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

《楞伽經》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震旦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印心的無上寶典,因此是歷來禪者修習如來禪、明心見性最主要的依據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經中詳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種無我,而這些法門,也都是法相宗、唯識學主要研習的對象,尤其是..[詳情]

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入門知識 >

楞伽經簡介

楞伽經簡介

  《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亦稱《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其譯名分別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羅、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闐(今新疆和田)僧人實叉難陀。各譯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羅的譯本最早,更接近本經的原始義,因此流傳廣、影響大。

  《楞伽經》,意謂佛陀入此山所說的寶經,為唯識宗所依六經之一。本經宣說世界萬有皆由心識所造,吾人認識作用的對象不在外界而在內心。系結合如來藏思想與唯識阿賴耶識思想,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經典,其成立年代約在公元四百年前后。

楞伽經的內容

  此經除序文說明其產生的原由,宣說離言自性的法門外,其主要內容有:①闡述“三界唯心”的學說。認為一切諸法都系“自心所見”,“自心所現”,是“自內證”;②說明真妄的因緣;③辨明邪正的因果,說明去妄歸真的旨意及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性、八識、二無我(法無我、人無我)的道理。認為八識是阿賴耶識大海生起的波浪,阿賴邪識是“原因”和“根本識”,它是無始以來的本體。阿賴耶識也就是“如來藏”;④明法身之常住,以示生死、涅槃之平等;⑤示藏心自性,以明真妄、生滅、平等之相;⑥廣說六度,指出自性之妙行;⑦廣決眾疑;⑧指出性戒,以彰生佛平等之理。全經以離名絕相的第一義心為宗,以妄想無性為旨趣,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教相,以自覺圣智為體,以斥小辨邪為用,為大乘瑜伽行派的學說奠定理論基礎。經中還提到如來的異名有梵、毗濕努、自在天、因陀羅等,但給予不同內容的解釋,可見其受到印度教的影響。

楞伽經的影響

  《楞伽經》對中國佛教影響頗大。據說菩提達摩曾以此經授慧可,并云:“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但慧可卻對此經“專附言理”,進行了自由闡發(fā);劭砷T徒更持此經,游行村落,不入都邑,行頭陀行。他們主張“專唯念慧,不在話言”,實行以“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旨的禪法,逐漸形成獨立的一種派別,被稱為楞伽師,并成為以后禪宗的先驅者。

楞伽經的譯本

  楞伽經,有四譯,今存三本:一宋求那跋陀羅譯,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有四卷,名四卷楞伽。二元魏菩提流支譯,名入楞伽經,有十卷,名十卷楞伽。三唐實叉難陀譯,名大乘入楞伽經,有七卷,名七卷楞伽。本經各家之著述如下:入楞伽經心玄義一卷,唐法藏撰。楞伽經注卷二卷五,唐智儼注,殘缺。楞伽經通義六卷,宋善月述。楞伽經集注四卷,宋正受集注。大乘入楞伽經注十卷,宋寶臣述。楞伽經纂四卷,宋楊彥國纂。觀楞伽經記八卷,明德清筆記。楞伽補遺一卷,明德清撰。楞伽經玄義一卷,明智旭撰述。楞伽經義疏九卷,明智旭撰。楞伽經合轍八卷,明通潤述。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八卷,明宗泐如玘同注。楞伽經參訂疏八卷,明廣莫參訂。楞伽經宗通八卷,明曾鳳儀宗通。楞伽經心印一卷,凈挺著。楞伽經心印八卷,前有科文函是疏。楞伽經精解評林一卷,明焦竑纂。楞伽經疏卷中,殘缺。

楞伽經的注疏

  楞伽經注疏主要的有唐法藏《入楞伽經心玄義》1卷,智儼《楞伽經注》(僅存卷二卷五殘本);宋善月《楞伽經通義》6卷,正受《楞伽經集注》4卷,寶臣《大乘入楞伽經注》10卷,楊彥國《楞伽經纂》4卷;明德清《觀楞伽經記》8卷及《楞伽補遺》1卷,智旭《楞伽經玄義》1卷及《楞伽經義疏》9卷,通潤《楞伽經合轍》8卷,宗泐與如玘《楞伽經注解》8卷,廣莫《楞伽經參訂疏》8卷,曾鳳儀《楞伽經宗通》8卷,焦竑《楞伽經精解評林》1卷等。日本有光謙的《楞伽經講翼》和養(yǎng)存的《楞伽經論疏折衷》等。

楞伽經講解

名稱 作者 名稱 作者
楞伽經白話解 觀輝居士 楞伽經概說 印海法師
解讀楞伽經 佛光法師 楞伽經義記 太虛大師
《大乘入楞伽經》講要 宋智明 淺談《楞伽經》 如法
更多楞伽經講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