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時,對不懂的問題刨根問底,是執(zhí)著嗎?

法量大和尚:學佛時,對不懂的問題刨根問底,是執(zhí)著嗎?

問題:

  頂禮師父!

  我們學習世間法時,是要對知識理解透徹的。但我學習佛法時,想弄清楚某個問題,就容易被說成是“執(zhí)著”。我們學佛一直都在講破我執(zhí),我覺得,應該在明白道理之后,才能破我執(zhí)。不明白的時候,不敢問,能覺嗎?

  請問師父,對不理解的問題刨根問底,是執(zhí)著嗎?

法量大和尚:

  明確方向,樹立目標

  學佛通常有兩種方法能深入佛法大海:一、信入;二、理入。

  信入者對佛陀的證言量、圣言量深信不疑,因為他知道佛陀是大智慧覺悟者,佛陀所說法是佛親身體驗的法。如《金剛經(jīng)》所說:佛陀不妄語,不顛倒。所以,信入者對佛陀的功德,信心非常強,他依著佛陀的教法去行持也能夠成就。

  但更多的學佛弟子是:你要給我講明白通達,我才能深信不疑。

  所以,為追求真理而生起的善法欲,不是染污的“我執(zhí)”。

  我們說初果圣者是沒有疑的,因為初果圣者見道的時候就斷了“疑”,實際上這就是理入。

  我們學佛從來沒有要求大家不要疑。你去推究的時候,其他人也不會像你所形容的那樣說你。最主要的是,我們要知道自己為了什么而去學習——是為了執(zhí)著,還是為了把這個法厘清?

  但,厘清也不是我們學佛的根本目的。跟前面大和尚講授《就像郵遞馬車的次第接力》故事里說的一樣,我們學習佛法是為了修學的次第接力,最根本的目的不是為了把事物弄清,而是回歸到生命解脫當中來。

  善作分別,為不分別

  我們學佛法從來沒說不可以有疑惑、不可以推究,若我們對法理沒厘清時,一定要厘清。不同的人、不同的根器,所學的法是有差別的。比如,禪宗講不立文字,是讓我們在參禪時回歸到當下,覺察自己當下種種的妄想是怎么起的。若我們是偏于理入的人,在沒有斷疑之前,也不是說要把理搞明白了才學佛。

  有的人說,師父講話經(jīng)常前后矛盾,說不要分別……但是,不分別怎能把法相說清楚呢?這不是糊里糊涂嗎?

  師父說不要分別,是因為你已經(jīng)對事物清晰明了,不需再“頭上安頭”去分別了。

  比如,你剛來六榕寺,是不是需要先好好認識寺廟,才能講得清楚“這是什么地方,那是什么地方”呢?而我對六榕寺的所有情況都已經(jīng)很熟悉,還要再重新去認識嗎?如果對事物已經(jīng)很清晰,就不需要了。

  所以,這里的“不分別”是來源于前面的“分別”作為基礎——已經(jīng)對其認識得很清晰了。

  我們學習佛法,就如《金剛經(jīng)》所說的“筏喻者”。我們學習的方法就像船,是為了渡我們過河的。當我們已經(jīng)過了河,就不要背著船了。這就類似于我們所講的“不分別”。

  多聞善思,次第修學

  我們并非認為學習佛法不需要明辨。為什么修學的次第要建立在聞思修的基礎上?因為我們一開始就應該多聞,有了多聞的基礎,才會在遇到問題時,能依著所聽聞的法進一步修學、思維。這也是經(jīng)典常說的“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我們佛學班有位學員去參加一個月密集禪修。他說在禪修的時候,因為不可以做其它事情,空間相對封閉,所以能更多地覺察自己內(nèi)心的狀態(tài)。他說,這時若沒之前聽聞佛法的基礎,就很難做到能依據(jù)師父開示引導的方法去正確修學。

  這就跟我們課后的禪修一樣。我讓大家好好安住在所緣境上,守護自己的念頭。但我們在禪修時,念頭會經(jīng)常跑。若沒有修學基礎,當念頭跑了,我們可能不是把念頭拉回來,而是研究“我的念頭為什么跑了呢?我跑的原因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就像《箭喻經(jīng)》講的,一個人中箭之后,不是把箭拔出來進行治療,而是計較“箭從哪里射來的、它用什么材料做的”等等與療傷不相關的問題。

  禪修的時候,當我們發(fā)現(xiàn)念頭跑了,把它拉回來就好了,不要去計較為什么起這個念頭。否則,就會產(chǎn)生諸多念頭,念頭就跑得更遠了,而我們卻可能沒有覺察,就跟《箭喻經(jīng)》的喻所說的,在頭上安頭再安頭。

  學貴有疑,深入推究

  我們學習佛法,要看是從理入,還是信入。

  假如我們對佛法的信心很具足,就可以完全依著佛陀的言教去實踐。因為我們心里很清晰,自己現(xiàn)在之所以還不明白,是因為自己的智慧還未達到那個高度。但我們心里很清楚,佛陀所說法是如實的。

  假如我們不是信入的人,就大和尚曾教授的,我們學習佛法一定要存有疑問,不斷深入推究,學習、弄懂它。經(jīng)典常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我們應抱著這樣的學習心態(tài),依著佛陀所說的法義去思維、體驗、體證。

  學習佛法,從來不是糊里糊涂地學。學習佛法是有理性和感性的,這要看我們是從理入,還是從信入。

  就像《同一個識在輪 回嗎》所說的,我們生命的延續(xù),是因為食物所提供的營養(yǎng),若沒有食物滋養(yǎng)色身,我們的生命到了一定期限就會毀壞。我們對此是非常清晰、如實知道的,因為我們都能親身體驗。所以,當佛陀問這類問題時,大家肯定能非常清晰地回答:“是的,世尊!”

  我們學習佛法時,若對諸法的實相已如實了知,我們也會這樣回答。但我們現(xiàn)在對諸法實相還未弄清,不像我們對“吃飯能夠延續(xù)生命”有這么清晰的認識,所以我們才有很多疑慮和疑惑。

  如實觀照,安住當下

  《同一個識在輪 回嗎》中還講到四食住——四種食,也講了十二緣起當中的很多內(nèi)涵,還講到了多聞圣弟子們?yōu)槭裁床粨鷳n未來世的生命是什么狀態(tài)、前世的生命是什么狀態(tài)。

  如果我們對諸法的緣起很清晰,就不會有這樣的擔憂——因為很清晰這是我們以前諸法因緣的聚集,才導致現(xiàn)在有這樣的果受;未來怎么樣決定于我們當下是什么因緣。

  如果對諸法的緣起相、因果法則很清晰,我們就會安住于當下,不會總想著“我過去怎么樣,將來怎么樣,之后又怎么樣……”

  如果我們能清晰地了知諸法的緣起相,對生命的輪回就不會擔憂——本來就沒有這樣的“我”在輪回,唯有諸法、諸蘊之相似相續(xù)的作用。

  如果我們在諸法的緣起上,就像十二因緣里講的,我們在愛取上已經(jīng)離愛染之后,就沒有后面的“后有愛”;沒有“后有愛”,就不會招后續(xù)的生命;不招后有,就不會有下期生命的輪回。

  但是,我們對未來生命的走向都非常擔憂!這說明我們學習還不到位,對自己的信心還不強,對法的理解還不夠,正見正信還沒真正建立起來。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六榕書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