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無枷 心鎖困住人
“和”,一個人人喜歡的漢字。民以食為天,“禾”字旁一個“口”,當農業(yè)收成好了,口中有糧吃了,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有了保障,這是和最起碼的前提了。中國漢字就是這么偉大。孟子說“食、色、性也”,人生莫過于食色二欲了。食乃維持生命,色乃繁衍生命,此二欲為實欲,適可而止。不能貪著,否則失去平和,反而有害健康。
除實欲外,人還有虛欲,只能隨緣而得,不可強求。人生如戲,知足常樂,同樣不能執(zhí)著,否則有害健康。道家講“有即無,無即有”,佛家講“色即空,空即色”。如果欲望過重,其結果只能是可憐、可悲、可嘆。
世上本無枷,心鎖困住人。佛教導我們說,世間本無煩惱,一切煩惱全是自己招來的。
看看生活中的人,沒有戀人想戀人,結婚以后吵鬧甚至要離婚,沒有子女想子女,有了子女累老人,不孝子女成了自己的掘墓人,沒有官職想權力,有了權力,寵辱皆驚,何來幸?裳?沒有錢財想錢財,有了錢財忘乎昕以,欲壑難填,結果遺患無窮。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而這些痛苦卻都是自己造作的。佛法說“一切唯心造”,為什么?迷而不悟啊!現(xiàn)代社會可以說是—個病態(tài)的社會,特別是現(xiàn)在這個社會充滿了種種矛盾: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人與自然的矛盾,個人與社會的矛盾,個人內心的矛盾。同時,種種矛盾也充斥著世界。一方面是科技的高度發(fā)展,種種發(fā)明創(chuàng)造,本是為了使我們自己獲得更充分的自由,結果反而為其所束縛。另一方面是人文精神的失落,我們有時候會不自覺地失去自我,淪為物的奴隸,有時以“我”為中心,強調什么自我凸現(xiàn),自我中心,自我張揚,等等,然而這些恰恰說明了“自我”的失落。從佛學角度來說就是“貪、嗔、癡”三毒無限膨脹的結果。
天地下和,無焦無慮,無憂無愁,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而能長久。一切成敗毀譽都不影響平和寧靜,這就是佛家所講的“八風吹不動”。這里講一個佛教故事,一位僧人替一家施主做法事,事后主人發(fā)現(xiàn)家中丟失20兩白銀,便懷疑是僧人所為,于是氣勢洶洶地到寺院中問罪索取。僧人明白來意后,取出白銀20兩說:“施主請把銀兩拿回去吧。”這個人抓過銀子氣沖沖回家去了,嘴里仍啰嗦不停。等他回到家中,弟弟告訴他,昨天因為事情緊急,來不及告訴哥哥,拿走了銀子沒有及時交代。他聽后感到非常內疚,萬分羞愧,急忙回到寺廟送還銀兩,向法師道歉。師父接過銀子只說:“阿彌陀佛,善哉,善哉!”一個有口皆碑的大師,被人誣偷銀兩卻泰然處之,不怒不爭。從現(xiàn)在的觀點來看,雙方都沒有證據(jù),如果對簿公堂,也只能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jù),但必定會引起更多人的猜疑。一個法師,心中無染,心中無鎖,外界的一切變化,對他絲毫不起影響,心中平和。相比之下,對照我們身邊的兒女情長之苦,追逐名利之累,大家應有所悟啊!
六祖慧能大師說:“如來,如來,本來如是”。鐵礦能煉出鐵因為它本質是鐵,金礦煉出金,是因為它本質是金,我們硬要從鐵礦煉出成金,豈非妄想?這與鵝卵石中孵不出小雞的道理是相同。所以,對子女生養(yǎng)以后,提供正常的長身體和學習條件以外,讓他們懂得人生大道就是矣,不必過多操心。
平和即心理平衡,合于自然松靜之道。人只有心靜,才能去燥,沉穩(wěn)才能避開輕浮之舉。水面靜,才能映出完整的月亮,心靜才能接受宇宙良好的信息和能量。煩惱生于不悟。佛教中有風動幡動之爭的故事:公元676年正月初八,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講經(jīng),有幡被吹動,兩個聽經(jīng)的法師一個講是風在動,另一個講是幡在動,而慧能說:“風未動,幡也未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慧能從觀察事物的另一個角度來闡明一個道理,心靜而專注聽經(jīng),不應感覺到風幡在動,心猿意馬精力沒有放在聽經(jīng)上,才會看到風幡動。心靜則安!慧能大師牢記五祖弘忍的告誡,為避免佛家內訌,持衣缽遠離寺院南行隱名十五年,干的是所謂下等人的活,到了師父規(guī)定之日,才公開佛家宗師的身份——六祖。他的心是何等的靜啊!這正是一靜去百愁。再看達摩祖師的畫像,祖師腳踏一桿蘆葦過江,須發(fā)飄飄,身心松靜,與天地融為一體,此時蘆葦只是載體,真正渡江的是他的心,心通天地,天地人合一,那么天地之間還有什么東西能阻擋呢?再看《臨濟錄》里的一段故事:有天晚上,大含和尚一個人在讀經(jīng),一強盜持刀入室,和尚平靜地問:“你是要錢還是要索命?”強盜說要錢,和尚就隨手從懷中取出錢袋扔給強盜,說拿去吧。說完又看書了。強盜拿了錢正要逃出去,和尚突然大喊一聲:“等等,出去把門關好。”這一喊嚇得強盜呆若木雞,屁滾尿流地逃竄。這個強盜事后對人說:“我打家劫舍,歷盡風險十幾年,從未像這次嚇得魂飛膽破。”你看平和的威力竟如此巨大。
靜守心房,順乎自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物場”,場靜,周圍亂也變靜:場亂,周圍靜也亂。所以佛家講“境隨心轉”,“心凈則一切凈。”這里我介紹一件真實的事:一位出身在富農家庭的中學老師,在“階級斗爭”的年代,這“階級烙印”使他苦惱萬分,他拼命地工作,對領導唯命是從,工作出色,學生尊敬,家長叫好,就是評先進,獎福利等方面永遠輪不上,內心不平,又不能流露于外,結果疾病纏身,整個消化系統(tǒng)全出了毛病,牙齦腫脹,口腔潰瘍,胃竇炎,結腸炎,用了中藥西藥,口服腸灌就是不見好轉。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政策轉變,在善知識指引下,皈依了佛門,他漸漸明白了,結果什么藥也沒有服,病就不治而愈,為什么?平和啊。我國中醫(yī)講的治病就是讓“精、氣、血”平和。場效應是客觀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生物場是相互溝通影響的。佛法并不深奧,從養(yǎng)生的角度,懂得心靜平和,遠離煩惱,打牢養(yǎng)生的基礎,這是養(yǎng)生的起步。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