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放生 > 放生儀軌 >

護生即護心

  護生即護心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歐洲曾出現(xiàn)過提倡素食的呼聲,各種保護生靈的團體也活動頻繁,中國也出現(xiàn)了由蔣介石題寫報頭的聲稱“為東亞提倡保護動物,宣傳素食主義”的?蹲o生畫集》問世了。
 
  豐子愷弘一法師的藝徒,也是皈依佛門弟子的漫畫家。當年為祝賀弘一法師的50壽辰,師徒倆商定出版一部《護生畫集》,目的是通過一些愛護動、植物的故事,引導(dǎo)人們向善止殺。誠如弘一法師在《護生畫集》中“農(nóng)夫與乳母”一圖配詩中所說:“西方之學(xué)者,倡人道主義,不啖老牛肉,淡泊樂蔬食。卓哉此美風,可以昭百世。”
 
  豐子愷是一位有心計的人,他的漫畫大多描繪兒童生活。當年拜弘一為師時,弘一以自己在虎跑斷食后曾改名“李嬰”而為豐子愷取法名為“嬰行”。馬一浮理解弘一的用意,在為《子愷畫集》中題詞說:“子愷之于藝,若佛五行中有嬰兒行”。接著解釋“嬰行”的意義說,“藝之獨絕者,往往超出情識之表,乃與嬰兒為近”。又說子愷之貴嬰兒,乃真具大人相,與世俗所言之大人截然不同。
 
  馬一浮的精妙議論為弘一法師所認可。由于馬一浮善于用佛法闡發(fā)事物本意,所以在《護生畫集》出版時,師徒二人都想到請馬一浮寫序言。
 
  馬一浮在序言中提出“護生即護心”的觀點,恰好表達了護生畫的宗旨:
 
  《華嚴經(jīng)》云:“心如工畫師,能出一切象。”此謂心猶畫也。古佛偈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相。”此謂生亦畫也。是故心生法生,文采彰矣;各正性命,變化見矣。智者觀世間如觀畫。然心有通蔽,畫有勝劣。憂喜仁暴,難其所取。今天下交言藝術(shù),思進乎美善,然殺機方熾,人懷怨害。何其與美善遠也!月臂大師(即弘一)與豐君子愷,深解藝術(shù),知畫是心。因有《護生畫集》之制。將憑此慈力,消彼獷心。可謂緣起無礙,以畫說法者矣。圣人無己,靡所不已;情與無情共一體,況同類之生乎?天依正果報,悉由心作,其猶延埴為器,和采在人。故品物流形,莫非生也;愛惡相攻,莫非惑也;蠕動飛沉,莫非己也;山川草木,莫非身也。以言藝術(shù)之源,孰大于此!故知生,則知畫也;知畫則知生也;知護心則知護生矣。吾愿讀是畫者,善護其心……
 
  《護生畫集》出版以后,立即引起佛教內(nèi)外的巨大反響,諸如大中書局,大法輪書局,大雄書店,佛學(xué)書局等相繼印行(《護生畫集》鼓勵翻印流通),一時就有15種版本之多,還有英譯、日譯外銷。
 
  并非所有的人都有能理解護生即護心的本意!蹲o生畫集》出版后,也曾在社會上引起不小的風波。作家柔石寫文章抨擊,認為“護生即護心”這種思想是自欺欺人的互騙;抗戰(zhàn)期間,曹聚仁也寫過批評文章,認為在抗戰(zhàn)的大背景下,提倡護生有悖于抗日殺敵的義舉。對此豐子愷反駁說:“馬一浮在序言中把道理說透了,即護生就是護心,救護禽獸魚蟲是手段,倡導(dǎo)仁愛和平是目的。我們?yōu)槭裁匆?lsquo;殺敵’?因為敵人不講公理,侵略我國,違背人道,荼毒生靈,所以要‘殺’,故我們是為公理而抗戰(zhàn)。我們是‘以殺止殺’,不是鼓勵殺生,我們是為護生而戰(zhàn)。”
 
  馬一浮看了豐子愷的文章,寫信稱贊:“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在近時作家淺薄思想中,忽有此等樸實沉著的文字,此真是最后勝利的福音也。”
 
  1938年2月,豐子愷作護生畫二集時,馬一浮指點說:“務(wù)望盡力發(fā)揮非戰(zhàn)文學(xué),為世界人道留一線生機。目睹戰(zhàn)禍之烈,身經(jīng)離亂之苦,發(fā)為文字,必益加親切,易感動人。”豐子愷高度理解馬一浮作為抗戰(zhàn)時文藝創(chuàng)作思想的闊大視野和寬廣的胸襟,在護生續(xù)集里一掃凄慘罪過之場面,而描寫萬物自得其樂之趣與人禽之感應(yīng)同情。(信息來源:摘自《正法眼》)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