德來的時候,心里不迷惑。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事情!所以我們說富貴學(xué)道難,就是指被福德迷惑了;只有少數(shù)人富貴不迷惑,還能放得下,修學(xué)圣道。
「所作福德」和「不受福德」這兩句話對比,不受福德是在果上說,所作福德是在因上說。佛教徒修無我觀的時候,因果都是不受的;因上能不受,成功了,得果時也就能不受。造因的時候,沒能修無我觀;等得到福德果報時,無我觀是修不來的。這等于是佛陀開示我們:從修福德的時候,就要修無我觀;得果報的時候,因為無我觀成功了,就不為富貴所迷惑。怎么叫做不受福德呢?就是福德境界來的時候,不要愛著;要觀它是因緣有,是畢竟空!還是能享受福德,但心里不執(zhí)著;不受福德是這樣意思。怎么叫做不執(zhí)著呢?就是觀察它是因緣有、是自性空;作如是觀的時候,心遠(yuǎn)離一切虛妄的境界,安住在第一義諦這里,所以是不受福德。
前輯.正釋經(jīng)文.三十
庚二、威儀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前邊,第一段是說如來的相好,現(xiàn)三十二相應(yīng)化身。現(xiàn)在第二段是威儀。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假設(shè)有人說,什么叫做如來呢?就是能從那兒到這里來、從這里到那兒去,或者坐下來、或者臥下去,那一個就是佛!甘侨瞬唤馕宜f義」:那這個人還不明白佛所說的道理。
在我小時候,家里來了一個出家人化緣。我是小孩子嘛,這出家人叫我到他旁邊去,然后捏我手,說:「你感覺痛不?」我說:「感覺痛!顾f:「這個就是佛性!」小孩子的記憶力好,我現(xiàn)在還記住這句話。
現(xiàn)在說,什么叫做佛?什么是如來?會走路,能來、能去、能坐、能臥的這個就是佛、就是佛性。我們要讀《阿毘達(dá)磨論》才能知道這些事情。印度的外道,也用「如來」這個字;指從天上來到人間,從人間到地獄,從地獄又來到餓鬼道,從餓鬼道又來到人間,從人間又到天上,在六道輪回的那個就是我。我是誰呢?這一個就是我。誰是如來?如來者,我也!外道是這么講。若是這樣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這個人他不明白這個道理。
「何以故」:什么原因這樣說不對呢?「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就是從那里到這里,從這里到那去,在六道輪回的這個,不是!沒有我可得!
我們從修無常觀來說:譬如這燈的光明,前一剎那的光明不能來到第二剎那。如果前一剎那的光不滅,它能光明到第二剎那、到第三剎那,那電費應(yīng)該老是一分錢才對!就是因為生滅生滅,所以消耗的電量多。如果它的光不滅,那么永久是在放光,就不能說無常的。所以光是剎那生、剎那滅的,光屬于色法,所有的地水火風(fēng)也都是剎那生、剎那滅的。我們這個一念心,也是剎那生剎那滅的。這樣說,前一剎那的那個人沒能來到第二剎那,所以說從這里走到那邊,那個人沒有走到那邊去的,走到那里的并不是那個;因為一切法都是剎那生滅,從剎那的生滅就能理解:沒有來去者,來去者不可得!是無常的,所以是沒有來去。應(yīng)該作如是觀!
若從諸法自性空說:色受想行識都是自性空的,在自性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誰從這邊到那邊去了?沒這回事!所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通達(dá)畢竟空,那叫做如來;來去不可得,名之為如來。也就是前邊「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當(dāng)然這個事情,要閱讀佛經(jīng),由佛的開示我們才能夠覺悟到這里;若是不閱讀佛經(jīng),什么都不明白。我說一件事。譬如說一個出家人不修止觀,一天在寺廟里拜佛、念經(jīng);這樣做,如果是個不懈怠放逸的人,出家久了,因為沒有人觸惱,也不貪也不瞋,自己感覺到很清凈。這就是有修行了嗎?
我們不說別人,而是反省自己!這些貪心、瞋心、高慢心、疑惑心的煩惱都沒有現(xiàn)行,說「我很清凈!」這樣想就搞錯了!我們平常說這個人發(fā)脾氣了,說這個人貪心很大,這都是很粗顯的煩惱。那什么是微細(xì)的煩惱?就是看見什么,都認(rèn)為是真的?匆娎鲜笤谀莾号、看見毒蛇來了、看見一朵蓮華、都認(rèn)為是真的,看見有人向你磕頭也是真的,有人罵你也是真的!這就叫做取相惑。
若是圣人,他知道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虛妄不真實的;這就表示圣人有這種智慧,把取相的煩惱滅掉了。而能夠滅掉這種煩惱,一定要常修無我觀、無常觀、修畢竟空觀,慢慢地才能知道,不是自然會知道的。若通達(dá)一切法空,才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通達(dá)一切法是如幻如化,才知道一切法是畢竟空。
就說我們出家人,如果感覺到「我有煩惱,我有貪心、我有瞋心」,這只是一般的境界啊。說「我沒有煩惱」,自己認(rèn)為心清凈;這是搞錯了啊,你還有那個「什么都是真的」的微細(xì)煩惱!等到有些不順心觸惱的時候,貪瞋癡就會出來了。所以一定要讀經(jīng)、修四念處,智慧漸漸增長才能知道這是個錯誤,不然是不知道的。
若人做如是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惯@個人就是我見還存在,我見若存在那就是一般的凡夫境界,所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负我怨?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一定要觀一切法因緣所生如幻如化、是畢竟空;畢竟空中是無來無去的;若這樣子就超越凡夫的境界,慢慢地能達(dá)到圣人那里;不作如是觀,閉上眼睛坐在那里啊,完全是不行的!
己三、大千界二 庚一、微塵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于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這是第三科處大千界。佛現(xiàn)化身相度化眾生這件事,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個大千世界。這里分二段,第一段先說微塵。
這也是一種觀法。譬如說人的身體是地水火風(fēng)組織成的,組成了以后,凡夫的心就認(rèn)為:這是男的、這是女的,這是美、這是丑──這樣分別了。如果把一個人觀察成都是微塵,還有男、女、美、丑的分別嗎?這實在也能調(diào)伏煩惱的。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靜坐的時候,用智慧觀察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微塵;是用智慧來碎為微塵,不是用機器把世界變成微塵!赣谝庠坪?是微塵眾寧為多不」:佛問須菩提,這微塵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回答佛說:這個微塵太多了。
這下邊把微塵也破了。「何以故」:什么原因要說到微塵的這件事呢?「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假設(shè)執(zhí)著微塵是真實有自性的,佛就不說微塵眾是因緣有了;因為真實有的就不是從因緣有的,若是從因緣有就不真實,是無自性、畢竟空的。所以把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以后,還不能停留在微塵這里,還要觀察微塵是假的、是自性空的。微塵是什么因緣有的呢?眾生的業(yè)力!是這個世界上一切眾生的共業(yè)所變現(xiàn)的。
「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佛是說微塵都是因緣有的,所以微塵自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所以非微塵眾,只是假名為微塵眾,也不是真實的。
庚二、世界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這底下說三千大千世界不可得;就是指佛現(xiàn)化身相所居住的地點,也是不真實、畢竟空。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說此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因緣有的,因緣有即是自性空,自性空里沒有世界可得,所以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道理與前面一樣。
「何以故」:什么原因這個世界也是不可得呢?「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果執(zhí)著這個世界不是因緣有,而是真實有自性的;若是這樣,這個大千世界的一合相,就不可破壞了,那五濁惡世有真實性,就永久也不會清凈的。但事實上,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這里就變成七寶莊嚴(yán)的世界了。為什么呢?那時候這個世界上都是有道德的人,不像現(xiàn)在的世界,惡人太多了。所以佛法講:世界是枝末,以人為本。世間的哲學(xué)說:世界太廣大,人很微小。實在,人是根本、世界是枝末,因為這個世界是眾生的心所變現(xiàn),所以以心為本。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佛說三千大千世界總合起來的這個相貌,是因緣有,就是自性空,自性空所以非一合相;因緣有,所以是假名為一合相,不是真實的。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世界總合的這個相,則不可說它有真實性;但是凡夫之人執(zhí)著是有真實性,所以有很多很多的苦惱。若想遠(yuǎn)離一切的憂苦,就要觀察一切事情都是因緣有、自性空,在自性空這里,沒有憂苦。
己四、說無我義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豁毱刑!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這是第四段說無我義,指佛來到這個世界,為我們說無我的道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見,就是有很堅定的思想。假設(shè)有人說:佛主張一切眾生都是有我,說一切眾生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是人解我所說義嗎?「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不,世尊!他不明白這個道理。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佛是說眾生執(zhí)著有我,而不是佛主張有我;所以,佛說眾生有我見,那就「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意思就是沒有我、人、眾生、壽者這種執(zhí)著的!甘敲乙、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只是假名為我而已,不是真實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合起來假名為我;不是真實有我的體性,一切法都是無我的!
丁三、勸發(fā)奉持二 戊一、應(yīng)如是知見信解
「須菩提!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yīng)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二大科付囑未成熟菩薩善根,分三科:第一科,勸發(fā)菩提心。第二科,贊嘆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足無量功德這件事;這一科里分兩科:一圓證法身功德,二示現(xiàn)化身事業(yè),F(xiàn)在是第三科,勸發(fā)奉持,就是勸善根沒成熟的這個人,要發(fā)心奉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修行法門。這里分兩科:第一科,應(yīng)如是知見信解,勸發(fā)菩提心的人,應(yīng)該作如是觀。
「須菩提!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佛招呼須菩提!發(fā)無上菩提心的這個人,他心里有崇高的意愿:愿得無上菩提!應(yīng)該怎么樣用功修行呢?
「于一切法,應(yīng)如是知,如是見」:前面說無我,現(xiàn)在于一切法也應(yīng)該這樣觀察;就是于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凡夫法、圣人法乃至佛法,一切法都應(yīng)該觀察它是自性空,無有少法可得,令心無所住。
知、見有什么不同呢?「知」是指在奢摩他里知,也就是先要修奢摩他,在奢摩他里,如是知──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敢姟故窃跉忱徤崮抢镆@樣見──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如是信解」:就是得到四禪八定的時候,在禪定里如是知、如是見,信解了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不生法相」:能如是知不生法相,如是見不生法相,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在畢竟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
知、見、信解,是修行的位次。修戒定慧,戒是基礎(chǔ),修定慧分為二個階段:一、定慧別修:先修定再修慧,如是知、如是見是屬于定慧別修。二、止觀雙運:毘缽舍那修成功后,定慧合修,如是信解是屬于止觀雙運。當(dāng)修止成功后,不只是欲界定、未到地定,可能有色界定,在定中,毘缽舍那也一并修成功,定慧均修時,一念相應(yīng)得無生法忍,在無生法忍中繼續(xù)修行,就稱為信解,那是指證悟諸法畢竟空的信解,與「知、見」時不同;知、見時還是凡位,到了圣位還是信解人無我、法無我,信解一切法相都是不生不滅,畢竟空,無我無我所。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這里加以解釋什么叫做法相呢?「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凡因緣所生的一切法,都是畢竟空,所以叫做非法相!甘敲ㄏ唷梗阂蚓売屑词羌倜校吘箍蘸图倜惺遣幌喾恋K,還有緣起法的存在。
戊二、應(yīng)如是受持誦說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fā)菩提心者,持于此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第二科是應(yīng)如是受持誦說。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這樣的布施比前面是更多更多了!溉粲猩颇凶、善女人發(fā)菩提心者,持于此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也就是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能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部或者是半部,乃至四句偈等的文與義,又還能為人演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文義!钙涓俦恕梗哼@個人所得到的福報功德,勝過前邊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
「云何為人演說」:怎么為人演說呢?「不取于相」:取于相,就是心取著一切因緣所生法的相貌──色相、心相、男相、女相,一切如意、不如意的相,執(zhí)著一切相都是真實的,在這些相上做各式各樣的虛妄分別,這叫做取于相,F(xiàn)在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無相法門,為人宣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人,要不取于相,觀察一切相都是畢竟空!
「如如不動」:第一個如,就是畢竟空;第二個如,觀畢竟空的智慧,也是畢竟空!這兩個空相契合的時候,心里無一切分別相,叫不動。
這樣說,「不取于相」是觀,「如如不動」是止,而這是止于第一義諦。我們平常修止是在世俗諦上,譬如說,以出入息為所緣境,心就停留在出入息上;觀蓮花,心也就停留在那里;或地水火風(fēng)青黃赤白這些所緣境,都是以世俗諦的境界作為所緣。這樣的止,是前方便;因為,若是叫我們初開始就是「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不住一切法而生其心」,這是辦不到的。那怎么辦呢?佛不得已,給一個方便,用出入息作所緣境,等到定力因此而成就以后,就修毘缽舍那,觀一切法空,心就在第一義諦那里停下來,慢慢地就成為圣人,而不是凡夫了。所以「不取于相」就是修觀,「如如不動」是修止,這不是我們凡夫一般所謂的世俗諦的止了,而是止于勝義諦,這樣成功的時候,就是圣人了。
這是佛開示初發(fā)菩提心的人,應(yīng)如是知見信解、應(yīng)如是受持誦說。正宗分第一大科開顯無為勝義諦相,說完了。
乙二、正觀有為法世俗諦相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第二科,正觀有為法世俗諦相,這是悟入勝義諦相的前方便,先要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從這里悟入畢竟空。
「何以故」:為什么悟入第一義諦,要有前方便呢?我們?nèi)羰请x開了有為法,直接悟入勝義諦,是不可能的;一定要通過世俗諦才能悟入第一義諦,這條路要這樣子走!所以,這上面說應(yīng)作如是觀,什么觀呢?觀「一切有為法」,就是所有的因緣生法,凡是有生有滅的這一切的事情──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從這里悟入第一義諦才是對的!
「如夢」:就像夢里邊的境界,做夢時候好像都是真的,醒了夢才知道是假的;這樣說,執(zhí)假為真叫做夢。而我們睜開眼睛以后,也是執(zhí)假為真,執(zhí)著虛妄認(rèn)為是真實的,所以也是夢。說閉上眼睛是夢,睜開眼睛也是夢;現(xiàn)在告訴我們夢是假的,就是要觀察一切法都是虛妄、不真實的。若只是說一切法都是假的,我們很難明白;所以佛說個譬喻,就像夢里的境界,是不真實的。
我曾經(jīng)說過,可以分兩個階段:先觀夢,而后觀如夢;這樣,慢慢地、慢慢地,就能悟入一切法都是虛妄、不真實的。夢,表示一切法本身,都是虛妄不真實的意思。
「如幻」:就是有幻術(shù)的人,變現(xiàn)出來的東西都是不真實的。他用幻術(shù)把一根稻草變成一只會跑的大象;小孩子認(rèn)為這是真的,但是大人知道這是幻術(shù)所變,不是真的。佛教徒要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都是如幻,是業(yè)力所變。我的身體是業(yè)力所變,你的身體也是業(yè)力所變;因為業(yè)力不同,所以變現(xiàn)的果報也不一樣。一定要等那個業(yè)力結(jié)束了,果報才結(jié)束;然后又由不同的業(yè)力,變出不同的果報;這些都是不真實的,都是無常、無我的,所以說如幻。
「如泡」:下雨的時候,雨水滴在地上,一個泡一個泡,起來就滅、起來就滅,也是不真實。但是即生即滅,也表示是無常的!世間上一切有為法有生有滅,不是永久的。
「如影」:譬如大樹遮住陽光,現(xiàn)出影來,影和樹有點相似,但不是樹,所以也是不真實的意思。我們這個身體也好、山河大地也好,都是由我們的業(yè)力所變現(xiàn)出來的影,是不真實的。
「如露」:夜間的濕氣遇見寒冷時,就在草木上結(jié)成露水,太陽一出來露水就沒有了;這表示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常的。
「如電」:閃電是即生即滅的;也就表示所有的一切法都是剎那生滅,而不是堅固的。用這個來形容一切法剎那生滅的境界,因為有剎那生滅,慢慢地就現(xiàn)出很顯著的無常相了。
「應(yīng)作如是觀」:想悟入第一義諦,應(yīng)觀這六喻: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作如是觀以后,就容易悟入第一義諦。
本經(jīng)正宗分的兩大科到此為止。
甲三、流通分
佛說是經(jīng)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是流通分。
佛說此部經(jīng)圓滿的時候,法會大眾「皆大歡喜」:尤其是知道生死是苦的人會生歡喜心,知道生死是苦而不能解脫苦,現(xiàn)在佛說了這個金剛般若無相法門,有希望解脫大苦了,所以生歡喜心。已經(jīng)解脫生死苦的人,聽聞了這個方法,也為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感攀芊钚小,信受佛說的這個妙法,而能依教奉行。
道源老法師曾說:「《金剛般若經(jīng)》,易讀而難講!棺x很容易,但講就不是容易。我參考了一些書,和各位共同地學(xué)習(xí)了一遍。我曾經(jīng)說過:我們不是學(xué)祖師禪,而是學(xué)如來禪。什么叫如來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就是如來禪,教我們明明白白地修無我觀。但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參考書多得很,很多人都有《金剛經(jīng)》的批注;但若真去參考的話,這個人這樣講、那個人那樣講,也不知道誰說的對?
三十卷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在漢文佛教里,批注非常少。為什么《金剛經(jīng)》的批注多,《大品般若經(jīng)》的批注少呢?因為《金剛經(jīng)》少,可以隨便講,可能不會自相矛盾。但是《大品般若經(jīng)》有三十卷,如果心里沒有那樣的見地,很難自圓其說的。若是讀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明白了里面說的道理,再來學(xué)習(x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就比較容易。
我說這話是什么意思?因為漢文佛教,不管是華嚴(yán)宗、天臺宗、三論宗乃至禪宗,都是以龍樹菩薩為祖師,沒有一個學(xué)派不尊重龍樹菩薩的;唯識宗的無著菩薩,也稱龍樹菩薩為阿阇梨。所以我們北傳的大乘佛教徒,沒有不對龍樹菩薩恭敬信受的,由此知道龍樹菩薩是可信賴的。我們學(xué)習(xí)《大智度論》,再來解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應(yīng)該是沒有錯誤了。
我以前曾經(jīng)講過多少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現(xiàn)在又有因緣再學(xué)習(xí)一次,非常感謝各位!
前輯.問答
前輯.問答.一
問:弟子深以女身為恨,常思考過去生是何種習(xí)氣才會落入女人身,但不得其解,是否請師父解惑?又如何能轉(zhuǎn)女成男呢?是否今生就能轉(zhuǎn)女成男?
答:我先不直接答復(fù)這個問題,另外說一件事:就是有個男人,他對做男人的事厭煩,而對做女人有歡喜心;假如他沒有其它的罪過,也做功德回向:「愿以此功德,我將來做女人!」將來就會做女人。從這個事情就明白:就是他愿意做女人,歡喜女身,所以他就做成女人了。你從這件事去思惟,你就明白為什么今生做女人了。
若今生想要轉(zhuǎn)女成男,有辦法!但是能不能做到是又一回事。若是要到Office做事情,沒有時間,那就不行;常能夠修無我觀、修四念處,厭離女身,就這樣發(fā)愿:「愿以此功德轉(zhuǎn)女成男!」今生就能轉(zhuǎn)女成男。
譬如有一個女人,把一切雜事都放下,安心修四念處得初果,現(xiàn)在也并沒有想轉(zhuǎn)女成男,當(dāng)然今生不會轉(zhuǎn),但來生決定做男人而不做女人。
若是用這個方法做功德,什么功德是最殊勝的?修無我觀!當(dāng)然也要有止的功德,有奢摩他然后修四念處,主要是修無我觀,再加上厭離女身,回向:「希望我轉(zhuǎn)女成男!」假設(shè)你活一百歲,今年二十歲,還有八十年,我保證你成功!
問:證初果后,有三種境界,下品者須經(jīng)七次返生人間、中品者三次或五次返生人間、上品者不須要返人間就能入涅槃?二果名一往來,三果是不還來,請問所指為何?
答:因為初果圣人的程度,欲界的煩惱沒有斷;欲界的煩惱共分九品,這九品煩惱的力量,最多能使令初果圣人,在人間天上受七番生死。如果這位初果圣人不精進(jìn)地修四念處,那就要受七番生死;如果精進(jìn)用功修行就不需要七番,可能受三番或者五番,而后得阿羅漢道。有的初果,發(fā)大精進(jìn),一生之中把九品煩惱完全斷除,那么就不需要在欲界受生死,就生到色界天去,而后得阿羅漢。
問:耳根圓通法門是令根識塵俱亡,意根一除,六根俱亡,此是否已到達(dá)無我境界?
答:耳根圓通法門,沒有說到修無我觀。不過,耳根圓通的「入流亡所」,也可能到無我境界了?傊胧ノ坏娜硕际菬o我的,如果沒入圣位,就還是有我。
問:佛為何要問須菩提:「如來有肉眼不?……如來有佛眼不?」
答: 一般說人有肉眼,天上的人有天眼,阿羅漢有慧眼,菩薩有法眼,佛有佛眼。那么可能有人就認(rèn)為:佛只有佛眼,沒有其余的眼嗎?所以這樣問,表示這五眼,佛都有。佛的肉眼好過我們的肉眼,佛的天眼也好過天人的眼,佛的慧眼、法眼也超過一切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的。雖然都名之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但是其余的眾生不能和佛比,表示佛的功德圓滿了。
因為世間上一切事情,不一樣:肉眼所見和天眼所見的境界不一樣。肉眼、天眼都是精微物質(zhì)組織成的眼根。在天眼里面:欲界天是有福德,色界天是有禪定,都同名為天眼,但彼此不一樣。那么慧眼、法眼、佛眼都是屬于智慧,也是不一樣。
問:佛問須菩提五眼,用意是否與后文:「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褂嘘P(guān)系?
答:也可以這么說!溉绾愫又兴猩,佛說是沙不?」那一段文,可以說:看見恒河里的沙,這是肉眼的境界;若是恒河沙有多少數(shù)目,可能天眼乃至到法眼才知道。每一種眼有每一種眼的作用,不是一樣的。
譬如說:餓鬼的眼看到水是猛火,但我們不是看見火而是水。而佛就完全能看見人肉眼所見,乃至餓鬼所見。所以《華嚴(yán)經(jīng).入法界品》,這「入法界」,就是佛能遍入一切法界,能入人、鬼、地獄、天的法界,乃至此世界彼世界,各式各樣不同的境界,佛都能入。這就不可思議了!科學(xué)家說虛空里面,星球和星球之間有吸引力的問題,但佛菩薩的神通在虛空里飛來飛去無障礙,不會有忽然間被地心引力吸去這回事情。
問:三心「過去心、現(xiàn)在心、未來心」與「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作觀上是否可合并作思惟觀察,人法皆不可得?
答:也是可以的。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未來心不可得,這是法空觀;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可得,這是我空觀。都是自性空的意思,所以,可以合并。
問:「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此三段文,是否皆在詮釋諸法實相第一義諦的道理?
答:可以這么解釋。「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可以說是一切法自性空、一切法本性空,也就是畢竟空;在畢竟空里,無能無所,離一切分別相!溉鐏碚撸粗T法如義」,諸法如也就是諸相非相,意義是同的!溉鐏碚,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也是諸法畢竟空中,無來無去。
我有一個偏見:初開始修學(xué)止觀的時候,越簡單越好,不要弄得很復(fù)雜。當(dāng)然我的說法和祖師有點不同。譬如天臺宗說「即空即假即中」,這是特別利根、大智慧的人才能作如是觀。我們?nèi)羰怯^「即空即假即中」,可不可以?當(dāng)然都可以這樣觀察、如理作意的。但是,我認(rèn)為不必這樣學(xué)?梢韵葘P蘅沼^,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里,都是在有的境界上顛倒妄想、虛妄分別而引起煩惱、苦惱;若修奢摩他的止以后,專修空觀,照見五蘊皆空、無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法諸相非相︱︱能這樣觀,就超越有的境界,而不會在有的境界上顛倒迷惑,立刻就把貪瞋癡動搖了,不會引起煩惱。這是立竿見影的!和參話頭完全不一樣。
若繼續(xù)這樣深入觀察,慢慢地?zé)⿶罆絹碓轿⑿,乃至沒有煩惱,這樣,不是很自在嗎?若不這樣觀,當(dāng)別人贊嘆你,心就喜歡;別人毀辱你,心就憤怒。心忽然間憤怒,忽然間歡喜,老是浮動,你感覺好嗎?感覺自在嗎?《心經(jīng)》和《金剛經(jīng)》的義是一樣的,若像《心經(jīng)》:「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就自在、清凈,再不隨別人的舌頭轉(zhuǎn)。別人叫你笑就笑,別人叫你哭就哭,你感覺好嗎?作如是觀的時候,貪瞋癡逐漸地由重而輕,逐漸地從微細(xì)到?jīng)]有,心時時都是清凈自在的,這是大福德境界。所以,不必說得那么復(fù)雜。
譬如「若見諸相非相」、「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些話,如果講得很玄,當(dāng)然也可以講很多很多的;但若論修行,能辦得到嗎?不如就是著重一點,這樣深入地觀察,不很久,就會感覺到有效!等有成果了:「喔!佛法是有靈驗的,不是虛妄的!」
所以不要說:「我是上根利智的人,一定是用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我是最高的,你們都不如我!」用高慢心不太好。承認(rèn)自己是鈍根人,就這樣子修行,當(dāng)然要把其它的事情放下,然后才有時間這樣努力,真這樣用功,就有效!
問:四念住中「觀身不凈,觀受是苦」是助道,如果以總相念來說,身、受、心、法是否皆可說是正道法?
答:是的。觀身受心法都是無常、無我、畢竟空,那修不凈觀就是助道了。不凈觀是助道,因為它能幫助破除欲心。說「我沒有欲的事了,只是有時候心里有虛妄分別!固撏謩e就是能障礙你的修行,所以要用不凈觀來對治。
問:譬如身念住,由不凈觀的九想觀,到最后的白骨觀,觀自身、他身、根身、器界、山河大地?zé)o不是不凈、苦、無常、敗壞,因緣和合而有,自性空寂。修無我觀,無我無我所,如此無有少法可得,而可證我空、法空,入無生法忍?
答:是的。
問:這樣四念處的別相念,有助道、正道之分;總相念沒有助道、正道之分嗎?
答:也是有。觀身受心法都是不凈、都是苦,那么這就是助道。觀身受心法都是無常無我、都是畢竟空,這就是正道。觀山河大地都是不凈,這是誰須要這樣修?平常人不修這個觀也可以,野心家若成了佛教徒,應(yīng)該作如是觀!
問:師父說:「佛法不承認(rèn)有我,緣起性空是佛法的根本真實義。」但后期大乘的如來藏思想,如《涅槃經(jīng)》說:「佛法有我,即是佛性。」又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心性本凈,為客塵染。」最后更有學(xué)者說:「眾生本來是佛」的謬論。諸如此類與緣起性空對立沖突的佛法思想,我們要如何抉擇呢?
答:這在《楞伽經(jīng)》已經(jīng)解釋了!独阗そ(jīng)》說:若說無我、空,眾生害怕,就不接受佛法了;佛為了接引這樣的人,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者,即是我也。歡喜有我論的人,就能入到佛教而開始學(xué)習(xí)了。那么,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我。」又說:「無我!」自相矛盾嗎?佛說:不是!諸法皆空,假名為我;諸法無我的這個法,假立名字,名之為我。還是同一件事,只是另外立個名字,眾生就接受了。
這樣說是「為實施權(quán)」,說如來藏、佛性,是權(quán)巧方便;說無我、畢竟空,才是佛法的真實義!
但是,古代的佛教都說:佛性是真實義,說無我、空是方便。這是根據(jù)什么說的呢?根據(jù)《涅槃經(jīng)》說的。若說空,是真、是了義、是究竟的;說不空、有我,是方便;這是根據(jù)《楞伽經(jīng)》說的,《大品般若經(jīng)》也有這個意思!洞笃钒闳艚(jīng)》的判教和《楞伽經(jīng)》是一致的,但是和《涅槃經(jīng)》不一樣。中國佛教學(xué)者,不管是天臺宗、華嚴(yán)宗都是采取《涅槃經(jīng)》這個態(tài)度;這樣判如來一代圣教,以智者大師為先。
天臺智者大師的時代是在陳隋之間,四卷《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是南北朝的劉宋時翻的,十卷的《入楞伽經(jīng)》是北魏時翻譯的,智者大師應(yīng)該都讀過;七卷的《大乘入楞伽經(jīng)》是唐朝翻譯的,智者大師沒有讀到。那么智者大師雖然讀過《楞伽經(jīng)》的判教,但沒有采用,而依據(jù)《涅槃經(jīng)》:如來藏是第一、是了義、是究竟的,說一切法空、說無我是方便;這樣的思想判出藏通別圓、五時八教。
在今天的佛教,《涅槃經(jīng)》、《楞伽經(jīng)》、和智者大師的重要著作,都還在,若要學(xué)習(xí)《涅槃經(jīng)》的判教方法也可以,愿意學(xué)《楞伽經(jīng)》、《大品般若經(jīng)》的判教方法也可以,隨個人意。
但是我個人的偏見,我感覺:說無我論有很多好處。人與人之間容易合;出家人與出家人也合、在家居士與在家居士也合、在家居士和出家法師也合。不為個人的利害著想,而為大眾、為佛法的利害著想,這要無我論才可以!若是有我論的態(tài)度,大家都為「我」的利益,這些事就辦不到。
古代的佛教,雖然主張有我論,但人還是能合,因為古代的人有修行。若是讀《大乘起信論》,它是主張如來藏是真常不壞,但其它的一切法都是空的。古德還是修止觀,能觀一切法空,所以能調(diào)伏煩惱;得沒得圣道不知道,總是能調(diào)伏煩惱,就是能合。
今天,不管是學(xué)習(xí)什么佛法,說學(xué)習(xí)《中觀論》、《楞伽經(jīng)》,但若不學(xué)習(xí)止觀的話,不修無我觀,還是不能調(diào)伏煩惱;不能調(diào)伏煩惱,就是有我。這樣人與人還是不合,師父在的時候好一點,師父不在了,師兄弟就是四分五裂。這并不是說是非的意思,不修行就普遍都是這樣。依舊有我,「我」的煩惱就會發(fā)生作用,所以在這個立場上看:修無我觀是對的!它能解除這個問題,使令佛教界質(zhì)量提高一點、莊嚴(yán)一點,不是好嗎?所以說「我們要如何抉擇?」當(dāng)然還是思想自由。我曾經(jīng)請一位很有名的大法師講開示,他還是明白說:「我是如來藏思想。」人的思想還是不一樣的。
問:請慈悲簡略詮釋「何謂如來禪?何謂祖師禪?何謂默照禪?何謂牛頭禪?」
答:「如來禪」:有深也有淺,因為眾生的根性不一樣,若一定把法門說得最高,那么,會草深三尺,沒人肯學(xué);佛的妙法能將就眾生的根性,所以有深也有淺,乃至由凡而圣的位次,都說得清清楚楚,可以明明白白地走這條路,就走過去了。
「祖師禪」:說修行的方法,就是一句話;如果對于圣教學(xué)習(xí)得很好,那一句話也就是修止觀,若教義不通達(dá),那句話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這樣,參了幾十年能開悟?也可能吧。也有人很直接說:自從有祖師禪以后,禪宗就衰微了。從達(dá)摩祖師、慧可禪師、僧璨禪師、道信禪師、弘忍禪師、慧能禪師乃至馬祖這些人,都是學(xué)習(xí)經(jīng)論的,所以都是如來禪。后來的人,就改變成為祖師禪,什么原因會這樣呢?說得好聽一點,那位祖師是大菩薩,為了學(xué)習(xí)如來禪不夠程度的人,所開的方便。
如果完全是學(xué)習(xí)如來禪,而能得圣道,那中國佛教可能會興盛得多。也有人說:「世間上有權(quán)力的人把佛教滅亡了,只有禪師能弘揚佛法,因為不需要依照經(jīng)論!共灰罁(jù)經(jīng)論能弘揚佛法嗎?沒有那回事。∵@是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哪里能弘揚佛法呢?就是學(xué)教的法師能講經(jīng)弘法,沒有參考書,要講經(jīng)都困難;何況完全不學(xué)習(xí)經(jīng)論,能夠講佛法啊?看《禪宗語錄》知道,以前學(xué)過如來禪有成就的那些人可以,他們還是隨時讀經(jīng)的。即使是到等覺位的彌勒菩薩,還聽釋迦牟尼佛說法的;說:「我有修行,不需要依據(jù)經(jīng)論。」那合道理嗎?如來禪是一個非常安全的道路,若想得圣道,應(yīng)該從這里學(xué)習(xí)。我認(rèn)為學(xué)習(xí)祖師禪不能和如來禪相比的。
「默照禪」:實在來說,在止和觀兩個方法中,它是偏于止;偏于止能得圣道嗎?當(dāng)時代的有些法師、禪師就曾批評默照禪。
「牛頭禪」:在佛教史上,已經(jīng)過去很久很久了,大家根據(jù)現(xiàn)在的資料來寫中國佛教史,說:「牛頭禪師學(xué)習(xí)《中觀論》、《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祖道信為他說幾句佛法,他就拜道信禪師學(xué)習(xí)禪。」我都不是太相信這件事!牛頭禪師講《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有上千人來聽講,大地震動的;他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中觀很有研究,他若修止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就是止觀了;他會去聽人說幾句話,就轉(zhuǎn)變了思想?我看不是那么容易的。
前輯.問答.二
問:又永嘉禪師的「惺惺寂寂」與「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有何關(guān)系?
答:永嘉禪師是對于《維摩詰所說經(jīng)》很有心得,也學(xué)過天臺教,而有著作。
「惺惺寂寂」、「寂而常照」這幾句話,都只是屬于止的境界,止里面有明、有靜;明就是照,靜就是寂。當(dāng)然,只要是依據(jù)經(jīng)論修止觀,就是如來禪的意思。但是每一個人的性格不同,可能他偏于弘揚止,或偏于弘揚觀,或者都不偏;也許他開示止觀時,他為你講是偏于止,為另一個人講就偏于觀了。隨時會有些不同,這并不表示他的思想,就限于這樣。應(yīng)該是這樣說。
問:書讀的少,問題又太多,若善知識解惑,勝讀十年書!
答:當(dāng)然,讀書少也是有問題。善知識的確是有幫助,但是若惡知識冒充善知識也是有問題的。所以自己要多努力,靠別人,有的時候可以靠,有時候也靠不住的。要自己多努力!
問:男人和女人各是什么因緣來的?為什么會互相吸引?
答:我們欲界的人都是因為有欲而來的,不管男人女人都是有欲。即使是到地獄去的人,他也是有欲。我把這也解釋解釋,經(jīng)上說出個道理:誰歡喜到地獄去呢?沒有人歡喜去,但事情就是這樣子︱︱譬如說這個人臨終的時候,冷得厲害,就歡喜火,「哎呀!有火,我到火那里就快樂!」于是火的境界現(xiàn)前,他去了,去了就是地獄。這也是他想去的嘛。
所以,人間的人也是欲,就是你歡喜那樣子,那個境界出現(xiàn)了,就投胎了。為什么會互相吸引呢?本來有欲心,就會吸引。但若結(jié)為夫妻,要有另外的因緣,因為以前結(jié)過夫妻的緣,今生見到面心里就歡喜,所以成為夫妻;這是指真實夫妻關(guān)系。如果是「臨時的夫妻」,不算在內(nèi)的。所以,為什么會互相吸引?一個就是有欲,所以會吸引;一個是前生有過栽培的因緣,會互相吸引。但是,有欲就是苦,并不真實是快樂的。
問:為什么不結(jié)婚比較好呢?
答:第一、因為所有由結(jié)婚而引起的煩惱都沒有了。第二、不結(jié)婚,心有余暇可以學(xué)習(xí)佛法、靜坐;若一結(jié)婚,就沒有時間。
有一個相信佛法的人,問他:「為什么不那么精進(jìn)呢?」他說:「我學(xué)習(xí)佛法是有歡喜心,但繼續(xù)地學(xué)習(xí)、靜坐。結(jié)果,和家人漸漸地疏遠(yuǎn)了,就出現(xiàn)問題,所以只好折衷一下,減少一點學(xué)習(xí)佛法的時間,和家人維持正常的狀態(tài)!瓜襁@樣子,在佛法里的功課要減少了。如果不結(jié)婚就沒有這件事,在佛法里的成就,會逐漸逐漸地進(jìn)步,有可能得圣道的。
當(dāng)然,在家居士是一回事;佛法說:「眾生是為恩愛所欺」,本來認(rèn)為恩愛是好,結(jié)果是為恩愛所欺誑,把寶貴的生命時間都浪費了,而不能栽培圣道。有人說:「我年紀(jì)大了再去學(xué)習(xí)佛法、再出家修行!鼓昙o(jì)大,生理的機能衰了,還能學(xué)習(xí)佛法呀?只有在少年、壯年的時候,才能有作用;所以若想出家,要提早一點,不要到老的時候才出家。
問:如何才能往生到彌勒凈土?
答:要持戒清凈,還要靜坐有點成就,然后念彌勒菩薩名號,發(fā)愿求生彌勒內(nèi)院,就能往生。
問:西方凈土與彌勒凈土,有什么差別?
答:在《十六觀經(jīng)》上提到:這個人造很多罪,破戒得很嚴(yán)重;臨命終時,若遇見善知識開示他念阿彌陀佛,他若能念,還能往生阿彌陀佛國。若是要往生彌勒凈土,這樣恐怕不容易往生。這就是差別。
又,阿彌陀佛國沒有女人,沒有欲的這件事;但在彌勒凈土的兜率內(nèi)院還有女人、男人。又,到阿彌陀佛國,雖然還沒能得圣道,但是決定不轉(zhuǎn),因為在那世界,所有情況都是幫助修學(xué)圣道,沒有轉(zhuǎn)的因緣;這和彌勒凈土也不同。
我們從《高僧傳》上看,有些高僧是到彌勒菩薩那去的,智者大師、章安尊者等很多天臺宗的古德到彌勒菩薩那里。若是一般修行不夠的人,還是求生阿彌陀佛國比較穩(wěn)當(dāng)一點。想到彌勒菩薩那里去,雖然不決定,但如果三皈五戒十善,能受持得很清凈,又能夠念彌勒三經(jīng):《彌勒大乘成佛經(jīng)》、《彌勒上生經(jīng)》、《彌勒下生經(jīng)》,能多做功德,念彌勒菩薩名號,回向愿生彌勒內(nèi)院,還是可以往生的。
問:西方凈土和東方凈土的差別?
答:讀一讀《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和大本的《無量壽經(jīng)》,就知道不同的地方。若愿意到東方藥師佛凈土、十方凈土都能往生,但都是要以戒定慧為因緣;如果犯戒就有困難。唯有阿彌陀佛國,開緣開得廣,把條件降到最低的程度,但是臨命終的時候,要有正念、心不顛倒、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其它的佛世界,不見得是這么寬。
問:何謂禪?為什么會得禪病?
答:若坐禪的方法不對,因此而有病,那就叫做禪病。如果方法沒有錯誤,但身體有病,那是四大另外有問題,不是禪病。譬如說不修奢摩他,只是修毘缽舍那,因為一直地思惟觀察,造成了頭痛,這就是禪病!
說「我不歡喜修毘缽舍那,我就歡喜修奢摩他!惯@樣,表示你不高興般若波羅蜜,那么修奢摩他久了,會有邪知邪見,那也是禪病。所以就是各式各樣的情形。
問:何謂枯禪?入定時,五根的感受是否都停下來?與枯禪有何不同?
答:怎么知道得定、沒得定呢?我們學(xué)習(xí)《俱舍論》、《瑜伽師地論》會知道:前五識還動,就是沒得定;前五識不動了,譬如打雷也聽不見,是耳識不活動,但第六識還是活動,這才是定。初禪就是這種境界:第六識還動,而前五識不動了。若是欲界定、未到地定,前五識還動,雖然心里寂靜住,還能聽得見聲音,雖然聽得見,心也還寂靜住,這是欲界定和未到地定。若圣人的滅盡定、外道的無想定,第六識也不活動了。所以定與定還有深淺不同。
這與枯禪有何不同?枯禪就是只有奢摩他,而沒有毘缽舍那,沒有智慧的光明,叫做枯禪。不過這不是經(jīng)教上的話。
問:經(jīng)行時,如果有人在拜佛,可以從他前面走過嗎?
答:從他前面走過是不合適的。但因為現(xiàn)在是禪七當(dāng)中,功課表有規(guī)定拜佛的時間。在不拜佛的時候也拜佛,雖然也是好,不能說不對;可是別人經(jīng)行是合乎功課表,非時拜佛是不符合功課表的。這樣子說呢,你從他前面經(jīng)過,過失不大。但是盡量地同他有點距離,不要距離太近;如果他在前面拜佛,就從他后面過。所以大家在一起用功修行,就是要互相體諒。
我現(xiàn)在說一句話:打禪七是怎么回事?初發(fā)心的修行、還沒有成就,就是這樣子。如果已得到未到地定、初禪的人,是不會來參加禪七的,因為他一坐八個鐘頭、十個鐘頭;而禪七當(dāng)中一會兒就開靜,怎么可以呢?所以,現(xiàn)在我們都是初發(fā)心,在這里用功修行,要互相遷就一點。你在那兒拜佛,別人從那里走過,若打擾了,請你原諒一點。只好這樣子!
前輯.問答.三
問:打坐時常出現(xiàn)喘相,是否用功方法有誤?
答:若是本身有病而喘,那就不是坐禪的關(guān)系;若因坐禪而喘,那方法有問題,應(yīng)該改正過來。如果不知道怎么改正,應(yīng)該提出來討論。
在原則上說,應(yīng)該是先學(xué)習(xí)圣道的方法,然后才開始修行。但是我們現(xiàn)在不是這樣,也可能學(xué)習(xí)多少,然而對于圣道的方法,很多人還是不知道,就開始靜坐了;那只好一邊靜坐、一邊學(xué)習(xí),所以出了一些不理想的事情。這也因為末法時代是這樣,若是在正法時代,拜佛或阿羅漢為師,應(yīng)該就沒有這個問題。
我們?nèi)舨粚嶋H去想這件事,就不感覺什么。我初出家時,讀《金剛經(jīng)》、或者聽法師講解戒律,提到佛在世的時候,比丘是托缽乞食的。我心里也不感覺什么,就只是記住這句話。但是年歲漸漸大,出家久了,多多學(xué)習(xí)佛法后,才感覺乞食這件事不容易!而聽佛說一段佛法,當(dāng)時就能得圣道,這事也不可思議!而我們今天學(xué)習(xí)了很多的佛法,還是不行。這里面有很多的事情,我們?nèi)舨粚W(xué)習(xí)佛法,也不會知道這件事。
問:觀的方法?
答:觀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樣的:修不凈觀,那是一個方法;修無我觀,是另一個方法;驓g喜《金剛經(jīng)》:「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用這個方法來觀;蛘摺溉羝兴_通達(dá)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這就是修無我觀。
初開始的時候,要循規(guī)蹈矩,佛怎么說就怎么觀。若是由聞思,進(jìn)步到修慧的時候,一舉心動念,那就不可思議;但是不管怎么千變?nèi)f化,都能與佛義相合、與圣道相應(yīng),那就和凡夫境界不同。所以初開始觀的方法是什么呢?按照佛所說的這些方法來觀。
「須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念:我得須陀洹果不?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把這個文背起來,按照這個文觀察無我;通達(dá)我空,也通達(dá)法空;能觀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初開始這樣觀法,也不感覺到什么,但是,觀久了就會有作用。
問:靜坐時的妄念很多,應(yīng)如何對治?
答:妄念很多,還是要用止、觀這兩個方法對治。用止的方法:就是安住在所緣境。在《瑜伽師地論》說得很明白:數(shù)數(shù)憶念所緣境,妄念就不起了。一次又一次在憶念︱︱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這所緣境時,其它的妄念就進(jìn)不來。如果注意力強,妄念不動,那就真是明靜而住。用觀的方法:觀察這一念心是因緣有,因緣有的,就是無常,也就是空;在空上,種種的妄想都不可得;然后安住在畢竟空這里,不要動,也是可以破除妄想。
另外,《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上說:「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鼓畲蟊淠軒椭萌、得無量辯才。三昧就是定,無量辯才就是慧,所以若妄想不容易調(diào)伏,念大悲咒也是可以幫助止觀成就;念阿彌陀佛也可以。
最初時,用念佛、念大悲咒,或者念經(jīng)都可以。把《金剛經(jīng)》背下來,妄想不容易調(diào)伏時,就心念:「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在背經(jīng)文的時候,妄想不能進(jìn)來,這樣也能排除妄想雜念;等到《金剛經(jīng)》背完,就不一樣了,這時候修止就能止,修觀就能觀?梢赃@樣變動著用。
若實在不行呢,就是有業(yè)障,要多拜懺,拜大悲懺、磕十萬個大頭,業(yè)障消除了,妄念就自然除掉。消除后,修止,心就能寂然不動;修觀,就能觀諸法實相,容易得圣道。所以,沒得無生法忍之前,修止觀不相應(yīng),就是要多磕頭、多拜佛。
問:修《法華經(jīng)》的方法?
答:在《法華經(jīng)》的〈法師品〉、〈安樂行品〉和〈普賢菩薩勸發(fā)品〉都有,那就是方法。
問:止觀及靜坐如何修?
答:天臺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蜜》,說止、也說觀。靜坐是指身體坐著不動;但修行是指心。當(dāng)然,在行、住、坐、臥這四威儀來說,以坐修止觀比較好。《六祖壇經(jīng)》上喝斥坐,因為六祖大師的根性特別利,有些超越常情的地方,所以說出這種話。
初開始修止觀的人,若躺在那里,容易睡著,止觀修不來;或雖然也應(yīng)該經(jīng)行,但因為經(jīng)行時,身動心也動,也不合適;若坐著,身不動,心也容易不動。所以,初開始修行的人,要循規(guī)蹈矩,佛這么開示就這么做。
所以,要看智者大師講的《釋禪波羅蜜》才知道怎么靜坐;當(dāng)然若是條件夠的話,要廣學(xué)佛法,才可以的。
問:禮懺,云何是入道的前方便?
答:修學(xué)圣道就是修止觀、就是修四念處。但有人四念處修不來,止也修不來、觀也修不來;修止,心不寂靜住,偏有很多的雜念,或者惛沈、或者散亂;修觀,若打開經(jīng)本子讀,可能還好一點,心要作觀,就觀不上來。那么,這就是有業(yè)障,那怎么辦呢?就是要拜懺:拜大悲懺、拜萬佛懺、拜梁皇懺、拜法華三昧懺,把業(yè)障懺除了,然后再修止觀就沒有障礙,要修止就能止,修觀就能觀。所以拜懺是入道的前方便。
問:請問師父!釋迦牟尼佛時代是否有早晚課誦?如有,為什么要做早晚課?
答: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也是有早晚課,但和我們現(xiàn)在的早晚課不一樣。隨佛出家的比丘,怎么做早晚課呢?他沒有早晚的分別,早晨起來,就靜坐修四念處,白天也是修四念處、晚間也是修四念處;這樣長時期地用功,就成功了。
不像我們今天的佛教,不修四念處;早晨、晚間各做一種功課;其它的時間干什么?不知道!所做的功課,不是得無生法忍的因,所以也就沒有得無生法忍的果。有因則有果,若是早上、午前、午后、晚間都是修四念處,專心地這樣用功,當(dāng)然就有成功的希望。
若說早晨念楞嚴(yán)咒、十小咒等,晚間又念阿彌陀佛、或是怎么的;其它時間修四念處,雖然也好,但是這樣還不行!如果整天都是同樣修四念處的功課,內(nèi)心能逐漸地純熟,逐漸地由淺而深,就能得圣道。這是很明顯的事情。
我們?nèi)羰亲x《阿含經(jīng)》、讀出家人的戒律、讀《瑜伽師地論》,都會明白這件事。如果不讀,把經(jīng)論放在藏經(jīng)樓上,一天就是閉上眼睛,那就不會知道佛在世時,出家人怎么修行。
如果有得圣道的愿望,那應(yīng)該這樣學(xué)習(xí)!如果說沒有圣道的愿望,也沒有這個行動,只是早晨做功課,晚間也做功課,不可能會得圣道的;不得圣道,那就還是凡夫境界。就是這么回事嘛!
問:在家居士,在家里或寺里做早晚課之前,或禮拜《佛說萬佛名經(jīng)》、或是誦經(jīng)、持《楞嚴(yán)咒》之前,是否可邀請一切諸有情共同來做,參加早晚課誦、或是禮懺、誦經(jīng)、持咒等?
答:好啊!也是可以。出家人這樣子做,也勸在家居士這樣做早晚課,自然會影響一些在家居士;當(dāng)做早晚課的時候,觀想十方一切眾生也都跟著做早晚課,當(dāng)然很好嘛!但是若那個人愿意修四念處,因為他不同意這個功課,他就不來參加。
問:此次,法云講堂佛像開光灑凈與辦兩梯次精進(jìn)禪七,在第一梯次解七當(dāng)天下午舉辦皈依,在儀式完畢之后,師父慈悲接受皈依弟子供養(yǎng),當(dāng)下說:「觀受是苦!觀受是苦!」請問師父何苦之有?難道接受供養(yǎng)有苦嗎?
答:我講個故事你聽聽。古代有一個人,偷他母親的六十個錢,然后做了各式各樣放逸的事情。過了不是很久,他死了,死后投生在自己的家里做一頭豬。經(jīng)過多久,豬長得稍微大一點了,就被家里的人出售,外面有人以一千兩百錢,把牠買去了;買去了,第二天就是要殺。
這時候,偷錢的這個人,夜間托夢給他太太,說:「我生存的時候,偷了母親六十文錢,今天我做了豬,賣一千二百錢,就是還母親這個錢來了。但是,他們把我買去,等天光了以后,就要殺我;我不想死啊,你們?nèi)痰梦冶粴?趕快救我!」他太太醒了,覺得做這個夢未必是真的,就又睡了。睡了又做這個夢,心里面警覺,就睡不著覺了。就和他先生的母親說這事,母親說:「我也做了這個夢。」他哥哥也是做這個夢,全家都做同樣的夢。這一來,全家都睡不著覺了,他母親把賣豬的一千二百文錢,加了倍,說「趕快去把豬買回來!」
他哥哥和他的兒子,到了那家要去把牠買回來,但那家不賣,「我們白天要用,一定要殺牠的。」他們不好意思把夢講給人家聽,而托一個以前做過官但現(xiàn)在休了的人來講情;那人同情這件事,就去講情。后來加倍了錢,才把豬買回來;貋淼臅r候,把豬領(lǐng)到一個曠野,他的兒說:「如果你是我的父親呢,我們就回家去!」他哥哥說:「如果你是我的弟弟,我們就回家去!」那么,豬自己就知道怎么走,就回家了。
回家去以后,慢慢地很多人知道這件事,會說:「你是豬的哥哥」、「你是豬的兒子」、「你是豬的母親」,這樣子,他們也感覺到很難過,就向豬說:「你在世的時候,有個好朋友,你不妨到他那里,我們供給你的生活費用!褂谑呛,豬流了眼淚︱︱「那離家很遠(yuǎn)呀!」;去他的朋友那里,住了多久,以后就死了。
如果不看佛經(jīng)的因果故事,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有人以為:「人死了就完了嘛!隨便可以偷別人的錢、隨便可以殺人,都沒有事!共皇牵≡诜鸱ɡ锩嬷v,都是有因果的。
說是皈依、或做什么,「我給你紅封!」這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我要多用功、要回向的,我若是放逸的話,將來要還的!觀受是不是苦?你可知道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呀,觀受是苦!
出家人,自己不生產(chǎn),吃的、穿的、住的都是人家結(jié)緣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要用功修行才可以,如果不用功就是負(fù)債了!負(fù)債是要還的呀,可能還要加倍地還。所以已經(jīng)出了家,「哎呀!出家人很自在,也不用去做工。」這可不是簡單的事情!
問:昨晚言及,六祖大師言:「心平何勞持戒!」修行次第達(dá)何層次,方能真正心平呢?
答:真正達(dá)到心平的境界,要阿羅漢以上;連初果圣人有時候還有一點分別心。
問:六祖大師之意,是否以另種方式鼓勵大眾:心未能平的話,就循規(guī)蹈矩依戒修行?
答:心未能平,當(dāng)然是要持戒。若心平就不要持戒,六祖大師是這個意思啊?不持戒,那怎么地,就是犯戒。堪⒘_漢是心清凈、心平了,就可以隨便殺盜淫妄嗎?我看還是不能的!阿羅漢還是循規(guī)蹈矩、持戒清凈。
當(dāng)然,你解釋的有一點深度。但是再想一想呢:心平了,達(dá)到圣人的境界,還是應(yīng)該持戒的,而不應(yīng)該不守佛制的戒。初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或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都要持戒;就是修學(xué)圣道成功,心清凈了,也還是要持戒,不應(yīng)該放逸!并且,若說是心清凈了,但表現(xiàn)于外的身口有很多的污濁,那在家居士怎么想這件事呢!
前輯.問答.四
問:七七蘆溝橋事變之際,大陸已有許多修行得力的大法師住世,可否說是定業(yè),注定是中國的劫數(shù),因此無能轉(zhuǎn)變,而非楞嚴(yán)咒不靈?
答:我是說:若是心里明凈,不虛妄分別,達(dá)到一心不亂的程度,才能有靈驗。譬如《阿彌陀經(jīng)》說:念佛要一心不亂。念楞嚴(yán)咒也是要一心不亂,念陀羅尼咒、念經(jīng)、靜坐都是要一心不亂的。若是沒能達(dá)到這個程度,念大悲咒不會有靈驗;念咒、念經(jīng)都是一樣,心里散亂沒有用。我倒不是說念楞嚴(yán)咒不靈,當(dāng)然多少有一點︱︱念咒的出家人,心里不是那么圓滿的意思。
說:『是中國的劫數(shù),因此無能轉(zhuǎn)變,而非楞嚴(yán)咒不靈,或沒有修行得力的法師住世之故!贿@事情若這樣講,就是定業(yè)不可轉(zhuǎn);那大家就不要管,不要念楞嚴(yán)咒、不要念經(jīng)、念咒回向,不要做祈禱世界和平法會的這些事情了。是不是應(yīng)該這樣講呢?
當(dāng)然,眾生都有很多的業(yè)障,有很多業(yè)障就會有很多的事情、很多災(zāi)難,沒有一件事是無因緣而有的。是有這件事,但若是大多數(shù)人都能修習(xí)五戒十善,就會有轉(zhuǎn)變的!
問:「無佛處莫經(jīng)過,有佛處快走過」,這是何義?
答:這是不執(zhí)著的意思,和《金剛經(jīng)》的意思是相合的!缚梢陨硐嘁娙鐏聿?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那就是有佛處不要執(zhí)著,無佛處也不執(zhí)著;一切處都不執(zhí)著,就是不受一切法的意思。這句話是合乎佛法的,但是說很容易,做那就不一定。
問:現(xiàn)今所說的外星人,是否即為三十三天的天人?
答:我沒有看見,我不知道!這就回答完了。(眾笑)
問:得欲界定或未到地定,在定中念佛之后,是否能得一心不亂?
答:是的。因為已經(jīng)得定了,就能一心不亂;他若念佛是容易得念佛三昧,和我們散亂心念佛不同。所以,我認(rèn)為歡喜念阿隬陀佛名號求生凈土的人,能夠靜坐也是對的,與凈土法門是合的,并不沖突。
我曾經(jīng)說過: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念佛時要一心不亂,臨命終時要心不顛倒,還要有生阿彌陀佛國的愿;那么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放光接引你去了。這樣說呢,若是生存的時候,靜坐修四念處,天天訓(xùn)練心不顛倒,臨命終也能心不顛倒;那么,正念分明,念阿彌陀佛名號,又有愿生阿彌陀佛國的愿,阿彌陀佛放光接引就往生了。所以,修四念處又愿生阿彌陀佛國,因為常常的訓(xùn)練心不顛倒,就保證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若生存時不修四念處,心常常顛倒︱︱遇見什么境界都虛妄分別,就叫做顛倒;臨命終有可能不顛倒?有可能不顛倒、也有可能顛倒,若顛倒了,往生的希望就不多。所以,修四念處對往生阿彌陀佛國也有幫助,若是不能修,就是誠心念阿彌陀佛也是可以。
問:《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卷第五十三:「菩薩摩訶薩住第四焰慧地時,應(yīng)住十法常行不舍!蛊渲刑岬,何謂常不舍離杜多(頭陀)功德?
答:頭陀功德是指十二頭陀,就是把衣、食、住的生活,降到最低限度的生活情況下,修四念處,那就是頭陀行者。因為自己不生產(chǎn),還要有好的享受,這不合道理!修行人生活所需要的很少很少,這樣,不會被社會譏嫌是寄生蟲、也免得土匪來打你主意、自己也沒有很多事情干擾,心無掛無礙,專心修學(xué)圣道!笐(yīng)住十法常行不舍」,其中提到的:「常不舍離頭陀功德」是這個意思。第四焰慧地,那是大菩薩境界,大菩薩也還是這樣用功修行。
在經(jīng)論上看,舍利弗尊者是佛聲聞弟子中,智慧第一,國王大臣也常供養(yǎng)他的;但是他有時候衣服破了,也自己補衣服?梢姺鹪谑罆r候的比丘,怎么樣地儉;和末代時候的比丘,很多地方都不同了。但若不閱讀經(jīng)論,就不知道這些事情。
所以我認(rèn)為:要重視佛的經(jīng)律論,從這里得來的智慧是向于圣道的。說「我不必學(xué)習(xí)經(jīng)論,我自己有智慧!鼓莻智慧靠不住,有可能是邪知邪見。譬如說:我們不知道社會上發(fā)生什么事情;若看看報紙,就知道了。要知道社會的情況,應(yīng)該看報紙。那么,那么我們想一想:佛在世的時候,究竟怎么開示比丘、佛教徒用功修行?你想不想知道?若是想知道,那就得要閱讀經(jīng)論才行!我們現(xiàn)在一天上早晚殿、做功課,或者坐那里參話頭;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若不閱讀經(jīng)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從其它人寫的文章上得到個消息,大多數(shù)人都有這個問題,當(dāng)陷入到那個框框里,出不來,就被那個框框困住了。但是,如果你肯拿出時間閱讀佛法的經(jīng)論,一切的框框不能困擾你。為什么?因為經(jīng)律論里有佛智慧,佛智慧是一切法不受的!所以一切的框框不能困住你,而你也就有希望得解脫。你不學(xué)習(xí)佛智能,坐那里閉上眼睛,你會有佛智慧?我看是不行!
問:中陰身是以什么方式存在?
答:中陰身是屬化生,也有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他是以香為食,香有好香、惡香,就看福報的大小,而有不同。他怎么樣存在呢?在《大毘婆沙論》上解釋:中陰身出現(xiàn)以后,就做「到受果報的地方去」的這件事;只注意︱︱找一個他歡喜去的地方,要到那去︱︱這么一件事。有天眼通的人能看見中陰身,中陰身與中陰身彼此也能看見,人的肉眼是不能見的。
中陰身是下一個果報的前相。譬如說,這一生是人,如果下一生應(yīng)該是做牛,中陰身就像牛那樣;如果應(yīng)該做老鼠,中陰身就像老鼠那樣;若還是做人,就像人的樣子,但小一點。當(dāng)他看到要受生的地方時,就像有神通似的,很迅速地就到那兒了,高山大海都不能障礙的。他就是這樣子存在,如果沒有看見他歡喜的地方,他不能去;不知道到那兒去,應(yīng)該就是在各處徘徊吧!
問:證無生法忍的相貌如何?
答:證無生法忍的就是圣人,圣人不像我們的心這么浮動,而是非常的安靜。當(dāng)然他若有意隱藏,也可以偽裝得很浮動的樣子,那我們也就不知道了。但他的本相,因為心里有定、有慧,所以不管是遇到什么境界,心不動。如果得到色界四禪的人,心也是非常安靜,因為他對于欲沒有興趣,對所有的境界,心也不動;但是,他沒有無生法忍的智慧,還是個凡夫。即使有定、有神通都還是個凡夫,得無生法忍是圣人了,這是不同的。
得無生法忍的人,在臨命終的時候,決定是正念分明,死后不會到三惡道的。沒得無生法忍的人,就算得了四禪八定,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壽命很長,但終究有一天壽命到了,死后可能直接下地獄、也可能來到人間做一條豬,還是在六道輪回流轉(zhuǎn)。
問:得無生法忍后是否具備神通?
答:不一定?赡苡猩裢,也可能沒有神通。如果是在未到地定里得無生法忍,就沒有神通;如果在色界四禪里得無生法忍,能有神通。不過,因為他會繼續(xù)進(jìn)步,即使現(xiàn)在沒有神通,終究有一天會有神通的。
問:有什么方式可以快速增強記憶力?
答:常常靜坐,心里面寂靜住,記憶力就會增長的。心里太亂啊,就是記憶力好也會逐漸地失的。在《地藏經(jīng)》上有一個增長記憶力的方法;念虛空藏菩薩咒,也能增長記憶力。
問:為什么有證量的人不可向他人說,而佛的時代卻可以?
答:因為初開始成就的功德不牢固,可能經(jīng)過一小時、或者經(jīng)過一天兩天又失掉了。當(dāng)你向人說了,可是隔一小時功德失掉了,別人還認(rèn)為你有功德,這不就是有點問題了?所以不說為妙。如果得了初果、得了阿羅漢,都是不轉(zhuǎn)的情形,那就不同;但是圣人有圣德,多數(shù)也不說什么。在佛世時代也是一樣,但可以向他的師長說,不是師長,還是不說好。
問:你有言:「不要信祖師,要信佛言、經(jīng)言。」我深以為然,也是有感于有些人入主出奴,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狹隘的知見。但是在后又言,我開始猶豫,深知祖師以個人的修證經(jīng)驗,雖然無法涵蓋整體的佛法,但卻覺得親切。尤其我個人從出家乃至行持法門,得力于蓮池大師與虛云老和尚,強調(diào)自己的瓜甜,也是很自然的事,否則豈不是沒有立足點、沒有立場?因此,若祖師開示不違三法印,我仍然認(rèn)為可取可學(xué),不好以偏概全。念法乳深恩,不說公道話,未免違恩背義。以此向你稟告。
答:你這句話有點錯誤,我說「祖師的話可以參考」,沒有說不可信?梢詤⒖己筒恍,還是有點差別的,是不是?這個事是那樣兒:其它的事情,我沒什么意見;譬如說凈土法門,印光老法師、蓮池大師都贊嘆凈土法門,愿意修凈土法門很好,我也贊成。唯有禪這件事,我認(rèn)為:以經(jīng)論上佛菩薩的開示為好,祖師的話可以參考。我的意思在這里。
若是按照經(jīng)論上說的禪,用功修行,中國不要有祖師禪,一直地修如來禪,我認(rèn)為中國的人才會更多,可能會得圣道。修祖師禪以后得圣道的人,我不要說沒有,反正是很少很少。你說:從祖師禪得到好處。我認(rèn)為:你若學(xué)過經(jīng)論,再去看話頭,那就是止觀,又不同了。如果經(jīng)論學(xué)習(xí)得不夠,看話頭得到的好處,只是止而已,還得不到觀的好處。
問:平常修我空、法空觀,臨終時求生西方凈土,是不是有矛盾?
答:沒有矛盾!假設(shè)修我空觀、法空觀,同時不妨礙一切法緣起有。如果修我空觀、法空觀,而抹煞了緣起有,這就是邪知邪見。所以修我空觀、修法空觀的人,一定常常要讀經(jīng)論,以經(jīng)論作軌范,知見不會走偏;如果一直修我空觀、法空觀,不讀經(jīng)論還是有問題的。
問:經(jīng)六年斷續(xù)靜坐,持不殺生戒,包括蚊子,某日靜坐念佛,心靜而佛號自動停,一片清凈,身體晃動之后,覺體內(nèi)有一圓球,由小而大。不理會這個球后,百骸輕松,眼麻腰痛全然不見,腰桿自己挺直,舌尖上卷,忽然人我兩亡,不見身體;但才感覺身體不見,忽然身體又回來了。下坐后,三日內(nèi)身體輕安,幾乎沒有脾氣。但只有這么一次身體不見,此后十年,即使禪七用功,總是無法回到上次的經(jīng)驗。
答:這是有一點未到地定的境界,但是又失掉了,就是這么回事。什么原因會失掉呢?當(dāng)然你只是說這件事,其它事情你沒有多說。
有一年,在舊金山機場,一個外國人問我:「我靜坐八年到現(xiàn)在也沒有成就,為什么?」我問:「你有沒有太太?」他立刻跑了。就是這個欲!欲能破壞定、定也能破壞欲,它們兩個不能共存的,有定就沒有欲,有欲就沒有定。
有幾個原因可能會失掉:若天天靜坐,不懈怠就能不;若是幾天不靜坐,可能也就了。因為這不是很深的定,所以若是懈怠,它就會失掉;蛘呤呛蛣e的人有什么沖突,動了煩惱,也就破壞了;因為未到地定還沒能斷煩惱,雖然比一般人煩惱輕一點,若不用四念處調(diào)心,有了因緣,煩惱還是會起得很大,煩惱一起,定也就會破壞了。
問:如何受持五戒及犯戒如何懺悔?
答:專門有一本書(注:優(yōu)婆塞五戒威儀經(jīng))提到怎么懺悔。其次,用慈悲心受持五戒,慈悲增長時,就能不殺盜淫妄。若有慈悲心,還會殺嗎?還會偷別人的財物嗎?還會說謊話嗎?就是要增長自己的慈悲心,持戒應(yīng)該是清凈了。
前輯.問答.五
問:經(jīng)里說繞塔功德很大,現(xiàn)在沒有舍利塔可以繞,大殿可不可以也稱為舍利塔?
答:如果我們也請來了舍利,就是舍利塔;但是,繞佛也一樣是有功德的。
問:云何為無師智?云何為自然智?
答:不用師父教導(dǎo),自己閱讀經(jīng)就能開智慧,這是「無師智」;「自然智」就是指智慧成就了以后,有力量能自然地生起。
初開始學(xué)習(xí)時,經(jīng)論上說:苦、空、無常、無我,一切法是畢竟空的。但日常生活中,一樣的貪瞋癡,這就是還沒有智慧,只是看經(jīng)的時候知道有這么一回事。若用功修行四念處──觀無常、觀不凈、觀無我、觀畢竟空,有時遇到有些引起煩惱的境界,因為常常作如是觀,熟了,一作意,智慧就會現(xiàn)起;有的時候沒有力量,在沒有人觸惱我的時候,能觀察自己這個身體是臭皮囊,是無常、無我的,但有煩惱時,就觀不來了,這就是沒得自然智。
若是繼續(xù)努力地修行,智慧逐漸逐漸地有力量,就沒有這個問題。有人觸惱時,不需要怎么特別用心力,智慧自然地會現(xiàn)起而對抗煩惱,這叫自然智。
問:慧解脫與俱解脫的圣人,在分段生死方面有否同異處?
答:「慧解脫」、「俱解脫」的人,都有解脫分段生死的能力,能把生死解脫了。但是俱解脫的圣人得四禪八定、滅盡定了,能有神通;慧解脫的圣人沒有神通。
問:五觀堂為何供奉彌勒菩薩而非其它菩薩?
答:傳說是有這么一個因緣:齋堂的主位是方丈和尚坐的,這一天啊,在過齋堂之前,方丈和尚還沒來,糾察師來了的時候,一看,座位上有個比丘坐在那里。這不合道理嘛!那么糾察師就上來,拽他的耳朵,要把他拽下來,但是,耳朵都已經(jīng)被拽得很長了,這人還坐在那兒;因此感覺到這個不是平常人。【筒悔s他下座了。后來,知道他就是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所以,齋堂供奉布袋和尚。
問:《金剛經(jīng)》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此,為何每天早晚要拜佛,唱誦釋迦牟尼佛圣號?
答:我們是鈍根人!對于佛法懈怠、不肯深入學(xué)習(xí)。「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修無生無相的法門;修不來,只好念阿彌陀佛、念釋迦佛,只好拜佛,用這些取相的法門,令心里不生貪瞋的煩惱。如果這也不做,那怎么辦呢?這是不得已的方便。
問:初學(xué)《阿彌陀經(jīng)》中念佛求往生,臨終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好像不容易;因為病痛太多,意外也太多。助念時,看著臨終的人都上氣不接下氣,非常痛苦;非常憂心這時正念是否會被打倒?懇請師父開示我們平常應(yīng)如何用功。
答:臨命終時,心不顛倒,的確不容易;平常念佛能夠一心不亂,也不容易。反倒是有特別病的人哪,感覺到苦,能拿出誠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也心不顛倒,就往生了。
身體健康的人,要求他一心不亂念佛,他念念佛,忽然之間就想到:「我的股票漲沒漲?」反倒是心不誠懇,就不能一心不亂。這樣子要怎么辦呢?要觀察苦,觀察這個身體隨時就會有病、隨時就會有很多的苦惱;趕快要念佛,要有正念!用這樣來勉勵自己。所以,不妨修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用這個方法令一心不亂,令心不顛倒,常常這樣訓(xùn)練,臨命終的時候也一心不亂,也心不顛倒,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了。
當(dāng)然,若這樣做可能就有其它的問題,什么問題?沒有時間!因為要到辦公室做事,一天做八小時,或做十個小時,回來沒有多少時間,四念處也修不來。所以這兩個事你自己算一算:是往生阿彌陀佛國重要呢?是在這兒發(fā)財重要?然后,決定怎么辦。
問:在家居士應(yīng)如何修持戒定慧,才能獲得圓滿的境界?
答:佛在世的時候,有在家居士得初果、二果、三果,F(xiàn)在的居士,我看不容易。原因就是:想在佛法里有成就,非要拿出時間認(rèn)真地學(xué)習(xí)!你能拿出來時間嗎?如果不能拿出時間,你想要獲得究竟圓滿的境界,我看不容易;蚴且惶熘荒贸鲆、二個鐘頭,是不行的,甚至三、四個鐘頭都未必合適。我看若想要獲得圓滿的境界,一天至少要拿出八個鐘頭,或者念《阿彌陀經(jīng)》、念阿彌陀佛,誠懇地求生阿彌陀佛國,那也可能;或者是修四念處也可以,非要時間多才行!
問:有何方法能斷妄想、煩惱?
答:那只有修四念處能斷妄想、斷煩惱。念阿彌陀佛,還不容易斷煩惱,頂多妄想少,心清凈,粗顯的煩惱沒有,微細(xì)的煩惱還是在的。所以,斷煩惱,非要修四念處、修無我觀不可;要見第一義諦才能斷煩惱,不見第一義諦不能斷煩惱的。
問:請示斷惡修善的方法?
答:要常常思惟善有善報、做惡有惡報,那么就會肯修善,而不敢做惡。天上的人,初開始生到天上去,他就想:「我為什么會來到天上?」知道:「我原來在人間做什么什么好事了!」而會感念善法的恩德!會有這件事。人間的人來做人的時候,不知道、也不想:「我為什么會來到人間?」的這件事;所以,就不知道善法的恩德。若得圣道的圣人,能知道這些事,也會感念善法的恩德!所以會不斷地修學(xué)善法。
佛在世的時候,有個比丘眼睛盲了,他的衣服破了要補時,要用線纴針,因為看不見,沒法纴,就說:「誰于功德不知足?于功德不知足的人,來幫我纴針?」佛說:「我于功德不知足!我來纴針!惯@個比丘一聽是佛的音聲,「哎呀!佛您的功德都圓滿了啊!埂肝译m然都圓滿了,我還不知足啊,我給你纴針!
我們沒有神通,也不知道善惡果報的事,那就得要常常作如是觀:做善有善報、做惡有惡報,不要做惡,我要做善。我現(xiàn)在能當(dāng)人,就是前生有多少善法,若繼續(xù)做善呢,就還能再做人、或是生天、或者到佛世界。常作如是觀,就會加強自己斷惡修善的意愿,也才能夠多行善而不敢做惡。所以,認(rèn)真地感念善法恩德的人,才能斷惡修善。
- 上一篇:妙境老和尚法語
- 下一篇:妙法蓮華經(jīng)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 仁德上人:起心動念為火,般若大智慧為水
- 仁德上人:什么叫般若智慧呢?
- 妙境法師:總攝一切分別略有十種分別心
- 濟(jì)群法師: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
- 永明延壽:般若無相不受一塵,云何廣辯四緣及諸因果?
- 妙境法師:算命說流年不利該怎么辦?
- 燈云法師:如何運用般若智慧獲得幸福
- 妙境法師:瑜伽師地論
- 印順法師: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如瑞法師:就讓我們慢慢地堅持下去……
- 星云大師:“般若”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 星云大師:“般若”對我們有什么妙用呢?
- 濟(jì)群法師:金剛經(jīng)的智慧不生煩惱降伏其心
- 妙境法師:靜坐修止觀 斷除世間染污煩惱
- 寬謙法師:緣起性空在生活中的點滴應(yīng)用 世間行般若
- 星云大師:佛教般若的妙用
- 星云大師:讀誦《金剛經(jīng)》好處很多很多
- 妙境法師:觀音菩薩的感應(yīng)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成剛法師:“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句話怎么理解?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jì)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lán)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jì)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jì)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jì)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jì)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jì)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jì)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rèn)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