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達摩禪的內涵

  記載達摩禪法的禪宗典籍很多,被作為達摩學說予以流傳的的著述,最著名的當推《達摩論》!哆_摩論》有兩種:一是唐代凈覺所撰《楞伽師資記·達摩傳》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達摩弟子曇林記錄而傳出。曇林在序文中說,是他把達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為《達摩論》;另一是達摩為坐禪僧眾所撰《釋楞伽要義》一卷,也名為《達摩論》。還有《少室六門集》上下兩卷,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一名《觀心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和《血脈論》六種。其他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一名《大乘法論》)等,以及朝鮮梵魚寺所刻《禪門攝要》上下二卷,日本鈴木大拙?渡偈乙輹匪贞P于達摩諸論文。這些著述的內容大致相同或近似。

  一般認為“二入四行”是達摩禪法的核心內容。有關“二入四行”的記載,以《續(xù)高僧傳·菩提達摩傳》最為詳盡。“然則入道多途,要唯二種,謂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舍偽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圣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萬行同攝。初報怨行者,修道苦至,當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愛憎。今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怨忤。經云:逢苦不憂,識達故也。此心生時,與道無違,體怨進道故也。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苦樂隨緣。縱得榮譽等事,宿因所構,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違順風靜,冥順于法也。三名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道士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三界皆苦,誰而得安?經曰:有求皆苦,無求乃樂也。四名稱法行,即性凈之理也。”【《高僧傳合集》,231b~c! 知所謂“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屬于教的理論思考,行入是屬于禪的實踐,即禪法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義。“四行”指“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和“稱法行”,其要旨在于以清凈本性了悟佛法以至覺悟之境。

  “二入四行”又以“壁觀”法門為中心!独m(xù)高僧傳》記達摩感于道育、慧可之精誠,“誨以真法。如是安心,謂壁觀也;如是發(fā)行,謂四法也。如是順物教護”【同上書,231b。】。道宣在《續(xù)高僧傳》卷二十一《習禪篇》末評價達摩禪法:“大乘壁觀,功業(yè)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同上書,284a! 可見無論在達摩自己心目中還是在世人眼中,壁觀確為達摩禪法之精髓。關于壁觀的涵義,唐代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載:“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云,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大正藏》卷四八,403c! 所謂“壁觀”應指“心如墻壁”,即心靜如墻,而非傳說中的面壁而觀。

  達摩以《楞伽經》授人,表明該經與達摩禪法必定存在內在關聯!独阗そ洝啡独阗ぐ隙嗔_寶經》,也稱《入楞伽經》。共有四種中文譯本,最早為已佚之北涼曇無讖所譯《楞伽經》,現存三種,一是劉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又稱《四卷楞伽經》、《宋譯楞伽經》;二是北魏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十卷,又稱《十卷楞伽經》、《魏譯楞伽經》;三是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又稱《七卷楞伽經》、《唐譯楞伽經》,F存三種漢譯本中,實叉難陀的譯本與梵本比較接近,而求那跋陀羅的譯本則最能表現此經的原始形態(tài),流傳最廣,與禪宗的關系也最為緊密!独阗そ洝窞橛《佛教法相唯識系與如來藏系的重要經典,與禪宗相聯系的主要內容當為:第一,“三界唯心”說。認為一切諸法都系“自心所見”、“自心所現”,是“自內證”。第二,“藏心自性”說。標明真妄的因緣,辨明邪正的因果,說明去妄歸真的旨意及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性、八識、二無我(法無我、人無我)的道理。認為八識是阿賴耶識大海生起的波浪,阿賴耶識是“原因”和“根本識”,它是無始以來的本體。阿賴耶識也就是“如來藏”。明法身之常住,以示真妄、生滅、平等之相。全經以離名絕相的第一義心為宗。重心為本體,立證無相,乃達摩、慧可所謂“南天竺一乘宗”以《楞伽經》為其禪法經典依據的初衷。道宣《續(xù)高僧傳·習禪篇》論曰:“審其所慕,則遣蕩之志存焉。觀其立言,罪福之宗兩舍。詳夫真俗雙翼,空有二輪,帝網之所不拘,愛見莫之能引。靜慮籌此,故絕言乎。”呂澂認為原始禪宗思想和四卷本《楞伽》密切相關,分析慧可重視《楞伽經》的原因在于經文明白解釋了佛性和人心的關系這一點,并且這是受達磨談禪提出借教悟宗的理入法門的啟發(fā)所致 【參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附錄《談談有關初期禪宗思想的幾個問題》,中華書局,1979年!。湯用彤認為《楞伽經》雖為法相有宗典籍,但其說法,處處著眼在破除妄想,顯示實相,所明實在無相之虛宗。所謂“南天竺一乘宗”即上承《般若》法性之義【參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19章,中華書局,1982年!俊鲜,達摩禪法之要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菩提達摩在北魏傳授的是以《楞伽經》為依據的獨特大乘禪法。第一,提出了“理入”和“行入”的“入道”途徑,即“二入四行”。第二,禪法的核心理論是“壁觀”,其內容為“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舍偽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這種特重心性的大乘壁觀,主要是喻人心如墻壁,中直不移,從認識上舍偽(拋棄現實虛妄世界)、歸真(追求超世俗的真如世界)、無自(否認個人存在的真實性)、無他(否認他人以致整個客觀世界存在的真實性),排除一切執(zhí)見。第三,禪法的具體實踐是“四行”。即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四行著重在于勸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愛憎情欲,嚴格按佛教教義苦下功夫。“理入”與“行入”結合起來,就是達摩所傳授的簡易禪法。達摩禪法突出的特點在于“藉教悟宗”,即啟發(fā)信仰時不離圣教的標準,構成信仰以后教人“不隨于文教”,即不再憑借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為主,行入為助。其理論基礎在于“如來佛性”?傊跃棵佛心參禪的最后目的。以后禪宗“直指本心”和“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宗風實濫觴于此。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