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洝穫魅胫袊螅詵|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金剛經 >

星云大師:金剛經講話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譯文:

  「須菩提!像恒河中所有沙數,每一粒沙又成一恒河,這么多的恒河沙數,你認為算不算多呢?」

  須菩提回答:「太多了,佛陀!如果以一粒沙表示一個恒河,恒河尚且無法計數,何況是恒河里的沙數呢?」

  「須菩提!我現(xiàn)在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拿了七寶積滿恒河沙數那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來布施,他們所獲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非常多,佛陀!」

  佛陀進一步告訴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對這部《金剛經》能夠信受奉持,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等,能夠將經義向他人解說,使別人也對這部經生起無限信仰之心。那么,這個法施的福德勝過七寶布施的福德。

  講話:

  佛陀在第八分以三千大千七寶布施的福德,與般若的福德性作校量,表明珍寶布施的福德是世間有漏的果報,般若性德則是出生無漏的善法功德。第十一分佛陀再次申述,以恒河沙數珍寶的布施,比不上無為福德的勝因。

  經文中,佛陀告訴須菩提,如果用恒河中所有的沙數來做比喻,一粒沙喻為一恒河,那么所有的恒河中的沙數是不可計算。如果有人以一粒沙做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再用七寶充滿恒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以此恒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獲的福德是很多的。

  一、財施破慳獲福無量

  佛陀以三千大千世界的恒河沙數七寶的布施,比較有為無為的福德差別。財布施可以使我們放下財物的貪戀,以此破除內在的慳吝,佛陀并非完全否定資生布施的利益,在佛陀本生譚中,佛陀舍王位、國土、財寶、童仆、車乘、妻妾等等,看似有相的布施,但是以恒順眾生,心不起瞋怨,也能感應到三輪體空,無為功德的法喜。

  《諸福德田經》有七法布施,名為福田,可得生天:

  一者興立佛塔、僧房、廟堂。

  二者建立林園、果樹甘泉。

  三者常施醫(yī)藥,療救眾病。

  四者作牢堅船、濟渡人民。

  五者安設橋梁,過渡羸弱。

  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

  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

  這七法皆從方便利行眾生,心存慈佑悲愍而來的,我們知道天人的特點之一是身形巍巍,五欲滿足快樂。其實能施與的人,所行就如同富有的天人,內在充滿濟渡眾生莊嚴的心念,自然獲得快樂滿足的回報。

  因此,我們讀誦《金剛經》不要只讀半部經,佛陀雖是強調無為福德的勝妙,并非完全否決有為布施的福德,而是付囑我們從財施的階位,再上一層樓去開發(fā)無為解脫的性德。財富是毒蛇是黃金,端看運用者的智慧,財富能自利利他,也能令父子、兄弟、宗親等怨隙叢生。

  有一天,波斯匿王來到佛陀的座前,向佛陀稟告:

  「佛陀!舍衛(wèi)國內,有一位長者,名叫摩訶男,他擁有金銀珠寶數千萬億,無法稱量,并且有許多房舍田產也難以計算。摩訶男坐擁財寶千斛,良田萬頃,這千千萬萬的富有,他卻無法享用。每天吃粗糠米渣,殘余腐酸的食物;穿著粗劣的布衣;乘破舊的車。他從不供養(yǎng)沙門、婆羅門,更不施舍貧苦的乞丐。每到吃飯時,一定要把門窗鎖緊,恐懼有人上門向他乞食。

  「佛陀!巨富的摩訶男,卻如此貧窮恐懼的生活,我們對于財富要如何運用,才合乎正道?”

  「大王!如摩訶男等人,內心充塞無知的邪見,雖得到豐富的財利,卻不能自己受用,又不知孝養(yǎng)父母,及供給妻子、宗親、眷屬;也不救濟奴婢仆役;不施與知識朋友;更不知供養(yǎng)沙門、婆羅門,以此種植福田,長受福樂。摩訶男獲得財富,不懂廣為應用,借此得到世間的喜樂和出世間的功德。

  「大王!慳貪者就如一塊鹼地,雖有少許池水,但由于本質鹼苦故,沒有人愿意飲用,最后干涸枯竭。布施者,譬如聚落里的一泓清泉,流出好水,滋養(yǎng)周圍的林木繁茂,并生長柔軟的香草及種種鮮花和果實。一切眾生,都能在水池洗浴,渴乏時可以擷取清泉和美果。林間的鳥獸,也能無懼的快樂嬉戲。

  「大王!擁有財富者,要如瀅澈的泉水,使人得到歡喜飽足的受用,如此,生活自然富足自在,死后能生于天界,享受福樂。”

  人的一生又有多長?不過如晨間的露水,空中的電光,水中的泡影,瞬息的火焰。財富的生命,又能綿延持續(xù)多久?如何從有限的財富經營,看到精神性靈的財富,做一個永續(xù)經營的智者?

 。ㄒ唬┙洜I人情不經營利益。

 。ǘ┙洜I分享不經營個人。

 。ㄈ┙洜I善友不經營錢財。

 。ㄋ模┙洜I知足不經營五欲。

  有形的財富終有散盡毀壞時,人與人的情義相助,彼此分享成果的交流互動,善友的護念提攜,聞法知足的安適等,是永續(xù)經營我們內在的財富。

  二、受持讀誦第一供養(yǎng)

  經文中說:「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在第八分中我們已說明財施與法施功德之差別,及受持四句偈的殊勝法益,此分以「為他人說”的法布施,進一步做闡述!度A嚴經》說:

  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

  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

  說法者如燈炬,為人照見種種寶珠,再微妙的佛法,沒有人演說,智者也難以入解脫門。財施與法施的方法,對象、利益各有不同。

  一、財施簡易可行;法施唯有智者,能廣說法義。

  二、財施一般對象即可;法施則須具有善根者,才能信受奉行。

  三、財施利害參半;物質的施與,易令眾生起貪心和懈。环ㄊ┢帐├,令眾生開展覺性,生慚愧勇猛向道心,不只自利也能利他。

  四、財施享用有限;一時的救濟,并無法使眾生永久身心安樂;法施則是救濟眾生的心,正觀的播種,令眾生今生后世利益無窮。

  五、財施功效短暫。財施僅能利益色身,無法令人見性成佛;法施的一言一偈,如醍醐灌頂,令眾生轉凡成圣,頓開佛慧。

  已判別財法二施功德的勝劣,對于「法”要如何受持?我列舉出受持《金剛經》的十法行。

  一、書寫:恭敬抄寫經文。

  二、供養(yǎng):供奉經典于塔廟、佛殿。

  三、施他:印行經典流通。

  四、諦聽:專注聆聽經教法義。

  五、宣說:為他人講解經文,解除文字義理的障礙。

  六、受持:奉行教義,應用于生活中,自利利他。

  七、開演:廣開演說微妙經義,令他人開悟自性。

  八、諷誦:專心稱誦,持念經文。

  九、思惟:深入法海,靜默思惟,以悟解奧妙之處。

  十、修習:由思惟深解義趣,因此發(fā)起大行,證入圣果。

  受持十法行,可以做為我們日常修持的指導。為了增長受持《金剛經》功德的信心,我用一則故事說明。

  以前,有一個苦行僧,每天耐煩做種種勞役苦行,一有空閑,不和人攀緣戲論,一天定課六十卷的《金剛經》,數十年如一日,從未荒廢休息。

  有一天,和以前的師兄重逢,師兄已是個鼎鼎大名的大和尚,四處有人邀請,前往講經說法。十幾年沒有見面,師兄關切的問他:

  「師弟,這十幾年來,你是怎么用功呢?”

  「師兄,除了寺里的勞役工作,我每天只有讀誦金剛經。”

  師兄聞語,氣惱他沒有多多學習經教,十幾年來還是做雜役的事務,搖搖頭就要和他告別。

  「師兄,我們難得見一次面,我就誦一部金剛經來祝福您吧!”

  苦行僧就席地而坐,開始誦念。從一開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頓時空中響起梵樂絃歌;誦到「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四周異香撲鼻;再誦念到「爾時,須菩提即從座起”,只見天雨曼陀羅花,紛紜四落!

  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師兄能演說經教,如人有眼目,師弟奉持經教,如人有足,能感天華梵樂,稱揚歌詠。成佛之道,教義如地圖,其中的端嚴曼妙風光,唯有生起行力,邁開腳步,才能印證經典所言的涅槃圣境。

  一個做小偷的父親,有一天兒子問他:「爸爸!你老了,我怎么來謀生呢?你總該傳授我一點秘訣吧!”父親說:「好。〗裉焱砩蟼魇诮o你!”到了夜靜更深的時候,父親叫兒子隨他出去,找到一家就下手偷東西,他們偷偷的跳了墻,進了室內,打開了柜子,父親叫兒子先藏在柜子里,忽然父親大叫:「。∮匈\!有賊!”主人聽到后,馬上醒來捉賊,老賊已經跑了,小賊就關在柜子里面,心想:父親真是豈有此理,怎么把我關到柜子里,就大聲一叫跑掉了,叫我怎么辦呢?這時候他只能靠自己才能脫離這個危難。情急智生,他想一個辦法。在柜子里學老鼠叫,嘰嘰喳喳……。主人拿著燈在找賊,聽到老鼠叫也就松懈了,「唉呀,這是老鼠叫,賊跑掉了。”當他們防守一松,小賊沖出去,把燈用力吹滅。主人立刻隨后追趕,小賊很是著急,糟了,后面又追來了。他又想了一個辦法,走到一個古井邊,拿一塊石頭丟入井中,主人追到井邊說:「唉!今天出人命了!”說完就走。這小賊就這樣安然的回家。”

  回到家,就責問爸爸說:「你今天怎么這樣捉弄我?”爸爸問:「我怎么捉弄你?”兒子說:「你把我關進柜子,大叫有賊!有賊!”爸爸就問:「那你怎么出來的呢?”兒子就如此這般一說,爸爸聽了很高興,說道:「兒子!我有傳人了!你悟到隨機應變要靠自己!別人是不能傳授我們什么啊!”

  受持《金剛經》的十法行和功德,都已說明了,如何獲致這無上法寶,就像故事中小偷的父親所說:只能靠自己,別人是不能傳授我們什么!

  三、深解經義解脫生死

  擁有恒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瓔珞,人的心也未必能知足常樂!墩钐幗洠^天品》卷三十四:

  寶物歸無常,善法增智慧;世間物破壞,善法常堅固。

  若有順法行,隨人百千世;雖種種寶物,不能至后世。

  種種財寶物,則可強劫奪;王賊及水火,不能拔法財。

  受持四句偈的法益,像于正法田中播種,因緣合會時,必成長菩提華果。法財不畏水、火、惡王、盜賊、不肖子孫的掠奪,由此法財登法王寶座。法財之性德能渡眾生至清凈莊嚴、究竟常樂的佛國。因此,《金剛經》才會再三叮囑,短短的四句偈勝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布施。財寶只能資長一時的色身端嚴,無法使我們獲取內在的平靜和面對無常的超然自如。

  有四個婆羅門,他們精進修行,各具有五種神通,但是對死亡仍然感到怖畏恐懼。他們相互討論著,如果有一天索命的小鬼來到時,就各顯神通,讓小鬼找不到。

  第一位婆羅門用飛行術,也逃脫不了死神的追趕。

  第二位婆羅門潛藏海中,也難逃拘魂的鏈鎖。

  第三位婆羅門隱入須彌山里,還是躲避不住索命的刀斧。

  第四位婆羅門遁進土坑地層,仍舊抵擋不了業(yè)風的崩裂。

  佛陀觀見四位婆羅門,各自想盡辦法要逃脫死亡,卻無法如愿。佛陀以此事告誡諸位比丘:

  「空中或海中,深山或地底,這些處所都無法避免無常的來到。想要真正不死,應該思惟四法。什么是四法?

  一切諸行無常,不起貪戀,如是修行。

  一切有為皆苦,厭苦欣樂,如是思惟。

  一切諸法無我,不住我相,如是受持。

  熄滅三毒火焰,涅槃為安,不依神通,如是證得。

  信受奉持經教圣諦,乃至四句偈等,都是解脫煩惱的入手處。

  有一天,波斯匿王來到只樹給孤獨園向佛陀請法。因為身軀肥胖的緣故,全身汗水淋漓,氣喘如牛的向佛陀頂禮問訊。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大王的身體太肥胖了。”

  波斯匿王羞慚地回答:「佛陀!我真的是太胖了,才走幾步路就氣喘如牛,我也常為肥胖感到羞愧和苦惱。”

  佛陀說:「人應該常常憶念,飲食應該知量,身體才能健壯,不但不受肥胖之苦,而且腸胃容易消化,得到養(yǎng)生延壽之利。”

  波斯匿王聽完后,歡喜地返回王宮,叫一位郁多羅的少年,在每次進餐時,就大聲念誦佛陀的偈言。每當波斯匿王想要大快朵頤時,郁多羅就開口念誦:夫人常當自憶念,若得飲食應知量,身體輕便受苦少,正得消化護命長。波斯匿王因為佛陀這首偈言,從此節(jié)制飲食,恢復健碩的身材,行動輕便敏捷,不再受肥胖之苦。

  一首偈言可以使人遠離口腹之欲,護命延壽,也可以止息眾生三毒的造作,解除身心揹負的重擔,得到寂滅的輕安與喜樂。

  四、無為福德究竟常樂

  《金剛經》一再強調無為福德的勝妙,為什么呢?前文我們也提到要行財施,只要你有能力都可以做到,一般的眾生也歡喜接受施與。財物的布施,就像我們面對一群哭鬧不停的孩童,用糖果或玩具的給予,暫時安撫他們的哭鬧,這種「欲鉤牽”只有短暫的功效,無法讓孩子永遠不哭不鬧。反觀法布施就不同,是用種種方法,調理孩子的情緒,教育他們不是用哭鬧就能解決問題。就像一句俗諺:「你應當教孩子點石成金的方法,而不是送他們黃金。”

  每個人都期望過著平安吉祥的生活,周圍的人事都能和極樂世界一樣,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沒有冤仇瞋怒的逼害,但是現(xiàn)實的生活中,往往適得其反。阿彌陀佛用四十八愿建設他的極樂凈土;釋迦牟佛更以五濁惡世,做為他萬德莊嚴的凈土世界。凈土在哪里?如何得生彼國?在《阿彌陀經》說,要得生彼國,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什么是善根福德?

  一、五戒十善是善根福德。

  二、四圣諦八正道是善根福德。

  三、三十七菩提分是善根福德。

  四、四攝六度是善根福德。

  修諸善業(yè)都是培植善根福德因緣,由此入解脫門徑。一個無憂無懼的生活,當然須具備善根福德因緣。外在的祈求,不如返觀自求,用念佛停止人我的爭執(zhí)用忍辱贏得自在,用持戒遠離恐怖,用慈悲廣結善緣!笍男拈_始”,改革我們的內在,如禪門的詩偈:「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兒子斐文德,年紀輕輕就中了狀元,皇帝賜封為翰林。裴休不希望兒子因為少年得志,造成心高氣傲,因此把他送到寺院里修行參學,并且要他從行單(苦工)上的火頭和水頭做起。

  這位翰林學士,每天挑水砍柴,工作十分勞累辛苦?吹剿吕锏睦虾蜕忻刻炀褪情]目靜坐,心中憤憤不平。但礙于父命難違,只得強制忍耐。一段時間之后,終于按捺不住的開口道:「翰林擔水汗淋腰,和尚吃得怎能消?”

  老和尚聽了,微微一笑,也念了兩句詩回答他:「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

  這一炷心香,橫遍十方,豎窮三際,與無為福德相應,不僅能消萬劫糧,更勝恒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珍寶的布施。因為無為福德之性,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一、轉煩惱為菩提。

  二、止啼哭得安樂。

  三、導迷津至彼岸。

  四、渡有情登佛境。

  從舍財寶破慳貪,繼而開拓無為的財寶,一分善根福德因緣都不可或缺;四句偈等,都應全力依法而行。含藏自性的寶礦珠玉,遠勝恒河沙數……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