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jī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小無量壽經(jīng)》,簡稱《小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一般認(rèn)為在1~2世紀(jì)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栋浲咏(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講記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講記

  凈界法師主講(90年講于凈律寺)

  第一卷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學(xué)人這次很歡喜,有這個因緣,跟大家共同學(xué)習(xí)這部《阿彌陀經(jīng)》。我們在正式講這部《阿彌陀經(jīng)》之前,先簡單的介紹一下,我們研究這一部經(jīng)的目的;旧衔覀儗W(xué)習(xí)佛法,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進(jìn)入佛門,各有各的因緣不同,但是我們學(xué)習(xí)佛法的目的卻是一致的,那就是「離苦得樂」。我們希望我們今生,乃至來生的身心,能夠離開痛苦、得到究竟的安樂。我們依止這樣的目的來到佛門,或者是在家、或者是出家,來修學(xué)佛法?墒沁@當(dāng)中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我們應(yīng)該如何離苦得樂?這個痛苦是怎么產(chǎn)生的?安樂又是怎么樣產(chǎn)生的?從佛法的因緣觀來說明,這一切的痛苦,是由于生死輪回而引起的──「生是苦本」。換句話說,我們在輪回當(dāng)中的每一次受生,都結(jié)集了很多的痛苦──老病死、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乃至五蘊熾盛苦。換句話說,當(dāng)我們在三界一旦受生,這個痛苦就不能避免,每一期的受生,都積集了無量無邊的痛苦。所以說我們講息滅痛苦,就必須息滅生死的輪回,達(dá)到無生的涅槃彼岸,這就是我們修學(xué)佛法的主要宗旨。至于這個方法,道綽大師在《安樂集》當(dāng)中,他把佛陀的教法作一個判教,他說佛法當(dāng)中主要有二大門:一個是圣道門,第二個是凈土門。這個圣道門的方法,就是以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就是你必須仰仗你內(nèi)心的戒定慧,來消滅你無始劫的煩惱跟罪障,仰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這是一個方法,這個叫做圣道門。第二個,你可以選擇凈土門,仰仗佛力的接引往生西方。我們一念真誠的心來憶念彌陀的名號、憶念彌陀的功德、憶念彌陀的相好,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以后,我們到凈土去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一個是在穢土斷惑證真,一個是在凈土斷惑證真,有這樣的差別。這二個差別,印光大師講出一個譬喻說:這二個法門的差別,就像是「蟻子登于高山」,以及「風(fēng)帆揚于順?biāo)。說我們假設(shè)選擇圣道門,就像是一只螞蟻在登高山,這整個過程是非常辛苦,有很多的障礙:煩惱障,你整個修行過程當(dāng)中,煩惱會障礙你修學(xué)圣道;業(yè)障,你無量劫來所積集的業(yè)力,它障礙你修學(xué)圣道;報障,你的生命體有老病死,老病死一出現(xiàn)的時候,障礙你修學(xué)圣道。就像一只螞蟻,它要經(jīng)過很多很多的波折,才能夠到達(dá)山頂。入道多辛苦,這個叫做難行道,這是一個方法。第二種方法,就是你可以選擇到凈土去,這種情況就像是「風(fēng)帆揚于順?biāo),像一艘船,在順風(fēng)的情況之下,你坐上彌陀的大愿船,從生死的此岸到達(dá)涅槃的彼岸,這當(dāng)中在彌陀大愿船的攝受下,你就比較容易成就。在凈土當(dāng)中,有極樂世界依正二報功德的攝持,你能夠在那個環(huán)境「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二個法門所成就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過程就不一樣。如果我們站在末法時代,業(yè)障深重、福慧淺薄這樣的一個根性來說,凈土法門對我們來說就是比較契機的法門。在整個凈土當(dāng)中,主要有三經(jīng)一論(《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和《往生論》)。印祖說:這部《阿彌陀經(jīng)》的特色:「文簡意賅,詞約理富!刮淖趾喴橇x理卻是非常的詳細(xì)豐富。所以說,如果我們能夠透過《阿彌陀經(jīng)》的學(xué)習(xí),我們的確能夠正確的掌握凈土的理論跟它的方法,作為我們未來自利,乃至利他的一個基礎(chǔ)。這是我們共同研究這部經(jīng)的目的。好,我們現(xiàn)在打開《講義》。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

  我們是根據(jù)蕅益大師的「《要解》」來解釋《阿彌陀經(jīng)》?础吨v義》:

  ○將述此義,大分為三。

  我們這次分成三大科,來解釋這部經(jīng)。

  ┌壹、自序

  │

  ├貳、解經(jīng)

  │

  └參、跋語    今初。

  「壹、自序」,蕅益大師自己作了一個序;「貳、解經(jīng)」,正式解釋經(jīng)文;第「參、跋語」,蕅益大師寫完《要解》以后,他的一段跋語!附癯酢梗瓤吹谝豢啤缸孕颉梗

  ┌?總序多門

  ┌?序法門┤

  │    └?別顯凈宗二

  │

  │    ┌?序古疏

  └?序注疏┤

  └?序今解二

  「自序」我們分成二大科:第一個是「序法門」,先說明佛陀所施設(shè)的這些差別法門;第二個是「序注疏」,講到蕅祖?zhèn)人著作這部《要解》的一個因緣。先看「序法門」!感蚍ㄩT」當(dāng)中分成二科:「一、總序多門;二、別顯凈宗」,先籠總的說明佛陀說法的原則,是一個總說。

  壹、自序二

  ?序法門二

  ?總序多門

  ┌雖歸元無二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

  └而方便多門

  這個「原夫」是發(fā)語詞,沒有意思的。這三世「諸佛」在自受用的甚深法性三昧當(dāng)中,以這個大悲心,憐憫我們這些迷惑的眾生,「隨機施化」為眾生說法。這說法的原則有二個:第一個站在契理的角度,「雖歸元無二」;第二個站在契機的角度,「而方便多門」。這句話我們解釋一下。這個「歸元」的「元」,跟根源的「源」是同一個字。這個「歸元」,指的是我們整個修學(xué)的一個目標(biāo),我們所追求的一個究竟的真理。我們在整個修學(xué)過程當(dāng)中,我們所追求的真理,以天臺宗來說,就是「我們現(xiàn)前一念的真如佛性」。在經(jīng)論上說:「一切業(yè)障海,皆由妄想生!拐f我們無量無邊的生死輪回是怎么有的呢?這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是由于我們有很多很多的妄想、執(zhí)著,所謂的「無明」,「無明」一動就是「行」,「行」就有「識」(凡夫的情識),乃至于各式各樣的業(yè)力,就有「生、老、病、死」。所以無量無邊的罪業(yè),是由我們的妄想所創(chuàng)造的。所以息滅我們的妄想、恢復(fù)我們清凈的本來面目,這是所有佛弟子究竟的歸依處,所以這樣的一個目標(biāo)是一致的,「歸元無二」。不管你采取什么樣的方法,你只要成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他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所安住的真理,是同一味、同一法性,就是佛性,所謂的「一如無二如」。我們就著眾生的根機,他所采取的方法,這就有一些差別相。我們講禪、教、律、密、凈,你可以參禪來對治妄想,你也可以持戒來對治妄想,或者是修止觀、或者是持咒、或者是念佛,來調(diào)伏你現(xiàn)前的妄想,恢復(fù)你本來面目。所以說,站在方便契機的角度,就有各式各樣的法門;但是它的會歸處,就是我們現(xiàn)前一念清凈光明的佛性。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可以知道一個消息──學(xué)佛它是一個心地法門,法法消歸自性。

  在《了凡四訓(xùn)》里講到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女居士,這個女居士很貧窮,她對三寶信心,經(jīng)常到寺廟里面禮拜、贊嘆、供養(yǎng)三寶。有一次,她好不容易積集了二文錢,就拿到寺廟去,很虔誠的供養(yǎng)寺廟。這個方丈看到以后,非常感動,就親自為她誦經(jīng)、為她回向。過了幾年以后,這個女居士福報現(xiàn)前,被國王選為貴妃,住到宮里面去,那當(dāng)然是一個榮華富貴的境界。這個貴妃有一次她又回到這間寺廟,她拿了千金來供養(yǎng)寺廟。但是這次方丈和尚并沒有親自為她回向,他叫旁邊一個徒弟,代他誦經(jīng)回向。這女居士就覺得很奇怪說:師父!我以前只供養(yǎng)二文錢,你親自為我誦經(jīng)回向;我現(xiàn)在供養(yǎng)千金,你卻叫你徒弟為我回向,這是怎么一回事呢?這方丈和尚說:你當(dāng)初供養(yǎng)二文錢,內(nèi)心非常的真誠,你這一念真誠心的功德太大,我一定要親自為你誦經(jīng)回向。而你現(xiàn)在雖然供養(yǎng)千金,但是你這一念心充滿驕慢,所以我找小徒弟代為回向就可以了。所以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就是說我們整個修學(xué)的過程當(dāng)中,現(xiàn)前一念的心是不可思議的,心力不可思議。

  印光大師《文鈔》也講到一件事,說:印祖有一個徒弟,他每天念佛念很多,拜佛也拜很多。他寫信給印祖說:師父啊!我每天拜了很多佛、念很多佛,但是我怎么越念煩惱越重,看誰都不順眼?印祖說:你的修行只是在事相下功夫,沒有把這些法門用來對治你心中的妄想,你只是說「我今天拜多少佛、念多少佛」,心外求法。所以這樣子跟整個佛法的目的是相違背的。

  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的慈悲,一開始就標(biāo)出了「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就是說不管你修行任何的法門,你一定要往你的清凈心的目標(biāo)去會歸,這是三世諸佛施設(shè)教法的一個原則,這是一個總原則。這一段是「總序多門」,籠總的把佛陀施設(shè)教法的原則先標(biāo)出來。再看第二段「別顯凈宗」,特別把凈土法門的特色講出來。

  ?別顯凈宗二

  ?凈土橫超勝

  凈土的特色,蕅益大師由粗到細(xì)、由淺入深分二段:第一個「凈土橫超勝」,看這一段:

  然於一切方便┌至直捷┐     ┌念  佛

  ┤   ├者,則莫若┤

  之中,求其 └至圓頓┘     └求生凈土

  在一切的禪、教、律、密的方便當(dāng)中,我們希望能達(dá)到二個目的:第一個「至直捷」,第二個「至圓頓」。這個「至直捷」指的是在因地的時候,我們能夠不必多生多劫的修持,就在一生當(dāng)中成就生死的大事。這個「至直捷」,我看古德的注解解釋說:「直捷」就是帶業(yè)往生,橫超三界,這個叫做「直捷」。你不必去消滅你的罪業(yè),帶著你無量無邊的業(yè)種往生凈土,這叫「直捷」。前面「至直捷」是約因地,這個「至圓頓」是約果地。那你果地的功德是怎么回事呢?「圓凈四土,圓證三不退!鼓愕搅藘敉烈院螅墓Φ虏皇侨颂斓墓Φ,也不是二乘的功德,是大乘的功德。圓凈四土──有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yán)土、常寂光凈土,這四土是互含互攝的,是橫具的,你同時可以受用四土;能夠成就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個叫做功德的「圓頓」。如果我們今天要求在一切方便當(dāng)中,要滿足它的「直捷」性,又滿足它的「圓頓」性,那「莫若念佛求生凈土」,「念佛」是因,「求生凈土」是果。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我們說「方便有多門」,這個佛法的修持,都是在對治我們現(xiàn)前的妄想執(zhí)著。這個法門的施設(shè),有通也有別。通相來說,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你一定要持戒,特別是四根本重戒,「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之根本」,這是通于一切法門,持戒為本。其次,止觀雙運。任何一個法門,它在安定內(nèi)心的時候,它不是止就是觀,不是觀就是止,沒有其它第三種狀態(tài),「善巧安心止觀」。這個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是一切法門的總相。但是它有它的別相,這個止觀的別相,就是它的所緣境有所不同。這段我們解釋一下。智者大師解釋《法華經(jīng)》的經(jīng)題「妙法蓮華經(jīng)」,他解釋這個「妙法」,說妙法有三種法妙:第一個是眾生法妙。這個眾生法,就是眾生有無量無邊的惑業(yè)苦,有各式各樣的煩惱,這煩惱一動,就是一個罪業(yè),有無量無邊的罪業(yè)。有這個罪業(yè),就會有各式各樣痛苦的果報,這件事情不可思議,所以眾生法妙。第二個、佛法妙。佛菩薩的功德莊嚴(yán),正報莊嚴(yán)、依報的莊嚴(yán),這件事也是妙。第三個是心法妙。前面的眾生法是約著雜染的境界來說;這個佛法界是一種清凈的法界;現(xiàn)前的一念心性,智者大師的意思:它有染有凈,有凈有染,一念具足十法界。它迷惑的時候,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個雜染的法界;它覺悟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的是清凈的法界:染凈不二,所以這個現(xiàn)前一念心性也是不可思議,也是妙。

  我們一般在修止觀,就是三種所緣境:或者你觀察眾生法界。一般南傳佛教,它的止觀就是觀我們的五蘊身心──色、受、想、行、識,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的罪業(yè)所招感的現(xiàn)前色受想行識,是我們的所觀境。不過觀察眾生法,一般我們的心情,那是否定的,用不凈、或者是苦、無常、無我這四種智慧來觀照它,基本上我們對它是厭惡的、否定的,是要把它息滅掉的,是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第二種的所觀境是佛法界。這個凈土宗跟密宗歡喜用這種觀法,就是我們現(xiàn)前一念的心性,直接去觀察佛菩薩的功德莊嚴(yán),或者觀想佛菩薩的正報莊嚴(yán),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或者去觀察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yán),七寶池、八功德水、琉璃地、蓮華、宮殿、樓閣。我們?nèi)ビ^想佛菩薩莊嚴(yán)時,內(nèi)心是肯定的,這個時候所緣境,這種佛菩薩的本尊相現(xiàn)前的時候,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是贊嘆、禮拜、供養(yǎng)的一種歸依的心情。若按密宗的道次第來說,密宗認(rèn)為:我們直接觀佛菩薩的這種功德莊嚴(yán),這是最直捷、最圓頓的方法,就是成佛最快。印光大師講出一句話來形容這種觀法,他說:我們這一念心直接觀察佛菩薩的這種莊嚴(yán),就像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我們現(xiàn)前一念無量無邊這種煩惱的心,去觀察佛菩薩的莊嚴(yán),是就著我們現(xiàn)前一念的心,投入佛菩薩的功德大海去,一念的相應(yīng)就是一念的佛,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所以說在無量無邊的所觀境當(dāng)中,你用眾生法為觀境、以心法為所觀境、以佛法界為所觀境,這當(dāng)中以佛法界為所觀境,是最直捷、最圓頓的成佛法門,是這個意思,叫「凈土橫超勝」。這當(dāng)中牽涉到有佛力的加被,本尊相應(yīng),密宗講,就是我們跟佛菩薩這樣一觀以后,我們這一念心跟佛菩薩的功德就接觸了,蒙佛加被,這當(dāng)中有佛力的力量加持進(jìn)來,所以這個地方就有直捷跟圓頓這二種功德。這是講到這個法門的一個比較性,有橫超的、有豎出的差別。其次,我們再看下一段:

  ?又顯持名勝二

  ?正顯

  在整個凈土當(dāng)中,這個「持名」又特別殊「勝」,有二段,第一個「正顯」。

  又於一切念佛法┌至簡易┐     ┌信  愿

  ┤   ├者,則莫若┤

  門之中,求其 └至穩(wěn)當(dāng)┘     └專持名號

  念佛法門,我們講本尊相應(yīng),它的一個基本觀念,就是你要想盡一切辦法,使令你這一念心,跟佛菩薩的那一念大悲心能夠接觸,就是感應(yīng)道交。這當(dāng)中基本上有三種的方法:第一個,觀想佛菩薩的相狀,觀想、或者觀像、或者持名,你憶念它的名號。就是說你去觀想、觀像、持名,都能夠跟佛菩薩的大悲心相接觸。但是這三個「法門」當(dāng)中,我們?nèi)绻右院唲e的話,就是它要能夠「至簡易」,下手最簡易,它的成就最「穩(wěn)當(dāng)」,萬修萬人去,成功率最高,那就是「信愿專持名號」。執(zhí)持名號,它有簡易跟穩(wěn)當(dāng)?shù)亩N功德。

  簡易跟穩(wěn)當(dāng)這件事,我們可以從二方面來說,第一個從平時的修學(xué)方面來說。在叢林古時候有一個叫冬瓜和尚,冬瓜和尚他歡喜吃冬瓜,所以人家稱他叫冬瓜和尚。這個冬瓜和尚他的工作是采購,古時候的叢林,「天下名山僧占多」,這高山上,從山上走下來四個小時,上去四個小時,來回八個小時,他哪有時間去念佛堂用功呢?他整天都在外面跑來跑去。但是他想: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有一天,隔壁來了一個參學(xué)客的比丘,他就去找他說:我一天到晚在外面跑來跑去,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一個方法能夠修持。這個客比丘說:你好好的專心念阿彌陀佛。這個人也是老實、厚道,他一聽就相信了。他就在這個工作當(dāng)中跑來跑去,心中就好好的念阿彌陀佛,「信愿專持名號」。有這么一天,大家早課做完要下殿,冬瓜和尚就站出來說:大眾師慈悲,我今天要往生凈土,請大家先不要下殿,送我一程(呵──)。大眾師心想:你平常念佛堂也沒看到你來參加,你現(xiàn)在說你要往生凈土?大家半信半疑。大家想:好嘛,看看嘛。那冬瓜和尚就在中間坐著,大家為他念佛。念一段時間以后,冬瓜和尚就講了一個偈頌:「終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皆不知,別有一天堂!怪v完以后,就安然坐化。這當(dāng)中就把他一生的修因,因地的修行跟他果地的功德表達(dá)出來。看他的因地是怎么修的?他的因地是「終日走街坊」,我這個人工作隨緣盡分,我的工作范圍是一天到晚在外面跑,在街坊、在菜市場當(dāng)中跑過來跑過去,不像你們有這個福報在念佛堂、禪堂用功。當(dāng)然這是我身體的狀態(tài),我的身體在這個街坊當(dāng)中跑過來跑過去,終日走街坊。但是我內(nèi)心是什么境界呢?「心中念佛忙」,內(nèi)心當(dāng)中念念的憶念彌陀的名號。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我們看《釋禪波羅蜜》,任何止觀的修學(xué),一定要閑居靜處、息諸緣務(wù),把所有塵勞的事情都要放下,沒有說什么終日走街坊的。因為凈土法門它的所觀境最簡易,因為你這個佛號一現(xiàn)前,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經(jīng)過這三個次第,這個佛號從你信愿的心里生起,從嘴巴的震動產(chǎn)生一個聲相,再把它聽回去。誒!這件事就相應(yīng)了,就跟你的本尊相應(yīng)了。所以說他最后成就了,「世人皆不知,別有一天堂。」你看我一天到晚在外面跑來跑去,我內(nèi)心的境界、我心中的佛號是什么境界,「世人皆不知,別有一天堂」。所以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來,這個凈土法門的方便。你在佛堂用功當(dāng)然是好,但是你在動中也可以跟彌陀相應(yīng),那這是約著平時的用功來說。

  第二個約臨命終,這個臨命終就是我們一生最關(guān)鍵的時候,古人說:「臘月三十算總帳」。印祖說:我們一個人,平常什么事情都能夠作假:你沒有修行,也能夠裝出有修行的樣子;你造了很多罪業(yè),也能夠現(xiàn)出慈悲善良的樣子。平時是可以作假,但是臨命終的時你作不了假的。臨命終你現(xiàn)出什么相貌,善業(yè)起現(xiàn)行、惡業(yè)起現(xiàn)行,你作不了主,你沒有辦法作假,那你這個叫算總帳了。那這個算總帳就會影響到我們下一輩子的投胎,善業(yè)起現(xiàn)行,或者惡業(yè)起現(xiàn)行。這當(dāng)中有二個因素會決定我們來生的果報:第一個隨業(yè)往生,我們會隨順過去的善惡業(yè)去投胎,如果善業(yè)起現(xiàn)行就到人天法界去,惡業(yè)起現(xiàn)行就到三惡道法界去,隨業(yè)往生;第二個隨念往生,就是臨命終的時候,你能夠栽培一個強大的心念,去改變你的業(yè)力,在這個業(yè)還沒有成熟之前。比如說你憶念你一生曾經(jīng)做過什么樣的善法,那以這個強大的善念,能使令這個善業(yè)先得果報,隨念往生;蛘吣阍谶@個凈土法門當(dāng)中,你這時候?qū)P牡膽浤畎浲臃鸬拿,這個時候會有這樣明確而堅定的心念,這個時候也是隨念帶業(yè)往生。但是這個隨念的標(biāo)準(zhǔn),這個念力一定要能夠強過你的業(yè)力,這個念力一定是非常明確、非常堅定的念力。那在臨命終的時候,在這樣一種散亂心的狀態(tài),我們要栽培一個明確而堅定的念力,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最簡易、最穩(wěn)當(dāng),因為它的所觀境最簡單。你在臨命終的時候,色身的敗壞、內(nèi)心的散亂,你要去觀想極樂世界的正報莊嚴(yán)、依報莊嚴(yán)可就不容易了,不像平常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在念佛堂當(dāng)中那么容易。所以站在臨命終的時候,這個至簡易、至穩(wěn)當(dāng)就非常重要。不管是平時、不管是臨終,我們講這個下手最簡易、成功最穩(wěn)當(dāng)?shù),就是信愿專持名號,把這個念佛當(dāng)中加以簡別。蕅益大師講完這一段話以后,他又加以「引證」,把他的理論作一個「引證」。

  ?引證

  是故凈土三經(jīng)并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jīng)》

  列為日課,豈非有見于持名一法─

  ┌─普被三根───┐

  ┤        ├尤為不可思議也哉!

  │┌攝事理以無遺┐│

  └┤      ├┘

  └統(tǒng)宗教而無外┘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第二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頁:

  ?引證

  是故凈土三經(jīng)并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jīng)》

  列為日課,豈非有見于持名一法─

  ┌─普被三根───┐

  ┤        ├尤為不可思議也哉!

  │┌攝事理以無遺┐│

  └┤      ├┘

  └統(tǒng)宗教而無外┘

  這個「凈土三經(jīng)」,就是《觀無量壽佛經(jīng)》《佛說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三經(jīng)。這「三經(jīng)并行于世」,同時在世間流通。但是「古人獨以《阿彌陀經(jīng)》列為日課!构糯蟮略谌(jīng)當(dāng)中他單獨以《阿彌陀經(jīng)》列為叢林的晚課。這是什么理由呢?「豈非有見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tǒng)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在三經(jīng)當(dāng)中,古德特別重視《阿彌陀經(jīng)》,乃至于整個三經(jīng)當(dāng)中,以《阿彌陀經(jīng)》列為晚課,這當(dāng)中的理由是:第一個,它「普被三根」,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這個「凈土三經(jīng)」,這《觀經(jīng)》看經(jīng)題這個「觀」字,看得出它的修行方法是「觀想」的法門,觀想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yán),觀琉璃地、觀蓮華;或者觀察正報的莊嚴(yán),觀察彌陀白毫相光、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這個是觀想、觀像,這是利根人。這個利根人他的煩惱淡薄,他的心容易寂靜,心寂靜的人,他有堪能性,他能夠觀察很復(fù)雜、很微細(xì)的境界,這當(dāng)然是攝受利根人,他的環(huán)境也單純、天生的煩惱也淡薄、也不容易昏沉、也不容易掉舉,這個觀想就適合他。其次,這個《無量壽經(jīng)》,它雖然也是持名,但是它還兼帶要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這個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可能出家人比較容易做到,特別是年青出家占了便宜,他要發(fā)菩提心,思惟如母有情,發(fā)起大悲心,修六波羅蜜;但是年紀(jì)要大一點就可能會有困難,身心的羸弱;或者在家居士,那更有困難,發(fā)菩提心,在家人心中所緣的境界,那是一個家庭,妻子、兒女、先生這種境界,他怎么能夠廣泛的攀緣無量無邊的眾生呢?怎么去修習(xí)六波羅蜜呢?所以說這個《無量壽經(jīng)》它的標(biāo)準(zhǔn)又稍微高了一點,「發(fā)菩提心,修六波羅蜜,一向?qū)D畎浲臃!鼓恰栋浲咏?jīng)》的特色,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jīng)》當(dāng)中二話不說,他但是要你執(zhí)持名號,看這經(jīng)文上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管你是男人、或者是女人!嘎?wù)f阿彌陀佛」,聽聞阿彌陀佛這種功德境界!笀(zhí)持名號」,你經(jīng)常的去憶念他的名號!溉粢蝗……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惯@《阿彌陀經(jīng)》當(dāng)中,它對于其他的方便法門二字不提,單單要你「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以這樣的行持,直接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所以這個法門,上根人修,那當(dāng)然是好;鈍根人修也可以;乃至一個人,他一生造了五逆十惡,他臨命終時才開始覺悟、才開始懺悔、才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時候他怎么發(fā)菩提心、怎么修諸功德都沒有辦法,他不可能觀想、觀像。這個時候,他去憶念彌陀的名號,憶念十句,轉(zhuǎn)地獄的火成金蓮華。所以這個「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就是這種境界!笖z事理以無遺,統(tǒng)宗教而無外」,這當(dāng)中有事、有理,它能夠統(tǒng)攝宗門、教門一切的修行方法。這個「攝事理以無遺」這一段我們解釋一下。這個蕅益大師后面會提到,就是念阿彌陀佛有事持、有理持。這個持名是講得比較簡要,事實上具足來說,應(yīng)該是信、愿、持名。那這當(dāng)中,按蕅益大師的意思,「信愿」又特別重要。蕅益大師說:「若信愿堅固,臨終十念乃至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愿,縱將名號持至風(fēng)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墻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拐f你內(nèi)心當(dāng)中對彌陀歸依的心不夠堅定,雖口念阿彌陀佛,心里還打妄想:阿彌陀佛真的能夠救我嗎?你對彌陀的信心不夠,對往生的愿力不具足,縱使這句佛號能夠念到風(fēng)吹不入、雨打不濕,功夫成片,亦無得生之理。這個關(guān)鍵在這個「信愿」。這個信愿的栽培就跟這個「觀想」有關(guān)系,你平常的觀想。如果你是從事相上去栽培信愿,這個時候從緣起上來觀察,你觀察娑婆是苦惱的,在娑婆世界受生,有煩惱障礙你、有罪業(yè)障礙你、有老病死的果報障礙你。假設(shè)你下輩子選擇去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正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五種神通、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依報呢,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各式各樣宮殿樓閣的莊嚴(yán)。你從這樣的事相差別,生起信愿,這個時候你對彌陀通身靠倒,這就是事持。

  那這個理持呢,就是你有一種理觀,這個理觀就是你能夠明白萬法唯是一心。前面的事觀多少有一點心外有法,認(rèn)為這一切跟心沒有關(guān)系,這些法是業(yè)力所成的,都是真實的,不過當(dāng)然也是好。那這個理觀,你能夠觀察:所謂的「娑婆世界不離開你現(xiàn)前一念心性,是你一念顛倒無明所變現(xiàn);所謂的極樂世界也不離開你現(xiàn)前一念心性,是你的信、愿、持名所成就!惯@樣子你能夠法法銷歸自性,「我雖是業(yè)障凡夫,是彌陀心內(nèi)的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yán),是我內(nèi)心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應(yīng)道交。」這個時候,你以這種「萬法唯是一心」的思想,來開展你的佛號,這個就是理持,一切法不離開你這一念心。這樣的厭離娑婆,娑婆世界是心中的雜染境界,所以應(yīng)該厭離;極樂世界是心中清凈的信愿心所成就,所以應(yīng)該欣求。以一心的角度來厭離娑婆,以一心的角度來欣求極樂,那這樣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了、就不可思議了,這個叫做理持。這蕅益大師后面會提到。所以說如果不明白實相道理的人,他從這樣的一種業(yè)感的雜染跟清凈的差別來持佛名號,也可以。如果你能夠通達(dá)《法華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從諸法的實相,從一心緣起萬法的角度來開展你的信愿,也是可以。這個凈土法門有淺有深、有事有理,所以總說一句話:「尤為不可思議也哉!」不管事持、不管理持,都可以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都能夠在往生凈土,這件事情不可思議。這個是蕅益大師「序法門」,先把佛陀所有的法門,先作一個籠總的介紹;再把凈土的特色,它直捷、圓頓的特色,乃至持名簡易、穩(wěn)當(dāng)?shù)奶厣珮?biāo)出來。再看第二段「序注疏」,這以下蕅益大師講出他著作《彌陀要解》的一個心情。先看「序古疏」,看古德著作的情況。

  ?序注疏二

  ?序古疏

  古來注疏,代不乏人,世遠(yuǎn)就湮,所存無幾─

  ┌著為《疏鈔》┐

  ┌云棲和尚┤      │

  │    └廣大精微  │

  ┤           ├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

  │    ┌述《圓中鈔》│

  └幽溪師伯┤      │

  └高深洪博  ┘

  ┌文富義繁┐

  ,特以┤    ├或致初機淺識信愿難階。

  └邊涯莫測┘

  蕅益大師先講到古代大德對《彌陀經(jīng)》注疏的情況,「古來注疏,代不乏人。」中國佛教這二千多年來,祖師大德輩出,有很多人對《阿彌陀經(jīng)》都很重視,也有很多的注解;但是「世遠(yuǎn)就湮,所存無幾」,時間一久,「世遠(yuǎn)」就是時代太久,早期這些《阿彌陀經(jīng)》的注解就消失了。到了明末蕅祖的時候,所存的注解就不多了。不多中蕅益大師就提出二個代表:第一個「云棲和尚」──蓮池大師大師,他的《阿彌陀經(jīng)疏鈔》,「著為《疏鈔》廣大精微」,文字廣大,義理特別的精微。我們看《阿彌陀經(jīng)疏鈔》,蓮池大師講得很廣,就像一個佛法廣論一樣,把《阿彌陀經(jīng)》開展的非常詳細(xì)。那「幽溪師伯述《圓宗鈔》,高深洪博」。幽溪大師是蕅祖的長輩,他稱他為師伯。那他作的《彌陀圓中鈔》高深洪博,他老人家用一心三觀來開展這句佛號,可以說是非常的深妙。這二部鈔,蕅益大師贊嘆「蓋如日月中天」,有如一片黑暗當(dāng)中太陽現(xiàn)前,這是正法的住世。那有正法太陽出來,有眼睛、有智慧眼的人,每一個人都能夠看到。就是有教理基礎(chǔ)的人,去看《彌陀疏鈔》《圓中鈔》,都能夠得到利益。但是這當(dāng)中有一個問題,「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致使「初機淺識信愿難階」。因為蓮池大師的《疏鈔》太廣泛了、幽溪大師的《圓中鈔》太深妙了,故「邊涯莫測」,不管是文字、不管是義理,對我們「初機淺識」,末法時代根機淺薄的人來說,就很難栽培信愿了。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如果我們?nèi)タ瓷彸卮髱煹摹妒桠n》,他老人家以《華嚴(yán)經(jīng)》的思想,「重重?zé)o盡,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思想,來開展凈土的依正莊嚴(yán),講得非常詳細(xì)。他偏重在所緣境,就凈土的依正莊嚴(yán)有廣泛的介紹。幽溪大師的《圓中鈔》,他偏重在能緣,偏重在能緣的一念心,這一念心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yán)!秷A中鈔》對于現(xiàn)前一念心性開展得很詳細(xì)。一個是以《華嚴(yán)經(jīng)》為主,偏重在佛菩薩的莊嚴(yán);一個是以《法華經(jīng)》為宗旨,偏重在心性的功德。那蕅益大師呢?如果我們今天把《彌陀疏鈔》跟《圓中鈔》看了以后,你再看《阿彌陀經(jīng)要解》,你就會知道蕅益大師的智慧不可思議。他能夠融通這二部著述,一方面贊嘆凈土的依正莊嚴(yán),一方面要你處處銷歸現(xiàn)前一念心性。所以蕅益大師他老人家,事實上是把《彌陀疏鈔》跟《圓中鈔》加以融和。所以我們要真正了解《彌陀要解》,你有空時你還要去看看《彌陀疏鈔》、看看《圓中鈔》,你就知道蕅益大師的思想根源,是從這二個著作開展出來的;不過他老人家講得簡要,所以叫做《要解》。他能夠在短短的文字當(dāng)中,使令我們這些初機淺識的人,能夠建立信愿,這是《要解》的特色。這是講到古代二位大德的著作,各有各的優(yōu)點;下面一段就講到蕅益大師他著作的心情。

  ?序今解二

  ?正述作疏緣起

  故復(fù)弗揣庸愚,再述《要解》。

  前面二位大德的著述,對上根利器的人,當(dāng)然是得到利益;但是對于「初機淺識」,就「信愿難階」。所以蕅益大師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弗揣庸愚」,我不測量我自己是一個平庸根性的人(這是蕅祖的謙卑),所以我在二位大德之后,「再」著「述」這個「《要解》」,因為考慮到「初機淺識,信愿難階」,所以我不得不再做這個《要解》。

  ?自陳同異俱非

  ┌不敢與二翁競異─┐

  ┌┤        ├┐

  │└亦不必與二翁強同┘│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

  ┤          ├

  │┌譬如側(cè)看成峰┐  │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

  └┤      ├──┘

  └橫看成嶺  ┘

  ───壹自序竟───

  那我做這個《要解》是一個什么心情呢?「不敢與二翁競異」,但是亦「不必與二翁強同」。「譬如側(cè)看成峰,橫看成嶺,縱不盡盧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盧山而已。」那我作這個《要解》,我站在個人的立場,我「不敢與二翁」有一種爭高下的心情。佛法講無我、無我所,我的心情沒有「想要比古德強」這一念分別對立的心,沒有。如果你沒有想要比古人強,你干嘛作這個注解呢? 「不必與二翁強」。站在法的立場、站在弘法利生的立場,有些眾生必須要依《要解》而得度,也不是每一個人的思想要完全一樣,也「不必與二翁強同」,站在弘法利生的角度,那也「不必與二翁強同」。我們看古大德,是依法不依人,他不必在人中爭高下;但是為了法的弘傳,所謂的「名利不可爭」,但是「義務(wù)不可辭」。個人的名利,這件事情不是我們所計較的。但是我們?yōu)槭裁匆e極弘揚佛法呢?「義務(wù)不可辭」,因為每一個眾生的因緣不同,誰會因誰而得度,各有各的差別。所以我們對佛法的弘揚,個人也有一分的承擔(dān),「義務(wù)不可辭」,這是蕅益大師的心情。這當(dāng)中講出一個譬喻:「譬如側(cè)看成峰,橫看成嶺!挂徊拷(jīng)有各式各樣的注解,這個是很合理的。多元化的社會,各有各的思想。譬如說「側(cè)看成峰」,同樣是一座山,你從側(cè)面看,開展出來的是一個綿延的山峰;從橫面看,合起來就是一個嶺。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面貌?傊,「縱皆不盡盧山真境」,沒有一個人真正看到盧山真境,盧山在這個大霧當(dāng)中,但是要緊的是,你能夠透過你語言文字的善巧,引導(dǎo)眾生去「親見盧山」。這意思就是說:經(jīng)典是佛大智慧的境界所表達(dá)的,那是無量義,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完全全的把佛陀的真實義全貌表達(dá)出來,從契理的角度是沒有辦法的。但是從契機的角度,每一個不妨站在你的角度,來引導(dǎo)眾生了解這部經(jīng)。我們講「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只要你有一個門就能夠進(jìn)入房間,不一定要把房間全部打壞,其中有一個門就可以進(jìn)去了。所以說「縱皆不盡盧山真境」,但是「要不失為各各親見盧山而已」,是這種情況。那這是蕅益大師著作《要解》的一個心情。

  蕅祖的《要解》,如果我們只是這樣讀過去,你也就沒有什么特別感覺;但是你要是能夠把心靜下來,很虔誠的把蕅益大師的《要解》,特別是前面五重玄義,一次一次的讀誦,你會發(fā)覺這里面的文字不可思議。你一次一次讀誦,真正能夠滅罪,可以把你無量的罪業(yè)滅掉,真正能夠開展你的智慧,把你無始劫來的疑根拔掉,所以印光大師贊嘆蕅益大師說:「縱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經(jīng),亦不高出此矣!褂∽媸且粋很嚴(yán)謹(jǐn)?shù)娜,他說:就算是古代的佛陀釋迦牟尼佛出世,重新為他講的這部經(jīng)作注解,「亦不高出此矣」,整個義理、整個行持的開展,大概也就是這樣子了。所以這一部《彌陀要解》,我們要花多一點時間慢慢去體會、去品嘗,你再來念這句佛號,那感覺就不一樣了。你過去在念佛的時候,你這一念心跟佛號有很多很多的障礙,總是覺得:怎么念半天沒有味道?你要把這《彌陀要解》背一背,細(xì)心的體驗,你這一念心再跟佛號一接觸,前面的那些烏云就全部消滅掉,滅除你的罪障。所以我們有些東西都要諸位會背,像這個序就是要背的,下禮拜我們就抽背。那這是講到「序」的情況。好,我們看第二段「解經(jīng)」,正式的解釋本經(jīng),「分二」段:「初五重玄義;二、正解經(jīng)文」。

  貳、解經(jīng) 分二:初五重玄義,二正解經(jīng)文。

  今初。

  貳、解經(jīng)二

  ?五重玄義五

  將釋經(jīng)文五重玄義:

  蕅益大師是天臺宗的學(xué)者,他根據(jù)天臺宗的家風(fēng),在解「釋經(jīng)」典前先解釋「五重玄義」,這「五重」就是五個層次,用五個層次來解釋,把經(jīng)典玄妙的道理先表達(dá)出來,叫做「五重玄義」。

  ?釋名二

  ?總標(biāo)立題

  第一重是釋題,解釋經(jīng)題。解釋經(jīng)題分成二段:「一、總標(biāo)立題;二、別釋通別」。先看「總標(biāo)立題」:

  ┌能說┐

  第一釋名。此經(jīng)以┤  ├人為名。

  └所說┘

  解釋經(jīng)題,有人、法、喻三種的差別。這部「經(jīng)」完全是人,單人立題。這個人當(dāng)中,有「能說」的,就是這是誰說的呢?「佛」。這第一個佛是釋迦牟尼佛,他是能說的人。這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yán)是誰介紹的呢?不是阿羅漢、也不是菩薩,他們二個都沒有資格介紹凈土;只有釋迦牟尼佛才有資格、才有條件來明白的介紹凈土。所以這個能說的人是「佛」。那他介紹誰呢?「阿彌陀」,這是所說的佛,他也是佛,是西方的佛。一個是能說,一個是所說,那這個單人立題。這是「總標(biāo)立題」,再看「別釋通別」:

  ?別釋通別二

  ?釋別名三

  ?釋佛字

  這個經(jīng)題有別題跟通題,這個「別」就是別于一切經(jīng)典的,「佛說阿彌陀」這五個字是不同于其他經(jīng)典;這個「經(jīng)」字是通的,任何一部經(jīng)都叫做經(jīng),這是「通」題。我們先看別題,別題當(dāng)中分成三段:第一是「佛」,第二是「說」,第三是「阿彌陀」。先看第一「佛」:

  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即釋迦牟尼,乘大悲愿力,

  ┌以先覺┐

  ┌┤   ├─┐

  │└覺后覺┘ │

  生五濁惡世─┤      ├者也。

  │┌無法不知┐│

  └┤    ├┘

  └無法不見┘

  這個「佛說阿彌陀經(jīng)」第一個「佛」字指的是誰呢?「此土能說之教主,即釋迦牟尼!咕褪俏覀冩镀攀澜绲慕讨,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不是業(yè)力來投胎,他是「乘大悲愿力」而來「生五濁惡世」。這個佛是一個什么樣的境界呢?這當(dāng)中有三個功德:第一個站在自覺角度,「以先覺」;第二個「覺后覺」是講覺他;第三個「無法不知,無法不見」,是覺行圓滿。

  這個佛啊,佛當(dāng)然是一個萬德莊嚴(yán)的境界,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三昧、神通、陀羅尼,但是他根本的功德,就是他心中那一念光明的智慧。所以我們一般在解釋「佛」,簡要的講什么是「佛」呢?就是一個徹底覺悟的眾生,就是他心中那一念光明的智慧。因為無量無邊的功德是從智慧生起的,它是根本,「但得本,不愁末」。所以蕅益大師以這個智慧,來總持佛陀的功德。那這個智慧有三種:第一個「自覺」。佛陀的智慧,覺悟生命的真相,這當(dāng)中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就是先明白業(yè)果的道理。我們剛開始接觸佛法,剛開始內(nèi)心是顛倒的,對于生命「生從何來,死將何去」是不明白的。我們剛開始認(rèn)識業(yè)果的道理,我們就能夠知道「生命相續(xù)」,看到了無量生命,原來我們的生命就像這水流一樣,「恒轉(zhuǎn)如瀑流」,由過去的生命引生現(xiàn)在的生命,由現(xiàn)在的生命這個水流會繼續(xù)延生到無量的生命。而這整個生命的變化,是由我們的業(yè)力所構(gòu)成的,這個時候,我們的人生觀就會有變化。一個人最可怕的就是「斷滅見」,人死如燈滅。一般人是這樣的思想,一個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消失掉了,生命只是一個偶然。如果我想得到安樂怎么辦呢?那就即時行樂吧!因為沒有來生,斷惡修善、皈依三寶都沒有意義。這個思想會讓很多人造很多很多的罪業(yè)。所以我們心中第一道的光明就是明白業(yè)果、明白生命的相續(xù)、明白業(yè)果的相續(xù)。我們想追求安樂,我們就要避免去累積罪業(yè),而且要積極的去積集善業(yè)。所以我們明白第一個業(yè)果的道理以后,由這個道理的攝持,我們就能夠勉強自己,去斷除身口意的惡法,勉強自己去積集善業(yè),因為為了追求來世的安樂,這是第一層覺悟。

  第二層,我們從業(yè)果當(dāng)中,還可以再進(jìn)一步觀察空性,這無我的道理。當(dāng)我們明白業(yè)果以后,雖然慢慢慢慢罪業(yè)減少,慢慢慢慢善業(yè)增加;但是我們這種自我意識、這個無明在心中活動,人跟人之間接觸就會有得失心,就有比較的心,就使令我們「弟子心不安」。雖然我們積集了再大的善業(yè),總覺得我們被境界這種贊嘆、毀謗、得失,這個風(fēng)一吹的時候,心中還是飄動。所以我們?nèi)丝偸窍胍M(jìn)步,想要再追求更精致的安樂,這個時候我們修無我觀,觀察這個生命體,是由五個成分所構(gòu)成的,是由色、受、想、行、識所構(gòu)成,而每一個成分都剎那剎那生滅,這當(dāng)中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這是我們的妄想捏造出來的。透過無我觀,我們來修習(xí)善法的時候,那完全是一種大悲的愿力,就不是以前以自我來斷惡、以自我來修善,而是以愿力來修善。這個時候,在這修善的過程當(dāng)中,是無我、無我所的。這個時候,外在的境界不能障礙你,別人對你的贊嘆、毀謗,你的心還是安住,安住在空性。這個時候,你的安樂就不可破壞了;不像前面的「依止善業(yè)」,別人一句話就讓你倒下了,很脆弱的,這個安樂是脆弱的。當(dāng)我們明白第二個空性的道理,這時候我們的安樂就更加的堅固、更加的精妙。

  第三層,還可以進(jìn)步,觀察到現(xiàn)前一念的佛性,這個時后我們會生起同體的大悲心,積集更廣大的功德。

  所以說,佛法的覺悟有三個層次,從業(yè)果的道理,到空性無我的道理,到真如佛性的道理,前前是后后的基礎(chǔ),它有一定的次第。那這樣子完成自我的覺悟,是一種自受用。有這種自我覺悟以后,站在大乘的角度,我們有一分的責(zé)任來幫助一切有情,使令他也能夠覺悟。當(dāng)然佛法也同意你沒有飯我給你飯吃,你生病我?guī)闳タ瘁t(yī)生;但是這樣子不能夠徹底的使令眾生離苦得樂,因為他痛苦的根源是來自心中的愚癡。你不能更解釋佛法道理給他聽,你給他飯吃、給他錢、給他看醫(yī)生,暫時得到安樂;但是終歸來說,他還是會去造業(yè)、還是會受苦。所以我們真正幫助眾生,最后就是要為他說法,使令他也覺悟,「覺后覺」。最后,我們自己從自利利他當(dāng)中,最后「覺行圓滿」。這個「無法不知,無法不見」,唯獨只有佛陀。前面的自覺、覺他通于阿羅漢、通于菩薩,但是「無法不知、無法不見」只有佛陀。所以你看經(jīng)論,你問一個阿羅漢,他不敢說他什么都知道,他知道的他告訴你,他不知道的他就說他不知道。但是你要是問佛陀啊,沒有一件事情他不知道,沒有一件事情,「無法不知、無法不見」,這個是覺行圓滿,唯佛與佛才能夠徹底覺悟。這一段是介紹「佛」字,這個「佛」字主要是指釋迦牟尼佛。看第二個「說」字。

  ?釋說字

  ┌佛以度生為懷┐為說難信法,令究

  說者,悅所懷也┤      ├

  └眾生成佛機熟┘竟脫,故悅也。

  這個「說」,蕅益大師的解釋是「悅所懷也」。這個「悅」指的是心中的歡喜。為什么心中歡喜?因為他「所懷」,滿足心中的愿望。我們凡夫的心中有二個愿望:第一個是上求佛道,第二個是下化眾生,上求、下化,這是我們的菩提本愿。但是佛陀只有一個愿望,因為佛陀自利已經(jīng)成就了,佛陀所有的愿望,就是以度眾生為愿望。那現(xiàn)在「眾生成佛機緣」成熟了,所以佛陀為說這個凈土「難信」之法,使令我們在一生當(dāng)中成就「究竟」解「脫」,所以佛陀當(dāng)時的心情是歡喜的。所以這個「說」,有歡喜、演說的意思。這個地方講到「眾生成佛機熟」,這是一個很大的因緣,「一大事因緣」。說你這個人往生天界的因緣成熟,這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說你這個人成就阿羅漢的因緣成熟,這個也不是很難得;但是說這個人要成佛的因緣成熟,這件事情不可思議了。我們看《法華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這個成佛那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修六波羅蜜的積功累德;而這個地方「眾生成佛機熟」,蕅益大師解釋說:這里的眾生指的是誰呢?他說:乃至一個五逆十惡的眾生,他能夠信、愿、持名,就表示這個人成佛的因緣成熟了。問題就是說,它這是一個難信之法──信、愿、持名,我們?nèi)绾螌@句名號生起堅定的信心,生起堅定的愿力呢,這件事情就不容易了。所以我們應(yīng)該透過學(xué)習(xí)、透過明白道理,來破除我們的疑惑。所以這個「說」,就是眾生聽聞凈土法門的因緣成熟了,換句話說「成佛的因緣成熟了」。佛陀在那個時候,以大歡喜心來介紹阿彌陀佛,所以叫做「說」。第三個「阿彌陀」,這當(dāng)中分二段,先解釋「導(dǎo)師」。

  ?釋阿彌陀二

  ?明導(dǎo)師

  阿彌陀,所說彼土之導(dǎo)師,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

  ┌生極樂世界┐

  」眾生┤     ├者也。

  └永階不退 ┘

  這「阿彌陀」,就是「彼土」,就是他不是在我們娑婆世界成佛的,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的。那他以「四十八愿」來接引「信愿念佛」的「眾生」。到哪里去呢?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有什么好處呢?「永階不退位者也!惯@個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我們?nèi)虢?jīng)文,會有詳細(xì)的介紹──依報的莊嚴(yán)、正報的莊嚴(yán)。這當(dāng)中,蕅益大師把極樂世界的功德,特別以「永階不退」做代表,可見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我們凡夫的修學(xué),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個「退轉(zhuǎn)」。所以我們打一個佛七,以一句佛號來熏習(xí)我們的身口意,慢慢慢慢內(nèi)心能夠寂靜光明;等打完佛七的時候,再與人世的塵勞一接觸,又恢復(fù)了這種散亂昏沉的境界。就是我們曾經(jīng)得到的功德容易退失,沒有辦法堅固的保存下來,沒辦法累積起來,這是我們凡夫修行最大的困難。你說你今天將《無量壽經(jīng)》背起來,但是你三天不背就忘掉了;你說你能夠拜《八十八佛》,今天拜、明天拜,要拜十幾年,乃至盡形壽,就不容易了。就是說我們?nèi)魏蔚墓Φ拢诃h(huán)境的障礙當(dāng)中很容易退失。但極樂世界它有這個好處──不退轉(zhuǎn),環(huán)境使令我們不退轉(zhuǎn)。

  《阿含經(jīng)》有一則故事:有二個比丘,他們是二兄弟。哥哥很努力的修學(xué)圣道,成就了阿羅漢果;弟弟歡喜為人說法、歡喜攀緣信徒,整天在外面跑來跑去,還是一個凡夫。他哥哥成就圣道以后,經(jīng)常用神通來觀察弟弟:唉呀!我弟弟內(nèi)心還是一個煩惱的境界。就勸他弟弟說:你不要一天到晚在那里跑來跑去,你要好好的修習(xí)止觀。他弟弟不聽,好樂修行福報、好樂廣結(jié)善緣。結(jié)果沒多久就死了。死了以后,他哥哥用神通觀察:還好,得了人身,生為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有一天大富長者請了一個褓姆來照顧他,這個褓姆抱的時候,不小心掉到地下,掉到地下,這個腦袋撞到石頭,腦就碎掉就死掉。因為臨命終時起了瞋恨心,就刺激他過去的罪業(yè)到地獄去了。所以說,我們今天雖然得到人身,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決定我們來生要去哪里。諸法無我,這個「無我」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對生命沒有主宰性,沒有主宰性。所以印光大師提出一個警告,他說:「三世怨!拐f你今生積極的修福修慧,但是假設(shè)我們今天沒有成就圣道、也沒有到凈土去,來生會因為善業(yè)的因緣得到大福報──國王、大富長者。但是這個福報現(xiàn)前有什么問題呢?我們心中有煩惱,我們這一念煩惱的心跟福報境界接觸的時候,煩惱就開始活動。一個沒有福報的人,要造罪業(yè),是沒有多大的力量;但是一個國王、一個大富長者,「君王一怒,血流成河」,那還得了!一個大福報的人要造罪,那個勢力就大了,今生修福,來生受福報,第三生就投到三惡道去了,就是「三世怨」。這是說明我們凡夫的心情,在沒有入正定聚之前,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今生是一個比丘,如法的持戒、如法的懺悔、如法做五堂功課;但是來生就忘了我是誰了,就開始享受今生所積集的功德,開始放逸、造業(yè),第三生就墮落了。所以說,到極樂世界的重點還不是要去享受這樣莊嚴(yán)的境界,重點在「永階不退」,因為極樂世界環(huán)境的攝持,使令我們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使令我們成就不退轉(zhuǎn)。所以蕅益大師在這個地方特別標(biāo)出來,「永階不退者也」。接下來看:

  ?明華梵

  ┌功德智慧┐

  │    │

  ┌此云無量壽┐  ├神通道力┤一一無量

  梵語阿彌陀┤     ├要之┤    ├

  └亦云無量光┘  ├依正莊嚴(yán)┤也。

  │    │

  └說法化度┘

  「阿彌陀」這句話,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解釋說:是「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光」明!赴浲印惯@句話本來是梵語,我們講「南無阿彌多婆夜」,「阿彌多」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是無量的意思。那這個「無量」怎么去體會它呢?本師釋迦牟尼佛以二個代表:一個無量壽命,一個無量光明。所以蕅益大師就說:我們念阿彌陀佛,為什么能夠招感無量正報的壽命?為什么能夠招感這么廣大的依報國土?因為這句佛號本身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如是因,就有如是果。無量壽是代表一種正報的功德,你這一念心跟佛號一接觸,你就成就無量壽的功德;你這一念心跟無量光一接觸,就能夠成就這樣廣大依報的國土。把這二個開展出來,就是無量的「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yán)、說法度化,一一皆無量也!惯@是解釋「阿彌陀」的意思!阜鹫f阿彌陀」是一個別題,這以下講「經(jīng)」通題:

  ?釋通名

  ┌通┐

  ┌一切金口通名為經(jīng),對上五字是┤ ├合為題也。

  │              └別┘

  │

  │         ┌通┐

  └教、行、理三,各論┤ ├廣如臺藏所明。

  └別┘

  「一切金口」,這個「經(jīng)」有不變義,佛陀所說的法是真理、是不隨時空改變的叫做「經(jīng)」。這個「經(jīng)」對前面的「五字,是通別合題」,前面是別題,那這個「經(jīng)」是通題,合起來就是一個經(jīng)題。智者大師把這個「經(jīng)」分成三段,就是教經(jīng)、行經(jīng)、理經(jīng)。這個「教」指的是語言文字,這個「行」指修行方法,這個「理」是它的實相道理。這當(dāng)中有「通」有「別」,每一部經(jīng)有共同點、有差別點,詳細(xì)的內(nèi)容可以看天「臺藏」《法華玄義》,智者大師有詳細(xì)的說明──教經(jīng)、行經(jīng)、理經(jīng)。

  關(guān)于這個「經(jīng)」蕅益大師講的比較省略,我們可以補充一下。根據(jù)《阿毗達(dá)磨雜集論》,這個經(jīng)有五個意思:第一個經(jīng)叫「結(jié)縵」。就是說佛陀的這些法語就像花一樣,能夠放出很多的香味、放出很多的功德。佛陀滅度以后,由弟子把這個線,把無量無邊的花串起來,就構(gòu)成經(jīng),就是結(jié)集所成的經(jīng),結(jié)縵,就像一個線把花串起來一樣,所以這個經(jīng)有結(jié)縵的意思。它是怎么來的呢?是由后世的弟子把佛陀的言教結(jié)集而成的,這是約教經(jīng)來說。第二個經(jīng)有「顯示」的意思,這文字它能夠顯示種種的真理、顯示種種修行的方法,叫做顯示。第三個「繩墨」,這個繩墨它是我們整個行為善惡的標(biāo)準(zhǔn)。這個顯示跟繩墨是約行,這些文字它的記載,是我們整個修行的標(biāo)準(zhǔn)。第四「出生」,這是約理經(jīng)。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跟經(jīng)典文字接觸的時候,法語在我們心中運轉(zhuǎn)的時候,我們不斷的讀誦、不斷的憶念,它能夠使令我們內(nèi)心生起很多的功德──信、進(jìn)、念、定、慧等種種的功德,成就五根、五力。所以這個經(jīng)有出生的意思,本無今有,叫出生。本來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是沒有功德的;但是我們這一念心去讀誦經(jīng)典以后,我們透過這些文字的運載,我們能夠生起功德,生起對三寶的信心、精進(jìn)心、念心、禪定心跟智慧心,所以「經(jīng)」有出生的意思。第五「涌泉」,這個經(jīng)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就像泉水涌出,今天涌出、明天涌出、白天涌出、晚上涌出。這個經(jīng)典,經(jīng)過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重復(fù),每一次每一次有不同的功德,功德一次一次的深入,一次一次的增長廣大,就像涌泉一樣,它是沒有停止的,這是約理來說。所以這個《阿毗達(dá)磨雜集論》說這個「經(jīng)」有五個意思──結(jié)縵、顯示、繩墨、出生、涌泉,故名為經(jīng)。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里。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三卷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頁。

  ?辨體二

  這是「五重玄義」的第二科,這是辨別本經(jīng)的體性!阁w性」這句話,我們先作一個簡單的說明。這一切法,我們可以分成體、相、用,來觀察這一切法的差別。比如說,我們可以用黃金來做一個杯子。這個杯子有杯子的相狀、有杯子的作用;蛘呶覀冇命S金做一個椅子,這個椅子就有椅子的相狀、椅子的功能作用。或者我們用黃金做一尊佛像,佛像有佛像的相狀、有佛像的作用。但是它們的體性都是黃金。就是說,能夠做的這個杯子、椅子、佛像,它的體性都是黃金,這個就是體性。本段的「辨體」,主要是要說明:本經(jīng)所說的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yán)、正報莊嚴(yán),它的體性是什么?它是怎么來的?講一句白話說:這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是怎么來的?它的體性是什么?是講這件事情。這當(dāng)中我們分成二段,「標(biāo)名」跟「正辨」。先看「標(biāo)名」:

  ?標(biāo)名

  第二辨體。大乘經(jīng)皆以實相為正體。

  這以下「標(biāo)」出「體」性的「名」稱。一切的「大乘經(jīng)」典都是「以實相為體」,本經(jīng)的體是「實相」。這個「實相」是蕅益大師根據(jù)《法華經(jīng)》的諸法實相。這個諸法實相是什么呢?簡單的說就是現(xiàn)前一念心性,這現(xiàn)前一念心性就是本經(jīng)的體性,先把本經(jīng)的體性標(biāo)出來。以下我們正式的說明,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明性量無相」:

  ?正辨三

  ?明性量無相

  ┌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

  ┌┤

  │└非過去、非現(xiàn)在、非未來。

  │

  │┌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

  吾人「現(xiàn)前一念心性」┼┤

  │└非香、非味、非觸、非法。

  │

  │┌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

  ├┤

  │└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

  「吾現(xiàn)前一念心性」,這個是本經(jīng)的體性。這個「現(xiàn)前」簡單的說就是「當(dāng)下」,我們現(xiàn)在當(dāng)下這一念,能夠明了分別功能的這個心性,F(xiàn)前一念心性開展出來,就是見、聞、嗅、嘗、覺、知,有各式各樣的功能。這以下有五段來說明這個心性的相貌。先看第一段:「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xiàn)在、非未來!惯@一段主要是發(fā)明我空的真理──我空真如。我們現(xiàn)前這一念身心,這個五蘊的身心,我們找一個「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的。說這個「不在內(nèi)」,我們在這個身心世界當(dāng)中找不到我,「在外、在中間」都找不到常一的我,可見得我們這一念心里面是無我、無我所的,沒有一個常一的自我。這個道理我們很容易明白,過去也講很多了,不再說明。這是約空間上來發(fā)明我空的道理,這以下約時間。「非過去、非現(xiàn)在、非未來!惯@個自我的體性,它也不是屬于過去,過去已經(jīng)消失了,未來未成,所以從過去、現(xiàn)在的角度來觀察這一念心,是沒有一個常一的我,這個很容易明白的,F(xiàn)在心為什么沒有我呢?因為現(xiàn)在心是剎那剎那生滅,剎那剎那變化,「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在整個變化當(dāng)中,我們沒有主宰性,我們對于這樣的變化性沒有主宰性,所以說現(xiàn)在心也是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約時間上來發(fā)明「我空」。前面是約空間上覓之了不可得,這個我的相貌是不可得,不管是內(nèi)、外、中間,找一個常一主宰的相貌不可得。這一段是在說明我們這一念心里面,常一的我是不可得,我空的真理。再看第二段:「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惯@一段是說明法空。法空,蕅益大師主要是約六塵的境界來解釋。先講這個色塵,「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能夠變現(xiàn)青黃赤白、長短方圓,但是它所變現(xiàn)的這些法,都沒有常一的體性,所以說「非」,這是因緣而生的。也不是「香、味、觸、法」,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省略了聲音,當(dāng)然這個六塵都是因緣生,本性都是空性的。這是發(fā)明法空的道理。這個法空的道理,在唯識學(xué)有一個譬喻說:比如說我們看這個水。我們「人」看這個水,就著人法界的這一念心性來觀察這個水,我們看到這個水有水的體性、水的相貌、水的作用。鬼神的世界他那一念心性有罪業(yè),因為有罪業(yè),所以它看到的水是火。這就表示說這個水是無自性的,它會隨順個人的因緣業(yè)力而變化,所以我們知道這個法是空性的,容易明白,它是自性空,因緣有的。如果說這個水有獨立的體性,任何一個法界的心性去觀察這個水,應(yīng)該都是水,因為它的體性是常一主宰的,它能夠決定它的性質(zhì);但是事實上不是。所以說,我們這一念心性里面,這些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因緣生,它的本性都是空性的。這二段是發(fā)明我們這一念心性,有法空的真如跟我空的真如,這二個真如相應(yīng)。再看第三段,第三段是很重要的觀念:「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這個地方就把整個心性的相貌全部標(biāo)出來。我們這一念心性,它的體性是「覓之了不可得」──我空、法空。就是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這個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境界。但是你也不可以說完全沒有,因為這個不可得指的是自性不可得,我們不能否定它一種相續(xù)的作用,它隨順因緣有各式各樣相續(xù)的作用。所以說,你不能夠說它完全的斷滅,這個「不可得」指的是自性不可得,我們觀察它常一的自性是不可得,這個是約體性。約作用來說,「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這個作用,按天臺的思想「即空、即假、即中」,前面是發(fā)明即空,這個「具造百界千如」是約即假。這個「具」就是理具,我們這一念心本來具足十法界的功能,但是這種功能我們是不能受用的。那應(yīng)該怎么辦呢?要有事「造」,要有這種造作的因緣才能夠出現(xiàn),事造法界、理具法界!妇咴彀俳缜纭购唵蔚恼f,就是我們一念心,這種清凈本然、這個無我無我所的心,你動一念頭,它就能夠創(chuàng)造十法界的依正果報出現(xiàn)。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講到當(dāng)時的一個情況,他說:杭州有一個居民,這個居民的祖先留下幾畝田地給他耕種,他這個人很老實,每天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耕田為生。但是沒多久,這個田地被當(dāng)?shù)氐囊粋地主大富長者,用非法的手段把它搶過去。搶過去以后,他沒有田可種,這個農(nóng)夫很生氣告到官府去,請官府主持公道。但是這個地主用錢賄賂這個官府,那官府就把這個田地判給了地主。這個農(nóng)夫非常的生氣、非常的傷心,說:好,你啊欺人太甚,我死了以后饒不過你,我要變成一條毒蛇來咬你。他起了這個惡念。起了這個惡念以后,沒多久就生病,非常的嚴(yán)重。生病以后,他看這個情形是好不起來,就把他的兒子叫過來說:我這個病是治不好了,那你要幫我辦后事。辦后事的時候,那個棺材不要完全封死,留一個小洞。他兒子問說:留一個小洞干什么呢?他說:這個地主欺我太甚,我死了以后要變成蛇來報仇,所以你留個洞讓這個蛇好跑出去。那他兒子就遵命照辦。那這個做棺材的就問說:誒!你留這個洞干什么呢?這個兒子就如是如是的說。后來這件事情就傳出去,傳到這個地主耳朵里面,知道了。這個地主也是有一點良心的,知過能改,他聽了以后良心發(fā)現(xiàn):別人好端端的種田,我把它搶過來,害他含恨而死!他就拿了地契,準(zhǔn)備了一些禮品來拜訪這個農(nóng)夫說:我過去對不起你,希望你能原諒我,過去的事我們就化解掉吧。就請他喝酒、吃飯。那這個農(nóng)夫看到對方有慚愧心,把土地歸還,心里一高興就喝酒。一喝酒的時候,喝太多就吐,就從嘴巴里面吐出一條毒蛇來,從此病就好了。這個故事是發(fā)生在明朝,蕅益大師說當(dāng)時有的一個實際情況。他肚子里的毒蛇是怎么來的呢?他怎么會有毒蛇呢?是一念的瞋心啊!這個心的力量不可思議,「具造百界千如」。當(dāng)然我們平常起的念頭,若不是很強烈,還不至于有這樣的情況。這在唯識學(xué)上說:強者先牽、強者先牽。就是說,雖然我們現(xiàn)在是一個「人」的果報,在正常的情況下,我們應(yīng)該是把人的果報壽命結(jié)束以后,才會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果報。但是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你在現(xiàn)前起了一個很大的念頭,或者是善念、或者是惡念,這個念頭的力量太大,雖然你這個「人」的果報還有,但是它可以把你的果報先搶過來,先讓這個強大的念頭先得果報,強者先牽。他后來懺悔了,改變心意了,所以這個果報又消失掉了。所以我們就著我們內(nèi)心的作用,你動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十法界的因緣、就是一個十法界的因緣。我們平常不斷的動念頭,它就不斷的累積,一直到臨命終的時候再算總帳,「臘月三十算總帳」,把你一生當(dāng)中所有的善惡念頭都加以歸類累積,看哪一個念頭最強──強者先牽,就是這樣。所以我們這個生命是怎么來的呢?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性,它本性是即空,它本身是沒有一個決定的體性。隨著我們不斷的造作,念念的造作,念念之間就有十法界的差別出現(xiàn)。這個就是講到我們這一念心的相貌──即空、即假、即中。這里是把我們內(nèi)心體性的相貌全部講出來。再看第四段:

  │    ┌緣慮分別

  │    │

  │┌離一切┼語  言

  ││   │

  ├┤   └文 字 相

  ││

  │└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

  有自性。

  我們這一念心,這個「即空、即假、即中」啊,這個禪宗所謂的本來面目。當(dāng)然我們現(xiàn)在的心是經(jīng)常打妄想,我們要從這個妄想的心恢復(fù)到本來面目,這個次第,天臺宗講「六即佛」。我們剛開始從「名字位」到「觀行位」、「相似位」的時候,去明白我們這一念心的相貌:我這一念心是「即空、即假、即中」,它是覓之了不可得,但它可又是「具造百界千如」;雖然具造百界千如,可又是覓之了不可得,「即空、即假、即中」。我們剛開始明白這個相貌的時候,是假藉語言文字的;但是遇到「分證即佛」,這一念心跟我們本來面目一相應(yīng)以后,那個現(xiàn)量的境界現(xiàn)前的時候,那是「離一切的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剐闹袥]有文字相、沒有名言的。我們中國佛教到了唐朝以后,有各式各樣宗派。有宗派就會有很多爭執(zhí),尤其是中觀跟天臺的思想有很多的爭執(zhí)。中觀批評天臺如來藏思想:如來藏思想有自性執(zhí),安立了真如。但是我們看這一段:「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天臺宗所謂的真如,我們這一念心跟真如相應(yīng)的時候、恢復(fù)本來面目的時候啊,那心中是沒有名言的、沒有名言的。按照唯識學(xué)的思想,這個破遍計執(zhí),遠(yuǎn)離遍計執(zhí),開顯圓成實。心中沒有名言,怎么會有自性執(zhí)呢?我們凡夫的執(zhí)著一定要假藉名言,你不動名言,你怎么會有執(zhí)著呢?所以說這個真如法性的境界,那種即空、即假、即中,它是離一切的名言的、離一切的名言。我們剛開始在修觀的過程當(dāng)中,是假藉名言,但是真正悟入的時候是「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的,遠(yuǎn)離一切的遍計執(zhí),是這樣子的。最后一段把前面的四段總結(jié):

  │   ┌離一切相┐┌離故─無 相┐不得已強名

  └─要之┤    ├┤      ├

  └即一切法┘└即故─無不相┘「實相」

  簡單的說,這個諸法實相、我們現(xiàn)前一念心性,它的體性是離一切相的,它是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離一切相」。但是它的作用,它是「即一切法」。你動了一個念頭,它就有十法界的依正諸法,循業(yè)發(fā)現(xiàn)!鸽x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顾哉f,我們?yōu)榱艘稳葸@種「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的這種心性,形容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所以我們應(yīng)該安立一個假名,這個就是實相,這是假名安立的,或者講真如、實相、或者一真法界,都可以。這一段是籠總的把我們一念心性的體性跟作用說出來,所以講「性量無相」,這種相貌的本質(zhì)是離一切名言的,這種「即空、即假、即中」是離名言的,叫做「無相」。這一段是總標(biāo),總標(biāo)體性跟作用;第二段就是約體性來發(fā)揮,我們這一念即空的體性來發(fā)揮。我先念一遍:

  ?明性體圓成

  ┌非寂

  ┌┤

  │└非照

  ┌實相之體┤

  │    │  ┌寂而恒照

  │    └而復(fù)┤

  │       └照而恒寂

  │

  │  ┌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

  │┌─┤

  ││ └寂而照─強名清凈法身

  ││

  ││ ┌照寂─強名法身

  │├又┤

  ││ └寂照─強名報身

  ├┤

  ││ ┌性德寂照─名法身

  │├又┤

  ││ └修德照寂─名報身

  ││

  ││ ┌修德照寂─名受用身

  │└又┤

  │  └修德寂照─名應(yīng)化身

  │

  │ ┌寂照不二┐

  │ │    │

  │ ├身土不二┤

  └又┤    ├無非「實相」

  ├性修不二┤

  │    │

  └真應(yīng)不二┘

  「實相」的自「體」,先看它的體性。它是「非寂、非照」,它不是決定的寂滅,也不是決定的覺照;但是它可以又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它不是單一的寂,也不是單一的照,而是寂中有照,照中有寂。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這一念「即空、即假、即中」這個空性的清凈本性,它的相貌,天臺宗講出二個相貌。第一個「寂」,它是一個寂滅的狀態(tài),這個寂滅就是我空、法空的境界叫做「寂」;那第二個它有「照」的功能,它有靈靈覺覺的明了功能叫做「照」,就這二個。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性的自體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這一段是把我們的體性標(biāo)出來。

  第二段,講依體起用。在這個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當(dāng)中,有各式各樣的因緣,就有各式各樣的差別相貌出現(xiàn)。如果講「照而寂」(佛法的這個名相,都是偏重在下面那一句話),就是照而寂,如果我們強調(diào)這個「寂」的功能,就顯現(xiàn)「常寂光凈土」,這個「土」有不動義、有不變義。「寂而照」,如果強調(diào)這個「照」的功能,那就是「清凈法身」了。這個「身」是約正報,「身」比較有隨緣的意思。這個是講到有所偏重,它就有各式各樣的差別!赣终占艔娒ㄉ,寂照強名報身!惯@個「寂」的功能強,就偏向于「法身」,法身也是有不變義,三世諸佛的法身是相同的。就是各式各樣的報身,阿彌陀佛的報身,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報身,就各式各樣的差別,這個「照」就有隨緣義。「性德照寂名法身,修德寂照名報身!辜s「性、修」來說,性德就是偏重在法身,修德偏重在報身,這個容易明白。因為這個法身是本具的,你不管修不修都是有的;這個報身你不修還是沒有的,要有六波羅蜜的修德,這個報身才能出現(xiàn)!感薜录耪彰苡蒙,修德寂照名應(yīng)化身!辜s修德來說,又有差別了。如果偏重在「寂」這一面呢,就是「受用身」,這個受用身就是報身,報身又名受用身,唯識叫做受用身,天臺叫做報身。我們修行的功德偏重在「照」這一方面是「應(yīng)化身」,那千百億應(yīng)化身,「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而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他在這個娑婆的應(yīng)化身,是丈六比丘相,到其他國土可能更高大,相貌又不同。所以這個「修德」,如果偏重在「照」隨緣這一部分,就是千百億應(yīng)化身。這一段都是在講我們這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體性。當(dāng)它依體起用的時候,是無差成差,因為寂跟照的差別有所偏重,所以就有各式各樣三身、四土的出現(xiàn),這是講這個觀念。

  那第三段就是攝用歸體了。當(dāng)我們把這樣的差別攝用歸體的時候,「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yīng)不二,無非實相!巩(dāng)我們把這樣的隨緣差別會歸到體性的時候,那就是現(xiàn)前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個無差別的心性,這個是攝用歸體,差即無差。

  看這一段的意思,蕅益大師所要強調(diào)的觀念是在第三段,就是「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yīng)不二」的這個現(xiàn)前一念,這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一個心體。這個觀念對修凈土法門的人來說,還是蠻重要的。這個觀念是說:我們修習(xí)凈土法門的人,看到極樂世界種種的功德莊嚴(yán),會有好樂心?吹秸龍蟮那f嚴(yán)、依報的莊嚴(yán),我們也想要去受用這樣的依正二報。當(dāng)然我們會開始修行,用信、愿、持名這三種資糧,來熏習(xí)我們內(nèi)心;但是如果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的體性沒有具足這種功德,你再怎么修行都不能出現(xiàn)。舉一個例子來說,這個因果的相應(yīng),說:你用沙要煮成飯,那是不可能的。這個沙你用火去燒,只能夠說是熱沙,不能說把這個沙煮成飯。為什么呢?「沙非飯本!惯@個沙不是飯的因緣,你怎么煮,它頂多是個熱沙。你要煮飯,要用米去煮。雖說這個米要轉(zhuǎn)成飯,它須經(jīng)過這個電鍋的熱量,但是它主要的還是米是飯的因緣,它是一個親因緣,就是米有可能會做成飯,這個飯才會出現(xiàn)。如果這個米根本就不可能做飯,你再怎么煮,它也不可能變成飯。這個意思是說什么道理呢?說:我們現(xiàn)前一念打妄想的心,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有很多很多煩惱、很多很多的業(yè)障,變現(xiàn)很多老病死的果報,那是從因緣上;從作用上,那是無差成差,各式各樣因緣的熏習(xí),才有我們現(xiàn)在這樣的境界。但是當(dāng)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那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就是我們這一念靈靈覺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體性,跟阿彌陀佛的體性是無差別的,這是我們成就凈土的主要因素,叫自性功德力。所以蕅益大師他到了經(jīng)文的時候,會解釋「極樂世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舍利弗」,「極樂世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說這個極樂世界的功德是怎么成就呢?是怎么會有這些七寶池、八功德水呢?就三力不可思議。第一個,你的自性功德力,你的內(nèi)心當(dāng)中那一念靈靈覺覺的本性,本來具足這種功德──自性功德力,這是親因緣;然后你念阿彌陀佛名號,名號功德力不可思議;還有彌陀本愿的加持,佛力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三力所成。天臺宗有一個叫「體真止」,就是我們剛開始修這個從假入空觀,觀我們這一念心,它的觀心法門,觀現(xiàn)前一念,「緣生無性,當(dāng)體即空」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內(nèi)心當(dāng)中安住在這個空性,把心中這些名言、戲論都停下來。這個時候,你那靈靈覺覺的佛性,就會有少分的相應(yīng)。我們?nèi)绻羞@種體真止的經(jīng)驗,我們能夠肯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句話,能夠肯定。就是你把心中的名言、戲論都停下來,攝用歸體的時候,我們會發(fā)覺:我們跟佛陀的心,不像你過去所想的距離那么遙遠(yuǎn)。所以說當(dāng)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那是一種不二的境界,這是蕅益大師所要說的一個道理,就是自性功德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約體性來說。這一段是偏重在這個「體」。以下第三段是偏重在作用,看蕅祖的《要解》:

  ?明性具遍作二

  ?承前啟后

  ┌不  二

  實相┤

  └亦無不二

  ?正顯

  ┌作依┐

  ┌───┤  ├┐

  │   └作正┘│

  │       │

  │   ┌作法┐│

  ├───┤  ├┤

  │   └作報┘│

  │       │

  │   ┌作自┐│

  ├───┤  ├┤

  │   └作他┘│

  │       │

  │   ┌能說┐│

  │  ┌┤  ├┤

  │  │└所說┘│

  │  │    │

  │  │┌能度┐│

  │  ├┤  ├┤

  │  │└所度┘│

  是故舉體┤  │    ├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  │┌能信┐│

  │  ├┤  ├┤

  │  │└所信┘│

  │  │    │

  │  │┌能愿┐│

  └乃至┼┤  ├┤

  │└所愿┘│

  │    │

  │┌能持┐│

  ├┤  ├┤

  │└所持┘│

  │    │

  │┌能生┐│

  ├┤  ├┤

  │└所生┘│

  │    │

  │┌能贊┐│

  └┤  ├┘

  └所贊┘

  這段文就非常重要,這個觀念如果我們不明白,你這個佛號在心中操作,那你就是處處障礙了。這個道理你若明白,這個佛號在你心中操作,那是入不可思議境啊、入不可思議境。我解釋一下,我先消文,再說它的道理。是「實相無二」,當(dāng)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這個體性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那是無差別的境界。但是隨順染凈的因緣,就有很多的差別了,就作用上來說,「亦無不二」,就是很多很多的差別,有十法界的差別。這個是約現(xiàn)前一念心性的體用。約它的作用來說,現(xiàn)前一念心性它約著作用呢,約著我們?nèi)緝舻牟煌,「舉體作依、作正」,現(xiàn)出各人的依報、正報,每一個人各式各樣依報的國土、正報的身心,現(xiàn)出「法、報」二身。當(dāng)然法報二身是約佛陀,佛陀的法身、報身。或者「作自、作他」,你自己的身心世界、他人的身心世界,乃至于現(xiàn)前一念心性。因為每一尊佛的愿力不同,有「能說、所說」,有能說的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阿彌陀佛,這個二尊佛都是依止清凈的法身。但是因為愿力的不同,就有各式各樣的因緣。「能度、所度」,有能度的佛陀、所度的眾生!改苄、所信」,能信的我們這一念心,所信的一個凈土法門!改茉、所愿」,能愿的是欣厭之心(欣求的欣,厭離的厭),所愿的是極樂世界。「能持、所持」,能持的是我們的三業(yè),身口意三業(yè);所持的是名號。這都不離開一念的心性!改苌、所生」,能生的是信、愿、持名三資糧,所生的是四種凈土!改苜、所贊」,能贊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贊的是彌陀的依正莊嚴(yán)。這些各式各樣的差別,都是現(xiàn)前一念心性所顯現(xiàn),「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共浑x開我們現(xiàn)前一念心性,隨順各式各樣的因緣所表現(xiàn)出來。那這一點是偏向于作用。

  這個地方,我們把這一段的大觀念再作一個整理。蕅益大師要我們在了解極樂世界依、正二報之前,先了解到諸法實相。諸法實相的理解,這個現(xiàn)前一念心性,我們可以分成體性跟作用這二個方向。這個古德講一個偈頌說:「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體即法界!巩(dāng)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是「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這十法界的各式各樣的差別,當(dāng)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就是我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這一念明了的心性!阜ń鐖A融體」它的會歸處,「作我一念心」,就是我這一念心寂照不二的心性,這是無差別的境界。但是我們不是老是安住在無差別,我們有很多很多的造作因緣,所以說「故我一念心,全體即法界」。我們每一個眾生隨順個人的染凈因緣,就創(chuàng)造了很多很多的差別法界,每一個人各式各樣的正報、各式各樣的依報、各式各樣的內(nèi)心狀態(tài),這個就是因緣上的差別。現(xiàn)在我們所要關(guān)心的是它的作用,就是「故我一念心,全體即法界」,這句話怎么說呢?就是我們一念心性,在唯識學(xué)上說它有二個主要功能:第一個它有異熟性,第二個它有等流性。這個異熟性跟等流性,我們可以從十二因緣來觀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十二個因緣的運作,「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這句話怎么說呢?這異熟性跟等流性是說:比如說,我們今天起了一個貪煩惱去造作一個罪業(yè)。這個貪煩惱就是無明,這是一個煩惱。當(dāng)我們這個煩惱一活動,就落入「行」,這是一個業(yè)力。你依止貪煩惱去造作身口業(yè)的時候,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會有一種果報體出現(xiàn)──名色、六入、觸,一種生老病死的果報出現(xiàn),但是這時候還沒有表現(xiàn)出,一種功能,異熟性。那你不斷的造作,數(shù)數(shù)現(xiàn)行都無慚愧,這個時候它的等流性,「此有故彼有」,在內(nèi)心當(dāng)中你一次一次的造作,它累積一次一次的功能,到臨命終時就表現(xiàn)出來,到銅床鐵柱去受果報了。反過來說:你今天懺悔,就是你在這一口氣還沒結(jié)束之前,臨命終之前你懺悔了。你懺悔以后,你依止煩惱去造作的這個罪業(yè),惑業(yè)苦這個相續(xù),你開始懺悔,當(dāng)然懺悔還是從煩惱開始下手,你訶責(zé)這個煩惱,思惟它的過患,訶責(zé)它的煩惱,修不凈觀、修無常觀來對治這個煩惱的相續(xù)。哦!這個煩惱不活動了。這個時候你內(nèi)心的狀態(tài)有變化,「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于生老病死滅」,就是你那一個有得果報力量的業(yè)力,就在你心中慢慢慢慢的消失掉了。所以我們講「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二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拐f這個罪業(yè),是你一念心的煩惱活動才有;我們沒有煩惱,這個身口所造的不叫罪業(yè);一定要有煩惱的活動。煩惱驅(qū)動你的身口去造業(yè)力,「罪從心起」,所以說罪業(yè)的根源啊,我們講懺悔業(yè)障,怎么會有業(yè)障呢?身體跟嘴巴是不會造業(yè)的,就是有煩惱的驅(qū)動。所以追根究底啊,還是要去找這個對治煩惱,所以「將心懺」!感娜魷鐣r罪亦亡」,你說怎么知道你這一部分的業(yè)被懺清凈了呢?就是你心境相應(yīng)的時候,你這一念心跟你過去的境界、你所貪愛的境界一接觸,這一部分的煩惱不活動了。你過去心境相應(yīng)的時候,有這個煩惱;你現(xiàn)在這個煩惱被你調(diào)伏了,這個時候「心若滅時罪亦亡」。你過去所累積的這個業(yè)力啊,沒有力量了,沒有得果報的力量,因為這個惡念的相續(xù)被你破壞了!感耐鲎餃缍憧,是則名為真懺悔」,這是真實的懺悔、真實的滅罪。所以說當(dāng)我們這一部分的煩惱還在,這一部分的業(yè)力一定還在。這個觀念就是說:我們祈求臨命終時候往生極樂世界,我們不想在三界投胎,這個時候我們怎么知道我們今天的業(yè)力是趨向極樂世界呢?就是在你的內(nèi)心的狀態(tài)當(dāng)中,你的信、愿、持名的力量,那個等流力量是強過你對三界的貪愛。就是說,我們內(nèi)心有很多很多的勢力,強大的勢力,都有得果報的力量;臨命終的時候,真妄交攻啊,所有的勢力──善的勢力、惡的勢力都現(xiàn)前,各憑本事,看誰的勢力大。這些當(dāng)然都是你平常栽培的。你要能夠帶業(yè)往生,你一定是在佛堂當(dāng)中,你栽培信、愿、持名這個等流性,是所有心的勢力里面最強大的、最強大的。換句話說,我們想往生極樂世界,除了你栽培信、愿、持名以外,你還要對治你三界的愛取煩惱。否則這二個勢力都很大,如果我們對于三界貪愛的勢力強大,那就是「強者先牽」,先在三界得果報了。所以這句話是說明:我們這一念心性,隨著染凈的因緣(當(dāng)然這個因緣有強弱的不同),舉體作依報、正報各式各樣的因緣,就從心性里面出現(xiàn),就這樣出現(xiàn)了。所以說我們在栽培資糧的時候,一方面要栽培信、愿、持名,一方面要對治我們?nèi)绲臒⿶,懺悔業(yè)障,使令三界這種業(yè)力薄弱,使令這個凈土的業(yè)力強大,是這個意思。這個就是我們講這一部經(jīng)的體性。這一段你要了解,你才知道怎么修行。蕅益大師這一個觀念我們不了解,我們不知道念佛干什么!嘴巴念佛,法門沒有往內(nèi)心的深處去會歸,「口念彌陀心散亂」,你內(nèi)心對彌陀的歸依沒有生起,你臨命終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我們講「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體即法界!鼓氵@一念心根本從來就沒有歸依彌陀,怎么會變現(xiàn)彌陀的依正莊嚴(yán)出來呢?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說這個「辨體」是非常重要的。你一定知道:這個世間有很多的果報,有地獄的果報、有餓鬼的果報、有畜生的果報,有極樂世界、有天堂。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啊?為什么他會到極樂世界?為什么這個人會到地獄去?這都不是上帝的安排,「故我一念心,全體即法界!咕褪悄闫匠T耘嗍裁礃拥男那,你內(nèi)心當(dāng)中的狀態(tài),有各式各樣的不同,所以臨命終就各式各樣的業(yè)力去投胎。所以我們這一段文,你明白以后,你才知道要怎么去栽培往生的資糧,從心地上去栽培,是這個意思。這一段有沒有問題?

  我們講禪宗開悟,其實禪宗開悟就是明白這個道理,就是明白「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明白這個道理叫做開悟,說這個人有資格修行了(呵──)。你不明白「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啊,你拜佛、持咒、布施、持戒,不能講修行。為什么?因為在生命的本質(zhì)當(dāng)中,你要產(chǎn)生生命的增上,一定要先明白道理,「佛者,覺也!刮覀冎v:「人天長夜,宇宙黯暗,誰啟以光明?」如果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不能真實明白「緣起的道理是內(nèi)心的迷悟」,不能往這個地方會歸,雖然你偶爾也會造一點善業(yè),說這個人他不學(xué)佛,他不明白「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他也是造善業(yè)。沒錯,他會依止這個善業(yè),暫時的到人間、天上得暫時的果報,如果這個善業(yè)強的話。但是就著整個生命的增上、這整個大方向呢,沒有一個決定性的力量、沒有一個決定性的力量。這個人一定要等到他接觸佛法,明白這個道理、覺悟了這個道理,這個生命才真實有決定性的變化。因為你不明白這個道理,你造善業(yè),以后墮落,還是會造惡業(yè),因為你在隨業(yè)飄轉(zhuǎn),你想離苦得樂,你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下手。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后,雖然我們的進(jìn)步是緩慢的、累積的,但是你這個大方向知道了,哦!我應(yīng)該要好好的去消滅我心中的惡念,增長我心中的善念。這個時候?qū)δ阏麄生命的大方向,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一個人,一定要能夠先明白佛法的道理以后,這時候生命才有決定性的變化,應(yīng)該是這樣子的。

  第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頁。第六頁是講到我們現(xiàn)前一念心性的作用,就是我們動一個念頭,就會有很多很多差別的果報在心中顯現(xiàn)。在凈土當(dāng)中,我們在內(nèi)心的修行這一方面,我們要做二件事情:第一個就是要破惡,對治三界的煩惱,使令我們?nèi)绲臉I(yè)力降低;第二個能夠栽培往生的業(yè)力,就是信、愿、持名三種資糧,生善。這二種,一方面破惡,一方面生善。這個破惡,我們要特別注意我們這個念頭,一天當(dāng)中這種數(shù)數(shù)現(xiàn)行的念頭,這是很重要的勢力。說這個念頭,你每天都起這個念頭,你一天當(dāng)中一定會起這個念頭,或者是貪、或者是癡、或者是慢、或者是疑,因為每個人過去所栽培所熏習(xí)而不同;但是你每天要有一種審察的功夫,就是回光反照。就是說,誒,我們每天都有這個念頭出現(xiàn),你就要注意這個念頭了。就是這個念頭在你心中,已經(jīng)是一個強大的勢力了,臨命終時會要你的命的就是這個念頭。因為這種數(shù)數(shù)現(xiàn)行的念頭,它都是強大的勢力,那是一個熟境界。所以說,我們除了平常每天數(shù)數(shù)熏習(xí)清凈念頭以外,你還要注意去破壞這個惡念的勢力。否則你一方面增長惡勢力,一方面增長善勢力,你善的勢力肯定抵不過你的惡勢力;因為惡勢力是一個熟境界,我們善的信、愿、持名是一個生疏的境界,今生才栽培的,那肯定抵擋不過它。那臨命終的時候,「故我一念心,全體即法界」,臨命終起惡念,那就隨業(yè)流轉(zhuǎn),全體就是三惡道的法界。所以說,我們平常要經(jīng)常反省自己:我今天動了什么念頭?每天觀察。如果觀察自己每天都經(jīng)常起這個惡念,那你就要注意了,你就要很認(rèn)真的面對它。不只是強迫自己不去犯,你要去觀察這個惡念的過患:我為什么會在這個地方流轉(zhuǎn)?為什么每一次受生都累積這么多的老病死的苦惱?就是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雖然讓我隨順自己的習(xí)氣,暫時得到安樂,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暫時的安樂,但是使令我長劫的受苦。當(dāng)你去思惟它的過患,你痛苦的根源就是由于這個念頭而來。你呵責(zé)它,然后對治它,多貪眾生不凈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癡眾生因緣觀,佛法很多的法寶,直到這個念頭不再活動為止,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地方的「明體」,表面上是講本經(jīng)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yán)的體,事實上這個體是十法界的自體,十法界所依止的自體,就是現(xiàn)前一念心性。好,我們看第「三、明宗」。那這個「宗」分成二段:第「一、統(tǒng)論宗義」,第二、正明經(jīng)宗。我們看蕅祖的解釋:

  ?明宗二

  ?統(tǒng)論宗義

  ┌修行要徑──┐

  │      │ ┌提綱則眾目張┐

  第三明宗。宗是┼會體樞機  ├也┤      ├

  │      │ └挈領(lǐng)則襟袖至┘

  └而萬行之綱領(lǐng)┘

  ──故「體」后應(yīng)須「辨宗」。

  「第三、明宗」,這個「宗是」一個「修行」的重要途「徑」,就是修行主要的途徑,「宗」就是修行的主要方法!笗w」之「樞機」,契「會」我們這種清凈「體」性的「樞機」,這個「樞機」就是一個重要的關(guān)鍵。「而萬行之綱領(lǐng)」,一切修行法門的大綱。這個「綱」是一個大的繩子叫綱,「領(lǐng)」就是衣領(lǐng),這個萬行的一個綱領(lǐng)。「提網(wǎng)則眾目張,契領(lǐng)則襟袖至!勾驖O用的網(wǎng)子,我們把大繩子一提,這個「眾目」(這個目就是小繩子)就能夠順利開張了!钙躅I(lǐng)」,我們拿一件衣服,把這個領(lǐng)子一拿起來,它的「襟袖」就能夠自然顯現(xiàn),所以「體后應(yīng)須辨宗」。這個「宗」主要就是一個修行的方法。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前面的體性是現(xiàn)前一念心性,是成就極樂世界功德莊嚴(yán)的一個親因緣;但是這個心性怎么能夠顯現(xiàn)極樂世界依正二報呢?必須有增上緣,有加行。前面是講理論所依止的理性;這個地方就講修行的方法,是假藉什么樣的因緣才能夠顯現(xiàn)極樂世界?是這個意思。

  ?正明經(jīng)宗二

  ?略標(biāo)三資

  「正明經(jīng)宗」分二段:「略標(biāo)三資」跟「廣釋三資」。先簡略的說明三資糧的名稱跟相互的關(guān)系。

  ┌信─┐   ┌非信不足啟愿。

  │  │為修行│

  ┌此經(jīng)以┼愿 ├   ┼非愿不足導(dǎo)行

  │   │  │之宗要│

  │   └持名┘   │     ┌不足滿所愿

  │          └非持名妙行┤

  │                └而證所信

  │

  │   ┌先陳依正─以生信。

  │   │

  └經(jīng)中─┼次勸發(fā)愿─以導(dǎo)行。

  │

  └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本經(jīng)當(dāng)中說:我們要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有三種的法門:一個是「信」,一個是「愿」,第三個是「持名」,是本經(jīng)主要的修行方法。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非信不足以啟愿」,如果我們對極樂世界的功德沒有信心,我們不相信極樂世界的存在、不相信我們能夠往生,那當(dāng)然不可能發(fā)愿、不可能有堅定的愿力。沒有堅定的「愿」力,我們就不可能去執(zhí)持名號、不可能去力「行」。沒有力行,那就不能「滿足」我們所發(fā)的「愿」,也不能「證」我們「所信」,當(dāng)然就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就不能滿愿、就不能夠證明我們所相信的事實。這個信、愿、持名它是有相互的關(guān)系,由信而引生愿,由愿引生行,由行又增長我們的信愿,這是一種相互的增上關(guān)系。在本「經(jīng)」的結(jié)構(gòu),釋迦牟尼佛介紹本經(jīng)是「先陳依正」,先講極樂世界依正二報,先講果地的功德,能使令我們「生」起「信」心;講完以后,再「勸」我們「發(fā)愿」──「眾生聞?wù)撸瑧?yīng)當(dāng)發(fā)愿生彼國土」。佛陀講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干什么呢?就是要我們放棄娑婆世界,發(fā)愿到極樂世界,要我們「發(fā)愿以導(dǎo)行」。第三個,怎么去呢?我已經(jīng)發(fā)愿到極樂世界,應(yīng)該修習(xí)什么資糧呢?不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智慧的資糧,而是要修習(xí)「持名」的資糧,你要不斷的去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往生的正因,「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本經(jīng)當(dāng)中蕅益大師的科判,就是以信、愿、持名這三大科,來總持本經(jīng)的「正宗分」。這是一個「略標(biāo)」;再看「廣釋」,「廣」泛的解「釋三資」糧。先一個「總標(biāo)」,先「標(biāo)」出三資糧的名稱:

  ?廣釋三資二

  ?總標(biāo)

  ┌信自

  │

  ├信他

  │

  ├信因

  ┌信則┤

  │  ├信果

  │  │

  │  ├信事

  │  │

  │  └信理

  │

  │  ┌厭離娑婆

  ├愿則┤

  │  └欣求極樂

  │

  │  ┌執(zhí)持名號

  └行則┤

  └一心不亂

  這個「信」,蕅祖講得很廣泛、很詳細(xì),有「自他、因果、事理」三對的差別,這個我們待會再說明。這個「愿」呢,蕅益大師這個愿有二門:一個是「厭離娑婆」。你要能夠修觀,這個跟修觀有關(guān),修觀來對治對娑婆世界的愛取,使令你內(nèi)心深處,能夠真實的厭離娑婆世界?催@個娑婆世界──這種別人的風(fēng)光、榮華富貴的境界,你內(nèi)心當(dāng)中不當(dāng)一回事;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有這種無常、無我的智慧,能夠觀察娑婆世界這種不凈、苦、無常、無我,真實的厭離娑婆。另一方面「欣求極樂」,你要栽培對極樂世界欣求的心。這個是「愿」這一部分!感袆t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在修行上,本經(jīng)的修行不講六波羅蜜,是講「執(zhí)持名號」達(dá)到「一心不亂」,這個是本經(jīng)的行門。這是一個總標(biāo),先把信、愿、行三資糧的內(nèi)涵標(biāo)出來,這以下就詳細(xì)的解釋。

  ?別釋四

  ?釋六信六

  先看「信」,有六個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個「信」的內(nèi)涵,在唯識學(xué)的定義說:這個「信」是「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凈為性!惯@個信當(dāng)中所強調(diào)的,是要對三寶的境界。就是對三寶的「實」,它存在的真實性,這真實有佛陀嗎?真實有法嗎?真的有涅槃嗎?真實有僧嗎?對三寶的存在性,能夠「深忍」,能夠忍可隨順,你內(nèi)心當(dāng)中同意這件事情,叫做「實」,對它的存在性的一種忍可隨順!傅隆,對三寶的功德能夠「樂」,深忍樂欲這個樂,好樂歡喜。說這三寶有很多的功德,但是我一點都沒有歡喜心,跟我沒關(guān)系,那不能講你對三寶有信心,不能這樣子講。就是你對于三寶的功德好樂歡喜,叫做「德」。第三個「能」,你對三寶的功德,你相信你能夠成就,有一種欲,你有希望成就的一種欲望。你對這種三寶的功德,你內(nèi)心當(dāng)中也可以成就,不是佛陀才有,也不是菩薩才有,這是經(jīng)過修行有可能性會成就的,叫做「能」,對這種成就的可能性的一種信心。所以說這個一般的信心是對三寶的實、德、能的深忍樂欲。但是在凈土上來說,它的功德是比較單一、比較專,不是那么廣泛的攀緣三寶的境界,它是就著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功德,是針對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功德,對于這種功德的實、德、能,深忍樂欲。這當(dāng)中有所謂的實、德、能,剛好配這個六信。我們先看它「實」的部分,就是極樂世界的存在性、它真實的存在性,先看信事、信理。這個事理是對于「實」真實的存在。說極樂世界是存在,它存在在哪里呢?對它存在性的一個信心,有事、有理,我們先看「信事」:

  ?信事

  ┌只今現(xiàn)前一念不可盡故──┐

  ┌┤            ├──┐

  │└依心所現(xiàn)十方世界亦不可盡┘  │

  信事者,深信┤                ├

  │     ┌在十萬億土外┐不同莊│

  └實有極樂國┤      ├   ┘

  └最極清凈莊嚴(yán)┘生寓言

  ──是名信事。

  這個「事」指的是緣起的事相。我們這一念心有各式各樣的業(yè)力,這個業(yè)力的熏習(xí),有各式各樣的差別,有地獄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天的法界,這個事相叫做「事」。我們在事相上要深信:我們「現(xiàn)前一念不可盡故」,隨著這一念內(nèi)「心」的染凈,就顯「現(xiàn)十方世界」,也是各式各樣的差別。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因緣的事相要相信「實有極樂國土」,真實有那么一個國土,這個國土是在「十萬億土外」,而且是「最極清凈莊嚴(yán)」,這個國土「不」是「莊生」的「寓言」,不是莊子所說那些捏造的寓言故事,「是名信事」。這是在破除我們執(zhí)理廢事。不像禪宗,禪宗的大德他也讀《阿彌陀經(jīng)》,但是他解釋極樂世界依正二報,他說:其實沒有極樂世界存在。沒有極樂世界,那佛陀在《阿彌陀經(jīng)》講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這怎么說呢?禪宗說: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因為你一念心清凈,就是極樂世界,當(dāng)下就是極樂世界;你一念心染污,你就是回到十萬億佛土,又回到娑婆世界。說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是一念心迷悟所安立的,沒有一個真實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只是一個表法。當(dāng)然理上講這樣是對的,但是這叫執(zhí)理廢事。你不能否定真實有一個阿彌陀佛,他真實發(fā)了愿,而真實積功累德,創(chuàng)造了這個極樂世界,這個不容許否定。釋迦牟尼佛在經(jīng)上說:「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咕褪窃谑孪嗌希覀円鎸嵉南嘈农ぉふ鎸嵱羞@么一個世界存在,就像我們相信有真實的地獄存在一樣,這個叫做「信事」。所以說,極樂世界的存在,在事相上是在十萬億土外,這是我們要相信的。第二個「信理」:

  ?信理二

  ?明心性無外

  「信理」有二段,「明心無外」,先看第一段:

  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

  ┌         ┐

  │現(xiàn)前介爾一念心外 │

  信理者,深信┤         ├─┐

  │以吾現(xiàn)前一念心性 │ │

  └        ─┘ │

  實無外故!     々

  在「理」性上的相信,我們相「信」這個「十萬億土」外的極樂世界,它也不出我「現(xiàn)前一念」的明了「心」之外。為什么?因為我們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是周遍法界的。「實無外故」,離開我這一念心,沒有萬法可得。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從作用上,我們這一念心的業(yè)力,我們有五戒、十善的因緣,使令我們現(xiàn)在變成一個人的五蘊,我們所受用的這種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人的果報;其他的果報就隱沒不明顯,其他的九法界不明顯。但是沒有顯現(xiàn)不表示不存在,就像我們燈光有十個燈光,我們打開其中一個燈光,不表示其他的燈光就不存在,它隨時有可能會顯現(xiàn),只要這個因緣具足了,這個燈光就會出現(xiàn)。所以說,雖然我們現(xiàn)在所受用的因緣是人的五蘊;但是從本體上來觀察,我們「現(xiàn)前」這「一念心性」是「實無外故」,是周遍法界,所以「十萬億土」是存在我們心中的。

  ?明事事無礙

  又深信─              │

  │

  ┌現(xiàn)前一念心中┐ │

  ┌西方依正主伴皆吾┤      ├─┤

  │        └所現(xiàn)影───┘ │

  這個觀念跟前面一樣,極樂世界是我們心中所現(xiàn)影像。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       │

  ├          ───────┤

  ┤全修即性,全他即自        ├是名信理

  │                 │

  │ 我心遍故,佛心亦遍,      │

  │┌            ──┐ │

  ││一切眾生心性亦遍。     │ │

  ││              ├─┘

  └┤  ┌一室┐光光互遍,重重 │

  └譬如┤  ├        ┘

  └千燈┘交攝,不相妨礙。

  「全事即理」,極樂世界這種功德事相,不離開我一念心,這個「理」者,一心也。「全妄即真」,雖然這個極樂世界的功德相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種「妄」相不離開真實,所有的「修」德不離開「性」德!溉醋浴,這個「全他即自」就是關(guān)鍵了。這里的「他」指的是阿彌陀佛所成就的極樂世界的功德──極樂世界的功德,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個「自」就是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所具足,說:極樂世界的功德是我內(nèi)心本來具足,它本來就存在我內(nèi)心當(dāng)中,「全他即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這個觀念我們怎么去理解呢?「全他即自」,蕅益大師講出一個譬喻,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拱浲臃鸬臉O樂世界怎么會存在我的心中呢?這個道理怎么說呢?因為我的「心」是「遍滿」,「佛」的「心」也「遍滿」,那遍滿跟遍滿之間,當(dāng)然是互相含攝。講一個「譬」說:一個房間里面有很多「燈」光,當(dāng)然佛陀的燈光特別的廣大光明,我們凡夫的燈光(這個人的果報)比較小,雖然有這個因緣果報的差別,但是不能否定「光光互遍,重重交攝」。我們不能否定──我們的燈光也到佛的燈光去,佛的燈光也到我們的燈光來,這是「不相妨礙」的。凈土宗第十二祖截流(徹悟)大師說:「我雖障深業(yè)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nèi)的眾生!拐f我這個凡夫啊,業(yè)障深重,有很多很多的業(yè)障,長久在三界里面流轉(zhuǎn);但是,我可也是存在彌陀心中,所以彌陀加持我是可能的!笍浲与m萬德莊嚴(yán),遠(yuǎn)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nèi)之佛!拱浲臃痣m萬德莊嚴(yán),在十萬億土外,但他可也存在我心中,所以我要憶念他,彌陀也馬上知道。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應(yīng)道交!箯捏w性來觀察是不二的,所以感應(yīng)道交。極樂世界的存在性,從事相上我們可以理解,在十萬億土外;在理性上,它存在我們心中。這個存在我們的心中,破除我們對距離的一種罣礙。有些人說:我們應(yīng)該要往生到彌勒凈土去。為什么呢?因為彌勒凈土在三界比較近;這個極樂世界不得了,在十萬億佛土外,一個阿羅漢的神通只能夠到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國土,這十萬億佛土連阿羅漢都不能去,我們怎么能夠去呢?那么遙遠(yuǎn)!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在加護(hù)病房那么無助,哪有人那么大的心力,能夠超越十萬億佛土到極樂世界去呢?你不如就近到彌勒凈土去。他提出這樣的看法。這個看法是錯誤的,不合乎緣起,是心外求法。因為十萬億土它不就是存在我們的心中嗎?這個距離絕對不是障礙,障礙的是我們心中的疑根。我們心中懷疑自己不能去,那正是障礙的所在。所以我們在發(fā)愿的時候:「愿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yuǎn)相迎,觀音甘露灑吾頭,勢至金臺安我足,一剎那中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鼓憧辞毂垌暎】梢娺@個距離不是障礙,關(guān)鍵是你是不是能夠感應(yīng)道交。所以說,當(dāng)我們知道極樂世界存在我們心中的時候,這個能夠破除我們對距離的障礙。我們感覺到:極樂世界跟我們不是那么的遙遠(yuǎn),它存在我們的心中,是我內(nèi)心本具,是我念念念佛的時候,念念的顯現(xiàn)。這時候我們修行,不會老是攀緣這個十萬億土外的極樂世界,我們心能夠不向外求,回光反照我們這一念本具的心性:我這一念明了的心性,本來具足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假藉念佛的因緣,念念的開顯。所以這個「信理」也是很重要的,極樂世界存在我們心中。這個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也就在這個地方。

  過去有一個很有名的一個政治人物,他研究基督教、也研究佛法。他說:上帝存在我們心中(哈──)。這句話有佛法的意思,但是基督教徒發(fā)表了很多很多的文章,反對這句話。因為在基督教里面的這個上帝,是一個常一主宰、一個有獨立體性的,一個有明了性的上帝。他怎么存在我們心中呢?基督教不同意這種思考。只有佛法說:佛陀存在我們心中,這是合理的。因為佛陀有法身,佛有三身,從應(yīng)化身跟報身來說,我們同意阿彌陀佛是應(yīng)化身跟報身,這種有相的境界是存在極樂世界外;但是「阿彌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我們也相信極樂世界的法身,他入我們的心中。所以我們憶念彌陀的時候,念念感應(yīng)道交,因為彌陀的法身他存在我們的心中,我心遍故,佛陀的心也遍,所以說能夠「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這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存在,有事相的信心跟理性的信心,有這二點。

  再看因跟果這一對。因跟果這一對就是他的「德」,前面是約「實」,那這里是約極樂世界的一個功德──因地的功德跟果地的功德,它功德性的好樂,先看「因」:

  ?信因

  ┌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

  信因者,深信┤            ├是名信因

  └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凈土┘

  極樂世界的一個因地,我們?nèi)デf嚴(yán)極樂國土,不是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智慧,是靠信、愿、持名,靠這個名號。所以我們應(yīng)該相信,我們「散亂稱名」,我們平常念阿彌陀佛也打妄想,打妄想也念阿彌陀佛,夾雜著「散亂」;但是這個功德也不可思議,念念之間「猶為成佛」的「種子」,何「況」我們臨命終時那一念專注的「一心不亂」,「安得不」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而得「生凈土」呢?「是名信因」。這個「信因」就是對名號功德的一個信心歸依。我們講名以召德,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功德,它把這個功德攝持在這個名號。所以我們這一念心跟名號一接觸的時候,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也能夠出現(xiàn)這樣的功德,名以召德。

  我過去讀佛學(xué)院的時,我們的教務(wù)主任上慧下天老和尚,他講一個他實際遇到的一個念佛感應(yīng)故事,他實際見聞覺知的。老人家出家以前,在高雄一個陸軍官校,跟一個軍官、一個參謀的軍官。他辦公室里面,有另外一個軍官,突然間好幾天沒有來上班,聽說是生病了。有一天他得空,下班后就去醫(yī)院看這個軍官。這一看不得了,這個人整個消瘦下去,印堂發(fā)黑、臉色蒼白,這個死相現(xiàn)前。問:你怎么回事呢?醫(yī)生說我肝硬化,嚴(yán)重的肝硬化?此v話的時候發(fā)抖。問:你現(xiàn)在感覺怎么樣呢?他說:我看我這個情況很不好,晚上睡不著覺。問:這怎么回事呢?說:晚上一睡覺的時候,就有二個鬼(冤親債主)找上門,他壓我的身體,壓得我晚上都不能睡覺,整個人的精神體力越來越衰退。這個軍官知道老和尚是修學(xué)佛法的,問:這佛法有沒有什么法門能夠幫助我?老和尚說:有是有啊,告訴你恐怕你不信啊。他說:你隨便告訴我一個法門,我一定要好好的奉持。老和尚說:好,你念南無阿彌陀佛。他這個人就相信了,相信以后,慧老師就回去了。經(jīng)過一段時間再去看他,唉呀!不得了,整個人的氣色就不同。說:你最近的感覺怎么樣呢?他說:你告訴我念南無阿彌陀佛,那天晚上那二個冤親債主又來找我,那個時候我念阿彌陀佛。他說他念一句佛號就放出一道光明,那二個鬼神看到光明就慢慢躲慢慢躲,最后躲到門外去。他念一累的時候,他停下來,這佛號一停下來,那二個鬼又跑進(jìn)來(呵──)。這個時候他可不敢停,他整個晚上就一直念佛,念阿彌陀佛。從那以后,他晚上就不斷念佛。誒!慢慢慢慢,這個鬼就不來了。冤親債主不來障礙以后,這整個身心就跟藥物相應(yīng)了。我們有鬼神障礙的時候,你吃藥,你的色身跟藥物就不相應(yīng),有障礙。那慢慢慢慢這個藥物的調(diào)整,內(nèi)心也能睡覺,內(nèi)心安寧,哦!病自然好轉(zhuǎn),后來果然出院。

  所以我們一般說念阿彌陀佛是臨終的往生,其實平常它也能夠消業(yè)障。所以《楞嚴(yán)經(jīng)》上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dāng)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yuǎn)。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yán)!拐f我們不斷的「憶佛、念佛」,我們這一念煩惱的心不斷的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dāng)來必定見佛」。當(dāng)然我們見佛不一定說一定是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各式各樣因緣,有光明、蓮華,總之我們就能夠跟阿彌陀佛相應(yīng)。舉一個例子,「如染香人,身上有香氣」,說我們身上沒有香,但是我們經(jīng)常跟香接觸,誒,我們身上也有香。說我是業(yè)障凡夫,但是我這一念煩惱的心經(jīng)常跟萬德洪名這個佛號接觸,阿彌陀佛這個功德,就能把我們心中的罪障給消滅掉。所以這叫「信因」,就是我們所歸依的佛號,它是總持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個在因地上我們要相信的。再看「信果」:

  ?信果

  ┌─凈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

  │                │

  信果者,深信┤┌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

  └┤           ├───┘

  └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yīng)聲┘

  ──決無虛棄,是名信果。

  前面的「因」是信、愿、持名,這個「果」是往生凈土,這個果就是凈土,凈土是果。「深信凈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箖敉廉(dāng)然有很多很多的諸上善人,有等覺菩薩、有各式各樣的圣人、也有凡夫,各人的功德不同,但是他們的因地一定是從臨終的時候念佛三昧得生,一心不亂的念佛才能夠得生。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凈土法門它是一個他力法門,不是我們自己的功德去莊嚴(yán)凈土的。所以說不管你修多大的功德,你等覺菩薩能夠積集無量無邊的資糧,但是你要到凈土去,你一定要念彌陀的名號,或者是觀想、觀像。換句話說,往生凈土是在于感應(yīng)道交,不是你自己的力量去的。所以「凈土」的「諸善聚會」,它一定是有一個共同的相貌,是從「念佛三昧得生」。這當(dāng)中講一個譬喻:「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yīng)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惯@二句話有一點差別,這「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種瓜不可能馬上得瓜,一定先有種子的栽培,才后生芽、開花,最后結(jié)果,所以這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約異熟果來說。就是我們平常念阿彌陀佛,雖然不能馬上往生,但是已經(jīng)念念在栽培往生的一個因種,這個是約異熟。就是我們平常念佛,到臨終的時候,才花開見佛,才往生,這第一個是約臨終來說。

  第二個「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yīng)聲」,這個是約平常。就是說我們平常念阿彌陀佛,雖然沒有馬上到極樂世界,但是念念之間,已經(jīng)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這個當(dāng)下的成就……,比如說我們看有些人有神通,有神通的人,你造了極大的罪業(yè)跟極大的善業(yè),他看你的相貌就知道不同。哦!你最近積集一個很大的陰德。可見得我們造了業(yè)力以后,在心中會存一種影像,要不然他怎么看得出來呢?所以我們一個念阿彌陀佛的人,我們平常念念之間,已經(jīng)成就了這個因種,雖然這個果報是臨命終才顯現(xiàn);但是它的成就,卻是你平常在佛堂的時候,念念成就的。這是「影必隨形,響必聲應(yīng)」,這是約平常的成就;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約臨命終的顯現(xiàn)來說。這個叫做「信果」。這個因果有各式各樣的因果,不過念阿彌陀佛的因果,它特別就是:它是一個他力法門、他力法門。我們上學(xué)期上《小止觀》,講到善根發(fā)相。說我們修不凈觀、或者修因緣觀、或者修念佛觀,這五停心觀的所緣境不同;但是我們要入三昧,要到初禪之前,它會有一些相貌出現(xiàn)。比如說你修不凈,修不凈觀時,你會在定中出現(xiàn)一些尸體,你要得到禪定之前,你會看到很多尸體,有老鷹、禿鷹來吃這些肉。哦!你這個善根發(fā)相,你就是準(zhǔn)備要得初禪了。這各式各樣的所緣境,有各式各樣的相貌。念佛三昧,它要得這個三昧之前,一定會先見佛、見華、見光,而且這個念佛三昧在《小止觀》上說:你修念佛三昧的人,以佛菩薩為所緣境,你從定中出來,你的相貌會有所不同──光明巍巍,人天愛敬。但是你修不凈觀就沒有這種功德,你修不凈觀出來,你的長相就跟你平常一樣。(哈──)但是你一個念佛念得好的人,他雖然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你看他的相貌就不一樣,看這個人就是有大資糧的境界,光明巍巍,人天愛敬。因為這個佛號那還得了,那是一個萬德洪名,這個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這個萬德洪名經(jīng)常在你的心中運作,你的心中沒有香氣,都變成有香氣了,所以這叫花報。所以在所有的所緣境當(dāng)中,如果我們以凡夫的五蘊這種雜染為所緣境,那你沒有成就三昧之前,你跟平常的人看起來是一樣的;但是你要是以佛菩薩為所緣境,這種感應(yīng)道交的法門,你還沒有正式成就功德之前,你的福報力、那個資糧就不同了,人天愛敬。所以說,我們說這個因果同時,「影必隨形,響必應(yīng)聲」,當(dāng)下的,有形體的當(dāng)下就有影子,有聲音的當(dāng)下就有響聲,不必等到臨命終。所以這個凈土法門的因果是當(dāng)下就成就的。所以我們看很多念佛的人,真正念得好的人,你一看就知道這個人不同,他的相貌就不一樣。因為萬德洪名在他的心中不斷的運轉(zhuǎn),他的心是阿彌陀佛的功德,他看起來就不一樣。當(dāng)然這只是花報,正式的果報在凈土。

  我曾聽過很多老和尚說:你要蓋廟,這個蓋廟很不容易,要花很多錢,現(xiàn)在臺灣蓋一座廟一千萬以上。我們哪有那么大的福報力,去招感那么多的信徒呢?除非你是顯一些神通、作怪。說你要老老實實的蓋廟,那怎么辦呢?你這個道場打佛七、打長期的佛七,這個廟一定蓋得起來。這個是事實。說你想蓋廟,你不想作怪,你就整天打佛七,你這個廟一定蓋得起來。這個萬德洪名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在這個「德」上,信因、信果。我們相信:這一句佛號,能夠使令我們現(xiàn)生業(yè)障消除、福慧增長,使令我們臨命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這是因果的隨順相應(yīng)。這是對因果一種功德的信心。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這個「自他」的內(nèi)涵比較多一點,我們下次再講。有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

  問:三昧的意義?

  答:這個「三昧」翻成中文叫「等持」,就是「平等持心,于一境轉(zhuǎn)」。就是你這一念心對于所緣境,它是平等的攝持這一念心。「平等」的意思就是它不昏沉,這昏沉就不平等,昏沉的話這個心太沉沒了、太低了;它也不掉舉,掉舉也不平等,掉舉的心就太高了。它的心是平等的攝持這一念心,不昏沉、不掉舉!赣谝痪侈D(zhuǎn)」,在一個境界里面相續(xù)的運轉(zhuǎn),這就是三昧。它也不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善導(dǎo)大師說:臨命終時候的一心不亂有二個條件:第一個無間念,就是你佛號念念之間,中間沒有夾雜妄想,這個十念往生就是無間念,一句佛號接一個佛號,中間沒有三界愛取的妄想摻在里面,無間念;第二個無后念,就是這個佛號以后,沒有再起其他的妄想,就是念佛念到最后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后面沒有生起其他妄想:就是無間念、無后念。善導(dǎo)大師講這一個譬喻很容易了解,這個就是一心不亂。在臨命終的時候,你念佛達(dá)到無間念、無后念,這樣子也可以說是念佛三昧,這個時候心中是不昏沉、也不掉舉。就是要正念分明,那個佛號要很清楚分明。所以臨命終時候,我們絕對不能打碼啡,那種止痛劑都不能打。如果你有一點點疼痛,可以忍耐一下,專心在佛號上「專一安住、相續(xù)安住」。你若打止痛劑,這個止痛劑一打下去,整個人就混沌,念佛念起來就不清楚,不容易感應(yīng)道交。所以臨命終的時候,不能注射這個止痛劑的。

  問:

  答:什么叫感應(yīng)道交呢?能應(yīng)的是彌陀的大悲心,彌陀的大悲心是能應(yīng),眾生的信、愿、持名是能感。這個感應(yīng)道交就是我們凡夫的心跟彌陀的心,二個道路相接觸了,叫做感應(yīng)道交。如果彌陀不是存在我們的心中,彌陀是我們心外的佛,離開我們這一念心以外,有一個獨立自主的體性是佛陀,他跟我們內(nèi)心沒有關(guān)系,那你一定沒有辦法感應(yīng)道交,你怎么加行都沒有辦法感應(yīng)道交。你整天晝夜彌陀十萬,還是不能感應(yīng)道交。因為他跟你沒有關(guān)系!如果彌陀是存在我們心外有一個獨立自主的體性,你怎么感應(yīng)道交呢?你的修行都是你心中的運轉(zhuǎn),他是在你心外,那這個因果不相符合。一定是彌陀的心跟我們的心從體性來說是不二的,才能夠解釋感應(yīng)道交。所以唯識學(xué)它不能解釋感應(yīng)道交,阿賴耶緣起不能感應(yīng)道交,一定是真如緣起。

  問:

  答:「真應(yīng)不二」在第五頁,這個真身就是佛陀的真身,佛陀的真身是講報身,應(yīng)是應(yīng)化身。功德報身當(dāng)然是無量光明、無量相好,是現(xiàn)給地上菩薩的受用。這個應(yīng)化身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給凡夫看的。這是因緣的不同,但是會歸到體性來說,是不二,他們都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一念心所顯現(xiàn),所以攝用歸體的話還是不二。

  問:

  答:這個事理,這個「事」是指事相,這個「理」是一心,現(xiàn)前一念心性,這個事相不離開一心,一心也不離開事相,是這個意思。

  問:

  答:也可以這樣講,因為事相的東西它是無常生滅,所以它是妄的,也可以這樣講。

  問:

  答:心若滅時罪亦亡就是說……

  當(dāng)然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心、各式各樣的煩惱,就有各式各樣的罪業(yè)。我們在懺悔的時候,我們怎么知道這一方面的業(yè)已經(jīng)消滅了呢?就是你這一方面惡念的相續(xù)心,已經(jīng)不再活動了。就是你過去心境相應(yīng)的時候起這個煩惱,但這個煩惱已經(jīng)被你對治掉了。當(dāng)然這個對治不能只是修止,一定是要有理觀,要有四念處的理觀──不凈、苦、無常、無我這種理觀。經(jīng)過你的理觀以后,把這個煩惱消滅了,那這個煩惱所相應(yīng)的罪業(yè)就不能得果報了。不能得果報的意思,從唯識學(xué)上來說,叫做不增長業(yè)。除非你以后再去增長它的勢力,否則它沒有得果報的力量,它沒有力量,就帶業(yè)往生了。說一個帶業(yè)往生的人,他的相貌,說這個人凈業(yè)成就,他看這個娑婆世界是完全沒有價值的。他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這個人看到國王、看到乞丐,在他心中是一樣的,那都是苦惱的境界。他對三界愛取的欲望,完全是淡薄了,這個人看得出來是凈業(yè)成就了。所以這個人的樹啊,他平常經(jīng)常的修止修觀,這棵樹經(jīng)常往西方極樂世界的方向開展,他隨時把它砍斷,這棵樹就隨時往西方的方向倒下去,沒有第二個方向,這叫信愿具足,這個人信愿具足了。不過這個都是要有觀的。如果你一路修止,那這不行的,那這個只是人天福報而已。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五卷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頁。

  這一段是說明本經(jīng)的宗旨,本經(jīng)的宗旨是信、愿、持名三種資糧。這一科我們先講「信」。這個「信」的內(nèi)涵是說:「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凈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yè)!惯@個「信」,它本來所面對的境界是一個廣大的三寶境界,是一個十方常住三寶的境界。但是在凈土當(dāng)中這個「信」,是單單就西方凈土的依正莊嚴(yán)來說。換句話說,這個凈土的信心是說:我們這一念心,去面對凈土的依正莊嚴(yán),我們對于這種凈土依正莊嚴(yán)它的「實德能」,它的一種真實性、功德性,以及它的成就性,能夠「深忍樂欲」。根據(jù)這個「實德能」的「深忍樂欲」,蕅益大師開出了六信。前面的因、果、事、理四個信,我們已經(jīng)講過了,現(xiàn)在看自、他。這個是講到「能」,我們是依止什么能力,而能夠成就凈土的功德?這當(dāng)中主要有二種力量:一個是自力,一個是他力。先看「信自」:

  ?信自

  ┌本非肉團(tuán),亦非緣影。┐

  │          │

  ┌我現(xiàn)前一念之心┼豎無初后,橫絕邊涯。┼┐

  │       │          ││

  │       └終日隨緣,終日不變。┘│

  │                   │

  信自者│┌十方虛空┐             │

  ┼┤    ├元我一念心中所現(xiàn)物────┼

  ,信 │└微塵國土┘             │

  │                   │

  │ ┌雖昏迷倒惑┐           │

  └我┤     ├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

  └茍一念回心┘

  ──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這個「自」是指我們內(nèi)在的心性,我們每一個人內(nèi)在的心性,對這樣的一種心性要生起「信」心。這當(dāng)中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一個總標(biāo)!肝椰F(xiàn)前一念之心」,就是現(xiàn)前我們每一個人能夠見聞覺知的這一個明了的心性,「本非肉團(tuán),亦非緣影」。這是簡別我們這一念明了心,它不是「肉團(tuán)」,這個「肉團(tuán)」我們一般說是心臟,我們這個心臟它是一個色法,地水火風(fēng)所成的色法,它沒有明了的功能,這個不是心臟!敢喾蔷売啊梗@個「緣影」是出自《楞嚴(yán)經(jīng)》。佛陀說:我們凡夫,以這個「緣影」為心,這是錯誤的。這個「緣影」是指我們五塵落謝的影像。我們眼睛看到境界,這個時候落到心中的影像,一個色塵的影像;乃至耳根聽到聲音,這個聲音的影像也會落入我們心中。這種影像,它本身是一個所緣境,它不是一個能緣的明了性。一般我們都會以這個所緣境為心,這就是心隨境轉(zhuǎn)的意思了。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簡別我們這一念心,不是外在謝落的影像,這個也是沒有明了功能。這二個(肉團(tuán)、緣影)是把它簡別出來,二個色法,一個是粗的色法,一個是細(xì)的色法。以下二段是肯定的。那既然不是肉團(tuán)、也不是緣影,我們這一念心是一個什么樣的相貌呢?「豎無初后,橫絕邊涯!惯@是它的「量」。從時間上來說,我們這一念心是無始無終的。在經(jīng)論上說:我們這一念心,「恒轉(zhuǎn)如瀑流」,無量無邊的水流,從過去的水流流到今生,從今生流到盡未來際,從凡夫到圣人、到成佛?础斗ㄈA經(jīng)》的意思:我們成佛以后,佛陀安住在大般涅槃中是有明了性的,那個心性還在,只是轉(zhuǎn)染成凈而已,那個明了性并沒有斷滅。所以我們這一念心是一種無量無邊的一種生命現(xiàn)象,沒有「初」也、沒有「后」,無始無終。從空間上來說,「橫絕邊涯」,它周遍法界,在這個十法界當(dāng)中是無障礙的。在經(jīng)論上說:釋迦牟尼佛的那一念明了性,整個無量無邊的法界當(dāng)中,哪一個法界的哪一個角落下幾滴雨,佛陀都能夠如實的了知?梢姺鹜拥男男允潜闈M的,否則他的明了性怎么知到哪一個角落下幾滴雨呢?我們凡夫有我執(zhí)、法執(zhí),使令我們明了的功能受到限制,這就有障礙了──煩惱障、業(yè)障、報障。這個地方指的是我們本來面目!肛Q無初后,橫絕邊涯」,這個是指它的「量」。這以下是講它的「本質(zhì)」,這個質(zhì)呢?「終日隨緣,終日不變!箯淖饔蒙蟻碚f,它隨染凈的因緣,能夠造善造惡;從體性上來說,「終日不變」,它的體性依舊是清凈本然。這個是一方面隨緣而不變,一方面不變而隨緣。這一小段是先把我們這一念心的相貌說出來,以下二段是各別解釋。第二段是講它的隨緣義,講它的作用。「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xiàn)物!惯@個十法界的國土,不是上帝安排的,是我們這一念染凈的心所變現(xiàn)的,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這一念心,不斷的去憶念佛的功德,我們這一念心就顯現(xiàn)佛菩薩的莊嚴(yán);我們這一念心經(jīng)常起貪瞋的煩惱,我們這一念心就顯現(xiàn)地獄法界的刀山油鍋。這十法界都是一念染凈的心所顯現(xiàn)的。這是約作用。第三段是主題──它的體性,它不變的體性!肝译m昏迷倒惑,茍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所要表達(dá)的是第三段,這個「信自」。說:我無始劫來依止無明妄想,造了很多很多生死的罪業(yè),「昏迷倒惑」,一個顛倒的境界。但是,如果我能夠不斷的栽培信、愿、持名,在臨終的時候,「一念」的「回心」,在臨命終的時候能夠「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就在這個臨終的寂靜心中,把我的信、愿、持名三種功德現(xiàn)出來,這樣子,「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惯@一個觀念,對于我們帶業(yè)往生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凡夫無始劫來的思考,這一念的思考,有這個無明,唯識學(xué)說:我們這一念一動,就有無明,就有我執(zhí)、法執(zhí)這個自性執(zhí)。我們總認(rèn)為我們過去所造作的善業(yè)、惡業(yè)都是有真實性的。有真實性的時候,就使令我們揮之不去啊。換句話說,當(dāng)我們想到我們無始劫來所造的業(yè)力,就像虛空一樣廣大的時候,我們內(nèi)心就驚怖,就使令我們不敢承當(dāng)──我能夠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不敢承當(dāng)。就像印光大師《文鈔》里面講一個居士,這是一個年紀(jì)大的老居士,他說:師父!我年輕的時候,糊里糊涂造了很多的罪業(yè),老來以后,遇到凈土法門,雖然我現(xiàn)在真正改過自新,不斷的老實念佛;但是,我總是覺得我的佛號沒有念好,自己感到不能往生,非?植腊。印光大師回信的時候就訶責(zé)他說:什么叫做這個佛號沒有念好?什么叫做念好?印光大師又說:念佛法門可貴的是一種直下承當(dāng)。如果你認(rèn)為你佛號沒有念好,(他說:五逆十惡的眾生,他平常根本就沒有念佛。這五逆十惡的眾生,他臨命終時候才遇到善知識,開顯凈土法門,臨終才開始念佛,從開始念佛算起,具足十念,然后彌陀的蓮花就現(xiàn)前。)他說:什么叫做把佛號念好?所以印光大師就訶責(zé)他說:你不能往生,并不是佛號沒有念好,而是你一念的疑根。我們總會認(rèn)為這個罪業(yè)是真實的,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強調(diào):我們應(yīng)該要觀察「何其自性,本自清凈」。所謂「本自清凈」是說:罪性本空。這個「何其自性,本自清凈」,這一句話,我們在修止觀的時候,是很有力量的一句話,非常有力量。我們面對妄想現(xiàn)前的時候、面對煩惱現(xiàn)前的時候,它要障礙我們的時候,我們?nèi)绻麑Α负纹渥孕,本自清凈」這句話有理解的話,那這句話的力量太大了、太大了。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今天不能夠往生,并不是煩惱跟業(yè)力的障礙,而是我們自己的一念懷疑,懷疑煩惱會障礙我們、罪業(yè)會障礙我們、煩惱會真實的染污我。

  所以說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應(yīng)該肯定:「我雖昏迷倒惑」,我無量劫來起了很多的妄想、造了很多生死罪業(yè),但是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至誠的懺悔了,這些罪業(yè)事實上從本性來觀察,它都沒有染污我們這一念的清凈心,沒有染污,它只是如夢如幻的存在。所以當(dāng)我臨命終的時候,一念的回轉(zhuǎn)心意,一念的正念分明,信、愿、持名,這個時候「決定」能夠往生我「自心本具」的「極樂」世界,「更無疑慮,是名信自」。是對于內(nèi)在自性清凈心的一種肯定、一種信心,這就這個罪業(yè)是不能染污我們的清凈心。我們這一念清凈心的力量很大的,它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yán)。這個是一種「信自」,再看第二個「信他」:

  ?信他

  ┌釋迦如來─決無誑語┐

  信他者│         │┌隨順諸佛真實教誨┐

  ┼彌陀世尊─決無虛愿┼┤        ├

  ,信 │         │└決志求生更無疑惑┘

  │六方諸佛     │

  └    ─決無二言┘

  廣長舌

  ──是名「信他」。

  這個「他」指的是諸佛的功德,諸佛的教誨、諸佛的功德。這當(dāng)中提出三段:第一段,講本師釋迦如來!羔屽热鐏頉Q無誑語」,釋迦牟尼佛在凈土三經(jīng)當(dāng)中,所介紹的凈土因果,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因地修行,這件事情是「決無誑語」的!金剛經(jīng)》上說:佛陀是「真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箵Q句話說,佛陀在說話,他的情況是一種現(xiàn)量的境界,是一種不增不減的境界。佛陀說話的內(nèi)容,跟他所見聞覺知的,是不增,他不會增加一點點,他如實的見聞,就如是的說;他也不會減少一點。這個是決無誑語,佛陀是真實的如實了知,也真實的如實的宣說,這是我們應(yīng)要深信的。

  第, 二個「彌陀世尊決無虛愿」,這句話是「信他」的重點,彌陀的大愿力。我們講影響我們的果報,有二種力量:一個是業(yè)力,業(yè)力不可思議;第二個是愿力,愿力不可思議。

  我們凡夫一般沒有;圪Y糧的人,我們所發(fā)的愿是沒有力量的,虛愿。比如說我們外出遇到下雨,下雨給我們很多的不方便,我們會咒愿說:從現(xiàn)在開始不可以下雨。但是還是繼續(xù)下雨。因為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沒有六波羅蜜的資糧,所以這個愿力沒有力量,虛愿。我們雖如此的希望,但是不能實現(xiàn)。但是有福德資糧的人那就不同了。我看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里面說: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jīng)候,到了一個大國家去,那個國家的國王,他很歡喜修布施,深信三寶。他在位三十幾年,他在位,每隔五年,就做一個無遮的供僧大會。他把他所有的財產(chǎn),除了身上一件內(nèi)衣、褲子以外,全部的財產(chǎn)都布施給三寶,五年做一次布施。然后慢慢慢慢的,這些大臣、子民再慢慢慢慢供養(yǎng)他東西、供養(yǎng)他杯子、供養(yǎng)他衣服、床座、臥具,慢慢慢慢再收回來,他每五年要做一次全部的布施。到了晚年的時候,在第六次的布施,他想:這次大概是最后一次的布施。他把他所有的錢財全部變賣,除了一件薄薄的衣服以外,他蓋了一間寺廟供養(yǎng)給三寶。這一天他請了很多出家人來參觀,為這間寺廟開光。因為他在位的時候非常護(hù)持三寶,引起外道的譏嫌,外道私底下就放火,這個火就把這間寺廟燒起來。這個時候,這個老國王一看到寺廟被火燒,他一緊張:唉呀!這是我這幾年來的積蓄。∷R上跪下去咒愿,他說:愿我多生多劫所修的福報一時現(xiàn)前,用這個福報力把這個火消滅掉。果然這個火就停下來了。(呵──)可見有福報的人講話算數(shù)。所以一個有福報的人,他咒愿還是有力量的。他把他過去所做的福報力,把它累積起來,咒愿在這個希望當(dāng)中,這個希望在法界當(dāng)中一發(fā)動,它就有力量,它就有力量把這個火,把這個業(yè)力的火給消滅掉。不過凡夫的境界當(dāng)然是一種福報力,功能是有限的。其實圣人阿羅漢就好一點,阿羅漢他也咒愿,阿羅漢今天要入滅盡定,他就在這個樹下一打坐就咒愿:「我現(xiàn)在要入滅盡定,我入定以后,火不能燒我,水不能淹我,老鼠不能咬我,盜賊不能傷害我。」就入滅盡定了。入定以后在樹下打坐,這個農(nóng)夫這一天早上起床要去工作的時候:唉呀,有個比丘在這邊打坐。他也不在意。晚上回來的時候,看到比丘還在。如是的幾天看到比丘在樹下打坐都不動。這個農(nóng)夫這一天就好奇跑過去看:這個人是死了?還是活著呢?那入滅盡定的比丘是沒有呼吸的,他用手去觸他的鼻子:唉!這個比丘已經(jīng)死掉了,真可憐,沒有人為他處理后事。這個農(nóng)夫就慈悲心,把這個比丘的尸體抬起來,用柴火這個大火去燒比丘的身體。燒了很久以后,把他整個袈裟全部燒光了。但是他身上的發(fā)毛一根都不受傷害。所以阿羅漢入定之前的咒愿:火不能燒我。他講出這個咒愿以后,這世間上所有的火不能燒他的身體。所以阿羅漢的咒愿力也是很有力量的。不過凡夫的福德力、還有圣人無漏的戒定慧力量,這個咒愿都是有限的,而且多分來說是偏重在自受用。那佛陀不同,佛陀無量劫來積功累德,修福、修慧,無量無邊的福德、智慧的資糧所加持,他所發(fā)的愿。骸冈O(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拱浲臃鹚麩o量劫來,積集福德跟智慧的資糧,把這樣的;圪Y糧,它這種功德力,咒愿在第十八愿,它就能夠普遍的面對十方眾生、無量無邊的眾生,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他能夠沒有簡別的普遍攝受,臨終憶念他的名號憶念十句,「十念必生」的一個愿力。所以阿彌陀佛他無量劫來的這種;鄣膱A滿,他所發(fā)的愿在法界當(dāng)中,這個愿就不是虛愿,那是一個真實的功德力。這個愿,隨時等待我們?nèi)ジ袘?yīng)道交,那是一個很強大的力量在法界當(dāng)中。所以說,我們相信彌陀的這個本愿功德力,在法界當(dāng)中那是有真實功德的。只要我們信、愿、持名的力量跟這個功德力一接觸的時候,我們馬上就得到他的加持,所以這是我們必須要有信心的。「彌陀世尊決無虛愿」,那這個彌陀的愿那不得了。「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惯@個是在《阿彌陀經(jīng)》的「流通分」,釋迦牟尼佛講完《阿彌陀經(jīng)》以后,「六方諸佛」現(xiàn)前,「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拐f什么呢?「汝等眾生」你們應(yīng)該要「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hù)念經(jīng)!惯@個是本經(jīng)的經(jīng)題,你要相信這部經(jīng)的內(nèi)容。「六方諸佛」出「廣長舌」,都異口同聲的贊嘆彌陀凈土的殊勝。所以我們「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惯@是一種對于他力的、對于佛力的一種信心。

  基本上我們今天對于往生的成就,是二個大方向的建立信心:一種自力,相信我這一念心,本自清凈、本自具足,這是一種方向。看早期的大師,尤其是永明延壽大師,他對信自特別強調(diào),永明延壽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到了末代以后呢?印光大師就比較偏向于他力信心。你看印光大師他這個信心是怎么建立的?「信我是業(yè)障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愿,若有眾生,臨命終時,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所以印光大師他所強調(diào)的是他力信心;蛘撸覀冊谝环N次第上,我們剛開始可以先建立「信他」,相信彌陀的本愿功德是存在法界當(dāng)中,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仰仗彌陀本愿的攝持往生,是可以有這樣的一種思考。慢慢的我們在大乘經(jīng)典當(dāng)中不斷的熏習(xí),我們就能夠回光返照,慢慢慢慢對我們這一念不生不滅的清凈心的功德力,也能夠建立信心。從這個他力信心,又能夠建立自力信心,自他不二,那就更圓滿了。這里是講到信自、信他。這個六信我們最后把它作一個總結(jié)?础父奖怼沟凇敢弧梗干钚湃Σ豢伤甲h」:

  ○附表一─深信「三力不可思議」

  ┌一、彌陀大愿力──能應(yīng)(喻如月)

  │

  ├二、自性功德力┐

  │       ├─能感(喻如水)

  └三、名號功德力┘

  蕅祖在「五重玄義」的時候,他談到「信」,他廣泛的談到六信。但是到了經(jīng)文的時候,這個第一大段〔第二六頁〕,「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他在這一段當(dāng)中講這個信,他是把它會歸到三力不可思議。「彌陀」的「大愿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約著「自性功德力」,我們這一念的心力也不可思議;第三個「名號功德力」,法力不可思議:三力不可思議。到經(jīng)文的時候,蕅祖把它融通了、把它濃縮。這個彌陀大愿力,這個佛力不可思議,是把前面六信里面的信他、信事、信果,把它融合在這一段里面。彌陀大愿力當(dāng)中,在智者大師的《凈土十疑論》里面,智者大師把彌陀四十八大愿,分成二大類,說:這個四十八愿當(dāng)中,有一類是成就凈土依正莊嚴(yán)的愿。彌陀發(fā)了很多愿,說:這個極樂世界的正報,這個壽命有多久、他的正報內(nèi)心有多少的神通功德、外相長得怎么樣的莊嚴(yán)、種種的三昧、陀羅尼。依報呢?有什么宮殿、樓閣、寶樹、琉璃地,等等。這四十八愿當(dāng)中,有一類的愿是屬于成就凈土依正莊嚴(yán)的愿。第二個是屬于攝受十方眾生往生的愿。十方眾生怎么能夠受用這個凈土呢?應(yīng)該憶念名號、或者有的地方要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等等。有一類的愿是屬于攝受十方眾生往生的愿。我們在注意這個彌陀大愿力的時候,要偏重在這個攝受眾生往生的愿,特別要偏重在第十八大愿。因為以一個現(xiàn)實的角度來觀察,極樂世界再怎么莊嚴(yán),假設(shè)沒有彌陀的第十八大愿「十念必生愿」啊,我們就很難去了,那你自己要憑本事去了。所以古德贊嘆阿彌陀佛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闺m然十方世界有很多清凈無漏的國土,為什么六方諸佛偏贊彌陀凈土呢?古德解釋一個道理:因為十方凈土,你要去都是憑你的本事,你有本事你自己過來;彌陀凈土它的特色就是說,他發(fā)了第十八愿十念必生,你臨終的時候憶念他的名號,彌陀能夠來到我們有漏世界,帶我們過去。這個在后面經(jīng)文蕅益大師會挑出來,說這個「是人終時,心不顛到」,說我們?yōu)槭裁床活嵉梗恳驗閺浲拥默F(xiàn)前攝持。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第十八愿,就是彌陀的本愿功德力它在攝持我們,使令我們能夠穩(wěn)定的到達(dá)極樂世界,安全的到達(dá)極樂世界,這個是我們應(yīng)該注意的,彌陀大愿力。這個是「能應(yīng)」,這個是已經(jīng)成就的功德,就像「月」亮一樣,月亮普遍的照十方的有錢眾生、貧窮的眾生,就像月亮它是無簡別的、平等的,照耀法界。那我們怎么跟月亮感應(yīng)道交呢?就是要有「水」,「千江有水千江月」。我們應(yīng)該準(zhǔn)備什么資糧呢?二個資糧:第一個是「自性功德力」,我們這一念心心力不可思議。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能念的這個明了心性不可思議,我們這一念心: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輪回頓息。換句話說,我們這一念清凈心,當(dāng)它迷惑的時候,創(chuàng)造很多的煩惱、罪業(yè);但是我們這一念,當(dāng)我們覺悟了以后,它能夠創(chuàng)造很多的功德。這個是我們應(yīng)該深信的──心力不可思議。這是信自跟信理的融合。第三個是「名號功德力」,信因。我們應(yīng)該要深信阿彌陀佛的功德,名以召德,阿彌陀佛的功德是攝持在這個名號當(dāng)中,所以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名號功德也不可思議。這一個名號功德,蕅益大師在后面的經(jīng)文會解釋,有很多很多地方會強調(diào)出來。他解釋的大方向是說:佛陀的功德有二個內(nèi)涵:一個是本門,一個是跡門。佛陀的功德,從自受用的角度來說,是佛陀的清凈法身跟無量莊嚴(yán)的報身。佛陀那一念清凈心安住在法報二身,盡未來際的能夠受用常、樂、我、凈的功德,這個是佛陀的自受用。但是佛陀的大悲心,他能夠從本垂跡,他能夠從根本功德當(dāng)中,開出無量的方便,他能夠顯出無量種種的相狀,應(yīng)化身;或者是他能夠濃縮成一個名號。因為這個法、報二身不是我們凡夫所能見聞覺知的,我們凡夫是不能接觸這個法身、報身,不能接觸,所以我們不能受用。佛陀把這種功德從本垂跡以后,變現(xiàn)成我們凡夫能夠接觸的法界。比如說阿彌陀佛他創(chuàng)造一個名號──阿彌陀佛。誒,這個聲音我們能夠接觸,它是存在我們凡夫十八界的一種聲塵。那佛陀就把他的功德放在這個聲音里面,當(dāng)我們這一念心跟聲音一接觸的時候,我們就跟彌陀的功德接觸了,所以這個叫做從本垂跡。蕅益大師在后面的解釋,他是以這樣的方向來解釋,所以名號功德就是彌陀的功德。這當(dāng)中,自性功德力是約能念的心;這名號功德力是約所念,所念的名號。不過我們初學(xué)者,剛開始在念佛的時候,可以偏重在所念的佛號,我們可以相信所念的名號、這句彌陀的名號,它就是本尊的化身,是阿彌陀佛所有功德的化身。所以對這個名號,一心歸命、通身靠倒。然后慢慢慢慢的再體會:原來我們能念的心,這個心力不可思議,它能夠創(chuàng)造十法界。沒有我們這一念心去接觸佛號,你放錄音帶,你說佛號功德不可思議,你一個錄音機在那邊念佛,錄音機不能往生。雖然有佛號,但是錄音機沒有明了性,沒有那個能念的心,不能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所以我們也不能否定心力不可思議,要有能念的心才可以的。當(dāng)我們這一念能念的信愿,去接觸名號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像是水出現(xiàn)了,這個時候「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就能夠現(xiàn)前,這個時候就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了。所以蕅益大師在經(jīng)文的時候,他告訴我們:我們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在念佛的時候,可以憶念三力不可思議,就是:在法界當(dāng)中,存在彌陀的本愿功德力,隨時等待我們?nèi)ジ袘?yīng)道交;然后,我們能感的是我們這一念清凈的信愿力、信愿的信心,然后去接觸所緣的名號。當(dāng)我們這一念的信愿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呢,這個時候就能夠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三力不可思議。就能夠使令我們現(xiàn)生業(yè)障消除、;墼鲩L,就能夠使令我們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這個是我們對于凈土信心的建立,有三種方向:佛力、法力、心力,三力不可思議。這一段是講信,大家有沒有問題?好,我們看下一段,看第十頁。前面是講「信」的資糧,這以下是講「愿」的資糧。

  ?釋二門二

  ?正明二門

  愿的資糧蕅益大師講「二門」,前面的信是六信。這個愿有二個方向:一個是「厭離娑婆」,這是一門;其次是「欣求極樂」,這也是一個門。由這二個門,就能夠引導(dǎo)我們通向凈土的功德,叫做「門」。這當(dāng)中分成二段,第一個「正明二門」:

  即自心所感之穢,

  ┌娑婆─

  │   而自心穢理應(yīng)───厭離

  如此信已,則┤

  │   即自心所感之淨(jìng),

  └極樂─

  而自心淨(jìng)理應(yīng)───欣求

  這個「愿」,有事相的愿跟理性的愿,這個地方是偏重在「理」。有關(guān)事相的愿,我們看「附表」第「二」,先把它作一個說明:

  ○附表二─欣厭二門

  一、總說以愿導(dǎo)行方名正行

  這當(dāng)中我們分二段解釋:第一段「總說以愿導(dǎo)行方名正行」。凈土的行門,在本經(jīng)上來說,是「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在本經(jīng)里面,釋迦牟尼佛要我們不斷的憶念彌陀的名號為「正行」。但這當(dāng)中有一個條件,就是你在憶念名號的時候,必須是「以愿導(dǎo)行」,你心中的心情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愿力,這樣子的憶念名號,才算是往生凈土的正因,才算是正行。假設(shè)我們在念阿彌陀佛的當(dāng)下,我們不想?yún)掚x娑婆,還是貪戀娑婆,這樣子,這個念佛的行門不能叫正行,只是一種人天福報,這樣的行門是不能通往凈土的,不可以的。所以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必須要「以愿導(dǎo)行」,這樣的一種行門才叫「正行」。關(guān)于這一段,我們引用憨山大師的一段開示,就容易明白這個道理。請看第二頁,大家請合掌,我先念一遍:

  念佛求生凈土,是要了生死大事,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了?古人云:「業(yè)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凈土。」是知愛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zhuǎn)。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xiàn)前,在家念佛,眼見兒女子孫,家緣財產(chǎn),無一不愛,則無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計。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xiàn)前時,回光看這聲佛,果能敵得這愛么?果能斷得這愛么?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xí)熟,念佛纔發(fā)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xiàn)前,畢竟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時也。

  ──憨山大師──

  這一段,我們先休息十分鐘,再來解釋。

  第六卷

  請看〈補充講表〉第三頁,第三頁是講到「欣厭二門」。這一段我們分成二科:第一科「總說以愿導(dǎo)行方名正行」。這一段我們引用憨山大師的開示,我們把這一段開示分成三段來解釋,先看第一段總標(biāo)生死根源。

  ┌念佛求生凈土─是要了生死大事。

  ┌┤

  │└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了?

  第一個,是要我們先明白,我們念佛的一個真正目的。說我們平常「念佛求生凈土」,當(dāng)然我們憶念彌陀的名號,這個彌陀的功德可以使令我們現(xiàn)生業(yè)障消除、福慧增長,所以佛法也不排除現(xiàn)世的安樂。我們念佛、打佛七,能使令我們身體健康等種種福報;但是我們不能把這個現(xiàn)世的安樂,當(dāng)作念佛真正的目的。如果這樣子的話,就像是拿摩尼寶珠換糖果吃一樣。因為現(xiàn)世的安樂是無常的、諸行無常的,一下子就破壞掉了,就像糖果吃完了就沒有一樣。因此我們念佛的目的,除了現(xiàn)世的安樂以外,其實真正的目的是要「了」斷無始的「生死」輪回這件「大事」情。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學(xué)習(xí)佛法的目的是追求安樂,這個安樂也包括現(xiàn)世暫時的安樂,但是他所強調(diào)的還是在來生永恒的安樂、無量生命的安樂。我們每一次的生死輪回,在三界里面,每一個果報,都累積了無量無邊的老病死的痛苦,所以要離開痛苦得到安樂,最徹底的辦法,就是要了斷生死,否則追求安樂就變成是一句空談。所以說,我們應(yīng)該要明白我們念佛的真正目的,「是要了生死大事」。「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了?」假設(shè)我們不知道生死的根源,我們怎么去了斷生死?就像《楞嚴(yán)經(jīng)》上說:我們在修楞嚴(yán)止觀的時候,你要知道你這個軍隊,要對治這個賊,賊在哪里你要知道,否則你這個軍隊要跟誰打仗也不知道!念佛它是一種能對治的力量,到底這佛號是要對治誰?它的根源在哪里?這個我們應(yīng)該要清楚,否則「畢竟向何處了?」就沒有一個方向,修行就沒有一個方向。第二段就正式講出生死根株:

  │   ┌業(yè)不重─不生娑婆。

  ┌┼古人云┤

  ││   └愛不斷─不生凈土。

  我們在生死流轉(zhuǎn)當(dāng)中,有二個主要的因緣:第一個是業(yè)力的因緣,第二個是愛取的因緣。若從唯識學(xué)的十二因緣觀察,說我們會有生老病死,第一個有過去的無明,這個我執(zhí),主要是執(zhí)著有一個我,我們認(rèn)為色受想行識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這個「我」的觀念一動,無明緣行,就是一個有漏的業(yè)力,可能是善業(yè)、也可能是惡業(yè),總之是有漏。這個業(yè)力就會去創(chuàng)造一個阿賴耶識的名色、六入、觸、受,可能是一個天上的名色,可能是地獄的名色,一個六道的種子,一個業(yè)種子,這都是屬于業(yè)力,有漏的業(yè)力。當(dāng)然這個有漏的業(yè)力,都被阿賴耶識攝持住了。我們這一念微細(xì)的阿賴耶識,攝持無量無邊的業(yè)種,包括人天的業(yè)種、包括三惡道的業(yè)種,所以講「業(yè)不重不生娑婆」;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多很多的善業(yè)、惡業(yè)的種子,被我們的心所攝持住。但是單單是業(yè)種,是不能得果報的,還必須有愛取,所以講這個觸受,叫愛、取、有。這個「有」就像是一個種子經(jīng)過水的滋潤以后,能生出芽,有這個得果報的力量,叫做「有」。所以「有」能夠引生「生」。這個「有」怎么出現(xiàn)呢?必須是愛取的滋潤。你必須對這個果報體有「愛取」的煩惱,去滋潤你過去的業(yè)種,這個業(yè)種才能夠變成有、變成生,乃至于老死、憂悲苦惱。所以我們從唯識十二因緣的觀察,我們在三界得果報,除了是過去的業(yè)力以外,在臨終的時候,必須對三界有愛取煩惱的滋潤,由過去的業(yè)力及現(xiàn)前的愛取,然后在三界投胎,這個生命就是這樣出現(xiàn)的。所以這個地方憨山大師作總結(jié):

  ││是知愛乃生死根株┌生生世世┐

  │└        ┤    ├皆是愛欲流轉(zhuǎn)。

 。,自有生死以來 └舍身受身┘

  這個地方憨山大師他不講業(yè)力是生死的根株,而是講「愛」,這當(dāng)中有一個重要理由。因為,站在凈土的角度,它講「帶業(yè)往生」,它還不強調(diào)你「業(yè)盡情空」。說你有無量無邊的業(yè)力沒關(guān)系,你不要去觸動它,臨命終的時候你保持一種正念,「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你在臨終的時候不要去動三界的愛取,不要去觸動過去的有漏業(yè)力,它不能得果報的。臨終的時候,「強者先牽」,臨終的時候,你以強大的念力「隨念往生」,隨著你強大的信、愿、持名的念力,然后使你無量無邊的業(yè)力都不活動,然后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所以說,站在凈土的角度,這個「愛取」又特別的值得我們對治。因為如果說是「消業(yè)往生」,那不知道要消到什么時候!那這個凈土法門就不能說是三根普被、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了。所以基本上我們過去所造的業(yè)力,「往者已矣」;我們現(xiàn)在重新改過、懺悔以后,我們要對治我們心中的愛煩惱,就是不要去滋潤這個業(yè)力。所以我們這個三界的生死,生生世世舍身受身,都是由一次一次「愛欲」的煩惱來滋潤才「流轉(zhuǎn)」的。就像飛蛾撲火,你自己去撲火的,不是別人推你進(jìn)去的。我們?nèi)缌鬓D(zhuǎn),不是上帝推我們來流轉(zhuǎn)的,是我們自己的愛取煩惱,一次一次的受生。所以這一段是把生死的根源找出來,表示著我們在念佛當(dāng)中,我們知道對治什么樣的煩惱。這個佛號一個的對治方向,是要去對治心中的愛取煩惱,先把這個方向標(biāo)出來,否則你這個佛號沒有方向。好,再看第二段:

  │┌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

  這個很重要,我們想要遠(yuǎn)離三界,就必須對治「愛根」的煩惱,把它消滅。但是:

  ││              ┌兒女子孫┐

  ││┌即日用現(xiàn)前,在家念佛,眼見┤    ├

  │││             └家緣財產(chǎn)┘

  │││

  │││          ┌一事┐

  │││ ──無一不愛,則無┤  ├不是生死活計。

  │││          └一念┘

  但是這個愛的煩惱,這無始劫來的串習(xí),因為它每一次的受生,都是由它的活動,所以它不斷的造作,它勢力也特別大。我們「日用現(xiàn)前」的時候,「在家」里面,平?吹健竷号訉O」、看到眷屬,這個子孫很可愛,這個情執(zhí)──眷屬的情執(zhí);或者是你各式各樣的事業(yè)「財產(chǎn)」很豐富。我們對這種事情,就有一種「愛」的心念,這種世緣所引生的「念」頭,都是「生死活計」,都是生死的業(yè)力。一般來說,福報大的人,這個生死的業(yè)力會更大,這句話是印光大師說的,這當(dāng)中是有道理的。因為你福報越大,你的眷屬越圓滿、家庭事業(yè)越大,你很容易動愛煩惱。既然你很容易動愛煩惱,表示你在三界的力量就很強。反倒是有一點逆境的人、有一點障礙的人啊,他比較容易厭離娑婆,所以這個地方是有差別的。所以說:

  │││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佛只聽念

  ││└          ┤

  ││ 曾一念放得下,如此 └愛只聽長

  假設(shè)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這個佛號的力量并沒有面對愛煩惱來對治,這個時候,我們一方面在念佛,增長「念」佛的力量,心中有一種念力;但是一方面,愛煩惱也念念在增「長」:二個方向都在增長,正憶念在增長,染污的煩惱也在增長。所以說:

  │         ┌果能敵得這愛么?

  │        ┌┤

  │且如兒女之情現(xiàn)前│└果能斷得這愛么?

  └        ┤

  時,回光看這聲佛│┌若斷不得這愛

  └┤

  └畢竟如何了得生死?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一般念佛的人,要不看經(jīng)論,就會以為這個念佛就是一個數(shù)目,我今天念五千聲、一萬聲,好,功課做完了。這個內(nèi)心,只是把佛號當(dāng)做一種功課。這當(dāng)中不斷的熏習(xí),心中對佛號有一種強大的念力,這也是事實,不斷的熏習(xí)它有力量。但是,并沒有從這個佛號當(dāng)中生起一種觀行──觀照的智慧,這種厭離娑婆的愿力沒有栽培起來。因為沒有厭離娑婆,所以這個時候,雖然我們不斷的念佛,這個愛煩惱也不斷的增長。世間的事情,你不對治,它也就增長,這個地方就會有問題,臨終時要保持正念就有問題。

  上次我們也講過上海有一個林居士,他是做生意的。他把他的家產(chǎn),晚年的時候拿出一大部分的錢,蓋了一個頤園(頤和園的頤園),請了很多人來念佛。他臨命終的時候,因為他布施這個念佛堂,大家很感恩他,很多的信徒來幫他助念。哦,這佛號一現(xiàn)前的時候,那佛號的功德的確不可思議,「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惯@個相貌看起來是安詳自在。但是后來他太太一來的時候(他太太沒有學(xué)佛),一來就吵啊、哭啊,說:你離開了以后,我應(yīng)該怎么辦呢?哭啊、鬧啊。這個時候,臨命終的人,這個精神(他跟他太太感情很好),一動情執(zhí)以后,整個臉從安詳當(dāng)中,轉(zhuǎn)成一種不安、恐懼,最后死掉了。死掉以后托夢給他兒子說:他生在香港一只小狗。他把這個小狗的相貌講出來,是白色的小狗,頭上有一塊黑黑的。他兒子就尋著這個地址,就找到香港的家里面,果然這個地方生出了七只小狗。他就如是如是的講,就把那只小狗找出來,帶回來,到寺廟去放生。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林居士他平常布施念佛堂、他也經(jīng)常參加念佛,但是他并沒有把這個佛號的操作,轉(zhuǎn)成心中的一種止跟觀的力量。我們一般都是把佛號做完了就好,不知道這個佛號在操作當(dāng)中,應(yīng)該要把這整個佛號的運轉(zhuǎn),要在內(nèi)心當(dāng)中要生起一種對治的正憶念,止跟觀的對治力。這止跟觀的對治呢,這個箭頭要面對愛取的煩惱,針對愛取煩惱來對治,這個工作我們平常沒有注意,所以臨終的時候就容易出狀況。所以說「回光」返照這「聲佛」號,就「敵」不過這個「愛」、也「斷」不了這個「愛」,當(dāng)然也就不能了「生死」?醋詈笠欢蔚目偨Y(jié)。為什么會這樣子呢?憨山大師他解釋說:

  │  ┌愛緣─多生習(xí)熟。

  │┌以┤

  ││ │  ┌纔發(fā)心,甚生疏┐

  ││ └念佛┤       ├因此不得力。

  ││    └又不切實───┘

  因為我們無始劫來在三界里面得果報,那無量無邊的次數(shù),就像宗喀巴大師說到:每一個眾生,上至上面的小鳥,下至地上爬的螞蟻,乃至海洋無量無邊的眾生,都曾經(jīng)做過我的母親?吹贸鰜砦覀兊氖苌卸嗌俅。這一次一次「愛」取的串習(xí),這個力量很強大的。那我們「念佛」,多分來說今生「纔發(fā)心」,非常的「生疏」,念佛的時候又夾雜著妄想,所以這個「力」量很薄弱。所以說,如果我們單單只是想要用止的力量,來對治愛取,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說:

  ││┌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

  └┼┤

  │└則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xiàn)前,畢竟主張不得

  我平常就是沒有注意到這個賊的活動,就放縱這個愛煩惱,看到境界還是隨順過去的習(xí)氣。這個時候我們不能用佛號來對治這個愛煩惱,「臨命終」的時候「愛」煩惱「現(xiàn)前」,我們就作不了「主」。所以說:

  │        ┌要為生死心切─┐

  │        │       │

  └故勸念佛人,第一┼要斷生死心切─┤則念念是了生

  │       ├

  │┌要在生死根上┤死時也。

  └┤      │

  └念念斬斷──┘

  這個地方關(guān)鍵,是在「生死根上念念斬斷」,就是我們這個信、愿、持名,這個三資糧,在修行的方向上,念念之間要對治三界的愛取煩惱,在這個「生死根上,念念斬斷」。所以蕅益大師他很強調(diào)說: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說我們平常就不能調(diào)伏自己的愛取煩惱,那臨終的時候,當(dāng)然是作不了主,所以這平常的栽培就很重要的。

  好,這一段是說明「以愿導(dǎo)行方名正行」,就是在念佛的操作當(dāng)中,這個「觀」是很重要的,由這個觀行來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由這個觀行的支持,這個時候佛號的力量就能夠?qū)χ螑廴。那怎么修觀呢?我們看第二段,〈補充講表〉第六頁:

  二、正明修觀發(fā)愿是名切愿

  ┌煩惱障┐

  │   │┌惡夢者也

  ┌一、厭離娑婆┼業(yè) 障┼┤

  │      │   │└添夢者也

  │      └報 障┘

  │

  │      ┌法身德┐

  │      │   │┌好夢者也

  └二、欣求極樂┼般若德┼┤

  │   │└醒夢者也

  └解脫德┘

  我們這個愿力要能夠真實、很切實的生起,那它必須要有觀行的。觀行當(dāng)中有二個方向:第一個是「厭離娑婆」,第二個是「欣求極樂」。就是說,我們未來的受生,主要有二個方向,就是我們只要今生沒有達(dá)到涅槃,我們一定有來生。一定有來生,我們這當(dāng)中有二個選擇:第一個,我們在三界里面繼續(xù)得果報,可能我善業(yè)強到人天得果報、惡業(yè)強到三惡道得果報,這是第一個,你在娑婆世界繼續(xù)的受身,這是你一個選擇;其次,你選擇到極樂世界得果報。這當(dāng)中有一些差別,我們必須要去觀察一下,有什么差別。當(dāng)我們選擇在娑婆世界得果報,這當(dāng)中有三種障礙:第一個「煩惱障」,第二個「業(yè)障」,第三個「報障」。我們這個三界的身心世界,是一個有漏的果報,是有漏的煩惱跟業(yè)力所和合成的果報體,若身、若心都是雜染。換句話說,我們這個身心世界去受用這種果報體的時候,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就容易有「煩惱」的活動,不是貪就是瞋。隨順我們心情的,我們就有貪欲煩惱的活動;不隨順我們心情的,就是瞋心的活動:不是愛就是恨,我們凡夫的心情就是這樣。換句話說,雖然人天也的確有一些可樂的果報,比如說眷屬的美滿、財富,乃至于尊貴的地位,這個地方是一個安樂的受用,也合乎我們追求安樂的目的吧。但是呢,這個安樂是這樣子的:我們講有這個身安樂、心安樂。身安樂是很粗的一個安樂,主要還是內(nèi)心的安樂。但是內(nèi)心要安樂的一個條件,就是必須在寂靜的狀態(tài)。在佛法的意思是說:當(dāng)我們心中有煩惱(煩躁惱動的狀態(tài)),我們不能受用安樂,因為煩躁惱動會破壞你的安樂。當(dāng)我們心情是煩躁惱動的時候,我們不能夠安樂的,一個躁動的狀態(tài)不可能安樂的,所以煩惱會破壞我們心中的安樂。所以雖然你受用很好的東西,但是你還是不快樂,「弟子心不安」,因為內(nèi)心有煩惱的活動,這是一個問題!笩⿶勒稀沟K我們安樂的現(xiàn)前。

  第二個「業(yè)障」。有些人他過去有重大的罪業(yè),殺、盜、淫、妄的罪業(yè),或者是謗法的罪業(yè),那他心中也容易不安。就是我也沒有起煩惱,我就坐在那個地方,但是我總覺得心中有恐懼不安,這就是有罪業(yè)。有罪業(yè)也容易障礙你的安樂。我們不知道哪一生曾經(jīng)造過罪業(yè)(這個罪業(yè)的本質(zhì)是擾動的,這個善業(yè)的本質(zhì)是寂靜的),我們這一念心累積了罪業(yè),也使令我們心不安,而這種不安的狀態(tài)也障礙我們的安樂。雖然我們福報現(xiàn)前,但是我們總是覺得不安,睡覺也不安、吃飯也不安,罪業(yè)障礙我們安樂。

  第三個是「報障」,我們這個果報體有老病死的問題。你的「病痛」現(xiàn)前了,你在受用五欲的時候也不快樂,因為你的身體有病毒,使令你這個六根暗鈍。這個「老」現(xiàn)前的時候,也障礙你安樂,因為年紀(jì)大了身體衰弱了。身體衰弱的時候,你去受用五欲的時候,也使令你不快樂。雖然你有這個福報,有這個五欲的境界現(xiàn)前,但是這個「老」這個法出現(xiàn)的時候,障礙你的安樂。「死亡」出現(xiàn)的時候,把你所有的安樂全部破壞,你的財富、眷屬、地位,死亡一出現(xiàn)的時候,這整個全部都消滅掉。老、病、死障礙我們的安樂。所以說,我們選擇在娑婆世界得果報,那就具足三種的障礙:煩惱障礙你,你的罪業(yè)障礙你,你的老病死障礙你,使令你不安樂,使令你不安。

  在經(jīng)典上,佛陀對這個三界的果報講出一個評論,他說:這三界的果報也不是完全都沒有快樂的境界,但是痛苦的成分多。怎么說呢?「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拐f這個三界的果報體,我們偶爾也有一些善業(yè)出現(xiàn),這個刀上的蜂蜜也真的是很甜,但是可惜的是:第一個它的數(shù)量不多,這刀鋒上的蜂蜜能夠沾多少呢?最可怕的是它后面有一把刀,當(dāng)我們的舌頭去接觸這個蜂蜜的時候,在我們受用甜美蜂蜜的同時,也被這個刀深深的割傷了。你愛的越深,這個刀子就傷的你越深。所以說,世間上的事情就是這樣子,它有少數(shù)的快樂,它就隱藏很多很多的痛苦。你去愛這個快樂的境界,你就必須為這個快樂付出很多很多的痛苦,這娑婆世界就是這樣的一個境界。

  假設(shè)我們今生選擇在「極樂」世界得果報,那又是一個什么境界呢?極樂世界有三種功德:第一個「法身德」。這個極樂世界的果報,我們以后講到凈土莊嚴(yán)的時候,蕅益大師會強調(diào):它不是一個業(yè)報身,它不是我們自己有漏業(yè)力,所成就的一種正報的身心、依報國土,不是。它是彌陀的法身功德,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身心的果報,而讓我們來受用,所以那個身心世界是無量壽。我們凡夫的業(yè)力,不可能招感無量壽,我們凡夫有漏業(yè)力的果報,壽命最多能夠一劫,不可能無量壽。所以說,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它不是業(yè)報身,是一個法身,「大功德法之所莊嚴(yán),是名法身!顾墓麍篌w,他的身相特別莊嚴(yán),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身相不會老、不會病、不會死,老病死不能干擾你,不能破壞你的身相。你的內(nèi)心當(dāng)中有五種神通,這個神通力可以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遨游十方世界,親近十方諸佛、聽聞佛法。所以這也是一個殊勝的功德,他的果報體是法身。

  第二個「般若德」。極樂世界當(dāng)中,雖然有煩惱的種子,但是沒有煩惱的活動。因為極樂世界,它的依正莊嚴(yán),會使令我們念佛、念法、念僧。彌陀的凈土,它有一種圣道的力量在里面,使令我們接觸、受用的時候,誒,他不起煩惱。不像我們?nèi)绲墓麍篌w,我們接觸的時候會引生煩惱。這個極樂世界的美好飲食、美好宮殿,它有一種圣道的攝持。我們這一念心一接觸這個宮殿、嘗這個美食的時候,誒,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不容易生煩惱活動,這是般若德。

  我們剛出家,也不知道什么叫煩惱活動;但是你要出家一段時間,我們不斷的去調(diào)伏自己內(nèi)心的煩惱,你會覺得煩惱會慢慢慢慢的淡薄,這個時候你會覺得身心有一種很輕松的感覺。這個時候你會明白:原來有煩惱,這個是很粗重的,就像一個人拿了很重的擔(dān)子一樣,這個煩惱是粗重的,你對「粗重」這二個字,會有一點體會。所以懺公師父說:「這個出家是享清福,在家是享洪福!鼓愠黾业脑骄茫銜娇隙ㄟ@句話,的確是這樣。你煩惱淡薄以后,你整個一天會很輕松,就算喝一杯白開水都覺得很輕松;叵脒^去,那種粗重性,會厭惡、會厭惡的。所以在極樂世界,它沒有煩惱的活動,有般若的功德。

  第三個「解脫德」,它沒有障道的罪業(yè)因緣的系縛。這樣子講,我們可以作一籠總的比較。比如說,我們講凡夫這個無明大夢,只要沒有了生死,都是在大夢當(dāng)中。但是這個夢有差別,因為這個娑婆世界是「惡夢者也」。娑婆世界的流轉(zhuǎn)、無量無邊的痛苦,就像一場惡夢,尤其是這個三惡道。這個娑婆世界最大的問題在這個三惡道,它有三惡道的果報。有畜生道這種系縛打殺的果報,在畜生道里面整天都被打、被殺,恐懼不安;有餓鬼道的饑渴果報;有地獄的刀山油鍋的果報:是一場惡夢。第二個是「添夢者也」。在三界流轉(zhuǎn)當(dāng)中,我們愈流轉(zhuǎn)愈糊涂了。你看這只狗,有的狗它的眼神特別的明利、靈性特別高,肯定這只狗它是第一次做狗,它剛剛做狗沒有多久;如果它狗做久了以后,你看它二個眼神都呆滯了,那個癡心所就越來越明顯。所以這個三界的果報體的確會障礙我們。我們雖然有佛性,但是我們不斷的得這種有漏的果報體,這時間久了以后,你這個佛性的力量就薄弱,煩惱的勢力就強。所以經(jīng)典上說:從畜生道來的人,特別愚癡。因為什么?你這個果報體,它就是讓你愚癡。這個一方面,你在這個三惡道里面,你這一段時間就停止了聽聞佛法的這種因緣,聽聞佛法就斷掉了,所以也容易讓你愚癡。所以這個三界當(dāng)中,除了它的「惡夢」以外,它還「添夢」,它一次一次的流轉(zhuǎn),使令你愈流轉(zhuǎn)愈糊涂、善根愈來愈薄了、煩惱愈來愈重了。

  但是我們到極樂世界有二種好處:第一個,極樂世界「好夢者也」。極樂世界的果報體,「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阿彌陀佛所安排的,就是你在那個地方得到那個果報體,不管是正報的身心、依報的環(huán)境,它不會讓你有痛苦的感覺出現(xiàn)。所以,「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釋迦牟尼佛說:舍利弗,你知道這個國土它憑什么理由安立做極樂嗎?憑什么?釋迦牟尼佛說:「其國眾生無有眾苦受,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這個佛菩薩的凈土,它每一個名號的安立,都有真實的功德才能安立的。不像我們凡夫的世界,你這個名字可以自己取(呵──),你叫長壽,你不一定長壽。極樂世界它「極樂」的安立呢?它「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好夢者也」。第二個「醒夢者也」,這個是重點。我們在這個極樂世界當(dāng)中,能夠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栽培善根,容易成就圣道。這個是我們平常要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作一個比較。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相信佛法以后,我們第一個觀念:相信這個生命相續(xù)、業(yè)果相續(xù)。基本上我們相信有來生,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比如說沒有來生,這個生命只有今生,那我們在斷惡、修善、歸依三寶,就沒有意義了。但是我們相信有來生的時候,我們就必須為來生作一個抉擇。到底「流轉(zhuǎn)三界中,何處是依怙」?我在三界里面流轉(zhuǎn),到底我來生要去哪里?這件事情你應(yīng)該要想一想。就像蕅益大師說的:有些人他對來生他不作安排的。蕅益大師說:這是不對的。蕅益大師說:你晚上要睡覺的時候,這六七個小時的安眠,你就知道要把枕頭放好、把床墊鋪好、蓋上棉被,你這樣子一個晚上的安眠,就知道要稍微的準(zhǔn)備一下;怎么你對無量生命,來生這件事情,你就不準(zhǔn)備?這是不合道理的。我們不準(zhǔn)備,世間上的事情不會自然出現(xiàn)的。我們不準(zhǔn)備、不安排一下來生去哪里,那肯定是隨業(yè)流轉(zhuǎn)。所以我們來生有二個方向的去處:第一個我們繼續(xù)在娑婆世界流轉(zhuǎn),第二個我們選擇極樂世界,這二個方向,你應(yīng)該加以抉擇比較,把這二個的好壞比較出來。內(nèi)心當(dāng)中能夠生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世的愿力出現(xiàn)。這個時候,再念佛,這個時候佛號才能變成往生的資糧,是這樣子的。好,我們回歸到《講義》。

  前面是一種事相的比較,把娑婆世界的煩惱障、業(yè)障、報障,跟極樂世界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作一個比較,生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一種力量。這以下蕅益大師把它會歸到理性,會歸到我們的一心。

  如此信┌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yīng)─厭離

  ┤

  已,則└極樂─即自心所感之凈,而自心凈理應(yīng)─欣求

  當(dāng)然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國土往道上會,它不是心外的一個國土!告镀拧故澜缡窃趺从械哪?是由內(nèi)心的煩惱跟業(yè)力所招感的「穢」土。既然是「自心」的「穢」土,「理應(yīng)厭離」!笜O樂」世界它也不是心外有極樂世界,是內(nèi)心的信、愿、持名的功德所顯現(xiàn)的「凈」土,而「自心」的「凈」土「理應(yīng)欣求」。基本上,我們內(nèi)心的狀態(tài),我們對于厭惡雜染、欣求清凈,這個是很合理的,在修學(xué)的過程當(dāng)中斷惡、修善,這個是很合理的。遠(yuǎn)離雜染、追求凈土、清凈,這個是合理的。所以說,就算用理觀會歸到一心,我們也應(yīng)該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第二段再說明「取舍」的「事理」,看「正文」:

  ?明取舍事理二

  ?正明二

  ?正文

  ┌厭穢─須舍至究竟─方無可舍。

  ┌┤

  │└欣凈─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

  ┤

  └─故《妙宗》云:取舍若極,與不取舍,亦非異轍。

  我們這個「厭」離「穢」土,必「須」要徹底的厭離,乃至到這個污穢的境界完全消失,這個時我們才可以說沒有什么東西「可」以「舍」!感馈骨髢敉,一定要這個清凈的功德完全成就,才可以說是「方無可取」,才有資格這樣子講。這以下「引證」,引「《妙宗》」,就是智者大師的《觀經(jīng)妙宗疏》:

  ?引證

  └─故《妙宗》云:取舍若極,與不取舍,亦非異轍。

  智者大師說:「取舍若極,與不取舍,亦非異轍!咕褪钦f我們從事相上的「取舍」,從事相上的取凈土、厭離穢土,要到徹底了以后,跟我們佛性說的清凈心「不取不舍」,這是同一條路,是隨順的。

  ?破執(zhí)

  ┌設(shè)不從事取舍┐      ┌既廢于事,

  ┌┤      ├即是執(zhí)理廢事┤

  │└但尚不取不舍┘      └理亦不圓。

  ┤

  我們剛開始下手,如果「不從事」相上來「取舍」,一開始你就觀察我們這一念心本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你以這樣的理來礙事,「執(zhí)理廢事」,你說:我們這一念心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凈跟穢,在娑婆世界就跟凈土一樣的。那執(zhí)理廢事,「既廢于事,理亦不圓」。因為你今天忽略了去找一個隨順于修行圣道的因緣啊,對這個事相的取舍忽略了,你這個理性也不容易圓滿、也不容易開顯。這意思就是說:我們今天要渡過這個河,這個生死大海,你剛開始要依止船的。你一定要有所依止,等到船載你到彼岸以后,你說我不需要船,那是可以的,你可以這樣子講。因為你到了彼岸就不需要船,「取舍若極」嗎,「與不取舍,亦非異轍」。但是你剛開始下手的時候,你就不依止船,你沒有本事游過這個生死大海,沒有本事的。

  過去佛學(xué)院一個老和尚,他是禪宗的大德,上達(dá)下理老和尚,他有一次到一個佛學(xué)院去上課(呵──),有一個學(xué)生就說:老和尚,你們禪宗都不持戒的。老和尚說:你怎么知道?他說:六祖大師說的啊,心平何勞持戒。老和尚說:你心平了沒有?他說:我還沒有心平。老和尚說:你敢快去持戒。(呵──)是啊,心平何勞持戒。換句話說,我們剛開始要依止戒相來調(diào)伏自己的身口罪業(yè),但是當(dāng)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達(dá)到「平」了,已經(jīng)沒有煩惱活動的時候,那這個戒相就不需要了。但是剛開始的時候,如果我們不從事相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執(zhí)理廢事」,你否定了事修的差別、事修的取舍,你的真如理性也不容易圓融、也不容易開顯。這怎么辦呢?

  │   ┌全事┐ ┌取亦即理┐┌一取┐

  └─若達(dá)┤  ├則┤    ├┤  ├─

  └即理┘ └舍亦即理┘└一舍┘

  ──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當(dāng)我們明白「全事即理」,就是說我們整個事相的這種對治、差別、取舍,其實都是在隨順我們的佛性。因為我們往生凈土,正是對佛性的開顯有幫助的、相隨順的。所以說,我們「取」凈土是隨順于「理」性,「舍」娑婆也是隨順「理」性,「一取、一舍」都是合乎我們的清凈「法界」。所以在講完這個「信」以后呢,就必須要發(fā)「明愿」的重要性。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看經(jīng)典上:我們在成就圣道,這當(dāng)中,親近十方諸佛、聽聞佛法是非常重要的。我看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說:一個凡夫菩薩,不應(yīng)該投生在一個沒有佛的地方,不應(yīng)該。他舉個例子來說:你一個凡夫菩薩離開了佛陀,你單的獨行菩薩道,這叫凡夫的世界。龍樹菩薩說:這個凡夫的世界不是愛就是恨。他說:你受得了嗎?凡夫受得了嗎?他舉一個例子說:像一頭小象。這小象到敵人的陣中,這個毒箭傷害你、刀子殺你,一下子就把這只象給殺死了。這凡夫的愛恨來干擾你,你這個菩薩,遲早變成敗壞菩薩,退轉(zhuǎn)了。要到無生法忍的、大菩薩,就這個六牙白象,到敵人的陣營當(dāng)中,這個毒箭不能傷害它,這可以了。所以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說:這個法身菩薩,他可以離開十方諸佛,單獨的到凡夫的世界,在這個苦惱眾生的世界當(dāng)中、煩惱的世界當(dāng)中,建立佛法、廣度眾生,他有這個資格。他內(nèi)心當(dāng)中有無生法忍圣道的攝持,可以。凡夫菩薩是不可以的,他不能避免愛恨毒箭的傷害,他沒有辦法,他受不了。窺基大師在唯識學(xué)的注解上,他也提出一個觀念,他也知道我們?nèi)说墓麍篌w,壽命太短了,修學(xué)佛法,這個死亡是障道的因緣。你如果二十歲生起善根修學(xué)佛法,到八十歲死掉,這六十年當(dāng)中,你能夠成就什么圣道呢?死掉以后,有隔陰之迷,下次再重來,就像水永遠(yuǎn)煮不開一樣,煮一煮關(guān)掉、煮一煮關(guān)掉,在這個生死當(dāng)中不斷的進(jìn)進(jìn)退退。所以窺基大師他提出一個看法說:我們可先成就禪定,專修禪定,升到色界四禪。色界四禪當(dāng)中有一劫的壽命,而且這個禪定有堪能性,以禪定的力量親近十方諸佛。他的看法是這樣的,以色界的果報體來親近十方諸佛、修學(xué)圣道。這個色界果報體也不容易有老病的干擾。不過問題是要有禪定,這不容易。而且你壽命一劫,我看它比不上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壽命是無量壽!而極樂世界的果報體,看這個經(jīng)典上說:他那個神通不可思議,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不要說是色界四禪的天人,一個大阿羅漢,他有無漏圣道的禪定力量,一個大阿羅漢,不是一個小阿羅漢,像舍利弗、目犍連那種大阿羅漢,一個大阿羅漢的神通力只能到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他的神通力從這個三千大千世界,飛到另外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只此而已,只能夠親近一個佛,他不能供養(yǎng)十萬億佛,不可以,他沒有這種力量。所以說我們凡夫,的確,選擇一個隨順于圣道的果報體,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你今天要到臺北去,你一定要選擇一輛好車子。你騎著腳踏車,要騎到什么時候才能到臺北呢?你那個老病死,搞沒多久,好不不容易在人世間遇到佛法,觸動善根,修學(xué)佛法,沒多久死掉了。死掉以后到三惡道去,流轉(zhuǎn)一段時間又出來,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又生起善根,沒多久又死掉了。這什么時候才能成就圣道呢?所以說,我們應(yīng)該要冷靜的思惟一下:「流轉(zhuǎn)三界中,何處是依怙?」我們應(yīng)該依止什么樣的果報體來修學(xué)佛法,能夠早日成就佛?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你應(yīng)該在寂靜的心當(dāng)中,趁你身體健康、心情沒有煩惱干擾的時候,趕快在心中觀察娑婆跟極樂的差別,內(nèi)心當(dāng)中生起一個堅定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愿力,這個地方要栽培起來。你應(yīng)該要如此的比較,是這個意思。所以蕅益大師說「故次信而明愿也」,除了信以外,這個愿也是非常重要的。好,大家有沒有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一下。

  問:

  答:這個四弘誓愿,它是一個通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這個愿包括了上求、下化,這是所有大乘佛法的一個菩提愿。但是基本上,這一個廣大的菩薩道,我們要去實踐這個愿,你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你在穢土實踐你的成佛之道,你在三界里面得這種卑賤的果報、老病死的果報體,去實踐你四弘誓愿,這是你一個選擇的方向。第二個,你覺得這樣子有太多的障礙,你選擇到極樂世界得一個無量壽命的、沒有老病死的、有神通力的果報體,來實踐你的四弘誓愿,來實踐你眾生無邊誓愿度的,乃至佛道無上誓愿成。所以這個四弘誓愿是一個總相。那你有二個選擇,當(dāng)然這個是人各有志,有些人愿意在娑婆世界流轉(zhuǎn),這也是個人的選擇。但是蕅益大師的意思說:你應(yīng)該想一想、應(yīng)該想一想。站在一個凡位菩薩,是不是應(yīng)該這樣子做?這件事情應(yīng)該要想一想。當(dāng)然,無生法忍的菩薩那種大忍的境界,他到哪里都一樣。如果是一個凡位菩薩,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先到凈土去呢?就像小孩子不應(yīng)該離開母親一樣,那個小孩子離開母親,他掉到水溝里面死掉了,怎么死都不知道。所以說,我們這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一個總相。你可以選擇在穢土實踐,也可以選擇在凈土實踐。一般是這樣子的,龍樹菩薩說,菩薩有二種:這個悲增上的菩薩,特別喜歡在娑婆世界流轉(zhuǎn)。他雖然沒有成就圣道,但是他看到眾生很可憐,說:好了好了好了,我陪你流轉(zhuǎn)。反正你在三界當(dāng)中,你也沒有信心往生凈土,你也沒有能力成就涅槃,好歹我陪你。這眾生說:唉呀,你陪著我,那真好。這悲增上的菩薩,他就是愿意陪著眾生在三界中流轉(zhuǎn),因為悲心太重,這是一種。智增上的菩薩,他不是這樣的看法,他覺得說:是的,眾生無邊誓愿度。但是,我們要度化眾生要有方便力,不是陪不陪的問題,要對眾生有幫助,「惠以眾生真實之利」,要有無量無邊的神通、三昧、陀羅尼。所以這個智增上的菩薩他如是觀察:我應(yīng)該要為菩提道求生凈土,我暫時到凈土去,成就那個果報體,再回入娑婆度有情。這是智增上的菩薩愿意到凈土去,到佛的凈土去。龍樹菩薩說有這二種差別,這悲增上、智增上的菩薩,他有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選擇,是這樣子的。

  問:

  答:這也不是每一個人都一樣,你要看他的情況。禪宗他有時候開悟以后,就像有人問蕅益大師說:這開悟以后是什么境界呢?蕅益大師說:你真正明白你這一念心本自清凈,開悟以后你會熾然修福,他就是有事修了。因為你知道你這一念心「何其自性,本自清凈」的當(dāng)下,你一定知道「循業(yè)發(fā)現(xiàn)」,你動一個念頭,那就無量的緣起,這時候你會熾然修福。所以說,當(dāng)我們有一個人認(rèn)為:這個清凈心是離開緣起,單獨有一個清凈心,這個清凈心跟緣起是二個東西,那你這就是執(zhí)理廢事了,你這個理就有問題,這個理性是離開緣起事相,另外一個清凈心。所以智者大師說:即空、即假、即中,它即空的清凈當(dāng)下,它也是即假。因為我們的念頭不是停止在清凈心,它不斷的動,它雖然無自性,但是它不斷的活動;不斷的活動,它就不斷的緣起。所以真正明白清凈心的人,知道無自性,「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他知道清凈,他當(dāng)下一定知道業(yè)力不可思議,它受熏。這樣子對理性的明白才真實,才是中道的理性。

  所以我們往生凈土,事實上是隨順菩提道的。因我們一個凡位菩薩,應(yīng)該要趕快成就圣道。我們看這個經(jīng)典,佛陀的意思跟歷代大德(龍樹菩薩、智者大師、窺基大師)的開示,所有的佛陀跟祖師,他不同意凡夫來行菩薩道,不同意,看這個意思很明顯的。雖然我們發(fā)愿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是佛陀跟祖師的意思:凡夫應(yīng)該偏重在上求佛道,偏重在這個地方。要到無生法忍以后,不退轉(zhuǎn)了,這個時候,才能夠一方面上求、一方下化;到佛陀,那完全是下化,佛陀不作自利的工作了。所以這也是一個道次第的問題,這不是一個意氣用事的問題,這是一個道次第的問題。

  問:

  答:這個觀就是我們〈附表〉剛剛講的,你可以把娑婆世界的一種障礙性,把它觀出來,這煩惱障、業(yè)障、報障,當(dāng)然每一個人的體會不同。比如說有些人病痛多,這個病痛多的人他對這個報障特別有感覺,這個娑婆世界的果報體真的是不好,用沒幾天又生病了,生病了你不去看醫(yī)生,它也不會自己好,出去看醫(yī)生又浪費時間。有些人煩惱特別重,他總是覺得心中的火燒得特別厲害,他對煩惱的感覺特別強烈,他也不敢流轉(zhuǎn)下去:我這個煩惱重,萬一下輩子做國王,那不得了,福報大,「君王一怒,血流千里」,那還得了。就是說你對煩惱障、業(yè)障、報障可以觀察,你可以單單一個觀察,或者三個觀察。總之,要讓你真正對娑婆世界生起厭惡的心,我不再流轉(zhuǎn)了,我不在這邊得果報了。我所有的善業(yè)要回向到凈土去,在凈土得果報。那你把極樂世界的功德,再把它觀出來,極樂世界的功德不難觀,因為在經(jīng)文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一層一層的介紹極樂世界。你到極樂世界,你的正報身心是什么境界?依報的國土是什么境界?你很容易欣求極樂。問題是我們厭離娑婆,一般不容易,不容易去注意這件事情。

  這二個是同時的,所以蕅益大師講這個愿是二門,二門要具足的,厭離娑婆跟欣求極樂這二個門是缺一不可的。你單單欣求極樂,你不厭離娑婆,你對娑婆世界的愛煩惱它是一個熟境界,它就會有問題。

  問:

  答:他是以不生滅心來起觀,不生滅心它不是一種不造作,它是有造作性的。他在觀的時候也是很理性的觀,他站在不生滅心里面來觀察,事實上世間真的是這么多緣起,他也是一種很寂靜的狀態(tài)來觀,他不是很感性、很沖動的方式,他也是安住在一種不生滅心。但是他也如實的觀察,世間的相貌有這么多的差別,凈土有這么多的差別。所以說,我們講「依體起用」,你不是安住在這個體不動,依體要起用,起用的時候,那就要觀差別了。「用還照體」,雖然差別,但是他還是安住在不生滅心。

  問:

  答:它是隨順于佛法的一種理性抉擇,它不會傷害你不生滅心,它是隨順佛法理性的抉擇,是看到生命的如實相,這是一種如實相。

  好,我們今天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七卷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頁。

  ?釋妙行二

  ?正明行妙

  這是講到本經(jīng)的宗旨──信、愿、持名。這個「妙行」,是說執(zhí)持名號的法門,它能夠成就微妙而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稱之為「妙」。這當(dāng)中分成二科:「正明行妙」,第二個「校量行妙」。第一科是正式說明這個念佛法門它微妙的地方,第二再跟其他的法門作一個比較。先看第一科:

  ┌執(zhí)持名號┐者,「名┌「德」不可思議───┐

  言┤    ├    ┤          ├

  └一心不亂┘以召德」└故「名號」亦不可思議┘

  ┌散稱為佛種┐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     ├也。

  └執(zhí)持登不退┘

  先說明這個念佛的一個方法,「言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者」,本經(jīng)所強調(diào)的念佛方法,蕅益大師分成二部分:第一個,它的下手處是「執(zhí)持名號」。這個「執(zhí)持」就是我們用這個手去抓這個東西,用這個手去抓這個扶持,把這個扶持抓住不放,這叫做執(zhí)持。這當(dāng)中的意思是指我們這一念心,去憶念,去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樣叫做「執(zhí)持」,是指心,不是指手。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不斷的去憶念彌陀的名號,就是「執(zhí)持名號」。憶念彌陀的名號干什么呢?我們不求人天福報、不求健康長壽、也不求神通感應(yīng),但求「一心不亂」,根本的功德在于這個佛號的「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印光大師解釋這個「一心」,說心中除念佛外,不起其他的妄念叫做「一心」。我們這句佛號在心中運轉(zhuǎn)的時候,一句接一句,除了念佛以外,沒有其他的妄想插進(jìn)來,這個時候指的是「一心」。那「不亂」呢?就是不為煩惱所亂。你這個佛號相續(xù)的力量,不為見思所亂,叫做事一心;不為無明所亂,名為理一心。這個「一心」主要是一種止的功德,一種念力;但是這個不亂,他不為見思無明所亂,這個就要有一種觀的功德,不完全是止了,要有一種觀的功德!笀(zhí)持名號」而達(dá)到「一心不亂」,是本經(jīng)修學(xué)的一個宗旨。

  這以下就解釋「妙」字。前面解釋「行」字,這個行門的方法。這個行門為什么稱之為「妙」呢?這以下解釋它的理由。「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惯@個念佛法門的一個特色,就是「名以召德」。基本上我們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所謂的本尊相應(yīng),有三個方法:觀想、觀像、持名。那本經(jīng)當(dāng)中所強調(diào)的是「持名」,「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惯@個持名的理由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它是「召德」,它能夠總持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

  這個事情我們解釋一下。什么叫做「名以召德」呢?這個三乘的圣人,經(jīng)過長時間的修學(xué),那一念的清凈心,有無量無邊的功德,種種的神通、三昧、陀羅尼。但是這個功德的根本是一個涅槃,一切的功德是以涅槃作基礎(chǔ)。這個涅槃有小乘跟大乘的差別。小乘的阿羅漢涅槃,我們稱之為偏真涅槃,「偏」,它是偏于真諦的一部分。換句話說,這個小乘的涅槃,它只是能夠自受用,因為小乘學(xué)者在因地的時候,他發(fā)的是出離心,「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埂傅谧远,不欲度人!顾^察這個三界就像火宅一樣的苦惱,他們急于解脫,他主要是求自身的解脫。這無量無邊的眾生,在生死中流轉(zhuǎn),不生好樂,對度化眾生不生好樂,「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以這樣的心情來積功累德,他最后的功德涅槃,就是如是因,就招感如是的果,他的涅槃果報只能夠自受用。所以阿羅漢入了涅槃以后,無量無邊的眾生在苦惱當(dāng)中憶念他的名號,不能得到感應(yīng)道交,不能得到阿羅漢的加持,因為他的涅槃境界是自受用。大乘佛菩薩在因地的時候,發(fā)菩提心,上求下化,所以他所成就的這個涅槃,叫做大般涅槃。為什么稱之為「大」呢?因為佛陀的涅槃,他能夠自受用,也能夠他受用,「如來現(xiàn)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狗鹜釉诖蟀隳鶚劗(dāng)中,他自己能夠受用這種安樂的功德,一方面他能夠從本垂跡。智者大師說:從這個根本的法身、報身,他能夠示現(xiàn)種種的應(yīng)化。或者現(xiàn)出身相、或者現(xiàn)出光明,乃至于現(xiàn)出他的名號,使令眾生在見、聞、覺、知的境界當(dāng)中,得到他的加持。阿彌陀佛所采取的辦法,亦復(fù)如是。阿彌陀佛的功德不是我們能夠受用的,所以佛陀從大般涅槃當(dāng)中,從本垂跡,以他的愿力,創(chuàng)造一個佛號。當(dāng)我們眾生的心跟佛號一接觸的時候,得到彌陀的加被,所以這個地方叫做「名以召德」,佛陀以名號來總持他的功德,這一點是我們要注意的。既然「德不可思議」,阿彌陀佛無量劫來所積功累德的功德不可思議。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釋迦牟尼佛提到阿彌陀佛二個主要的功德:一個無量光、一個無量壽,這種功德都是無量無邊的。彌陀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他變現(xiàn)的名號自然是不可思議,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使令我們這一念心不斷的憶念彌陀名號,「散稱為佛種,執(zhí)持登不退也。」即使在散亂心當(dāng)中,念念之間,成就一個成佛的種子;何況是能夠念到一心不亂,到最后成就往生,成就三不退轉(zhuǎn)。這個地方是解釋「行妙」。這個執(zhí)持名號的「行」,它的一個微妙處,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名以召德。

  蕅益大師講這個三力不可思議,說我們這一念心去憶念彌陀的名號,念念之間,有三種的功德力出現(xiàn):第一個是我們這一念能念的心,他這一念信愿的心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其次,我們所憶念的這個名號,這個萬德洪名,也不可思議;第三個,在整個法界當(dāng)中,彌陀的大悲愿力,念念的攝持我們,這件事情不可思議。三種力量。在下手當(dāng)中,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第一個要注意的,這是最重要的。

  蕅益大師在《法華會義》中講一件事,他說:佛在的時候,有一個外道的寺廟,這個外道供養(yǎng)他的本尊(這個天神)一個神像,這個神像的身體是用銅做的;但是他的頭因為特別尊貴的關(guān)系,所以用純的黃金打造天神的頭。很多的信徒向他禮拜、供養(yǎng),得到他的一些加持。有一天,外道所供養(yǎng)的這個天神像的頭,那個黃金做的頭被賊給砍去了,沒有頭了。這件事情傳出去以后,信徒就趕快來參加,地方議論紛紛。其中有一個信徒就講話了,他說:這個天神是一個大威德者,我過去有種種的災(zāi)難,我向他祈求,他都給我很大很大的幫助。今天這個賊能夠把天神的頭砍掉,可見賊在砍天神的時候,這個天神是不在的,否則他沒有辦法砍這個頭。大家就開始議論紛紛。這當(dāng)下,這個天神就附在廟主身上,就出來講話了,說:不對,這個賊在砍我的時候,我是在的。這信徒就說:天神啊!過去我們看你這么威德,這個賊怎么把你的頭砍掉的呢?這天神說:是的,他剛開始砍我的頭的時候,砍了二次都砍不掉。(訶──)砍不掉這個聲音太大,這個賊很緊張,第三次的時候這個賊念了一聲「南無佛」,一下子就把我的頭給砍了下來。因為我聽到「南無佛」的時候,我內(nèi)心當(dāng)中驚怖,一驚的時候失掉威德,他第三次一下子就把我的頭砍掉了。那信徒就說:唉呀!一稱南無佛,諸神驚怖。(呵)那這樣子我們應(yīng)該要歸依佛陀,你看他只是一個稱念,賊在散亂心當(dāng)中,他但是稱念「南無佛」,就產(chǎn)生這這么大的威德,使令這個神產(chǎn)生驚怖。那有很多的外道就因此因緣而歸依三寶。所以說佛菩薩的圣號,功德不可思議,他跟普通的小乘學(xué)者不同。佛菩薩的圣號都是總持佛菩薩的功德,以這個德來立名。

  戒律上也講到一件事,律上說提婆達(dá)多經(jīng)常跟佛陀作對。有這么一天,提婆達(dá)多去應(yīng)供,受居士的供養(yǎng)。這個居士非常虔誠,供養(yǎng)很多美好的乳酪、酥,這種美好的飲食。提婆達(dá)多貪吃就吃了很多,吃多了肚子就脹得非常難過(我們吃太飽的時候,那是非常難過的。)。這個時候提婆達(dá)多非常難過,就想到佛陀,就稱念南無佛。誒,一下子這肚子就好了?梢姷梅鹜拥倪@個功德,他不簡別任何眾生。他的無作妙德,任何一個眾生,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的眾生,去憶念彌陀的名號,都能夠平等的受到加持。這個地方是強調(diào)「名以召德」。念佛法門的殊勝,就在于這個名號它總持彌陀的功德,所以佛號在我們心中運轉(zhuǎn)的時候,能夠產(chǎn)生這么大的加持力,是這個意思。這一段是正式說明執(zhí)持名號的法門,它的一個微妙處,叫「正明行妙」。第二段,蕅益大師把其他的法門作了一個比較:

  ?較量行妙二

  ?示諸行劣

  這當(dāng)中分二段:「?示諸行劣」,「?獨顯持名妙」,先把其他的法門講出來。

  ┌觀像─┐

  │   │

  ├觀想─┤

  │   │

  然諸經(jīng)示淨(jìng)土行├禮拜─┤

  ┤   ├一一行成,皆生凈土。

  ,萬別千差,如├供養(yǎng)─┤

  │   │

  ├五悔─┤

  │   │

  └六念等┘

  在凈土的經(jīng)論當(dāng)中,日本的一些學(xué)者說:《大正藏》里面,講到凈土的「經(jīng)」典有一百一十多本。在各式各樣的凈土經(jīng)典當(dāng)中,蕅益大師把它作一個會歸,講到念佛法門,就是本尊相應(yīng),如何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呢?這以下有幾個方法。第一個「觀像」。這「觀像」的修行,你一定要有一個「像」在你面前,或者是玻璃纖維做的,或者是銅、或者是紙做的,總之有一個佛像在前面。這個時候,你眼睛打開,去取這個佛像的相狀,你看得很清楚;然后你眼睛閉起來,閉起來的時候,你要把之前所看到的相狀,在心中的鏡子當(dāng)中表現(xiàn)出來。哦,剛開始不太清楚,眼睛再打開,再去取。一次一次的去取這個所緣境的相貌,直到你心中所現(xiàn)的影像,非常的清楚分明為止,就像鏡子現(xiàn)出影像一樣,這個時候就成就了念佛三昧。這個在《般舟三昧經(jīng)》是講到觀像。不過這個觀像法門,你一定要在佛堂當(dāng)中用功,它不是二六時中能夠修行的。第二個「觀想」,這個「觀想」是指佛像不現(xiàn)前。佛像不現(xiàn)前,你怎么能夠取所緣境的相貌呢?它是一種隨文入觀,根據(jù)《觀經(jīng)》里面所記載,佛陀的相狀是怎么怎么的。你隨順文字的義理,把這個相狀表現(xiàn)出來,隨文入觀。當(dāng)然這個更困難,這要有一點想象力。這個觀想念佛,在經(jīng)論上說:你業(yè)障太重的不行。業(yè)障太重的人修觀想念佛,它的相貌會有變化,會有一些障礙,會讓你恐怖。所以這個觀想念佛,多分來說善根福德要夠,再加一點持咒,不要有任何的干擾。這個當(dāng)然也不是容易的。第三個「禮拜」。這個禮拜法門就非常的殊勝,有一個佛像在前面,我們的身體至誠的禮拜,當(dāng)然這當(dāng)中也可以配合口的稱念。一方面口稱念,身業(yè)的禮拜,意業(yè)的歸依、懺悔。這個禮拜法門,調(diào)身、調(diào)息、調(diào)心:一方面調(diào)身,使令這個色身氣血順暢;有調(diào)息;慢慢慢慢也能夠調(diào)心。所以我們在打坐之前,先拜拜佛是對的!腹B(yǎng)」,這當(dāng)中用各式各樣的財物,各式各樣的飲食、香、花、燈、燭來供養(yǎng)阿彌陀佛,這也是一個方法。「五悔」,這個「五悔」是天臺宗所提出的一個修行方法。它的意思是說:我們無量劫來造了很多的罪業(yè),我們想要滅罪,這當(dāng)中有五個方法,任何一個懺法,它都是具足這五個方法。第一個發(fā)愿,發(fā)無上菩提的愿,上求下化的愿,那最好能寫出一個發(fā)愿文:「我今發(fā)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quán)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fā)菩提心,愿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刮疫@以下的懺悔,不求人天福報、不求二乘涅槃,是希望一切的有情眾生,都能夠仰仗這個懺悔的行門,成就無上菩提。發(fā)這個廣大平等的愿。第二個懺悔,這當(dāng)中有很多的行法,禮拜、或者讀誦,這當(dāng)中有一些懺悔的方法。第三個是隨喜,第四個是勸請。懺悔是約破惡,懺悔它的所緣境是緣自己過去所造的這個身口的罪業(yè),他內(nèi)心當(dāng)中是一種訶責(zé),訶責(zé)這個罪業(yè),是一個追悔的、訶責(zé)的。這個隨喜不同,隨喜是約生善,這個時候我們心中所緣的是無量無邊的眾生、無量無邊的佛菩薩功德,「十方一切諸眾生」,無量無邊的眾生,實際的在修這個慈善的事業(yè);「二乘有學(xué)及無學(xué)」,各式各樣二乘人修戒定慧;「一切如來與菩薩」,佛菩薩的功德;「一切我今皆隨喜」,我們對于這個五乘的功德,平等的隨喜。所以這個隨喜它的所緣,是緣這些善法,表示我們的隨喜,這是一種生善。第四個勸請。前面的隨喜主要是約福德,這個勸請是約智慧。就是說「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惟愿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刮覀兿M麩o量無邊的佛陀、菩薩這些大善知識,都能夠在我們眾生這個黑暗的世界能夠住世,廣泛的宣說佛法,讓佛法的光明不要斷滅,這個是屬于法施(佛法的法)。隨喜跟勸請都是屬于生善。第五個回向,最后我們把我們前面的懺悔、隨喜、勸請,乃至發(fā)愿的功德,最后作一個回向。往二個方向去回向:第一個、回向自身成就無上菩提;第二個方向、回向法界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智者大師的意思這五悔,這五個法門能夠快速的滅除我們的罪障,能夠快速的積集廣大的福德、智慧資糧,凈罪集資。「六念」,這個六念是佛、法、僧、施、戒、天。第一個念佛,我們心中憶念佛陀,佛陀是我們的人天導(dǎo)師。由于佛陀的出世說法,使令我們明白修行的方法。第二念法,就是不斷憶念我們修行的法門。第三念僧,這個出家的僧團(tuán)是我們的善知識、是我們的歸依處。第四憶念布施。第五念戒,憶念我們所受持的戒。第六憶念天,這個「天」是指長壽安樂,這里的「天」特別指的是涅槃,說這個世間是苦、空、無常的,只有涅槃才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這是六念,有六個地方是我們不斷憶念的處所。前面所說的方法,「一一行成,皆生凈土」。成就了以后,都能夠以這種功德而回向凈土。這個地方是講到其他修行凈土的方法,再看第二段「獨顯持名妙」:

  ?獨顯持名妙

  這當(dāng)中,「持名」的方法就特別的微「妙」不可思議了。它微妙的地方怎么說呢?看蕅祖開示:

  ┌收機最廣┐     ┌無問自說

  ┌┤    ├故釋迦慈尊┤

  │└下手最易┘     └特向大智舍利

  │             弗拈出

  │  ┌方便中第一方便

  │  │

  ├可謂┼了義中無上了義

  唯持名一法┤  │

  │  └圓頓中最極圓頓

  │

  │   ┌清  珠┐

  │  ┌┤    ├濁水不得不清。

  │  │└投于濁水┘

  └故云┤

  │┌佛  號┐

  └┤    ├亂心不得不佛也。

  └投于亂心┘

  這以下特別講出本經(jīng)「執(zhí)持名號」的法門,「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這個念佛法門它的特色有二個:第一個「收機最廣」,這種方法它三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賢,看《華嚴(yán)經(jīng)》這種地上菩薩他也念佛。下至五逆、十惡,這個內(nèi)心當(dāng)中攝持無量無邊罪業(yè)的眾生,他臨命終的時候,他那個罪業(yè)已經(jīng)變現(xiàn)成地獄的猛火,他在這種擾動的苦惱當(dāng)中,誒,他也能夠念佛。他已經(jīng)不能起來禮拜了,他也不可能在這個散亂當(dāng)中去觀想、觀像,他但是憶念彌陀的名號,具足十聲,轉(zhuǎn)地獄的火成金蓮花,火焰化紅蓮。所以這個法門,收機最廣。其次,「下手最易」。任何的時間、任何的空間,你都能夠修學(xué),它沒有時空的障礙;谶@種理由,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挂驗檫@個法門的三根普被,所以它不必簡別任何的對象,所以佛陀就在沒有人發(fā)問的情況之下,就主動的「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就主動的向舍利弗講出這個法門。所以這個地方,因為它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所以它不必簡別對象。這是講到它的一個特色。這以下贊嘆念佛法門的微妙處,這個地方有三段:「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惯@三段,古德解釋《彌陀要解》,分成教、行、理。這個「方便」是約「行」法,從修行上來說,修行上特別「方便」;這個「了義」是約「教」,這個教法特別的究竟「了義」;第三「圓頓」是約「理」,這個理特別的「圓」?jié)M「頓」超。

  我們根據(jù)這個修學(xué)的次第,先講這個「教」,講這個了義;旧显谧鎺煹拈_示上,說我們在修行一個法門之前,要先對這個法門作一個判教,判斷這個教法是了義、不了義。就像說我們今天去坐車子,你不能一股腦就坐上去,你要先問明白這部車子要開到哪里?它的終點處在哪里?跟你要去的目的地是不是一致?你要到臺北去,你坐這部車子送你到桃園,這車子你不能上去,不了義。所以說,我們在修行一個法門之前,一定要先判教。一般來說,古人把教法分成五乘,就是說佛陀他有五種車子讓你選擇。第一是人天乘。人天乘的法門是假藉布施、持戒、忍辱的法門,它能夠使令我們到達(dá)人天的果報。因為這個法門它本身,雖然修善業(yè),但是他心中的我,我們認(rèn)為這個生命體有一個我,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這個我不能消滅;所以我們只能夠在這個有相的境界活動,不能夠修我空觀,趨向這個無相的涅槃。所以這個人天乘的法門是偏重在「有」,在有相,這個是不了義。這部車子,它只能夠載你到人天乘,它就不能再活動了,這部車子不能載你到界外涅槃,這部車子的力量就是這樣子。第二個二乘,就是聲聞、緣覺。這個聲聞、緣覺的法門所詮釋的是四諦、十二因緣。我們透過四諦、十二因緣,觀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慢慢慢慢把心中這個常一的我給消滅掉,「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內(nèi)心當(dāng)中安住在這個空性的境界。所以這部車子的力量更大,它能夠超越人天,它能夠運載你到界外的涅槃里面,永遠(yuǎn)不再三界里輪回。但是因為這部車乘它的活動范圍,它是在空性里面活動,它不能夠在有相的境界活動,所以這部車子也是不了義。前面的人天乘這部車子,主要是在有相的境界活動;這個二乘的車子,它是在無相的境界活動。一個偏重在有,一個偏重在空,所以這個都是不了義。佛、菩薩這部車子就是了義,你看佛、菩薩的境界,「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能夠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真空妙有。這部車乘就能夠運載我們,超越人天、超越涅槃,直接趨向于無上菩提,直接趨向于佛的大般涅槃,由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那這部車子是了義的;旧衔覀儼呀谭ǚ殖晌宄,那這個車乘有各式各樣的目的。

  在禪宗臨濟的傳承當(dāng)中,有一個祖師叫做石霜楚圓禪師,石霜楚圓禪師往生以后(禪宗的祖師是不立文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不立文字當(dāng)中,主要是由祖師來領(lǐng)導(dǎo)大家修行,所以這個祖師就非常重要了。一個祖師往生以后,要趕快推出一個新的祖師,來領(lǐng)導(dǎo)大家修行),這時候,所有的人都集合在大殿上說:石霜楚圓大祖師往生了,我們現(xiàn)在要公推另外一個新的祖師來領(lǐng)導(dǎo)我們。有人就說了:這個泰上座(泰國的泰)他在我們這個地方修行時間最久、戒臘最高、德行也很好,他有資格領(lǐng)導(dǎo)我們。這時候石雙楚圓禪師的侍者〔道虔禪師〕就出來講話了,說:欲接祖師位,須明祖師義。(這個接祖師要憑本事的,不是戒臘高就能干祖師,你要能夠接祖師,這個傳承當(dāng)中,你要明白祖師的真實義。)那泰上座就說:好,祖師真實義你說說看。這個侍者就說:我過去在石雙楚圓禪師跟前做侍者,跟前跟后,祖師對別人開示,講到這個「去」,修行就是一個「去」字,這個「去」開出來有:「休去,歇去,冷啾啾地去,一條白練去,古廟香爐去!刮移渌疾粏柲,只問你什么是一條白練去?你道一句。(這個禪宗大德這個講話,那是一針見血,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這個泰上座他也不是等閑之輩:好,你拿一支香過來,插在這個佛堂前面,這支香燒完之前,我要不是道一句,我不明白祖師義!這支香就插下去了,那這個泰上座就雙腿一盤坐著,他就要表現(xiàn)什么叫做一條白練去。哦!沒多久坐化了。(呵──)大家一看:唉呀!這個人沒有呼吸了,一條白練去了。這個侍者就出來講話說:果然不明祖師義,說:「坐脫立亡則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拐f你有這種功夫當(dāng)下往生,解脫三界的業(yè)力這件事情,我贊嘆;但是依法不依人,「坐脫立亡即不無」,但是祖「師意未夢見在」,你沒有真實明白祖師的真實義。這怎么說呢?這段話是出自于徹悟禪師,徹悟禪師后面就注解說:禪宗的去,要緊的是去掉心中的執(zhí)著。所以他的目的,就是去掉心中的執(zhí)著。比如禪宗講說:「整天吃飯不吃一粒米,整天穿衣不穿一縷絲」。你看他在吃飯,但是他不執(zhí)著有這個飯可得。所以這個真空妙有的境界就是說:我們對這個生命,沒有必要隨便的把它斷滅掉,要假藉這個生命來利益眾生,但是你不要執(zhí)著這個果報。所以這個侍者要問這個「去」,你是不是明白這個去的意思?不是要你真的去。所以徹悟禪師作一個評語說:泰上座但知其去,不知來,不知如何來。你只知道去到這個空性的境界,不知道從空出假,所以果然是不明白祖師意。

  所以我們這個念佛法門,它的妙就妙在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就講出一句,贊嘆凈土的念佛法門,他說:這個持名法門是一個什么境界呢?「一一理性,具足無量莊嚴(yán);一一莊嚴(yán),全體理性。」說我們在念佛當(dāng)中,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但是在這個真空的理性當(dāng)中,佛號一句一句的現(xiàn)前,具足莊嚴(yán),念念之間創(chuàng)造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敢灰焕硇浴苟妇咦闱f嚴(yán)」,雖然「一一莊嚴(yán)」可也是「全體理性」,每一句佛號雖然都是莊嚴(yán),但都是無我、無我所,這件事情不可思議。

  我過去參加懺公師父的佛七,他老人家在止靜的時候講一句話,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老人家說:我們這個念佛法門,要緊的體會──在本來無一物當(dāng)中,把佛號提起來。這件事情不可思議。你說本來無一物,怎么提佛號呢?大乘佛法就是:觀一切法空,但是佛號歷歷分明。所以懺公師父說:在本來無一物當(dāng)中,把佛號提起來。這個意思就跟蕅益大師的意思相隨順,「一一理性,具足無量莊嚴(yán);一一莊嚴(yán),全體理性!顾钥吹贸鰜,凈土法門它不偏在「有相」,也不偏在「無相」,這個法門的這個車乘,它能夠直趨無上涅槃、無上菩提,它是真空妙有。所以它這個法門是「了義中無上了義」,這個車乘是趨向于大般涅槃,是了義的教法。

  第二個「方便中第一方便」,這個講「行」。除了教法的了義,我們還要抉擇下手的方便不方便,如果一開始起修的時候很復(fù)雜,超過我們的范圍,那這個方法也不行。持名的方法,它特別的簡易、穩(wěn)當(dāng),「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顾貏e的簡易而穩(wěn)當(dāng)。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這個持名方法它的特色,它一開始不要你直接趨向于無念的境界,他要你先從有念,從有念而入無念,所以它明白的有一個所緣境,讓你去憶持,很清楚的有一個所緣境──「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阿彌陀佛」,它特別的方便。過去我去竹山,有一個賣甘蔗的(呵──),賣甘蔗的這一個居士他說:他是一貫道的信徒,他繼續(xù)的努力,再過三年,他就能夠當(dāng)講師。他問我說:你們廟里有沒有辦佛七呢?我說:有啊,偶爾辦佛七。他說:你辦佛七,一定要通知我。我說:怎么回事呢?他說:他對我們念佛法門特別好樂。為什么呢?他說:這個念佛,他能夠很快的就把心靜下來。我在想:這一貫道的信徒,他不問我們什么時候講經(jīng),他對我們講經(jīng)沒有興趣,但是他對這個持名卻有好感。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因為這個方法特別簡單,他在簡單的這個憶念彌陀名號當(dāng)中,就能夠很快的把心給寂靜下來。當(dāng)然他不一定有信愿,所以不一定能夠成就往生的正因,但是「散稱為佛種」,他也跟阿彌陀佛、跟三寶結(jié)下一個善根的因緣。從這里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念佛法門從有相入無相,這特別的方便,「三根普被」,不但是加被到佛教徒,連非佛教徒都加被到了。

  第三個「圓頓中最極圓頓」,這個是講「理」,這功德上的理。一般成就大般涅槃,不要說大般涅槃,我們講這個小乘涅槃。小乘涅槃,利根的,天臺宗說:這個小乘的四果要四生。第一生做人的時候遇到三寶,起歡喜心,布施、供養(yǎng),不斷的在三寶當(dāng)中栽培善根;第二生正式出家,二、三、四這三生都要相續(xù)的出家、相續(xù)的用功;到第四生成熟脫落,善根脫落,成就阿羅漢果。這個是根性利的,特別精進(jìn)的,四生就把生死給消滅掉。如果是大乘菩薩,那就要很久了,大乘菩薩一定要一萬劫。因為大乘菩薩他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一方面在佛堂當(dāng)中用功,一方面要離開佛堂去關(guān)懷眾生,那七關(guān)懷、八關(guān)懷,就把自己的道業(yè)給耽誤了,一方面他還要積集福德資糧,所以他的時間就要拖得比較久,要一萬劫才能夠入正定聚。這個凈土法門它不是這樣子,它「帶業(yè)往生,橫超三界」。就是說你今天開始知道念佛法門,開始?xì)w依彌陀,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通身靠倒,今生就能夠成就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它不管你過去的善根怎么樣,就是你從今生就能一生成辦大事。所以這個法門的特色,「圓頓中最極圓頓」,帶業(yè)往生,橫超三界。蕅益大師就以這三個內(nèi)涵:方便、了義、圓頓,來贊嘆這個持名的方法。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第八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一頁:

  ┌收機最廣┐     ┌無問自說

  ┌┤    ├故釋迦慈尊┤

  │└下手最易┘     └特向大智舍利

  │             弗拈出

  │  ┌方便中第一方便

  │  │

  唯持名一法┼可謂┼了義中無上了義

  │  │

  │  └圓頓中最極圓頓

  這一段,蕅益大師以「方便、了義、圓頓」這三種功德,來贊嘆「持名」的殊勝。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看「附表」第「三」,把它作一個補充說明。

  ○附表三

  「持名一法─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總共分成三段,來解釋這一個內(nèi)涵:第一個,看善導(dǎo)大師的一個「問答釋疑」,先看問:

  ?問答釋疑

  問: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號?

  善導(dǎo)大師在《觀經(jīng)四帖疏》當(dāng)中,他自己設(shè)立了一個問答說:為什么「不令作觀」?因為善導(dǎo)大師在《觀經(jīng)四帖疏》當(dāng)中,他強調(diào)的是「執(zhí)持名號」,所以他自己就作了一個問答說:為什么在念佛當(dāng)中,我們跟彌陀的感應(yīng)道教有觀想、觀像、持名,為什么老人家不強調(diào)觀想、觀像,而是直「直遣專稱名號」,要人家直接了當(dāng)?shù)摹笇7Q」,就是一心一意的稱念彌陀的「名號」,這是什么道理呢?以下我們看大師的回答:

  ┌境細(xì)┐

  ┌眾生障重┤  ├識揚神飛─觀難成就。

  │    └心粗┘

  │

  │                 ┌稱名易故

  │┌是以大圣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

  ││                └相續(xù)即生

  答┼┤

  ││  ┌念念相續(xù)┐ ┌十即十生

  │└若能┤    ├者┤

  │   └畢命為期┘ └百即百生。

  │

  │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    │

  └何以故?┼與佛本愿─相應(yīng)故。

  │

  └不違教故─順佛語故。

  ──善導(dǎo)大師──

  善導(dǎo)大師他的回答,我們分成三段來解釋,看第八頁的脈絡(luò)分析。第一段當(dāng)中,他說「眾生障重」,到了末法時代的眾生,他的身心世界,煩惱障、業(yè)障、報障特別的粗重。在這種身心粗重的情況之下,「境細(xì)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乖谶@種粗重的身心當(dāng)中,你的所觀境,觀想、觀像的所觀境太過于微細(xì)、太過于復(fù)雜;那你能念的心,如此的粗重,所以你一觀的時候,你的心就會飄動、不定,那修觀就難以成就了!感拇帧惯@句話,在唯識學(xué)倒是講得很清楚。唯識學(xué)上說這個「心粗」,就是說這個心沒有堪能性、沒有堪能性。什么叫做「堪能性」呢?簡單的說,就是這個內(nèi)心當(dāng)中的功能差了。比如說一只狗,它的堪能性比一只螞蟻的堪能性強,狗的力量比螞蟻大;一只牛的堪能性又超越了一只狗,因為牛能拉更重的東西。我們這一念心,亦復(fù)如是。有禪定的人這一念心,他這一念禪定的寂靜心當(dāng)中,他能夠攝持無量無邊的法門,他那個堪能性強;我們凡夫的心,堪能性弱,你要他想太多的時候,它就會躁動,因為你超過他的負(fù)荷。比如說一個小孩子,他只能夠拿十公斤的東西,你要他拿一百公斤,就超過了他的負(fù)荷。我們這一念心也是這樣,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的心啊,末法時代的心啊,躁動不安。躁動不安,你要他去觀想這么微細(xì)復(fù)雜的境界,就超過了他的負(fù)荷。所以你一觀這個境界的時候,一超過負(fù)荷以后,就失控了,「識揚神飛」,你心就開始飄動不安;所以說這個修「觀」就很「難成就」,很難成就,很難成就三昧。這里是講出這個問題。那怎么辦呢?「是以大圣悲憫,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xù)即生!顾栽谶@種情況之下,「大圣」佛陀的慈「悲」,他知道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有這個問題,這個煩惱障、業(yè)障、報障的干擾太厲害了,所以「直勸專稱名字」,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他直接的告訴我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挂赃@樣的因緣,來招感臨終的時候,「是人終時,心不顛倒」,「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然后往生凈土。這當(dāng)中有二個主要理由,「正由稱名易故,相續(xù)即生!沟谝粋「稱名易故」,就是說這個念佛法門,它容易達(dá)到專注,有這個專注力。這個專注力,基本上,我們在修行的時候,這一念心一個根本的方向,就是要你要能夠善取所緣境的相貌,你這一念心一定要取到所緣的相貌。比如說你修這個彌陀本尊相應(yīng),你一定要取到本尊的相狀;或者取到他的名號;或者觀想他的功德,取到他的功德,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總之,你這一念心要能夠善取所緣境的相貌。這當(dāng)中,這個耳根是最方便了,用這個耳朵來聽聲音。印光大師說:「不但攝心,最能養(yǎng)神!刮覀円部梢栽囋嚳矗热缯f你在佛堂當(dāng)中,你用眼睛去觀像,眼睛打開去取這個佛像,把這個佛像取下來以后,眼睛閉起來,在心中把佛像表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不出來,眼睛再打開。七開八開,你就會覺得眼睛很累、很耗神。我們這個眼根,眼根不是很好用,眼根你用了一二個小時,你眼睛就開始累了。眼睛一累,你不休息,它就會出狀況,這個娑婆世界的果報體就是這樣。所以佛陀在《楞嚴(yán)經(jīng)》當(dāng)中,贊嘆六根門頭當(dāng)中,雖然六根都能夠回光反照、都能悟入法性,但是在娑婆世界的果報當(dāng)中,耳根特別殊勝,它耐用、養(yǎng)神。你看蕅益大師的〈傳記〉,蕅益大師二十五開悟,二十四歲出家。你看《靈峰宗論》的發(fā)愿文,他老人家修行不得了,他是拼了命干的。他念往生咒一天,月念幾百萬遍;大悲咒也是一樣;拜佛也是一樣。他開悟以后,那熾然的修行(到了中年三四十歲的時候),他剛開始出家的時候,他那個時候不念阿彌陀佛的:「旭出家時,宗乘自負(fù),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他認(rèn)為說:我是一個禪宗開悟的人,我是修一佛乘的,怎么能夠跟你阿公阿婆一樣去念佛呢?到了有那么一天,生了一場大病,病得非常厲害?词q益大師的〈傳記〉說,那是個很特殊的病,它發(fā)動起來的時候,蕅益大師講:「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臥,但含淚念佛而已!鼓憧纯词沁@種境界。這大修行人他三界的果報要結(jié)束,最后一生的時候,無量無邊的最后要算總帳的時候,所有的罪障都現(xiàn)前。這個時候,「七天七夜不能坐、不能臥,但含淚念佛而已。」我看到這句話很感動,蕅益大師他修行的時候,那種剛骨啊,會把這個病折磨到讓他含淚念佛,那這是非常嚴(yán)重了。那一次以后,他就開始死心踏地,歸依彌陀,萬牛莫挽。后面講到「答」的地方,蕅益大師會講了出來。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當(dāng)你的身體健康、氣血旺盛、心情愉快,也沒有人觸惱你,身心都是在最好的狀態(tài),你說你要觀想、觀像,也是可以。但是你要考慮一個問題,真正的關(guān)鍵是你的法寶,是不是臨命終能夠現(xiàn)前,這是個問題。在臨命終的時候,那個諸根敗壞的時候,你內(nèi)心擾動不安的時候,你要把你的本尊、把你所觀的佛像現(xiàn)出來,看有沒有辦法呢?這就是一個問題。所以我們年輕人,小時候出家,也沒什么罪障,身體也健康、氣血也旺盛、煩惱也淡薄,你對「稱名易故」,會沒有什么感覺(呵──),沒什么感覺。但是你要是生了一場大病以后,那個色身的折磨苦惱、頭昏腦脹的時候,你會知道這個「稱名易故」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啊。你這個時候能夠找到一個歸依處,你會覺得:唉呀!這個「至簡易、至穩(wěn)當(dāng)」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實用。所以這個地方,佛陀慈悲知道我們臨命終有這種問題,所以第一個「稱名易故」。第二個「相續(xù)即生」。稱名易故當(dāng)然容易專注、容易取得所緣境的相貌;但是臨命終的時候,你還非得把所緣境保持一段時間,不是只是一剎那而已,相續(xù)力。這個善導(dǎo)大師講出一個臨終的標(biāo)準(zhǔn)說:什么叫做一心不亂?這二個條件:第一個成就無間念,第二個無后念。就是說你這個佛號現(xiàn)前的時候,念念都跟彌陀相應(yīng),這中間沒有妄想插進(jìn)來,這叫做無間,無間念。第二個無后念,無后念就是說:你前一念在娑婆世界消失,下一剎那就在彌陀蓮華化生。那你這一個念頭消失以后,就再也不起三界的念頭了,就是佛號以后呢,就是直接到往生了,無后念,后來沒有起顛倒的念頭。就是「成就無間念、無后念,謂之一心不亂」,善導(dǎo)大師是這個意思。在這種情況之下,成就無間念、無后念,那個佛號最容易相續(xù)了。觀想、觀像,我們也可能會一時相應(yīng),但是這個佛像要在心中,能夠每一剎那、每一剎那的在心中顯現(xiàn),這件事情就不容易了。但是佛號容易相續(xù)。所以這個地方也是一個重要的關(guān)鍵。所以善導(dǎo)大師他提出二個主要理由,就是第一個「稱名易故」,第二個「相續(xù)即生」。所以「若能念念相續(xù),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這個地方是關(guān)鍵,關(guān)鍵在這個地方。這個念佛法門「念念相續(xù),畢命為期」。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念佛法門當(dāng)然是有正行跟助行的差別,你一方面執(zhí)持名號,你也可以兼修大悲咒、兼念觀世音菩薩,都可以。但是,你一定要有一個正、助的分別。你不能說:我這個心中有無量無邊的法寶,現(xiàn)出來的時候,每一個法寶都是同等地位,那你這種情況就是雜修了。就像蕅益大師說:「今日張三﹐明日李四。」今天念佛號念了幾天,沒什么感應(yīng),就換大悲咒;大悲咒沒什么感應(yīng),就念地藏王菩薩。三心二意,一事無成。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你念阿彌陀佛,也可能你念得不多,這個還不是重點;但是這個佛號在心中現(xiàn)前的時候,你內(nèi)心的感覺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就是「這個是我真正歸依的本尊」,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有這樣的心情。當(dāng)然我們也不妨修修護(hù)法,本尊、上師、護(hù)法。我們可以持大悲咒來破障,兼念觀世音菩薩來滅罪,都可以;但是你內(nèi)心當(dāng)中對佛號,那是不能改題目,不能換來換去的。你念阿彌陀佛,念一念沒有感應(yīng),誒,我換換觀世音菩薩!你內(nèi)心當(dāng)中飄來飄去,那這個不能構(gòu)成往生的。

  我前段時間讀臺中蓮社的《念佛感應(yīng)見聞錄》,它里面講到一件事說:臺中有一個居士叫李清源(木子李,清凈的清,根源的源),剛開始他是不學(xué)佛的,他同修經(jīng)常參加念佛共修,他同修是很精進(jìn)的,回來后經(jīng)常勸他說:你要多念阿彌陀佛,這消災(zāi)、滅罪,臨終往生凈土。這個李居士剛開始不當(dāng)一回事,不把佛號當(dāng)一回事。有這么一天,這個李居士他開夜車,他是臺汽客運的司機,開在臺中縣的一個山區(qū),到了一個山區(qū)拐彎的地方,那個經(jīng)常出車禍的地方,誒,突然間熄火了。熄火了,怎么弄就是沒有辦法啟動起來。沒辦法,這些乘客都離開了,這個車掌也下去了,去安排下一次的班次。那他就一個人在那個地方照顧車子。照顧車子的時候,過了沒多久吹來了一陣?yán)滹L(fēng),他整個人感到一股寒氣,他就開始恐怖。這一個人恐怖的時候,就要找一個歸依處,這時候就想到同修告訴他念阿彌陀佛,這時候趕快攝心念阿彌陀佛。誒,念一段時間以后,這個恐懼的感覺就消失掉了。他這個時候他就試試這個車子,誒,一啟動就啟動起來,這有感應(yīng)了啊。啟動起來以后就開回去了。好,所以說我們很多事情,你有這么一次宗教感應(yīng)以后,那就有信心了。他從此以后就「終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心中有一個法寶,那個感覺就不一樣了。不像一般人整天心向外攀緣,沒有一個歸依處,他心中慢慢有一個歸依處,有事沒事安住在他心中的法寶當(dāng)中。經(jīng)過了三年,三年以后他生了一場病,做司機運動比較少,高血壓,引生了腦中風(fēng),身體就麻痹了不能動,就住到醫(yī)院去了。住到醫(yī)院的時候,他知道時間不多了,他更加緊的念佛,又念了一年。最后臨命終的時候,那些蓮友跟他助念到晚上十二點多的時候,突然間在窗戶外面出現(xiàn)了一道金黃色的光茫,從外面照進(jìn)來。他們想說:唉呀,這么晚了,怎么還有大卡車的燈光。去看看,沒有大卡車。這光從外面照進(jìn)來,這個時候,他剛好斷氣。在座蓮友們都明白的在黑暗當(dāng)中,看到一道金黃色的光明照下來,然后他當(dāng)下斷氣。而外面去看,什么車子都沒有。這不可思議啊,無量光、無量壽。

  當(dāng)然我們講:「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dāng)來必定見佛。」如是因、如是果,因地的時候念佛,果地上見佛是很正常的。當(dāng)然所謂的佛,「阿彌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顾軌蛞詿o量無邊的方法出現(xiàn),他能夠以身相的方式出現(xiàn)、以蓮華的方式出現(xiàn)、以光明的方式出現(xiàn)。但是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說:「念念相續(xù),畢命為期!刮铱戳艘院笪矣幸粋感覺,這個居士他之所以成就,因為這個人老實、老實。這個凈土法門最怕的就是不老實。今天你強頭草,二邊倒,今天靠觀世音菩薩,明天靠阿彌陀佛,后天靠地藏王菩薩。你對哪一個都沒有信心,誰都不能幫助你。所以說這彌陀名號,這種本尊相應(yīng),你一應(yīng)要能夠相信:彌陀決定能夠救拔你,這種通身靠倒,就像三歲的小孩子,他自己沒有辦法站,他整個身體靠在母親的身上,是這樣的一個心情,一心歸命,通身靠倒。而這種心情,要「畢命為期」,盡其一生,不改題目。這種情況之下,有什么好處呢?「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保證萬修萬人去。這以下有人就會說:這怎么回事呢?善導(dǎo)大師怎么講得那么肯定呢?以下是善導(dǎo)大師講出它的理由說:我為什么講得那么肯定呢?「何以故?」第一個「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股茖(dǎo)大師他老人家并不太贊成一個人修行太雜,他強調(diào)身口意專修,身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口專門贊嘆阿彌陀佛,意專門觀想阿彌陀佛,身口意三密相應(yīng)。他的意思就是說:你這個持名法門,你要緊的就是不要有任何的雜緣,一心一意的念阿彌陀佛,容易得到三昧,容易得到正念,這是第一個。你不斷的串習(xí)這個佛號,它就有力量。第二個「與佛本愿相應(yīng)故。」這個佛號的法門是跟彌陀本愿相應(yīng)的,看這個「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箯浲釉谝虻氐臅r候發(fā)愿說:「設(shè)我得佛」,在「十方」的「眾生」當(dāng)中,沒有簡別任何一個眾生,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他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件「至心信樂」,對我的名號要有真實的信心;第二「欲生我國」,你真正能夠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愿意投生到我的國土來;第三「乃至十念」,憶念我們的名號乃至十念。這樣有什么好處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顾赃@個地方,我們憶念彌陀的名號,正是與佛的本愿相應(yīng)故。彌陀的本愿就是要我們念阿彌陀佛。第三個「不違教故,順佛語故!箯慕(jīng)論上釋迦牟尼佛的教誨,《無量壽經(jīng)》它的三輩往生,「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畎浲臃稹,也是持名。本?dāng)中講得更明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樣子做,是隨順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這三個理由。所以善導(dǎo)大師特別強調(diào)持名的方法,以持名為正行,以其他的觀想、觀像、持咒等等為助行,是這樣的一個意思。再看第二段「正示行法」:

  ?正示行法

  ?攝心方便

  前面是講到持名的一個理由,這里是講持名的方法,這當(dāng)中分成二段:第一個是「攝心方便」。我先念一遍印光大師的開示:

  《楞嚴(yán)經(jīng)》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念佛時,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于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楚多矣,故名凈念。

  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

  ──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講到這個念佛的方法,他引用「《楞嚴(yán)經(jīng)?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他「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任何的修行都是要成就三摩地,這「三摩地」就是三昧,翻成中文叫「等持」,平等持心,于一境轉(zhuǎn)。就是你對你的所緣境界,要能夠平等,心中不昏沉、也不掉舉,以這樣平等的狀態(tài),來攝持你這一念心。使令你這一念心,在一個專一的境界里面,相續(xù)的運轉(zhuǎn),這個叫做等持。換句話說,諸佛菩薩的功德,都不是在散亂心的時候成就的,都是在一種三昧的情況而成就。在無量無邊的三昧當(dāng)中的方法,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個方法,是最容易得三昧的。所以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它是一個因地,「得三摩地」是一個果地。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念佛三昧就是要以「都攝六根」跟「凈念相繼」為下手。那怎么都攝六根呢?怎么凈念相繼呢?印祖下面會解釋。先講「都攝六根」。說我們念佛的時候,這當(dāng)中有三個內(nèi)涵:第一個是「心」,內(nèi)「心要念得清清楚楚」;第二個是「口」,「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第三個是「耳」,「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印祖開示的這段話,我們要特別注意,注意的就是這個「清清楚楚」。我們一般念佛人,不在乎印光大師「清清楚楚」這四個字的開示,這求多、求快,但求數(shù)目多、念得隨口溜過。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觀念。我們從緣起上說、從這個業(yè)果的角度來說,這個果報的堅固,是來自于業(yè)力的堅固。說這個人,他這個財物現(xiàn)前、福報現(xiàn)前的時候,他小時候很有錢,長大的時候還是很有錢,到老的時候還很有錢,他的財產(chǎn)水不能淹、火不能燒、地震不能破壞、敗家子不能破壞。這是怎么回事呢?他因地在行布施的時候,那個心力特別的強。罪障也是一樣,這個人業(yè)障現(xiàn)前,拜了《八十八佛》,拜了一百○八部還是沒有滅罪,這個罪業(yè)特別的堅固。這是怎么回事呢?這個人因地在造罪的時候,煩惱心特別堅固,誰勸他不做,就是不能障礙他,他就是要做,怎么勸都不行,這件事一定要做。得果報的時候,這個果報就特別堅固。這個的意思是說:我們希望我們凈土的業(yè)力、果報要堅固,凈業(yè)要能夠堅固,那你在因地的時候,你的心就要專注。你的心散散亂亂的,「口念彌陀心散亂」,那你這個凈業(yè)就非常薄弱了、非常薄弱。這個問題還不是在數(shù)目的多寡,在于心力的不可思議。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你要念得清清楚楚,念得明確而有力量,不在于多,而在于專注,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敢馍喽,一一攝于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鼓阋婚_始用心、口、耳去念,最后把其他的眼根、鼻根、身根都攝起來,一句佛號把六根給攝住了,這個佛號在心中運轉(zhuǎn)的時候,六根不向外攀緣,這叫「都攝六根」。第二個「凈念相繼」,「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楚多矣,故名凈念!刮覀冮_始都攝六根而念,雖然剛開始不可能完全沒有妄想,但是比你不都攝六根的人好多了,比你這個念佛,眼睛東看西看、耳朵到處亂聽的好多了,這叫「凈念」!竷裟钊裟艹3O嗬^,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這印光大師講這個一心跟三昧是不一樣的,這是淺深的不同。不過看這個意思,印祖前面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主要是「止」,他因地是修止,所以這個果地是禪定,所以這個我們也可以依淺深說這個一心。按印祖的意思,這「一心」主要是欲界定的等持、或者未到地定,這個禪定還是比較淺。這個「三昧」就是根本禪,初禪以上,這就不容易退轉(zhuǎn)。這是一個念佛的方法。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看〈講表〉來補充說明,看第十頁:

  ┌都攝六根──一句彌陀念誦聽─專注力

  │

  └凈念相繼──十句成片三三四─相續(xù)力

  基本上,我們在執(zhí)持名號的過程當(dāng)中,印光大師主要是根據(jù)《楞嚴(yán)經(jīng)?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方法,有二個原則:第一個「都攝六根」,第二個「凈念相繼」?础付紨z六根」!付紨z六根」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這是成就我們的「專注力」。我們講到本尊相應(yīng),我們這一念心怎么跟阿彌陀佛相應(yīng)呢?當(dāng)然主要是以名號為所緣境,就是說這個心中的名號,我們要相信這句名號,「名以召德」,總持阿彌陀佛所有功德。我們這一念心怎么跟彌陀名號相應(yīng)呢?這當(dāng)中有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念從心起」,這個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念佛,他這個佛號不是從心念的深處生起,他這個佛號是從嘴巴生起,他很隨便就把這個佛號念出來,他心中打他的妄想。換句話說,你這個佛號的根源,不是來自于你內(nèi)心一種歸依的心,那這個佛號不能成凈業(yè),因為你佛號最初的根源不對。這個佛號不能只是從嘴巴生起,這「念從心起」,要從你內(nèi)心深處那一念至誠的歸依的心生起來,這第一個。第二個「聲從口出」,誦。你內(nèi)心當(dāng)中生起作意要念佛,但是這個時候還沒有聲相,沒有一個明確的所緣境。這怎么辦呢?靠著嘴巴的震動,把這個佛號的聲音給創(chuàng)造出來,「聲從口出」。當(dāng)然我們有時候念佛有時候止靜、有時候止靜有時候念佛,從理論上來說,這個出聲是比這個不出聲好。因為你出聲,有一個明確的聲相,你取這個所緣境容易取得。但是你經(jīng)常出聲,久則傷氣,有這個問題。念半小時還好,念一個小時、二個小時,念太久就不行。怎么辦呢?過去有一個黃念祖居士,他提出一個辦法叫做「金剛念」,這嘴巴要動,但是沒有什么聲音,乃至你止靜的時候,嘴巴動。從嘴巴的震動當(dāng)中,冥冥當(dāng)中會創(chuàng)造一種聲相,但是他沒有聲音,聲音在唇齒之間。所以第二個「聲從口出」,我們也可用金剛持,止靜的時候用金剛持。第三個「音從耳入」。你前面所創(chuàng)造的聲相,要把它聽回去、聽回去。這個「聽回去」,有時候我們參加共修,有很多很多的佛號,一百多個人在念佛,在這個大殿當(dāng)中有一百個聲相,這怎么辦呢?我取誰的佛號呢?這當(dāng)中要注意了,你只能夠聽你自己佛號的聲音。就是你這一念心現(xiàn)前的時候,面對一百句的佛號(當(dāng)然一百句佛號有通、有別,合起來那是一種聲音,但是詳細(xì)的分有各式各樣高低的聲音。),這個時候我們也不去排斥其他的聲音,但是你只能夠去聽你的聲音,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去聽別人的聲音,你試試看,你一下子就打妄想,心隨境轉(zhuǎn)。因為你聽其他人的聲音,心是向外攀緣的;你聽你自己的聲音,那是「反聞聞自性」,那是「回光返照」:這二個方向是不一樣的。但是其他的聲音可以幫忙,旁邊的聲音可以當(dāng)啦啦隊,可以;但是你真正要取所緣境的相貌,是取你自己的聲相。可能它大聲,可能它小聲,甚至于它金剛念都沒有關(guān)系,你一定要取到你自己從內(nèi)心當(dāng)中生起、從嘴巴里面震動所創(chuàng)造的那個聲相,把它取到,這個就是所謂的「聽」。那這個佛號經(jīng)過這三個次第──念、誦、聽以后,這叫做你跟彌陀相應(yīng)了。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它還不是強調(diào)觀想、觀像,一般的本尊相應(yīng),你看密教,它一開始修中觀、唯識的一些顯教基礎(chǔ);到密續(xù)的時候,那就是須要修本尊相應(yīng)了。本尊相應(yīng),身口意三密相印:身結(jié)手;口持本尊咒、或者持本尊的圣號;那意要觀想,它要觀想的,觀這個本尊的身相。但是因為這個彌陀名號的法門,它是跟本愿相應(yīng),彌陀在本愿當(dāng)中,他就明白的咒愿:但是信、愿、持名就可以相應(yīng)。所以它不必涉入觀想、觀像,這是它特別的地方。就是你只要能夠把這個佛號,經(jīng)過三個次第的運轉(zhuǎn)「念、誦、聽」,你就能夠跟本尊相應(yīng),就是這樣的一個特色,這個叫「都攝六根」。其次,這個只是一個點狀的相應(yīng),我們?nèi)绾伟堰@個點狀的功德,把它開展成一個成片呢?這個就要「凈念相繼」了。這當(dāng)中,印光大師提出一個方法,就是「十句成片三三四」,我們可取十句為一個片斷,你念三句停一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佛阿彌陀佛,停一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停一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最后煞板的時候四聲:就是三三四。印光大師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平常追頂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沒頭沒尾的,沒有一個韻調(diào)。沒有一個韻調(diào)你就不容易攝心,七念八念佛號就跑掉了,強大的妄想就插進(jìn)來了。這怎么辦呢?印光大師說你可以十句佛號為一片,這片當(dāng)中分成三小段,這三三四構(gòu)成一個韻調(diào)。這個韻調(diào)在心中運轉(zhuǎn)的時候,它容易產(chǎn)生一種「相續(xù)力」,你這個心,容易隨這個三三四所形成的韻調(diào),在里面運轉(zhuǎn),不容易跑出去,它有這個攝心的功能。印光大師真的是很厲害,真正是大善知識,大家試試看,這個法門不可思議,三三四,它這個韻調(diào)的力量很大,非常的大。這個是相續(xù)力。關(guān)于這個相續(xù)力,我們平常在活動的時候,走來走過去,都可以掐珠記數(shù);但是打坐的時候,我們還可以把它分成五點記數(shù)法。就是說,因為你打坐,你又不能掐珠,印光大師說:打坐的時候掐珠,身勞神動,久則成病。你整個身心很寂靜,你手在那個地方動來動去──身勞,這就會影響到你的神,心神就容易浮動。那身心在這么寂靜的當(dāng)中,手這樣七動八動,就容易出毛病。這怎么辦呢?我們可以在打坐的時候,觀想前面有「五」個「點」,這個是觀想,所以你不一定要用眼睛去看,你假想在前面的地上有五個點。如果你的心堪能性強,也可以把這五個點觀想是一個放大光明的蓮花燈,每一個點就是一個蓮花燈;如果你個觀想力薄弱,那就不必了,那只是一個相對位子就好,你知道有五的點就可以了。這當(dāng)中有四點要注意:

  「五點記數(shù)」:

  一、安置地輪,令心下沉。

  二、所緣行相,清楚分明。

  三、寧可少念,不可草率。

  四、先依記數(shù),再求圓融。

  第「一、安置地輪,令心下沉!惯@個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念佛,尤其是特別精進(jìn)的人,他容易頭痛,這是怎么回事呢?印光大師說:「一句彌陀念誦聽」,我聽佛號的聲音是用耳朵來聽,那七聽八聽就上火了。為什么呢?因為印光大師叫你用耳朵聽,不是要你的心注意耳朵。比如說我要去釣魚,我這個「人」去釣魚,人不能釣魚,怎么辦呢?當(dāng)中要有一個釣竿作媒介。用這個釣竿去釣魚,我主要是我這人要注意這個魚,不是去注意釣竿。說我們這一念心,假藉耳根的因緣去取佛號的聲相,你是用心去取這個佛號,不是用耳朵去取佛號,不要去注意這個耳朵,用心去注意佛號。這個聲音是遍滿的,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你不要去注意耳朵,它三百六十度的。你如果注意耳朵的話,「心之所在,氣之所在;氣之所在,血之所在!箽庋蠜_,以后你就容易有高血壓、頭痛,這個很危險。智者大師在小止觀里面,他再三的強調(diào):你這個取所緣境,不能在腰部以上、不能在腰部以上。有些人把這個所緣境置在眉間,這個只是暫時的對治,昏沉的時候腦筋缺氧,暫時對治;如果你經(jīng)常注意眉間,你遲早出狀況的、持早出狀況,可能不會太久。所以智者大師說:這個所緣境,要嘛丹田,要嘛地輪,這個地,大地是最好。我們修行最忌諱心浮氣躁,心一定要下沉。水要讓它上揚,所以我們舌頭有時候稍微頂在上顎。這大家講練丹,這個甘露在上面,火在下面,這就對了;你如果把火放在上面,水降到下面,那就不對了。所以第一個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你一定要讓心沉下來。不過不能太沉,有些人心太沉,就昏沉了,所以心要沉在一個適當(dāng)?shù)奈恢,不能太沉,總之要讓心下沉。所以說這五點要安置在地輪上,這一點很重要,安立在大地。你不能把這五個點安立在虛空,這太高了,要安立在地輪。如果你會昏沉,你可以觀想這五個點都是光明相,如果你不知道光明相,你可以把所有的燈光都關(guān)掉,你去看佛前的蓮華燈,那個光明,把那個柔和的光明記下來。有些人不容易昏沉,那不須要光明也可以,那這個只是一個相對的位置。第「二、所緣行相,清楚分明!鼓愕膬(nèi)心當(dāng)中,每一點念十聲,然后再這五個點當(dāng)中活動,一片剛好是五十聲佛號。這五十聲佛號,只是給你一個目標(biāo),你一天要念幾片?一個攝心的方便、一個記數(shù)的方便。所以你在整個所緣境的時候,你還是去取佛號的聲音,你不要去注意這五個點,這五個點是在移動的時候,稍微注意一下就好了。整個過程還是「一句彌陀念誦聽」,這個要注意。第「三、寧可少念,不可草率!惯@個要注意了。這個彌陀名號是我們心中的歸依處,是我們的本尊。這本尊在心中現(xiàn)前的時候,你內(nèi)心當(dāng)中一定要專注、嚴(yán)謹(jǐn),不要草草率率的,養(yǎng)成一種等流習(xí)慣。有些人念佛,他有一個不好的心情,為了要求別人的贊嘆,數(shù)目訂了很多。念得很多,時間根本就不夠,怎么辦呢?就草草率率的把它念完。這怎么能構(gòu)成本尊相應(yīng)呢?一點歸依的心都沒有!所以我們今天佛號在心中不現(xiàn)便罷,你要怎么弄?難免人總是有輕輕松松的。但是你心中佛號一現(xiàn)前的時候,那你就要嚴(yán)謹(jǐn)了。就像你一個人經(jīng)過佛像的時候,這是三寶境界,那是你歸依的境啊,你不能在三寶面前太隨便。那我們心中也是一樣,我們整個生命的歸依處是心中的佛號,我們仰仗這句佛號,使令我們現(xiàn)生業(yè)障消除、;墼鲩L;仰仗這句佛號,在臨命終的時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看這個佛號對我們太重要了。那這佛號在我們心中現(xiàn)前的時候,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一定要非常的嚴(yán)謹(jǐn),寧可少,不可草。印光大師這樣講、弘一大師也是這樣講:「寧可少念,不可草率!惯@個不在數(shù)目的多,而在于你對本尊的那種覺受、那種歸依、那種信愿的歸依心。第「四、先依記數(shù),再求圓融。」我們剛開始應(yīng)該給自己一個目標(biāo),我一天要念幾片佛號,那個三片、五片,乃至十片,要有一個目標(biāo)。不過這個目標(biāo)不要訂太多。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上講到這個禪定的〈奢摩他品〉說:有些人修行的時候貪多,貪多超過自己的負(fù)荷,他下一次看到蒲團(tuán)就害怕,這是不對的。這個精進(jìn)力有四種力量:第一個是歡喜力,你一定要對這個修行的法門,經(jīng)常的保持歡喜,你一想到要念佛,心中就歡喜,唉呀!又有時間可以念佛,真是好。你要是想到就:唉呀!又要做功課了。那你這個人很難成就了。因為你跟你所歸依的境,結(jié)的緣是一個惡因緣,那還得了!所以說,你剛開始的時候,不要求太多,你念得非常的歡喜,見好就收,停下來。你期待下一次功課的來臨,下次又增加一點點。上次我念了五片完整的,這一次念六片到十片,早上念十片、下午念十片,一遍十片剛好二十分鐘?傊,你讓自己在整個本尊的相續(xù)運轉(zhuǎn)當(dāng)中,你對于佛號這個修行法門,內(nèi)心當(dāng)中經(jīng)常保持一種歡喜的狀態(tài),我一想到我跟本尊相應(yīng),我心中就歡喜。那你一定不能夠超過你的負(fù)荷,由少而多。今天先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九卷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第十一頁,「用功時機」。

  我們這一科是講到「持名妙行」。前面講到有關(guān)念佛的方法,基本上我們分成二大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所謂的「善取所緣境的相貌」。在凈土當(dāng)中,這個所緣境的相貌有三種:第一個是佛的身相,佛的身相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這個也是我們一個所緣的相貌;其次是佛的功德,佛陀有很多很多的功德,阿彌陀佛有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乃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這也是我們所緣的相貌;第三個是佛的名號,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聲音,這個名號也是我們所緣的相貌。我們一念清凈的信心,跟往生的愿力,去憶念這三種相貌,念念之間都能夠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都能夠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釋迦牟尼佛特別強調(diào)──「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本經(jīng)當(dāng)中,佛陀特別告訴我們:以佛的名號為所緣的相貌。這當(dāng)中蕅益大師提出二個主要理由:因為我們憶念佛的名號,它特別的簡易,而且它特別的穩(wěn)當(dāng),這二個理由。因為佛的身相,他的三十二相,雖然每一相的功德都互含互攝,我們?nèi)ゾ壍陌缀料喙,也能夠總持阿彌陀佛的功德;但是因為這種身相特別的微細(xì)而復(fù)雜,對我們末法這個心粗的眾生而言,就很難相應(yīng)了,所以它沒有簡易的特性。所謂「境細(xì)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刮覀冞@一念浮動的心,要去憶念佛的三十二相,在實際的操作當(dāng)中,的確有很大的困難。所以說這個身相的法門,雖有總持的穩(wěn)當(dāng)性,但是沒有簡易性。佛的功德,在憶念的時候,隨文入觀不難,只要把文字的義理弄明白;但是我們凡夫的心有所執(zhí)著,我們憶念這個功德,就會忘失另外一個功德:所以這個功德不能有總持、穩(wěn)當(dāng)?shù)奶匦,雖然簡易而不穩(wěn)當(dāng)。唯獨是佛的名號這種聲音,它一方面特別的簡易,我們這「一句彌陀念誦聽」,我們這個聲音經(jīng)過三個次第,「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我們這一念心就把佛號的相貌執(zhí)取到了。而且「名以召德」,這個名號是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所以它也就特別的穩(wěn)當(dāng);诤喴赘(wěn)當(dāng)?shù)睦碛,所以善?dǎo)大師(我們凈土宗的傳承),從二祖善導(dǎo)大師以去,都是以執(zhí)持名號為凈土的一個主要修行方法,以念佛為正行,以觀想、觀像為助行。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整個內(nèi)涵當(dāng)中,第一個要建立對名號不共的信心,這個所緣境是最簡易、最穩(wěn)當(dāng)?shù)模γ柕男判摹?/p>

  第二點,就是我們?nèi)〉剿壘骋院,要做什么事呢?就是「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心于所緣相續(xù)安住。」就是我們必須要一次一次的對于我們所歸依的名號,有一種專注力、相續(xù)力。印光大師提出一個方法,所謂的「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這句佛號從我們這一念信愿的心生起,念從心起;嘴巴的震動,聲從口出,創(chuàng)造一個聲相;最后音從耳入:念、誦、聽。經(jīng)過這三個次第以后呢,這句佛號我們就能夠達(dá)到專注的力量,就把六根給都攝住了,「都攝六根」。其次「十句成片三三四」,靠著三三四的運轉(zhuǎn),產(chǎn)生了韻調(diào),能夠使令我們這一念心,相續(xù)的在佛號當(dāng)中運轉(zhuǎn),有這個相續(xù)力。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談到念佛的一個方法:第一個建立信心,第二個建立念力,主要是這二個內(nèi)涵。這以下,我們來看「用功時機」。

  ?用功時機

  ┌一、專注

  ┌十念記數(shù)┐│

  ┌靜 中 修─┤    ├┼二、成片

  │      └晨朝十念┘│

  用功時機┤            └三、一心

  │

  │     ┌遇境逢緣┐轉(zhuǎn)念┌妄想消滅

  └歷緣對境修┤    ├  ┤

  └妄念生起┘念佛└佛號獨存

  這個佛號的操作,是在一個什么情況之下操作?我們在二個情況之下念佛:一個是「靜中修」,一個是「歷緣對境修」。這個「靜中修」,就是說我們在佛堂當(dāng)中,把這一天世間的塵勞、人事暫時的放下,或者是拜佛、或者經(jīng)行、或者打坐,這當(dāng)中用「十念記數(shù)」法,就是「十句成片三三四」,這當(dāng)中很清楚分明的把佛號一次一次的顯現(xiàn)出來。這當(dāng)中我們前面也講過,這個「十念記數(shù)」的一個原則,就是你要念得清楚分明,寧可少念,不可草率。不要趕時間、不要求多,要緊的是能夠真正的使令你當(dāng)下的佛號,能夠清楚分明的顯現(xiàn),這個就是一個關(guān)鍵,十念記數(shù)。其次就是「晨朝十念」,這個「晨朝十念」的這個「十念」,跟前面的「十念」記數(shù)是不同的內(nèi)涵。前面的這個念,是一句佛號是一念,總共有十句佛號構(gòu)成十念,分成三三四,三段;這個「晨朝十念」的這個「念」,是盡一口氣為念,就是你吸一口氣,趁你吐氣的時候開始念佛,念到氣沒有為止,這叫做一念,一口氣為一念,那你念十口氣。這個是這樣,這晨朝十念是一種借氣攝心,靠著我們這一念氣在散發(fā)的過程當(dāng)中,因為我們這個時候沒有吸氣,只是在吐氣,沒有吸氣跟吐氣的障礙,沒有干擾,所以說這個時候心是最專注的,因為我們專心的吐氣,借著這個吐氣來攝心,那這個力量也特別強。但是它這種方法,印光大師提出一個警告說:這個方法不能多念,就是只能夠早上念一次,最多晚上念一次,不能當(dāng)作一天常用的法門,否則久則傷氣。這值得我們注意。其次這個「晨朝十念」,我個人的體驗,最好是念六字的,就是你這個念的不多,你念六字的時候,它有歸依的力量在里面,這感覺不一樣的。這個就是我們平常定課的二個主要方法。關(guān)于這個修行的次第,民國的夏蓮居老居士,他對我們念佛的人,安排了三個次第:「未能一心,先求成片;未求成片,先求專注!顾运吞岢隽巳齻次第,「專注、成片、一心」。我們剛開始操作佛號的時候,我們先求「專注」,這個「專注」是指專注在你當(dāng)下的這句佛號。不管我們前面一句佛號念得多么的差,你不要再去回憶它,回憶它的話就是打妄想;也不要期待你下一句佛號能夠念得如何好。那我干什么呢?你注意你當(dāng)下的這句佛號就好。就是你每一句佛號的當(dāng)下,都使令它能夠「念從心起」,心里面能夠念得清清楚楚,嘴巴能夠把這聲音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就是你操作每一句佛號的時候,你都去注意你當(dāng)下的這句佛號,這個叫做「專注」!笇Wⅰ挂院,慢慢慢慢把這個專注的點狀的點,再把它延伸成一個「片」。我們也說過這個五點記數(shù),以五十聲為一片。或者我們早上一坐下來念十片,下午再念十片,一天一千聲清楚分明,有一個片,有一種相續(xù)的力。慢慢慢慢的突然有一天,我們在某一支香當(dāng)中,一念的相應(yīng),「迥脫根塵,靈光獨耀!篃o量無邊的妄想都停下來,佛號的力量真實成就,這個佛號的光明念念的現(xiàn)前,這個時候「一心」不亂,任運的現(xiàn)前。這個就是夏老居士他提出的一個念佛的道次第,「專注而成片,成片而一心」,這個方法是非常明確的。這個是我們修行的情況,叫做「靜中修」。

  其次,「歷緣對境修」。我們來到這個人世間,是一個業(yè)力的凡夫,我們有無量無邊的業(yè)力。換句話說,我們這一生當(dāng)中,要面對很多很多的因緣,有的是不好的因緣,有的是好的因緣,不管我們愿不愿意面對,我們都要去面對。當(dāng)然這個時候也是一個修行的時機,否則「歷緣對境」的時候不修,那你一天當(dāng)中念佛的時間會很少,二十四小時的時間很少。那你在「歷緣對境」的時候,妄想的力量特別強,那當(dāng)然就不可能達(dá)到臨終正念。所以「歷緣對境」的時候,我們也要能夠操作佛號。怎么操作法呢?「遇境逢緣」的時候,我們會「生起妄念」。我們凡夫的心情,遇到的境緣就是二種狀態(tài):不是愛,就是恨,就是二種狀態(tài)。遇到隨順的境界,愛煩惱就活動;遇到違背我們心情的境界,我們就是恨,瞋煩惱就活動:大部分來說就是這二種情況。這怎么辦呢?「轉(zhuǎn)念念佛」。這個時候我們應(yīng)該把我們在佛堂當(dāng)中,所栽培的那個法寶現(xiàn)出來,光明的那的法寶,無量光、無量壽的法寶現(xiàn)出來,這個時候轉(zhuǎn)念念佛,這個時候你一定要記得提起佛號,提起你不斷的憶念本尊,你的本尊相應(yīng)、你的根本法寶提起來。提起來干什么呢?這時候要使令「妄想消滅,佛號獨存」。就是要調(diào)伏你的妄想。這個折伏現(xiàn)行煩惱,這對修行非常的重要。有些人修行根本不調(diào)伏煩惱,他念佛的時候念佛,打妄想的時候他專心的打妄想,佛號跟妄想這個二個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件事情是非常危險。因為你都沒有調(diào)伏妄想的這種經(jīng)驗,妄想是一次一次的堅固,你平常都沒有跟它交過手,你很難保證臨終能夠調(diào)伏它。所以徹悟祖師那個大智慧,他講這個「凈土八要」時說:「以折伏現(xiàn)行煩惱,為修心之要務(wù)!咕褪钦f平常你要試著:在打妄想的時候,把佛號提起來,看你是不是能夠在很短的時間,把它消滅到完全停止為止。你必須平常有這樣一種調(diào)伏煩惱的功夫跟經(jīng)驗。

  這個調(diào)伏煩惱,我們可以從十二因緣來觀察煩惱生起的因緣,世間上的事情都是有因緣的。煩惱生起的因緣,主要有二個因緣。第一個是「無明」,一種自性的我執(zhí)跟我所。無明一動以后,就有各式各樣的業(yè)力,這個業(yè)力的種子,這是第一個,這是比較微細(xì)的。慢慢慢慢的發(fā)展,就有這個「愛、取」,這個愛取的滋潤,就使令煩惱開始活動。所以我們看十二因緣,這個雜染的這種惑、業(yè)、苦的生起,它是由這個「無明」而轉(zhuǎn)成「愛、取」,然后再轉(zhuǎn)成「惑、業(yè)、苦」。我們在調(diào)伏的時候,要相反過來,因為煩惱的生起,是由細(xì)而粗;調(diào)伏的時候,是由粗而細(xì),先調(diào)伏愛取。調(diào)伏愛取是這樣的,我們凡夫有一種錯誤的思想,就是說:唉呀,這個愛跟恨,是人本來的一種情緒發(fā)泄,就認(rèn)為這件事情是很自然的,而且情緒的發(fā)泄是會使令我們安樂。有了這個思想以后,就使令我們調(diào)伏煩惱變成非常困難,因為煩惱是很自然的、是很正常的,而且會讓我們安樂的,所以使令我們根本就不想調(diào)伏它。但事實上,智者大師在《小止觀》里面,他要我們訶五欲,訶責(zé)煩惱。他說我們應(yīng)該思惟:煩惱猶如大火,破壞我們心中的寂靜。你說這個煩惱,我們本來今天的心情是非常的平和、非常的快樂,但是煩惱一活動的時候,它會破壞我的安樂、破壞我的寂靜,使令我的身心擾動,猶如大火,大火一燒的時候,使令我們熱惱。另外煩惱猶如怨賊,說我每天辛辛苦苦的作了一些定課,栽培一些功德法寶,存了一點錢,能夠使令我來生得到安樂的功德錢。但是這個盜賊來了以后,把我所有的功德全部都偷光了,所有的功德都破壞掉了。煩惱亦復(fù)如是。我們好不容易在佛堂當(dāng)中,栽培了一些戒定慧的功德,煩惱一活動的時候,就像盜賊一樣,全部都奪取了,盜取了我們的功德。第三個煩惱如毒蛇,這毒蛇一來,傷害我們的生命;煩惱亦復(fù)如是。煩惱的活動,它毒害我們法身慧命,使令我們退轉(zhuǎn)道心。所以智者大師的意思,從譬喻當(dāng)中引導(dǎo)我們,去訶責(zé)五欲、訶責(zé)煩惱,你不應(yīng)該認(rèn)為愛恨的這種情緒是正常的,從佛法的意思來看,這些情緒是不正常的、是不正常的,這個使令我們苦惱的。所以有這第一點的認(rèn)知,就是你應(yīng)該要數(shù)數(shù)思惟煩惱的過患,這第一點。第二點就是對治無明。我們剛開始學(xué)習(xí)佛法,我們總認(rèn)為心中的煩惱──貪啊、瞋啊、癡啊、慢啊,這個就是我的個性,我的個性就是這樣子,沒有辦法改變的。我們剛開始總是認(rèn)為心中煩惱的活動,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堅固。那怎么辦呢?好,這煩惱是真實的,我的佛號也是真實的,我就跟你拼了!那這樣子的修行叫做不善巧。我聽老和尚說:過去禪宗的道場,禪宗他一天到晚打坐,他坐在那個地方,他內(nèi)心當(dāng)中真妄交攻。有些人他對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認(rèn)識不清,他修行的時候吐血。為什么呢?用功太猛利了。因為他認(rèn)為煩惱是無量劫來串習(xí)的,如此的真實。這個時候,這個自性執(zhí)就對治的非常辛苦。所以六祖大師講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話:「何其自性,本自清凈」,這句話是非常有力量的,修行的時候。就是說你在調(diào)伏煩惱的時候,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有一個依止處、有一個立足點,你是站在什么角度來調(diào)伏煩惱?就是說:你內(nèi)心當(dāng)中要站在你的清凈心,來觀察煩惱是如夢如幻的,是真實性不可得的。它只是一種生滅變異的假名、假相、假用,它的真實性是不可得的、真實性不可得。這個時候,你調(diào)伏煩惱就有善巧、就有善巧。我們?nèi)绻軌蛎靼住负纹渥孕,本自清凈」這句話內(nèi)心的道理,我們會感覺到,我們經(jīng)常發(fā)四弘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當(dāng)然我們嘴巴這是這樣念;但是我們明白「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你內(nèi)心會有很強烈的感覺,就會認(rèn)為說:原來無量無邊的煩惱要消滅,是可能的,無上的佛道要成就,也是可能的,這二件事情都是可能的。為什么呢?為什么說是可能的呢?你現(xiàn)在是生死凡夫,無量無邊的煩惱業(yè)力系縛著你,你怎么敢說你可以斷除煩惱、成就佛道呢?你憑什么講這句話呢?憑的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凈」,就是這句話。這句話能夠提升我們的菩提心,就這句話。所以我們在調(diào)伏煩惱當(dāng)中第一個思惟煩惱的過患,第二你能夠思惟煩惱的一種虛妄性,當(dāng)然這個時候你還是要依止佛號的法寶來操作。這個就是「歷緣對境修」,日常生活當(dāng)中佛號的操作情況。

  這個是這樣的:我們平常不可能經(jīng)常提起佛號,講實在的話是這樣子的。但是我們煩惱活動的時候,我們馬上能感覺出來,就是這個賊活動的時候,你就知道了,那這個時候提起佛號。平常心平氣和的時候,有時候會忘了提起佛號,這難免。但是你煩惱活動的時候,你一定要記得提佛號。這是值的我們注意的,就是「遇境逢緣妄念生起」的時候,你一定要能夠「轉(zhuǎn)念念佛,直到妄想消滅,佛號獨存」為止。當(dāng)然你能夠到達(dá)這樣的境界,還得是你平常在念佛堂當(dāng)中,這點點滴滴的栽培。好,這個是講到二個「用功時機」,看最后一段「結(jié)示勸修」:

  ?結(jié)示勸修

  ○念佛十種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號者,現(xiàn)世當(dāng)獲十種功德利益:

  我們以下引用「永明」延壽「大師」的「《萬善同歸集》」,他老人家把經(jīng)論當(dāng)中講到「念佛」的「十種功德」。十種功德,前面的九個是約「現(xiàn)世」的「功德」,第十個是約來世的功德,可以說是究竟的功德。

  一、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并諸眷屬,隱形守護(hù)。

  這個名號它是總持阿彌陀佛所有功德,有這種威德力,所以我們佛號在心中操作的時候,這個時候諸天大力鬼神,他在旁邊擁護(hù)我們,一方面主要是護(hù)這個法。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hù)。

  有二十五個大菩薩。我們過去的看法,總是覺得說:平常的時候是念佛,破除災(zāi)難得時候是持大悲咒。但是看這個意思,「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hù)。」這個佛號的威德也是不可思議,有二十五位菩薩來守護(hù)這個念佛的人。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hù)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你念阿彌陀佛,諸佛念念之間的護(hù)念,這個護(hù)念簡單的說,就是得到諸佛的加持,乃至「阿彌陀佛放光」能夠照我們。這《觀經(jīng)》上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惯@個光明干什么呢?「遍照十方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去攝持這些憶念他名號的眾生,就有這樣的一種力量。

  四、一切惡鬼,若夜叉、羅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悉不能害。

  前面有十方諸佛菩薩,及大力鬼神的攝持,那一般的惡鬼、夜叉、羅剎,都不能夠傷害的,乃至毒蛇、毒龍都不敢傷害的。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讀這個經(jīng)典,像《金剛經(jīng)》《法華經(jīng)》《楞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講到「流通分」時候,有很多的佛菩薩,《法華經(jīng)》里面很多很多的鬼神、羅剎來護(hù)這個法。當(dāng)然這個鬼神的心情也是各式各樣,有些鬼神:你讀這部經(jīng),我就護(hù)持你。你誦《金剛經(jīng)》我就護(hù)持你,不管你是凡夫、是圣人,護(hù)法。有些人他歡喜護(hù)持持咒:你讀什么經(jīng)我沒有意見,但是你持這個咒,我就護(hù)持你。(哈)但是有些人專門護(hù)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也是有的。這世間的護(hù)法,他的思想是各式各樣的,有些人他歡喜護(hù)這個法,有些歡喜護(hù)那個法。基本上從永明大師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念這句佛號的時候,我們一念清凈的信心,去憶念彌陀的名號,有二十五大菩薩,還有諸天、大力鬼神,冥冥當(dāng)中隱形守護(hù),他護(hù)著這種無量光、無量壽的法寶。這是, 指一種外在的功德,再看我們內(nèi)在的功德,看第五至第九。

  五、一切火難、水難、怨賊、刀箭,牢獄、杻械、橫死、枉死、悉皆不受。

  前面在念佛的時候,基本上,還不一定有栽培什么樣的念力,可能是在緊急的情況,我們提佛號,這個時候護(hù)法神現(xiàn)前,本來要傷害我們的這些鬼神、夜叉都不敢傷害了。前面的念佛主要是一種信心。但是要達(dá)到第五至第九,那完全信心還不夠,要能夠滅除罪障,那你一定要有一點念力。我們講「念佛方能消宿業(yè)」,這個時候你要能夠斷除你惡念的相續(xù),改造命運,就不完全只是信心而已,要有一點念力,要能夠念到你本來應(yīng)該有「火難」,或者你應(yīng)該被火燒死的;或者「水難」,被水漂;或者「怨賊、刀箭」等各式各樣的災(zāi)難,這個算命先生說你今年會有災(zāi)難,結(jié)果你專心的念佛以后,「心若滅時罪亦亡」,你那個惡念的力量被佛號給破壞掉了,這個時候,這些災(zāi)難「悉皆不受」,有這種情況。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滅,所殺怨命,彼蒙解脫,更無執(zhí)對。

  我們過去所造的罪業(yè)都消失了,我們過去所殺的這些眾生,因為我們念佛的因緣都解脫了,「更無執(zhí)對」。我看臺中蓮社寫的《念佛感應(yīng)見聞錄》,它說:有一個老婦人,她念佛念的很虔誠,有一晚上做夢,夢到二十五個小孩子非常的兇,有些人抓她的頭、有些人抓她的手、有些人抓她的身體,就把她給捉住了,又是打、又是罵的。那這個婦人說:你們這是怎么回事,對我這種境界呢?他說:你前生很喜歡殺貓,一看到貓就恨,你殺了二十五只貓,然后把貓丟到基隆河里面去了。這個基隆河是過去的名稱,她講的情況講得非常真實。那現(xiàn)在怎么辦呢?他說:因為你念佛的因緣,我們現(xiàn)在把你打一頓就算了。(哈──)從此以后,這個冤孽就消失掉了。這個也蠻特別的。所以說,我們過去所遭遇到的災(zāi)難,當(dāng)然我們這個佛號一念的時候,我們是有資糧、有功德的。這一個人若有功德,什么事情都好講。你說你這個人欠我十萬塊元,我身上只有三萬塊,這樣你很難跟他講話。你說你欠他一百萬,我是王永慶,一百萬算什么,我給你二百萬,他就很高興了。所以我們修行有資糧力的時候,要消業(yè)障就比較容易,你對你過去的冤親債主在溝通的時候,就會很好溝通。你如果完全沒有資糧力,這就會有困難。所以我們今天能夠把念佛的功德回向給對方,使令他能夠得到安樂解脫,他自然能夠?qū)^去的事情不再追究了,這也是合理的。

  七、夜夢正直,或復(fù)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身。

  我們經(jīng)常念佛的人,慢慢慢慢佛號的力量強大,妄想的勢力薄弱,就不會做那些顛顛倒倒的殺、盜、淫、妄的夢了,甚至于有可能夢到「阿彌陀佛勝妙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的色身。要夢到阿彌陀佛的色身是不容易的,這個要念到凈業(yè)成就的。一個人要燒出舍利子,還不是很困難,要能夠念到聞到香就更困難,乃至要能念到見阿彌陀佛那就更困難了。所以我們說這個人燒出舍利子,其實這不是很困難;但是聞到香氣、見到佛相的光明,這就不容易了。

  八、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我們經(jīng)常跟佛號接觸,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是則明曰香光莊嚴(yán)。我們經(jīng)常用這個萬德洪名來熏習(xí)我們這一念散亂、雜亂的心,誒,我們這個心也會有變化。內(nèi)心一變的時候,色法也會變化,「顏色光澤」相貌改變,「氣力」也會「充盛」,那「所作吉利」,這就是你命運改變了。一個人相貌會改變,就是你的命運改變了。

  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yǎng)、禮拜,猶如敬佛。

  就是你慢慢慢慢有一些威德,人家看到你的時候,很自然的想要去恭敬你、供養(yǎng)你、禮拜你,就像供養(yǎng)佛陀一樣。當(dāng)然這是因為我們仰仗佛力的關(guān)系,不是說我們是圣人,只是我們這個佛號念到一定的功夫以后,這個佛號功德的加持,是有這種情況。前面九個都是屬于現(xiàn)世的功德;這第十個就是來世的,這第十是最重要的:

  十、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xiàn)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圣眾,手持金臺,接引往生西方凈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

  前面的念佛,主要是一種信心跟念力;但是要達(dá)到第十個,還要有一種往生的愿力才可以。你真正愿意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再加上一點愿力,臨命終的時候,我們因為心中有佛號,心中經(jīng)常跟佛在一起,心中有佛,這個時候沒有「怖畏」,「正念現(xiàn)前」。臨命終的時候,「彌陀」乘著他的本愿力,現(xiàn)在其前;還有諸大菩薩、清凈大海眾菩薩,「手持金臺,接引」我們的神識「往生凈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這個是講到究竟的功德。永明大師他提出了十點,就是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有這十種的功德。

  好,我們回到《講義》第十一頁,這一段是說明「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惯@是講到念佛的第一個殊勝,最后蕅益大師作一個總結(jié):

  │   ┌清  珠┐

  │  ┌┤    ├濁水不得不清。

  │  │└投于濁水┘

  └故云┤

  │┌佛  號┐

  └┤    ├亂心不得不佛也。

  └投于亂心┘

  第一段是譬喻,第二段是合法,先看譬喻。古時候有一個寶物叫「清」水「珠」,這個「珠」有什么好處呢?就是如果有污濁的水,你把這個「珠」投到污濁水,入水一尺,水清一尺;你這個珠再往下沉,入水一丈,水清一丈,這一丈的水全部都干凈了,它這個寶珠有這么大的力量。這是譬喻什么呢?我們看合法!盖逯椤贡扔魑覀冃闹械姆鹛枺@萬德洪名。這個佛號在我們心中操作的時候,「佛號投于亂心」,我們這一念雜亂的心,把佛號現(xiàn)出的時候,「亂心不得不佛」,能夠把我們這個雜亂的心給清凈了,念念跟阿彌陀佛的功德感應(yīng)道交。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在消業(yè)障、增;郏@個修行的二大方向,一個是懺悔業(yè)障,第二個是積集資糧。這當(dāng)中有二個方法:第一個是自力的法門。就是說這個污濁的水,要讓它清凈有二個方法:第一個你什么東西都不要加,就放著不要動它,誒,慢慢慢慢這個污濁的水,它會慢慢沉淀,它也能夠澄清,這是自力的法門,完全不靠誰的幫助,完全靠內(nèi)心的戒定慧,這是一個方法。其次,你就是仰仗清水珠,說讓它慢慢澄清太慢了。這怎么辦呢?你丟一個清水珠下去,你一丟下去,清水珠入水一尺,水清以尺;入水一丈,水清一丈,一下子就把這水清凈了,這就是他力法門。換句話說,我們修行,這個凈罪集資,你完全靠自力的法門,用這個戒定慧,當(dāng)然主要是靠我空、法空的智慧,來消滅我們心中的污垢,這是一個自力法門。其次,你仰仗佛力,對名號信心歸依,然后栽培這種念力,這個「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也是一個方法。這是講到持名的妙行,最后我們作一個總結(jié):

  ?結(jié)歸因果

  這個「結(jié)歸因果」是本經(jīng)宗旨的一個總結(jié),這個「因果」當(dāng)然不是普通的人天果報,也不是二乘的因果,這是一佛乘的因果,這殊勝的因果。我們看《講義》:

  ┌信─┐為

  ┌信愿持名─以為一乘真因┐舉因則果必│  │經(jīng)

  ┌┤           ├     ┼愿─┼

  │└四種凈土─以為一乘妙果┘隨之,故以│  │正

  │                  └持名┘宗

  │

  │其四種淨(jìng)土┌《妙宗鈔》──┐玆不具述,俟後釋依

  └     ┤       ├

  之相,詳在└及《梵網(wǎng)玄義》┘正文中,當(dāng)略示耳。

  這凈土的三資糧「信、愿、持名」,這是「一」佛「乘」的「因」,「四種凈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yán)土、常寂光凈土,是「一」佛「乘」的「果」。一般要成就一佛乘的果,法身的功德跟凈土的功德,那要修六波羅蜜的,六波羅蜜多要圓滿的。但是這個他力法門它是特別的,就是信、愿、專持名號,念念之間成就四種凈土,這是一個特別法門。為什么在本經(jīng)的因果當(dāng)中只講到因,沒有講到果呢?蕅益大師提出一個理由說:「舉因則果必隨之」,因為你有因自然就有這個果,所以「以信、愿、持名為經(jīng)正宗」。這「四種凈土之相」呢,「在《妙宗鈔》」。這個《妙宗鈔》是這樣子的,智者大師寫《觀經(jīng)妙宗疏》來解釋《觀經(jīng)》,四明尊者又寫《妙宗鈔》來解釋《妙宗疏》,因為太深了。那「《梵網(wǎng)玄義》」是蕅益大師的著作,解釋《梵網(wǎng)經(jīng)》的玄義、五重玄義。這當(dāng)中都有把四種凈土的相貌詳細(xì)的說明,那這個地方就不再說明了,等到后面解釋依正二報功德的時候,再簡「略」的提「示耳」。這一大科,就講到本經(jīng)的宗旨,「明宗」,「五重玄義」的第三科。

  我們臨命終往生凈土,基本上有二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隨業(yè)往生。這個隨業(yè)往生,這個業(yè)當(dāng)然不是有漏的業(yè)力,就是成就凈業(yè),你在臨命終之前已經(jīng)成就了凈業(yè)。就像這棵樹,你平常都已經(jīng)往西方去開展,往這個方向去生長,你什么時候把它砍掉,它一定是往西方倒下去。說這個人已經(jīng)凈業(yè)成就了,不管他在什么情況下死掉,有沒有人助念,他一定會依止他凈業(yè)的力量,他那個信、愿、持名的功德,一定會引導(dǎo)他到極樂世界去,這凈業(yè)成就了。就像《凈土圣賢錄》里面講一件事說:清朝有一個老婦人,這老婦人的先生很早就往生了,她孤家寡人一個,把這整個家庭負(fù)責(zé)起來,做了一個很大的事業(yè),一個大家庭。年紀(jì)大了以后,她慢慢也就學(xué)佛了,經(jīng)常到寺廟去聽聞佛法。聽聞以后,她對這個修行很有信心,她問法師說:我想要今生了生脫死,有什么方法呢?這個法師說:妳好好的念佛。怎么念佛呢?他說:你要萬緣放下,一心念佛,要緊的是萬緣放下。這個老婦人聽到以后就回去了,她把兒子、媳婦都叫出來說:老和尚叫我從現(xiàn)在開始要萬緣放下,現(xiàn)在我們這些事業(yè)我不再操心了,交給你們?nèi)プ,我偶爾會給你們督導(dǎo)督導(dǎo)就好。這件事情過了一年,念了一年,念了一年都沒有相應(yīng),沒有相應(yīng)她很苦惱:這萬緣放下我也放下了!就去問老和尚:為什么念了一年還是沒有成效呢?老和尚說:你是怎么呢?那個老婦人說:我是如此如此。他說:你啊,這個萬緣放下不是指著你的色身萬緣放下,是內(nèi)心萬緣放下,你有事沒事去東看看西看看,這個也是一種罣礙。那老婦人這次覺悟了,原來這個萬緣放下是內(nèi)心的萬緣放下。所以她第二年的時候,真實的、完全的把這個三界的名聞利養(yǎng)、這個世間的境界完全放下,對名號通身靠倒,一心歸命。果然念了第二年,就在家里面安然的往生了。所以這個凈業(yè)成就的相貌,我們看看《凈土圣賢錄》,他那個心情都是「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惯@個娑婆世界那個無常觀、無我觀有深刻的體驗,暫時的一種因緣,這個叫做隨業(yè)往生。

  其次是隨念往生,這個隨念往生就是說:我們很難把這個娑婆世界完全放下,我們也念佛,但是心中還是有很多的罣礙,這怎么辦呢?心中有凈業(yè),但是也有三界的有漏業(yè)力,這個時候你臨終的助念就變成很重要了。就是你要想盡辦法,雖然你的凈業(yè)沒有成就,若按照真正的業(yè)力,你還不能往生;但是你臨命終的時候,依善知識的開導(dǎo),把你平常所栽培的佛號現(xiàn)起來,這個時候保持臨終正念,由這個強大的念力因緣,引導(dǎo)你往生,隨念往生,強大的念力。這也是個辦法,當(dāng)然這個就不決定,隨念往生就不決定你一定能夠往生,因為你臨終的時候是不是能夠生起正念,得到別人的助念、開導(dǎo),這都是一個變數(shù)。我們臨命終的往生有二種情況:第一個是最有把握的凈業(yè)成就,隨業(yè)往生,隨順凈業(yè)往生;第二個是隨順凈念往生,有這二種情況。好,我們休息十分鐘。

  第十卷

  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第十二頁,「念佛十種功德」的第「六、先所作罪,皆悉消滅,所殺免命,彼蒙解脫,更無執(zhí)對!惯@個「所殺免命」這個「免」字是錯字,應(yīng)把它更正為「所殺怨命」,怨恨的怨,把這個「免」改成怨恨的「怨」。

  ?明力用三

  ?總標(biāo)力用

  接下來我們看《講義》第十二頁,「四、明力用」,這是「五重玄義」的四科,說明本經(jīng)的功德力用。前面的信、愿、持名是講到凈土的因,這一科「力用」是講到往生不退是講到凈土的果,前面是約因地,這個是約果地。這個「力用」當(dāng)中,我們分成三科,先看第一科「總標(biāo)力用」,先標(biāo)出本經(jīng)力用的內(nèi)涵,看《講義》:

  ┌往生┐

  第四明力用。此經(jīng)以┤  ├為力用。

  └不退┘

  本經(jīng)的「力用」分成二部分:第一「往生」,第二「不退」。這個「往生」是指往生到四種凈土,這是約所受用的果報來說!覆煌恕故浅删腿煌,圓證三不退,是約著內(nèi)心的正念來說。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的信、愿、持名,到了極樂世界,基本上有二種功德:第一個,我們所受用的這種果報,不管是正報、或者依報,都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都是一種安樂的境界。其次,我們受用安樂境界的時候,念念之間有所謂的「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種三不退清凈力量的攝持。所以說,極樂世界的功德,基本上是「極樂世界者,好夢者也」,安樂的功德;「極樂世界者,醒夢者也」,它有一種清凈的功德。所以蕅益大師就講到本經(jīng)有二種的力用,念阿彌陀佛有什么好處呢?第一往生到四種凈土,第二圓證三不退。這是講到本經(jīng)的「力用」,標(biāo)出它的內(nèi)涵;這以下就各「別」解釋它的「力用」,就把「往生」跟「不退」分開來解釋。先看「往生」有「四」種「相」貌,看「總標(biāo)」:

  ?別明力用二

  ?往生四相二

  ?總標(biāo)

  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我們「往生」到凈土去,這個凈土基本上分成四種國土,每一個國土當(dāng)中又「各論九品」,又分成九品。以下我們先簡「略」的說明他往生「四土」各式各樣因地的相貌。前面是講因,后面是講果,我們看「別顯」:

  ?別顯

  ┌若執(zhí)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

  │

  │ 三輩九品

  │

  ├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余土

  ┤

  ├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

  │

  │ 生實報莊嚴(yán)凈土,亦分證常寂光土。

  │

  └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

  好,我們加以解釋!溉魣(zhí)持名號,未斷見思」,這個「執(zhí)持名號」是通于下面三個,這值得我們注意,這個凈土法門的正行是「執(zhí)持名號」,你所有的六波羅蜜是助行。你今天不憶念彌陀的名號、不憶念彌陀的身相功德,你持戒再精進(jìn)、布施功德再大、智慧再深,都沒有往生的道理,因為它這個是一個他力法門,所以「執(zhí)持名號」是很重要的正行。這個佛號念到乃至還沒有「斷見思」煩惱,或者是「散」亂心、或者是禪「定」的心。像廣欽老和尚,他有一次在承天禪寺打佛七,我看他的開示當(dāng)中,他有一次佛號念了三十六小時,佛號任運的現(xiàn)前,心中一片光明,沒有昏沉掉舉,那就是得到禪定了。是不是斷煩惱,這個我們不知道,起碼是有禪定。這種情況在凡圣「同居」土,「分三輩九品」,這「三輩九品」我們待會再說。這個凡圣同居土,它里面的情況是這樣的,就是有這個「凡」。這個凡夫指的是,在這個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極樂世界只有人天二道,或者是人、或者是天!稛o量壽經(jīng)》上解釋:我們娑婆世界的人、天,我們看不見天,天看得見我們;這極樂世界的人跟天,是能夠互相見聞覺知的,我看得到你,你也看得到我,它有這種情況。這個凡夫有人、天二道的凡夫。這個「圣」指的是二乘的有學(xué)位,或者初果、初果向、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乃至四果向,這種二乘的有學(xué)位叫做「圣」。這一類的人,包括凡夫、圣人都是在凡圣同居土里面安住。就是你的佛號念到乃至還沒有斷見思煩惱之前,都隸屬于這個國土,這是第一種!溉舫种潦乱恍牟粊y,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余土!鼓隳軌虬逊鹛柲畹健甘乱恍牟粊y」,蕅益大師講這個事一心不亂,它是「見思任運先落」,把「見思」的煩惱給消滅了,「生」在「方便有余土」。這個「方便有余土」怎么說呢?這個「方便」指的是修習(xí)這個空觀──我空觀、法空觀,它是一種方便,以無所得為方便,悟入實相的方便,他修這個方便道,就是我空、法空。這個「有余」是因為無明未破,所以「有余」,他還以剩余,他雖然破了粗的見思,但是微細(xì)的無明煩惱沒有破,所以相對大乘來說,他的煩惱還是有所剩余,所以叫做「有余」。這個「方便有余土」所收攝的眾生,包括二乘的無學(xué),二乘的阿羅漢、辟支佛,乃至地前菩薩,這個初地以前的菩薩,都是在「方便有余土」安住。第三「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yán)凈土,亦分證常寂光土!拐f我們能夠念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什么境界呢?「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就是破無明、證法身,破一分的無明,證一分的法身。這個時候,我們到極樂世界是生在什么土呢?「生」在「實報」莊嚴(yán)土。這個「實報」就是一種真實的果報。凡夫的果報不真實,說你今生是個人,不真實,因為沒幾年你死掉以后,你下輩子變成另外一個眾生了,這個果報體不能夠恒常相續(xù)的受用,它會變化,就像我們做夢,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你說你做夢的時候,你夢到你是一個國王,多么的自在,醒過來以后,什么都沒有,所以不真實。你說你今生過得很快樂、很有錢、眷屬很好;但是你死掉以后,什么都沒有,這不真實。這種初地以上的菩薩,他有所謂的功德報身,無量光明、無量相好的功德報身。這種功德報身得到以后呢,它能夠盡未來際的受用,所以叫做「實報」,這個果報是真實的,它不會破壞的!盖f嚴(yán)」,這個「莊嚴(yán)」是簡別二乘的偏空,它有無量無邊的莊嚴(yán),當(dāng)然主要的是正報的莊嚴(yán)、依報的莊嚴(yán),它有依正二報。這個是指初地乃至十地的菩薩!敢喾肿C常寂光土」,這個「常寂光土」跟「實報莊嚴(yán)土」是不一樣的。這個「實報莊嚴(yán)土」是一種果報,是一種受用的果報,就是你這個六根能夠接觸六塵,能夠見聞覺知,能夠受用的果報。這個「常寂光土」,它不是受用的,它是一種理性,這真如法性,它是一種無相的法性。這個「常寂光」怎么說呢?「常」指的是法身德,它常住而不變,這第一個。這個「寂」指的是解脫德,它有寂滅的意思,寂滅煩惱,不再受煩惱跟業(yè)力系縛,所以叫做解脫德。這個「光」是指般若德,心中的光明能夠破除黑暗。這「常寂光」,有常住義是法身德,這個寂滅義是解脫德,光明義是般若德。這是講到真如的三種功德。這是講念到「理一心不亂」的情況。第四個「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刮覀冞@個佛號能夠念到所有的「無明」完全都消滅了,你到那個地方「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那就等于是成佛的意思了。

  智者大師把凈土分成四土,蕅益大師也引用這個思想,他就把這個作一個判教。不過我們一般來說,值得我們關(guān)心的是凡圣同居土。因為我們一般要念到斷煩惱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特別關(guān)心的是這個凡圣同居土里面的三輩九品。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看「附表四,三輩往生」:

  ○附表四─「三輩往生」

  前面的信、愿、持名是因地的修行,這三輩往生是果地的功德。天臺宗的修行當(dāng)中,有「十法成乘」,其中一個講到「知位次」,就是你修行要知道你所相應(yīng)的位次,你要知道你的階位在哪里,才不為生起增上慢。凈土的位次主要的依據(jù)有二個,一個是《無量壽經(jīng)》的三輩,一個是《觀經(jīng)》的九品。先看《無量壽經(jīng)》的「三輩往生」,看第一個上輩往生他的因緣。他的因地有四個:

  ┌?舍家欲作沙門

  │

  ├?發(fā)菩提心

  ┌因┤

  │ ├?專念彼佛

  │ │

  ┌?上輩┤ └?修諸功德

  │   │

  │   │ ┌?佛眾現(xiàn)前

  │   │ │

  │   └果┼?住不退轉(zhuǎn)

  │     │

  │     └?智慧猛通自在

  這個是李炳南老居士他根據(jù)《無量壽經(jīng)》寫出《無量壽經(jīng)講述提要》,他作了這一個講表,我們把它引用出來說明。這個上輩往生因地的栽培,有四個內(nèi)涵:第一個「舍家欲作沙門」。你要成就上輩的功德,基本上你有無常、苦、無我的一種智慧,來觀察世間的五欲,你能夠知道世間的五欲是無常的、是苦的、是不能作主的。這個時候你放棄了世間的五欲,出家修行,看這個意思,上輩往生是針對出家人來說的。第二個「發(fā)菩提心」、第三個「專念彼佛」,這二個是一個正行。這個《無量壽經(jīng)》的宗旨

 。喊l(fā)菩提心,一向?qū)D畎浲臃,這是一個正行,先講「發(fā)菩提心」。這個「發(fā)菩提心」,根據(jù)《菩薩地持經(jīng)》上說,有四種因緣。我們解釋一下。說我們要生起菩提心第一個因緣是見佛神通。我們在讀誦大乘經(jīng)典的時候,看到佛陀有無量無邊神通自在的境界,佛陀在《無量壽經(jīng)》上說:他能夠把一個國土截斷,把它拋到另外一個國土去,截斷一個國土,而拋到另外一個國土去。佛陀有無量無邊的神通三昧、有種種的福報受用。你看到:唉呀!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議。》鹜訛槭裁从羞@些功德呢?因為他有無上菩提的原因。所以我們追求無上菩提,這第一個因緣,見佛神通。第二個是聞法歡喜。你在這個大乘經(jīng)典當(dāng)中,聽到佛陀開示大乘實相的道理,非常的深妙不可思議,生起了歡喜心。你想:唉呀!無上菩提的力量太大了。佛陀得到無上菩提以后,能夠宣說這么殊勝的真理。哦!我一定要成就無上菩提,這是第二個聞法歡喜。第三個悲眾生苦。你觀察無量無邊的如母有情,在三界當(dāng)中流轉(zhuǎn),而每一個生命當(dāng)中,他都不斷的去承受老病死的苦。而這些有情都是我們過去的母親,所以說去救拔他們離開這個生死,到達(dá)安樂的涅槃,是我的責(zé)任,悲眾生苦。這個時候,我沒有其他的選擇,為利有情愿成佛,我只有成就無上菩提,才有這種能力、才有這種方便力來救拔他們,這是悲眾生苦而發(fā)菩提心。第四個哀圣教衰。我們一個修行人,讀了佛法以后,知道這個佛法是世間的光明。但是這個佛法的光明在世間流傳的時候,因為眾生有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而破壞佛法、破壞這個光明。這個時候,我們不忍圣教衰,發(fā)菩提心:唯有成就無上菩提,才能夠有種種的方便力,使令這個圣教的光明,普遍的流傳。我們希求無上菩提有四種因緣:前面二個,見佛神通、聞法歡喜,偏重在上求,是看到佛的功德;三、四,悲眾生苦、哀圣教衰,偏重在下化,偏重在這個苦惱的境界而發(fā)菩提心。

  藏傳佛教菩提心的修法,偏重在悲眾生苦,偏重在這一點。極樂世界,我們看本經(jīng),它對眾生的苦談得少,對極樂世界的功德談得多,我們讀本經(jīng)就知道了。所以本經(jīng)偏重在「看到佛菩薩的功德,而發(fā)菩提心」,偏重在這一點。當(dāng)然都可以發(fā)起菩提心,因緣不同,但是最后的結(jié)果是一樣的。為什么會發(fā)菩提心呢?元曉大師講了一個理由,他說:這個修行,因果要相隨順。他說:「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yuǎn)無盡,故能感得廣大無際依報國土,長遠(yuǎn)無量正報壽命。」我們解釋一下。我們極樂世界的果報,它是一個「廣大無邊」的依報國土,它的國土是「廣大無邊」的。所以蕅益大師說:生到極樂世界,等于生到十方世界去了,它的國土是「廣大無邊」的。它的壽命是無量壽,「長遠(yuǎn)無盡」的正報壽命。你能夠成就這樣的果報,假設(shè)你因地的時候不是發(fā)菩提心,是發(fā)出離心:「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惯@樣的一種發(fā)心,在時候空上是有限量的。因為你只是緣你自身的苦發(fā)菩提心,等到你自身解脫以后,你整個生命就停止活動了,因為你的發(fā)心就是這樣子的,到了無余涅槃,灰身泯智了,怎么可能會有所謂的「廣大無邊的依報國土、長遠(yuǎn)無盡的正報壽命」呢?這跟你的因地不相符合。所以說,你一定是在因地的時候,就能夠發(fā)起了「眾生界盡,我愿方盡;菩提道成,我愿方成」,這種時空無盡的菩提心,他的心量廣大無邊,從空間上廣大無邊,從時間上來說是長遠(yuǎn)無盡。所以元曉大師說:除菩提心,無以致此。除了菩提心以外,不可能有這樣的功德。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也講出這樣一個觀念說:這個極樂世界「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這個大乘善根界,所以說發(fā)菩提心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因為你因果要相隨順。我們凡夫以有所得的心、名聞利養(yǎng)的心,來修人天的善法,既然是有所得的心,你所得的果報那有一定的限量,或者是一劫、二劫、三劫、十劫的一種福報受用。二乘人他發(fā)的是一種出離的心,就使令他的果報趨向于偏空的涅槃。我們今天的果報,它不是人天有限的果報,也不是二乘偏空的涅槃,它是一種能夠真實受用的無量無邊的國土,以及無量壽的壽命,這種依正莊嚴(yán)。所以從這個果報來看因地,你一定是要有這樣時空無盡的愿力,才能夠招感這個時空無邊的依正二報的功德。所以元曉大師提出這個觀念說:除菩提心,無以致此。說你除了發(fā)菩提心以外,別無選擇。所以這個三輩往生,都是要發(fā)菩提心的。

  第三個「專念彼佛」。這個「專念彼佛」怎么說呢?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說:這當(dāng)中有二種情況。第一種情況,你發(fā)覺你的時間實在太有限了,所以你要「廢舍余行,專立念佛!拱哑渌姆ㄩT完全的停下來,「廢舍余行」。干什么呢?「專立念佛」。就是善導(dǎo)大師說的「三業(yè)專修」,身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口專門稱念阿彌陀佛、意專門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yán),身口意三密相應(yīng),都跟你的本尊相應(yīng)。這是一種情況,這個叫做「專念彼佛」,一向?qū)D,這是第一種情況。第二種情況,你以「持名為正行,余行為助行」。你以信、愿、持名為你的根本法寶,但是你有時候也持持大悲咒、也拜拜《八十八佛》、也讀誦《法華經(jīng)》,以這個為助行,來幫助你這句佛號的力量,來莊嚴(yán)你這句佛號。因為你有一個正助的差別,這樣子,黃老居士說:這也叫做一向?qū)D畎浲臃。這種觀念跟蕅益大師是一樣的,蕅祖也是這種思想。蕅益大師說:這個念佛法門,「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非舉一廢百也!估先思沂钦J(rèn)為一句佛號統(tǒng)攝無量無邊的法門,這個是沒關(guān)系的,不一定說念佛就要把其它的法門放下,只是你知道你所有的法門是趨向于同一個目的,是幫助你去歸依彌陀、幫助你往生,所有的方向是一致的。雖然你也修其它的行門,因為你方向一致,這樣也構(gòu)成一向?qū)D睿@個也叫做一向?qū)D。黃老居士說:「專念彼佛」有二種情況:一種是專修,一種是圓修,都叫做「專念彼佛」。

  第四個「修諸功德」。我們出家以后,把世間的塵勞放下,全心全意的投在修行,能夠修行廣大的福德智慧資糧,把這功德回向往生。這是上輩的因地。

  看他的果報:第一個「佛眾現(xiàn)前」,當(dāng)然這個主要是講臨命終。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清凈大海眾菩薩通通現(xiàn)前。第二個「住不退轉(zhuǎn)」,往生以后住不退轉(zhuǎn),成就三種不退:位不念、行不退、念不退。第三個「智慧猛、通自在」,智慧特別猛利,有種種的神通(五種神通),能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蒙十方諸佛的開導(dǎo),乃至授記等等。這是上輩的因果。再看中輩的,中輩的因地有三個:

  │              ┌?奉持齋戒

  │              │

  │     ┌?發(fā)菩提心──┐├?起立塔像

  │     │       ││

  │   ┌因┼?一向?qū)D畋朔皓扩?飯食沙門

  │   │ │       ││

  │   │ └?多少修善──┘├?懸繒燃燈

  ├?中輩┤          │

  │   │          └?散華燒香

  │   │

  │   │ ┌?化佛現(xiàn)前

  │   │ │

  │   └果┼?住不退轉(zhuǎn)

  │     │

  │     └?功智次上

  這個「中輩」,看經(jīng)典上的意思,他是一個在家居士,他因為特殊的因緣,也不能出家、也不能專心的修習(xí)福德智慧資糧。但是他雖然在家,這個處世不忘菩提,還是發(fā)起「菩提心」,希求無上菩提,把世間的塵勞看的很淡薄。另一方「一向?qū)D畋朔稹,他有一定的定課,能夠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對名號能夠歸依相應(yīng)。第三個「多少修善」。在家居士一天里面,很多很多的時間,為了經(jīng)營家庭的生活,把時間、精神、體力都浪費掉了,所以不能像前面的「修諸功德」,但是起碼隨緣盡分的「多少修善」。這個「多少修善」,《無量壽經(jīng)》提出五點:第「一、奉持齋戒」,能夠受持五戒、八戒,乃菩薩戒,受持戒法,這是戒波羅蜜;后面的二、三、四、五是屬于施波羅蜜。第「二、起立塔像」,有人蓋佛塔、造佛像,我們多少隨喜功德。第「三、飯食沙門」,供養(yǎng)大眾師,用飯菜供養(yǎng)大眾師。第「四、懸繒燃燈」!笐铱暋惯@個「繒」是一種很精致的布料,我們講這個綢緞等等。這個精致的布料,主要有二種情況:平面的叫做幡,立體的叫做幢,用這個幡跟幢來供佛。或者燃燈,用種種的油點燈,用光明來供佛。第「五、散華燒香」。(第五個他漏掉了,我們把它補上去。)在經(jīng)典上講到「散華燒香」,用這個「華」,我們用鮮花;或者是燒好的沉香、檀香來供養(yǎng)佛,「散華燒香」。這五個叫做「多少修善」,看這個意思,主要是面對三寶的境界,在三寶的境界里面去供養(yǎng),或者持戒,「多少修善」。這個中輩往生以后的「果」報,第「一、化佛現(xiàn)前」,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現(xiàn)前。看經(jīng)典上,它也提到還有觀世音菩薩、勢至菩薩現(xiàn)前,不只是阿彌陀佛現(xiàn)前,清凈大海眾菩薩也現(xiàn)前。第「二、住不退轉(zhuǎn)」,也成就三不退。第「三、功智次上」,功德智慧比前面的稍微次一等。這是「中輩」往生的情況。第三看「下輩」往生!赶螺叀雇摹敢颉沟赜腥齻:

  │     ┌?發(fā)菩提心

  │     │

  │   ┌因┼?一向?qū)浭?/p>

  │   │ │

  │   │ └?聞法信樂一念

  └?下輩┤

  │ ┌?夢見彼佛

  └果┤

  └?功智次上

  這個「發(fā)菩提心」,我們前面說過了,這是往生的一個主要因素之一。一向?qū)D町?dāng)中,《無量壽經(jīng)》提出二點,有二個情況:第一個是「一向?qū)洝,一個是「聞法信樂」。這個「一向?qū)洝沟摹甘睢,跟「聞法信樂」的「一念」,古德解釋這段經(jīng)文都說:這都是約臨終來說,不是約平時的十念、一念,都是臨終的十念、一念。說「一向?qū)洝故羌s一個事修的人來說,「聞法信樂」是約理觀來說。說這個事修的人,他平常沒有讀大乘經(jīng)典,不能解第一義諦,不明白萬法唯是一心的道理。在修行的時候,完全在事相上下功夫,他臨命終的時候,必須要具足「十念」。他這個時候認(rèn)為阿彌陀佛是在十萬億佛土外,我這一念心是有自性的,阿彌陀佛也是有自性的,我們倆個的距離是非常的遙遠(yuǎn);但是沒有關(guān)系,我還是愿意憶念你,我還是愿意到你的國土去。這個時候,他的功夫,就必須要有十念的功夫,因為他事修。另外一種是聽聞大乘佛法,解第一義諦,明白萬法唯是一心,他知道一乘道理。知道什么道理呢?說「我雖業(yè)障深重,是彌陀心內(nèi)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yán),是我心內(nèi)之佛。既然心性無二,自然感應(yīng)道交。」說我這一念心,從本性上來觀察,跟佛的本性來觀察,是不二的。我們的心是如,阿彌陀佛的心也是如,一如無二如。從本性上一個同體的角度來說,自然感應(yīng)道交。這種人,臨終只要「一念」,他也能夠往生。所以它就開出十念跟一念的差別,古德是這樣解釋的。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看古德的注解,他說上輩跟中輩的人,平常都還有一點功課、有一點修行的,不管是福德、不管是智慧,這個人平常是一個修行人。這個下輩的人就不一定了,平常也不見得有什么念佛功夫,他這個下輩人多分來說,還是約臨命的開示,生起了正憶念,或者是十念、或者是一念,而帶業(yè)往生的,是偏重在這個方面。在果報上有二種情況:第「一、夢見彼佛」。他為什么夢見彼佛呢?因為他持名的功夫很淺,他幾乎是到臨命終的時候,甚至于在臨命終的時候,業(yè)障現(xiàn)前了,這個時候才提起佛號。他平常念佛的善根,乃至于福德的資糧都非常的淺薄。所以,「夢見彼佛」這個「夢見」,古德解釋說:臨命終時佛來迎接,仿佛是夢。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現(xiàn)前,但是他的功德薄弱,串習(xí)的力量太薄弱了,他看得不是很清楚,就好象是做夢一樣。就是說臨命終時,佛是來接引,但是你感覺到仿佛是夢,你以為你在做夢,這個明了性不是很清楚,這個叫做「夢見彼佛」!腹χ谴紊稀,功德智慧都次于前面的上輩跟中輩的情況。

  這個地方我們把它說明一下!稛o量壽經(jīng)》的宗旨,講「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睢,這本經(jīng)講到「信、愿、持名」,蕅益大師把它作一個會通。蕅益大師說:深信切愿,就是無上菩提心。為什么呢?因為你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這種心情是隨順于無上菩提的。換句話說,我們之所以厭離娑婆、之所以欣求極樂,不是要受用五欲樂。如果我們要受用五欲樂,我們可以厭離這個人間,欣求天上就好了,直接到天上去也是一個安樂的境界!為什么我們放棄天上的欲樂,而追求極樂世界呢?因為我們是為菩提道而求生凈土。所以蕅益大師說:基本上我們求生凈土,它本身就是一種要追求無上菩提的一種希望,所以深信切愿的本質(zhì),也就是無上菩提心的意思。所以蕅益大師就把這二部經(jīng)的宗旨給融通了!赴l(fā)菩提心、一向?qū)D睢,跟「深信切愿、?zhí)持名號」,這二個宗旨是完全一樣的,蕅祖是這個意思。古德也是有這種看法,他說:這個《無量壽經(jīng)》是大本的,《阿彌陀經(jīng)》是小本的,只是廣略的不同,內(nèi)涵是一致的。這個是講到《無量壽經(jīng)》關(guān)于果地的一個判教情況。關(guān)于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

  問:

  答:也是發(fā)菩提心。這一點,你看《觀經(jīng)》九品中的下品就很清楚,這個九品的下品下生,這個人一生是造惡業(yè),它講的比《無量壽經(jīng)》更清楚,就擺明了他就是一個造惡凡夫,臨命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的開導(dǎo)而發(fā)菩提心。好,這樣子違背了《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都要發(fā)菩提心的一種因地的情況,古德就解釋:發(fā)菩提心有二種情況:第一個是你始發(fā),你今天才發(fā)菩提心;第二個是重發(fā),就說這個人曾幾何時,他過去發(fā)過菩提心,但是今生忘掉了。一個大乘菩薩,眾生無邊誓愿度,看到如母有情生生世世在三界流轉(zhuǎn),就有這個隔陰之迷。這個隔陰之迷遇到惡因緣的時候,他造惡業(yè),但是他過去曾經(jīng)發(fā)的菩提心的善根是沒有退失的。所以古德說:一個臨命終的人,在地獄火現(xiàn)前的時候,他能夠在短暫的開示之下,就能夠改變心意,就能夠歸依彌陀。他說:這個人肯定是大乘善根人,否則是不可能的事情。天如禪師在《凈土或問》里面,他提出這個看法。他說:下輩往生這三種人,他肯定過去世是生生世世是一個大乘善根的人。在流轉(zhuǎn)當(dāng)中,一時糊涂造了惡業(yè),所以臨命終的時候,在這么短暫的開示,就能夠改變心意。比如我們不要說臨命終,我們平常頭腦清楚的情況,你要起障礙,別人跟你開示幾句,你還不見得接受。是不是?那這個臨命終的人,在苦惱現(xiàn)前的時候,短暫的開示,他就能夠接受了,這個人善根強。而事實上到了下面,你看下品三種往生以后,佛陀都是為他說大乘法,說大乘法而證得大乘的果位。所以事實上這個天如禪師,在《凈土或問》當(dāng)中提出這個看法是很合理的。他認(rèn)為這些人已經(jīng)發(fā)了菩提心,過去生發(fā)了菩提心,才可能在臨命終這么短暫的時間,遇到別人的開示,而信愿凈土法門,是這樣子的。所以我們探討菩提心應(yīng)該分成二個情況:第一個是你今生發(fā)生的,就始發(fā),你今生才發(fā)的;第二個是重發(fā),你過去已經(jīng)發(fā)了菩提心,今生再發(fā)一次,來加強他的力量。所以我們修行不能只看今生,因為生命是不斷的流轉(zhuǎn),恒轉(zhuǎn)如瀑流,生命是一個水流。我們過去有很多很多的因緣,這個水流已經(jīng)流轉(zhuǎn)了很多了。所以要看到過去的情況來判斷的。

  問:

  答:就是下輩的地方。一向?qū)D。他這個還看不出有什么特別的差別?唇(jīng)文的意思,《無量壽經(jīng)》它上輩跟下輩「發(fā)菩提心,專念彼佛」這二個地方,沒有特別的發(fā)揮。但是在「修諸功德」跟「多少修善」這個地方,它明顯講出它的差別。它的意思是說:上輩的人功德修的多,不管福德、不管智慧的功德強,所以他往生以后「智慧猛、通自在」。在中輩的時候,因為他是在家居士,這世間人世的塵勞,浪費他太多精神體力,所以他不能修諸功德。怎么辦呢?「多少修善」!稛o量壽經(jīng)》在上輩根中輩的差別當(dāng)中,它偏重在這個地方的差別。對持名的淺深,不明顯提出這個看法。

  它偏重在福德、智慧的差別。它意思就是說:你往生與否,都是靠發(fā)菩提心,專念彼佛;但是你到極樂世界以后,你的功德、你的智慧、你正報莊嚴(yán)的差別,就看你因地的時候,對福德、對智慧的栽培淺深來決定,是這個意思。

  問:

  答:基本上化佛,只要我們還沒念到理一心不亂,沒有破無明、證法身,其實我們見到的佛,都是應(yīng)化身的佛,都是化佛。跟《觀經(jīng)》九品當(dāng)中的化佛是一致的。不過在后面的九品當(dāng)中,會講得更詳細(xì),它把三輩開出九品,它講到這個下品的人,就是化佛現(xiàn)前,沒有眷屬現(xiàn)前,就是一個佛。甚至于連佛都沒有來,觀世音菩薩來、或者蓮華來而已。它這個九品,就講得更微細(xì)了,差別更多。

  問:

  答:他一定要有我空的智慧,才能夠破壞見思煩惱。是這樣子的:我們一路讀下來,蕅益大師強調(diào)「信、愿、持名」,他不談我空、法空;但是我們看看六信的內(nèi)涵,你看信理,你就可以看出來,那個信理的境界:「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刮覀冞@一念心能跟佛的心,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那一定是安立在自性空的根本上。如果我們是「自性有」,我們的心跟佛的心怎么能夠「重重交攝,不相妨礙」呢?那一定有妨礙的。所以蕅益大師講信、愿、持名,其實他這的信的內(nèi)涵要成就,你沒有般若波羅蜜,那個信還不具足的。所以蕅益大師在《教觀綱宗》也講一句很明確的話:「未開圓解,不應(yīng)輒論修證!(呵──)我剛開始讀《彌陀要解》也是覺得:唉呀,蕅益大師并沒有提到我空、法空,為什么念佛就能夠見思任運先落?后來我把這個六信讀一讀,唉呀,他前面的六信,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在里面。就是他那個佛號在操作的時候,他就跟你講明白了,你這句佛號要念之前,你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這個六信的信理,就是明白萬法唯是一心。所以你這個念佛人本身就是要通達(dá)空性,他的意思就是這個意思。

  問:

  答:它是這樣子的:它后面會提到,它是四土眾生能夠互相見聞;但是在判教的時候,就是說圓融也不能礙行布,行布也不能礙圓融。從次第的角度,他也必須說明:你當(dāng)分的土是什么?你的因地是什么到什么土?但到后來的時候它又提到了:事實上這四土的人,他是橫具的,我可以看到初地菩薩,初地菩薩也可以看到我;但是我們娑婆世界是豎的,娑婆世界這個國土是豎的。比如說這個人是阿羅漢,他在方便有余土,我們看不到他。所以《楞嚴(yán)經(jīng)》也說:我們到高山上去,看到什么人都沒有,那一定很多辟支佛在里面修行,他在方便有余土,他看得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所以這個娑婆世的土是豎的四土。我們下面要看上面是不可能的,上面可以看到下面。極樂世界的四土,它是互相可以來往的,所以后面經(jīng)文就講到:「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故q益大師解釋什么叫做「諸上善人」呢?就是等覺菩薩,一般的菩薩只能叫做「善人」;諸「上善人」加一個「上」字,表示那是等覺菩薩。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互相的往來,你看這件事情(呵──),這不得了。你看到觀世音菩薩那是什么境界啊!那還得了啊。所以它的地方就是在這個地方,因為它四土能夠互相見聞。那在講到當(dāng)教的時候,站在行布的角度,我們還是必須把四土的因果區(qū)別出來,后來再講到它圓融的情況。

  問:

  答:是的。因為你不發(fā)菩提心……,基本上我們的心有三種發(fā)心,修行有三種發(fā)心:第一個是求增上心。我不想到涅槃去,我也不想成就無上菩提,那你干什么修行呢?我希望下輩子做國王,生到天上去,增上。我希望我下輩子的生命,比今生更好,就可以了。這種有所得的心,你招感的時空一定是有限量的,因為你的因地有限量,不可能跟時空無盡的法性相應(yīng)。所以說,如果你今天為了世間的五欲快樂而念佛,這個時候你一定是投生在三界,因為你的發(fā)心跟彌陀的本愿是不相隨順的,因為你心中所想的那個凈土,事實上你心中所想的凈土是天界,因為那是有限量的,因為你發(fā)心如此。你如果不是發(fā)增上心,就是發(fā)出離心。發(fā)出離心的人,他的心情,他不追求無量的生命,他的心情是:「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狗凑译x開三界以后,我就大事已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在受苦,跟我沒有關(guān)系。所以阿羅漢的因地,以這樣的因地為發(fā)心的時候,他的加行到達(dá)三界以后,他的生命就停下來了,沒有三界煩惱的業(yè)力,但可也沒有依正莊嚴(yán),因為他這個車子、這個乘,到那個地方已經(jīng)所作皆辦,大事已辦了。你看極樂世界,它不是人天有限量的果報,它是一個時空無盡的果報;它也不是一個偏空涅槃,它很明確的講到極樂世界有果報體的,有正報、依報莊嚴(yán),那是一個大乘善根界。所以元曉大師說:你今天不發(fā)菩提心,沒有發(fā)這種廣大無邊跟長遠(yuǎn)無盡的愿力,你不可招感這個廣大無邊的國土跟長遠(yuǎn)無盡的壽命,不可能,因果不相符合。這個是很明顯,從因緣上來看就是這樣。蕅益大師又把「深信發(fā)愿」跟「菩提心」又把它給統(tǒng)一起來。好,我們今天講到這里,九品往生,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

  第十一卷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第十五頁,「附表五,九品往生」。

  ○附表五─「九品往生」

  九品往生差別一覽表

  前面一科信愿持名,是講到凈土的因地;這一科是講到往生不退,是說明凈土的果地。凈土果地的功德,雖然前面永明大師講到念佛有十種利益,就是我們能夠信愿,來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樣有什么好處呢?能夠得到二十五位大菩薩、諸天神將的保護(hù),以及念念之間能夠滅除我們的這種罪障,能夠得到這種特別色身康健、具足威德的色身。這種情況,就好象在經(jīng)典上說的:「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dāng)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yuǎn)。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是則名曰香光莊嚴(yán)!惯@種情況就好象說:我們一念這種業(yè)障的心,去憶念萬德洪名,蒙佛慈悲,我們也能夠得到佛陀一部分的功德。就好象我們一個人,本來沒有香氣;但是我們經(jīng)常跟香接觸,哦,我們也能夠得到香的一部分氣味。說我們不斷的念佛,就使令我們念念之間能夠業(yè)障消除、福慧增長。但是這不是一種真正的凈土功德。換句話說,凈土的功德不是安立在你今生福報的受用。從本經(jīng)上來觀察,凈土的功德是安立在往生不退這二個力用上。說我們念阿彌陀佛干什么呢?主要的不是想要在人世間得到種種的安樂,而是能夠往生到四種凈土,能夠成就三不退轉(zhuǎn),這才是一個真正的目的。

  就著往生四土這方面來說,基本上值得我們關(guān)心的是凡圣同居土,帶業(yè)往生的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當(dāng)中,根據(jù)經(jīng)典有三輩九品這種果位的差別。「三輩」我們前面講過了,這以下我們就根據(jù)《觀無量壽佛經(jīng)》,把它摘錄

  中中 中上 上下 上中 上上 品別

  鈍根回大聲聞,即信行人。 利根回大聲聞,即法行人。 悲增上菩薩,但發(fā)無上道心故。 智增上菩薩,解第一義故。 悲  智雙運菩薩 根 機

  若一日一夜持八齋戒、沙彌戒、具足戒,威儀無缺。 受持五戒、八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 三心、勤修第三福。三業(yè)皆清凈。 三心、三福、六念。略遜于前者。 三心、三福并六念,具足圓滿而修。 行 法

  阿彌陀佛,與諸眷屬來迎。言:「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 阿彌陀佛,與諸比丘來迎。「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嘆出家得離眾苦! 化佛菩薩眾來迎,贊言:「法子!汝今清凈,發(fā)無上道心,我來迎汝! 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無量大眾,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 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無數(shù)化佛,百千聲聞,無量諸天,七寶宮殿。 臨終所見接引

  身坐七寶蓮華,坐已華合隨佛往生。 身坐蓮華臺,拜佛即往生。 坐金蓮華,坐已華合,即得往生。 乘紫金臺于一念頃,往生彼國。 自見其身乘金剛臺,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華臺不同往生遲疾

  經(jīng)七日始開。 到已華開 經(jīng)一日一夜始開。 經(jīng)一夜始開。 華本已開 華開時節(jié)

  華開見佛,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jīng)半劫已,成阿羅漢。 華開見應(yīng)佛,聞四諦法,即得阿羅漢道,具三明六通。 七日始見應(yīng)佛,三七乃了了見,聞甚深法,經(jīng)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禮佛合掌,聞甚深法,七日即得不退轉(zhuǎn)地,一小劫得無生法忍,蒙諸佛授記。 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聞一乘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蒙諸佛授記。 生后得益

  成「九品往生差一覽表」。這九品往生的差別,善導(dǎo)大師在《觀經(jīng)四帖》上說,這九品是分成三種根性:上品的三種根性,是屬于大乘的凡夫;中品的三種根性,是修小乘的凡夫;下面的三種根性,是一個造作惡業(yè)的凡夫。善導(dǎo)大師說這個九品,完全是根據(jù)凡夫來安立,因為根性的不同,就有這樣的差別。好,我們看第一個「上上」品,看他的「根機」,「悲智雙運菩薩」。這個往生到上上品的人,他在因地的時候,他很難得,他能夠二空自調(diào)、大悲利他。他一方面有這種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來調(diào)伏心中的愛取煩惱;一方面有大悲心,廣泛的利益眾生。套一句經(jīng)典的話說,他能夠「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有這種二空的智慧來調(diào)伏自己,有大悲心來利益眾生。這種根機的人,他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三心、三福并六念,具足圓滿而修!股掀返娜N人都具足這三種的法。我們解釋一下「三心」,在后面「注」的解釋。這個悲智雙運的菩薩在修行的時候,他在修習(xí)自利利他的時候,他具足三種心情:第一個「至誠心」,第二個「深心」,第三個「回向發(fā)愿心」。這三心,以下我們根據(jù)善導(dǎo)大師的解釋加以說明。

  善導(dǎo)大師說:這個「至誠心」,它的內(nèi)涵就是一種真實之心,沒有夾雜虛偽。什么叫真實心呢?就是他在整個修學(xué)的過程當(dāng)中,絕無夾雜世間名利,一心一意求生凈土、成就佛道。他不管是在佛堂中,自己拜佛、念佛,或者利益有情,他決定沒有夾雜世間的名利,一心一意要把這種功德求生凈土、成就佛道,這種叫做真實之心,也叫做至誠心。這種情況跟本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所說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這種愿力,是相隨順的,沒有一種貪染娑婆世界安樂的這種心情。

  第二個是「深心」。這個「深心」,善導(dǎo)大師說:「深心」就是深信之心,它是一種深信。這個信有二方面:第一個,「決定深信自身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zhuǎn),無有出離之緣!拐f我們相信我自己是一種罪惡的凡夫,無量無邊的這一念明了心,積集了多多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yè)。依止這個罪業(yè)的因緣,曠劫以來在這三界當(dāng)中「常沒常流轉(zhuǎn)」,業(yè)力不可思議,一次一次的得果報。在這個強大業(yè)力的系縛之下,我們自己決定沒有出離的因緣。就是我要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沒有辦法出離三界的。這是第一種信心。其次,「決定深信阿彌陀佛有大愿力,蒙佛愿力,定得往生!沟诙䝼信心是決定深信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愿」力,我們臨命終的時候,仰仗佛的愿力,決定得以往生。一方面相信自己沒有能力、沒有出離的因緣,一方面相信阿彌陀佛的大誓愿,決定能夠救拔我。這個時候?qū)Π浲臃鹨恍臍w命、通身靠倒,這個叫做「深心」,就是完全一種真實的信心,深信之心。這個是偏重在「信」這一部分。

  第三個「回向發(fā)愿心」!富叵虬l(fā)愿心」就是說:「愿將畢生所修功德,至誠懇切回向凈土!乖笇⒔裆薹N種福德智慧的功德,很至誠懇切的回轉(zhuǎn)導(dǎo)向到凈土去;不要使令這樣的功德,流漏到三界里面得果報。就把整個功德累積起來,把這個方向統(tǒng)一,回向到凈土去。這個就是「回向發(fā)愿心」。這個是一個總結(jié),把前面的信跟愿總結(jié)起來,回向到凈土去。善導(dǎo)大師他是用凈土的觀念,來解釋這三心,這就是所謂的三心。就是說悲智雙運的菩薩,不管是在修智慧、修慈悲,就具足這三種的心情。

  第二個「三福」,這個是《觀經(jīng)》的三福,我們也簡單的把它說明一下。這個「三!梗谝粋是屬于人天的福報,人天福,就是「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惯@個人世間對于父母師長的孝養(yǎng)恭敬,乃至修十善業(yè),這個是人天福報。第二個「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個是屬于二乘的果報,這是偏重在持戒,三歸五戒,乃至比丘、比丘尼、菩薩戒,能夠持戒清凈,這是二乘的福報。第三個「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jìn)行者!沟谌N能夠在寂靜當(dāng)中,讀誦大乘經(jīng)典、發(fā)無上菩提心,這種是大乘的福報。這三種福報,包括人天、二乘跟大乘的福報。這個「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這個前面已經(jīng)說過了。不過這個地方的念佛,主要的是憶念佛的功德,在六念當(dāng)中,主要是念佛的功德。這種悲智雙運的菩薩,他平常的修行方法,除了「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睢挂酝,他能夠「三心、三福并六念,具足圓滿而修」,把這功德修得非常的圓滿。這前面二個是講他在生的時候,他的根機跟他的修行方法;以下二個是講他臨終的情況。他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無數(shù)化佛,百千聲聞,無量諸天,七寶宮殿」,一時現(xiàn)前。我們看《觀經(jīng)》會有一種感覺,就是這個人因地更圓滿的時候,他臨命終見到的境界就更加的莊嚴(yán)。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沒有來,就是觀世音菩薩來、或者蓮華來。因為這個悲智雙運的菩薩因地的時候,他積集萬善,「萬善為因,萬德為果」,所以他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薩,乃至「百千聲聞,無量諸天」,不但是正報,連依報的「宮殿」都現(xiàn)前。這個時候,這個菩薩「自見其身乘金剛臺,如彈指頃往生彼國!惯@個上品上生,他的蓮華是「金剛臺」。就像「彈指」那么短暫的時間,「一剎那間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一剎間就到極樂世界。這是講臨終的情況。那往生以后是怎么情況呢?這下二段是講往生以后。「華本已開」。上品上生的人,蓮華根本就沒有合,就是說他看到阿彌陀佛、無量菩薩現(xiàn)前的時候,他就發(fā)現(xiàn)自己的神識已經(jīng)坐在蓮華當(dāng)中,華都沒有合,就直接到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到了以后,他就直接從七寶池、八功德水下來,「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聞一乘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蒙諸佛授記!闺x開了七寶池、八功德水,就見到佛了?吹椒鹜邮鞘裁淳辰缒?「眾相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無量無邊的相好具足。見到佛陀,佛陀是不空過的,佛陀就為他說「一」佛「乘」的「法」門!嘎勔鸭次驘o生忍」,就悟到了無生法忍。這個無生法忍是初地的時候分證、八地的時候圓滿,換句話說是初地以上了。這個時候,「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種種的陀羅尼就成就了,「蒙諸佛授記」!该芍T佛授記」是這樣的,極樂世界只有一尊佛,就是阿彌陀佛。不但是極樂世界,十方諸佛世界也是一樣,一個世界不可能有二尊佛現(xiàn)前,不可能。這個「蒙諸佛授記」的意思就是說:這個往生極樂世界的這一個初地菩薩,他能夠乘神通力,「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蒙諸佛授記」。他有這種神通力,親近十方諸佛,而得到十方諸佛的授記,是這個意思。他不是在極樂世界授記,他是蒙十方諸佛授記,授記作佛。這是一個悲智雙運的凡夫菩薩,他因地的修行,乃至他臨命終的情況,到他往生的情況。

  再看第二個「上」品「中」生。上品中生是「智增上菩薩,解第一義故!惯@個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有些人偏重在慈悲,有些人偏重在智慧,就有悲增上、智增上的差別。這個「智增上」的菩薩,他偏重在智慧,偏重在個人的修止觀,他能夠了「解第一義」諦。這「解第一義」諦,簡單的說就是他能夠明白這一切法是「即空、即假、即中」,看到了中道實相!溉、三福、六念,略遜于前者」,他三心、三福、六念的功德,比前面的上品上生稍微差一點。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無量大眾,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故,是故我今來迎接汝!弧贡窘(jīng)講到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說我們這個「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故q益大師解釋我們一個人能夠達(dá)到臨終不顛倒,他認(rèn)為主要是彌陀在我們臨終的時候現(xiàn)前的開導(dǎo)安慰。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其實阿彌陀佛在我們臨命終現(xiàn)前的時候,他一定會對我們開示的,他說:「法子」。 溉晷写蟪,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這一方面有贊嘆、有安慰的意思,使令我們在這個時候,蒙佛的開示,能夠不顛倒。這個時候,「乘紫金臺于一念頃,往生彼國」,看到的是「紫金臺」!溉A開」的「時節(jié)」,「經(jīng)一夜始開」。這個上品中生的人到了蓮華以后,蓮華是合起來的,經(jīng)過一天一夜以后就打開;打開以后,他就看到阿彌陀佛現(xiàn)前;看到以后,他就拜下去「禮佛合掌,聞甚深法」,聞大乘的法門,在「七」天當(dāng)中就成就了「不退轉(zhuǎn)」。這個「不退轉(zhuǎn)」就是別教講的初住,初住以上的菩薩就不退轉(zhuǎn)了,位不退!敢恍〗俚脽o生法忍」,經(jīng)過一小劫的時間,成就初地,這個時候他也是一樣,遍至十方國土,「蒙諸佛授記」。這是上品中生的情況。

  再看上品下生!副錾掀兴_,但發(fā)無上道心故!贡錾系钠兴_,他修行的內(nèi)涵,偏重在慈悲。換句話說,他在布施、持戒的時候,偏重在事相的修行;對于理觀,觀照「真如佛性」這件事情,比較不偏重,「但發(fā)無上道心故」。他修行的內(nèi)涵,「三心、勤修第三!,偏重在「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偏重在人天福報。但是他的「三業(yè)清凈」,他的持戒也是很清凈的。臨命終的時候,「化佛、菩薩眾來迎,贊言:『法子!汝今清凈,發(fā)無上道心,我來迎汝!弧惯@時候佛陀也是對他贊嘆說:你身口意清凈,能夠持戒念佛,而且能發(fā)無上菩提心,我來迎接你。這個時候,臨命終的人得到佛的開示以后,內(nèi)心感到很安慰、感到寂靜,這個時候就「坐」在蓮華當(dāng)中,「坐」了以后蓮「華」就「合」起來,一剎那間就到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就蓮華化生。「經(jīng)」過「一日一夜」的時間,蓮華打開。打開以后,因為他的福報功德力,特別是智慧般若波羅蜜的栽培不夠,他一開始并沒有明顯的見到佛陀現(xiàn)前,佛陀是現(xiàn)前,但是他看不到。他「七」天以后,慢慢慢慢才看到「佛」陀現(xiàn)前;到「三七」日才「見」得非常清楚,看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眾相具足。這個時候,聽聞佛陀為他說大乘法,「經(jīng)」過「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成就了「百法明門」。這個「百法明門」就是前面的陀羅尼的意思,就是總持的意思。這個三昧跟陀羅尼不同,這個三昧是會退失的。法華三昧、首楞嚴(yán)王三昧、華嚴(yán)三昧,這個大乘的三昧都是有止、有觀,這個禪定當(dāng)中有智慧相應(yīng)。但是這個三昧?xí)耸У,你禪定退失以后,三昧就退失了。但是你在三昧當(dāng)中得到陀羅尼,就不會退失,生生世世不退失了,它有這個總持的力量,不退失。像智者大師,他得到旋陀羅尼,雖然后來在弘揚佛法的時候,禪定有所退失,但是他聞思的智慧特別的強。他講到一段的時候,他就引經(jīng)據(jù)典,哪一部經(jīng)怎么說,他那個文詞的攝持力特別強。所以說這個陀羅尼的菩薩,他對于法義的攝持,就永遠(yuǎn)不會退失,跟三昧不一樣。前面的三品,都是屬于大乘根機的凡夫。

  再看中品。「中」品「上」生,「利根回大聲聞,即法行人。」這個是屬于「聲聞」人,但是他臨命終之前聽聞大乘佛法,已經(jīng)「回」小向「大」了,他是「法行人」。法行人是屬于智增上的,智增上的聲聞。他的行法是「受持五戒、八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偏重在持戒,身口意當(dāng)中,沒有種種的過患。看這個意思,這個人持戒持很清凈,「無眾過患」。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比丘來迎!貉菡f苦、空、無常、無我,贊嘆出家得離眾苦!弧惯@個時候「阿彌陀佛」跟「諸比丘來迎」。前面的上品,這個大乘根性的菩薩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及蓮池海會的諸大菩薩現(xiàn)前;但是這個地方,因為他是小乘根機,所以不見到菩薩,而見到比丘來迎接。佛陀為他說「苦、空、無常、無我」四諦法門,「贊嘆出家」的功德,能夠「離苦」得樂。他聽了以后,特別的契機,內(nèi)心感到安慰、感到不顛倒。這個時候「身坐蓮華臺,拜佛即往生。」他就發(fā)現(xiàn)自己坐在蓮華臺上,感激佛陀的慈悲接引,他就拜下去,一拜下去以后,一下子就到極樂世界。一「到」的時候,「華」就「開」了,一下子華就開了?催@個「華開」,我看《觀經(jīng)》的內(nèi)涵,就跟你一個人罪障的厚薄有關(guān)、跟你的罪障厚薄有關(guān)系。這個罪障厚的人,他的蓮華會開得慢一點;罪障薄一點的人,蓮華會開得快一點。不過蓮華開了以后,見到佛陀是說大乘法、小乘法,那是根機的差別。我們看佛陀為他說什么法:「華開見應(yīng)佛,聞四諦法,即得阿羅漢道,具三明六通!股徣A開的時候,他看到的是應(yīng)化身佛,佛陀為他說「四」圣「諦」的法門,告訴他:應(yīng)該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四諦法門。聽聞以后,成就「阿羅漢道,具三明、六通」、八解脫。所以本經(jīng)上說:「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shù)之所能知!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事實上極樂世界攝受的根機,它沒有攝受三乘根機。我們看《法華經(jīng)》,十方諸佛的國土,有很多的國土都講三乘法,以一佛乘分別說三,攝受三乘根性的人。乃至釋迦牟尼佛在我們娑婆世界應(yīng)化,他的弟子也有三乘根性的人,有大乘的文殊、普賢菩薩,小乘有舍利弗、目犍連尊者,有三乘根性。但是事實上,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付朔N不生」,這個時候為什么會有阿羅漢呢?因為中品的人是一個小乘的凡夫,他生生世世所串習(xí)的小乘善根特別的強。雖然臨命終之前遇到了大乘的善知識開導(dǎo),回小向大;但是他小乘的等流習(xí)性勢力太強,所以佛陀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以「一佛乘分別說三」,為他說小乘法,先證得小乘果。但是因為他已經(jīng)發(fā)了菩提心,事實上也可以說是大乘的菩薩,是這個意思。

  看中品中生,「鈍根回大聲聞,即信行人」。前面的聲聞人是偏重在智慧,以智慧來修行;這以下是偏重在信心,「信行人」。「若一日一夜持八齋戒、沙彌戒、具足戒,威儀無缺!顾纸涞墓Φ戮捅容^少分了,或者「一日一夜」,時間也比較少。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眷屬來迎。言:『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阿彌陀佛跟諸位眷屬,看這個眷屬對照前的意思來看,應(yīng)該是比丘眾現(xiàn)前。佛陀就贊嘆說:你是一個世間上的「善人」,而且你能夠「隨順諸佛」的「教」誨,這個地方偏重在持戒,你能夠好好的持戒,威儀無缺,「我來迎」接汝去。這個時候,這個人「身坐七寶蓮華,坐已華合隨佛往生。經(jīng)」過「七日」,這個時候華「開」!溉A開見佛,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jīng)半劫已,成阿羅漢!谷A開見佛的時候,佛陀為他說四諦法門,證得初果,再經(jīng)過半劫在極樂世界修行,才成就阿羅漢果,有這樣的差別。

  再看「中」品「下」生。中品下生他的根機,是「一般修人天善法行者,有出離心」。這個人做了一些世間的慈善事業(yè),但是他厭惡生死,他那種小乘的根機,「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有出離心。那他的行法,「

  注:一、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fā)愿心! 《、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  三、下輩三品,雖造眾惡,但有大乘善根及正信,不誹謗正法!                             々ぉ酆稀队^無量壽佛經(jīng)》── 下下 下中 下上 中下 品別

  造上品十惡者(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造中品十惡者(毀犯五戒、八戒、具足戒。) 造下品十惡,不謗大乘。具正信者。 一般修人天善法行者,有出離心。 根 機

  命終遇知識為說妙法,令稱佛號,具足十念。 命終地獄猛火一時俱至,遇知識開示彌陀威德。 臨終幸遇知識為說大乘經(jīng)題,稱「南無阿彌陀佛」,信愿往生。 孝養(yǎng)父母,行世仁慈,臨終遇善知識說「極樂」、「本愿」 行 法

  見金色蓮華如大日輪,住其人前。 化地獄猛火,為清涼風(fēng),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見三圣化佛來迎!干颇凶!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此中亦應(yīng)有化佛接引等事,惟經(jīng)文略而未言耳。 臨終所見接引

  于一念頃,往生七寶池蓮華內(nèi)。 于一念頃,往生七寶池蓮華內(nèi)。 乘寶蓮華,隨佛往生。 聞法歡喜即生 華臺不同往生遲疾

  經(jīng)十二劫始開。 經(jīng)六劫始開。 經(jīng)七七日始開。 經(jīng)七日始開。 華開時節(jié)

  華開見觀音、勢至,為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即發(fā)菩提之心。 華開見觀音、勢至菩薩,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jīng)典,聞已即發(fā)無上道心。 華開見觀音、勢至菩薩說甚深十二部經(jīng),聞已信解,發(fā)無上道心,經(jīng)十小劫,得入初地。 華開見觀音及勢至菩薩,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jīng)一小劫成阿羅漢。 生后得益

  孝養(yǎng)父母,行世仁慈,臨終遇善知識說『極樂』、『本愿』。」平常孝養(yǎng)父母、行世仁慈,到了臨命終的時候,看這個意思:到了臨命終的時候,他才遇到大乘的善知識,說「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說彌陀的「本愿」功德。臨命終的時候,「此中亦應(yīng)有化佛接引等事,惟經(jīng)文略而未言耳!拱凑諒浲颖驹傅恼f法,我們到極樂世界不是我們自己去的,我們自己沒有辦法去的,一定要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我們才能去,我們沒有辦法突破三界的業(yè)力。這三界的業(yè)力,一定要業(yè)盡情空才能夠出去。所以我們今天要離開三界,一剎那間離五濁。憑什么能夠一剎那間離五濁呢?憑的就是彌陀本愿的攝持。所以說,從義理上來判斷,「應(yīng)」該也是「有佛」來「接引」,只是「經(jīng)文略而未言耳」。因為佛陀不來接引,誰都不能出去的。所以從這個義理上來看,應(yīng)該是「略而未言耳」,是這樣子的。這個時候,「聞法歡喜即生」,「經(jīng)」過「七日」,這個時候蓮華打「開」。蓮「華」打「開」的時候,見到「觀音及勢至菩薩,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jīng)一小劫成阿羅漢!顾彩锹犘〕朔,先得小乘的初果,經(jīng)過一小劫成就阿羅漢果。這個中品的三種人,都是屬于小乘根性的凡夫。

  看這個下品,下品是一個造惡的凡夫?催@個「下」品「上」生,「造下品十惡,不謗大乘,具正信者。」這個人不要說是學(xué)佛,連一般的世間善業(yè)都沒有修習(xí)的,這個人是造惡業(yè)的,「下品十惡」。但是他的一個特色,他「不謗大乘」。這個不謗大乘通于下面二個:下中、下下,都是不謗大乘。對于佛法、對于業(yè)果是有一點信心。這個人什么時候開始遇到凈土法門呢?到了「臨」命「終」的時候,「幸遇知識為說大乘經(jīng)題,稱『南無阿彌陀佛』,信愿往生!篂樗f大乘的經(jīng)題,或者講一些大乘的要義,要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時候信愿往生。這個時候,「見三圣化佛來迎。『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這個時候,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菩薩現(xiàn)前。我們知道一個人造業(yè)了以后,這個造業(yè)的眾生臨命終會恐怖的、會不安的。我們平?赡軟]有什么特別的感覺,到臨命終的時候,「臘月三十算總帳」,這個罪業(yè)的力量,會使令臨命終的人恐怖不安,所以這個時候彌陀的開示慰導(dǎo)就非常重要了。當(dāng)然我們平常遇到大善知識、遇到懺公師父的開示、威德,就覺得很受用。但是臨命終的時候佛來開示,那更不得了──佛陀的威德。一個造惡眾生臨終的恐怖,這個時候佛陀就說話了:「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不要怕,罪業(yè)消滅,我來迎接你。這個時候,這個恐怖的眾生,一聽到佛陀的開示慰導(dǎo)以后,就感到內(nèi)心寂靜,心也就不顛倒。這個時候,「乘寶蓮華,隨佛往生」,隨順佛陀就往生到極樂世界,「經(jīng)」過「七七」四十九「日」蓮華打「開」。打開的時候沒有看到阿彌陀佛,看到「觀音、勢至菩薩」,但是為「說甚深十二部經(jīng)」,講大乘經(jīng)典!嘎勔研沤,發(fā)無上道心,經(jīng)十小劫,得入初地!骨懊嬷衅返谋娚,一生是持戒清凈、不犯威儀;但是見到佛陀以后,佛陀是為他說小乘法,先證得初果,乃至阿羅漢果。這個人是一個造惡的凡夫,但是見到佛陀以后,佛陀為說大乘法,經(jīng)過十小劫,證得初地。所以天如禪師說得沒錯,說這個造惡的三品,都是多生多劫大乘善根的凡夫。臨命終的時候,因為他流轉(zhuǎn)三界中,這個會退轉(zhuǎn),遇到惡因緣就造惡業(yè)了。造惡業(yè)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的開導(dǎo),觸動了他大乘的善根,這個時候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因為他是一個大乘善根,所以佛陀為他說大乘法,所以這個地方有些不同。

  看「下中」品,「造中品十惡者(毀犯五戒、八戒、具足戒。)」這個人是造中品的十惡,造這個惡業(yè)的時候,心力也特別的強,比前面的造惡強,特別的堅固。造了什么罪呢?犯了「五戒、八戒」,乃至破了比丘、比丘尼戒。這個造罪的凡夫,臨命終的時候,那就有問題出現(xiàn)了。臨「命終」時,「地獄猛火一時俱至,遇知識開示彌陀威德。」這個造了罪業(yè)的人,臨命終的時候,這個罪業(yè)、煩惱火,一開始是煩惱的火,就轉(zhuǎn)成罪業(yè)火,轉(zhuǎn)成果報火,「地獄」的「火」就現(xiàn)前了。當(dāng)這個地獄火現(xiàn)前的時候,還沒有投胎之前,善「知識」趕快為他開示,請他懺悔,說「彌陀」本愿的「威德」,這個時候念阿彌陀佛。這個經(jīng)典上說:「具足十念」,念了十聲,這個時候這個念佛的威德力,「化地獄猛火,為清涼風(fēng),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就在這十句的信、愿、持名的佛號當(dāng)中,念念之間,就把「地獄」的「猛火」轉(zhuǎn)成「清涼風(fēng)」。這個風(fēng)又能夠「吹」很多很多的「天華」,天上的妙華。那每一株「華」當(dāng)中,「有化佛菩薩」現(xiàn)前,「迎接此人」。在這一念之間,「往生七寶池蓮華內(nèi)。經(jīng)六劫始開!惯@個人罪業(yè)重了,罪業(yè)比前面重了!溉A開見觀音、勢至菩薩,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jīng)典,聞已即發(fā)無上道心!挂彩恰赣^音、勢至菩薩」現(xiàn)前「安慰」,「為」他「說大乘經(jīng)典」,聽了以后「即發(fā)無上」菩提「心」。不過這個地方的發(fā)菩提心,他不是始發(fā),是重發(fā),因為三輩往生都要發(fā)菩提心,這個人肯定是大乘善根的。我們今天如果經(jīng)常去參加助念,你會發(fā)覺,一個臨命終的人,你跟他講什么,他不容易改變,凡夫的這個我執(zhí)、我見,不是三言二語就能夠改變的。不要說臨命終的人,你看平常這個人,要是佛法的善根薄,你跟他開示佛法,他也不見得能夠接受。但是臨命終的人,在地獄猛火現(xiàn)前的時候,在這么短暫緊急的情況,居然遇到彌陀的本愿,馬上能夠接受、馬上能夠念阿彌陀佛,所以這個人的大乘善根是很強的、大乘的善根是很強的。所以說,它這個地方所說的發(fā)無上道心,肯定不是剛開始發(fā)的,是重發(fā)的,再一次的熏習(xí)。

  看「下下」品,「造上品十惡者(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個人的罪業(yè)特別的重,他造罪的時候,心也特別的猛利,不但造「十惡」,還造「五逆」,殺父、殺母、殺圣人、破和合僧,「具諸不善」,所有的惡業(yè)都干盡了。臨「命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為說妙法,令稱佛號,具足十念!篂橹v大乘妙法,使令他稱念佛名。這個時候你念什么佛、念什么圣號、念什么咒都來不及了,趕快念阿彌陀佛,具足十念。這個時候「見金色蓮華如大日輪,住其人前!箍吹竭@個金蓮華華就像太陽一樣,就現(xiàn)在這個人前面。「于一念頃,往生七寶池蓮華內(nèi)。經(jīng)十二劫始開。華開見觀音、勢至,為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即發(fā)菩提之心!挂姷健赣^音、勢至」菩薩的時候,「為說」明「諸法實相」,大乘的諸法實相,這個諸法實相就是萬法唯是一心,這「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講到業(yè)性本空,除滅他的罪法,那聽到以后歡喜就發(fā)菩提心。

  這個地方「除滅罪法」,值得我們注意。過去我們臺灣有一些居士,他提出說:這個凈土法門,帶業(yè)往生是沒有根據(jù)的,經(jīng)典上沒有說帶業(yè)往生。換句話說,極樂世界這種清凈的功德,你要消業(yè)才能往生。這時候有很多的法師、居士,寫了很多的文章來回應(yīng)。這個當(dāng)中,主要的根據(jù)就在這段經(jīng)文。因為一位凈土的法師就提出來說:這個下品下生的經(jīng)文當(dāng)中,明白的講到這個往生的人,到了極樂世界以后,經(jīng)過十二小劫蓮華開,開了以后觀音、勢至為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如果他不是帶業(yè)往生,為什么要除滅罪法呢?既然除滅罪法,表示他內(nèi)心當(dāng)中有罪,要不然干嘛除滅罪法!佛法都是應(yīng)病與藥,有病才能夠?qū)χ蔚。所以從這個地方,可以證明這個往生的人,他是帶業(yè)的,而且還帶罪業(yè)的,帶罪業(yè)往生的。所以這個除滅罪法,就是一個明顯的證明。這個是講到下品的造惡凡夫。

  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在《無量壽經(jīng)》當(dāng)中,彌陀的第十八愿:「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乖凇稛o量壽經(jīng)》當(dāng)中的往生,是遮止五逆往生的,五逆是不能蒙佛攝受的,不能蒙十八愿攝受。但是在下品下生當(dāng)中,居然有五逆的情況出現(xiàn)!我們看下品下生,在經(jīng)文當(dāng)中,他造「造上品十惡」,而且「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它也攝受五逆。這二部經(jīng)典就有不同的地方。善導(dǎo)大師就提出說明,他說:這個《觀經(jīng)》的五逆,是已經(jīng)懺悔的;前面《無量壽經(jīng)》所說五逆不能往生,是約沒有懺悔的,如果你五逆當(dāng)中沒有懺悔,正是遮止你往生。《觀經(jīng)》里面的五逆是說:他臨命終已經(jīng)懺悔。善導(dǎo)大師說:懺悔則清凈,懺悔則安樂。既然是懺悔了,那我們就不能說他有五逆的罪業(yè),因為他已經(jīng)懺悔,這個時候他的業(yè)就轉(zhuǎn)了。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因為約著懺悔、不懺悔來看這個情況。

  最后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說五逆的懺悔是可以攝受的,但是毀謗大乘、毀謗正法這就不能接受了。因為毀謗大乘,這個人是不會懺悔的,這個人邪知邪見、謗無因果,說大乘非佛說,這個人肯定不會相信因果,不會相信凈土。所以說,這個五逆的罪業(yè),在《觀經(jīng)》當(dāng)中還能夠攝受,約懺悔的力量能夠攝受。但是毀謗正法,不管《無量壽經(jīng)》、不管《觀經(jīng)》,都是遮止的,這個人肯定是不能往生的。你一個人有一點罪業(yè),因為懺悔的力量、因為彌陀本愿的攝持,還可以往生。你一個人邪知邪見,那彌陀本愿所不攝持了,在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

  這是講到三輩九品,這一段剛好是講到《講義》第十二頁,「若執(zhí)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輩九品!惯@是講到凡圣同居土的一種果位差別。我們把《無量壽經(jīng)》的三輩,跟《觀經(jīng)》的九品,把它融通起來觀察,可以得到一個結(jié)論: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以后,這個品位的高低,跟二個內(nèi)涵有關(guān)系:第一個是你的根性,你是大乘根性、二乘根性、人天根性,這跟你的根性有關(guān)系,這決定你的品位;第二個跟你所積集的功德有關(guān)系,跟你的福德智慧資糧有關(guān)系。跟你的根性有關(guān)系、跟你功德的厚薄有關(guān)系。不過往生與否,在信愿之有無,你要成就往生,還是要靠信、愿、持名。好,我們先講到這里,休息十分鐘。

  第十二卷

  請打開《講義》第十二頁,「別明力用」,這一段是各別說明本經(jīng)的力用。那本經(jīng)的力用有二部分:第一個是往生,往生四種凈土;第二個是不退。往生這一部分我們講過了,這以下講到「不退」。

  ?不退四義

  這個「不退」的意思,是指我們修學(xué)佛法所成就的戒定慧功德,能夠不退轉(zhuǎn)。佛法的意思,說我們現(xiàn)前一念的心識,它的情況是剎那剎那生滅,恒轉(zhuǎn)如瀑流。說我們這一念心,就像一個快速的水流,雖然它恒常相續(xù),但是它可也是前后前后的變化。換句話說,我們這一念心,它不是經(jīng)常安定在一個固定的點上。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有時候發(fā)了菩提心,或者持戒、或者修定、或者能夠把一部經(jīng)背起來思惟法義。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的菩提心跟戒定慧的功德,它是會退轉(zhuǎn)的。因為我們這一念心的本質(zhì),它是會擾動的、不安的,經(jīng)常會有退轉(zhuǎn)的因緣,這是我們修行的一個困難,這個退轉(zhuǎn)的因緣當(dāng)然很多:第一個煩惱。內(nèi)心當(dāng)中有煩惱活動的時候,就障礙你前進(jìn)了;或者是你有罪業(yè),你這個罪業(yè)剛好起現(xiàn)行了;或者這個果報體老、病、死,這個果報體有老的情況、病的情況、死亡的情況。這個時候你的戒定慧,就會受到破壞。所以我們這一念心這種清凈的力量,經(jīng)常會有很多很多的煩惱、罪業(yè)、果報體的障礙,就有這個退轉(zhuǎn)的因緣。那極樂世界它的一個殊勝處,它有不退轉(zhuǎn)的功德。

  │    ┌帶業(yè)往生,在同居土,

  不退有四義┼三位不退┤

  │    └蓮華托質(zhì),永離退緣。

  這個「不退」有「四」種。我們根據(jù)它的生起次第,先講第「三」個「位不退」!肝徊煌恕惯@個「位」,指的是無漏的圣位。這個無漏圣位,是說這個人他內(nèi)心當(dāng)中有這種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有這種無漏的五分法身。這種五分法身,在他的內(nèi)心當(dāng)中是不會退轉(zhuǎn)的。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戒身」,要是以圣道的情況來說,要初果以上的圣人。初果以上的圣人,他的戒體,有圣道的力量加持,我空的智慧加持,叫做道共戒,這個戒當(dāng)中有這個道的攝持。這個道共戒有什么力量呢?說這個初果的圣人,他臨命終的時候沒有到凈土去了,在三界流轉(zhuǎn),流轉(zhuǎn)在一個殺豬、殺羊的屠夫家庭里面。父母親命令他去殺豬、殺羊,他寧死不從。雖然他沒有遇到佛法,他也忘掉他過去是個修行人,但是他面對殺生這種事業(yè),他自然就能夠生起防非止惡的功能,他自然會排斥。你問他:你為什么不殺羊?他講不出一個所以然,但是他就是不殺。他那個戒身,有這道的力量,不會退轉(zhuǎn)。你再怎么用什么惡因緣去刺激他,他法爾不會破戒,這個就是位不退。他內(nèi)心這種無漏的圣位,永遠(yuǎn)不會退失掉。這個是約一般通途,要初果以上。站在凈土的角度,「帶業(yè)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zhì),永離退緣!拐f這個人是一個帶了罪業(yè)往生的凡夫,在凡圣同居土「蓮華托質(zhì)」(這個連字加一個草字頭),在極樂世界是蓮華化生,不是胞胎的。永遠(yuǎn)離開這種退轉(zhuǎn)的功德,就是你在極樂世界的戒定慧,永遠(yuǎn)不會退失。永遠(yuǎn)不會退失的意思,從諸行無常的角度來觀,就是你不斷的進(jìn)步,沒有一個情況是保持不動的,就是你經(jīng)常會增上,是這個意思。

  │    ┌見思既落,塵沙亦破,

  ├二行不退┤

  │    └生方便土,進(jìn)趨極果。

  第「二」個「行不退」。這個「行不退」的「行」是指菩薩之行,這種發(fā)菩提心所生起的這種六波羅蜜的利他妙行,他不退轉(zhuǎn)。前面的位不退偏重在自利的功德,自受用的功德。這個菩薩行是一種利他的功德。它的內(nèi)涵,「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jìn)趨極果!惯@種情況按照通途的法門要到七住,別教的七住菩薩斷「見思」煩惱。這個菩提心的生起,我們講說:「愿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這種利益有情這樣的一種心情,這個菩提心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執(zhí),我們凡夫的一種愛著我的一種自私心里。我們凡夫的這種我執(zhí),就會引生我愛、我見、我慢、我癡,執(zhí)著這個我,愛著這個我。愛著這個我,我們就很難去愿代眾生受無量苦,就非常困難。所以我們菩提心會退轉(zhuǎn),主要的是被我們心中的無明破壞。我們我執(zhí)一重的時候,就把我們曾經(jīng)在佛堂當(dāng)中所發(fā)的愿給破壞掉。但是這個七住的菩薩,把我執(zhí)給破壞了以后,他菩提心的光明在心中,就堅固的現(xiàn)前。在《攝論》上說:這個七住菩薩,一個沒有我的菩薩,他跟我空相應(yīng)的一個菩薩,他觀察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已經(jīng)起火了,熾然如火;他還是愿意到三界的火宅里面度眾生,這個火不能障礙他。這個行不退的菩薩,他有這種境界,他對這種身心的愛著已經(jīng)消失了,他心中所看到的只有眾生的苦而已。所以這個行不退,比前面的位不退更難。因為前面的位不退只是一種自利,你自己去防非止惡,這個還不是很難;這個行不退,要愿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這就不容易了。所以有煩惱的眾生是不容易做到,所以一定要「見思」脫「落」以后,「塵沙」也「破」了一部分,這個塵沙是破所知障,這個觀察眾生根機差別的這種障礙!干沟健阜奖恪褂杏唷竿痢梗高M(jìn)趨極果」,這個是「行不退」。

  ┌破無明,顯佛性,

  ┌一念不退┤

  │    └徑生實報,分證寂光。

  第「一」個「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惯@個「念」指的是中道的正念不退轉(zhuǎn)。凡夫是執(zhí)著有,有一個我、有一個我所,這是有相的分別;二乘人是偏空,他偏重在空性這一部分;只有菩薩能夠合乎中道正念。這個中道正念簡單的說,就是即空、即假、即中。這個中道的正念在經(jīng)論上說:這個念不退的菩薩,初地分證,八地圓滿。這個分證跟圓滿怎么分別呢?說這個初地菩薩,他要入觀的時候,他我空觀、法空觀現(xiàn)前的時候,他能夠跟中道正念相應(yīng),即空、即假、即中。但是他一出觀的時候,他就有困難,他利益有情的時候,就像唯識學(xué)上說:「極喜初心平等性,俱生猶自現(xiàn)纏眠!顾麅(nèi)心當(dāng)中俱生微細(xì)的煩惱,就會干擾他,他對眾生還是會有一些法執(zhí),還是會有一些愛著。但是他一回到佛堂一入觀的時候,他愛著的煩惱心又停止下來。所以說這個初地菩薩他的念不退,只是在他入觀的時候;他出觀的時候,有時候會偏重在空、有時候偏重在有,還是很難去平衡他空有的境界。要到八地以上,「無功用行我恒摧」,把這俱生的煩惱給破壞了。那八地菩薩,不管是入觀、出觀,他內(nèi)心當(dāng)中都是即空、即假、即中。所以這個念不退,真正到念不退要到八地以上,「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惯@個就是「實報」跟!讣殴狻雇。我們講圓證三不退,是約著往生以后的情形。就是說我們往生到四土以后,每一土都具足三不退,這個后面會說明。一般的說法,是講圓證三不退;但是蕅益大師又提出另外一個叫做「畢竟不退」。這個「畢竟不退」是約著沒有往生的情況,就是說我念阿彌陀佛,但是我又不想?yún)掚x娑婆、欣求極樂,那這個佛號對我有什么意義呢?他就有「畢竟不退」的意義。我們看:

  │         ┌至心┐

  │        ┌┤  ├┐

  │        │└散心┘│

  │        │    │

  │        │┌有心┐│

  └四畢竟不退─不論┼┤  ├┼但─

  │└無心┘│

  │    │

  │┌或解┐│

  └┤  ├┘

  └不解┘

  ┌彌陀名號─┐  ┌假使千萬劫后,畢竟因斯度脫。

  │     │一經(jīng)│

  ┼或六方佛名┼  ┤ ┌聞涂毒鼓,遠(yuǎn)近皆喪┐

  │     │於耳└如┤         ├也。

  └此經(jīng)名字─┘    └食少金剛,決定不消┘

  說假設(shè)我們今天念這句佛號,臨命終的時候有差錯了,就起了顛倒,沒有往生。沒有往生的話,我們今生念佛不是白費了嗎?不白費!就是還有一種「畢竟」的功德存在。他說:你在念這句佛號的時候,有六種情況:第一個「至心、散心」:你很至誠懇切的心,很專心的念佛;或者你根本就是散亂心,「口念彌陀心散亂」,又是打妄想、又是念佛,散心。或者是「有心、無心」:你內(nèi)心當(dāng)中真正有信愿,有這樣的作意在念佛;或者你根本就沒有心要念佛,你看到別人念佛,你也念幾句,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根本沒有信愿,叫無心念佛;蛘呤恰附狻埂⒒蛘摺覆唤狻梗耗隳軌蚶斫鈴浲拥谋驹福軌蚶斫饷柕墓Φ拢馈该哉俚隆;或者是不理解。都沒有關(guān)系,只要是「彌陀」的「名號」、「或」者是「六方」諸「佛」的「名」號、或者是本「經(jīng)」的經(jīng)題,這三種任何一個,「一經(jīng)于耳」,它能夠假藉這個聲音的傳布,把這個聲音進(jìn)入到你的耳根,他的意思就是進(jìn)入到你的心中,假藉耳根,這個法寶入到心中。「假使千萬劫后,畢竟因斯度脫!咕退闶悄阍谇f劫流轉(zhuǎn)當(dāng)中,你總有一生會因為你曾經(jīng)栽培的這個善根,「因斯」就依止這個法寶的力量,而度脫生死。這種情況,他講出二個譬喻,來解釋什么叫做「假使千萬劫后,畢竟因斯度脫!沟谝粋「如聞涂毒鼓,遠(yuǎn)近皆喪!惯@個「涂毒鼓」是古時候的一種兵器,這種兵器就是把毒藥涂在鼓上面,然后你把鼓敲響,這個毒藥它就能隨順這個聲音散布出去,不管是近的人、遠(yuǎn)的人,一聽到這個聲音,「遠(yuǎn)近皆喪」,雖然不是馬上死亡,但是遲早一定會死亡。不管近距離的、遠(yuǎn)距離的,只要你能夠聞,你聽這個鼓的聲音,這個毒藥就進(jìn)到你的身體里面去。這個是約破惡。說萬德洪名在心中,只要這個佛號進(jìn)入你心中,它就有一種破惡的力量,它就能滅除你無量的生死罪障,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如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骨懊娴摹嘎勍慷竟摹故瞧茞海@個是約生善。我們吃到這個「金剛」鉆石,雖然吃得很少,今天吃一點、明天吃一點、后天吃一點,但是這個金剛有一個好處,它有一種不退轉(zhuǎn)的力量。也就是說:我們這個胃里面的胃酸,它沒有辦法去消化這個金剛,沒辦法。就是說它一進(jìn)去以后,它永遠(yuǎn)存在了。你今天吃一點金剛、你明天吃一點金剛,它是怎么樣呢?「決定不消」。這種功德力,不會因為你造罪業(yè)、墮落,而這個佛號的善根,不會退失的,它決定不消,這種生善的功德,這個就是「畢竟不退」。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在三歸依的時候,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但正式的歸依是歸依法。這個歸依法,在《成唯識論》當(dāng)中提出二點:第一個是歸依清凈法界,就是大般涅槃,這是第一個歸依境;第二個,你還要歸依清凈法界等流正法,就說雖然它不是清凈法界,但是它是它的等流正法。這個智者大師講得更明白,說我們歸依實法、也歸依權(quán)法。約實法來說,我們所歸依的是佛的大般涅槃,但是佛的大般涅槃是我們不能見聞覺知的,那是佛陀自受用的。佛陀內(nèi)心當(dāng)中,安住在這種甚深的法性三昧,那是佛陀自受用的。我們凡夫能夠見聞覺知的是什么呢?就從這個大般涅槃當(dāng)中,所流露出來的這些法寶、這些語言文字,我們能夠接觸的。所以說,我們剛開始栽培善根,還得從有相的這個名號來栽培起,是這個意思。

  你看《維摩詰經(jīng)》也是有這種情況!毒S摩詰經(jīng)》它是度化二乘,彈偏斥小、嘆大褒圓。維摩詰居士托病弘道,文殊師利菩薩帶了一大群阿羅漢的聲聞弟子去參訪、慰問。慰問的時候,維摩詰居士這個丈室,它里面來多少人都能夠坐得下。這個時候,維摩詰居士就到十方佛土去請菩薩的金剛寶座,三萬由旬這么高,就請大家升座。菩薩就升座,但阿羅漢爬不上去。阿羅漢爬不上去,看了就是很不莊嚴(yán)的境界。維摩詰居士就說:你們應(yīng)該要憶念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就能夠上去。他們就:「南無釋迦牟尼佛」,乘佛威神力就升上去了。升上去以后,維摩詰居士就跟文殊師利菩薩二個就談?wù)摗?a href="/remen/buerfame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不二法門」。聽了一段時間以后,舍利弗尊者就開始看外面:唉呀!不要過午才好,這個時間快到了,要吃飯了。維摩詰居士知道吃飯時間到了,就到香積佛國拿了一桶飯過來。阿羅漢心里打妄想說:我們這么多人,這一桶飯不知道夠不夠吃。烤S摩詰居士就說: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個飯都是吃不盡的。就分給大家吃。吃完飯以后,這個香積國的飯有二個特色:第一個,他吃下去以后,它飯的營養(yǎng)散發(fā)香氣,每一個人身上都有香氣,大乘的香氣。這種香氣七天就消失掉了,隨著營養(yǎng)就消失掉了。第二種功德就畢竟不消了,他說第二種,就是這個飯你吃進(jìn)去以后,有一種力量在,就是它有一種功德,就是說「要到發(fā)菩提心,勢力乃消。」就是說,你只要吃了這碗飯,你就有一種力量要發(fā)菩提心(呵──),這種力量。除非你發(fā)菩提心,要不然這個營養(yǎng)還是在的,有這種境界的。

  就是說,佛菩薩的功德力,他能夠把他的功德攝持在這種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為實施權(quán)。阿彌陀佛名號亦復(fù)如是。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功德,攝持在這個佛號當(dāng)中,就算你不想往生,或者你在臨命終的時候有一點差錯沒有往生;但是你也不要灰心,你曾經(jīng)在念佛堂所栽培的佛號,它是什么境界呢?「一經(jīng)于耳,假使千萬劫后,畢竟因斯度脫。如聞涂毒鼓,遠(yuǎn)近皆喪;如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是這種境界。我們平常在念佛的時候,念佛有時候是有一點枯燥;但是我們讀一讀祖師的開示,會給我們一些鼓勵的作用。我們在念佛當(dāng)中,念念之間,成就大乘的善根,「散稱為佛種,執(zhí)持登不退」,事實上是功不唐捐的。這個叫做畢竟不退,蕅益大師特別提醒我們它有這種功德。這個「畢竟不退」是約沒有往生的情況。假設(shè)我們能夠往生,那當(dāng)然是「執(zhí)持登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種不退。這一段是說「別明力用」。

  最后我們看蕅益大師的一個「較判」,把這個「力用」作一個總結(jié),先看「指出力用」:

  ?較判力用三

  ?指出力用

  ┌皆與補處俱

  復(fù)次祇帶業(yè)生同居凈,證位不退者┤

  └亦皆一生必補佛位

  假設(shè)我們今天把四土當(dāng)中最低的凡圣同居土拿出來說明,說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帶業(yè)往生,還帶了無量無邊的罪業(yè),帶了通身罪業(yè)。臨命終的時候,信、愿、持名,蒙佛接引到「同居」土,成就位不退。這樣子都能夠跟一生「補處」菩薩在一起,也能夠「一生必補佛位」,就是在這一期的生命當(dāng)中,就能夠成就等覺菩薩的階位。這極樂世界不能成佛的,一世無二佛,到極樂世界能夠到達(dá)等覺菩薩,要成佛還要到凡夫的世界。這個當(dāng)中所謂的「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位」,這下面一段解釋了:

  ?正判力用

  ┌是生同居,

  ┌「上善一處」┤

  │      └即已橫生上三土

  夫┤

  │      ┌是位不退,

  └「一生補佛」┤

  └即已圓證三不退。

  這個是引用經(jīng)文,在經(jīng)文當(dāng)中的「正宗分」,蕅益大師分成三段:信、愿、持名。第一個是「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廣泛的講到極樂世界的正報莊嚴(yán)、依報莊嚴(yán),來啟發(fā)我們的信心。這個信心主要是深信三力不可思議,三力所成就,這叫做啟信。第二段「特勸眾生應(yīng)求往生以發(fā)愿」。前面講到依正二報以后,釋迦牟尼佛提出二個理由要我們往生。什么理由呢?第一個就是「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一生補佛;第二個「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是釋迦牟尼佛把前面的依正莊嚴(yán)作出二個總結(jié),就是這二個理由,所以我勸你們往生。第一個「上善一處」,所謂的「上善一處」是說你「生」在「同居」土,事實上是「橫生上三土」。

  這個我們解釋一下。一般的國土,乃至我們娑婆世界的國土,是一個豎的。這個豎的國土它是一個法界,人跟人之間,譬如說我們跟鬼神是有界限的,鬼神的依正二報我們不能受用,鬼神也不能受用我們的依正二報,這個土跟土之間彼此不能夠互相受用。但極樂世界的土,四土當(dāng)中,它彼此能夠受用的,這是一個特別的地方。換句話說,我們雖然是帶業(yè)到凡圣同居土,我們還是可以去受用極樂世界的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yán)土的境界,是有這種境界。比如說我們看一個情況可以看得出來,《無量壽經(jīng)》說:極樂世界的寶樹,它每一個寶樹的樹葉當(dāng)中,比如我現(xiàn)在要去聽彌勒菩薩說法,但是我又不想去。我不想去,但是我很想聽,那在極樂世界的寶樹當(dāng)中,它能夠現(xiàn)出十方諸佛的國土,在那個地方看到十方諸佛的說法。這種國土肯定不是凡圣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余土,那是《華嚴(yán)經(jīng)》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種互含互攝的實報莊嚴(yán)土。它能夠從「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住微塵里轉(zhuǎn)大*輪」,那都是實報莊嚴(yán)土的境界。你讀讀《無量壽經(jīng)》可以看出來,那極樂世界的莊嚴(yán)肯定不是凡圣同居土的,那四土是互含互攝的、四土是互含互攝的。所以說這個是約著果報的受用,有這種情況。

  第二個約正念的功德。能夠「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你往生的話,都能夠阿鞞跋致,翻成中文叫不退轉(zhuǎn)。就是說雖然你是位不退,但事實上是圓證三不退。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解釋一下,看「附表」第「六」:

  ○附表六─極樂「不退」之因緣有五:

  ┌一彌陀大悲愿力攝持,故不退。

  │

  ├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jìn),故不退。

  │

  ├三水鳥樹林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

  │

  ├四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內(nèi)無煩惱,故不退

  │

  └五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

  「極樂」世界為什么有這種三「不退」的功德呢?智者大師根據(jù)凈土的經(jīng)論,在《凈土十疑論》當(dāng)中提出五點,來解釋這個不退的因緣。第「一、彌陀大悲愿力攝持,故不退!惯@個不退跟彌陀因地的發(fā)愿有關(guān)系。彌陀的四十八愿,在慧遠(yuǎn)大師(這個慧遠(yuǎn)大師不是隋朝的慧遠(yuǎn)大師,是清朝做《無量壽經(jīng)疏》的慧遠(yuǎn)大師。)他說這個四十八愿可以分成三類:第一個是「攝法身愿」,第二個是「攝凈土愿」,第三個是「攝眾生愿」。前面是阿彌陀佛自己的功德,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以后,他的正報要怎么莊嚴(yán)法,他的國土要怎么莊嚴(yán)法?法身的功德、凈土的功德。最后一個是攝眾生愿,他這種功德對眾生有什么好處?你見聞覺知有什么好處?所以說,我們今天到極樂世界的三不退,跟彌陀的愿力有關(guān),這第一個。第二個「佛光普照,菩提心增進(jìn),故不退。」跟佛的光明有關(guān)系。釋迦牟尼佛的光明是一由旬,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更廣大,「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佛光普照」,使令我們的「菩提心」能夠「增進(jìn)」,這個是「佛以凈光照我,慈誓攝我」,凈光照我的色身,慈誓攝我這一念心,所以使令我們身心「不退」。這個是約佛寶來說,佛寶的功德。其次是約法寶!杆B樹林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惯@是法寶的力量。在娑婆世界我們聽聞佛法,要「人能弘道」,要人。但是極樂世界,它是有情、無情同宣妙法。比如說這個八功德水,我們在那個地方喝喝八功德水,不但是甘美,喝了八功德水以后,菩提心還增長;或者聽這個鳥,這個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或者是「諸寶行樹,及寶羅網(wǎng),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個「水、鳥、樹林」,有情、無情「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褂绕涫窃跇O樂世界,它那個法寶的力量特別的強,不但是人弘道,整個五塵說法,增長我們的正念。你到極樂世界,你的見聞覺知都是增長正念的,這是第二個,法寶的力量。第三個「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內(nèi)無煩惱,故不退!惯@個是很重要的,這個是僧寶。就是我們能夠在極樂世界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以為同參道友,「外無魔邪」、「內(nèi)無煩惱故不退」。

  這個僧寶、僧團(tuán)是很重要的。我想我們諸位也可以稍微觀察一下:我們還沒出家之前,認(rèn)識一些居士,你會發(fā)覺居士的進(jìn)步很困難、很困難。居士要十年前看他是這樣子,十年后還是保持原狀,就很難得,這個人肯定是有在做定課,不要說進(jìn)步。因為他的惡因緣太多。居士的境界,在家庭當(dāng)中,不是愛就是恨,惡因緣特別多。你看釋迦牟尼佛的九種余報,其中有一個余報:釋迦牟尼佛出世說法的時候,佛的威德,使令這個國王、大臣都?xì)w依了佛法。外道就嫉妒了,外道說: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可是生活不下去了,大家都供養(yǎng)三寶,不供養(yǎng)我們外道了。外道就集合起來:我們一定要想個辦法,把三寶給破壞掉。這個時候,就有人提出一個計劃,有個辦法,如是如是。但是要有一個人犧牲。誰能夠犧牲呢?這個外道的僧團(tuán)當(dāng)中有一個女眾叫孫陀利,長得很莊嚴(yán),她說:我可以犧牲,我為我的教團(tuán)犧牲生命沒關(guān)系。她就照著這個計劃去做了,平常打扮的花枝招展,經(jīng)常往祇樹給孤獨園聽聞佛法,經(jīng)常到祇樹給孤獨園去。經(jīng)過一段時間以后,外道就把她給殺死,殺死以后就埋在祇樹給孤獨園的一棵樹下。外道就說了:我們一個道友不見了。但是有人說:她這段時間經(jīng)常親近佛陀,我們要找找看。這外道就帶了一大堆人去,誒,果然就找到了。找到了就把她的尸體挖出來,就帶了尸體在街上游行,說:你看這個瞿曇說他有正法,你看做出這種事情來!就種種的毀謗。種種的毀謗,當(dāng)然這居士當(dāng)中,對佛法有信心的,不動,知道這是你外道自己在毀謗;但是有些人對佛法沒有信心的,就開始動搖、懷疑了。那比丘到街道去托缽的時候,就托不到缽了,空缽而回。聽到外面的譏嫌,說:這個釋迦牟尼佛,你看做出這樣的事情出來,跟她發(fā)生問題以后,還把她給殺死了。就毀謗佛陀。毀謗佛陀以后,比丘就白告佛陀,佛陀說:這件事情七天以后,自然就消失掉了,不必去回應(yīng)它。比丘就說:佛陀啊!你老人家所有的罪障都消滅了,所有的功德都具足了,怎么還會有這種余報呢?佛陀說:這個死者孫陀利跟我的因緣很深。(呵──)怎么回事呢?說:我過去在做凡夫的時候,我是一個男居士,我那個時候名字叫凈眼(清凈的凈,眼睛的眼),我認(rèn)識一個女眾叫露相(發(fā)露的露,相狀的相),這個露相特別的莊嚴(yán)。二個人的感情很好,經(jīng)常工作之余就去外面郊游。但是露相后來又認(rèn)識了一個男朋友,凈眼就嫉妒了,找她談判。談判不成,一氣之下,就失手把她給殺死了。殺死了以后,他說:從那以后,露相生生世世與我作對(哈──);到現(xiàn)在我成佛了,她還是不放過我,還為我做障道因緣。所以我們在三界當(dāng)中,有時候我們靜下來想:我們在三界生死當(dāng)中,不應(yīng)該今生才學(xué)佛!(哈──)那多生多劫的學(xué)佛,為什么現(xiàn)在還是這種境界呢?還出不去呢?這個障道的因緣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這個惡因緣還不是很厲害,這個愛因緣也是很厲害,這個軟賊。你要修行,它用恩愛迷情來障礙你。今生他障礙你,下一輩子換你障礙他,這個生生世世愛恨的蜘蛛網(wǎng)越結(jié)越深,誰都不要出去,就是這樣子。所以這娑婆世界,這個逆水中的魚,在這個強大愛恨的逆流當(dāng)中,你要增上是不容易的,真正不容易。所以說我們剛開始,應(yīng)該要怎么樣呢?要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小止觀》說:剛開始修小止觀的人,不可以跟一般凡夫住在一起。因為他那個愛恨的境界會障你的道。所以它那個五方便:持戒、精進(jìn),最后近善知識。這個近善知識,就是你要跟同參道友住在一起。你修止觀,他也修止觀;你不修止觀,他在那邊看電視(哈──),你就修不下去了,到最后你就陪他去看了。所以這個外在的因緣也是很重要。極樂世界的外在因緣,「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內(nèi)無煩惱,故不退」,這是不退轉(zhuǎn)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修行,我也修行,大家都修行。第「五、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骨懊媸侨龑毜募映,這是講到「壽命」,這個壽命也很重要。我們?nèi)绲纳,這個報障……,說你二十歲開始修行,八十歲死掉,修了六十年,功夫正好相應(yīng)純熟的時候,死掉了。死掉以后又做人,有隔陰之迷,隔陰之迷又是一個顛顛倒倒的境界。等到你二十歲,又被找出來修行,修到八十歲又死掉!這個功夫不能累積,被這個死亡給隔絕住了。就像你燒開水,用開水去燒,誒,好不容易發(fā)出聲響,快要滾了,關(guān)掉。關(guān)掉經(jīng)過一個小時以后又冷掉了,冷掉了又打開,快滾了又關(guān)掉了。你一輩不能把水煮開。就是你這個修行沒辦法相續(xù)。極樂世界的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壽命永劫,這也是一個重點!笩o量無邊阿僧祇劫」,成佛是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你有足夠的時間成佛,所以它也是一個不退轉(zhuǎn)的因素,這個壽命的長。智者大師他提出五點說:我們到極樂世界為什么能夠圓證三不退呢?有三寶的加持,還有壽命的長。好,這個是講到「一生補佛」。最后是「較量力用」,看最后一段:

  ?校量力用

  ┌乃千經(jīng)萬論所未曾有──────────┐

  如斯│                   │

  ┤                   ├

  力用│  ┌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者,不可│

  └較彼┤           ├    ┘

  └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階┘同日語矣

  ┌宗┐

  ──┤ ├之士,如何勿思?

  └教┘

  這一段是蕅益大師把它作一個總結(jié)。前面所說極樂世界的功德力用呢,有往生四土、圓證三不退。這種功德「力用」,是「千經(jīng)萬論所未曾有」。為什么呢?因為極樂世界的凡圣同居土,那些人天的境界,你說他是凡夫,但是他的果報受用四土,他也能夠受用實相莊嚴(yán)土「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境界,他內(nèi)心當(dāng)中也圓證三不退。但是你說他是圣人,他又沒有斷煩惱!所以極樂世界很難判教。你說他是凡夫,他又受用四土、圓證三不退;你說他是圣人,他又未斷煩惱。所以蕅益大師在后面說:極樂世界雖然是三根普被,它所加被的眾生,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四土的眾生都攝受了。但是極樂世界的殊勝是在凡圣同居土,特別的殊勝。這個是「千經(jīng)萬論」十方佛土所沒有的。這樣子跟我們娑婆世界的修行來比較,「較比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階!鼓阍阪镀攀澜鐟{自力的法門,你不仰仗外在環(huán)境的攝受,你剛開始要頓悟正因、要明白佛性的道理,你要能夠在你這一念雜七雜八的心中,找出原來你這一念心的本性是清凈的,這要費很多很多的時間。這在經(jīng)論當(dāng)中,就要下「十年寒窗」的時間,才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但是這樣子「僅為出塵階漸」,這個只是你修行的基礎(chǔ)。所以蕅益大師說:明白佛性,就表示你有資格修行而已。應(yīng)該怎么辦呢?「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階者!鼓闵朗蓝疾荒艹霾铄e,才保證你能夠直趨于佛道。只要一出差錯,只要你一到三惡道去,那不得了。你得到三惡道的果報,那特別愚癡,出來以后,你的善根那影響很大,那個遮障,這太陽當(dāng)中,一層厚厚的云層把你遮住了。所以你要生生世世不退,才能夠直趨于佛道的。這樣一比較起來,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矣」!缸诮獭沟男扌腥,你為什么不想一想啊,為什么不想一想!

  這事情是這樣子的:就是我們凡夫啊,也不能到涅槃去,有這個集諦,有集諦就招感苦諦,有這個業(yè)力就不能到涅槃去。不能到涅槃去,只好流轉(zhuǎn)。蕅益大師的意思是說:我們還沒有到涅槃之前,這個流轉(zhuǎn)生死不是唯一的選擇。就是說我們一個學(xué)佛的人,我們相信有來生,是的。你來生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你選擇繼續(xù)流轉(zhuǎn),反正隨業(yè)流轉(zhuǎn),我們是什么業(yè)力,我善業(yè)就到人天流轉(zhuǎn),惡業(yè)到三惡道流轉(zhuǎn),管它去的,隨業(yè)流轉(zhuǎn),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你靜下來思考一下:你下輩子要去哪里?「流轉(zhuǎn)三界中,何處是依怙?」這件事情你應(yīng)該稍微考慮一下,你下輩子要去哪里?如果你選擇凈土帶業(yè)往生,那有二個好處:第一個往生四土,你在那個地「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有這四土的安樂境界;第二個能夠圓證三不退,這種安樂當(dāng)中,念念之間能夠增長無上菩提。所以蕅益大師說:「宗教之士,如何勿思!」你應(yīng)該為你未來的生命,好好的想一想,作出一個明確的抉擇,是這個意思。好,前面是講「五重玄義」的第四科「明力用」,講到本經(jīng)的力用,往生不退?吹谖宥巍该鹘滔唷梗

  ?明教相

  第五、明教相

  ┌大乘菩薩藏攝──────┐

  │            │  ┌末法多障有情

  此┤            ├能令┤

  │  ┌無問自說────┐│  └依斯徑登不退

  └又是┤        ├┘

  └徹底大慈之所加持┘

  第「五」的「教相」是「大乘菩薩藏攝」;「又是無問自說」,本經(jīng)是無問自說,是佛陀「徹底」的「大慈」悲心「所加持」的,「能」夠使「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此法門,能夠「徑登不退」,在一生當(dāng)中成就三不退轉(zhuǎn)。

  故當(dāng)來經(jīng)法滅盡,特留此┌阿伽陀藥,萬病總持

  ┤

  經(jīng)住世百年,廣度含識 └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當(dāng)來經(jīng)法滅盡」的時候,所有的經(jīng)典滅掉了,佛陀獨「留此」阿彌陀「經(jīng)」,在這個末法業(yè)障深重的凡夫當(dāng)中,「住世百年,廣度含識」。贊嘆這部經(jīng)的修行法門,是「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顾宰饕粋總結(jié):

  ┌華嚴(yán)奧藏,法華秘髓┐

  │         │皆不出於此矣。欲廣歎述,

  ┼一切諸佛之心要  ├

  │         │窮劫莫盡。智者自當(dāng)知之。

  └菩薩萬行之司南──┘

  ───一、「五重玄義」竟

  本經(jīng)是二部經(jīng)的和合,一部是《華嚴(yán)經(jīng)》,一個是《法華經(jīng)》。所以我們進(jìn)入主題的時候,我們會發(fā)覺: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有一種是講到佛菩薩的功德,一個所緣境,講到念佛一個所緣,就「華嚴(yán)」。萬善為華,萬德為果,這無量無邊的華,來莊嚴(yán)無量無邊的果地莊嚴(yán),它那個依報、正報的莊嚴(yán),這個《華嚴(yán)經(jīng)》的境界。第二「法華」,《法華經(jīng)》是講心力不可思議,講自性功德力。就是我們在念佛的時候,這當(dāng)中有二個主要的內(nèi)涵:一個是能念的心,「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法華經(jīng)》偏重在心性的探討。其次,我們所念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句佛號總持極樂世界所有依正莊嚴(yán)的功德,這叫《華嚴(yán)經(jīng)》的境界?梢哉f「一切諸佛之心要」,一切「菩薩萬行」的指「南」,都「不出于此矣」。自利利他,不離開信、愿、持名!赣麖V嘆述,窮劫莫盡!褂小钢恰够鄣娜耍銘(yīng)該可以明白的。這是講到「五重玄義」的內(nèi)涵。大家有沒有問題?

  問:

  答:他這個常寂光土是分證。它是這樣子,成佛啊,為什么極樂世界不能成佛?《法華經(jīng)》講:成佛主要有二個:一個是成就法身佛,一個是成就應(yīng)化身佛。以成就法身佛這一部分來說,極樂世界它有資格成就法身佛,初地就成就法身佛。但是應(yīng)身佛就要等待因緣。如果你這個人在三界已經(jīng)流轉(zhuǎn)很久了,已經(jīng)跟很多很多人都結(jié)下善根,而你這些眷屬的善根都成熟了,那你也很快能夠成就應(yīng)身佛,你很可能就到哪一個國土,剛好是你的眷屬的善根成熟,你就在那個地方示現(xiàn)八相成道,初地就有這種能力。這個成就應(yīng)身佛要有因緣,如果你今生還是一個五逆、十惡的眾生,仰仗一點大乘的善根,臨終蒙佛開示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的心情,你也不急著跟眾生結(jié)緣,一直在那個地方待到等覺菩薩,那你要成就應(yīng)化身就慢了(呵──),就比較慢了。你一定要回入娑婆度有情,來到娑婆世界,你還不能成就應(yīng)化身的。干什么呢?來做他的兒子、做他的父親,「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令他解脫。你要成熟眾生、莊嚴(yán)凈土,跟眾生結(jié)緣。因為你成就佛身,那是特別尊貴,你可想而知。你在這個娑婆世界示現(xiàn)佛身,結(jié)果你說法沒有人來聽(呵──),這是一個什么境界!沒有人做你的弟子,你看,「一佛出世,千佛護(hù)持」。因為你根本就沒有成就這種眷屬的因緣,不能示現(xiàn)成佛的,你只能夠現(xiàn)菩薩身、現(xiàn)凡夫身。所以成就應(yīng)化身的因緣要很特別,每一期每一期的應(yīng)化身都有他的因緣。釋迦牟尼佛來娑婆世界示現(xiàn)八千次,每一次的因緣都不同,每一次的名號都不同。所以,如果說在極樂世界成就法身佛,那不難。我們看前面的上品,有些人三七日、一七日就成就初地了。但是成就應(yīng)化身,當(dāng)然你應(yīng)化身不能在極樂世界就應(yīng)化,一個地方只能一個佛,二個佛那聽誰的呢?你到極樂世界,你做二件事情,一般來說,這個法身菩薩他是上求、下化同時做,他同時候能夠親近十方諸佛,同時候能夠從本垂跡,到十方世界廣度有緣的眾生,跟眾生結(jié)緣。一方面使令眾生善根成熟,成熟眾生;一方面累積他未來成佛的凈土。成佛眾生、莊嚴(yán)凈土,做二件事情。不過那個時候,法身菩薩跟我們現(xiàn)在苦苦惱惱的境界,那就不一樣了。那是有方便力,有般若波羅蜜的力量在攝持你,任何境界都不能障礙你,不能使你退轉(zhuǎn)。所以龍樹菩薩說:這個凡夫菩薩求生凈土有一個困難,就像一只小象。小象有這個毒箭,凡夫的境界,不是愛就是恨,愛恨的毒箭七射八射,就把這個象給射死了(呵──),退轉(zhuǎn)了。你要是成就初地菩薩,六牙白象,毒箭所不能射,就有這種力量。所以蕅益大師就勸我們說:這個「宗教之士,如何勿思?」身為一個凡夫的修行人,對于未來的前途,應(yīng)該要好好的想一想,好好的想一想。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里。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十三卷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四頁:

  二、正解經(jīng)文三

  蕅益大師解釋本經(jīng),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是「五重玄義」,第二部分是「正解經(jīng)文」!肝逯匦x」當(dāng)中講到了「名、體、宗、用、教」,用五層玄妙的義理,來解釋本經(jīng)。這當(dāng)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體、宗、用」。這個「體」,就是本經(jīng)當(dāng)中講到差別現(xiàn)象的理體,這個「體」是指現(xiàn)前一念心性。具足來說,現(xiàn)前一念心性不但是本經(jīng)的理體,它也是十法界染凈差別的理體。古德有一句話說:「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體即法界!巩(dāng)我們攝用歸體來觀察的時候,是「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就是說從攝用歸體的角度來說,這個十法界的染凈因果,都是依止現(xiàn)前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這個明了的心性。這種心性,從體性上來說是無差別的,它是一個明了而寂靜的功能。但是當(dāng)我們起作用的時候,「故我一念心,全體即法界」,它就隨順染凈的因緣,就創(chuàng)造了十法界的差別果報。從這個體性當(dāng)中,就會開展出所謂的「宗」跟「用」。就是說我們依止一念心性,去信、愿、持名,也就依止一念心性,念念之間創(chuàng)造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所謂的往生不退。這個就是在「五重玄義」當(dāng)中所講的這一些基本觀念,講到一心創(chuàng)造十法界的因果。不過從因果的角度來說,本經(jīng)所強調(diào)的是一種清凈的因果,是一個凈土的因果,偏重在凈土的因果。

  這以下我們「正解經(jīng)文」,正式的解釋經(jīng)文的內(nèi)容。解釋經(jīng)文之前,蕅益大師有一段的開示,說明他作科判的一種理由,我們分三段,先看第一段:

  ┌初序分 ┐   ┌初善┐序如首──五官具存

  入文│    │   │  │

  ┼二正宗分┼此三名┼中善├正宗如身─臟腑無闕

  分三│    │   │  │

  └三流通分┘   └后善┘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

  古德解釋經(jīng)典,在解釋正文分成三科:「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蕅益大師也是根據(jù)古德這樣的一個辦法。這三分,智者大師解釋這三分叫:「初善、中善、后善」。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上說:佛陀的經(jīng)典,「譬如蜂蜜,中邊皆甜」。說佛陀這個經(jīng)文跟祖師的論是不同的,佛陀的經(jīng)典是自性清凈心所流露,所以「中邊皆甜」,就像蜂蜜一樣,我們吃蜂蜜,這個蜂蜜外邊的甜味跟蜂蜜中間的甜味是一致的。就是說,雖然分成「序、正、流通」,它是一種功能的不同而安立的。換句話說,這整個經(jīng)文,它前后有互含互攝的情況。所以我們看祖師大德在受持經(jīng)典,有的祖師在序分的時候開悟,有的祖師是在正宗分的時候開悟,有的祖師是在流通分的時候開悟,所以這表示「序、正、流通分」都是同等重要。這智者大師叫做「初善、中善、后善」。這以下用人來作一個譬喻。說這個「序如首,五官具存。」說這個「序」分,就像我們一個人的頭部,我們要了解一個人,先看他頭的「五官」──眼睛、耳朵、鼻子、眉毛、嘴巴。我們從五官當(dāng)中,可以大致的知道這個人的善惡,他愚癡、或智慧的情形。換句話說,「序」,一般在經(jīng)典上的序,它都是說明本經(jīng)的緣起,乃至說明本經(jīng)的大綱,這部經(jīng)的大意是什么,這是序的一種功能。就像一個人的頭部,我們從他的眼睛、耳朵、鼻子、眉毛、嘴巴,知道這個人善惡的情況、健康的情況的一個大綱。

  「正宗如身,臟腑無闕!埂刚凇咕拖褚粋人的「身」體,五「臟」六「腑」都不「闕」少,這是一部經(jīng)的主要內(nèi)容,整部經(jīng)的理論方法、修行次第,都在這個正宗分,這個是最重要的地方。

  「流通如手足」,我們有這個「手足」,這個人的身體才能夠從這個地方走到那個地方,「運行不滯」,沒有阻礙。佛在世的時候,沒有所謂的錄音機。佛陀在講經(jīng)的時候,他希望他的法義不但能夠加被當(dāng)時的與會大眾,佛陀更希望他的法義能夠流通后世,乃至于通達(dá)十方。這個時候(在后面的時候),佛陀就會有所交待,這部經(jīng)是由誰來負(fù)責(zé)流通,付囑由哪一位菩薩來流通,使令這部經(jīng)的文義,能夠「運行不滯」,這是「流通」分的功能。這是以一個人的身、手、足,來譬喻這三分的情況。這一段是總標(biāo),說明這三分的差別功能。這以下蕅益大師引證,引用智者大師的科判,來證明這三分的重要性。

  ┌初一品皆為序

  ┌┤

  故智者釋│└后十一品半皆為流通

  ┤

  《法華》│     ┌跡┐二門,各分三段,則法師等

  └又「一時」┤ ├

  └本┘五品,皆為「跡門」流通。

  蕅益大師就取智者大師解釋《妙法蓮華經(jīng)》。智者大師解釋《法華經(jīng)》,他有二個科判。第一個科判就是「初一品皆為序。后十一品半皆為流通!咕褪堑谝弧葱蚱贰(就是「序」分),佛陀從白毫當(dāng)中放光,從這個光明當(dāng)中,現(xiàn)出十法界這些差別的因果;乃至于從第二的〈方便品〉,到第十七品半的〈分別功德品〉,這是正宗分;從十七品半乃至最后的二十八品,總共有「十一品半」,后面都是「流通」分。這是一種科判。其次,智者大師又作了第二種科判,他是根據(jù)「一時跡本二門」。就是說,智者大師在講《法華經(jīng)》的時候,他先把《法華經(jīng)》分成二部分:就是前面的十四品叫跡門,后面的十四品叫本門。這個時候,「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這「一時佛」,這個時候有二種的佛。就「跡門」來說,是約著釋迦牟尼佛這一期的應(yīng)化,就是從二千五百多年前,在迦毗羅衛(wèi)國的出生,乃至于出家、成道、轉(zhuǎn)*輪,在娑羅雙樹下入涅槃。約著跡門就是約著一期的應(yīng)化身,「約跡門開權(quán)顯實,開三乘的方便,顯一佛乘的真實」。這個時候,前面的十四品是約跡門來開權(quán)顯實。其次,「一時佛」這時候的佛,我們也可以說是「本門」的佛,從第十五品〈從地涌出品〉,這時候,佛陀講完《法華經(jīng)》以后,就問與會大眾:哪一個人能夠付囑流通《法華經(jīng)》呢?這個時候,「從地涌出」,從大地涌出這些法身菩薩。這些法身菩薩,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種種的三昧、陀羅尼。這個時候,與會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說:這些菩薩是怎么來的呢?「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佛陀說:這些都是我過去教化的弟子。這些菩薩就說:佛陀,你成佛以來,才四十年到五十年左右,時間很短,你怎么能夠教化這些大菩薩?這些大菩薩都是「已曾供養(yǎng)無量諸佛,植眾德本,久修大事」。佛陀這時候就開跡顯本,就約著本門開近顯遠(yuǎn)(遠(yuǎn)近的近),開顯久遠(yuǎn)劫來已經(jīng)成佛的法身、報身。所以智者大師他解釋「一時佛在王舍城」的時候,就是弘揚《法華經(jīng)》的這個「佛」有二個,一個是跡門的佛,就是這一期的佛,前面的十四品就是約跡門開權(quán)顯實;第二個佛是約本門,約本門開近顯遠(yuǎn)。智者大師先分成跡本二門以后,又把「跡本二門各分三段」,序、正、流通。「〈法師〉等五品」都是「跡門流通」分?吹诙,第二段把第一段作個總結(jié):

  │

  │ ┌序必提一經(jīng)之綱┐

  ├蓋┤       ├關(guān)系非小。

  │ └流通則法施不壅┘

  │

  │    ┌見經(jīng)文稍涉義理┐ ┌序及┐

  └后人不達(dá)┤       ├致┤  ├

  └便判入正宗──┘ └流通┘

  ┌初語亦善┐

  ──僅存故套,安所稱┤    ├也哉!

  └后語亦善┘

  「蓋」就是因為「序」分是「提」示「一經(jīng)」的大「綱」,我們從大綱當(dāng)中,能夠知道本經(jīng)的大概內(nèi)涵!噶魍▌t法施不壅」,流通分使令這樣的法義,能夠流通而沒有障礙,所以這二分都是「關(guān)系非小」,這三分都有它的功能。但是「后人不」明白三分同等重要的觀念,看到這個「經(jīng)文稍涉義理」,便就把它「判入正宗」,使令「序」分、「流通」分只是一種形式,「故套」形式。怎么能夠說是「初語亦善」、中語亦善、「后語亦善也哉」呢?那就只有「中語善」而已、中善而已,初跟后就不善了。

  我當(dāng)初在讀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我看到這段文,我不知道蕅益大師的意思是指什么?但是我去比較古德的科判,我發(fā)覺:哦,原來是這樣的一個意思。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比如說:我們看第二十二頁。這段經(jīng)文說:「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這一段過去的大德是把它判作正宗分,就是從前面的六種成就以后,這一段開始是正宗分。但是蕅益大師覺得這不對。因為這一段文是一個很重要的無問自說,「凈土妙門不可思議,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所以是佛陀無問自說。而且這段經(jīng)文它是表示整部經(jīng)的大綱,因為后面的經(jīng)文都是在解釋「有世界名曰極樂」,這種依報的莊嚴(yán);「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正報莊嚴(yán):講凈土依正二報的功德。所以蕅益大師認(rèn)為這一段是一個序分,是一個別序,或者叫做發(fā)起序,發(fā)起一部經(jīng)的緣起,而且先大概的解釋這部經(jīng)的要義,所以他認(rèn)為這個是屬于序分,因為它的功能是屬于序分的功能,這是一點。其次,我們看第六十二頁,佛陀講完這部經(jīng)的因果以后,「舍利弗,如我今者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有各式各樣的佛,乃至南、北、西方、下、上。古德是把這個六方佛的贊嘆,把它判做正宗分;但是蕅益大師認(rèn)為這時候是勸信流通,它這是一種流通分,是普勸大家對這部經(jīng)的相信,由六方佛的證明,來加強我們的信心。約這個功能來說,是有流通的功能,不應(yīng)該判作正宗分,這六方佛以后是屬于流通分,這叫勸信流通。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以后看經(jīng)典,會發(fā)覺古大德一個重要的貢獻(xiàn),就是它把這部經(jīng)分科判教。這分科判教有什么好處呢?我們要是不看祖師大德的分科,就是這樣讀下去,也多少能讀到這部經(jīng)的意思,也能夠依文解義,懂得這部經(jīng)的一些大綱。但是我們很難理解這部經(jīng)深妙的意趣、很難理解它的意趣。但是我們看蕅益大師的科判,他作出來以后,哦!你知道這部經(jīng)的這個意趣是什么。祖師大德的智慧,他的智慧就在這個地方,他能夠引導(dǎo)我們?nèi)ッ靼走@部經(jīng)的意趣所在。所以說我們到了正宗分你就知道,哦!原來這一段判作序分跟判作正宗分,完全不一樣,那個意趣完全不一樣。這一段蕅益大師等于是解釋:他為什么要作這樣的分判,就是他完全根據(jù)這一部經(jīng)的功能,它是屬于序分的功能,就判斷序分;它是屬于流通分的功能,就判作流通分:把這部經(jīng)真實的意趣表達(dá)出來。不能夠說看到「經(jīng)文稍涉義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僅存故套,安所稱初語亦善、后語亦善也哉?」這樣子初的序分、后的流通分就沒有什么價值了,這是不對的。

  好,這是蕅益大師的一個說明,他作科判的一種精神,是把這三分放在同等重要,各有各的功能,是這樣的一種情況。好,我們正式看經(jīng)文:

  ┌丙初標(biāo)法會時處 今初。

  ┌乙初通序┤

  │    └丙二引大眾同聞

  ○甲初序分二┤

  └乙二別序

  「甲初」的「序分」又分成二科:「初」是「通序」,「二」是「別序」!竿ㄐ颉咕褪撬ㄓ谝话愕慕(jīng)典,又叫做證信序(證明的證,信心的信)。這當(dāng)中主要是講到六種成就,講到與會的時間、處所跟大眾,有六種成就。第「二」是「別序」,別于一般經(jīng)典,是這部經(jīng)特有的,又叫做發(fā)起序,它是發(fā)起這部經(jīng)的因緣。這部經(jīng)是誰來發(fā)問的?是在什么的因緣情況下,佛陀才講這部經(jīng)的?叫做別序,又叫做發(fā)起序。我們先看「通序」,通序當(dāng)中分二科:「初、標(biāo)法會時處;二、引大眾同聞」!笜(biāo)法會時處」,先講前面的五種成就;「引大眾同聞」,再講第六個眾成就。「丙初」,先看第一個「標(biāo)法會時處」:

  甲一序分二

  乙一通序二

  丙一標(biāo)法會時處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這一段是「標(biāo)法會時處」,這個彌陀法會的時處。這個標(biāo)法會時處,事實上是解釋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的五種成就。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他的注解有二段:第一段是「總標(biāo)」,第二段是「別釋」?础缚倶(biāo)」:

  總標(biāo)

  ┌如是──標(biāo)信順。

  │

  ├我聞──標(biāo)師承。

  │

  ┼一時──標(biāo)機感。

  │

  ├佛───標(biāo)教主。

  │

  └舍衛(wèi)等─標(biāo)說經(jīng)處也。

  這個「如是」是「標(biāo)信順」,由「如是」這二個字,使令我們能夠?qū)Ρ窘?jīng)相「信」隨「順」,是屬于信成就,這是屬于信!肝衣劇故恰笜(biāo)師承」,是一個聞成就,表示這以下如是的經(jīng)文,不是我阿難尊者自己能夠覺悟的、也不是我自己想出來的,我是親從佛陀聽聞而來的,這是有「師承」的,這表示聞成就。「一時」是「標(biāo)機感」。這個「機」是講眾生的根機成熟了,這個「感」是感應(yīng)佛陀的說法,這個叫「一時」,就表示時成就(時間的時)!阜稹梗@個法是誰說的呢?「教主」,就是我們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這是主成就(主人的主)!干嵝l(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舍衛(wèi)等標(biāo)說經(jīng)」的「處」所,這是一個處成就,是在什么地方說的呢?處成就。就是信、聞、時、主、處,就是五種的成就,這是一個總標(biāo)?础竸e釋」:

  如是

  別釋

  ┌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

  ┌┤

  │└依實相理,念佛求生凈土,決定無非─曰「是」。

  這個「如」就是「古今不變」,叫做「如」。就是說這以下的經(jīng)文,是不能隨時空而有所改變的,經(jīng)過百千萬劫,這個經(jīng)文的內(nèi)涵是不能改變的,義理是不能變的,「古今不變」。這個「是」就是說:我們「依」止「實相」的道「理,念佛求生凈土」,這個是「決定」沒有錯「非」的,叫做「是」。這叫「如是」,一方面它是「古今不變」,一方面它是「決定無非」。這二句話是來解釋以下的全部經(jīng)文,都是「如」,都是「是」。這世間的學(xué)問跟佛法有不同的地方。世間的學(xué)問是有變化的,你提出這樣的一種學(xué)說,經(jīng)過一段時間以后,就被推翻了。或者你這個學(xué)說拿到外太空、拿到天界去,這個學(xué)說就不能成立了,它有時空的限制。但是佛陀所說的法,這個本經(jīng)的內(nèi)涵,是「古今不變」的,是「決定無非」的,所以有資格稱為「如」、也有資格稱為「是」。這個「如是」是總持下面的經(jīng)文。這個「如是」的經(jīng)文是誰說的呢?

  我聞

  │ 實相非我、非無我,阿難不壞假名,故仍─稱

  │┌

  ││ 「我」。

  ├┤

  │└耳根發(fā)耳識,親聆圓音,如空印空─名「聞」。

  「實相」,這我們前面說過了,就是現(xiàn)前一念心性。每一個眾生都有一念的心性,「阿難」尊者也不例外。這個現(xiàn)前一念心性、這個明了性當(dāng)中,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所以「我」不可得。但是它有各式各樣的染凈作用,所以它也是「非無我」。既然是「無我」,「阿難」尊者怎么說是「我聞」呢?這個「我」是怎么安立的呢?因為「不壞假名」。就是這是一個名稱,不要去破壞這樣的一個名稱,依止這樣的「假名」,這個「我」只是一個假名,所以「仍稱」為「我」!付l(fā)耳識,親聆圓音,如空印空。」能聽得一念心性是畢竟空,所聽的法義它的本性也是空,「如空印空」,所以稱為「聞」。這個「我聞」表示師承,是阿難尊者親從佛那個地方聽聞而來的,叫做「我聞」。

  「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在一般的經(jīng)典,都是有這四個字。這四個字的安立,從古德注解當(dāng)中的說明,主要有二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尊佛教敕,尊重佛陀的教敕。這怎么說呢?佛陀臨滅度的時候,佛陀的侍者阿難尊者哭得很傷心,因為他只是證得初果,還沒有斷除愛的煩惱。阿那律尊者就跟阿難尊者說:現(xiàn)在不是哭的時候,現(xiàn)在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去辦。什么事情呢?你要問佛陀四件事情:第一件,佛陀滅度后,我們弟子以何為師呢?佛在世的時候以佛為師,佛陀教我們這件事情該做、那件事情不該做,我們就依教奉行。佛滅度以后,我們佛弟子以何為師呢?佛陀說:以戒為師。佛陀所制定的這些戒法,就是我們的導(dǎo)師。第二個,我們這一念心依何而住呢?前面的戒法是身口的軌范,現(xiàn)在講我們內(nèi)心云何應(yīng)住?云何降伏其心呢?佛陀就指示說:以四念處為住,內(nèi)心當(dāng)中安住在四念處。第三個,對這些惡性比丘應(yīng)該怎么辦呢?這不聽招呼的比丘怎么, 辦呢?佛陀說:默擯。你也不要打他、罵他,但是也不要跟他來往,大家都不跟他講話,保持默然,他沒有趣味他就離開了。佛陀指示默擯這個辦法,來對治這些惡性比丘。第四個,一切經(jīng)首當(dāng)安何字?佛陀滅度以后,我們想把佛陀的這些文字結(jié)集、流通后世,在這個經(jīng)首當(dāng)中,要安排何字才能夠啟信于后人?這一切經(jīng)首當(dāng)安何字?佛陀就指示說:安立這個「如是我聞」。所以這個「如是我聞」的安立,是尊佛教敕,是佛陀的遺命,尊從佛陀的遺命,這是第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斷眾疑惑。這個斷眾疑惑就是說:佛陀滅度以后,佛弟子在結(jié)集的時候,阿難尊者(阿難尊者他一個特色,他多聞第一,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把佛陀一生所說的教法,完全攝持在一念心中。所以他在背誦佛陀經(jīng)典的時候,一個字都沒有錯,非常的流暢。而且阿難尊者具足三十二相。這個時候有些阿羅漢就起了三個疑惑:第一個疑佛重起,懷疑釋迦牟尼佛又重新生起,佛陀是不是滅度以后又重新生起?因為阿難尊者的三十二相跟佛很相似,他講的文字又跟佛陀完全一模一樣,這個時候阿羅漢就疑佛重起,是不是佛陀又重新再活過來了?這是第一個。第二個疑阿難成佛,懷疑阿難尊者是不是成佛了?他也有這么高的智慧,能夠覺悟這么多的真理,懷疑阿難成佛。第三個疑他方佛來,哦,阿難尊者不是成佛,是他方的佛來到我們這個世界為我們說法?這個時候三重疑惑生起的時候,阿難尊者一升座就宣說:「如是我聞」,這以下的經(jīng)文是我聽聞佛陀演說而來的。這個時候三種疑惑就完全消滅了,它能夠斷眾疑惑,有這樣的功能。所以,我們一般的經(jīng)典,都安立了這四個字,一方面是遵佛教敕,一方面是斷眾疑惑,這個是「如是我聞」安立的理由。

  一時

  ┼─時無實法,以師資道合,說聽周足─名「一時」。

  這「一時」是怎么安立呢?為什么不明確說出說法的時間呢?因為「時」間沒有真「實」的「法」。這意思就是說:這個與會的大眾有不同法界的眾生,有人道、有阿修羅、有天人、有阿羅漢、有菩薩。每一個法界的業(yè)感時間不一樣。蕅益大師說:「四天王一晝夜,人間五十年,有何實法可念?」這個四天王一天過去,我們?nèi)碎g已經(jīng)運轉(zhuǎn)五十年;四天王過二天,我們一個人就死掉了。所以蕅益大師說:有何實法可念?這個人生那么的短暫,有什么東西好貪著的呢?既然每一個法界的時間不同,所以這個時間的相貌就不能講出一個標(biāo)準(zhǔn),所以只好以這個「師資道合,說聽周足」的那個時候,就是老師跟徒弟這二個因緣具足了,說者、聽者的因緣具足了,在那個時候就安立為「一時」,就是大家在那個地方集會的那個時候,就叫做「一時」。因為這個與會的大眾有很多法界的眾生來參加,所以這個時間就不能有一個固定的標(biāo)準(zhǔn),這叫做「一時」。

  佛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天大師─名「佛」。

  這個大家能夠明白,前面也說過了。佛陀就是「自覺」,就是從自利的角度,他覺悟了真理;從利他的角度,他有方便來「覺」悟一切有情;「覺行圓滿」:這叫「佛」。這個是主成就,看處成就:

  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舍衛(wèi)」此云聞物。中印度大國之名,波斯匿王

  ││

  ││ 所都也。

  ││

  └┤┌匿王太子─名祇陀,此云戰(zhàn)勝──┐

  └┤               ├─

  └匿王大臣─名須達(dá)多,此云給孤獨┘

  ┌給孤長者布金買太子園,供佛及僧┐

  ─┤               ├

  └祇陀感嘆,施余未布少地────┘

  ──故并名「祇樹給孤獨園」也。

  「祇樹給孤獨園」這個花園,是「舍衛(wèi)國」的一個花園。這個「舍衛(wèi)」國,翻成中文叫「聞物」。這個「物」就是國有的財物之豐,叫做「物」。這個國家有很多很多的財物,非常的豐盛,國有財物之豐叫做「物」。這個「聞」呢,人有多聞之德。這些人不但是有錢財,他們歡喜多聞、喜歡追求智慧,人有多聞之德謂之「聞」?梢娚嵝l(wèi)國的這些人,富而好理,所以叫做「舍衛(wèi)」,翻成「聞物」。是「中印度」的一個「大國」的「名」稱,它的國王叫「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的首「都」,叫舍衛(wèi)國。這個「祇樹給孤獨園」是怎么安立的呢?波斯「匿王」的「太子」叫做「祇陀」太子,「祇陀」翻成中文叫「戰(zhàn)勝」!疙氝_(dá)多」長者是波斯「匿王」的「大臣」,叫「給孤獨」!附o孤長者」用黃「金」鋪地,「買」下「太子」的花「園」,「供佛及僧」。這個時候「感」動了「祇陀」太子,把樹的部分也「布」施出來,所以合起來叫「祇樹給孤獨園」。

  這個公案我們也簡單的解釋一下。這個給孤獨長者,又叫做須達(dá)多長者。當(dāng)時他是到隔壁的國家叫王舍城,是為他的小兒子去提親,向一個長者來提親。當(dāng)時這個長者很忙錄,跑過來跑過去。他說:你是什么事情呢?你一個堂堂大富長者,什么事情讓你那么緊張,親自要去辦理呢?他說:我要去供養(yǎng)佛陀,要辦很多的飲食,要請佛陀來我們這個地方應(yīng)供。這個時候須達(dá)多長者聽到「佛陀」這二個字以后,「身毛皆豎、歡喜無量!惯@個身毛都豎起來,心中生大歡喜。這個密宗就說:聽到佛陀、聽到三寶的聲音,能夠身毛皆豎、歡喜無量,這個是歸依的一個究竟的量,就是這個人三歸依的量具足了。他聽到佛陀以后呢,他就迫不及待的想趕快見到佛陀,這明天早上都覺得太晚了,睡覺的時候就翻過來覆過去。到了晚上的時候,他在這個長者家晚上睡覺的時候,這個天人就來引導(dǎo)他,放大光明。他以為是天亮了,就隨著這個天人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去見佛陀。他拜下去,佛陀為他說四諦法,當(dāng)下就證得初果。證得初果以后,內(nèi)心當(dāng)中有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有四不壞信,對三寶有堅固不可破壞的信心,就祈求佛陀能夠到舍衛(wèi)國的地方來弘法。佛陀就答應(yīng)了。答應(yīng)了以后,他就回去找一個處所。佛陀是一個很龐大的僧團(tuán),千二百五十人俱,不是一個小僧團(tuán)。這時候就在舍衛(wèi)國當(dāng)中,找到了祇陀太子的花園,就希望把這個花園買下來,蓋一個道場送給佛陀來這個地方說法。祇陀太子當(dāng)時的心情是不想賣,他非常喜歡這個花園。但是須達(dá)多長者在當(dāng)時是名稱普聞,很有道德、德高望重的一個大臣,又不好拒絕他。就出了一個難題說:你要買我的花園可以,除非你用黃金把我的花園鋪滿,我才賣給你,黃金鋪地就賣給你。須達(dá)多長者是證得初果,有四不壞信的人,對三寶的信心特別堅固,就答應(yīng)了;厝ゾ桶阉膫}庫打開,用黃金鋪地。這個時候,祇陀太子就被他感動了。他說:唉呀!這個佛陀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讓你這么恭敬呢?這個時候,須達(dá)多長者就如是如是的報告佛陀的功德,祇陀太子也生起了歸依的心。就說:這樣子,我這個花園有很多很多的樹木,這個樹木有樹干,你也不能夠黃金鋪地。你把這個樹干砍掉,這印度那么熱,你把這個樹都砍掉,這花園也沒有什么作用,那么炎熱。那這樣子好了,這些樹的部分都是我供養(yǎng)(呵),這大地的地方你供養(yǎng)。所以這個花園就二個人供養(yǎng),就是祇陀太子他供養(yǎng)樹,「祇樹」;這個大地是給孤獨長者供養(yǎng)的,「給孤獨園」,二個人合起來就構(gòu)成了這個道場的名稱。這個地方就講了很多的經(jīng)典,像《阿彌陀經(jīng)》《金剛經(jīng)》《楞嚴(yán)經(jīng)》都是在這個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宣說的。

  這個地方是說明:彌陀法會前面的五種成就,就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信、聞、時、主、處五種成就。好,我們看第十六頁:

  ┌初聲聞眾

  │

  ○丙二引大眾同聞┼二菩薩眾

  │

  └三天人眾

  這個「丙二」是說明六種成就的第六個成就,叫「眾成就」,就是與會大眾,「引」出「同聞」的「大眾」,叫「引大眾同聞」!竿劇沟摹复蟊姟褂腥疲骸赋酢⒙暵劚;二、菩薩眾;三、天人眾」。一般我們講大乘的功德,是超過小乘的功德。但是在經(jīng)典結(jié)集的時候,都是把「聲聞」比丘,這個與會大眾比丘放在前面。這是什么道理呢?蕅益大師作了解釋,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出世相故

  │

  ┌聲聞居首者┼常隨從故

  │     │

  │     └佛法賴僧傳故

  經(jīng)典的結(jié)集,把這個比丘放在第一個,有三層的道理:第一個「出世相故」。就是說雖然他是一個小乘的學(xué)者,但是他外表所現(xiàn)的,是三世諸佛清凈的幢相。三世諸佛在人間成佛的時候,都是現(xiàn)出剃發(fā)染衣的,沒有一個佛是現(xiàn)在家相的。所以從外表的相貌來說,他是相似于佛陀的清凈幢相,所以這一點值得尊重,「出世相故」。剃發(fā)染衣,受持凈戒,現(xiàn)出三世諸佛清凈幢相,從這一層理由,就值得我們的尊重。第二個「常隨從故」。這些比丘經(jīng)常隨從在佛陀的旁邊,佛陀到舍衛(wèi)國就跟到舍衛(wèi)國,佛陀到王舍城就跟到王舍城,到摩竭陀國就跟到摩竭陀國,這個「常隨從」的緣「故」,也值得我們尊重。第三個理由是最重要,「佛法賴僧傳故」。站在住持正法的角度,這個出家眾是內(nèi)護(hù)(內(nèi)外的內(nèi));這個居士雖然也能夠護(hù)持佛法,是屬于外護(hù),這個居士主要就是安排一個道場,就是屬于這種設(shè)備、資源的提供。真正的弘揚佛法、住持正法、續(xù)佛慧命,是以比丘出家眾為主。所以站在一個佛法弘傳的角度,也值得尊重,「佛法」是依「賴僧」寶,才能夠流「傳」下去。有這三層的理由,所以把聲聞眾放在前面!钙兴_」放在「中」間的理由也有三個:

  │

  │     ┌相不定故

  │     │

  ├菩薩居中者┼不常隨故

  │     │

  │     └表中道義故

  菩雖然也有出家,但是可也有在家,這個相貌有世俗的「相」貌、也有出家的相貌,這個染凈「不」決「定」。第二個「不常隨故」,菩薩有他的家庭事業(yè),不能經(jīng)常跟隨佛陀,這是一個理由。第三個「表中道義故」,這個人天貪戀生死,聲聞眾趨向于偏空,一個貪著有相、一個偏在空性,所以都不是中道,只有菩薩是中道。所以安排在中間,也有表示中道的這一層意思。天人排在最后,也有三個理由:

  │

  │     ┌世間相故

  │     │

  └天人列后者┼凡圣品雜故

  │

  └外護(hù)職故

  天人在后面,因為不管是人、天、阿修羅,這些所現(xiàn)的都是「世」俗「相」貌,這種雜染的相貌。「凡圣品雜故」,有凡夫、有圣人,這個品類是參雜的原故。「外護(hù)職故」,這個天人是外護(hù),所以就排在外面,表示有保護(hù)的這一層意思。我們看經(jīng)典上說:文殊菩薩有一次遇到迦葉尊者,但是文殊菩薩讓迦葉尊者先走,也有這個意思。照理講,從內(nèi)心的功德來說,文殊菩薩的功德是超過迦葉尊者。但是因為迦葉尊者他是「出世相故、常隨從故、佛法賴僧傳故」,他有這三種功德,所以文殊菩薩就讓迦葉尊者先走,尊重你這個出家的身分,有這一層意思。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第十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六頁。

  ┌初明類標(biāo)數(shù)  今初。

  │

  ○丁初聲聞眾又三┼二表位嘆德

  │

  └三列上首名

  這一科是「引眾同聞」的第一科,「聲聞眾」,就是說明同聞的大眾,第一先列出聲聞眾。「聲聞眾」又分三小科:「初、明類標(biāo)數(shù);二、表位嘆德;三、列上首名。今初」。先看第一科「明類標(biāo)數(shù)」,看經(jīng)文:

  丁一、聲聞眾三

  戊一、明類標(biāo)數(shù)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這段經(jīng)文「與大比丘僧」是「明類」,說明聲聞眾的種類,他不是沙彌,而是「大比丘」,說明他的種類。這些種類有多少呢?「標(biāo)數(shù)」,「千二百五十人俱」,這個叫「明類標(biāo)數(shù)」。看蕅祖的注解。蕅祖的注解,先解釋「大比丘僧」,再解釋「千二百五十人俱」。先解釋「明類」,看「總標(biāo)」:

  大比丘

  明類

  總標(biāo)

  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

  這是「受」了「具足戒」的「出家人」,簡別他們不是沙彌?础竸e釋」,「別釋」當(dāng)中,先解「釋比丘三義」:

  別釋

  釋比丘三義

  ┌一乞士─一缽資身,無所畜藏,專求出要。

  比丘梵語│

  ┼二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

  ,含三義│

  └三怖魔─發(fā)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比丘」是印度話,因為它含多義,所以不翻。含多少意思呢?「含三」層意思。第一個「乞士」。就是他「一缽資身,無所畜藏,專求出要!刮覀儚慕渎缮蟻砜矗鹜铀黾胰说男扌蟹绞,就是你一個出家人,你不要從事生產(chǎn)事業(yè),這個從事生產(chǎn)事業(yè)叫做邪命。那你不從事生產(chǎn)事業(yè),這個生活怎么辦呢?「一缽資身」,你向居士來乞求,上乞佛法以資慧命,下乞飲食以資色身。就是用這個托「缽」的方式來維持生命。這個托缽的原則,「無所畜藏」,就是你每天都要托缽,你不能夠說我們今天多托一點,明天偷懶不去了,不可以。你有吃剩的要布施給眾生,不能殘宿食。今天托多了、居士供養(yǎng)多了,要把它布施出去,明天還要去托缽,「無所畜藏」?恐欣徤,你有很多很多的時間干什么呢?「專求出要」。就是你要把這個精神、體力、時間保存下來,一心一意的修學(xué)出世的圣道。這是佛陀在戒律里面對出家眾的一個規(guī)定,「一缽資身,無所畜藏,專求出要」,這叫做「乞士」。第二個「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惯@個出家眾專求出要,是怎么修行出要法呢?主要的是「正慧觀察」。這個「正慧觀察」,主要是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用這個不凈、苦、無常、無我的四種智慧,來觀察我們的身心世界。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剛開始出家,只是對三寶一念的信心,我們相信三寶能夠救拔我們,我們相信假藉三寶的引導(dǎo)使令我們離苦得樂,就是這一念的信心,就來到僧團(tuán)。出家以后,也是依止這個信心來持戒,乃至于修懺、修福。這個時候,慢慢慢慢也多少有一點聞慧,就如此而已。但是對于內(nèi)心粗重的煩惱,還是不能調(diào)伏。雖然不能調(diào)伏煩惱,但是我們對于業(yè)果的信心、對于戒法的信心,來勉強自己去遵從佛陀的戒法,剛開始是這樣的情況。就是多少有一點聞慧,知道我們身體是不凈的、是苦、是無常、是無我的,依稀仿佛有這么一個概念。但是煩惱活動的時候,還是隨順顛倒的思想,還是起煩惱。但是起煩惱,不敢造業(yè)。為什么?因為有這個戒的攝持。就是開始這么一層聞慧。但是我們慢慢慢慢的「專修出要」,這句話很重要。你剛出家不要去做太大的事業(yè),找一個寂靜的地方,一方面聽聞佛法,有這個解門;一方面能夠修止觀,實際的去操作。慢慢慢慢的,你一次一次的聽聞法義,一次一次用這種不凈、苦、無常、無我這四種光明的智慧,來照你的身心世界,你就能夠?qū)ι硇氖澜绲倪@個不凈、苦、無常、無我的真實相,有一個深刻的理解。這個時候,你過去的那個顛倒,這個常、樂、我、凈的顛倒,就能夠調(diào)伏下來。這個時候就到了思慧的程度了。我們對于身心這種不凈、苦、無常、無我,要達(dá)到思慧的程度、達(dá)到勝解的程度,你就不容易退轉(zhuǎn)了。不會說一點點風(fēng)吹草動、一點點的惡因緣刺激就還俗,不容易。煩惱多多少少也會活動,但是淡薄了,淡薄了很多。你看到這個不凈相、苦相、無常相、無我相的時候,煩惱淡薄了。所以說「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顾哉f調(diào)伏煩惱主要是要靠智慧,但是要以戒、定作基礎(chǔ),有持戒,有一點止的力量、有一點寂靜的力量,在這寂靜的心當(dāng)中,以這個四念處來觀察身心世界,慢慢慢慢的調(diào)伏煩惱,不墮愛見,是這樣的一個情況,這是一個比丘的正命。比丘做什么事呢?就是做這件事情!溉、怖魔,發(fā)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惯@個魔王的心情,他是不歡喜涅槃的,他貪戀這個世間的五欲樂,他不但自己貪戀,他還不喜歡別人出去,希望全世界所有人,都陪著他享受五欲的快樂,這個魔王的心情是這樣子。這個時候有人「發(fā)心受」了「戒」以后,經(jīng)過三番「羯磨」得到戒體,他就是往出世的圣道邁進(jìn),魔王非常的害怕、非常的著急,他的眷屬又要減少了。所以這個比丘受戒,也有「怖魔」的意思。這個比丘有「乞士、破惡、怖魔」三層的道理,所以就不翻譯了,多義不翻。這個是指比丘。再解釋這個「僧」:

  僧

  釋僧居六和

  ┌─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

  │

  │┌身同住┐

  僧者,具云僧伽││   │

  ┤├口無諍│

  ,此翻和合眾 ││   │

  │├意同悅│

  └┤   ├名事和也。

  ├見同解│

  │   │

  ├戒同修│

  │   │

  └利同均┘

  「僧」也是印度話,但印度話本來是「僧伽」二個字,中國人畏繁要簡,就取這個「僧」字。這個「僧」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做「和合眾」。這個「和合」有二層意思:一個是「理和」,一個是「事和」,就是這個僧團(tuán)的和合有二層意思。先解釋「事和」。這個事和有六和合,身、口、意、戒、見、利。但是六和合生起的次第,第一個是見解的和合,所以我們按照這個次第,先解釋「見」。換句話說,你一定是「見、戒、利」的和合,才能引生「身、口、意」的和合。先看第一個「見」。一個僧團(tuán)的根本和合的條件,就是大家思想要一樣。所以古代的叢林,天臺宗有天臺宗的道場,唯識宗有唯識宗的道場,不能共住的。有些人說:你這個僧團(tuán)沒幾個人住,那個僧團(tuán)也沒有幾個人住,大家可以住在一起,減少這個處所。講這句話是外行話(哈──)。因為思想不一樣住在一起,這彼此間會爭執(zhí)的。唯識的思想跟天臺宗的思想是不一樣的。佛法根本思想是緣起,「一切法因緣生」,破除外道邪因緣論、無因緣論。但是是什么因緣生起呢?唯識宗說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它是剎那剎那生滅、剎那剎那受熏。天臺宗認(rèn)為是真如。這二個怎么能夠住在一起呢?(呵──)住在一起,二個思想上就會開始互相爭執(zhí)。所以這個道場第一個是「見」和「同解」。剛開始修行,是允許有法執(zhí)的,看這個意思。就是你還沒有過河之前,佛陀允許你捉住一個船,可以。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當(dāng)然每一個人到達(dá)究竟的時候,那是一切法如的境界。但是在整個過程當(dāng)中,佛陀是允許你選擇契合你根機的法門去修行,這個是允許的。所以僧團(tuán)第一個和合的條件,就是見合同解,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戒」和「同修」,各式各樣的戒法、各式各樣的制度,大家遵守一個共同的制度,什么時候做早課,什么時候共修,什么時候做晚課,什么時候吃飯,它有一定作息、時間、制度,這個大家的戒法要一樣,「戒和同修」。第三「利」和「同均」,飲食、衣服等四事的供養(yǎng),大家要一致的。不能說你吃的是這個,他吃的是那樣,不可以的,這個會引起爭執(zhí),這個利養(yǎng)要同均,這第三個。由于見、戒、利的和合,我們身、口、意就容易和合。所以我們就很容易身和同住,大家身體住在一起,有一定的作息,大家一起上殿、一起下殿,一起上課,「身」和「同住」。因為思想一致,就容易「口」和「無諍」,我講的話你也同意,你講的話我也同意,這個話一講出來,大家都不會爭執(zhí)!敢狻购汀竿瑦偂,大家的心情,我包容你、你也贊嘆我,大家互相包容、互相贊嘆,意和合同悅。我看到你歡喜,你看到我也很歡喜。這樣子,大家就有共住的條件,這是這六個條件具足了,這樣才是一個和合的僧團(tuán),這個叫做「事」相的和合,有六種的條件。這個事和是通于凡圣,通于凡夫、也通于圣人。但是「理和」則專指圣人。我們看理和是一個什么境界呢?「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無為解脫」,簡單的說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每一個人在趨向我空、法空的方法是不一樣的。譬如阿毗達(dá)磨的論師,他歡喜修無常,從這個身心的變化,前一剎那的身心,跟下一剎那的身心是不同,無常故苦、苦即無我,從無我當(dāng)中悟入空性,阿毗達(dá)磨的思想、方法是這樣子的。中觀學(xué)者他悟入空性,他不是從無常下手,不是從事相上的差別,他的智慧高,他觀察我們身心世界:「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箯倪@樣的一個道理觀察,去悟入無生的空性,雖然方便有多門,但是悟入空性是:「一空無二空,一如無二如」,是無差別的。所以所有的圣人只要透過實修,所證的理性是無差別的。雖然這個方法有很多很多的差別;但是當(dāng)他們進(jìn)入這個門以后,有各式各樣的門可以進(jìn)來;但是進(jìn)了門以后,大家是一家人,同證無為解脫,這理性上是和合的、無差別的。這個理和是專指圣人,這個事和是通于凡圣。不過有理和,也不表示這個人就有事和,也不一定。你看部派佛教(佛在世一百年叫原始佛教,大家沒有什么爭執(zhí);佛滅度后第一個一百年叫做部派佛教。),這個僧團(tuán)就開始爭執(zhí)了。為什么爭執(zhí)呢?這個思想不一樣,對戒律、對教理的解釋不同。但是部派佛教的部主都是大阿羅漢,所以道宣律師說:「其入觀也,人法雙亡;及其出也,不無緣習(xí)。」就是這些部主阿羅漢,他們到了佛堂里面入觀的時候,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的時候,人法雙亡,我不可得、法不可得,大家所安住的空性是無諍三昧,我入的空性是如,你也是如,一如無二如。但是從佛堂出來解釋名相的時候,大家就有話說了。大阿羅漢那個法執(zhí),我們看律藏,那些部主、那些大阿羅漢在解釋戒律的時候,每一個的口氣都是得理不饒人的,諍得非常厲害。所以理和不一定事和,因為阿羅漢還有法執(zhí),只有佛陀才沒有法執(zhí)。所以理和不一定事和,事和也不一定理和。這是二種和合的情況。不過是這樣子的:如果共住的話是偏重在事和。這個叫做「僧」,就是具足這六個和合的條件,就稱為「僧」,或者叫做「和合眾」。這個是解釋「大比丘僧」,這一科是「明類」,說明聲聞眾的種類,再看「標(biāo)數(shù)」:

  千二百五十人俱。

  標(biāo)數(shù)

  ┌三迦葉師資───共千人┐

  │           │

  「千二百五十人」者┼身子、目連師資─二百人├

  │           │

  └耶舍子等────五十人┘

  ┌感佛深恩

  ──皆佛成道,先得度脫┤

  └常隨從也

  與會大眾有「千二百五十人」的聲聞眾,這一千二百五十是怎么來的呢?「三迦葉」的「師資」是一「千人」。佛陀成道以后,先度五比丘,第二個就是三迦葉。這三迦葉是三個兄弟:就是優(yōu)樓頻螺迦葉,他領(lǐng)有五百徒眾,他是大哥;老二弟名伽耶迦葉,領(lǐng)有二百五十徒眾;老三弟名那提迦葉,也是領(lǐng)二百五十徒眾。他們在恒河的上中下游修行,他們是事火婆羅門。佛陀先去度化優(yōu)樓頻螺迦葉,佛陀為他說法,就歸依了佛陀。歸依以后,他就把這些事火的工具丟到河里去。河里的工具就流到中游的地方,被這個伽耶迦葉看到了,以為他大哥出了什么事了,怎么把事火的工具丟到河里面去呢?跑上去看,不是出事,是歸依了佛陀。佛陀為他說法,他們也就次第的歸依了。就度了三迦葉,他們師父、徒弟加起來有一千人,這是第一個僧團(tuán)的成立!干碜、目連師資二百人」,舍利弗尊者跟目犍連尊者,當(dāng)時也是婆羅門外道,各領(lǐng)一百個人在修行。舍利弗一開始不是先見到佛陀,他是先見到馬勝比丘,看到馬勝比丘威儀具足,就問他說:你的老師是誰呢?說:我的老師是佛陀。你的老師是教你什么法門呢?說:我的老師告訴我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舍利弗尊者聽到這句話,就證得初果。初果以后,他就把這句話告訴目犍連尊者,后來二個人都?xì)w依了佛陀,所以這個時候又多了二百人。第三個是度「耶舍子等五十人」,耶舍就是耶舍長者子,還有他的同參道友,總共五十人。就是「佛成道」以后,最「先度脫」的這些人。這些人可以說是佛陀最早期的弟子,「感佛深恩」,經(jīng)「!沟摹鸽S從」在佛的旁邊,「千二百五十人俱」?催@個意思,佛在世的時候,這個僧團(tuán)是很大,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僧團(tuán)。我們臺灣好象還沒有這么大的僧團(tuán),「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這一段是「明類、標(biāo)數(shù)」,說明法會聲聞眾的種類還有數(shù)目。

  戊二、表位嘆德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這個「表位」是說明這些比丘他的一個階位,都不是凡夫,都「是大阿羅漢」。這些阿羅漢是怎么阿羅漢法呢?「眾所知識」,這是「嘆德」,贊嘆他們的功德?词q益大師的注解:

  阿羅漢

  表位

  ┌一應(yīng)供─即乞士果。

  │

  ┌亦含三義┼二殺賊─即破惡果。

  │    │

  阿羅漢┤    └三無生─即怖魔果。

  先解釋「阿羅漢」。「阿羅漢」是比丘的一個果,比丘是「阿羅漢」的因!赴⒘_漢」翻成中文有「三」層意思,第「一」個「應(yīng)供」,他能夠應(yīng)人天的供養(yǎng),這個是比丘的「果」,比丘只是「乞士」,比丘還要向眾生乞求。「阿羅漢」他是應(yīng)人天供,所以他是一個「乞士果」!笟①\」是「破惡」的「果」。比丘還在對治煩惱,「阿羅漢」是把這個煩惱賊給殺死了,把一天到晚奪取我們功德法財?shù)倪@些煩惱賊給殺了,「阿羅漢」的內(nèi)心他都是太平的,一片的光明寂靜,涅槃寂靜樂,不再有賊的活動。「三、無生」,無生是「怖魔」的「果」。這個「阿羅漢」稱為「無生」,就是他不再招感生死,他生死亡以后,不像我們凡夫還有無量無邊的生死在等著我們,他前一念滅,后一念入涅槃了。為什么不能說「無死」,而說「無生」呢?因為「阿羅漢」他還要面臨最后一次的死亡,他的死亡還有一次,所以說他是「無生」,說他沒有這個生了,沒有受生的因緣,但是他還要面臨一次的死亡,所以只能夠說是「無生」。這個是解釋「阿羅漢」有「三義」,「應(yīng)供、殺賊、無生」。下面二段是蕅益大師解釋這個「大」字:

  大

  為什么阿羅漢前面要加一個「大」字呢?這有二層意思:

  │    ┌慧解脫─┐

  │    │    │三種不同,今是無疑解

  ├復(fù)有──┼俱解脫─┼

  │    │    │脫阿羅漢,故名「大」

  │    └無疑解脫┘

  │

  │    ┌本是法身大士┐證此淨(jìng)土不思議法

  └又───┤      ├

  └示作聲聞──┘,故名「大」也。

  《阿含經(jīng)》講到阿羅漢,有三種阿羅漢。第一個是「慧解脫」的阿羅漢。眾生的善根有各式各樣,有些人禪定的善根強,他在修行的過程當(dāng)中,先得到禪定,當(dāng)然有禪定就有神通,但是他還是凡夫,心中還是有煩惱的活動,遇到惡因緣還會造業(yè)、還會墮落,這個叫做「心解脫」(內(nèi)心的心)。他內(nèi)心當(dāng)中有大自在,有禪定的人那還得了,他說這個糊紙是黃金,這個糊紙就要變成黃金,他的心有這種堪能性、自在力,這叫「心解脫」。另外一種叫做「慧解脫」,這個人宿世對智慧的栽培善根強,但是有些人你要他專一安住、相續(xù)安住有困難,他修禪定有困難。就是說有些人他會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禪定。這種多分來說都是在未到地定,有的阿毗達(dá)磨的論典說是欲界定也可以,不過多分來說都是認(rèn)為要到未到地定。所以在未到地定的時候修我空觀,成就阿羅漢果,但是沒有神通,這個阿羅漢沒有神通,這個阿羅漢跟平常人一樣。你問他過去的事、未來的事,他一概不知;但是他是一個阿羅漢漢,他內(nèi)心當(dāng)中已經(jīng)是應(yīng)供、殺賊、無生,有三種功德,這個叫做「慧解脫」,就是他還沒有得到禪定。第二個「俱解脫」,這個「俱解脫」是包括了慧解脫、心解脫,他不但是有我空的智慧,而且他還具足了禪定(我們一般講禪定講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種阿羅漢就有神通,三明、六通、八解脫,有各式各樣的神通。第三是「無疑解脫」,「無疑解脫」就是說:他不但是俱解脫阿羅漢,還通達(dá)一切阿毗達(dá)磨的文義,若文、若義都通達(dá),心中沒有任何的疑惑,這是最高級的阿羅漢。這個地方所指的阿羅漢是「無疑解脫」,所以稱之為「大」,這個「「大」就是有殊勝的意思。這個阿羅漢不是慧解脫、也不是俱解脫,是無疑解脫的阿羅漢,是特別殊勝的阿羅漢,所以稱為「大」。

  │    ┌本是法身大士┐證此淨(jìng)土不思議法

  └又───┤      ├

  └示作聲聞──┘,故名「大」。

  他們的本地風(fēng)光「本是法身」菩薩,為了要幫忙佛陀演說佛法,「示」現(xiàn)「聲聞」,作常隨眾,來「證」明「凈土」的「不思議法」門,所以稱為「大」。也可以這樣講,因為他內(nèi)心當(dāng)中是發(fā)了大菩提心,也可以說是「大」。這個是「表位」,「皆是大阿羅漢」。再看「嘆德」:

  眾所知識。

  嘆德

  ┌從佛轉(zhuǎn)輪┐

  ┤    ├故為「眾所知識」。

  └廣利人天┘

  這些阿羅漢有各式各樣,有些阿羅漢成就阿羅漢以后,他也不度化眾生,早上就是去托缽,托完缽以后,腳洗一洗就入定,入定以后就咒愿,咒愿說:下次吃飯的時間再出定。吃飯的時候出定,出定以后拿了缽再去托缽,做眾生的福田。他吃飽飯以后,腳洗一洗,再打坐入定,就等涅槃的來臨。但是有一種阿羅漢,他是主動積極的度化眾生。是怎么度化法呢?「從佛轉(zhuǎn)輪,廣利人天」,隨順佛陀去轉(zhuǎn)*輪,廣利人、廣利天,所以是「眾所知識」。這個「知」是「聞名」叫知,我聽過這個法師的名稱叫做「知」,我知道這個法師,「聞名」。這個「識」是「見面」,我親自跟他見過面、親自跟他請教過問題,這個「見面」叫「識」。這個意思是說:這千二百五十人是阿羅漢,他們經(jīng)常隨順佛陀轉(zhuǎn)*輪、廣利人天,所以在整個印度當(dāng)中,為這個百官、大臣、婆羅門,乃至諸天,所知、所識,這些人是名稱普聞。你只要講舍利弗、目犍連,大家都知道,在整個印度當(dāng)中,是眾所知、眾所識的阿羅漢。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說阿羅漢是小乘學(xué)者,但是這個阿羅漢「從佛轉(zhuǎn)輪,廣利人天,故為眾所知識!刮覀冎v「小乘」,是說小乘的學(xué)者,他度化眾生,僅限于沒有入涅槃之前,他能夠「從佛轉(zhuǎn)輪、廣利人天」;但是他入了涅槃以后,他就全面休息了。菩薩度化眾生不是這樣,「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 眾生煩惱盡,我十大愿王無有窮盡!惯@菩薩他不但今生「從佛轉(zhuǎn)輪、廣利人天」,他死亡以后,馬上又到眾生的世界,再得一個果報,再繼續(xù)的繼續(xù)的「從佛轉(zhuǎn)輪、廣利人天」,他是盡未來際的,沒有休息,就差在這個地方。所以阿羅漢他度化眾生的時間是有限的,就是這一期的生命,所以我們稱他為「小乘」是對的。這是講到「表位、嘆德」,再看第三段「戊三、列上首名」,看經(jīng)文:

  戊三、列上首名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利盤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這一科是「戊三、列上首名」。前面的彌陀法會大眾有「千二百五十」個大阿羅漢參加;但是人數(shù)這么多,結(jié)集經(jīng)典的人當(dāng)然不可能一一列出來,所以只好列出十六個上座來做一個代表。看蕅益大師的注解:

  ┌德┐

  │ ├俱尊,故名「長老」──

  └臘┘

  這個「長老」是貫穿下面所有的阿羅漢,這個「長老」這句話,是包括了舍利弗,乃至阿?樓馱,有十六位的尊者都是長老。為什么能夠稱為「長老」呢?因為「德臘俱尊」,不管是內(nèi)心的功德、不管是戒臘,都特別的尊貴。好,我們就簡要的解釋這些阿羅漢的功德。先看第一個舍利弗尊者:

  ┌身子尊者─聲聞眾中,智慧第一────────┐

  │                      │

  在佛弟子當(dāng)中,菩薩眾智慧第一的是文殊菩薩,聲聞眾當(dāng)中「智慧第一」的是舍利弗「尊者」。這「舍利弗」的智慧,我們也簡單的講一下。舍利弗尊者,在他的〈傳記〉上說:他母親本來的智慧是很平常。但是他母親開始懷孕舍利弗的時候,這個母親在懷孕的時候,母子連心,這個小孩在胎的時候,就使令他的母親變得非常有智慧、非常有辯才,有這種事情。他母親把他生出來以后,他母親的智慧又變得很平常。這舍利弗在胎的時候,就有高超的智慧。其次,在他八歲的時候,參加印度一個辯論大賽,八歲的時候,在這大賽當(dāng)中,「議論無雙」,得到整個大賽的第一名,這個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看印度這個國家,古印度的國家跟現(xiàn)在不太一樣。古印度的國家文化非常高,這個印度人他們對物質(zhì)很淡薄,但是不管是佛弟子、非佛弟子,對于智慧的追求,那是主動積極的。一生當(dāng)中,把全部的精神體力去探討生命的真相,所以那些外道的智慧是不得了的,就差那么一點而已。所以舍利弗能夠在八歲的時候議論無雙,這件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乃至于他后來出家以后,在七天之內(nèi)就證得阿羅漢果,乃至七天之內(nèi)通達(dá)所有佛陀的小乘教義。這個舍利弗尊者有一件事情值得我們一提:就是佛在世的時候,佛陀有一天在龍宮說法,當(dāng)時候舍利弗并沒有參加這個法會。但是龍王就動了一個念頭,龍王當(dāng)然是主人,請佛陀來說法,他就起心動念說:唉呀!要是舍利弗尊者在場有多好。佛陀當(dāng)然知道這件事情,就命令目犍連尊者去把舍利弗尊者請過來。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一剎那間就到了舍利弗的寮房,舍利弗在那個地方縫衣服。目犍連尊者就說:佛陀請你到龍宮去聽法。舍利弗說:好,你先去,我隨后就到。目犍連尊者就不太高興,說:佛陀請你去,你怎么說隨后就到?現(xiàn)在就應(yīng)該去啊。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他一只手可以把須彌山抬起來,他就想用強迫的方式,拉著舍利弗的衣角想把他拉過去。舍利弗尊者說:哦,你要顯神通,好,我看你神通到什么境界。舍利弗尊者把這個針往地上一插,目犍連尊者不能動他的身體,沒辦法。好,那你先去好了。就先去了。先去的時候,目犍連尊者到了與會的時候,舍利弗早就到了。佛陀說:目犍連啊,舍利弗尊者入的三昧名稱,你都不知道啊,你還敢想把他抓過來!我們看這個意思,這個智慧是特別重要的,善巧,在整個波羅蜜當(dāng)中,這個智慧是第一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如果沒有智慧的善巧,這前面的善法在操作,就使令我們事倍功半。所以舍利弗尊者,你看《阿含經(jīng)》,看他不管在辦事情、不管在入三昧,他特別有善巧。佛陀很多的道場,這個蓋道場都是請舍利弗去監(jiān)工,像祇樹給孤獨園,也是請舍利弗去監(jiān)工的,因為他有智慧、有善巧。所以我們經(jīng)常聽聞佛法,來增強自己的智慧,是很重要的。因為他智慧第一的緣故,所以安排在第一個,就是聲聞眾中智慧第一的「長老舍利弗」。

  ├目連尊者─神通第一─────────────┤

  │                      │

  這是第二個,「摩訶目犍連」。目犍連尊者在所有的大阿羅漢當(dāng)中,他的「神通」是「第一」。這個神通是要修來的,就是你在這個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在禪定當(dāng)中,修行這個神通的法門。每一個人修行的巧妙不同,在操作的時候,神通的變化就各式各樣的不同。所有的神通當(dāng)中,目犍連尊者他在操作神通這方面,他是最為第一。舉一例子,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大富長者,這個大富長者想要到大海中去取寶,帶了一個商團(tuán)要到大海去取寶。古時候也沒有什么天氣預(yù)測,到大海去很危險的,這個去是不是能夠回來,誰也不敢講。他就到神廟的地方發(fā)愿說:我如果能夠安全的取寶回來,我要辦一個無遮大會,供養(yǎng)印度所有的出家修行人。發(fā)了這個愿以后去取寶,哦,果然安全把寶取回來。他就要辦一個供僧的大會,請佛弟子,還有外道這些沙門。外道知道這個消息,就開始集會討論說:佛弟子有很高的智慧,我們平常辯論都辯輸他,這次我們吃飯的時候,要超過他們,要早一點到會場去。然后我們要坐在首座,到時候我們吃完飯的時候,我們代表大眾為商主咒愿回向。外道就決定要早一點到達(dá)那個地方,天還沒黑之前就要去那邊準(zhǔn)備。這件事情,目犍連尊者天耳遙聞,知道這件事情,他一想:這樣是不對的。凡夫坐在首座,佛陀、大阿羅漢坐在下座,這個凡圣顛倒。這怎么辦呢?到了第二天晚上,外道要去應(yīng)供的時候,在應(yīng)供的地方有一個大河,大家要經(jīng)過這個大河。目犍連尊者就用神通,使令這個大河波濤洶涌,所有的人、所有的船都不能過去。外道沒辦法,就在那邊等,從晚上在那邊想要過去就過不去。直到明相現(xiàn)了以后,佛陀跟這些阿羅漢,威儀具足的次第到達(dá)。這個時候整個大河中間,出現(xiàn)了一道七彩的光明,這光明當(dāng)中出現(xiàn)一個七寶橋,佛陀跟諸阿羅漢,就慢慢的從這個橋走過去。隨著弟子的走過去,這個橋就次第次第的消失掉。等到佛陀跟諸位弟子都入座以后,整個河又恢復(fù)了平靜,外道才次第的坐船過去。當(dāng)然佛陀就先入座了,佛陀在首座,阿羅漢次座,最后外道。吃完飯的時候,就由尊貴的佛陀,代表大眾為這個商主來咒愿回向。我們看經(jīng)典上的意思,很多人使用神通,佛陀是訶斥的。你像那個阿羅漢他要過這個大河用神通,佛陀訶斥他說:阿羅漢坐船過去,不要用飛的過去。但是目犍連他使用神通,佛陀都贊嘆。這當(dāng)中有一個理由,因為目犍連尊者他使用神通,他從來不是為了自己、表現(xiàn)自己,他從來不是,他都是為了護(hù)持三寶的緣故。因為這一點,所以他使用神通,佛陀很少訶斥的。這是「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吹谌改υX迦葉尊者」:

  ├飲光尊者─身有金光,傳佛心印為初祖,頭陀行第一┤

  「飲光尊者」為什么叫「飲光尊者」呢?因為「身有金光」。迦葉尊者因為他過去生,曾經(jīng)用金箔來貼佛像,所以招感生生世世出生的時候,身放光明,遮蔽日月,他的光明有這種境界。他的光明一出現(xiàn)的時候,使令這個日月的光明都被他搶走了,身放光明遮蔽日月。他的功德主要是「傳佛心印為初祖」。

  這個「傳佛心印」我們解釋一下。有一天,佛在靈山跟諸位大眾在那個地方集會,佛陀升座以后,這時候大梵天王用金色的缽羅花來供養(yǎng)佛陀,等待佛陀的說法。一般佛陀說法都是用語言文字說法,或者顯神通來折服大眾。但是佛陀在靈山會上這么一坐的時候,他也沒有現(xiàn)神通、也沒有講話,就是把這個花舉起來,「釋尊拈花」。這個時候,大眾都不知道佛陀的意思,只有迦葉尊者露出了會心微笑,「釋尊拈花,迦葉微笑!惯@個時候佛陀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囑摩訶迦葉!刮矣姓ㄑ鄄,大般涅槃的這種清凈心,付囑摩訶迦葉,這個就是所謂的,后來的禪宗就說這個叫「傳佛心印,以心印心」。就是我們一般心跟心的溝通,上師跟弟子的溝通,要透過文字;但是最高級的溝通是不必文字,我一念明了的心,直接跟你那個明了的心,就在不思議的時候互相的溝通。「釋尊拈花,迦葉微笑」,這是以心印心。這個就是我們整個禪宗的初祖,也是我們整個佛教傳承的初祖。

  這個初祖我們解釋一下。佛在世的時候,事實上「從佛轉(zhuǎn)輪、廣利人天」,幫助佛陀弘揚佛法的,主要是目犍連尊者跟舍利弗尊者這二個大尊者,他們二個各領(lǐng)五百個阿羅漢在修行。有些人他歡喜智慧,你顯神通我也不一定相信你,他這個人不相信怪力亂神;你講個道理,我就相信你,就去跟舍利弗尊者學(xué)。有些人你講道理,我們不相信你,你有本事顯個神通我們看看。(呵──)有些人歡喜神通,你跟目犍連尊者學(xué)。佛在世的時候,是二大弟子在幫忙佛陀弘法;但是這二個弟子都是先佛滅度,「譬如泰山將崩,大石先墜」,泰山要崩之前,大石頭先流下來,這是三世諸佛的常法,大弟子要先佛陀滅度。所以佛陀滅度的時候,整個僧團(tuán)的二個首座,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都滅度了,所以當(dāng)時的僧團(tuán)可以說是一片混亂。迦葉尊者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很少在僧團(tuán),他歡喜修苦行,不是在山林樹下、就是在墳?zāi)古赃呅捱@個頭陀行。佛陀一滅度的時候,這個僧團(tuán)就通知迦葉尊者,請他趕快回來參加佛陀荼毗的典禮。迦葉尊者在回程的路中,遇到一些惡性比丘說:唉呀,真是好啊。佛在世的時候,對我們種種的要求,告訴我們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不能做。佛陀滅度以后,沒有人再管我們了,我們歡喜做什么就做什么。迦葉尊者聽到以后,非常的憂心,就覺得有須要把佛陀一生所制定的戒律跟教法,作一個結(jié)集,以為后世弟子的軌范。所以迦葉尊者回到僧團(tuán)以后,把佛陀的后世處理好以后,就打板集眾,告訴阿羅漢二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佛陀的舍利子由國王、大臣他們?nèi)シ峙渚秃,我們僧團(tuán)不要參與這種世俗的事情。這個佛陀的舍利子,由龍王、國王去處理,我們要作經(jīng)典的結(jié)集,這第一點。第二點、他提醒阿羅漢不要急著滅度。因為佛陀滅度以后,很多阿羅漢都滅度了。他打板以后,把阿羅漢找過來說:我們現(xiàn)在暫時不能滅度,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要結(jié)集經(jīng)典。就集合五百阿羅漢,把佛陀一生所說的教法、戒律,作一個整理,流通后世。所以他對佛法的弘傳,貢獻(xiàn)非的常大,所以稱為初祖。這佛陀滅度以后,傳承佛法的就是迦葉尊者,他是「頭陀行第一」。迦葉尊者的一生,我們可以分成二部分。佛陀滅度之前,迦葉尊者偏重在自利,他很少「從佛轉(zhuǎn)輪、廣利人天」,很少做這種事情;他就喜歡默默的一個人修行,遠(yuǎn)離人群,在山林樹下長養(yǎng)圣胎。但是佛滅度以后,他的表現(xiàn)就不一樣了。他回到僧團(tuán)當(dāng)中,主持三藏的結(jié)集,可以說是把整個佛陀的法脈繼承下來,這就是「傳佛心印為初祖」的大「迦葉尊者」。好,我們今天就暫時講到這個地方,講到三位尊者。大家有沒有問題?

  問:

  答:是佛教的初祖,是的;二祖是阿難尊者。

  因為佛陀滅度以后,目犍連尊者跟舍利弗尊者都滅度了,這二位首座比丘都滅度了。

  「佛」不能講「祖」,這個祖師就是要別于佛陀,這個「初祖」這個「祖」,就是他不是佛,但是他能夠傳承佛陀的法義,這叫祖。所以「佛」跟「祖」是不同的,佛是佛,祖是祖。

  問:

  答:他不是,他跟三迦葉不同,這個三迦葉,是另外一個。這三迦葉是優(yōu)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一般這個迦葉的名字很多,所以我們?yōu)榱撕唲e,就加一個摩訶迦葉,他跟前面的三迦葉尊者是完全不同的。

  好。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十五卷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八頁,「戊三、列上首名」。好,看經(jīng)文: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利盤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這一段是屬于「序分」里面的通序。這個通序,蕅益大師分二科:第一科是「標(biāo)法會時處」,第二科是「引大眾同聞」!敢蟊娡劇巩(dāng)中又分三小科:一、聲聞眾;二、菩薩眾;三、天人眾。這是屬于聲聞眾的第三小科「列上首名」。這個「列上首名」的意思就是說:這以下的十六位尊者,都是「從佛轉(zhuǎn)輪、廣利人天」,都經(jīng)常的跟隨在佛陀的身邊,來弘傳佛法。這當(dāng)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前面的三位尊者,就是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這三位尊者,不管是就著佛在世的時候的弘法、或者佛滅度以后的結(jié)集的流傳,都有很重要的影響,這三位尊者。這三位尊者我們已經(jīng)講過了,我們看第四位,「摩訶迦旃延」。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第十九頁:

  ├文飾尊者─婆羅門種,論議第一────────┤

  │                      │

  「迦旃延」尊者,翻成中文叫做「文飾」。這個「文飾」指的是他一種特殊才華,就是他文義的修飾特別的專長,文義修飾。他是「婆羅門種」,他本來是婆羅門種,當(dāng)然出家以后就變成釋種姓了。他特殊的功德就是「議論第一」。這個「議論」就是他能夠文詞達(dá)義,他能夠把他所覺悟的義理,用文詞表達(dá)出來,文詞達(dá)義。當(dāng)然文詞達(dá)義,他的基礎(chǔ)還是對義理的觀察特別透徹,才能夠進(jìn)一步的用文詞表達(dá)出來。比如說外道問迦旃延尊者說:人跟人怎么會發(fā)生沖突呢?每一個都是希望安樂,每一個都想要過著和平的生活,怎么人跟人會有爭執(zhí)呢?迦旃延尊者說:人跟人之間爭執(zhí)的根源,是內(nèi)心的貪欲,為了追求世間的欲樂,追求不到以后就起瞋心,就有爭執(zhí)了。外道又問:一般世間人是貪欲而爭執(zhí),佛弟子這些修行人為什么也會有爭執(zhí)呢?他們那些人沒有貪欲了,怎么會有爭執(zhí)呢?迦旃延尊者說:佛弟子的爭執(zhí)是因為我執(zhí)跟法執(zhí),這種我見、法見,這種思想的不同而有爭執(zhí)。所以這個地方迦旃延尊者把這個爭執(zhí)分成二類:一個粗、一個細(xì)。人跟人之間的爭執(zhí),粗的方面,是由于貪欲;但是微細(xì)的話,是我執(zhí)、法執(zhí)。從他這一段回答,可以知道他對義理的觀察很透徹,文詞的表達(dá)也是很詳細(xì),所以他「議論第一」,他在論說這個事理,特別的詳細(xì),「論議第一」。接著是「摩訶拘絺羅」:

  ├大膝尊者─答問第一─────────────┤

  │                      │

  「摩訶拘絺羅」,翻成中文叫做「大膝」,大膝尊者。這個「拘絺羅」翻成「大膝」,是從狀得名,從他這個身體的形狀得名,因為他的身體,小腿跟大腿連接膝蓋的地方特別大,所以叫「大膝尊者」。他的功德「答問第一」,他這個問答第一是有一段因緣的。這個大膝尊者(就是摩訶拘絺羅)本來是舍利弗的母舅,他的姊姊是舍利弗的母親。他在家的時候就很聰明,經(jīng)常跟他姊姊辯論,都能夠辯勝。但是他姊姊開始懷孕舍利弗以后,母子連心,他就辯不過他姊姊。所以他知道:他姊姊這個兒子肯定是非常聰明。爾后,生出來以后,這個舅舅辯輸外甥!他覺得很丟臉。就趁他還沒生出來之前,趕快去參訪南印度,參學(xué)了十六年,跟那些婆羅門學(xué)習(xí)四吠典。這十六年當(dāng)中,因為精進(jìn)的修學(xué),沒有時間剪指甲,指甲長得很長,所以人家稱他為長爪梵志。經(jīng)過十六年,回來以后,他就要找這個外甥辯論,就回找他姊姊說:你兒子呢?說:我兒子隨佛出家了。他就到僧團(tuán)。來到僧團(tuán)的時候,剛好遇到佛陀,他就要佛陀把舍利弗請出來。佛陀就說:你立一個宗旨,如果你得勝,我就把舍利弗交給你。摩訶拘絺羅當(dāng)然對自己很有信心,他參學(xué)了十六年,他就立一個宗旨說:我的宗旨是「一切法不受」。以「一切法不受」為宗旨,他認(rèn)為「一切法不受」這句話是不能破壞的,任何的話不能破壞這個宗旨。佛陀就從根本上來問他說:你一切法不受,你講出這一句話,這句話你本身受不受?佛陀反問:你本身受不受?拘絺羅就想:如果說我受,我就跟我的宗旨相違背;我講一切法不受,我又受了這個宗旨就違背了。我說我不受,我自己的宗旨我都不接受,這個宗旨不能建立。所以他就自相矛盾,就失敗了。失敗以后,就隨著佛陀出家了。因為他過去有十六年的參學(xué)經(jīng)驗,所以他出家以后,「答問第一」,他對各式各樣典籍學(xué)習(xí)的廣泛,他的答問特別厲害。這個地方值得我們特別一提的就是:他講一切法不受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剛好在場,舍利弗尊者聽到「一切法不受」,當(dāng)下證得阿羅漢果。(哈──)所以這個人的善根是不可思議的。這是講到「大膝尊者」。接著「離婆多」:

  ├星宿尊者─無倒亂第一────────────┤

  │                      │

  這個離婆多,翻譯成中文叫做「星宿」。這個「星宿」的來由是:因為他的父親本來是沒有兒子,所以向星宿(天上的星星)祈求,而得到了兒子,所以他父親就把他安立做「星宿」。他出家以后,他特殊的功德是「無倒亂第一」,就是心中也不顛倒,也不散亂。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一個阿羅漢他心不顛倒,這個是很正常的。阿羅漢不管是在打坐當(dāng)中、不管是出去托缽,他我空的智慧,那個圣道的力量是念念現(xiàn)前,不可破壞;但是他的禪定,他要不入定,他心中肯定要散亂。「星宿尊者」(這個離婆多),他特別的地方就是:他平常不管是入定、不管是出定,他會經(jīng)常攝心,他的特色,他經(jīng)常保持?jǐn)z心的狀態(tài),不使令自己的內(nèi)心散亂。他這一方面的功夫,在所有的阿羅漢當(dāng)中他是最為第一的,「無倒亂第一」,經(jīng)常保持正念正知,這是離婆多尊者的一個功德。接著「周利盤陀伽」:

  ├繼道尊者─因根鈍僅持一偈,辯才無盡,義持第一┤

  │                      │

  「周利盤陀伽」,翻成中文叫做「繼道」,「繼道尊者」。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印度的女人要生兒子,他們的規(guī)矩是要回娘家生兒子。他母親要回娘家生兒子的時候,在中途的地方,就生出了兒子,生了一對雙胞胎,一個哥哥、一個弟弟。他哥哥比較聰明,弟弟是周利盤陀伽。周利盤陀伽因為他過去生是一個大法師,但是慳法,把一些殊勝的法隱藏起來,不使令別人知道,因為慳法的因緣,使他生生世世變成愚癡。后來他哥哥出家以后,他也跟著出家。出家以后,「因根鈍僅持一偈」,他哥哥告訴他一個偈頌,百日不能成誦,一百天都背不起來。他哥哥很生氣說:你這個人不適合出家,你回去好了。就把他趕出僧團(tuán)。趕出僧團(tuán),這個時候,他又不想回家,但是他哥哥又訶責(zé)他,就在僧團(tuán)外面哭。佛陀從外面進(jìn)來以后,就明知故問說:你怎么哭呢?就如是如是的報告。佛陀知道他有遮障,就告訴他一個破障的方法,佛陀說:你拿這個掃把掃僧團(tuán),掃地的時候你就念這四個字:「去除污垢」。他剛開始念的時候,念這個「去除」,「污垢」就忘掉了;念「污垢」的時候,「去除」就忘了。記憶力非常差,但是他這個人專心用功,哦,把這四個字背起來,「去除污垢」,一方面掃地、一方面念「去除污垢」。沒多久就把他慳法的罪障給消滅了。消滅了以后,佛陀教他修數(shù)習(xí)觀,觀察呼吸從鼻孔到丹田,從丹田到鼻孔,就得定。得定以后,觀察呼吸是無常、無我,就證得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漢以后,「辯才無盡,義持第一!咕褪怯羞@種境界,他過去做大法師,攝持無量無邊的法義,由于圣道的加持,完全都表現(xiàn)出來,「義持第一」。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看這個修行,這個專一的修行是很重要的,從周利盤陀伽的公案可以看得出來。一個人不怕笨,但是我們這一念心的力量,你要能夠集中在一個法義上,一次一次的去專精修行,這件事情就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你今天念佛,明天持大悲咒,后天持觀世音菩薩,你心力一分散,再大的善根都不能成就,「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你要肯把你的心力集中在一個法上用功,它那個法的力量就能夠表現(xiàn)出來,法力不可思議就能夠表現(xiàn)出來。所以「繼道尊者」雖然是「僅持一偈」,但是后來成就「辯才無盡,義持第一」,這可以看出來。接著我們看「難陀」:

  ├喜尊者──佛之親弟,儀容第一────────┤

  ┤                      ├

  「喜尊者」是從他的相貌來安立名稱,因為他長得特別莊嚴(yán)。這個喜尊者他有三十相,佛陀是三十二相,他具足三十相,相好莊嚴(yán),人見歡喜,所以叫做喜尊者。他是佛陀的親弟弟。他的出家因緣,我們也解釋一下。佛陀是凈飯王的大兒子,佛陀出家以后,凈飯王就立難陀做太子,準(zhǔn)備繼承王位。喜尊者他娶了迦毗羅衛(wèi)國里面最美的美女做太太,他跟她的感情非常的好。有一天,他為他太太梳頭發(fā)的時候,佛陀來到他的門口托缽。難陀看到哥哥來,二個兄弟在家的時候感情很好,他就跟他太太說:我馬上就回來。他跑去廚房添飯要去供養(yǎng)佛陀。但是他追佛陀的時候,他跑得快,佛陀也跑得快;他走得慢,佛陀也走得慢,就永遠(yuǎn)保持一個等距離,不知不覺就走到僧團(tuán)去了。走到僧團(tuán)以后,佛陀就命令舍利弗尊者把他的頭發(fā)剃下來,就出家了。出家以后說:唉呀!我是拿飯來供養(yǎng)佛陀,(呵)怎么佛陀把我剃度了呢?因為他哥哥佛陀很有威德,所以他也不敢講太多話。出家以后,就隨眾作息。每天就修止修觀、做五堂功課。但是他畢竟不是真正思惟苦諦無常而生起道心來修行,所以他還是懷念他家庭的太太。有一天,佛陀為了度化他,以神通力帶他到忉利天去,到了忉利天就看到很多很多的宮女,在那個地方跟一些忉利天人玩樂。佛陀就問難陀尊者說:你看忉利天的天女,跟你太太比起來怎么樣?難陀尊者說:我太太跟天女比起來,就像獼猴一樣。在經(jīng)論上說:淫欲心重的人,他看到天女的相貌會發(fā)狂而死。這個時候他看到一個天宮的寶座沒有人,其他的寶座都有人,這個地方?jīng)]有人,大家還在那邊布置。佛陀就說:你去問問看,這個寶座怎么沒有人?難陀尊者就問:你們這個地方怎么沒有男人,其他的地方都有男人?宮女就回答說:這人世間有一個難陀比丘,他因為出家持戒的功德,死了以后,升天做我們的丈夫。他說:我就是難陀。她說:不可以,你現(xiàn)在的色身是欲界的色身,特別的臭穢,你要死掉以后,得到天的果報,才可以到這個地方。難陀就很高興。很高興以后,佛陀又帶他到地獄去,他看到很多刀山油鍋,有一個獄卒在那個地方剛好要起火。佛陀又說:你去問看看這個油鍋都沒人,這是怎么回事呢?他就問,獄卒說:世間有一個難陀比丘,他因為持戒的功德升天,他在修行的時候打妄想,打妄想這個罪業(yè),天上果報結(jié)束以后,來到這個地方受油鍋的果報。這個難陀尊者一聽以后,驚怖不得了,回去以后就不敢打妄想。(呵──)不敢打妄想以后,專心的修四念處,就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心為業(yè)主」,我們這一念心在三寶的境界活動,念念創(chuàng)造功德莊嚴(yán);我們這一念心在五欲的境界活動,念念創(chuàng)造刀山油鍋的果報:都是這一念心在造作。所以印光大師警告我們修行人:「折伏現(xiàn)行煩惱」,這件事情是修心的要務(wù)。因為你每一個五欲的活動,就表示你心中累積了一種三惡道的罪業(yè)。你一個往生凈土的人,你這種罪業(yè)越重,對你往生是有障礙的。這個罪障,這個罪業(yè)對你會有障礙的,所以從難陀尊者這個情況看得出來。這個是講到「難陀尊者,儀容第一」。一個人長得莊嚴(yán),跟他因地修忍辱波羅蜜有關(guān)系,這忍辱波羅蜜修得好的人啊,人長得莊嚴(yán)。接這「阿難陀」尊者:

  ├慶喜尊者─佛之堂弟,復(fù)為侍者,多聞第一───┤

  │                      │

  「阿難陀」翻成中文叫「慶喜」,因為他出生的時候,剛好是佛成道的日子,這個時候凈飯王非常的歡喜,就把他安立做「慶喜」,因為剛好是佛成道日。他是「佛」的「堂弟」,就是凈飯王的弟弟白飯王的兒子。出家以后,做佛的「侍者,多聞第一」,他的記憶力特別好,可以說是過目不忘。阿難尊者他在結(jié)集經(jīng)典的時候,他一升座,他能夠把佛陀所說的法,一字不漏的誦出來。所以結(jié)集完了以后,所有的阿羅漢就講一個偈頌來贊嘆他說:阿難尊者「面如凈滿月,目如凈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骨懊娴馁薯炇琴潎@阿難尊者色身的莊嚴(yán)!该嫒鐑魸M月」,他的臉部特別的圓滿,就像月亮一樣;他的眼睛,「目如凈蓮華」,眼睛特別的明亮,就像蓮華一樣的清凈無染:這是贊嘆他的色身。他的心有什么功德呢?「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佛法深廣如大海,但是大海全部都流入到阿難的一念明了心中,被這一念心全部攝持住了,所以他「多聞第一」,這是他一個特殊的功德,阿難陀尊者。接下看「羅?羅」尊者。

  ├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

  │                      │

  「羅?羅」翻成中文叫「覆障」。這個「覆障」的意思就是說:因為他過去生中,以瞋恨心把一個老鼠洞給塞住,使令這老鼠塞了六天以后,餓死在里面。這個罪業(yè)在今生起現(xiàn)行,他處胎六年,在母親耶輸陀羅的胎中六年,都不能出來,所以叫做覆障。這個覆藏有二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他覆障自己。在胎中很痛苦,受這個胎獄之苦,不得自在,處胎六年,障礙他自己。其次,他障礙他母親,因為他處胎六年,佛陀已經(jīng)出家六年,耶輸陀羅才產(chǎn)下這個兒子。大家就議論紛紛說:一般的女眾懷胎十月就生兒子了,佛陀都出家六年她才生兒子?這時候所有的王宮大臣都懷疑她不清凈,連凈飯王也相信這件事情,就要處罰他。在古時候,這種不清凈的女眾,就是挖一個火坑,把她推到火坑去燒死。這個時候耶輸陀羅就抱著羅?羅向天發(fā)誓說:「我若清凈,天將為證。」如果我是清凈,諸天你們要給我證明。抱著羅?羅就跳到火坑里面去,結(jié)果火焰化紅蓮。所以我們每次上供,誦「戒定真香」,它后面就是把耶輸陀羅講出來:「耶輸陀羅,滅罪消災(zāi),火焰化紅蓮!惯@贊嘆耶輸陀羅的戒定的功德特別殊勝,感動了天人,能夠火焰化紅蓮。這叫做「覆障」,障礙自己,也障礙母親。他是「佛」陀的「太子」,出家以后,「密行第一」。什么叫做「密行」呢?古德解釋說:「積德而人不知,謂之密行。」他這個人積集功德而沒有人知道。大家晚上都睡覺了,他起來掃廁所,掃得很干凈。大家早上起床,誒,這廁所很干凈,也不知道是誰掃的。佛法的意思,你若造了罪業(yè),要把這個罪業(yè)公開出來,這個罪業(yè)就會折損;但是你有功德,不要公開,有功德要隱藏起來。我們講說:「陽德享盛名,陰德天報之!鼓氵@個「陽德」你把功德公開了以后,「享盛名」得到別人的贊嘆,但是在別人贊嘆的當(dāng)下,也把你的功德折損了。「陰德天報之」,你能夠把功德遮蓋起來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情明明是你做的,但是別人不知道你做的,上天要報答你,這個功德特別的廣大,這就是「密行」。羅?羅在出家以后,他專修密行,積集陰德的,在這一方面他最為第一,所有阿羅漢當(dāng)中他最為第一。接著看「憍梵波提」:

  ├牛?尊者─宿世惡口,感此余報,受天供養(yǎng)第一─┤

  │                      │

  「憍梵波提」翻成中文叫「牛?」,這個「?」就是吃東西那個「咀嚼」,嘴巴嚅動咀嚼叫做「?」。為什么會有這個名稱呢?因為「宿世惡口,感此余報」。他過去生的時候是做一個沙彌,他看到一個老比丘在誦經(jīng)。那個老比丘很老了,誦經(jīng)的時候嘴巴在那邊動動動,他就戲笑說:這老比丘誦經(jīng)就像牛在吃草一樣。這老比丘說:你糟糕了,我是一個阿羅漢,你怎么能夠這樣毀謗我!他跟阿羅漢懺悔,免去了地獄的果報;但是因為他所毀謗的是一個阿羅漢,那這是不得了的境界,這圣人的境界,還是墮落到牛中去做五百世的牛。那五百世的牛出來以后,他還有這個余報,他的嘴巴長得像牛一樣。這個時候,佛陀慈悲:你是一個阿羅漢,你嘴巴長得跟牛一樣,這個世間人會毀謗你、造罪業(yè)。就命令他到天上去受天人的供養(yǎng)。因為天人都有神通,當(dāng)然都知道他是阿羅漢圣者,不敢去輕視他。阿羅漢以后,他就在天上「受天」人「供養(yǎng)」,當(dāng)然也為天人說法。一直到佛陀滅度以后,迦葉尊者在第一次的結(jié)集,鳴槌集眾,召告阿羅漢先不要滅度。迦葉尊者也派一個阿羅漢到天上去,要請憍梵波提下來結(jié)集。憍梵波提講了一個偈頌來表達(dá)他的心情,他說:「憍梵波提稽首禮,妙眾第一大德僧,如來滅后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拐f這個「憍梵波提稽首禮」,我至誠的頂禮,頂禮誰呢?「妙眾第一大德僧」,我至誠的向這些所有參加結(jié)集的阿羅漢,至誠的表示我的敬意,我至誠的向你們頂禮,「憍梵波提稽首禮,妙眾第一大德僧」。第二句話講出他的心情,「如來滅后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谷鐏頊缍纫院螅业男那椴幌朐俚饺碎g,我也要入滅了。講一個譬喻:「如大象去象子隨」,在所有的動物當(dāng)中,大象跟它的兒子的親子關(guān)系是最密切,這個象子它永遠(yuǎn)不會離開大象,那大象也不會離開象子。就講出他的心情,他不想再到人間來結(jié)集,講完以后,就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燒掉,就入了涅槃。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阿羅漢他經(jīng)常作因緣觀,他觀察每一個人各有各的得度因緣,他不勉強。譬如說阿羅漢今天他要從這條路走過去,他會入定:我會遇到哪些人,哪些人看到我會歡喜,哪些人會不歡喜。他看到有些人會不歡喜他,他就不過去了,他走另外一條路,他對度化眾生完全是隨順因緣。那菩薩的心情不一樣,菩薩度化眾生是:「為諸眾生不請友」,沒有因緣,可以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因緣,菩薩度化眾生是主動積極的、主動積極的。所以這二點的心情是不一樣的。所以說「如來滅后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大象離開以后,我這個象子也不想做事了,就入滅了,所以他是「受天供養(yǎng)第一」。接著「賓頭盧頗羅墮」尊者。

  ├不動尊者─久住世間,應(yīng)末世供,福田第一───┤

  │                      │

  「賓頭盧頗羅墮」翻成中文叫「不動」,他不動。「久住世間,應(yīng)末世供」,因為佛陀觀察他跟眾生的因緣特別殊勝,所以佛陀命令他久住世間,不可以入無余涅槃,做末世的福田,乃至于彌勒菩薩出世為止,才能夠入滅,他是「福田第一」。所以我們一般的齋僧大會,都要準(zhǔn)備一個座位,就是這個賓頭盧頗羅墮尊者。我們看常住的十八羅漢,有一個長眉尊者,眉頭特別的長,眉頭垂地的那一個就是賓頭盧頗羅墮尊者,長眉尊者。佛在世的時候,有二個阿羅漢沒有滅度,他是其中的一個,佛陀命令他不能滅度。接著看「迦留陀夷」:

  ├黑光尊者─為佛使者,教化第一────────┤

  │                      │

  這個「黑光」指的是他的色身,他的顏色粗黑而具足光明。他顏色很黑,但是看起來有黑光,具足光明。是「佛」陀的「使者」,「教化第一」,善巧說法。這迦留陀夷尊者跟佛世的一些大國王的交情很好,很多很多的大國王都供養(yǎng)他很多東西,因為他善于教化,他跟那個時候的十六國王那些王宮大臣都有很好的交情。接下來看「摩訶劫賓那」。

  ├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

  │                      │

  他的父親也是向星宿祈禱而得到這個兒子,所以叫「房宿」,這個「房宿」是一個星宿的名稱。他的功德是「知星宿第一」,他對天文學(xué)特別有研究。他能夠觀察星星的變化,就能夠知道世間上有各式各樣吉兇的事情,「知」這個「星宿」,從「星宿」的變化能夠預(yù)知吉兇,「知星宿第一」?础副【辛_」:

  ├善容尊者─壽命第一─────────────┤

  │                      │

  「薄拘羅」翻成中文叫做「善容」,因為他的容貌特別的端正。在所有阿羅漢當(dāng)中「壽命第一」,他活到一百六十歲,而且一百六十歲當(dāng)中,一生當(dāng)中完全不生病,從出生以后到一百六十歲,完全不生病。他生命當(dāng)中只有生、老、死,沒有病的情形出現(xiàn)。怎么回事呢?因為他過去生持不殺生戒,持得特別的嚴(yán)謹(jǐn),所以招感生生世世不生病,而且長壽,「壽命第一」,所有阿羅漢當(dāng)中活到一百六十歲。阿難尊者也是,阿難尊者他持不殺生也持的很清凈,他一生也不生病。在阿羅漢當(dāng)中,薄拘羅尊者、阿難尊者二個都不生病的,阿難尊者活到一百二十歲,薄拘羅尊者活到一百六十歲,所以他「壽命第一」。最后一個「阿?樓馱」,「阿?樓馱」翻成中文叫「無貧」。

  └無貧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

  「阿?樓馱」的特色是無貧,就是他的生命當(dāng)中,因為過去對布施波羅蜜的善業(yè)特別的強,所以生生世世無貧。我們可以舉二個例子:第一個是他在家的時候,(因為他是八王子出家的,他跟阿難陀、難陀都是八王子),跟王宮大臣那些兒子(公子哥),玩賭博的游戲。誰賭輸了,就要拿出餅干給對方。這一天他的運氣非常不好,連續(xù)輸了好幾次,他就一直跟他母親拿餅干,一整盒餅干都用光了。他又去賭,又輸了,又跟他母親拿餅干,他母親說:餅干沒有了,都被你輸光了。阿?樓馱(又翻成阿那律)的心情:這餅干不可能會沒有,不可能有這種事情。他母親為了取信于他,就把空的餅干盒給他看。但是因為阿那律尊者布施波羅蜜的善業(yè)力強,他這個餅干盒一打開的時候,全部都是餅干,(哈──)他有這樣的善業(yè)力。出家以后,還有一件事情值的我們一提的,就是他去托缽,他即使去到貧民窟,別人把那些臭酸的飲食放在他的缽中,入此缽中成甘露味。任何人只要把食物放在阿那律尊者的缽里面,它就變成美好的飲食。他如果把吃剩的食物倒給其他阿羅漢的時候,又恢復(fù)原狀(哈──)、恢復(fù)原狀。所以阿那律尊者他布施的善業(yè)力強,他一生當(dāng)中是「無貧」的,他是「佛堂弟,天眼第一」。這個「天眼第一」也是有一段因緣。因為阿那律尊者的福報太大,富貴求道難,他聽佛陀說法的時候,就打瞌睡,福報大的人就不容易精進(jìn)。佛陀說法的時候,他就開始說覺,佛陀說完了,他剛好醒過來。有一次,佛陀就訶責(zé)他說:「咄咄胡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你這樣愚癡,生生世世愚癡墮落到畜生道,三千年不聞三寶的名字。人家在說法,你在睡覺,三千年不聞三寶名字。他一緊張以后(所以有善根的人,一刺激他就精進(jìn)),七天七夜不睡覺,精進(jìn)的修行。但是這個眼睛是血肉之軀,它不休息,眼睛就瞎掉了。瞎掉以后,就不能照顧自己的生活。佛陀憐愍他,教他修「照明金剛?cè)痢,照明金剛(cè)辆蛷念^部的中間發(fā)起了天眼。在《楞嚴(yán)經(jīng)》上說:他的天眼能夠觀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的庵摩羅果。他的天眼發(fā)動的時候,觀察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觀手掌中的庵摩羅果(這個庵摩羅果是印度才有,就像我們現(xiàn)在的檳榔這么大。)一樣,這么清楚的情況,如觀掌中庵摩羅果,他「天眼第一」。這以上是講到與會大眾的十六位尊者,我們再往下看:

  ┌─本法身大士,示作聲聞,為影響眾。

  │

  此等常隨眾┤┌今聞凈土攝受功德─┐

  ││         │

  └┼得第一義悉檀之益─┼復(fù)名當(dāng)機眾矣。

  │         │

  └增道損生,自凈佛土┘

  這些都是屬于「常隨眾」,經(jīng)常跟隨在佛陀身邊的這些僧眾;他的本地風(fēng)光是「法身大士,示作聲聞,為影響眾!咕瓦@他的跡門,他示現(xiàn)聲聞,他是扮演影響眾。因為聲聞人是不求生凈土的,聲聞人的心情是求入無余涅槃,就著聲聞的角度,他們是影響眾,就是他自己不是受益者,但是他參加,使令參加的人多一點,影響別人。但是「今聞凈土攝受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增道損生,自凈佛土,復(fù)名當(dāng)機眾矣!咕椭谋鹃T來說,他是法身大士,聽聞到「凈土」廣大「攝受」的「功德」,他「得第一義悉檀」。這「第一義悉檀」就是我們講的四悉檀:世界悉檀、各各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前面的三個悉檀都是事相的;這第一義悉檀是理觀的,會歸到現(xiàn)前一念心性,他就是能夠理解到「心凈國土凈、心凈眾生凈!惯@個時候要成就凈土怎么辦呢?「增道損生,自凈佛土」,增加自己的圣道,折損自己的生死,來親近他的佛土。從這個角度來說,他也是「當(dāng)機眾」,因為他的本地風(fēng)光是法身菩薩。這是講到「聲聞眾」的最后一科「列上首名」。

  第十六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頁,「丁二菩薩眾」,這是「引眾同聞」的第二科「菩薩眾」,我們看經(jīng)文。

  丁二菩薩眾

  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干陀訶提菩薩、常精進(jìn)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這個是說明與會的菩薩眾。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分成三科:第一科解「釋通名」,解釋「菩薩摩訶薩」的「通名」。

  釋通名

  菩薩摩訶薩,此云大┌悲智雙運┐

  ┤    ├之稱

  道心成就有情。乃 └自他兼利┘

  這個「菩薩摩訶薩」翻成中文叫「大道心成就有情」。這個「大道心」是大乘的菩提心,他是以大乘的菩提心來「成就一切有情」,簡單的說就是「悲智雙運,自他兼利之稱」。這個菩薩他是怎么樣來利益有情呢?從二方面來說:第一個,他有慈悲的功德,他內(nèi)心當(dāng)中能夠不忍眾生苦,不愿圣教衰,他有這樣的一種大悲愿力,來推動他成就有情。其次,他內(nèi)心當(dāng)中有智慧,能夠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心中有智慧的正念,來觀察這個世間,來調(diào)伏自身的煩惱。所以他能夠「自他兼利」,稱為「菩薩摩訶薩」。這個「摩訶薩」這三字,是大乘佛法不共小乘的地方,這個「摩訶薩」簡單的說就是「大」。清涼國師解釋「摩訶薩」,他認(rèn)為這個「大」有四種,是不共小乘的。第一個是愿心大,求大菩提故。說這個菩薩在因地的時候,是希求無上菩提。小乘學(xué)者在因地的時候,是希求偏空涅槃,他對無上菩提、覺悟宇宙間真理的這件事情,他不生好樂。他干什么修行呢?他只是想要解脫生死的痛苦,到寂靜的涅槃就可以了,他沒有一種想要追求無上菩提的愿力。所以這一點是菩薩不共小乘的地方,愿心大,求大菩提故。第二個是修行大,就是二力成就故。自利、利他二種功德成就,這是不容易的。對于一個凡位菩薩,你要他一方面正念觀察,調(diào)伏內(nèi)心的煩惱;一方面要以大悲心,到眾生塵勞的世界廣度眾生:這二件事情是相沖突的。因為你這個慈悲心會帶動攀緣的心,攀緣心一動的話,就帶動煩惱,所以菩薩的修行是雙倍的功夫。小乘的學(xué)者他到山中去,「閑居靜處,息諸緣務(wù)」,把山門一關(guān),在里面修止修觀、修觀修止,內(nèi)心當(dāng)中就是寂靜住就可以了;無量無邊的眾生他沒有聽聞佛法,他顛倒的心在那個地方造業(yè),起惑造業(yè),他不在乎的。所以說這個菩薩的修行,他一方面要在佛堂當(dāng)中修止修觀,加強他的正念調(diào)伏煩惱;一方面他有一分的責(zé)任、一分的使命感,就來到眾生的塵勞世界,把佛法的真理流通出去,使令眾生也能夠覺悟。所以說他的修行大,修行這方面也是不共于小乘的。第三個是時間大,「盡未來際」故。小乘的學(xué)者修行,他有一定期限,就是他從初發(fā)心到證得阿羅漢果,他就無學(xué)了,「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后有」,我整個修學(xué)全部完畢了,然后就入無余涅槃了。這個大乘菩薩不是,大乘菩薩是盡未來際的修行,他這一期的果報結(jié)束以后,他下一念馬上又投胎,又繼續(xù)的來到人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個時間大。這個大乘菩薩的時間大還有一個因素,除了他的愿力以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與他的智慧有關(guān)。因為小乘的學(xué)者,一開始沒有依止現(xiàn)前一念心性來起修,他依止空性偏真的理性,所以他證得空性以后,他就把身心世界完全息滅了。大乘的菩薩因地的時候,依止現(xiàn)前一念心性,稱性起修,F(xiàn)前一念心性它的本質(zhì),它是恒常不變恒常隨緣、恒常隨緣恒常不變。所以說他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他只是把心里的執(zhí)取──我執(zhí)、法執(zhí)的執(zhí)取消滅了,而那個明了性是存在的。所以他能夠轉(zhuǎn)凡成圣,轉(zhuǎn)染為凈。但是那個明了性是不斷滅的、繼續(xù)的,以清凈的作用來建立這個佛菩薩的凈土,來廣度眾生。所以說這個菩薩的時間大,跟他因地所依止的現(xiàn)前一念心性是有關(guān)的,這跟一個人智慧的抉擇是有關(guān)的,這個時間大是有關(guān)系。第四個是功德大,具足萬德故,具足萬德莊嚴(yán)的緣故。前面的愿心大、修行大、時間大,是講他因地的栽培;這功德大是指他所酬償?shù)墓麍。阿羅漢尊者他的果報就是一個果報,所以智者大師說:阿羅漢就像是一種花,一個花結(jié)一個果。菩薩是一個花結(jié)很多很多的果,他有無量無邊的功德、無量無邊的三昧陀羅尼,會歸起來就是二種功德,一個是正報法身的功德,一個是依報凈土的功德,所以他功德大。這四種「大」,所以稱為摩訶薩,這是不共小乘的地方。把菩薩的下面加一個摩訶薩,這有贊嘆的意思。這個是講到通名,這個「菩薩摩訶薩」;這以下列出他的別名,就是列出四菩薩的名稱,看第一個:

  釋別名

  ┌佛為法王,文殊紹佛家業(yè),名「法王子」,菩薩眾

  │

  │        ┌非勇猛實智───┐

  │  中,智慧第一┤        ├故居初

  │        └不能證解凈土法門┘

  佛陀是「法王」,這個是《法華經(jīng)》的話:「佛為法王,于法自在。」佛陀是法王,怎么說是「王」呢?就是「于法自在」,于世間法、出世間法得大自在!肝氖狻蛊兴_是繼承「佛」的「家業(yè)」,他是佛的「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凈土法門,故居初!惯@句話我們解釋一下,為什么說「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凈土法門」?菩薩的智慧有二種,一種叫「實智」,或者叫根本智,是觀察諸法的真諦理,觀察諸法二空的真理。另外一種智慧叫權(quán)智,或者叫后得智,觀察諸法的俗諦理,這觀察十法界諸法的差別因果。這個地方講說:如果沒有這種「實智」,我們就很難去「證解凈土法門」。這句話龍樹菩薩解釋說:「以依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說我們怎么相信這個十法界的存在呢?因為「一切法是畢竟空」。換句話說,因為我們的生命根源,這現(xiàn)前一念心性,它本性是我空、法空,它就是一個明了的心性,這當(dāng)中我不可得、法不可得。所以說,我們依止這一念明了的心性,去取貪瞋癡的業(yè),它就念念創(chuàng)造三惡道的果報。我們依止這一念明了的心性,去持五戒、十善,就出現(xiàn)了人天果報。我們依止現(xiàn)前一念明了的心性,去信、愿、持名,就念念出現(xiàn)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所以說,我們知道「一切法畢竟空」,我們也能夠肯定「一切法畢竟有」,所以智者大師講即空、即假、即中,它是有次第的。你不能觀一切法即空,你肯定不能明白一切法即假,無量無邊的緣起,肯定不能明白。這一切法即假,是建立在一切法即空的基礎(chǔ)之上。一切法不是畢竟空,那就談不上因緣所生,談不到緣起。所以這個地方說:假設(shè)不是「勇猛」的「實智,不能證解凈土法門」。所以說凈土的緣起,是建立在空性智慧的基礎(chǔ),所以「文殊」菩薩排在第一是對的,是這樣子的。蕅益大師說:這也有一點表法的意思、有表法的意思。這是解釋「文殊師利法王子」。

  │

  ┼彌勒當(dāng)來成佛,現(xiàn)居等覺,以究竟嚴(yán)凈佛國為要務(wù),

  │

  │ 故次列。

  這是解釋「阿逸多菩薩」,「阿逸多」翻成中文叫「彌勒」。他現(xiàn)在在兜率天,「當(dāng)來」下生彌勒尊佛。就是我們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后,下一個成佛的就是「彌勒」菩薩「成佛」。他「以究竟嚴(yán)凈佛國為要務(wù)」,他就是要究竟嚴(yán)凈佛國,準(zhǔn)備要成就他的佛國土,所以他來到這個地方,等于是跟阿彌陀佛學(xué)習(xí),所以「次列」。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說:彌勒菩薩參加彌陀法會,當(dāng)然彌勒菩薩現(xiàn)在的責(zé)任很重大,他準(zhǔn)備要來娑婆世界成佛,那他不一定要到凈土去。那他為什么來參加這個法會呢?這當(dāng)中有一層意思,蓮池大師把這一層意思講出來,他說:「彌勒既聞此經(jīng),龍華必說此經(jīng),故知此經(jīng)流通無盡矣!拐f彌勒菩薩他為什么來參加這個彌陀法會呢?他現(xiàn)在要成佛了,當(dāng)然他不可能到凈土去,那他為什么來聽這個法?他說:「彌勒既聞此經(jīng),龍華必說此經(jīng)!挂驗閮敉练ㄩT是三根普被的法門。彌勒菩薩龍華三會,彌勒菩薩出世以后,人壽八萬歲,人壽很長,但是彌勒菩薩說法說得不多。釋迦牟尼佛講經(jīng)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三百余會,三百多次的集會。彌勒菩薩就是龍華三會,他講三次,龍華三會,但是每一會得度的人都很多。換句話說,他出世以后有些經(jīng)有講,有些經(jīng)就略而不說。但是凈土法門他肯定要說的,所以他必須在釋迦牟尼佛在的時候,來先聽聞此經(jīng),得到這樣的傳承;然后龍華必說此經(jīng),在龍華會上,肯定會說出這部經(jīng)的。這意思就是說「凈土法門流通無盡也」,這是三世諸佛必說的一個法門。所以蓮池大師的意思就是說:「阿逸多菩薩」之所以在場,有這一層的意思在。

  │

  ├「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

  │

  └「常精進(jìn)」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

  這個「干陀訶提菩薩」翻成中文叫「不休息」,就是「曠劫修行不暫停故」,他長時間的修行而不暫停!赋>M(jìn)菩薩」就是「自利利他無疲倦故」,他就是沒有疲倦的心,經(jīng)常的精進(jìn)。古德的注解說:這二位菩薩的在場,有表法的意思。說這個「不休息」是贊嘆菩薩的智慧,菩薩為了追求無上的佛道,他「曠劫修行不暫停故」,這是贊嘆菩薩的智慧,就是內(nèi)心當(dāng)中希求無上菩提,他是不暫停的。這個「常精進(jìn)」菩薩是贊嘆菩薩的悲心,菩薩的悲心,憶念到眾生的苦,使令他會一生一生的流轉(zhuǎn),在人世間得果報,陪著眾生流轉(zhuǎn),方便教化眾生,「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這個是贊嘆菩薩的慈悲心,他常精進(jìn)。這二個都是以功德來立名,一個是贊嘆菩薩的智慧,一個是贊嘆菩薩的慈悲。本經(jīng)當(dāng)中列出了四位菩薩的名稱,「釋別明」。最后看這個菩薩得到什么利益:

  明得益

  ┌不 離 見 佛─┐

  此等深位菩薩,必│        │乃能速疾圓

  ┼不 離 聞 法 ├

  皆求生淨(jìng)土,以 │        │滿菩提故。

  └不離親近供養(yǎng)眾僧┘

  這些「深位菩薩」他們在場,一方面當(dāng)影響眾,連深位菩薩都在場了;但是站在當(dāng)機眾的角度,他們也得到利益了。為什么呢?因為他們也是要「求生凈土」,因為「不離」開「見佛」,「不離」開「聞法」,「不離」開「親近」,乃至「供養(yǎng)眾僧」,才能夠「速疾」的「圓滿菩提」。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站在上求佛道的角度,經(jīng)常的親近三寶這件事情非常重要,仰仗三寶的加持力,所以等覺菩薩都還要親近三寶。所以宗喀巴大師說:歸依三寶是一切佛法修學(xué)的一個基礎(chǔ),歸依三寶。就是你持戒、修定、修慧,乃至無量無邊的波羅蜜,假設(shè)不跟三歸依相應(yīng)的話,這個就是外道法。就是你持戒的目的不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的目的,你這個持戒就是外道法。所以菩薩站在歸依三寶的角度,他來這里聽聞佛法也是得到了利益,因為能夠「速疾圓滿菩提」。這是講到這些菩薩得到利益的情形。這是講到與會的第二個大眾「菩薩眾」,再看「丁三、天人眾」,看經(jīng)文:

  丁三、天人眾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這是講一般的凡夫、天人,整個五道的眾生都在這一類里面,看蕅祖的注解:

  ┌釋提桓因,此云能為主,即忉利天王───┐

  這個「釋提桓因」他是「忉利天」的天主,這個忉利天有三十三個地方,又稱為三十三天,它有三十三個單位,他是在中間,是三十三天的主人。這是怎么一回事呢?過去迦葉佛的時候,迦葉佛滅度以后,留下舍利子,這當(dāng)中有一個女居士,發(fā)心要建一個塔來供養(yǎng)迦葉佛的舍利子;但是她的能力不夠,蓋一個塔須要的錢很多,她就一一的去募款,得到三十二個人的幫助,就把這個塔給蓋了起來。她是一個主事者,所以后來三十三個人都升到忉利天去,因為她是一個主事者,所以她就做這三十三天的主人,就是忉利天主,叫「釋提桓因」,他過去的因地是這樣子的。這個釋提桓因在佛法的弘傳當(dāng)中,有一個很特殊的功德,在《法華經(jīng)》上說:佛陀最初成道的時候,三七日是沒有馬上說法,佛陀入甚深的法性三昧中,這是自受用的境界。這個時候(這一層的意思是說「法要有人請求」,為了尊重法的緣故。),大梵天王跟忉利天這二個人,代表所有六道的眾生來請法,如是的三請,佛陀才從法性三昧當(dāng)中出來,才說法。所以說他是請法主,這是他一個很重要的功德,他是請法主。我們看經(jīng)典,釋提桓因他在忉利天那是很多很多的享受。這個天人到底有沒有修行,我們也不知道;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他歡喜聽法,釋提桓因。你看很多經(jīng)典,釋提桓因都在的,《阿彌陀經(jīng)》《法華經(jīng)》,很多的大乘經(jīng)典,釋提桓因他一定會蒞臨聽法。這是講到天人眾,特別把釋提桓因提出來。這個「等」:

  │                   │

  │  ┌下等四王──────┐     │

  ├等者┤          ├無量諸天也┼

  │  │上等夜摩、兜率、化樂│     │

  │  └          ┘     │

  │   、他化、色、無色        │

  這個「等」往下,就包括了「四」天「王」天,往「上」包括「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是欲界的天。這些天都有男女的欲望、飲食的欲望、睡眠的欲望;還有「色」界、「無色」界,這些天都沒有三界的欲望,完全是受用清凈的三昧樂,沒有男女、飲食、睡眠的這些欲望,完全是受用這種清凈的三昧樂。這些是屬于三界的「諸天」。

  │                   │

  └大眾俱,謂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

  ┌無不與會

  ─┤

  └無非凈土法門所攝之機也。

  ──乙一、「通序」竟──

  包括了「十方」的「天人」,就是其他世界的天人,乃至「八部修羅」,這「八部修羅」我們一般講天龍八部。天龍八部我們解釋一下:第一個天,天人;龍,龍是畜生道;阿修羅,阿修羅也是一個法界,叫非天;夜叉,這個夜叉是一種鬼神,但是他是鬼神里面比較有福報的鬼神,他比較威德,能夠飛行,一般鬼神是不能飛行的,一種飛行的鬼神叫夜叉;迦樓羅,迦樓羅就是金翅鳥,是一種畜生;緊那羅,緊那羅是一種天上的樂神,也是天人;干闥婆,干闥婆是釋提桓因的樂神,也是天人;摩?羅伽,摩?羅伽是一個大蟒蛇,蟒神,是畜生道!赴瞬啃蘖_、人非人等」,人或者非人等等,都是屬于天人眾所收攝。就是除了出家的聲聞、或者菩薩以外,其他的五道眾生,都收攝在這「無量諸天大眾俱」里面。這是講到「天人眾」。關(guān)于這一點,智者大師他提出一個看法說:佛說法的時候,有些人他是用尊貴的色身來聽法,用天、人的尊貴身;有些眾生是用卑賤的身來聽法,用鬼神身、畜生道的身來聽法。但是有些人得到尊貴身,他不來聽聞佛法,這是一個什么因緣呢?智者大師說:這當(dāng)中跟二個因緣有關(guān),第一個跟戒律有關(guān);第二個是你對佛法智慧的善根有關(guān),跟「乘」,乘就是智慧的善根。一個「戒」、一個「乘」。

  戒、乘這二個因緣,智者大師開出四料簡。第一個戒乘俱急,就是說這個人在因地的時候,他持戒莊嚴(yán),而且好樂聽聞佛法,增長自己智慧的善根。當(dāng)佛陀說法的時候,他就能夠蒞臨,以尊貴身來聽法。以這個天、或者是轉(zhuǎn)輪圣王、或者大富長者,以這個尊貴的色身來聽法。在六道當(dāng)中,佛陀說二只腳都是尊貴的,四只腳以上的就是不尊貴了,這是卑賤的果報。就是他持戒也莊嚴(yán),又好樂聽聞佛法,這個時候以尊貴身來聽法。第二個乘急戒緩,說這個人好樂聽聞佛法,這佛法的善根特別的強,但是他的煩惱習(xí)氣也特別的重,所以他乘急而戒緩。他遇到惡因緣,他破戒了,這個罪業(yè)的因緣,使令他變成卑賤身了,變成一只蟒蛇、或者是變成夜叉、或者變成一只畜生;但是他那一念心中所栽培的清凈善根,能夠在佛陀說法的時候,它能夠現(xiàn)前,以卑賤身來聽聞佛法,乘急戒緩。第三個戒急乘緩,說這個人,他持戒特別的莊嚴(yán),五戒、十善、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各式各樣的善法他都能夠修;但是乘緩,他不歡喜聽聞佛法,對佛法的善根栽培不夠。在他的流轉(zhuǎn)當(dāng)中,他會得到尊貴身,佛陀說法的時候,他可能是一個轉(zhuǎn)輪圣王,但是他不來聽法;或者是一個天人,但是他對聽聞佛法不當(dāng)一回事,不來聽聞佛法,這是第三種。第四種是戒乘俱緩,這是最糟糕的。他得到卑賤身,他跟佛法也沒有結(jié)緣,也就不來聽聞佛法。所以來聽聞佛法的因緣,有這四種差別。要站在一個得度的因緣,你見佛聞法這是非常重要的。見佛聞法這句話,智者大師又開出藏、通、別、圓。說:來這個地方,有些人聽到藏教法、有些人聽到通教法、有些人聽到別教法、有些人聽到圓教法,這跟你過去栽培的善根有關(guān)系。所以說我們?nèi)绻环矫婺軌虺纸、一方面能夠聽聞佛法增加自己的善根,未來的生命?dāng)中,我們就能夠以尊貴身繼續(xù)的學(xué)習(xí)佛法,是有這樣的情況。這個是講到「通序」,又叫做正信序,說明這部經(jīng)的六種成就,來證明這部經(jīng)的真實性,來啟信后人,叫正信序。

  乙二、別序

  這個「別序」就是別于一般的經(jīng)典,看蕅祖的注解。

  ┌─發(fā)起序也。

  │

  │     ┌不可思議┐   ┌依┐

  │┌凈土妙門┤    ├佛自唱┤ ├名字─為發(fā)起

  ││    └無人能問┘   └正┘

  ├┤

  ││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yīng)聞淨(jìng)土妙門而獲四

  │└

  │  益,故不俟問,便自發(fā)起。

  │

  └─如《梵網(wǎng)?下卷》,自唱位號云:我今盧舍那等,

  智者判作發(fā)起序,例可知也。

  這個「別序」又稱為「發(fā)起序」,就是這部經(jīng)的一個發(fā)起因緣,這部經(jīng)是在一個什么樣的情況之下宣說的。前面的「通序」是說明這些與會的大眾,是在什么時間、什么處所集會在一起;這以下的「別序」,是說在這當(dāng)中,是一個什么樣的因緣而佛陀說法,這叫「發(fā)起序」?吹诙危@個「發(fā)起序」有二個因緣發(fā)起:第一個「凈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就是說從它的深度來說,因為「凈土」法門這件事情「不可思議」。說一個五逆十惡的眾生,他內(nèi)心當(dāng)中累積了無量無邊的煩惱跟罪業(yè),而他能夠憶持佛的佛號。這個佛號、這個萬德洪名進(jìn)入他的心中,這么一運轉(zhuǎn),具足十聲,就能夠把地獄的火轉(zhuǎn)成金蓮華,這件事情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樣的法門,這個他力法門,沒有「人能」夠「問」、沒有人有這樣的智慧能夠問。所以佛陀怎么辦呢?只好自己講出極樂世界的「依」報跟「正」報的名字,「有世界名曰極樂」──依報,「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正報,來作為「發(fā)起」,因為這個法門太深妙了,這是第一個理由。其次,凈土法門它的廣度,前面是講到深度,這是講到廣度。因為「佛」的妙觀察「智」,觀察眾生的根「機」是沒有錯「謬」的,看到「大眾應(yīng)」該得到「凈土」的法門,而得到「四」種利「益」──歡喜、生善、滅惡、入理,所以「不」必等待發(fā)「問」,「便自發(fā)起」。這個地方,蓮池大師的《疏鈔》講得詳細(xì),他說:這個本經(jīng)是無問自說。這個在經(jīng)典上來說,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因為一般的經(jīng)典,都是要有人修行有問題,佛陀才宣說。說你這個人有病,醫(yī)生才開藥;怎么你沒有向我索藥,我就開藥呢?這當(dāng)中有一個理由,佛陀無問自說有一個重要理由。蓮池大師先講一個譬喻說:有一個人他身體長了一個毒瘡,這個毒瘡發(fā)作的時候非常痛苦,而且須臾將死,馬上就要死掉了。這個時候剛好有一個醫(yī)生,這個醫(yī)生他有阿伽陀藥。這個阿伽陀藥萬病總治,拿給這個人吃,入口即活。吃到他的嘴巴里面,把它含起來,它就能夠把這個毒瘡治好。所以說這個醫(yī)生在這個急迫的情況之下,他不等到對方的啟請,就把這個藥給他,因為這個藥萬病總治的。而且他這個人須臾將死,命在旦夕了,他來不及啟請了,這個時間太急迫了。蓮池大師就合法說:「末世眾生亦復(fù)如是,根鈍障深,壽命短促!拐f末法眾生根鈍障深,根機、善根很鈍,修止觀修半天也修不來,煩惱也沒辦法斷。罪障也重、煩惱障也重、果報體也重,動不動就生病,這一期的生命也很短促。這個時候「解脫、禪定甚難可得」,你要他「解脫」(就是般若波羅蜜),得到禪定,甚難可得,很難成就的。末法眾生他沒有這個智慧來啟請,佛陀還是要為他宣說,因為這是一個三根普被的法門。所以在這個因緣之下,「故不俟問,便自發(fā)起」,這樣的一個理由,佛陀便自動的發(fā)起,是可以的。接下來引證。蕅益大師引用智者大師的著作來解釋,「如梵網(wǎng)」經(jīng)「下卷」上說:「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復(fù)現(xiàn)千釋迦」!惰缶W(wǎng)經(jīng)》也是無問自說,因為《梵網(wǎng)經(jīng)》講的那種境界,也是特別的甚深,報身佛。「我今盧舍那」,就是釋迦牟尼佛講《梵網(wǎng)經(jīng)》是現(xiàn)報身佛。報身佛坐在蓮華臺上,旁邊的千華上現(xiàn)出很多很多的釋迦佛!钢钦摺勾髱煱堰@一段「判作發(fā)起序」,這也是比「例可知」,這也是一種無問自說的情況。蕅益大師他引用智者大師的科判,來解釋這一段經(jīng)文應(yīng)該是屬于發(fā)起序,是這個意思。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

  這一段我們把經(jīng)文簡單的消釋。「爾時」,就在這個法會大家集合的時候,有聲聞眾、菩薩眾、天人眾,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集會的那個時候,大家都集會在那個時候,叫「爾時」。這個時候,「佛」陀就主動的「告」訴「長老舍利弗」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拐f在娑婆世界的西方,距離經(jīng)過十萬億佛土,這當(dāng)中有二件重要事情,他講了二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有世界名曰極樂」,就是那個地方有一個依報的國土叫極樂,叫做依報的莊嚴(yán)。第二件事情「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鼓莻國土有什么人在那個地方呢?有一尊佛,是阿彌陀佛在那個地方說法,是正報的莊嚴(yán)。就是發(fā)起序,佛陀主動告訴長老舍利弗,講出極樂世界的依報跟正報的名號,來作本經(jīng)的一個發(fā)起。看蕅祖的注解:

  明召告意

  ┌─三根普被───┐

  │        │┌圓收┐

  凈土法門┤┌絕待┐    ├┤  ├一切法門,甚

  └┤  ├不可思議┘└圓超┘

  └圓融┘

  ┌非第一智慧─┐

  深難信,故特告大智慧者┤      ├也。

  └不能直下無疑┘

  與會的大眾這么多,佛陀為什么單單告訴舍利弗呢?佛陀告訴這個大智慧的舍利弗有什么意思呢?這當(dāng)中蕅益大師把這一層意思解釋出來:「凈土法門,三根普被,絕待圓融,不可思議!箖敉练ㄩT從它的廣度來說,「三根普被」,上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也能夠念阿彌陀佛,念念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下至五逆、十惡,這個五逆、十惡的眾生,他那一念苦惱躁動的心,他憶持阿彌陀佛,也能夠轉(zhuǎn)地獄的火成金蓮華:所以是「三根普被」,所以這一句佛號「三根普被」,這是講它廣度的殊勝。其次,它的深度「絕待圓融,不可思議」。這句話我們解釋一下,什么叫「絕待圓融,不可思議」?這個「絕待」是約著「對待」來說。就是我們在轉(zhuǎn)凡成圣,把染污的緣起轉(zhuǎn)成清凈的緣起,這個染凈二法,有「對待」跟「絕待」的差別。比如說我們講念佛法門,譬如「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刮覀兡罘甬(dāng)中,以這一念心來攝持佛號,這當(dāng)中有二件事情:第一個「能念的心」,我們這一念心就像一個污濁的水,累積了無量無邊的煩惱跟罪業(yè),污濁的水,能念的心。其次,「所念的佛號」,就是清水珠,萬德洪名,攝持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功德。這當(dāng)中蕅益大師把它判作二種修行方法:第一個事持。就是你剛開始是建立對佛號的信心,就是說:我這個水實在太臟了,一點辦法都沒有。我是業(yè)障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脫生死;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有大勢力,一定能夠救拔我。這個時候?qū)γ柾ㄉ砜康,但是這個時候是一種對待觀法,因為染凈是獨立的,雜染不能變成清凈、清凈不能雜染,這雜染跟清凈是對立存在的,是有自性的,這是對待的觀法。但是有自性沒關(guān)系,萬德洪名的功德太大了,我這一念心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就通身靠倒,這清水珠的力量太大了,這是事持。第二個理持。這個理持就是說,我們在贊嘆這個清珠的功德,這萬德洪名的功德之下,我們也應(yīng)該贊嘆我們這一念心也不可思議。說這個水也不可思議,清珠能夠把水凈化,當(dāng)然清珠是不得了,但是這個水也不得了。為什么?因為它變化?表示這個水它不受染污,水表面上跟這個染污在一起,但是這個染污的東西不能染污水。這個意思就是說:「何其自性,本自清凈」,從這句話的角度來觀察這個煩惱跟罪業(yè),是如夢如幻的,它沒有真實的染污我們這一念心。所以說,我們這一念如夢如幻煩惱的心,跟清珠一接觸的時候,「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我這一念心能夠變化。染污的心,在迷惑的時候,全真成妄,在迷惑的時候;當(dāng)這一念生起了信愿的時候,接觸這個佛號的時候,全妄即真:這真妄是不二的,染凈是不二的。這個時候,智者大師說:你能夠作這樣的理觀,這個就是理持。也就是所謂的絕待圓融不可思議。所以蕅益大師經(jīng)常告訴我們:我們要體會我們念佛的時候,能念的心本自不可思議,所念的佛號也本自不可思議。說這個清珠跟濁水一接觸的時候,清珠不可思議,這個水也不可思議,這個水能夠變化也不可思議,這樣子就是「絕待圓融不可思議」了!笀A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顾軌蚴諗z一切法門,凈土法門它以信、愿、持名為正行,以一切六波羅蜜為助行;而且它還超越一切法門,因為它是他力法門,所以「甚深難信」,只有「大智慧者」才能夠直下承擔(dān)的。所以佛陀告訴「舍利弗」有這一層意思,這意思就是說凈土法門,它是靠智慧抉擇的,不能只是靠這個情感的歸依而已,要作一些理觀的。這是一個總說。這以下我們解「釋西方」。這一段是解釋「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先解釋這個極樂世界的方向跟距離,看「正釋」:

  正釋經(jīng)文五

  釋西方二

  正釋

  ┌西方者,橫亙直西,標(biāo)示現(xiàn)處也。

  │

  ┼十萬億者,千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

  │

  └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

  「西方」就是「橫亙」,這個「亙」就是從此端延伸到彼端,叫做「亙」,就是從這個地方延伸到那個地方叫做「亙」。「橫亙」就是從我們娑婆世界一直延續(xù)到「西」方,這表示處所,它所顯現(xiàn)的這個處所,「現(xiàn)處」。這是講方向。這以下是講距離,「十萬億者,千萬曰億」,古時候千萬叫做億,把這個「億」一直累「積」到「十萬」個億,叫十萬億。接下來解釋「佛土」,這個佛土是古時候的單位,這個佛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教「化」的地方。

  且以此土言之─

  ┌東西南北各一洲┐

  │       │

  ┌一須彌山┤同一日月所照 ├名「一四天下」┐

  │    │       │       │

  │    └一鐵圍所繞──┘       │

  │                    │

  ┼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

  │                    │

  ├千「小 千」─名「中千世界」──────┤

  │                    │

  └千「中 千」─名「大千世界」──────┘

  ┌十萬億┐

  ─過如此佛土┤   ├是「極樂世界」也。

  └之西─┘

  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呢?蕅益大師解釋說:以「一須彌山」為中心,「東西南北各一」個「洲」,就是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這一個須彌山有一個太陽、有一個月亮,在這個須彌山頂上照耀;外邊有一個「鐵圍山」圍「繞」,這樣子叫做一個「四天下」,這就是佛法講國土的單位,一個最小的單位叫四天下。然后我們累積一千個「四天下」,叫一個「小千世界」;再把一千個「小千」世界加起來,叫「中千世界」;再把一千個「中千」世界加起來,叫做「大千世界」。這個就是所謂的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三千」怎么說呢?不是說三千個大千世界,不是。因為這個世界是有三個千,是小千、中千、大千,這樣累積起來叫三千。其實三千大千世界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它是有一千個四天下,一千個小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起來才叫三千大千世界。「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世界也。」這個地方是講出極樂世界的方向跟距離。不過這地方,這是約業(yè)感來說的,約眾生的業(yè)感。所以智者大師說:如果我們凈業(yè)成就,「臨終在定之心,即凈土受生之心也!顾耘R終的時候,你以這一念信心跟愿力的心來,來憶念彌陀的名號,念念相續(xù),具足十念,這個心中能夠不貪戀、不顛倒,這個「在定之心」,這個時候,前一剎那在娑婆世界死亡,下一剎那蓮華化生。就是「臨終在定之心,即是凈土受生之心」,所以這個距離不是障礙的,問題是「是不是能夠凈業(yè)成就」?關(guān)鍵在這個地方。

  「凈業(yè)若成,臨終在定之心,即凈土受生之心也!古R終心定,這種功夫要平常培養(yǎng)。平常我們的心定不下來,臨命終時怎么定下來?平常定容易,臨終定難,因為生離死別,能不動心嗎?真的沒有絲毫牽掛嗎?必須真不動心,真的沒有牽掛,心才定得下來。

  破疑

  ┌問:何故極樂在西方?

  說為什么極樂世界在西方呢?蕅益大師的回答很妙:

  ┤

  └答:此非善問。假使極樂在東,汝又問何故在東,豈

  非戲論?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何

  足致疑。

  有人說:「極樂」為什么一定在「西方」呢?他說:這不是「善問」,凡夫的妄想特別多!讣偈箻O樂在東」方,你「又問何故在東?」,這就墮入「戲論」。何「況」所謂的西方,它是約著娑婆世界來安立的,假使我們從「十一萬億佛土」看,那又「在東」方了,說這個方向是無自性的。就是這個西方是約著娑婆世界的立足點來安立西方的,是這樣的一個意思。

  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先講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這個依報跟正報的情形,我們下一次再宣說。有沒有問題?

  問:

  答:這個通序,它一方面表達(dá)出一部經(jīng)的發(fā)起因緣,這個發(fā)起因緣是佛陀無問自說,當(dāng)然它是「三根普被,絕待圓融」,沒有人能夠問。但是佛陀這個法一定要講,非講不可,因為這個法對末法眾生太重要了,所以佛陀也會主動的說出來,有這一層意思,就是說明本經(jīng)發(fā)起的因緣。

  第二層意思,這個發(fā)起序也標(biāo)出一部經(jīng)的大綱,這個大綱就是「有世界名曰極樂」,依報的莊嚴(yán);「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正報的莊嚴(yán)。這二個就會帶動后面極樂世界的無上因果。這個無上的因果,是依著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的莊嚴(yán)而建立的。如果沒有依報、正報的莊嚴(yán),哪有什么極樂世界的因地跟果地的功德!所以這個地方也標(biāo)出了后面經(jīng)文「正宗分」的內(nèi)涵。所以蕅益大師說這個「別序」也非常的重要,看出一部經(jīng)的大綱。

  問:為什么不跟文殊師利菩薩講?

  答:古德沒有交待這件事情,當(dāng)然應(yīng)該是有它的深義。我們也可以體會一下,但是古代的注解沒有解釋為什么不跟文殊師利菩薩講。(呵──)不過長老舍利弗,從跡門來看,他當(dāng)然是聲聞眾;但是本地風(fēng)光話,他又是當(dāng)機眾。就是佛陀當(dāng)然也有鼓勵的意思,就是回小向大,也可能有鼓勵的意思,鼓勵這些阿羅漢:你們不要到涅槃去,到極樂世界多好。當(dāng)然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那些人,也不太須要鼓勵,是等覺菩薩。這些阿羅漢,佛陀也可能要他們再想一想、再想一想(呵──),不要到涅槃去,到極樂世界回小向大,「大乘善根界」,到極樂世界急速成佛。當(dāng)然這個地方還可以想一想,這一層的意思還可以想一想。你看《觀經(jīng)》,《觀經(jīng)》佛陀是為凡夫說的,為韋提希夫人說。我們看經(jīng)典,雖然這個經(jīng)典是三根普被,佛陀在講《華嚴(yán)經(jīng)》的時候,講十大愿王導(dǎo)歸凈土,是為法身菩薩講的,那都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薩;《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觀經(jīng)》都是為凡夫說的。這當(dāng)中會牽涉到什么問題?佛陀如果以深位菩薩為當(dāng)機眾,那后面的經(jīng)文所描述的依正二報,就不是凡圣同居土了;但事實上后面是凡圣同居土,這些都是凡夫成就的境界。像《觀經(jīng)》的三輩九品,都是約凡夫安立的。為什么呢?善導(dǎo)大師說:你想想看,《觀經(jīng)》的當(dāng)機眾是韋提希夫人。他講三輩九品是圣境,那你講給韋提希夫人聽干什么?所以有這一層意思。所以這個當(dāng)機眾,會影響到經(jīng)文的內(nèi)容。如果佛陀告訴文殊師利菩薩,那這個境界很高:唉呀!這個凈土法門不可思議,文殊菩薩才能夠承當(dāng)。但是你看它后面的內(nèi)容不是。所以蕅益大師他會判,他后面有講到,這個「極樂世界其土有佛」這個「佛」是凡圣同居土的佛;「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八功德水」,那個境界是凡圣同居土的境界,它是約凡夫講的,也有這一層意思。所以我們看當(dāng)機眾,會知道這個經(jīng)文的內(nèi)容,它是在講什么法界的境界,從當(dāng)機眾也可以判斷出來。你看《華嚴(yán)經(jīng)》的境界:「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xiàn)大,大中現(xiàn)小!鼓鞘且粋實報莊嚴(yán)土的境界。因為《華嚴(yán)經(jīng)》是為十地菩薩講的,「十地菩薩所被機」,所加被的根機,華嚴(yán)的境界。但是《阿彌陀經(jīng)》《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這個凈土法門,佛陀都是為凡夫講的,都是凡夫做得到的,要你「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睢,要你「深信切愿,持佛名號」,這個對凡夫來說都不是強人所難,都是做得到的。但是佛陀講「十大愿王」,這就不容易了。因為它每一個愿王都要「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才叫做「愿王」。不管是禮拜,乃至回向,每一個法門都要時空無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那就不是凡夫做得到,不容易的。那我們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有一種隨喜的意思。但是佛陀要你「深信切愿,持佛名號」這不難。所以我們看這個當(dāng)機眾,也會知道這部經(jīng)是適合誰修行,有這一層意思。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十七卷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二頁,我們看經(jīng)文: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

  這段經(jīng)文是一個「別序」,又叫做「發(fā)起序」,就是發(fā)起一部經(jīng)典的因緣!笭枙r佛告長老舍利弗」,「爾時」就是大眾在集會的時候,佛陀告訴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就在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距離經(jīng)過十萬億的佛土,在這當(dāng)中有二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有世界名曰極樂」,就在那個地方有一個依報的世界,它的名字叫極樂;其次,「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在那個地方有一個正報的阿彌陀佛,在那個地方為大眾說法。這是「發(fā)起序」,就是佛陀在與會大眾默然的情況之下,無問自說,在那個清凈的大悲心當(dāng)中,說出了極樂世界的依報跟正報莊嚴(yán)的名稱。這當(dāng)中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解釋,看第二段。前面的「西方」,我們解釋過了。「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說出極樂依正的方向、距離。這以下解「釋依報」,依報蕅益大師分三段:第一段「正釋世界」!赣惺澜缑粯O樂」這個「世界」怎么說呢?

  釋依報三

  正釋世界

  ┌有「世界」─┐

  ┌┤      ├序依報國土之名也。

  │└名曰「極樂」┘

  │

  │┌豎約三際,以辨時劫┐

  ┼┤          ├故稱「世界」。

  │└橫約十方,以定疆隅┘

  │

  │      ┌安養(yǎng)┐

  │極樂者,梵語│  │   ┌永離眾苦┐之謂,如

  └      ┼安樂├等,乃┤    ├

  須摩提,亦云│  │   └第一安隱┘下廣釋。

  └清泰┘

  「有世界名曰極樂」是說出「依報國土」的「名」稱,這個國土的名稱叫做「極樂世界」。這個世界是「豎約三際,以辨時劫」。從豎的方式來說,它的時間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叫做「世」。從橫的角度來說,「橫約十方,以定疆隅」,這叫做「界」。說這個「世界」就是時間跟空間的一個和合相,叫做「世界」。極樂國土佛陀說它是一個世界,就表示它是一個因緣所生法,它是存在于某一個時空因緣的一個世界,不是只是心中的妄想而已,它的確是存在時空因緣的世界,是這個意思。「極樂者,梵語須摩提,亦云安養(yǎng)、安樂、清泰等。」這個「泰」就是舒適,這個國土特別的清凈、舒適,這個叫「清泰」。簡單的說就是:極樂世界的身心世界,「永離眾苦、第一安穩(wěn)之謂」,沒有痛苦,特別的安穩(wěn),這叫做「極樂」。這是簡單的解釋「世界」。其次我們看「別明凈穢」。以下這二段,蕅益大師是就著一般自力法門成就的世界,跟凈土世界的差別作一個比較。首先,我們先看一般通途自力法門的世界是什么情況:

  別明凈穢

  然佛土有四,各分凈穢─

  一般自力的「佛土有四」種:「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每一個土就著它相對的安立來說,有所謂「凈」跟「穢」的差別,先看第一個:

  ┌五濁重者穢

  ┌凡圣同居土─┤

  │      └五濁輕者凈

  「凡圣同居土」的「凈穢」,是就著它「五濁」的「重輕」。這五濁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我們簡單的來說,在我們這個凡夫的世界,它的差別跟二個因緣有關(guān)系:第一個跟你的業(yè)力有關(guān)系,這個善業(yè)強的人,他容易生長在尊貴的地方;惡業(yè)強的人,他就容易生長在卑賤的地方,像污穢的貧民窟,等等。所以這種凈穢的成就,跟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所積集的善業(yè)、惡業(yè)有關(guān)系,這是第一個。其次,跟你煩惱的厚薄有關(guān)。煩惱重的人,他容易招感污穢的國土;煩惱輕的人,他容易招感清凈的國土。比如說我們山上經(jīng)常有這個鳥,我們就把這個蒙山施食的米拿去喂食。在喂鳥的時候,有時候燕子會先來吃這個米,麻雀后來吃,燕子它不在乎,它胸量廣大、厚道。但是如果是麻雀先來吃,你會發(fā)覺燕子再過來的時候,麻雀就要把它趕走。看得出來麻雀的性格,它尖酸刻薄。所以我們從這個緣起上,看這不同心的相貌,我們看麻雀它的果報體跟燕子就不一樣。麻雀它一飛到地上,它那個心就特別的擾動,它叼個東西吃,它東看西看,它很害怕別人會傷害它,因為它本身是一種刻薄相,它從這個刻薄的心性所變現(xiàn)的世界,它感覺到這個世界充滿危機。你看麻雀在地上叼東西,它就是東看西看。但是你看燕子,它特別的安詳,它到哪一個地方看起來就是特別的尊貴安詳,因為它心性厚道。所以從厚道的因緣當(dāng)中所顯現(xiàn)的世界,它認(rèn)為人跟人之間、動物跟動物之間是安詳?shù),是和合的。所以說,我們的世界跟你的業(yè)力有關(guān)系。第二個跟你煩惱的厚薄:有些人刻薄,他的世界就容易有障礙、容易有壓力;我們心性厚道的人,這個時候所現(xiàn)的世界就比較安和一點。所以說這個凡圣同居土的凈穢,它由五濁的輕重來安立,這是一種。

  │

  │      ┌析空拙度證入者穢

  ├方便有余土─┤

  │      └體空巧度證入者凈

  ┤

  前面的凡圣同居土,是一種有漏的業(yè)力所創(chuàng)造的國土。這個「方便有余土」是一個無漏的國土,這個國土的成就,主要是依止我空的智慧,或者觀四諦、或者觀十二因緣。從四諦、十二因緣當(dāng)中,他悟到了我空的真理,成就方便有余土。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分出凈穢。就是「析空證入者」、「體空證入者」。這個「析空」觀,它本身主要是從事相的分析,從一種事相的變化,無常故苦、苦即無我。「體空」觀他是一個利根人,他從這種理性、從理觀,從一切法的「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所以這個析空觀,基本上他所證入的偏重在我空;這個體空觀,他在證入的時候,他證到了我空、也證到了法空,他也能夠證到法空。所以「方便有余土」它相對「析空」觀來說,它就比較「凈」,障礙比較少。

  前面的凡圣同居土,當(dāng)然是有各式各樣的感受,快樂、痛苦的感受。這個方便有余土的果報,它不是快樂、痛苦,它完全是一種寂滅的狀態(tài),涅槃寂靜樂。但這個寂靜當(dāng)中,在操作這些法門的時候有差別。比如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龍王它歸依了三寶,它請了很多的阿羅漢去它的王宮應(yīng)供。這一天,它請這些大阿羅漢吃飯的時候,突然間大鵬金翅鳥突然出現(xiàn)了。大鵬金翅鳥用廣大的翅膀一扇,就把海水給撥開來。大鵬金翅鳥這個時候以很快的速度要去抓龍王,當(dāng)時當(dāng)然是很緊張了,那是一個緊急的情況,所有的阿羅漢都楞住了。但是目揵連尊者就在那么短暫的時間當(dāng)中,馬上入火光三昧,然后現(xiàn)出一個鍋蓋樣子的光明相,把整個龍宮完全保護(hù)住,讓大鵬金翅鳥不能進(jìn)來。我們從《阿含經(jīng)》的這個故事看得出來,同樣是阿羅漢,「我等同入法性」,所有的阿羅漢都在無生的真理當(dāng)中安;但是在顯神通三昧的時候,這個時候有差別。有些人他能夠馬上入初禪、二禪、三禪,馬上顯出神通;有些人他就會遲鈍:這個跟你的法執(zhí)有關(guān)系。比如說我們同樣做一件事,有些人是二楞子的個性,他就一個竹竿一定要走到底:這樣子不可以,一定要沖出去。有些人他善巧,一切無自性、一切法是從因緣安立的,怎么做好,就怎么做。這個「方便有余土」亦復(fù)如是,雖然同樣證入了空性,但是有「巧、拙」的差別,它是從巧、拙來安立「凈、穢」的,是這樣的一種情況。

  │      ┌次第三觀證入者穢

  ├實報無障礙土┤

  │      └一心三觀證入者凈

  │

  這個「實報無障礙土」,它不是證得空觀就能夠成就,要證入真如佛性。真如佛性,如果是一個別教根性的人,他是「次第三觀證入」,先空觀,十住修習(xí)空觀,十行修假觀,十回向修中觀,然后再入初地,這個是「穢」。如果在因地的時候,就直接修「一心三觀」,直接觀照現(xiàn)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個時候是「凈」。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基本上從天臺宗的思想來看,一個證入法身的菩薩,那完全入圓教了,他一定明白即空、即假、即中,圓三諦理。但這個地方的凈穢是約習(xí)氣、約習(xí)氣。因為他因地的時候,這個空、假、中,他是各別操作的。雖然他在理上已經(jīng)悟到空假中三觀的融通性,但是他因地的根性是從次第三觀修上來的,他還帶有習(xí)氣。所以這當(dāng)中也可從這樣的一種差別,安立凈穢的相貌。

  │      ┌分證者穢

  └常寂光土──┤

  └究竟?jié)M證者凈

  「常寂光土」就是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它是一個真如理性!阜肿C」的是「穢」;「究竟?jié)M」當(dāng)然是佛,是「凈」。這個地方是蕅祖講到:「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個「世界」的一個差別相,先分成四土,四土當(dāng)中各論凈穢。接著我們看極樂世界又是什么相貌:

  指歸同居

  ┌正指同居凈土──┐

  今云極樂世界┤        ├也。

  └亦即橫具上三凈土┘

  這個地方的「極樂世界」,「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個地方到底是哪一土呢?蕅益大師講是「同居凈土」,是凡圣同居凈土。所以后面我們講到依報的莊嚴(yán),不管是七寶池、八功德水、宮殿、樓閣,其實那完全是介紹凡圣同居土的情形。因為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標(biāo)出「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個「世界」是約凡圣同居土。

  不過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又強調(diào)一個觀念說:「亦即橫具上三凈土也」。這個地方就值得我們注意了。就是說這個極樂世界的三土是融通的,凡圣同居土它具足了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跟常寂光土的功德,這是不共于一般自力法門的國土。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我們一般國土的成就,是從業(yè)力的因緣,業(yè)感緣起:或者是有漏的善業(yè)惡業(yè),成就凡圣同居土;因為無漏的業(yè)力,我空的智慧,成就方便有余土;菩提心、六波羅蜜的業(yè)力,成就實報無障礙土?傊愿魇礁鳂拥臉I(yè)力,創(chuàng)造各式各樣的國土。這個國土跟國土之間,是互相有界線的,它完全是靠業(yè)力。但極樂世界的成就,這個地方我們注意:它不是業(yè)力所成就,它是彌陀本愿的功德力所成就的。彌陀的本愿功德力所成就的,那是一種法界緣起,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它隨拈一法,都具足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凡圣同居土也是彌陀的本愿所成,乃至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都是彌陀的本愿功德力所成。這個佛的力量有一種不共的地方,就是說他能夠把他的功德力,為實施權(quán),他能夠創(chuàng)造各式各樣的因緣。

  比如說,佛在世的時候,有四個婆羅門的外道修行人,在山中修習(xí)禪定,很快的就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四個修行人的心情,好樂三昧的快樂,不喜歡出世的涅槃;他知道有佛陀出世,他們想要去供養(yǎng)佛陀,知道佛陀出世是甚深難得,能夠供養(yǎng)佛陀,對他來生的安樂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他又怕聽到佛陀的說法,因為他怕佛陀為他說法以后,他成就涅槃以后,他就失掉三昧的快樂,很可惜。怎么辦呢?四個人就商量一下說:我們現(xiàn)在四個人去供佛的時候,速度一定要快(呵──),供完就馬上走。這個時候,第一個老大就去供養(yǎng)佛陀,供養(yǎng)佛陀的時候,禮拜、贊嘆,供養(yǎng)以后馬上走,佛陀馬上在一瞬間講出一句話:「諸行無!埂K牭揭院蠛芸植,趕快就沖走,用神通力沖走。老二來供養(yǎng)佛陀的時候,供養(yǎng)以后也是趕快走,佛陀馬上又講:「是生滅法」。(哈──)第三個來供養(yǎng)了以后,要走的時候,佛陀就說:「生滅滅已」,他聽了以后很恐怖就離開了。第四個來的時候,供養(yǎng)佛陀以后,佛陀講:「寂滅為樂」,就講這四個字。就次第講完了。講完以后,他們就回去打坐了。當(dāng)然這都是一個片段的文意,不能夠去修觀。有一天他們從定中出來的時候,大家就在一起說:唉呀!那一天真危險(呵──),差一點就聽到佛陀說法。這怎么回事呢?佛陀告訴我說:諸行無常。這樣子哦!佛陀跟我講說:是生滅法。第三個說:生滅滅已。第四個說:寂滅為樂。這個偈頌把它組合起來以后,四個人就證得初果。(呵──)我們可以知道佛陀的方便力,就是說他們四人根本不想學(xué)習(xí)佛法;但是佛陀的神力就能夠無問自說(哈──),也可以這樣講。佛陀知道他們的因緣,因為供佛的因緣,就從供佛當(dāng)中,把這個圣道的因緣放進(jìn)去了。

  極樂世界也是這樣,凡圣同居土,我們看后面,那的確是,這個樣子也不是很尊貴。你看這個人民供佛以后,回來吃飯(哈──),「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jīng)行」。在三界里面,色界的天人就不吃飯。色界、無色界,那吃飯是一種雜染相、粗重相。這個色界的天人,他那一念心有殊勝三昧樂的攝持,他不用吃飯。所以這個吃飯,這個國土是一個很粗糙的國土。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一點:極樂世界雖然也現(xiàn)出了凡圣同居的一種粗重相,但是那種相貌它具足了上三土的無漏功德力。換句話說,我們在極樂世界吃飯,每一口飯,它就能夠使令我們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如果你的善根是因為空性而得度,這個時候它就啟發(fā)你空性的善根;如果你栽培的善根是大乘中道的善根,它就啟發(fā)你大乘的善根。所以說這個極樂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它的色、聲、香、味、觸這五塵的境界,它含攝了方便有余土跟實報莊嚴(yán)土的無漏功德,這意思也可說是無問自說。就是說你在受用這個凡圣同居土的飲食、衣服、臥具的時候,也增長了你的道業(yè)、也增長你的道業(yè),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它這個地方所指的是「凡圣同居」土,但是也「橫具」了「上三土」,而這個地方的關(guān)鍵在于彌陀的本愿功德力,因為這個國土不是我們業(yè)力所感的。我們業(yè)力所感的,要成就佛的加持,只有佛在世的時候才有可能。那四個外道跟釋迦牟尼佛結(jié)下甚深的因緣,所以他有這樣的一種殊勝境界。但是佛滅度以后,那就沒有辦法了,那你要在法義上增上,就各憑本事了。所以極樂國土的一個殊勝點,它是彌陀本愿所成就的。這個是講到「有世界名曰極樂」。好,我們再看第二十四頁,「釋正報」。前面是說明依報,這個地方是講「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我們也是分成三段:第一段「明單復(fù)三身」。

  釋正報三

  明單復(fù)三身

  ┌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廣釋。

  「有佛號阿彌陀」是說明這個極樂國土「正報」的「教主」,教化主,就是阿彌陀佛,他的一個名稱。先解這個「佛」:

  │          ┌法身單,指所證理性。

  │          │

  │      ┌單┐┌┼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

  └佛有三身各論┤ ├┤│

  └復(fù)┘│└化身單,指所現(xiàn)相好色像。

  「身」就是積聚的意思,有各式各樣同類的東西把它聚起來叫「身」。佛陀從他的性質(zhì)不同分成三身,「三身」當(dāng)中有「單」有「復(fù)」的情形,先看「單」!阜ㄉ韱危杆C理性!挂话阄覀冎v「法身」,是約「所證」的真如「理性」,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這樣一種理性!督饎偨(jīng)》講:什么是「佛」?「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故裁词侨鐏砟兀烤驮谝磺蟹ó(dāng)中,「生滅變異,虛偽無主」當(dāng)中,有一個如,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理,這個就是如來。這樣子講,這個如來就不是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那是遍一切處,一切法為「身」的一種真理。所以在一切現(xiàn)象界當(dāng)中,有一個共同的軌則,一種不變而隨緣、隨緣不變的軌則,一個道理。而那個道理就是「佛」,這樣子來定義佛陀,當(dāng)然這樣的佛指的是法身!笀笊韱,指能證」的「功德智慧」。前面的法身,不管你是不是去修證,這個道理,一切法的一個現(xiàn)象界,這當(dāng)中有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是恒常存在的。那「報身」的話就是你要修習(xí),你經(jīng)過聞思修,而成就的這種功德智慧,包括智慧、包括功德。這功德是輔助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這個智慧是般若波羅蜜。就是你用般若波羅蜜,才能夠成就報身,它是修而來的。法身跟報身,這二個身,在智者大師叫做本門,佛的本門,佛的根本,就像月亮一樣。這個「化身」呢,「指所現(xiàn)相好色像」,這是個跡門,就像月亮映在這個水的影子,有各式各樣的差別。這個化身是佛陀的大悲心隨緣示現(xiàn)的,叫做「化身」。為了利益有情而示現(xiàn)的,這個是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這個是講到佛的三身,這叫「單」,單的情形。再看「復(fù)」:

  │     ┌自性清凈法身

  │┌法身復(fù)者┤

  ││    └離垢妙極法身

  「法身」又分成二類,第一個「自性清凈法身」。從這個「自性清凈」來說,每一個眾生都是「法身」。這個「自性清凈」,這句話應(yīng)該怎么說呢?說我們每一個人,有很多很多的煩惱跟業(yè)力,這個時候叫做「自性清凈法身」。這《楞伽經(jīng)》上說:「諸佛所知,轉(zhuǎn)相傳授,妄想無性!拐f這個煩惱跟罪業(yè)是如夢如幻的,它的真實體性不可得。就著「妄想無性」,安立它為「自性清凈法身」,是這樣子安立的。什么叫「自性清凈法身」呢?因為煩惱不真實,所以有等于沒有,它不能障礙自性清凈法身的成就,這叫「自性清凈法身」,這通于十法界的。「離垢妙極法身」,這個只有佛才有的,經(jīng)過修習(xí)以后,經(jīng)過戒定慧,把這個無明的污垢給消滅了,開顯出種種的妙用。前面的「自性清凈法身」是不能顯現(xiàn)妙用的;這個「離垢妙極法身」,只有佛才有的。

  ││

  ││    ┌自受用報身

  │├報身復(fù)者┤

  ││    └他受用報身

  「自受用報身」,是佛陀的一種自受用,他這個是約根本智成就,常樂我凈的功德!杆苡脠笊怼故欠鹜佣然仄兴_,用后得智所變現(xiàn)的、后得智所變現(xiàn)的。

  └┤

  │     ┌示生化身

  │    ┌┤

  │    │└應(yīng)現(xiàn)化身

  └化身復(fù)者┤

  │ ┌佛界化身

  └又┤

  └隨類化身

  「化身復(fù)」的話,有「示生」的「化身」,這「示生化身」指的是佛八相成道,從出生到出家,乃至于成道、轉(zhuǎn)*輪!笐(yīng)現(xiàn)化身」是指一時的感應(yīng),你念釋迦牟尼佛、念阿彌陀佛,一時的因緣當(dāng)中,在某一個時間、空間、處所,現(xiàn)出了佛陀的身像;但是現(xiàn)完以后,就消失掉了,這個就是應(yīng)現(xiàn)的,一時應(yīng)現(xiàn)的。「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這個「化身」又分成二種:說是佛現(xiàn)出佛的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或者是「隨類化身」,他不現(xiàn)佛身,他現(xiàn)九界的身,普門示現(xiàn),「應(yīng)以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得度者,即現(xiàn)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他現(xiàn)出其他, 的色身。他本來已經(jīng)成佛了;但是他現(xiàn)出舍利弗、目犍連尊者的相貌,來幫助釋迦牟尼佛轉(zhuǎn)*輪,這個就是「隨類化身」。這是佛的三身的一個情況。再看第二段:

  明超情離見

  ┌單┐    ┌非一非三┐┌不縱橫┐

  雖辨┤ ├三身,實┤    ├┤   ├

  └復(fù)┘    └而三而一┘└不并別┘

  ──離過絕非,不可思議。

  這個佛的「三身」有「單復(fù)」;但是佛的境界,「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縱橫、不并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這個佛的境界啊,我們可以從開合的角度來看。開出來,那當(dāng)然是「三身」,三身當(dāng)中又有所謂「單復(fù)」的差別。但是合起來,就是現(xiàn)前的一念心性,就是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所以它「非三」而「非一」,「不縱、不別」,這是一種開合的不同。所以我們在研究佛的功德,《華嚴(yán)經(jīng)》也一再強調(diào)這個觀念:佛的功德是不可以分割的,「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這種法界緣起,跟九界的差別是不同的。

  指示生化身

  ┌同居土中┐

  ┌正指┤    ├┐

  │  └示生化身┘│

  今云「阿彌陀佛」┤        ├也。

  │  ┌即報┐  │

  └仍復(fù)┤  ├──┘

  └即法┘

  這個地方講「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個「阿彌陀」指的是法身、報身哪一個身呢?「正指」的是「同居土」的「示生化身」;但是他也含攝「報」身跟「法」身,這個三身是一體的。這怎么說呢?從「一」的角度,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都是本愿功德力所成,這叫「一」。但是我們這一念心,去執(zhí)持名號的時候,我們本身的功德力有多少,我們就循業(yè)發(fā)現(xiàn)自己相應(yīng)的佛。比如說你是帶業(yè)往生的,你看到阿彌陀佛,你就看到了應(yīng)化身;你念到事一心不亂的,你看的是方便有余土的佛身;你能夠念到理一心不亂的,你看的就是報身。所以這個三身是一體的,即一而三、即三而一的。這個地方,事實上蕅益大師他講這個是在為后面(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鋪路、為后面鋪路。說極樂世界「啟信」,相信極樂世界是三力所成:本愿功德力、名號功德力、自性功德力。約本愿功德力來說,是一,那是一個一真法界的境界!讣幢娚,投大覺!,每一個人的心,投入到本愿功德海的時候,每一個人嘗到大海的味道會不一樣。這跟你在因地的時候,栽培佛號,信愿持名那三資糧有關(guān)系。雖然每一個人在大海當(dāng)中,喝到的海水不同;但是每一個人都安住在這個大海當(dāng)中,每一個人都是受用彌陀的功德:所以這個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不可思議就在這個地方。他們同樣是安住在彌陀的大愿海,但是這當(dāng)中有無量的差別;雖然無量差別,可也是不離開彌陀的大愿海。這個就是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在后面的地方,他會不斷的說明──「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這國土是怎么來的?彌陀的本愿功德所成。這是一個總相。每一個人受用呢,就是你的心力、跟你佛號念佛的力量,去創(chuàng)造不同的差別。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不但是解釋依報、正報的名字,他為后來在鋪路,說:這個國土為什么會有差別,差別當(dāng)中又沒有差別,是怎么回事?這個是講到正報。蕅祖解釋正報、依報以后,他又「重釋二有」:

  重釋二有

  ┌的標(biāo)實境─令欣求故

  │

  ├誠語指示─令專一故

  │

  │ ┌非干城陽焰┐ ┌魔┐

  ┌世界┐皆言有者│ │     │ │ │

  復(fù)次┤  ├    ┤ ├非權(quán)現(xiàn)曲示│ ├邪│

  └及佛┘具四義 ├簡┤     ├破┤ ├故

  │ ├非緣影虛妄│ ├權(quán)│

  │ │     │ │ │

  │ └非保真偏但┘ └小┘

  │

  └圓彰性具─令深證故。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把這個「有」──就是說「有世界名曰極樂」,這第一個有,依報的有;「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第二個有。這個「有」是什么意思?這個「有」就是存在。這存在,這當(dāng)中有「四」層意思,有四悉檀的意思。第一個「的標(biāo)實境,令欣求故!惯@個「有」就是存在,存在這么一個世界,使令我們欣求。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會欣求極樂,從印祖的意思:就是你要相信娑婆是苦、相信極樂是樂。就是你在娑婆世界流轉(zhuǎn),你真正的吃到苦頭,感到娑婆世界是一個不安全的地方,「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隨時會到三惡道去,這是一個很恐怖的地方。就是你感到這個三界,一種危機感、一種不安全感,你有這樣的一種覺受,壞苦。第二個你相信:「我是業(yè)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苟阃高^你的實修當(dāng)中,你會發(fā)覺斷煩惱是如此的困難,你根本沒有希望。你說:我從現(xiàn)在開始,我整天都不吃飯、不睡覺。也沒有辦法斷煩惱。就是你覺得你所處的環(huán)境,是非常的危險的、非常不安全的。而你也真正感到一種無奈,你自己要斷惑證真沒辦法。這個時候,你一聽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會真實的歡喜。就是在你這個黑暗的無奈當(dāng)中,生起一道光明:哦,原來還有其它的希望。不過當(dāng)然我們要是沒有修行過的人,你不知道這個修行的困難,你聽到這句話也沒什么感覺。所以說,當(dāng)我們真正的理解到三界的苦,而解脫三界的苦,要消滅我無量的煩惱跟業(yè)力,是如此的困難。這個時候,你會欣求,這第一個歡喜義。第二個「誠語指示,令專一故!狗鹜雍苊鞔_的說出它的方向、距離,使令我們專一。如果說佛陀沒有講出它的名號,它的依報、正報的名號,那我們沒辦法專一的去修持、去觀想,就不能生善,生起這種往生的資糧,所以「誠語指示」,很明確的說出依報的國土、正報的佛的名號,使令我們?nèi)浤顝浲拥拿枺沽钗覀儗R。「簡非干城陽焰、非?quán)現(xiàn)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quán)小故!惯@個是約破惡,破除我們這個疑根。這個「干城陽焰」,這是一個干闥婆城。這個干闥婆是一個變化城,就是在這沙漠當(dāng)中,這個鬼神變化出一個城,好象在這當(dāng)中有一個安樂處,但事實上它是變化的一個虛妄境界。這個「陽焰」也是一樣,這沙漠當(dāng)中的水氣,所變現(xiàn)了一個水分,但事實上它是陽光的折射,這是一個虛妄的境界。這是一個魔境,不真實的境界。「非權(quán)現(xiàn)曲示」,不是佛陀的施設(shè)方便。這個是「權(quán)」,雖然它真實,佛陀說出了人天的果報、說了二乘的果報,于一佛乘分別說三,在成佛之道的寶所當(dāng)中,佛陀施設(shè)了一些休息站,雖然是真實,但事實上它不圓滿,這個叫「權(quán)」。「非緣影虛妄」,「緣影虛妄」就是:有時候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在寂靜的心當(dāng)中,有時候會出現(xiàn)一些心中的境界;但是你出定以后,這個境界就沒有了,這是「緣影虛妄」,這個叫做「邪」,破這個「邪」!阜潜U嫫梗七@個「小」,破小乘的偏真涅槃。這個是破除四種的疑惑,它是魔、是邪、是權(quán)、是小呢?這句話,我們在把觀念再解釋一下。「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惯@句話我們聽到以后,能夠破惡,破除我們心中的四種疑惑,他不是邪、魔、權(quán)、小的一種情形。

  唯識學(xué)講到我們這個受用,我們這一念心跟境界接觸有受用。這個受用境界,有二種差別:第一個是它存在、不存在的問題,第二個它現(xiàn)前、不現(xiàn)前。比如說,它存在,但是它不現(xiàn)前。比如說大地里面有黃金,這個大地里面的的確確有黃金;但是它對我們來說不現(xiàn)前,因為我們的六根沒有辦法去接觸;但是不現(xiàn)前是一回事,它存在。我們暫時不能受用;但是我們把它挖出來,經(jīng)過造作以后,我們將來能夠真實受用,因為它畢竟是存在的,它是存在,但是不現(xiàn)前。第二種情況,它現(xiàn)前,但不存在。比如說我們打坐的時候,有時候在這個寂靜的定中,會出現(xiàn)很多的境界;但是我們在定當(dāng)中,我們這一念心真實跟這個境界接觸了,我們也在受用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使令我們快樂、使令我們痛苦、使令我們很多很多的感受,我們真實在受用這個境界;但是這個境界,禪定出來了以后,覓之了不可得,這是一種暫時的受用。就是說,這個東西它現(xiàn)前,但是它不存在。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極樂世界對我們來說雖然不現(xiàn)前,因為十萬億佛土,對我們來說實在太遙遠(yuǎn)了;但是這個地方強調(diào):它的的確確是存在的,它不是「干城陽焰、緣影虛妄」,這個地方的確是存在的。雖然它不現(xiàn)前;但是它畢竟是存在的。

  這當(dāng)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因為這句話是佛說出來的。有一個阿羅漢在打坐當(dāng)中,他出現(xiàn)了很多境界,出來了以后告訴我們:你可以到哪一個地方去,它能夠究竟安樂。我們不一定敢相信。因為阿羅漢的那一念心,對這個緣起法,有所不知、有所不見。誰知道他的境界,對他來說是現(xiàn)前,是存在不存在?沒有人知道。但今天講「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刮覀兡軌蛳嘈欧鹜铀f的話,是真實語者,就能夠破除我們對于極樂世界的存在性,這種魔、邪、權(quán)、小的這樣的一種疑惑,有破惡這種功德。

  「圓彰性具,令深證故!骨懊娴臍g喜、生善、破惡,是一種事相,對極樂國土、對阿彌陀佛的名號的一種欣求,一種專一的信心,破除疑惑的信心。這個地方呢,在甚深義當(dāng)中,佛陀也含藏一層意思說:這個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是我們這一念心所具足的,存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只要好好的信愿持名,就能夠念念的感應(yīng)道交。好,這「圓彰性具,令深證故!故q益大師以四悉檀的因緣,來解釋這個「有」,這存在。說:雖然對我們來說不現(xiàn)前,但是這二個依正二報是存在的,佛陀講這句話,有四悉檀的一種功德。好,我們先講到這里,休息一下。

  第十八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五頁:

  釋現(xiàn)在說法

  ┌依┐

  今現(xiàn)在說法者,簡上┤ ├二有,非─

  └正┘

  ┌過去已滅┐      ┌親覲聽法┐

  ┤    ├正應(yīng)發(fā)愿往生┤    ├也。

  └未來未成┘      └速成正覺┘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是講一個觀念說:佛陀在「別序」當(dāng)中,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講到這個地方,已經(jīng)把依正二報的名稱講出來了,已經(jīng)可以說為后面的「正宗分」講到凈土的因果,已經(jīng)可以說描出了大綱。為什么要加一個「今現(xiàn)在說法」呢?講「今現(xiàn)在說法」是一個什么意思呢?蕅益大師說:這個地方有一層深意,我們看蕅祖的解釋!附瘳F(xiàn)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箻O樂世界這個是出自于佛陀的金口所說,只要你是一個佛弟子,對佛陀有信心的弟子,佛陀說「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那當(dāng)然知道這二個世界是存在的。但是我們進(jìn)一步肯定一下:佛陀你說存在,這個存在的一個時空,本來就是有時間相。這空間相的存在,有時間相,你說存在,是存在于過去?還是存在于現(xiàn)在呢?還是存在于未來呢?所以這句話還要講清楚。佛陀說「今現(xiàn)在說法」,就破除我們對這個存在性的一種「過去已滅」、或者「未來未成」。這個極樂世界是一個過去已經(jīng)消失的,佛陀是講過去的事情,那我們就空歡喜一場了。佛陀說未來即將有一個極樂世界將要存在,那我們也只好慢慢期待了。佛陀講「今現(xiàn)在說法」這個「今」字,就簡別它不是「過去已滅、未來未成」。這個時候?qū)ξ覀冇惺裁磫⑹灸兀俊刚龖?yīng)發(fā)愿往生,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凡夫的心情,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懈怠。說我們今天知道出離三界有辦法了,這個辦法當(dāng)然不是靠自己的力量把煩惱斷,就是我在這一念散散亂亂、苦苦惱惱的心中,只要我栽培的信、愿、持名三種資糧,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到極樂世界去,永遠(yuǎn)的解脫生死,永遠(yuǎn)的安樂。但是我們想:不急嘛,我們在娑婆世界多打滾一會兒也是好,過過癮也好。(哈──)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警告我們,這意思就是說:這個世界上的因緣,你一點差錯,這個因緣就消失了。因為極樂世界是一個因緣所生法,佛陀說出它一個時間、空間,表示它不是恒常住、不變異的一種理性,它是一個因緣所生的事相,能夠受用的事相。既然是一個能受用的事相,它是有時間相、空間相,有流動相的。換句話說,總一天阿彌陀佛要入滅的。我們今天稍微一差錯,在娑婆世界一打滾,萬一到三惡道去。等到三惡道出來以后,得到人身以后,這個極樂世界的因緣消失了,佛陀滅度了,那你就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另外一個法藏比丘再發(fā)愿,再創(chuàng)造一個這么好的他力門果地教的國土,那就只好慢慢等了,那可遇不可求了。所以龍樹菩薩說:「若失好時,則不可救!咕褪钦f我們的成佛因緣當(dāng)中,你一定要把握你現(xiàn)在能夠抓到的因緣,因為這因緣所生法,你一過去就「覓之了不可得」;你抓到了就出去了,就解脫生死,就成就佛道了。你這個因緣所生法一差錯,那就誰也不敢講了。是不是以后還有因緣出現(xiàn),這因緣所生法是變化無常、生滅變異、虛偽無主,誰也不能作主的。所以這個地方,破除我們懈怠的一種心情。就是說你現(xiàn)在得到了人身,知道這個法門,你應(yīng)該把握這個機會。

  過去有一個老和尚他講一個譬喻,我覺得這個譬喻不錯。他說:極樂世界的因緣跟我們?nèi)说年P(guān)系,就像有一個人,他陷在一個懸崖峭壁里面的山洞,他往上看是一個虛空,往下看是一個斷崖,他根本沒有辦法出去,就在山洞里面。無量劫的因緣,剛好有一個繩索,從對面的樹這樣飄過來。這個繩索過來的時候,你如果在那一剎那因緣當(dāng)中,這個繩索跟山洞一接觸的因緣,你不用手去抓它,這個繩索過去了,就沒有再第二條繩索了,你就慢慢在山洞里面待著了。這意思就是說:當(dāng)我們今天得到人身,遇到阿彌陀佛的住世,遇到這個國土的住世,應(yīng)該怎么辦呢?「正應(yīng)發(fā)愿往生,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所以蕅益大師把佛陀的這個深意講出來,佛陀為什么要強調(diào)「今現(xiàn)在說法」,就表示說:一方面破除我們對過去、未來的疑惑,一方面就是提醒我們要把握機會,因為他是「今現(xiàn)在說法」,一個存在的事實,一個值得我們把握的機會,是有這一層意思。好,看最后一段:

  結(jié)出序義

  佛陀講這個「序」的意「義」,蕅益大師有三段:

  ┌「二有」「現(xiàn)在」─勸「信」序也──┐

  │                 │

  ┌復(fù)次┼「世界名極樂」─勸「愿」序也───┼─┐

  │  │                 │ │

  │  └「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 │

  這個地方是把凈土的因地標(biāo)出來,這段經(jīng)文:「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這當(dāng)中已經(jīng)隱隱約約的把修行凈土的因地法門講出來。怎么說呢?「二有、現(xiàn)在,勸信序也」!赣惺澜缑粯O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這個是讓我們有信心,原來這個極樂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它不是一種緣影虛妄的天方夜譚,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境界!甘澜缑麡O樂,勸愿序也。」這個世界是一個極樂安養(yǎng)的世界,使令我們能夠生起一種往生的愿望。第三「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是如此的廣大,這個廣大的所緣境,我們怎么下手呢?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呢?有一個辦法,你憶念他的名號,這最簡單、最穩(wěn)當(dāng)。這當(dāng)中就說出它的一個行門,「持名妙行」;「有佛號阿彌陀」,就標(biāo)出我們憶念的對象。就是我們沒辦法憶念廣大的依正二報。怎么辦呢?你但是憶念彌陀的名號,信、愿、持名,這是往生凈土的因地。再看它果地的功德:

  │                    │

  │  ┌阿彌───序佛┐         │

  │  │       │         │

  ┼復(fù)次┼說法───序法┼─────────┤

  │  │       │         │

  │  └現(xiàn)在海會─序僧┘         │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阿彌陀」就說明極樂世界的一個果地有佛陀的住世,這個佛陀住世很重要的。我們能夠親近佛陀,就像小孩子不能離開母親一樣!刚f法」,這極樂世界有法寶的流通!脯F(xiàn)在海會」就表示「僧」。這個地方是講出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換句話說,我們到極樂世界不完全只是去追求安樂,而是能夠成就圣道的增上,因為它有三寶的住世。這個三寶住世,對我們圣道是最重要的增上緣,三寶的因緣。這個是講到凈土的功德。最后一段蕅益大師把因跟果合起來:

  │                    │

  │┌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 │┌言略┐

  ││                 │ ├┤  ├矣

  │├從此起信愿行─────────序宗┤ │└意周┘

  └┤                 ├也┘

  ├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

  │                 │

  └唯一佛界為所緣境,不雜余事─序教相┘

  ───乙一、別序竟───

  ───甲一、序分竟───

  「佛法僧同一實相」,不管是佛、不管是法、不管是僧,把他統(tǒng)一起來,就是我們的現(xiàn)前的一念心性,這個就是我們的「體」,我們整個凈土因果的一個體性,這個因跟果的依止處。極樂世界的因怎么來的呢?是現(xiàn)前一念心性創(chuàng)造的。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是怎么來的呢?也是現(xiàn)前一念心性所顯現(xiàn)。把這個自體給表現(xiàn)出來,妙因妙果,不離一心,這個「體」講出來!笍拇似鹦旁感,序宗!挂乐宫F(xiàn)前一念心性做什么事呢?依止現(xiàn)前一念心性去深信、發(fā)愿、力行,這個就是成就凈土的因地!感旁感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惯@往生不退為用,由前面「信愿行」的熏習(xí),這一念心就顯現(xiàn)了四種凈土!敢姺鹇劮ā故恰赣谩,這是果地的功德!肝ㄒ环鸾鐬樗壘,不雜余事,序教相也!乖诒窘(jīng)當(dāng)中,佛陀對九法界只字不提,完全講佛的境界,講佛的正報、依報。事實上整個極樂世界,不管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yán)土都是佛的境界,佛的本愿功德所顯現(xiàn),這樣子就是一個「一佛」乘的「境」界。因為一佛乘就是一行三昧,一佛乘就是你直接觀佛的境界,以佛的果地功德當(dāng)你的因地心,一佛乘,直驅(qū)寶所。從這個「教相」來說,它是一個圓教的教義了,一佛乘的境界是圓教的教義。這句話,就把整部經(jīng)的五重玄義都講出來,講出五重玄義,等于是把這部經(jīng)的內(nèi)涵,全部都表達(dá)出來。所以蕅益大師說:初善、中善、后善。蕅益大師能夠在這一段短短的經(jīng)文當(dāng)中,講出這么多的話,事實上是把本經(jīng)的內(nèi)涵作一個大綱的描繪,所以叫做初善。從這個地方也看出了整個「正宗分」的一個大綱。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

  問:

  答:非干城陽焰是破魔境;非權(quán)現(xiàn)曲示是破權(quán),佛陀不是權(quán)巧施設(shè)的一個方便站;它也不是緣影虛妄,緣影虛妄是你內(nèi)心自己想象出來、自己捏造出來的一種邪境界;它也不是一個偏真的涅槃,因為偏真的涅槃沒有依正二報的莊嚴(yán)。那佛陀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惯@個明顯的說出有依正二報的莊嚴(yán),那當(dāng)然不是偏真的涅槃,破小。它是一個大乘善根界,這有破除我們對于小乘的一個迷惑,它是一個大乘善根。因為大乘善根才有依正二報的莊嚴(yán),是這樣子的。

  問:

  答:不過這個地方,我們在掌握這段經(jīng)文,從蕅祖的這一段最后的開示,就是要你掌握它的因跟果。從這個地方的因地,我們知道我們的下手處,是信、愿、持名,從這個二有現(xiàn)在,乃至依正二報當(dāng)中,這個依正二報的因地,乃至依正二報的果地,它的果地功德。后面的經(jīng)文,事實上就是在描述依正二報因地的栽培,跟果地的莊嚴(yán)情形。當(dāng)然依正二報的會歸處,就是現(xiàn)前一念心性,那就是自體了。所以說這一段經(jīng)文,我們可以體、宗、用來會通的。自體,現(xiàn)前一念心性,依止現(xiàn)前一念心性去修因,也依止現(xiàn)前一念心性去感果,這樣子的話,就把這段經(jīng)文給融通起來。

  好,我們再看第二十六頁:

  ┌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

  ○甲二正宗分三┼二特勸眾生應(yīng)求往生─以發(fā)愿

  │

  └三正示行者執(zhí)持名號─以立行

  前面的「序分」是說明本經(jīng)的六種成就,以及發(fā)起的因緣,所謂的通序、別序。這以下,「正宗分」是說明本經(jīng)的主要內(nèi)容,分成三科:「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二、特勸眾生應(yīng)求往生以發(fā)愿,三、正示行者執(zhí)持名號以立行!故q益大師先講果地的功德,來啟發(fā)我們的信心。第二個他提出二個重要的理由,勸我們發(fā)愿,從果地的功德當(dāng)中,把前面的果地功德作一個會歸,提出二個理由:「自功德深、他賢圣遍」,蕅益大師后面會講到。從這二個理由,「勸」我們要「發(fā)愿」,有三次勸我們要發(fā)愿。最后「正示行者執(zhí)持名號以立行」,那應(yīng)該怎么修行呢?佛陀你說出一個辦法來,說出一個實際能夠操作的辦法?那憶念彌陀的名號,來安立我們的行門。所以說我們講初善、中善、后善。前面的「序」,蕅益大師也是信愿行,「正宗分」也是信愿行,「流通分」也是信愿行,把這樣的一種宗旨落實到這三分上去。這是「正宗分」的三大科,等于是把前面「別序」的內(nèi)涵把它開展出來?词q益大師這一段的說明:

  ┌信愿┐

  ┌┤  ├一經(jīng)要旨。

  │└持名┘

  │

  │┌信愿為慧行┐┌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

  ├┤     ├┤

  │└持名為行行┘└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

  │  ┌慧行為─前導(dǎo)

  │┌故┤

  ││ └行行為─正修

  └┤

  │ ┌目┐

  └如┤ ├并運也。

  └足┘

  「信、愿、持名」是「一經(jīng)」的宗「旨」。本經(jīng)主要的修行宗旨,第一個是「信」,這個「信」到了「正宗分」,它強調(diào)三力。我們的自性功德力,我們現(xiàn)前一念明了的心性,能夠創(chuàng)造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這一念心真實不可思議;第二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以召德,這句名號總持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第三個彌陀的本愿功德力不可思議,彌陀的四十八愿。這個是我們必須要生起信心的。其次「愿」,這個愿,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一種往生的愿力。以這個信、愿,來持名、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一部經(jīng)主要的宗旨。這個「信愿」跟「持名」的關(guān)系,「信愿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剐旁傅某删,它是靠一種智慧的抉擇。說你怎么能夠生起信心,生起發(fā)愿呢?那是一種觀。透過你對這部經(jīng)論的思惟觀察所生起的,它是一種抉擇智慧!赋置鼓兀砍置(dāng)然是沒有話好講了,一句彌陀念誦聽,那是一種念力、專注力、相續(xù)力,這是一種念力了!傅蒙c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我們是不是能夠往生,關(guān)鍵在于信愿,你對彌陀的信心跟往生的愿力。我們看《凈土圣賢錄》,往生的人有很多差別的因緣。有些人苦干實干,一生當(dāng)中從來沒有放逸過,從開始出家,以后幾十年的山中修行,修了一輩子往生;有些人修了三年,凈業(yè)成就往生了;有些人一生造惡業(yè),臨命終的時候,到最后才懺悔覺悟,才信、愿、持名也往生了。這個修行的時間有長有短,內(nèi)心的資糧有多有少;但是有一個共同點,你可以注意到,從很多《凈土圣賢錄》的這些公案里面,你會找到一個軌則,就是他們心中的相貌──信愿具足。對阿彌陀佛那個歸依的心,那是要真實的成就。這個古德講出一個相貌說:什么是信愿具足呢?你講出一個相貌,我們大家體會體會。他說:「逆境來時莫動瞋,西方佛子等疏親,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拐f我們那一念心跟逆境接觸的時候,就非理的境界接觸的時候,你不要生氣。你怎么能夠做得到呢?這「西方佛子等疏親」,我們求生西方的人,對娑婆世界的看法是平等的,「等疏親」。你為什么能夠等疏親呢?這當(dāng)中有一個重要的理由,「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說我們一個信愿具足的人,對娑婆世界的一個看法,就是我們只是暫時的過客。「我今暫作娑婆客」這句話是非常有力量的,就把我們對于娑婆世界、對于財富的執(zhí)取、對于眷屬的執(zhí)取、對于聲名的執(zhí)取,完全都破壞掉了,這種常見的執(zhí)取。就是我們一個人做過客的,說我們今天本來不是要來這個地方,我的目的是在另外一個地方;但是我在這個地方停留二三天,你暫時在這個地方停留二三天,你不會太認(rèn)真。那我們對娑婆世界的一個看法也是這樣,我的目的是到極樂世界,這娑婆世界是一個暫時的因緣。這時候,你看到世間的榮華富貴的境界,看到國王的境界、看到乞丐的境界,是沒有差別的,這是暫時的因緣。因為這樣子,所以古德說這個叫做信愿具足。你對彌陀,你這一棵樹已經(jīng)很堅固的、很明確的往西方的方向在發(fā)展了;隨時把它砍斷,它沒有第二個方向可以倒下去,就往西方倒下去了。你以這樣的心情來憶念彌陀的名號,臨命終乃至一念,都能往生,這句佛號就可以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所以蕅益大師在這個地方強調(diào),這個三資糧,要緊的就是那個信愿的栽培。對于娑婆的苦、空、無常的觀察,對極樂世界常、樂、我凈的觀察,生起了那一念信愿的心。所以講「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埂钙肺桓呦拢沙置顪\!沟搅藰O樂世界有這么多的國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yán)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又有三輩九品,這件事情是怎么決定的呢?「全由持名之深淺」,當(dāng)然有正行、助行。以正行來說,你這一句佛號念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或者功夫成片,或者你的助行、你六波羅蜜資糧的栽培得怎么樣,這都會影響到你極樂世界所成就的依正莊嚴(yán),這個是品位之高下。你信愿是決定于你得生與否,是這樣的一種差別?醋詈笠欢蔚慕Y(jié)勸!腹驶坌袨榍皩(dǎo),行行為正修,如目足并運也!刮覀冃旁傅脑耘嗍蔷椭鷣碚f,是一種前導(dǎo),是一種大方向的抉擇。那「行行」呢,念阿彌陀佛的這種念力,是「正修」,是一種前進(jìn)的動力。比如說我們一部車子,我們這一部車子它的前進(jìn)速度很快,這個前進(jìn)的動力,就是你念佛的念力、專注力。但是你這部車子要去哪里呢?這個車子也可能會開到人天的果報去,也可能到極樂世界無漏功德去,就是看你是不是有信愿,一個方向的抉擇,一種前導(dǎo)。講出一個譬喻,「如目足并運」,這個目就是眼睛,我們從眼睛當(dāng)中抉擇我們未來的目標(biāo)方向;腳使令我們不斷的前進(jìn)。這個「目足并運」的意思就是說,其實目跟足它有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我們眼睛引導(dǎo)我們的腳前進(jìn),不致于會墮坑落塹的。但是我們不斷的往這個高山爬,你前進(jìn)以后,你也會使令你這個眼睛看得更清楚。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你剛開始信愿的栽培,可以說是遇到善知識,學(xué)習(xí)佛陀的這些經(jīng)論,生起了一個仰信。對娑婆世界有一種苦的感受,對極樂世界的功德有一點好樂心,就這么一點薄弱的信愿。但是這個時候,你就要開始去操作佛號了。你以這樣的一種信愿、這樣的一種抉擇,你對佛號生起歸依心,一句彌陀念誦聽。當(dāng)然佛號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的生疏,五欲的境界是如此的熟,所以這個時候,剛開始是勉強。就是說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這個時候,你在專注的時候,你必須抵抗你無始劫的那個妄想那個流動的習(xí)氣,它會破壞你的這個專注,但是你勉強自己。慢慢慢慢你這個念佛的力量,慢慢慢慢就會增長,由生轉(zhuǎn)熟。這個時候,你這個佛號現(xiàn)前,它有一種力量,能夠調(diào)伏妄想,說:「老僧自有安心法,八風(fēng)吹來亦何妨!惯@個時候你會發(fā)覺:你只要佛號一現(xiàn)前,你任何的煩惱就能夠停下來,切斷你煩惱的相續(xù)。這個時候,你再去觀察娑婆世界的苦,極樂世界的樂,會觀察得更清楚。我們一個煩惱重的人,你要栽培信愿有障礙。你一個心擾動的人,你要觀察生命的真相,說這個人煩煩惱惱,你告訴他娑婆世界的苦相,他不能感覺得出來;告訴他極樂世界的功德相,他也感覺不出來。就是他這一念心跟真理之間,有一道墻壁,這就是煩惱障。所以我們透過專注力以后,調(diào)伏粗重的昏沉、掉舉以后,我們會發(fā)覺:唉呀,佛陀說的話是真實的,是非常真實!所以說我們信愿引生持名,持名也能夠幫助你去觀察真相,生起信愿。它是這樣子的。你會引生另一個層次的信愿,這個時候你對佛號就生起更大的歡喜心,你又很喜歡去念佛,沒事就想要把佛號現(xiàn)出來,安住在你的歸依境當(dāng)中,這個時候你又加強你的佛號。佛號的加強,你昏沉、掉舉的調(diào)伏,又更加的微細(xì)、更加寂靜,這個時候又加強了你的信愿。如是的展轉(zhuǎn),直到凈業(yè)成就。所以有些人說:念佛只要靠信心,不強調(diào)持名,這是不合乎佛義的,不合乎《阿彌陀經(jīng)》的本意的。信、愿、持名這三個是不能分開的。你可以想想看,你說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你不念阿彌陀佛,那你的心云何應(yīng)。吭坪谓捣湫?你這一念心安住在什么境界?你就打妄想。你這樣子怎么能夠說是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心中所想的那是一個娑婆世界的熟境界,念念之間去創(chuàng)造娑婆的業(yè)力,跟你心中要往生的目標(biāo)是相違背的。所以說你一定是信愿成就持名,持名去成就信愿,這個才是真正的三資糧。所以這個地方講「目足并運」也。眼睛跟腳失去了其中一個,另一個的功能也沒什么作用了,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這個地方是講信、愿、持名。

  ┌戊初征

  ┌丁初征釋┤

  ┌丙初依報妙┤    └戊二釋

  │     │

  ○乙初文為二┤     └丁二廣釋

  │

  └丙二正報妙

  今初

  「乙初」就是「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分二:「初、依報妙;二、正報妙」。先講依報的功德,再講正報的功德。「依報」當(dāng)中又分二科:「初、征釋;二、廣釋」!刚麽尅巩(dāng)中又分成「征」問跟解「釋」。本經(jīng)當(dāng)中,佛陀在講依正二報,都是用問答的方式,因為這凈土法門的境界太高深,不但無問自說,在整個過程當(dāng)中,佛陀都是自問自答,這是一種很特殊的結(jié)構(gòu),我們看經(jīng)文:

  乙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二

  丙一、依報妙二

  丁一、征釋二

  戊一、征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就在大眾集會的時候,佛陀招呼了一聲舍利弗:「舍利弗」!極樂國土是什么因緣能夠安立做「極樂」呢?它有什么樣的資格條件能夠安立這個極樂的名稱呢?佛陀問舍利弗。當(dāng)然舍利弗是不能回答的,佛陀只好自己回答,看經(jīng)文:

  ┌己初約能受用釋┐

  ○戊二釋又二┤       ├ 今初

  └己二約所受用釋┘

  戊二、釋二

  己一、約能受用釋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這個依報環(huán)境的功德分成二科:「初、約能受用;二、約所受用」。先「約能受用」的眾生,再「約所受用」的國土。我們看蕅祖的注解:

  略明眾生

  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

  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這個「眾生是能受用」的,能夠去受用這個國土的那個人。極樂世界這個法界,不像我們娑婆世界有六道,它只有二道,不是人、就是天,這凡圣同居土就二道。這個地方且約人來說。這個「人」來說,當(dāng)然「等覺以還」都是眾生。為什么只講「人」呢?因為「下下」可以「例上上」。就是說乃至于你是帶業(yè)往生到凡圣同居土,都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何況是上面的那些阿羅漢、菩薩呢!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人民」尚且「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那其他的更不用講了,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地方講「且約人民」而論,是這個意思。這個先解釋「眾生」的對象,這個眾生是約帶業(yè)往生的人民!笩o有眾苦,但受諸樂」這個意義,蕅益大師就把這個苦樂的因緣說出來:

  總論苦樂

  ┌苦────是苦苦─逼身心故

  ┌苦┐    │

  ┌娑婆┤ ├雜。其實┼樂────是壞苦─不久住故

  │  └樂┘    │

  ┤         └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

  蕅益大師在解釋這個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他比較常用的一種表達(dá)方式,都是用對比的方式,就是說明娑婆世界的情況跟極樂世界作比較。他先解釋「娑婆」的情況!告镀趴鄻冯s」,這個是指外在的現(xiàn)象。說這娑婆世界的果報體,它有痛苦,但是也夾雜快樂,這個快樂也夾雜了痛苦!涅槃經(jīng)》上說:有一個貧窮的人家,他希望能夠解脫貧窮、追得福報,他向天供養(yǎng)禱告。經(jīng)過幾年以后,這個天出現(xiàn)了,這個天來敲門。他打開一看:唉呀!有一個很高貴的女子出現(xiàn)。你是誰呢?我是功德天。你能給我什么呢?我能給你財富、給你眷屬、給你種種五欲的快樂。唉呀!他就很高興把功德天請到家里面來安住。沒有多久又有一個人來敲門,這一打開是一個很丑陋的女子。你是誰呢?我是黑暗。你來干什么呢?她說:我們要破壞你的功德、破壞你的財富、我要帶給你種種的災(zāi)難。他說:我不歡迎你。不可以。你前面的那個功德天是我姊姊,我們二個要在一起的。你選擇了我姊姊,你一定要附屬的帶走我,要不然你二個都不要。這個人他一想,就把她姊姊趕出去了,她妹妹也不要了。佛陀贊嘆這個人:能夠真正的放下娑婆的五欲,追求涅槃,是有智慧的人。這意思就是說:「娑婆苦樂雜」。其實這個現(xiàn)象界的思想,這個道家也有這樣的智慧,也看到這一層的真理。你看道家也說:「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倚。」說這個災(zāi)難當(dāng)中,其實也蘊藏了無窮的希望,逆境就是轉(zhuǎn)機。說這個福報現(xiàn)前,事實上要小心,也蘊藏了很多很多的災(zāi)難危機在里面。所以你看道家畫這個太極,畫一個圓圈,一邊是黑色,一邊是白色。但是黑色當(dāng)中有一個白點,這個災(zāi)難當(dāng)中有無量的希望;這個白色當(dāng)也中有一個黑點,雖然白色給你安樂,但是你要注意,安樂當(dāng)中隨時會有災(zāi)難,蘊藏了一種未來的災(zāi)難,這白色當(dāng)中有一個黑點。所以說,從這個當(dāng)中,我們可以感覺到,我們?nèi)粘I町?dāng)中,做什么事情都要少欲知足,這是真實的。這清朝的曾文正公,他打敗了太平軍以后,朝廷封他做二江總督,在這么一個高的權(quán)貴當(dāng)中,他把他所有的家族集合起來,他說:我現(xiàn)在的官是做到最大了,在漢人當(dāng)中做了二江總督,這是非常大了。我們這個家庭當(dāng)中,父母健在,眷屬又和睦,我又做官、我的兄弟都做官,這世間所有的富貴都現(xiàn)前。他說:這個是會遭天忌的。他說:從現(xiàn)在開始,我們家庭里面有什么東西壞掉了,不能馬上換,要拖一段時間以后才能夠換。這意思就是說:你什么事情都做圓滿以后,這當(dāng)中隨時會有災(zāi)難出現(xiàn)的。說這個月忌全圓、花忌全開。這個月圓了以后,月圓則缺,花開則謝。因為這個世間上的事情是苦樂夾雜的,你功德天受盡了以后,這個黑暗就出現(xiàn)了。我日常生活當(dāng)中也有這種體會,說我特別喜歡吃一個東西(哈──),這個東西假設(shè)有五塊,我就吃它個三塊,克己復(fù)禮,稍微克制一下。誒,我發(fā)覺我們經(jīng)?梢猿缘竭@個東西。我想:如果哪一天放縱自己,把這五塊全部吃完,這東西就不會現(xiàn)前了。這是說,這個世間上的功德境界就是這樣,你把一件事情做盡了以后,月亮圓滿的時候,它下一個就是缺了;花開到極限以后,它就是要謝了。所以古大德一再的提醒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漏果報。我們?nèi)绾稳ッ鎸@樣的果報呢?如何安身立命呢?就是你有十分的福報,不要把它享盡,享個六分,少欲知足。這種情況,雖然娑婆世界有無量無邊的災(zāi)難,但是你會降到最低,就是那個黑暗不容易出現(xiàn),就是這一層道理。所以說,娑婆世界的果報體,苦樂夾雜,苦中有夾雜樂,樂中也夾雜了苦。但這是一種外相的觀察,如果從本質(zhì)上來說,「其實苦是苦苦,偪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如果從真正的本質(zhì)來說,「苦是苦苦,偪身心故」。娑婆世界有很多的苦惱境界,這個世界多災(zāi)難,這個老病死、人跟人之間互相的傷害,乃至三惡道的苦、刀山油鍋的苦,這個是「逼」破我們「身心」的,這個我們?nèi)菀桌斫狻5诙䝼是「樂是壞苦不久住故」,可樂的境界也是苦。為什么?「壞苦,不久住故」。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樂為什么是苦呢?這是怎么個安立法呢?因為我們凡夫的心跟可樂的境界一接觸的時候,我們會有一種愛著的心情,不管是財富、不管是眷屬、不管是聲名。我們?nèi)ナ苡眠@種可樂境界的時候,我們產(chǎn)生愛著。但是當(dāng)這個可樂的境界破壞的時候,那種痛苦比剛開始沒有的時候還厲害。所以說,這種可樂的果報,它「不久住」,也只能說是一種痛苦,無常故苦,使令我們非常的沒有安全感。我們不知道我們現(xiàn)在所擁有的這一切境界,什么時候會破壞?赡苊魈煸缟弦黄鸫簿推茐模酥料乱粍x那就破壞。就是說,我們在面對這種娑婆快樂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黑暗什么時候會出現(xiàn)。說功德天出現(xiàn)了,沒錯;但是她妹妹,什么時候出現(xiàn)?我們不知道,因為她們倆個經(jīng)常在一起的。你要了功德天,你就必須去承擔(dān)黑暗的出現(xiàn)。那黑暗什么時候出現(xiàn)呢?這沒有人知道,這個就是苦,是一種不安穩(wěn)性的苦。「非苦非樂是行苦」,我們有時候也受用一種不是痛苦、可也不是快樂的舍受,但是它也是苦,因為這種擾動「遷流」,這不寂靜也是苦,這比較微細(xì)了。在《俱舍論》上說:這娑婆世界的果報,就像一個人長瘡一樣。說這個瘡有三種的差別情況:第一個你用火去燙這個瘡,非常的痛,這就是苦苦。第二個我們用冰塊去敷這個瘡,感到暫時候的安樂;但是這個樂受,它的本質(zhì)還是瘡。就是它這個瘡的本質(zhì)是沒有改變,只是你用冰塊暫時候去敷它,它暫時候有一種樂受的感覺,就是這樣子而已。有時候我們不用冰塊去敷它、也不用火去烤它,這個時候就保持一個瘡的相貌,這個就是行苦。這娑婆世界的苦是安立在無明煩惱,它的本質(zhì)是依止無明煩惱,所以說它就有苦苦、壞苦、行苦的情況出現(xiàn)。這是講到娑婆世界的一個苦樂相貌,它的苦樂相貌就是這樣子。極樂世界的苦樂是什么情況呢?

  │┌彼 土──永離三苦┐

  └┤         ├乃名「極樂」。

  └不同此土─對苦之樂┘

  極樂世界是「永離三苦」,極樂世界的功德是彌陀的本愿功德所成就,沒有苦苦、壞苦、行苦的情況。不像我們娑婆世界的這個果報體,它是一個業(yè)感、一個有漏的業(yè)力所招感的,它的快樂當(dāng)中夾雜了痛苦,痛苦當(dāng)中夾雜了安樂,「對苦之樂」,所以「乃名極樂」,所以極樂世界是這樣安立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是這個意思。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大家有沒有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一下。

  問:

  答: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他有的經(jīng)文,其實他在分別娑婆跟極樂世界差別的時候,他在引導(dǎo)我們修觀,去觀察,因為有時候我們不知道怎么去觀察苦樂。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偪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我們透過這段的開示,我們就知道怎么去觀察娑婆世界的果報體,它苦樂的一種互動狀態(tài)。苦中有樂、樂中有苦是怎么回事?乃至從本質(zhì)上來說,苦苦、壞苦、行苦那完全都是痛苦的,那是連樂都不可得的。因為你一個人沒有安全感,哪有什么快樂可言。說你一個人住在地震地帶,這個房子裝璜得再好,你敢住?你整個晚上一想到:睡到幾點,這個地震一發(fā)動的時候,你內(nèi)心就驚怖。就是說你在受用你的財富、眷屬、聲名的時候,你不知道哪一剎那會破壞,這樣子是不能安立做快樂的。因為所謂的快樂,是要建立在一種寂靜的心中,佛法的意思是這個意思,是要有寂靜作基礎(chǔ)的。所以說苦樂雜是比較粗的觀察,但是苦苦、壞苦、行苦就看得更徹底了、看得更徹底了。

  問:

  答:「即眾生心」,「眾生心」當(dāng)然差別的因緣了,每一個人去念阿彌陀佛,每一個人對彌陀的歸依、對名號的念力,這個「即眾生心」,這個「即」就著「眾生」的心。我們凡夫的心去受用阿彌陀佛功德的時候,「即眾生心」這是差別!竿洞笥X!,這個「大覺!,那彌陀本愿所成的依正功德,就是「一」的境界了。這極樂世界就是這樣成就的,就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也可以說是一,即一即三呢?為什么說一呢?因為他要投大覺海。每一個人到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是他自己的業(yè)力所成就的,等覺菩薩也是仰仗佛力。等覺菩薩到極樂國土,他所受用的依正二報,也是彌陀的本愿所成,也不是他自己的六波羅蜜所成。他自己的六波羅蜜,等待他以后廣度眾生的時候再顯現(xiàn)了。但是你只要到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是受用彌陀的功德,這投大覺海。但是每一個人在開顯彌陀功德有差別。就是什么呢?「即眾生心」,每一個人的心不同,他到極樂世界所創(chuàng)造的依正二報會有無量的差別。所以你說它是「一」也對,說它是「三」也對,即一即三,都可以這樣子講。所以我們對極樂國土的認(rèn)識就是這樣子。簡單的講,我們應(yīng)該從三力來分析。本愿功德力這是沒話講了,彌陀普遍的對法界發(fā)愿,這是平等的。但是這個心力,這個佛力、法力不可思議,這句法力名號功德力,名號功德力跟佛的功德力是一致的,是開合的不同。開展出來是彌陀的廣大的本愿,依正二報,合起來就是一句佛號。所以這個法力不可思議,跟佛力不可思議是同一個東西。關(guān)鍵就是你的心力不可思議,你這一念心。你因地是怎么栽培的?你對三資糧怎么栽培的?會影響到你未來受用極樂世界的時候的差別品位。所以蕅益大師講到「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他就會解釋了。這功德莊嚴(yán)從無差別來說,彌陀本愿所成;但是無差別當(dāng)中,無差成差。每一個人在因地的時候,栽培信、愿、持名不同,就有無量無邊的差別。所以極樂世界是憑什么成就這樣的功德莊嚴(yán)呢?憑三力所成,是這樣子的。所以「廣陳彼土依正妙果」,蕅益大師就不斷的重復(fù)這個觀念,就是有三力的因緣。當(dāng)然主要就是依著我們凡夫的心力跟佛力這二個而已。從佛力的角度來說,是無差別;從凡夫的心力來說,那無量的差別。你把這個觀念掌控住了,你去讀《阿彌陀經(jīng)》,就能夠讀出這里面的味道,這極樂世界是怎么回事。好,講到這里。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十九卷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七頁。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這段經(jīng)文是「正宗分」的第一科,「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佛陀在介紹極樂世界的情形,佛陀是先介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果地莊嚴(yán),來啟發(fā)我們的信心。介紹依正二報當(dāng)中,佛陀是先講依報「依報妙」,再講「正報妙」。「依報」當(dāng)中,先有一個簡略的解釋,一個「征釋」,再一個廣泛的解釋「廣釋」。在解釋這個「依報妙」當(dāng)中,佛陀主要的方式是一個問答,說:「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佛陀招呼舍利弗說:「彼土」,就是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那個十萬億佛土那個國土,是什么樣的理由安立做極樂呢?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事實上整個依報的文,后面的不管是簡略的回答、不管是廣泛的回答,事實上都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什么理由安立做極樂?當(dāng)然這以下有很多理由,從苦樂的理由、從染凈的理由、從有情無情同宣妙法弘法因緣的理由,所以這個國土有資格安立做一種極端圓滿的世界。他提出的第一個理由是:從苦樂當(dāng)中來安立這個極樂。這個國土是什么理由安立做極樂呢?佛陀回答:「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這當(dāng)中,蕅祖的回答,我們前面二個都解釋過了,看「別明苦樂」!竸e明苦樂」當(dāng)中,蕅祖分二段:第一段「正釋四土」,然后「點示行妙」。先解釋極樂世界的四土,它是一個什么樣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別明苦樂二

  正釋四土

  ┌無分段八苦

  │

  ┌同居五濁輕┤  ┌不病不老┐

  │     │  │    │

  │     │  ├自在游行┤

  │     └但受┤    ├等樂。

  一往分別┤        ├天食天衣┤

  │        │    │

  │        └諸善聚會┘

  蕅益大師在解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二句話,他用四土來分別。站在極樂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天人來說,不管是人、不管是天,沒有「分段八苦」,沒有分段生死的八苦。這一段蕅益大師解釋的很略;但在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里面,他有詳細(xì)的說明。因為這個凡圣同居土對我們的關(guān)系很密切,所以我們把蓮池大師的文引用出來,作一個介紹。蓮池大師說:第一個「蓮華化生,故無生苦」。極樂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蓮華化生,我們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一個胎生。這個胎生,你剛開始來到這個人世間,你的果報體不是馬上能夠在地上活動的,你必須要住在母胎里面,在這個生臟之下、熟臟之上,在那個地方安住,非常不自在。所以說這個是生,你剛開始受生,你的果報體就要去承受十個月的胎獄之苦,像牢獄一樣,把你給困住,使令你不得自在,這十個月不能活動。極樂世界「蓮華化生」,蓮華那么廣大的蓮華,我們會講到:有百千由旬這么大的蓮華,在里面活動,所以沒有生苦,「蓮華化生,故無生苦」。第二個「寒暑不遷,故無老苦」。我們娑婆世界的氣候是變化,一下冬天、一下子是冷,寒暑的變化使令我們色身變老,變得丑陋。極樂世界沒有寒暑的情形,沒有寒暑的變化,所以他色身永遠(yuǎn)保持一樣的莊嚴(yán),沒有這種老的痛苦。第三個「非分段身,故無病苦」。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果報體,是一個分段生死的業(yè)報身;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是一個意生身,或者說是法性身身,有二種情況。這種情況,他這果報體不會生病、不會四大不調(diào)。你吃再多的東西,他也不生。荒悴怀詵|西,他也不生病。他的果報體不是我們這種業(yè)報身,他沒有病苦,「非分段身,故無病苦」。第四「壽命無量,故無死苦」。死亡的痛苦對我們是最厲害了。生老病的苦,我們一般人能夠接受的;但是死亡這件事情,對我們一般凡夫有所得的一個心情來說,這個打擊太大了。這怎么說呢?因為我們從懂事以后,在這個人世間主動積極的經(jīng)營,不管是讀書、不管是做事業(yè)。好不容易一生當(dāng)中,創(chuàng)造了一種暫時安樂的境界,有房子、有美好的眷屬,在社會上有一定的聲名、地位。本來是應(yīng)該好好的安住了,這幾十年的辛苦不容易啊,十年寒窗啊。但是遇到死亡的時候,把你今生所有的努力全部破壞了,你必須又去投胎,又重新開始。所以我們說這個生死疲勞,《八大人覺經(jīng)》說:「貪欲為苦,生死疲勞由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生死疲勞這件事情,從死亡的角度來觀察,我們這一生實在是太疲勞了。你今生好不容易蓋了一個房子可以安住了,這地震一來破壞了。怎么辦呢?重新再蓋。重新再蓋,好不容易蓋好了,應(yīng)該可以好好的安住下來吧?不行,又破壞了。所以我們在三界流轉(zhuǎn)當(dāng)中,這個死亡一次一次的打擊我們,這件事情太苦惱。所以阿彌陀佛的慈悲,他提供的果報體是壽命無量,這件事情非常重要,使令我們有安全感。所以這個「壽命無量,故無死苦」。第五「無父母妻子眷屬,無愛別離苦」。極樂世界是蓮華化生,所以你沒有所謂的父母這件事情。極樂世界也沒有女人,所以也沒有所謂的妻子,每一個人都平等。這世間上的事情,「愛是苦本」,我們既然沒有這種親屬的愛著,也就沒有所謂的愛別離的痛苦,所以「無父母妻子眷屬,故無愛別離苦」。六「所求如意,無求不得苦」。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它有自在力,思食得食、思衣得衣,所求如意,所以沒有求不得的痛苦。第七「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故無怨憎會苦」。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我尊重你、你尊重我,大家都是修行人,所以沒有怨憎會的痛苦。第八「觀照空寂,故無五陰熾盛苦」。極樂世界的那一念心,念念的觀察空性的真理,這個時候把身心的這種熾盛、這種流動相給消滅了,內(nèi)心當(dāng)中一片的寂靜安樂。所以觀照空寂,它沒有五蘊熾盛的痛苦。所以站在凡圣同居土,「無有眾苦」是它是沒有「分段」的「八苦」。

  「但受諸樂」怎么說呢?第一個「不病不老」。極樂世界的這個身心果報,它沒有老病的情形。他從蓮華出來以后,他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從現(xiàn)在開始到無量壽都是這樣子,他不會有這個生病來干擾你、沒有老來干擾你,沒有這種事情,所以他這樣也是一種快樂的情形。第二個「自在游行」。我們凡夫的心情,當(dāng)然不是說一定要常者生厭,一直在一個地方待,再好的地方總是覺得不圓滿,所以它就是有這個神足通。我們下一次會講到,「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極樂世界它的果報體提供你神足通,他的活動范圍能夠到達(dá)十萬億佛的神足通。你能夠以這個神足通,遨游十方世界,無有障礙,這樣子也是一種安樂的境界,「自在游行」的安樂。第三個「天食天衣」。我們娑婆世界衣食的獲得,你要去工作,花八小時,把精神體力投資了以后,才有所謂的衣食現(xiàn)前。極樂世界的衣食是:思食的食、思衣得衣。凡圣同居土他就是有這樣的習(xí)氣,他歡喜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飲食,你一想,它就現(xiàn)前,吃完了就消失掉,他「天食天衣」安樂。最后「諸善聚會」,人跟人之間都是和平相處,有這樣一種安樂的情況。這個是站在凡圣同居土,它「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一種情況。接著我們看方便有余土:

  │     ┌無沉空滯寂之苦

  ├方便體觀巧┤

  │     └但受游戲神通等樂

  極樂世界的「方便」有余土的空觀,是從「體」空「觀」悟入的,所以它是「巧」,它沒有我們娑婆世界一種沉空滯寂的痛苦。我們看《阿含經(jīng)》說:這個人在娑婆世界成就阿羅漢以后,他的心情:「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就是說這個阿羅漢他思惟這個苦諦,思惟得很厲害,刺激他成就圣道以后,他的一念心情:少事、少業(yè)、少方便。他沒事他就愿意入滅盡定,去受用他那種涅槃寂靜樂。當(dāng)然這當(dāng)中有寂靜的安樂,但是從究竟的角度來說,他還是有苦。什么樣的苦呢?「沉空滯寂」,就是他不活動。不活動,相對于大乘的法門來說,他也是苦,一種很沉悶的痛苦。極樂世界沒有這種痛苦,極樂世界的阿羅漢,他那個果報體,沒有「沉空滯寂」的痛苦,「但受游戲神通等樂」,他能夠受用種種的三昧神通這種安樂。當(dāng)然這個方便有余土的這個安樂,又更加的巧妙。前面的凡夫世界,這種飲食、睡眠的境界,那是比較粗的一種有為法。這個三昧神通,它這是一種無為的安樂,跟涅槃相應(yīng)的無為安樂。

  │     ┌無隔別不融之苦

  ├實報心觀圓┤

  │     └但受無礙不思議樂

  站在「實報」莊嚴(yán)土,它這個「心觀」,就是他修一心三觀悟入的。極樂世界的這種實報莊嚴(yán)土,沒有「隔別不融之苦」。就是我們凡夫這個娑婆世界、難行道這個身心世界,它就是會有一種「隔別」的障礙。說你修空觀,有時候?qū)τ谖覀儗τ诩倜⒓傧嗟姆謩e會有障礙;但是你在事相上分別,這障礙你修行空觀,理會障事、事也會障理,就是有這樣一種「隔別不融之苦」。但是極樂世界沒有這種事情,「但受無礙」,空有無礙的「不思議樂」。這個大乘法樂。這個大乘法論,在經(jīng)典上說:法身菩薩那一念心跟阿羅漢的心是不一樣。阿羅漢的心他就是在一種寂靜的境界而已,當(dāng)然勉強是安立做安樂,寂靜樂。但是這種樂相對菩薩來說,那是少分的。說這個大乘菩薩那一念心,游于甚深法性三昧,安住在一種甚深的法性三昧,所謂的菩提覺法樂。所以阿羅漢只有涅槃寂靜樂,沒有菩提覺法樂。這個菩提覺法樂,我們看一段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說那個迦葉尊者大阿羅漢,三明六通、八解脫的大阿羅漢,在一次的法會當(dāng)中,大乘緊那羅王菩薩,是法身菩薩示現(xiàn),他弦樂一動,歌聲一唱起來,迦葉尊者受不了,趕快起來手舞足蹈,手也動腳也跳。居士就譏嫌說:你是一個比丘的上首,你怎么這么失威儀呢?迦葉尊者他講出一個理由說:這個風(fēng),你普通的風(fēng)不可以把大樹吹倒;但是這個劫風(fēng)的時候,這個末劫大風(fēng)吹的時候,再大的樹都拔倒。說大乘緊那羅王菩薩,他那個甚深的大乘法樂,透過聲音一散布出來的時候,不是阿羅漢能夠控制的,那種大乘法樂。我自己也有這樣一點小小的感覺。我過去在北齋上課,這早上上課有時候講大乘法義,當(dāng)然有時候相應(yīng)、有時候不相應(yīng)。但是內(nèi)心當(dāng)中跟真如的法一相應(yīng)的時候,一下了課以后,去吃飯,從頭到尾不知道這個飯菜是什么味道,內(nèi)心當(dāng)中縈繞著剛開始的法喜,一直的相續(xù)下去,吃飯、吃菜都不知道在吃什么東西,一點都沒有味道。那個游于甚深法性三昧,當(dāng)然不是這種境界,但是有那么一點相似。就是說這種大乘法樂,它不共于阿羅漢的涅槃寂靜樂,它是菩提覺法樂。所以你看《法華經(jīng)》的〈譬喻品〉當(dāng)中三界火宅,佛陀是大富長者,看到這些小孩子在火宅里面跑過來跑過去,在污穢的地方玩樂。那個大富長者說:你們應(yīng)該出去火宅外面。出去外面有什么好玩?這個地方多好,有野狗野干,大家跑來跑去。他說:外面有更好玩的,坐那個車乘,大白牛車在這個曠野的虛空當(dāng)中飛來飛去,大安樂啊。這個「乘」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安住在大乘法義當(dāng)中去思惟活動,就像一念心坐著這個大白牛車,游于甚深法性三昧,這個時候「但受無礙不思議」之「樂」。這樣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那更加微細(xì)、更精致了。

  │     ┌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

  └寂光究竟等┤

  └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

  !讣殴狻雇吝@當(dāng)然是佛所居住的,它沒有「法身滲漏,真常流注」的痛「苦」。這個不是講散亂心,這個比散亂心更精致。就說一個外道,他那個寂靜的心當(dāng)中,他也是「法身滲漏,真常流注」。這個「法身滲漏」是指無明的執(zhí)取,你對于一切的境界、對于身心的我跟一切緣起的法,生起執(zhí)取的心,這個就是「法身滲漏,真常流注」。從「常寂」光土的角度,他是「受稱性圓滿」的「究竟樂」,圓證真如佛性。這個是蕅益大師從極樂的四土,來分別所謂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最后蕅益大師把它作一個總結(jié):

  點示妙行

  ┌善根┐   ┌圓凈四土┐

  然同居眾生,以持名┤  ├同佛故┤    ├也。

  └福德┘   └圓受諸樂┘

  這四土當(dāng)中,蕅益大師強調(diào)這個凡圣「同居」土,這個眾生在因地的時候,因為「持名」的「善根」、跟持名「福德」的力量,這個善根是指信愿,福德是指持名的念力,相「同」于「佛」的緣「故」,他能夠「圓凈四土、圓受諸樂」。他不但受用凡圣同居土,他也能夠受用方便有余土的游戲神通樂、實報莊嚴(yán)土的無礙不思議解脫樂,乃至于稱性的圓滿究竟樂,他「圓受諸樂」。我們對于這個果報的這種苦樂,我們一般可以分成三種情況。第一種眾生,他只有痛苦沒有安樂,唯苦無樂,這是指三惡道。這三惡道眾生的果報體,他一出生到死亡,他身心的相續(xù)當(dāng)中,就是刀山油鍋,被丟到刀山油鍋,炸死了以后再拿出來,春風(fēng)吹又生。然后干什么呢?再丟進(jìn)去。丟進(jìn)去以后,再痛苦中死掉。死掉以后不是沒有事,再把他拿出來,春風(fēng)一吹又生起來,生起來以后又再丟進(jìn)去,所以他的生命當(dāng)中只有痛苦沒有安樂,這是第一種。第二種是人天的果報體,有苦有樂。說這個果報體他有一些五欲的安樂,但是他也夾雜了老病死的痛苦。我講一譬喻,「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然美味,終成大患」。生為一個人,他有很多的痛苦要承受,你看他一天到晚要勞勞碌碌的工作。工作回來有很多的壓力,他本身的色身則有老來干擾、病來干擾、有死亡的威脅。但是他能夠支持下去。為什么呢?因為他要追求五欲樂。就是說這個人他很喜歡吃那個美食,雖然他知道這個美食有毒藥,但是沒關(guān)系。因為他不吃美食他就受不了。雖然這個美食有夾雜毒藥,但是他還是要吃。所以說這個娑婆世界的這種人天安樂,他是苦樂夾雜的,有苦有樂,這樣子不能安立做極樂。第三種就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它完全沒有痛苦來干擾你,這個身心世界完全受用清凈微妙的安樂。在這種情況之下,才有資格稱為極樂的一種果報體。蕅益大師是這個意思,所以講「圓凈四土、圓受諸樂」。最后一段結(jié)勸:

  結(jié)指同居

  ┌不在上三土

  ┌復(fù)次,極樂最勝┤

  │       └而在同居。

  │

  │  ┌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

  ┼良以┤

  │  └下又可與此土較量。

  │

  │     ┌優(yōu)入而從容┐  ┌苦┐

  └所以,凡夫┤     ├佛說┤ ├意在于此。

  └橫超而度越┘  └樂┘

  「復(fù)次,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咕褪钦f,雖然蕅益大師講「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他是廣泛就四土來分別;不過這個地方經(jīng)文強調(diào)的「極樂」是凡圣「同居」土。為什么呢?因為極樂的同居「上之」,比上「十方」佛土的「同居」土,都要「遜其殊特」,「遜」就是讓,就是都比不上它的殊勝,十方的同居土都比不上極樂世界的同居土。因為其他國土的這個果報體,多多少少都夾雜著痛苦,不可能說無有眾苦,沒有這種事情。比「下又可」以跟娑婆世界比「較」,娑婆世界的果報體跟極樂世界的果報體一比就很明顯,就非常明顯了。所以「凡夫優(yōu)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古德解釋什么叫「優(yōu)入」呢?就是「往生者多且易也」,往生的人很多,而且很容易,「優(yōu)入」,很容易進(jìn)入。進(jìn)入以后「從容」,這個「從容」是極樂世界很開闊而不狹隘,萬修萬人去。「優(yōu)入而從容」。往生以后有什么好處呢?「橫超而度越」,橫超三界,度越生死!阜鹫f苦樂,意在于此!

  這個地方我們作一個總結(jié)。佛陀在解釋極樂世界的時候,說「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什么理由安立做極樂呢?當(dāng)然這后面當(dāng)中講很多的理由,有說法的因緣、還有種種的功德莊嚴(yán)、種種的神通自在。但是佛陀第一個講出來的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是什么理由呢?這是因為,假設(shè)我們今天是一個圣人,我們那一念我空、法空的智慧跟境界一接觸的時候,那是一個無住的境界,「不以一切萬法為伴侶」的境界,就是佛陀講苦樂,對一個圣人來說意義不大。因為這個圣人的心不受一切法,痛苦也不受、安樂也不受,他完全是受用他內(nèi)心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那種法樂,老病死不能干擾圣人的。但是這個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凡圣同居土的凡夫,因為凡夫的心情是有所得、心有所住,這種境界的苦樂對他的影響太大、影響太大。我們講「身安則道隆」,你要一個凡夫眾生把圣道成就,這個色身不能痛苦得太厲害。說這個人他如果身體健康,他好好的修學(xué),今生能夠成就圣道的。但是他突然間生病了,他沒有辦法,他不能起來拜佛、不能起來打坐修四念處,這個色身障礙他的心。所以就著凡夫來說,這個苦樂的關(guān)系非常重要,是最重要的。就是說「身安則道隆」,你要他把道業(yè)做好,你一定要先提供他一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果報體,這是一個基礎(chǔ)。說你今天這個車子要載很多的東西,從東邊載到西邊,從此岸到彼岸,但是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先提供我們一個堅固的車子,那這個車乘就可以載很多的東西。如果這個車子用沒二天壞掉了,怎么載東西呢?他沒有辦法負(fù)擔(dān)那么多的修行。所以「佛說苦樂,意在于此」,就是說對一個心有所得的凡夫眾生來說,佛陀先強調(diào)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樣子能夠使令我們對極樂世界生起欣求的心。后面再說極樂世界它有種種的功德莊嚴(yán),那才有意思。因為我們所關(guān)心的是正報,你是一個什么樣的果報體?所以在這個地方剛開始說「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就把我們的心給安定下來了。哦,原來那個地方的極樂是這樣子安立的。你在那個地方得一個果報體,沒有老病死來干擾你、沒有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身心當(dāng)中有種種大功德的境界。你知道這個果報體以后,你內(nèi)心當(dāng)中對極樂世界生起歸依的心,所以說「佛說苦樂意在于此」,他的那一層意思就在這個地方,希望我們能夠欣求極樂,是有這一層道理。

  己二、約所受用釋

  前面是約能受用的眾生,這以下是約著所受用的國土,看經(jīng)文: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這一段,蕅益大師把它判作住處莊嚴(yán),所居住的環(huán)境。我們第一個所關(guān)心的,就是說我們到那個地方,我們得到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果報體呢?其次,我們會關(guān)心那個果報體是住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他的居住環(huán)境是什么環(huán)境呢?所以佛陀就講出這個住處的莊嚴(yán)!赣稚崂ァ,佛陀又招呼了一聲舍利弗說:「極樂國土」它居住的環(huán)境是什么情況呢?「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這個地方是講它外表的形狀;其次,「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它的體質(zhì),它的本質(zhì)是什么做的。先看它外表的形狀,先看「七重行樹」。這個「行樹」就是一行一行的寶樹,就是高有八千由旬的寶樹,有的地方說最高有十六億由旬,極樂世界的寶樹。這寶數(shù)當(dāng)中的上面有「七重羅網(wǎng)」,就是這個樹的上面有寶珠所成的羅網(wǎng),這個珠子跟珠子把它串起來,在寶樹當(dāng)中圍繞成一個羅網(wǎng)。在這個羅網(wǎng)的正中央有宮殿,就安住在這個羅網(wǎng)的正中央,這就是我們居住的環(huán)境。這個宮殿,極樂世界的居住環(huán)境有二個:一個是地上的宮殿,一個是樹上的宮殿。由著個人的喜好,有些人歡喜住在樹上,視野比較開闊;有些人歡喜住在地上,他有懼高癥,他歡喜住在地上。這個地方是講到「羅網(wǎng)」,它是在八千由旬這么高的樹上的一個宮殿!钙咧貦跇J」,這個「欄楯」就是欄桿,這是地上的一種莊嚴(yán)。我們把觀念融通一下,就是說這個寶樹上面是羅網(wǎng),這個七重欄楯怎么說呢?這個七重就是七層。先是一層的行樹一排,然后再加上一重的欄桿把它圍起來;然后再一重的行樹,然后再一層欄桿;然后再一重的行樹,再一層欄桿;如是的展轉(zhuǎn)到七重,它是這樣子的。就是以欄桿來做界線,這是你的房子,這是我的房子,你的房子的地址是在第三個欄桿的第幾棵樹上面,他的是在第幾個欄桿。就是說,它是一重的寶樹再一層的欄桿,再一重的寶樹再一層的欄桿,如是到第七重。這個寶樹觀在《觀無量壽經(jīng)》里面講得很清楚,這個是在觀依報莊嚴(yán)的時候很重要的。佛陀的八相成道,有四個很重要的因緣:出生的時候、成道的時候、轉(zhuǎn)*輪時候、入涅槃的時候,出生、成道、轉(zhuǎn)*輪、入涅槃都是在樹下。所以這個居住環(huán)境沒有樹,這件事情就嚴(yán)重了,沒辦法庇蔭。所以佛陀要特別把這個樹的情形講出來,因為這個樹跟我們居住的環(huán)境太重要了。所以「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是在解釋住處莊嚴(yán)的形狀。這種「欄楯、羅網(wǎng)、行樹」是什么結(jié)構(gòu)所成的呢?這以下解釋:「皆是四寶,周匝圍繞!咕褪怯山、銀、琉璃、玻?這四種寶,有金、銀、琉璃、玻?這四種寶周匝圍繞,這個「匝」就是環(huán)繞一圈,從這個地方把它繞一圈到原點,構(gòu)成圓圈,環(huán)繞一圈叫「匝」。「周匝」就是有很多很多圈,周遍的,很多很多圈把整個都布滿了,由四寶把它給圓滿了。所以「是故彼國名為極樂」,這是安立做極樂的第二個理由,就是它住處的環(huán)境特別的莊嚴(yán)。這是一個消文,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

  總釋勝境

  ┌七重─表七科道品。

  │

  ┌┼四寶─表常、樂、我、凈四德。

  ││

  │└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

  │

  │┌皆四寶─則自功德深┐    ┌因┐

  └┤         ├此極樂真┤ ├也。

  └周匝繞─則他賢圣遍┘    └緣┘

  前面是約著經(jīng)文的內(nèi)涵來解釋,以下蕅益大師從這個經(jīng)文當(dāng)中看到它的秘密義,藉事顯理。說這是表示什么道理呢?蕅益大師說:這當(dāng)中有它一個深刻的道理。「七重表七科道品」。極樂國土當(dāng)然不可能欄楯、羅網(wǎng)、行樹只有七重,佛陀取出七重來作一個范圍,這當(dāng)中也表示了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yán),是跟「七科道品」相應(yīng)。這七科道品就是三十七科道品。這四諦法這個「道」,通達(dá)的意思。就是我們那一念心跟道品相應(yīng)的時候,能夠通往涅槃的道路,使令我們通往涅槃。這當(dāng)中也表示了極樂世界的這種莊嚴(yán),它有引導(dǎo)我們趨向于涅槃的功能德用,有這一層意思。換句話說,它提供的不但是一種賞心悅目的安樂,同時候能夠引生我們一種清凈的正念。所以說這「七重」表示「七科道品」,有這一層意思!杆膶,表常、樂、我、凈四德。」它的每一個結(jié)構(gòu),都是四寶,表示大般涅槃的四德,常、樂、我、凈。第一個它是安樂的,我們住在這個房子一定是安「樂」,不會有痛苦的感受;第二個這種安樂是「!沟,是恒常相續(xù)的,你不用害怕隨時會被破壞;第三個「我」,它有自在力,你希望你這個宮殿是什么樣的顏色、放出什么樣的光芒,它就隨心自在,這個「我」就是自在義;這個「凈」,就是它這種環(huán)境,會生起你清凈心,不會生起煩惱,這個是大般涅槃的境界!杆膶殹咕捅硎具@四種功德。「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惯@個數(shù)量不是很少,而是很多很多的「佛菩薩」在這個地方一起共住。這個地方,蕅益大師作二個總結(jié):「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圣遍,此極樂真因緣也!箻O樂世界的住處莊嚴(yán)都是「四寶」,這表示你內(nèi)心的功德甚深,就是你內(nèi)心當(dāng)中能夠圓證三不退。你在極樂世界當(dāng)中,你不斷的聽聞法義,你內(nèi)心能夠生起正念,這是第一個,就是它的體質(zhì)是寶,就是你內(nèi)在的本性有三不退的功德。其次「周匝繞」,就是這個寶不是一個,這個寶是一層一層的圍繞,乃至于把它遍滿。表示這個寶不是一個,有這樣正念的功德不是你一個人而已,其他的人都是這樣,「他賢圣遍」,「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是極樂世界能夠成就佛道一個真正的因跟緣。這個「因」指的是「自功德深」,「緣」是「他賢圣遍」。

  「他賢圣遍」其實也是很重要的。修行啊,我們凡夫的心要不起煩惱,除了你自己調(diào)伏以外,這個人跟人之間的相處也是有關(guān)系。你看佛陀在經(jīng)典上講一個鱷魚跟猴子的譬喻:森林河邊的樹上,一只猴子住在樹上摘水果吃。河邊住著一只鱷魚,游過來游過去,游累了就在樹下乘涼。它們倆做了朋友,二個經(jīng)常的聊天,彼此互相的了解,這鱷魚跟猴子做了好朋友。有這么一天,鱷魚它回去的時候,看到鱷魚太太心情很不好。你最近心情不太好?是的。怎么回事呢?我最近生病了。這怎么辦呢?這母鱷魚說:我的病一定要吃猴子的心臟,才可以把我的病治好。怎么去拿猴子的心臟呢?這母鱷魚說:你不是有一個猴子的朋友嗎,我們可以把它的心臟拿過來吃。這個鱷魚說:不可以,牠是我的好朋友。這母鱷魚說:那你不拿心臟給我吃,我就死掉了,你考慮一下好了。這個鱷魚它內(nèi)心當(dāng)中真妄交攻,一個是面對它的太太,一個是它的朋友,最后它做出了決定。它就游到了猴子的那棵樹下,跟猴子打招呼說:唉呀!你今天這么早!是啊,今天工作做完了,就過來跟你聊聊天。鱷魚就問猴子說:你在這個地方生活怎么樣呢?猴子說:不是很好,但是還過得去,水果多多少少都還可以吃得到。鱷魚說:在這個岸的另外一邊,唉呀,有很多的水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這樣子嗎?是的。猴子說:但我也不會游泳,游不過去啊。我可以幫助你,你站在我的背上,我?guī)氵^去。猴子說:你真是我的好朋友,幫我這樣的忙。那猴子就跳到鱷魚的背上,就游過去了。但是這個鱷魚游的時候,它就往下里沉,沉到最后,這猴子就說:唉呀!你不能再下沉了,這個水都淹到我的嘴巴了,你再下沉的話,我就淹死了。鱷魚說:是的,我就是要淹死你。為什么你要淹死我呢?它說:我太太生病了,要吃你的心臟,就只好對不起你了。猴子說:唉呀!你要吃我的心臟,為什么不早說?我的心臟掛在樹上沒有帶下來。鱷魚說:那怎么辦呢?趕快帶我回去,我把心臟拿給你。鱷魚就把它帶回去了。帶回去以后,這個猴子一到樹上就跳上去。鱷魚說:誒,你為什么不把心臟拿下來呢?猴子說:你這個人真壞,見利忘義。

  當(dāng)然佛陀講這個故事,是在形容我們凡夫的世界。說我們凡夫的世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當(dāng)有不正常的因緣出現(xiàn)的時候,就是你的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這個之間就會有問題,人跟人之間就會互相傷害。就是你的利益跟我的利益有沖突了,我不能活下去了,或者我所愛的東西要失掉了、失壞的時候,他就要發(fā)動煩惱來傷害別人。所以《小止觀》上說:修行人不可以跟不修行的人住在一起。因為你剛開始修習(xí)戒定慧的止觀力薄弱,你跟他住在一起,他經(jīng)常會打你閑岔,他經(jīng)常障礙你。所以就一個初學(xué)者來說,「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是很重要的。所以佛陀在講「皆是四寶周匝圍繞」,佛陀講「四寶」就好,為什么會強調(diào)「周匝圍繞」呢?就是說跟你一樣是寶的人很多,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有常、樂、我、凈的寶,他也是常、樂、我、凈,他也是常、樂、我、凈,這個時候,人與人之間就很好相處了、很好相處,彼此互相隨順。說這個全世界只有你一個人有錢,我看你晚上睡不著覺!因為大家都看著你。如果大家都有錢,那沒事。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抉擇一個國土,除了你自身的功德以外,其他的眷屬那些人的環(huán)境也很重要。就是其他那些人是怎么回事呢?哦,「他賢圣遍」,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有正念,別人也有正念,這樣子的環(huán)境就好修行了,大家是隨順了,所以這是成就佛道的正因緣。所以佛陀必須強調(diào)「皆是四寶,周匝圍繞」,這四寶是遍滿的。好,休息十分鐘。

  第二十卷(第二冊)

  請打開《講義》第二十九頁: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這一段經(jīng)文是一個簡略的回答。前面是約著能受用的眾生,就是約著一個正報的身心,「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所以安立為極樂。這一段是約著所受用的環(huán)境,就是住處的環(huán)境,來安立極樂的理由。我們看蕅祖的第二段的解釋「別明四土」,說明四土橫豎的情形:

  別明四土二

  明四土橫豎

  此等莊嚴(yán)

  ┌是增上善業(yè)所感┐

  ┌同居凈土┤       ├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

  ┤    └亦圓五品觀所感┘

  蕅益大師廣泛的引用「五塵」來解釋四土居住的莊嚴(yán)。就著凡圣「同居土」的「五塵」來說,它是怎么來的呢?「是增上善業(yè)所感」,這些當(dāng)然是信、愿、持名,這種特別殊勝的善業(yè)──信、愿、持名。他的果證最高到「圓五品」,圓教五品觀行位,圓伏五住煩惱。這個「五品」就是對于真如佛性有五個階位。第一個「隨喜」,我們對真如佛性雖然沒有證得,但是念念的隨順歡喜,「隨喜品」。然后「讀誦」,讀誦大乘經(jīng)典,加強對真如的觀行、觀照!附庹f」(說法品),前二品是自受用,這個解說開始他受用。你假藉各式各樣的文字,來表達(dá)真如的道理,讓別人也能夠理解。四「兼行六度」,你不但是解說,你偶爾也到外面去做一些布施的事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修習(xí)其他五度的波羅蜜,兼行,一方面解說一方面修五度,一方面五度一方面修解說。然后「正行六度」,正式的開始度化眾生。就是兼行六度、正行六度,這五品。這樣的一個因地,創(chuàng)造了一個凡圣同居土的「緣生」的「勝妙五塵」,它這種五塵、這種色聲香味觸的境界,一方面它有安樂的功德,一方面它有清凈的功德,這叫「勝妙」。這個「緣生」就是說這個「五塵」的境界,就是每一個人的宮殿樓閣是有差別的,因為因緣所生法。就是說,主要的是看你的正行──信、愿、持名,品位的高下在持名之淺深。其次,看你其他六波羅蜜的功德有關(guān)系,看前面的三輩九品,你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的栽培,這當(dāng)中也會影響到你所受用的色聲香味觸。就是你宮殿的大小、顏色、光明等等,它的色聲香味觸,它的香氣,它的味道,乃至于它的質(zhì)感,都跟你在娑婆世界所栽培的因地有關(guān)系。以信、愿、持名為正行,以六波羅蜜為助行,這當(dāng)中會影響「五塵勝妙」的情形。

  │    ┌是即空觀智所感┐

  ├方便凈土┤       ├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

  │    └亦相似三觀所感┘

  這個「方便」有余「土」的五塵,「是即空觀」,這個「即空觀」是指他修三觀,但是他偏重在「即空」,他這不是二乘的空觀,他是修習(xí)三觀,但是偏重在空觀,叫「即空觀」。他的果證,乃至到「相似三觀」,相似位。這個時候他生到方便有余土,「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他那個五塵就不像前面的凡圣勝妙五塵。這凡圣的勝妙五塵,他是有飲食、睡眠的情形、衣服的受用,有凡夫的這種相貌。這個無漏的五塵,它那個色聲香味觸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是一個涅槃相應(yīng)寂靜無為的境界,寂靜無為,無為而寂靜,寂靜而無為的安樂。

  │    ┌是妙假觀智所感┐

  ├實報凈土┤       ├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

  │    └亦分證三觀所感┘

  這個「實報」莊嚴(yán)「土」這種五塵的宮殿,「是妙假觀」,就是他在修「三觀」的時候,從空出假,開始廣度眾生了。他的果證,乃至「分證三觀」,分證這個真如實相。他成就「妙俗諦」,他的「五塵」是「無盡」,那就比前面的無漏五塵更加的美妙莊嚴(yán)了。這個「無盡五塵」,在《華嚴(yán)經(jīng)》中講出一個情況說:「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坐微塵里轉(zhuǎn)大*輪。」什么叫做「無盡五塵」呢?就是說「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它能夠在微小的毫端當(dāng)中,顯現(xiàn)寶王剎,就有這種境界。「坐微塵里轉(zhuǎn)大*輪」,一個微小的微塵,它就能夠演說無量無邊的法音出來,轉(zhuǎn)大*輪,一能夠攝多,多也能會歸到一。所以菩薩在這個宮殿當(dāng)中安住,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那不可思議。他的色聲香味觸、他所看到的墻壁、宮殿、樓閣,那就不是我們凡夫的受用了,更加的微妙了,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境界了。

  我個人的修學(xué)過程,我自己有一個明顯的差別。我剛出家的時候,歡喜修空觀,那個時候在文殊院住,一沒事就修止,修止了以后就修觀一切法空,觀察身心世界它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那個空的智慧在心中一現(xiàn)前的時候,這身心世界的這個分別就暫時停下來,我經(jīng)常歡喜修空觀。那種心情就像是我們讀《法華經(jīng)》,那個迦葉尊者的心情。迦葉尊者他很坦白的跟佛陀表示說:我的心情,觀這個十方諸佛這個凈土的莊嚴(yán),我觀諸莊嚴(yán)不生不滅、不大不小、不增不減,不生好樂。我當(dāng)時的心情也是這種心情。就是說觀極樂世界的國土莊嚴(yán),我那個時候讀《阿彌陀經(jīng)》:「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我那個時候也沒有什么好樂心。就是說以空的智慧來觀察這些因緣所生法,就是歡喜在真諦理上安住,就是觀它是不生也不滅,它也沒有生滅相、也沒有染凈相、沒有增減相,「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后來我讀了《法華經(jīng)》,我的心情改變了。后來我讀《法華經(jīng)》以后,我回去看我過去,捏了一把冷汗。過去沒有人指導(dǎo),那個時候的心情真的是覺得:一個人入無余涅槃是對的(呵──),我那時候有這樣的想法。就是說:反正能夠離開生死的干擾就好了,管它莊不莊嚴(yán),這件事情不重要。那個時候的心情,對于成熟眾生、莊嚴(yán)凈土不生好樂。所以我那個時候回來,再讀《法華經(jīng)》的時候,讀到迦葉尊者這段經(jīng)文,我內(nèi)心當(dāng)中,過去也有同感。但是當(dāng)我們從空出假以后,從空性以后再出來,哦,見山又是山。

  這個禪宗說:剛開始見山是山,是執(zhí)著的、雜染的。第二個階段修空觀的時候,見山不是山,有看到山,有看到等于沒有看到,內(nèi)心當(dāng)中常游畢竟空。第三階段開始分別假觀了,開始利益有情的時候,從空性當(dāng)中看到如夢如幻的假。這個時候你再來讀《法華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生大歡喜心。因為這個時候,你開始分別假的時候,你會覺得這種莊嚴(yán)也是非常重要,菩薩以種種的功德與之莊嚴(yán)。所以這個實報莊嚴(yán)土是超越了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主要是空觀,「即空觀」,這實報莊嚴(yán)土那是不同的。所以你去讀《般若經(jīng)》跟《華嚴(yán)經(jīng)》,那味道不一樣!栋闳艚(jīng)》它都是用破斥的,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耳鼻舌身意,它就是引導(dǎo)你這一念心,趨向畢竟空的真理當(dāng)中。但是《華嚴(yán)經(jīng)》它不是,他顯莊嚴(yán)。它顯正報的莊嚴(yán),這個阿彌陀佛,佛陀的正報是怎么莊嚴(yán),他眼睛是怎么個變化、耳朵、他的白毫是怎么樣的情況,正報莊嚴(yán),依報又怎么莊嚴(yán)。當(dāng)然煩惱重的人,看了這些莊嚴(yán),他也是覺得負(fù)擔(dān)很大。(呵──)但是你從空性再出來的時候,看這些莊嚴(yán),你生大歡喜心,會生大歡喜心。這個就是所謂的「無盡五塵」,無量無邊這樣的一種莊嚴(yán)五塵。

  │    ┌是即中觀智所感┐

  └常寂光土┤       ├以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

  └亦究竟三觀所感┘

  「常寂光土」當(dāng)然是沒有講了,是「中觀」的「智」慧,「究竟」的「三觀」。「妙中諦」它是一個「稱性」的,稱合真如佛性所表現(xiàn)出來的色聲香味觸,是這樣的情況。

  這樣子就把四土的住處莊嚴(yán),就是在凡圣同居土的宮殿是勝妙五塵、方便有余土是無漏五塵、實報莊嚴(yán)土是無盡五塵、常寂光土的宮殿是稱性五塵,就把它這樣的莊嚴(yán)分別出來。最后「明四土圓融」:

  明四土圓融

  ┌欲令易解,作此分別

  │

  │     ┌無非因緣所生法┐

  │     │       │

  └實四土莊嚴(yán)┤   ┌空┐ ├

  │   │ │ │

  └無不即┼假┼─┘

  │ │

  └中┘

  ┌真俗圓融┐

  ─所以極樂同居凈境┤    ├下皆仿此

  └不可限量┘

  (「不皆仿此」,這「不」是錯字,改為「下」。)前面的四土分別,只是使令我們?nèi)荨敢住估怼附狻,所以「作」出這樣的「分別」。事「實」上「四土」的「莊嚴(yán)」,它互含互攝,每一個土都是「因緣所生法」,就是看你因地的栽培。世間上的事情,就是因緣所生法。所以它每一個法都是「即空、即假、即中」,「所以極樂」的「同居凈」土,是「真俗圓融不可限量」。以「下」的莊嚴(yán)就不再多說了,都依照此一原則。

  問答破情

  ┌問: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莊嚴(yán)?

  │

  │  ┌一一莊嚴(yán)全體理性┐

  │ ┌┤        ├方是諸佛究竟依果。

  └答┤└一一理性具足莊嚴(yán)┘

  │

  └─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何異偏真法性。

  有人就問:極樂世界的!讣殴狻故钦嫒纭咐硇浴梗@真如理性怎么會有「莊嚴(yán)」呢?蕅益大師回「答」:「一一莊嚴(yán)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yán)!蛊鋵嵥耐恋摹盖f嚴(yán)」,在極樂世界「全體」都是真如「理性」,它每一個莊嚴(yán)都是隨順于法身、般若、解脫的三德。每一個真如「理性」當(dāng)中,也都「具足」了四土的「莊嚴(yán)」,這叫真俗圓融不可思議。會歸到真諦的角度來說,那是「一一莊嚴(yán)全體理性」;但是從俗諦的角度來說,「一一理性」可也是「具足莊嚴(yán)」:這樣才是阿彌陀佛究竟本愿所創(chuàng)造的一個究竟果報。否則那就不是阿羅漢的「偏真法性」了,入了涅槃以后,正報也不可得、依報也不可得!所以說「寂光不具勝妙五塵」,這樣子跟「偏真法性」有什么差別呢?我們在研究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這句話是一個判定的標(biāo)準(zhǔn),「一一莊嚴(yán)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yán)」。

  過去香港有一個法師,那個時候我們在讀佛學(xué)院,現(xiàn)在他這本書流通不廣。那個法師說他去過極樂世界,他說在做夢,夢到一半的時候,有人帶他去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看到很多男男女女在那個地方玩樂、吃東西、干什么的,有很多的變化。但這當(dāng)中,我們從經(jīng)典一看,就看出了很多破綻。所以那個時候教我們凈土的恩師上性下梵老和尚在上課的時候,就明顯的破斥他所說的話,因為很多違背經(jīng)論,違背修多羅。第一個極樂世界沒有女人,在經(jīng)典里面,佛陀在四十八大愿里面就講得很清楚,極樂世界沒有女人相。第二個極樂世界在受用飲食、睡眠、衣服的時候,他不會生起煩惱的相貌。但是他當(dāng)時的描述是有煩惱相應(yīng)的,這個不合乎經(jīng)義。所以極樂世界我們說「一一莊嚴(yán)全體理性」,就是說極樂世界的每一個莊嚴(yán)是隨順于法身、般若、解脫德,怎么會跟煩惱相應(yīng)呢?可見他去的地方不是極樂世界。現(xiàn)在這本書流通得少了。所以我們在判斷極樂世界莊嚴(yán)的時候,你用這二句話來抉擇,看它合不合乎這二句話:第一個它是「一一莊嚴(yán)全體理性」,它每一個莊嚴(yán)一定具足隨順于真如,隨順于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第二個「一一理性具足莊嚴(yán)」,它每一個真如理一定具足莊嚴(yán)。這是簡別它不是二乘的偏空。它雖然跟真如相應(yīng),但是它可也是具足了四土莊嚴(yán),有這個正報的身心、有依報的宮殿,這個才是「諸佛」的「究竟依果」,所以說「真俗圓融」不可思議。這個是我們判斷極樂世界的一種標(biāo)準(zhǔn)答案,「一一莊嚴(yán)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yán)」。這一段是講到「征釋」,就是「彼土何故名為極樂」一個簡略的回答。再看「丁二、廣釋」,這以下佛陀就廣泛的解釋:這個國土憑什么理由安立為極樂?這個解釋更加廣泛了。

  ┌己初釋生處  今初

  ┌戊初別釋所受┤

  │      └己二結(jié)示佛力

  丁二廣釋二┤

  └戊二合釋能受所受

  丁二、廣釋二

  戊一、別釋所受二

  己一、釋生處

  這當(dāng)中分二科:「初、別釋所受;二、合釋能受所受」。先約所受用的國土,再約能受用跟所受用合起來解釋。所受用的國土又分成二科:先解「釋生處」,我們受身的處所;第「二結(jié)示佛力」!附癯酢梗瓤次覀儭干帯沟那f嚴(yán),看經(jīng)文: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硨磲、赤珠、瑪瑙而嚴(yán)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總標(biāo)異此

  上明住處,今明生處。

  寶池金銀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

  這一段蕅益大師把它判作「生處」莊嚴(yán)。前面是一個「住處」,這個是受生的處所。「生處」的莊嚴(yán),我們根據(jù)蓮池大師的科判,他把它分成三段:就是「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惯@個地方是講池水莊嚴(yán)。這個「水」對我們民生必須品,很重要,它有洗滌、飲用的功能。所以佛陀講這個依報的時候,他必須要交待極樂世界的水質(zhì)怎么樣,這件事情很重要,池水莊嚴(yán)。第二個樓閣莊嚴(yán),就是從「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硨磲、赤珠、瑪瑙而嚴(yán)飾之。」這個是講樓閣莊嚴(yán),這個樓閣事實上就是一個住處跟一個說法處所,就是地上住處跟說法處所。第三個蓮華莊嚴(yán),「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蓮池大師把這段經(jīng)文分成三段,這樣子很詳細(xì),所以我們根據(jù)蓮池大師這樣的科判來解釋,我們扣著經(jīng)文來解釋,有必要消文的部分,我們再看蕅祖的注解。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這一段是池水莊嚴(yán),「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所成的這個「池」,這個池當(dāng)中有什么東西呢?有「八功德水」,這個水具足八種功德?词q益大師的注解:

  明八功德水

  ┌澄  清─異此方渾濁

  │

  ├清  冷─異寒熱

  │

  ├甘  美─異咸淡劣味

  │

  ├輕  軟─異沉重

  八功德者┤

  ├潤  澤─異?腐褪色

  │

  ├安  和─異急暴

  │

  ├除饑渴─異生冷

  │

  └長養(yǎng)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

  也。

  「八功德者」,有八種功德。第一個「澄清」,這個指的是顏色,「異此方渾濁」。我們娑婆世界的水是污濁的,顏色看起來就不歡喜;極樂世界的顏色特別澄清。我過去到馬來西亞saba,它有一個地方的水也是很澄清,你坐船這樣看下去,很深很深的海底都看得到,這個地方很特別的。極樂世界的水也是澄清,「異此方渾濁」,這個是指顏色,這個色澄。第二個溫度,「清冷,異寒熱」。極樂世界水的溫度,它很適當(dāng),不管你拿來飲用、用來洗澡都很適當(dāng),不會太寒、太熱。第三個「甘美」,它的味道特別甘美;不像我們娑婆世界,不是太咸、就是太淡,味道「劣味」。第四個「輕軟」,這是指它的質(zhì)感,我們一接觸水的時候,沒有一種「沉重」的感覺,它的質(zhì)感特別的輕軟。第五「潤澤」,它的體性潤澤,「異?腐褪色」,這個「?」就是臭穢。我們娑婆世界的水放久了以后,就臭穢「褪色」,顏色也會變。極樂世界它是潤澤,不會有「?腐褪色」的情況。第六「安和」,這是指速度,它不會「急暴」。我們臺灣最近又發(fā)生了一個溺斃的事件,一個大學(xué)生去屏東的一個地方溺斃了。這個內(nèi)湖是最危險的,你看那個大海,大海它的波浪在外面是看得到。這個內(nèi)湖,這島里面的湖,表面上看它沒事,事實上它里面有大漩渦。你丟個草在湖中,它水好象不會移動;但是你一下去的時候,它的漩渦都在下面,一下子就被卷下去了。所以娑婆有急暴的情況,有危險性。極樂世界的水安和,它的速度很安和。第七「除饑渴,異生冷」。極樂世界的水能夠「除饑渴」;不像我們娑婆世界「生冷」,要煮過才能夠喝,否則我們喝下去胃受不了,太生冷了。第八「長養(yǎng)諸根,異損壞諸根」。這個水能夠滋養(yǎng)我們的六根;不像娑婆世界的水,它會損壞諸根;蛘摺笡l戾」,沴戾就是不調(diào)和;「增病」,生;或者「沒溺等」等的一種過患。這八功德水。這個水對我們是很重要的,佛陀特別說極樂世界的水質(zhì),是這樣的一種情況,八功德水!赋錆M其中」,我們看蕅益大師解釋:

  明充滿其中等

  ┌─充滿其中─異枯竭泛濫。

  │

  ├─底純金沙─異污泥。

  「充滿其中,異枯竭泛濫!顾膊粫,它可也不是太多,太少就「枯竭」了,水的數(shù)量不夠;太多就「泛濫」流出來。極樂世界的水,它不但是體質(zhì)很好,它的數(shù)量也恰當(dāng),它在水池當(dāng)中的數(shù)量是剛剛好,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這個池底它不是「污泥」。蕅益大師說:「底純金沙,異污泥」也,它不是污池,它是金色的沙。陽光一照,閃閃發(fā)光,特別莊嚴(yán)。這是講到池水,它水池莊嚴(yán)的情形,這是第一種情況。第二個看樓閣莊嚴(yán):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硨磲、赤珠、瑪瑙而嚴(yán)飾之。

  這個水池的四邊,就是它的岸邊是四寶,它有「金、銀、琉璃、玻?」。這個「金、銀」容易了解。這個「琉璃」是一種青色的寶物,琉璃是青色的寶物,琉璃青。這個「玻?」就是水晶,透明的水晶。在這個「階道」的「上」面「有樓閣」,就是你到了七寶池上來以后,它的階道地上有樓閣!笜情w」,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

  ┌┤         ┌陛級名階

  │├─階道四寶─異磚石┤

  ││         └坦途名道

  ││

  ││┌重屋名樓┐七寶 異此方土    ┌住處

  │└┤    ├  ─    ─樓閣是┤

  │ └岑樓名閣┘樓閣 木丹青也    └及法會處

  │

  │           ┌登四岸┐

  │           │   │

  │           ├入法會│

  └但得寶池蓮胞開敷,便可┤   ├也。

  ├見 佛│

  │   │

  └聞 法┘

  「重屋」就是二層以上的叫「樓」。這個「閣」叫「岑」ㄔㄣ,「岑樓」。這個「岑」就是高而尖,下面比較大,上面比較小,高而尖的樓叫「閣」。這個樓閣就是一個高尖的建筑物,「七寶」所成的「樓閣,異此方」是用「土木丹青」。這個「丹青」就是彩繪,用土木把它彩繪起來的。那樓閣是什么作用呢?是一個「住處」。我們說極樂世界的居住環(huán)境:有一種是在樹上,八千由旬乃至十六億由旬的樹上;第二種是屬于地上的樓閣。樓閣還有一種功能,有一種樓閣是比較大的,是阿彌陀佛說法的處所。阿彌陀佛說法有很多人會去聽,也是在樓閣里面,他不是在室外,而是在室內(nèi)說法!笜情w是住處,及法會處」。它的結(jié)構(gòu)是七寶,這個「金、銀」容易了解,「琉璃」那這個是青色的寶物,「玻?」是水晶。「硨磲」,蓮池大師的解釋是一個很大的貝殼,青白相間,是青白相間的一種貝殼,這也是一種寶,它貝殼的顏色特別美妙,可以用來裝飾!赋嘀椤,是一個紅色的寶珠!脯旇А梗且粋暗紅色的玉石。用這種七寶把它做成的樓閣。我們娑婆世界的建筑物,福報大一點的,頂多用木頭,你看彌陀院,就是全部用木頭(建造的)。這十幾年前,方丈和尚蓋那個彌陀院,一個小小的彌陀院就花了一千多萬,十幾年前。你可想而知,用七寶把它蓋起來,那要花多少錢。(呵──)我們好象沒看到娑婆世界有這樣大福報的人,用七寶蓋房子的。極樂世界的樓閣,「金、銀、琉璃、玻?、硨磲、赤珠、瑪瑙而嚴(yán)飾之」,把它莊嚴(yán)起來,這是樓閣莊嚴(yán)。第三個蓮華莊嚴(yán):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在這個七寶池、八功德水當(dāng)中,有「蓮華」。它有多大呢?「大如車輪」,看蕅祖的注解:

  明華輪等

  華輪者

  輪王金輪大四十里─且

  ┌          ┐

  │舉最小者言     │由同居淨(jìng)土身

  ┌┤          ├

  ││若據(jù)《觀經(jīng)》及《無量│相不等故也。

  │└          ┘

  │ 壽會》,大小實不可量

  「大如車輪」,這個車輪到底有多大呢?這個車輪不是我們娑婆世界車子的輪子,是轉(zhuǎn)「輪」圣「王」的輪寶。轉(zhuǎn)輪圣王有七寶,他那個輪寶,如果轉(zhuǎn)輪圣王要遨游四天下,去觀察四天下的眾生,他那個輪寶在前面,就帶動他飛到虛空去了,有「四十里」,就是一由旬,「最小」是一由旬。最多,在「《無量壽經(jīng)》」上說:有百千由旬這么大,當(dāng)然每一個人的「身相不」同,他招感的蓮華也就不一樣,「大如車輪」是這樣子!盖嗌喙,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梗@個蓮華,它主要的是說明受生的處所。

  夫人曰:「不可以爾一人壞我規(guī)矩!箶P之。婢悚悔,遂發(fā)憤精進(jìn),久之弗倦。

  在《凈土圣賢錄》里面講到一個跟蓮華有關(guān)的公案說:宋朝的宋哲宗的從父荊王,這荊王有一個夫人叫越國夫人(越南的越,國家的國)。這越國夫人她平常是修凈土的,她不但一個人修,還領(lǐng)著所有的婢女一起共修。這當(dāng)中有一個婢女懈怠,經(jīng)常借故不到。這越國夫人有一次實在受不了了,把她叫過來呵斥一頓說:你這樣子整天悠悠泛泛、隨業(yè)流轉(zhuǎn)、流轉(zhuǎn)生死!這個宮女是有善根的,一個有善根的人被刺激以后,善根就表現(xiàn)出來,她特別精進(jìn)。精進(jìn)用功以后,有這么一天,哦,凈業(yè)成就了。這個宮女就私下跟她一個要好的宮女說:我今天晚上要往生極樂世界了,你幫我向夫人報告一下,感謝她對我的照顧。她的宮女朋友本來也不相信,但是誰知道當(dāng)天晚上,果真就在她的房間里面坐化了。隔天一早去看她的房間,異香滿室。這個宮女不得已,就把這件事情報告給夫人知道:昨天晚上她跟我說要往生,我當(dāng)時也不相信,但是誰知道她是真的。這個越國夫人就說:除非她今天晚上親自來向我報告,我才相信她往生,否則我還是不相信。到了晚上的時候,這個越國夫人就做了一個夢,這宮女就來告訴她說:夫人啊,我真的往生極樂世界,多謝你對我這樣的呵責(zé)與指導(dǎo),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我來跟你感謝。越國夫人說:你到極樂世界,可不可以帶我到極樂世界去看一看?可以啊!秲敉潦ベt錄》上說:越國夫人的神識就隨著她到極樂世界,經(jīng)過一個半圓形的橋,這橋下就是七寶池、八功德水的境界,在這當(dāng)中有很多蓮華。不過她講到紅色、白色二種蓮華,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有的枯萎,每一朵蓮華都掛上名字。(哈──)越國夫人就問說:這蓮華為什么有的茂盛、有的枯萎呢?婢女說: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生起信愿以后,開始發(fā)心要念佛求生凈土,這個極樂世界就出現(xiàn)一朵蓮華。如果你一精進(jìn),這個蓮華就茂盛、放光;你一懈怠,這個蓮華就開始枯萎了。每一個蓮華當(dāng)中都有一個名牌,就看看這個是誰誰誰。她看到她宮殿里面的幾個宮女都已經(jīng)有名牌。越國夫人就說:你可不可以看看我的蓮華在哪里?帶她去,哇!她的蓮華特別的大、特別的光明。越國夫人看了以后很高興,她醒來以后就更加深信了。后來這個越國夫人經(jīng)過一年,第二年生日的時候,她齋戒沐浴,洗凈身體,換上干凈的衣服,親自拈香供佛,這檀香一供上去,站著就往生了,立化。坐脫立亡,這不簡單。所以這個蓮華它是一個受生的處所。好,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

  華輪者

  │┌青色名優(yōu)缽羅┐(這是印度的名稱)

  ││      │

  │├黃色名拘勿頭┤┌由生身有光─┐

  ┼┤      ├┤      ├然極樂蓮華─

  │├赤色名缽頭摩┤└故蓮胞亦有光┘

  ││      │

  │└白色名芬陀利┘

  │

  │        ┌光┐

  │      ──┤ ├無量,此亦略言耳。

  │        └色┘

  極樂世界的「胞」胎有「光」明,所以它的蓮華也有光明。事實上極樂世界蓮華的「光」明跟顏「色」是「無量」無邊的,不止是青黃赤白,這個地方是簡「略」的說明而已,提出四種顏色。我們娑婆世界的蓮華是沒有光明的。極樂世界的蓮華放出光明,就像我們蓮華燈放出光明。這個蓮華觀在《觀經(jīng)》當(dāng)中,觀察依報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五點記數(shù)法,也不妨把每一點安置一個蓮華,因為這個蓮華它是你第一個受生的因緣、受生因緣,它比前面的寶樹(前面佛陀也講寶樹、樓閣、八功德水,這些都是依報的觀法,但是在所有的觀法當(dāng)中),蓮華觀是最重要的,跟你的關(guān)系最密切,因為你未來是蓮華化生,因為你臨命終的時候,彌陀是拿蓮華來接引你的,所以蓮華觀很重要。這當(dāng)中的蓮華,它的情況,經(jīng)文講出「微妙香潔」,我們看蕅祖的注解:

  │┌微┐

  ││ │   ┌質(zhì)而非形曰微─┐

  │├妙┤略歎蓮│       │ ┌蓮胞如此

  └┤ ├   ┼無礙曰妙───┼也┤

  ├香┤華四德│       │ └生身可知

  │ │   └非形則非塵故潔┘

  └潔┘

  「微妙香潔」,我們看蕅祖的注解!纲|(zhì)而非形」,就是蓮華的紋路特別微細(xì),不容易看得到,非常的微細(xì),「質(zhì)而非形」,這叫「微」!阜切蝿t非塵故潔」,就是說它處污泥而不染,叫做「潔」,它的「潔」是不受染污的!阜菈m」,這些塵埃不能夠染污,叫「潔」。這個「無礙曰妙」,我們直接看「無礙」,不容易理解。但是看蓮池大師的《疏鈔》就知道:「妙」這句話,這「無礙」

  ,蓮池大師舉出十種妙。十種妙當(dāng)中,我們簡單的講出三種妙,蓮華有三種妙。第一個「此方念佛,華即標(biāo)名,勤惰才分,榮枯頓異。」就是說眾生在這個地方念佛,「此方念佛」,這個蓮華就標(biāo)出他的名字,這個「勤」就是精進(jìn),「惰」就是懶惰,「勤惰才分」才分別,這個時候「榮枯頓異」,有的是「榮」茂盛,有的是「枯」枯萎,馬上就有差異,這個是感應(yīng)道交妙,這件事情是「妙」。說你一開始念佛,極樂世界就有一個蓮華,你精進(jìn)它就榮,你懈怠它就枯萎,這件事情真的是妙,感應(yīng)道交妙。第二個「從空而降,迎取往生,是動靜一如妙。」你凈業(yè)成就的時候,蓮華從空而降,迎取你的神識,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這件事情動靜一如妙,它能夠動、能夠靜,它有這樣的功德,是妙。第三個「九品往生,隨其宿修,華開遲速,不相錯謬,是勝劣分明妙!拐f你九品往生,隨著你過去在因地宿修所栽培的功德,華開有遲有速,有時候華一天就開,有時候九劫、十二劫,華開的遲速,有時候遲、有時候速,它不相錯謬,這蓮華它一定會控制得好好的,什么時候該開、什么時候不該開,這個勝劣分明,殊勝跟低劣的分明妙,說它這個是妙。我只舉出三個「妙」,大家有興趣,可以把蓮池大師的蓮華十妙讀一讀,就知道,這叫做妙。

  「蓮胞如此,生身可知。」這個地方「蓮胞如此,生身可知」,我們可以再稍微把它說明一下。我們娑婆世界的果報體,這是一個臭皮囊,觀身不凈。怎么會不凈呢?因為你剛開始的緣起,這個種子、父精母血,就是一個不凈物。然后你父精母血在哪一個地方醞釀長大呢?就是在生臟之下、熟臟之上,他滋養(yǎng)的地方,居處的地方就是不凈。從生處不凈到住處不凈,就知道這個色身長大以后就是不凈。所以宗喀巴大師說:這個色身你用四大海水來洗滌,洗到最后一個微塵還是不凈,找不到一個干凈的地方。為什么會這樣子呢?因為因地的時候,就是生處不凈。極樂世界的蓮華,它「微妙香潔」,這當(dāng)中也露出一個消息,就是極樂世界的果報體特別的微妙香潔。我們學(xué)友有一些人不喜歡洗澡,不喜歡洗澡在這個娑婆世界的果報體,這臭皮囊就會不妙,因為你的臭皮囊會出現(xiàn)一些臟東西。你到極樂世界,你不洗澡可以,因為微妙香潔。所以不喜歡洗澡的人到極樂世界,是非常適合的,這個果報體不須要洗澡。怎么知道呢?因為它微妙香潔。所以我們從極樂世界的蓮華當(dāng)中,也可以看出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它的本質(zhì)是微妙香潔的,特別的微妙、特別的香潔。這個地方是講到生處莊嚴(yán)。好,我們看「結(jié)示佛力」。

  己二、結(jié)示佛力

  這莊嚴(yán)是怎么來的?看這段,這段經(jīng)文是總結(jié)前面。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

  佛陀作一個總結(jié)說:「極樂國土」,前面的住處、生處莊嚴(yán),「是成就如是」的「功德」之所「莊嚴(yán)」。是什么樣的功德呢?蕅益大師解釋,三種功德力。第一個看佛的功德力:

  約佛釋

  ┌住處┐           ┌大愿┐

  明上┤  ├種種莊嚴(yán),皆是阿彌陀佛┤  ├稱性功

  └生處┘           └大行┘

  ┌遍嚴(yán)四種凈土────┐

  德之所成就故能┤          ├令往生也

  └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圣┘

  前面的「住處」莊嚴(yán),就是「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這種寶樹上的宮殿的住處;這個「生處」就是「七寶池、八功德水」、蓮華,這種莊嚴(yán)是怎么來的呢?「是阿彌陀佛大愿、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我們要成就一期的應(yīng)化身,第一個要有愿力。阿羅漢為什么沒又應(yīng)化身呢?因為阿羅漢沒有愿力。阿羅漢的心情,只想要離開三界,他不想要成就國土。所以他雖然也積集了很多善業(yè),但是不能夠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沒辦法。就是說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他就有一種愿力,他看到這個國家有盜賊,他看到很痛心,就發(fā)愿:我以后成就的國土,不允許有盜賊。他看到這個世界有三惡道太痛苦了,他發(fā)愿:以后我的國土不允許有三惡道。睡覺的時候,他也發(fā)愿:「以時寢息,當(dāng)愿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顾l(fā)了很多很多的愿,他把他的愿綜合起來,就是他未來國土的情形。當(dāng)然這當(dāng)中要積功累德、六波羅蜜大行。你發(fā)的愿愈多,你要成就一期應(yīng)化身,時間就更困難。當(dāng)然阿彌陀佛的時間很長,所以加一個「大」字,他的「愿」已圓滿、他的「行」也特別殊勝,「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嚴(yán)四種凈土」,成就了四種凈土的莊嚴(yán)!钙諗z十方」的「凡圣」,都能「往生」。所以「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就佛來說,佛陀的確是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一種莊嚴(yán)境界,這是就著佛來說。對我們眾生有什么樣的關(guān)系呢?就著眾生是怎么回事呢?

  約生釋

  ┌以大愿─作眾生多善根之因┐ ┌信愿┐

  復(fù)次,佛┤            ├令┤  ├

  └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 └持名┘

  ┌─已成

  │

  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非今

  └┤

  └非當(dāng)

  佛陀以他的「大愿」,創(chuàng)造「眾生多善根之因」,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要「多善根」是往生的「因」,「多福德」是「緣」。蕅益大師后面會解釋說:阿彌佛陀的大愿,是創(chuàng)造了名號無量光義,這個大行是創(chuàng)造無量壽。說阿彌陀佛的名號憑什么稱為無量光、無量壽呢?憑的就是彌陀在因地的時候,有大愿跟大行。就是佛陀無量劫來的大愿、大行的積功累德,全部的攝持在這個名號當(dāng)中,所以這句名號有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這對我們眾生有什么好處呢?使「令」我們「信愿持名」,我們這一念心去接觸佛號的時候,「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就是說前面的生處莊嚴(yán)、住處莊嚴(yán)是怎么成就呢?就是你在念佛的當(dāng)中,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就是你在念佛當(dāng)中,念念成就。而這些功德「皆是已成,非今、非當(dāng)」,這個都是現(xiàn)成的,這是他力門果地教。你要是講自力法門,你發(fā)了愿以后,那只是一個理想,點點滴滴要去栽培。所以唐朝懷感大師,他親近善導(dǎo)大師以后,他成就了念佛三昧,他親身見到佛身現(xiàn)前。他做了《釋凈土群疑論》,他說:一個人修四念處,修十萬億劫,以如救頭然的心情修十萬億劫;比不上一個人至誠懇切的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救頭然的心情修十萬億劫!這當(dāng)中就表示自力門跟他力門的差別,你要憑自己的能力,在你這一念散亂心當(dāng)中、這個污濁當(dāng)中,要去創(chuàng)造一個功德,談何容易!你光是要破障、懺悔業(yè)障,就不曉得要懺悔多少;然后使令內(nèi)心寂靜,寂靜以后再修止觀!這個他力法門不是,「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就是說這句佛號是彌陀的「大愿、大行」所創(chuàng)造的,這個功德是已經(jīng)成就的。我們所要作的工作,就是「信愿」去憶念這句名號,這個時候就「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就我們凡夫眾生就是這樣。當(dāng)然每個人的信愿栽培不同,他所代表的生處莊嚴(yán)、住處莊嚴(yán)就有所不同。所以「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如果落實在我們凡夫來說,那就是各人的「信愿、持名」的本事了。這個是講到法力不可思議。再看心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力。

  約不二釋

  ┌以阿彌種種莊嚴(yán)作增上本質(zhì)┐┌全佛即生┐

  此則┤            ├┤    ├

  └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yán)──┘└全他即自┘

  ──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

  這個地方指的是「以阿彌」陀佛的「種種莊嚴(yán)」,當(dāng)然這種種的莊嚴(yán)主要是名號的功德,「托彼名號,顯我自心」,作一個「增上」緣,來「帶起」我們自性清凈心所具足的「莊嚴(yán)」。所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這是站在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角度,所以叫「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就是說:憑什么阿彌陀佛的善根跟福德可以給我們眾生受用?憑什么?憑的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凈」,憑的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能夠感應(yīng)道交。這一句話把佛跟眾生的關(guān)系給疏通了,這之間的障礙給疏通了。所以我們講「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莊嚴(yán)」。不過這個地方,「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我們可以從二部分來說。就是說從平常因地的栽培,我們平常有共修,念佛半小時,出聲念十五分鐘、止靜念十五分鐘。你每一句佛號都是信愿具足,雖然念佛是第六意識,但是第八識把這個功德給保存下來。你念完半小時以后,從佛堂出來,別人看到你好象什么都沒有改變,你的眼睛還是眼睛、鼻子還是鼻子、嘴巴還是嘴巴;但是你內(nèi)心當(dāng)中,「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種種的蓮華莊嚴(yán),在你的心中已經(jīng)念念成就了。但這個時候,只是因地的栽培,所以還不能夠受用。我們也可以說:舍利弗,這個眾生已經(jīng)「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果地的受用,要到臨命終,你必須要到臨命終的時候,達(dá)到「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這個時候你把佛號現(xiàn)出來,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這樣子,你今生所栽培的這個佛號功德,就全部表現(xiàn)出來。這樣子就真實受用了,臨命終的時候就是你果地的受用了。這個時候「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那就不是因地了,就因種來說,那是你真正能夠受用的。前面的依報,居住環(huán)境、生處莊嚴(yán),這個時候你是真正「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你這個眾生已經(jīng)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我們平常念佛的時候,是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的因種、因種,是這個意思,就是三力所成。所以講「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相信什么呢?相信這種功德莊嚴(yán)是三力所成,是彌陀的本愿功德力所成、是名號功德力所成、是自性功德力所成,就是相信這件事情。好,今天講到這里。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二一卷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三頁,「戊二、合釋能受所受」。

  初約五根

  ┌     ┐

  戊二合釋能受│五塵明受用│己初┌初正明┐

  ○      ┤     ├  ┤   ├庚

  所受,又二 │次約耳根 │又二└二結(jié)示┘

  └     ┘

  聲塵明受用

  今初

  這一科是「正宗分」的第一科「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這一科的開始,佛陀是一個「征問」說:「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極樂世界是什么因緣安立為極樂呢?佛陀剛開始的回答是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約著「能受用的眾生」說:「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狗鹜釉诨卮饦O樂世界的因緣說: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他的身心世界沒有痛苦,只有安樂的情況,所以安立為極樂,這是第一點。其次,約著「所受用的國土」,就講到了二件事情。第一件是講到「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惯@一段是講到寶樹的羅網(wǎng),羅網(wǎng)上的宮殿樓閣,這樣的住處莊嚴(yán)。其次,講到池水、蓮華,「七寶池,八功德水」,上有種種的「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有種種放大光明的蓮華,這是講到生處的莊嚴(yán)。前面的所受用,講到居住的莊嚴(yán)、也講到生處的莊嚴(yán)。前面的回答,都是各別就著某一個重點,講到生處、講到住處的一個重點莊嚴(yán)。這以下是總合性的回答,極樂世界安立為極樂的一個理由。

  戊二、合釋能受所受二

  己一、約五根塵明受用二

  庚一、正明

  這當(dāng)中包括了能受用的眾生、也包括了所受用的國土,把它結(jié)合起來解釋。這當(dāng)中分二科:「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就著廣泛的五根接觸五塵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情況;其次「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單單就著耳根接觸聲塵,來說明極樂世界的受用情形。在「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當(dāng)中,又分成二科:第一個是「正明」,第二個是「結(jié)示」,F(xiàn)在先看第一科「約五根五塵明受用」,看經(jīng)文: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jīng)行。

  這段經(jīng)文在講之前,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合科義」。先說明蕅益大師安立這一科的情形,五根對五塵的情況:

  合科義

  ┌樂──是聲塵──┐

  │        │

  ├地──是色塵  │

  │        │

  ├華──是色香二塵│  ┌五 根┐

  │        ├眾生┤   ├可知。

  ┼食──是味塵  │  └對五塵┘

  │        │

  ├盛華┐     │

  │  │     │

  ├散華├是觸塵──┘

  │  │

  └經(jīng)行┘

  「樂是聲塵」,「常作天樂」是講聲塵;「地是色塵」,「黃金為地」這個地是講色塵;「華是色、香二塵」,「雨天曼陀羅華」包括色、香二塵;「食是味塵」,這「即以食時」這是講味塵;「盛眾妙華」、「雨天曼陀羅華」乃至「經(jīng)行」,這「是觸塵」。極樂國土的眾生,他的五根接觸五塵,「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情況,就從經(jīng)文當(dāng)中看得出來,五根對五塵是可想而知的。這一段是蕅祖安立這一科的一個大義。好,我們詳細(xì)來看經(jīng)文約五根五塵明受用的情況。

  「又舍利弗」,這當(dāng)中佛陀又招呼了一句舍利弗,又講出了極樂世界功德莊嚴(yán)的情況。說「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這第一段。這以下我們分四段,先看第一段:

  釋經(jīng)文四

  釋常作天樂等

  ┌常作者,即六時也。

  這個「天樂」,指的一種殊勝美妙的音聲,這種殊勝美妙的音聲是「常」。這個「!梗q祖的注解說:就是「六時」,晝夜六時。就是說這種美妙音聲的出現(xiàn),是經(jīng)常的,而不是短暫的、或者偶爾的,是經(jīng)常能夠出現(xiàn)這種殊勝美妙的音聲。關(guān)于天樂出生的理由,蓮池大師講出了二種情況:極樂世界的天樂是怎么來的呢?他說:第一個,極樂世界的天樂是一種天然之樂,這個「然」就是自然,極樂世界的虛空當(dāng)中有很多的樂器,不彈自鳴,因彌陀的本愿功德力,你不用彈它,它自己就能夠彈奏出這種殊勝美妙的音聲,空中有樂器,不彈自鳴。這樣的天樂就是解釋做天然之樂,天然的,彌陀的功德所變現(xiàn)的。其次,第二種情況是天人之樂,這個是天人,當(dāng)然就是有天,極樂世界有人道、有諸天。這個諸天,就是有明了性的眾生所彈出來的。就是說阿彌陀佛跟蓮池海會這些圣眾,在那個地方修行的時候,諸天起歡喜心,彈奏這種天樂,來供養(yǎng)阿彌陀佛與蓮池海會圣眾,那這樣子也可說是天樂。這個天樂的出現(xiàn)有二種情況:一個是天然之樂,一個是天人所演奏的音樂。這個地方是強調(diào)極樂世界聲塵的美妙,聲音。

  對比我們娑婆世界的聲音,有很多的雜音,吵雜的音聲擾動我們的心性,F(xiàn)代的醫(yī)學(xué)家也發(fā)現(xiàn)了一件事,說這個小孩子,他在母胎的時候,在懷胎十月當(dāng)中,如果小孩子的母親經(jīng)常聽到了一些噪音,這種恐怖的聲音,這個小孩子生出來以后,他就會有一種不安全感,他的穩(wěn)定性會比較差,動不動就會感到一種急躁不安。假設(shè)母親在懷胎的時候,經(jīng)常聽一些比較柔和的音樂,或者是佛號、或者是菩薩的圣號,這個小孩生出來以后,他的內(nèi)心比較穩(wěn)定,不容易被外境所干擾。所以這個聲音對我們一個人的內(nèi)心,是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這個地方極樂世界它常作天樂,它經(jīng)常散發(fā)出一種殊勝美妙的音聲,這件事情也是非常的殊勝。再看第二段「黃金為地」,這一段是強調(diào)色塵,黃金為地,看蕅祖的注解,我們對照著看:

  ├黃金為地者,七寶所嚴(yán)地界,體是黃金也。

  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yán)有很多的寶樹、樓閣、種種的蓮華莊嚴(yán),不過這些所有的莊嚴(yán)都依止大地而住,所以大地的莊嚴(yán),這個顏色變得很重要。極樂世界的大地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呢?「黃金為地」,就是說基本上它的本質(zhì)是「黃金」,但是在黃金當(dāng)中,又以「七寶」來加以點綴、加以裝飾,這個叫黃金為地,這個是一種色塵。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一望過去,這個地上放出黃金的光明,給人家一種高貴(黃金表示高貴)的氣氛,這是色塵的莊嚴(yán),這第二段。再看第三段:

  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

  這一段經(jīng)文當(dāng)中就有二部分:我們先約所受用,再約能受用解釋。先講所受用。所受用的話,「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骨懊娴摹赋W魈鞓贰故菑娬{(diào)極樂世界虛空的莊嚴(yán),這虛空當(dāng)中有音樂來裝飾虛空!更S金為地」是講大地的莊嚴(yán),這個大地有黃金跟七寶所莊嚴(yán)!笗円沽鶗r,雨天曼陀羅華」,是在虛空跟大地的中間,是一種中間的莊嚴(yán)。說這個虛空跟大地中間,有什么樣的殊勝境界出現(xiàn)呢?這「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這個「雨天曼陀羅華」,這「曼陀羅華」就是極樂世界寶樹(八千由旬)的華,它經(jīng)常會從樹上降下來,所以這個雨天曼陀羅華它是色塵跟香塵的莊嚴(yán)。色,這個華有美妙的顏色;它也散發(fā)出香氣,使令極樂世界的整個空中,散發(fā)出華的香味。這一段我們看蕅祖的注解:

  ┌日分初、中、后,名晝?nèi)龝r┐

  ┌┤            ├故云晝夜六時。

  │└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時┘

  古印度的一天,它是分成「六時」,一個時段是四個小時。

  │   ┌依┐       ┌日┐

  └然彼土┤ ├各有光明,不假┤ ├安分─

  └正┘       └月┘

  ┌晝┐

  ┤ ├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

  └夜┘

  極樂世界不管是「依」報的國「土」、或者是「正」報的身心,都是放大「光明」。它的光明「不」用靠「日月」,所以它沒有白天、晚上的差別。換句話說,極樂世界經(jīng)常都是白天的情況。我們講「晝夜」六時,是隨「順」我們娑婆世界的一種習(xí)氣、概念,來這樣宣說的。這個「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箻O樂世界的眾生,他在受用極樂世界的華香之余,在清晨的時候,他第一件事情該做的就是:拿著寶樹的華,用衣祴把它裝起來,然后到十方世界去供養(yǎng)佛。就像我們早上剛起床一樣,早上剛起床到大殿,先供茶、供香;極樂世界也是這樣的一個情況。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看蕅祖的注解:

  釋曼陀羅華等

  ┌曼陀羅─此云適意,又云白華。

  「曼陀羅」華翻成中文叫「適意」,就是這種華你一接觸以后,內(nèi)心會有一種很舒適、歡喜的感覺,所以叫「適意」,又稱為「白華」。不過蓮池大師解釋這「曼陀羅」華,它是天上才有,不是人間有這種華。一般佛陀講經(jīng)的時候,都是天人散這個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這個都是屬于天上的華,特別的舒適、特別的使人歡喜。

  ├衣祴─是盛華器。

  這個眾生就拿這個「衣祴」,衣械「是盛華」的「器」具,是用布做成的一個袋子,就像我們僧袋,略似這種情況。

  ├眾妙華─明非曼陀羅一種,應(yīng)如《妙經(jīng)》四華,表四

  │

  │    因位。

  「盛眾妙華」,是表示極樂世界的華不是只有曼陀羅華而已,「應(yīng)」該是──像《妙法蓮華經(jīng)》上說:佛陀說《妙法蓮華經(jīng)》的時候,諸天有散「四」種「華」。這四種華:第一個是曼陀羅華。第二個是摩訶曼陀羅華,就是比較大的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第三種是曼殊沙華,這個曼殊沙華翻譯成中文叫柔軟,就是我們看到這個華,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會有一種柔軟的感覺,不會像過去那種我執(zhí)、法執(zhí)那么堅固。這個柔軟、調(diào)柔,在佛法講調(diào)柔,都是跟我空、法空相應(yīng)所表現(xiàn)的一種功德。這曼殊沙華是柔軟義。第四個是摩訶曼殊沙華,這華比前面的曼殊沙華再大一點,所以加「摩訶」,摩訶曼殊沙華。諸天經(jīng)常用這四種華,來供養(yǎng)說法者。這當(dāng)中智者大師解釋「四華,表四因位」,華能夠感果,表菩薩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住、行、向、地,有四種因位的菩薩,就是用四種華來表示!腹B(yǎng)他方十萬億佛」,這當(dāng)中也是有藉事顯理。說這是講什么道理呢?

  │       ┌真因會趨極果

  ├供養(yǎng)他方佛,表┤

  │       └果德無不遍也。

  這個「真因」,成佛之因,當(dāng)然廣泛來說是六波羅蜜;但是根本來說還是智慧。智慧是能證,能夠覺悟真理的還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這智慧「會趨」向于佛「果」。佛果在哪里呢?「果德無不遍也。」「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這個果德就是一種真,或者我們講法身佛,真如理性,理性是遍滿的。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蕅祖的意思就是說:「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拿著華到十方世界去供佛;當(dāng)然事相上也的確是如此。在表法上說: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整個極樂世界是彌陀的法身所變現(xiàn),這后面會講到。所以我們講「即眾生心,投大覺!梗覀兙椭卜驘o明的心,整個投入了阿彌陀佛的真如大功德海里面,你所接觸的顏色、聽到的聲音、你所吃到的飯菜,都是阿彌陀佛的法身所變現(xiàn)。換句話說,我們在極樂世界當(dāng)然不可能待一輩子,因為你在那個地方,每受用五塵一次,你的智慧就增長一分。就是你能夠覺悟的智慧,慢慢的增長,你總有一天能夠覺悟到這個五塵的本體那個真如理。就是能證的智慧,遲早會去接觸到真如理。就是說因地的華去供養(yǎng)佛,這個華有趨向于佛的一種力量。我們在極樂世界的這種「真因」、這種智慧的栽培,一定會有一種力量,使令我們趨向于真如的理性,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有這一層的表法。

  │┌且據(jù)娑婆言十萬億佛,意顯生極樂已,還供釋迦、

  ││

  └┤ 彌勒,皆不難耳。

  │

  └若阿彌神力所加,何遠(yuǎn)不到哉!

  這個地方是約著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來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離極樂世界,剛好是「十萬億」的「佛」土,所以佛陀強調(diào)「十萬億佛」。表示我們到了「極樂」世界,要「供」養(yǎng)「釋迦」佛、或者當(dāng)來下生「彌勒」尊佛,都「不難」。這是怎么回事呢?是「阿彌神力所加」,阿彌陀佛的本愿功德力所加被的,不是我們自己的功德所成就的。這個地方「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蓮池大師他認(rèn)為:這一段的經(jīng)文重點在修福,就是表顯了極樂世界的, 菩薩,他修習(xí)福德資糧的一個殊勝。蓮池大師認(rèn)為下一段的經(jīng)文,「演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是表顯極樂世界的一種智慧,成就智慧的殊勝。這是說我們到極樂世界(我們一個菩薩是為菩提道求生凈土),當(dāng)然不是為了去那個地方住在寶樹、樓閣,欣賞「黃金為地,雨天曼陀羅華」如此而已,要緊的是積集福德、智慧的資糧。這個地方蓮池大師講:「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因為佛是最殊勝的福田,所以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一個關(guān)鍵,所以釋迦牟尼佛特別說明出來。在經(jīng)典上說:我們一個人能夠供養(yǎng)到真佛,這個果報會讓你現(xiàn)身就能夠得到現(xiàn)生的果報,供到真佛,不是供養(yǎng)佛像。你能夠遇到真佛,能夠如實的供養(yǎng),這個果報你馬上就能夠受用。

  佛在世的時候,佛陀在舍衛(wèi)國三個月結(jié)夏安居,結(jié)夏安居完了以后,就到隔壁中印度的波羅奈國去。這個波羅奈國的國王是信奉婆羅門教,所以婆羅門的老師就建議國王說:佛陀要來到我們這個地方游化,他有很多很多的真理要宣說,有廣大的攝受力,你要規(guī)定所有的人民,都不可以去供養(yǎng)佛陀,否則我們婆羅門的眷屬就會減少。國王就召告整個國家,他說:佛陀要來我們波羅奈國游化的時候,誰敢供養(yǎng)佛陀,罰五百金。就貼出這樣的公告。當(dāng)釋迦牟尼佛來的時候,第一天帶著比丘去托缽,就托空缽而回。正當(dāng)佛陀要回到精舍的時候,這當(dāng)中有一個老婦人,她也不認(rèn)識字(哈哈),這公告寫什么她也不知道。她那一天準(zhǔn)備要煮中飯,把米洗完了,米水要拿去倒。要倒的時候,看到佛從正中央走過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因為她不知道告示上寫些什么東西,她就很真誠的拿米水供養(yǎng)佛陀。佛陀就歡喜心接受了,當(dāng)下就把米水喝下去。喝下去以后,佛陀當(dāng)眾為她授記。這個時候,很多人很驚訝的說:你怎么敢公然的違背法律呢?很多的婆羅門就圍過來。圍過來以后,佛陀就為他授記說:你供養(yǎng)的功德,我為你宣說一下:你今生死了以后,你就到天上去,到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完了以后,到忉利天;忉利天以后到六欲天;六欲天完了以后,再到人間來。你只要到人間,就是受大富長者的福報,要不就到天上去。在人天往返十五劫,十五劫的時間,這么長。然后,出生為人的時候,生長在一個沒有佛的時代,證得辟支佛果。佛陀講完這句話的時候,這些婆羅門的大德就不服氣了,就跟佛陀說:佛陀啊,你是一個剎帝利主,你是凈飯王的兒子,是高貴的種姓,你怎么能為了飲食而說謊呢?說她供養(yǎng)你洗米水而已,你怎么能說她有這么大的功德呢?佛陀這個時候出廣長舌相,把舌頭伸出來,把整個頭都蓋住。在當(dāng)時的印度,每一個人都知道:舌頭能夠蓋住頭部,那是生生世世不打妄語的。這時候婆羅門的這些長老就生起了恭敬心:唉呀!這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一個不講妄語的人;但是你要講出個道理來聽看看。佛陀就指著前面的一棵尼拘陀樹說:這個尼拘陀樹它現(xiàn)在的樹能夠庇蔭五百個人,五百個人可以在下面乘涼;但是這棵樹剛開始的種子,只有三分之一個芥子這么大,這個芥子像芝麻那么大。它剛開始的因地,只有三分之一芥子大的種子。它為什么能夠長成這么大呢?因為它掉在一塊肥沃的田地上,吸收大地的水分、礦物質(zhì)。這樣子慢慢慢慢,就能夠長到像這樣能夠庇蔭五百個人的大樹。佛陀說:供佛亦復(fù)如是,雖然她那是那么一個小小的米水;但是她所供養(yǎng)的是一個殊勝的福田。所以她這小小的因地,就能像那三分之一芥子大的種子一樣,就能夠長成庇蔭五百個人的大樹。這個時候婆羅門就對佛陀生起了恭敬心,很多人就歸順了佛陀。這意思是說:我們在生命當(dāng)中,如果能夠遇到真佛,不是看到佛像,不是供養(yǎng)佛像而已,你看到佛陀而作如實真心的供養(yǎng),那個福報是非常廣大的。

  我們看歷史上,包括中國歷史、印度歷史,很多的國王,他之所以做國王,他的福報都是跟供佛有關(guān)的。你看阿育王、中國的梁武帝也是,梁武帝也是供佛的關(guān)系。我們今天要供佛,蓮池大師強調(diào)修福是對的。這當(dāng)中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你供佛,你跟佛陀結(jié)緣,你生生世世就能夠跟佛陀在同一個地方出世。這件事情也是很重要的,跟三寶結(jié)緣。所以這個地方,佛陀在這段經(jīng)文當(dāng)中強調(diào)「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這個地方就是:你在極樂世界的人民,你要修福報、要跟十方諸佛結(jié)緣,那是非常容易的。這一段是講到約所受用的情況。這當(dāng)中還有一層深義,約著能受用的眾生,這「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還有一層深義,這當(dāng)中我們看蕅祖注解。這一段經(jīng)文的主題應(yīng)該是在這個地方,看第三十四頁!羔尲匆允硶r等」,「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jīng)行!惯@當(dāng)中蕅益大師把它分成三段來說明:第一個「明神足難思」。

  釋即以食時等三

  明神足難思

  ┌食時,即清旦,故云即以。

  │

  │        ┌不離彼土┐

  └明其神足不可思議┤    ├不假逾時回還也。

  └常遍十方┘

  這個地方講「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以后,他什么時候回來呢?「即以食時」,這個是「清」晨吃飯的時候,所以叫「即以」!讣匆浴咕褪钦f馬上就回來了,時間很短暫。為什么他到「十萬億佛土」去供佛以后,馬上能夠回來呢?這當(dāng)中有一層道理,「明其神足不可思議」,因為極樂世界的神足通不可思議。極樂世界有五種神通,在這當(dāng)中強調(diào)神足通的功德廣大。是怎么個不可思議法呢?「不離彼土,常遍十方」,所以「不假逾時回還也」,不必假藉長久的時間回還!覆浑x彼土,常遍十方」,蓮池大師解釋說:我們凡夫這個娑婆世界的色身,是一個業(yè)報身,所以有這個業(yè)力,就有時空的障礙,有空間。我現(xiàn)在要到美國去,你不可以去,要坐飛機才能去。當(dāng)然我們活動的范圍不能夠離開三界的,甚至不能離開欲界。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是一個意生身,蓮池大師強調(diào)意生身,這當(dāng)中有三種意生身:第一個叫做「入三昧樂意生身」,入三昧樂。這個是約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的眾生來說的。這個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的眾生,他的意生身呢,他要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必須要入定,他要在這個樹下入定、或者在他的寶樹樓閣、在他的房間里面入定。他入定以后,他就能夠「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他在定中,能夠現(xiàn)出意生身,遨游十方世界,一下子又回到原來的國土去了。這是講「入三昧樂意生身」。其次,「覺法自性意生身」!赣X法」,覺悟這個法,當(dāng)然這個法不是一般的有為法,這個是講真如的法!赣X法自性意生身」這是實報莊嚴(yán)土。前面的「入三昧樂意生身」要入定,他一出定就沒有這種功能,沒有所謂「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他要稍微入定一下,靜一靜。這個實報莊嚴(yán)土,他任運,他只要隨便一作意,想到:誒,要去供佛、或者聞法,他一作意就能夠「不離彼土,常遍十方」,這個是更加的殊勝,「覺法自性意生身」。第三種是「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那是佛陀,種類俱生無作行,那連作意都不要作意,那是任運的能夠「不離彼土,常遍十方」,那是常寂光土,佛的境界。這個地方,我們姑且約凡圣同居土,就是「入三昧樂意生身」。極樂世界的國土,它的神足通,他只要一入定,就能夠「不離彼土,常遍十方」,就有這種廣大神足通的境界。這個是約能受用的眾生來解釋「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的情況。另外一個約所受用的國土,我們看「明事事無礙」,極樂世界的國土是事事無礙:

  明事事無礙

  ┌一聲────┐

  │      │

  ├一塵    │

  此文顯極樂┤      ├悉與十方三寶貫徹?zé)o礙。

  ├一剎那   │

  │      │

  └乃至跨步彈指┘

  這當(dāng)中也透出了一個消息說:這經(jīng)文要表示什么意思呢?說「極樂」世界的一個「聲」音、一個色「塵」,這個是約空間來說,這個極樂世界的空間有聲塵、色塵。就時間來說,「一剎那」、或者是「跨步彈指」這么一個短暫的時間。這個極樂世界的時空跟「十方」的佛凈土,是「貫徹?zé)o礙」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講一句現(xiàn)在的名詞,就是極樂世界的資訊系統(tǒng)很發(fā)達(dá)。說你為能夠知道要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呢?你一定要知道哪一個國土有佛在說法,你一定要先得到這樣的資訊,你才能夠明確的應(yīng)用你的神足通,去供養(yǎng)哪一個世界的哪一尊佛。所以說你能夠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你能夠親近十萬億佛,你一定是在極樂世界寶樹、樓閣,很多的寶樹下,唉呀,在哪一個國土有普光佛在講《楞嚴(yán)經(jīng)》,我現(xiàn)在的心情剛好想聽《楞嚴(yán)經(jīng)》,馬上就過去。哪一個地方有哪一尊佛在講《法華經(jīng)》,我現(xiàn)在的心情想學(xué)《法華經(jīng)》,就過去了。哪一尊佛在那個地方講《華嚴(yán)經(jīng)》,也過去了。我們能夠親近十萬億佛,除了你的神足通以外,你只有神足通,你不知道到哪里去,那你也是沒有目標(biāo)。所以這個地方「悉與十方三寶貫徹?zé)o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極樂世界的寶樹,它能夠提供你十方世界最快的資訊,你馬上能夠知道十方諸佛在講些什么經(jīng)論,他在什么樣的處所,那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蕅益大師的智慧眼,就看出了這段經(jīng)文有這么一個消息。這是講極樂國土的「事事無礙」。

  明法門甚深

  ┌在娑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

  又顯┤                 ├也。

  └生極樂─則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

  這當(dāng)中強調(diào)凈土他力法門的功德甚深。怎么說呢?說我們在「娑婆」世界,「濁重惡障」,這個身心果報有五濁的障礙,有三種障礙:煩惱障、業(yè)障、報障。跟「極樂」世界的空間,有「不隔而隔」的情形。雖然在法性上,誰也不能障礙我們;但是從業(yè)感的角度,的確是有障礙的。我們不要說離不開三界,我們連要到欲界天都沒有辦法,這空間有障礙!干鷺O樂則功德甚深」,到極樂世界,它這種「入三昧樂意生身」功德甚深,跟「娑婆」世界「隔而不隔也」,雖然在空間上有這么一個區(qū)分,但是這樣的空間是不能障礙極樂世界的果報體,「隔而不隔」。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這個神足通,站在菩薩道的立場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上求佛道、不管是下化眾生。因為你要上求佛道,你一定要親近十方諸佛、聽聞佛法,這世間上最殊勝的善知識就是佛陀。你有神足通,你隨時能夠把你心中的疑問,向佛陀表達(dá),請佛陀開示對治的法門。所以不管是修福報,修福報也是一樣,我們現(xiàn)在只能夠在禪定當(dāng)中修觀,觀想佛陀現(xiàn)前,把很多的藍(lán)寶石、紅寶石、金剛鉆供佛。當(dāng)然這樣子也是好,但這樣子畢竟只是內(nèi)心的作意,你不能實際表達(dá)出來。下化眾生也是這樣,我們在修慈悲喜舍,觀想眾生現(xiàn)前,我們把修習(xí)的功德,變成種種安樂的境界,五欲樂、三昧樂、涅槃樂,輸送給眾生。就是我們在「娑婆」世界是「不隔而隔」,我們要去度化眾生有障礙。所以這個神足通度化眾生是非常重要的。

  你看舍利弗尊者有一個弟子叫均提沙彌,他七歲出家以后,沒多久就證得阿羅漢果,七歲小沙彌就證得阿羅漢。這怎么回事呢?說他的前生是一只白色的小狗。商人隊要去做買賣,就帶著這只小狗去。到了一個地方的時候,大家在煮飯,飯煮好了的時候,這只狗趁人不注意的時候,就把飯菜給偷吃了。被商人發(fā)現(xiàn)了以后,就非常的生氣,就拿棍棒把這只狗打得四肢都斷掉了,身體也受了很重的傷。打完了以后,就把它丟到森林里面去。到了天黑的時候,這只狗臨命終即將死亡,在那個地方呻吟,又饑又渴又恨,心中生起一股怨氣:我只是偷吃你幾口飯,你就把我打成這樣子,心中有恨。這一天晚上,舍利弗尊者在寮房做晚課的時候,一入定,天耳遙聞,聽到有狗在那個地方呻吟。圣人的天耳通它有「明」,天耳明。要是凡夫聽到狗叫,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有狗叫;但是圣人這個通有光明的智慧:哦,這只狗是怎么回事被打的,這只狗過去有善根,但是現(xiàn)在被煩惱遮障了,它要墮落到三惡道去了。如果不去救它,它會因為瞋心的因緣,墮落到地獄去。這個時候,舍利弗尊者馬上用神足通,入三昧樂意生身,屈伸臂頃,一下子就到狗的身邊去,拿了一杯牛奶給這只狗喝。狗喝了這杯牛奶以后,心情好了一點。舍利弗尊者就為它說四諦法門,就觸動了它的善根。這個善根一發(fā)動了以后,它心中瞋心的遮障就消滅了。消滅了以后,這狗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就生長在舍利弗尊者一個歸依弟子的家里,一個大富長者。做完這件事情以后,舍利弗又回去入定。哦,這只狗生長在我一個信徒的家里。就去跟他們講說:你沒多久會生一個小孩。說:師父啊,我們夫妻倆結(jié)婚那么久,到中年都沒有生小孩。他說:你會生個小孩。好,生個小孩以后,我們就送給師父。舍利弗說:好,你說的。七歲以后,就把他給帶走。帶走以后,因為他在臨命終的時候受到舍利弗的教化,觸動了善根,所以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得到阿羅漢果以后,他有神通,他就去看看我過去是干什么?唉呀!我過去是一只小白狗,被打得差一點死掉了,本來應(yīng)該要墮地獄去的,我?guī)煾复缺攘宋。后來他就發(fā)愿:今生不受比丘戒。在律上,比丘不能做侍者,比丘不能做比丘的侍者。所以他發(fā)愿盡形壽做沙彌,來服侍舍利弗尊者。所以舍利弗尊者后來入滅以后,整個后事,完全是均提沙彌為他處理,均提沙彌就一輩子跟著舍利弗尊者,直到他往生為止。他把舍利弗尊者的舍利子拿回去給佛陀,然后他才入滅。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一個觀念就是說:今天這個眾生、這只狗,從因緣所生法來說,它即將要墮落了,假設(shè)這個時候沒有遇到善知識舍利弗尊者,以神足通的因緣現(xiàn)前,它整個生命的方向,就要流落到三惡道去了。當(dāng)然到三惡道去要再出來,那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那不知道要經(jīng)過多少的時間,才會再遇到三寶。而在這個關(guān)鍵時刻,舍利弗尊者的神足通就非常重要,他屈伸臂頃,一下子就能夠把它的心轉(zhuǎn)過來。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當(dāng)然我們現(xiàn)在有障礙,我們在佛堂里面觀想也不錯),如果能夠?qū)嶋H采取行動,那就更好。所以這個地方,佛陀在種種神通當(dāng)中,特別強調(diào)神足通。因為在菩薩道的角度,不管你是親近十方諸佛、不管你是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你這個神足通、這個交通工具,是非常重要的。你隨時要親近佛陀、隨時要教化眾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就提出說:這表示「生極樂則功德甚深,與十方世界隔而不隔」,你隨時能夠去觀照你過去的父母眷屬。唉呀,我那個眷屬到哪去了?屈伸臂頃一下子就到他的面前,為他說法,使令他能夠解脫。所以這個地方有這么一層意思。好,看第四段:

  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jīng)行。

  這個地方是講到五塵里面的味跟觸,滋味跟觸。飯食當(dāng)然有各式各樣百味的飲食滋味,跟這個經(jīng)行的觸、黃金為地的觸。這個「黃金為地」,極樂世界的黃金,它是柔軟的,這《無量壽經(jīng)》講得很清楚,它黃金也散發(fā)出香氣,所以你在黃金上經(jīng)行,它有一種很殊勝的質(zhì)感,這表示觸塵。關(guān)于這一點,看蕅益大師的注解:

  釋飯食經(jīng)行等

  ┌念食食至,不假安排┐ ┌經(jīng)行金地┐

  飯食經(jīng)行者┤         ├但┤    ├

  └食畢缽去,不勞舉拭┘ └華樂娛樂┘

  ──任運進(jìn)修而已。

  這個地方說極樂世界的意生身,他的本質(zhì)是不須要飲食,但眾生的習(xí)氣,他在娑婆世界吃飯吃習(xí)慣了,到極樂世界不吃飯,好象少做了一件事情一樣,所以他就會想到要吃飯。他一想到要吃飯,這個百味飲食就現(xiàn)在前,「不假安排」,他不必去買菜、切菜、洗菜、煮菜,他就是「念食食至」,思食得食。「食畢缽去,不勞舉拭。」吃完了以后,它就自動消失了;不像我們還要去洗缽、整理這些殘渣。不過極樂世界的飲食是觸食,見色聞香即飽,所以他沒有排泄的情況,他是觸食,這跟諸天很類似。極樂世界是衣食自然,那在極樂世界是干什么事情呢?那么多的時間干什么事呢?「但經(jīng)行金地、華樂娛樂,任運進(jìn)修而已!咕褪窃谀莻地方,念佛、念法、念僧;或者修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或者你現(xiàn)在的心情不想到十方世界,你在極樂世界里面,經(jīng)行金地,或者看看華、聽聽音樂娛樂,「任運進(jìn)修而已」。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任運進(jìn)修」。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jīng)修行,而修行有各式各樣的法門,禮拜、贊嘆、供養(yǎng),但是主要的還是心地法門,調(diào)伏現(xiàn)前的妄想、調(diào)伏現(xiàn)前的攀緣心。所以在任何的修行,只要功夫提起來,一定要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說你怎么能夠凈念相繼呢?要都攝六根。六根要都攝起來,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煩惱不能斷要他斷,是這樣的一個心情,是逆你的妄想流?催@個意思,極樂世界是不須要都攝六根(哈哈),這極樂世界的六根是放松的。你看看華、聽聽天樂,你在那個地方,法身慧命自然增長,他不必都攝六根,就能夠凈念相繼,是這個意思,這叫「任運進(jìn)修而已」,他的進(jìn)修是這樣的情況,是這樣的一個情形。不像我們娑婆世界非常緊張,不是這種情形。這個地方是講「飯食經(jīng)行」,就說出這一個道理。這一段是說明「五根五塵明受用」,廣泛的說明極樂世界的五根面對五塵的一種受用情況,當(dāng)然包括了能受用的眾生,也包括了所受用的國土。好,先講到這里。

  第二二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五頁:

  庚二、結(jié)示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

  這段經(jīng)文,佛陀招呼了一聲「舍利弗」,作了一個交待說:「極樂國土」的莊嚴(yán),這個地方的莊嚴(yán),特別指的是前面勝妙五塵的莊嚴(yán),極樂「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乃至「飯食經(jīng)行」。就是說極樂世界這種殊勝五塵的境界莊嚴(yán),是怎么來的呢?就是「如是」的「功德」之所「莊嚴(yán)」,這如是的功德是講因地,就「舍利弗,極樂國土」是由「如是」的「功德」之所「莊嚴(yán)」。是什么功德呢?我們前面也說過了,從二方面來說:第一個從佛所受用的這方面,當(dāng)然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他自己也在受用極樂世界的國土。佛陀所受用的國土,是彌陀的大愿、大行之所莊嚴(yán),是彌陀的本愿功德力所創(chuàng)造的。我們也可以說:站在佛所受用的角度來說,極樂國土是成就如是本愿功德力之所莊嚴(yán),約佛來說。約我們眾生呢,就是我們信愿持名的功德力之所莊嚴(yán),名號功德。我們這一念苦惱的心,沒有資糧的心,接觸佛號的時候,念念的去創(chuàng)造極樂世界的「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乃至「飯食經(jīng)行」的這種勝妙五塵,也可以說是名號的功德、一個持名的功德之所莊嚴(yán)。這當(dāng)中佛跟眾生之間的一種感應(yīng)道交,是建立在什么觀念呢?就是在「自性功德」。我們這一念苦惱的心,跟彌陀那一念大悲的心,從本性上來觀察,是清凈本然、是平等不二的。所以說,這段經(jīng)文我們也可以這樣解釋:極樂國土的勝妙五塵,是由彌陀的本愿功德力、由名號功德力,乃至自性功德力,三種的功德力之所莊嚴(yán),可以這樣講的。所以這個地方「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啟什么信呢?就是相信極樂國土的依正二報,是由三種功德力之所成就,就是要你相信這件事情,這段經(jīng)文的整個大綱就是「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就是要相信是三種功德力之所莊嚴(yán)。

  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二

  前面是廣泛的約五根五塵,這個地方佛陀單單把聲塵這個部分,講得更詳細(xì)一點,把這一部分再講得再詳細(xì)一點。為什么佛陀在經(jīng)典上,會把極樂世界的聲塵講得更詳細(xì)呢?這當(dāng)中有一個理由,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

  ┌以此方耳根最利┐其實極樂攝法界機─五塵一一圓妙

  │       ├

  └故別就法音廣明┘,出生一切法門也。

  因為所謂的說法一定要應(yīng)機,那釋迦牟尼佛今天說法的對象,是針對娑婆世界的眾生。娑婆世界的眾生的六根當(dāng)中,「耳根最利」。這耳根最利,印光大師大師他提出二個情況:第一個耳根最容易專注。就是我們要培養(yǎng)我們的專注力,用眼睛看也可以,用舌頭去嘗味道,你專心去接觸、去取這個味道的生相也可以,善取所緣境的相貌。但是在六根當(dāng)中,耳根最容易專注。其次,它最養(yǎng)神,它不耗神,它專注的過程當(dāng)中,耳根去取所緣境,它最養(yǎng)神,換句話說它有相續(xù)力。它有專注力、有相續(xù)力。所以這個地方說明了,娑婆世界的六根當(dāng)中,耳根最利。所以佛陀就特「別就」著它的「法音」,來「廣明」極樂世界莊嚴(yán)的情況。但事「實」上,「極樂」世界是普遍「攝」整個「法界」的根「機」。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五塵一一圓妙」,在五塵當(dāng)中,又能夠「出生一切」的「法門」。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有障礙,這障礙就永遠(yuǎn)是障礙,誰也不能為我們解開。在極樂世界,你修行有障礙,沒關(guān)系,不要急,你走出戶外聽聽音樂,唉呀!這個障礙解開了。你到八功德水去喝個水,這個障礙就解開了。就是說極樂世界的聲音、極樂世界的味道,乃至極樂世界所接觸的這種感覺,它每一個塵都能演說無量的法門,它是普遍「攝」受「法界」的根「機」。你適合聽音樂來破這個障礙,你就聽到音樂;你這個時候適合喝水來破障礙,這跟觸塵有關(guān)的,那你就是觸塵來為你說法:這極樂世界它是五塵說法的。因為就著我們娑婆世界,我們歡喜栽培圣道,我們都是聽佛的音聲,娑婆世界是「文以載道」,佛陀無量無邊的圣道,是攝持在聲音當(dāng)中,「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十個字的聲音的曲折,這表現(xiàn)的聲音當(dāng)中,就有圣道的功德在里面,佛陀是用聲音來表現(xiàn)圣道。所以我們習(xí)慣這樣的方式,佛陀在介紹極樂世界的時候,就特別把色塵的這一部分,講得詳細(xì),是這樣的一種情況。

  ┌壬初鳥音法利

  ┌辛初化有情聲┤

  │      └壬二征釋略顯

  ┌庚初別明┤

  │    └辛二化無情聲

  ○又二┤

  └庚二總結(jié)

  今初

  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先「別明」,再「總結(jié)」!竸e明」當(dāng)中又分二科:「初、化有情聲;二、化無情聲」。先講有情所發(fā)動的聲音,這個地方特別指的是鳥類;第二個再講無情所發(fā)動的聲音。有情的聲音當(dāng)中又分二科:「初、鳥音法利;二、征釋略顯!埂附癯酢梗瓤础给B音法利」:

  庚一、別明二

  辛一、化有情聲二

  壬一、鳥音法利

  復(fù)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前段的經(jīng)文,蓮池大師說:是在強調(diào)供佛的一個修福,這個福德資糧在成佛之道也是很重要。你要能成就你正報的莊嚴(yán),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依報的國土莊嚴(yán),沒有福報還不行的。阿羅漢就是不修福,所以就得一個偏真涅槃,雖然內(nèi)心當(dāng)中寂靜,但是沒有依正莊嚴(yán)。所以在這個菩薩道當(dāng)中,修福是很重要的。前面一段「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偏重在修福;這一段的經(jīng)文是偏重在聞法的修慧,修習(xí)智慧的情況。修習(xí)智慧的這段經(jīng)文,我們分二科:第一科先說明「鳥音」,就是鳥所發(fā)動的音聲,鳥音。就是「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乃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到這里是講「鳥音」。以下「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這是「法利」,就是聽到這個聲音所得到的佛法利益,是講到得到的利益。這個地方是第二段,我們先看第一段!笍(fù)次舍利弗」,佛陀又招呼了一聲「舍利弗」,又說出了極樂世界的一種情況,他說「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佛陀又說在極樂世界還有一種殊勝的情況。什么情況呢?說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這個「奇妙」,蓮池大師解釋這個「奇」,什么是「奇」呢?「形殊眾鳥謂之奇」,這極樂世界的鳥,外表的形狀,「殊」很特殊,跟其它的鳥不同,「形殊眾鳥謂之奇」,形狀特別的美妙叫「奇」,稀有難得,形殊眾鳥。什么是「妙」呢?「音能說法謂之妙」。極樂世界的鳥,它發(fā)動的聲音,它能夠攝持很多的法門,這件事情是微妙不可思議,「音能說法」,它的聲音能夠說法,這件事情叫做妙!感问獗婙B謂之奇,音能說法謂之妙」,這個鳥就有這么一個境界。這個鳥還不是一種,「雜色」,就是種類很多,很多種類的鳥。這以下就舉出六個做代表,舉「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做代表。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看蕅祖的注解:

  釋鳥音

  鳥所發(fā)動的音聲。

  ┌種種奇妙雜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種。

  說這個鳥的種類很多,而且形狀很美,所以叫做「奇妙雜色」。六種當(dāng)中,「白鶴、孔雀、鸚鵡」這個大家容易明白,就不講了?础干崂梗

  │

  │┌舍利─舊云鹙鷺,琦禪師云是春鶯,或然。

  這個「鹙鷺」是一種老鷹,鷹的一種!哥U師云是」一種「春鶯,或」者是對的,或者是「春鶯」。

  ┼┼迦陵頻伽─此云妙音,未出殼時,音超眾鳥

  「迦陵頻伽」翻成中文叫「妙音」,因為它的聲音特的美妙。怎么說呢?它乃至還在蛋「殼」當(dāng)中,它就能從蛋殼當(dāng)中發(fā)動出一種音聲,「超」越所有的「鳥」。所以經(jīng)典當(dāng)中,我們經(jīng)常是用「迦陵頻伽」的聲音來贊嘆佛陀得音聲,因為它的聲音特別的美妙,「妙音」。

  ││               ├

  │└共  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

  「共命」,這共命之鳥是很特別的,「一身兩頭,識別報同」。這種鳥它一個身體二只腳,但是他有二個頭,它身體的脖子當(dāng)中分出二個頭。「識別報同」,它是二個不同的心識,二個不同的生命體住在同一個果報,這種鳥的情形很妙的。

  比如說釋迦牟尼佛有一次跟提婆達(dá)多二個一起做共命之鳥,二個人就一個人一個心識,一個人一個頭。釋迦牟尼佛(迦嘍嗏頭)這個頭特別精進(jìn),經(jīng)常保持覺醒;提婆達(dá)多(優(yōu)波迦嘍嗏頭)這個頭好樂睡眠,經(jīng)常睡覺。這么一天,這個共命之鳥就飛到一棵香草的樹上(名摩頭迦,其樹華落),很多水果。這時候因為提婆達(dá)多鳥在睡覺,釋迦牟尼佛就把香草全部吃光了。吃光了以后,提婆達(dá)多鳥一醒過來:誒,你怎么把這些香草都吃光呢?釋迦牟尼佛就解釋說:我看你在睡覺,不好意思打擾你,反正我吃飽了,你也吃飽了,我替你吃一樣的啦。(訶──)提婆達(dá)多非常不高興說:你講這些話是非常不對的,你故意把這個好東西吃光了,我一定要給你一點教訓(xùn)。這一天,提婆達(dá)多鳥就故意飛到有毒草的地方,就以瞋恨心吃這個毒果,要把釋迦牟尼佛鳥給毒死。一吃下去,二個都毒死了。所以說,它是同樣的果報體,但是住了二個不同的心識,一個是善良的心識、一個是邪惡的心識。就是二個不同的心識,共同的攝持一個果報體,所以這個鳥是很妙。這共命之鳥,二個神識,一個果報體。

  ││               ├

  ││  ──此二種西域雪山等處有之┘

  ││

  ││    ──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

  這「二種」在「西域雪山等處有之」,這中國就沒有,在印度的喜馬拉雅山,才有這種「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這是非常稀有難得的!附约拇碎g愛賞者,言其似而已。」一般人就是歡喜鳥,在介紹動物的書上說:所有動物當(dāng)中,顏色最美的、音聲最好聽的,所有動物當(dāng)中是鳥類。鳥類的種類,它的顏色變化最多、音聲也特別美妙。所以釋迦牟尼佛慈悲,特別把極樂世界的鳥類提出來說明,就是因為我們娑婆世界愛鳥的人很多,所以就特別講出這種情況!笗円沽鶗r,出和雅音」:

  └六時出音─則知凈土不以鳥棲為夜,良以蓮華托生之

  身,本無昏睡,不假夜臥也。

  極樂世界它沒有白天、晚上;娑婆世界的晚上,這個鳥就棲息在樹上不活動了,白天再出來覓食。極樂世界的鳥沒有所謂的棲息,所以經(jīng)常演出柔和合的音聲。因為是蓮華托生之身,我們的意生身沒有睡覺的情況。看這個意思,極樂世界有吃飯「飯食經(jīng)行」,但是沒有睡覺,這是很特別的。一般的果報體,你要吃飯,就一定要有睡眠,這個業(yè)報身。就是你要消化,消化營養(yǎng)一定要假藉睡眠。說你這個人在娑婆世界,你有吃飯沒有睡覺,無有是處,不可能。在《瑜伽師地論》上說:你只要要吃飯,就一定要睡覺。但極樂世界的果報體,他吃飯,但是他不睡覺,不用睡覺,這個意生身的情況特別。這個地講「出和雅音」。這種音聲,「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這個「演暢」就是演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這個「等」字,就包括了前面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看蕅祖的注解,這是解釋「釋法利」:

  釋法利

  釋道品

  總標(biāo)

  就是聽到這個聲音所得到佛法的利益?吹谝欢巍羔尩榔贰,這個地方是講到極樂世界經(jīng)常演「三十七道品」。這個「道」就是趨向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法有一種力量,能夠引導(dǎo)我們這一念心趨向于涅槃,背棄生死、趨向涅槃,所以叫做「道」。先看「總標(biāo)」:

  ┌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

  這個地方是說這些鳥它能夠宣說「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等于是七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這七科的內(nèi)涵,我們大致講一下。這個四念處是一個正式修行的法門,以下就是一個修行的位次。說這個四正勤跟四如意足,它是一個外凡的資糧位,積集止跟觀的資糧,積集禪定跟智慧的資糧,四正勤跟四如意足是外凡的資糧位。五根、五力是內(nèi)凡的加行位,八圣道分是見道位,七菩提分是修道位。這是根據(jù)天親菩薩的《俱舍論》說的。天親菩薩說:佛陀在講經(jīng)典,是約著數(shù)目的多少,才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把七菩提分放在前面。但是在真正修證的時候,是先有八正道的見道位,然后才有所謂的七菩提分的修道位,它的第是先修八正道,再修七菩提分,是這樣的一個情況。所以后面都是你內(nèi)心當(dāng)中,在操作四念處的淺深而安排出來的位次,正修行還是四念處。

  好,我們解釋四念處。這個「四念處」的「念」,指的是能觀的智慧,有不凈、苦、無常、無我四種光明的智慧叫做「念」。這個「處」就是所觀境,就是「身、受、心、法」。就是我們這個燈光要照到哪里去呢?我們拿這個手電筒要照到哪里去呢?照到我們「身、受、心、法」四個處所,所以叫做「四念處」。這個四念處它的主要目的,是在破除我們對身心世界的四種顛倒,就是我們對身心世界生起常、樂、我、凈四種顛倒,所以佛陀要我們用不凈、苦、無常、無我來破除。在《大智度論》也講到三十七道品,講到四念處。在《智度論》當(dāng)中,龍樹菩薩就作一個問答說,問:《大般若經(jīng)》是教菩薩法,為什么講四念處、四正勤等三十七道品呢?這是小乘學(xué)者所修的。龍樹菩薩說:這樣子講是不對的。菩薩在三界中流轉(zhuǎn),他的一個心情是依止大悲心,不是依止愛見煩惱。菩薩在三界中,生生世世的流轉(zhuǎn),以大悲心度化眾生。如果菩薩不修三十七道來調(diào)伏自己內(nèi)心的愛見煩惱,菩薩是不能忍受這樣的痛苦的,這個愛見煩惱太厲害,菩薩沒有辦法相續(xù)的流轉(zhuǎn),沒辦法。所以這個意思是說:所謂的大小乘,是內(nèi)心的發(fā)心問題,不在于法門的淺深。所以這個三十七道品,是大小乘共修的。只是菩薩雖然修三十七道品,是對治三界的愛見煩惱,而菩薩不取證涅槃而已,是這個意思。這當(dāng)中,我們先看第一個:

  正釋

  四念處

  ┌一身念處。

  │

  ├二受念處。

  所謂四念處┤

  ├三心念處。

  │

  └四法念處。

  自身有二種:

  一者、身內(nèi)不凈;

  二者、身外皮毛爪發(fā)等。

  「身念處」跟「受念處」,主要是對治我們的愛取煩惱,我們對于身跟受會有愛取的情況!感摹垢阜ā故菍χ挝乙姷念嵉梗覀儗τ谀芫壍男母壍姆,會有一種我見的分別,我見的顛倒生起。先看「身念處」──觀身不凈。這觀身不凈,在《智度論》講到二種觀法:第一個觀自身不凈,觀自己的色身,你不要觀別人,你觀自己的色身。觀身不凈當(dāng)中,分成內(nèi)相跟外相。龍樹菩薩講一個偈頌說:「種種不凈物,充滿于身內(nèi),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刮覀儎傞_始觀自身不凈,先觀察內(nèi)相,就是把我們這一層皮剝開;剝開以后,看到我們色身內(nèi)在的情況,就是一個骷髏、一個白骨,然后填上很多的血肉、心、肝、脾、胃、腎、膿血、屎尿,三十七種不凈物,把這個白骨給包起來,最后再一層皮包起來。所以當(dāng)我們剝開內(nèi)層來觀察的時候,「種種不凈物,充滿于身內(nèi)」。換句話說,我們在色身當(dāng)中,找不到一個干凈的東西,找不到。這種不凈物,它還不是經(jīng)常在里面保存著,「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它經(jīng)常利用九孔,二個眼睛、二個鼻子、一個嘴巴、大便處、小便處,經(jīng)常從九孔當(dāng)中,散發(fā)出它不凈的情況。這是觀察你自身的不凈。就是我們能夠從自己的色身當(dāng)中,覺悟到我們色身是不凈的。其次,觀他身不凈,就是觀別人的色身,就觀死尸了?吹絼e人的尸體,死掉以后,尸體變成青黑,然后膨脹膨脹,啵!破掉。破掉以后,流出膿血,長出蟲來咬這個尸體的肉。咬完以后,變成一堆白骨,最后白骨被風(fēng)一吹就壞散了,連這個人的樣子都沒有了。這個九想觀是觀他身不凈。龍樹菩薩說:這個當(dāng)中,也可以對調(diào),我們也可以觀自身的不凈來觀察他身,觀內(nèi)相、外相不凈來觀察別人;也可以拿別人的九種觀來觀自己。不過你剛開始下手的時候,是觀你自身的內(nèi)相、外相,觀他身的九想。但是你熟了以后,你可以對調(diào),來破除我們對自他色身的愛著,因為我們沒有一個人愿意去愛著一個不凈的東西。所以說,我們會愛著這個色身,是來自于我們的顛倒、我們一種錯誤的理解,對這個境界一種錯誤的理解。這個是觀身不凈。

  第二個觀受是苦。前面的色身,是一個所受用的果報體。這果報體是誰在受用呢?能受用是受。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去接觸我們果報體的時候,會出現(xiàn)一個受。這個受,有苦受、樂受、舍受。這個苦受是苦,當(dāng)我們遇到違背我們心情,果報體會生起苦受,這個是容易理解的。這生起樂受是苦,這件事情不容易明白。在這當(dāng)中,龍樹菩薩講出一個偈頌,來解釋為什么樂受是苦呢?龍樹菩薩說:「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拐f我們對于我們所歡喜的五欲境界,產(chǎn)生了樂受,這個樂受為什么是苦呢?因為你在追求的過程當(dāng)中很痛苦,因為你希望財色名現(xiàn)前,別人也希望財色名,這當(dāng)中就必須要競爭。人跟人之間的競爭,你要花很多的精神體力,你這當(dāng)中有很多辛苦的事情,這個是苦。好不容易花了幾十年的辛苦,白天也工作、晚上也加班,哦,五欲的境界成就了,應(yīng)該快樂吧!不對,得到這個五欲的境界,「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你會感覺到:你要保存這些五欲快樂的相續(xù),你還不能放松。因為「得時多怖畏」,因為只要你一不注意,別人就會破壞你,因為別人要搶你的五欲。所以在這個競爭的社會當(dāng)中,你只要不進(jìn)步,你馬上就被破壞,所以你會有一種很不安全的感覺。你為了要今天受用的五欲、我明天也要受用五欲,這個時候你心中還是不快樂。為什么呢?「弟子心不安」,沒有安全感,怖畏,害怕失掉。第三個「失時懷憂惱」,雖然你害怕失掉,但是你害怕是一回事,事實上世間上的事情,有生就有滅,遲早要破壞。這破壞的時候,你內(nèi)心當(dāng)中,因為對五欲的執(zhí)取太重了,內(nèi)心會有很大的憂惱。所以龍樹菩薩的意思是說:這個樂受之所以安立苦,是因為你為了追求樂受,你要承受很多的痛苦。就是說你要承受多苦,而得到一個微少的樂受,所以安立做苦。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出生美味,終得大患。雖然這個美食也的確是甜美,但是因為這當(dāng)中太多毒藥了,你為了吃這個美食,你要同時吃那么多的毒藥,所以這個也是苦。龍樹菩薩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樂受的苦,是因為你追求這個短暫微小的樂受,但事實上你冷靜下來,你背后付出太多的痛苦,你在追求的過程也要痛苦,得到的時候你要擔(dān)心它失掉,失掉以后你心不甘、情不愿,這整個過程當(dāng)中有很多很多的痛苦。加起來相對那個微少的樂受來說,苦多樂少,所以安立為苦。所以樂受是苦是這樣子安立的。這樣子我們就來破除我們對于受的一種樂顛倒。我們凡夫的心情,歡喜放縱內(nèi)心去攀緣六塵的境界,我們就是期待樂受出現(xiàn),期待我們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只有樂受出現(xiàn)。說我們歡喜吃這個東西,其實我們不是真正的想吃這個東西,我們是歡喜我這個心跟這個東西接觸的時候,那個樂受能出現(xiàn)。因為你如果真的想吃這個東西,你要吃多的時候,你吃厭了,沒有樂受了,你就不想吃了,所以我們是期待樂受出現(xiàn)。但是當(dāng)我們知道樂受是苦的時候,它就能夠息滅你向外攀緣的心,就會讓你專心的修學(xué)圣道,是這個意思。這二個是在對治愛取的煩惱。

  「觀心無!。這個「心」是一個能;這個「法」是一個所;前面的「身」是一個所,所受用;這個「受」是能受用。這個「心」是能分別,這個「法」是所分別,也是一層能所。我們凡夫的心情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對于我們這一念明了心,有一個「常、一」的顛倒。我們總覺得在內(nèi)心當(dāng)中,有一個常一的我,小時候的我跟長大的我是沒有差別的,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是沒有差別的!這種我見的顛倒,就使令我們?yōu)榱藧壑@個我,我愛、我見、我慢、我執(zhí),愛著這個我,我們就會創(chuàng)造很多生死的業(yè)力。但是這樣的思想是錯誤的、是顛倒的。怎么知道呢?比如說:你今生這一念明了心,你隨順了三寶,是歸依三寶的心;但是你下輩子得到大福報,到天上去了,充滿驕慢,做轉(zhuǎn)輪圣王,七寶千子,你可能沒有遇到佛法了。沒有遇到佛法,這怎么辦呢?心隨境轉(zhuǎn)。你當(dāng)時的境界,就是大家所恭敬、禮拜、贊嘆的境界,那只好是放縱你的五欲、煩惱,去享受五欲的境界。別人敢觸犯你,「君王一怒,血流漂杵」。你今生福報享完了以后,又變成一只螞蟻。我是一只卑賤的小螞蟻,我的工作就是把這個東西,從這個山洞搬到另外一個山洞,遇到大雨來的時候,就把我給沖死了,死掉以后又做一只螞蟻。你做轉(zhuǎn)輪圣王的時候,你的那一念心是如此的驕慢、如此的充滿自信;但是你做一只小螞蟻的時候,你那一念心是如此的自卑。你怎么能夠說「心是一樣」呢?那心中的我跑到哪里去了?沒有一個常一的我,你的心有很大的轉(zhuǎn)變,就是過去心不可得。你過去那個轉(zhuǎn)輪圣王的心,跑到哪里去了呢?不可得。所以說我們這一念心是隨業(yè)力,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心識是怎么來的呢?是由業(yè)力的熏習(xí)而來。善業(yè)的熏習(xí),你的心就充滿了憍慢、充滿了功德;惡業(yè)的熏習(xí),你這一念心就充滿了罪業(yè)、充滿了不安、充滿了苦惱。所以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明了的心,是由業(yè)力的熏習(xí)而來的。所以說觀心無常,來破除我們對于心的一個「常、一」顛倒。我們這一念心是剎那剎那變化的,我們這一念心也可能趨向于圣道、也可能會趨向于三惡道,它是隨時在變化當(dāng)中,有無量無邊的可能性,這叫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這個「法」,龍樹菩薩說:在宇宙萬法當(dāng)中,除了「心」以外,其它的部分都是屬于「法」所收攝,就是心所受用的境界都叫做「法」!笩o我」這個「我」,就是主宰義。就是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對于我們所追求的境界,會打很多妄想:我現(xiàn)在要干什么、明年我要干什么、十年以后我要干什么。但事實上,這個「法」的境界,它不是隨順你內(nèi)心的妄想,所以我們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佛陀告訴我們說:對這個「法」應(yīng)該怎么認(rèn)識呢?「如夢幻泡影」。說你在做夢的時候,這個夢的情節(jié)變化,不是你能控制的,完全是業(yè)力所顯現(xiàn)。過去有一個修仙道的叫漢鐘離,漢鐘離他學(xué)了很多仙道的技術(shù),他年紀(jì)大了,希望能夠把這個法傳下去。找了很久,終于在一家旅館當(dāng)中,找到了呂洞賓。呂洞賓十年的寒窗苦讀,這一天要去考試,在旅館里面跟漢鐘離接觸。漢鐘離一看:唉呀!這個是我的弟子。漢鐘離就過去跟他說:你要干什么?他說:我要去考功名?脊γ墒裁?做官啊,享受榮華富貴啊。漢鐘離說:你不要做官了,你來跟我學(xué)仙道。呂洞賓說:不行,我這十年寒窗苦讀,為了就是這么一天,我一定要去考。漢鐘離沒辦法,好吧,那談到晚上睡個覺吧。漢鐘離就從他的僧袋拿出一個枕頭:你睡我的枕頭好了。睡在這個枕頭,睡著了,睡著以后就開始做夢。在夢境當(dāng)中,他去考試,唉呀!一考果然:十年寒窗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聞。考上了狀元,大家又敲鑼、又打鼓的報這個信;噬险埲,他長得一表人才,皇上把女兒嫁給他,做駙馬爺。哦!有名有利。他的家庭生活很快樂,就生了一個兒子;但是榮華富貴不會持久的,沒有多久他的兒子得到一種流行病,就死掉了。死掉以后,他的太太悲傷過度,心情不好,后來也死掉了。呂洞賓悲傷妻子跟兒子的死亡,整天哭,就把眼睛給哭瞎了。這個時候,一個人沒有眼睛的時候,你想想看,再好的榮華富貴對他來說,有什么意思呢?他眼睛打開就是一片的黑暗。這個時候真是后悔,當(dāng)初要是聽漢鐘離的話去修行,現(xiàn)在多好!這個時候,內(nèi)心當(dāng)中一感傷就醒過來:哦!黃梁一夢。(哈哈)這時候就想:唉呀!人世間啊,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榮華富貴是如此的脆弱,你要去受用快樂的果報,這當(dāng)中一定要吃下毒藥。換句話說,你要受用功德天,你就要同時接受黑暗。這個時候呂洞賓就二個都不要:好,我跟你學(xué)仙道去吧。所以「觀法無我」就是說:這一切的法,你沒有主宰性,你可以在心中打很多的妄想,但是這件事情跟你的妄想,是絕對不一樣的。就是這一切的境界相,不是你能夠主宰的。是誰能夠主宰呢?就是業(yè)力的因緣主宰。這當(dāng)中牽涉到你個人的業(yè)力,也牽涉到眾生的共業(yè),這當(dāng)中曲折變化是很多的。所以說,我們觀法無我,能破除我們對法的顛倒,一種「我」的顛倒。我們總認(rèn)為這個境界就是我所安排的,我現(xiàn)在要干什么、以后要干什么,事實上我們是沒有主宰性的。

  這個「觀心」跟「觀法」是破除我見的顛倒,「觀身」、「觀受」是破除愛取的煩惱。這樣子是對治我們對身心愛見的煩惱,四念處。這個四念處觀,不管是在圣道門、不管是在凈土門,都很重要。因為你站在圣道的角度,一個菩薩要在三界流轉(zhuǎn),你大悲心廣度眾生,你也是要修四念處來調(diào)伏你的愛見,你才能夠所謂「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鼓銓@個果報體不能有愛見的顛倒,你才不會有痛苦的感受。所以龍樹菩薩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說:菩薩如果不修四念處,這個長時間的流轉(zhuǎn)生死,這種苦他受得了嗎?他受得了嗎?他受不了。他為什么能夠在三界當(dāng)中長時間的流轉(zhuǎn)?他就是有四念處的光明來保護(hù)他,是這個意思。站在凈土的角度,我們要厭離娑婆,就一定要對我們身心的愛取要調(diào)伏,所以這個四念處對凈土法門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破除我們的四種顛倒,使令我們能夠正確的看到我們身心世界的真實相,是這個意思。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里。

  問:

  答:意生身:第一個是「入三昧樂意生身」,這個是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第二個是「覺法自性意生身」,這個是實報莊嚴(yán)土;第三個是「總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總類」是佛的意生身,萬德莊嚴(yán)、各式各樣的總類!妇闵(這個俱就是與生俱來的俱,一個人字旁,再一個具足的具),「總類俱生」就是佛的意生身,那無量無邊的三昧陀羅尼,隨從這個意生身而出現(xiàn)。他的特色是「無作行」,他是無作妙德,他不必假作意的!缚傤惥闵鸁o作行意生身」,那是佛的意生身。這又超越了前面的「覺法自性」。我們一般的凡圣同居土是「入三昧樂意生身」,就是你要現(xiàn)起這樣的意生身,你還得稍微的入定,稍微的靜一靜,然后才能夠現(xiàn)出這個意生身的功德。

  問:黃粱一夢的故事,請再說一次。

  答:這就是黃粱夢,那個時候漢鐘離在煮黃粱,他醒過來的時候,黃粱還沒有煮熟,他已經(jīng)把這個人生都走過了,所以叫做黃粱夢。人生就是這種境界,有苦有樂、有樂有苦,但是苦多樂少。就是我們凡夫的心情,就是貪著這個刀山上的這么一點蜂蜜,他要付出很多身心的痛苦,不管是追求的時候、不管是得到的時候、不管是壞掉的時候。但是他為什么愿意這樣支持他呢?因為他的眼睛只看到蜂蜜,他未曾看到他為了追求蜂蜜所付出的廣大代價。佛陀提醒我們:你應(yīng)該要看清楚,事實上你追求的這個欲,你背后付出多少代價,你應(yīng)該要算一算,好象不劃算。所以這個樂受是苦,龍樹菩薩說:沒有錯,佛陀也同意在因果的角度,善業(yè)能夠成就可樂果報,這因果是不能壞的。那為什么樂受是苦呢?因為你為了追求少許的樂受,你要去創(chuàng)造廣大的痛苦,你要承受廣大的痛苦,苦多樂少,所以安立它是苦,是這樣子安立的。

  問:

  答:八地菩薩他一定有修四念處,才會成八地。他為什么能成就八地呢?就是修四念處。就是菩薩不修四念處,肯定要退轉(zhuǎn)。任何一個菩薩,都是要修四念處,否則他沒有辦法在三界里面流轉(zhuǎn)的。

  問:

  答:是的,所有的菩薩都要修四念處;否則他連初地都不能證得,他連三界都不能離開。四念處是斷除見思煩惱的一個法門。菩薩在三界流轉(zhuǎn),他不是因為愛取煩惱而流轉(zhuǎn),他是大悲心。如果菩薩沒有斷除愛取,那跟凡夫沒有差別,你也是作不了主。所以龍樹菩薩就提出一個看法說:菩薩不修四念處、不修三十七道品,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沒有一個菩薩自己是顛倒的,不可能有這種事情。

  問:

  答:阿羅漢修四念處以后,他的涅槃現(xiàn)前,他就進(jìn)去了。菩薩他是經(jīng)過涅槃,他不進(jìn)去,繼續(xù)往前走。就是說菩薩修四念處,他有能力取證涅槃,但是他不取證。就是菩薩經(jīng)過化城的時候,他不進(jìn)去而直趨寶所。因為這個四念處本身,它有能力使令你趨向于涅槃,但是菩薩他不取證。為什么呢?以大悲心故。

  問:

  答:意根的法塵。因為意根它是個假法,因為佛陀必須要明確的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差別表達(dá)出來,因為意根是自己打妄想的,它是個假法。在唯識學(xué)叫「假法」,你自己想的。如果說極樂世界的法塵很好,那這個東西,我在娑婆世界打妄想也不錯。(訶──)所以看不出這樣的一個差別,因為法塵是隨你的內(nèi)心打妄想的。這個五塵那不是,那是實實在在擺在這個地方,所以五根五塵是比較明顯的,是個實法,是真實受用的法。所以唯識學(xué)說:這個法塵是個假法,你自己這樣子想,事實上不是這樣子,它是個假法,心中的妄想。好,我們今天講到這里。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二三卷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五頁,「壬一鳥音法利」,看經(jīng)文:

  復(fù)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這段經(jīng)文是說明極樂世界的鳥類,能夠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所謂的三十七道品,使令極樂世界的眾生聽聞以后,都能夠念佛、念法、念僧,這段是說明「鳥音法利」。

  三十七道品,我們看《講義》第三十六頁。這個三十七道品,它是四諦法門里面的道諦,苦、集、滅、道的道諦。如果是小乘法,這個道諦它是趨向于偏空涅槃;如果四念處是隨順于大乘法,這個道諦它就趨向大般涅槃,有這樣的差別。這個四念處,主要的就是有四種智慧,所謂的不凈、苦、無常、無我。這四種智慧,他在觀察的時候,他是要依止這個寂靜的內(nèi)心。換句話說,我們剛開始要先「一句彌陀念誦聽」,以一句佛號,在心中能夠?qū)R幌嗬m(xù)的安住,來破除我們的昏沉跟掉舉,來破除我們內(nèi)心的粗重性,使令我們內(nèi)心能夠明了寂靜的安住下來。就在這個明了寂靜當(dāng)中,生起不凈、苦、無常、無我四種智慧,來觀察我們的身受心法,這四念處是依止「止」而生起的。所以這個四念處基本上,它在整個操作的時候,主要有二個心所:第一個是「念心所」,就是一個止,一個明記不忘的念心所,就是我們?nèi)洺址鹛柕哪莻念;其次是一個「慧心所」,這抉擇,面對身受心法,生起不凈、苦、無常、無我四種的抉擇。所以這個四念處的整個操作,就是由「念」住心,由念來安住我們的內(nèi)心,由「慧」來觀察,這個四念處就是念跟慧,在整個修行就是這二個心所。這個四念處在修行的位次,第一個要成就的是「四正勤」,這個地方的「勤」指的是精進(jìn)。這個精進(jìn)就是說,對于斷惡修善品中,能夠勇悍為性,這當(dāng)中主要有二件事情:第一個就是「斷惡」,破除我們內(nèi)心的愛見煩惱;其次就是「修善」,就加強我們心中的觀慧。對這二件事情能夠勇悍,內(nèi)心當(dāng)中主動積極的去追求,不為任何的逆境所障礙,這個就是「四正勤」。這當(dāng)中有四個法:

  四正勤

  ┌一已生惡法令斷。

  │

  ├二未生惡法不令生。

  四正勤┤

  ├三未生善法令生。

  │

  └四已生善法令增長。

  這四個法,基本上我們分成二部分:前面二個是對于惡法的一種態(tài)度,「已生」的「令斷」,「未生」的令「不生」。三、四是面對善法的一種態(tài)度,我們面對善法的一個態(tài)度就是:「未生令生、已生令增長」。在修學(xué)的過程當(dāng)中,我們應(yīng)該是先生善才破惡的,所以我們先講第三!肝瓷品钌。這個「善法」指的是四念處的觀慧。我們凡夫的心情,長時間活在愛見煩惱的妄想中,已經(jīng)很久了。這個時候要在愛見這樣的一個廣大蜘蛛網(wǎng)當(dāng)中,要建立四念處的光明,這是不容易的。所以剛開始的次第,我們一定要先坐中修、先靜中修。就是說我們有時候會生愛見煩惱,但是一天二十四小時,可也不是全部都經(jīng)常起煩惱,所以我們就應(yīng)該利用煩惱沒有活動的時候,一方面先有止的幫助,讓內(nèi)心能夠明了寂靜,就在這樣的內(nèi)心當(dāng)中,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煩惱不活動,心情非常和平的狀態(tài)當(dāng)中,去生起這個四念處的觀慧。就說你剛開始去栽培四念處觀慧的時候,你一定要在寂靜的心中,不能有煩惱干擾的時候,就是「未生善法令生」,這是一個關(guān)鍵。「已生善法令增長」。你要不斷的去重復(fù),不斷有定課,一次一次的、一次一次的在寂靜當(dāng)中,去觀察不凈、苦、無常、無我,使令心中的光明,一次一次的增長廣大,這個就是「已生善法令增長」。生起善以后,我們還要做一件事情,就是破惡。破惡第一個是「已生惡法令斷」。就是說我們平常的內(nèi)心,跟染污的境界一接觸的時候,生起了愛取的煩惱。這個時候怎么辦呢?就是要把平常在打坐當(dāng)中的功夫提起來。不過一般我們是這樣:一般我們在面對煩惱的時候、調(diào)伏煩惱的時候,是先觀后止。就是先觀察它的過患,這個煩惱是不凈、是苦的,它有這種種的過患,就像大火,就像這個賊、就像毒蛇,它會破壞我們的功德,使令我們苦惱。它是無常、無我的,它是生滅相的,它沒有真實性的,是可以消滅的。這個時候你對這個煩惱過患的體性有了解以后,這個時候就要提佛號,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煩惱不能斷要他斷。這時候你一定要讓佛號在心中相續(xù)的運轉(zhuǎn),直到煩惱停下來為止。這是祖師所說的:折伏現(xiàn)行煩惱,為修心要務(wù)。這個是很重要的,這件事情會影響我們臨命終是不是能往生。就是說臨命終的成功,是由平常無數(shù)的正念所成就的。就是你臨命終為什么能夠調(diào)伏煩惱?這最后的勝利,看你平常當(dāng)中,無數(shù)次調(diào)伏煩惱的成功,才有臨終的正念。所以這件事情,就是你平常功夫的點點滴滴,你平常只要失敗一次,你臨命終就會有危險。所以「已生惡法令斷」,這件事情是一個成敗的關(guān)鍵。所以你平常是不是能夠調(diào)伏煩惱,就對你未來臨命終是不是能夠保持正念,這件事情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biāo)!肝瓷鷲悍畈簧,有時候我們煩惱不活動,但是我們也必須要保持,使令它不活動。這件事情就跟環(huán)境有關(guān)系,就是說你剛開始,不要去接觸染污的環(huán)境。所以祖師大德修行的開示當(dāng)中,勸勉初學(xué)者,盡量能夠息諸緣務(wù),閑居靜處。你盡量能夠離開染污的環(huán)境,到一個清凈的道場來修行。因為那個染污的環(huán)境,正是你的熟境界,你內(nèi)心跟這個境界一接觸,你任運的就會起煩惱。這個境界太熟悉了,你根本控制不住。所以「未生惡法令不生」,唯一的方法就是先遠(yuǎn)離、先遠(yuǎn)離,使令我們心中的善法光明強大以后,才能夠所謂的「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那個是以后的歷練。所以這個「四正勤」就是透過這四個原則,使令我們心中觀照的智慧增長,使令我們愛見的煩惱慢慢的調(diào)伏,這個是「四正勤」。

  四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

  ├二精進(jìn)如意足。

  四如意足┤

  ├三心如意足。

  │

  └四思惟如意足。

  這個「如意足」就是「能發(fā)動神通,所愿皆成,故名如意足」。這「如意足」,事實上就是禪定,四種法而成就禪定。禪定為叫「如意足」呢?就是它能夠啟發(fā)神通,使令我們所愿皆成。在三昧當(dāng)中,我們?nèi)魏蔚南M寄軌虺删,這叫「如意足」,就像這個「足」能夠使令我們到達(dá)所須要去的地方。前面的四正勤,它是偏重在觀慧的栽培;這個「如意足」,就是我們從外凡要悟入內(nèi)凡的時候,這個時候要加強內(nèi)心的禪定,這個「四如意足」事實上就是成就禪定,加強止的功夫。這當(dāng)中有四個法門:第一個「欲如意足」。這個「欲」就是希望,你心中思惟禪定的功德,你有禪定以后,你內(nèi)心有堪能性,能夠成就種種的神通,乃至能夠成就圣道。所以這個「欲」是善法欲,對于功德的一種須求。過去有一個大專生告訴我說:他以前讀高中的時候,在班上的成積是很普通,不是很好。他到了高中以后,每天早上起床,還沒有刷牙洗臉的時候,自己就發(fā)愿:我一定要考上臺大。心中就有這樣的希望。三年當(dāng)中,每一天起床就是先發(fā)這個愿。哦,果然三年后考上臺大。他告訴我們說:他聽到《阿彌陀經(jīng)》以后,我要重新發(fā)愿。他說我以后早上起床的時候發(fā)愿:我一定要往生凈土。這個「欲」,就是內(nèi)心當(dāng)中給自己一個目標(biāo),一個很明確的努力目標(biāo)。這個目標(biāo)有什么好處呢?就會帶動你的精進(jìn),你就會對你這樣的一個所緣境,能夠?qū)R幌嗬m(xù)的努力用功德,所以這「精進(jìn)如意足」是跟欲有關(guān)。我們一個人修行沒有目標(biāo),你是很難精進(jìn)的,你一定是悠悠泛泛。所以你要有成就禪定的一個希望,你就會強迫你自己經(jīng)常的去打坐、去憶念你的所緣境。第三個「心如意足」,這個「心如意足」跟「思惟如意足」,等于是整個禪定的正修,前面的「意」跟「精進(jìn)」是一個方便。這個「心」就是一個正念,就是心離所緣境,能夠明記不忘。比如說你是以佛號為所緣,你心中念茲在茲,一次一次的去憶念你的佛號,使令這個佛號不忘失。這個「心」就是一個正念。這個「思惟如意足」就是正知,經(jīng)常能夠覺察了知你是不是忘失所緣。你那個旁邊有一個觀察的、注意的,經(jīng)常能夠正知。正念正知、正知正念,是修禪定的正式法門。依止這四個法而成就禪定,這叫「四如意足」。四正勤跟四如意足是一個外凡位,就是外凡資糧位。在這當(dāng)中去積集你的禪定跟智慧的資糧,這個是外凡資糧位。

  五根

  這個「根」是一個譬喻,就是以這個樹根來譬喻我們的信、進(jìn)、念、定、慧五個法。這個樹的根,主要有二種功能:第一個它有「攝持義」,它能夠攝持不失。這表示說,到達(dá)「五根」的時候,我們心中的五種善根──信、進(jìn)、念、定、慧善根,已經(jīng)不容易退失,它就像這個樹根,它能夠堅定的在這個大地當(dāng)中站立起來,攝持不失。第二個它有「生長義」,它不但是保持不失,而且它能夠一次一次的生長廣大,所以這個「根」有攝持義、有生長義,所以叫做「五根」。這個時候已經(jīng)從外凡位到達(dá)內(nèi)凡位。第一個是「信根」:

  ┌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

  我們剛開始對于四念處的信心,是個仰信。我們說這個色身是不凈的、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我們平常的內(nèi)心是活在顛倒當(dāng)中,我們總是覺得色身是安樂美妙的,愛著色身。那佛陀說:色身是不凈的。這個時候我們心中雖然有仰信,但可也是疑惑,真的嗎?色身是不凈的嗎?我們這一念心真的是無常的嗎?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的信心是非常薄弱的,只是對于三寶一念清凈的仰信。但是經(jīng)過前面的四正勤跟四如意足,加強了止觀以后,這個時候我們的信心決定下來,「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對于這個「正道」,指的是止觀;「助道」指的是持戒,或者也包括修福,這個是助道法門。這個時候?qū)τ谶@樣一種法的信心,能夠攝持、能夠增長。再看「精進(jìn)」:

  ├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jìn)根。

  到了內(nèi)凡位的人,他在修行,他主動就會精進(jìn);不像前面的外凡位,很多的煩惱會障礙他。所以這個修行人,他內(nèi)心當(dāng)中,真妄交攻,非常矛盾,完全是仰賴信心。到了內(nèi)凡位的時候,他的修行,他粗重的煩惱都被調(diào)伏,所以有事沒事,自動會想要打坐,任運的「勤求不息」,這就是「精進(jìn)根」。這個「根」就像樹已經(jīng)牢牢固固的在大地當(dāng)中扎下去了。「念根」:

  五根者┼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

  心中能夠經(jīng)常的去憶念他所受的法,當(dāng)然這個地方的「念根」,主要指的是「止」,止的力量。

  ├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yīng)不散─名定根

  這個止增長以后,就變成定了。

  │┌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

  └┤         ├名慧根。

  └觀于苦等四諦───┘

  這個對于正道及助道的善法,經(jīng)常觀察苦、集、滅、道四諦是慧根。

  這個五根,蓮池大師解釋:這五根是由前面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來的。這個信是一個基礎(chǔ),信是通于整個后面的四根。這個四念處它成就了念跟慧,就是為什么會有念根跟慧根呢?就四念處。因為你四念處,你一定把心先止住,念住心,然后由慧觀察,由這個四念處成就念根跟慧根。這個四正勤成就精進(jìn)根,就是對于斷惡修善品,能夠勇悍為性。這個四如意足成就定根,這個信是通于后面的四根。所以蓮池大師就說:這個經(jīng)文為什么但提五根、五力,沒有談到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呢?蓮池大師說:講到五根就包括了前面三個。因為你怎么會有五根呢?這個五根是由前面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修習(xí),修習(xí)所成就的果報相,所以說舉果則必有因也。所以蓮池大師講:經(jīng)文不談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事實上講五根,也就包括前面了。這個時候的五根,就是內(nèi)凡的暖位跟頂位這二位,暖頂二位。

  五力

  「五力」是屬于「忍位」跟「世第一」二個。先解釋這個「力」。什么叫做「力」呢?「力用增長,能破煩惱,故名為力!咕褪切拧⑦M(jìn)、念、定、慧五個法門,它的功能,它心中的功能──力用增長,能夠破除你心中的煩惱。前面的五根,能夠不為煩惱所壞;但是它還不能完全破壞煩惱,就是這個五根的菩薩,他心中有善根,但是可也是有煩惱。但是到了五力的時候,他善根的力量不允許煩惱活動,煩惱不能活動,力用增長,能壞煩惱,是這個意思。他這個善根的力量強,不但能夠保護(hù)自己,進(jìn)一步能主動的去破壞煩惱,所以叫做「力」。

  ┌能破疑惑┐

  │    │

  ┌信根增長┼破諸邪信├名信力。

  │    │    │

  五力者┤    └及破煩惱┘

  前面的「根」是「信根」,信根當(dāng)然會「增長」,就是你這個止觀的力量增長,你心中的這個光明增加以后,你信心也會增加,「能破」除你心中所起的「疑惑」,「破諸邪信」,他人散播一些邪知邪見的信仰,你也不為所動,乃至能「破」除你的「煩惱」,這就是「信力」。我們剛開始修行,我們的心就是一個苦惱的心,就是單單對三寶一個薄弱的信心,相信我是業(yè)障深重的凡夫,在三界當(dāng)中流轉(zhuǎn)沒有出離之緣;一方面相信阿彌陀佛有大誓愿,一定能救拔我。就這么一念薄弱的信心,在支持著我們,支持我們?nèi)ツ罘、拜佛。但是慢慢的、慢慢的,心中佛號的力量由生轉(zhuǎn)熟,這個時候我們的信心會生起來,更加的堅定。所以印光大師在《文鈔》上說:有人問他說:師父。∧阋簧霌P凈土法門,你是不是有親眼看到人家往生凈土去呢?親眼看到這個人從娑婆世界的神識,就這樣到極樂世界去呢?印光大師說:全世界的人念佛都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我還是要堅定的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說他對佛號相應(yīng)的力量,已經(jīng)達(dá)到了一種境界,一種力的境界,他能夠破除他心中的疑惑,乃至別人講一些邪知邪見,都不能動搖他。這當(dāng)然是透過止觀的修學(xué),能夠看到這樣的一種真實相。

  │     ┌破種種身心懈怠┐

  ├精進(jìn)根增長┤       ├名精進(jìn)力。

  │     └成辦出世大事─┘

  對于止跟觀的精進(jìn),他能夠任運「破」除「身心」的「懈怠」。因為到了「力」,到了內(nèi)凡位的菩薩,他對四念處的法是由生轉(zhuǎn)熟,對于這種常、樂、我、凈四種顛倒是由熟轉(zhuǎn)生。所以他在操作四念處的時候,他很自在,他不會像過去那么容易有懈怠的情形!赋赊k出世」間的這種圣道的「大事」,成就圣道這件是大事業(yè),這個是「精進(jìn)力」。

  │    ┌破諸邪念──────┐

  ├念根增長┤          ├名念力。

  │    └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

  「念根」的「增長」,它能夠「破」除心中的「邪念」,心中有一點邪念,他只要佛號一專注,稍微注意一下,一下子就停下來了。「成就一切出世」間的「正念功德」,這種正念還不是普通的正念,是出世間無漏的正念,這個是「念力」。

  │    ┌能破亂想──┐

  ├定根增長┤      ├名定力。

  │    └發(fā)諸事理禪定┘

  這個「定根」的「增長」,「能破」除心中的「亂想」,「發(fā)」起這個「禪定」有事跟理,「事」主要是禪定,「理」就是有理觀。這個「定力」的階位,起碼是未到地定,要到內(nèi)凡位,起碼是未到地定,最好是根本禪,但是最少是未到地定。

  │    ┌能遮通別諸惑┐

  └慧根增長┤      ├名慧力。

  └發(fā)真無漏──┘

  智慧「增長」以后,能夠遮除通惑,這個「通惑」是指三界的見惑,這個我見的顛倒是通于三界的。這個「別惑」是思惑,這個思惑是有差別相的,欲界有欲界的煩惱,色界有色界的煩惱,無色界有無色界的煩惱。欲界的愛煩惱,所對的是五欲的境界;色界、無色界的愛煩惱,所對的是境界是三昧樂。所以這個愛煩惱是一個「別惑」,一個差別相。引發(fā)真實「無漏」的智慧,這個是「慧力」。這個時候的慧根,它只是有引發(fā)無漏智慧的功能,他這個時候無漏智還沒有真實生起,他還是內(nèi)凡。就是心游理內(nèi),但是身心有漏,他的內(nèi)心還是有漏的。換句話說,他四念處的智慧,還是一個比量的智慧,他對于不凈、苦、無常、無我的認(rèn)知,還要假藉文字來引導(dǎo),這叫比量。你怎么知道這個身心是不凈、是苦、是無常、是無我呢?是假藉文字的引導(dǎo),才能夠理解的。這個是內(nèi)凡加行位。

  七菩提分

  這以下的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這當(dāng)中的位次有二種說法。我們上次是根據(jù)小乘的《俱舍論》。小乘的《俱舍論》認(rèn)為八圣道分是見道位,七菩提分是修道位。但是《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認(rèn)為在大乘的角度,是先成就七菩提分,七菩提分是見道位,八圣道分是修道位。蓮池大師他認(rèn)為:先七菩提分,然后再八圣道分。他認(rèn)為七菩提分是見道;八圣道分是修道。所以這個地方,我們還是根據(jù)大乘的說法比較適合。所以我們就以七菩提分為見道位,這是大乘的說法。前面的內(nèi)凡是一個加行位,有暖、頂、忍、世第一,下一個剎那就入了見道位,就是以七菩提分成就見道。先解釋這個「菩提」。這個菩提就是覺了的意思,「覺」就是覺察,「了」就是明了,這個「覺了」就是一種智慧,就是覺了。這個「分」就是一個分支。什么叫分支呢?因為七菩提分就是分分隨宜而用。就是說它這個七分支,你不是每一支都要去操作的,因為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在調(diào)整止觀均等的時候,你可以根據(jù)你個人的情況:止太強了、或者觀太強了,根據(jù)這樣一種不均等的情況,來使用它、對治它,所以這個「分」是分分隨宜而用,叫做「分」,就是七種覺了的功能。這七種功能在操作的時候,分分隨宜而用,所以叫七菩提分。

  ┌七菩提分─亦名七覺分

  有七種覺了的分支。先看第一「擇法」:

  │       ┌善能簡別真?zhèn)惟ぉ?/p>

  │┌智慧觀諸法時┤       ├名擇法覺分。

  ││      └不謬取諸虛偽法┘

  我們用智慧來觀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能夠「善能簡別真?zhèn)巍,你?nèi)心當(dāng)中所安住的這個法是真實的、還是虛偽的?你要能夠判斷出來。判斷出來以后干什么呢?「不謬取諸虛偽法」,對于這個虛偽的法門要放棄,要安住在真實法當(dāng)中。就是說你要先判斷,你心中的這個法,是真實的?是虛妄的?然后再放下虛偽,安住真實,這個就是「擇法覺分」。

  這個地方講真實跟虛偽,當(dāng)然我們要以佛性來觀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所有的法都是虛偽的。不過這個地方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地方真實跟虛偽的一個判斷,跟你的修行宗旨相隨順,就是真實;跟你的修行宗旨相違背的,就是虛偽:以你的修行宗旨來抉擇。比如說我們修念佛法門,念佛法門的宗旨,印光大師說:「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咕褪菓浤畎浲臃鸬拿枴8墒裁茨?達(dá)到一心不亂的境界。所以你在這樣的操作過程當(dāng)中,你心中動了一個念頭:誒,我想要看到佛像,我心中想要去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yán)。你動了這個念頭,你怎么能夠抉擇這個念頭是真實、是虛妄呢?我應(yīng)該把這個念頭繼續(xù)的增長?還是應(yīng)該去舍呢?就是用你的宗旨來抉擇。我念佛的目的是達(dá)到內(nèi)心的一心不亂,而不是要看到佛像。所以你就知道:你想要看到佛像的這個念頭,是一種妄想、是一種攀緣心隨順的妄想,所以這個時候你就要「不謬取諸虛偽法」。就是說你對于你心中的任何念頭,你要馬上能抉擇出來:這個念頭是真實的?是虛妄的?是應(yīng)該增長的?或者應(yīng)該馬上讓它消滅?你要馬上能夠抉擇出來,這個是很重要的。

  ││精進(jìn)修諸道法┌不謬行于無益苦行┐

  │├      ┤        ├名精進(jìn)覺分。

  ││時,善能覺了└常勤心在真法中行┘

  我們在「精進(jìn)修」習(xí)「道法」的「時」候,你要有一種「覺了」的功能。什么樣的覺了功能呢?就是「不謬行于無益苦行」,對于這種奇奇怪怪的苦行、對于這個解脫道、對于往生凈土沒有幫助的,我們不要去「謬行」。內(nèi)「心」當(dāng)中,「在」這個「真法中行」,在真實的功德──信、愿、持名、戒、定、慧當(dāng)中安住,在這個地方修行,這個叫做「精進(jìn)覺分」。就是你在精進(jìn)的時候,要有一種覺了的功能。

  我們平常沒有修行,你就不會有什么事情,就是隨順自己的心情:我要生起愛煩惱,就隨順?biāo);我要發(fā)脾氣就發(fā)脾氣,一點都沒有障礙。但是我們要加功用行的時候,心中容易生起邪見,就是真妄交攻的時候,容易生起邪見。前幾年在埔里有一個住茅蓬的修行人,他修行一段時間都沒有成就以后,心中生起了一個邪見,就把這個身體給燒掉了。懺公師父經(jīng)常在齋戒學(xué)會講到這件事情。就是說這個生死的問題,不是這個色身,你把色身燒掉了,對解脫一點都沒有幫助。就是它不是問題,色身在不在,跟它沒有關(guān)系,流轉(zhuǎn)生死跟色身是完全沒有關(guān)系。就是你心中的愛取煩惱不調(diào)伏,你把色身燒掉了──凡夫執(zhí)取的心很重,你燒色身的時候,就容易起瞋恨心,容易墮到三惡道去。所以說我們在精進(jìn)用功的時候,你要經(jīng)常覺了。你今天要采取一個行動,這件事情是無益的苦行呢?還是一個真法中行?這件事情是不是隨順于你的目標(biāo)?還是你這樣做,完全跟你的目標(biāo)一點都沒有幫助?增加自己的痛苦,如此而已。所以這件事情,就是在精進(jìn)的時候,你也要生起一個覺支,生起一個覺了,這件事情也是很重要的。第三個「喜覺支」,就是我們歡喜的時候,也要覺了:

  ││若心得法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

  │├      ┤        ├名喜覺分。

  ││善能覺了此喜└住真法喜────┘

  這個加行位的菩薩,內(nèi)心當(dāng)中有這個止跟觀的功德,有這個功德的力量在心中運轉(zhuǎn),使令我們會有歡喜的境界出現(xiàn)。我們在歡喜之余,你也要「覺了」一下。覺了什么呢?就是「不依顛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就是你現(xiàn)在突然間歡喜了,不過你先等一下,你是不是應(yīng)該繼續(xù)的安住在這個法喜?還是應(yīng)該消滅這個法喜?就是這個法喜是顛倒?是法引生?還是真實的功德而引生?這當(dāng)中的判斷方法是很微細(xì)!缎≈褂^》講出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這個顛倒的法喜,使令你在法喜的時候,它是擾動相的。就是這個法喜一發(fā)動的時候,它會破壞你止觀的功德,這恐怕是有魔境來干擾你。如果你在法喜的時候,內(nèi)心是寂靜住,對你的止跟觀有幫助的、有隨順的力量,表示這個法喜是由功德的本身發(fā)起來的。就是它是功德相隨順的,就是這種法喜是從功德的法當(dāng)中流露出來的。所以你在法喜的時候,內(nèi)心當(dāng)中還是心一境性,它不會破壞止觀,這個就是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你在打坐的時候,突然間法喜起來,非常歡喜。你這個時候馬上覺了:我這個法喜是擾動的、是破壞止觀的,這個一定是有問題的,這個是顛倒之法。這個法喜是使令我們能夠寂靜住,是隨順止觀的,這個就是「真法喜」,我們可以繼續(xù)的受用。這是在喜的時候所生起的一種覺支。再看「除覺支」:

  └┤若斷┌見─┐之時,善┌除諸虛偽──┐

  ├  ┤  ├    ┤      ├名除覺分

  │除諸└煩惱┘能覺了 └不損真正善根┘

  這個「除」就是「斷除」這個愛「見煩惱」,就像刀子一樣,斬斷愛見煩惱。我們在破除煩惱的時候,也要有所覺察。怎么說呢?就是你在斷除我「見」的「煩惱」、或者是愛取煩惱的時候,你這當(dāng)中也是稍微覺了一下。就是說你是「除諸虛偽」,但是要「不損真正善根」,這個才叫做「除覺分」。比如我們修凈土,修凈土的修行人,祖師都告訴我們:你修凈土法門,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少管閑事,一心一意的求生凈土,這都是對的。因為你這個外緣太多,引生你的攀緣心,你就很難達(dá)到一心不亂。但是我們在這個少管閑事、萬緣放下,在整個內(nèi)心作意的時候,你要注意:就是你今生求生凈土,并沒有要舍離一切有情的一個心情。你的心情是為菩提道求生凈土。換句話說,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是真實的想要廣泛的利益有情,但是你必須暫時先到凈土當(dāng)中成就法身、成就種種的方便力,然后再回入娑婆。所以說你在切斷你外緣的當(dāng)下,你心中并沒有舍離一切有情、并沒有舍離你的大悲心,這個是很重要的,「不損真正善根」。所有善根的根本善根就是菩提心,你破壞了菩提心,你就墮落到二乘去了,你跟阿彌陀佛根本就不相應(yīng)了,凈土法門,「大乘善根界」,你破壞了菩提心,你跟阿彌陀佛不能感應(yīng)道交。所以說當(dāng)我們在修這個「除」,除掉煩惱、除掉妄想的時候,你不要去折損善根,要覺了一下,不要一股腦的都除掉,不要到時候連你的菩提心也除掉了。你這樣好的也除掉、壞的也除掉,就不對了。要有所簡擇,是這個意思?础干嵊X分」:

  │   ┌見┐

  │   │ │境時,善┌所舍之境虛偽不實┐名捨

  ├若舍所┼念┼    ┤        ├

  │   │ │能覺了 └永不追憶────┘覺分

  │   └著┘

  當(dāng)我們透過前面的操作,我們會次第的把前面粗的「見」,各式各樣的邪見;「念」,各式各樣對三界的憶念;各式各樣的「著」,這種取著心都舍掉。舍掉的時候,你也要「覺了所舍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名舍覺分!咕褪悄闵岬粢院,不要再追悔,不要再去回憶它。這個古德經(jīng)常說:修行,活在當(dāng)下,過去的如夢幻泡影,覓之了不可的,過去的不要老是再拿出來想?础付ㄓX分」:

  │若發(fā)諸禪定之┌諸禪虛假──┐

  ├      ┤      ├名定覺分。

  │時,善能覺了└不生愛見妄想┘

  我們生起禪定的時候也要覺了,就是這個「禪定」生起的「時」候,身心有這個殊勝的三昧樂,內(nèi)心這個粗重性調(diào)伏,有這個殊勝的輕安樂。這個時候我們應(yīng)該知道這個輕安樂,還是一個生滅之法,它還是有漏的生滅法,「不生愛見妄想」,這個叫「定覺分」。就是禪定發(fā)動的時候,你也要覺了一下,這種三昧樂都是暫時的,它是可破壞的,繼續(xù)的往前走,趨向涅槃。最后「念覺分」:

  │              ┌定┐

  └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 ├均平─

  └慧┘

  ┌擇法┐

  │  │

  ┌或心沉沒,當(dāng)念用┼精進(jìn)├三覺分以察起之┐

  │        │  │       │調(diào)和適

  │        └喜─┘       │

  ┤                   ├中,名

  │        ┌除─┐       │

  │        │  │       │念覺分

  └或心浮動,當(dāng)念用┼舍 ├三覺分以攝持之┘

  │  │

  └定─┘

  這個「念覺分」是一個總相,就是我們修行,要緊的是「定慧均平」,內(nèi)心當(dāng)中這個寂靜跟抉擇、抉擇跟寂靜要能夠均等。如果我們「心」太「沉沒」,就是你這個止太多,觀慧太少了,心太沉沒。有些人修行了一段時候以后,內(nèi)心太沉沒,內(nèi)心沒有法喜。這個時候怎么辦呢?「用擇法、精進(jìn)、喜」來對治!笓穹ā咕褪瞧鹩^,這個時候你可以誦誦經(jīng),或者是從經(jīng)典當(dāng)中,看到極樂世界個功德莊嚴(yán),看佛菩薩的功德,讓內(nèi)心當(dāng)中不要那么沉沒;蛘呤恰妇M(jìn)」,這個沉沒可能是內(nèi)心當(dāng)中太懈怠,這個時候可以精進(jìn)的對治。或者是「喜」,想想這個我現(xiàn)在心很沉沒、很枯燥;但是當(dāng)我成功以后到極樂世界,那個極樂世界的境界:寶樹、樓閣、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種種的身心自在,想想你未來的功德,讓內(nèi)心歡喜、讓內(nèi)心能夠提起來,就是用這個「擇法、精進(jìn)、喜」來對治沉沒。如果我們內(nèi)心太「浮動」了,就是這個觀太多了。這個時候也要對治,「用除、舍、定」。這個「除」就是破除,用破除的方式,轉(zhuǎn)念念佛把妄想破除掉;或者是「舍」,連破除都不要破除,當(dāng)下放下,全部都放下;第三「定」,就是心一境性,心中安住在佛號當(dāng)中無分別住,來對治這個「浮動」?傊褪鞘沽钸@個止觀能夠「調(diào)和適中,名念覺分!惯@個念覺支是一個總相,就是前面的六支在操作的時候一個標(biāo)準(zhǔn),就是以這個「念」,用念來判斷、來使令自己止觀「均等」。這七覺支的操作,使令我們從內(nèi)凡的加行位,到大乘的見道位,是這樣子的。好,我們休息一下。

  第二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九頁,「八圣道分」。

  八圣道分

  前面的七菩提分,是調(diào)整止觀的內(nèi)涵,使令我們止觀均等,而達(dá)到見道位;這以下是從見道以后的一個修道位。這個八圣道分,就是八種隨順圣道的法門,就是這八個法門,使令我們能慢慢的趨向于圣道,叫做「八圣道分」。這個地方值得我們一提的是,前面的七菩提分是「分分隨宜」而用。換句話說,七菩提分的操作,它沒有一定的次第,你止跟觀失調(diào)了,才使用七菩提分來對治;但是這「八圣道分」是前前引生后后,這八個法是具足的,它是有一定的次第,前前引生后后,所以這個是不同的地方。

  ┌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

  這個「正道」就是「圣道」。第一個就是「正見」:

  │┌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名正見。

  這個「行觀」,簡單講就是「觀行」,這觀行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在大乘就是我空跟法空!栋⒑(jīng)》的四念處,它這個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但講到我空;《大般若經(jīng)》《智度論》講這個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那是講到我空跟法空,講得徹底。所以我們在修我空、法空觀慧的時候,它是無漏的,這個時候智慧是無漏的,就是它沒有煩惱相應(yīng)。前面的觀慧,它這個我空、法空的智慧現(xiàn)前,它要依止文字的引導(dǎo)。但是到了「八圣道分」這個「正見」現(xiàn)前,它這個時候觀四諦──苦、集、滅、道四諦的時候,他不必假藉文字,他這一念心直接跟真理相應(yīng),不必假藉文字的引導(dǎo),這現(xiàn)量的境界,所以他這個「見四諦分明」。這個「四諦分明」在經(jīng)典當(dāng)中,有很現(xiàn)成的話說:阿羅漢或者見道位的菩薩,他們對四圣諦的看法就是:「苦正是苦、集正是集、滅正是滅、道正是道。」就是說整個三界的果報是苦,對我們凡夫來說,我們只是一個仰信。這個果報體真的是苦嗎?這苦果的來源,是來自內(nèi)心的煩惱。這當(dāng)中,離開了三界的果報體,還有一個寂靜安樂的涅槃,而趨向于涅槃的,就是要修道。這個正見現(xiàn)前的時候,他能夠如實的了知四諦,苦正是苦、集正是集、滅正是滅、道正是道,對四圣諦沒有一點疑惑,完全通達(dá)明白,這個就是「正見」的光明現(xiàn)前,這個是無漏的智慧現(xiàn)前。

  ││      ┌思惟動發(fā)┐為令增長入大涅槃

  │├以無漏心相應(yīng)┤    ├

  ││      └覺知籌量┘,名正思惟。

  這個時候根據(jù)我空、法空的「無漏心相應(yīng)」,他能夠「思惟動發(fā),覺知籌量」,繼續(xù)的去思惟。這個「思惟」跟覺知是一個粗跟細(xì)的不同:思惟是比較粗淺的觀察,「覺知」是對于法義更深入微細(xì)的觀察,是這樣的差別。使令我們不斷的增長、不斷的增長。這個四圣諦要講到深的時候,這個無作四諦,那是直趨大般涅槃的,所以為使這種無生四諦的真理不斷的增長,趨向于「大」般「涅槃」,叫「正思惟」。

  ││    ┌除四邪命───────┐

  │├以無漏慧┤           ├名正語。

  ││    └攝諸口業(yè),住一切正語中┘

  這個時候,也是「無漏慧」相應(yīng),破除我們出家的「四」種「邪命」。這四種邪命我不說明,大家看看注解就知道。這跟「口業(yè)」有關(guān)的四種邪命!笖z諸口業(yè)」安「住」在「正語」當(dāng)「中」,這是「正語」。這個八正道,這個正語、正業(yè)、正命是屬于戒的部分;前面是屬于慧,它是由慧來攝持戒法。圣人的戒法,是有道共戒,有這個智慧來攝持。這個地方的「正語」,是「口業(yè)」。古人說:我們一個人從你講話的口氣當(dāng)中,就能夠判斷你這個人吉兇禍福,也不用算命、也不要排紫微斗數(shù),就跟你講幾句話,就知道你這個人是吉兇禍福。怎么知道呢?說你這個人講話很刻薄,雖然你走得很正,但是你對別人的缺點,那種批評非常尖銳。他說:你這個人不用算命,你一定是一個薄福之人。有些人他就是很厚道,他對別人就是含蓄,點到為止。講話比較厚道的,這個人一定是有福報之人。所以古德一再勸勉我們:「律己宜帶秋氣,處世宜帶春風(fēng)!咕褪俏覀兠鎸ψ约旱臒⿶溃瑧(yīng)該像秋天的氣息,肅殺之氣;但是為人處世、對別人的缺點,帶一點厚道,帶一點的寬厚包容,就像春風(fēng)吹過來,百花盛開,這樣子就是為自己栽培福報。所以這個口業(yè)也很重要。

  ││    ┌除身一切邪業(yè)─┐

  │├以無漏慧┤       ├名正業(yè)。

  ││    └住清凈正身業(yè)中┘

  └┤

  前面是「攝除口業(yè)」,這是「攝除身業(yè)」,就是去「除身」的「邪業(yè)」。這個地方的「邪業(yè)」,我去查注解,說這是圣人的境界,這個色身怎么還會有殺盜淫的境界呢?他這個地方是講習(xí)氣、一種微細(xì)的習(xí)氣。就是他已經(jīng)入了大乘見道位以后,他對根本的戒法是不會違犯;但是對微細(xì)的戒法、還有根本戒的習(xí)氣,他還是要慢慢的調(diào)伏,這個就是「正業(yè)」。

  │    ┌通除三業(yè)中五種邪命┐

  ├以無漏慧┤         ├名正命。

  │    └住清凈正命中───┘

  這個是「通除三業(yè)」的「五種邪命」,安住在「正命」當(dāng)中。這個地方是針對出家人來說。出家人的正命就是「乞士」。佛陀規(guī)定這個出家人,不管你是凡夫、你是圣人,你不可從事生產(chǎn)事業(yè)。那你做什么事呢?就是做一個「乞士」,「上乞佛法以資慧命,下乞飲食以資色身!鼓阋闷蚴车姆椒▉磉^活。如果你假藉其他的因緣來賺錢、來得到利養(yǎng),這都是屬于邪命。這當(dāng)中有五種邪命:

  ┌一詐現(xiàn)異相奇特。

  │

  ├二自說功德

  │

  ─五邪命皆為利養(yǎng)┼三占相吉兇,為人說法。

  │

  ├四高聲現(xiàn)威令人敬畏。

  │

  └五說所得供養(yǎng),以動人心。

  第一個「詐現(xiàn)異相奇特」,這是屬于身業(yè)的邪命。就是說你這個出家衣服也不好好的穿,穿這個奇裝異服、留長長的頭發(fā)、長長的胡須,一副很奇怪的樣子。用這樣奇怪的樣子,來獲得居士的供養(yǎng),這個就是邪命,這個是屬于身業(yè)。第二個「自說功德」,你在居士面前贊嘆自己:你看我持戒多么的莊嚴(yán)、我經(jīng)常能夠修習(xí)禪定、我通達(dá)什么種經(jīng)論,贊嘆自己戒定慧的功德。使令居士來護(hù)持你、供養(yǎng)你,這個也是屬于邪命。第三個「占相吉兇,為人說法。」你為人家卜卦、占相吉兇,然后依止這樣來獲取利養(yǎng),這個也是屬于邪命。第四個「高聲現(xiàn)威令人敬畏」,在大眾當(dāng)中講話,故意現(xiàn)出高聲,聲音放大,現(xiàn)出有威嚴(yán)的樣子,使令人家敬畏,使令人家供養(yǎng)你,這個也是屬于邪命。這三個都是屬于口業(yè)所收攝──自說功德、占相吉兇、高聲現(xiàn)威,這是口業(yè)。第五個「說所得供養(yǎng),以動人心。」這個是屬于意業(yè)。你在居士面前贊嘆說:你看某某居士他供養(yǎng)我多少錢、他供養(yǎng)我什么東西。這樣來引起別人的供養(yǎng),這個也是邪命。這五種邪命,包括身口意三業(yè),這個都是應(yīng)該要破除的。

  │      ┌勤精進(jìn)─┐

  ├以無漏慧相應(yīng)┤    ├名正精進(jìn)。

  │      └修涅槃道┘

  這個時候,「以無漏慧相應(yīng)」,能夠?qū)R坏南嗬m(xù)在圣道當(dāng)中繼續(xù)的用功,「修」習(xí)大般「涅槃道」,這個叫做「正精進(jìn)」。再看「正念」:

  │       ┌正道──┐

  ├以無漏慧相應(yīng)念┤    ├名正念。

  │       └及助道法┘

  跟無漏慧相應(yīng)的一個念心所,經(jīng)常能夠憶「念正道」,這個正道主要是智慧,能夠趨向涅槃,正式能夠引導(dǎo)我們這一念心,從生死的此岸,達(dá)到涅槃的彼岸的是智慧。但是這當(dāng)中也要有一些「助道法」,就是持戒、修福,這個是助道。你經(jīng)常憶念這個正道、助道,這個就是「正念」。這個正念,不管是圣人、不管是凡夫,只要你是修行人,都很重要。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在這個環(huán)境當(dāng)中,不管是外在的環(huán)境、不管是人事的因緣,不可能什么事情都隨順我們的心意。換句話說,我們要得到安樂,我們不可能把外在的境界都安排得很適當(dāng),不可能。這怎么說呢?因為:「一切業(yè)障海,皆由妄想生!咕褪悄阈闹械臒⿶勒系K,跟你的妄想有關(guān)系的。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dāng)中,我們一生起煩惱,第一件事情就是調(diào)伏你自己,不要去找任何的理由,而把這個問題歸罪給別人。你往這個方向去處理,你只會把你的煩惱擴大。所以說我們要求自己內(nèi)心當(dāng)中安住,別人怎么樣,那是別人的事情。所以這個修行人,就是善護(hù)其心,好好的保護(hù)你的內(nèi)心。所以這個正念,就是說你的重點在調(diào)伏你的妄想,而不是去改變外在的環(huán)境,是這樣的一個方向。

  └以無漏慧相應(yīng)─入定─名正定。

  在這個禪定當(dāng)中,有我空、法空的「無漏慧相應(yīng)」,這個是「正定」。

  這個是八正道的修學(xué)次第,它是先有正見的智慧,然后引生正戒、然后引生正定,它生起的情況是這樣子的。在《大智度論》當(dāng)中,把七科道品之間的關(guān)系講出一個譬喻說:四念處就像種子一樣,真正能夠生起水果是種子,就是四念處。整個大小乘調(diào)伏愛見煩惱,主要的就是不凈、苦、無常、無我四種智慧,它是種子,它是一個親因緣。你把這個種子放在泥土當(dāng)中去栽培、去澆水,這個是四正勤,就是不斷的去栽培它,不斷的去破惡生善,這個就是四正勤,在土地當(dāng)中栽培。四如意足就是發(fā)芽,這個種子慢慢慢慢在你內(nèi)心當(dāng)中發(fā)芽了,有一點生機了,這個是四如意足,四如意足就是一個種子的發(fā)芽。這個五根,就是它不但發(fā)芽了,它生起一個堅固的根,牢牢的在地上安住。就是這個時候,你對四念處的信心,精進(jìn)、念、定、慧這五種善根,在你內(nèi)心當(dāng)中已經(jīng)生起了一個根,根深蒂固了,不容易拔除,這四種智慧在你內(nèi)心當(dāng)中,已經(jīng)不容易消滅了,這五根。五力就是進(jìn)一步的生起莖跟葉,這個莖就是樹干,還有這個枝葉,這是五力,那當(dāng)然更有力量了。七菩提分就是開花,就是枝葉開始開花了,有這個花香了,這是見道位,你已經(jīng)能夠聞到圣道的功德。八圣道分就是結(jié)果,當(dāng)然是先開花再結(jié)果的,就是有水果吃了,能夠享用大般涅槃常樂我凈的功德。這個就是《大智度論》以一棵道場樹,就是一棵樹的整個生長過程,來比喻七科道品。我們也可以從這樣的過程,知道整個七科道品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

  再看《講義》第四十頁。蕅益大師的一個「料簡」,作一個差別的說明。先「料簡四教」,把四教的差別相加以說明。

  料簡二

  料簡四教

  ┌依生滅四諦而修─即藏教道品。

  │

  ├依無生四諦而修─即通教道品。

  此等道品┤

  ├依無量四諦而修─即別教道品。

  │

  └依無作四諦而修─即圓教道品。

  這個「道品」,假設(shè)我們是依「生滅四諦」而修。這個四諦,它是在講一個因緣所現(xiàn)的相貌。我們說真諦、俗諦,「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箯恼嬷B的角度,從我空、法空的真理來觀察:這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但是從因緣上觀察,它就必須建立染凈的因果,亦名為假名。所以這個四圣諦的苦集二諦,是講雜染的因果;滅道二諦,是講清凈的因果。所以這個四圣諦就是講緣起。這個「藏教」的人,對于四諦的看法是生滅性的,因為藏教所稟持的真理是我空、法有,他認(rèn)為生命體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但是染凈的法是真實存在的。就是生死跟涅槃是不可能共存的,沒有「生死即涅槃」這回事情。換句話說,生死跟涅槃是互相對立的。涅槃的法生起,生死就不存在;生死的法生起,涅槃就不存在。所以他對四諦的認(rèn)識是生滅的四諦,一個法生起,另一個法是滅掉,互相遞奪的,這個藏教對四諦是這樣的看法。

  「通教」人對「四諦」的看法是「無生」,因為通教的人是根據(jù)般若的思想,他認(rèn)為我空、法也空。所以染凈諸法在法空的思想來觀察,這個生死、涅槃都是如夢如幻的。這個「無生」,就是說「法本不生,今則不滅,是寂滅義。」什么是通教對寂滅的看法呢?就是「法本不生,今則不滅」,它從來沒有生起。生死這個法,從以前到現(xiàn)在沒有生起。怎么會有呢?它是如夢如幻,它是一種虛妄相,涅槃也是虛妄相。所以這個通教人對于染凈因果的看法是「無生」,認(rèn)為這二個都是如夢如幻。當(dāng)然如夢如幻,生死、涅槃就可以統(tǒng)一起來,生死即涅槃。所以這個就為未來大乘思想鋪路,為后來鋪路。

  「別教」對「四諦」的看法是「無量四諦」。因為前面二教的四諦法,完全建立在業(yè)感緣起;這個別教的四諦法門,它有業(yè)感、也有心識,它說這個心有阿賴耶識(業(yè)識),阿賴耶識能夠受業(yè)力的熏習(xí)而有變化。當(dāng)我們創(chuàng)造了雜染的業(yè),阿賴耶識它就變化生死的境界出現(xiàn)。當(dāng)我們栽培無漏戒定慧的業(yè)來熏習(xí)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出現(xiàn)了涅槃的境界。這當(dāng)中有業(yè)、也有心識,這是「無量四諦」。這個「無量」就是無量的差別,它這個四諦法門,苦集有無量的差別。前面的苦集,但講三界的生死,三界的因果。到了別教的四諦法,這個苦、集二諦是通植九界的因果,就是九法界都是苦,是不隨順真如佛性都是苦。這些苦是怎么來的呢?是無明妄想而來。集,包括三界的煩惱,也包括界外的煩惱。所以這個別教的四諦,在觀察染凈因果,就看得更廣大,這個范圍更廣大,看到十法界的染凈因果。

  「圓教」的是「無作四諦」,就更高明了。因為前面的藏、通二教,是約業(yè)感。別教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當(dāng)中也包括了業(yè)力、也包括了心識。這個「圓教」完全是講心,不講業(yè),講當(dāng)下。這個「無作」二個字,你要弄明白,才能夠知道圓教的看法。什么叫做「無作」呢?就是整個染凈的因果,完全是稱性而起的,沒有一個造作者。說怎么會有死呢?因為真如在迷,一念的迷,生死浩然。怎么會有涅槃呢?一念的悟,輪回頓醒。就是都是一個真如本性,離開了真如本性,沒有其他的東西。所以這個圓教對于染凈因果的看法,那是非常微妙的,就在你一念之間。說你現(xiàn)在一念之間顛倒了,你就是在生死了;你現(xiàn)在能夠受持《法華經(jīng)》,能夠觀察諸法實相,你這個時候就是涅槃。我現(xiàn)在這個果報體還是生死,不是,你就是涅槃。當(dāng)然它這個地方也有階位,你這個涅槃是什么涅槃呢?名字位的涅槃,你已經(jīng)是入了名字位涅槃,或者是相似位、觀行位、分證位、究竟位,它有六即。雖然你是名字位的涅槃,但是我們不能否定你已經(jīng)有涅槃的氣氛。因為你假藉語言文字去觀察諸法實相,這個時候,你已經(jīng)慢慢的在背棄你的無明妄想。所以圓教人對生死涅槃的看法,完全依止現(xiàn)前一念,他不談過去、也不談未來,你過去造了什么業(yè)那不管,去看當(dāng)下,當(dāng)下的念頭,現(xiàn)前一念心性。這是一個非常微妙的法門。在天臺修假觀,一念三千,就是你一念三千,你一念在迷,三千都是顛倒的。十法界十如是,你所現(xiàn)的境界都是顛倒,都是顛倒相。一念的悟,三千都是清凈的。所以圓教的思想,它真如所變現(xiàn)的法是不能分割的,一念的迷,全體在迷,全水成波;一念的悟,全波即水。他對法界的觀察是全面性的。貪為法界,你種了貪煩惱,雖然你去造善,一切法即貪,你整個布施、持戒都帶了貪的氣氛。所以圓教的思想,它這個觀心法門是很妙的。而事實上這樣的一種觀察方法,是最合乎真實相的,最了義。這是圓教對于四諦、對于染凈因果的建立,他認(rèn)為就是你一念心所建立的。

  料簡四土

  這個四諦就是有這樣的差別。這樣的差別,我們就會問:我們到了極樂世界,那么多的鳥在演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演說四諦法門。到底它為我講的是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還是無作四諦呢?到底跟我講什么四諦呢?這當(dāng)中蕅益大師有說明:

  ┌藏道品─名半字法門,凈土濁輕似不必用,為小種先

  │

  │    熟者或暫用之。

  這個「藏教」的生滅四諦,它是不了義,是「半字法門」,這個字寫一半,就是它要表達(dá)的意思不圓滿!竷敉痢沟墓麍篌w,它的煩惱、邪見比較「輕」,本來「似不必」使「用」,因為凈土法門是大乘善根界,怎么會講小乘藏教的生滅四諦呢?但是有一種情況是例外:說你過去生是修「小」乘的法,你不斷的熏習(xí)小乘的思想,后來你回小向大了,往生凈土;但是你小乘的等流習(xí)性很強,在這種情況之下,這些白鶴、孔雀、鸚鵡、舍利,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它也會說生滅四諦的法門,因為你的根性是這樣子。

  │

  ├通道品─名大乘初門,三乘共稟。同居凈土多說之。

  這個「通」,智者大師解釋說:通前通后。說這個無生四諦的法門,他如果是鈍根人,就通到前面的小乘思想,就入無余涅槃;如果是大乘的三根人修這個無生的四諦,就能夠通于大乘的大乘法門:這「三乘共稟」的!竿觾敉炼嗾f之」,藏通二教,假設(shè)我們在凡圣同居土,那我們很多人會聽到藏通二教的四諦法門。

  │         ┌同居┐

  ├別道品─名獨菩薩法┤  ├凈土多說之。

  │         └方便┘

  前面的「通」是通前通后,這個「別」教是別前別后。這個法門很特別,它別于小乘,別于業(yè)感緣起;但是也別于后面的圓教,完全是講一心的緣起:它融合了業(yè)感、也融合了心性,叫「別」。它是「獨菩薩法」,它不共小乘的,「同居、方便凈土多說之。」同居土、方便土經(jīng)常會有這樣無量四諦的宣說。

  │

  └圓道品─名無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凈土皆得聞也

  「圓」教的無作四諦,它是「無上」甚深微妙法,有這種「利根」的人,他在任何的「四」種「凈土」都有可能聽「聞」到。我們在娑婆世界,如果我們能夠辛苦一點,把《法華經(jīng)》《楞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的思想,好好的研究。等到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以后,跟其他的同學(xué)就不一樣。就是你一去,這些鳥音法利,直接的「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直接講圓教的法門無作四諦,現(xiàn)前一念,當(dāng)下就是,獅子奮迅,就是直接的趨向于大般涅槃,直接成就初地乃至八地。所以我們能夠在因地的時候成就圓頓種姓,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就是說你要去臺北,你依止什么車很重要。你坐的是羊車、鹿車也可以到,但是慢;你開大白牛車,你一下子就到。就是說你對四圣諦的理解,你是如何去理解四圣諦的?這件事情很重要,就是你的智慧很重要。你對于諸法真實相的觀察,是用什么角度去觀察?對你斷除煩惱的快慢很重要。因為煩惱不真實,妄想無性。所以說你這個善巧就很重要。所以圓教的道品,雖然你在凡圣同居土,但是你也能夠聽到圓教的道品,因為你的根性如此。最后再看「如是等法」:

  釋等法

  ┌念處

  │

  ┌等前┼正勤

  │  │

  │  └如意足

  ┌┤

  ││   ┌四攝┐

  ││  ┌┤  │

  ││  │└六度│

  如是等法者┤└等余┤   ├無量法門也。

  │   │┌十力│

  │   └┤  │

  │    └無畏

  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佛陀只有講三十七道品,它是一個略說,所以講「如是等法」,這個「等」也包括了三十七道品「前」面的三科,「念處、正勤、如意足」,也包括了整個廣大的法門,包括了「四攝」法、「六度、十力」、四「無畏、無量法門也」。

  │

  └三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

  ┌念三寶─┐

  ┌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    │    │

  ┤         ├故令聞?wù)擤喟l(fā)菩提心┼也

  └隨所欲聞,無不演暢┘    │    │

  └伏滅煩惱┘

  換句話說,這些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它要演說法門,完全是契機的。你是什么的根「機」、什么樣的因「緣」,它就為你演說,使令你能夠經(jīng)常的憶「念三寶」、經(jīng)!赴l(fā)菩提心」、經(jīng)常的「伏滅煩惱」,是這樣的一種情況。這是講鳥音。這個「法利」,我們看經(jīng)文: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極樂世界的人民,聽到了這鳥類演暢這些法門以后,他能夠生起一種功德,就是對三寶強大歸依的心,「念佛、念法、念僧」的心情?词q祖的注解:

  釋念三寶二(這是講到聽聞法音的功德)

  正明

  ┌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

  │

  ┼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

  │

  └同聞共稟,一心修證,故念僧。

  我們聽到這種鳥音,我們「灼見」,就是很清楚分明的能夠感覺阿彌陀佛「威」德的攝受。為什么會有這些鳥呢?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我們會知道這是彌陀的本愿所化身,這時候內(nèi)心當(dāng)中會贊嘆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這個時候?qū)Π浲臃鹕饛姶蟮臍w依心,「念佛」!阜ㄏ踩胄,法味充足,故念法。」在極樂世界的這種情況,他聽聞佛法,因為它契理、契機,它能夠調(diào)伏我們的煩惱,使令我們法喜充滿。我們得到這種法味以后,我們對大般涅槃的法,也會生起大的歸依心。「同聞共稟,一心修證,故念僧。」大家在那個地方,一心的修證大般涅槃,這個就是念僧。這個「僧」就是和合眾,大家在一起修行,就是「念僧」。這個三歸依是整個修行的總相。就是說任何修行的五乘法門,持戒、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假設(shè)不跟三歸依相應(yīng),都是外道法,它是整個修學(xué)的總相,一定是在歸依三寶的基礎(chǔ)之下修善法。再看「料簡」:

  料簡

  ┌能念─即三觀

  │

  │       ┌別相┐

  │      ┌┤  ├───┐

  │      │└一體┘   │之不同。如上料

  └所念─三寶有┤       ├

  │ ┌四教意義┐│簡、道品,應(yīng)知

  └及┤    ├┘

  └三諦權(quán)實┘

  憶念三寶,蕅益大師他分成「能念」跟「所念」!改苣睢沟氖恰溉^」。說你是用什么心情來念三寶呢?我是在「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yīng)道交難思議!刮以趹浤钊龑毜臅r候,我憶念「能念所念性空寂」,就是跟空性相應(yīng)。能念的我,常一的我是不可得。「所念三寶」的自性也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在整個因緣當(dāng)中,「感應(yīng)道交難思議」,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性,跟阿彌陀佛這三寶的大悲心感應(yīng)道交,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你是用什么心情來念三寶呢?用三觀的智慧來念三寶,最圓滿的智慧!杆钊龑氂袆e相、一體」的差別!竸e相」就是有能夠見聞覺知的外相,就是外在的三寶──佛、法、僧。佛陀,是阿彌陀佛;法,各式各樣的法門;僧,包括蓮池海會的這些大菩薩。「一體」三寶,這個一體三寶指的是約內(nèi)心,你一念心具足三寶。我們講這一念心,覺而不迷是佛寶,正而不邪是法寶,凈而不染是僧寶。就是我們也能夠去憶念我們一念心當(dāng)中,也具足三寶的功德,我們有覺性,有這個靈靈覺覺的覺性,這當(dāng)中有一種正法的力量,有一種清凈的力量,這就是三寶。前面的別相是外在的環(huán)境,這個「一體」是約內(nèi)心。這當(dāng)中的淺深,還有「四教」的差別,還有「三諦權(quán)實」的差別,「如上料簡、道品」當(dāng)中的四教淺深,「應(yīng)」該可以如實了「知」。這是講到我們聽聞這個鳥音以后,所得到的利益,就是憶念三寶的利益。我們今天先講到這里,有沒有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

  問:

  答:它雖然如夢如幻,他還是入涅槃。

  是的,如夢如幻就是說:他雖然觀一切法空,但是他不壞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他也承認(rèn)涅槃有寂靜的相貌、他也承認(rèn)生死有苦惱的相貌,只是它如夢如幻。就是說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是存在的。就好象我們做夢一樣:我們知道惡夢也不真實、好夢也不真實;但是我們最后的決定,還是喜歡做好夢。是不是這個意思?但是你在受用好夢的時候,你知道它不真實而已,不像藏教把它執(zhí)取的那么真實。所以它這樣子,就為未來的菩薩道鋪路。菩薩之所以能夠來到三界的生死當(dāng)中度化眾生,龍樹菩薩說:除了大悲心以外,這個智慧很重要。藏教人為什么不敢來三界度化眾生?因為他執(zhí)取三界的生死是真實的,「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他認(rèn)為他這一念心一來到三界,他就會出現(xiàn)痛苦;其實不是的,會有痛苦是內(nèi)心所變現(xiàn)的,外境不是真實有一個三界可得。比如說:你如果是一個大菩薩,你來到三界,你看到的就是實報莊嚴(yán)土,你不是我們看到的這種三界的境界。在《維摩詰經(jīng)?佛果品》,佛陀說:成就凈土要修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這是成就凈土的因緣。最后結(jié)論:「心凈國土凈、心凈眾生凈!股崂プ鹫呔蛦柗鹜诱f:佛陀啊!我看這個三千世界種種的不凈,難道佛陀您老人家在因地的時候不凈嗎?怎么招感這樣的國土不凈呢?他起了這個疑惑。釋迦牟尼佛用腳趾掌按大地,整個大地現(xiàn)出七寶的境界。就是說佛陀就把他自己所看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境界給舍利弗看,我看到的世界是這樣子的。可是這阿羅漢有報障,煩惱障、業(yè)障消滅了,有報障,他看到這個三千大千世界,還是這種境界。所以我們說:境界是由內(nèi)心所變現(xiàn),如夢如幻,是這個意思。所以我空、法空,對后來「唯心所現(xiàn)」的理論作了基礎(chǔ),為萬法唯心的思想作基礎(chǔ)。所以他通前通后,通教的思想是通前通后。

  問:

  答:別教的思想,他是無量四諦,他的思想認(rèn)為生命是由我們阿賴耶所變現(xiàn)。阿賴耶識要轉(zhuǎn)染成凈,不是當(dāng)下,要慢慢的轉(zhuǎn)凡成圣,因為它牽涉到業(yè)力了,阿賴耶識受熏了。一牽涉到業(yè)力的時候,就有所謂的時間相,慢慢慢慢的,你今天拜一部《八十八佛》、明天再拜一部《八十八佛》,業(yè)力慢慢的增長廣大,然后阿賴耶識也是慢慢慢慢的變化。因為你什么東西一牽涉到業(yè)力的時候,那就有時間相,有一種時間的累積相。圓教的思想那不是,當(dāng)下。我們臨命終的時候,這是一個關(guān)鍵的時刻、關(guān)鍵的時刻。無量無邊的煩惱罪障會現(xiàn)前的時候,你是不是能夠跳得過去,跟你平常栽培的智慧有決定的關(guān)系。有些人業(yè)障現(xiàn)前跳不過去,真的把你給障住了。有些人智慧強,他一念心當(dāng)中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輪回頓醒。我在念阿彌陀佛,這些業(yè)障覓之了不可得,它就沒有力量了。就是一念三千,我現(xiàn)在的三千法界,那是一個清凈的法界,他安住在佛號當(dāng)中,安住在一念清凈心當(dāng)中,他就過去了。所以這個智慧是一個關(guān)鍵,破障的關(guān)鍵,尤其是臨命終的時候。有些人就是過不去,這個障礙就卡住了;卡住以后,對不起,下次再來,你下輩子再來。「瞥爾情深,三界枷鎖,萬劫纏繞!顾耘R命終的時候,并不是說誰障礙我們,你看從古德這句話說:不是別人障礙你,是你的業(yè)障礙你,是「瞥爾情深」,是你的情感障礙你。你怎么會生起情感呢?你就是看不破。你那個智慧不夠,你老是執(zhí)著你的業(yè)障是真實的,你總是覺得你的懺悔不夠,你一直在執(zhí)取你的業(yè)障相,那業(yè)障對你就有力量了。你看這個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明色緣六入,乃至愛取有,這個「有」就是有力量的一種業(yè)力。這個業(yè)力怎么會變成有呢?是因為你愛取。所以我們修凈土法門,不一定說要直接破無明,你起碼「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滅」,你起碼對這個愛取要調(diào)伏。所以臨命終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我們臨命終會起什么念頭,也不知道臨命終會遇到什么境界,這都不是我們能夠預(yù)測的范圍。但是有一件事情我們可以準(zhǔn)備,就是準(zhǔn)備你的智慧,把你平常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準(zhǔn)備好,觀察這些有為法是如夢如幻,觀察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真實的,光明能夠破除黑暗。你一次一次的在心中加強這樣的觀念,加強阿彌陀佛一定能夠救拔你,就是這樣。好,我今天講到這里。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二五卷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一頁,「壬二、征釋略顯」。

  壬二、征釋略顯

  前面一科是說明「鳥音法利」。在前科當(dāng)中,佛陀說明了極樂世界,有種種的奇妙雜色之鳥,這些鳥類能夠「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使令眾生聽到以后,「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說明這個極樂世界的鳥類,它能夠說法,而使令眾生憶念三寶。這以下是「征釋略顯」,這個「征」就是一個征問,提出這么一個問題;這個「釋」就是回答,就是回答前面的問。透過這樣的一個問答,來簡「略」的說明極樂世界鳥類的由來,這叫「略顯」,就簡略的說明極樂世界鳥類的由來。這一科就是「征釋略顯」,我們看經(jīng)文: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我們簡單的消文!干崂ァ,佛陀就招呼了一聲舍利弗,一開始就征問說:「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拐f前面這些種種的奇妙雜色之鳥,你不要以為這些鳥是由罪報所招感的。一般鳥類,都是罪報所招感的畜生果報。比如在《正法念住經(jīng)》上說:諸天也有一些鳥類在說法。這些鳥類是怎么回事呢?這只鳥類在因地做人的時候,這個人他歡喜聽聞佛法,對于聽聞佛法非常的歡喜。但是他煩惱的也習(xí)氣特別的重,他遇到染污的因緣,控制不了自己,就造了罪業(yè)。造了罪業(yè)以后,就到畜生道去做這個鳥類。因為在因地的時候歡喜聽聞佛法,它就以這個畜生的果報體到天界去,為諸天說法。諸天一放逸的時候,它就為他們說法。它雖然演說佛法、雖然在天界安住,但是它的果報體是畜生,它還是有畜生老病死的果報體。所以《正法念處經(jīng)》說:諸天那些有的鳥,它是罪報所生。這個地方佛陀簡別,極樂世界的鳥,它不是諸天界的鳥,它不是罪報所生。它不是罪報所生,它是怎么來的呢?這以下就回答這個問題!杆哉吆?」這鳥的由來是怎么回事呢?說「彼佛國土無三惡道!箻O樂國土它的果報體,只有人天的果報,沒有三惡道的果報體,這是彌陀的本愿所成就。「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尚且沒有惡道的名稱,「何況有」真「實」的三惡道果報呢?既然沒有三惡道的果報,這些鳥是怎么來的呢?「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故前浲臃鹎鍍舻姆ㄉ,是依止他的本愿功德力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個「變化所作」。

  這個地方的「變化所作」,我們要說明一下。一般的色法,在唯識學(xué)上說有二類:第一類是屬于業(yè)果色,就是你的善業(yè)跟惡業(yè)所創(chuàng)造的。善業(yè)力強的,他就創(chuàng)造尊貴的色法;惡業(yè)力強的,他就創(chuàng)造卑賤的色法。我們一般六道輪回里面的那個色法,都是業(yè)果色,由業(yè)力所創(chuàng)造。另外一種叫定果色,是禪定的境界所變現(xiàn)的,又叫做定自在所生色。佛在世的時候,提婆達(dá)多要害佛,他把象給灌醉。灌醉了以后,佛陀帶著這些大阿羅漢去托缽的時候,到了中途的地方,提婆達(dá)多就把醉象給放出來。這個喝醉酒的象就像發(fā)瘋一樣,一整群的醉象往佛陀這個僧團(tuán)沖過來,非常的危急。阿羅漢沒有入定,他也就沒有神通,就根一般人一樣,他也是非常的驚怖。阿難尊者是佛陀的侍者,就躲到佛陀的后面去。這個時候佛陀就跑到前面去,佛陀入慈心三昧,入慈心三昧,手就舉起來。這個慈心三昧起動的時候,他的五個手指頭就現(xiàn)出五個獅子的樣子,那個獅子一吼,再怎么樣醉的醉象就醒過來。醒過來看到獅子,就倒在地方不敢動了。在《阿含經(jīng)》里面記載,說佛有這種境界。我們會問:那些醉象它眼睛明明看到獅子,非常兇惡的對它吼。這個獅子的像、這個色法是怎么來的呢?這個就是定自在力所生色。就是佛菩薩在禪定中所變現(xiàn)出的一種色法。定自在所生色當(dāng)中又分成二類:一種是八地之前的,就是八地菩薩之前的禪定所現(xiàn)的色法,只能夠自受用。你入定以后,變現(xiàn)各式各樣的宮殿、樓閣、鳥語花香。但是你只能夠自受用,你不能把這種境界給別人受用,不可以的,八地之前不可以,那是一個假法,完全是內(nèi)心的法塵。如果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他入三昧力量所變現(xiàn)出來的色法,他能夠自受用、也能夠他受用。唯識學(xué)說它是一個實法,它能夠讓別人受用的,讓別人也感覺到這樣的一種假名、假相、假用。這個地方說明極樂世界的鳥類,是阿彌陀佛依止他的清凈法身,以他的本愿功德力所變現(xiàn)的。而這種功德力,是能夠他受用的,使令極樂世界的一切人民,都能夠受用這個鳥類的法音,是這樣的一種情況。好,消文以后,我們看蕅祖的注解,一開始「問答破疑」:

  問答破疑

  ┌征┐

  ┌┤ ├可知

  │└釋┘

  前面的經(jīng)文當(dāng)中,佛陀一段一段的征問跟回答呢,這個是容易理解的。蕅益大師就作一個問答:

  ┤

  │┌問:白鶴等非惡道名耶?

  └┤

  「極樂世界尚無惡道之名」,那這個「白鶴」不是畜生道的名字嗎?怎么說沒有惡道之名呢?

  │

  └答:既非罪報,則一一名字皆─

  ┌詮如來究竟功德,所謂究竟白鶴等┐

  ┤               ├豈惡名哉

  └無非性德美稱─────────┘

  既然這些「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等」,它不是罪業(yè)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果報,而是彌陀清凈法身所變現(xiàn)!该帧垢履埽哉俚,一個名稱的安立,一定要跟它的功能相隨順。既然它不是罪報所生,所以這樣的名稱,它都詮釋「如來」的一種「究竟功德」,牠是彌陀真如本性、常樂我凈的功德。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是「究竟白鶴」。這當(dāng)中蕅益大師就用六即佛,名字位的白鶴、觀行位的白鶴、相似、分證,到究竟白鶴。它是一個究竟的白鶴、它是一個真如佛性全體大用,所以說「無非性德美稱」,這個白鶴的身心世界,完全是彌陀的自性功德所表現(xiàn)的,所以這個名字就不應(yīng)該說是「惡」道的「名」字,它可以說是彌陀的三身四德,是這個意思。我們再往下看,「問答顯益」,蕅益大師再作一個問答,說明鳥類的用意:

  問答顯益

  ┌問:化作眾鳥何義?

  蕅祖又作一個問說:極樂世界既然彌陀在那個地方「今現(xiàn)在說法」,佛陀為什么不自己說法呢?要變現(xiàn)這么多的鳥類來說法呢?這是什么道理呢?「化眾鳥」有「何義」,有什么意義呢?蕅祖回答說:

  ┤    ┌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

  │    │

  │答:有四├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

  └    ┤

  悉檀因緣├不于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

  │

  │           ┌無不具┐

  └鳥即彌陀,令悟法身平等┤   ├故。

  └無不造┘

  這當(dāng)中「有四悉檀因緣」,先看「歡喜」義!阜睬橄泊酥T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凡夫的心情,內(nèi)心都是有所得的。有所得就有分別心,他總是希望為他說法的眾生,外表要莊嚴(yán)一點、聲音也要好聽一點。在外表上,顏色最莊嚴(yán)、音聲最美妙的,那當(dāng)然是鳥類了,一切動物當(dāng)中,鳥類最殊勝。佛陀為了隨「順」凡夫取著的這種心情,而變化這些鳥類,使令我們看到鳥以后、聽到這個音聲,在還沒有聽法之前,先生「歡喜」心。歡喜心生起,后面就容易生起善根,這是第一個。「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鳥尚」且能夠「說法」,身為極樂世界的人,一個人多少有自尊心,這個鳥都能夠演說佛法,啊,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刺激,趕快要生起菩提心,精進(jìn)修行,再怎么說總不能輸給鳥類嘛,對不對!所以使令我們生善。我們看到鳥類為我們說法:唉呀,這個鳥類的智慧太高,覺悟這種真理,我身為一個人,要趕快的努力修行。這個時候,對我們就有一種刺激的作用,精進(jìn)我們修行的功能,「生善」!覆挥邙B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刮覀兛吹竭@些鳥,內(nèi)心當(dāng)中觀一切鳥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個時候內(nèi)心當(dāng)中使令我們謙卑。我們凡夫的心情,看到好的、比我們高的,我們就自卑感;看到比我們差的,我們就憍慢。當(dāng)我們看到鳥類這一個卑微的動物,它都能演說這種微妙的智慧法門,使令我們能夠生起謙卑的心情,對治我們的憍慢,這是「對治」我們的「分別心」,有破惡的功能。「鳥即彌陀,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無不造故!惯@個是入第一義諦。前面都是在事相上的歡喜、生善、破惡,最后我們看鳥的本來面目:「鳥」是「彌陀」的法身所變現(xiàn)的,這個時候我們知道法身是普遍一切的。這個時候我們知道從「法身」的角度來觀察,一切眾生是「平等」不二的。這個時候我們就從事相上的差別,悟入了無差別的第一義諦,最后知道這一切的差別相,都是我們內(nèi)心本具、都是我們內(nèi)心所造,回歸到我們現(xiàn)前一念清凈心,這樣子就是入理,入真如理了。阿彌陀佛因為有這四悉檀的因緣,所以他就變化了這些鳥為我們說法,有這四悉檀的因緣?醋詈笠欢巍更c示標(biāo)指」:

  點示標(biāo)指

  ┌微風(fēng)┐

  │  │

  ┌┼樹 ┼等音┐

  ││  │  │

  │└網(wǎng)─┘  │

  此中顯┤      ├當(dāng)體即是阿彌陀佛──

  │   ┌依┐│

  │   │ ││

  │   ├正┤│

  └及一切┤ ├┘

  ├假┤

  │ │

  └實┘

  ┌三身┐

  ─┤  ├毫無差別也。

  └四德┘

  這段經(jīng)文太重要了。這段經(jīng)文當(dāng)中又講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在極樂世界的「微風(fēng)」、或者是「樹」、或者是樹上的羅「網(wǎng)」,它發(fā)出了種種的「音」聲,乃至廣泛來說:極樂世界一切的「依」報莊嚴(yán)、身處莊嚴(yán)、住處莊嚴(yán),乃至「正」報莊嚴(yán)、乃至「假」法(假法就是我們心中所想象的這些法塵)、「實」法(我們眼耳鼻舌身所接觸的外在五塵。內(nèi)在的法塵叫假,外在的五塵叫實),總之極樂世界整個六塵的境界,「當(dāng)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毫無差別也」。完全是彌陀的法身、報身、化身,乃至彌陀大般涅槃的常樂我凈四種功德,毫無差別也。所以這個地方,對極樂世界的境界是怎么來的,就有所交待了。它不是業(yè)力所變現(xiàn)的,「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所以我們研究極樂世界的時候,你這個關(guān)鍵沒有建立起來,你就很難明白極樂世界的一個狀況,這句話「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基本上,我們在成就我們未來生命正報、依報的功德,有二種的方式:第一種方式是自力法門,就像《維摩詰經(jīng)》的〈佛果品〉:寶積長者子帶著五百個長者子,拿著寶蓋去供養(yǎng)佛陀。佛陀用神通力,把這五百個寶蓋合起來,變成一個廣大的寶蓋,然后丟到虛空,在虛空中打轉(zhuǎn)。這個時候,佛陀為了使令寶積長者子發(fā)菩提心,就從這個寶蓋當(dāng)中,現(xiàn)出十方佛國土的正報、依報的莊嚴(yán)。寶積長者子看到:唉呀!這十方諸佛國土,這個果報體這么的殊勝,身相也莊嚴(yán)、國土也莊嚴(yán)。這個寶積長者子還沒有學(xué)佛,就跟佛陀說:我們以后的生命,也想要跟他們的情況一樣,要做什么事情呢?佛陀說:要莊嚴(yán)國土,五戒、十善是佛凈土,持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是佛凈土;乃至六波羅蜜是佛凈土:要修這種種的五乘功德。這六波羅蜜的功德,那就不是簡單。比如我們講這個布施波羅蜜,這個布施波羅蜜真正要莊嚴(yán)凈土,那不是舍財物就能夠解決問題的,是舍生命所成的。這釋迦牟尼佛說:他觀察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塊土地不是他舍生命的地方,為了要行施波羅蜜、為了要救拔一切眾生,沒有一塊土地不是他舍生命的地方,這樣子才成就布施波羅蜜。乃至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六波羅蜜成就以后,你就能夠成就寶蓋上面所說的正報、依報莊嚴(yán)。所以一般來說,我們今天要成就依正二報的莊嚴(yán),從自力的角度來說,那是一個廣大的、漫長的、充滿逆境的菩薩道,三大阿僧祇劫,那個點點滴滴的血淚,來莊嚴(yán)正報、依報的莊嚴(yán)。這個極樂世界它可是不同,極樂世界的整個正報、依報的莊嚴(yán),那完全是彌陀的法身功德所變現(xiàn)的。換句話說,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并不是我們因地去創(chuàng)造的,我們是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而成就的,這個地方是一個關(guān)鍵點,他力門果地教。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了極樂世界整個「依正假實,當(dāng)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毫無差別也」。所以印光大師講得好:極樂世界的法門、凈土法門,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就是我們這一念無明妄想的心,突然間入了彌陀這種功德的大覺海,去受用彌陀的大覺海。從大覺海當(dāng)中,慢慢慢慢的從安樂的境界里面,慢慢的覺悟、慢慢的覺悟,最后跟大覺海融成一片,不二的,是這樣子的。所以在凈土法門、這個他力門,是這種境界,彌陀在教化我們是用這樣的方式。所以我們在研究凈土,這一段經(jīng)文是很重要的:「當(dāng)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毫無差別也」。這一段經(jīng)文表面上,佛陀是在解釋鳥類的由來,事實上佛陀從秘密義來說,他等于是廣泛的說出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本來面目是什么,它不是業(yè)力,「是彌陀」的「三身、四德」所變現(xiàn),有這一層意思。好,前面是「化有情聲」,有情鳥類所演說的聲音;這以下是「化無情聲」,看經(jīng)文:

  辛二、化無情聲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fēng)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wǎng),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這一段是講「無情」,「無情」是講「寶樹、羅網(wǎng)」所出的聲音。說「彼佛國土,微風(fēng)吹動」,極樂世界的國土經(jīng)常有微軟的風(fēng)「吹動」!复祫印故裁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wǎng)」,這個「寶樹」以及寶樹上面由四「寶」所成的「羅網(wǎng)」,就能夠演出種種「微妙」的「音」聲。這個音聲講一個譬喻,「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就像「百千種」美妙的音聲,同時「俱作」一樣。這種音聲,我們聽到以后,會生起什么樣的作用呢?「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刮覀兟牭竭@個音聲以后,我們很自然的就能夠憶念佛、憶念法、憶念僧,這樣憶念三寶的心情?词q祖的注解:

  明念三寶因緣

  ┌情──┐    ┌四教道品,無量法門┐

  │   ├同宣妙法┤         ├─

  └與無情┘    └同時演說,隨類各解┘

  ──能令聞?wù)吣钊龑氁病?/p>

  極樂世界佛法的流通,除了彌陀的說法以外,還有「情與無情,同宣妙法」。阿彌陀佛的安排,用鳥類來說法;用風(fēng)吹樹木而振動上面的珠寶羅網(wǎng),這樣的一種碰撞的聲音,它也能夠說法。使令在極樂世界當(dāng)中,這藏通別圓「四教」的「道品」、「無量法門」,在極樂世界「隨」各人的根機,散發(fā)出法寶的力量,使「令」我們聽到以后,經(jīng)常的憶「念三寶」、經(jīng)常的歸依三寶。

  明念三寶四益

  ┌凡夫創(chuàng)聞,大踴遍身─是歡喜益。

  │

  念三寶是從├與三寶氣分交接必能發(fā)菩提心─是生善益

  ┤

  悉檀獲益 ├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

  │

  └證悟一體三寶─是入理益也。

  「念三寶」,是我們成佛之道的一個總相。所有的法門,假設(shè)不跟三歸依相應(yīng),這個法門就是外道法。因為外道也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但是他們這樣的善法,并沒有趨向三寶的這種功德,他們這個善法是在人天得果報。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大師特別提出一個看法:你在修任何的善法,如果沒有跟三歸依相應(yīng),這個善法就是外道法。所以我們得戒體的時候,都是在三歸依得戒體。這表示我們?yōu)槭裁匆纸淠兀渴且驗殡S順于三寶的功德而持戒。所以這個地方,它特別提出聞「三寶」有四「悉檀」的因緣。第一個「凡夫創(chuàng)聞,大踴遍身,是歡喜益。」剛開始到極樂世界受生的「凡夫」,聽到這個音聲,「大踴遍身」(這個「踴」者,歡喜),法喜充滿,這個是「歡喜益」。第二個「與三寶氣分交接,必能發(fā)菩提心,是生善益。」當(dāng)我們內(nèi)心跟「三寶」的功德一接觸的時候,使令我們「發(fā)菩提心」。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也希望能夠成就三寶的功德,這是「生善益」,生起一種追求無上菩提的希望。「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惯@個時候有對治的功能,三寶的光明能夠消「滅」我們的「煩惱」,這「是破惡益」!缸C悟一體三寶,是入理益也!棺詈笪覀儚耐庠诘娜龑,慢慢慢慢的回光返照:原來三寶是在我們的心中,一念的覺是佛寶,一念的證是法寶,一念的清凈是僧寶,最后又會歸到一念靈靈覺覺的本性上去。這個時候是「入理益」。這是講到念三寶的一種利益。

  這段經(jīng)文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聽聞這個音聲所生起的功能,就是「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惯@個地方,「自然」這句話值得我們注意、值得我們注意的。我們凡夫的心情,從古代的賢圣開示當(dāng)中說:我們凡夫的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构糯氖ベt說:我們無始劫在三界打滾,我們這一念心有二種相貌:第一個是「人心」,就是我們內(nèi)心的私欲,我們對于五欲愛著的心情。這種心的相貌是「惟!,危殆難安,這個勢力非常強大,很難安定下來、很難調(diào)伏的。這是一種相貌,就是人心。其次就是一種「道心」,隨順于理法的道心,以佛法來說是隨順三寶的道心。, 這種道心是微弱難明,是有但是不明顯,勢力非常薄弱。所以我們今天要保持中道,那不是隨便的,那是要「惟精惟一」,經(jīng)常的保持精純一念的專注,跟一種戒慎恐懼的心情,才能短時間的保持在中庸之道。所以對我們凡夫的心情來說,要憶念三寶是非常的不自然、非常的不自然,不是說自然,而是非常的不自然。你看孔夫子有一個弟子叫閔子騫,他是〈德行篇〉的一個弟子。這個閔子騫從小就以孝順而聞名。這怎么說呢?他的母親很早就過逝了,他的父親又娶了一個太太來照顧他們。他的繼母又生了二個兒子,就是他二個弟弟。這個繼母對二個親生的兒子特別的照顧,對閔子騫特別的冷淡,好的飲食、臥具都給他弟弟,比較粗的就給閔子騫。閔子騫為了整個家庭的和合,他也就忍受了。有這么一天,閔子騫為他的父親駕車,駕車的時候一不小心,御馬的那個繩子就掉到地上,非常危險。他父親就很生氣說:你怎么做事情這么不小心!就要呵責(zé)他。但是看到閔子騫全身發(fā)抖,這一看:唉呀!你的衣服怎么穿那么單薄呢?這個時候他的父親就知道他繼母虐待閔子騫。就把閔子騫帶回去,把他的繼母叫出來、把他二個弟弟也叫出來說:我當(dāng)初娶你進(jìn)來,是為了要照顧我這個兒子,你現(xiàn)在居然這樣虐待我的兒子!就準(zhǔn)備要把他這個繼母休掉。這時候閔子騫跪下去求父親說,他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拐f:你把母親留下來,受苦只有我一個人,那沒有關(guān)系。如果你把母親給休掉了,「母去三子寒」,我們?nèi)齻小孩子就得不到溫飽了,那我也沒有得到好處。他的父親聽到了這句話:「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很受感動,他的繼母也受到感動,這件事情就終于化解了。這閔子騫這么小就能夠講出這句話,長大以后就跟孔夫子學(xué)《周禮》!吨芏Y》學(xué)了三年以后,子貢有一次就跟閔子騫講說:我看你剛進(jìn)來的時候,來到孔門座下的時候,這個臉色看起來面有菜色,一副郁郁寡歡的樣子。但是三年后,我看你現(xiàn)在,這個氣色是法喜充滿。怎么回事呢?閔子騫說:我剛開始學(xué)《周禮》,要克己復(fù)禮,我在調(diào)伏內(nèi)心的矛盾,真妄交攻的時候,內(nèi)心有很大的壓力。慢慢慢慢的,哦!由生轉(zhuǎn)熟,由熟轉(zhuǎn)生,心中克己復(fù)禮的力量加大了,煩惱的勢力淡薄了,所以我現(xiàn)在的心情就比較好一點。

  我們凡夫的心情,剛開始要在無明妄想當(dāng)中,要憶念三寶,那是何等不容易!何等不容易。∥覀円话愕膶W(xué)佛人,看這個人他沒有學(xué)佛的時候很高興、生活得很快樂;學(xué)佛以后也很快樂,這個人不正常,沒有真正的學(xué)佛。一般來說,這個人學(xué)佛之前很快樂,學(xué)佛以后應(yīng)該會有一點緊張,這個是正常的,這過度期,這個是很正常,這個是可以理解、可以包容的。因為他這個時候,開始在心地上下功夫。剛開始的時候,他放縱自己的煩惱,生活很快樂。是啊,不考慮未來生命的時候,誰也很快樂。但是他開始在調(diào)伏煩惱的時候,那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要跟無始劫來強大的習(xí)氣抗拒,就像逆水中的魚,「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煩惱不能斷要他斷」。就是內(nèi)心當(dāng)中,要把這一念愛取五欲的心,硬生生的拉回來,強迫它在三寶當(dāng)中安住,這件事情是非常不自然的。所以一般學(xué)佛的人,剛開始出家以后,會變得比較瘦,這個是正常的。有些人說是因為過午不食,我不認(rèn)為是因為過午不食,這是心情的關(guān)系。從閔子騫與子貢的那一段對話,就最明顯了。所以我們在自力的法門當(dāng)中,完全要憑仗自己的正念來調(diào)伏煩惱,這件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這段經(jīng)文「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個「自然」就是說你心中沒有什么壓力,你心中有煩惱那沒有關(guān)系,你到極樂世界,喝喝八功德水,唉呀!「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內(nèi)心就跟三寶相應(yīng)了。聽聽樹上的音聲,「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我不知道諸位的感覺怎樣,不過我是覺得:我們一路這樣修行過來(如果你平常就是這樣一天過一天的,那就不談了。),你真正出家以后有下過功夫,真正跟煩惱對治過,你再看這段經(jīng)文,會生起大歡喜心:「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你對極樂世界會生起大歡喜心。所以這段經(jīng)文也就說明了極樂世界它所提供我們的功德:第一個極樂世界是好夢者也,它提供你一種身心安樂的功德;其次,極樂世界者,醒夢者也,它整個環(huán)境有一種圣道的力量,在整個六塵當(dāng)中,每一個色聲香味觸法,都在引導(dǎo)你這一念心,趨向于三寶的究竟功德。就是你在安樂的環(huán)境當(dāng)中,點點滴滴的趨向無上菩提的道路,是這樣的意思!笜O樂世界者,好夢者也;極樂世界者,醒夢者也!棺詈笪覀兛础父沟摹缚偨Y(jié)」。

  庚二、總結(jié)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

  這一段是「總結(jié)」前面「約耳根聲塵明受用」的依報功德,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莊嚴(yán)」。是什么功德之所莊嚴(yán)呢?這當(dāng)中分成二段,先看第一段:

  正明唯心妙境

  ┌愿行所成┐

  ┌皆導(dǎo)師┤    ├┐

  重重結(jié)示,令│   └種智所現(xiàn)┘│┌佛心┐

  ┤         ├┤  ├

  深信一切莊嚴(yán)│   ┌凈業(yè)所感┐│└生心┘

  └皆吾人┤    ├┘

  └唯識所變┘

  ┌影─┐  ┌全理成事┐

  ┌互為┤  ├┐┌┤    ├┐

  │  └質(zhì)─┘││└全事即理┘│

  ┤      ├┤      ├亦可深長思矣!

  │如眾┌各遍┐││┌全性起修┐│

  └  ┤  ├┘└┤    ├┘

  燈明└似一┘  └全修在性┘

  這當(dāng)中「重重結(jié)示」,有三番的「結(jié)示」,在極樂世界的依報妙當(dāng)中,有三番的結(jié)示。都使「令」我們相「信」極樂世界「一切」的依報「莊嚴(yán)」,有二個因緣:第一個「皆導(dǎo)師愿行所成、種智所現(xiàn)」。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時候的愿力,跟六波羅蜜所成就,這個是「種智所現(xiàn)」,是彌陀這一念清凈心所變現(xiàn)出來,這個是約佛陀這方面來說。就著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這種功德莊嚴(yán)是怎么出現(xiàn)的呢?「皆吾人凈業(yè)所感、唯識所變!刮覀冎猿删蜆O樂世界,不是我們的愿行,而是信、愿、持名的凈業(yè)。既然講到這個「業(yè)」,當(dāng)然就有差別相。我們講「往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每一個人念佛功夫的深淺,乃至廣泛來說你六波羅蜜的功德,特別是你所栽培的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功德。換句話說,極樂世界就著共同點來說,我們每一個共同點,都是依止阿彌陀佛本愿功德所創(chuàng)造的這一期果報。約著差別相來說,每一個人因地凈業(yè)的栽培不同,所以每一個人到極樂世界看到的七寶池、八功德水,看到的宮殿、樓閣,看到的鳥類、聽到樹上的音聲,都有差別的情況,就是「一為無量」。但是無量當(dāng)中,可也是依止同一個本性,依止同一個功德。所以「佛心、生心,互為影、質(zhì),如眾燈明,各遍似一。」佛陀的心,那當(dāng)然是普遍在極樂世界的一個法身,但是我們凡夫的心攝持的凈業(yè)有厚薄的不同,每一個人信、愿、持名,每一個人所栽培的六波羅蜜有差別,所以「互為影、質(zhì)」。我們簡單的說,我們凡夫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我雖業(yè)障深重,是彌陀心內(nèi)的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yán),是我心內(nèi)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應(yīng)道交!刮覀兊綐O樂世界的受用亦復(fù)如是。我們今天去受用極樂世界,每一個人的共同依止點,是彌陀的本愿功德所成;但是每一個人在受用這個功德的時候,卻有差別相,就依著你善業(yè)的厚薄會有差別相。就像光明一樣,雖然光光互攝,但是每一個光明的強弱,可也是歷歷分明,雖然歷歷分明,但可也是光光互攝。所以結(jié)論說「全理成事、全事即理」,這個是約功德來說,果地的功德。我們都依止真如佛性,而創(chuàng)造了差別的功德;雖然差別的功德,可也是依止真如佛性。我們說一一理性具足莊嚴(yán),但是一一的差別莊嚴(yán),可也是全體理性,這是約果地的功德。約因地來說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們依止這一念的心性,而創(chuàng)造了信、愿、持名,每一個信、愿、持名還是開展現(xiàn)前一念心性,這件事情「亦可深長思矣」!簡單的說就是「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就是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不離開我們這一念的清凈心,也不離開阿彌陀的一念清凈心。所以蕅益大師說:

  訶破愚迷

  ┌離此凈土──┐  ┌鼠即┐

  奈何┤      ├甘墮┤  ├之誚也哉?

  └別譚唯心凈土┘  └鳥空┘

  ──丙一「依報妙」竟──

  蕅益大師這段話是在破除「唯心凈土」的這些學(xué)者,說:你們大談「唯心凈土」,說心凈國土凈,你否定了西方凈土而談心凈國土凈,其實這是一種偏空,就「鼠即、鳥空」,這個「鼠即」就是鼠的叫聲,「鳥空」就是鳥的叫聲。這一句話就是說:雖然是談?wù)摽绽,但事實上不明白空的真實義,就像鼠跟鳥的叫聲一樣,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種「誚」就是戲論。就是你否定了西方凈土,事實上你也不能夠明白真正的唯心凈土。因為極樂世界可就是彌陀一念清凈心變現(xiàn)的,也是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的清凈心所變現(xiàn)。當(dāng)然我們在受用的時候,還牽涉到我們個人善業(yè)的業(yè)感,那就有差別相,所以全理成事,但是全事可也不離開理。所以可見得極樂世界,那完全是我們內(nèi)心稱性的功德。所以這個地方是在說明極樂世界功德莊嚴(yán)的由來。我們講自性功德力,自性功德力是本具。彌陀的本愿功德力,就是從自性當(dāng)中的一個修德,更加的把因地變成果地的莊嚴(yán)。但是這種彌陀功德本愿所創(chuàng)造的依正二報,表現(xiàn)在每一個人受用的時候,重要的關(guān)鍵在名號功德,看哪一個人持名的深淺,開顯的這種莊嚴(yán),就有勝劣的差別,就品位的差別。所以事實上,極樂世界應(yīng)該說是無量品。沒有一個人所看到的七寶池、八功德水是完全一樣的,不可能的。不過在經(jīng)典上大判是說三輩九品,這是個大判,事實上是無量品。每一個人,你今天看到的七寶池、八功德水跟昨天肯定不一樣,你今天會比昨天看到的更莊嚴(yán)、你喝到的八功德水會比昨天更甘美。因為你的功德不斷的增長,你內(nèi)心當(dāng)中不斷的棄舍無明,增長了法身。所以你在極樂世界,你每一天所受用的五塵,那一定是一天比一天殊勝的,就著你內(nèi)心光明的顯現(xiàn)、智慧的增長,你在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一天一天的莊嚴(yán)、一天一天的莊嚴(yán),就是這個意思。這樣子正是唯心凈土,就是唯心凈土。你離開了這種思想,另外談唯心凈土,那就是一種戲論。

  第二六卷

  ┌戊初征 今初

  ┌丁初征釋名號┤

  │      └戊二釋

  ○丙二正報妙┤

  └丁二別釋主伴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四頁,「丙二、正報妙」。前面一科是說明「依報妙」,說明極樂世界的國土莊嚴(yán);這以下的「正報妙」,說明正報莊嚴(yán)!刚龍竺睢狗侄疲骸赋、征釋名號;二、別釋主伴!惯@二段的關(guān)系,我們解釋一下。事實上真正說明「正報妙」是在「別釋主伴」,所以古德在解釋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分三類:第一個是國土莊嚴(yán),第二個是佛莊嚴(yán),第三個是菩薩莊嚴(yán),三種莊嚴(yán)。這三種當(dāng)中,國土莊嚴(yán)是屬于依報妙,佛跟菩薩的莊嚴(yán)是屬于正報妙。所以這個「別釋主伴」這個「主」就是佛的莊嚴(yán),這個「伴」就是菩薩。所以這個「別釋主伴」事實上它是正式說明正報莊嚴(yán)。解釋彌陀的名號,是通于面的依報妙跟后面的正報妙,是貫穿前面的依報跟正報的莊嚴(yán),整個依正二報的莊嚴(yán),會歸處就是這一句名號,所以這個「征釋名號」是通前通后,是這個意思。在「征釋名號」當(dāng)中分成二科:「初、征;二、釋」?吹谝粋「初」,先有一個「征」問,看經(jīng)文:

  丙二、正報妙二

  丁一、征釋名號二

  戊一、征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佛陀說明了依報的莊嚴(yán)以后,佛陀又招呼了一聲「舍利弗」說:「于汝意云何?」舍利弗你的意思如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極樂世界的佛是什么理由能夠安立做阿彌陀呢?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征問。這當(dāng)中我們看蕅祖的回答:

  此經(jīng)的示持名┌征┐名號,┌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

  ┤ ├   ┤

  妙行,故特 └釋┘欲人 └一心執(zhí)持──無復(fù)疑貳也

  本「經(jīng)的示」,這個「的示」就是很明確的指示這種持名的妙行。在凈土三經(jīng)當(dāng)中講到:我們內(nèi)心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觀經(jīng)》,它強調(diào)觀想、觀像,你憶念彌陀正報的莊嚴(yán)、依報的莊嚴(yán),從這個觀想、觀像當(dāng)中,在臨命終的時候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稛o量壽經(jīng)》雖然強調(diào)「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畎浲臃稹梗坏撬矎娬{(diào)你還是要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有一些助行。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佛陀引導(dǎo)我們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的時候,二話不說,什么方法都沒提,但是講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顾赃@個地方,本經(jīng)的一個特色是「的示持名妙行」。我們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沒有看到佛陀講出其他的法門,單單講出「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的法門。既然本經(jīng)這么樣的強調(diào)「持名」,所以就有這樣必要把這個「名號」作個解釋。為什么呢?「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zhí)持,無復(fù)疑貳也!惯@個「萬德洪名」,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所以「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使令我們真正的相信:我們所憶念的、我們所歸依的這句佛號,是「萬德洪名」,使令我們真正能夠「一心執(zhí)持,無復(fù)疑貳也」。

  任何的修行,第一個一定是建立信心,對于你所歸依境的信心。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當(dāng)然是以名號為我們的歸依境。換句話說,我們到臨命終的時候,手忙腳亂,到底我是應(yīng)該持大悲咒、還是持往生咒?我在今生的內(nèi)心當(dāng)中,攝持了很多的法寶,到底我臨命終要依止哪一個法寶最安全?這個當(dāng)中,我們不可能到臨命終的時候再來抉擇,不可能。你一定是平時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的時候,就必須要看到你真正的歸依處,這種歸依處,一定是要建立在「聞經(jīng)達(dá)理,斷疑生信」。其實一般人,如果沒有研究凈土因緣的這種緣起道理,一般是聽到人講一些感應(yīng)的事跡,我認(rèn)為這不容易建立一個真實的信心。只是聽到一種片段、一種偶爾發(fā)生的感應(yīng)事跡,就會讓你這一念心,對彌陀生起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種人少,非常少。大部分在念佛的時候,就夾帶疑根。所以說真正能夠「一心執(zhí)持,無復(fù)疑貳」,一定是建立在對名號功德正確的認(rèn)識上,才能夠除疑。所以我們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的確是非常有必要來解釋這個名號的意義,是這個意思。所以佛陀就說:「彼佛何故號阿彌陀?」這個阿彌陀是什么因緣安立的?為什么他能夠在我們的生命當(dāng)中,從頭到尾能夠值得我們?nèi)ネㄉ砜康、值得我們(nèi)ヒ恍臍w命?這件事情必須要說個明白,是這個意思。在解釋之前,蕅益大師有一段重要的開示:「戊二、釋:初、約光明釋;二、約壽命釋!

  ┌己初約光明釋

  ○戊二釋┤

  └己二約壽命釋

  「阿彌陀」,本經(jīng)當(dāng)中以光明跟壽量來解釋,這當(dāng)中我們看蕅祖的一段開示:

  ┌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

  │

  │   ┌光┐

  │  ─┤ ├二義,收盡一切無量。

  │   └壽┘

  「阿彌陀」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無量」,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yán),當(dāng)然是「不可說」,想要說也說不盡!覆豢烧f」怎么辦呢?我們怎么去理解這一句名號呢?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抓出二個重點:第一個「光」明無量,第二個「壽」命無量,以這個光明跟壽命來總持這個名號的功德,是這個意思。

  │┌光─則橫遍十方┐┌橫┐

  ├┤       ├┤ ├交徹,即法界體─

  │└壽─則豎窮三際┘└豎┘

  │

  │   ┌舉此體─作彌陀身土。

  │  ─┤

  │   └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

  這一段的開示太重要了。這個「光」明是一種空間的無障礙,「橫遍十方」,這句名號是橫遍十方,就是你這一念有障礙的心,去憶念這一句名號,馬上使令你空間無障礙。第二個「壽則豎窮三際」,時間無障礙。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受著這種時間的障礙,這個時候使令我們時間無障礙。「橫豎交徹」,當(dāng)我們把時空無礙這二種相貌合起來,那是一個什么境界呢?那是一個「法界體」。這個法界當(dāng)然不是我們凡夫的法界,那是一種清凈法界的本體。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自性清凈心。彌陀依止這樣的清凈法界「體」,而創(chuàng)造了「彌陀」的「身土」!干碚撸龍笠;土者,依報也」,創(chuàng)造了依正二報的功德。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怎么去跟彌陀的身土感應(yīng)道交呢?所以佛陀必須要創(chuàng)造一個「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站在彌陀的角度,他依止這種清凈的時空無盡的法界體、無量光無量壽的法界體,他創(chuàng)造了凈土的果地功德,「彌陀身土」,就是果地的功德。但是我們要成就這個果地功德,有什么方法呢?哦,彌陀又創(chuàng)造了一個因地,讓我們能夠去栽培這個功德的因地,就是又創(chuàng)造了這個彌陀名號。當(dāng)然,若因若果,都不離開這個無量光壽的法界體,是這個意思。所以說:「彌陀名號者,因也;彌陀身土者,果也」。若因若果都不離開這個清凈法界的本性,就是光壽無量的本性。所以蕅益大師作一個總結(jié):

  │  ┌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

  │  │              │

  └是故┤   ┌始覺合本,始本不二┐├

  └持名即┤         ├┘

  └生佛不二─────┘

  ┌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

  ─故┤        ├也!

  └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

  所以「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這一句話我們稍微說明一下。相對這個「本覺理性」,另一個就是始覺智慧。始覺智是能觀,所觀的就是本覺理。一般的自力法門,在觀這個本覺理性是從空性下手:「覓心了不可得,吾與汝安心竟!惯@個禪宗、天臺宗在修這個觀心法門的時候,「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挂话愕淖粤ΨㄩT在觀心的時候,一開始就是破滅這些有相的戲論,直接觀「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清凈本體,是從空性下手,先破執(zhí)。但凈土法門,它不是從空性下手,它是從妙有下手。就是一一理性,可也是具足莊嚴(yán);雖然一一莊嚴(yán),可也是全體理性。雖然它是一個有相的佛號,但是它是全體理性,這種思想就是屬于華嚴(yán)的思想。所以依止《華嚴(yán)經(jīng)》修行的凈土宗、密宗,它都是從有相下手。就是說你直接接觸彌陀的功德,從妙有下手,所以這個地方是很特別,「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一般我們看其他經(jīng)典,很少看到有這樣的開示。一般的圣道門,要講到本覺理性,那一定是一種無相的境界;這個地方,它以彌陀名號來當(dāng)本覺理性,是從妙有下手。所以,我們這一念心去憶念彌陀名號,是始覺和本覺,「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也!」這句話就很重要了!敢荒钕鄳(yīng)一念佛」,這句話我們也可以從二方面來說:如果依著自力的角度,「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就是說我完全不要看佛力的加被,我以我這一念能觀的智慧,去觀照我內(nèi)心深處那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一念的相應(yīng)一念佛」。這個時候那個「佛」怎么說呢?那個「佛」只是一個成佛的因種,就是一個成佛的因種。就是說你開始觀照你的本性以后,你的生命開始有變化。在你的無明妄想當(dāng)中,生起一個成佛的種子,一個種子而已。當(dāng)然要開花、結(jié)果,那還要廣大的六波羅蜜等著你去做了,還有三大阿僧祇劫的路要走,稱性起修,這當(dāng)中還有三大阿僧祇劫的路要走。如果從自力的角度來說,「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你一念的跟空性相應(yīng),你一念的去栽培成佛的因種,就是這個意思。其次,從他力的角度來說,這當(dāng)中的他力就有彌陀本愿功德的加持,一念的相應(yīng),這個時候我們所觀境,不是觀我們這一念的清凈心,這個時候我們心中所憶念的是彌陀名號。什么叫做「相應(yīng)」呢?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這個叫做「相應(yīng)」,你這一念心跟佛號已經(jīng)「相應(yīng)」了。這個時候念念之間,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而這種功德莊嚴(yán)不是因地,是已經(jīng)成就的果地功德,是一個現(xiàn)成的果地功德。所以這個地方不一樣。因為你憶念佛性,那完全是憑自己的本事,誰也沒有幫助你。你憶念佛號,這當(dāng)中,有彌陀本愿功德的加持,有他力灌進(jìn)去了。所以說站在他力的角度,你憶念了彌陀名號,你在你的心中,七寶池、八功德水、無量無邊依正二報的功德,就在你的心中成就了。乃至你把這樣的念頭相續(xù),「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一天一天的加強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所以這句話,從自力的角度,這「一念佛」的「佛」,只是因地的佛性;如果從凈土的角度來說,「一念佛」,那是極樂世界依正二報果地的功德。那當(dāng)然是不同,那是一個現(xiàn)成的功德。所以我們講「他力門果地教」,就是在這個地方。由于「它」是他力門,所以它就是果地教了。這個地方的關(guān)鍵點,就在這個彌陀名號、彌陀名號。因為他的因地是無量的光壽,所以他所成就正報、依報也是無量的光、無量的壽。是這個意思。這只是一個簡說,后面看這個經(jīng)文的詳細(xì)說明。

  戊二、釋二

  己一、約光明釋

  先看第一個「約光明釋」,這是「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解釋阿彌陀佛,第一個「約光明」解「釋」,看經(jīng)文: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佛陀招呼一聲「舍利弗」說「彼佛光明無量」。「光明無量」,這當(dāng)中有二種情況:第一個「照十方國」,它的數(shù)量能夠照十方國;其次,它的本質(zhì)「無所障礙」,不為一切的墻壁、一切的樹木所障礙。我們一般的日月燈明是有障礙的,一個墻壁就障住了。彌陀的光明,是沒有東西能夠障礙的。因為這二個理由,所以稱「為阿彌陀」,第一個它「照十方國」,第二個它「無所障礙」?词q祖的解釋,先解釋他的數(shù)量:

  釋佛光無量三

  約證釋

  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

  明無量也。

  (「寂而長照」的「長」是錯字,應(yīng)為「!。)我們這一念現(xiàn)前的心性呢,它的本體是「寂而常照」,約著它照的功能來說,它有「光明」義。現(xiàn)在彌陀「徹證」了「無量」光「之體」,所以他是「光明無量也」,這樣子是約法身來說。再看他的愿力:

  約愿釋

  ┌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

  ┌┤

  │└而因中愿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

  ┤

  │ 彌陀為法藏比丘,發(fā)四十八願┌果成┐

  └─             ┤  ├也。

  ,有光明恒照十方之願,今 └如愿┘

  就法身來說,「諸佛」都是「徹」證清凈法身的本「體」,這種光明都是遍「照十方」,都是「無量光」。但是就著應(yīng)化身來說,「因中愿力不同,隨」著「因緣」而安「立別名」,隨著他的愿力,以及他修行因緣的差別,安立了這個別名。這個「因緣」不同是怎么安立的呢?因為「彌陀為法藏比丘」的時候,「發(fā)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惯@個「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個「彼佛」到底指的是什么佛?當(dāng)然法身、報身都是光明無量,但是因為法身、報身的光明無量,跟我們凡夫幾乎沒有關(guān)系,因為我們根本不可能接觸。所以我們現(xiàn)在關(guān)心的是應(yīng)化身,因為我們凡夫帶業(yè)往生,所到的是一個凡圣同居土,所見的佛是應(yīng)化身。所以我們真正關(guān)心的,跟我們貼身有關(guān)系的是應(yīng)化身。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特別講出來,這個地方的「彼佛」,這個「佛」是應(yīng)化身。就是說:「彌陀為法藏比丘,發(fā)四十八愿」,他的愿當(dāng)中「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現(xiàn)在佛「果成」就,所以他的「愿」也就滿了。在這四十八大愿當(dāng)中,我們也可以把它提出來,就是在第十二愿,第十二愿講到說:「設(shè)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狗ú乇惹鹪谝虻氐臅r候說:「設(shè)我得佛」,我在成佛的時候,我的應(yīng)化身的「光明」如果「有限量」的,最低的程度,「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這個「那由他」就是億(百千萬億的億),就是百千億那由他,就是百千億億諸佛國者,「不取正覺」。所以說彌陀應(yīng)化身的光明無量,是在因地的時候所發(fā)的愿。好,我們再看「簡別三身」:

  簡三身

  ┌法身光明─無分際┐

  │        ├此則佛佛道同─────┐

  ├報身光明─稱真性┘           │

  │                    │

  「法身」的「光明」是遍一切處;「報身」的「光明」他是「稱」合本性,也就遍一切處:這個是「佛佛道同」。但是我們今天所強調(diào)的,不是法身、也不是報身,是應(yīng)化身。

  │            ┌十┐     │

  │            │ │     │

  │       ┌一由旬者┼百┼由旬者┐ │

  │       │    │ │   │ ├

  │       │    └千┘   │ │

  │    ┌有照┤          ├┐│

  │    │  │    ┌十┐   │││

  │    │  │    │ │   │││

  │    │  └一世界─┼百┼世界者┘││

  └應(yīng)身光明┤       │ │    ├┘

  │       └千┘    │

  │              │

  │              │

  └唯─阿彌普照,故別名無量光─┘

  ┌不一┐

  ─然三身┤  ├為令眾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

  └不異┘

  像釋迦牟尼佛的「應(yīng)」化「身」是「照一由旬」。我們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一生說法的時候,光明照一由旬。這「光明」有常光、有放光:「常光」就是佛陀頭頂像月亮那個光明,是經(jīng)常存在的;「放光」是佛陀有特別的因緣,從頭頂、從白毫、從手指放光,這叫放光。不過這個地方的光明是指常光。釋迦牟尼佛的常光是「一由旬」,有的佛是「十由旬」、「百由旬」、「千由旬」,或者「一世界」、「十世界」、「百千世界」,都是有限量。只有「阿彌」陀佛的「光明普照,故別名無量光。然三身不一不異,為令眾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三身」是「不一不異」,但是我們現(xiàn)在所關(guān)心的是應(yīng)化身,所以佛陀還是把三身給簡別出來。這是解釋「光無量」,再看「佛光無礙」,就是無所障礙:

  明佛光無礙

  當(dāng)知無障礙,約人民言。由─眾生與佛緣深。故佛光到

  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

  佛陀在應(yīng)化身的時候,特別重視他的應(yīng)化身一定要光明無量,這不是表示佛陀他喜歡自己要這樣做,他完全是為了利益有情而安立的,是「約人民」的利益而安立的。因為「眾生」跟「佛」有因「緣」的時候,「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

  「光明無量」這件事情,我們簡單的說明一下。佛陀在利益眾生,一般是采取二個辦法:第一個辦法是說法,佛陀用語言文字來演說種種的法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箯奈淖之(dāng)中,散發(fā)出圣道的功德,使令我們能破除心中的無明妄,這個是主要的一種利益方法,說法。其次,就是眾生有障礙,為了破障,佛陀會顯神通來破障。在神通當(dāng)中,主要的就是放光,就是用光明。這個光明,在《無量壽經(jīng)》上說:佛陀的光明照到眾生的身心,使令我們罪滅善生,身心安樂。我們有這個罪障就消滅了,一切的善根就生起了,使令我們身心安樂。

  臺中蓮社編的《念佛見聞感應(yīng)錄》,里面講到一件事:十多年前,臺中有一個姓賴的女居士,她當(dāng)時是五十四歲,她先生在三年多前往生了。她先生在的時候,她們夫妻倆的感情非常好,結(jié)婚十多年都沒有爭吵過。所以她先生突然生病死掉,她一直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三年多來,經(jīng)常的懷念她的先生。這么一天,她實在是對她先生懷念的感情太重了,她就買了一些水果、一些香花燈燭,到她先生的墳?zāi)谷ゼ腊菀环<腊莸臅r候,觸動了她的感情,痛哭了一場,講了一些很感性的話,發(fā)泄了一下;貋硪院缶陀惺虑榱,晚上做夢的時候,夢到一個男眾的鬼魂,現(xiàn)出她先生的樣子來跟她講話。她隱隱約約知道這個人不是她先生。感情因緣深的人,她內(nèi)心當(dāng)中就有這么一點感應(yīng),她知道這不是我先生。她說:你為什么現(xiàn)出我先生的樣子來欺騙我呢?她不跟他講話,他就一直在耳邊吵,還現(xiàn)出他的樣子給她看。經(jīng)常在晚上睡夢的時候,就有這種事情發(fā)生;但是白天也沒有什么不正常的事情發(fā)生,所以她也不在意。過了半個月以后的一天中午,她在廚房做菜,帶著她一個五歲的孫子。她的小孫子在旁邊洗菜,她在那邊炒菜,炒到一半的時候,這個姓賴的女居士,突然間就昏倒在地,二眼翻白、全身顫抖。這小孫子很聰明:唉呀!我的祖母有問題。趕快跑到隔壁去找一個念佛的老菩薩說:我祖母有問題,請你來看一看。這個老菩薩過來一看,就趕快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小孫子也跟著念阿彌陀佛,念了二十幾分鐘。慢慢慢慢的,這個身體的顫抖就停下來了,就醒過來了。醒過來以后,就問:你怎么回事呢?她說:我這半個月來一直做夢,但是這只是做夢而已。我在炒菜的時候,這個夢境的男鬼突然間出現(xiàn),拉著我的手,要我跟他走。我掙扎不跟他走,這么一掙扎,我人就昏過去了;柽^去的時候,沒多久就聽到念佛的聲音,這個佛號一出現(xiàn)的時候,突然間一道金色的光明,放大光明。這個時候,那個鬼魂看到光明以后,就驚怖跑掉了,我就醒過來了。從這件事情以后,她心中就不敢放松,經(jīng)常念阿彌陀佛,后來這件事情就沒有再發(fā)生了。

  在《觀經(jīng)》上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念佛眾生,攝取不舍!顾詷O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應(yīng)化身,雖然他這尊佛在十萬億佛土外;但是因為他「光明無量,照十方國」,所以只要我們念阿彌陀佛,他的光明就隨時會加被我們。而這種光明是可以破障的,破除障礙的。所以我們看《小止觀》,《小止觀》也說:所有善根當(dāng)中,你修四念處、修不凈觀、修數(shù)息觀,這種善根發(fā)相都沒有光明;只有念佛的善根發(fā)相,光明巍巍,人天愛敬;而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光明又更大,因為他本愿力故。所以,當(dāng)我們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內(nèi)心應(yīng)該有這樣的認(rèn)識,就是彌陀的光明在照耀我們,來破除我們的障礙。就是「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惯@個是阿彌陀佛他的第一個理由,就是光明無量。再看第二個:

  己二、約壽命釋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阿彌陀佛的第二個意義是「壽命無量」。就是「彼佛壽命」。阿彌陀佛應(yīng)化身的壽命,以「及」這些往生「人民」的壽命,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這個「無量無邊阿僧祇」是印度一個很大的數(shù)目、很大的數(shù)目?词q祖的解釋,「正釋壽命」,先解釋「佛壽無量」:

  正釋壽命二

  釋佛壽無量三

  約證釋

  心性照而常寂,故為壽命。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

  命無量也。

  這個是約法身,法身的壽命是「照而常寂」,有無量無邊的壽命。

  約愿釋

  ┌法身壽命─無始無終┐

  │         ├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

  ├報身壽命─有始無終┘

  「法身」是永遠(yuǎn)存在的,沒有所謂的開始、沒有所謂的結(jié)束,不管我們是不是證入,他都是永遠(yuǎn)存在的!笀笊怼故恰赣惺紵o終」,他的出現(xiàn)有一個開始,就是初地,初地的話分破無明、分證三身,這個時候一念的清凈心現(xiàn)前,開始有功德報身的受用,所以他是「有始」;但是他生起以后,就沒有結(jié)束了。這都是「佛佛道同」,都是「無量壽」。不過這個地方不是我們所關(guān)心的,我們所關(guān)心的是應(yīng)化身:

  ┤   ┌隨愿┐

  │  ┌┤  ├延促不等

  │  │└隨機┘

  └應(yīng)身┤

  │法藏願王,有佛及人┌果成┐

  └         ┤  ├別名無量壽也。

  壽命皆無量之願,今└如愿┘

  「應(yīng)」化「身」的壽命,跟他因地的愿力有關(guān),以及跟當(dāng)時眾生的根「機」有關(guān)系。我們看經(jīng)典上,釋迦牟尼佛當(dāng)初他的心情是要住世一劫的,后來因為阿難尊者沒有請佛住世,所以佛陀也就隨順因緣入滅了,有這么一件事情。所以佛陀在住世的時候,除了他的本愿以外,跟眾生的根機、福報的厚薄有關(guān)系。「法藏愿王,有佛及人民壽命皆無量之愿。今果成、如愿」,所以「別名無量壽也」。這個愿是第十三愿,我們把它念一遍:「設(shè)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乖谝虻氐臅r候,「法藏」比丘說:「設(shè)我得佛」,我的「壽命有限量」,最低到「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如果我的應(yīng)化身佛的壽命,不超過百千億億劫的話,我不取正覺。所以這個壽命的時間很長,百千億億,所以這個地方,本經(jīng)說「無量無邊阿僧祇」。

  簡三身

  ┌阿僧祇┐

  │   │

  ┌┼無邊─┼皆算數(shù)名,實有量之無量。

  ││   │

  │└無量─┘

  「阿僧祇、無邊、無量」,「皆」是一個「算數(shù)」的「名」稱,都是「有量之無量」。就是說,事實上這個壽命是有限量的,彌陀他還是會示現(xiàn)滅度;但是他的數(shù)量太大了,所以我們可以說他是有量當(dāng)中的無量,因為實在是太大了。

  │   ┌不一┐

  └然三身┤  ├應(yīng)身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

  └不異┘

  從理論上來說,應(yīng)化身也可以是無量無量,因為三身是一體的,因為應(yīng)化身是從真如本性所變現(xiàn)的,真如本性是無量的壽命。從理論上來說,應(yīng)化身也可以無量的壽命;但是當(dāng)我們要考慮眾生根機、眾生福報的時候,那就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應(yīng)化身的成立,不是單方面的,我們后面會講到,不是單方面的,這個跟眾生的因緣有關(guān)系。所以理論上雖是無量無量,但是實際上他還是有量的無量。再看「生壽無量」:

  釋生壽無量

  ┌及者,并也───┐ ┌佛壽命───┐

  ┤        ├謂┤      ├皆無量等也

  └人民,指等覺以還┘ └并其人民壽命┘

  這個地方「彼佛壽命,及其人民」,是說極樂世界應(yīng)化身的佛,以及往生人民的壽命,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壽命無量」,這個也是蠻重要的。我們說「壽者,福之基也!刮覀兙椭@一期的生命來說,這個人他一生的努力,他現(xiàn)在的財富具足、眷屬美滿,在社會上有很大的地位、很高的聲名。這么多的福報當(dāng)中,他要能受用要有一個基礎(chǔ),就是他的壽命要長。如果他身體不健康死掉了,所有的福報都破壞了,所以「壽者,福之基也」。就像一棟高樓大廈,雖然高樓大廈上面有很多的莊嚴(yán);但是這些莊嚴(yán)是建立在這個地基的基礎(chǔ)上,這個地基一破壞,整個高樓就垮下來,那就談不上什么莊嚴(yán)不莊嚴(yán)了。我們前面研究極樂世界有種種殊勝的功德,它國土的莊嚴(yán):宮殿、樓閣、七寶池、八功德水,它的蓮華、所散發(fā)的種種美妙音樂。我們在受用這個功德的時候,值得我們關(guān)心的就是「這個壽命有多長」?我們凡夫的心情是這樣子的,就是一勞永逸:我今生辛苦一點沒關(guān)系,我希望我下輩子創(chuàng)造一個果報體,一勞永逸。不要說我今生的努力,下輩子生天,受用了幾劫以后,又掉到人世間來重新開始,那你下一次又要完全重新開始。這樣的生死疲勞,要修到什么時候呢?所以說這個壽命也是我們要抉擇的。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這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而成佛只要三大阿僧祇劫。換句話說,你到極樂世界,你再怎么懈怠,你肯定有足夠的時間讓你成佛,是這個意思。所以彌陀也考慮這一點。古德說:「拼個今生,永做閑漢!刮医裆量嘁稽c沒關(guān)系,但是我希望我未來的生命當(dāng)中,永做閑漢。這個「閑漢」就是無事。所以說這個正報當(dāng)中,這個壽命無量也是非常重要,使令你不退轉(zhuǎn)。不要因為你的死亡,而把你這一期的努力完全破壞掉,使令你的功能夠相續(xù)。所以這個地方,壽命無量就非常的重要。

  重釋光壽三

  總明

  ┌光┐           ┌生┐

  當(dāng)知┤ ├名號,皆本眾生建立。以┤ ├─

  └壽┘           └佛┘

  ┌光明┐

  ──平等,能令持名者┤  ├同佛無異也。

  └壽命┘

  「光」明跟「壽」命的「名號」,在彌陀因地的時候發(fā)這個愿,佛陀不是為了自身的莊嚴(yán),完全是要利益「眾生」而安「立」。因為「生佛平等」,眾生的心性平等,所以使「令」我們在憶念這個名號的時候,我們的「光明、壽命」也「同佛無異」。因為這句名號是因,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是果;因地是無量光壽,果地也就無量光壽。如是因如是果,因果隨順。這個是「總名」。再看第二段「別明」,這種因果相隨順的觀念,蕅益大師把它再詳細(xì)的說明,看「明光義」:

  別明二

  明光義

  ┌生極樂───即生十方。

  │

  復(fù)次由無量光義,故眾生┼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

  │

  └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無量光」的意思,這個名號就表示一種空間無礙。我們在因地的時候,因為我們憶念的名號是「無量光」,所以我們果地的時候,「生極樂」世界「即生十方」。所以你到極樂世界,你不會被極樂世界的空間所障礙,你隨時候能夠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聞法!敢姲浲臃鸺匆娛街T佛」,你隨時有因緣見到十方諸佛。雖然我們剛開始在簡擇的時候,在無量諸佛當(dāng)中,我們單單取彌陀的名號;但是因為彌陀的名號,本身有無量光義,所以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我們開始依止這個因緣;但是到了極樂世界的時候,就能夠開闊到其他的因緣,而見到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前面是約上求,這里是約下化。由于空間的無礙,我們也能夠遨游十萬億佛土,普度我們有緣的一切眾生。你為什么有這樣的功德呢?因為你所執(zhí)持的名號,它是無量光義,這個名號本身就有這樣的功能、德用,是這個意思。

  明壽義

  由無量壽義,故極樂┌皆定此生成佛。

  ┤

  人民,即是一生補處└不至異生。

  由于這個名號具足「無量壽」的意思,所以你到「極樂」世界,「即是一生補處」,你肯「定」在這一期的生命當(dāng)中「成佛」,不必等到其他的生命。你得到這個果報體,你只要努力一次,就永遠(yuǎn)的受用,這個果報體不會讓你再死亡。為什么你會有這樣的果報體、壽命那么長呢?因為你因地的時候,這個佛號它就具足無量壽義,就是這個時間無礙,是這個意思。蕅益大師「結(jié)勸」說:

  結(jié)勸

  離卻現(xiàn)前一念無量光壽之

  ┌           ─┐

  │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 │願深思之,

  當(dāng)知┤            ├

  │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願深思之!

  └            ┘

  徹證現(xiàn)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

  所以我們約著佛陀的用心來說,他的名號是怎么創(chuàng)造的呢?「離卻」佛陀「現(xiàn)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彌陀名號」?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佛號是從阿彌陀佛的這一念無量光壽的本性所流露出來的,約佛陀這方面來說。約我們眾生的上求這方面來說:「離卻」我們現(xiàn)前這一句佛號,誰能夠「徹證現(xiàn)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呢?我們面對無量無邊的煩惱障、業(yè)障、報障,假設(shè)我們不選擇彌陀名號當(dāng)我們的歸依處,我們要「徹證現(xiàn)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那是非常遙遠(yuǎn)的,所以「愿深思之,愿深思之!」這個地方講這個名號,是在解釋凈土的因緣。這個因緣,是佛陀對于十法界生起的一個基本原則。

  往昔有一個禪師,他讀《法華經(jīng)》,看佛陀在《法華經(jīng)》上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顾浅2幻靼祝何铱催@個諸法是有差別相,這個世間上有男有女、有富貴有貧窮,這個世間有各式各樣的差別,怎么說是常自寂滅相呢?他就不明白。不明白,所以他請問他師父:「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是怎么回事呢?他師父就說:「且去,我不與汝道。」我不跟你講,你自己去體會吧!這個禪師他善根強,他就自己去打坐,從冬天到春天就這么打坐。這么一天,春天到了的時候,他寮房前面有黃鶯在叫,他聽到黃鶯叫聲的時候,他開悟了,他明白了這句話的道理,他明白了。明白了以后,他講了一句偈頌來表達(dá)他的心情,他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到百花開,黃鶯鳴柳上!顾f:從本性上來觀察,「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這個的確是真實的。就是當(dāng)我們每一個人,回歸到原點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是清凈本然的,是非常公平的。這個差別是怎么來的呢?「春到百花開,黃鶯鳴柳上。」春天的因緣百花盛開,「黃鶯鳴柳上」,黃鶯在柳枝上叫。冬天一到的時候,肅殺之氣,黃葉就掉落了。這意思就是說:每一個人的果報是你所依止的因緣不同。你這一念心依止了殺盜淫妄的因緣,你就創(chuàng)造三惡道的果報;你這一念心依止了三歸五戒的因緣,創(chuàng)造出人天的果報;你這一念心依止四諦、十二因緣、我空真理的因緣,現(xiàn)出了二乘的涅槃;你這一念心依止菩提心、六波羅蜜的因緣,創(chuàng)造了未來的大般涅槃;你這一念心依止彌陀的名號,念念成就無量光、無量壽的依正二報。從這句話來看它的意思,你所依止的因緣非常重要。就是說你能念的心,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的確每一個人的自性都不可思議。但是不可思議當(dāng)中,有二種情況:雜染法不可思議、清凈法不可思議,二個都不可思議。你這一念心能夠創(chuàng)造那么廣大的刀山油鍋,那么長的刀山油鍋壽命,這件事情也不可思議。怎么你在人間才短短的七八十年,你就能夠創(chuàng)造地獄那么幾劫刀山油鍋的壽命,這件事情你也真是不可思議、這也不可思議。(哈──)你在短短的壽命當(dāng)中,你念佛念了幾年,能夠成就極樂世界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壽命,這件事情,你這一念心也不可思議。這二個差別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你這一念心所依止的因緣非常重要,「春到百花開,黃鶯鳴柳上!篂槭裁窗倩〞_?為什么黃鶯會高興的叫呢?因為有春天的因緣。這個世界上就是因緣所生法。所以說「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xiàn)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呢?面對我們這一念凡夫的煩惱障、業(yè)障、報障,我們今天如果放棄了彌陀名號,這樣子如何「徹證」我們的真如本性呢?如何去開顯我們未來依正二報的國土呢?這件事情,我們應(yīng)該冷靜的想一想,「愿深思之,愿深思之!」這么一個殊勝的因緣,彌陀名號的因緣,假設(shè)我們放棄了,就意味著,等待你的是一個無量無邊的、充滿血類的一個菩薩道。這件事情值得我們?nèi)ハ胍幌,去考慮一下,就是我們的抉擇。

  第二七卷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七頁,「丁二、別釋主伴」。

  這一大科是說明「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在建立信心的這一科當(dāng)中,分成二部分:前面的一科是「依報妙」,所謂依報國土的莊嚴(yán);這一科「正報妙」,是說明極樂世界正報身心的莊嚴(yán)。本經(jīng)介紹極樂世界正報的莊嚴(yán)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先「征釋名號」,先作一個總說;其次,再「別釋主伴」。這個名號,當(dāng)然名以召德,一個名號成立的背后,是有它的功德來支持的。本經(jīng)釋迦牟尼佛在介紹極樂世界的正報莊嚴(yán)當(dāng)中,他舉出了二個特色:第一個是「無量光」,第二個是「無量壽」。蕅益大師的解釋,所謂的無量光義:所帶表的是極樂世界的身心,在空間上是無障礙的。我們娑婆世界的身心果報,是一種業(yè)報身,有這個業(yè)力,會障礙我們在空間上的活動。比如說我們是個人,我們要到天上去、到十方佛土去活動,這是不可以的。我們一個人的果報在空間上活動,有一定的范圍,這空間有一定的障礙。但極樂世界的正報,他有神足通,能「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能夠到十萬億的佛土之外見佛聞法,乃至到十萬億佛土外救度一切眾生。這個意思就是說:極樂國土的無量光義,使令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在空間上是沒有障礙的。其次,由于無量壽義是說明極樂國土的身心世界,它在時間上是無障礙。我們娑婆世界的凡夫菩薩,要行菩薩道,我們的身心有世界有老病死的障礙,老會障礙你、生病會障礙你,死亡會破壞你。在極樂世界,我們得到這樣的果報體,他沒有老病死的問題,你能夠受用無量無邊的壽命,這個是時間的無障礙。從無量光、無量壽這二個義理,我們也看出了極樂世界正報身心一個大方向的情況,所以這個叫做總相。這以下「別釋」,別釋極樂世界正報的情況。前面的無量光、無量壽是一個總相,這是一個別相。

  ┌己初主

  ┌戊初別釋┤

  │    └己二伴

  ○丁二別釋主伴┤

  └戊二結(jié)示

  今初─此亦釋別序中今現(xiàn)在說法句。

  別相當(dāng)中有這個「主」,這個「主」是佛的莊嚴(yán),這個「伴」是菩薩的莊嚴(yán)。就是說不管是佛、不管是菩薩,都是無量光、無量壽。但是這二個地方,我們還是把他簡別出來介紹。這當(dāng)中分成二科:「初、別釋;二、結(jié)示」。在「別釋」當(dāng)中又分二科:「初、主;二、伴!埂附癯酢。這當(dāng)中強調(diào)「別序」中的「今現(xiàn)在說法句」,看經(jīng)文:

  丁二、別釋主伴二

  戊一、別釋二

  己一、主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

  這個地方是解釋極樂世界的「主」莊嚴(yán),就是佛的莊嚴(yán)。這個地方佛陀說明「阿彌陀佛成佛以來」的時間,已經(jīng)是「十劫」的時間。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解釋,先看第一段「論三身成劫」:

  論三身成劫二

  總標(biāo)

  這個「劫」,到底阿彌陀佛成佛以來,這個成佛指的是法身佛、報身佛、或者是應(yīng)身佛?這個地方「佛」指的是什么?這以下是蕅祖的說明,看「總標(biāo)」:

  此明極樂世界教主成就也。

  說「明極樂世界教」化「主」他「成就」的時間。

  別論二

  論劫

  ┌法身─無成、無不成─不應(yīng)論劫。

  │

  ┌然┼報身─因圓果滿名成┐

  │ │         ├皆可論劫。

  │ └應(yīng)身─為物示生名成┘

  這個「劫」是一個時間相。佛的三身當(dāng)中,這個「法身」指的是我們現(xiàn)前一念的清凈心。古德說:「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自具足!箵Q句話說,我們現(xiàn)在在打妄想當(dāng)中,我們也具足了清凈法身,只是我們當(dāng)面錯過,沒有回光反照而常寂已。所以說法身在我們的身心世界,是無始、無終的,不管我們愿不愿意去承當(dāng)、不管我們愿不愿意回家,他是經(jīng)常存在的。所以他沒有所謂的「成、不成」這個事情。這個地方不是指阿彌陀佛的法身,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報身因圓果滿名成」,報身的成,這個報身是有始無終。你這個因地主要的是智慧,你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你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圓滿以后,這個功德果報現(xiàn)前,這報身是有所謂「成」的情況。「應(yīng)身為物示生名成」,應(yīng)化身是有始有終,為凡夫眾生「示」現(xiàn)出「生」的事情,這個有「成」!附钥烧摻佟。這個地方「阿彌陀佛成佛」以來這個「成佛」,如果就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這個地方的「佛」是應(yīng)化身佛;如果是約著實報莊嚴(yán)土,這個地方指的是報身佛。有這樣的差別。這個地方是講這一種情況。蕅益大師又換一個角度來解釋三身,從另外一個角度:

  │ ┌法身─因修德顯─亦可論成、論劫。

  │ │

  └又┼報身─別無新得┐  ┌成─┐

  │       ├亦無┤  ├不應(yīng)論劫。

  └應(yīng)身─如月印川┘  └不成┘

  從相反的角度,「法身」的開顯,前面是講一種本性的具足,這個地方是就著法身的顯現(xiàn)跟受用,「因修德顯」,假藉這六波羅蜜的修行,這自性的功德開顯,這樣子來說,也可以說是「成」,也可以說是「劫」!笀笊韯e無新得」,「報身」當(dāng)然只有一個,沒有二個!笐(yīng)身如月印川」,就像是月亮印在水上,也沒有所謂「成、不成」的問題。這個應(yīng)化身如夢如幻,如夢如幻的角度,從本性觀察,就沒有所謂的成、不成的事,這是另外一個角度。不過蕅益大師把前面這二個觀念作一個總結(jié)。這個「成佛以來于今十劫」應(yīng)該如何理解呢?

  論成

  ┌本┐本地並不可測,且約

  但諸佛成道,各有┤ ├         ─

  └跡┘極樂示成之跡而言

  ┌一成一切成

  │

  ─即是三身┤  ┌非成─┐

  └亦是┤   ├而論成也。

  └非不成┘

  「諸佛」在「成道」的因緣,根據(jù)智者大師的解釋有「本」門跟「跡」門的差別。這個本門指的是法身、報身,這個跡門指的是應(yīng)化身。佛的法、報二身是不可思議的,這本地方光不可思議。這個地方「且約極樂」世界的應(yīng)化身,這種示現(xiàn)的「跡」門而說,這個「三身」是「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論成也」。從因緣的修因證果這方面來說,是「一成一切成」!敢怀梢磺谐伞乖趺凑f呢?這個「一」指的是法身,這三身的開顯第一個要成就法身。你沒有修我空、法空的智慧來破除無明妄想,證得法身,不可能有報身、不可能有應(yīng)化身。所以這個地方的「一」指的是法身,法身成就了以后,其他的二身也成就了。這樣子是就因緣上的修因證果,來安立所謂的「一成一切成」。如果從真諦、從本性上來觀察,沒有所謂的成,也沒有所謂的不成,「而論成也」。這個地方講成佛,「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智者大師在《法華文句》當(dāng)中,他說成佛主要有二種情況:第一個是成就法身佛,就是本門。這個本門的成就,就是在初地的時候。就是你一個菩薩,從外凡到內(nèi)凡、到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這個菩薩那一念的心在打坐當(dāng)中,突然間一念的相應(yīng),那一念的清凈心突然現(xiàn)前,證得一部分的真理、破除了一部分的無明,這個時候法身現(xiàn)前。法身的成就是屬于自受用,所以不必等待外在的因緣。第二種成佛是應(yīng)身佛,成就應(yīng)身佛。這個應(yīng)化身是佛陀的大悲心,從他的愿力當(dāng)中,去創(chuàng)造一個應(yīng)化身。這個應(yīng)化身是偏重在他受用,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外在的因緣。這當(dāng)中的成佛,包括你的本愿,你希望你未來這一期應(yīng)化身的國土,它具足什么樣的功德?它正報、它的壽命要多久?它的環(huán)境要怎么殊勝?當(dāng)然你發(fā)的愿愈廣愈殊勝,你準(zhǔn)備的時間要愈多,這是第一個,與你的本愿力有關(guān)。其次,眾生的根機,跟你有緣的眾生,他的善根要成熟。不可以說你示現(xiàn)了佛身,結(jié)果都沒有人來到你的國土,也沒有人跟你出家,只有你一尊佛!這是不可以的。所以你在你成佛的過程當(dāng)中,你成就法身佛以后,你要生生世世的來到人世間,做眾生的父親、母親、子女,跟眾生結(jié)緣,教化他們,使令他們慢慢的慢慢的善根成熟。等到成熟了以后,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現(xiàn)佛身、現(xiàn)應(yīng)化身。在跟你有緣的眾生善根沒有成熟之前,你不能示現(xiàn)佛身,不可以的。所以說應(yīng)化身的成就,要等待外在的因緣。這個地方主要說的是彌陀的應(yīng)化身。

  這個地方的應(yīng)化身,我們經(jīng)常講:「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咕褪钦f十方應(yīng)化的國土當(dāng)中,阿彌陀這一期的國土是特別殊勝、特別的殊勝,他的本愿殊勝。其次,他準(zhǔn)備的時間也特別長。當(dāng)然要成就這么一個廣大殊勝的國土,不是單的一個因緣,有很多的因緣。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當(dāng)中,提出了很多很多彌陀因地,我們也提出幾個來說明。極樂世界這一期國土的成就,最根本的因緣就是法藏因地,就是他在世自在王佛的時候,他發(fā)下了四十八大愿,這是一個最初的因地,有四十八大愿,才開始去建造他的國土,這第一個。其次,《賢劫經(jīng)》上說,法藏的因地,他曾經(jīng)是一個王子,名號叫做凈福報眾音王子(清凈的凈,福報,眾很多很多的音聲)。這個王子歡喜修供養(yǎng),廣修供養(yǎng),經(jīng)常供養(yǎng)僧團(tuán)、供養(yǎng)佛陀,乃至供養(yǎng)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是他的第一個因地,王子的因地,廣修供養(yǎng)。其次,第二個因地就是在《法華經(jīng)》上說:大通智勝如來的時候,有一個轉(zhuǎn)輪圣王出世,生了十六個王子,后來十六個王子就跟佛陀出家了。大通智勝如來在講《法華經(jīng)》之前,就入了定。入定了,《法華經(jīng)》沒有人講,所有的信徒、無量無邊的眾生都集合在一起,準(zhǔn)備聽《法華經(jīng)》,但大通智勝如來入定了。這個時候十六沙彌就登壇,各別為這些眾生說法,每一個王子都有他攝受因緣。這十六王子當(dāng)中,其中第九個王子,就是法藏的因地,就是彌陀的因地。他曾經(jīng)在一世的時候,弘揚《法華經(jīng)》,也度化了很多眾生,這也是其中一個因地。再其次,《一向出生菩薩經(jīng)》中講到法藏因地:那個時候有一個轉(zhuǎn)輪圣王生了一個太子,這個太子歡喜聽聞佛法,修行精進(jìn)。在七千歲當(dāng)中,修習(xí)止觀,脅不至地,都不躺下來睡覺,成就了不退轉(zhuǎn)的功德。他不但是自己成就不退轉(zhuǎn),還度化了八千億萬那由他的眾生,成就不退轉(zhuǎn),這也是一個因地。阿彌陀佛今天要創(chuàng)造一個這么殊勝的依報、正報的國土,一定不是一個單一的因地,那是無量劫的積功累德,一面成就他的功德,一方面跟眾生結(jié)緣。這個地方,我們簡要的說出阿彌陀佛他這一期國土當(dāng)中的四個因地。所以阿彌陀佛他成就這個國土的時間,是十劫的時間,已經(jīng)「十劫」了。

  明十劫之意

  本經(jīng)當(dāng)中,釋迦牟尼佛強調(diào)阿彌陀佛成佛的時間,這當(dāng)中有什么意思呢?蕅益大師說有二層意思:

  ┌又佛壽無量,今僅十劫。則現(xiàn)在說法,時正未央。

  │

  │ 普勸三世眾生速求往生,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

  佛陀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這前面說過了,F(xiàn)在這個佛的壽命是「十劫」,這表示今「現(xiàn)在說法,時正未央」,這個「央」就是窮盡,就是這個阿彌陀佛是一個現(xiàn)在佛。換句話說,我們前面一路學(xué)習(xí)過來,看到極樂世界依報莊嚴(yán)、正報莊嚴(yán),內(nèi)心當(dāng)中有歡喜心。我們會開始關(guān)心,這個國土到底還在不在?雖然他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那他到底已經(jīng)花費多久?這個國土到底還在不在?所以釋迦牟尼佛必須交待這尊佛的壽命是多少?「今僅十劫」,表示「時正未央」。這當(dāng)中有「勸」勉我們「三世眾生」,要趕快把握機會「往生」極樂世界,來受用「佛」的「壽命」,「一生成辦」大事,有這一層意思。強調(diào)今「現(xiàn)在說法」,他是存在于現(xiàn)在的佛,有這一層意思。第二層意思:

  │      ┌聲  聞┐

  │      │    │

  └又下文,無數(shù)┼菩  薩┼皆十劫所成就。正顯─

  │    │

  └及與補處┘

  ┌十方┐     ┌多─┐

  ─┤  ├往生不退者┤  ├也。

  └三世┘     └且易┘

  后面的「伴」,講到極樂世界的眷屬有無量無邊的「聲聞、菩薩」,乃至一生「補處」的菩薩。這些菩薩都是只有花「十劫」的時間,就「成就」這么多的菩薩,這表示「十方三世」的眾生,「往生」成就「不退」的人,數(shù)量很多,而「且」是非常容「易」。一個國土的成就,跟一尊佛在因地跟眾生結(jié)的緣有關(guān)系。若跟眾生結(jié)的緣廣,他的國土人就多;如果你這尊佛他在準(zhǔn)備的時間很短,這當(dāng)中結(jié)的緣很少,這個國土往生的就少。所以我們中國有一句話說:「家家有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很多人他也沒有學(xué)佛,但是他看到出家人,他也跟著念阿彌陀佛。這表示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他跟眾生結(jié)的緣很廣,有這一層意思。結(jié)的緣很廣,表示我們今天往生,就很有希望,「多且易也」。講「阿彌陀佛成佛已來,于今十劫」,這釋迦牟尼佛對我們凡夫也有一層鼓勵的作用,來破除我們心中這樣的一種疑根: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呢?破除這種疑根的障礙,也有建立信心的意思。這是講到佛成就這一期應(yīng)化身的壽命是十劫,有這二個意思。

  己二、伴

  前面是「主」的莊嚴(yán),這個地方是講「伴」,看經(jīng)文: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shù)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fù)如是。

  這個地方的「伴」,說「佛」陀「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皆阿羅漢」,他的數(shù)目「非是算數(shù)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fù)如是」,也是無量無邊這么多。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

  │

  │┌若先習(xí)小行────┐

  ││         │

  ├┤  ┌回向菩提─┐├生彼國已─

  │└臨終┤     ├┘

  │   └發(fā)大誓愿者┘

  │

  │    ┌佛順機說法,令斷見思,故名羅漢。

  │   ─┤

  │    └如別教七住斷見思之類,非實聲聞也。

  │

  └─蓋藏通二教,不聞他方佛名,今聞彌陀名號,信愿

  往生,總屬別圓二教所攝機矣。

  「他方」世界的「定性二乘,不得生彼」。這個「定性二乘」,這個二乘人基本上有二類:第一類是退大取小的二乘。就是說這個二乘人他曾經(jīng)接觸過大乘佛法,后來因為某一種因緣,他放棄了大乘,而修習(xí)小乘。但是因為他曾經(jīng)修習(xí)過大乘佛法,他內(nèi)心當(dāng)中還是有大乘的善根。這種人的種姓是不決定的,他隨時候可以回小向大,這個是屬于不定性二乘,這種種姓是不決定。另外一種人,他一路過來都是修習(xí)小乘,他從學(xué)佛開始到成就阿羅漢,這整個過程當(dāng)中,他從來沒有學(xué)習(xí)過大乘的思想。換句話說,他那一念的清凈心當(dāng)中,完全攝持的是小乘的善根,這種人就是標(biāo)準(zhǔn)的定性二乘。這種人要回小向大就非常的困難,這定性二乘當(dāng)然是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怎么會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皆阿羅漢」呢?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解釋:「若先習(xí)小行,臨終回向菩提、發(fā)大誓愿者」。就是說他有大乘的善根,但是他因為種種的因緣,退大取小,而修習(xí)小乘法門。但臨命終的時候,他「回向菩提、發(fā)大誓愿」,愿意往生極樂世界。「佛」陀「順」著他小乘的根「機」,為他「說法令斷見思,故名羅漢」。因為他小乘的善根太強了,所以佛陀先說小乘法,使令他斷見思,所以假名羅漢。但事實上他是「別教七住,斷見思之類,非實聲聞也」。因為他已經(jīng)發(fā)了菩提心,一念的轉(zhuǎn)變,生命就轉(zhuǎn)變了,生命是由一念心所安立的。他發(fā)了菩提心,你已經(jīng)不能說他是羅漢了。為什么說他是羅漢呢?是假名。因為他是依止小乘法而成就羅漢的。這個地方說「蓋藏通二教,不聞他方佛名;今聞彌陀名號,信愿往生,總屬別圓二教所攝機矣!惯@個「藏通二教」,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有十方諸佛。你看《阿含經(jīng)》,《阿含經(jīng)》是不提十方諸佛的,他們只知道釋迦牟尼佛。所以能夠聽聞到「彌陀名號,信愿往生」,已經(jīng)是「屬」于大乘的別教、圓教所收攝了。

  這個地方,我們要討論根性的問題。極樂世界這個國土的一個特色,它不是攝受三乘人。我們看《法華經(jīng)》,很多的國土是普遍的攝受三乘人。釋迦牟尼佛出世,也是以一佛乘分別說三。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國土,是攝受三乘根性的人,釋迦牟尼佛也教化小乘、也教化中乘、也教化大乘。但是彌陀的凈土,它不攝受二乘人。《往生論》上說:「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箻O樂世界的國土,它有一個很特別的情況,它是「大乘善根界」,這當(dāng)中「等無譏嫌名」。什么叫做譏嫌的名稱呢?極樂世界沒有女人;也沒有根缺,沒有六根不足的;也沒有二乘種姓的人。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你今天要往生極樂世界,你一定要發(fā)菩提心。因為那個國土,它不攝受二乘的人,它的標(biāo)準(zhǔn)是這樣子的。這個地方是講到極樂世界的「伴」,眷屬的莊嚴(yán)。

  戊二、結(jié)示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

  這一段是總結(jié)。這一段說「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莊嚴(yán)」,看蕅益大師的注解:

  ┌──佛──┐

  │     │    ┌因中愿行所成───┐

  │ ┌聲聞┐├并是彌陀┤         ├

  └及┤  ├┘    └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

  └菩薩┘

  ┌─佛──┐

  │    │  ┌非自非他┐

  │┌菩薩┐├各各┤    ├

  ├┤  ├┘  └自他不二┘

  ─是則┤└聲聞┘

  │

  │   ─故云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

  │

  │  ┌信愿┐

  └能令┤  ├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

  └持名┘

  ──丙二「正報妙」竟──

  ──乙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竟──

  這個地方是就著「正報妙」來總結(jié)。正報妙當(dāng)中有這個「主」是「佛」陀,這個「伴」是「聲聞、菩薩」。這些菩薩的功德是如何成就的呢?這以下講出了三種力量:第一個是佛力,「并是彌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骨懊娴姆鸶兴_的正報身心,都是無量光、無量壽,都是時空無障礙的身心果報。我們會開始關(guān)心:這樣的身心果報是怎么來的呢?佛法的果報出現(xiàn),一定要有因緣。第一個因緣就是「彌陀的本愿所成」,「彌陀因」地的本愿,這個本愿是最重要了。要成就一個國土,一定要發(fā)愿。所以阿羅漢為什么證得空性以后,他就入涅槃了?他就是沒有愿力。菩薩證得空性以后,他能夠從空出假,來積功累德、來莊嚴(yán)他的國土。他在空性當(dāng)中,為什么能夠繼續(xù)的前進(jìn)?所依止的是一種「不忍眾生苦、不愿圣教衰」的一種愿力,這種動力在推動他,所以第一個是愿力。有了愿力以后,就是廣大的六波羅蜜,你經(jīng)常要為諸眾生不請友,來到凡夫的塵勞世界,做他的眷屬、做他的師長,不斷的教化他們,使令他們慢慢慢慢的善根成長,這個是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這個「果」是指彌陀的佛果,這一期果報、這一期的應(yīng)化身,因滿果成。為什么講「一成一切成」呢?這個地方的「一」指的是彌陀的應(yīng)身成就。阿彌陀佛的應(yīng)化身,他成就一個無量光、無量壽的正報身心,這叫「一成」。這個「一切成」指的是九法界的正報也成就了。所以,彌陀今天他在因地的時候,他要莊嚴(yán)他的國土,他所必須的努力,不僅是他要負(fù)擔(dān)他自己的正報莊嚴(yán),他還必須為一切九法界的眾生準(zhǔn)備功德。所以這個「一切成」的「一切」,指的是九法界的正報身心,那種無量光、無量壽也成就。是這樣子的,這叫他力門果地教。所以彌陀之所以在因地的時候,要花那么多的時間,他的理由就是說:他不但要成就他自己的正報身心,他也必須為九法界未來要成就的正報身心作準(zhǔn)備,所以說「一成一切成」。佛的正報成就了,九界的眾生也準(zhǔn)備好了。可以說極樂世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這樣子講極樂世界的身心,是由彌陀的本愿功德之所莊嚴(yán),這是第一個。其次,「佛、菩薩、聲聞,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這個地方是講心力不可思議。就是十法界所依止的這一念清凈的本性,那個明了性,「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我們今天把一切的有情眾生,不管你是迷惑顛倒、不管你是開悟的圣人,我們把這種差別的作用會歸到原點,就是恢復(fù)我們的本來面目,這樣子每一個人的現(xiàn)前一念清凈心,都具足這樣的功德,都是具足的。我們這一念打妄想的心,它的本性當(dāng)中,本來就具足無量光、無量壽這樣身心的一種功能。所以我們也可說:「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莊嚴(yán)」,是什么功德來莊嚴(yán)呢?是自性的功德所成就的,自性本具,這是第二個理由。第三個「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這個地方最重要了。我們凡夫如何能夠出現(xiàn)這樣的無量光、無量壽的正報身心呢?是「信、愿、持名」。我們這一念不可思議的心力,去憶念彌陀的名號,這個時候「念念亦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三力不可思議,在前面的依正二報,蕅益大師有四次的重復(fù),使令我們相信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是三力所成。這個三力所成就的依正二報,如果從理論上來說,這三力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要有彌陀的本愿功德力,也有我們眾生本具的自性功德力,以及我們修行的這個信、愿、持名的名號功德力。站在理論上,這三力是平等的地位。從修持的角度來說,這當(dāng)中就有差別。

  在凈土當(dāng)中,一牽涉到修證,那就是有感應(yīng)道交這件事情。從能應(yīng)的角度,這個能應(yīng)是的彌陀的本愿功德,已經(jīng)成就了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這是一個現(xiàn)成的。不管我們放逸、不管我們精進(jìn),彌陀的功德是存在的,一直到它消失為止。所以這個本愿功德力,這種能應(yīng)的,就像月亮它經(jīng)常存在,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準(zhǔn)備水,月亮是經(jīng)常存在的。在修行的當(dāng)中,主要的是名號功德力,因為自性功德力也是現(xiàn)成的。不管你知不知道你這一念心是不是具足,你還是具足的,不管你知道、不管你不知道,它就是那么的具足。所以今天在這三力當(dāng)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名號功德力。所以蕅益大師在前面的文當(dāng)中,他也強調(diào)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無量光、無量壽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不過蕅益大師后來也強調(diào)說:你在念佛的時候,當(dāng)然我們會偏重在所依靠的彌陀名號。你為什么會有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yán)呢?因為這句佛號是無量光、無量壽,所以你就念念的創(chuàng)造這么多的功德莊嚴(yán)。是的,但是如果你在念佛的當(dāng)下,你也能夠體會:原來你能念的心,本來也具足這樣的功德莊嚴(yán),「托彼名號,顯我自性」,這樣子的念佛,就更加的微妙不可思議了,禪凈雙修,不向外求,這個叫做理持。所以說,我們剛開始要偏重在所念的佛號上,所念的名號不可思議。說「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就著我們自己的修行來說,我們每一個眾生來說,是我們每一個人在念佛的時候,你所成就的功德莊嚴(yán),這個是約所念的佛。我們也可以說「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是我們一個人自性本具的。這個功德是怎么來的呢?是我們能念的心本來具足的,然后假藉念佛的因緣,念念成就。這個就是總結(jié)前面的正報莊嚴(yán)。這個地方是「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竟」,結(jié)束。這個地方,大家有沒有問題?

  問:

  答:往生的眾生是有光明,他連依報的寶石都有光明。不過這個地方強調(diào)佛陀的光明無量。佛陀的光明能夠普照到極樂國土的每一個眾生。換句話說,它這個地方強調(diào)他力的加被。因為釋迦牟尼佛的光明只有一由旬,我們?nèi)绻阪镀攀澜缫煞鸬募颖,就會有一點困難。除非你要跟他靠得很近,一由旬四十公里。當(dāng)你到了極樂世界以后,彌陀的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當(dāng)中表示我們每一個往生的人民,每一個人民都籠罩在彌陀光明的攝受之下,這當(dāng)中有一點佛力加被的意思。其次,就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來說,這也是很大的鼓勵。我們在念阿彌陀佛,我們會感受到「佛以凈光照我,慈誓攝我」,「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那我們在念這句名號的時候,我們也能感覺到彌陀的光明在照射我們,也有這一層意思。我們自己往生以后,我們也有光明。不過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似乎不強調(diào)這件事情,他強調(diào)佛的光明,因為這件事情最重要。佛的光明對我們有很大的加持力,是這個意思。

  ┌丙初揭示無上因緣

  ○乙二特勸眾生應(yīng)求往生以發(fā)愿┤

  └丙二特勸凈土殊勝

  前面是「信」,這個是「愿」。本師釋迦牟尼佛介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以后,他提出二個重要的理由,要我們發(fā)愿:第一個「揭示無上因緣」,第二個「特勸凈土殊勝」,這待會兒會解釋。這二個理由,跟前面的依正二報是有密切的關(guān)系。在解釋之前,蕅益大師有一段的說明:

  乙二、特勸眾生應(yīng)求往生以發(fā)愿二

  丙一、揭示無上因緣

  ┌帶業(yè)往生───橫出三界─────┐

  │                │

  ├同居橫具四土─開顯四教*輪   │

  謂┤                ├如是等─

  │  ┌圓凈四土─┐       │

  │  │     │       │

  └眾生┼圓見三身 ├人民皆一生成佛┘

  │     │

  └圓證三不退┘

  ──勝異超絕,全在此二科點示,須諦研之。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極樂世界有三種殊勝:第一個「帶業(yè)往生,橫出三界」,這個是講他力門,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再怎么莊嚴(yán),假設(shè)我們今天不能成就,那跟我們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笜O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這個功德的莊嚴(yán)標(biāo)準(zhǔn)太高了,那我們研究這部經(jīng),等于是說食數(shù)寶。所以說它的重點,就是因為往生有彌陀本愿的加持,所以能夠「帶業(yè)往生,橫出三界!,它的法門是三根普被,這是一個特色。第二個「同居橫具四土,開顯四教*輪!惯@個地方是強調(diào)「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個待會兒會說明。就是極樂世界的國土是「橫具」的,不像我們娑婆世界的國土是「豎」的,有很明確的一個差別相。第三個「眾生圓凈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這個「圓」者,同時具足也。這個極樂世界的「人民」,能夠「一生成佛」,這個地方是講「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強調(diào)「阿鞞跋致」!笝M具四土」「圓證三不退」,這二個是約果地教,說明極樂世界是一種果地的功德所成。這三種情況,這種「勝異超絕」,都在這「二科」明確的指示出來,所以這二科我們要好好的「研」究。這個「勝異」跟「超絕」是不同的,「勝異」是約著它本身的殊勝,這個法門本身就很殊勝叫「勝異」;這個「超絕」是它跟其他的比較,說明這個法門是稀有的。這個殊勝的法門,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呢?不是,這是不共于其他的國土,所以這個「超絕」是一種稀有義,極樂國土獨一無二的一種情況。所以「勝異」是約殊勝,「超絕」是約稀有。極樂國土的這種「勝異超絕」,包括它的帶業(yè)往生、橫具四土、圓證三不退,這三種特色,都在這「二科點示」出來,所以我們應(yīng)該好好研究。

  第二八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九頁,「丙初、揭示無上因緣」

  丙一、揭示無上因緣

  這個是佛陀勸勉我們往生的第一個理由,看經(jīng)文: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shù)甚多,非是算數(shù)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佛陀又招呼了一聲「舍利弗」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這個往生的眾生有一種情況,就是說「皆是阿鞞跋致」,這個「阿鞞跋致」翻成中文叫不退轉(zhuǎn)。這個不退轉(zhuǎn)的情況是怎么回事呢?是「皆是」,這個地方「皆是」要特別注意了。這當(dāng)中包括了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也包括五逆、十惡帶業(yè)往生的眾生,這個「皆」就是沒有一個是例外的。在這么多的「阿鞞跋致」菩薩當(dāng)中,「其中有」很多很多「一生補處」的菩薩。這個「一生補處」的菩薩,就是等覺菩薩。這個等覺菩薩的「數(shù)」目還很「多」的,「非是算數(shù)所能知之」。這二個,包括「阿鞞跋致」的菩薩,也包括「一生補處」的菩薩,數(shù)量都很多,只能夠「以無量無邊阿僧祇」來解釋。這個「阿鞞跋致」跟「一生補處」菩薩,窺基大師在《阿彌陀經(jīng)通贊疏》解釋說:「阿鞞跋致」是約新生,新往生的菩薩;「一生補處」是約舊生,就是到了極樂世界一個時間以后,你慢慢慢慢的能夠成就「一生補處」。就是說極樂世界它所攝受的眾生,能夠一直攝受你,一直到讓你安住到等覺菩薩為止,是這個意思,這個是舊生。當(dāng)然我們不可以在極樂世界成佛,起碼能夠攝受你到等覺菩薩為止,有這么多不退轉(zhuǎn)的菩薩。這一段是強調(diào)自功德深,自己的內(nèi)心所成就的不退轉(zhuǎn)功德。下面一段是強調(diào)他賢圣遍,「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一段我們看蕅益大師的開示,蕅益大師先解釋「阿鞞跋致」,先解釋新生;再解釋一生補處,再解釋舊生。他這個不退轉(zhuǎn)分成二部分:先解釋新生的情況,再解釋舊生的情況。新生當(dāng)中,先一段「正明」:

  釋跋致三

  正明

  ┌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墮凡地。

  │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墮二乘地

  │

  └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

  這個「阿鞞跋致」翻成中文叫「不退」轉(zhuǎn)。我們娑婆世界的生死流轉(zhuǎn),有二種情況是會退轉(zhuǎn)的:第一個是色身的退轉(zhuǎn),就是說你現(xiàn)在年輕、健康、莊嚴(yán),這件事情會退轉(zhuǎn)。就是說老病死出現(xiàn)的時候,你就會從莊嚴(yán)變成丑陋,乃至死亡。死亡以后,你下輩子到天上去,就得到一個更莊嚴(yán)的色身。等你把天福享完了以后,就變做一只螞蟻,這個卑賤的相貌。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的流轉(zhuǎn),我們的色身有退轉(zhuǎn)的問題,由莊嚴(yán)退轉(zhuǎn)為丑陋,由尊貴的人身退轉(zhuǎn)為卑賤的果報,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更嚴(yán)重的就是內(nèi)心的退轉(zhuǎn),就是你內(nèi)心當(dāng)中,在三寶當(dāng)中的聞思修所栽培的一點善根、一點信、進(jìn)、念、定、慧的善根,它也會退轉(zhuǎn)。你今生相信三寶,你下輩子不一定相信三寶,就是你內(nèi)心的善根會退轉(zhuǎn)。這個地方的「不退轉(zhuǎn)」,包括你色身的不退轉(zhuǎn),包括你內(nèi)心的不退轉(zhuǎn)。這當(dāng)中有三種不退,它的程度由淺至深,有三種不退。

  先看第一個「位不退」,這個「位」指的是無漏的圣位。說這個「入圣流、不墮凡地」,這個是約初果以上的圣人。我們凡夫的內(nèi)心當(dāng)中,有一股很強大的妄想之流,這當(dāng)中也包括了生死之流。這個初果圣人,他修習(xí)我空觀,在內(nèi)心當(dāng)中出現(xiàn)了第一道光明,在無量無邊的妄想之流當(dāng)中,出現(xiàn)了一道清凈的法性之流。這個時候,他內(nèi)心當(dāng)中有二道水流:第一道是雜染的生死流,第二個是清凈的法性之流,在內(nèi)心當(dāng)中同時存在。他那個清凈的我空智慧所表現(xiàn)的法性之流,他不退轉(zhuǎn),這水再怎么臟,不能破壞他。而且所謂不退轉(zhuǎn)就是說,我們的心是不斷的變化,他不退轉(zhuǎn),就是他會不斷的進(jìn)步,他的法性之流會慢慢慢慢的擴充,慢慢的擴充,直到把內(nèi)心的這種雜染水流完全清凈為止。所以你證得初果以后,你內(nèi)心圣道的力量,你對三寶的信、進(jìn)、念、定、慧的信心,永遠(yuǎn)不退轉(zhuǎn)。經(jīng)典上說:一個初果的圣人,在饑荒的時代,他只有一碗飯,他把這碗飯吃下去,他能夠維持他生命的相續(xù);他看到佛陀來托缽,他可以把他唯一的這碗飯布施出去,讓自己死掉。他對佛陀的信心,那個歸依的心是不退轉(zhuǎn)的。這饑餓、死亡不能障礙他對佛陀的歸依心,不可以。他對這個佛、法、僧、戒有不壞信,四不壞信。這是第一個,是約他內(nèi)心的善根。

  其次,這個初果的圣人,他永遠(yuǎn)不到三惡道去了。雖然他內(nèi)心當(dāng)中攝持了無量無邊的罪業(yè),但是這個罪業(yè)不能得果報。這個我空智慧的現(xiàn)前,光明照射,這些業(yè)力不能得果報,他的色身永遠(yuǎn)不會再去承受這種卑賤的三惡道果報,不可能。所以到了初果,他的身心有一部分的不退轉(zhuǎn),包括他的圣道力量,包括他的色身,他永遠(yuǎn)保持人天的莊嚴(yán)色身,這個我們安立做位不退,還有這樣一部分的不退。

  第二個「行不退,恒度生、不墮二乘地!惯@個「行」指的是菩薩之行。前面的位不退,強調(diào)在自利的功德,他自受用的功德,這個地方是強調(diào)他受用的功德。就是這個斷了見思惑的菩薩,我們講這個界外菩薩,他已經(jīng)沒有三界的業(yè)力。他那一念的大悲心,不會退轉(zhuǎn)。經(jīng)典上說:三千大千世界起火了,充滿了熾然猛火,這個界外菩薩,他那個大悲心,他還是愿意來到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度化眾生。他那個大悲心,任何的逆境不能障礙他,他永遠(yuǎn)不會退到二乘的境界去。所以他這個「行不退」,不但是自受用的功德不退,連他受用的大悲心也不退,這個是「行不退」,那這更深一層。

  第三個「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這個「薩婆若!咕褪且磺蟹N智,是一種智慧,這個智慧深廣如大海。我們在修學(xué)佛法有三種智慧,《般若經(jīng)》說有三種智慧:第一個叫一切智,觀察一切法的總相,一切法有各式各樣的差別,但是它的共同相貌就是我空、法空,空性的智慧叫一切智。道種智就是分別一切法的差別因果,他到三惡道去了,他什么因緣到三惡道去?他到人天去了、他到極樂世界去了,分別諸法的差別因緣,這叫道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中觀,就是這個空有無礙的一種中觀。這一切種智就是真俗雙照、二諦圓融的中觀,套一句智者大師的話說就是:即空、即假、即中,觀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中道的實相。這個念不退指的是中道的正念。前面的位不退、行不退是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這個地方念不退,是強調(diào)一種佛性的功德,他念念跟中道的佛性相應(yīng),這個地方不退了,這個不退就更加微細(xì)、更加的深入。我們一般的不退轉(zhuǎn),由淺至深有三層的差別,這個叫做「阿鞞跋致」,就具足這三種功德。成就這個「阿鞞跋致」當(dāng)中,我們看「點示」,這當(dāng)中的差別:

  點示二

  點示勝異二

  示此土難證之劣

  ┌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

  若約│

  ┼通菩薩,別十行,圓十信─────名行不退。

  此土│

  └別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

  我們在「此土」,這個「此土」是一個污穢的國土,娑婆世界這個穢土。我們成就三不退是怎么個成就法呢?是「藏」教的「初果」,「通」教的「見地」(通教有十地、有見地),「別」教的「初住」,「圓」教的「初信」,斷了見惑叫「位不退」,這是第一個。第二個「通」教的「菩薩」(通教的菩薩地),「別」教的「十」回「向」,「圓」教的「十信」,叫「行不退」!竸e」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名念不退」。換句話說,你今天斷什么煩惱,就證到什么不退的情況。

  示彼土圓證之勝

  ┌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yè)往生

  今凈土┤

  └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我們在極樂世界,乃至你是「五逆、十惡」的眾生,臨終仰仗「十念成就,帶業(yè)往生」,你當(dāng)然是「下下品」,但是「皆得三不退」,都能夠成就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我們娑婆世界的功德要出現(xiàn),那完全要靠自己的本事,就是你內(nèi)心當(dāng)中,你必須從你這一念擾動的心、顛倒的心當(dāng)中,去修止觀,在這么一種動蕩不安的心性當(dāng)中,讓它寂靜下來。在寂靜當(dāng)中,修習(xí)種種的觀行,然后點點滴滴的去栽培你的功德,完全要靠自己的力量。

  所以宗喀巴大師講一個偈誦說:「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移于余,唯為說法令解脫!惯@個地方道出了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度化眾生的情況。說佛陀來到我們眾生的世界做什么事呢?「佛非水洗眾生罪」,佛陀不是以他清凈的大悲法水,來洗滌我們眾生的罪,這個罪不能被佛陀洗掉的。那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有痛苦,佛陀可不可以救拔我們呢?「亦非手拔有情苦」,佛陀不是以他那個無量自在的手,伸到我們心中,把我們心中的痛苦拔除,不是。佛陀你有無量無邊的神通三昧,送我?guī)讉吧?「非將己德移于余」,佛陀的三昧是自受用,一個功德也不可以送給我們。那你佛陀出世,對我們眾生有什么幫助呢?「唯為說法令解脫」。說出釋迦牟尼佛在穢土,他心中的無奈。佛陀在穢土成佛,唯一能做的就是說出很多很多修行的法門規(guī)則,讓你的內(nèi)心自己去操作,只有這件事情。所以在娑婆世界里面,你要成就一種功德,你所依止的原則,就是憑你自己的本事,人一定要靠自己。極樂世界的三種不退,為什么會有三種不退呢?這當(dāng)中是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我們一路讀過來,我們知道極樂世界的不退轉(zhuǎn)是怎么回事呢?比如說我們到極樂世界得一個果報體,我們眼睛看到極樂世界的宮殿、樓閣的造形,誒!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耳朵聽聽鳥類的唱歌、鼻子聞一下寶樹的花香、嘴巴去喝喝八功德水的甘露味,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這樣的境界不退的。它五塵的那種力量,跟你的身心一接觸的時候,它會使令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成就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是這樣的一種情況,是依報環(huán)境的攝持。再看下一段「點示超絕」,這種情況,是不是有很多的情況呢?

  點示超絕二

  示此土難超

  ┌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

  │           │

  ┌┼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 ├┐

  ││           ││

  然據(jù)│└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躐等則成大妄

  ┤             ├┤

  教道│ ┌念不退,非復(fù)異生──┐│└進(jìn)步則舍故稱

  │ │          ││

  └又┼行不退,非僅見道  ├┘

  │          │

  └位不退,非是人民──┘

  在一般的穢土修行當(dāng)中,我們根據(jù)這個教理,不管是根據(jù)唯識、天臺、中觀的判教,你是「凡夫」就不是「初果」,初果有初果的功德,凡夫有凡夫的障礙。你「是二乘」就不是「菩薩」,二乘的功德只能夠自受用,菩薩的功德還能夠他受用。你「是異生」就不是「同生性」。這個「異生」指的是無明,「同生性」指的是真如。因為我們凡夫的妄想各式各樣,你打你的妄想,他打他的妄想;你今天打的妄想,跟明天也不一樣;前一剎那的妄想,跟下一剎那的妄想都不一樣。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的無明是「異」的,是無量無邊的差別。但是一切法身的圣人內(nèi)心當(dāng)中,安住在一個如的境界,一如無二如。你的心是如,我的心也是如,一如無二如,這是「同生性」,真如的境界是沒有差別的!改畈煌,非復(fù)異生。行不退,非僅見道。位不退,非是人民!咕褪钦f我們穢土的修行,每一個人的努力不同,有各式各樣的功德相貌,所以說「躐等則成大妄,進(jìn)步則舍故稱」。你今天講出超越你功德的話,變成了大妄語。你進(jìn)步了以后,就舍掉了你過去的名稱,這功德的成就,完全是你內(nèi)心戒定慧的栽培。極樂世界:

  示彼土超絕

  ┌一切俱非

  唯極樂同居┤

  └一切俱是。

  這個地方是特別的!敢磺芯惴恰梗@個地方指的是一種受用的功德,每一個人都受用三不退,這個強調(diào)極樂世界的「差即無差」,無差別性。因為極樂世界的人民,每一個人都在受用在極樂世界這么廣大的正報莊嚴(yán)當(dāng)中,所以「一切俱非」就把差別相給消滅了,每一個人都三不退。但是可也是「一切俱是」,「無差成差」。因為每一個人斷惑證真不同,這個三不退的內(nèi)涵,也會有淺深的差異,它也有差異的。雖然是「一切俱是」,有它的差異相,但是可也是每一個人都成就三不退。這就是極樂國土它超絕的地方。「一切俱非」就是「差即無差」,他們的身心世界都表現(xiàn)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功德。就著斷惑證真來說,可也是「無差成差」,「一切俱是」。這個名稱: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yán)土、常寂光凈土,可也是有它的差別相。這「一切俱是」就是肯定,「一切俱非」是否定的差別,「一切俱是」把這個差別又肯定下來。這樣的一種情況,我們會想:這樣子的一種情況是很特別的。蕅益大師就把這個特別因緣講出來:

  結(jié)歸

  ┌無此名相┐ ┌心性之極致┐

  │    │ │     │

  十方佛土┼無此階位├非┼持名之奇勛├何以有此!

  │    │ │     │

  └無此法門┘ └彌陀之大愿┘

  「十方佛土無此名相」,任何的自力法門當(dāng)中,不管是天臺、唯識、三論宗,沒有這樣的名相,也沒有這樣的「階位」、也沒有這種修持「法門」。極樂世界這種三不退是怎么來的呢?「非心性之極致」,就是我們的心力不可思議,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持名之奇勛」,法力不可思議;「彌陀之大愿」,佛力不可思議!负我杂写?」是三力所成。不退轉(zhuǎn),在蕅祖的這段開示當(dāng)中,把它分成二類,說佛陀度化眾生,他采取二個辦法:第一個是佛陀來到我們眾生的世界來度化我們。換句話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國土是業(yè)感緣起,佛陀對我們的業(yè)感,不作任何的調(diào)整。就是每一個人,也就是循業(yè)發(fā)現(xiàn),你個人的業(yè)力、你個人的果報,佛陀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唯為說法令解脫」,你必須去承受你的果報。我們看《阿含經(jīng)》,釋迦牟尼佛的時代,跟佛陀同樣的時間出世的正法時代,跟佛陀出家,都有人還俗。說你在無量劫當(dāng)中,遇到佛陀的出世,親眼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的境界,親耳聽到佛陀的說法,還是還俗了,釋迦牟尼佛實在是沒有辦法。就說你在這個自力法門,你要起顛倒,誰也沒有辦法,這是第一個方式,就是佛陀來到我們凡夫這種雜染的境界,來度化我們。其次,佛陀以他的本愿功德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凈的國土,這個國土里面沒有一點的業(yè)力成分在里面,完全沒有個人的業(yè)力,是彌陀的法身所變現(xiàn)的,然后把眾生接到這個地方來修行。就是說這個國土不是業(yè)力所成,是彌陀事先創(chuàng)造好的,然后把你接過來這個地方,讓你的這一念心,跟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一接觸的時候,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二個地方就有差別。一個是你的業(yè)感,你自己業(yè)感的世界;一個是佛的本愿功德力所創(chuàng)造的一個清凈的國土。所以這個地方就會有退轉(zhuǎn)、不退轉(zhuǎn)的差別在這個地方。所以蕅益大師強調(diào):「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勛、彌陀之大愿,何以有此?」假設(shè)不是彌陀本愿功德的創(chuàng)造,誰能夠成就不退呢?是這三種力量所成就的。

  釋補處三

  正釋

  ┌只一生補佛位─┐

  一生補處者┤       ├極樂人民─

  └如彌勒、觀音等┘

  ┌普皆一生成佛─┐

  ┤       ├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shù)知也

  └人人必實證補處┘

  「一生補處」菩薩,指的是「彌勒、觀音」這種等覺菩薩!笜O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所以這個地方很多。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極樂世界它是三根普被,它也攝受文殊、普賢,也攝受五逆、十惡的眾生。極樂世界的人民,他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他的情況是一種意生身,隨你的心意自在。就是說你到極樂世界,你的壽命,你愿意成就法身菩薩,就回入娑婆,也可以。有些人悲心重,他一成就法身菩薩以后,他那個大悲心就受不了,就推動他不忍眾生苦,不愿圣教衰,馬上回入娑婆,這個也可以。你的心情愿意待到等覺菩薩,彌陀也沒有意見,你繼續(xù)住下去。所以說在極樂世界的等覺菩薩,「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人,「不可數(shù)知」,有無量無邊的等覺菩薩,是這樣子來的。

  點示

  ┌釋迦一代時教──┐

  復(fù)次┤        ├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后

  └唯華嚴(yán)明一生圓滿┘

  ┌十大愿王┐

  〈普賢行愿品〉中┤    ├且以此勸進(jìn)華藏海眾

  └導(dǎo)歸安養(yǎng)┘

  在「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當(dāng)中,《華嚴(yán)經(jīng)》「明一生圓滿」,就是你這一期生命當(dāng)中就成佛,不必經(jīng)過死亡的階段。我現(xiàn)在下定決心:我這一生就要成佛。就從我現(xiàn)在的身心開始,我不要經(jīng)過死亡的階段就成佛。那可以。怎么辦呢?就是以「十大愿王導(dǎo)歸」極樂,你修十大愿王,修這個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yǎng)、懺悔業(yè)障、隨喜功德、請轉(zhuǎn)*輪、請佛住世,乃至普皆回向,十大愿王導(dǎo)歸極樂世界,這是一個方式。

  嗟嘆

  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

  ┌

  │《華嚴(yán)》所稟,卻在此經(jīng)!

  嗟乎┤

  │     ┌信鮮疑多┐

  └而天下古今┤    ├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辭繁義蝕┘

  極樂世界的人民在不退轉(zhuǎn)當(dāng)中,「例登補處」,遲早一定會登到補處菩薩。這么一個特別殊勝的法門,的確不是我們凡夫的心情所能夠去思量的。而想不到「《華嚴(yán)經(jīng)》一生成佛的關(guān)鍵卻在這個地方。因為什么叫做一生成佛呢?說穿了就是要你往生極樂世界,只是你不是用信、愿、持名的方式,你是用十大愿王的方式,導(dǎo)歸極樂。原來所謂的一生成佛,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才能夠成就的。但是「天下古今」對凈土法門,「信鮮疑多」,懷疑的多,相信的少。這個義理講得多,真正能夠體會的也是少。蕅益大師說:我「唯有剖心瀝血而已!」表達(dá)蕅祖對于凈土法門那一念很誠懇護(hù)法的心情。

  這個地方我們把它說明一下。我們一路學(xué)過來,我們看到佛陀在啟信的時候的口氣,他介紹極樂世界是偏重在有為的功德。你看他講這個依正二報,這極樂世界它這個生處的莊嚴(yán),你這個受生的處所,不是在我們凡夫這種污穢的胎內(nèi),而是在七寶池、八功德水微妙香潔的蓮華受生。受生以后,你的居住環(huán)境在哪里呢?在黃金鋪地、這個寶樹、樓閣放大光明、四寶所成的樓閣。你在極樂世界當(dāng)中,你經(jīng)常聽到鳥語花香,喝到的八功德水特別甘美,心情不好的時候要去散步,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這種自在的境界。佛陀在前面啟信的角度當(dāng)中,佛陀是詳細(xì)的說明極樂世界這種有為的功德。但是他勸我們發(fā)愿的時候,他強調(diào)不退轉(zhuǎn)。換句話說,因為有為的功德是共于諸天的,就是佛陀真正勸我們往生的理由,還不是前面的那種有為的境界,真正的理由是你到極樂世界以后,你在那種安樂的境界當(dāng)中,你能夠念念之間,成就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你那一念心,就是不斷的往圣道的方向趨進(jìn),永遠(yuǎn)不再回頭。就是根據(jù)這個理由,他勸我們往生。而這樣的理由之所以成立,是因為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佛在世的時候,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獵人他抓到一只六牙白象(象王),力量很大,就把這個象王送給國王,國王很高興就送給他很多珍寶。國王就好好的養(yǎng)這六牙白象,它的力量很大,每次跟敵人戰(zhàn)爭的時候,六牙白象就沖在前面,一下子就把敵人的車隊給破壞掉。國王當(dāng)然就好好的招呼這六牙白象。平常要是有犯罪的人,就把罪人丟到六牙白象的前面,這個白象一過去,一腳就把罪人給踩死。有這么一天,白象的住處起火,仆人很緊張,趕快把白象救出來,就重新蓋一個新宮殿給白象住。但是暫時把它放在僧團(tuán)旁邊的房子里面住。這個白象整天聽比丘誦經(jīng),哦!它的個性改變了。改變以后怎么知道呢?這么一天,有一個死罪犯,就把犯死罪的人丟給白象,它過去用鼻子聞一聞就走了。養(yǎng)象的人看到以后,就報告給國王知道。國王聽了以后很緊張:唉呀!這個白象過去的兇性到哪里去了呢?它現(xiàn)在不殺人,這件事情要是讓敵國知道,我們這個白象失去了兇性,那不得了,國家會有危險。怎么辦呢?有智慧的大臣說:這個白象過去的時候兇性很大,現(xiàn)在沒有兇性了,可能是它住在出家人的旁邊,整天聽經(jīng),所以啟發(fā)了它的善心。應(yīng)該怎么辦呢?有辦法。把這個白象移到屠夫的旁邊去,它的兇性馬上恢復(fù)。國王就照這么做,就把這個白象移到殺豬殺羊的旁邊去,它整天通到殺豬殺羊那個哀嚎的聲音,它的兇性又發(fā)作起來。你把死刑犯丟給白象,白象也是一過去,一腳就踩死他。這個地方,從這個白象內(nèi)心的變化,我們知道:我們凡夫這一念心是有所住,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會受環(huán)境的影響。你在娑婆世界流轉(zhuǎn),你這一心就容易受到娑婆世界雜染因緣的影響,使令你退轉(zhuǎn)。你選擇到極樂世界,你這一念心就容易受到這種功德莊嚴(yán)的攝受,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釋迦牟尼佛很誠懇的勸我們所有的凡夫菩薩往生的道理,就在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的心情也是這個意思,「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就是說你在選擇娑婆世界跟選擇極樂世界,你要好好的想一想這個退轉(zhuǎn)的問題。雖然你內(nèi)心有善業(yè),是的;但是這個會退轉(zhuǎn),這件事情我們應(yīng)該想一想。所以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佛陀特別強調(diào)「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來勸我們發(fā)愿往生,這是第一個理由。再看第二個理由:

  丙二、特勸凈土殊

  這個是講他賢圣遍。

  舍利弗,眾生聞?wù),?yīng)當(dāng)發(fā)愿,愿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佛陀提出第二個理由說:「眾生聞?wù),?yīng)當(dāng)發(fā)愿,愿生彼國」。說一切的凡夫菩薩,你聽到前面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以后,你應(yīng)該做一件事情。做什么事情呢?「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愿生彼國。」這是什么道理呢?「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刮覀冞x擇一個國土,我們不但考慮外在環(huán)境的莊嚴(yán)美妙,這個國土里面的人也很重要。這個世間上的災(zāi)難,當(dāng)然也有一些是天災(zāi)不可避免,但是人禍的因素最多。一個國土災(zāi)難的發(fā)生,都是跟人有關(guān)系的。所以我們在抉擇一個國土,我們會考慮那個國土的人民善良不善良?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因素。所以說「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也是我們往生的第二個理由?词q益大師的注解:

  釋上善

  ┌前羅漢、菩薩,但可云善人┐

  ┤            ├其數(shù)甚多,故云諸。

  └唯補處居因位之極,故云上┘

  這個「諸」表示很多。什么叫「上善人」呢?就是等覺菩薩,才能夠叫「上」,加一個「上」字。就是我們能夠跟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等這么多的等覺菩薩在一起,這叫「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再看蕅益大師穢土與凈土的比較,說我們在穢土跟菩薩俱會的情況:

  釋一處三

  詳示此土粗劣二

  示尋常

  ┌凡┐

  ┌俱會一處,猶言┤ ├同居。

  │       └圣┘

  凡夫跟圣人住在同一個地方,互相的見聞。先看「尋!梗

  │     ┌實圣過去有漏業(yè)┐故凡夫得與

  │   ┌由┤       ├     ┐

  ┤   │ └權(quán)圣大慈悲愿─┘聖人同居 │

  │┌尋常┤               ├

  ││  │ ┌實圣灰身┐便升沈碩異,  │

  ││  └至┤    ├      ──┘

  ││    └權(quán)圣機盡┘苦樂懸殊

  └┤

  │    ┌暫同

  │  ─乃┤

  │    └非究竟同也

  │

  └又天壤之間,見聞?wù)呱佟P耀@見聞,親近步趨者少

  如果我們生長在沒有佛出世的時候,叫「尋!埂N覀冇卸N情況,會跟圣人暫時在一起:第一「實圣」,就是他是一種真實的情況,他還有一點「有漏業(yè)」力,我們一般說「有余依涅槃」。他已經(jīng)準(zhǔn)備要入涅槃,但是因為「過去」的「業(yè)力」還在,所以我們也可能會跟圣人接觸,這是第一種情況。第二個是「權(quán)圣」,說這個菩薩他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他已經(jīng)沒有業(yè)力了,他是「大慈悲愿」力,大權(quán)示現(xiàn),因為這種情況,所以我們也可以跟圣人暫時在一起。但是墮「實圣灰身,權(quán)圣機盡」,等到圣人他的業(yè)力結(jié)束了、他灰身泯智了、或者菩薩示現(xiàn)的機緣成熟了,大家就各奔前程了,「升沉碩異,苦樂懸殊」。當(dāng)然佛菩薩是超升了,我們就墮落了,這個「碩異」,就是有很大的差異,「苦樂懸殊」。我們在娑婆世界跟圣人在一起是「暫同」,暫時的聚會,不能夠經(jīng)常在一起。「又天壤之間,見聞?wù)呱,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在這個「天壤之間,見聞?wù)呱佟,在這個世間上,惡人多、凡夫多,而圣人這個寶啊,還是少。所以我們能夠「親近步趨」,「步趨」就是不相遠(yuǎn)離,跟在旁邊的時間也非常少,這種是非常難得的一個因緣。前面是約佛陀沒有出世的情況,再看佛世:

  示佛世

  ┌如珍如瑞

  ┌又佛世,圣人縱多┤

  ┤        └不能遍滿國土,如眾星微塵。

  │

  └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

  「佛」在「世」的時候,「圣人縱多,如珍如瑞」,一佛出世,千佛護(hù)持故。釋迦牟尼佛他扮演佛身的機會到了的時候,十方諸佛菩薩就會示現(xiàn)做他的弟子、做阿羅漢、做居士,來護(hù)持他、幫助他教化眾生。這個時候圣人是比較多,但是畢竟還是「如珍如瑞」,如珍寶之稀有,如祥瑞之無常,「不能遍滿國土」,就像「眾星微塵」這么多。「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闺m然大家在一起,但是在一起又能怎么樣呢?各人有各人的業(yè)力。唯識學(xué)上說一水世界,我們看到一缽水,鬼神看到的是火,佛菩薩看到的是七寶的實報莊嚴(yán)土,就是每一個人還是在受著自己的業(yè)力。這個業(yè)感緣起,就是說各人去承受各人的業(yè)力,所以「所作所辦,則迥不同」。這個是講穢土的情況,再看凈土:

  點示彼土超勝二

  示勝異

  ┌以無漏不思議業(yè)┐ ┌師┐┌如塤┐┌同盡無明

  今同┤       ├為┤ ├┤  ├┤

  └感生俱會一處─┘ └友┘└如篪┘└同登妙覺

  【伯塤仲篪】

  塤,樂器名。多平底卵形,吹孔在頂端,音孔或一或六,相傳為伏羲所創(chuàng)。

  篪,樂器名。形狀似笛,橫吹,有八孔。

  伯塤仲篪指哥哥吹塤,弟弟吹篪,合奏出旋律優(yōu)美的音樂。語本詩經(jīng)˙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塤,仲氏吹篪!购蟊扔餍值芟嘤H相愛。

  我們在凈土當(dāng)中,「同以無漏不思議業(yè),感生俱會一處」,這個「無漏不思議業(yè)」是信、愿、持名!笧閹煛篂橛,同參道友;「如塤、如篪」,這個「塤、篪」都是樂器,這二個樂器它彈奏的時候,要同時彈奏的,缺一不可。表示說我們凡夫跟圣人在極樂世界的修行,大家在那個地方,「同盡無明,同登妙覺。」我們在娑婆世界,我們渴望圣人的出現(xiàn),我們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哦!一時的感應(yīng),觀世音菩薩會現(xiàn)身,現(xiàn)出一個賣魚的色身、現(xiàn)出一個國王身、現(xiàn)出各式各樣的色身;但是因為這種感應(yīng)都是時間很短,所以我們看《感應(yīng)錄》,凡夫跟圣人接觸的時候,在娑婆世界,大部分都是破除一時的障礙。你現(xiàn)在有災(zāi)難,把你破除;你現(xiàn)在有什么樣的困難,就把這個困難去掉。很少說看到圣人成就圣道的,很少,因為時間太短了。要成就無漏的圣道,那你要跟在圣人的旁邊長時間的親近,不斷不斷的栽培善根,使令這個善根由生轉(zhuǎn)熟,由熟脫落。所以在極樂世界它的一個特色,因為他長時間跟圣人在一起,所以能夠「同盡無明,同登妙覺」,成就無漏的功德。

  示超絕

  是則下凡眾生于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

  若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必

  ┌             ┐

  │補佛職,與觀音、勢至無別 │  ┌教網(wǎng)所不能收

  ┤             ├此皆┤

  │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  └剎網(wǎng)所不能例

  └             ┘

  ,不可名等覺菩薩

  「超絕」的情況是說:「下凡眾生」,乃至五逆、十惡眾生,在三「不退」當(dāng)「中」,他能夠「超盡四十一」個「因位」。為什么呢?你說他是「凡夫」,但是他「不歷異生,必補佛職,與觀音、勢至無別」。雖然就著斷惑證真來說他是「凡夫」,但是他所受用的功德,他也是一生成佛,他也是圓證三不退。就著他內(nèi)心當(dāng)中所受用的功德來說,他跟「觀音、勢至」沒有什么多大的差別,也是三不退,也是一生成佛。你如果說他「是一生補處」,但是「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就是說雖然他受用的功德是三不退,但是約著斷德來說,他的確是煩惱還沒有斷,他還有一段努力的時間,所以你還不能說他是「一生補處」菩薩,你也可以說他是「凡夫」。就是說他的斷德是凡夫,但是他受用的卻是受用三不退。這種情況是,「教網(wǎng)所不能收,剎網(wǎng)所不能例」,一切的教法所不能收攝,十方的國土絕對沒有這樣的情況。沒有這種的情況,這種情況是怎么來的呢?

  結(jié)三不思議

  ┌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guān),最難透脫┐

  當(dāng)知┤                ├

  └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

  ┌了 此─方能深信彌陀愿力┐

  │            │

  ─┼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本不可思議也。

  │            │

  └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提醒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說:我們這個「大事因緣」,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當(dāng)中,沒有一件事情是很重要的,從無常敗壞的角度,你的功名、你的富貴、眷屬,隨時會破壞。但是成佛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因緣」。在成佛的過程當(dāng)中,凡圣「同居」土分段生死這「一關(guān),最難透脫」,這一關(guān)最難沖過去。雖然說我們通過了凡圣同居土,后面還有二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但至少那個時候就不容易退轉(zhuǎn)了。不像凡夫退的那么厲害,會從一種廣大的功德退到地獄去,造五逆、十惡,沒那么離譜了。就是我們在學(xué)佛的過程當(dāng)中,我們可也不是今生才學(xué)佛,我們在學(xué)佛的舞臺當(dāng)中,進(jìn)進(jìn)退退的,也經(jīng)歷了很多的時間,現(xiàn)在還在那邊流浪,就是容易退轉(zhuǎn)。所以蕅益大師就講出一個感嘆的話說:「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惑業(yè)未斷猶壞器,經(jīng)雨則化棄前功。」就講出這么一段感言說:我內(nèi)心的境界,「宗乘教義兩融通」;我所悟的境界,「所悟與佛無異同」,一個言教名字位的無奈;但是我雖然悟到了真如佛性,但是「惑業(yè)未斷猶壞器,經(jīng)雨則化棄前功!刮乙獢喑裏⿶,可是我的壽命太短了,壽并不允許,沒有時間,讓我在未斷煩惱,就死掉了。好象這個「壞器」(泥土捏好還沒有燒,這叫壞。),這個雨一下以后,又變成了泥土。你好不容易把我們要做的藝術(shù)品的造形捏出來了,一場雨下來,又恢復(fù)成泥土了;你把它捏好了,又下一場雨,又變成泥土了,「經(jīng)雨則化棄前功」。所以蕅益大師講:「從此專修念佛行,決欲現(xiàn)生出樊籠!瓜露Q心,這個生生世世流轉(zhuǎn)這個生死疲勞,這個功德一次一次被死亡破壞,所以他這個地方才正式的覺悟。所以蕅益大師提出說:「吾人大事因緣」凡圣「同居一關(guān),最難透脫」,就是退轉(zhuǎn)。煩惱會障礙你,煩惱障;你過去造的殺盜淫妄的業(yè)力會障礙你,業(yè)障;老病死也會障礙你,報障。你薄弱的善根當(dāng)中,經(jīng)不起這三種障礙,所以「極樂同居」土,「超出十方同居之外」。彌陀的慈悲,知道我們凡夫修行有這個問題,就安排了這么一個殊勝的同居土。我們從這個地方,理解到生死透脫的困難,在凡夫的世界成就善根的困難,我們才能夠感受到彌陀的愿力不可思議,也能感受到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也能夠感受到我們的心性功德不可思議,三力不可思議。那么這個地方是講到「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問:

  答:「異生」就是凡夫,就是初地以前,具有無明的都叫異生,有很多的差異。這無明所創(chuàng)造的惑業(yè)苦,每一個人有各式各樣的煩惱、每一個人有各式各樣的業(yè)力、每一個人有各式各樣的果報,沒有一個人是一樣的,這叫異生。

  問:

  答:有什么差別?從因地來說,是沒差別的,都是三力所成,這是因。果地上來說,就有差別。因為在「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當(dāng)中有四段的經(jīng)文:「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故撬亩谓(jīng)文,依報就占了三段。生處、住處莊嚴(yán)就一個,這個功德莊嚴(yán)是約著生處、住處來說。這個地方的「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惯@個地方的果地莊嚴(yán),是約著正報,就是說果報不同,把它分成四部分來說明。但是它成就的因,都是三力不可思議。但是你所成就的果報,是分在四段當(dāng)中,都是再解釋前面的功德。依報有三個,我們可以看一下,比如說:

  第一個出現(xiàn)在第三十二頁:「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這個地方是講前面的生處、住處所成就的功德,這個是三力所成。

  第二個出現(xiàn)在第三十五頁,「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惯@個地方是約著五根五塵明受用,廣泛的約五根五塵來結(jié)示這個功德莊嚴(yán)。這個地方的功德是指著五根五塵的受用。后面是講這個耳根聲塵的情況。

  第三段出現(xiàn)在第四十三頁:「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惯@個地方是講到有情無情同宣妙法,這個法音宣流。為什么為有這些鳥的音聲?為什么會有寶樹的音聲?這個是三力所成。

  所以這個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它有四段的結(jié)示。依報占了三段,正報占了一段。因地都是一樣,但是果地有這種差別。

  問:

  答:極樂世界就可以成佛了,成什么佛?成應(yīng)化生佛?

  你跟阿彌陀佛搶生意。(訶──)這個法身報身的佛當(dāng)然是成就了,因為到了極樂世界慢慢慢慢的,在依正二報的攝持之下,你自受用的法身功德可以成就。但是應(yīng)化身,其實一個應(yīng)化身的成就,要很多準(zhǔn)備的:你要發(fā)愿、你要跟眾生結(jié)緣,否則沒有一個眾生愿意到你的國土去,那你怎么成就功德莊嚴(yán)?對不對?你一個人在那個地方待著,也不莊嚴(yán),對不對?所以你要創(chuàng)造一期的應(yīng)化身,你讀讀《無量壽經(jīng)》。當(dāng)然我們相信阿彌陀佛無量劫來早就成佛了,事實上他也在整個成佛利益眾生的事業(yè)當(dāng)中,他肯定創(chuàng)造很多的國土;但是他這個國土特別的重要,特別的為十方諸佛所贊嘆。所以他這很認(rèn)真的做他這一期的應(yīng)化身,他把這應(yīng)化身做得非常好,包括他的發(fā)愿非常圓滿,他因地的時候也很認(rèn)的積功累德,成就這么一期應(yīng)化身的國土,也是十方世界的佛所沒有的。當(dāng)然這個也會過去,過去以后,我們就必須期待下一個人,這么用心的去成就應(yīng)化身。那你在極樂世界,你不可能成就應(yīng)化身的,一個國土不可能二尊佛。你在那個地方要準(zhǔn)備一下,想一想:誒,我希望我的國土當(dāng)中,我的水要很干凈,你對這個水很重視,就發(fā)愿:我的國土當(dāng)中,我的水有什么樣的境界;我的空氣的品質(zhì)是什么境界。那你一定要發(fā)很多的愿,然后再開始去積功累德,「成熟眾生,莊嚴(yán)凈土」,讓眾生跟你的善根成熟,做他的兒子、做他的父親、做他的師長,然后慢慢慢慢跟他結(jié)緣,他們善根成熟,跟你有緣:哦,他以后念你的名號,到你的國土去受用。然后這個國土結(jié)束了,你再創(chuàng)造另外一個國土。所以成佛以后,成佛以后沒有什么上求佛道這件事情,看到阿彌陀佛做這個定課,沒有這件事情。佛陀就是下化眾生,他的事業(yè)就是一次一次的去創(chuàng)造國土,他出現(xiàn)佛身;蛘咚F(xiàn)在暫時沒有因緣,有人成就佛土了,他做他的弟子,一佛出世,千佛護(hù)持,他護(hù)持別人,佛陀沒有我執(zhí)。他做你的弟子、做你的阿羅漢、做你的菩薩,護(hù)持別人,幫助你教化。等到我因緣成熟,該我現(xiàn)佛身的時候,你來幫助我,以我為主。比如說你做方丈的時候,別人做你的當(dāng)家?guī);你做完的時候,別人做方丈,你做當(dāng)家?guī)。所以要成就一個應(yīng)化身的因緣,不容易的。成就法身是容易的,初地就有法身、就有報身;但是要成就應(yīng)化身,這不是你個人的問題,這牽涉到眾生的因緣,那要一段時間準(zhǔn)備的工作,是這樣子的。好,我們今天講到這里。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二九卷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十三頁「點出凈宗」。

  蕅益大師把本經(jīng)的「正宗分」分成了三科:第一科是「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這一大科當(dāng)中,佛陀廣泛的說明極樂世界的依報跟正報的莊嚴(yán),來啟發(fā)我們的信心。這當(dāng)中所謂的依報莊嚴(yán),包括了生處的莊嚴(yán)。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以及放大光明的蓮華,這個是生處的莊嚴(yán)。乃至于住處莊嚴(yán),極樂世界有種種的宮殿、樓閣,有四寶所成的宮殿、樓閣,乃至極樂世界的黃金為地,天樂鳴空,以及中間的鳥音說法、寶樹的華香,這些都是屬于依報的莊嚴(yán)。正報的莊嚴(yán)當(dāng)中,有二個情況:第一個是佛的莊嚴(yán),第二個是菩薩的莊嚴(yán)。正報的莊嚴(yán)當(dāng)中,也說明了極樂世界是一個「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箻O樂國土是一個純一大乘果報的國土。這個國土當(dāng)中,它簡別了三種眾生的出現(xiàn):第一個女人,極樂世界是沒有女人的情況;第二個根缺,極樂世界沒有六根不足的情況;第三個沒有二乘種姓,都是大乘根性的菩薩,都具足了無量光、無量壽的正報身心。在這樣一個廣大依正二報的功德當(dāng)中,是怎么來的呢?佛陀在經(jīng)典當(dāng)中,有四次很誠懇的作了解釋說:「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換句話說,這么一個廣大的依正二報,并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而是在我們每一句念佛的當(dāng)下,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每一句佛號在我們心中操作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三力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這三種的功德力,成就了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的莊嚴(yán)。換句話說,在第一大科當(dāng)中,佛陀要我們相信: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是我們在念佛當(dāng)下的三力所成就的,這是第一大科,「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第二大科「特勸眾生應(yīng)求往生以發(fā)愿」,佛陀很慎重的提出二個理由勸我們往生。第一個理由是「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你到了極樂世界,在這一個廣大的依報國土當(dāng)中,你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有三不退的一種正念力量。其次,第二個理由就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前面是一種依報莊嚴(yán)的攝持,第二個是正報佛菩薩的攝持。你能夠親近「諸上善人」,跟大菩薩在一起,得到這些善知識的勉勵跟開導(dǎo)。這二種因緣,不管是「圓證三不退」的自功德深,或者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他賢圣遍,都是成就圣道一個很重要的因緣。所以佛陀很慎重的提醒我們:「眾生聞?wù),?yīng)當(dāng)發(fā)愿,愿生彼國」。我們知道這樣一個廣大的國土,應(yīng)該怎么辦呢?應(yīng)該要發(fā)愿往生。這是第二個。在蕅益大師解釋第二大科以后,他又作了一個說明,「點出凈宗」,點出凈土一個很重要的宗旨:

  點出凈宗

  ┌具此深信──┐

  ┌┤      ├文中應(yīng)當(dāng)二字,即指深信。

  │└方能發(fā)于大愿┘

  ┤

  │┌深信┐        ┌信┐

  └┤  ├即無上菩提,合此┤ ├的為凈土指南,

  └發(fā)愿┘        └愿┘

  由此而執(zhí)持名號,乃為正行。

  「眾生聞?wù)撸瑧?yīng)當(dāng)發(fā)愿,愿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箘傞_始我們在第一大科的時候,「深信」,這個深信,主要是深信三力不可思議。相信以后,我們才「發(fā)愿」,我們愿意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所以這個「應(yīng)當(dāng)二字指」的是「深信」。換句話說,你為什么會「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呢?表示你已經(jīng)生起信心。如果極樂世界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境界,我們也不會發(fā)愿求生極樂世界,因為跟我們實在是太遙遠(yuǎn)了!所以這個地方的「應(yīng)當(dāng)二字」,是指我們應(yīng)該是有信心,然后進(jìn)一步去發(fā)愿。所以這「應(yīng)當(dāng)二字」,指的是已經(jīng)具足信心的意思。這樣子講,我們就可以把「信」跟「愿」「合」起來。說「深信發(fā)愿,即無上菩提,合此信愿,的為凈土指南,由此而執(zhí)持名號,乃為正行。」我們生起了信心,又能夠發(fā)起心中的愿力,愿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就是「無上菩提」心了,這個是隨順于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無上菩提心。我們「合此信」心跟「愿」力,這個是「凈土」宗的一個「指南」針。這個「指南」針,就是說它能夠引導(dǎo)我們一個正確的方向。由這種方向的引導(dǎo),我們?nèi)ツ钸@句佛號,才能夠變成正行,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如果這句佛號,沒有信愿的引導(dǎo),是不能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再看最后一段:

  專重信愿

  ┌十念┐

  ┌若信愿堅固─臨終┤  ├亦決得生────┐

  │        └一念┘        │修淨(jìng)業(yè)者,

  ┌┤                    ├

  ││若無信願─縱┌風(fēng)吹不入,雨打不濕┐亦無得│不可不知也

  ┤└      ┤         ├   ┘

  │ 將名號持至 └如銀墻鐵壁相似──┘生之理

  │

  └大本《阿彌陀經(jīng)》,亦以發(fā)菩提愿為要,正與此同。

  ──乙二、「特勸眾生應(yīng)求往生以發(fā)愿」竟──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把我們念佛人分成二類。說有一大類的人,他念佛很精進(jìn),這句佛號念得很精進(jìn),他「信愿堅固」,最主要是「信愿堅固」。這個「信愿堅固」,套一句印光大師大師的話就是:他生起了決定的信愿,不能動搖。任何境界現(xiàn)前,不能動搖他對極樂世界的信心跟愿力。他有這樣的「信愿堅固,臨終」乃至「十念」,甚至只要一句佛號,「亦決得生」,決定可以往生,決定可以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就是說他這一句佛號,由于有一個明確的指南針、有一個信愿的引導(dǎo),他一定能夠跟彌陀的本愿相應(yīng),這是第一類人。其次,「若無信愿」,如果說我們今天對極樂世界的信愿是不決定的,換句話說,我們也發(fā)愿往生,但是我們可也是貪戀娑婆!缚v將名號持至風(fēng)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墻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咕褪钦f如果我們的信愿是不決定,這種情況,就算我們一句佛號,能夠一句接一句,能夠念到「風(fēng)吹不入,雨打不濕」,那么的綿綿密密,像「銅墻鐵壁」那么的堅固,但是也沒有「得生」的道「理」。「修凈業(yè)者,不可不知也!」這個地方是強調(diào):「往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的一關(guān)鍵。

  在《凈土圣賢錄》上說:唐朝有一個僧藏法師,他年紀(jì)很小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主要是做二件事:第一個他勤修勞務(wù)。他為大眾師服務(wù),任勞任怨。什么事情別人不做,他就接起來做,任勞;別人對他的任何批評,他無所謂,逆來順受,任怨。這是第一個。其次,他誦經(jīng)念佛,他工作做完以后,他讀誦大乘經(jīng)典,這等于是修觀。平常也念佛,一心行道。他的出家生涯,主要是做二件事:第一個勤修勞務(wù),第二個誦經(jīng)念佛。到臨命終的時候,他那個中陰身,六欲天次第來迎。剛開始四天王天,四天王這種中陰身,這個依報的宮殿,正報的天女,美妙的天女現(xiàn)前,他不為所動。不為所動,四天王天就消失掉了。忉利天現(xiàn)前,乃至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一天比一天殊勝。他的內(nèi)心當(dāng)中,都沒有任何的愛取煩惱。最后六欲天全部消失了。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蓮華正式現(xiàn)前,佛菩薩正式現(xiàn)前,然后他正式的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值的我們注意的就是:在臨命終的時候,是一個眾苦逼迫、心思散亂的時候,而他卻能夠那么樣的堅定自己的內(nèi)心,對于諸天這么美妙五欲的誘惑,他能夠不為所動,這個地方是他一個往生的關(guān)鍵,他往生的關(guān)鍵。

  所以我們說一個人,這個人凈業(yè)成就、不成就,就是說你這個人的生命已經(jīng)決定、或者還不決定。這個凈業(yè)成就的關(guān)鍵,是在這個信愿堅固、在這個信愿堅固。換句話說,我們平常在念佛的時候,如果我們一路的修止,就是一句佛號念誦聽的時候,一句一句的,從這個內(nèi)心的專注相續(xù)的力量,我們能夠把我們無量無邊的煩惱,暫時的伏住。但是你在那一個寂靜的心中,攝持了無始劫來的顛倒,一點都沒有效力,只是緣缺不生。如果我們一路都沒有修觀想、沒有抉擇,去觀察娑婆的苦、觀察極樂世界的樂,而生起決定的信愿。我們在臨命終的時候,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有很多的業(yè)力,我們也有一些有漏的善業(yè),我們也念佛、也修福、也持戒,萬一在臨終的時候,是諸天先起現(xiàn)行?如果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的信愿不堅固,那就是「瞥爾情生,三界枷鎖,萬劫纏繞。一念差池,全體慘!挂荒畹牟铄e,今生的努力完全是白費了。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講「修凈業(yè)者,不可不知也!」

  這個地方,我們要從十二因緣來觀察這件事情。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會出現(xiàn),是仰仗眾多的因緣,「諸法因緣生」。從有漏的果報來說,主要還是根據(jù)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就是由自我的執(zhí)取去推動業(yè)力,這個業(yè)力可能是善業(yè),也可能是惡業(yè)。這個業(yè)力一造作以后,這個業(yè)力是無常的、剎那剎那的無常,但是他造作完了以后,他會熏習(xí)阿賴耶識,它會使令這個識有變化,就會有各式各樣的名色、六入、觸、受。也可能是諸天的名色、六入、觸、受,也可能是三惡道的名色、六入、觸、受的種子。換句話說,我們從無量劫的生命,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每一個人的阿賴耶識當(dāng)中,有善業(yè)、有惡業(yè),有凈土的業(yè)力。換句話說,我們下輩子的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無量的可能性。到底下一輩子的果報,會出現(xiàn), 什么果報,就跟「愛、取、有」有關(guān)系,愛緣取、取緣有。就是說這個業(yè)要變成能夠招感性,去招感果報變成「有」,這個「有」就是這個業(yè)已經(jīng)成熟,它必須有「愛取」的滋潤。如果這個愛取的方向是偏重在三界的有漏果報,它就去滋潤三界的業(yè)力,使令三界的業(yè)力先得果報,那你凈土的業(yè)力以后再說了,「三界枷鎖,萬劫纏繞」。如果這個愛取的心所,是偏重在凈土的依正莊嚴(yán),這個時候它會去觸動你平時候念佛的業(yè)力,使令這個凈業(yè)得果報。所以這個關(guān)鍵就是在這個地方,就是你的信愿是不是成就。蕅益大師在前面的開示當(dāng)中說:「信愿」是一個「慧行」,是一個觀慧;「持名」是「行行」,是一個止。就是說我們打個佛七,我們在七天當(dāng)中,萬緣放下,一句彌陀念誦聽,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七天當(dāng)中,會使令這個佛號在心中,「風(fēng)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墻鐵壁相似」,非常好;但是這個都不能說你凈業(yè)成就,不可以這樣子講。你的生命還是不決定。要什么情況才是凈業(yè)成就呢?就是你在打佛七當(dāng)中,你在寂靜的心當(dāng)中,你能夠如實的觀察娑婆世界的果報體,具足了煩惱障、業(yè)障、報障。你從這個當(dāng)中,真實的生起厭離娑婆的覺受,你跟娑婆苦樂雜,娑婆世界的果報體這種痛苦的相貌,你心中跟這種痛苦的相貌相應(yīng)了。這個時候,這場佛七下來,可能你念佛的功夫會退失掉,你跟塵勞的接觸還是恢復(fù)散散亂亂;但是因為你曾經(jīng)很認(rèn)真的去觀察法義,所得到的那一個覺受、那種勝解,會使令你未來的生命,有決定性的變化。所以這個智慧是不容易退轉(zhuǎn)的。就是說你真正知道:你未來生命的抉擇在哪里了。你真正感覺到三界無安,有如火宅,我肯定不能在三界里面投胎。假使讓我的生命在三界中再重復(fù)一次,那真是一場惡夢。你內(nèi)心當(dāng)中,真正對三界的果報體,生起極大的厭離、厭惡;對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生起極大的好樂,表示你的凈業(yè)成就了。就算你的念佛力量并不是很多,乃至一念,亦決定得生,因為你那個強大信愿的攝持。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的慈悲,特別的提醒我們:修凈業(yè)者,對這樣的觀念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知道。蕅益大師提出這樣的觀念,他引用其他的經(jīng)典作證明,他說:「大本阿彌陀經(jīng),亦以發(fā)菩提愿為要,正與此同!共坏恰栋浲咏(jīng)》強調(diào)信愿,大本的阿彌陀經(jīng),就是《無量壽經(jīng)》也強調(diào)「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睢梗@當(dāng)中以發(fā)菩提心為最重要。這句佛號如果沒有菩提心的攝持,這句佛號也是人天的福報。所以說,這二個觀念是一致的。換句話說,佛號的功德再大,也必須有信愿的引導(dǎo),才能夠把佛號的功德,真實的表達(dá)出來。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講完信跟愿二科以后,他提出了這樣的說明。這個是講到「特勸眾生應(yīng)求往生以發(fā)愿」。我們思惟極樂世界是好夢者也,極樂世界醒夢者也。內(nèi)心當(dāng)中生起了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一個堅定的愿力,這是這一科的大意。我們看「正宗分」的最后一科「正示行者執(zhí)持名號以立行」。

  ┌丙初正示無上因果

  ○乙三正示行者執(zhí)持名號以立行┤

  └丙二重勸

  今初

  這個信愿是一種方向的引導(dǎo),這個執(zhí)持名號是一個正式的修行方法,執(zhí)持名號來確定我們的修行方法。這當(dāng)中分二科:「初、正示無上因果;二、重勸」。先看第一科「初」,說明凈土的「無上因」跟「無上果」,看經(jīng)文:

  乙三、正示行者執(zhí)持名號以立行二

  丙一、正示無上因果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段經(jīng)文,我們根據(jù)蕅益大師后面的一個解釋來分判,他分成二部分:第一個是總標(biāo),第二段是一個別示。總標(biāo)是「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拱褍敉翢o上的因果先標(biāo)出來。佛陀招呼了「舍利弗」說:什么是極樂世界的無上因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這是無上因。換句話說,我們一路的學(xué)習(xí)過來,我們知道極樂世界的果報,不管是依報、正報,是如此的殊勝。當(dāng)然它的因地是「不可以少善根」、也不可以少「福德」。換句話說,它一定是一個多善根、多福德的「因緣」所成就的。所以它的無上因,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是這個意思!覆豢梢陨佟,換句話是「多」。這是一個無上因。那無上果呢?「得生彼國」。凈土的果,不是求人天福報,也不是求神通,而是能夠往生凈土。這個是「總標(biāo)」,接下來「別示」。這個無上的因果,再把它各別的解釋,什么是無上因呢?什么是多善根、多福德呢?既然是多善根、多福德,什么是多善根、多福德呢?「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管是善男子、或者善女人,你能夠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心的執(zhí)持這個名號,「若一日……若七日」,達(dá)到「一心不亂」,這個是多善根、多福德。它的無上果,是「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跟諸大菩薩的「現(xiàn)前」。這個時候,「是人終時」,保持「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顾詢敉恋墓,雖然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也能夠使令我們業(yè)障消除、;墼鲩L。但是這個不是正式的果,這是一個花報而已。從這個經(jīng)文上來看,凈土正式的果報,是臨命終的時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果報,這個才是一種無上的、決定性的果報。這是簡單的消文。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解釋:第一段是「正釋」,正式的說明;后面「破疑」。先看「正釋」,「正釋」當(dāng)中分成五段:第一段是「總釋無上因果」!缚傖尅巩(dāng)中又分成「明因」跟「明果」。先看「因」的部分:

  正釋五

  總釋無上因果二

  明因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

  ┌┤

  │└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即助緣。

  剛開始蕅益大師先解釋什么是「善根」、什么是「福德」。既然往生凈土是要多善根、多福德,我們首先要確定什么是善根、什么是福德!钙刑嵴烂聘从H因!惯@個「菩提」就是智慧,般若波羅蜜。智慧使令我們息滅生死、趨向涅槃的正式道路,所以它是「正道」。就是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這五度,如果沒有如實智慧的抉擇、引導(dǎo),這五度它是不能趨向涅槃,不能所謂的波羅蜜,它只是一個善法。所以真正的「善根」,應(yīng)該是指菩提的智慧,一種正確的抉擇!阜N種」的「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即助緣!刮覀冊诹犬(dāng)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這是一種福德的資糧,這是一個成佛的助緣。一個是成佛的「親因」,一個是成佛的「助緣」。先解釋「善根福德」的定義,這以下再正式說明「往生正因」:

  │┌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

  ┼┤         ├皆不可生凈土。

  │└人天有漏福業(yè)福德少┘

  │

  │  ┌信愿──┐

  └唯以┤    ├則一一聲悉具多─

  └執(zhí)持名號┘

  ┌善根┐┌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

  ─┤  ├┤

  └福德┘└況一心不亂哉!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就把因果作一個簡別。佛法的因緣觀,是建立在「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的空性上。說一切法畢竟空,這個生命是怎么出現(xiàn)的呢?生命是因為如是因,所以有如是果,因果相隨順而出現(xiàn)。現(xiàn)在我們要很認(rèn)真的判斷,前面我們所學(xué)的這一個廣大依正二報的國土,應(yīng)該用什么因地,才能跟它相隨順呢?我們知道前面的凈土國土,它的空間上是一個廣大無邊的依報國土。極樂世界的國土,它是一個無量無邊的廣大國土,生極樂即生十方世界,它是一種空間無礙的境界。極樂世界的時間,它是一個長遠(yuǎn)無盡的正報壽命。就是說你在極樂世界,得到這個果報體,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壽命,它是一個長遠(yuǎn)無盡的正報壽命,它是時間無礙。所以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是一種時空無礙的稱性功德。首先我們必須把這個果報先確認(rèn),才知道什么因地能夠跟它相隨順,它是一個時空無盡的果報。換句話說,你的因地也要時空無盡,才能夠跟它相隨順。這樣子我們就能夠判斷什么因地足以莊嚴(yán)凈土。先看二乘人的善根,「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假設(shè)我們今天修四諦、十二因緣,這四諦、十二因緣主要的內(nèi)涵是修我空觀。這個「聲聞」人他的心情,是一個出離心,就是觀察「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剛開始心中的愿力,是一個要出離三界、要成就偏空涅槃的思想。所以以這個出離心,他修我空觀的時候,照見五蘊皆空,由這個空的智慧來抉擇他的色、受、想、行、識。他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都是剎那剎那的生滅變異,虛偽無主,無常故苦,苦即無我。從無我當(dāng)中,把這一念顛倒的心,引導(dǎo)到空性的真理相應(yīng)。這個時候,他無量無邊的生死業(yè)力,就全部都息滅停下來了。這個時候,他的生命狀態(tài)就進(jìn)入一種灰身泯智的境界。色身不可得,內(nèi)心的分別也不可得,我們稱為偏空涅槃。說這個人他在三界消失掉了,你在凈土中也找不到這個人。這個人到哪里去了呢?灰身泯智了、灰身泯智了。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人叫鹿頭梵志,這個鹿頭梵志他從聲音當(dāng)中,就能夠知道很多很多的差別因緣。有一天佛陀在墳場遇到鹿頭梵志,佛陀就說:鹿頭梵志啊,你把這個骨頭看一看,這個人是怎么回事呢?鹿頭梵志拿這個骨頭,敲敲幾下聽這個聲音說:哦,這是女人的骨頭,因為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yè),現(xiàn)在到餓鬼道去了。佛陀說:「如是,如是!狗鹜佑謸炝艘粔K骨頭給他:這個人怎么呢?他敲一敲說:哦,這是個男人,做了什么事,又到哪里去了。佛陀也說:「如是!如是!」最后佛陀慎重的挑了一個骨頭說:你看看這個人到哪里去了?他一敲,他不知道這個人到哪里去了。佛陀說:這是一個阿羅漢的骨頭(訶──),你找不到他的去處。這阿羅漢前一念滅,下一念就入無生忍了,他在三界當(dāng)中,已經(jīng)不來了。「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他已經(jīng)入了偏空涅槃。所以聲聞人他的整個因地,是以空性為究竟義,他并不追求這種無量生命依正二報的莊嚴(yán)。他以空性相應(yīng)的因地,怎么會出現(xiàn)廣大依正二報的國土呢?這因果是不相隨順的。所以「聲聞、緣覺」的「菩提」是不可以往生凈土的,因為因果不相隨順故。

  第二個「人天有漏」的「福業(yè)福德少」,F(xiàn)在以這個人天的果報來看,這個五戒、十善、布施、持戒的這種功德,可不可以莊嚴(yán)凈土呢?這個地方的意思是說:我們凡夫的心情,在操作布施、持戒這些善法的時候,心中是有所得,因為他不修我空。因為有所得的緣故,使令這樣的善法就有限量、就有限量。比如你看這個人他很有錢,三十年后破產(chǎn),他的福報就是三十年。假設(shè)說這個人生天了,經(jīng)過幾千年以后,破壞掉了,又掉下來了。就是說我們在布施、持戒的時候,我們的心中是有所得,所以使令這個福報不能夠遍滿廣大!督饎偨(jīng)》上佛陀問須菩提說:「東方虛空,可思量不?……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說:「不也!世尊!狗鹫f:「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fù)如是不可思量!箵Q句話說,我們今天要成就稱性的功德,要成就時空無盡的依正二報的國土,一定要無住相布施,這種人天種姓的人是做不到無相布施的。所以我們在凡夫位,我們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稱性的功德,不可能。蕅益大師說:要成就稱性的功德,起碼要圓教五品觀行位,圓伏五住。他雖然沒有斷煩惱,但是他對真如法性的勝解,能夠調(diào)伏三界的愛取、調(diào)伏界外的無明,而內(nèi)心當(dāng)中跟真如法一種相似的相應(yīng),然后修六波羅蜜。這個時候圓教五品觀行位所修的善法,念念之間成熟眾生,莊嚴(yán)凈土,他開始莊嚴(yán)凈土了。他的每一個善法已經(jīng)為他以后的凈土鋪路了,要到圓教五品觀行位。所以我們這樣子看:不管是二乘人的偏空、人天法的著有,這樣的善法,都不能夠創(chuàng)造這么一個時空無盡的凈土,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我們現(xiàn)在想到凈土去,怎么辦呢?「唯以信、愿、執(zhí)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咕褪钦f我們今天有「信愿」,這個叫多善根,因為這個信愿是一種智慧的抉擇。為什么你有信愿呢?就是你透過你智慧的觀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名號是一個福德,因為名號的本質(zhì)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所以創(chuàng)造這個空間無量的國土,無量壽成就無量正報的壽命。就是說我們以信愿跟無量光壽的這個福德一接觸,這個時候,念念之間都是多善根、多福德,乃至「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這個凈土當(dāng)中,必須簡別二件事情:第一個它簡別人天有漏福報,因為人天的有漏福報,他的空間、他的時間是有限量的,是有漏的,他受強大的業(yè)力所束縛,這個要簡別的。這種雖然是有相,但是他是有煩惱、有罪業(yè)、有老病死,有煩惱障、業(yè)障、報障的系縛,這個我們必須簡別的。第二個凈土也要簡別二乘的偏空涅槃,雖然偏空涅槃當(dāng)中,沒有煩惱障、沒有業(yè)障、沒有報障,但是可也沒有依正二報。這個也必須要簡別。而一般的凈土,要能夠成就凈土的一個正報的壽命、依報的國土,那一定要圓教五品觀行位的稱性功德。所以我們看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正是稱性功德,它說:禮敬諸佛,乃至普皆回向,它每一個法門都要跟愿王相應(yīng)。什么叫愿王呢?「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拜無有窮盡」,空間無礙。我這個禮拜,這個空間呢,「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拜無有窮盡」,空間是無障礙的,遍十法界的。時間「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時間無礙。所以說這個十大法門,禮拜乃至回向之所以稱為愿王,是因為它每一個法門在操作的時候,都跟時空無盡的愿力相應(yīng),都跟真如法性所發(fā)動的稱性愿力相應(yīng),才能夠念念之間成就佛陀的正報、依報莊嚴(yán)。這是約自力法門。你憑自己的本事,去莊嚴(yán)你未來正報的壽命、依報的國土,誰也幫不了你。這當(dāng)中你還必須稱性起修,你要先明白真如佛性,然后依止真如佛性再去創(chuàng)造功德。而凈土法門的特色,是佛陀將無量無邊的光明、壽命的福德資糧,攝持在這個佛號上。我們「以信愿執(zhí)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這當(dāng)中有彌陀的本愿加持在里面,所以這個地方是不同的地方。這個地方是講到無上的因,就是往生的正因。什么是往生的正因呢?就是「信、愿、執(zhí)持名號」。再看往生的果報:

  明果

  故┌感應(yīng)道交┐┌彌陀圣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

  ┤    ├┤              ├也

  使└文成印壞┘└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zhì)寶蓮┘

  這個凈土的果是「感應(yīng)道交」!父袘(yīng)道交」是說,我們從因緣上觀察,有十法界的差別。佛有佛的功德莊嚴(yán),凡夫有凡夫的惑業(yè)苦,這當(dāng)中是有界限的。每一個人的身心,有自己的活動范圍。但是這個地方,印光大師講出一個很重要的話說:這凈土門是怎么回事呢?「以信愿持名為能感,彌陀大悲愿力為能應(yīng),感應(yīng)道交,自然蒙佛接引,帶業(yè)往生!惯@個凈土法門的特色,以凡夫的信愿持名為能感。我們這個信愿持名有招感性。招感誰呢?彌陀的大悲愿力為能應(yīng)。這個時候,我們凡夫的心,因為憶念名號的關(guān)系,跟彌陀的大悲心感應(yīng)道交,二個道路,凡夫的心跟佛的心就接觸了。這個時候「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自然蒙佛接引,帶業(yè)往生。是這樣子的,就是能感跟能應(yīng)二個道路接觸了。這樣的情況,講一個譬喻:「文成印壞」。古時候的文字,沒有鉛字打字,是用蠟做成一個印。這個蠟印里面有文字的模型,將它打在這個沙里面,這個文字成就了,而這個蠟同時也壞掉了。所以古人說:「臨終在定之念,即是凈土受生之念!咕褪俏覀兣R命終的時候,一句佛號具足無間念、無后念,信愿專持名號,這個時候前一念在娑婆世界滅,同時下一念在極樂世界蓮華化生,就像文字成就的當(dāng)下,蠟印也壞掉一樣。所以這當(dāng)中的感應(yīng)道交怎么說呢?從能應(yīng)的角度來說,「彌陀圣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笍浲印古c諸「圣眾」從本性上來說是沒有活動的,但是從因緣上還是來了,以大悲的愿力「而來,親垂接引」。我們凡夫的這一念「心識,不往而往」,雖然在自性上來說,沒有所謂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但是從因緣上還是去了,「托質(zhì)寶蓮」。這樣子來說,就是我們凡夫的心識跟彌陀的大悲心,在臨命終的時候感應(yīng)道交。所以我們要注意:我們念佛正式的果報,是在臨終的往生,這是正式的果報。所以它「文成印壞」,這個「印」指的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壽命,我們娑婆世界的壽命死掉以后,這個「文」字「成」就,這個文字成就是指極樂世界的蓮華正式化生。為什么能夠化生呢?不是我們自己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的力量莊嚴(yán),而是感應(yīng)道交的關(guān)系。這個感應(yīng)道交講一句白話,就是佛力加被,彌陀本愿的攝持。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跟彌陀的本愿功德力要相應(yīng),然后得到彌陀本愿的攝持。這個是他力法門的加被,這個是無上果,是這個意思。

  第三十卷

  請打開《講義》第五十四頁,「別明能持所持」。前一科說明「無上因果」,說我們信愿持名是凈土的正因,臨終能夠蒙佛接引,往生凈土,是凈土的果。這當(dāng)中,蕅益大師在簡別這個能持跟所持。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在操作佛號的時候,一句彌陀念誦聽,這當(dāng)中有二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能持的心。第二個是所持的法,這個法就是彌陀的名號。這個地方,我們把「能持」的心,跟「所持」的法門作一個簡別,是這個意思。先看能持的心:

  別明能持所持

  ┌出家、在家┐

  ┌男┐    │     │

  ┌善┤ ├者,不論┼貴賤、老少┼但聞佛名,即多劫

  │ └女┘    │     │

  │        └六趣、四生┘

  │

  │  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

  這個地方是說:誰有資格念佛?基本上我們今天在抉擇一個法門的時候,今天要修天臺止觀、唯識止觀,我們一定要定一個標(biāo)準(zhǔn),你內(nèi)心當(dāng)中要達(dá)到什么程度,才能夠修這個法門?否則你怎么修,不能相應(yīng)。這當(dāng)中就是簡別能持的心,到底是誰有資格念佛?這地方就講出這個道理。說:或者你是個「男」人你有資格念佛、或者你是個「女」人你也有資格念佛,這個男人、女人當(dāng)中再把他擴大,事實上在經(jīng)典上說「善男子、善女人」是一個簡單扼要的說明,事實上廣泛的來說,誰有資格念佛呢?「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連畜生道、餓鬼道、地獄的眾生,你都有資格念佛。怎么說呢?「但聞佛名」,你能夠聽到十方諸佛的名稱,就表示一件事情:你多生「多劫」成佛的「善根成熟」了。雖然你是「五逆、十惡」,但是你也可以說是一個「善」男子、善女人。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個人內(nèi)心當(dāng)中要發(fā)動一句佛號,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在我們覺得我們要念一句佛號,不就是這樣念下去嗎?事實上從我們內(nèi)心的因緣觀,我們內(nèi)心有很多很多的作用。我們內(nèi)心會起煩惱,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會歸依三寶、念佛、念法、念僧,這個背后都是有因緣的、有熏習(xí)的。這過去有熏習(xí)的力量,現(xiàn)在才有這樣的一種作用。沒有熏習(xí),是不可能發(fā)動這樣的作用。這凈土宗有一個祖師,他拿了很多的銅板,到乞丐堆里面說:你念一句佛號,給你一塊錢。有些人他做乞丐,你明明說你念一句佛號給你錢,他念不出來。他這句阿彌陀佛,他內(nèi)心要把這句佛號發(fā)動出來,他有困難。就是說他內(nèi)心當(dāng)中,不能生起這樣的作用,不可以。哪一個乞丐不喜歡錢呢?但是他內(nèi)心當(dāng)中要去創(chuàng)造一個佛號的功德,他創(chuàng)造不出來,因為他過去生沒有這樣的栽培。所以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上說:「殊不知恒沙世界無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聞也!刮覀兘裉煸谟H近三寶,在三寶當(dāng)中的造作,我們覺得很平常。他說「殊不知」,你要想一想,在廣大的時間當(dāng)中「無量劫中」,在廣大的空間當(dāng)中,十方世界「恒沙世界」這么廣大的空間,無量劫中,有多少流轉(zhuǎn)生死的眾生,他對三寶的名字,「妙法名字,不可得而聞也」。他的生命當(dāng)中出生了,他做了很多的事情、也受了很多的痛苦,他死掉了,他一輩子沒有聽過三寶的名稱就死掉了。下輩子再來,又做一只螞蟻,東跑西跑,又被這個大雨給沖死掉了,也沒有聽過三寶的名字。這樣子的人,就沒辦法念佛了,他不能創(chuàng)造這樣的一種因緣,這個人沒有辦法,沒有善根就沒有辦法。就是說在念佛的過程當(dāng)中,它還不怕你有罪業(yè),說你五逆、十惡,不怕!這個罪業(yè)不能障礙善根的,黑暗不能障礙光明一樣。所以《唯識三十頌》里面說:微小的善根,能夠破壞廣大的罪業(yè)。如果光明不能破除黑暗,沒有一個人能夠成佛。說無量劫來每一個人造的罪業(yè)有體相的話,盡虛空不能容受,誰能夠成佛?那三大阿僧祇劫都不夠!成佛不就是一念的相應(yīng)慧嗎?一念的光明現(xiàn)前,無量無邊的顛倒戲論,它是一下子,所有的顛倒、粗重的種子都消滅。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在簡別:誰能夠念佛呢?就是這個因地能夠念佛的標(biāo)準(zhǔn)是什么呢?這個「善男」子、善「女」人,「不」管「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你是以什么果報體出現(xiàn)都沒關(guān)系,乃至你這一念心當(dāng)中,攝持無量無邊的煩惱罪業(yè),像「五逆、十惡」也沒關(guān)系;但是你必須有「善根」,就是你必須對佛號有信心、有愿力,這是個關(guān)鍵。你必須具足凈土的善根,這樣子你就有資格來操作這句佛號,就是說你有資格念佛了,你有這個標(biāo)準(zhǔn)來念佛。這個是在簡別能持的心,他必須有善根,而且這個善根必須「成熟」,這個「善根成熟」就是他已達(dá)到一個標(biāo)準(zhǔn)。其次,我們簡別我們所持的法門,什么是我們在修行的法門呢?

  │         ┌以名召德┐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    ├故─

  └罄無不盡┘

  ┌即以執(zhí)持名號為正行─┐┌至簡易┐

  ─┤          ├┤   ├也。

  └不必更涉觀想?yún)⒕康刃些缉钢林苯荸?/p>

  「念佛求生凈土,乃一門圓攝百千法門,非舉一廢百也。但必一門深入,念佛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為助。」

  本經(jīng)當(dāng)中所修的法門,就是「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所以這當(dāng)中所操作的法是彌陀的名號。「彌陀」的名號是一個「萬德洪名」。什么是「萬德洪名」呢?就是「以名召德,罄無不盡」。簡單的說就是以一句名號,來總持阿彌陀佛所有依正二報的功德,而這樣總持的情況是「罄無不盡」的,這個「罄」就是收攝,而沒有遺失的情況。所以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是「以執(zhí)持名號為正行」,而「不必更涉觀想?yún)⒕康刃小埂_@個「觀想」,它也是跟彌陀感應(yīng)的方式,就是觀想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相貌。這個「參究」就是禪宗的參話頭,就是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時候我們不是對佛號生起歸依的心。你不是生歸依的心,那你念佛干什么呢?我是假藉這樣的造作,使令內(nèi)心當(dāng)中造作,去創(chuàng)造佛號,我回光返照念佛是誰?剛剛在念佛的是誰?我為什么能夠去念佛?從這個內(nèi)心的作用當(dāng)中,去回光返照那個內(nèi)在靈靈覺覺的本性,這個就偏重在自力法門,這是禪宗的方法,它偏重在參究念佛是誰。這個都不是本經(jīng)所收攝的,本經(jīng)是「以執(zhí)持名號為正行」。這個地方值的我們注意的,就是說這個所持的法門,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開示說:念佛法門,是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但必以信愿持名為正行,其他法門為助行。就是說我們在修行凈土的時候,你容許持大悲咒來破障,你也容許兼持觀世音菩薩的圣號,你也容許念地藏菩薩的圣號,都容許,也容許你修種種廣大的布施、持戒、忍辱等廣大的萬善來莊嚴(yán)凈土,都可以的,「一門圓攝百千法門」。但是這當(dāng)中有一個地方你要注意,你這一念心在操作無量無邊法門的時候,你要以佛號為正行。就是站在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的角度,這個彌陀名號是跟彌陀感應(yīng)的一個正因,主要的因是彌陀名號。比如說你持大悲咒也是可以;但是你持大悲咒,它在凈土的一個定位是至心回向,它之所以能夠莊嚴(yán)你的凈土,是靠回向力。所以印光大師說:你不念佛兼修其他的法門,這個其他的法門是靠回向。比如我念觀世音菩薩,可不可以莊嚴(yán)凈土嗎?可以,的確是可以。但是因為你觀世音菩薩的圣號跟彌陀的本愿是不相應(yīng),不相應(yīng)怎么莊嚴(yán)凈土呢?「至心回向」,靠你的廣大信心跟愿力回向下去。印光大師就提出一個重要的看法,他說:凡夫至心回向不容易,我們內(nèi)心的信愿,往往夾雜著對三界的貪愛。所以這么一回向下去,就要扣掉一點所得稅了?赡苣隳盍艘话倬溆^世音菩薩,你的功德是六十句乃至七十句;你念一百句佛號,念念的跟彌陀本愿感應(yīng)道交。印光大師說:念佛不必至心回向。因為念念的跟彌陀本愿相應(yīng),它本來就是往生的正因,你干什么要回向呢?它的方向本來就趨向彌陀的本愿,不必再回轉(zhuǎn)導(dǎo)向再去做回向了,不必了。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慈悲,「即以執(zhí)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yún)⒕康刃小V梁喴住⒅林苯菀病!顾晕覀兣R命終的時候,我們念佛,不要說:唉呀!這句佛號那么簡單,這個力量夠不夠?這樣的功德是不是可以莊嚴(yán)凈土啊?果然不能莊嚴(yán)凈土。為什么呢?因為你懷疑,這個功德在你的心中不能表現(xiàn)出來。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內(nèi)心一定要有這樣的作意:「名以召德,罄無不盡」,無量無邊的功德,全部在這句佛號上,全部了。這個時候,你死心踏地,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個時候佛號在你的心中,發(fā)揮出最大的力量,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在操作法門的時候,站在你要求凈土往生的人來說,你可以內(nèi)心當(dāng)中攝持無量無邊的法寶,都可以。但是你要以佛號為主,就是在你的心目當(dāng)中,佛號是你的本命元神,是最重要的一個根本法寶,其他的是在保護(hù)、在增上這個根本法寶的,你心中必須要有這樣的作意才行。不管你佛號念得多、念得少,你內(nèi)心當(dāng)中很清楚知道: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根本的依止處是佛號,這才是一個修凈土的人一個往生的正因。所以這個地方特別的標(biāo)出來,不管是平時、不管是臨命終,你一定「以執(zhí)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yún)⒕康刃小梗@才是「至簡易、至直捷」的,也才合乎本經(jīng)的無上因果。這一段是總標(biāo),以下「別明三慧」:

  別明三慧三

  蕅益大師把念佛的整個次第分成聞慧、思慧、修慧。這個聞思修的安排,我們先看經(jīng)文。經(jīng)文當(dāng)中,蕅益大師的安排是:「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這是講到能修行的一個根機,是一個有善根的男人、或者是有善根的女人,他「聞?wù)f阿彌陀佛」,這個地方判作聞慧;「執(zhí)持名號」是思慧;「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是修慧:就是聞思修三慧。好,我們回過來看《講義》。先看「聞慧」:

  明聞慧

  這個「聞?wù)f阿彌陀佛」:

  ┌聞而信,信而愿,乃肯執(zhí)持。

  聞┤

  └不信不愿,與不聞等,雖為遠(yuǎn)因,不名聞慧。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把聞慧畫出一個標(biāo)準(zhǔn)說,這個「聞慧」是什么情況呢?就是你「聞」,這個「聞」就是你聽到了阿彌陀佛的名號,當(dāng)然也包括了聽到極樂世界廣大依正二報的莊嚴(yán),你要能夠深信三力不可思議。這三力當(dāng)中,主要的就是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相信你現(xiàn)前這句佛號,能夠使令你業(yè)障消除、;墼鲩L,能夠使令你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對這句佛號的現(xiàn)生跟臨終的功德,深信不移,這叫做「信」。相「信」還不夠,還要發(fā)「愿」,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樣「乃肯執(zhí)持」,你聽到這句佛號以后,生起了信、生起了愿,這個叫做「聞慧」,是這樣的一個標(biāo)準(zhǔn)。你雖然聽到了,但你「不」相「信」;或者相信這句佛號功德很大,但是你又「不愿」到極樂世界去;那跟「不聞」是相「等」的,「雖為遠(yuǎn)因,不名聞慧」,這樣子就不能構(gòu)成凈土的一種聞慧。所以「聞?wù)f阿彌陀佛」這句話的標(biāo)準(zhǔn)是在這個地方。什么是「聞?wù)f阿彌陀佛」呢?就是你聽到阿彌陀佛這個廣大依正二報的功德、名號功德以后,你能夠深信發(fā)愿,這句話叫做「聞?wù)f阿彌陀佛」,就是這當(dāng)中的「聞」具足了信跟愿的功德在里面。接著我們介紹思慧──「執(zhí)持名號」:

  明思慧二

  標(biāo)

  ┌事持

  執(zhí)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然有┤

  └理持

  這個「執(zhí)持」就是用手去抓住一個東西,不令它丟掉,叫做「執(zhí)持」。這個地方指的是我們這一念心「念念憶佛名號」,我們這一念心專注的、相續(xù)的去憶念彌陀的名號,這個叫做「執(zhí)持名號」。前面的「聞」只是信跟愿,沒有采取任何的行動;這個「思慧」就更進(jìn)一步,他已經(jīng)正式在修行了,開始在心中一句一句的去操作心中的佛號,「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一句佛號在他的心中,一句接一句的,就像這個泉水一樣,不斷的涌出來,這個叫做「思慧」。這個思慧有「事持」跟「理持」的差別,先看「事持」:

  釋二

  事持

  ┌信有西方阿彌陀佛

  │

  事持者┤   ┌是心作佛┐但以決志┌如子憶母。

  └而未達(dá)┤    ├    ┤

  └是心是佛┘願求生故└無時暫忘。

  這個事相的執(zhí)持就是說,這個人也是很難得,他相「信有」,這個「有」就是存在,有「西方阿彌陀佛」,他內(nèi)心當(dāng)中很誠實的相信,「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他相信。但是他這樣的相信,是一種事相的相信,沒有把這種相信的境界,會歸到現(xiàn)前一念心性。換句話說,他相信離開了一念心性,另外有一個極樂世界,這個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念心,完全是不相干的,心外求法,是這個意思,就是「事持」。這種情況,他為什么會相信呢?因為他「未達(d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個地方是凈土宗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觀經(jīng)妙宗鈔》很詳細(xì)的解釋這二句話,我在這個地方簡單的說明。這句話的一個觀念,「是心」這個「心」指的是現(xiàn)前一念心性,也就是我們現(xiàn)前一念明了分別的心性。這個「作佛」是講修德,這個「是佛」是一個性德。我們這一念心基本上有二種功德:第一個是「作」,這個「作」就是造作,它不是在一種寂靜的狀況,它是在那個地方活動。是在什么境界活動呢?「作佛」,它是在佛的境界活動。這一念心,或者觀想、觀像彌陀的相好,或者憶念彌陀的功德,或者是憶念彌陀的名號,就是說他這個一念心在阿彌陀的境界活動,在這個地方思惟觀察、觀察思惟,這叫「是心作佛」,這一念心有一種修德。這樣子有什么好處呢?「是心是佛」。他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活動的當(dāng)下,他這一念心就有事情要出現(xiàn)了,就是這一念心念念成就佛的功德莊嚴(yán)。「是心是佛」,這個「是」者,成就也,他這一念明了的心性,就在它活動的當(dāng)下,它就創(chuàng)造了一種七寶池、八功德水,依正二報的功德莊嚴(yán),就在佛境界活動的時候,念念成就,就是他的自性功德表達(dá)出來,就「是心是佛」。這個「是心是佛」是性德的彰顯,這個「是心作佛」是修德的造作。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作一個簡別,他說:如果你只強調(diào)「是心作佛」,而不強調(diào)「是心是佛」,說「是心作佛」,但是你不知道「是心是佛」,這樣心外求法,執(zhí)事昧理。就是我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造作,這個功德不是我內(nèi)心出現(xiàn)的,是另外有一個功德,這心外求法,執(zhí)事昧理。如果你強調(diào)「是心是佛」,而忽略了「是心作佛」,這個是執(zhí)事廢理,自然外道。我內(nèi)心當(dāng)中,本來就是佛;但是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本來就是佛,你不在佛的境界操作,他的性德彰顯不出來。所以這二句話必須同時具足。所謂的「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性修不二。」就是說我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操作,也由我這一念心念念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yán),簡單的說「妙因妙果,不離一心」。不管是因地的造作,不管是果地的成就,都是由我一念心所造作、一念心所顯現(xiàn)。就是說這個「事持」的人,他不能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但是他也非常難得,「但以決志愿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他說:離開我這一念心,佛當(dāng)然不可能存在我的心中,因為我的心是如此的污穢,如此的煩惱障、業(yè)障、報障,佛是這么光明的境界,怎么會存在我的心中呢?那他存在哪里呢?他存在十萬億佛土之外那么遙遠(yuǎn)。沒關(guān)系,我也是愿意去,我「決志愿求生故」。那個心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就像一個流浪在外的兒子,離開了家庭,三餐也沒飯吃,做乞丐,風(fēng)吹雨打,也沒有一個房子可以遮蔽。他內(nèi)心當(dāng)中,不斷的憶念他的故鄉(xiāng),乃至他的母親一樣,像這樣的一個心情。這種人基本上,他的念佛是一種信心,信行人。他這個信的建立,我們講三力不可思議,他偏重在佛力跟法力──本愿功德力的攝持跟名號功德力的加被,他對這個自性功德力是不能明白的,不能明白自心本具無量的功德,不能明白這個道里,所以叫「事持」。

  理持

  ┌是我心具┐

  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    ├即以自心─

  └是我心造┘

  ┌所具┐  ┌為系心之境,

  ─┤  ├洪名┤

  └所造┘  └令不暫忘也。

  這個人圓滿的相信三力不可思議,他相「信阿彌陀佛」是真實的存在。阿彌陀佛存在哪里呢?「是我」內(nèi)「心」當(dāng)中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的彌陀依正二報的功德,是我內(nèi)心本具,性德。我怎么去受用呢?也是我念佛的當(dāng)下,念念去創(chuàng)造出來。就以內(nèi)「心」當(dāng)中「所具」足的功德、所創(chuàng)造的這個名號,「為系心之境,令不暫忘也」。他整個修行的操作當(dāng)中,他都是法法消歸心性,妙因妙果,不離一心。

  我過去認(rèn)識高雄的一個居士,這個居士他是一個很有信心的佛教徒,對三寶的護(hù)持不遺余力。有一次這個居士組團(tuán)到大陸去朝禮四大名山。他們朝禮四大名山的方式,就是到了一個道場以后,距離約幾百公尺的地方,三步一拜的拜上去,非常的虔誠。他去了一個月回來,那個時候我去看他,我說:你這一次去朝禮四大名山、參訪善知識,有什么樣的心得呢?他說:他有一個很大很大的心得。怎么回事呢?他說:他有一天到了一個道場,那個時候天氣非常寒冷,路況也非常不好,都是石頭路;但是他堅持要三步一拜拜上去,拜得整個腳都破掉了,但是他們還是虔誠的拜下去。一直拜、一直拜、一直拜,拜到最后到了山門口,他拜下去的時候,他頭一抬起來,看到山門寫了四個字:「莫向外求」。他內(nèi)心當(dāng)中很大的感動跟沖擊,那時候他心里面就生起很多很多的智慧。他說:我從臺灣坐這么遠(yuǎn)的飛機來到大陸參訪善知識,三步一拜的求佛法的開示,原來「莫向外求」!阜鹪陟`山莫遠(yuǎn)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乖瓉頍o量無邊佛法的功德不必向外追求,就在你的內(nèi)心當(dāng)中,你怎么去操作它,它就在你一念心性當(dāng)中,「莫向外求」,善知識莫向外求。這個居士回來以后,他的修行就改變了,他很少出去攀緣(哈哈),而在家里的佛堂里面,念念的創(chuàng)造廣大的功德。

  所以說我們明白了「理持」以后,我們會知道極樂世界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yán),不離開我一念心性之外,是我心性本具,是我念佛的當(dāng)下,念念成就。這個時候?qū)ξ覀兊男闹杏泻艽蟮募映至,不管它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這個距離不能障礙我們、距離不能障礙我們。這個時候,他信心的建立,就不完全只是心外求法,本愿功德力、名號功德力,他也相信自性功德力!感盼译m昏迷倒惑,茍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顾坏珜τ谕庠诜鹆Φ募颖挥行判,他更對于他這一念心性當(dāng)中,本具無量無邊的功德也有信心。能念的心本自不可思議,所念的佛本自不可思議,這二個不可思議他都相信。這個人就是理持,他就能夠達(dá)到更高的功德,是這二個差別。再看「修慧」,就是「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明修慧二

  明七日克期

  ┌利根─一日即不亂。

  │

  ┌─┼鈍根─七日方不亂。

  │ │

  一日至七日者│ └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

  ┤

  ,克期辦事也│ ┌利根─能七日不亂

  │ │

  └又┼鈍根─僅一日不亂

  │

  └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是一種「修慧」。前面的思慧,它是一個散亂心的狀態(tài),不管是事持、理持,還是在散亂心。這個「修慧」是一種專注心,心一境性!缚似谵k事」(這個「克」字沒有打)這個「克」就是限定,限定一定的時間,來承辦這個生死大事!敢蝗罩疗呷铡挂恍牟粊y,這當(dāng)中有二個解釋:第一個是約著他成就一心不亂的時間,說「利根」的人,一天就達(dá)到「不亂」;「鈍根」人要「七日」才能「不亂」;「中根」的人,「二、三、四、五、六日」才能不亂,不一定。所以,「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經(jīng)文也可以解釋說:他成就一心不亂的時間,有三種根性的差別。其次,是就著他保持一心不亂的時間。說「利根」的人,能夠保持「七」天,這個佛號在心中「不亂」,一心而且不亂;「鈍根」的人,保持「一」天「不亂」;「中根」的人,「六、五、四、三、二日不定」。這二種解釋,一個是成就一心不亂的時間,一個是保持一心不亂的時間。不過一般的解釋偏重在第二種解釋,就是保持一心不亂的時間多。再看「一心不亂」,蕅益大師分成二部分,先解釋「一心」,再解釋「不亂」?础敢恍摹梗

  明一心不亂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

  ┌

  │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

  ┌一心亦二種┤

  │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

  ┤     └

  │      見本性佛──────皆理一心。

  我們在因地的時候,不管「事持、理持」,總之你把這句佛號的操作「持」到「伏」,這是一種狀態(tài),把「煩惱」給「伏」住了;其次「除」,把煩惱給消滅了,消滅「乃至」到「見思」脫落,這都是「事一心」。所以這個「事一心」,蕅益大師判定的范圍非常廣大。就是你最低標(biāo)準(zhǔn),能夠折伏現(xiàn)行煩惱,就是伏,伏煩惱,這也是事一心;最高達(dá)到見思煩惱的脫落,這也是事一心。這個范圍很廣,從凡夫的折伏現(xiàn)行煩惱,到圣人的見思脫落,這一個大范圍都叫做事一心!咐硪恍摹共粊y,「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就是你在操作佛號的時候,能夠達(dá)到「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這個「心開」,這個地方的「心」能夠被打開、被破壞,這個「心」指的是無明妄想,無明妄想那個烏云被破壞掉、被打開了,這個時候自性的光明顯現(xiàn)出來,這個是「理一心」。一般在我們修行的方法當(dāng)中,不管是天臺止觀、唯識止觀:一般講「事一心」,是偏重在定門,這事相上的無分別住,一種三昧的力量;這個理一心則偏重在慧門,這種大乘圓頓止觀的慧。但是在凈土上它不是這樣子安立的,從蕅益大師的看法:因為不管事一心、不管理一心,你在操作的時候,都有信愿,這個信愿本身就是觀慧。所以他事一心也能夠伏、也能夠除煩惱,就在這個地方。他在這當(dāng)中操作佛號,他一定要有信愿的觀照在里面。只是說他到達(dá)的標(biāo)準(zhǔn)不同,他這個「事」也有智慧、也有禪定,這個「理」也有智慧、也有禪定,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這個是講「一心」的情況。當(dāng)然這個地方主要是講臨終的時候,臨終的時候要達(dá)到一心,最低標(biāo)準(zhǔn)要能夠伏煩惱。

  │┌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

  └┤         ├即修慧也。

  └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

  這個地方解釋「不亂」。就是說你這種一心的狀態(tài),要能夠「不為見思所亂」就「事一心」。所以我們講帶業(yè)往生,他帶的是一個業(yè)種,不能帶現(xiàn)行。就是說你在操作佛號的時候,這句佛號的相續(xù),不能被見思所破壞,你念念之間,每一句佛號,都有深信切愿的觀照光明在那個地方現(xiàn)前,見思煩惱不能活動,只能夠帶業(yè)種,不能帶現(xiàn)行,這個地方是「事一心」。達(dá)到「理一心」那更高了,「不」落空有「二邊」,這個是「修慧」。

  不落空有二邊,就是說你相信極樂世界不離開你現(xiàn)前一念心性,簡單的說就是「一一理性具足莊嚴(yán),一一莊嚴(yán)全體理性」。無量無邊的莊嚴(yán),是不離開你一念的清凈心所顯現(xiàn)!敢灰焕硇跃咦闱f嚴(yán)」,你這一念理性當(dāng)中,具足莊嚴(yán);而所有的莊嚴(yán),也不離開你一念心性。套一句古德的開示:「托彼名號,顯我自心!顾麅(nèi)心當(dāng)中是依止現(xiàn)前一念心性來操作佛號,依止現(xiàn)前一念心性來操作佛號。這樣子講,依止現(xiàn)前一念心性來操作佛號,那正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原來你在念佛的當(dāng)下,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號也不可思議,二個都不可思議。所以你的果報也不可思議,就會有這廣大的正報壽命、這么廣大的依報國土,是這樣子來的,這個因果就是這樣來的。你為什么以后會有這么廣大的正報壽命、這么廣大的依報國土呢?因為你在因地念佛的時候,你依止的是現(xiàn)前一念的清凈心,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時空無盡;所念的佛號無量光、無量壽也不可思議。所以這個功德就是這樣成就的,是這個意思。這個地方是往生因地的各別解釋,蕅益大師把它分成聞思修三慧,先成就信愿,然后持名,然后持名當(dāng)中達(dá)到「伏除」煩惱,就是「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是無上的因。再看無上的果:

  往生二相

  ┌變化身佛┐

  ┌不為見思亂─故感┤    ├現(xiàn)前,心不復(fù)起─

  │        └及諸圣眾┘

  │

  │    ┌娑婆界中┐  ┌同居┐

  │   ─┤    ├往生┤  ├二種極樂世界。

  │    └三有顛倒┘  └方便┘

  │

  │        ┌受用身佛┐

  └不為二邊亂─故感┤    ├現(xiàn)前,心不復(fù)起─

  └及諸圣眾┘

  ┌生死涅槃┐  ┌實報┐

  ─┤    ├往生┤  ├二種極樂世界。

  └二見顛倒┘  └寂光┘

  在臨終的時候,他的果相有二個:第一個如果「不為見思亂」,臨終看到的佛是「變化身」跟「諸圣眾現(xiàn)前」;「心不」起「娑婆」世「界中」的「三有」,這個三有指的是三界,不起三界的「顛倒」,對三界不再生起常樂我凈四種顛倒。換句話說,你對三界,能夠觀察它是「不凈、苦、無常、無我」,這個四念處的光明現(xiàn)前,來破除你心中的障礙,「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這是事一心的情況!覆粸槎厑y,故感受用身佛及諸圣眾現(xiàn)前」。這個「受用身」指的是報身,功德報身;圻h(yuǎn)大師一生,三睹圣像,第三次的時候,他看到圣像是遍滿虛空,無量光明、無量相好,這個是看到報身佛,到了理一心。臨終的時候,不再生起「生死涅槃」這種空有「二見」的「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這個是講到事一心跟理一心,臨終所見的佛不同,跟往生果報的不同。最后總結(jié):

  結(jié)前啟后

  ┌簡易┐

  ┌既┤  ├┐

  │ └直捷┘│

  ┌當(dāng)知─執(zhí)持名號┤     ├以念念即佛故─

  │       │ ┌至頓┐│

  │       └仍┤  ├┘

  │         └至圓┘

  │

  │    ┌不勞觀想┐

  │   ─┤    ├當(dāng)下圓明,無余無欠。

  │    └不必參究┘

  這個「執(zhí)持名號」的法門,蕅益大師作一個總結(jié):它是下手易,但是成就高。就著下手來說,它至「簡易」至「直捷」,一句彌陀念誦聽。只要你有善根,只要你有本事把這句佛號創(chuàng)造出來,就可以了。它果上的功德,是「至頓、至圓」,頓超圓滿,你到極樂世界圓生四土、圓證三不退。這樣的因果一個主要的關(guān)鍵,是建立在「念念即佛故」,就是你念佛的當(dāng)下,你每一句佛號的操作,都是隨順于彌陀的本愿功德力,就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在念佛的時候,能念的這一念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號也不可思議。所以這二個不可思議的力量結(jié)合在一起,這個心跟法的和合,就變成一種能感,能感性,跟彌陀本愿的能應(yīng)就感應(yīng)道交了,所以念念的隨順彌陀的本愿功德力。所以這個當(dāng)中不必其他的「觀想」,或「參究,當(dāng)下圓明,無余無欠!顾赃@個凈土法門,它是一行三昧的法門,古德說它是一行三昧,它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這是一種總持的一個法門,一行三昧。

  │┌上上根─不能逾于閫┐ ┌所感佛┐

  ┼┤         ├其┤   ├往往勝進(jìn),

  │└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所生土┘

  │

  │           ┌橫該八教

  │    亦不一概,可謂┤

  │           └豎徹五時

  │

  └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嘆其難信也!

  這個凈土法門當(dāng)中,「上上根」的人也不能超越他的「ˇㄎㄨㄣ閫」(閫,三聲閫),這個「閫」是范圍。你根器再利,整個修行也不就是稱性起修嗎?蕅益大師也強調(diào):能念的心力本來就不可思議,這個理持就是上上根人。如果你不能了解你的心力不可思議,也可以,信我是業(yè)障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愿力,一定能夠救拔我們,也是行,這個是事持。不管是理持、事持,他所感應(yīng)的佛、所生的凈土,「往往」是「勝進(jìn)」。這個「勝進(jìn)」的意思是說:他這個功德超過他的因地,他的因地很小,但是功德很大,是這個意思。就是這種法門,都是偏重在稱性起修的法門,就是微小的因地,能夠創(chuàng)造廣大的功德。因為他念念即佛故,「往往勝進(jìn)」,是這個意思!缚芍^橫該八教,豎徹五時!狗鹜又v的五時、八教,無量無邊的法門,也都是因為一大事因緣故,而宣說的──為了成佛的因緣故。所以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佛陀徹底的悲心,雖然沒有人發(fā)問,佛陀的大悲心自然的流露這樣的法寶,而且后面還很深的感嘆:這的確是一個難信的法門、難信的法門。

  古德講一句話說:我們修行的過程,成佛的一大事因緣,每一個人各有各的因緣。是什么因緣呢?「妙得其門,成佛不離當(dāng)念。」有些人他在成佛的時候找對了門,說這個房子里面很多的寶,誒,他找到了門可以進(jìn)去了,「妙得其門」!赋煞鸩浑x于當(dāng)念」,不就是當(dāng)下的那一念!臨終的時候,「但憑六字出乾坤」,他出去了,往生極樂世界成就佛道。誒!說這個人成佛怎么這么容易?是的,「妙得其門,成佛不離當(dāng)念。」「若失其旨,徒困修因于多劫!拐f這個人找不到門,可惜啊,「若失其旨」,他失去了這個門的宗旨,「徒困修因于多劫」,他也希望能夠厭離生死、成就佛的大般涅槃、萬德莊嚴(yán),但是他沒有遇到這樣一個法門的教導(dǎo),當(dāng)然他也不可能在打坐當(dāng)中,自己想出這樣的一個真理。怎么辦呢?只好自己摸索,「徒困修因于多劫」,無量無邊在生死當(dāng)中打滾,但是他就是找不到門。你看看外道,你會憐愍他們!冻晌ㄗR論》上說:外道的修行,百千萬倍于我們的精進(jìn)力。所修的苦行,一天當(dāng)中吃什么東西呢?一個手掌往這個米的地方按下去,拿起來多少米,今天就吃這些米,一天就吃一個手掌的米,不是用抓的,就這樣放下去拿起來,一天就吃這樣,整天的修苦行、修禪定。但是在成就圣道當(dāng)中,沒有一個人成就圣道,連一步都跨不出去,連善根都沒有栽培。他也不知道為什么,他也很感嘆:我已經(jīng)盡了我的全力了!溉羰渲迹嚼抟蛴诙嘟!拐f這個人找不到門,在外面晃了幾劫,他就是不能進(jìn)去,因為他找不到門。所以我們遇到凈土法門,要真正生起感恩的心:內(nèi)心當(dāng)中被彌陀的本愿感動,對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娑婆為我們宣說的一種感恩,對于歷代弘傳凈土法門的上師感恩,然后你要發(fā)愿:好好的弘揚這個法門。末法時代,真正惠以眾生真實利益的,就是凈土法門,這是根本法寶,其他的都可以當(dāng)助行。所以祖師大德感嘆:這個成佛的因緣,有些人來說,很快的就成佛了,好象沒有什么事情發(fā)生;有些人來說,撞得頭破血流,但是他就是沒有辦法。這個「妙得其門,成佛不離于當(dāng)念。若失其旨,徒困修因于多劫。」所以這個法門是很重要,你選擇一個正確的法門,這件事情太重要、太重要。我們今天就先講到這里。有沒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一下:

  問:事持能不能見本性佛?

  答:他如果一開始就從事相下手,而見本性佛,這個人肯定過去有圓頓的善根在里面。我們講善根發(fā)相,有些人修禪定,他的善根發(fā)相以后,他生起了智慧。智者大師解釋說:因為他觸動了他過去的善根。因為我們生命的流轉(zhuǎn),不是今生而已。他今生雖然沒有得到大乘的思想,但是他過去生有這樣的善根,他可能在修止的過程當(dāng)中觸動了,也是有可能的。

  問:

  答:一行三昧,這是《華嚴(yán)經(jīng)》一行三昧的法門。一行三昧就是說,有些菩薩喜歡修廣;有些菩薩他不想廣修一切法門,喜歡修略,他希望你告訴他一個法門,他就能夠成佛,就是喜歡坐直達(dá)車,這叫一行三昧,那可以,正念真如。如果從自力的角度,你就正念真如;如果他力法門,就念阿彌陀佛,一句佛號就能夠成佛,這叫一行三昧。就是一個法門就好,專修一個法門,以一個法門成就無量功德,這叫一行三昧!度A嚴(yán)經(jīng)》有這樣的一個法門叫一行三昧,念佛法門它正是一行三昧。

  問:

  答:其他法門也是有,它有一些也是總持的。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三一卷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十三頁: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一科是說明無上因果。這個因果的道理,我們從果報上來看,這個有情眾生的果報體是有差別的。有些人在天上受用五欲的安樂;有些人在三惡道當(dāng)中,受用刀山油鍋的痛苦;有些的眾生做螞蟻,一天到晚就是不停的工作。這個眾生世界的果報是有無量無邊的差別。這個果報怎么來的呢?如果以外道的思想,基本上是二個思想:第一個是認(rèn)為這個果報體,是有一個常一主宰的大梵天,或者說是上帝,來決定這個果報的差別。說這個人是安樂、是痛苦,我們自己是作不了主的,由大梵天來決定我們的果報,所謂的邪因緣論。第二種思想是無因緣論,說生命只是一個偶然,就像是樹葉,莫名其妙吹來一陣風(fēng)啊,就把這個樹葉吹過來,這個樹葉有時候飄往東邊、有時候飄往西邊,生命是沒有任何理由的,它只是一個偶然。換句話說,生命只是一個偶然,也就沒有所謂的過去、未來的相續(xù)相,因此生命就是「人死如燈滅」,就是這種境界。這個果報體的差別,完全沒有任何理由,這個就是無因緣論。這二種邪因緣論跟無因緣論的思想,都是錯誤的、都是顛倒的。佛法的思想說:這果報的背后是有它的因緣、有它的因地,這個因地就是業(yè)力。有各式各樣的業(yè)力造作,就有各式各樣的果報出現(xiàn)。這個地方,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很慎重的說明一個無上的因果;旧蠌倪@段經(jīng)文當(dāng)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無上的果,這樣的一個果報體,是一個什么樣的果報體呢?「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拐f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xiàn)前,把他接到極樂世界去,受用這種清凈莊嚴(yán)的國土,使令他擁有這么一個無量劫的正報壽命。這個果報體對我們凡夫來說,實在是太殊勝了,它超越了凡夫雜染的六欲,這個六界的果報,也超越了阿羅漢的偏空涅槃,有這么一個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功德。我們現(xiàn)在所關(guān)心的是: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就這樣的果報體,他背后的因地是什么?這個地方我們看他的無上因,說:有一個「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而「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是一個無上的因地。由于他念佛名號的因緣,臨命終招感彌陀的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個地方,佛陀他很嚴(yán)肅的說出:在整個法界當(dāng)中,果然有這么一個殊勝的因果存在。你能夠?qū)嶋H的根據(jù)這個因地去操作,你未來的果報,就會有前面所說種種依正果報的出現(xiàn)。這個地方就是「正示無上因果」,很正式的說明世間上有這個因果存在、有這么一個軌則存在的。蕅益大師在解釋這個無上因果,他把它分成二部分:假設(shè)我們因地念佛的時候,是念到事一心不亂,就是「伏除見思煩惱」,那我們臨命終的時候,看到的佛是應(yīng)化身佛,往生到凡圣、方便、有余國土;假設(shè)我們這句佛號在心中,念到能夠破除無明,所見到的佛是報身佛,往生常寂光跟實報二種的國土,有這二種差別。這段經(jīng)文,蕅益大師的「正釋」我們說過了,我們看第二部分的「破疑」,破除疑惑。破除疑惑,有幾個問答的方式,破除我們對于念佛的疑惑。第一個「不必觀想疑」:

  破疑七

  不必觀想疑

  ┌問:《觀經(jīng)》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

  有人問:這「《觀經(jīng)》」當(dāng)中,它主要的修學(xué)方法是「觀」想念佛,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yán)。蕅益大師你剛剛在前面「正釋」的時候說:這句佛號當(dāng)下圓滿具足,「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為什么不勞觀想呢?他提出這樣的疑惑?词q益大師怎么回答:

  │ ┌此義即出《觀經(jīng)》。

  │ │

  │ │    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於第十三別

  │ │   ┌

  │ │   │開劣像之觀。

  │ │┌彼經(jīng)┤

  │ ││  │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故於第十六

  │ ││  └

  └答┼┤   大開稱名之門。

  ││

  │└今經(jīng)因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

  │

  │         ┌丈六八尺之像身┐

  └當(dāng)知─人根雖鈍,而┤       ├

  └無量壽佛之名字┘

  ┌心作┐ ┌觀劣者不勞勝觀──┐

  ──未嘗不┤  ├故┤         ├也

  └心是┘ └而稱名者并不勞觀想┘

  蕅益大師說:其實執(zhí)持名號的法門,正是出自「《觀經(jīng)》」。怎么說呢?《觀經(jīng)》剛開始的時候,它引導(dǎo)我們這一念心,去觀想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yán),寶樹、樓閣、宮殿種種的莊嚴(yán),乃至于正報的莊嚴(yán)。這個正報的時候,在這個第九觀,所謂的「勝觀」,「勝觀」就是勝應(yīng)身,觀察佛的勝應(yīng)身。它這個地方所描述佛的勝應(yīng)身,是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六十萬億那由他的恒河沙由旬,這個身高。他的光明相呢?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當(dāng)中遍照無量眾生攝取不舍。我們「凡夫」的「心力」,很難作這樣的觀想,太過于微細(xì)、太過于復(fù)雜。所以佛陀的慈悲,就在第九觀講過以后,在「第十三」觀當(dāng)中,又「開」出「劣像觀」,所謂的劣應(yīng)身,就是丈六八尺的比丘相,跟我們?nèi)碎L的高度差不了多少。這個是講到佛陀的為實施權(quán)。但是「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闺m然十三觀當(dāng)中的劣相觀,已經(jīng)很接近我們凡夫的情況;但是「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就是說當(dāng)我們面對現(xiàn)實的時候,我們這一念心要去造作的時候,不管是在三寶的境界造作、或者是在各式各樣的境界造作,我們的心中受到三層的障礙:第一個、煩惱會障礙你,你的昏沉、掉舉會障礙你;第二個、你內(nèi)心當(dāng)中的罪業(yè),這個罪業(yè)有擾動性,它會障礙你;第三個、你的果報體,老病死會障礙你,你身體的病痛,它會障礙你修觀。所以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去作劣相觀。所以佛陀慈悲,在十六觀當(dāng)中又「大開稱名之門」,在第十六觀當(dāng)中告訴我們念佛名號,乃至十念,這第十六觀,這是佛陀在《觀經(jīng)》施設(shè)的方便。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因」為「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本經(jīng)當(dāng)中,主要是強調(diào)持名,強調(diào)《觀經(jīng)》當(dāng)中的第十六觀,它的理由是:因為「末世障重者多」。我們既然會生在末法時代,我們的三障特別的重;但是沒關(guān)系,「當(dāng)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是我們內(nèi)「心」所造「作」的,也未嘗不是我們內(nèi)心所顯現(xiàn)。所以「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并不勞觀想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我們在創(chuàng)造因果的時候,在大乘的思想說: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就是說這個因果的成立,跟你內(nèi)心的狀態(tài),有決定性的影響力。比如說三歸五戒的法門,這個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或者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個三歸五戒的法門,我們一般內(nèi)心去操作這個法門的時候,它能夠出現(xiàn)人天的果報。但是假設(shè)你能操作的心,是依止著菩提心、依止著一種大乘的正見,你以這樣的心去操作三歸五戒的時候,它所出現(xiàn)的是一個成佛的資糧,就不是人天果報。所以關(guān)鍵點就是「能操作的心」。所以我們看密宗它的本尊相應(yīng)的修行,也是這個意思。你看敦珠仁波切,敦珠仁波切在教我們修本尊相應(yīng)的時候,他提醒我們說:你去觀察普賢菩薩,你觀察普賢菩薩,有些人把普賢菩薩想得很復(fù)雜:他這個福報大,作了很多的相貌、作了六牙白象、各式各樣的莊嚴(yán)。有些人他心力羸弱,他只能把普賢菩薩想成一道白色的光明。敦珠仁波切說:這個都不是重點。你把他想得多么的微細(xì),或者只是一個粗概的光明都好,重點在于你要能深信你心中所想的,他就是普賢菩薩的功德。假設(shè)你內(nèi)心當(dāng)中,你不相信你心中所想的相貌是普賢菩薩的化身,你想這個根本就不能成就本尊相應(yīng)。我們這個地方念佛亦復(fù)如是,蕅益大師提醒我們:重點不是說你去觀想得多復(fù)雜,重點是你內(nèi)心當(dāng)中,跟這個法的相應(yīng)性,感應(yīng)道交。你去念佛的時候、你去觀想的時候,你是不是真實的──內(nèi)心對你的歸依境,你所想出的這個佛的身像、佛的名號,你相信這句名號是總持彌陀的功德;你內(nèi)心當(dāng)中也真實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而以這樣的心境,來作觀想、來作持名。關(guān)鍵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你是觀想念佛也好、觀像念佛也好,重點在你一定要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關(guān)鍵在這個地方。你有本事,你心力強,你觀想、觀像,行;我們自己覺得業(yè)障深重,我們持名,也行。就是「契機就是妙法,治病就是良藥」,把你的病治好就是良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你一定要信愿具足。不管你的歸依境是用名號來代表、或者是身像來代表,都可以的。這個地方是我們所注意的、所注意的。再看第二點:

  不必參究疑二

  這當(dāng)中分二段:第一個「正破不必參究」,第二個「兼破不肯死心」。先看第一個:

  正破不必參究

  ┌天奇┐

  ┌問┤  ├諸祖,皆主參念佛者是誰,何謂不必參究

  │ └毒峰┘

  │

  這當(dāng)中有一個問題:明代的這些大禪師,比如說「天奇」禪師、「毒峰」禪師,這些都是臨濟宗的大德,他們提倡「念佛者是誰」。蕅益大師你為什么說「不必參究」呢?你這樣子是不是跟祖師的思想相違背呢?

  這個「念佛是誰」啊,他在念佛的時候,他這一念心在運用的時候,他的重點不是在這個「佛」字,他的重點是在這個「誰」字──「誰」在念佛?假藉我們在念佛的過程當(dāng)中,跟這一念心的活動啊,去觀察這一念心的本來面目,是這個意思。觀察我為什么能夠念佛?從這一念心當(dāng)中,一直觀進(jìn)去,觀到他內(nèi)心的深處──那一念真如本性,是這個意思,這是一個回光返照的功夫?词q益大師怎么回答:

  │ ┌此義即出天奇諸祖。

  │ │

  │ ├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徹底悲心,故傍不甘─

  │ │

  └答┤    ┌直下詰問┐

  │   ─┤    ├何止長夜復(fù)旦。

  │    └一猛提醒┘

  │

  └我輩至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

  ┌苦欲執(zhí)敲門瓦子─┐    ┌成惡逆┐

  ─┤        ├則于諸祖┤   ├也。

  └向屋里打親生爺娘┘    └非善順┘

  「不必參究」這個思想呢,事實上跟「天奇」祖師是相隨順的。怎么說呢?因為祖師看到我們「念佛人」,不能夠明白佛陀的「悲心」,佛陀出世的本懷是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佛陀出世的目的,并不是顯現(xiàn)他的神通、他的功德;而是假藉種種的方便,引導(dǎo)我們每一個眾生,能夠好好的回光返照、好好的檢討我們現(xiàn)前這一念具足無量無邊功德的心性。但是我們一般念佛人,只是心外求法。所以祖師慈悲,提出一個這樣的公案:念佛是誰?目的就是「直下詰問,一猛提醒」,提醒我們:你在念佛的時候,你稍微注意一下「你為什么能夠念佛」?哦!原來我有現(xiàn)前一念心性、有一念跟諸佛同體的一念心性。祖師大德是這樣的心情,否則的話「何止長夜復(fù)旦」!我們怎么去停止無明的長夜?怎么去「復(fù)旦」?怎么去恢復(fù)我們本性的光明呢?

  禪宗的根本思想,就是「即心即佛」。什么是佛?你這一念心就是佛。換句話說,我們講一念的迷,就是生死浩然、就是眾生,一念的悟就是佛,這是大乘的不二思想。禪宗它提出這樣的公案,主要的就是說:你在念佛之余,你也不妨體驗一下,你這一念心性,它的本性跟諸佛是無差別的,你不妨有這樣的體驗,這是禪凈雙修的意思。但是「我輩至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我們到現(xiàn)在還「不肯死心念佛」,還是在那個地方參「念佛是誰」!講一個譬喻,就好象拿「敲門」的「瓦子」這個瓦片,拿到「屋里」去傷害「親生」的爹「娘」。這意思就是說:你在那個地方打妄想,念佛是誰?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個所以然,增加你的妄想、增加你的生死業(yè)力,根本就不合乎你的真如本性,只有增加無明的勢力。所以這個參禪的功夫,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的。所以你對「祖」師這樣的一個心情、這樣的用意,反而是「惡逆」,而不是隨「順」。因為祖師說「念佛是誰」,本來是對我們有所幫助,結(jié)果你在那個地方打妄想,反而是違背了真如佛性,在這個心中多一層的妄想。這個法門有時是一時的對治,有時是恒常受持的法門,祖師有時是一時的對治一下,讓你體驗一下「念佛是誰」;但是如果你老是去注意「誰」字,那你就不是構(gòu)成凈土的正行。因為你老是注意這個「誰」字啊,你雖然嘴巴念佛;但是你對這個佛號沒有信愿行三種資糧,完全沒有。沒有信心、沒有往生的愿力、也沒有一個行的專注力,你只是注意那一念心,這樣子就違背了祖師的真實義了,是這個意思。再看第二段:

  兼破不肯死心

  ┌進(jìn)問:此在肯心者則可,未肯者何得相應(yīng)?

  一個「肯心」念佛的人,你這樣子講他當(dāng)然就同意了;如果他不「肯」念佛,怎么辦呢?

  │ ┌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應(yīng)!

  └曰┤

  │┌汝等正信未開──┐

  └┤        ├當(dāng)知─

  └如生牛皮不可屈折┘

  ┌有目者─固無日下然燈之理。

  ┌┤

  │└而無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覓燈炬。

  ┤

  │       ┌不假方便┐

  └大勢至法王子云┤    ├

  └自得心開┘

  ┌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語也。

  ┤

  └敢有觸者,寧不被燒。

  蕅益大師說:就是因為你不肯「肯心」念佛,所以才告訴你前面的開示。就是說前面的話,是針對你不肯肯心念佛而說的。為什么呢?「汝等正信未開,如生牛皮不可屈折!故聦嵣夏愕浆F(xiàn)在還在那個地方參「念佛是誰」,表示你對于「即心即佛、是心作佛、是心是心」這樣的信心還沒有建立,這樣的理解還沒有成就!溉缟Fげ豢汕邸,就是這個牛皮沒有烤過,不能做皮鞋、也不能做皮帶,什么功能都不能做。同樣的一個牛皮,經(jīng)過烤過呢,能夠創(chuàng)造很多很多的功能。你這一念心那個法執(zhí)、我執(zhí)那么堅固啊,你參一輩子也沒有效果。所以「當(dāng)知有目者,固無日下燃燈之理。而無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覓燈炬」呢?一個有眼睛的人、一個開悟者,他當(dāng)然不可能在光明之下又去燃燈──念佛是誰,去找那個誰!念佛的就是你這一念心嘛,你這一念具足無量無邊性德的這一念心性。所以你念佛的當(dāng)下,你當(dāng)下就是能念的心力本自不可思議、所念的佛號不可思議;你為什么要多一個「誰」,多出這個妄想呢?所以說你本來就是在太陽之下,又去燃燈,這不是頭上安頭嗎?多了一個妄想!笩o目者」,你不明白這一念心的功德不可思議,那也可以,你就觀想「我是業(yè)障凡夫,絕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也是行的。所以說沒有眼睛的人,也不必在「日中苦覓燈炬」。就是雖然你相信你是業(yè)障深重,但是你業(yè)障深重的這一念心,也真實不可思議;雖然你不明白,但是它的本來面目,還是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雖然你不敢承當(dāng)。說你是一個乞丐,你不敢承認(rèn)你是大富長者的兒子,但是你還是大富長者的兒子,這個事實是不能改變的。所以不管你開悟也好、不開悟也好,只要你真實的念佛,你內(nèi)心的功德力就自然顯現(xiàn)。所以引證,「大勢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乖谶@個《楞嚴(yán)經(jīng)》上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dāng)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yuǎn),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共槐丶俳迤渌姆奖,換句話說,你能夠好好的念佛,不必假藉觀想、參究,自得心開,這個是「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語」,這樣的法語像大火聚,「敢有觸者,寧不被燒」!

  我們?nèi)绻⒁庖幌,我們中國佛教的歷史,中國佛教在南北朝的時候,它偏重在翻譯經(jīng)典。中國佛教真正的發(fā)揚光大是在唐朝。唐朝的佛教之所以發(fā)揚光大,是因為宗派的建立──八宗的建立。每一個宗派根據(jù)它的經(jīng)典,抉擇出他們宗派的修行方法。但是中國社會的動蕩,每一個朝代的替換、戰(zhàn)亂,慢慢慢慢很多宗派就沒落了。唯識宗是第一個沒落的,這個人材一雕零,這個法就沒落了。唯識宗、三論宗、天臺宗、華嚴(yán)宗,在唐朝以后就慢慢沒落了。到了蕅益大師明末的時候,可以說在八宗當(dāng)中,如果我們注意一下佛教史,有二個宗派是一直不沒落的:一個是禪宗,一個是凈土宗。這二個宗派一直興盛,從唐朝一直興盛到明末,修行的人非常多,成就的大德也非常多。之所以這樣子,禪宗跟凈土宗的大德就有很多辯論的問題出現(xiàn)。

  這個「念佛是誰」,其實這句話主要是禪宗的修行方法。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是不會參究念佛是誰的。關(guān)于這一點,蓮池大師提出了四料簡,我們把它解釋一下。蓮池大師本身也是參禪開悟的,他提出四料簡,來抉擇參禪跟念佛的差別相。他第一個問題說:「即心是佛,為何舍此念彼?」禪宗說:你這一念心就是佛,一念不生即如如佛,「即心是佛」,你為什么不好好的憶念你這一念清凈心,要「舍此念彼」?你放棄了你現(xiàn)前一念的清凈心,去念十萬億土的佛呢?為什么要這樣子呢?禪宗的大德就提出這樣的問題來問凈土宗的大德,說「即心是佛,為何舍此念彼」?蓮池大師回答說:這個凈土法門念這個佛呢,正是要開顯你的自性佛。因為我們這一念心性,有無明的遮障不能開顯,所以必須假藉念佛的因緣,來開顯我們的自性佛,所謂的「托彼名號,顯我自性」。所以念佛正是有助于開顯我們的自性佛。假設(shè)我們完全不假藉他力的加被,那變成了執(zhí)理廢事。理上是佛,但事實上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有無量無邊的煩惱障礙你、有罪業(yè)障礙你、老病死的果報障礙你,還是不能突破。理上是佛,事實上完全是凡夫的功能,他內(nèi)心當(dāng)中所表現(xiàn)的是惑業(yè)苦,那不是凡夫的功能嗎?所以你說即心是佛,這樣子是執(zhí)理廢事,這第一點。第二個「為何不普遍的憶念十方諸佛?」好,我念佛可以啊,我應(yīng)該像《華嚴(yán)經(jīng)》的「法界觀」,普念十方諸佛,普遍的求十方諸佛的加被,應(yīng)該是這樣子的!為什么我單單念阿彌陀佛呢?就提出這個問題。既然要求佛力的加被,來幫助我們破除障礙,應(yīng)該普遍的念十方佛!蓮池大師回答說:「末世眾生心思雜亂,令念一佛使心專一!拐f這個「末世眾生」啊「心思雜亂」,所以釋迦牟尼佛慈悲,要我們專心的念一尊佛,使令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容易專一、容易成就三昧,是這個意思。你普遍的憶念十方諸佛,對我們沒有幫助的。你一定是要能夠制心一處,才能夠無事不辦。所以普念十方諸佛,對我們沒有好處,因為心思散亂,不能成就三昧啊,當(dāng)然是不能夠去破除無明。這個第二個。第三個「佛佛可念,為何專念阿彌陀佛?」既然要專一的念一尊佛,為什么選擇阿彌陀佛呢?我也可以選釋迦牟尼佛、選藥師佛,佛佛可念,為何專念阿彌陀佛?蓮池大師回答說:「以阿彌陀佛跟眾生偏有緣故!惯@個很重要。說十方諸佛的佛土,你要往生,你都必須憑你自己的力量解脫三界的業(yè)力,你自己去,有本事你自己去。十方諸佛的國土,只有阿彌陀佛的國土,「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有這種境界──佛力的接引。這一點太重要,臨命終的時候,佛力的接引,只有阿彌陀佛有這樣的本愿。比如說我們今天念一尊佛,念了一輩子,臨命終的時候,這尊佛也沒來,對我來說,不是違背我們的心情嗎?因為他跟我們的緣非常的淺。他沒有發(fā)這個愿,你一直念一直念,你根本就沒有辦法感應(yīng)道交。這世間上的事情不是單方面的,你一直求他;但是他沒有這樣的心情,是沒有辦法感應(yīng)的。所以因為阿彌陀佛跟我們眾生特別有緣,他之所以有緣,是彌陀的本愿特別加被末世的眾生,他有這第十八愿。這個地方就是因為有偏有緣的緣故,有彌陀本愿的加持力,所以我們專念阿彌陀佛,我們可以臨命終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是這個因素,在十方諸佛當(dāng)中,單單的舉出阿彌陀佛。第四個疑惑:「為何不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跟相好?」既然我們今天要憶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境界,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正報、依報的功德,阿彌陀佛有無量的相好,為什么單念名號呢?蓮池大師解釋:「以持名一法,于末世眾生最契機故!挂驗槟┦辣娚牡目澳苄蕴趿,只有執(zhí)持名號這一個法門,最為契機,契合我們的根機。任何的時間、任何的地點都能夠念。好,這是蓮池大師對于念佛法門的四料簡,這樣就一層一層的破除其他的一些疑惑。我們把蓮池大師的這個四料簡跟蕅益大師的這一段來看,就能夠明白念佛的一個特色。我們再看:

  寧保非魔疑

  ┌問:臨終佛現(xiàn),寧保非魔?

  │

  ┤ ┌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xiàn),非本所期,故名魔

  │ │

  │ │ 事。

  └答┤

  │┌念佛見佛,已是相應(yīng)┐

  └┤         ├何須疑慮。

  └況臨終非致魔時──┘

  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現(xiàn)前,誰知道這個佛是不是魔境呢?怎么知道這個是魔境呢?蕅益大師回答:「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xiàn),非本所期,故名魔事!挂话愕拇蔚诜ㄩT,他就稱為「修心人」。一般的自力法門,主要的是在觀心,觀照現(xiàn)前一念心性。他因地的時候,并沒有「作佛」的「觀」想;臨命終的時候、或者平常的時候「佛現(xiàn)」前,這個「非本所期」,這因果不符。你因地沒有念佛的名號、沒有作佛的觀想,在修行的過程當(dāng)中,你怎么會有佛現(xiàn)前呢?這是嚴(yán)重違背了因果的道理,所以這個就是「魔事」。「念佛」的人,你因地的時候憶佛、念佛,果地的時候「見佛」,這是因果的「相應(yīng)」,何「況臨」命「終」的時候,它不是「致魔」的因緣,「何須疑慮」!就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不管我們修什么法門,他一個修行的方向,就是一個逆生死流。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跟法門相應(yīng)的時候,就在我們無量無邊的煩惱、業(yè)力跟果報惑業(yè)苦的生死流當(dāng)中,產(chǎn)生一種正念的力量出現(xiàn)。這樣的一個力量,跟過去的生死流真妄交攻的時候,會有很多的境界出現(xiàn)。窺基大師提出一個方法,他說: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假設(shè)有佛出現(xiàn),怎么知道這真的是彌陀的現(xiàn)前,或者是魔境呢?窺基大師說:你看到佛現(xiàn)前、或者看到蓮華、看到各式各樣的境界,你這個時候攝心,不要去攀緣它,攝心念佛,用這個佛號來鍛煉它。假設(shè)你所現(xiàn)的境界是佛的境界,你因地的時候一直栽培這個佛號,那因果相隨順,他會更加的明顯、更加的廣大。假設(shè)它是魔境,你因地的時候用佛號來鍛煉它,它會越來越模糊,因為因果不相符嘛。你因地念佛的時候,你所現(xiàn)的是一個魔境,這個時候你一直攝心念佛,它這個境界會慢慢消失掉,那表示是你一直的打妄想,突然間這個魔境插進(jìn)來了。就是你這個真金不怕火煉,你看看這個是不是真金,用火來鍛煉它。我們在修行亦復(fù)如是,你遇到境界,怎么知道這個境界是真實、是虛妄呢?你用佛號來鍛煉它就知道、用佛號來鍛煉。如果是魔境,它禁不起你佛號的鍛煉、禁不起的。我覺得窺基大師這個開示很好,這個方法很好。

  料簡七日一念

  ┌問:七日不亂,平時耶,臨終耶?

  ┌┤

  │└答:平時也。

  本經(jīng)講到「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是約「平時」;如果是「臨終」七日不亂,誰也不能往生!這個凈土法門就不是三根普被了。

  │┌問:七日不亂之后,復(fù)起惑造業(yè),亦得生耶?

  ├┤

  │└答: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yè)之事。

  如果我們平時「七日」一心「不亂」以后,再「起惑造業(yè)」,那這個人能夠往生嗎?蕅益大師說:「果得一心不亂之人」,決定不可能再「起惑造業(yè)」了。因為一心不亂,它的定義就是要伏除煩惱。一個凈業(yè)要成就的人,你最起碼的標(biāo)準(zhǔn)就是伏住煩惱。雖然不斷煩惱,但是要能折伏現(xiàn)行煩惱,所以他不可能再起惑造業(yè),因為他凈業(yè)成就了。

  │┌問:大本十念,《寶王》一念,平時耶,臨終耶?

  就是說大本的《無量壽經(jīng)》、或者是《念佛三昧寶王論》講到十念、一念往生,這個是約平時呢?還是約臨終呢?

  ├┤       ┌晨朝十念屬平時。

  ││ ┌十念通二時┤

  │└答┤     └十念得生,與《觀經(jīng)》十念稱名

  │  │

  │  │      同,屬臨終時。

  │  │

  │  └一念則但約臨終時。

  在經(jīng)論當(dāng)中講到「十念」往生,這個十念是「通」平時、也通臨終,這「通二時」。如果是「晨朝十念」,印光大師很強調(diào)的晨朝十念,這個是「平時」;如果是「十念得生」決定得生,這個是「與《觀經(jīng)》十念稱名同,屬臨」命「終」,這個不同了。如果「一念」的話,一定是「約臨終」的時候,一念往生,這個是約臨終。最后:

  │┌問: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須七日?

  └┤

  │ ┌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

  └答┤

  └縱下下品逆惡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

  遇善友,聞便信愿。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幸

  !秲敉粱騿枴烦獯俗钤敚袢瞬豢刹蛔x。

  有人就問:十念、一念都能夠往生,為什么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要保持一日、保持七日呢?要保持這么久的時間呢?不是十念、一念就可以了嗎?「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這個臨終的一念、十念是怎么來的呢?它也正是我們平時,若一日、……若七日的用功加行栽培起來的,是這個意思。乃至「下下品」的五「逆」十「惡」,這個五逆十惡,他平常根本不念佛,他不就是臨命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的開示,他才念十念嗎?他哪有平常的一日、七日呢?蕅益大師回答:此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而且「聞便信愿」。說這個人他今生雖然沒有念佛;但是他過去生是一個大乘善根的人,而且跟凈土的因緣很深。怎么知道呢?因為你看他能夠在臨命終這么一個短暫緊要的關(guān)頭,能夠遇到凈土的善知識現(xiàn)前,這個是多么不容易的因緣。臨命終的時候,不就是很短的時間嗎,剛好有善知識的因緣現(xiàn)前;而且又在臨命終身心逼迫的時候,善知識幾句簡短的開示,就能夠使令他發(fā)起信心、發(fā)起往生的愿力,所以這個地方「此事萬中無一」。這個凈土法門是一個難信之法,我們真正能夠?qū)γ柹鹫鎸嵉臍w依,這個是不容易的。我們對于娑婆真實的厭離、對極樂世界真實的欣求,也不容易的。這個人卻能夠在臨命終的時候,身心逼迫的情況下,短暫的幾句話,就能夠生起真實的信心跟愿力,這個都是宿世的善根成熟,「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幸?《凈土或問》斥此最詳,今人不可不讀!

  我們現(xiàn)在的臺灣,有些人有一個毛病。什么毛病呢?就是他平常也不念佛,但是他心情是想往生極樂世界。他是什么想法呢?怕什么,反正臨終再等人家來助念就好了。(哈──)不但是居士有這樣的想法,很多弘法的法師,他也提倡這樣的想法,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思想。所以蕅益大師說:下品下生,他臨終仰仗善知識的開導(dǎo),而生起十念往生的,這種只能夠增長我們的信心則可,不能當(dāng)作榜樣來修行的,這是一種特殊的個案、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個案,你看「萬中無一」,一萬個找不到一個。所以我們在正常的情況下,一定要強調(diào)「若無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惯@個是比較合乎正常修行的一個情況。就是我們的念頭是等流性,你一定是平常有這樣的栽培,臨終才有這個念頭出現(xiàn)。當(dāng)然,生命是無量的,誰知道你過去生栽培過什么念頭?誰也不知道。但是你存有這個僥幸,可能你就會出差錯!你一定要假設(shè)你是大乘善根的人(訶──),會出差錯,因為這種人萬中無一。所以我們正常的修行、正常的弘法,你還是要按照正常的軌則。不管我們過去世是不是有善根,不管,根據(jù)正常的信、愿、持名來栽培,是這個意思。

  第三二卷

  請打開《講義》第五十八頁,「遙遠(yuǎn)即到疑」:

  遙遠(yuǎn)即到疑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

  這個地方是說明距離的疑惑:「西方」國土距離我們有「十萬億佛土」這么的遠(yuǎn),臨命終的時候,怎么能夠馬上往生呢?蕅祖的回答:

  │   ┌十萬億土,不出我現(xiàn)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

  │   │

  │  ┌┤ 性本無外故。

  │  ││

  │  │└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

  我們之所以往生,這當(dāng)中主要有二種的力量:第一個「十萬億土,不出我現(xiàn)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第一個就是我們現(xiàn)前一念心性的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心的力量不可思議。我們的念頭一動,就能夠到十法界,說這個心的力量不可思議。其次,「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其次呢,彌陀的本愿功德力不可思議,本愿的攝持,佛力不可思議。這當(dāng)中講出一個譬喻:

  │ ┌┤ 如鏡中照數(shù)十┌層數(shù)宛然─實無遠(yuǎn)近,

  │ │└─      ┤

  │ │  層山水樓閣 └一照俱了─見無先后。

  └答┤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情況,就像「鏡」子去「照數(shù)十層山水樓閣」,在空間上「層數(shù)宛然,實無遠(yuǎn)近」,在時間上「一照俱了,見無先后」。換句話說,這個時空對鏡子是無障礙的,關(guān)鍵在你跟鏡子是不是相應(yīng)。換句話說,這個山水,它一定要在鏡子的前面,你把這個山水放在鏡子的后面,怎么照也不能夠出現(xiàn)。就是說它的關(guān)鍵不在時間的先后、也不在空間的遠(yuǎn)近,你一定要把它放在鏡子的前面,它就能夠顯現(xiàn)。我們往生凈土亦復(fù)如是,關(guān)鍵還不是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不在距離;而是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是不是能夠成就這樣的資糧、成就這樣的因緣,跟彌陀的本愿能夠感應(yīng)道交,關(guān)鍵在這個地方。所以蕅益大師把它合法:

  │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          ───亦如是┐

  ││,有世界名曰極樂        │

  ││                │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

  │├         ────亦如是┤

  ││今現(xiàn)在說法           ├

  └┤                │

  │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    │

  │┌           ┐   │

  ││與諸聖眾現(xiàn)在其前   │   │

  └┤           ├亦如是┘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

  └           ┘

  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海印三昧┐

  ──當(dāng)知字字皆┤    ├之靈文也。

  └大圓鏡智┘

  這句話,蕅益大師講得很有力量。感應(yīng)道交這件事情,這個「十萬億佛土」依報的「極樂」世界「亦如是」;正報的「阿彌陀亦如是」;乃至「臨命終」的時候「彌陀」的「現(xiàn)前」,我們眾生的「往生亦如是」。而這些都是「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這個「海印三昧」跟「大圓鏡智」,都是說明我們這一念所謂的自性清凈心,或者講現(xiàn)前一念心性。不過古德解釋「海印三昧」,偏重在「理具」,這個「!咕咦銦o量無邊的寶,偏重在理具;「大圓鏡智」偏重在「事造」,它偏重在顯現(xiàn)這一部分;這個「海」偏重在含受、理具這一部分。前面的話,實在是佛陀的清凈心所流露出來的真理「之靈文」。所以說佛法的緣起觀,是建立在現(xiàn)前一念心性的基礎(chǔ)之下,所謂的萬法唯是一心。

  過去天主教有一個神父,他說《圣經(jīng)》他越研究,他的信心越動搖。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個神父他的心很細(xì)。就是說雖然天主教他們歸依上帝,他們也是一種歸依的心情;我們凈土法門講歸依阿彌陀佛:但這二個的內(nèi)涵是不同的。因為天主教他們所歸依的上帝,是離開這一念心以外,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有自體的上帝。所以他整個歸依在操作的時候,是明顯的心外求法,那心是向外的。我們大乘的凈土法門,講到十萬億佛土不離開我現(xiàn)前一念心性,蕅益大師一再的強調(diào):這個阿彌陀佛不離開我現(xiàn)前一念心性之外,與我心性本無外故。就是說阿彌陀佛在哪里?他存在我們的心中。所以我們在歸依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是回光返照的。所以這是一個不同的方向。這外道在求歸依的時候,他的心是向外的。我們凈土人在歸依的時候,我們愈歸依內(nèi)心是愈寂靜。你這個心向外,你愈歸依心是愈擾動的,你的方向不同。所以我們說:這個人會懷疑十萬億佛土不能去,這個人一定是初學(xué)者。一個老修行人,他把佛號念到有功夫的時候,即使他沒有明白教理,他講不出個道理;但是他一定肯定他能夠往生。就是這個念佛法門你愈深入以后,我們講:阿彌陀佛為什么活在我們的心中?這句話我們怎么體會呢?我想我們每一個人在念佛的時候,我們遇到逆境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念佛;而且你多多少少都會感覺到:的確佛陀已經(jīng)幫你化掉很多災(zāi)難,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體會。但是你在這幾十年的念佛當(dāng)中,你會有一個經(jīng)驗,就是說你每一次念佛,佛對你的加被都不一樣。你越專注,佛對你的加被越大。這表示什么?假設(shè)佛是離開你的心中有獨立的體性,他每一次對你的加被應(yīng)該都是一樣的,因為他是這么真實獨立的自體!你每一次跟他接觸,他給你的力量應(yīng)該都一樣!但事實上不然。他給你的力量,要看你當(dāng)時的虔誠、專注。可見得佛不離開我們一念心中。之所以為什么我們每一次不同的心態(tài),我們所接受到的佛力加被會不一樣,這表示佛不離開我們現(xiàn)前一念心性,他不能夠離開我們心的因緣。我們一個人念佛慢慢上路以后,你內(nèi)心當(dāng)中就會想出蕅益大師這句話:「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亦如是!鼓憔蜁隙ǖ闹v出這一句話出來,往生極樂世界你不是問題。因為真理它是禁得起鍛煉的,它是一個真實的相貌,你不斷的去修行,你跟真理愈接近,你會覺得這句話是真實的。一個違背真實相的道理,你越修行,這個錯誤的思想顛倒會愈明顯。所以你看蕅益大師講出這句話:「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復(fù)如是!惯@個都是「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這個是佛陀大智慧的清凈心,所流露出來的真理。整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yán),原來不離開我現(xiàn)前一念心性,這距離不是問題。關(guān)鍵的是:你是不是跟彌陀相應(yīng),這是個關(guān)鍵。這個地方是破除我們對距離的懷疑。:

  二行差別疑

  ┌問:持名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

  執(zhí)持名號它是「行行」,信愿是「慧行」。一般行行是偏重在事修,屬于定門;慧行是屬于慧門,是屬于正行。這樣子講,持名應(yīng)該是助行了,怎么說是正行呢?看蕅益大師回答:

  │      ┌信┐      ┌無愿行─不名真信

  │      │ │┌非先后┐ │

  │ ┌依一心說┼愿┼┤   ├蓋┼無行信─不名真愿

  │ │    │ │└非定三┘ │

  │ │    └行┘      └無信愿─不名真行

  我們剛開始在栽培的時候,應(yīng)該是先有信心,我們相信這句名號具足三力不可思議,就是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具足三力不可思議,相信我們一定能夠仰仗彌陀的名號,使令業(yè)障消除、;墼鲩L,使令我們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有這樣的可能性以后,我們才進(jìn)一步的去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乃至于執(zhí)持名號。就是這個信、愿、行在生起的次第,你的確能夠前前引生后后。但是當(dāng)這三個資糧同時操作的時候,就沒有所謂的先后,這三個就不能分割了,離開一個,二個都不能成就。

  │ │   ┌信─┐ ┌信┐

  │ │   │  │ │ │三,聲聲圓具,所以名

  └答┼今全由┼愿─┼故┼愿┼

  │   │  │ │ │多善根、福德因緣。

  │   └持名┘ └行┘

  │

  └《觀經(jīng)》稱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此之謂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這句話的大意是說:「信愿」是偏重在一種理觀,一種理觀、一種智慧的抉擇;「持名」是偏重在事修,它是偏重。但是這二個在操作的時候,是互相影響的。就是說你為什么會堅持去念佛?因為你有信愿的引導(dǎo)。信愿的引導(dǎo),使令我們能夠萬緣放下、死心塌地的念佛。我們念佛以后,又增長我們的信愿,我們更能夠肯定這是一個事實:「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復(fù)如是!菇(jīng)過你實際的操作以后,真理畢竟是真理,禁得起鍛煉,你會對這件事情更加相信。所以信愿引生持名,持名加強你的信愿,這二個是不可以分開的。最后:

  能除罪否疑二

  平日除罪疑

  ┌問:臨終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稱名,亦除罪否?│

  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內(nèi)心非常的至誠懇切,能滅「除」眾「多」的「罪」業(yè);那平!钢列姆Q名」也能夠「除罪」嗎?平常我們在佛堂念佛也除罪嗎?看蕅益大師回答:

  │ ┌如日出,群暗消。

  └答┤

  └稱洪名,萬罪滅。

  蕅益大師這個文詞寫得好。蕅益大師一開始先作一個譬喻說:這個太陽一出來的時候,所有的黑暗都消除掉了,太陽有對治黑暗的功能。這個意思就是說:「稱洪名,萬罪滅!惯@個佛號亦復(fù)如是,它有對治罪業(yè)的功能。你這佛號一現(xiàn)前的時候,「萬罪滅」;旧瞎饷鞲诎凳遣荒芡瑫r存在的。這個人為什么會有黑暗呢?因為他沒有光明。這個人為什么罪障重呢?因為他心中沒有佛號,心中沒有佛,就是有罪障。所以「稱洪名,萬罪滅!

  散心除罪疑

  ┌問:散心稱名,亦除罪否?

  至心稱名能夠滅罪,如果我們「散心」念佛,一方面念佛、可也是一方面打妄想,一方面打妄想、可也是一方面念佛,這樣子能夠破除罪障嗎?看蕅祖的回答:

  │     名號功德┌寧不除罪─┐以悠悠散善,難

  │    ┌    ┤     ├

  └答┬正答┤不可思議└但不定往生┘敵無始積罪故。

  │  │(「異」字打錯)

  我們散亂心念佛,也能夠除罪;但是因為你內(nèi)心當(dāng)中,你這個佛號對煩惱沒有調(diào)伏的功能,所以凈業(yè)不成就,就不決定往生。能夠滅罪,但不保證往生。因為「悠悠散善」這個散亂的善業(yè),很難抵抗「無始」的罪業(yè)。

  │  │   積罪假使有體相者,

  │  │  ┌         ─┐

  │  │  │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

  │  ├當(dāng)知┤          ├然─

  │  │  │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

  │  │  └          ┘

  │  │   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

  │  │

  │  │   ┌所滅罪如爪上土

  │  │  ─┤

  │  │   └未滅罪如大地土

  │  │

  │  └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

  │

  │   非復(fù)三軍能制耳。

  如果我們今天在念佛的過程當(dāng)中,沒有加上「信、愿」這二個理觀,只是事修,我們看,假使把信愿這二個觀慧拿掉,就是持名的話,這樣的滅罪情況,就是說你無始的「罪」業(yè)如果「有體相」,「盡虛空界不能容受」。你用一「百年」的時間,這一百年還不是空過,「晝夜彌陀十萬」,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每「一聲」佛號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但事實上跟你所「積」的罪業(yè)比較呢,「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所滅的罪還是有限。就是說假設(shè)你這句佛號沒有真正的信愿具足,你只是嘴巴念佛號,事修;那你所滅的罪,饒你「晝夜彌陀十萬」念一百年,所滅的罪還「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你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這個時候「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fù)三軍能制耳」,這解脫生死。

  所以這個地方的「一心不亂」,其實我們在看這個一心不亂的時候,要注意「不亂」這二個字!敢恍摹故遣浑y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在五分鐘、十分鐘,乃至一個小時,把這個佛號念到「一心」,心一境性,這不難。但是要達(dá)到「不亂」,不為煩惱所亂、不為見思煩惱所亂。我們可以這樣子講:「一心」是生善義,「不亂」則破惡義。就是說你為什么不為煩惱所亂?表示你已經(jīng)有對治煩惱的力量。因為我們煩惱一定會活動的,生死凡夫哪有人不起煩惱的!但是你為什么在念佛的時候不為煩惱所亂呢?他為什么會被煩惱所亂?就是他沒有這個理觀,他對這個煩惱沒有對治的力量。所以為什么祖師大德在念佛的時候強調(diào):「以折伏現(xiàn)行煩惱為修心之要務(wù)」,重要的事務(wù)。所以你不能只是一路念佛,你要看看你這個佛號是不是能夠折伏現(xiàn)行煩惱,所以關(guān)鍵還不是在「一心」。就是說你這種一心的境界,是不是能夠?qū)χ我娝紵⿶?不亂,不為煩惱所亂,關(guān)鍵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決定往生的關(guān)鍵。至于滅罪,每一句佛號都能夠滅罪,是的。但是你要能夠往生,那一定要達(dá)到一心而且是不亂。是這個意思。所以滅罪跟往生,這二個標(biāo)準(zhǔn)就不一樣。

  └引證┬然稱名便為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

  就算你是亂也無所謂,它畢竟也是一個「成佛」的「種子」,譬如「金剛」寶石,它「終不可」破「壞」。下面引證:

  │

  ├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眾皆謂無善根

  │

  │ 。佛言:此人無量劫前為虎逼,失聲稱

  │

  │ 南無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

  │

  │ 二乘道眼所知也。

  │

  └由此觀之,《法華》明過去佛所,散亂稱

  名,皆已成佛。豈不信哉!

  這個地方是說明:假設(shè)我們信愿沒有具足,還沒有念到一心不亂,但是這個念佛還是一個未來成佛的種子。這以下引證。這引證是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老人」家,他從工作中退休下來,就住在家里面。子女看到他這老病的身體,一天到晚住在家里面不工作,就嫌棄他。嫌棄他,這個老人很傷心啊說:我一輩子為了工作、為了家庭,年紀(jì)大了,子女不孝,就跑到僧團(tuán)求出家。求出家,阿羅漢他也不須要你填什么資料,他一入定就知道你這個人有沒有善根。舍利弗尊者先看:唉呀!這個八萬大劫跟三寶都沒有結(jié)緣,所以這個人度你出家也沒有用,就不度他出家。如是的次第,「五百」個阿羅漢都沒有度他,就在僧團(tuán)外面哭。佛陀從外面回到僧團(tuán)來,看到他明知故問說:你發(fā)生什么事啊?說:我要出家,五百個阿羅漢都不同意我出家。佛陀就帶他進(jìn)來,命令目犍連尊者剃度他。剃度以后,這個老人家年紀(jì)大了,心中的妄想就比較重。人世間打滾得多,打坐的時候不是昏沉就是掉舉、不是掉舉就是昏沉。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有一天就用這個神通力,帶他到大海的旁邊這個河岸,看到一條大魚的尸骨。他說:你知道嗎,這是你的前生。你前生是一個大魚,被這個漁人抓到以后,萬刀殺死了,這個肉都被吃光了。為什么呢?因為你過去生曾經(jīng)做過國王,這做國王殺業(yè)太重,所以做著魚來償還。但是你這個罪業(yè)還沒有償還完,你今生再不努力啊,你繼續(xù)要到三惡道去。這個老人家一聽,非常驚怖,看到他過去生做大魚,回來以后就精進(jìn)了。一個人啊,我們講心力不可思議,什么事情就是怕你心力提起來,心力一提起來的時候,就觸動了他的善根。他過去生曾經(jīng)是一個柴夫,到山中砍柴的時候,遇到老「虎」的「逼」迫跑到樹上,老虎要去咬樹的時候,他稱了一聲「南無佛」。那他精進(jìn)用功,就觸動了最初的善根,就證得阿羅漢果,在今生成就阿羅漢果。所以這樣的一種念佛思想,跟《法華經(jīng)》的思想:「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贯屽饶材岱鹫f:在過去佛當(dāng)中,曾經(jīng)在寺廟當(dāng)中以散亂心稱念佛名的,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成佛道了。這個是說明成就佛道的因緣,就是這樣子栽培下來的。

  這句話的意思,我們把它分成二部分。這句佛號啊,在我們心中操作,對我們可能會有二種的功德出現(xiàn):第一個就是你還沒有念到一心不亂,你雖然念佛,但是你可也沒有具足信愿,你還是貪戀娑婆世界,對佛號的信心還是相信懷疑、懷疑相信,沒有真實的信愿具足。這句佛號你念的時候,這句佛號對你來說,就是所謂的「散稱為佛種」。就是你這句佛號,為你未來成佛的因緣,先種下一個種子。就像說你種這個蘋果,你現(xiàn)在不能吃,以后才吃到。你先把這個種子種下去,你種這個蘋果的種子,你現(xiàn)在吃不到,這第一種,就是信愿不具足,「散稱為佛種」。第二個「執(zhí)持登不退」,這個佛號在你心中操作的時候,你可是信愿具足,有事有理。一方面對佛號專一相續(xù)的安住,一方面信愿持名深信切愿,這心中這二道的光明現(xiàn)前,相信發(fā)愿、發(fā)愿相信。這一句佛號,讓你今生就能夠得到利益了,執(zhí)持登不退,你今生就能夠解脫生死。

  蕅益大師這一段就是講這件事情,就是念佛人分成二類:一個是念到一心不亂,一個是沒有一心不亂。這個時候有二種差別的功德:一個是為未來種下一個成佛的因種,一個是今生就能夠成就三不退。這是「破疑」,這是本科(丙一正示無上因果)的第二段。看最后一個「誡勸」:

  誡勸

  ┌緇┐  ┌簡易┐ ┌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

  │ │  │  │ │

  ├素│  ├直捷│法├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

  ┌伏愿┤ ├于此┤  ├ ┤

  │  ├智│  ├無上│門├勿視為淺─而妄致藐輕

  │  │ │  │  │ │

  │  └愚┘  └圓頓┘ └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

  蕅益大師很誠懇的說:希望所有的出家、在家,通達(dá)教理的、不通達(dá)教理的,對于信愿持名的法門,它的下手至「簡易」、至「直捷」,它果地的功德最「無上」、最「圓頓」。你對這個法門,不要把它看做太「難」,它講一心不亂、信愿具足,這何等的難!而「輒生退諉」;你也不要把它想得太簡單,反正臨命終等人助念,「而漫不策勤」!肝鹨暈闇\」,這句佛號太簡單了,我要找一個更深妙的法門,我這個人的個性就是要修復(fù)雜的,我要觀想、觀像。「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這個佛力的境界太深了,不敢承當(dāng),我還是觀我的五蘊身心,這個比較簡單。破除我們對凈土一種難、易、淺、深的四種障礙?偨Y(jié):

  │                 ┌十───┐

  │  所持之名號─真        │    │

  │ ┌       ┐       ├百   │聲,聲皆

  │ │實不可思議  │持一聲,則一聲│    │

  └蓋┤       ├       ┼千   ├不可思議

  │能持之心性─亦│不可思議。持 │    │

  └       │       ├萬   │也。

  真實不可思議 ┘       │    │

  └無量無數(shù)┘

  所以說這個凈土法門,的確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覆豢伤甲h」這句話就是說:你這個人布施、持戒,下輩子成就了一個諸天的可樂果報。誒,這件事情可思議,因為你布施、持戒嘛!你有這個因地、有這個天上的果報,這是很容易理解的。說你這個人臨命終的時候念了一句佛號,往生到極樂世界,那是一個什么境界呢?那是一個廣大無邊的依報國土、那是一個長遠(yuǎn)無盡的正報壽命,的確不可思議。你說你因地這么少,你怎么念一句佛號,那個聲音不是很短暫嗎,為什么短暫的因地,有這么廣大的功德呢?這件事情不可思議。所以蕅益大師后面會講到。我們?nèi)绻荒芷瞥〈蟮倪@種執(zhí)取,我們總是認(rèn)為:你的因地這么小,果報這么多?有這種小大的執(zhí)取啊,你很難把佛號念好。所以它這種念佛是華嚴(yán)的思想,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xiàn)大、大中現(xiàn)小。這個不可思議的關(guān)鍵在什么呢?因為你所念的名號,這個萬德洪名、這句佛號雖然它是小,但是你可知道這句佛號是什么意思嗎?這句佛號是無量光、無量壽,它具足無量光的功德、它具足無量壽的功德,所念的佛號不可思議。這不是小跟多的問題,這是功德的問題,小東西也可以具足大功德的。我們這一念心也的確不可思議,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承當(dāng),我們這一念心也具足無量無邊的德能,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議。二個不可思議的東西一接觸啊,所以也就是「持一聲不可思議,持百千萬聲不可思議」。

  我們剛開始,也不妨先從事持下手,因為這個心性的功德力不可思議啊,的確不容易理解。如果我們對大乘經(jīng)典,對《法華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這種一心的思想,沒有長時間的熏習(xí);我們經(jīng)常觀察我們這一念心,經(jīng)常起煩惱(訶──),觀久了對自己都沒有信心。觀我們這一念心,它不是起煩惱、就是業(yè)障,從來沒有看到這一念心有什么功德相貌。(訶──)對自己就會產(chǎn)生像印光大師說的:唉呀!我是業(yè)障凡夫,絕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不過慢慢慢慢的,你煩惱淡薄以后,你再去讀《法華經(jīng)》,你會有不同的感覺,你會知道你這一念心就像蓮華一樣,含攝無量無邊的功德在里面。所以我們剛開始不妨從事持,先相信彌陀的名號不可思議。但是慢慢的,你念佛的時候你總是會增長,因為這個佛號在你的心中運轉(zhuǎn),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慢慢的你這個業(yè)障消滅了以后,你心的堪能心強,你再來看《大正》經(jīng)典,那你感受會不一樣,你就敢承當(dāng):「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惯@句話你就敢承當(dāng)。慢慢慢慢你就能從事持轉(zhuǎn)成理持。我們不妨有這樣的次第。

  丙二、重勸

  這個是「正示行者執(zhí)持名號以立行」的第二科,前面是「正釋無上因果」,這是「重勸」。這個「重」就是重復(fù)、再一次的勸我們要發(fā)愿以往生凈土,這是第二次的勸我們?唇(jīng)文: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生彼國土。

  佛陀講完這個無上因果以后,又招呼了一聲「舍利弗」說:「我見是利」。這個「我」是誰?「我」是大智慧光明的佛陀,「我」親眼看到凈土這種殊勝的利益,我才會說出這樣的話,我才敢講出前面的無上因果。佛陀會抉擇出一個無上因果,他也不是憑空想象的,他的確是看到的、的確是親證的。所以再一次的勸勉我們:「若有眾生,聞是說者」,若有眾生聽到凈土這樣的殊勝因果,你應(yīng)該要發(fā)愿「生彼國土」。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先看「正釋」:

  正釋二

  約理圓釋

  「正釋」分二科:第一個「約理圓釋」,第二個再「約事確釋」。從道理上說,先解釋「我見是利」:

  ┌我見者─佛眼所見究盡明了也。

  │

  │   ┌橫出五濁──┐

  │   │      │

  └是利者┼圓凈四土  ┼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

  │      │

  └直至不退位盡┘

  「我見」這個「我」指的是「佛眼」,當(dāng)然「佛眼」是大智慧光明眼!阜鹧鬯姟故恰妇勘M明了」,沒有任何的差錯。佛眼睛所見的事情,都是一個現(xiàn)量的境界。佛陀從來沒有作任何的猜測,佛陀的心中沒有任何的比量,佛陀所想的、所說的,都是現(xiàn)量境、都是現(xiàn)量境,佛陀不作任何的猜測──這個是可能、或許、大概是,佛陀不會有。佛陀演說的每一件事,佛陀說如果這件事情還不明確,佛陀會默然。比如說這個人會到哪里去?他的業(yè)還不決定之前,佛陀不會表達(dá)任何意見;但是佛陀只要講出來:這個人七天以后會死,這件事情決定了,只要佛陀講出來,這件事情決定了。所以佛陀見到這種功德利是究竟明了,沒有任何差錯的。佛陀是見到什么利益呢?這凈土的利益:第一個「橫出五濁」,這個是強調(diào)他力門。就是我們要離開三界,要靠自己斷惑的;這個地方是帶業(yè)往生,橫超三界,這是第一個利益。第二個「圓凈四土」,這個是強調(diào)「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直至不退位盡」,這個是講圓證三不退,「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這個就是所謂的他力門果地教,這件事情是「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這是不共于其他的法門。這樣講「我見是利」是比較開闊的、比較圓滿的解釋。另外一層解釋「我見是利」,是約臨命終,看蕅益大師!讣s事確釋」這當(dāng)中分二科:「明仗自力之難」,第二個「明仗他力之易」?次覀冏粤Φ那闆r:

  約事確釋

  明仗自利之難

  ┌─復(fù)次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

  │

  │              ┌頑修┐

  │           ┌無論┤  ├??無功。

  │ 蓋穢土 ┌生死關(guān)頭┐│  └狂慧┘

  │┌    ┤    ├┤

  ││自力修行└最難得力┘│ ┌悟門深遠(yuǎn)┐

  ││          └即┤    ├之人─

  ┼┤            └操履潛確┘

  ││

  ││    ┌倘分毫習(xí)氣未除,

  ││   ─┤

  ││    └未免隨強偏墜。

  ││

  ││           ┌陰境若現(xiàn)前┐此誠可寒

  │└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     ├

  │            └瞥爾隨他去┘心者也!

  │

  │┌初果昧于出胎┐    ┌強作主宰,

  └┤      ├者里豈容┤

  └菩薩昏于隔陰┘    └僥幸顢頇。

  「我見是利」,蕅益大師說這個「是利」,也可以約著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來說。就是說「心不顛倒」是有佛力的加被,而達(dá)到心不顛倒,這個也是功德利益。這怎么說呢?「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guān)頭,最難得力。」就是我們自力的修行,我們平常這一念心,身體健康,果報體不障礙我們,也沒有老病死來障礙我們,身體健康、心情也愉快,心中也沒有煩惱。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也可能會有一段時間,三障暫時不現(xiàn)前。我們就在這個冷氣的大殿當(dāng)中,我們這一念心也會去思惟甚深的法義,跟一切法畢竟空的真理相應(yīng),也可能。但是到了臨命終的時候,就不行了。這怎么回事呢?這臨命終的境界,跟平常在冷氣房的情況不一樣。(哈哈)在臨命終的時候,《瑜伽師地論》上說:我們的內(nèi)心有三種狀態(tài):第一個是明利心(明了的明,利益的利),這個時候的明了性很強,但是他極度的散亂,就是亂心位,你控制不住,這種散亂不是我們一般的散亂能夠比的。怎么個散亂法呢?明利心的時候,你一生的善惡業(yè)力一直起現(xiàn)行,你根本控制不住,就像泉水一直流出來一樣。你小時候做過什么事、長大后做過什么事,你本來都忘了一乾二凈,到了臨命終的時候,可是原原本本的現(xiàn)前,像看電影一樣,善惡業(yè)力一時現(xiàn)前,這個時候你極度的散亂,在《成唯識論》說這個叫亂心位。這種你控制不住的。如果一個人能夠念佛往生,應(yīng)該在明利心的時候就要成就了,因為這個是最好念佛的時候。

  如果在明利心的時候,你沒有把佛號提起來,明利心過去以后,下一個就是昏昧心。這個時候,一個人開始正式死亡,你的諸根開始敗壞、你的心識開始昏昧。你可能是耳識失去功能,耳朵聽不到聲音,外面任何的講話聲你聽不到了;或者眼識失去功能,看不到外面的境界;這前五識次第的破壞、昏昧。這個時候,你真的感覺到你要死亡了。一般人在昏昧心的時候,會生起一個痛苦。這個痛苦怎么回事呢?就是你那個生死的業(yè)力,要推動你去離開你的果報體;但是你內(nèi)心當(dāng)中那無始的愛著啊,你執(zhí)取這個果報體:誒!這個果報體我已經(jīng)用了幾十年了,這個房子好歹不管破舊,這個家總是住了幾十年了,你要把我拉出來!就如生龜脫殼,就是這個業(yè)力要把你的神識從果報體推出來的時候,你有一種痛苦的感受,很辛苦。就是在這個昏昧心的時候,你正式死亡的時候,有這樣的痛苦。

  到了昏昧心過去了,下一個剎那就入夢覺。夢覺的時候,第六意識全部不活動了,就像一個人睡覺不做夢的時候,完全沒有知覺了。這個時候,全身開始冰冷了,第八識也逐漸要離開。如果這個人善業(yè)起現(xiàn)行,就往生到人天的可樂果報,他的身體是從腳部開始冰冷起,從下面往上冰上來。如果這個人是惡業(yè)起現(xiàn)行,要到三惡道去,這個罪業(yè)是一個沉重性的,這個時候他的冰冷情況,是從頭部開始往下冰冷起。夢覺的人,他跟外面的境界完全不能接觸,前六識完全不活動。夢覺過了就中陰身,中陰身就像三尺高的眾生,他的果報體相似于他后來的果報。如果這個人是要做一只牛,這中陰身看起來就像牛一樣,七天一死,最多七次,最多七七四十九天,一定要投胎。

  所以我們臨命終的時候,不管你是明利心極端的散亂、不管是昏昧心極端的昏昧,你的功夫都提不起來。因為那是一個強大的水流,你一生的善惡業(yè)現(xiàn)前的時候,那是一個強大的生死流,這生死關(guān)頭最難得力。不要說平常「頑修狂慧,??無功」,就算是「悟門深遠(yuǎn),操履潛確」,這解門的深遠(yuǎn),行持的「操履潛確,儻分毫習(xí)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這業(yè)力啊隨強的業(yè)力先投胎。所以「永明祖師」說「十人九蹉路」,永明大師做這個四料簡:「有禪無凈土,十人九磋路;陰境忽現(xiàn)前,瞥爾隨他去!埂赣卸U無凈土」這個「有禪」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這個「禪」是指明心見性,如果你沒有明心見性,你還沒有資格稱為「有禪」。即使你是一個明心見性的人,但是你沒有佛力的加被,臨命終的時候,還是「十人九磋路」。「陰境若現(xiàn)前」,臨命終的時候,「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所以「初果昧于出胎,菩薩昏于隔陰,者里豈容強作主宰,僥幸顢頇!顾晕覀冊谂R命終的時候,面對無始的生死業(yè)力現(xiàn)前,這個地方是作不了主的。怎么辦呢?

  明仗他力之易

  ┌信愿┐    ┌佛慈悲愿,定不唐捐┐

  ┌唯有┤  ├仗他力故┤         ├

  │  └持名┘    └彌陀圣眾,現(xiàn)前慰導(dǎo)┘

  │

  │      ┌無倒┐

  │   ─故得┤  ├往生。

  │      └自在┘

  念佛人就不同,因為他在念佛的當(dāng)下,有這個「仗他力故」,彌陀本愿功德的加持。我?guī)啄昵暗秸X精舍,去拜訪一個老和尚叫了一長老。了一長老過去是親近倓虛老和尚,他曾經(jīng)做個倓虛老和尚的侍者。他說倓虛老和尚,他是一個講經(jīng)的法師,也蓋了很多寺廟。他老人家本身是念佛的,但是他思想很開放,他的道場你參禪也可以、修什么法門都可以,所以他的道場當(dāng)中有參禪的有念佛的、有念佛的有參禪的。他說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他親眼看到二個人往生,在旁邊從頭看到尾。第一個就是里面很有名的開悟禪師。說這個禪師很小就出家了,打坐的功夫非常好,他不但是「悟門深遠(yuǎn)」,他盤腿的功夫也特別好,他一盤能盤好幾個小時。他臨命終的時候生病,當(dāng)然人死亡之前都會生病,他說他本來的心情是想坐著往生,他就坐在一個禪椅上。當(dāng)然禪宗的人哪有什么往生助念這件事情,人一定要靠自己。他在這病痛當(dāng)中,坐了幾個小時以后,身體實在受不了,身體的病痛、身體的散亂昏昧,色身的病痛實在是沒有辦法,到最后也只好躺下去。我聽了一長老說:他的眼神還是有一點罣礙、還是有一點病痛。最后還是沒有辦法堅持坐著就躺下去。反觀倓虛老和尚就不同。他說:倓老本身是一個法師,他哪有時間打坐!倓虛老和尚在臨命終的時候也是有生病、病痛,后來就不吃東西了。但是念佛人他有什么差別呢?了一長老說:他非常明顯。他說:開悟長老跟倓虛長老臨終的時候,病痛的相貌是差不多;但是這倓虛長老在念佛的時候,他這個佛號一現(xiàn)前的時候、大家助念的時候,很明顯這個臉色就開始改變,本來有點痛苦的,就轉(zhuǎn)成很安祥,乃至念到最后的時候,整個臉非常的紅潤,還帶一點光彩。到最后臨命終的時候,倓虛長老還特別的雙手一舉,要侍者把他扶起來。結(jié)果大家把他扶起來,他就半躺半坐往生。了一長老說:他親眼看到這二個,從頭看到尾往生,他就很清楚一個人仗自力跟仗他力的人差別有多少。他說:事實上他們那時候的那一個道場,開悟長老的修行是大家公認(rèn)的,不管是悟門深遠(yuǎn)、操履潛確,那是一個真實的修行人。但是臨命終的時候,生死關(guān)頭最難得力,的確不容易、功夫不得力。因為你短暫的幾十年,跟你無量劫的生命所積集的罪業(yè),怎么能夠比呢?因為倓虛長老是念佛人,他不同,「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彌陀圣眾,現(xiàn)前慰導(dǎo)。故得無倒,自在往生。」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念佛人有佛力的加被,在這個地方。

  └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所以

  ┌愿──┐

  殷勤再勸發(fā)愿─以┤   ├故也。

  └能導(dǎo)行┘

  是這個意思。好,我們看:

  破情二

  問

  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為勝,

  何也?

  既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應(yīng)該直接觀照我們現(xiàn)前一念佛性,為什么念阿彌陀佛呢?這剛剛也講過了,我們稍微把這個文疏通一下:

  答二

  約二見破

  此之法門,全┌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

  答:      ┤

  在─了他即自└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

  這個念佛法門偏重在自他不二,就是佛跟心的體性是不二的。如果你一定要說離開現(xiàn)前一念心性有一個「他佛」,你就是「他見未忘」,心外求佛。如果你「偏重自佛」,便「成我見顛倒」,便成自然外道。

  約四益破

  儻不從世界

  ┌     ┐

  悉檀四益,後三│深發(fā)慶信 │

  ┌又─       ┤     ├何況悟入理佛?

  │  益,事不孤起 │則欣厭二益│

  │         └     ┘

  │          尚不能生

  │  (所以重點在于:)

  │           ┌彌陀圣眾現(xiàn)前

  │ ┌即事持達(dá)理持,所以┤

  │ │         └即是本性明顯

  └唯┤

  │            ┌成就慧身

  └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

  └不由他悟

  所以說要點是「即事持」而「達(dá)理持」,「彌陀圣眾現(xiàn)前,即是本性明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辜俳鍙浲拥囊蚓墎黹_顯我們的自性佛,這才是真正的理事無礙,我們不偏理、也不偏事,有事修、也有理觀,是這個意思。

  總結(jié)

  ┌破盡一切戲論

  ┌法門深妙┤

  │    └斬盡一切意見

  │

  │  ┌馬鳴┐

  │  │  │

  │  ├龍樹┤

  │┌唯┤  ├之流,徹底擔(dān)荷得去。

  ││ ├智者┤

  ││ │  │

  ├┤ └永明┘

  ││

  ││  ┌世智辯聰┐┌盡思度量┐    ┌夫┐

  │└其余┤    ├┤    ├又不若愚┤ ├

  │   └通儒禪客┘└愈推愈遠(yuǎn)┘    └婦┘

  │

  │            ┌潛通佛智┐

  │  ──老實念佛者,為能┤    ├也

  │            └暗合道妙┘

  │

  └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

  ,豈敢違抗,不善順入也哉!

  ──乙三、「正示行者執(zhí)持名號以立行」竟──

  說這個凈土「法門」的確「深妙」。你說你這一念心去操作佛號,一句彌陀念誦聽,這當(dāng)下就能夠出現(xiàn)三種力量:心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這的確是深妙不可思議。在這個不思議的當(dāng)中呢,息滅「一切」的「戲論」,也「斬盡一切」的「意見」。這樣的一種境界,只有法身菩薩──「馬鳴、龍樹、智者、永明」這種法身菩薩,才能夠「徹底」的「荷擔(dān)」,我們凡夫主要是靠仰信。但是念佛法門最怕的是誰呢?就是「世智辯聰,通儒禪客」,這些大禪師,在那個地方「盡思度量,愈推愈遠(yuǎn)」,在那邊打妄想。這樣子還比不上「愚夫愚婦」,他雖然是事持:我是業(yè)障深重的凡夫,絕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愿,一定能夠救拔我們。他雖然事持,但是遲早要「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所以這個凈土法門,最怕偏空的學(xué)者,它還不怕你著有,最怕偏空。因為它這一個殊勝的無上因緣啊,就是在你的生命當(dāng)中,佛陀明確的指出一條道路。我們講我們這一念心,有很多因緣。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是依止什么軌則,它就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結(jié)果。而釋迦牟尼佛「我見是利」,明白的講出這個因緣,現(xiàn)前了,這么好的因緣,你內(nèi)心當(dāng)中只要遵循著信愿行的操作,你臨命終的時候,彌陀現(xiàn)前。釋迦牟尼佛跟你講得很明白,但是有些偏空的人就是不相信。所以這個地方最怕這種「世智辯聰」跟「通儒禪客」。所以為什么釋迦牟尼佛講完前面的無上因果以后,要講出「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呢?就是說「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佛陀以大智慧的眼睛、跟大慈悲的音聲,來證明這件事情的真實性,「豈敢違抗,不善順入也哉!」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佛陀的慈悲,再一次的強調(diào):「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所以蓮池大師他有一段開示很重要,我把它講一下。蓮池大師說:「著事而念能相繼」,說你執(zhí)事而修,但是你的念頭能夠相繼,凈念相繼,「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你還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品位低一點,但是至少往生了!钢露钅芟嗬^,不虛入品之功。執(zhí)理而心實未明」,你執(zhí)著空性,但是你還真的不明白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只知道這個空而已,還不知道妙用,「執(zhí)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反受落空之禍,你會錯過一個這么殊勝的因緣,白白的錯過了、當(dāng)面錯過了。好不容易得到人身,遇到凈土法門的出世,凈土法門這樣一個修行的傳承還存在;但是你卻不去操作,這件事情啊,反受落空之禍。這個地方是講到「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生彼國土!购茫覀兘裉炀椭v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三三卷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十二頁,「甲三、流通分」。

  甲三、流通分二

  蕅益大師解釋本經(jīng),把本經(jīng)分成了三科:第一科是「序分」,第二科是「正宗分」,第三科是「流通分」。第一科「序分」當(dāng)中,就是所謂的「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乖谶@一科當(dāng)中,蕅益大師說:佛陀先總標(biāo)凈土的無上因果,先把極樂凈土果地的功德跟因地的修行,先作一個總標(biāo),一個大綱的說明。到了「正宗分」,佛陀就詳細(xì)的介紹極樂世界,先介紹極樂世界果地的功德、依報的功德、正報的功德,來啟發(fā)我們的信愿。其次,再講它因地的修行!溉粲猩颇凶印⑸婆,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埂刚诜帧故窃敿(xì)的介紹極樂世界無上的因跟無上的果,「流通分」,它這一科的內(nèi)涵是扣著凈土的因果在發(fā)揮。不過它這個地方的意義,跟「正宗分」的意義還不一樣。這「正宗分」在介紹無上因果的時候,是屬于事理上的發(fā)揮,不管是事、不管是理上的發(fā)揮!噶魍ǚ帧顾@個地方的介紹,它是一種贊嘆的口氣,嘆德的口氣。由于佛陀的贊嘆,使令這個法門能夠流通后世、普遍十方,這是「流通分」的一個特色,它的口氣是贊嘆的。在講「流通分」之前,蕅益大師有一段的說明:

  ┌信愿┐  ┌圓收┐一切┌豎與一切法門渾同┐

  ┌┤  ├一法┤  ├,   ┤        ├

  │└持名┘  └圓超┘法門└橫與一切法門迥異┘

  │

  │  諸經(jīng)論中,亦有橫義,乃隨斷

  │ ┌             ┐

  │ │惑淺深,即於同居見上三土 │

  │ ┤             ├也

  │ └是則約證名橫,約斷仍豎──┘

  本經(jīng)的一個修行方法就是「信、愿、持名」,這個法門是「圓收」一切法門,也是「圓超一切法門」。從「圓收」的角度來說,這個信、愿、持名本身能夠攝受一切法門,因為一切的大乘經(jīng)典,它所詮釋的觀念,是有助我們對凈土的信愿。這個「信愿」,蕅益大師解釋:深信切愿就是無上菩提,就是菩提心,所以它是收攝一切的大乘法門。它也「圓超」,因為它在整個修學(xué)過程當(dāng)中,有佛的本愿功德加被,這樣就超越了其他的自力法門,因為它有佛力加被。所以它這個法門的特色,它「圓收」它也「圓超」!肛Q與一切法門渾同」,就是在整個斷惑證真的次第上,它跟一切法門也是相同的,它的修行過程當(dāng)中,也是要先求專注、再成片、再一心不亂,由事一心到理一心,它整個斷惑證真的次第,跟一切法門相同。但是「橫與一切法門迥異」,從圓融的角度呢,因為有本愿的攝受,它有橫生四土、圓證三不退,這樣就跟一切法門不同了。它有次第的、也有圓融性的。講到這個圓融性呢,「諸經(jīng)論中」也是有圓融的情況(這個「及」是個錯字,應(yīng)該是「乃」。),「乃隨斷惑淺深,即于同居見上三土」。(這個脈絡(luò)畫的有問題,這個「居見上三土」,要畫到前一行的下面。)就是說隨著斷惑淺深,雖然你在同居土,你在同居土當(dāng)中,只要你斷了見思,你就在同居當(dāng)中去受用方便土;你斷了無明,就能夠受用實報土。換句話說,這樣子也可以說是圓融的情況。就是說雖然是同居土,但是它也具足了三土的功德。但是它這個「橫具」是「約證名橫,約斷仍豎」。換句話說,它這種四土的橫具,是要憑你的本事,你在斷惑上到什么程度,你就受用什么樣的國土。不像極樂世界,它凡圣同居土,它很自然的受用上三土,所以這一點還是不完全一樣的。所以一般經(jīng)論當(dāng)中,其他國土「橫」的情況,跟凈土「橫」的情況,還不完全一樣,因為它這個地方「約證名橫,約斷仍豎也」,你還是要憑自己斷惑的功德力去受用的。

  │┌─既無問自說,誰堪倡募流通──┐唯佛佛可與

  └┤               ├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流通耳。

  └┤             ├┘

  └此經(jīng)唯佛境界───────┘

  這個凈土妙門不可思議,所以它是「無問自說」。在這個不可思議的法門當(dāng)中,誰有能力去承當(dāng)「流通」的責(zé)任呢?「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個諸法實相,就是生命究竟圓滿的一個相狀。這種相狀我們簡單的說就是自性清凈心,也可以說是現(xiàn)前一念心性。這個現(xiàn)前一念心性它的一個相貌呢,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透過種種修止的鍛煉啊,解脫了我執(zhí)、法執(zhí)以后,所顯出來的一種即空、即假、即中的境界,它表現(xiàn)出一種即空、即假、即中的境界。這種境界,它簡別凡夫的著有、也簡別二乘人的偏空。套一句蕅益大師的話:這凈土的境界啊,「一一理性具足莊嚴(yán),一一莊嚴(yán)全體理性!惯@個就是諸法實相,三世諸佛所安住的境界,就是這種境界,就是即空、即假、即中。這種諸法實相是誰的境界呢?不是凡夫的境界,「此經(jīng)唯佛境界」,那是佛的境界,只有佛才真正的證到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只有「佛」跟「佛」才有資格「流通」。我們一般古德說:「三賢十地居果報,唯佛一人居凈土。」說這個三賢十地的菩薩,他還在居果報,他還安住在他自己所修的成就果報。誰是居凈土呢?只有佛一人居凈土。所以這個凈土法門,只有佛陀能夠流通,這是一般經(jīng)典所沒有的。比如說《法華經(jīng)》,普賢菩薩流通;《華嚴(yán)經(jīng)》,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二個大菩薩共同流通;但是本經(jīng),只有佛陀可以流通。因為凈土法門,這種佛陀跟眾生心的感應(yīng)境界,「即眾生心,投大覺!梗@種不思議境啊,只有佛陀能夠完全明白這當(dāng)中奧妙的道理。所以這當(dāng)中既然只有佛陀能夠明白,所以只有佛能夠流通。

  文為二

  ┌初勸信流通┐

  ┌初普勸┐乙初│     │丙初┌初略引標(biāo)題┐

  ┤   ├  ┼二勸愿流通├  ┤     ├

  └二結(jié)勸┘中三│     │中二└二征釋經(jīng)題┘

  └三勸行流通┘

  ┌初東方至六上方┐

  ─丁初中六┤       ├今略攝故(戊)今初

  └唐譯十方───┘

  這「流通分」分為二科:「初、普勸;二、結(jié)勸」!钙談瘛巩(dāng)中又分成三科:「初、勸信流通;二、勸愿流通;三、勸行流通!故q益大師「流通分」也是分成三科:信、愿、行。他序、正、流通都是分成信、愿、行。在「勸信流通」當(dāng)中又分二科:「初、略引標(biāo)題;二、征釋經(jīng)題」,先解釋本經(jīng)的經(jīng)題,然后就著這個經(jīng)題再加以回答它的內(nèi)涵!嘎砸龢(biāo)題」當(dāng)中又分六科,從「東方」到「上方」,總共是六方,「東方至上方」!柑谱g」是玄奘大師譯的,玄奘大師譯的是「十方」,本經(jīng)鳩摩羅什譯的是六方(羅什大師是秦譯,奘師是唐譯。),這個是開合的不同,「今略攝故」。我們看第一個,就是先講到「略引標(biāo)題」,看經(jīng)文:

  乙一、普勸三

  丙一、勸信流通二

  丁一、略引標(biāo)題六

  戊一、東方

  舍利弗,如我今者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shù)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dāng)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hù)念經(jīng)。

  「流通分」它就是一個贊嘆的口氣了,對于前面所說法門的贊嘆。這個贊嘆的文我們分成二科:第一科是「本佛贊嘆」(根本的本),「本佛贊嘆」指的是釋迦牟尼佛;第二科是「他佛贊嘆」。「本佛贊嘆」就是:「舍利弗,如我今者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是「本佛贊嘆」;下面的文就是他佛的贊嘆。先看「本佛贊嘆」。釋迦牟尼佛講完極樂世界的無上因果以后呢,釋迦牟尼佛招呼了一聲「舍利弗」說:「如我今者」,正如我現(xiàn)在「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一段我們看蕅祖的注解。佛的「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是什么意思呢?蕅益大師解釋這一段分成二個情況:第一個先解釋「佛」的功德,第二個解釋「自」的功德。

  釋功德二

  釋佛功德

  ┌一橫超三界,不俟斷惑─────┐

  │               │

  ├二即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  │

  不可思議│               │

  ┼三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  ├

  略有五意│               │

  ├四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

  │               │

  │ 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hù)念,不異│

  └五              ┘

  持一切佛名

  ┌此皆導(dǎo)師大愿行之所成就

  ┤

  └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不可思議」的功德「略有五意」,不可思議的功德分成五點:第一個「橫超三界,不俟斷惑」。就是極樂世界它的往生,它是帶業(yè)的,不必斷煩惱,帶業(yè)往生!笌I(yè)往生,橫超三界」,這件事情不可思議,這件事情是不共其他凈土的,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即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這也是不共于其他凈土的。就是極樂世界的四土,它是橫具的。你生到凡圣同居土,你也同時能夠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yán)土的這種依正二報互相的見聞。這樣的一種情況呢,也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共于其他凈土的情況。前面二個都是約果地的功德,講到不可思議,后面三個約因地。它因地的修行,「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這個法門也不可思議,這么廣大的一個果報莊嚴(yán),在因地只要一句佛號就能夠莊嚴(yán),這么少許的名號,就能夠成就這長劫的壽命跟廣大的國土,這件事情也不可思議。第四「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惯@個名號的修持呢,它是一七為期,換句話說是一生成就的,不必多劫多生。第五「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hù)念,不異持一切佛名。」這個后面會講到,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總持一切佛的功德,后面蕅益大師有詳細(xì)的發(fā)揮。這個就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包括他果地的功德不可思議、包括他因地的修行也不可思議。這種不可思議當(dāng)然不是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此皆導(dǎo)師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利」,是阿彌陀佛的因地大愿、跟他的大行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一期極樂世界的依正果報,是阿彌陀佛花了很多很多的時間、發(fā)愿跟修行所成就的。這個地方的「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是指的佛陀本身他所成就的。就著「自功德」,這「自功德」分二個:一個是約「行人」,一個是約「諸佛」。這種「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跟我們凡夫有什么關(guān)系呢?

  明自功德

  ┌信愿┐ ┌攝佛功德┐故亦曰阿彌陀佛不可

  ┌又行人┤  ├全┤    ├

  │   └持名┘ └成自功德┘思議功德之利。

  前面講到極樂世界的功德,我們凡夫在「信愿持名」的當(dāng)下,一句彌陀念誦聽,我們以一念歸依的心、發(fā)愿的心,來憶持這句佛號。在念念當(dāng)中呢,「攝佛功德,成」為「自」己的「功德」。換句話說,我們在念佛的當(dāng)下,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也就念念的成就「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個「功德之利」就會透過佛號的運轉(zhuǎn),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也能夠生起這樣的「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個跟我們有關(guān)系的。前面是講佛陀準(zhǔn)備好的一個「功德之利」;這個地方是指──透過我們信、愿、持名以后,這個「功德之利」變成我們內(nèi)心的功德,是這個意思。

  │   ┌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諸佛┐皆以阿彌為

  └下又曰┤        ├是┤  ├

  └我不可思議功德─┘ └釋迦┘自也。

  這個地方是指佛佛道同,后面會講到,所謂諸佛的不可思議功德、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其實這個都是道同,都是同一個理性、同一個真如所表現(xiàn)出來。沒有二個真如,只是因緣的不同。這個地方這樣子講,「舍利弗,如我今者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惯@個「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釋迦牟尼佛贊嘆這個功德,蕅益大師的意思是二方面:第一個,阿彌陀佛本身所成就的功德,他所準(zhǔn)備的功德;第二個,我們眾生透過持名,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所成就的功德。這二個功德,釋迦牟尼佛都贊嘆,這二個功德都贊嘆。這個不可思議,不是我們一般凡夫的意識分別心所能夠想象的,不可心思口議的。這個是佛陀對這件事情的贊嘆。一個法門釋迦牟尼佛贊嘆已經(jīng)非常不得了了,這下面就是這個法門不是釋迦牟尼佛贊嘆而已,六方諸佛同時贊嘆,六方諸佛對這件事情──對阿彌陀佛所成就的功德贊嘆,對一切凡夫能夠信、愿、持名,在他的苦惱心中,也能成就這樣的功德,六方諸佛也是贊嘆。這以下先引「東方」:

  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shù)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dāng)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hù)念經(jīng)。

  這個「東方」佛,以下舉出幾個,我們先解釋「阿?鞞」,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解釋:

  釋佛號

  ┌阿?鞞,此云無動。

  這個地方是贊嘆佛陀的智慧。佛陀的這一念心,他能夠不為八風(fēng)所動。我們凡夫的心有取著,別人贊嘆我們,我們非常歡喜;別人毀謗我們,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非常沮喪: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會被外在的境界所牽動而有變化。佛陀的內(nèi)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他能夠不為發(fā)風(fēng)所動,因為他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這個地方是贊嘆佛的智慧。

  │        ┌或取因┐

  │        │   │  雖舉一隅

  │        ├或取果┤ ┌    ┐

  │佛有無量德,應(yīng)有│   │ │仍具四悉│

  └        ┼或性─┼等┤    ├

  無量名,隨機而立│   │ │隨一一名│

  ├或相─┤ └    ┘

  │   │  顯所詮德

  └或行愿

  ──劫壽說之,不能悉也。

  佛陀是萬德莊嚴(yán),他的因地也是無量無邊的因,所以他果地的功「德」也就「無量」無邊的果。當(dāng)然他也「應(yīng)」該「有無量」的「名」稱,但是「隨」著「機」緣,他有所偏重:或者偏重他「因」地的本愿、或者偏重他「果」地的功德、或者偏重在「性」。這個「性」指的是內(nèi)在的本性,特別指的是智慧。比如說這個須彌光佛,這個「光」,在經(jīng)典里面這個「光」,有二個:一個是指身相的光明,一個是智慧的光明。如果是贊嘆他內(nèi)在的本性的話,這個「光」指的是智慧;如果是贊嘆外表的話,或者是相,外在的形相,比如說須彌相佛,贊嘆這個佛陀所現(xiàn)的應(yīng)化身啊,特別的高大,像須彌山一樣──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這個是以他的相來立名;蛘呤琴潎@他內(nèi)在的本性,或者贊嘆他外在的形「相」,或者是贊嘆他的「行」或「愿」!概e一隅」,這個「隅」是一角,一個正方形的一個角,就是隨便贊嘆他的一個名號,都「具」足「四悉」檀的因緣,都能夠使令眾生歡喜、生善、破惡、入理。所以「隨一一名」來「顯所詮」的功「德」,事實上「劫壽說之,不能悉也」,這只是一個代表,這個名號只是一個代表。再看「東方」的「恒河沙」:

  釋東方

  ┌東方虛空不可盡,世界亦不可盡┐

  ┤              ├略舉恒河沙耳。

  └世界不可盡,住世諸佛亦不可盡┘

  贊嘆阿彌陀佛法門的佛陀,這個地方說這個「東方」,舉這個東方啊,其實「東方」的「虛空不可盡」,所以這個住世的「世界亦不可盡。世界不可盡,住世諸佛亦不可盡」,這個地方只是「略舉恒河沙耳」。這個「恒河沙」,這個恒河是印度的五大河之一,是廣大的河。這個恒河的沙非常的細(xì),所以說這個恒河的沙表示非常的多,一定是非常的多,就像恒河沙灘上的沙這么多的佛。蕅益大師說這是「略舉」,只是略舉而已。這個地方是講「恒河沙諸佛」,表示相當(dāng)?shù)亩。這些佛呢,「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這個「其國」,古德解釋什么是「其國」呢?「本所住國」(根本的本),他所安住的國土,他本所住國。就是每一尊佛,他有他教化的一個國土,他們就在自己的國土當(dāng)中,「本所住國」。他們在本所住國,「出廣長舌相」,我們看蕅益大師解釋:

  釋舌相

  ┌此等諸佛,各出廣長舌勸信此經(jīng)。而眾生猶不生信

  │

  │ ,頑冥極矣。

  這些「諸佛出廣長舌」相,來「勸信此經(jīng)」,如果「眾生猶不生信」,那真的是「頑」固「冥」,這個「冥」是愚癡到了極點。因為這個法門它的出現(xiàn),要很多很多的因緣,一個這么殊勝的國土要成立,表示這一尊佛在因地的時候,他要花很多很多的精神體力,才能夠成就這一期的果報。我們一般的眾生善得人身,遇到凈土法門的住世,遇到這個法門又不相信,那真的是頑固愚癡到了極點。

  ┤┌常人三世不妄語─舌能至鼻。

  ││

  ││                ┌廣┐

  └┼藏果頭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語,舌薄┤ ├可覆面

  │                └長┘

  │

  │今證大乘淨(jìng)土妙門─┌理誠稱真┐

  └         ┤    ├也。

  所以遍覆三千─表 └事實非謬┘

  這個地方解釋「廣長舌」。這種舌頭,從經(jīng)典上說這個果報如是相,從這個舌頭的相狀,我們可以判斷這個人過去口業(yè)的情況。一般的人「三世不妄語」,這個地方不妄語指的是口離四過,就是他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語、不惡口,這叫不妄語。他的舌頭就很特別了,他的「舌」又廣又長,「能」夠伸到「鼻」子。就是我們能夠從他的相貌,判斷這個人的口業(yè)清凈!覆亍菇痰摹阜稹,藏教的佛現(xiàn)的都是丈六比丘相,他因為「三大」阿「僧祇劫不妄語」,他的「舌薄廣長可覆面」。我們看到的釋迦牟尼佛,他平常要是不講話的時候,他要不現(xiàn)廣長舌,他舌頭放在嘴巴里面,跟一般人是一樣的;但是他要證明一件因緣的時候、證明一件事理的時候,他現(xiàn)出廣長舌來,可以把整個臉蓋。哼@個是藏教佛舌頭的一個相貌。現(xiàn)在諸佛為了證明大乘凈土法門這個難信之法,所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個是多生多劫的口業(yè)清凈,來表示凈土的理是真實的,凈土的事也是真實的。這個凈土的理啊,跟一般的理還不完全一樣。我們一般五戒十善這種法門,它的理是偏重在業(yè)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二乘的理是建立在空性,四諦十二因緣的根本理論是建立在我空的真理;凈土的理是建立在萬法唯是一心、建立在現(xiàn)前一念心性。就是說從一心的角度,眾生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一如無二如,所以能夠感應(yīng)道交,這個真理是真實的。其次這個事相上,「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這個因緣也是事實的。不管是能變現(xiàn)的心,從這個心變現(xiàn)萬法的角度是事實;不管是阿彌陀佛創(chuàng)造的因緣,這件事情也是事實:這二個都是事實的。這二件事情都不可思議,所以這是一個特殊的因緣。既然是證明特殊的因緣,所以他的舌相也就特別的廣大,來證明佛陀的口業(yè)是多生多劫的不妄語,以這個不妄語的德行,來保證這件事情!副楦踩Т笄澜,說誠實言」,這個「說誠實言」是怎么說呢?這個地方是諸佛在「本所住國」,弘揚凈土法門所說的話。換句話說,是釋迦牟尼佛去轉(zhuǎn)述諸佛在本所住國,他們在弘揚凈土法門當(dāng)中,他們說了一個誠實的話,說什么話呢?說:「汝等眾生,當(dāng)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hù)念經(jīng)!惯@個「汝等眾生」不是指著娑婆世界,是指他方諸佛的眾生。他方的諸佛,都現(xiàn)廣長舌相,來為他們的眾生說:汝等眾生,你應(yīng)該要相信「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hù)念經(jīng)」。這個是本經(jīng)的經(jīng)題。其實本經(jīng)的經(jīng)題,在釋迦牟尼佛當(dāng)中,他自己講出的經(jīng)題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hù)念經(jīng)」,這個經(jīng)題,釋迦牟尼佛后面有解釋說為什么安立這個名稱。這個標(biāo)出經(jīng)題,我們看蕅祖的解釋:

  釋標(biāo)題

  什師─順此方好,略譯

  ┌          ┐

  標(biāo)出經(jīng)題,│今題,巧合持名妙行 │文有詳略,

  ┤          ├

  流通之本 │奘師─譯云《稱讚淨(jìng)土│義無增減。

  └          ┘

  佛攝受經(jīng)》

  羅什大師知道我們中國人喜歡簡「略」,所以翻成「佛說阿彌陀佛經(jīng)」,配合持名;玄奘大師的另外一個譯本,叫「《稱贊凈土佛攝受經(jīng)》」:文字上「有詳略」的不同,「義」理上是沒有差別的。

  「流通分」的第一個「勸信流通」,是比較特別的一個情況,在諸經(jīng)當(dāng)中。在一般的經(jīng)典,基本上都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贊嘆這個法門,釋迦牟尼佛很少引證其他的佛也在贊嘆這個法門,很少。換句話說,每一尊佛他們在教化眾生的時候,其實他們偏重的法門有所不同。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娑婆世界,他能夠為實施權(quán),以一佛乘分別說三,講三乘;其他的佛在他的國土,不一定講三乘,不一定講《阿含經(jīng)》、不一定講《方等經(jīng)》《般若經(jīng)》,不一定的。每一尊佛在抉擇法門的時候,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見地。很少說有一個法門會得到十方諸佛肯定的、每一尊佛都在贊嘆這個法門的,非常的少。當(dāng)然這當(dāng)中有他的理由,蕅益大師后面會解釋說:為什么這個法門,不但釋迦牟尼佛在他的國土贊嘆;六方諸佛都在他的本所住國,出廣長舌相,把他無量劫的功德全部現(xiàn)前,以他的德性來保證、來告誡眾生:「汝等眾生,當(dāng)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hù)念經(jīng)。」這個法門的確是有它的特色,蕅益大師他后面會講出,這個法門之所以被六方諸佛共同贊嘆的理由。不過這個地方的經(jīng)文,照著經(jīng)文的本意,他方佛的贊嘆,就是「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下面應(yīng)該畫個冒號,應(yīng)該畫二點,以下的文是諸佛所說的。說什么誠實言呢?「汝等眾生,當(dāng)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hù)念經(jīng)。」所以這個地方要加二點,在文義上就比較容易了解。這個是講到「勸信流通」的第一個「東方」。

  再看第六十四頁,「戊二、南方」跟「西方」。我們一般人在讀《阿彌陀經(jīng)》,當(dāng)然「正宗分」有很多的內(nèi)容,講到極樂世界果地的功德、因地的修行!噶魍ǚ帧沟臅r候,好象都一再的重復(fù)──東、南、西、北、下、上;但是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它這個地方都是佛名。換句話說,我們到了「流通分」的時候,我們更應(yīng)該要慎重。因為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所面對的,都是一個我們所歸依的境界。我們跟十方諸佛啊,結(jié)下一個善緣跟惡緣啊,就在這一念之間。所以為什么祖師大德在「流通分」的時候,他要你合掌,他就是提醒你:注意了,你現(xiàn)在面對的是一個佛的境界。你以后往生極樂世界,你親近十方諸佛,這尊佛對你產(chǎn)生多大的加持力,跟你晚課的在念的時候的心境有關(guān)。佛陀是沒有意見的,但是你跟一個佛結(jié)下好的緣、壞的緣,就在一念之間。所以在那個時候祖師的慈悲,打一梆磬提醒你一下,你下面要面對你所歸依的境界,你要注意了。怎么使令我們生起恭敬心呢?合掌。因為你下面的──都是你面對你未來,你往生極樂世界以后,你要次第的去親近這些十方的諸佛。那你在因地的時候栽培,你就有一分的恭敬、一分的善因緣,所以這個地方有這一層的意義。好,我們把南方先念一下:

  戊二、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jìn)佛,如是等恒河沙數(shù)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dāng)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hù)念經(jīng)。

  這個地方說「南方世界」,這個「南方」指的是娑婆世界的南方。這個「佛」,有的是贊嘆佛內(nèi)心的功德、有的是贊嘆佛外表的身相、光明,這個容易了解,或者光明、或者身相的廣大!复笱婕绶稹刮覀兘忉屢幌隆_@個「肩」是一個肩膀,這個肩膀有荷擔(dān)的功能,我們能夠在肩膀上荷擔(dān)重物。這個地方指著佛陀的那一念心,他能夠荷擔(dān)佛法,就是贊嘆佛的智慧;他也能夠荷擔(dān)眾生,贊嘆佛的慈悲:所以這個「肩」有荷擔(dān)的意思。佛陀這一念心能夠以大智慧故,荷擔(dān)無量無邊的佛法;以大悲心,佛陀那一念心能夠荷擔(dān)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叫「大焰肩佛」,贊嘆佛陀慈悲跟智慧的功德。其他的容易了解,就不解釋。好,我們再看「西方」:

  戊三、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凈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shù)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dāng)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hù)念經(jīng)。

  這個「無量壽佛」,蕅益大師有解釋:

  無量壽佛,與彌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諸佛無量也

  ┌即是導(dǎo)師亦可。

  。然┤

  └為度眾生,不妨轉(zhuǎn)贊釋迦如來所說。

  「無量壽佛,與彌陀同名」;阿彌陀佛也是有無量光、無量壽義!甘礁鞣矫,同名諸佛無量也」,當(dāng)然十方諸佛的名稱有時候會重復(fù)的,這個很正常的。或者說:「然即是導(dǎo)師亦可。為度眾生,不妨轉(zhuǎn)贊釋迦如來所說!够蛘哌@說這個「無量壽佛」,就是西方凈土的阿彌陀佛,也是可以。他為了要利益有情的緣故,他也贊嘆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法門,也是無妨的。這個「無量幢佛」我們解釋一下。這個「幢」就是所謂的「功德高顯,喻之如幢」。佛陀無量無邊所成就的功德、內(nèi)心所攝持的種種三昧陀羅尼,「功德高顯」,功德又高又明顯。這個「功德高顯」怎么理解呢?「喻之如幢」,用幢來比喻。這個「幢」過去的叢林,把這個幢安上去,很多人就能夠看得到,很遠(yuǎn)很遠(yuǎn)的地方都能夠看到這個幢的相貌。比喻佛陀的功德高顯,喻之如幢。好,我們再看北方:

  戊四、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wǎng)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shù)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dāng)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hù)念經(jīng)。

  「北方」的佛,我們解釋幾個。第一個「難沮佛」,這個「難沮」這個「沮」字就是破壞,就是佛陀的功德,「佛德堅固,不可破壞」。我們凡夫成就一個功德是很容易破壞的,所以我現(xiàn)在發(fā)心要修行,我有一念的精進(jìn)心;但是我遇到逆境,我不修行了:這個精進(jìn)的功德,很容易破壞。因為我們凡夫的心,是一個意識分別心、是一個有所得的心,很容易被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一下子就破壞了。但是佛的那一念心,是一個不生滅心相應(yīng),他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的。所以佛陀他內(nèi)心所表現(xiàn)的功德,「佛德堅固」,佛陀的功德特別的堅固,是不可以破壞的!鸽y沮佛」,就是佛的功德是不可破壞的。「日生佛」,這個「日生佛」是說:佛陀的那一念心,「佛光普遍,如日東升」。佛陀的智慧光明啊,他能夠普遍,普遍的情況就像太陽剛剛生起的時候,「如日東升」,太陽剛剛生起的光明,照眾生,但是它不刺眼,佛陀的那一念慈悲、智慧的心,就像太陽剛剛生起的一個情況,這個「日生佛」,太陽剛剛生起的那一種境界!妇W(wǎng)明佛」,「網(wǎng)明佛」這個「網(wǎng)」,古德有二層解釋,我先講第一層!钢侨鐚毦W(wǎng),遍照眾生!狗鹜拥闹腔,就像這個寶網(wǎng),種種珠寶所串成的一個羅網(wǎng),光光互攝、重重?zé)o盡。贊嘆佛陀的智慧是無量無邊的,他攝受無量無邊的眾生、施設(shè)無量無邊的法門,這「智如寶網(wǎng),遍照眾生」,這「網(wǎng)明佛」。其次,這個「網(wǎng)」它是個譬喻,說這個魚網(wǎng)能夠網(wǎng)起水中的魚,這個地方是譬喻佛陀有種種的方便,能夠在生死大海當(dāng)中呢,網(wǎng)取眾生,使令他達(dá)到涅槃的彼岸。這個眾生在生死大海當(dāng)中沉沒了,佛陀用這個魚網(wǎng)把他網(wǎng)起來,用這個法門把他網(wǎng)起來,然后把他輸送到涅槃的彼岸去。這個「網(wǎng)」呢是贊嘆佛陀的方便力,佛陀有這種方便力,能夠網(wǎng)取生死大海的眾生,叫做「網(wǎng)明佛」。這以下講「下方」:

  戊五、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dá)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shù)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dāng)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hù)念經(jīng)。

  看蕅祖的注解:

  ┌水輪┐

  │  │之下,復(fù)有下界,非非想天等,

  ┌此界┼金輪┼

  │  │  │乃至重重?zé)o盡也。

  │  └風(fēng)輪┘

  │

  └達(dá)磨─此云法。

  眾生的業(yè)力無邊,果報體就無邊,這很正常的!高_(dá)磨」,講這個「達(dá)磨佛」。這個「達(dá)磨」翻成「法」,就是說「佛為法王,以法自在」。佛陀對于一切的世間法、出世間法通達(dá)無礙,所以稱為「達(dá)磨佛」,表示佛陀對于法門的通達(dá)無礙。再看「上方」:

  戊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yán)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shù)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dāng)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hù)念經(jīng)。

  略明上界

  這個是「上方」,指的是:

  ┌風(fēng)輪─┐

  此界,非非想天│   │

  ┼金輪等├重重?zé)o盡也。

  之上,復(fù)有上界│   │

  └及三界┘

  這個是上方,指的是「此界」的上方,「此」者娑婆世界,娑婆的上方。這個地方我們解釋幾個佛。「宿王佛」,這個「宿」是天上的星星。天上的星星當(dāng)中,月亮是星星之王,這叫「宿王」,因為月亮為眾星之所圍繞,比喻佛為九界眾生之所歸依,所以以月亮被一切星星所圍繞的情況,來贊嘆佛為九界眾生的導(dǎo)師、為九界眾生所歸依,這叫「宿王佛」。再解釋這個「香光佛」,這個「香」是一種斷德、這個「光」是一個智德。佛陀的內(nèi)心當(dāng)中,他能夠散發(fā)出香,香能夠斷除這種臭氣,就是表示佛陀這一念心,有斷除煩惱的能力,就像這個香,我們到污穢的地方,能夠點上一個上好的旃檀香,這個臭穢的氣就消滅掉,贊嘆佛的那一念心有斷除煩惱的能力。其次,佛陀的那一念心有光明的能力,破除黑暗,佛陀的智德!鸽s色寶華嚴(yán)身佛」,這個地方是因果雙舉。這個「雜色寶華」指的是佛陀的因地,佛陀的因地有六波羅蜜種種的萬善,有各式各樣的寶華、各式各樣的顏色,這個華能夠結(jié)果,所以華叫因,佛陀的因地有各式各樣顏色的寶華!竾(yán)身」,指的是佛陀的果德。無量無邊的因地干什么呢?莊嚴(yán)佛陀的三身,法身、報身、化身,這「雜色寶華嚴(yán)身佛」,是贊嘆佛陀的因跟果的殊勝!告读_樹王佛」,這個是以娑羅樹這種高大的樹,來贊嘆佛色身的高大!敢娨磺辛x佛」,佛陀那一念心能夠照見一切的義理而沒有障礙。這個是講到上方諸佛的情況,先到這個地方。我們休息十分鐘。

  第三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十六頁:

  問答破疑二

  本經(jīng)講凈土法門以后,釋迦牟尼佛引出了「六方的恒河沙數(shù)諸佛」來贊嘆凈土法門。這段經(jīng)文講完了以后,我們就會有一些疑惑,既然有疑惑,就應(yīng)該破除。看第一個疑惑:

  偏贊嘆西方疑

  我們在看完這部經(jīng),我們一般人就會有一種疑惑說:

  ┌問:諸方必有凈土,何偏贊西方?

  既然十方的諸佛都創(chuàng)造了他的「凈土」,都非常的莊嚴(yán),為什么十方諸佛他們會共同的去贊嘆西方凈土呢?這是什么理由呢?蕅益大師他有一個簡單的回答:

  ┤

  └答:此亦非善問,假使贊阿?佛國,汝又疑偏東方,

  展轉(zhuǎn)戲論。

  我們看蕅益大師他這個回答方式,跟禪宗很像。你問禪宗的祖師一個問題,他一開始一定不會回答你,先呵責(zé)你,先把你心中的妄想先停下來,后面再解釋道理給你聽。蕅益大師也是這個意思,其實他后面有解釋。但是他第一個他不馬上回答你。因為你依止意識分別心,你怎么講,他不能夠承當(dāng)?shù),所以他一開使先破斥你:「此亦非善問」,呵責(zé)你:你提這個問題啊不是善問。因為如果十方諸佛「贊」嘆「阿?佛國」,你又懷「疑東方」了,這是你心中的分別心「戲論」,先呵責(zé)你這個妄想心。以下蕅益大師就正式回答為什么贊嘆西方的理由?吹诙䝼:

  遍緣法界疑二

  問

  問:何不遍緣法界?

  為什么不「遍緣」一切諸佛的「法界」呢?我們要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佛的每一個名號,都詮釋一個廣大的功德,我們應(yīng)該普遍的念「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我們每一天都念不同佛的名號,廣泛的跟十方諸佛結(jié)緣嘛!應(yīng)該這樣子嘛!為什么不遍緣一切的法界呢?蕅益大師這以下就心平氣和合的回答這個問題。這當(dāng)中,他「約事」跟「約理」。從事相、從因緣上回答,這當(dāng)中有三層的意思:

  答二

  約事答

  ┌令初機易標(biāo)心故

  │

  ┌有三義┼阿彌本愿勝故

  │   │

  │   └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

  答┤

  對于一個「初機」的業(yè)障凡夫來說,他內(nèi)心當(dāng)中有各式各樣的煩惱障、業(yè)障、報障,這種心思散亂的情況之下,你告訴他一尊佛,他容易達(dá)到專一,「易標(biāo)心故」,就是能夠?qū)W⒁粋境界。我們知道:一個法門要能夠成就廣大的功德,一定是在三昧的境界,不是在散亂心。而成就三昧,一定要心一境性。所以站在容易成就三昧的角度、容易成就一心不亂的角度,所以只要攀緣一尊佛就可以了,這是第一個理由。既然攀緣一尊佛,十方諸佛為什么選擇阿彌陀佛呢?「阿彌本愿勝故」因為阿彌陀佛的本愿功德力當(dāng)中,他有第十八愿的「臨終接引」。所以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埂赴浲臃穑c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這件事情不可思議。十方諸佛的國土,門戶都是開放的;但是要來,你自己憑本事過來,你自己內(nèi)心當(dāng)中,乘法身船,至涅槃岸。你內(nèi)心當(dāng)中要有船,你要有法身這種般若波羅蜜的力量啊,解脫你生死的業(yè)力。沒有說:「阿?鞞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接引你到他的國土去」,沒有這種事,你去還要佛來接你去,沒有這種事。但是阿彌陀佛因地的時候,知道我們眾生的確是有困難,有事實上的困難。比如說我很想到這個國土去,但是我去不得。阿彌陀佛慈悲,他就考慮到這一點了,這個生死關(guān)頭最難得力。所以阿彌陀佛本愿的殊勝,我們看看古大德的解釋,他的殊勝在第十八愿「臨終接引,十念必生」,就是「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顾晕覀冊谘芯俊栋浲咏(jīng)》的時候,這段經(jīng)文太重要了。沒有這段經(jīng)文,我們講前面極樂世界再怎么樣的好,我們完全沒有關(guān)系,誰也去不了。如果沒有「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這件事情,這個就不是所謂的易行道了。所以為什么在十方諸佛當(dāng)中呢,要特別選出阿彌陀佛的法門出來贊嘆呢?就是彌陀的「本愿」殊勝、他的本愿殊勝。其次,「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鼓钱(dāng)然啦,有愿就有緣。佛陀有這樣的愿力,他攝受的角度就更開闊了。一個國土的標(biāo)準(zhǔn)越高、門檻越高,它攝受的緣就是有限;門檻越低,它的攝受──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當(dāng)然這個緣就更開闊了、更為開闊了。他跟眾生特別有緣。這是從義理上說。這個義理,蕅益大師在把它作一個詳細(xì)的發(fā)揮。

  │  ┌佛度生┐  ┌難易┐

  │ ┌┤   ├其間┤  ├總在于緣─

  │ │└生受化┘  └淺深┘

  │ │

  │ │            ┌能令─歡喜信入

  │ │            │

  │ │  ┌緣之所在┐    ├能令─觸動宿種

  └蓋┤  ┤    ├種種教啟┤

  │  └恩德弘深┘    ├能令─魔障難遮

  │            │

  │            └能令─體性開發(fā)

  「佛」陀「度」化眾「生」,眾「生」蒙「受」佛陀的教「化」,這當(dāng)中有很多的差別,有「難、易、淺、深」的差別。說這個人遇到了釋迦牟尼佛,佛陀對他沒有講什么話;這個人遇到阿彌陀佛,他跟阿彌陀佛溝通的管道非常好。就是說眾生跟佛之間的互動,這當(dāng)中我們要考慮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就是因緣。不是佛陀功德本身有問題,而是「緣」的問題。你跟這尊佛有緣,「緣之所在」,這件事就好辦了,「恩德弘深」,他對你的「種種教啟」,「能」夠使「令」你「歡喜信入」,得到歡喜義,對這個法門的歡喜。「能」夠使「令」你「觸動宿種」,你無量無邊的善根,他跟你講幾句話,你的善根就發(fā)動了,發(fā)菩提心了!改堋箟蚴埂噶睢鼓恪改д想y遮」,你內(nèi)心有各式各樣的障礙,你跟他有緣,他講幾句話,誒,障礙消除了,破惡。「能令」你「體性開發(fā)」,你自性本具的光明開展出來,入理。

  佛在世的時候,我們看《阿含經(jīng)》,阿羅漢到各地去游化,阿羅漢托完缽吃飽飯以后,他就入定。入定以后他會知道一些事情:哦,這個村莊會發(fā)生什么事情,這個人跟那個人會發(fā)生什么事情。但是阿羅漢他知道會發(fā)生什么事情,他還會繼續(xù)的再入定觀察:這個人跟我有沒有緣?如果這個人跟我宿世有緣,阿羅漢會從定中出來,會采取行動來幫助他。如果阿羅漢發(fā)現(xiàn)這個人跟他沒緣,阿羅漢他就不采取行動,因為他去也沒用。你去跟他教誡,他也不能夠歡喜信受、也不能夠破除魔障。所以說這個眾生跟佛菩薩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這因緣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你看佛在世的時候,佛陀當(dāng)初有一個很大的護(hù)法居士,就是須達(dá)長者,就是給孤獨長者,后來獻(xiàn)給佛陀祇樹給孤獨園的這個長者。這個長者他們家?guī)缀跞叶际切欧;但是長者有一個困擾,就是他有一個老管家(對他們家貢獻(xiàn)很大的一個老管家),就是這個城東老母,這個人她不相信佛陀。須達(dá)長者在供養(yǎng)佛陀的時候,這個城東老母她有很多的意見。須達(dá)長者很困擾:我們大家在一起,應(yīng)該要同見、同行才好。他就派了一個侍者去請佛陀來用餐,希望佛陀能夠假藉用餐的因緣,來度化這個城東老母,佛陀對這件事情就默然答應(yīng)了。這么一天佛陀就帶了比丘、阿羅漢,來到須達(dá)長者的地方用餐。用完餐以后,佛陀就往城東老母的(當(dāng)然這個城東老母她不出來,知道佛陀要來,就把門關(guān)起來,在房間里面。這個時候佛陀就遠(yuǎn)遠(yuǎn)的往城東老母的)房間走過去。城東老母看佛陀來,趕快跑出來,就往空曠的地方跑過去。佛陀從東邊過來,這城東老母她頭就朝西方;這個時候佛陀用神通力,在西方現(xiàn)前,她往南方;如是展轉(zhuǎn)往北方,她就是不看佛;最后她看佛陀往北方來,她頭就看上面;佛陀從上面下來,她二個手把眼睛遮住;佛陀用神通力把她的手變透明的。但是佛陀知道神通不能調(diào)伏一個人,佛陀這個只是示現(xiàn)給須達(dá)長者看。佛陀就下來,下來以后,佛陀就叫羅?羅小沙彌去度化她。羅?羅一去,城東老母一看:唉呀!這個小沙彌真是可愛。⌒∩硰浉v幾句話:你應(yīng)該歸依三寶,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她一聽到以后,馬上歸依三寶,受持三歸五戒,從此以后做佛的弟子。我們會想:佛陀度化她,使用那么大的神通力,城東老母完全排斥。但是羅?羅尊者,一個小沙彌阿羅漢,他就過去,他也沒有講什么話,也沒有顯什么神通,這個城東老母一看到羅?羅,內(nèi)心當(dāng)中打從心里的歡喜,講幾句話她就接受了。

  所以「緣之所在,能令」眾生「歡喜信入、觸動宿種、魔障難遮、體性開發(fā)」。所以我們今天在抉擇一個本尊相應(yīng)的時候,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你要考慮你跟這個本尊要有緣。你選擇這個法門跟你沒有緣,事倍功半、事倍功半。你看歷代的叢林也是這樣,禪宗的大德都是很實際的,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老師跟弟子二個一見面,那不浪廢時間的。他跟你講幾句話就說:你的因緣不在這里,你這個人要到德山祖師那個地方。他一去果然開悟了。所以師長跟弟子之間、佛跟眾生之間,我們不能夠不面對的事實就是「因緣」。你跟他有緣,誒,他就容易教化。換句話說,我們在抉擇十方諸佛凈土的時候,我們必須要面對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就是:這個佛的國土要跟你有緣。這個地方再看阿彌陀佛國土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

  │  ┌本從法身┐

  └諸佛┤    ├固結(jié)緣種─

  └垂跡──┘

  ┌世─┐

  ┌若┤  ├悉不可思議┐

  │ └出世┘     │

  │          │  ┌萬德欽承

  ─┤┌尊隆于教乘┐   ├所以┤

  ││     │   │  └群靈拱極

  │├舉揚于海會┤   │

  └┤     ├───┘

  ├沁入于苦海

  │     │

  └慈契于寂光┘

  這個地方的「諸佛」,我看古德的注解,他明確的指出這個地方指的是阿彌陀佛,蕅益大師這個地方的意思是指阿彌陀佛。看圓瑛法師的注解,這個地方指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一期的應(yīng)化身,是「本從法身垂跡」,從清凈的法身「從法身垂跡」。這一期的應(yīng)化身呢,「固結(jié)緣種」,佛陀為了成就這一期的教化,花了無量劫的時間,來成就跟眾生的這個因緣,成就這個因緣可是不簡單的。這一期的因緣呢,「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你看極樂世界,就著世間的有為果報,極樂世界者,好夢者也。阿彌陀佛他提供你一個長遠(yuǎn)的壽命,他給你一個長遠(yuǎn)的壽命讓你受用,不用憂慮老病死的障礙;他提供你一個廣大的依報國土,有宮殿可以住、有各式各樣的七寶池、八功德水、有各式各樣的天樂、華香、寶樹等等,乃至衣食自然、神通自在:這個是講到有為身心的安樂。其次,出世間的功德,極樂世界者,醒夢者也。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釋迦牟尼佛明確的指出極樂國土的二大殊勝點:第一個圓證三不退,你到那個地方有環(huán)境的攝持,能夠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管你用不用功,你內(nèi)心當(dāng)中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只有前進(jìn),不可能后退。其次,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你很容易親近這些大菩薩、你很容易親近文殊、普賢這種大菩薩。當(dāng)然親近這些大菩薩,得到他們的教化。所以極樂世界這一期的因緣,「固結(jié)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不管世間的功德、出世間的功德悉不可思議。這個是講他果地功德的不可思議。

  因地的修行呢?「尊隆于教乘,舉揚于海會」,這個是講法門的契理性。這凈土法門它是在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時教當(dāng)中,最為殊勝,「尊隆于教乘,舉揚于海會」。這個「海會」是諸佛,諸佛海會。換句話說,這個法門不但得到釋迦牟尼佛的肯定,也得到十方諸佛共同的弘揚、共同的肯定。看《法華經(jīng)》的意思,我們成佛有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量無邊的方便;但是一個法門要得到諸佛的肯定跟贊嘆,這當(dāng)中要有一個條件:就是這個法門必須是隨順真如佛性的、必須是一佛乘的,不能拐彎抹角的。這個法門一定是諸佛出世的本懷,就是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就是佛陀內(nèi)心當(dāng)中真實所要表達(dá)的。先不考慮眾生的根機,佛陀這個法門是自性的流露,必須是稱性所流露的法門。

  善導(dǎo)大師的開示當(dāng)中講出一句話說:「如來所以興于世,唯說彌陀本愿海。」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興世,在這個人世間出世,釋迦牟尼佛干什么要出世呢?「唯說彌陀本愿海」。彌陀本愿的法門,是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懷。善導(dǎo)大師的意思就是說:因為有些人不相信凈土,佛陀只好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于一佛乘分別說三,來開示提接:你不相信凈土的話,那你去持五戒就好了、修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慢慢的靠自力法門。所以有些人說凈土法門:唉呀,你這個人沒辦法,只好修凈土。這是不對的。善導(dǎo)大師說:「如來所以興于世,唯說彌陀本愿海!股茖(dǎo)大師提出一個理由說:你看華嚴(yán)會上,佛陀的根本*輪,在華嚴(yán)會上一生成佛,佛陀對這四十一位法身菩薩,告訴他們修十大愿王,以十大愿王的功德,導(dǎo)歸極樂世界。所以事實上十方諸佛,他們在使令眾生成佛方便的施設(shè)上,他們內(nèi)心當(dāng)中的一個真實心情,是要使令一切有情到阿彌陀佛國土去,急速的成佛。這是佛陀的真實心情。佛陀講出這些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的法門,是佛陀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講出來的,施設(shè)的方便,是這樣子才對的。我們不能把根本跟枝末顛倒。換句話說,凈土法門是佛的根本法門。有些人不相信,佛陀也就不能勉強,只好于一佛乘分別說三,是這個意思。所以說這個凈土法門,它之所以能夠「尊隆于教乘,舉揚于海會」,那是一個稱性的法門、一佛乘的法門,就是它是成佛最快的法門,因為這個合乎佛的心情。佛陀出世的心情,是使令一切有情成佛,而這個凈土法門是成佛最快的。這是講到凈土的一個契理性。

  其次講到契機性,「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前面是講法門的殊勝,這個是講方便的廣大。凈土法門它在修行的方便,它有很多的抉擇。你說我這個人業(yè)障深重,沒關(guān)系,深信切愿、執(zhí)持名號,就像本經(jīng)一樣。本經(jīng)當(dāng)中,佛陀沒有講出其它的修行方法,就講一個法門──信、愿、持名,「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這是非常容易的。不管是平時、不管是臨終,這都是做得到的,就是說「沁入于苦海」,下至五逆、十惡的眾生。凈土法門要講高的話,「慈契于寂光」,這高的也是有啊,要到凈土去也是有高深的法門。你看《華嚴(yán)經(jīng)》的十大愿王,這十大愿王不容易的。∷恳粋愿之所以稱為「王」,比如禮敬諸佛,這個禮敬諸不是說你在佛堂拜一拜叫禮敬諸佛。它說什么叫做禮敬諸佛?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敬無有窮盡」,空間無障礙;「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時間無障礙。就是說你這種禮拜的心情,不管你在任何情況,你看到了怨家,怨家現(xiàn)前,這個空間,你跟這些障礙的空間現(xiàn)前了,你內(nèi)心當(dāng)中也是禮敬諸佛──禮敬未來的佛,你對他還是禮敬。而且這種禮敬,在時間上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念念相續(xù),有一剎那的間斷,那就不是十大愿王。乃至于普皆回向。所以說凈土法門它在施設(shè)的方便,也是有很多的抉擇:你可以憶念佛的名號,有些人喜歡復(fù)雜、廣大,也可以,你要觀想、觀像,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阿彌陀佛有如來有應(yīng)供、正遍知……種種的功德;你也可以修十大愿王導(dǎo)歸極樂。所以說,它攝受下根機的呢,「沁入于苦!,有這個持名的方法;也有「慈契于寂光」,高深的方法。所以說「萬德欽承,群靈拱極!惯@個「萬德」是一切的諸佛所共同的肯定、共同的弘傳,也是一切的眾生所共同歡喜的信受,「群靈拱極」。換句話說,一個法門能夠得到諸佛的肯定,得到一切眾生的歡喜,表示這個法門是契理,上契諸佛實相之理;也就特別的契機,下契眾生差別的根機。所以基于這個理由呢,不管是就著阿彌陀佛跟眾生緣深的理由、不管就這個法門契理契機的理由,所以我們應(yīng)該在十方諸佛法門當(dāng)中,選擇阿彌陀佛的法門,是這樣子的。這個是約「約事答」,約著佛跟眾生的因緣、約著法門契理契機的這種因緣。這以下「約」道「理」,這個道理當(dāng)然是真如理。

  約理答

  ┌一香┐

  ┌┤  ├──┐

  │└一華┘  │

  │      │

  │┌一聲┐  │

  當(dāng)知佛種從緣┌一念一切念┐├┤  ├──┤

  ┤     ├┤└一色┘  ├

  起、緣即法界└一生一切生┘│      │

  │  ┌受懺┐│

  │  │  ││

  │  ├授記┤│

  └乃至┤  ├┘

  ├摩頂┤

  │  │

  └垂手┘

  ┌十方┐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

  ┤  ├

  └三世┘此正所謂遍緣法界者也。

  蕅益大師講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說:遍緣法界是好,的確是非常好,但是什么叫遍緣法界呢?這個地方講出遍緣法界的真實義。他說:「當(dāng)知佛種從緣起」,佛無量無邊的功德是怎么生起的呢?要假藉因緣的造作才能生起。不是上帝會給你、也不是無中生有,所以「緣」就非常重要,所以「緣即法界」,就是因緣它能夠開創(chuàng)我們的真如法性。這樣子講,「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換句話說,你念一句佛號,就具足念一切佛號;你「一生一切生」,你往生了凈土,就代表了往生十方凈土。乃至在極樂世界的「一香、一華,一聲、一色」,「乃至」在極樂世界的「受懺、授記、摩頂、垂手,十方三世」無「不遍融」,都互相融合,「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這才是真正的遍緣法界。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法華經(jīng)》說佛陀施設(shè)教法,佛陀的心情是要講一佛乘,佛陀出世的時候,他本來是要直接開顯一佛乘的思想,「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狗鹜有睦镞@樣子想,但是佛陀沒有這樣子做,因為要考慮眾生的根機。有些眾生的根機你跟他講這樣的思想,他不能夠接受佛法的,他可能要毀謗正法的,所以佛陀只好于一佛乘分別說三。所以《法華經(jīng)》的正宗分〈方便品〉,蕅益大師說:為什么佛陀在這么重點的當(dāng)中,安排一個〈方便品〉,為什么不講〈真實品〉?蕅益大師講出一個理由:因為沒有方便就沒有真實!搁_方便門,示真實相。」這個房子里面有無量無邊的寶,這個人他為什么能夠進(jìn)到這個寶所?因為他有方便門,他找到這個門,所以這個門對他來說太重要。這個門雖然不是寶,但是這個門它能夠引生寶,所以佛陀在《法華經(jīng)》上,殷勤的贊嘆方便。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開顯真如佛性,但是這個關(guān)鍵就是「什么樣的方法最適合你」?你要考慮因緣。你找一個很高深的法門、很復(fù)雜的法門,它也能夠開顯佛性,但是你不相應(yīng),你在操作的時候,你根本就不相應(yīng),這個法門對你來說就不是妙法。所以《妙法蓮華經(jīng)》,我們作一個總結(jié):什么是妙法?什么是佛法當(dāng)中最甚深微妙的法門?就是契合你的根機的,就是你的妙法!钙鯔C即是妙法,治病即是良藥」,印光大師講出這一句話。所以說站在「佛種從緣起」的角度,你念這一句佛號,它契你的機,它也就總持一切佛的功德。其實你念一切佛的功德,要緊是明白這個道理,明白互含互攝的道理、明白一即一切的道理。往生極樂世界,它也是能夠使令你成就十方的世界,所以「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這樣子才是「遍緣法界」的道理。就是說在無量無邊的因緣當(dāng)中,我們一定要考慮佛種從緣起,就是一切法要找到一個隨順你根機的因緣,這是個關(guān)鍵。

  誡勸后賢

  ┌西方是權(quán)┐

  ┌淺位人─便可決志專求─┐  ┌┤    ├┐

  │           │  │└華藏是實┘│

  │   ┌亦不必舍西方┐├若謂┤      ├

  └深位人┤      ├┘  │┌西方小┐ │

  └而別求華藏─┘   └┤   ├─┘

  └華藏大┘

  ┌權(quán)┐

  ┌┤ ├一體┐

  者,全墮眾生遍│└實┘  │

  ─       ┤     ├故也

  計執(zhí)情,以不達(dá)│┌大┐  │

  └┤ ├無性┘

  └小┘

  所以從因緣的角度,我們可以理解,我們一個生死凡夫的人,當(dāng)然我們就認(rèn)命了,堅志求生西方,相信我是業(yè)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當(dāng)然是「決志求」生。「深位人」,這種高深的法身菩薩,也「不必舍西方而別求華藏」。因為如果我們說「西方」凈土「是權(quán)」、「華藏」世界「是實」,「西方」是「小」、「華藏」是「大」,你這種情況,就跟「眾生」的「遍計執(zhí)」相應(yīng),「以不達(dá)權(quán)實一體,大小無性故也」。從現(xiàn)前一念心性的角度,這都是心所變現(xiàn)的,沒有什么大小權(quán)實的,這都是一個方便。你的目的是要假藉這種事相的方便,悟入到不思議的一心,而不是在一心所變現(xiàn)的方便事相當(dāng)中,去分別它的好壞,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解釋六方諸佛為什么會贊嘆這個法門?它的一個契理性跟契機性,關(guān)鍵在這個地方。

  丁二、征釋經(jīng)題

  前面釋迦牟尼佛把「經(jīng)題」標(biāo)出來,但是并沒有解釋,這以下佛陀就解釋這個經(jīng)題安立的理由,看經(jīng)文: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hù)念經(jīng)?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jīng)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hù)念,皆得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dāng)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這一段經(jīng)文我們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一個「征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hù)念經(jīng)?」問經(jīng)安立為「一切諸佛所護(hù)念經(jīng)」的理由。以下「回答」,「舍利弗」,乃至于「皆得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說你能聽聞這一部經(jīng),乃至能夠受持,能夠得到諸佛的護(hù)念,而且能夠得到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回答。第三個是「結(jié)勸」,「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dāng)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作一個總結(jié),勸信。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解釋這個「護(hù)念」。這個諸佛的「護(hù)念」,簡單的說就是得到諸佛的加持,他內(nèi)心的加持,看「正釋」:

  釋護(hù)念二

  正釋

  ┌無上心要────────┐

  │            │故聞?wù)呓詾?/p>

  ┌此經(jīng)獨詮┼諸佛名字        ├

  │    │            │諸佛護(hù)念。

  │    └并詮無上、圓滿、究竟萬德┘

  這部「經(jīng)獨詮」,特別的解釋三種內(nèi)涵:第一個「無上」的「心要」,講到自性功德力;也講到「諸佛」的「名字」,講到名號功德力;「并詮」釋「無上、圓滿、究竟」的「萬德」,講到佛的本愿功德力。所以聽「聞?wù)呓詾橹T佛護(hù)念」,這樣子講也是可以。

  │ ┌聞經(jīng)受持─即執(zhí)持名號。

  └又┤

  └阿彌名號─諸佛所護(hù)念故。

  什么叫「聞經(jīng)受持」呢?就是「執(zhí)持名號」!赴洝雇臃鹗且磺小钢T佛」之「所護(hù)念」,所以你「聞」是「經(jīng)受持」,就得到「諸佛」的「護(hù)念」,這是一個簡要的解釋。這以下「料簡」就詳細(xì)的解釋它的內(nèi)涵:

  料簡二

  問

  問: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jīng),亦得護(hù)念不退耶?

  就是我聽到了「諸佛名」稱,但是我沒有真正的用功的執(zhí)持名號,這樣子也能「護(hù)念」嗎?

  答二

  明通局二義二

  明局義二

  明他經(jīng)

  「答」有二個:先「明通局二義」,再講「自他二力」!竿ň侄x」先講「局」,再講「通」,就是講這個狹隘的!妇帧巩(dāng)中,先講「他經(jīng)」,再講「此經(jīng)」,其他經(jīng)典的情況。

  ┌─此義有局有通。

  │

  │      ┌雜亂┐

  答┤┌《占察》謂┤  ├雖誦我名,而不為聞。

  ││     └垢心┘

  ││

  └┤         ┌但獲世間善報

  │┌以不能生決定信解┤

  ││        └不得廣大深妙利益

  └┤

  │      ┌則成廣大微妙行心┐

  └若到一行三昧┤        ├

  └名得相似無生法忍┘

  ──乃為得聞十方佛名。

  有關(guān)「聞是經(jīng)受持者」,什么叫做「聞」?這以下講出一個標(biāo)準(zhǔn),引用「《占察業(yè)報經(jīng)》」說:如果內(nèi)心當(dāng)中對這個法門是「雜亂垢心」,這個「雜亂」就是內(nèi)心當(dāng)中沒有禪定的功德,散散亂亂;這個「垢心」就是沒有觀,心中顛顛倒倒的,常樂我凈的顛倒!鸽m誦我名,而不為聞!惯@樣子雖然憶念佛的名號,但是不能說是「聞」,沒有聞的功德。為什么呢?「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鼓銉(nèi)心當(dāng)中這樣散散亂亂、顛顛倒倒,內(nèi)心當(dāng)中的煩惱跟執(zhí)取非常的堅固,對于這種甚深的法義,沒有決定的信跟解,這樣子只能因為這樣的一種情況,得到世間的善報,不能成就無漏的功德。一定要到「一行三昧」,對這個名號達(dá)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內(nèi)心當(dāng)中有一種正念的力量生起,這樣子叫「相似無生法忍」,才叫做「聞十方佛名」。這個是其他經(jīng)「聞」的定義。以本經(jīng)來說呢:

  明此經(jīng)

  此亦應(yīng)爾┌聞已執(zhí)持─┐ ┌為聞諸佛名┐

  ┤     ├方┤     ├此局義也。

  ,故須 └至一心不亂┘ └蒙諸佛護(hù)念┘

  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我們對彌陀的名號也是這樣,我們對于名號的信心,要達(dá)到什么境界?這個「聞」要達(dá)到什么境界呢?「聞已執(zhí)持」到「一心不亂」,這「一心不亂」我們前面解釋過了!敢恍摹故菍儆诙ㄩT,就是你這個佛號在心中操作的時候,心于佛號專一安住、心于佛號相續(xù)安住,有一種正念的力量現(xiàn)前。其次,你這個佛號要能夠「不亂」,不為煩惱所亂,這個是慧門。換句話說,你不為煩惱所亂。這是什么意思?表示你能夠?qū)χ螣⿶,因為煩惱一定會亂。那你為什么能不為它所亂呢?因為你有四念處的智慧,不凈、苦、無常、無我的智慧現(xiàn)前。你能夠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時候你能夠不亂,因為定跟慧現(xiàn)前,這個時候才能夠說「聞諸佛名,蒙諸佛護(hù)念」,這個是「局」,局限。所以我們對于這個名號,看這個意思,要得到諸佛的護(hù)念,這當(dāng)中有一個標(biāo)準(zhǔn),就是說我們對佛號的操作,還是散散亂亂的,煩惱現(xiàn)前,不能調(diào)伏煩惱,這樣子這個佛號給你的功德,是世間的福報。你一定要把這個佛號在你心中操作到有一心的力量、有不亂的力量,有某種的專注力,而且對這個煩惱也有對治力的力量,這樣子,這個佛號在你心中運轉(zhuǎn)的時候,能夠得到諸佛的護(hù)念、得到諸佛大悲心的加持,是這個意思,這是它的一個標(biāo)準(zhǔn)。這個是約局限的意思,再看「通義」:

  明通義

  ┌諸佛慈悲不可思議─┐

  ┌通義者┤         ├故一聞佛名,不論─

  │   └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

  │

  │    ┌有心┐

  │   ┌┤  │

  │   │└無心┤

  │  ─┤   ├皆成緣種。

  │   │┌若信┤

  │   └┤  │

  │    └若否┘

  │

  │     ┌不簡怨親┐茍聞佛名,佛必護(hù)念

  └況佛度眾生┤    ├

  └恒無疲倦┘,又何疑焉!

  就「通」來說呢,就是「佛」的「慈悲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來說,「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都是成就未來得度的因緣。雖然你現(xiàn)在不能得到諸佛的護(hù)念,但是你以后總有一天能夠得到諸佛的護(hù)念,所以「皆成緣種」。因為「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恒無疲倦。茍聞佛名,佛必護(hù)念,又何疑焉!」這個地方解釋本經(jīng)的經(jīng)名說「聞是經(jīng)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hù)念」,這個護(hù)念的標(biāo)準(zhǔn)。

  我們凡夫一般的心情,比如說我們在臺灣有一個大修行的大德,我們內(nèi)心有業(yè)障不能突破,我們請這位大德為我們回向一下、為我們加持一下,我們內(nèi)心會很高興:唉呀!請一位大德,他在冥冥當(dāng)中為我們回向,F(xiàn)在有十方諸佛為你回向,你想想看,那是一個什么境界、那是一個什么境界!不是一般的大德,是佛陀!是十方諸佛之所護(hù)念!不過這當(dāng)中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它意思啊,在這一段當(dāng)中,釋迦牟尼佛講出佛的一個心情,其實佛陀的心情啊,很愿意為眾生護(hù)念,「十方諸佛,愍念眾生,如母憶子!狗鹜拥男那楹茉敢飧覀兏袘(yīng)、很愿意為我們加持。但是關(guān)鍵就是說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去憶念佛陀的那個力量夠不夠?那個力量夠不夠?你要是散散亂亂,那佛的力量進(jìn)不來。所以這當(dāng)中的關(guān)鍵:為什么要強調(diào)「聞?wù)f阿彌陀佛,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就是說你這個念佛、這個凈土法門,這個佛號的操作,你一定要在心中生心一個強大的念力,而這個念力當(dāng)中,還有一個觀照的信愿,不為煩惱所動、不為煩惱所亂。這樣子,十方諸佛正式的護(hù)念你。換句話說,十方諸佛在常寂光的境界當(dāng)中,他已經(jīng)在加持你了,十方諸佛的加持,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你自己也要有一點功夫現(xiàn)前,而達(dá)到一心不亂。

  明自他二力二

  明自力之難

  ┌別地

  ┌然據(jù)金剛?cè),根熟菩薩為佛護(hù)念,位在┤

  │                  └圓住

  │

  └蓋約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護(hù)念。

  我們站在自力的角度:人一定要靠自己,所有的佛陀名號我都不念。根「據(jù)金剛?cè)摗?就是《金剛般若經(jīng)》的三論,這個注解,解釋《金剛般若經(jīng)》的):「根熟菩薩為佛護(hù)念」。什么叫「根熟」呢?這個大乘的善根要成熟在什么階位呢?「位在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法身菩薩,叫「根熟」。所以在自力的角度,你一定要「入同生性」,才能夠得到諸佛的「護(hù)念」。你一定要悟入真如的佛性,跟諸佛同一鼻孔出氣,佛陀證得法身自如,你內(nèi)心當(dāng)中也有一部分的如,一如無二如,所以佛陀才有管道來加持你,那這個是要初地以上的境界,這自力。這凈土法門的一個特色:

  明他力之易

  ┌相似位─即蒙護(hù)念

  │

  今仗他力故┼乃至相似位以還─亦皆有通護(hù)念之義。

  │

  └下至一聞佛名,于同體法性,有─

  ┌資┐

  ─┤ ├力,亦得遠(yuǎn)因,終不退也。

  └發(fā)┘

  到了相似位,就能夠「蒙護(hù)念」,「乃至」于「相似位以還」,都有「通護(hù)念之義」。乃至于「一聞佛名」,就著我們真如佛性的開發(fā)上,都「有資」跟「發(fā)」。這個「資」是資熏種子。諸佛現(xiàn)在還沒有護(hù)念你,但是以后有可能護(hù)念你,你已經(jīng)種下一個諸佛護(hù)念的因種,叫「資」,還是一個資熏,資熏種子(熏習(xí)的熏)!赴l(fā)」呢?就是你念到一心不亂,發(fā)起現(xiàn)行,「亦得遠(yuǎn)因,終不退也」。這個是講到「明他力之易」,得到諸佛的護(hù)念。得到諸佛的護(hù)念有什么好處呢?這以下看「釋果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果覺

  ┌阿耨多羅──此云無上──┐

  ┤            ├即大乘果覺也。

  └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覺┘

  「阿耨多羅」翻成「無上」,「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覺」,即是「大乘」的「果覺」。

  結(jié)勸信

  ┌圓三不退─乃一生成佛異名,故勸身子等,皆當(dāng)信受

  │

  │      ┌釋迦───┐

  └聞名功德如此┤     ├同所宣說,可不信乎!

  └及十方諸佛┘

  ───丙一、初勸信流通竟───

  這個地方是「勸信流通」,說明我們在憶念彌陀名號的時候,能夠憶念到一心不亂啊,能夠得到諸佛的護(hù)念。得到諸佛的護(hù)念有什么好處呢?「皆得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這個意思。

  這個凈土法門的信心,我們看到這個地方,我們應(yīng)該有一個心得。就是說蕅益大師在「正宗分」的時候強調(diào)三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力、名號功德力、本愿功德力。但這個地方所強調(diào)的是名號功德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為什么呢?因為這個是三根普被,不管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以名號功德為不可思議。所以善導(dǎo)大師也提出一個相同的觀念說:我們這個凈土的信心啊,要緊要建立真實的信心。什么叫真實的信心呢?善導(dǎo)大師提出二個差別:第一個叫自力信心,第二個叫他力信心。他說:有些人他對凈土往生的信心,是建立在自力,說:你為什么能夠往生?因為我把這個佛號念到綿綿密密、念到一心不亂、三昧,以這個正念的力量來保證,這樣子你的信心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你臨命終的時候,你的心是生滅的,可能會有變化。而你這個信是建力在念力的基礎(chǔ)之上,這樣的情況,當(dāng)你的念力破壞的時候,你的信心就破壞了。另外一個是他力信心,就是你這個信心是建立在他力,你之所以能夠往生是名號功德對我的救拔。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心再怎么散亂沒關(guān)系,你心散亂,佛可不散亂、名號的功德可不散亂,當(dāng)你臨命終的時候,你的信心還在。因為你因地的時候栽培的信心,是建立在名號功德,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所以蕅益大師他也提出一個很高的見地:「往生與否,在信愿之有無!顾]有說往生與否,在念力之有無。因為信愿是不可破壞的,因為信愿是你平常學(xué)習(xí)經(jīng)論所生起的抉擇,跟你的散亂不散亂是沒有關(guān)系的。所以說你這個信心,你之所以能夠往生,一定要建立在信愿、建立在他力的加持上。如果說你這個信心是建立在你自己的修持,你這個信心就非常危險,因為臨命終的時候,你如果修持上心一散亂,你就開始害怕,這一害怕,果然不能往生。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為你信愿被破壞掉了。所以你自己平常要檢討一下:你對凈土的信心,是建立在念力,還是建立在他力?一個自力、一個他力。如果你建立在自力,我勸你要調(diào)整一下,因為你這個信心是危險的。你這個信心一定要建立在他力上,所以仗他力故。蕅益大師在《要解》當(dāng)中經(jīng)常講到這個觀念──仗他力故。我們這句話可不要隨便把它讀過去,蕅益大師他很慈悲,一再強調(diào)凈土的關(guān)鍵──仗他力故。這他力是怎么來的呢?他力是名號。什么是他力?什么是佛的功德力?就是這句萬德洪名,無量光、無量壽,總持佛所有的功德。所以你一定要建立在他力的信心,這個信心才不可破壞,才是真實的信心。所以我們在「勸信流通」的時候,我們這樣讀下來,你要能夠明白這樣的消息。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大家有沒有問題?

  問:

  答:「發(fā)」就是發(fā)起現(xiàn)行。

  當(dāng)然,這個現(xiàn)行了嗎?這種對于同體法性現(xiàn)行的力量,那是屬于一心不亂。

  問:

  答:有資發(fā)之力,有這種力量。「一聞佛名,于同體法」,有可能是資、有可能是發(fā)!敢嗟眠h(yuǎn)因,終不退也。」這個地方講到聞到佛名,就是說對你未來,可能是資的力量、也可能是發(fā)的力量,有二種可能性。

  「有資發(fā)之力,亦得遠(yuǎn)因,終不退也!惯@個地方「亦得遠(yuǎn)因」偏重在資,偏重在資的這一部分。

  問:

  答:因為要達(dá)到護(hù)念的話,要達(dá)到一心不亂,就是說你要把佛號念到一心。當(dāng)然他一心的時間,就是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那「不亂」,最關(guān)鍵的地方在不亂。其實我是覺得一心不難。這個「不亂」,你看外道的禪定很容易破壞,我們讀《小止觀》:外道有禪定在虛空中飛,他聽到宮女唱歌的聲音,他禪定退失掉了。如鳥折翼,就像鳥的翅膀折斷掉下來。這阿羅漢在空中飛,他聽到宮女的聲音,他神通不會失掉。為什么?阿羅漢的禪定當(dāng)中,他有不凈、苦、無常、無我四種光明現(xiàn)前。他聽到聲音,他能夠抉擇那個聲音,是不凈相、是苦相、是無常相、是無我相。那我們臨命終的時候,煩惱一定會活動,我們無始劫貪愛娑婆煩惱一定會活動。但是我們平常有栽培了信愿,我們那個時候觀察:娑婆世界者,惡夢者也;娑婆世界者,添夢者也。娑婆世界是煩惱障、業(yè)障、報障。那個時候,我們可能會有一些三界的煩惱、三界的業(yè)力會勾引我們,來破壞我們的正念。但是我們平常在凈土的信心,念這個佛號的時候,我們有這個觀慧現(xiàn)前,這個觀慧一抉擇下去,我們就不動,不為煩惱所動。如果說你念這句佛號,你完全沒有信愿,就是強壓,「煩惱不能斷要他斷」,強壓的啊,蕅益大師前面說過:「晝夜彌陀十萬,所滅的罪如爪中土,未滅的罪如大地土!鼓阌脧妷旱牧α浚隳罘鸩艓资,你過去煩惱的栽培是無量劫的栽培,一個熟境界、一個生境界,你抵得過它嗎?是不是?小孩子能夠跟大人打架!但是你有智慧不同,你從智慧上,你從根把它破壞,因為你看到這個煩惱的相貌,是不凈相、是苦相、是無常相、是無我相,它不是那么美妙的。我們認(rèn)為它美妙,是因為顛倒,三界不是一個美妙的果報體。我們之所以貪戀娑婆世界,那是看到刀上的蜂蜜,沒有看到那個刀,它背后所含攝的過患我們沒有看到。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蕅益大師一再強調(diào):信、愿、持名。就是這個地方,就是有個觀慧。憑什么你的一心能夠不亂、憑什么不為見思所亂?憑什么?不是靠你的念力。當(dāng)然你的念力也是有,主要的就是你那一念的抉擇,你能夠抉擇娑婆是苦、極樂是樂。你看到娑婆真實的苦相,看到極樂世界真實的樂相。而這種抉擇,是要透過你經(jīng)論的學(xué)習(xí),聞經(jīng)、達(dá)理、斷疑、生信,從內(nèi)心當(dāng)中很真誠的生起。而不是說你什么經(jīng)論都不學(xué),你強迫你相信,那沒有用。世間上的事情,強迫的是沒有力量,那個是薄弱的。所以我們對凈土的信心,我一再強調(diào):你要很冷靜的,看蕅益大師他會引導(dǎo)你,你看蕅益大師他告訴你怎么去抉擇,這娑婆世界是什么情況、極樂世界是什么情況。你一定要很冷靜的透過他這樣的思考,內(nèi)心當(dāng)中:啊──,真的是這樣沒錯。我過去之所以貪戀娑婆,是錯誤的、是顛倒的。我應(yīng)該要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這才是合乎離苦得樂的。你透過一個如實的觀察抉擇以后,生起的信愿,這個是不可動搖的。所以凈土法門還不可以迷信,別人相信了我就相信。你憑什么相信?你也不知道。而這個信心非常薄弱,那個疑根沒有拔,那是表面的信心。所以我們也一再強調(diào):「往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淺!梗@個信愿非常重要。我個人覺得:你能夠花一點時間,用一點心力在《彌陀要解》上,建立信愿是非常容易的,是可以做到的。這《彌陀要解》,蕅益大師他為你抉擇了方便,你根據(jù)他這樣的思考運作,你可以拔除你的疑根的,可以的。所以印光大師說:蕅益大師是法身菩薩乘愿在來的,我完全相信。你看他可以把《阿彌陀經(jīng)》解釋得這么的透徹。印光大師說:「縱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經(jīng),亦不高出此矣!贯屽饶材岱鸾忉屗约褐v的經(jīng),也就是這樣子而已啦。所以我是覺得我們真正的能夠靜下心來,花一點時間在《彌陀要解》上面,你好好的去體會啊,可以拔除疑根,能夠建立信愿,這是可以的做到的。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三五卷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頁,「丙二、勸愿流通」。

  丙二、勸愿流通

  本經(jīng)當(dāng)中,釋迦牟尼佛有三次勸我們「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生彼國土」。第一次勸我們發(fā)愿是在「正宗分」的前二科,就是說:「舍利弗,眾生聞?wù)撸瑧?yīng)當(dāng)發(fā)愿,愿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惯@個地方,本師釋迦牟尼佛勸我們發(fā)愿,主要是依據(jù)二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當(dāng)中,就是說極樂世界它提供我們一個莊嚴(yán)的正報身心,跟依報的國土。就是說從正報的身心上來觀察,這個果報體是阿彌陀佛的本愿功德所創(chuàng)造的一個意生身,他能夠解脫老病死的痛苦,他能夠具足五種的神通,所以有種種自在的境界。從依報的國土上來觀察,極樂國土它住處的莊嚴(yán)、生處的莊嚴(yán),種種的宮殿、樓閣、天樂鳴空、黃金為地、寶樹、華香等等,衣食自然,依報的環(huán)境也特別莊嚴(yán)。所以釋迦牟尼佛從:極樂世界它提供你一種安樂的果報,所謂「極樂國土者,好夢者也」,勸我們發(fā)愿求生國土,愿生彼國。其次,從圣道的修學(xué)角度,極樂世界它能夠使令你「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說你到了極樂國土,你那一念的明了心性,在受用依正二報的時候,你內(nèi)心當(dāng)中能夠成就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換句話說,你這一念心,一直往佛道親近,絕對不會再退轉(zhuǎn)。另外你在那個地方,能夠親近諸上善人,親近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種等覺菩薩。這樣的理由,主要是扣著「極樂世界者,醒夢者也」,它有一種清凈的功德。所以佛陀在講完前面二科,他很真誠的第一次勸我們發(fā)愿,「愿生彼國」。這當(dāng)中,他主要依著二個理由,就是「極樂世界者,好夢者也;極樂世界者,醒夢者也」,這是第一個發(fā)愿。其次,第二次是在「正宗分」的第三科「正示行者執(zhí)持名號以立行」,釋迦牟尼佛講到凈土的行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個地方,佛陀講完這一段以后,他后面再強調(diào):「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生彼國土!惯@個地方是說:因為修習(xí)凈土的人、一個念佛的人,他臨命終的時候,能夠得到佛力的加被,所以能夠保持心不顛倒。從臨終能夠心不顛倒的這種利益來說,佛陀也是再一次的勸我們:「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生彼國土!惯@是第二段,基于「心不顛倒」的理由,勸我們往生彼國。第三個是基于受生的理由,受生于彼國,而能夠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第三個理由。我們看經(jīng)文: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fā)愿、今發(fā)愿、當(dāng)發(fā)愿,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dāng)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生彼國土。

  經(jīng)文當(dāng)中主要有二個:第一個是說明發(fā)愿的功德,第二個正式勸我們發(fā)愿。在發(fā)愿功德當(dāng)中,佛陀招呼了一聲「舍利弗」說:「若有人已發(fā)愿、今發(fā)愿、當(dāng)發(fā)愿」,就是說發(fā)愿的情況有三種情況,從過去、現(xiàn)在、未來來說:你這個人,在沒有聽到本經(jīng)之前,你已經(jīng)發(fā)愿了;或者你現(xiàn)在才開始發(fā)愿;或者你剛發(fā)愿,你準(zhǔn)備要發(fā)愿。發(fā)愿什么呢?「欲生阿彌陀佛國者」,這個「欲」者,希望,你內(nèi)心當(dāng)中希望下輩子能夠生到阿彌陀佛國土。這樣有什么好處呢?「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彼國土!骨懊娴男判模菏钦f你能夠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憶念十方諸佛的名號,得到十方諸佛的護(hù)念、加持。這個是你對佛的名號一念的信心、一念的憶念,能夠不退轉(zhuǎn)于無上菩提;但是并不表示你能夠往生,因為沒有愿力的引導(dǎo)。這個地方更進(jìn)一步就是說,如果你能夠生起愿,「愿生阿彌陀佛國者」,這樣你就有一種力量,能夠「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彼國土」,就能夠有一種力量在彼國土受生,而能夠不退轉(zhuǎn)于無上菩提。這種不退轉(zhuǎn)的情況,也是有三種情況,就是「若已生、若今生、若當(dāng)生」。這個「已生」是根據(jù)前面「已發(fā)愿」所成就的功德,「今生」是「今發(fā)愿」成就的功德,「當(dāng)生」是「當(dāng)發(fā)愿」的功德,配前面的發(fā)愿而成就受生。這一段是說明發(fā)愿的功德,就是發(fā)愿而能夠受生到彼國。第二段佛陀就正式勸我們發(fā)愿:「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生彼國土!咕褪悄阋呀(jīng)有信心以后,雖然你能夠得到諸佛的護(hù)持;但是你還是要進(jìn)一步的發(fā)愿,由這個發(fā)愿的功德,使令你受生彼國,而成就無上菩提,是這個意思。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這當(dāng)中對受生彼國這件事情,有一個正式的解釋:

  正釋二

  明三勸之意

  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釋迦牟尼佛三次的勸我們發(fā)愿。

  ┌已愿─已生┐

  │     │

  ┌┼今愿─今生┼正顯依信所發(fā)之愿無虛也。

  ││     │

  │└當(dāng)愿─當(dāng)生┘

  這個愿是扣著信心而來的,「已」發(fā)「愿已生」、「今」發(fā)「愿今生」、「當(dāng)」發(fā)「愿當(dāng)生」,所以我們依止我們真實的信心所引生的愿,這是一個真實的愿力,有真實的功德。

  ┤┌非信不能發(fā)愿┐

  ├┤      ├故云若有信者,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

  │└非愿信亦不生┘

  所以信跟愿這二個是互相有關(guān)系的。

  │   ┌信之券┐

  └又愿者┤   ├尤為要務(wù),舉愿則─

  └行之樞┘

  ┌信┐

  ─┤ ├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勸也。

  └行┘

  這個「愿」在三資糧當(dāng)中,它對望著前面的「信」是一個「券」。這個「券」就是古時候的銀樓,給你這個銀票,這種價值的證明。這個地方就是說:「愿」它是「信」的保證。這句話怎么說呢?就是說我們剛開始依止「信」而發(fā)起「愿」,而當(dāng)我們發(fā)起「愿」的時候,也就對前面的「信」有一種加強的力量,它對「信」有一種保證的功德,它對望前面的「信」,它有加強信心的一種力量。對望后面的「行」呢,它是行的「樞」紐。這個樞紐就是它能夠引生行門的生起、它能夠引生行門的生起。由愿力,因為你想要往生,所以你就會在沒有時間當(dāng)中,強迫自己撥出時間來念佛。為什么呢?因為你想要往生,就是這個理由。所以說這個愿在三資糧當(dāng)中特別的重要,因為「舉愿則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勸也」。我們從本經(jīng)的文字上來看,如果我們細(xì)心一點,這個「愿」貫穿了整個「正宗分」的信愿行。雖然在第一科「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它的重點在信,相信極樂世界三力所成;但是極樂世界所表達(dá)的那種功德的境界,其實也有引生我們「愿生彼國」的味道在里面,也有「愿」的味道在里面。第二科的愿,那當(dāng)然真實。佛陀講完名號的行門以后,佛陀又說持名的好處,因為你有佛力的加被,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所以「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生彼國土。」在講完「行」的時候,又再一次的勸我們發(fā)愿。所以說從本經(jīng)上看,佛陀很重視發(fā)愿這件事情,因為它往前能夠加強你的信心,往后能夠引生你念佛的行門。所以佛陀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不厭其煩的三番勸我們:「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生彼國土。」就是因為它太重要了。

  明愿依四弘

  ┌欣┐

  復(fù)次愿生彼國,即┤ ├二門─

  └厭┘

  ┌苦┐二諦所發(fā)二

  ┌厭離娑婆,與依┤ ├     ┐

  │       └集┘種弘誓相應(yīng)│故得不退轉(zhuǎn)於

  ┤               ├

  │       ┌道┐二諦所發(fā)二│大菩提道

  └欣求極樂,與依┤ ├     ┘

  └滅┘種弘誓相應(yīng)

  這個「愿生彼國」事實上開出來是二門:一個是「欣」、一個是「厭」。第一個是「厭離娑婆」。你為什么厭離娑婆呢?這當(dāng)中的理由是「依」止「苦集二諦」,因為娑婆的果報體是苦的,這個苦是雜染的煩惱跟業(yè)力所招感的,就著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這二個理由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也是依「道滅二諦」,約著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為了成就清凈的功德,而發(fā)起「二種弘誓相應(yīng),故得不退轉(zhuǎn)于大菩提道」。換句話說,我們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事實上是隨順于四圣諦的。我們之所以厭離娑婆,主要的是娑婆世界是一個雜染的流轉(zhuǎn)門;我們之所以欣求極樂,是因為極樂世界是一個清凈的還滅門。所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正是跟無上菩提心完全相應(yīng),就是你的四弘誓愿,跟你的無上菩提心是完全相隨順的。所以這愿生彼國,事實上就是菩提心,是這個意思。這個是蕅益大師把這個愿跟無上菩提心給融通了?吹诙巍钙埔伞,對這段經(jīng)文的破疑:

  破疑

  ┌問:今發(fā)愿但可云當(dāng)生,何名今生?

  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發(fā)愿,但是我們還是一個人的果報,怎么能夠說「今發(fā)愿、今生」呢?應(yīng)該是「當(dāng)」來受「生」,這個地方怎么「今發(fā)愿、今生」呢?提出這樣的疑惑,我們看蕅益大師怎么回答:

  ┤          ┌現(xiàn)生─發(fā)愿持名。

  │答:此┌一約一期名今┤

  └   ┤      └臨終─定生凈土。

  亦二義│

  我們也可以說這個「今」是約著「一期」的生命,所以這個「今」的范圍很廣。什么叫「今」呢?就是我們「現(xiàn)生發(fā)愿持名,臨終定生凈土」,那這二件事都是在一期的生命當(dāng)中所收攝,所以說「今發(fā)愿、今生」,這樣講也可以。但是蕅益大師的意思是偏重在第二段的解釋,這第二段當(dāng)中有深義、甚深的含義,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

  │二約剎┌一念相應(yīng)─一念生┐

  └   ┤        ├──

  那名今└念念相應(yīng)─念念生┘

  ┌妙因┐

  ┌┤  ├不離一心─┐

  │└妙果┘     │

  ┤         ├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

  │    ┌低┐  │

  └如稱兩頭┤ ├時等┘

  └昂┘

  ┌信愿┐┌蓮萼光榮┐便非娑婆界內(nèi)人

  池─只今┤  ├┤    ├

  └持名┘└金臺影現(xiàn)┘矣。

  這段經(jīng)文在解釋的時候,蕅益大師的意思是偏重在第二個。說「今發(fā)愿、今生」,你現(xiàn)在發(fā)愿有什么好處呢?你現(xiàn)在就受生。什么叫「現(xiàn)在」呢?就是「剎那」,你念頭開始發(fā)愿的時候,那一個剎那當(dāng)中,「一念相應(yīng)一念生,念念相應(yīng)念念生!鼓阋粋念頭發(fā)動,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時候你就一念的受生極樂世界;乃至你念頭的相續(xù),你那個「生」的力量,一次一次的增長廣大。什么叫做「生」呢?「生」就是本無今有。說這個東西、這個法,不管是一個雜染法、不管是一個清凈法,它本來不存在,本無,但是「今有」。因為你造作的因緣,誒,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這個叫做「生」,本無今有叫「生」。就是你在發(fā)愿的時候,你的內(nèi)心當(dāng)中就有變化,在你這個雜染的惑業(yè)苦當(dāng)中,出現(xiàn)了一種往生的力量,出現(xiàn)了極樂世界依正二報功德的力量。這當(dāng)中的道理,蕅益大師解釋它的道理,說「妙因妙果,不離一心」。這樣解釋因果是最徹底的。一般我們講這個「因」就是一種業(yè),一種身口意的造作。說你這個身口意的造作,事實上是從心發(fā)動的,身口是不能造作的,所以「因」是你心所造作。這個「果」就是十法界的依正二報,也是你一心所變現(xiàn)。我們經(jīng)常講說:「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故裁唇小敢磺小鼓?這一切包括因跟果。就是因地是怎么來的呢?你為什么會有業(yè)力呢?你心所發(fā)動的,這個業(yè)是你心所發(fā)動的,這個身口只是一個工具而已。就是你的「妙因」是你「一心」所創(chuàng)造,果報是你的心所變現(xiàn),這「妙因妙果,不離一心」。這當(dāng)中講一個譬喻:「如秤兩頭,低昂時等!咕拖癯幼拥亩^,一個低下去,另一個同時高起來。就是說你在創(chuàng)造因地的時候,你那個果報在心中也就同時成就。所以不必等到「娑婆報盡」,「方育」,「育」就是受生,你才受生于「珍池」,受生于七寶池蓮華當(dāng)中。那我是什么時候受生呢?「只今信愿持名,蓮萼光榮」,「蓮萼」者蓮華,蓮華開時,慢慢的茂盛。這個「金臺」就是蓮華座,蓮華座的光明也慢慢的「影現(xiàn)」,你已經(jīng)不是「娑婆」世「界」的「人」。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解釋「因果」是根據(jù)天臺的圓教思想,依著現(xiàn)前一念來解釋因果,這樣的解釋因果是最圓滿、最了義的。比如說:我們今天是一個欲界的果報體,我們在打坐的時候,我們依止佛號為所緣境,我們強迫自己的內(nèi)心,在現(xiàn)前一句佛號當(dāng)中,專一的安住、相續(xù)的安住,這個時候慢慢把我們散亂的心給統(tǒng)一起來,這個時候我們能夠達(dá)到心一境性的境界,可能欲界地定到未到地定。到未到地定的時候,我們色身就有變化,這個果報體就有變化。說我們這個四大:地、水、火、風(fēng)啊,就產(chǎn)生一種殊勝的輕安樂。這個輕安樂不是欲界的果報,欲界的果報是粗重性,怎么會有輕安樂呢?《瑜伽師地論》就解釋說:你內(nèi)心當(dāng)中產(chǎn)生禪定的同時,你內(nèi)心當(dāng)中也產(chǎn)生一部分色界的四大,就從你這個身心當(dāng)中產(chǎn)生出來!该钜蛎罟,不離一心!咕褪悄阍趧(chuàng)造一種禪定的業(yè)力,因為這種禪定的業(yè)力不是欲界的業(yè)力,是過人法,超過欲界眾生的一個法。所以說,雖然你正式的果報是來生的色界果報,但是現(xiàn)在你的果報體已經(jīng)有了變化。從這個道理來看,我們打佛七也是一樣。打佛七的前幾天,心散亂,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你在這七天當(dāng)中,用這句佛號,憶佛、念佛,來熏習(xí)你這一念的身口意。打完佛七以后,你還是你,你的眼睛、鼻子、嘴巴一點都沒改變,還是一個人的果報,其實你的身心世界已經(jīng)不一樣了。你身心的果報,在你的內(nèi)心深處當(dāng)中,有一種殊勝的業(yè)力、有一種殊勝的功德成就。雖然它果報的出現(xiàn)是臨命終,但是你打完佛七的時候,你那個果報已經(jīng)成就了、那個功德已經(jīng)成就了,是你在打佛七的時候,功德同時成就了。當(dāng)然約顯現(xiàn),它是臨終才顯現(xiàn)。所以說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強調(diào)因果同時的觀念。這個地方它強調(diào)因果同時,有什么好處呢?這個地方有一個深義,就是說「一念相應(yīng)一念生,念念相應(yīng)念念生。」比如說我們發(fā)愿的時候,我們一般說:我今天所有功課都做完了,我才發(fā)愿。這當(dāng)然是的。但是這個地方的「念念相應(yīng)念念生」啊,它很強調(diào)你要數(shù)數(shù)發(fā)愿。就是說你發(fā)愿,一次有一次的力量,發(fā)愿二次有二次的力量。所以這個地方,印光大師也一再的強調(diào),他提醒所有的在家居士說:你身為在家居士,你的逆緣特別多啊,是的,障道的因緣特別多。但是站在凈土的角度,你占了很大的便宜。因為一個修行人,特別是一個凈土的修行人,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完全沒有逆境啊,「凡情日盛」,你怎么能夠厭離娑婆呢?你要花很大的精神體力去修觀的啊!但是你在逆境當(dāng)中,轉(zhuǎn)逆緣成菩提道,每一次逆境的刺激啊,你內(nèi)心跟逆境一接觸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從內(nèi)心深處的苦啊,所以這個厭離娑婆是從苦集二諦發(fā)動的,你內(nèi)心當(dāng)中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再也不到三界受生了,那個力量就大、就是大。

  所以慈濟證嚴(yán)法師,她現(xiàn)在六百多個會員,慈濟功德會。她剛開始的時候三十幾個會員,她那個時候要會員一天存一塊錢,一個月繳三十塊過來,拿這個錢做功德,慈濟功德會剛開始是一個人交三十塊的。有信徒說:師父!那么辛苦干什么,一個人一天存一塊,我一次就給你三十塊。證嚴(yán)法師說:不是,你每一天要存一塊,每天都起一個善念!敢荒钕鄳(yīng)一念生,念念相應(yīng)念念生。」你每一天都存一塊,你一個月有三十個愿力;你一次給我三十塊,你才起一個愿力,這功德不一樣。我覺得證嚴(yán)法師這個人有大智慧,通達(dá)諸法的緣起,這個思想跟蕅益大師完全一樣。

  所以我們在發(fā)愿的時候,當(dāng)然我們也強調(diào)在做完功課的時候發(fā)愿;但是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強調(diào):已發(fā)愿、今發(fā)愿、當(dāng)發(fā)愿,若已生、若今生、若當(dāng)生,這個地方強調(diào)平時。你內(nèi)心平常跟境界一接觸的時候,你怎么去操作你這一念心?特別是遇到逆境的時候。遇到逆境的時候,那真是千年的冰山雪蓮,大的機會。因為你在逆境的時候,你逆境的刺激、身心病痛的時候,你那時候發(fā)愿的力量,那可是大。「闫匠T诶錃夥坷锩,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發(fā)愿的力量就不一樣、不一樣。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把釋迦牟尼佛的秘密義解釋出來。你說發(fā)愿就發(fā)愿,為什么要說已發(fā)愿、今發(fā)愿、當(dāng)發(fā)愿,若已生、若今生、若當(dāng)生呢?這個地方佛陀在秘密當(dāng)中,就提醒所有修凈土的人,所謂的發(fā)愿是在平時,特別是你遇到逆境的時候,你一定要把這種逆境強大的力量,本來是要折損你的,經(jīng)過這么一轉(zhuǎn),變成往生的一種動力、往生的資糧。這一段經(jīng)文有這么一層深義在里面。

  結(jié)贊

  ┌極圓極頓┐

  ┤    ├唯有大智,方能諦信。

  └難議難思┘

  ─丙二「勸愿流通」竟──

  這么一段殊勝的緣起,這么「圓」?jié)M「頓」超的觀念,很「難」口「議」心「思」的,只有「大智」慧通達(dá)緣起的人,才「能」夠真實的去相「信」它。

  這段的「勸愿流通」,它的意思就是說:希望我們的生命是一行三昧,《華嚴(yán)經(jīng)》說是一行三昧。凈土有一個祖師說:你做一件事情啊,你先想一想,先想一想你做這件事情,跟你的往生是相隨順、或者相違背?說這件事情我該不該做呢?我們怎么去抉擇呢?就是說這件事情你做了以后,對你往生是相隨順的,你可以做;這件事情你做的時候,跟往生極樂世界是相違背的,你不要做。為什么要這樣抉擇呢?這樣子你每一次都以這個思考來抉擇啊,你這個人的生命啊,就只有一個方向而已,一個明確的方向。就是你這棵樹只有一個發(fā)展方向,你這棵樹所吸收的所有陽光、水分、礦物質(zhì),所生長的方向只有一個,就是往西方的方向,往這個地方傾倒。換句話說,任何一個時候把這棵樹砍斷,它倒下去也只有一個方向;乃至你死于非命,你的生命體也不必別人助念,因為你的生命也只有一個方向,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因為你平常的思考都是這樣的思考。所以這個地方「極圓極頓,難議難思,唯有大智,方能諦信」,這個是一行三昧的功夫。這個地方是「勸愿流通」,勸我們平常應(yīng)該要數(shù)數(shù)的發(fā)愿,是這個意思?础副、勸行流通」:

  ┌丁初諸佛轉(zhuǎn)贊  今初。

  ○丙三、勸行流通┤

  └丁二教主結(jié)嘆

  這個「行」指的是執(zhí)持名號,從本經(jīng)當(dāng)中安立的行門,就是能夠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為行。這當(dāng)中分二科:「初、初諸佛轉(zhuǎn)贊;二、教主結(jié)嘆」。先講諸佛對釋迦牟尼佛的贊嘆,第二個講到釋迦牟尼佛的贊嘆?吹谝豢啤钢T佛轉(zhuǎn)贊」:

  丙三、勸行流通二

  丁一、諸佛轉(zhuǎn)贊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講完這個經(jīng)文要結(jié)束的時候,佛陀又講了一件事說:「舍利弗」,招呼了一聲舍利弗,他講出一件重大的事情:「如我今者」,就像我現(xiàn)在贊嘆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像我「贊」嘆「諸佛」弘揚凈土法門這樣的「不可思議功德」;唉呀!「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原來在十方世界的諸佛,也對他的弟子提起我「釋迦牟尼佛」,贊嘆我不可思議功德。十方諸佛是怎么贊嘆釋迦牟尼佛呢?這以下就說出它的內(nèi)涵,說啊:在娑婆世界有一尊釋迦牟尼佛,他能夠成就「甚難希有之事」。什么叫「甚難希有之事」呢?就是他「能」夠在「娑婆國土」,這個「娑婆」就是堪忍,說這一類的眾生,他能夠堪能忍受心中罪業(yè)的障礙,心中有無量無邊的煩惱、有無量無邊的罪業(yè)障礙他,他能夠堪忍。其次,他能夠堪忍生死輪回痛苦的果報。他每一次的果報體,有種種老病死的痛苦來折磨他,他也能夠堪忍,不想要解脫,他有這種力量。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能在這種娑婆國土,「五濁惡世」當(dāng)中,他能夠做二件事情「甚難希有」:第一件事情,在「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無上的菩提,這件事情「甚難希有」。其次,「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在這樣的一種五濁惡世當(dāng)中,弘揚凈土法門,這件事情甚難希有;其次為諸眾生說是難信之法,在這樣的一種五濁惡世當(dāng)中,弘揚凈土法門,這件事情甚難希有,也是甚難希有。就是說他能夠在這樣一種亂世當(dāng)中,成就無上菩提、成就自力的功德;他也能夠在亂世當(dāng)中,宣揚這么一個殊勝的法門,他有這種勇氣,這件事情也甚難希有,能夠成就這種自利利他的功德。這個是諸佛對釋迦牟尼佛的贊嘆。講這一段經(jīng)文有什么深義呢?看蕅益大師的注解:

  明諸佛轉(zhuǎn)贊

  ┌功德智慧─雖皆平等

  ┌諸佛┤

  │  └而施化──則有難易。

  一切的「諸佛」從他的本門來說,他的法身、報身「功德智慧」是「平等」的;就著一期的應(yīng)「化」來說,這當(dāng)中就「有難易」的差別,這個應(yīng)化身。每一次他所成就的應(yīng)化身,在成就佛道、在教化眾生,有難易的差別。這個「難易」蕅益大師作一個簡別,說:

  │┌凈土成菩提易,濁世難。

  成就自利功德當(dāng)中,我們在清凈的國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自己的果報體沒有老病死的障礙,這個成就無上「菩提」容「易」,你要打坐也容易,你要親近十方諸佛也容易;但是在五濁惡世就難。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每一個人成佛都是從凡夫開始修起,凡夫的心情,心就是有所住。我們內(nèi)心跟境界一接觸的時候,我們的心就住在這個境界,就隨這個境界而轉(zhuǎn)了。假設(shè)我們今天是生長在一個非常放逸的環(huán)境,你在這個地方,你看到周遭的人他也很放逸,全是很放逸,眾人皆醉我獨醒,非常困難。這個世間上,它所散發(fā)出來的色聲香味觸,都是使令你放逸的境界,你修行就是難,這是一個不可否認(rèn)的事實。你今天能夠在一個清凈的道場,依眾靠眾,你就是三點半起床,你覺得很正常,大家都是這樣子。隔壁的也三點半起床、后面也三點半起床、前面也是三點半起床,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定課。你在一種好的環(huán)境修行,它就是容易,這是一個不可否認(rèn)的事實。就是你在一個凈土的環(huán)境,成就無上菩提容易;在五濁惡世就是難,這是成就自力的功德。

  ├┤┌為凈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眾生難。

  這個是根機的問題。在「凈土」當(dāng)中,大家的心善根強,心比較寂靜,在這種寂靜當(dāng)中隨順圣道,你跟他「說法」容「易」。在五「濁」惡「世」當(dāng)中,「眾生」的煩惱粗重,你要為他演說正法就是「難」。我們?nèi)绻プx讀隋唐祖師的開示,你看祖師早期的開示,那個口氣就跟現(xiàn)在的口氣不同。早期祖師的開示,一開口就是:「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鼓且恍⿵U話都不說,那個時候的人根機高,直接的講解脫的法門。你看看我們現(xiàn)在這些弘揚佛法的大德,我們現(xiàn)在講「人生與佛法」(訶──)、「佛法與人生」。我們現(xiàn)在弘揚佛法的內(nèi)涵,很少提到解脫生死這件事情,很少。當(dāng)然這也不能完全怪弘法的大德,因為現(xiàn)在的根機差,煩惱那么粗重,他能夠守住五戒十善就已經(jīng)很不錯了。你講這個生死的大法,他根本沒有辦法承當(dāng)。所以就著弘法的角度也是一樣,在「凈土眾生說法易」,你在五「濁」惡「世」當(dāng)中,「眾生」心就是粗,你要為他說法就是困「難」。這種困難程度呢,蕅益大師作出了四番的簡別:

  │└┤┌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

  │ ││

  │ │├為濁世眾生說余頓法猶易,說凈土橫超頓法尤難。

  │ └┤

  │  ├為濁世眾生說凈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

  │  │

  │  │        ┌但持名號┐┌奇特勝妙┐

  │  └說此無藉劬勞修證┤    ├┤    ├

  │           └徑登不退┘└超出思議┘

  │

  │   ─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

  「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惯@個「漸法」慢慢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梗臄鄲盒奚,這件事情還是思議境,還是容易。你一下子要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觀照現(xiàn)前一念心性,當(dāng)下即空、即假、即中,這件事情就是難。這個「頓」法它的內(nèi)涵就是比較細(xì),比較不思議,很「難」!笧闈崾辣娚f余頓法猶易,說凈土橫超頓法尤難!鼓愀v其他的法門還容易;你在頓法當(dāng)中跟他講「帶業(yè)往生,橫超三界」,又更困難,這種他力法門更困難,這末法眾生生起信心就困難!笧闈崾辣娚f凈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在「凈土」的「頓超」當(dāng)中,你跟他講觀想、觀像的法門,就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你跟他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但憑六字出乾坤,他要能夠相信,那是「難中之難」。所以說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當(dāng)中,他能夠在眾生根機這么差的情況之下,堅持他的理想,講出《阿彌陀經(jīng)》。

  └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

  就是難行能行。這個是講到釋迦牟尼佛被贊嘆的原因就在這個地方:第一個、釋迦牟尼佛成就無上菩提,在五濁惡世難;第二個、他弘揚《阿彌陀經(jīng)》這個法門也是難,這釋迦牟尼佛特別勇猛。

  釋迦牟尼佛從他的《本生經(jīng)》來看,他的確是特別勇猛。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是彌勒菩薩的弟子,生生世世;但是他特別勇猛,所以他超越了彌勒菩薩先成佛。我們可以講一個釋迦牟尼佛因地的情況就知道。這釋迦牟尼佛做一個龍王,他做一個龍王在龍宮享受也不錯啊,但是他想:我不能這樣空耗時光,現(xiàn)在世間有佛法住世。他就變現(xiàn)出一個年青人的樣子來到僧團(tuán)受八關(guān)齋戒。受了八關(guān)齋戒以后,他也不想回到龍宮去,龍宮那些宮女的境界、放逸的境界,會破壞他的梵行,所以就到一棵樹下打坐。打坐的時候昏沉,打瞌睡的時候神通就失掉了,他就由一個年青人變現(xiàn)出他本來的面目,變成一條大蛇的樣子,龍王就像長長的大蛇。這個時候有一個獵人到山中去打獵,看到這個蛇:唉呀!這個蛇的皮太美,如果把它剝下來送給國王,國王會賞很多的黃金啊。他就用刀子割龍王的皮。割到一半的時候,龍王痛就醒過來,一看:唉呀!這個人割我的皮。∵@龍王想:我一生氣的時候,可以把一個城全部都?xì)绲,這個小人物怎么能夠障礙我呢?但是不行,我今天受八關(guān)齋戒。我受八關(guān)齋戒,我破壞我的梵行,不可以的,我要忍受。這個時候他忍受,整個皮就被獵人全部割掉了。割掉以后他痛,想要爬到大海去。爬到一半的時候,不巧遇到一群螞蟻跑過來,看到他又是血又是肉,爬上去吃。他心里一想:我要爬到大海里面去,這些螞蟻都會淹死了,也是破壞我的八關(guān)齋戒:罷罷罷!寧可持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就在那個地方忍受痛苦,全身的肉都被螞蟻吃光了,剩下骨頭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因為持戒的功德生到忉利天去,這是佛的本生故事。

  我再講一個:在森林當(dāng)中起火燃燒。起火燃燒的時候,所有的眾生都要跑到另外一個森林當(dāng)中去,這個森林跟另外一個森林有一個獨木橋,大家開始跑,七跑八跑就把那個獨木橋踩破了一塊木板。這個時候很多眾生都掉下去。釋迦牟尼佛是做一只猴王,看到不對勁,趕快把身體趴下去,前面的手抓住前面,后面的腳勾住后面,以他的身體來擋住破洞。很多的動物──大象、兔子、鹿……踩著他的身體沖到對岸去。沖完了以后,他很累,本來想要起來,看到差不多沒人了;但是他一看:唉呀!看到還有一只小白兔在那邊跳來跳過去,這個火已經(jīng)燃燒了,但是它又不急:我一定要等到它跳過去。等到最后,這個兔子玩累了才跳過去。跳過去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他沒有體力爬起來,爬不起來,就掉到深谷里面去摔死了。那只小白兔就是佛陀最后度的須跋陀羅。(哈──)佛臨滅度的時候,他已經(jīng)八十幾歲了才去找佛陀,最后一個成就阿羅漢,臨命終的時候得度。

  所以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本生故事,釋迦牟尼佛的確是特別勇猛,在諸佛的因地他特別的勇猛,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也特別勇猛。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當(dāng)中的歷代祖師,那每一個祖師大德都?xì)g喜修苦行,這是業(yè)感。因為釋迦牟尼佛在諸佛的眼光當(dāng)中,這一期的釋迦牟尼佛「偏為勇猛」(哈──),他修行就是勇猛。所以在釋迦牟尼佛當(dāng)中,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弟子,就歡喜修精進(jìn)行、苦行。釋迦牟尼佛,本來按照次第,彌勒菩薩是他的學(xué)長(哈──);但是他超越彌勒菩薩先成佛。所以成佛這件事情也很難講、很難講。

  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講這個很困難,他不是在贊嘆自己的勇猛,這個地方有它的深意。它的意思就是說在這么困難當(dāng)中,我們對名號要珍惜,它后面會講出這個觀念。佛陀不會自我標(biāo)榜,他講這句話、講這個難啊,他的意思就是有勸修的意思,勸行流通,勸我們要珍惜這句名號,是這個意思。因為這句佛號是佛陀在萬難當(dāng)中,他排除了萬難,才宣說出來的。所以這個地方,佛陀也自我作一個榜樣,你看:你有本事像我這樣子,舍這個身體喂螞蟻,做種種的苦行,在娑婆世界這樣打滾,才成就佛道,這不容易啊!從這個當(dāng)中,釋迦牟尼佛這樣的一種親身經(jīng)驗,他是勸勉弟子:應(yīng)該要執(zhí)持名號,求生凈土。是這一層意思。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第三六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二頁,這一段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第二個:

  明能為希有之事四

  明妙行能轉(zhuǎn)

  「希有之事」說明這個「妙行能轉(zhuǎn)」,在這個五濁惡世當(dāng)中,是什么樣的行門能夠圓轉(zhuǎn)五濁惡世呢?這以下就說出它的一個妙行:

  ┌劫濁者─濁法聚會之時。

  ┌┤

  │└劫濁中─非帶業(yè)橫出之行,必不能度。

  這個五濁惡世的第一個是「劫濁」,這個「劫」就是一個時代,這個「濁」就是污濁,就是一個污濁的時代。所謂的污濁時代,就是說我們在這個減劫當(dāng)中,人壽從八萬歲,每一百年減一歲,一直到二萬歲。人壽到二萬歲以迄,就進(jìn)入了所謂的劫濁,就是一個身心特別污濁的時代!笣岱ň蹠畷r」,這個「濁法」呢,就包括了下面的邪見、煩惱、果報跟壽命。換句話說,劫濁它是一個總說,它是一個五濁惡世的總標(biāo)。就是你的身心世界特別污濁,簡單的說就是對你的修學(xué)圣道,有特別多的障礙,這個叫做「濁法」。在「劫濁」當(dāng)中呢,你的身心世界障礙特別多,「非帶業(yè)橫出之行,必不能度」,你要完全靠你自己身心的力量,那就很困難,那「非帶業(yè)橫出之行,必不能度」。

  │        ┌身見──┐

  │        │    │

  │        ├邊見  │

  │ 見濁者─五利使│    │

  │┌       ┼見取  ├昏昧汩沒,故名為濁

  ││,邪見增盛。謂│    │

  ││       ├戒取  │

  ├┤       │    │

  ││       └及諸邪見┘

  ││

  │└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這個「見濁」指的是內(nèi)心的邪見,這個邪見會障礙我們修行圣道,叫做「濁」!咐埂惯@個「利」就是猛利,特別快速;「使」就是它能夠使令我們趨向于惡道,這個叫做「使」。換句話說,這五個法使令我們快速的、猛力的趨向惡道,這個叫做「五利使」。「邪見增盛」,這個邪見當(dāng)中有五個:第一個「身見」。這個「身」呢,就是我執(zhí)著我們五蘊身心當(dāng)中,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我們能夠去受用這個身心、能夠主宰這個身心,這是一個邪見。因為我們對于我們的身心世界是不能主宰的,我們身心世界每一個剎那在老病當(dāng)中、在趨向于死亡當(dāng)中,我們不能使令這樣的力量停下來,說:我不老。不可以的!我們沒有主宰力的,業(yè)力主宰。所以這個「身見」,事實上就是我見。「邊見」,這個「邊」者斷常二見:或者是斷見,人死如燈滅,就是斷滅見;或者常見,我人死了以后還是人,怕什么!二十年后還是一條好漢。二十年后不一定是一條好漢,可能是一條好豬(哈哈),所以這個生命是有變化的,不是常的。所以這個邊見就是斷常二見。「見取見」,這個「見取見」就是非果計果。就是說它不是一個涅槃安樂的果,你執(zhí)著它是涅槃的果,一般是外道執(zhí)著四禪為四果,以四禪為涅槃,叫「見取見」,非果計果!附淙∫姟,這個「戒取見」是非因計因。它不是一個解脫的因,你執(zhí)著它是解脫的因,就是外道的持牛戒、持狗戒,這種無益的苦行,這個對解脫完全沒有幫助的,這是「戒取見」!讣爸T邪見」,這是其它的邪見。所有的邪見當(dāng)中,最為嚴(yán)重的就是撥無因果,及諸邪見。這種邪見「昏昧汩沒」我們的內(nèi)心,「故名為濁」!敢姖嶂校遣患俜奖阒,必不能度!惯@個邪見,的確是深深的障礙我們修學(xué)大乘佛法,這個的確是非常嚴(yán)重,在末法時代,我們學(xué)習(xí)大乘佛法,一個很大的困難──思想混亂、思想混亂,各式各樣的思想都出現(xiàn)了,我們不能知道誰說的話是對的、誰說的話是錯的。所以在這個當(dāng)中,我們很難去修學(xué)一些圣妙的法門。事實上很多圣妙法門,被這些邪見所破壞,整個傳承都斷掉了。所以我們只好老老實實的修一行三昧,念阿彌陀佛,不必假藉其它的方便,「必不能度」。在這當(dāng)中我們很難去抉擇哪一個法是最高、最低的,這個法門當(dāng)中攙雜了很多的邪見在里面,這個長時間的流通有問題,所以說「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所以你看中國佛教到了末流,只有二個宗派興盛:第一個是禪宗。直接觀現(xiàn)前一念心性,一念不生即如如諸佛,這個也是不假方便;其他的方便法門,那些枝枝葉葉全部拿掉,直接的觀照根本。第二個凈土宗。它也不必假藉枝枝葉葉的,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到了末流的時候,就只有這二個法門成就的人最多了,是這個意思。在這個見濁當(dāng)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這的確是這樣。

  │         ┌貪┐

  │         │ │

  │         ├瞋│

  │ 煩惱濁者─五鈍使│ │

  │┌        ┼癡├煩動惱亂,故名為濁。

  ││,煩惑增盛。謂 │ │

  ││        ├慢│

  ├┤        │ │

  ││        └疑┘

  ││

  │└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這個「煩惱濁」指的是內(nèi)心的煩惱,前面的見濁是一個邪見!笩⿶馈乖诮(jīng)論上的定義為「五鈍使」,就是說它使令我們墮落到惡道的勢力比較緩慢,叫「鈍」;不像邪見,邪見的話,因為邪見你去造惡業(yè),你還沒有慚愧心,這個勢力非常大。你雖然起煩惱,但是你還有正見、還會有慚愧心,折損一些惡業(yè)的勢力,所以它的墮落是比較緩慢的,沒那么猛利,叫「五鈍使」。這個煩惱有「貪、瞋、癡、慢、疑」,它的相貌是「煩動惱亂」,煩動惱亂我們這一念清凈心,所以說是「濁」!笩⿶罎嶂,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這也是一個事實,我們煩惱粗重的人,心就是躁動不安。心躁動不安,他心的堪能性差,你要叫他去修一些深妙的法門就困難。只有這種「即凡心是佛心」,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這種佛力加被的法門,才能夠度化。特別是臨命終的時候,生死關(guān)頭最難得力,無量無邊的煩惱,它一定會起來干擾你。如果沒有佛光照我、慈誓攝我,我們很難保持心不顛倒,很難。所以這個地方在煩惱的熾盛當(dāng)中,我們不是「即凡心是佛心」,「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一心歸命彌陀的本愿功德、一心歸命彌陀的名號,那「必不能度」。沒有佛力的加被,這生死關(guān)頭,大家都過不了關(guān)了。所以這個地方也是一個問題。

  │     ┌見─┐所感粗弊五陰和┌色┐並皆陋劣

  │┌眾生濁者┤  ├       ┤ ├

  ├┤    └煩惱┘合,假名眾生 └心┘故名為濁

  這個「眾生濁」,這個「眾生」是一個「五」蘊的果報。前面的「見」跟「煩惱」是偏重在集諦,能招感的集諦;這個地方是偏重在苦諦這種果報,說這個五蘊身心,不管是「色」、不管是「心」都很「陋劣」。我們這個四大,動不動就生病,所以這個病痛來干擾我們,這內(nèi)心的堪能性也差,這受想行識也是差,這個心的力量也薄弱。所以說:

  │└眾生濁中─非欣厭之行,必不能度。

  面對這個老病的果報,我們只好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否則很難度脫。

  │    ┌因┐並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

  │┌命濁者┤ ├

  └┤   └果┘故名為濁。

  「命濁」就是一個壽命,若「因」若「果」都很陋「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為濁」。

  └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壽命在修行當(dāng)中的短,也是一個障道。因為你要成就圣道,一定要有禪定,這個禪定不是短時間能夠修行成就的。所以我們看《維摩詰經(jīng)?佛國品》講到:很多國土的壽命都是四萬歲、二萬歲,它人壽有四萬歲,他二萬歲出家,他修了二萬年,成就無生法忍。他修二萬年,我們在娑婆世界修幾十年,這怎么能夠比呢?修了沒幾年死掉了,死掉以后重新開始,重新開始又迷惑顛倒。所以說這個壽命的長遠(yuǎn),這也是一個問題。所以在這個短暫的壽命當(dāng)中,我們要在這當(dāng)中把握時間,只有找一個「不費時劫」,不必長時間修行的一個他力法門,否則「必不能度」。因為我們很難成就禪定,只好乞求佛力加被。

  明妙行能得

  ┌轉(zhuǎn)劫濁─為清凈海會

  │

  ├轉(zhuǎn)見濁─為無量光

  ┌信┐莊嚴(yán)一聲│

  復(fù)次祇此┤ ├    ┼轉(zhuǎn)煩惱─濁為常寂光

  └願┘阿彌陀佛│

  ├轉(zhuǎn)眾生─濁為蓮華化生

  │

  └轉(zhuǎn)命濁─為無量壽

  這五濁惡世怎么個「轉(zhuǎn)」法呢?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信愿莊嚴(yán)一聲阿彌陀佛」,圓「轉(zhuǎn)」五「濁」、圓成五清,「清凈海會、無量光、常寂光、蓮華化生、無量壽」。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這個「轉(zhuǎn)」應(yīng)該說也有次第。這圓轉(zhuǎn)當(dāng)中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轉(zhuǎn)煩惱濁為常寂光」值得我們注意。佛法講感應(yīng)道交,外道也講感應(yīng)道交,但是這個地方有不一樣的地方。外道的感應(yīng)道交完全是心外求法,他的感應(yīng)道交,他不求內(nèi)心的清凈,他是一種向外攀緣的。佛法的感應(yīng)道交,你看看本經(jīng)怎么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挂_(dá)到一心不亂,不是在一種躁動的狀態(tài)、高亢這種激動的狀態(tài)、鬼神現(xiàn)前,沒有這種事情。所以說這個地方,我們要能夠圓轉(zhuǎn)五濁,你這個佛號,一定要對你自己的煩惱有所調(diào)伏的力量,你一心,一心是不難的。我經(jīng)常講:一心是不難的,這不亂才難。你要能不為煩惱所亂、能夠調(diào)伏煩惱,才能夠感應(yīng)道交的。這《華嚴(yán)經(jīng)》也講得很清楚!度A嚴(yán)經(jīng)》說:「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凈,菩薩影現(xiàn)中!拐f菩薩的心情啊,他那一念心是在這種畢竟空的境界活動,不是在我們有相的境界活動。我們凡夫的心要跟佛菩薩的心怎么感應(yīng)道交呢?「眾生心垢凈,菩薩影現(xiàn)中」。你一定要把你這種躁動相、顛倒相調(diào)伏下來,佛菩薩才能夠跟你接觸的。所以這個地方在圓轉(zhuǎn)五濁的時候,我們一個下手處,你一定要先達(dá)到「轉(zhuǎn)煩惱濁為常寂光」,這個一轉(zhuǎn)了,前面四個跟著轉(zhuǎn),你的果報體也轉(zhuǎn)了,邪見、整個環(huán)境、壽命都轉(zhuǎn)了。

  明釋迦所得

  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明釋迦所說

  ┌以此果覺────┐

  今┤        ├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

  └全體授與濁惡眾生┘

  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簡單的講,這句佛號總持阿彌陀佛的功德。前面也講過,你一句阿彌陀佛就總持十方佛的功德;所以也可以說一句阿彌陀佛,也總持了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當(dāng)中,那么多六波羅蜜的辛苦,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攝持在這一句佛號。而釋迦牟尼佛慈悲,把這句佛號,在末法時代「全體授」給五「濁眾生」,這種是「諸佛所行」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盡」了知,「非九界」的「自力」眾生「所能信解」,這的確是難信之法。所以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他引述十方諸佛贊嘆他的勇猛:他在五濁惡世,成菩提道勇猛、弘揚佛法勇猛。這個地方佛陀是很誠懇的告誡弟子:你一定要很珍惜這一句佛號。因為你失去了這一句佛號,就表示你在菩薩道當(dāng)中所經(jīng)過的過程,你一個都少不了、一個都少不了,有這一層意思。

  明眾生世間

  ┌諸眾生─別指五濁惡人。

  │

  │       ┌四土器世間─┐

  └一切世間─通指┤      ├也。

  └九界有情世間┘

  這個大家容易明白。這個「眾生」的范圍比較窄,「一切世間」的范圍比較廣。這個「眾生」是「指五濁惡人」。「一切世間」說是難信之法,這個是「九界」眾生。

  丁二、教主結(jié)嘆

  前面是「諸佛轉(zhuǎn)贊」,這個是釋迦牟尼佛的「結(jié)嘆」:

  ┌前勸信流通─是諸佛付囑。

  │

  │        ┌略別┐

  └此本師付囑。囑語┤  ├但云一切世間,猶前諸佛

  └從通┘

  ┌文殊┐

  所云:汝等眾生,當(dāng)知┤  ├等,皆在所囑也

  └迦葉┘

  前面的「勸信流通,是諸佛」的「付囑」,前面的「勸信流通」是六方諸佛的付囑流通,以六方諸佛來證明流通。這個地方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自己的付囑流通。當(dāng)然這個話有「略別」,有一點點不同,但是它的意義是相通的:文字「略別」,但義理是「從通」。這個地方講「一切世間」,其實這個「一切世間」,就是前面所說的:「汝等眾生,當(dāng)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惯@個地方「一切世間」包括了九界,包括了「文殊」這種大菩薩,也包括「迦葉」這些大比丘,都是「在所」付「囑」的范圍之內(nèi)?唇(jīng)文:

  舍利弗,當(dāng)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前面是諸佛在他們的國土,對他們的弟子贊嘆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這件事情是釋迦牟尼佛自己也同意的,說:諸佛贊嘆我很難,這件事情我同意。他說:「當(dāng)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剐惺裁措y事呢?第一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二個「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這件事情的確是很困難沒錯,諸佛說的一點都沒錯。我這么一路走過來,我一回想啊,的確是很困難,沒錯。諸佛也說這件事情很困難,釋迦牟尼佛也說很困難,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就有話要說了,看蕅益大師的意思:

  法門難遇

  ┌信愿┐  ┌不涉施為┐┌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

  │  ├一行┤    ├┤

  └持名┘  └圓轉(zhuǎn)五濁┘└設(shè)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

  ┌見此┐

  ┌大智┐│  │

  菩提,以┤  ┼┼行此├眾生何由稟此也哉!

  └大悲┘│  │

  └說此┘

  在本經(jīng)當(dāng)中所強調(diào)的修行方法──「信、愿、持名」,這個法門「不涉施為,圓轉(zhuǎn)五濁」,不必假藉其他的方便,「圓轉(zhuǎn)五濁」。這「圓轉(zhuǎn)五濁」有二層意思:約著粗來說,我今生信、愿、持名,下輩子到極樂世界得到一個清凈的身心世界,這個說是「圓轉(zhuǎn)五濁」,可以。今生修行,來生「圓轉(zhuǎn)五濁」,也可以這樣子講。或者說:我今生信、愿、持名,我當(dāng)下的身心就會有變化,當(dāng)下的這種五濁的境界,煩惱障、邪見障,還有果報的障,壽命的障礙,誒,慢慢慢慢的松脫,這樣子講,約當(dāng)下也可以說「圓轉(zhuǎn)五濁」。你一句佛號在心中操作的時候,你的身心世界就有變化,這樣子講,約當(dāng)下也可以說是「圓轉(zhuǎn)五濁」,也可以這樣子講。這樣子講一句佛號的操作「圓轉(zhuǎn)五濁」,這件事情「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這個對我們凡夫來說,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就是仰信,因為它不是我們能夠心思口議──大家討論討論吧、商量商量!這是討論不出來的,非心思口議的境界。這種境界既然不是我們心思口議,那我們怎么能夠知道呢?「設(shè)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以大智」慧、「大」慈「悲」,來為這個法門作見證,來自己以身作則、來「說」法,那「眾生」誰也不知道,誰也不知道有這樣的一個法門,誰也不知道內(nèi)心當(dāng)中還有這樣一種操作方式,這樣的操作──信、愿、持名,就能夠創(chuàng)造這么樣廣大的功德,誰也不知道。這個就是說這個「難」的意思。

  明五決定

  ┌為時所囿

  ┌處劫濁中─決定─┤

  │        └為苦所逼。

  然吾人┤

  我們的「劫濁」當(dāng)中,在這種萬丈紅塵當(dāng)中,我們一定會被這個「時」代「所囿」、限制,被這個「苦」惱「所逼」迫。在這萬丈紅塵當(dāng)中,你要「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很難。你在這個百花當(dāng)中過,你一定會沾身的,這大環(huán)境是這樣子的,人在江湖,你也就身不由己了。

  │        ┌邪智所纏

  ├處見濁中─決定為┤

  │        └邪師所惑

  在這種思想混亂當(dāng)中,你多多少少一定會被「邪」知邪見所系縛,障礙你大乘的善根,使令你迷「惑」,你也很難抉擇,這件事情是對還是錯!你很難抉擇,就會受影響。

  │         ┌貪欲所陷

  ├處煩惱濁中─決定為┤

  │         └惡業(yè)所螫。

  說這煩惱當(dāng)中,大家都放逸,你很容易被你的煩惱「所陷」,被你這個「惡業(yè)所」毒害。這個我們要稍微注意一下,我們可以感覺到現(xiàn)在的年青人,貪瞋煩惱特別熾盛,跟以前又不完全一樣。你看這些年青人,這個飚車族,他拿這個刀子,這個過路人跟他完全沒有關(guān)系,他看到人就砍,那個瞋心特別重;這個貪欲也是一樣,現(xiàn)在的年青人,國中生就有這個邪淫的行為。所以這個是一個大環(huán)境如此,他從小就在這一種環(huán)境中刺激,他貪煩惱自然就熾盛了。所以說「處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欲所陷,惡業(yè)所螫」,這是沒辦法的,大環(huán)境如此。

  │         ┌安于臭穢而不能洞覺。

  ├處眾生濁中─決定─┤

  │         └甘于劣弱而不能奮飛。

  你果報體的這種障礙,老病的干擾啊,你很難去「洞覺」、也很難去「奮」發(fā)向上,這個老病死的干擾啊,很容易會讓你退失了信心。

  │         ┌無常所吞

  └處命濁中──決定為┤

  └石火電光,措手不及。

  你很有道心,你也好不容易抉擇出一個修行的方法,也得到一個修行的傳承;但是你死掉了,這樣子你今生就白費了,生命把你的修行給中斷了、把你, 這個修行給破壞了,這個「命濁」就是有這個困難。這個「劫濁」它是在減劫。這個地方佛陀的意思就是說,當(dāng)然你也可以選擇來生再來三界里面投胎,不過釋迦牟尼佛說你要想一想:這個大環(huán)境一代不如一代、一代不如一代,這個身心世界,煩惱愈來愈重、邪見愈來愈重、果報體愈來愈差。我還記得我們師父跟我們講過一句話:我們的師父看我們很不順眼。但是以后我們看我們的徒弟也很不順眼。(訶──)這道理是一樣的。就是你師父看你很不順眼;但是幾十年后,你看你的徒弟也很不順眼。這是怎么回事呢?環(huán)境不同。他們那個時候環(huán)境清凈,他們很自然養(yǎng)成一個好的品性。你看年青人,你也看得很不順眼;但是你能夠怪他嗎?如果你來投胎,你也是這樣子的。你下輩子來這個五濁惡世、萬丈紅塵,那我們也是受影響。凡夫的心就是有所住,就是這樣子的。你很難解脫環(huán)境跟果報給你的障礙,這個五濁其實就是五種障礙。你很難解脫你的煩惱、很難解脫你的邪見、還有老病的干擾、還有壽命的短促,你很難在這么多障礙當(dāng)中,完全排除這樣的障礙,沖出一條圣道出來,很難的。佛陀說這句話就是「是為甚難」,的確是難。說這個難有什么好處呢?為什么要強調(diào)這個困難呢?蕅益大師他就說話了:

  無知之錯

  ┌若不深知其甚難───┐

  ┤          ├??宅里,戲論紛然。

  └將謂更有別法可出五濁┘

  假設(shè)我們今天沒有冷靜的下來想一想,在這個減劫當(dāng)中,你所要面臨的障礙,一代一代愈來愈嚴(yán)重,你不知道解脫生死的困難,你還自以為「有其他的法門可以出五濁」,「??宅里,戲論紛然」,這個「??」就是起火燃燒。你的煩惱火、罪業(yè)果、果報火,這三種火在燃燒你的身心世界,「戲論紛然」,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種沒有真實功德的言說叫做戲論。

  知難之是

  ┌其─┐  ┌死盡偷心┐

  唯深知┤  ├方肯┤    ├此本師所以極口

  └甚難┘  └寶此一行┘

  說其難甚,而深囑我等當(dāng)知也!

  ──丙三「勸行流通」竟──

  ──乙一、「普勸」竟──

  在這五濁惡世當(dāng)中應(yīng)該怎么辦呢?我們只有知道在這種障礙的身心當(dāng)中,要了脫生死、成就圣道是這么困難,我們才「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這個凈土法門啊,蕅益大師最后講出了它的一個關(guān)鍵:這個他力法門感應(yīng)道交的關(guān)鍵,它還不怕你煩惱重、還不怕你罪業(yè)重,就是怕你不「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就是說這種彌陀感應(yīng)的法門,要緊的是你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最怕的就是怕你三心二意,對彌陀名號也想歸依,又想攙雜一些其他的法門。你想要攙雜其他法門,就表示你對這句名號的信心還不夠。就是說你在念佛的時候,你還想念大悲咒、念地藏王菩薩,多少就是你覺得這一句佛號不足以救拔你,多少就是會有這個問題。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要你「死盡偷心」,說穿了就是老實念佛,「寶此一行」。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最后「以極口說其難甚,而深囑我等當(dāng)知也」,釋迦牟尼佛在最后一再的強調(diào):在五濁惡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多么的困難;在五濁惡世當(dāng)中,要弘揚凈土法門,也是多么的困難!希望我們要珍惜。釋迦牟尼佛排除了萬難,才講出了這一部經(jīng),希望我們要能夠珍惜,是這個意思。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自己的付囑流通,他自己講完這一部經(jīng)以后呢,他對他弟子的一個最后的交待。好,看最后的「結(jié)勸」:

  乙二、結(jié)勸

  佛說此經(jīng)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這是一個「結(jié)勸」,看蕅益大師的注解:

  ┌難信┐

  ┌法門不可思議┤  ├無一人能發(fā)問者┐

  │      └難知┘       │故歡喜信

  ┌┤                 ├

  ││佛智鑒機,知眾生成┌令得四益┐  │受也。

  │└         ┤    ├──┘

  │ 佛緣熟,無問自說 └如時雨化┘

  這里解釋「歡喜信受」,這是一個「總標(biāo)」。說凈土法門這種信、愿、持名的「法門」啊,的確是「不可思議」,一句佛號圓轉(zhuǎn)五濁,真的是「難信」、也很「難」理解。所以在這個過程當(dāng)中,都是佛陀一再的招乎舍利弗,在這過程當(dāng)中,沒有一個人講出一句話。這整個過程是「佛」陀的「智」慧去觀察眾生的根「機」,「知」道「眾生成佛」的因「緣」成「熟」,所以「無問自說」,使「令」成就「四」種利「益」,就像及「時雨」一樣,所以「歡喜信受」。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知眾生成佛緣熟」,這個地方要注意。這個法門它所成熟的善根,還不是人天的善根、也不是二乘的善根、也不是權(quán)教菩薩的善根,它是一佛乘的法門,它直接去成熟你成佛的善根。這個信、愿、持名在你的心中一操作的時候,它是直接的大白牛車,直接的趨向佛道的,那是一佛乘的,「知眾生成佛緣熟」,是這個意思。

  │┌身心怡悅─名歡喜

  身心能夠知道這個法門,唉呀!這個法門我做得到,信、愿、持名這件事情不難,這功德又這么大,內(nèi)心當(dāng)中感到歡喜,心中有一分對未來生命的希望跟歡喜。

  └┼毫無疑惑─名信。

  │

  ├領(lǐng)納不忘─名受。

  │

  ├感大恩德,投身歸命─名作禮。

  │

  └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甲三、「流通分」竟──

  ──肆、「隨文解釋竟」──

  這是講到本經(jīng)的一個「結(jié)勸」,就是在與會的大眾,不管是天、人、阿修羅,乃至于比丘、菩薩們,對這個法門都是「歡喜信受」,都「作禮而去」。最后我們看蕅益大師一段的「跋語」:

  參、跋語

  這「跋語」我們分成五段,第一段先總嘆這個法門的一個特色。

  ┌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

  ┌經(jīng)云:末法┤          ├嗚呼!

  │     └唯依念佛得度────┘

  │

  │  今正是其時矣!舍此不思議法門,其何能淑?

  《大集經(jīng)》上說:在這個「末法」時代,「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這正法時代修行是很容易成就圣道的。我們看經(jīng)典,這個人年紀(jì)很大了才出家,年紀(jì)又大、過去也沒有學(xué)佛,誒,他跟佛陀出家、或者拜一個阿羅漢出家,三個月成就阿羅漢果。說有一個國王,這個國王平常也沒有努力的修行,就在王宮里面享受世間的五欲。有一天他的背部癢,請宮女為他搔癢。這個宮女在為他搔癢的時候,這個宮女手上戴著纓絡(luò),這二個手一弄到發(fā)出聲音,這個國王聽到這個聲音,知道無常,成就辟支佛果。這個正法時代是這樣子修行的!《阿含經(jīng)》上說:最小的七歲成就阿羅漢、七歲,均提沙彌;最高的八十幾歲,他也成就阿羅漢果。七歲什么都不知道,他也成就阿羅漢果;八十幾歲也成就阿羅漢果!因為這個正法時代,它那個環(huán)境就是容易修行。它空氣中所散布的,那是一種清凈的力量,你在那個地方投胎就很容易。你到西門町去走一趟,你就覺得修行就是很難,這個感覺就不是一個圣道的感覺,那個心就很難攝得住。所以這末法時代的確時是「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這是一個事實。怎么辦呢?「唯依念佛得度!刮覀冊谶@么多的環(huán)境障礙當(dāng)中,只有靠佛力加被了,他力門果地教,佛力加被才能夠得度。「嗚呼!今正是其時矣!」這個凈土法門契理、契機的一個弘傳時代,「舍此不思議法門,其何能淑」?離開了這個法門,誰能夠「淑」?這個「淑」就是善治身心,誰能夠去調(diào)伏他身心的障礙呢?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很真誠的贊嘆這個法門的契理、契機。這以下第二段講到蕅祖述作的緣起:

  │          ┌藐視教典─────┐

  │┌旭出家時,宗乘自負(fù)┤         ├

  ││         └妄謂持名,曲為中下┘

  ││

  ││   ┌因大病─發(fā)意西歸。

  ││   │

  ││ ─后┤   ┌《妙宗》┐

  ││   │  ┌┤    ├二鈔┐

  ││   └復(fù)研┤└《圓中》┘  ├等書─

  ││      │        │

  ││      └及云棲《疏鈔》─┘

  ││

  ││   ┌始知念佛三昧,實無上寶王。

  ││  ─┤

  ││   └方肯死心執(zhí)持名號,萬牛莫挽也。

  「旭」就是蕅益大師的法名,「智旭」!赋黾摇沟臅r候,「宗乘自負(fù),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惯@個是蕅益大師自己講出他剛開始出家的一種境界。蕅益大師是二十四歲出家,他出家以后,他歡喜研究《楞嚴(yán)經(jīng)》,在《楞嚴(yán)經(jīng)》當(dāng)中得到一個疑情。他從這個地方去參這個疑情,他二十五歲在打坐當(dāng)中開悟了,開悟以后有很多境界出現(xiàn)。他二十五歲就證入了圓教名字位,大開圓解,「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那是圓教名字位。他二十五歲以后到三十一歲,你看看他的傳記,他六年當(dāng)中主要的修行,以《楞嚴(yán)經(jīng)》的圓頓法門為主,當(dāng)然也包括禪宗的味道。禪宗跟《楞嚴(yán)經(jīng)》這二個都是圓頓止觀,直接觀現(xiàn)前一念心性。這當(dāng)中的著作也不多,到三十一歲他就有點變化。他三十一歲的時候,看到禪宗很多的弊端,很多禪宗就講出一些邪見:「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咕褪翘珡娬{(diào)圓頓法門,對這些權(quán)教的施設(shè)太過忽略了。所以他到三十一歲以后,就強調(diào)持戒跟研究教理,他要以戒教二門,來匡正禪門的弊端。直到三十一歲的時候,開始弘揚戒律,弘揚比丘戒,作了很多比丘戒的注解。教方面他捉鬮,他那個時候三十二歲做了四個鬮,說:我一生想要弘揚教理,來匡正禪宗不學(xué)習(xí)教理的弊端,那要以什么教為主呢?他寫了四個鬮。第一個華嚴(yán);第二個天臺;第三個唯識;第四個自立宗派,自己創(chuàng)立出一個宗派出來。他不是像我們隨便抓,他用三個月的加行,三個月的安居當(dāng)中加行,最后一天抓鬮,他抓到天臺的鬮,所以他從此以后深入天臺的教觀。所以他到三十一歲研究教理,三十二歲開始研究天臺教觀,他這之前他對教理不是很重視,就像他說的「藐視教典」:你們那些學(xué)教理的,著文字相;念佛的也是心外求法,「妄謂持名,曲為中下」,這中下根修的法門。我們這一念心直接的觀照第一義諦、直接跟佛相應(yīng)。什么是佛?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他那個時候?qū)Ψ鸬氖沁@種定義,完全是觀照自性佛。三十一歲、三十二歲他開始弘揚戒教。但是影響他生命最大的就是在三十六歲那一年,「因大病,發(fā)意西歸」,他三十六歲的時候生一場大病。那時候在那個山中,生一場很特別的病。這個病中,看這個〈傳記〉上說:「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臥,唯有含淚念佛而已!鼓憧匆粋圓教名字位,你如果看到《蕅益大師全集》,你看看蕅益大師的「發(fā)愿文」,蕅益大師在修加行啊,那不得了,他經(jīng)常七七的閉關(guān),或者三個月、一百天的閉關(guān)。他每天所持的咒,你把它算一算,他幾乎一天不睡覺的,他的行力剛骨;而且他是稱性起修,他是悟后才起修的,他二十五歲開悟以后才作加行。但是他二十五歲加行到三十六歲,出家十一年,他每一天可沒有空過。他三十六歲的時候一場病現(xiàn)前,他竟然說出:「不能坐不能臥,唯有含淚念佛而已!鼓莻時候他自己說出來:參禪功夫不得力,病痛現(xiàn)前的時候,這個病苦一現(xiàn)前的時候,這觀第一義諦有困難的、有困難。這個時候祈求佛力加被:「愿阿彌陀佛,以凈光照我,慈誓攝我!惯@個很現(xiàn)實的,求佛力加被。一個眾生,一個小孩子祈求母親的加被,這個很正常。所以他到三十六歲,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變。他生病以后,他開始去注意凈土的著作。這個地方提出三個影響他凈土思想最多的:第一個是《觀經(jīng)妙宗鈔》,智者大師作的《妙宗疏》,天臺四明尊者著的《妙宗鈔》,這天臺的《觀經(jīng)》,這個思想影響蕅益大師很多。其次是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是解釋《阿彌陀經(jīng)》的。其次就是他的和尚「云棲」,就是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jīng)疏鈔》,這個是《華嚴(yán)經(jīng)》的思想。如果我們有空把《阿彌陀經(jīng)疏鈔》再看一看,其實這個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很多思想跟,他是參考蓮池大師的思想、很多的思想是參考蓮池大師的。這三部的經(jīng)典,對蕅益大師凈土的思想影響很大。前二部是天臺的,第三個是華嚴(yán)的。這個時候,他「始知念佛三昧,實無上寶王。方肯死心執(zhí)持名號,萬牛莫挽也」。這個「念佛三昧」是「無上寶王」。蕅益大師他說這「念佛三昧」,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念自性佛,第二個是念他佛,第三個是自他具念。蕅益大師在早期的修行生涯,他偏重在念自性佛,這一念心現(xiàn)前,觀照現(xiàn)前一念心性,直接的觀到現(xiàn)前一念清凈心,直接的觀到現(xiàn)前一念心性念心性去,不必在那個地方枝枝葉葉打妄想,都不必,直接觀自性佛。后來他這個病痛現(xiàn)前的時候,他覺得不得力,他這個時候開始執(zhí)持名號,他佛的加被。當(dāng)然他在他佛操作的時候,他也提出一個觀念: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名號也不可思議。這自他具念,這個時候念佛三昧──理持,這個是「無上寶王」。一方面我們能念的自性功德力,本身就不可思議,這內(nèi)心當(dāng)中本身就具足無量的功德光明,然后有佛力本愿的加被,這自他具念,這個是「無上寶王」。這個時候,「死心執(zhí)持名號,萬牛莫挽也」。蕅益大師是圓教名字位,一個通達(dá)教理的人,「宗乘教義兩融通」,他能夠「死心執(zhí)持名號」,也沒有說蕅益大師又修什么觀想、觀像,什么玄妙的觀法他都沒講,他就是老實念佛。而蕅益大師他老實念佛,他是圓教名字位的人啊,他老實念佛,這個是不可思議啊。這個是講到蕅益大師自己相信凈土的一個過程,他受到這個病痛的刺激,開始覺醒。這以下正式說明他的著述緣起:

  ││吾友去病,久事淨(jìng)業(yè)┌辭不繁┐

  │└         ┤   ├請余為述《要解》

  │ 。欲令此經(jīng)大旨, └而炳著┘

  │

  │   余欲普與法界有情,同生極樂,理不可卻。

  這整個因緣是他有一個同參道友叫「去病,久事凈業(yè)」,這個久修凈業(yè)當(dāng)然就很關(guān)心《阿彌陀經(jīng)》。古時候《阿彌陀經(jīng)》,就是注解太過復(fù)雜,希望能夠有一個新的注解,這當(dāng)中要有二個條件:第一個文字不要太多,義理要很清楚,「炳著」,要請蕅益大師來完成這樣的一種功德。蕅益大師的心情也想要跟「法界有情,同生極樂」,所以在義理上「不可」以推「卻」的,有這一分的責(zé)任,使令正法的光明流通后世,所以他就承當(dāng)下來。這一段是說明著述的緣起,接下來說明他的時間:

  │┌舉筆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

  ├┤           ├凡九日告成。

  │└脫稿于十月初五────┘

  九天完成《彌陀要解》,我們講了這個《彌陀要解》講了半年!開悟的人跟我們用意識分別心的人不同,的確不同。說這個內(nèi)心當(dāng)中跟圣道相應(yīng)的人,他那個道的力量,他的確能夠從自性當(dāng)中流露出很多很多的文字。我們一開始是從文字里面尋求道,你說他也沒有證得道,但是他那個名字位的道也不得了、那也不得了,名字位的開悟也不得了。名字位的道字是什么境界呢?「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顾X悟的境界跟諸佛是一樣的,他在道理上跟諸佛是同一個鼻孔出氣的,當(dāng)然他煩惱沒斷;但是你不可以否定他所覺悟的真理,跟諸佛是無差別的。所以你看他這個注解,不是像我們凡夫意識分別心,那個地方切一段、那個地方切一段,這樣拼湊,他不是。他就是九天當(dāng)中完全是自性的流露、那是自性的流露。最后蕅益大師講出他心中的希望,他對這個法門的流通有什么希望:

  │   ┌一句一字─咸作資糧┐

  │  ┌┤         ├┐

  │  │└一見一聞─同階不退┘│

  ├所愿┤           ├仰唯─

  │  │┌信疑─皆植善根┐  │

  │  └┤       ├──┘

  │   └贊謗─等歸解脫┘

  │

  │   ┌諸佛菩薩─攝受證明

  │  ─┤

  │   └同學(xué)友人─隨喜加被

  蕅益大師作完這個《要解》以后,他希望《要解》里面的「一句一字」,都能夠成就大家一個往生的「資糧」,每一句話到大家的心中,都能夠產(chǎn)生往生的一種力量!敢灰娨宦劊A不退」,都能夠成就三不退!感乓山灾采聘,不管你相信、或者是懷疑,都成就凈土的善根。不管你「贊」嘆、毀「謗」,遲早都能夠「解脫」生死,因為你所面對的是一個無上的法門。最后對這個法門,希望「諸佛菩薩」能夠「攝受證明」,能夠諸佛菩薩的加持!竿瑢W(xué)友人」能夠「隨喜加被」。

  └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閣筆故跋,時年四十有九。

  他四十九歲的時候完成《彌陀要解》,蕅益大師是五十七歲入滅,他是晚年才完成的。

  這個是我們《彌陀要解》的研究。

  這個凈土法門,我們看「流通分」,不管是諸佛付囑的口氣、不管釋迦牟尼佛的付囑口氣,都很強調(diào)凈土法門是一個難信之法。換句話說,其實我們對這一個法門要生起信心,為名號的功德、本愿的功德、自性功德力的功德,這三力要齊信是很困難,其實是很困難。但是我們這樣研究過去,會有一個感覺:透過蕅益大師的開導(dǎo),我覺得對凈土法門生起信心不難。你如果能夠真正把《彌陀要解》研究啊,對凈土法門生起信愿,我覺得是不難,這個是蕅益大師的善巧,的確是不難。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的生命「恒轉(zhuǎn)如瀑流」,我們的生命不管你愿不愿意,它不斷的變化,你就不斷的前進(jìn),你一定要面對很多很多新的生命,乃至無量的生命。我們學(xué)佛講得務(wù)實一點,我們并不是要談玄說妙。我們學(xué)佛就是在無量法門當(dāng)中,我們必須抉擇一個能夠引導(dǎo)我們這一念心趨向于安樂,包括有為的安樂,好夢;也包括圣道的安樂,究竟的安樂。在本經(jīng)的經(jīng)文當(dāng)中,信、愿、持名這三個法門,我認(rèn)為如果我們這一念心能夠根據(jù)本經(jīng)蕅益大師所說的開導(dǎo)啊,你能夠撥出一點時間啊,真的去信愿持名、去操作,果然能夠得到現(xiàn)世的業(yè)障消除、;墼鲩L,臨終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我是覺得這個法門的操作啊,它的好處:下手易、成就高。就是說你真的做得到。你說你什么都不懂,可以事持,信我是業(yè)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對名號通身靠倒;你說你的境界高,也可以理持,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名號不可思議,一方面憶念自性佛、一方面憶念他佛,自他具念、自他不二也可以。它有淺有深。所以我覺得這個法門,我們大家應(yīng)該有一個使命感,不要讓這么一個殊勝法門的傳承斷掉、這一個光明。蕅益大師所抉擇的教法,我們好好的自受用;以后我們應(yīng)該也有一分的理想、愿力,把它流通到后世去,使令更多人也能夠得到這樣的一個因緣。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好,我們回向。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